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兽医病理学

兽医病理学

兽医病理学
兽医病理学

兽医病理学

1:疾病的概念

疾病是机体在一定条件下与病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个损伤与抗损伤的复杂斗争过程,疾病过程中出现各种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异常变化,以及各种相应的症状、体征和行为异常。

2:疾病的特征

1.疾病是在正常生命活动基础上产生的一个新过程,与健康有质的区别。

2.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由一定原因引起的,没有原因的疾病是不存在的。

3.任何疾病都是完整统一机体的反应。

4.任何疾病都包括损伤与抗损伤的斗争和转化。

5.疾病是一个有规律的发展过程,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其不同的变化和一定的因果转化关系。

6.生产力下降是疾病的标志之一。

3:疾病的四个阶段

潜伏期(隐蔽期)、前驱期(先兆期)、临诊经过期(症状明显期)、终结期(转归期)。

4:疾病发生的外因

1.生物性因素。

2.化学性因素。

3.物理性因素。

4.营养性因素。

5:疾病发生的内因

1.机体防御机能

(1)屏障机能。

(2)吞噬及杀菌作用。

(3)解毒机能。

(4)排除机能。

2.机体的反应性

(1)种属。

(2)品种或品系。

(3)个体。

(4)年龄。

(5)性别。

3.机体免疫特性包括免疫机能障碍(如抗体生成不足、细胞免疫缺陷等)和免疫反应异常。

4.遗传因素遗传物质的改变可以直接引起遗传性疾病。

6:影响疾病发生的条件

1.自然条件。

2.社会条件。

7:细胞肿胀概念

细胞肿胀:是指细胞内水分增多,胞体增大,胞浆内出现微细颗粒或大小不等的水泡。

8:细胞肿胀病理变化

发生细胞肿胀的器官眼观浑浊肿胀。显微镜下根据病变特点的不同,细胞肿胀可分为颗粒变性和空泡变性。

1.颗粒变性颗粒变性是具有细胞肿胀的病变特征的早期细胞肿胀,是组织细胞最轻微且最常见的细胞变性。

2.空泡变性(水肿变性)其特点是在变性细胞的胞浆、胞核内出现大小不一的空泡(水泡),使细胞呈蜂窝状或网状。所以又称为水泡变性。

9:脂肪变性和脂肪浸润概念

脂肪变性:细胞胞浆内出现了正常情况下在光镜下看不见的脂肪滴,或胞浆内脂肪滴增多。

10:脂肪变性和脂肪浸润病理变化

1.肝脂肪变性槟榔肝。

2.心肌脂肪变性虎斑心。

11:玻璃样变性概念

玻璃样变性(透明变性或透明化或玻璃样变):泛指细胞质、血管壁和纤维结缔组织内出现一种均质无结构的、红染的毛玻璃样半透明蛋白样物质,即透明蛋白或透明素。

12:玻璃样变性原因、发病机理和病理变化

1.细胞内玻璃样变性亦称为细胞内透明滴样变,是指在变性的细胞内(胞浆中)出现大小不一、均质红染的玻璃样圆形小滴。

2.血管壁玻璃样变性即小动脉管壁的透明变性,常发生于脾、心、肾等器官的小动脉管壁,如在坏死性动脉炎和血管壁纤维素样坏死等血管病变中。

3.纤维结缔组织玻璃样变常见于慢性炎症、瘢痕组织、纤维化的肾小球、动脉粥样硬化的纤维性瘢块、增厚的器官被膜和硬性纤维瘤等。

13:玻璃样变性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

轻度的透明变性可以吸收,组织可恢复正常;但变性严重时,不能完全被吸收,变性组织容易沉积钙盐,引起组织硬化。

14:淀粉样变性概念

淀粉样变性(淀粉样变或淀粉样物质沉积症):是指在某些组织的网状纤维、血管壁或间质内出现淀粉样物质沉着的病变。淀粉样物质化学性质上属糖蛋白。

15:淀粉样变性原因和发病机理

淀粉样变多发生于慢性化脓性炎症、骨髓瘤、结核、鼻疽以及供制造高免血清的马等。

16:淀粉样变性病理变化

1.肝淀粉样变性眼观肝脏肿大,呈灰黄或棕黄色,质脆易碎,

常见有出血斑点,切面结构模糊似橡皮样或似脂变。镜下可见淀粉

样物质主要沉着在肝细胞索和窦状隙之间的网状纤维上,形成粗细

不等的粉红色均质的条索或毛刷状。严重时,肝细胞受压萎缩、消失,甚至整个肝小叶全部被淀粉样物质取代,残存少数变性或坏死

的肝细胞。

2.脾脏淀粉样变性可呈局灶型和弥漫型。西米脾;火腿脾。

17:淀粉样变性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

淀粉样变在初期是可以恢复的,但淀粉样变是一个进行性过程,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不能有效地将淀粉样物质清除掉,因为淀粉样蛋

白分子很大,对吞噬作用和蛋白分解作用有很强的抵抗力。

18:坏死和细胞凋亡的概念

坏死:指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病理性死亡。

细胞凋亡:指为维持内环境稳定,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的有

序性的死亡。

19:坏死的基本病理变化

细胞核的改变是细胞坏死的主要形态学标志,镜下胞核变化的

特征表现为三个方面:核浓缩、核碎裂、核溶解。

20:坏死的类型及特点

根据坏死组织的病变特点和机制,坏死组织的形态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凝固性坏死(干性坏死)坏死组织由于水分减少和蛋白质凝固而变成灰白或黄白、干燥无光泽的凝固状,故称凝固性坏死。

(1)贫血性梗死坏死区灰白色、干燥,早期肿胀,稍突出于脏器的表面,切面坏死区呈楔形,周界清楚。

(2)干酪样坏死坏死灶外观呈灰白色或黄白色,松软无结构,似干酪(奶酪)样或豆腐渣样,故称为干酪样坏死。

(3)蜡样坏死可见肌肉肿胀,无光泽、浑浊、干燥坚实,呈灰红或灰白色,如蜡样,故名蜡样坏死。

2.液化性坏死(湿性坏死)是指坏死组织因蛋白水解酶的作用而分解变为液态,称液化性坏死。常见于富含水分和脂质的组织。还见于化脓性病菌引起的组织坏死。

3.坏疽是指继发有腐败菌感染和其他因素影响的大块坏死而呈现灰褐色或黑色等特殊形态改变,称此为坏疽。

(1)干性坏疽多继发于肢体、耳壳、尾尖等水分容易蒸发的体表部位。

(2)湿性坏疽多发生于与外界相通的内脏(肠、子宫、肺等),也可见于动脉受阻同时伴有瘀血水肿的体表组织坏死。

(3)气性坏疽常发生于深在的开放性创伤(如阉割、创伤等)合并产气荚膜杆菌等厌氧菌感染时。

21:坏死的结局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1.坏死的结局反应性炎症;溶解吸收;腐离脱落;机化和包囊

形成——钙化。

2.坏死对机体的影响坏死对机体的影响取决于其发生部位和范

围大小。

22:病理性钙化概念

在骨和牙齿以外的组织内出现固态钙盐沉积称为病理性钙化。

沉积的钙盐主要是磷酸钙,其次为碳酸钙。

23:钙化的类型、原因及发病机理

1.营养不良性钙化是继发于局部变性、坏死组织和病理产物中

的异常钙盐沉积。

2.转移性钙化此种钙化比较少见,这是由于全身性钙盐代谢障碍,血钙和(或)血磷升高,使钙盐在机体多处健康组织上沉积所致。钙盐沉着的部位多见于肺脏、肾脏、胃黏膜动脉管壁。

24:病理性钙化病理变化

轻度的钙化眼观不易辨认,光镜下才能识别。若严重钙化、范

围较大时,则钙化组织表现为白色石灰样的坚硬颗粒或团块,触之

有砂粒感,刀切时发出磨砂声,甚至不易切开,或使刀口轻卷,缺裂。光镜下,在HE染色切片时,钙盐呈蓝色颗粒状,开始时颗粒细,以后聚集成较大颗粒或片块。

25:黄疸概念

黄疸:是由高胆红素血症引起的全身皮肤、巩膜和黏膜等组织

黄染的现象。

26:黄疸分类、原因

溶血性黄疸;肝性黄疸又称实质性黄疸;阻塞性黄疸。

27:黄疸病理变化

胆红素一般呈溶解状态,光镜下并不明显,但也可以成为黄棕

色的颗粒或团块,在阻塞性黄疸时,可见肝内小胆管和毛细胆管扩张,充满浓缩的胆红素,肝细胞内也含有胆红素颗粒。

28:黄疸结局及对机体的影响

黄疸时在血中聚集的异常成分,除胆红素外,还可有胆汁的其

他成分,所以黄疸对机体的影响包括多种因素的作用。

29:尿酸盐沉着(痛风)概念

尿酸盐沉着即痛风,是指体内嘌呤代谢障碍,血液中尿酸增高,并伴有尿酸盐(钠)结晶沉着在体内一些器官组织而引起的疾病。

30:尿酸盐沉着(痛风)原因和发病机理

痛风的发生原因和机理很复杂,还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可

能由下列原因引起:

1.蛋白质特别是核蛋白的摄入过多。

2.肾脏的损害。

3.饲养管理不良和遗传因素。

31:尿酸盐沉着(痛风)病理变化

1.病理剖检变化

(1)内脏型肾脏肿大,色泽变淡,表面呈白褐色花纹状,切面可见尿酸盐沉积而形成的散在的白色小点。输尿管扩张,管腔内充满白色石灰样沉淀物。有时尿酸盐变得很坚固,呈结石状。

(2)关节型关节囊内充满大量尿酸盐。

2.病理组织学变化在经酒精固定的组织切片上,可见针形或菱形尿酸盐结晶,局部组织细胞变性、坏死,其周围有巨噬细胞和炎性细胞浸润,时长者有结缔组织增生。

32:充血概念和类型

局部器官或组织内血液含量增多的现象,称为充血。依据发生原因和机制不同,可分为动脉性充血和静脉性充血两类。由于小动脉扩张而流入组织或器官血量增多的现象,称为动脉性充血,也称主动性充血(简称充血)。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而引起局部组织或器官中血量增多的现象,称为静脉性充血,又称被动性瘀血(简称瘀血)。

1.动脉性充血的病理学变化充血的组织器官体积轻度肿大,色泽鲜红,温度升高;镜下变化为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管腔内充满大量红细胞。

2.静脉性充血的病理学变化主要表现为瘀血的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颜色呈暗红或紫红色,局部温度降低。镜下变化为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管腔内充满大量红细胞。

33:肝瘀血的原因、病理变化

肝瘀血多见于右心衰竭时,因肝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而发生。急性肝瘀血时,肝脏体积肿大,质地变软,呈暗红紫色,切面流出大

量暗红色液体。镜检下变化,见肝小叶中央静脉、窦状隙以及叶下

静脉扩张,充满红细胞。慢性肝瘀血时,在肝小叶中央静脉和窦状

隙发生瘀血的同时,肝小叶周边区肝细胞因瘀血性缺氧而发生脂肪

变性,呈灰黄色.因此在肉眼观察时,肝脏切面呈现暗红色(瘀血区)和灰黄色(脂变区)相间的条纹,类似槟榔切面的纹理,故称为槟

榔肝。长期肝瘀血可导致肝细胞萎缩、变性、坏死或消失,网状纤

维胶原化和间质结缔组织增生,严重时发生瘀血性肝硬变。

34:肺瘀血的原因、病理变化

肺疲血多见于左心衰竭和二尖瓣狭窄或关闭不全时。急性肺瘀

血时,肺脏体积膨大,被膜紧张,呈暗红色或紫红色,在水中呈半

沉浮状态。

镜下变化,可见肺内小静脉及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满多量

红细胞,肺泡腔内有均质嗜伊红物质和数量不等的红细胞,肺泡壁

增厚。慢性肺瘀血时,肺泡腔中见到吞噬有红细胞或含铁血黄素的

巨噬细胞,称为心力衰竭细胞。长期慢性肺瘀血可致肺间质结缔组

织增生而硬化,如此时伴有大量含铁血黄素沉积,使硬化的肺组织

呈棕褐色,称为肺褐色硬化

35:出血概念、类型

血液流出心脏或血管外的现象,称为出血。

1.破裂性出血是指由于血管壁或心脏明显受损而引起的出血。

可发生在心脏、动脉、静脉或毛细血管。

2.渗出性出血也称为漏出性出血,是指由于微血管壁通透性增高,红细胞通过内皮细胞间隙和损伤的血管基底膜漏出到血管外。

36:出血病理变化

出血的病理变化常因出血的原因、受损血管的种类、局部组织

特性不同而异。破裂性出血时,如发生的是外出血,容易察见。如

发生的是内出血,发生出血的部位不同,其名称有所不同。较多量

血液流入组织间隙,形成局限性血液团块,形如球状,称为血肿;

血液流入体腔内,称为积血;脑组织的出血又称为脑溢血;肾脏和

泌尿道出血随尿液排出称为尿血;消化道出血经口排出体外称为吐血

或呕血,经肛门排出称为便血;肺和呼吸道出血排出体外称为咳血;鼻出血称衄血。

37:出血结局及对机体的影响

出血对机体的影响,可因出血发生的原因、出血量、时间、部

位不同而异。

38:血栓形成概念和种类

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某些有形成分析出而

形成固体物质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所形成的固体物质称为血栓。

39:【图】血栓形成的条件

1.心血管内膜损伤是血检形成最重要和最常见的原因。

2.血流状态的改变主要是指血流缓慢、停滞或形成涡流等,这

是临诊上静脉血栓形成的最主要的原因。

3.血液凝固性增高

40:栓塞与栓子的概念

血液循环中出现不溶性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并阻塞血管腔的过程,称为栓塞。阻塞血管的异常物质称栓子。

41:栓子运行途径

栓子运行的方向与血流的方向一致。来自大循环静脉系统内产生的栓子,随静脉血回流到达右心,再通过肺动脉进入肺内,最后在肺内小动脉分支或毛细血管内形成栓塞。来自右心的栓子也通过肺动脉进入肺内,栓塞肺内小动脉分支或毛细血管。来自门静脉系统的栓子,大多随血流进入肝脏,引起栓塞。

在左心、大循环动脉以及肺静脉的栓子,随着血流运行,最后到达全身各器官的小动脉、毛细血管内形成栓塞。

42:梗死概念

因动脉血流断绝而引起局部组织或器官发生坏死,称为梗死。形成梗死的过程,称为梗死形成。

43:梗死类型及病理变化

1.贫血性梗死因梗死灶的颜色呈灰白色,故又称为白色梗死。此种梗死常发生于心、脑、肾等组织结构较致密、侧支循环不丰富的器官组织。其梗死灶呈黄白色,形状与阻塞动脉的分布区域相一致。如肾梗死灶呈锥体状,心脏的梗死灶呈不规则地图状。

2.出血性梗死因梗死灶的颜色呈暗红色,又称为红色梗死。此种梗死多见于肺、肠等组织结构疏松、血管吻合支较丰富的器官。

44: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概念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指机体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以

全身微血管内广泛微血栓形成和相继出现止血、凝血功能障碍为主

要特征的病理过程。

45: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原因及机制

引起DIC的原因较多,根据其发生机制可归纳为血管内皮细胞

损伤、组织的严重破坏、血细胞破坏和促凝物质进入血液等。

46: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对机体的影响

DIC可对动物机体器官、组织产生明显的损伤,主要表现为出血、栓塞、休克和贫血。

47:休克概念

休克:是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下发生的微循环血液灌流量急剧

减少而导致各重要脏器血液灌流量减少和细胞及器官功能障碍的一

种全身性危重病理过程。

48:休克发生的原因、分类及发生机制

1.失血性或失液性休克失血性休克常见于脏器或大血管破裂,

如消化道大出血、产后大出血、内脏破裂。失液性休克常见于严重

脱水、剧烈呕吐、严重腹泻等。

2.创伤性休克常见于组织严重损伤,特别是伴有一定量出血所

致的休克。

3.烧伤性休克常见于大面积烧伤伴有大量血浆丧失。

4.感染性休克常见于严重感染,如败血性休克和内毒素性休克。

5.心源性休克常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疾病,如心肌炎、心

肌坏死等引起的心功能不全。

6.过敏性休克常见于某些药物(青霉素)、生物制剂(疫苗)

等引起的过敏反应。

7.神经源性休克常见于神经系统受强烈刺激或损伤。

49:休克的分期及特点

1.微循环缺血期主要特点是微血管痉挛收缩,导致微循环缺血。此期回心血量增加、心输出量增加和外周阻力升高在一定程度上调

整和维持了动脉血压,血液重新分布优先保证了心、脑等重要生命

器官的血液供应。

2.微循环瘀血期是休克进一步发展的结果,也称为休克期或失

代偿期或瘀血缺氧期。

3.微循环凝血期是休克的后期阶段,也称为休克晚期或微循环

衰竭期或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期。

50:增生的概念

增生是指实质细胞数量增多并常伴发组织器官体积增大的病理

过程。包括生理性增生和病理性增生两种情况。

51:萎缩的概念、分类及结局

发育正常的组织、器官,因其组成细胞的体积减小和数量减少

而引起的体积缩小、功能减退的过程,称为萎缩。这同发育障碍造

成的发育不良有本质区别。

1.全身性萎缩是指机体在致病因子作用下,全身各组织器官普

遍发生的萎缩,多见于长期营养不良、慢性消化道疾病以及严重消

耗性疾病如慢性肠炎、结核、鼻疽、恶性肿瘤。

2.局部性萎缩是指致病因子作用下局部组织和器官发生的萎缩。依据其原因分为如下几种:

(1)压迫性萎缩是指组织器官因长期受某种压迫而发生的萎缩。

(2)神经性萎缩是指致病因子引起神经损伤后,该神经所支配的

效应器官发生的萎缩。

(3)废用性萎缩是指器官由于功能降低或失用后发生的萎缩。

(4)缺血性萎缩是指局部动脉血管发生不完全阻塞时引起的萎缩。

(5)内分泌性萎缩是指内分泌功能低下所发生的相应靶器官萎缩。

52:肥大的概念、分类

组织、器官因实质细胞体积增大而致整个组织器官体积增大的

现象,称为肥大。

1.生理性肥大是指为适应生理机能需要或激素刺激所引起的组

织器官的肥大。

2.病理性肥大是指在疾病过程中,为了实现某种功能代偿而引

起相应组织或器官的肥大。

(1) 真性肥大是指组织、器官的实质细胞体积增大,同时伴

有机能增强的一种变化。

(2) 假性肥大是指组织、器官的间质增生所引起的体积增大现象。

53:化生的概念、原因及结局

已经分化成熟的组织在环境条件改变的情况下,在形态和功能上转变成另一种组织的过程,称为化生。化生多发生在结缔组织和上皮组织。

1.直接化生是指一种组织不经过细胞增殖而直接变成另一种类型组织的化生。如结缔组织中的疏松结缔组织化生为骨组织时,其纤维细胞可直接转变为骨细胞。

2.间接化生是指一种组织通过新生的幼稚组织而变成另一种类型组织的化生。如在慢性支气管炎时,支气管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可脱落,经新生的细胞转变为复层鳞状上皮。

54:再生概念

体内细胞或组织损伤后,由邻近健康的组织细胞分裂增殖以完成修复的过程,称为再生。再生可分为生理性再生和病理性再生两类。

55:影响再生的因素

影响各种组织的再生速度和好坏的因素,主要包括:动物的年龄、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全身和局部的血液循环状态、动物的营养状态、内分泌系统的状态、组织受损伤的程度、范围和性质以及受损组织本身的再生能力等。

56:各种组织的再生

动物机体内,各种组织的再生能力强弱是不同的。一般而言,在生理情况下经常发生更新的组织,其再生能力较强,反之,则再生能力较弱。如表皮、黏膜、肝细胞、纤维组织、毛细血管等有较强的再生能力,而肌肉、软骨组织等则再生能力较弱。

57:水肿概念

水肿:等渗性体液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过多称为水肿。

58:水肿发生机理及其病理变化

1.发生机理

(1) 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

①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升高。

②有效胶体渗透压降低。

③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升高。

④局部淋巴回流受阻。

(2)体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水钠潴留

①肾小球滤过降低。

②肾小管重吸收增多。

2.病理变化

(1)肺水肿肺脏体积增大,重量增加,质地较实,被膜紧张、光亮、湿润富有光泽,常伴有暗紫色的瘀血区域或可见出血斑点。切

面上从支气管、细支气管断端流出大量带泡沫的液体,呈白色或粉

红色。镜下可见肺泡腔或间质内有均质淡粉红色的水肿液。

(2)黏膜水肿黏膜肿胀、变厚,有波动感,重量增加,富有光泽,有时见出血点。

(3)皮下水肿皮肤肿胀,弹性降低,质如面团,严重的指压留痕。颜色发浅。镜下可见水肿液存在于疏松结缔组织之间,使固有细胞

成分、纤维成分距离变大,排列紊乱。

(4)全身性水肿包括心性水肿、肾性水肿、肝性水肿等。心性水肿,是心功能不全、特别是右心功能不全时,引起的一种全身性水肿,主要表现为四肢、胸腹部皮下水肿,严重时出现胸腔积水、腹

腔积水;而左心心功能不全引起肺水肿。肾性水肿,是急性肾功能

不全引起的全身性水肿,常见于动物组织结构比较疏松的部位,如

眼睑、面部、腹部皮下、公畜阴囊等处水肿。肝性水肿,是严重肝

功能不全、特别是肝硬变时,发生的全身性水肿,同时伴有大量的

腹水形成。

59:脱水概念

脱水:各种原因引起动物细胞外液容量减少称为脱水。

60:脱水类型、原因及特点

1.高渗性脱水

(1)概念失水多于失钠,细胞外液容量减少、渗透压升高,称高

渗性脱水。

(2)原因

①水分摄入不足。

②水分丢失过多。

(3)特点细胞外液容量减少和渗透压升高是高渗性脱水的两个特点。

2.低渗性脱水

(1)概念失钠多于失水,细胞外液容量和渗透压均降低,称低渗性脱水。

(2)原因

①经肾丢失,如慢性间质性肾炎,可造成大量钠盐随尿排出。

②经肾外丢失,如大量失血、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后,仅补充水而未补充氯化钠。

(3)特点细胞外液容量减少和渗透压降低是低渗性脱水的两个特点。

3.等渗性脱水

(1)概念动物体液中的钠与水按血浆中的比例丢失,其特点是细胞外液容量减少,渗透压不变,称为等渗性脱水。

(2)原因等渗性脱水在动物临诊上极常见。呕吐、腹泻(丧失大量消化液)以及软组织损伤、大面积烧伤(丧失大量血浆)时,均可引起大量等渗性体液丢失。

(3)特点细胞外液容量减少和渗透压正常是等渗性脱水的两个特点。

61:酸中毒的概念、分类、特点及结局

1.概念酸中毒可简单地概括为:由于【HCO3-】降低或(和)

【H2CO3】升高所引起的酸碱平衡障碍,伴有或不伴有血液pH的降低。

2.分类

(1)代谢性酸中毒以血浆【HCO3-】原发性减少为特征的病理过程,在兽医临诊上最为常见和重要。

(2)呼吸性酸中毒以血浆【H2CO3】原发性升高为特征的病理过程,在兽医临诊上也比较多见,主要见于<:02排出障碍(如肺病变、呼吸肌麻痹等)和吸入过多。

62:碱中毒的概念、分类、特点及结局

1.概念碱中毒可简单地概括为:由于【HCO3-】升高或(和)

【H2CO3】降低所引起的酸碱平衡障碍,伴有或不伴有血液pH的升高。

2.分类碱中毒可分为两类,即代谢性碱中毒和呼吸性碱中毒。

(1) 代谢性碱中毒以血浆【HCO3-】原发性升高为特征的病理过程,兽医临诊上主要见于严重呕吐、高位肠梗阻、低钾血症等情况。

(2) 呼吸性碱中毒以血浆【H2CO3】原发性降低为特征的病理过程。主要见于呼吸中枢受刺激、环境缺氧(如高原地区)等情况,可因通气过度而发生。

63:缺氧的概念

兽医病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一、名词解释 1. 槟榔肝 答案:a慢性肝淤血;b肝细胞萎缩和脂肪变性;c肝切面呈槟榔状花纹。 2. 心衰细胞 答案:a左心衰竭;b肺泡腔内;c含有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 3. 血栓形成 答案:a活体的心脏活血管腔内;b血液成分凝固;c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4. 混合血栓 答案:a延续性血栓的体部;b由血小板小梁、纤维蛋白、白细胞和红细胞组成;c呈褐色与灰白色条纹状。 5. 透明血栓 答案:a循环血管腔内;b由纤维蛋白构成;c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6. 栓塞 答案:a循环血液中;b异常物质随血液流动;c阻塞血管腔的过程。 7. 梗死 局部组织或器官动脉血流中断,又无有效侧支循环,导致局部组织缺血性坏死。 二、判断题 1. 引起贫血性梗死的原因是动、静脉同时受阻。 答案:错误 2. 透明血栓是由纤维蛋白和血小板构成的。 答案:错误

3. 混合血栓又称为层状血栓。 答案:正确 4.脾、肾、肠易发生贫血性梗死。 答案:错误 5. 透明血栓又称微血栓,主要由血小板构成。 答案:错误 三、选择题(最佳选择题,每题仅有一个正确答案) 1. 心衰细胞见于 A. 左心衰竭时肺泡腔内 B. 右心衰竭时肺泡腔内 C. 肺水肿时肺泡腔内 D. 肝淤血时肝脏内 E. 脾淤血时脾脏内 答案:A 2. 静脉性充血时局部静脉血液回流 A. 增多 B. 减少 C. 不变 D. 增多和减少交替进行 E. 减少,同时伴有左心衰竭 答案:B 3. 右心衰竭引起淤血的器官主要是 A. 肺、肝及胃肠道 B. 肺、脑及胃肠道 C. 肝、脾及胃肠道 D. 肾、肺及胃肠道 E. 脾、肺及胃肠道 答案:C 4. 肺淤血时肺泡腔内出现胞质中含有棕黄色色素颗粒的巨噬细胞称为 A. 支气管黏膜上皮细胞 B. 肺泡上皮细胞

畜牧兽医专业自考病理复习资料及参考答案

《兽医病理学》题库 一、判断题(请在正确的括号内划√,不正确的划×) 1、损伤与抗损伤的斗争贯穿于疾病发展的始终。(Y ) 2、结核病导致的干酪样坏死属于液化性坏死的一种类型。( X) 3、凡是使动脉血流中断、血管阻塞的因素都可造成梗死。( Y) 4、增生是细胞体积增大,而肥大是细胞数量增多。( X) 5、发生炎性水肿时,有大量的白细胞渗出。( )Y 6、良性肿瘤组织学特点,分化良好,无明显的异型性,可见核分裂相。(x) 7、体温升高就是发热。( X) 8、肺气肿是指肺组织含量异常减少而致体积过度膨大。( X) 9、休克是生命重要器官循环灌流量危急性锐减,使机体发生严重的机能代谢障碍和细胞损害的病理过程。( Y) 10、急性肾小球性肾炎通常以增生为主。眼观肾体积肿大,被膜紧张,易剥离。表面与切面光滑潮红,俗称“大红肾”。y 11、蜡样坏死是特指心肌的坏死。( x) 12、动脉性充血是指组织或器官因静脉回流受阻,血液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淤积,使局部组织血量增多。(x ) 13、营养不良性钙化是指钙盐沉着在变性、坏死组织或病理性产物中的过程。y14、脓细胞是从血液中渗出的中性粒细胞。( x) 15、肿瘤的实质就是肿瘤细胞,它决定肿瘤的性质。y 16、代谢性酸中毒是由于机体内固定酸生成过多或NaHCO3 原发性减少,致血液pH 值趋向低于正常。( y) 17、心脏在缺氧时出现的心率加快,心收缩力和输出量增加提高全身供氧量,对急性缺氧有一定代偿意义。( y) 18、浮膜性纤维素性肠炎时,肠粘膜表面形成凝固性假膜,例如猪瘟。( x) 19、疣性心内膜炎时,其疣状物是由纤维素、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构成。(y ) 20、慢性出血性贫血时间久了,可引起缺铁性贫血,血液中有核RBC和小RBC增多。( y) 21、生物性致病因素的致病特点是有一定的潜伏期。( y) 22、栓塞仅指血栓随着血流运行堵塞血管的过程(x )。 23、转移性钙化是指钙盐沉着在变性、坏死组织或病理性产物中的过程。(x) 24、发热、白细胞增多、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机能亢进和细胞增生、实质器官的病变可见于炎症的全身反应。y 25、良性肿瘤生长方式多取膨胀性生长,边界清楚,常无包膜。(x) 26、由于外界环境温度过高或湿度过大,使机体散热障碍而导致的体温升高称为发热。(x ) 27、当大量溶血所形成的未结合胆红素增多。胆红素定性试验为直接反应阳性。(x ) 28、血液中白细胞从轴流进入边流,靠边的白细胞粘附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称为白细胞附壁。( y) 29、支气管肺炎时,肺组织眼观变化呈现多色彩景象。( y) 30、浮膜性纤维素性肠炎时,肠粘膜表面形成凝固的纤维素假膜,例如猪瘟。( x) 31、防御机能包括屏障机能、吞噬杀菌作用、解毒机能、排毒机能。(y ) 32、血栓与血管壁黏着,死后血凝块易与血管壁分离(y ) 33、增生是细胞体积增大,而肥大是细胞数量增多。( x ) 34、白细胞朝着化学刺激物作定向移动的现象称为趋化作用。( y) 35、发生代谢性酸中毒时,机体可以通过血浆缓冲、呼吸和肾脏进行代偿调节的。( y) 36、发热是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所获得的一种以抗损伤为主的防御适应反应。因此,发热对机体是 有利无害的。(x ) 37、由于胆色素代谢障碍,血浆胆红素浓度增高,使动物皮肤、巩膜等组织黄染的现象称为黄疸。( y) 38、“虎斑心”属于实质性心肌炎,心肌有灰黄或灰白色斑状纹,外观形似老虎皮。(y ) 39、慢性肠炎,肠壁结缔组织增生和单核细胞浸润,进一步发展肠腺萎缩。( y) 40、病毒性、细菌性、寄生虫性和食盐中毒性脑炎的组织学病变有其各自的特点。( y) 1、√ 2、× 3、√ 4、× 5、√ 6、× 7、× 8、× 9、√10、√11、×12、×13、√14、×15、√16、√

兽医病理学

单项选择题 1. (B)右心衰竭患畜可引起: A.肺瘀血 B.肝瘀血 C.炎性充轿 D.减压后充血 2.(C)心瓣膜上的疣状赘生物是 A.凝血功能障碍 B.出血 C.白色血栓 D.梗死 3. (A)DIC最主要的病理特征是 A.凝血功能障碍 B.出血 C.白色血栓 D.梗死 4.( A )做病理实验时,从免耳缘静脉注入空气,其栓塞主要部位是 A.右心、肺动脉及其分支 B.脾动脉 C.肝内门静脉分支 D.左心 5. (D)脑梗死时 A.梗死灶灰白色,呈锥体形 B.梗死灶呈地图状 C.梗死灶紫红色,呈锥体形 D.梗死灶发生软化、液化 6. (A)脾梗死时 A.梗死灶灰白色,呈锥体形 B.梗死灶呈地图状 C.梗死灶紫红色,呈锥体形 D.梗死灶发生软化、液化 7. (C) 肺梗死时 A.梗死灶灰白色,呈锥体形 B.梗死灶呈地图状 C.梗死灶紫红色,呈锥体形 D.梗死灶发生软化、液化8.(C)微循环小血管内的微血栓是 A.白色血栓B混合血栓 C.透明血栓 D.红色血栓 9. (C)颈静脉破裂可引起 A.氮气栓塞 B.血栓栓塞 C.空气栓塞 D.脂肪栓塞 10. (A)静脉血栓形成,侧支循环建立不足可引起 A.瘀血 B.梗死 C. 动脉性充血 D.肺动脉栓塞

11.(D)脑动脉充血时可能引起的最严重后果是 A.颅内压升高 B.脑水肿 C.头痛头晕 D.脑血管破裂出血 12.(B)左心衰竭时发生瘀血的器官是 A.肝 B.肺 C.肾 D.脑 13.(C)心力衰竭细胞是指心力衰竭时出现的 A.含脂褐索的心肌细胞 B.尘细胞 C.胞浆内含有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 D.吞噬脂质的巨噬细胞 14. (D)槟榔肝是指: A.肝脂肪变性B.肝细胞肿胀C.肝细胞萎缩D.肝慢性瘀血 15.(B)构成血栓头部的主要成分是 A.红细胞 B.血小板 C.中性粒细胞 D.纤维蛋白 16. (C)血栓形成对机体的影响中,哪一项对机体有利: A.阻塞血管 B.瘀血 C.止血 D.栓塞 17. (C)血栓由肉芽组织取代的过程称为: A.溶解 B.吸收 C.机化 D.再通 18. (D)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时形成的血栓是 A.红色血栓 B.白色血栓 C.混合血栓 D.微血栓 19. (A)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的作用是 A.抗凝作用 B. 促凝血作用 C.缩血管作用 D.舒血管作用 20. (C)DIC最主要的病理特征是 A.溶血性贫血 B.纤溶过程亢进 C.凝血功能障碍 D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21. (B)栓塞最常见的类型是: A.气体栓塞 B.血栓栓塞 C.羊水栓塞 D.脂肪栓塞 22. (C)来自门静脉的栓子随血流运行,首先栓塞于: A.脑 B.肺 C.肝 D.肾

2017兽医基础兽医病理学考研真题及答案

2017年兽医病理学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20分) 1发病学2淤血3梗死4血栓5脂肪变性6坏疽7肥大8再生9炎症10肿瘤 二、填空题(每空0.5分,5分) 1、白细胞渗出的过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炎症发生时其局部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五大特征。 3、盐中毒的原因包括________、________。 4、发热的基本环节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5、肿瘤的生长方式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DIC的功能代谢变化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选择题(5分) 1、下列哪种变化属于渗出性炎症________。 A绒毛心B火腿脾C虎斑心D槟榔肝 2、巨噬细胞在发生效应时主要通过________来杀伤被吞噬的细菌。 A吞噬作用B呼吸爆炸C坏死D消化和吸收 3、下列因素中不可以引起神经炎的是:________。 A.维生素B1缺乏 B.病原微生物感染 C.维生素C缺乏 D.中毒 4、巴氏杆菌感染时主要表现为哪种细胞渗出:________。 A嗜酸性粒细胞B淋巴细胞C嗜碱性粒细胞D嗜中性粒细胞 5、肝硬化往往导致________。 A腹水B心跳加快C呼吸困难D血液中红细胞减少 四、简答题(15分) 1.比较肉芽组织和肉芽肿的主要区别。(5分) 2.病毒性脑炎的病理组织学变化。(5分) 3.DIC的分期及其特点。 五、论述题(30分) 1.论述肾小球肾炎的分类及其镜下变化。(10分) 2.论述水肿发生的机制。(10分)

兽医病理学全真模拟题

兽医病理学全真模拟题 来源:来自互联网编辑:兽药招商网发布时间:2010-6-25 12:19:43阅读数:1116 《兽医病理学》(分值:20%) 1.病理学的主要任务不包括 A.胚胎形成 B.病理变化 C.病因学 D.发病学 E.临床转归 2.家畜、家禽等动物疾病中最常见的致病因素是 A.机械性因素 B.物理性因素 C.化学性因素 D.生物性因素 E.营养因素 3.胞浆脂肪滴增多是 A.颗粒变性 B.水泡变性 C.脂肪变性 D.脂肪浸润 E.透明滴状变 4.发生于深在的开放性创伤(如阉割、战伤等)合并产气荚膜杆菌等厌氧菌感染 时,易出现 A.干性坏疽 B.湿性坏疽 C.气性坏疽 D.干酪样坏死 E.液化性坏死 5.体嘌呤代障碍,血液中尿酸增高,并伴有尿酸盐(钠)结晶沉着在体一些 器官组织而引起的疾病是 A.钙化 B.结石形成 C.黄疸 D.糖原沉积 E.痛风 6.下列不能发生钙化的是 A.血栓 B.坏死灶 C.息肉

D.异物 E.死亡的寄生虫 7.左心衰竭和二尖瓣狭窄或关闭不全时,发生淤血的器官主要是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8.在皮肤、黏膜、浆膜,以及肝、肾等器官表面出现针尖大至高梁米粒大散在或弥漫性分布的病变是 A.血肿 B.瘀点 C.瘀斑 D.出血性浸润 E.出血性素质 9.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血液发生凝固,或某些有形成分析出而形成固体物质称为 A.血栓 B.死后血凝块 C.动脉石 D.静脉石 E.脂肪性栓子 10.血栓形成最重要和最常见的原因是 A.心血管膜损伤 B.血流缓慢 C.血流加快 D.血液凝固性增高 E.血液凝固性降低 11.下列病灶不能被机化的是 A.血栓 B.坏死灶 C.息肉 D.异物 E.纤维素性渗出物 12.在微循环小静脉、微静脉和毛细血管形成的,主要由纤维蛋白凝集而成的 血栓是 A.白色血栓 B.混合血栓 C.红色血栓 D.微血栓 E.组织性栓子 13.后肢发生骨折,骨髓腔中的脂肪滴进入血液所形成的脂肪性栓子,栓塞的部位主要是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14.最容易发生红色梗死的器官是 A.心 B.肝 C.脑 D.肺 E.肾 15.休克过程中,受影响最早的器官是

兽医病理学(华中农业大学)文本教案

第一章绪论 (Introducation) 一、概念: 家畜病理学(animal pathology)通过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和患病机体内所呈现的代谢、机能、形态、结构的变化,来阐明疾病发生、发展及其转归的规律,为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二、家畜病理学的基本内容 总论:各种基本病理过程包括炎症、发热、休克、变性、坏死等 各论:各器官系统的疾病病理包括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等。 三、家畜病理学在兽医学科中的地位 本门课程是兽医科学的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的桥梁。 以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等基础学科为基础; 为内科学、外科学、传染病学等临床学科的学习作基础; 兽医病理学是: 桥梁 基础兽医学←-----→临床兽医学 目的:诊断、研究 四、动物病理学的分支 1、动物病理解剖学:从患病动物的形态、结构入手,研究探讨动物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动物病理生理学:从患病动物的机能、代谢入手,研究探讨动物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3、动物卫生病理学:研究屠宰动物各组织、器官的病变及疾病的发生原因、发病机制、病理形态学变化、鉴别诊断和卫生评价与处理的学科。 4、化学病理学:是指把组织或细胞的染色技术与化学反应相结合,以揭示细胞内各种物质的特殊性的病理学分支,现已广为普及和应用。 5、免疫病理学:是指将免疫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引入病理学,借以阐述许多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的病理学分支。它多采用免疫荧光法、免疫过氧化物酶法、放射免疫标记自显影法和免疫电镜法等研究疾病,从而揭示出一批未曾被人们认识的与免疫反应有关的疾病,如变态反应、免疫缺陷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组织和器官移植免疫及肿瘤免疫等发展的全过程中,连续研究患病机体的代谢、功能紊乱和形态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6、遗传病理学:是指研究遗传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所引起疾病的一个病理学分支。遗传性疾病按涉及的遗传物质的不同可分为三大类,即由染色体数目或结构异常而引起的染色体病;病理性状由两对以上不同突变基 因所决定(每对基因之间无显性和隐性之分)的多基因遗传病和由某一个(对)

兽医病理学

兽医病理学 <<兽医病理学>>研究生入学考试是为所招收的与兽医相关的专业硕士研究生而实施的具有选拔功能的水平考试。要求掌握兽医病理学总论中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及病理形态学变化,各论中各器官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的病理特征、基本规律及病理形态学变化。能综合运用所学的<<兽医病理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一、考试内容 1.绪论及疾病概论 考试内容 1)兽医病理学的目的、任务、内容,地位以及与其它课程的关系,研究和学习本课程的方法。 2)疾病概念、发生的原因。 3)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并根据该规律能分析疾病发生的过程。 考试要求 1)掌握兽医病理学的目的、任务、内容,地位以及与其它课程的关系,研究和学习本课程的方法。 2)掌握疾病概念、发生的原因。 3)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并根据该规律能分析疾病发生的过程 2.水、盐代谢和酸碱平衡紊乱 考试内容 1)水肿,脱水的概念,类型及对机体的影响。 2)呼吸性、代谢性酸碱平衡基本概念、发生原因和发生机理和对机体所产生的影响。 考试要求 1)掌握水肿,脱水的概念,类型及对机体的影响 2)掌握呼吸性、代谢性酸碱平衡基本概念、发生原因和发生机理和对机体

所产生的影响。 3.缺氧 考试内容 1)低张性缺氧的概念,原因、发生机理及对机体的影响。 2)等张性缺氧的概念,原因、发生机理及对机体的影响。 3)血液性缺氧的概念、类型、原因、发生机理及对机体的影响 4)组织中毒性缺氧的概念、类型、原因、发生机理及对机体的影响。 考试要求 1)掌握低张性缺氧的概念,原因、发生机理及对机体的影响。 2)掌握等张性缺氧的概念,原因、发生机理及对机体的影响。 3)掌握血液性缺氧的概念、类型、原因、发生机理及对机体的影响 4)掌握组织中毒性缺氧的概念、类型、原因、发生机理及对机体的影响。 4.发热 考试内容 1)发热的概念、原因、发生机理。 2)发热的临床经过与热型。 3)发热时机体的机能代谢变化 考试要求 1)掌握发热的概念、原因、发生机理。 2)掌握发热的临床经过与热型。 3)了解发热时机体的机能代谢变化

兽医病理学试题

兽医病理学试题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兽医病理学》试题(A卷)参考答案 正考题闭卷适用专业年级:动物医学2006级 姓名学号专业班级本试题一共五道大题,共三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注:1.答题前,请准确、清楚地填各项,涂改及模糊不清者、试卷作废。 2.试卷若有雷同以零分计。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1个最佳答案,每题1分,共35分) 1.下列哪项不符合一期愈合( C) A 组织缺损少、创缘整齐 B 愈合时间短C.形成明显瘢痕 D.伤口缝合严密 2.炎症的重要的标志是(C) A.变性B.坏死C.渗出D.充血 3.以下哪种坏死属液化性坏死( D) A.心肌梗死B.脾梗死C.肾梗死D.脑梗死 4.“火腿脾”是指脾脏发生何种病变所致( D) A.水泡变性 B.脂肪变性 C.透明变性 D. 淀粉样变 5.气球样变的细胞最常见于( B) A.心B.肝C.脑D.脾 6.“虎斑心”是指心肌细胞发生下列哪种病变的眼观表现( D )A.水肿B.细胞肿胀C.淀粉样变性D.脂肪变性 7.蓄积于细胞质中的脂肪滴可被下列哪种染色方法染成红色( C)A.锇酸染色B.H.E染色C.苏丹Ⅲ染色D.美兰染色 8.光镜下判定细胞是否坏死主要观察(B) A.细胞形态B.细胞核形态C.核仁形态D.染色质形态

9.下列细胞中哪种细胞的再生能力最弱(C) A.肝细胞B.消化道粘膜上皮细胞C.心肌细胞D.血细胞 10.由周围健康细胞分裂增生来完成修复的过程,称为(A)A.再生B.增生C.化生D.机化 11.肉芽组织眼观呈颗粒状的主要原因是( A ) A.新生的毛细血管呈袢状弯曲 B.大量炎性细胞呈灶性聚集 C.成纤维细胞灶性聚集 D.感染、炎性水肿 12.凝固性坏死好发于下列器官,但除( D )之外。 A.肝B.脾C.肾D.脑 13.湿性坏疽多见于下列那些器官中(D) A.肝、胃、肠B.胆囊、肾、胰C.脾、子宫、肺D.肺、子宫、小肠 14.“心衰细胞”见于( A ) A.左心衰时肺泡腔内B.右心衰时肺泡腔内C.肺水肿时肺泡腔内D.肝淤血时肝血窦内 15.“槟榔肝”是由于( D) A.肝小叶间静脉淤血和结缔组织增生B.肝脏出血和肝细胞坏死C.肝细胞坏死和结缔组织增生 D.中央静脉与肝窦淤血和肝细胞脂肪变性 16.禽霍乱时,肝脏表面出现的灰黄色针尖大病灶的病理本质为( B)A.脂肪变性B.坏死灶C.肉芽肿结节D.小的化脓灶17.急性炎症时局部疼痛的主要原因是( D ) A.组织细胞变性坏死B.局部组织充血水肿C.组织分解代谢增强D.渗出物压迫、炎性介质刺激 18.在细菌感染的炎症中,最常见的炎性细胞是( A) A.嗜中性白细胞B.浆细胞C.淋巴细胞D.嗜酸性粒细胞 19.关于萎缩的描述,以下哪项是错误的(D) A萎缩的器官均匀性缩小. B萎缩的器官重量减轻.C.萎缩器官的实质细胞数量减少D.间质纤维组织和脂肪组织数量减少 20.白细胞自血管内游出,在组织内作定向运动的现象称( D )A.白细胞吞噬B.炎性渗出 C炎性漏出 D.趋化作用

兽医病理学重点

兽医病理学重点 第一章血液循环障碍 一、充血: (一)动脉性充血:指由于小动脉扩张而流入局部组织或器官中的血量增多。又称“主动性充血”,简称“充血”。 动脉性充血可分为生理性充血和病理性充血两种。病理性充血又可以分为炎性充血、侧枝性充血、贫血后充血(如:瘤胃鼓气后放气)。 充血的病理变化:体积稍微肿大,颜色潮红,代谢旺盛,温热。 (二)静脉性淤血:指由于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而引起局部器官或组织中的血量增多,简称“淤血”。1.淤血的类型和原因有: (1)全身性淤血:由于心力衰竭和胸内压增高。如:心衰,心肌炎,心包炎、胸膜及肺脏疾病 等。 左心衰竭导致肺淤血,右心衰竭导致大循环淤血。 (2)局部性淤血:由于局部静脉受压和静脉管腔阻塞。 2.淤血的病理变化:颜色暗红色,稍微肿大,微冷。 槟榔肝:指慢性肝淤血的同时有脂肪变性时,淤血的中央静脉及邻近的肝窦区域呈暗红色,肝小叶周边的肝细胞因脂肪变性呈黄色,使切面形成暗红色淤血区与土黄色脂肪变性区相间,状似槟榔花纹。 二、出血:指血液流出心脏或血管之外。 1.原因和类型: (1)破裂性出血 (2)渗出性出血:由于血管壁通透性增高,红细胞通过扩大的内皮细胞间隙和损伤的血管基底膜而漏出到血管外。 2.病理变化(1)内出血 血肿:指小血管破裂时流出的血液积聚在组织间隙或器官的被膜下,并挤压周围组织。 瘀点:指渗出性出血时,出血点直径一般不超1mm。 瘀斑:指渗出性出血时,出血点直径一般为1~10mm。 出血性素质:指全身性渗出性出血的倾向。 (2)外出血:咳血、吐血等。 三、血栓形成:指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析出,粘集形成固体物质的过程。 1、血栓形成的三个基本条件: (1)血管内膜的损伤: 暴露其内的结缔组织→激活凝血因子 凝血 释放组织因子血小板粘集 (2)血流状态的改变:a、血轴流向血管壁靠拢;

兽医病理学

家畜病理学:通过研究疾病的原因、发病机理和患病机体所呈现的代谢、机能和形态结构的变化,来阐明动物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基本规律,为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第一章 动脉性充血:由于小动脉扩张而使局部组织或器官中的血量增多,简称充血。 充血对机体的主要影响:充血一般为暂时性的血管反应,病因消除后充血消散。如果病因持续作用,有充血可以转化为淤血,甚至引起水肿和出血等变化。充血是机体的一种防御适应性反应,通过充血能使局部组织或器官的代谢、机能和抗病能力增强。但充血也有不利影响,充血发生在脑组织或脑膜可使颅内压升高而引起神经症状;已发生硬化的小动脉充血常导致血管破裂而引起出血。 静脉性充血:由于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而引起局部组织和器官中血流量增多。又称被动性充血,简称淤血。 病因:1.静脉受压迫(管腔狭窄或闭塞) 2.静脉管腔阻塞(静脉内血栓,栓塞或静脉血管壁增厚时,使管腔狭窄或阻塞而发生淤血。) 3.心力衰竭 4.胸腔和肺脏的疾病 病理变化:淤血的组织和器官肿胀,重量增加,因血液的含氧量降低,脱氧血红蛋白增多,呈暗红色或蓝紫色;活体淤血的局部温度降低 镜检:淤血的组织内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满血液,时间较长的淤血伴有组织器官水肿、出血、萎缩和变性等。 肺淤血:左心衰竭引起肺淤血 肝淤血:右心衰竭时,因肝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常引起肝淤血 结局和对机体的主要影响:决取于淤血的范围、程度、发生器管、发生速度、持续时间及侧支循环建立状况。淤血的组织和器官机能和代谢都发生障碍。长期淤血的器官实质细胞萎缩、变性和坏死,其间质结缔组织增生,是淤血的组织器官变硬,即发生淤血性硬变,如淤血性硬变。轻度:淤血性水肿;重度:淤血性出血,淤血性坏死 缺血:由于动脉管腔狭窄或完全闭塞,导致局部组织或器官血液供应不足或完全断绝。又称局部贫血 病因:1、动脉痉挛2、动脉管腔阻塞或动脉受压迫

兽医病理学重要复习名词解释

家畜病理学 名词解释 病理学:是研究动物疾病的原因,发病机理及病理变化从而阐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基 本规律的一门学科。 疾病:病因与动物机体相互作用的损伤与抗损伤的斗争过程。 充血:由于小动脉扩张而流入局部组织和器官中的血量增多的现象,称为动脉性充血,简称充血。 淤血: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里,引起局部组织中的静脉血含量增多的现象,称为静脉性充血,简称淤血。 心力衰竭细胞:当左心衰竭引起慢性肺淤血时,肺泡腔中出现了吞噬有红细胞或含铁血黄素的的巨噬细胞。 槟榔肝:由于淤血的肝组织伴发脂肪变性,故在肝切面形成暗红色淤血与土黄色脂变肝细胞区相间,眼观似槟榔状花纹,故称为“槟榔肝”。 血栓:在活体的血管或心脏内,血液凝固或血液中的某些成分析出,黏集形成固体物质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所形成的固体物质称为血栓。 机化:肉芽组织取代各种病理产物的过程。 梗死:由于动脉血流断绝,局部组织或器官缺血而发生坏死,称为梗死。。 栓塞:血液循环中出现不溶性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并阻塞血管管腔的过程,称为栓塞。阻塞血管的异常物质称为栓子。 出血:血液流出血管或心脏之外,称为出血。血液流出体外称为外出血;血液流入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称内出血。 瘀点:漏出性出血时,在皮肤、粘膜、浆膜和实质器官呈点状出血,称为血点或瘀点。 瘀斑:严重时,呈斑块状出血,称为血斑或瘀斑。 休克:是指机体在受到各种有害因子作用时所发生的,伊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组织器官 微循环血液灌流量严重不足为特征,并由此而导致的各种重要器官代谢障碍和结构损害的全身性病理过程。 变性:在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数量过多的变化称为变性。 坏死:活体内局部组织或细胞的病理性死亡,称为坏死。

兽医病理学(详解)

兽医病理学(Veterinary Pathology ) 绪 论 一、兽医病理学的任务 1.概念 兽医病理学( Veterinary Pathology)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原因、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及患病机体的形态结构、物质代谢、机能活动变化的一门学科。 分类: 病理生理学是着重研究患病机体的物质代谢和机能活动变化的一门学科。 病理解剖学是着重研究患病机体的形态结构变化的一门学科。 分子病理学、免疫病理学、分子遗传病理学、超微病理学、环境病理学等。 2.任务 揭示 本质 3.学习病理学的目的要求 ①掌握基本概念和病变 ②认识各器官和系统的常见病变 ③学会畜禽尸体剖检技术 ④了解畜禽常见病的病变特点 二、病理学的地位 具有权威性的一级诊断 三、内容 基础病理 症状病理 器官和系统病理 疾病病理 ①疾病论 ②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③组织的损伤和修复 ④炎症 ⑤肿瘤 ⑥症状病理学(发热、休克、败血症) ⑦器官系统病理学(肺炎、脑炎、肾炎) 四、研究方法 1 大体观察 2组织学观察 3细胞学观察 4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观察 5超微结构观察 6分子病理学 五、学习方法 ①局部和整体的辩证统一的观点 ②运动与发展的观点 ③因果关系与对立统一 ④对动物疾病的第一手资料 ⑤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 第一章 疾病概论 第一节 疾病学 一、疾病概念 疾病是机体与外界致病因素相互作用产生的损伤与抗损伤的复杂斗争过程,在此过程中机体对环境的适应力下降,动物的生产力降低。 二、疾病的特点 1.疾病是在一定条件下,病因作用于机体而引起的。 2.疾病是完整机体的反应。 3.疾病是一个矛盾斗争过程。 4. 生产力降低是疾病的一个标志。 ①尸体剖检 ②动物实验 ③临床病理学研究 ④活体组织检查 ⑤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

兽医病理学试题与答案汇编

一、选择 1、淤血的病理变化是:() A.体积增大,颜色鲜红,局部温度降低,机能加强B.体积增大,颜色暗红,局部温度降低,血流缓慢C.体积增大,颜色鲜红,局部温度升高,代谢旺盛D.体积增大,颜色暗红,局部温度升高,血流缓慢 2、肺淤血时,肺脏内出现的细胞浆内有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称为() A.尘细胞B.心力衰竭细胞C多核巨细胞.D.单核细胞 3、肌肉组织所发生的坏死一般称为 A、蜡样坏死 B、液化性坏死 C、干酪样坏死 D、湿性坏疽 4、下列因素中,哪个属于化学性致病因素() A.病毒B.刀伤C.电离辐射D.农药 5、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感染时肺脏病变属于:() A、肺气肿 B、纤维素性肺炎 C、肺肉变 D、肺萎陷 6、急性炎症组织以哪种细胞浸润为主() A.巨噬细胞B.嗜中性粒细胞C.嗜酸性粒细胞D.淋巴细胞 7、当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时有可能是以下哪种原因() A.急性炎症B.慢性炎症C.增生性炎症D.寄生虫感染 8、造成纤维素性肠炎的主要病因是以下哪种疾病() A.猪肺疫B.猪的败血型链球菌C.猪瘟D.猪蓝耳病 9、右心衰竭引起淤血的器官主要是() A.肺、脑及胃肠道B.肺、肝及胃肠道C.、脾、肺及胃肠道D.肝、脾及胃肠道10、病毒性肝炎的间质内浸润的炎性细胞是() A.嗜酸性粒细胞B 淋巴细胞C.嗜中性粒细胞D.嗜碱性粒细胞 1、渗出性出血的原因:() A.血管壁通透性降低 B 血管壁通透性升高C血流加快D血管破裂 2、等渗性脱水是以下哪种情况() A.以失水为主,失水大于失钠B.失盐与失水比例大致相等,血浆渗透压未变 C.失钠大于失水D.低渗性体液在细胞间隙积聚过多 3、肺脏发生的凝固性坏死一般属于() A、蜡样坏死 B、液化性坏死 C、干酪样坏死 D、干性坏疽 4、当机体发生慢性消耗性疾病时所发生水肿的机理是() A.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B.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升高 C.毛细血管和微静脉通透性增高D.淋巴回流受阻 5、鸡败血性大肠杆菌病时其肝脏所发生的炎症属于:() A、固膜性炎 B、浆液性炎 C、浮膜性炎 D、卡他性炎 6、嗜中性粒白细胞增多常见于以下哪种情况() A.急性炎症B.病毒感染C.寄生虫感染D.慢性炎症 7、炎症的变质是指局部发生() A.萎缩和变性B.萎缩和坏死C.变性和坏死D.变性和再生 8、造成肝脏出现小的灰白色坏死灶的主要病因是以下哪种疾病() A.鸡霍乱B.猪的败血型链球菌C.猪瘟D.猪蓝耳病 9、外周血液中血细胞衰老、死亡后,可不断地从造血器官血细胞得到补充,这个过程是()A.完全再生B.生理性再生C.不完全再生D.病理性再生 10、脂肪变性常发生于哪个器官()

《兽医病理学》病理总结

病理总结 1、充血:局部组织或器官静脉端血液流出量正常动脉端血液流入量增多,从而使得动脉血含量增多的现象。 2、静脉性充血:局部组织器官内动脉端血液流入量正常,静脉端血液流出受阻,使静脉血蓄积的病理现象。又叫被动充血,简称淤血。 3、肺脏褐色硬化:肺长期淤血时,可引起肺间质结缔组织增生,常伴有大量含铁血黄素在肺泡腔和肺间质内沉积,使肺组织呈棕褐色,使肺脏发生褐色硬化。 4、槟榔肝:肝淤血时,切面肝小叶中心淤血呈紫红色,周围常因脂变呈黄褐色,有红黄相间的结构 6、血栓: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凝结成块或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所形成的固体质块。 7、栓塞:血液中不易溶解的物质,随血液运行至其它血管,而阻塞其它管腔的过程称为“栓塞”。阻塞管腔的物质称为“栓子”。 10、变性:变性是机体受到不同病因的损伤,引起实质细胞或间质发生物质代谢障碍,在细胞或间质出现了正常时见不到的异常物质,称为变性。 11、细胞肿胀:指细胞内水分增多,胞体增大,胞浆内出现微细颗粒或大小不等的水泡,多发生于肝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和心肌细胞,也可见于皮肤和粘膜的被覆上皮细胞,是一种常见的细胞变性。 12、脂肪变性:脂肪变性是指在变性的细胞浆内,出现大小不等的游离脂肪小滴为特征的一种变性。 13、虎斑心:心肌脂肪变性时,在心外膜下和心室乳头肌及肉柱的静脉血管周围,可见灰黄色的条纹或斑点分布在色彩正常的心肌之间,外观上呈黄红相间的虎皮状斑纹,这就叫虎斑心。 15、凝固性坏死:组织细胞坏死后,其蛋白质在凝固酶的作用下发生凝集,凝固性坏死的组织呈黄色或灰黄色,稍突出于脏器表面,质地干燥、坚实、无光泽与周围组织之间有一圈充血的炎性反应带。 16、干酪样坏死:是一种凝固性坏死。除凝固的蛋白质外,坏死组织还富含脂类物质,呈松软、乳黄色,似豆腐渣或干酪。 17、蜡样坏死:肌肉发生凝固性坏死后,肌纤维浑浊呈黄灰虲或灰白色,干燥而坚实,如石蜡一样。。 20、肥大:细胞、组织和器官体积的增大并伴有功能增高称为肥大。 21、增生:由于实质细胞数量增多而造成的组织、器官的体积增大称为增生。 22、化生:化生是机体内一种成熟的组织,在一定的环境条件和功能要求下完全改变其机能和形态特征而转变为另一种组织的过程。 23、机化:由新生的肉芽组织增生,取代体内的坏死组织,炎性产物,血栓或异物的过程,称为“机化”。 24、肉芽组织:由旺盛增生的毛细血管及纤维结缔组织和各种炎性细胞组成,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 25、炎症:是动物机体对各种致炎因素及其所引起的损伤产生的防御性反应。 26、变质:物质代谢障碍基础上发生的局部组织的变性和坏死。 27、渗出: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成分、蛋白质和各种炎症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质、体腔、体表和粘膜表面的过程。 28、蜂窝织炎:当皮下组织、肌膜或肌肉内发生化脓性炎时,脓汁沿疏松结缔组织广泛地扩散,形成广泛性的脓性浸润。 29、脓肿:当局部组织器官化脓时,由于中心坏死称为脓肿。 30、疾病:是机体与外界致病因素相互作用产生的损伤与抗损伤的复杂斗争过程,在此过程中机体对环境的适应力下降,动物的生产力降低。 31、完全痊愈:病因消除后,疾病的所有症状消失,机体由病理性调节转化为生理性调节,受损器官的形态结构、机能活动、物质代谢恢复,动物的生产力恢复。 32、不完全痊愈:病因消除后,疾病的主要症状虽然消失,但受损器官的形态结构、物质代谢、机能活动还没有完全恢复,还遗留有疾病的目些残疾或永久性病变。 33、死亡:生命活动终止,完整机体解体。也即在疾病过程中,损伤作用过强,机体的调节作用破坏,不能适应生存环境的变化,适应力耗尽,呼吸和心跳等生命活动停止。 34、临床死亡(相对死亡):呼吸和心跳停止,反射活动消失,中枢神经系统高度抑制,但大脑神经细胞还没有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是一种可逆性死亡。 35、生物学死亡(真死):脑组织产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不能复活。尸体逐渐出现尸僵、尸冷、尸腐、尸斑等死后变化。 36、应激:机体在应激原的作用下,处于紧张状态时发生的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反应,借此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提高机体的防御能力。 37、反应性:指机体对各种刺激物(包括生理性和病理性)能以比较恒定的样式发生反应的特性。

兽医病理学复习知识梳理超级完整版(含所有知识点)

病理学:是研究动物疾病的原因,发病机理及病理变化从而阐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基本规律的一门学科。 疾病:病因与动物机体相互作用的损伤与抗损伤的斗争过程。 充血:由于小动脉扩而流入局部组织和器官中的血量增多的现象,称为动脉性充血,简称充血。 淤血: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里,引起局部组织中的静脉血含量增多的现象,称为静脉性充血,简称淤血。 心力衰竭细胞:当左心衰竭引起慢性肺淤血时,肺泡腔中出现了吞噬有红细胞或含铁血黄素的的巨噬细胞。 槟榔肝:由于淤血的肝组织伴发脂肪变性,故在肝切面形成暗红色淤血与土黄色脂变肝细胞区相间,眼观似槟榔状花纹,故称为“槟榔肝”。血栓:在活体的血管或心脏,血液凝固或血液中的某些成分析出,黏集形成固体物质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所形成的固体物质称为血栓。机化:肉芽组织取代各种病理产物的过程。 12、发绀:瘀血发生在可视粘膜或无毛的皮肤时,瘀血部位呈蓝紫色,此变化称为发绀。 梗死:由于动脉血流断绝,局部组织或器官缺血而发生坏死,称为梗死。。 栓塞:血液循环中出现不溶性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并阻塞血管管腔的过程,称为栓塞。阻塞血管的异常物质称为栓子。 出血:血液流出血管或心脏之外,称为出血。血液流出体外称为外出血;血液流入组织间隙或体腔称出血。 瘀点:漏出性出血时,在皮肤、粘膜、浆膜和实质器官呈点状出血,称为血点或瘀点。 瘀斑:严重时,呈斑块状出血,称为血斑或瘀斑。 休克:是指机体在受到各种有害因子作用时所发生的,伊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组织器官微循环血液灌流量严重不足为特征,并由此而导致的各种重要器官代障碍和结构损害的全身性病理过程。 变性:在细胞或间质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数量过多的变化称为变性。 4、脂肪变性:在变性的细胞的胞浆中出现大小不等的游离脂肪滴的病理变化过程。 5、玻璃样变性:又称透明变性或透明化,是指在间质或细胞出现一种光镜下呈均质、无结构、半透明的玻璃样物质的现象。 6、淀粉样变性:也称淀粉样变,是指淀粉样物质在某些器官的网状纤维、血管壁或组织间沉着的一种病理过程。 坏死:活体局部组织或细胞的病理性死亡,称为坏死。 8、干酪样坏死:是一种凝固型坏死,其特征为坏死组织崩解彻底,变成松软易碎、灰白色或灰黄色、似干酪或豆腐渣样物质。如乳房结核、肺结核、肝脏干酪样坏死等。 9、坏疽:当组织发生坏死后,受外界环境影响和不同程度的腐败杆菌感染而形成的黑褐色或黑色的坏死灶的特殊的病理变化,称为坏疽。西米脾:淀粉样物质沉积于白髓,切面上皮小体如高粱米大小,灰白色,半透明,与煮过的西米相似。 火腿脾:淀粉样物质沉积于红髓,切面上红褐色的脾组织与黄色的淀粉样物质相间混杂,似火腿样花纹。 适应:是指细胞、组织、器官、或机体对于外环境持续性的有害刺激所做出的应答反应,这种反应一般是非损伤的。 萎缩:由于物质代障碍,发育正常的组织,器官或细胞,发生体积缩小,功能减退的过程称为萎缩。 24、再生:体细胞或组织损伤后,由邻近健康组织细胞分裂增殖来修补的过程。再生可分为生理型再生和病理性再生。 18、弥散性血管凝血(DIC):是指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引起的以血液凝固性增高,微循环有广泛的微血栓形成为特征的病理过程。 绒毛心:纤维素性心包炎时,心脏表面覆盖有易于剥落的黄白色薄层纤维素。病程稍长的病例,这种纤维素因心跳动而摩擦牵引、形成绒毛状,称为绒毛心。 化生:是指已经分化成熟的组织在环境条件改变的情况下,在形态上和功能上转变为另一种组织的过程,称为化生。 肥大:组织或器官的体积增大并伴有功能的增强,称为肥大。 包囊形成:肉芽组织包囊坏死组织,炎性渗出物,栓子等病理产物的过程。 修复:机体对死亡细胞、组织的修补性生长过程及对病理产物的改造过程。 肉芽组织:是由毛细管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分裂增殖形成的幼稚的结缔组织。 虎斑心:发生脂肪变性的黄色心肌纤维和正常的红色心肌纤维间隔排列,在心腔表面和切面见到虎斑样的花纹。 渗出:血管中的液体成分和细胞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炎区的过程。 炎症:机体在致炎因素作用下产生的防御意义的应答反应。 炎症介质:在致炎因素的作用下,由细胞或血浆产生的参与引起炎症反应的化学活性物质。 脱水:机体水分因摄入不足或丧失过多,所造成水的负平衡,称为脱水。 低渗性脱水:动物脱水时失钠多于失水,细胞外液容量和渗透压均降低,称低渗性脱水。 高渗性脱水:动物体失水多于失钠,细胞外液容量减少,渗透压升高,称高渗性脱水。 酸碱平衡紊乱:因酸碱负荷过度,不足或调节机制障碍导致体液酸度稳定性失衡的病理过程。 代性酸中毒:是指由于体固定酸增多或碱性物质丧失过多而引起的以NaHCO3 原发性减少为特征的病理过程。 水肿:是指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 呼吸性酸中毒:是指由于CO2 排出障碍或CO2 吸入过多而引起的以血浆H2CO3浓度原发性升高为特征的病理过程。 代性碱中毒:是指由于体碱性物质摄入过多或酸性物质丧失过多而引起的以血浆NaHCO3 浓度原发性升高为特征的病理过程。 呼吸性碱中毒:是指由于CO2 排出过多而引起的以血浆H2CO3浓度原发性降低为特征的病理过程。

30457兽医病理学

高纲1401 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 30457 兽医病理学 大学编

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Ⅰ.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 《兽医病理学》课程是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畜牧兽医专业的必修课,是培养兽医专业人才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是联系兽医学专业前后期学科的桥梁,它的主要容是研究动物和机体在发生疾病时形态结构和机能代的变化,来揭示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基本规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掌握动物疾病的基本病理过程以及疾病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为以后的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本课程包括动物病理生理学和动物病理学两大部分。由于学时有限,讲课应贯彻少而精,基本概念和理论要讲深讲透,重点放在总论的讲授及有关病理标本的观察上,主要讲授形态及机能变化,在教学过程中,应利用形象资料,如:录像片、教学挂图、大体标本及病理组织切片等,以加深学生的形态变化的印象,能够识别一般常见的病理变化。实验课要求学生练习描述所见病变,并绘图作业。尽量结合临床病例,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各章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讲授,次要的部分可留给学生自学。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掌握动物疾病的基本病理过程以及疾病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为以后的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Ⅱ.考核目标(考核知识点,考核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考核知识点 (一)兽医病理学的概念 (二)兽医病理学的发展 (三)兽医病理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及其在兽医学中的地位 二、考核要求 (一)兽医病理学的概念 领会:兽医病理学的概念。 (二)兽医病理学的发展 识记:兽医病理学的发展。 (三)兽医病理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及其在兽医学中的地位 识记:兽医病理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及其在兽医学中的地位。 第二章疾病概论 一、考核知识点

兽医病理学资料

家畜病理学:通过研究疾病得原因、发病机理与患病机体所呈现得代谢、机能与形态结构得变化,来阐明动物疾病得发生,发展与转归得基本规律,为疾病得诊断与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第一章 动脉性充血:由于小动脉扩张而使局部组织或器官中得血量增多,简称充血。 充血对机体得主要影响:充血一般为暂时性得血管反应,病因消除后充血消散。如果病因持续作用,有充血可以转化为淤血,甚至引起水肿与出血等变化。充血就是机体得一种防御适应性反应,通过充血能使局部组织或器官得代谢、机能与抗病能力增强。但充血也有不利影响,充血发生在脑组织或脑膜可使颅内压升高而引起神经症状;已发生硬化得小动脉充血常导致血管破裂而引起出血。 静脉性充血:由于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而引起局部组织与器官中血流量增多。又称被动性充血,简称淤血。 病因:1、静脉受压迫(管腔狭窄或闭塞) 2、静脉管腔阻塞(静脉内血栓,栓塞或静脉血管壁增厚时,使管腔狭窄或阻塞而发生淤血。) 3、心力衰竭 4、胸腔与肺脏得疾病 病理变化:淤血得组织与器官肿胀,重量增加,因血液得含氧量降低,脱氧血红蛋白增多,呈暗红色或蓝紫色;活体淤血得局部温度降低 镜检:淤血得组织内小静脉与毛细血管扩张,充满血液,时间较长得淤血伴有组织器官水肿、出血、萎缩与变性等。 肺淤血:左心衰竭引起肺淤血 肝淤血:右心衰竭时,因肝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常引起肝淤血 结局与对机体得主要影响:决取于淤血得范围、程度、发生器管、发生速度、持续时间及侧支循环建立状况。淤血得组织与器官机能与代谢都发生障碍。长期淤血得器官实质细胞萎缩、变性与坏死,其间质结缔组织增生,就是淤血得组织器官变硬,即发生淤血性硬变,如淤血性硬变。轻度:淤血性水肿;重度:淤血性出血,淤血性坏死 缺血:由于动脉管腔狭窄或完全闭塞,导致局部组织或器官血液供应不足或完全断绝。又称局部贫血 病因:1、动脉痉挛2、动脉管腔阻塞或动脉受压迫 对机体得主要影响:短暂轻度得缺血,病因消除后可迅速恢复组织得机能;长期严重得缺血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