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三晋文化1

三晋文化1

三晋文化1
三晋文化1

2012年中北大学“溯源”暑期实践队工作计划

一、活动主题:

三晋黄河文化行——走进永济

二、活动目的:

1、了解黄河图景地——永济的饮食文化和民俗风情。

2、加强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宣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意义,使广大群众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与积极态度。

3、通过实践提升我们团队的协调能力。培养我们团员的大局意识、协作精神、服务精神和集体荣誉感,让我们的团员向更符合学校要求,企业要求,社会要求的21世纪优秀大学生努力。

4、充分展现中北大学学生的风采,给永济市相关文物部门留下美好的印象,尝试与永济市文物保护部门讨论定期调研,时时关注永济市风俗民情,文化遗产变动的可能性。

5、在当地宣传学校学科特色,让永济市市民充分了解中北大学,以及暑期社会实践的成果,扩大中北大学的社会影响力.

6、与有关方面的专家讨论研究,小组讨论并总结,再向有关单位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和建议。

7、向当地人讲述当今的环境问,水资源的现状,宣传节水护水。了解黄河周边地区的饮食文化及民俗风情,宣扬中北大学文化,宣扬节水重要性。

三、活动背景:

1、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市的永济麦草画、永济刺绣、永济剪纸等民间美术渊源流传,而普救寺的传说、鹳雀楼的传说、铁牛的传说、万固寺的传说、五老峰的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传说、柳宗元的故事、蒲州铁人的传说等更是影响了几代人的民间文学。更是有“王东弦儿戏”、“常营木偶戏”、“赵杏秧歌戏”等民间曲艺,其中“西厢记”和“杨贵妃”等的传说是运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而“永济道情”和“牛郎与织女的传说”更是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而说起当地的美食,便是永济牛肉饺子、米醋、老晋麻花、饸烙面、芦笋最为出名。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永济的饮食文化受黄河影响颇深。自2008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被定为中国“文化遗产日”,近年来,文化遗产保护在国内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山西省十分看重对自身文化遗产的保护,在此背景下,我们将着手研究黄河途经的永济市的饮食文化及风俗民情,为山西省文化遗产的保护添砖加瓦,贡献自己的力量!

2、自2009年以来,运城夹马口北扩工程成为山西省应急水源工程中的省重点工程,虽说可以受到“引黄入境”工程的益处,用水也会宽松起来,但节水仍旧是个大问题,需要大家身体力行,为节水护水做出自己的努力。

四、活动意义:

1本次活动可以通过我们的调研工作,有效地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组织沟通能力,实践调研能力,把书本知识和实际结合起来,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运城市永济市的调研工作,让大家充分意识到水资源的贫乏,从而培养节水意识。

3对永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基本的了解,可以通过我们团队的宣传效果让更多的人注意到永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永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留和发扬做出贡献。

五、人员配置:

指导老师:李艳

队员:李文伟、杜峰、陈宵珍、李国梁、徐涛、邱宇宙、郑辉、宁文君、李楠、翟佳

六、活动口号:

走进母亲黄河,溯源三晋文化; 弘扬太行精神,传承黄河文化

七、承办方:

中北大学化工与环境学院

八、活动对象:

永济——黄河三角洲

九、活动时间:

2012年6月25日——2012年7月3日

十、活动地点:

永济小吃街、黄河生态区、普救寺、米醋厂、蒲州镇

十一、宣传方式:

一、在永济市政府附近悬挂条幅;

二、向当地的居民发放一定数量的调查问卷,并且借助官方网站进行调查问卷

三、拍摄纪录片

四、新闻媒体

十二、活动流程:

(一)、前期准备

1、基础准备

①组织报名,通过考核确定成员,根据特长明确分工。

②与永济市市政府、文化局等相关部门领导联系并商量一些事情。

2、实践队员招募

①在学院内招募拍照摄影的同学参加。

②确定参与人员名单,成立实践外联组、后勤保障组、新闻报道组等“三下乡”活动领导小组。

3、队员培训及资料准备

①组织编好队伍,分配好工作,积极商量讨论定出可实施方案。队长与各项负责人相互配合协调,做好分工规划,为本次“三下乡”活动深入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②与学校办好相关的手续和做好“三下乡”调研队的服装、队旗、工作证件、传单、横幅、调查问卷,后勤工作的准备。

③设计永济市民对黄河文化的关注问卷调查和永济市民对永济文化了解现状的问卷调查,图书馆查阅、上网调查并咨询相关有经验的老师,制作条幅、联系当地媒体,购买防暑药品等生活必需品。熟悉前往路线。

(二)开展活动

1、日程安排

文化之旅

第一天:黄河村落

第二天:普救寺

第三天:蒲州老城

第四天:蒲津渡遗址

第五天:鹳雀园

饮食之路

第一天:永济牛肉饺子

第二天:米醋

第三天:老晋麻花

第四天:饸烙面

第五天:芦笋

2、常规活动

每天开始和结束的时候都要开例会,进行任务分配和总结。做到有主题,有内容,有效率。

(三)后期工作

(1)每天晚上开小会进行总结,并形成小队活动报告,汇总整理。(2)鼓励每位队员写调研日记,进行日常生活记录及心得体会。

(3)开学后组织参加调研活动的会员向全院同学做报告,并将调研所的材料进行编辑参加相关活动。

(4)动员队员和会员给《山西晚报》、《太原晚报》、《中北青年》《读者》人人网站等媒体投稿。

(5)利用大学生新闻网、校团委网站、学院网站宣传本次活动及成果。

十三、所用物资

物品分类携带物品名称

队员用生活品蚊香香皂花露水洗衣粉卫生纸雨伞

队员工作物品签字笔记号笔记事本宽胶带双面胶条幅(条)队旗(2

面)

数码相机(3个)、摄像机(1个)

药品清凉油风油精人丹创可贴感冒药藿香正气水止泻药队员应急物品打火机工具刀手电筒电池

十四、活动预算

项目经费预算

交通费1400

衣服360

药品80

食物800

生活必需品100

住宿500

宣传150

合计3390

十五、活动要求

1、严格执行中北大学学生手册中《大学生在外活动管理办法》;

2、未经领队同意,不得擅自离队,有事有病,必须向相关负责人请假;

3、统一行动,协调一致,服从指挥;

4、维护中北大学声誉,在活动中不得做有损学校名誉的事情;

5、严格遵守作息时间和活动日程安排;

6、在调研时,尊重当地的民风民俗,不得有过激言论,不得毁坏文物,不得随意破坏公共设施。

7、外出调研时,记得带相关证件及穿好队服。

十六、人员安排

队长:李文伟

副队:杜峰

文化之旅:李楠、王启涛、陈宵真、李国梁

主要工作:调查有关永济的一些风俗习惯,了解永济的历史,回顾永济的过去。从而得出黄河和人类文化的内在关系。

饮食之路:郑辉、徐涛、邱宇宙、翟佳

主要工作:调查永济的著名小吃,通过当地的小吃来了解黄河对人类饮食文化有哪些影响。

新闻报道:李楠、王启涛、陈宵真、李国梁

主要工作:负责照相拍摄,写新闻稿以及每天例会的会议记录。整理每天的调研内容,写好心得体会并及时向院里汇报。

后勤保障:郑辉、徐涛、邱宇宙、翟佳

主要工作:负责全体队员的生活起居,出行安排以及生病照顾。保管一定数量的生活用品。

实践外联:杜峰、宁文君、李文伟

主要工作:和相关部门进行联系交涉等有关事务。

十七、注意事项

1.服从带队老师、队长的统一安排,不得单独外出行动,认真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规范管理,一切以大局为重。

2.安全第一,注意交通安全,选择安全方便的交通工具,注意人身及财产安全,晚上不能单独外出。

3.禁止一切有安全隐患的活动如游泳等。

4.带好个人所需,带好必须的药品,以备不时之需。

5.遇到突发事件要沉着冷静,寻求正当方式解决,避免冲突,第一时间与当地有关部门联系,并速与带队领导联系。

十八、其他事项

1)伙食住宿:由自己安排

2)由当地政府安排人员引导队员进行各项活动的顺利实施

3)调查问卷另附

中北大学“溯源”暑期社会实践队

二〇一二年六月十三日

中国佛教文化论文

论中国佛教文化 摘要:国父孙中山曾说:“佛教乃救世之人,佛教是哲学之母,学习佛学可佐科学之偏。国民不可无宗教思想,盖教有辅政之功,政有护教之力,政以治身,教以治心,相得益彰,并行不悖。” 一代领袖毛泽东也曾说:“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主张普度众生,是代表受压迫的人讲话。” 近代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提到“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关键词:佛教,文化,丰富性,影响,作用价值 正文: 一、佛教的简介: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中最古老的宗教。“佛”是一个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佛教原产于古印度,于东汉永平十年,即公元67年传入中国,迄今已经有1935年的历史了,佛教在印度本土的流行约有1800年历史。佛教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期:前六百年,为部派佛教形成时期;中六百年,为显教大乘时期;后六百年,为秘密佛教流行时期。初期佛教以上座、大众为两部分为主,三四百年中分化为十余种部派。其中上座部,分为南北二转。中期的大乘佛教,于公元二世纪中传入中国汉地,公元七世纪起又自汉地和印度传入西藏。公元十一世纪起,印度后期逐渐盛行的秘密佛教,又大量传入西藏。印度后二期的佛教,又在中国形成汉语系和藏语系两大系的佛教。二、中国佛教的丰富性: 中国佛教的丰富性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为典籍的浩瀚,二为宗教派别繁多。一在汉语系的佛教中,现存译典一千四百八十二部,五千七百零二卷,除去重译本约有四千四百卷,其中声闻乘三藏约一千四百卷,大乘经论约为三千卷,全部约合梵文二百五十万颂。另外有历代汉文著述一万余卷,折合梵文七、八百万颂。合计约为一千万颂。藏文《甘珠尔》及《丹珠尔》两部共收译典五千块九百六十二部,为和梵文三百万颂,藏文著述数量亦极庞大。二在大乘佛教传入中国后,在汉地由于长期对教义进行钻研和辨析,逐渐形成许多宗派。如地论师、摄论师、天台宗、三论宗、律宗、密宗、净土宗、三阶教等,禅宗后来又分为七宗。西藏语系佛教也分为宁玛派、格鲁派、觉宇派、夏鲁派、郭扎派等。傣族巴利语系佛教也分为分润派、摆庄派等。佛教在中国所形成的这种百家争鸣的局面,是中国佛教内容丰富的体现。 三、佛教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一)、建筑风格:中国禅宗丛林制度实施后大大影响了佛教在中国社会和民众心中的形象,也促进了禅宗的自身发展。近千年来,大小丛林在全国星罗密布,遍及城乡。丛林的建筑风格一般呈对称,轴对称式。肃穆的山门、巍峨的大殿、宽敞的禅堂等等,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建筑风格。也有的丛林建筑精巧别致,依山傍水,古朴典雅,与大自然和谐共存,浑为一体,中国古典建筑,尤其是园林建筑风格,与其极为相似。这些美轮美奂的丛林建筑,给全国的山水风光增添了无限的诗情画意,充分表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的风格。 (二)、教育及教育体制:禅宗的丛林制度及其同修互助的团体生活方式对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宋代以来我国普遍实行的书院制,就是借鉴佛教的丛林制度建立起来的。一度对佛教持排斥的态度的儒家学

山西历史文化:晋商、人文、饮食

南北文化对对碰 之三晋文化篇 山西(Shanxi)位于太行山之西,黄河以东。山西之名,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自古被称为“表里山河”。春秋时期,大部分地区为晋国所有,所以简称“晋”;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因而又称“三晋”。山西文化可以说是黄河文化的一种反应,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之一。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自然风光以及深厚的人文底蕴,使山西文化在悠久的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中描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此,我将从XXX、XXX、xxx等几个方面向大家介绍我的家乡--------山西。 山西历史文化的完整性、先进性和艺术性,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华夏五千年文明产生了巨大影响,也使山西成为地方文化特色最浓厚的地区之一。山西是华夏文明起源的中心区域之一。史书中最早出现的“中国”一词,指的就是上古虞舜时代的山西南部。在中国本土发生的文明中,从尧舜禹到夏商周,山西地区的文化传承从未间断。自古以来,山西就是中原华夏族与北方各民族文化交汇的天然通道是中原农耕经济与北方游牧经济冲撞对接的前沿阵地。上古时期,中原各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不断增强,使得北方各民族逐渐融合于华夏族,接受了较为先进的华夏文化。到春秋后期双方的界限几近消失。在明清时期的五个多世纪里,山西商人从盐业起步,发展到棉、布、粮、油、茶、药材、皮毛、金融等各个行业,并把商贸活动由故里扩展到全国各地,甚至远及今天的蒙古共和国、俄罗斯、朝鲜、日本等国。晋商的魄力之大、足迹之远、财富之巨,让世人认同了“无西不成商”的历史事实。山西地区的历史演进,联系贯通了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留下的3.5万处文物古迹,国保单位119处,居全国第一。因此,山西最有资格成为世人了解和欣赏华夏文明的“主题公园”。 山西历史文化具有不断变革和进步的鲜明特色,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山西历史文化的发展证明,社会的变革和进步,既以先进思想为依据,又是新思想的摇篮。春秋战国时期,山西成为战国法家、纵横家、名辩家和兵家的发源地,也是先秦早期儒家的重要支脉,由此形成蔚为大观的三晋儒学。这些进步思潮同处于百家争鸣的时代,不仅有相互的砥和激荡,也有相互的补充和促进,共同创造了具有进步特色的三晋文化。 一.晋商文化 在这里我想特别的向大家介绍一下在山西的历史中,创造了极大辉煌成就的一群人------晋商。广东是中国最发达的地区,正是在于他在商业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而在中国历史上,山西的晋商与安徽的徽商,同样是将生意做向全世界的一群伟大的商人。 通常意义的晋商指明清500年间的山西商人,晋商经营盐业、票号等商业,尤其以票号最为出名。晋商也为中国留下了丰富的建筑遗产,著名的乔家大院、常家庄园、李家大院、王家大院、渠家大院,曹家三多堂等等。八国联军向中国索要赔款,慈禧太后掌权的清政府就向晋商的乔家借钱还国债。晋商的经济实力,可以从这个事情反映出来。 旧时曾有人说:“凡是有麻雀的地方,就有山西商人。”他们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他们在商界以群体的形式活跃五个多世纪,经营范围十分广泛,上至绸缎,下至葱蒜,他们在清初即创建中国最早的银行———钱庄,执中国金融界之牛耳。 山西晋商有着官商的特点,而皇商盛行也是在那一时期、那一地区得以发展起来的。山西离北京地理位置很近,当时进关出关都很方便,茶、私、盐、粮有着得天独厚的交易便利。也就是当时在山西得以实现便利的“物流”。山西商人也很有特点,就算再有钱、再惊天动地,他们也是这块泥土地上的人,他们诚信待人,有很多纯朴的特色。晋商成功的根本在于儒商精神。当时受儒家文化影响很深的晋商,有着很进步的经商理念。儒商精神的根本在“诚信”二字,这可能也是现在社会上比较缺失的一种价值观念。

学习中国佛教文化心得体会

学习中国佛教文化心得体会 我觉得佛教是一种文化,而不是迷信。也可以说它是一门高深的哲学,其中蕴含了许许多多的人生哲理与生活哲理,今天在世界各地,都有许许多多的信众,有的法师学者更是将佛教在当今社会誉为佛陀教育。 经常会有人问道,你信佛吗?每当有人这么问我,我都会反问一句,何为佛呢?不错,何为佛呢?这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深思的!既然我们学习佛,我想首先我们就要去了解所谓的“佛”。 佛教中最广为流传的一句话是:“南无阿弥陀佛”,那么好了,我们就从这句大家都很熟悉的句子入手,来看一看“佛”到底是何意思呢。“南无”翻译过来是皈依,敬投的意思,“阿弥陀”是无量无边无穷的意思,那么“佛”则译为觉悟者的意思。连起来就是我们要皈依敬投无量无边的觉悟者。通俗一点来说,就是要像觉悟者,拥有很多智慧的觉悟者学习。那么“佛”究竟是不是由人变成的呢?所以经典上说。一切法由心想生,心即是佛。佛即是心。若是一个人的内心清静,那么他也自然是慈悲的、平等的、无私的、自在的、一个字来表达,那就是所谓的“佛”。 那么在让我们来看看释迦牟尼的一生,他是如何悟道成佛的呢?释迦牟尼本来是一个贵族王子。然而他却放弃了世间的权利,财富。种种去追求世间的真理!他苦行过,经历了种种磨难的修行, 然而却依然没有体悟到世间的真理。最后他来到了一棵树下盘坐。用心反思,体会,感悟。 最后他悟道成佛。他成佛之后说的第一句话也就是上面提过的,“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皆由烦恼,执着而不能证得”大家可想而知道,佛主也并不是真理的创造者,他也是通过了自然生活的磨练

,最后反观内心,去体会,感悟而发现了大自然的真理。所以他说我们本来都是佛,就是因为心中的颠倒 执着而障碍了我们的清净佛性。所以我们只要慢慢放下心中的迷惑执着心中清净了。我们就是佛! 有的人学佛很多年, 然而却迷信了。佛其实不是别人你若是善良慈悲热爱帮助别人宽容孝顺, 仁爱, 你即是佛. 有的人整天满口佛言名理.试问有几个真正懂得真正的含义佛是来源于生活的,是在生活中感悟的.。只要我们一心向善,在生活中磨难挫折中,只要用心体会感悟,总有一天会觉悟的,什么是佛呢,说复杂很复杂说简单很简单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在高深的境界,也是从生活中慢慢修行而达到的。所以说只要一心向善不管是谁总有一天会快乐。不管怎么样,我们每天都应该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和良好的情绪,没事经常笑一笑。正如不管你是考高级证书也好,考公务员也好,也许你努力了考上了,也许你努力了却没考上,但没有什么过不去的,把心放宽,什么事情用心尽力去争取了就不要太执着结果了。保持一颗平常心态去面对生活,遇到什么挫折烦恼不要去逃避,而是要坦然的去面对。活出你自己,随顺自然万事随缘。 我在这里做个比喻,我们大家都知道跑步比赛。首先会有终点.在就是每个人参赛的运动员。有的人跑的快,有的人跑的慢,不管快与慢,只要坚持,不放弃,不管终点在艰难,在远,也会到达终点吧。所以说只要我们一心向善,不放弃,坚持着我们心中的向往,我想不管多久,总有一天我们也会达到我们理想中的高度和境界。我们要明白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一个过程,慢慢来,放下烦恼,放下执着。即使现在做不到,总有一天也会慢慢做到, 就好比我们从小上学,从小学,初中,高中,…工人叔叔们盖楼房,我们上楼走台阶,都是有一个过程的,要循序渐进的,。要相信自己。我们要有信心。还有最重要的要快乐 有的人会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是啊,不错,不过我们在想一想。如果我们不去

佛教美术心得体会

婆罗浮屠,追求圆满 自从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以来,世界已经经历两千余年。在这些年内,佛教传遍世界的大部分角落,并被很多的人所信仰,使得佛教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而在佛教传遍世界各个角落的同时,它的各种艺术也被流传各地。这样子不仅充实了当地国家的哲学背景和文化内涵,而且还丰富了自身在美术创作方面的成就。比如,中国的敦煌莫高窟、日本的古寺建筑、斯里兰卡的卧佛亘像等佛教艺术作品,都在世界历史上留下深远的影响。其中,婆罗浮屠塔就是其中的一个杰出代表。 据网上的资料,“婆罗浮屠”为梵文音译,意思是“山丘上的寺院”。婆罗浮屠塔是世界上最大的古老佛塔,与中国的万里长城、埃及的金字塔和柬埔寨的莫高窟一起,合称为东方四大奇迹。回顾起这座塔的建造历史,在公元八世纪的爪哇,强盛的夏连特王朝的统治者皈依大乘佛教,并建造了这座设计精良的佛塔。整座建筑采用大乘和密宗教义的结合形式,整个建造犹如一个巨大的曼茶罗。这座著名的佛教圣殿,从1814年在灌木丛中发现之后,就成为了印尼的“千佛塔”,对研究印尼的历史文化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后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它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外国旅游首选的旅游景点之一,每天都有大批国内外旅客来此参观游览。 从婆罗浮屠塔的外观上看,它似乎是很不规则的,圆不像圆,方不像方。实际上,许多的专家经过长时间的研究之后,都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有人说,婆罗浮屠塔没有严格保持方形:每个方台的边缘都向外突出,打破生硬的直角形状,这样是为了试图通过建筑风格打破香客绕行时所产生的单调感觉。也有人认为,这是有意向圆形过渡,从航拍的照片上,可以很清晰地看出,头三个平台既不是圆形,略加变形之后看起来反而像正方形,只有最顶端的那个平台是一个真正的圆形。更有人认为,这样建造是为了引导香客们在去追求每一个阶段的真理,从刚开始的万物俱存身边难舍弃,到渐渐看穿一些世间道理,再到最后达到最终洞穿一切的地步。 而从众多的观点中,我却有自己的一个见解。按照佛教的说法,人生有“三界”,包括欲界、色界和无色界,在超脱人世之后就是“涅磐”啦。而我认为婆罗浮屠塔是按照这个说法而建造的,为啥我这样认为呢? 其实,在上课的时候,吴文星老师就讲到,婆罗浮屠塔,并不仅仅只有表面上的三层而已,其实它在地面下还有更为隐秘的一层。在刚开始的第一层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这个平台是近似于一个方形,虽有一些凸出的地方。而我们之中很多人不正是在各种规则约束下生活着吗?而我认为这些规则的存在就是为了让人类的社会更加像一个正方形一样井然有序、对称优美。而第一层之中,有很多美丽的浮雕,可这些浮雕却没有直接浮现在世人的眼前,而是有一座巨大的防护墙。也许这些防护墙的存在是为了加固佛塔的底座,但我认为这正代表着欲界中的世人虽身处其中却难以发现其中的不妥,唯有那些不被外物所迷惑的圣人才能透过迷惑去发现这一界的本质,进而逃脱“欲界”。紧接着的第二层和第三层,有许多的佛龛围绕着中心排列开来,而这两层的佛龛也是有区别的。我们可以透过佛龛看到里面的佛像,似乎在述说逃离了欲界的人们虽可以感受到这一界真理的存在,可却难得其本质,就好像这时的人们虽似乎可以摆脱色界中物质的束缚但又不能完全进入无色界。而最后,就是人生中的最圆满状态——涅磐。此刻的圣人,超脱了人世的种种束缚,已经成为了不生、无为、无动的存在啦。

浅谈中国特色之佛教文化

浅谈中国特色之佛教文化 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从当初印度的小乘佛教文化演变成了今天的大乘佛教文化,经过许多高僧大德的努力,形成了现在的人间佛教以及人间净土,佛教文化不再是消极避世,而是走向大众,这无疑是利于佛教文化的传播以及发展的。 纵观当今社会,由于贪嗔痴三毒导致了种种社会问题,例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盛行,更有甚者迷恋网络、毒品,导致上瘾而无法自拔。中华民族正在丧失优良的传统文化,而中国特色佛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是紧密相连难以分割的。很多人们日常用的词语都来自佛教文化,例如“不可思议”、“冷暖自知”等等。我常常在想“灯红酒绿的放纵,这个社会缺了什么?”,为什么我们所走之路离中国传统文化及美德渐行渐远?孙中山说“佛学是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我相信也坚信佛教文化能解决当今社会的许多问题,而中国特色佛教文化更是巧妙地将佛法融入了百姓和统治阶级的生活之中,学习内化了佛学的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看清世事,正所谓“人生如梦,世事如棋”,又如南怀瑾大师所言-----“三千年读史,无非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还有南怀瑾大师所言“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这位国学大师给予佛教文化高度评价,道出中国社会以儒家为主流文化的背后隐藏着道教文化,追根寻底却是佛教文化在主导着人们的生活,很多人表面看起来是一儒生,心里却早已内化了佛教文化,为其所主宰,尽管他可能不了解佛教文化,从未读过佛经或者佛学方面的杂志,但他已经潜移默化地受佛教文化所影响,培养了其佛心,因为人人都有佛性,佛教文化已经深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骨髓,所以人人都有颗佛心,都受中国特色佛教文化所影响,其佛心导致其行为也符合佛教精神。 无论是仗阿弥陀佛之力的净土宗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法门,还是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而形成的禅宗,都开始关注人活着的世界,而不是寄希望于人死后往生极乐世界,这也是前面提到过的“人间净土”,以及“人间佛教”。佛教徒再也不是为大乘佛教所鄙视的“自了汉”,而是自度度他之现代佛教徒,很多僧人甚至立下“普度众生”之大愿。当然光发心普度众生是远远不行的,而是要落实到行动上推进佛教文化的发展,使它更好地融入当今社会之主流传统文化中,而且要精于修行,察觉自己的恶念并改善它,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三毒。而目前的寺庙里还是有许多僧人并没有将佛教文化发扬光大,而是在“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地混日子。现在的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中国特色佛教文化要发展,要影响世界,那么必然离不开网络,离不开各种媒介,而当今的中国政治不允许僧人自由四处走动,要经过允许才行(汉地到藏地),不允许高僧大德开坛讲经,甚至百度贴吧里的《出家》《佛教》等有关于佛教文化的贴吧也禁止开放。无疑障碍了佛教文化的传播以及发展。政府这样做自有他们的考虑,但这无疑是不利于统治阶级更好地统御百姓的,因为佛教文化是善知识,是引导人走中道不走极端的宗教,而其中的精进修行也是积极向上的。许多高僧大德出家不是因为他们一时想不开看不开某些事,而是确实有慧根想悟道,解脱人生,离情绝欲不再受轮回之苦的。 许多人在大年三十晚上会去寺庙烧香,保自己来年平安。或者拜财神想来年升官发财。这个想法是好的,可他们没有意识到问题所在。有《观音自拜》的故事说得很清楚,还有俗语----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也就是说人们拜的不过是石头雕刻而成的佛像,跟自己来年的运势没有半年关系,求神拜佛不如求自己。

秦_晋法家文化之比较

①晋文化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文化概念。 李元庆先生在《三晋古文化源流》一书中提出了“三晋古文化”的概念,他认为,晋发展到战国时期,被内部分化出来的魏、 韩、赵三个异姓诸侯国所取代,这在列国中是绝无仅有的。他认为,“晋文化” 不能确指中国古代山西地区所有时段的文化,他之所以采用“三晋古文化源流”这个概念,是为了基于概念的严密性和准确性而言的。但我认为,一般情况而言,“晋文化”还是有固定含义的,如我们所说的“晋商”,我们都知道是山西商人,而“晋商”概念的出现,已是明代。因此,本小节所使用的“晋文化”,当然主要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山西地区的文化,即“晋文化”和“三晋文化”,也有必要涉及晋建立以前的文化源流,这里涉及到的概念不太准确问题,敬请原谅。 ②关于秦国为何变法成功,而关东六国变法成效不大,前人做过较多的分析,有相当多的研究成果,如郭沫若、 任继愈、林剑鸣等老一辈著名学者及后代中青年学者都有大量的论述,其观点大多散见于有关先秦、秦汉史的有关论文论著中,但关于三晋为何产生法学理论家,但在实践上却成效有限;而秦没有一个法学理论家,但在变法改革实践上却取得辉煌成就之间的原因考察和对比,似乎还少有专文探讨。 秦、晋法家文化之比较 胡克森 (邵阳学院中文系,邵阳422000) 摘要:秦晋两地都对法家文化做出巨大贡献,即三晋之地诞生了当时中国一批最杰出的法学理论家,创 立了法家学派,而秦国即为法家理论的实践做出了卓越贡献,变法改革在秦国的成功使秦国迅速强大起来,为后来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相同点乃在于二者有着共同的戎狄文化背景;但三晋能够产生出卓越的法学理论家,变法改革却不能取得最后成功,秦国在变法改革中取得巨大成就,而在法学理论方面却毫无创建,其中差异即由于三晋文化中深厚的人道主义、道德观念和自由主义背景,而秦国人民的文化素养低下,对事物的认识只停留在感性阶段,而无法上升到理论层面等多种因素。 关键词:秦;三晋;法家文化;比较中图分类号:K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012(2008)01-0151-06 收稿日期:2007-09-1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基金项目(05BZS005);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重点研究项目(04A052)作者简介: 胡克森(1953-),男,湖南洞口人,邵阳学院中文系教授。 春秋战国时期的秦、晋两地在文化①方面有许多相同点,尤其是对法家文化有着特殊的贡献,主要是三晋培育出众多杰出的法学理论家,而秦国却成为法家理论的最佳实验场所。关于秦、晋两地对法家文化的贡献问题,前辈学者已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如侯外庐、蒙文通先生等都有所论述,尤其是蒙文通先生在《法家流变考》中对秦、晋与法家文化的关系做出相当深入的考察。在这篇文章中,他曾深刻地指 出:“法家之士多出于三晋,而其功显于秦。”[1] (P304)这 真是一语中的。但关于秦、晋法家文化到底有哪些共 同点,又存在哪些差异?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异,前人似还未做出深入分析②,今笔者不揣谫陋,拟对秦、晋两国在法家文化方面所存在的异同点及其原因做一番对比分析,以就教于方家。 一相似的戎狄文化背景是两国成为法学渊薮的主要原因 晋、秦之所以能分别成为法家思想的诞生地和最终实验成功地,主要是因为二者有着许多共同的文化背景,长期以来两国为临,并互为婚姻,从秦穆 历史?文化研究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Shaoyang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 第7卷第1期2008年02月 Vol.7No.1Feb.2008 151

三晋文化调研报告材料

调研报告 院校: 班级: 组员: 时间:

消失的“话语”

——关于大村古建筑调研前言: 时间: 地点:省市义井镇大村 采用方法:通过走访当地居民进行调研 地方简介: 省市郊区义井镇大村,距区政府驻地13公里。古名德裕城,后因这里泉水很多,风景甚佳,村中上港井水自平地涌出,故名漾泉,谐音而称,市因此得名。“春色”为平定古八景之一。明嘉靖年间,以村北寺沟古庙为界分为大、小2村。大地处小南侧,村子较大,故名。 正文: 古人言文以载道,诗以言志。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无数优秀文学作品静静闪耀着光辉,无声的诉着,影响着,启发着后人。从古至今我国文人一直极其重视对古籍的整理和编订,使无数珍贵的文卷不至于在战火中散轶,但可惜的是另一部分珍贵的“文辑”却由于各种原因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它们就是古代建筑。 一、初识 26日将近中午我们到达大村,村口立着个石碑,上面写着“漾泉桥”,村由于村中上港井水自平地涌出,故名漾泉,谐音而称。日光下青砖绿树颇为古朴。一行人根据出发时定的目标——村的古建筑进发。根据出发前了解到的资料,大村较为出名的

古建筑有:穆故居、广育祠、遏云戏楼、五龙宫。沿着街巷边走边瞧,大村有近一千年的历史了,根据留下的大槐树可推至这里在唐朝时候就有人居住了,经历的鼎盛的唐朝,富庶的宋朝,经历了元末明初的战乱,经历了康乾盛世也经历了抗日战争,这里的建筑就是一部活“活史书”。一行人怀着读故事的心情走进一条小巷,巷子建筑大都相似,规整的很,但路不是很平坦,有的路段是石板路,有的路段是红砖,但因为太多人走过,红色被踏成红黑色,只能在边角上瞧出它当初的模样。院落多是青砖砌成的院墙,嵌着刷着黑色桐油的木门,被风雨洗礼过的对联还透着淡红色,隐隐带些喜气,对联不外乎“福满人间万象新,春临大地百花放”之类的。在秋日看去却沧桑的很。 二、被遗忘的“话语” 我们首先进入的是大成魁宅院,之前听过“魁盛号”的大名,

佛教学习总结

《佛教故事与中国传统文化》学习总结报告 通过2010年3月至5月于主楼一阶的12次课堂学习,《佛教故事与中国传统文化》带领我们走进一个新的知识领域,根据我的个人理解将它的主要内容概括如下: 一、佛教起源与佛教故事 二、佛教基本概念与常识 三、不同地区的佛教流派与佛教发展 四、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五、佛教的核心理念 六、中国佛教学派——以禅宗、密宗、净土宗为主 七、经典佛经介绍与导读 八、课前与课间的佛教文化作品欣赏 源于家庭环境熏陶和个人兴趣,我在课外也阅读了一些诸如《金刚经说什么》、《圆觉经略说》、《图解阿含经》、《楞严大义今释》、《薄伽梵歌》一类的佛教经典书籍,所以在授课内容中最吸引我的部分是关于佛教核心理念、禅宗参悟和偈语的部分,这也是我在课外佛教阅读中最喜欢的内容。我将就此方面谈谈个人感受。 “秋风落叶乱为堆,扫尽还来千百回。一笑罢休闲处坐,任他着地自成灰。”这几句话虽然通俗简单,我却认为概括了生活的最高智慧。“秋风”是外界环境,“落叶”是无尽烦恼,我们拿着扫把痴缠在生活送来的一拨又一拨的烦恼中,非要咬牙切齿地将他们通通清理干净方才罢休,却不知“万象都缘一念波”。人生的烦恼和一切痛苦就在一念之间,千千万万不同的现象就是千千万万不同的人动了千千万万不同的念。就如《天龙八部》中,众人见疯傻之后的慕容复依然做着富贵皇帝梦,头戴纸冠,神色俨然地要求一群小儿叩拜,无不为侍立在侧的阿碧感到凄楚,只有深通佛理的段誉心头一凛:“各有各的缘法,慕容兄与阿碧如此,我觉得他们可怜,其实他们心中,焉知不是心满意足?” 多情自古空遗恨,好梦由来最易醒,动一欲念,多一烦恼。倒不如“一笑罢休闲处坐,任他着地自成灰”。其实万物都有一个相同的道理,就像前几日纷飞的柳絮,越是恼恨地想掸掉它越是不见它的踪影,倒不如一笑罢休任其飞扬,却也不见如何碍事。人生亦是如此,执著于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贪、嗔、痴、慢、疑等等便如毒液一般深入你的生存空间,抓不住想要的,赶不走不想要的,全在没有舍去一个“欲”字。《三重门》里罗天诚曾感叹道:“钱有什么意思。一个人到死的时候,什么名,什么利,什么悲,什么喜,什么爱,什么恨,都只是棺木上的一缕尘埃,为了一缕尘埃而辛苦一生,值吗?”虽然他小小的年纪说

佛教文化与人生感悟

佛教文化与人生感悟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觉悟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方法,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 佛教的基本教义: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四圣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轮回六道:天、人、魔鬼、畜生、饿鬼、地狱;十二因缘和轮回说结合起来,构成佛教的“三世两重因果说”。主要佛教经典:佛教的经典是《大藏经》,是由经、律、论三部经组成。经藏:释迦牟尼说法的言论汇集;律藏:佛教戒律和规章制度的汇集;论藏:释迦牟尼后来的大弟子对其理论、思想的阐述汇集;藏传佛教的经典:《甘珠儿》和《丹珠儿》。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10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名悉达多·乔达摩。20岁时离家成道,此后被尊称“佛陀”,意为觉悟者,简称“佛”,所传宗教被称为“佛教”。 佛陀示现涅槃后的数百年间,佛教传遍印度次大陆。原始佛教内部由于对教义的理解不同,发生分裂,进入部派佛教时期,主要分为上座部和大众部,南传佛教主要是上座部诸派,盛行于斯里兰卡,并传遍东南亚地区,后传入中国云南。 佛教传入中国的确切年代尚无定论,异说颇多,最广泛的说法是东汉永平十年,汉明帝派遣使者至西域广求佛像及经典,并迎请迦叶摩腾、竺法兰等僧至洛阳,在洛阳建立第一座官办寺庙—白马寺,为我国寺院的发祥地;并于此寺完成我国最早传译的佛典《四十二章经》。主要有汉传、藏传和南传佛教三大派别。 从南北朝开始中国佛教进入兴盛发展阶段。南北朝时佛教已遍布全国,出家、在家佛教徒数量增加很快,北魏《洛阳伽蓝记》记载洛阳城中寺庙鼎盛时达到1367所,而北方的长安僧尼过万,南方的建业(今南京)也有佛寺数百座。 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鼎盛之时。隋朝皇室崇信佛教,唐朝皇帝崇信道教,但对佛教等其它诸多宗教都采取宽容、保护政策。中国佛学逐步发展成熟。 封建社会后期,汉地佛教衰落,戒律废驰,丛林破败,僧人无知,迷信盛行。近代以来,在杨文会等一批佛教界有识之士的带动下,佛教在各个方面得到一定的发展。抗日战争时期大批爱国僧人如著名佛教社会活动家太虚大师积极支持抗战,为争取道义上和物质上的支持

三晋思想

三晋法家思想的华与实 一法家与三晋法家 对“法家”下一个普遍认同的定义是困难的。《孟子·告子下》云:“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朱熹注:“法家,法度之世臣也。”[1](第184页) 在这里,“法家”应指守法之世臣,与“诸子百家”中之“法家”不同。从学术派别的角度,最早对“法家”一词进行解释的思想家,是司马迁之父司马谈。(注:详见武树臣,李力.法家思想与法家精神[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本文《人物志·流业篇》中的引文转引自该书的第5页。)他在《论六家之要旨》中说:“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也。”(第3289页)又说:“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 [2](第3291页)从法律的实践和目的来看,曹魏的刘劭在其《人物志·流业篇》中指出:“建法立制,强国富人(兵),是谓法家,管仲、商鞅是也。”就著书和制定法典而言,章太炎在《检论·原法》中主张:“著书定律为法家”。以此为据,李悝实为法家的始祖。在当代法史学界,比较权威的观点是,将法家看做一个“学术派别”。[3](第418页)上述见仁见智的解释,虽各有侧重,但对准确地把握法家的内涵,却大有裨益。我们认为,对“法家”一词的理解应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法家”是指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一个学派或学术派别。正如有学者认为的那样:“法家是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大变革的特殊历史条件下诞生的,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政治性、实践性极强的学术派别。”(注:详见李光灿,张国华.中国法律思想通史(一)[Z].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类似的观点还有:认为法家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百家中主张‘以法治国’的一个学派。”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97.又“法家是战国时期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主张‘以法治国’的一个学派。”详见张国华,饶鑫贤.中国法律思想史纲(上)[M].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154.)(第418页)但如将法家仅仅理解为一个学术派别,势必将那些真正贯彻法家思想的实践者(如一些政治家、军事家等)排除在法家之外。有学者指出:“法家的代表人物大多是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4]( 第80页)基于此,对“法家”还应作广义的理解。广义的法家,是指春秋战国时期一些政治家、思想家和军事家,关于“以法治国”、严刑峻罚、君主专制、富国强兵的思想,或以“以法治国”为指导,进行富国强兵实践的总称。本文称谓的“法家”即是指广义上的法家,其中,法家思想是其主体和核心。 法家,若按地域划分,学术界常常将其分为齐法家与晋法家。(注: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册)中专列“晋法家思想的发展”一章,将法家分为“晋法家和齐法家”,并把李悝、申不害、商鞅和赵武灵王等都纳入“晋法家”的范围。详见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26-238.武树臣、李力先生也指出:“以地域来划分,法家有晋法家与齐法家之别。”参见武树臣,李力.法家思想与法家精神[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124.)其中,“晋法家是法家的主体,其思想是战国法家思想的主流和代表。”[5](第26页)“晋法家”(注:本文使用“三晋法家”的名称,而不用“晋法家”的名称,其理由见下文。在这里暂用“晋法家”这一学界常用的名称。)思想,是“战国法家思想的主流和代表”,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学术界使用的“晋法家”这一名称,似不如使用“三晋法家”更符合史实。因为,在

浅谈中国佛教文化发展史

湖南商学院课程论文 题目浅谈中国佛教文 学生姓名赵梦楠 学号110510051 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专业班级广告设计1102班 指导教师 职称副教授 时间2012年6月10日

浅谈中国佛教文化 粗读了佛教在一些国家的传播史,感觉佛教比任何一种宗教都更能瓦解各种信仰,且不论日本神道宗这种发展不是很成熟的信仰,就连道教这种深入中国人心的宗教,在佛教进来后也不得不分一杯羹给他。尽管当初,道教是将之作为自己的补充,当成是附庸——佛教初来乍到也愿意如此。但后来佛教的发展显然出乎道教的意料,乃至出现了“天下名山僧占多”这种情形。(我很讶于此,这也正是我选这个作为论点的一个动因。) 当然佛教在中国流传也不可避免的更向中国本土文化靠拢而显得世俗化,佛教在各国的发展历程也正是它逐渐世俗化的过程。而在中国,佛教也渐与道教的神灵体系融合——比如众人皆知的观世音菩萨,他的身世说法莫衷一是,而除了佛教自己的解释外,其余都是中国人发挥出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传说。 那么佛之法,既然是由人传承,它就必然或多或少的受到世俗的影响,可以说佛教传承中的演变就是不可避免的。 一、佛教的始由 佛教始于公元前6世纪左右,传说出生于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国(现尼泊尔境内)的悉达多·乔答摩(佛教的创始人)经常为人生和生命所困,遂出家四处访学,苦苦思索人类从生老病死的苦难中解脱出来的真理。 悉达多·乔答摩在35岁那年,独自来到尼连禅河边伽耶山下的一棵菩提树下,铺草打坐。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的苦思冥想之后,终于在

第四十九天凌晨大彻大悟,找到了真正永恒的解脱之道。后来他成佛之后,便被人们奉为圣人——称“释迦摩尼”,同时也被赋予十大尊号,其中就有我们所熟知的“如来”,“佛陀”等。 那么佛教对于人世间的基本判定是什么呢?佛陀认为人生很痛苦,就像现在有句流行语“人生就是一个杯具!”一样,佛教给出的认知是一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不断循环流转的苦难历程。从生到死,再从死到生,处于“生生不息”的“轮回”之中的“人”是没有办法逃出这种苦难的缠绕,这一生是如此,下一生也就会如此。而这一说法也就是后来中国佛教中主张的“十二因缘”与苦难人生。 佛陀所得出的导致这种苦难人生的根源结论是:人之本心。佛陀觉得,这些苦难的根源就在于人们心中的想象。主张人们所看到的一切东西实际上都是“空”,仅仅只是一种现象而已。也就是后来的所谓“色即是空、嗔即是空”等等。 而佛陀所提出的解脱之道——就是我们在《西游记》和《金刚经译本》中所听过的“四谛”。(苦谛、集谛、灭谛以及道谛)。知道这四谛之后自然会有解脱之法,即“戒定慧”三学,以此来对治贪、嗔、痴“三毒”。这就是早期佛陀所创下的佛教的基本理论了。 二、中国佛教的传入 对佛教传入中国也有一段传说——“白马驮经”。相传汉明帝夜间梦见一个金人,顶上有白光,在殿廷间飞行。第二天将此梦告诉朝臣,问他们是吉是凶。傅毅说,梦见的是佛。于是汉明帝派遣郎中蔡和博

三晋文化(山西地区文化因该地在春秋时是晋国的所在地到战国时则分成韩赵魏三国故称称为三晋)

三晋文化(山西地区文化,因该地在春秋时是晋国的所在地,到战国时则分成韩、赵、魏三国,故称称为三晋) 华夏文化中山西地区的文化。因该地在春秋时是晋国的所在地,到战国时则分成韩、赵、魏三国,故称称为三晋。当时的晋或三晋疆域都远超过山西。后世所用的晋或三晋则指山西省。 简介 战国时分成韩、赵、魏三国,故称之为三晋。当时的晋或三晋疆域都远超过山西。后世所用的晋或三晋则指山西省。西侯度文化,经匼河文化、丁村文化、许家窑文化、崎峪文化,直到14000多年前的下丁川文化,成为中国旧石器时期原始文化发展的完整序列。晋是黄河流域文化的中心,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民族融合带来佛教在三晋的发展,它为山西留下云冈石窟与五台寺庙群,成为佛教建筑、石刻、雕塑上的艺术宝库。山西的戏曲历史悠久,宋金的社戏、元的杂剧,明清梆子都是主要剧种,影响深远。另外山西的醋、黄土窑洞、民间剪纸亦都表现了三晋文化的特色。 据历史研究认为,“尧治平阳、舜治蒲坂、禹治安邑”的三都都在晋南。因此,可以说晋是黄河流域文化的中心,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1] 西周时,为“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封叔虞于唐,因国都在

晋水旁,改国名为晋。晋在周东迁、辅平王,“尊王攘夷”,争霸中原中对周王室继续存在和中原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 作用。由于地近戎狄,民族杂居,赵的胡服射骑代表中原文化对少数民族的吸收与两种文化的融合。由于晋开国时注意“启以夏政、疆以戎索”,促进法家的兴起。李悝、申不害和韩非都是代表人物,对当时变法、治世、富国强兵起了重要作用。 秦统一后,封建王朝的国都西安、洛阳、开封恰好都在山西南部的外缘。山西由于山河绕其外、高原河谷居其内,成为“表里山河、称为完固”的地理形势,既可以成为王朝的重要藩屏,又可以成为乱世割据的强藩。因地近边塞、民族杂处,亦是民族融合的熔炉。例如北魏拓跋氏即于北部崛起,经过各族融合南下,不但促进政治上重新统一,又给华夏文化带来新的刺激。正是这种民族融合带来佛教在三晋的发展,在经济上,山西农业发达,加上盐池、炼铁,经济十分繁荣,加上当时形势,山西成为明初时移民外迁基地与明、清两代起重要商业作用的山西帮的起源地。 鲜明特点 三晋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地域文化,它又有自己鲜明的特点。了解三晋文化的本质和它的发展是有意义的,对解决今天的现实问题也会从中找到可能性的空间。民族融合性,兼容并包性,地域差异性和黜华尚实性。

佛学感悟

佛学文化鉴赏感悟 佛学是一门十分有意思的学科。在学习佛学的公选课之前,我对佛学的了解和大多数人一样,唐僧,佛祖,光头...... 上了佛学课之后,不能说我对佛学就有了多么了解和深刻的认识,但还是有足够的感悟和收获,受益匪浅。 佛讲因果,讲轮回,六道轮回因果报应,从小乘佛学的渡己到大乘佛法的渡人,再到禅宗的有生之物皆是佛,佛学很有趣,又很玄妙,对我来说有着不小的魅力,我能恰好在这个时候学习佛学,也算是应了佛中的缘吧。 佛学课去的时候也就是试着听听的心态,和同学说起选修的课程是佛学也会笑笑,毕竟从小上学学习的都是看起来很严肃认真的课,佛学显然超出这个范围。最初选择这个课程的时候以为这个课很严肃,很枯燥无味,讲佛肯定就是将佛经,讲佛法,天地轮回,晦涩难懂。然而不是,我们所学习的并不是佛法的内容,不需要去读佛经,而是讲佛学这门文化,讲她的历史和故事,听起来生动有趣。老师上课时气氛轻松,不需要紧绷着神经去听课,听着一些小故事和典故,有时不禁捧腹,有时又令人会心一笑,有所感悟,学有所得。每堂课之前还要进行正念训练,在快节奏的现在,静下心进行正念无疑是宝贵的体验。在这种环境下,学习到了不少的知识,也有收获到生活的态度和心性的修养。佛学不再是旅游的时候才能见到的东西,每周都能学习到,了解佛学中的故事。我对佛学也更加的感兴趣,更加想要多学习佛学文化。 佛这个字是从印度梵文音译过来的,它是智慧、觉悟的意思,因为佛的含义无限深广,中国字汇里面的智、觉二字不能够全部包括,所以采用音译,同时佛用一个代名词代表无尽时空里面多包涵的一切万事万物,这个代名词就叫做法,所以佛法这两个字连起来,就是无尽的智慧、觉悟,觉了宇宙人生的一切万事万法,既是中国人常讲的“佛法无边”,所觉的对象没有边际,能觉得智慧也没有边际,而这无量无边的智觉,是自己的本能。 这门课程教会了很多佛学的知识和术语。知道了四谛是苦、集、灭、道。迦牟尼佛说,人生世界,一切皆苦,纯苦无乐,而众生无知,反取苦为乐;归纳其类,分为八苦,即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五阴炽盛等,这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三篇已整理)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 在哲学领域、中国古代哲学与佛教结下不解之缘。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其先作为佛教般若学传播的媒介,其后与般若学交融汇合,最终为般若学所取代。隋唐二代,虽说儒释道齐头并进,但佛教毕竟是最强大的思想潮流,甚至成为思想界的骄子。至于宋明理学,?ldquo;理一分殊”的本体论建构方式?ldquo;明心见?rdquo;的修行方式等方面,都明显吸收了佛教的思维成果。可以说,不懂得佛教哲学,就很难理解魏晋以后中国哲学的具体形态。当然,佛教是唯心主义的宗教体系,但它用分析感觉、概念、物质属性等手法?ldquo;论证”其宗教唯心主义观点,便包涵不少精微、思辩的内容,蕴含大量的逻辑分析方法和辩证法观点,这一切都丰富和深化了中国古代哲学。另外,中国古代唯物主义无神论总是在同唯心主义有神论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佛教在这方面也确实发挥了反面教员的作用?/font> 在文学领域,佛教留下的印痕更显深刻。许多汉译佛经文笔畅达,词句典雅,善用譬喻,所以学者们普遍认为?ldquo;为文学计,《法华经》、《华严经》不可不读?rdquo;随着佛经的流传,许多佛教用语演化成为汉语的日常用语,大大增强了汉语的表现力。佛教对于中国诗歌的影响极大:一方面是伴随佛教而传入印?ldquo;声明?rdquo;(语言学中的音韵学、训诂学),导致南朝音韵学上四声的发明和诗歌格律的制定,从而促进了魏晋玄言诗、南北朝的山水诗的发展,并推动了唐以来格律诗新体裁的开创。另一方面是佛教思想,

尤其是般若空观和禅宗禅理,给诗歌内容以强烈的刺激、渗透,开拓了诗歌的意境,使诗歌的面貌更为绚烂多彩。佛教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也起到推动作用。魏晋南北朝以来,在佛教传播过程中,说唱佛经故事的说唱形?mdash;—“变文”得到广大听众的喜爱;“变文”的内容不断发展,由说唱佛教故事扩展到说唱中国历史传说和民间故事,由此推动六朝小说的发达。此后,中国小说的发展和变迁,形式和内容,取材和观念,也都深蒙佛教的影响。在文学批评方面,如果离开佛教理论,则中国文人发明?ldquo;妙悟”说?ldquo;境界”说?ldquo;禅机”说,都不能得到深入的阐发?/font> 在艺术领域,佛教的广泛传播给中国古代绘画、建筑、雕塑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据历史记载,佛教绘画、塑像、建筑是和佛教经典一并传入中国的。汉明帝时,从印度带来的佛像置于洛阳白马寺中,并在佛寺画千乘万骑绕塔三匝图于壁,标志着我国佛像、佛寺、壁画三大艺术的肇始。此后经数代传衍流变,至盛唐时,终使三大艺术达到灿烂辉煌、登峰造极的程度,至今仍属于中华文化中的瑰宝? (二)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在中国的流传,当然毒害了人民的思想,消耗了社会的财富,从而阻碍了社会进步与历史发展,起了消极的作用,这是为历史所证明了的事实。正如列宁在《论工人政策对宗教的态度》中所说:“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鸦片,—马克思的这一名言是马克思主义在宗教问题上的全部世界观的基石。”但是也必须看到,佛教的流传也影响

三晋文化黄河行

2012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三晋黄河文化行” 调研方向 一、概述 黄河从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奔腾而下,穿过蕴藏深厚的黄土高原,以其本身的活力,创造了一望无际的掼北大平原。这条川流不息的大河两岸,孕育了我们伟大祖国的原始文化,进而迸发出灿烂多采的人类文明。尔今回想,当初正是这样一种心灵上的感受,促使我虽然身陷敌人的囚牢,却含有然向往着那黄土高原上正在兴起的民族希望。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总是和它产生的地域相结合的。黄河流域的文化与其地质、地貌以及自然地理的特点密切相关。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像大地母亲般地孕育了三晋黄河文化。 三晋黄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地域文化,它又有自己鲜明的特点。了解三晋黄河文化的本质和它的发展是有意义的,对解决今天的现实问题也会从中找到可能性的空间。民族融合性,兼容并包性,地域差异性和尚实性。 二、研究方向 三晋文化现象来看,至少有以下几个特点是应该引起重视的一个是开放,一个是务实,一个是求新。 一开放。这可以说是三晋文化与生俱来的特点。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曾经长期被迫流浪在外,走过了许多国家和地方,广泛接触到华夏和夷狄的文化,即位以后,加以融汇贯通,形成了三晋文化的基础。其中突出的一点,就是对人才的重视。不仅放手使用本国的人才,而且大力招揽国外的人才。“楚才晋用”这个成语,概括的就是这种情况。另一个突出的例子是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赵武灵王认识到中原传统的车战不够机动灵活,因此力排众议,学习和引进匈奴人的办法,用骑兵代替车战,同时发挥弓箭的远程作用,大大提高了三军的战斗力,培养出了像李牧、廉颇这样的名将。 二务实。务实,从思想方法上说,就是实事求是;从政治理念上说,就是关心民生疾苦,就是民本思想。务实的精神可以说是三晋文化的精髓。这种文化思想,实际上促成了我国封建朝代史上两个最好时期的出现,那就是“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 三求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不断进步。三晋文化中的求新精神也是值得特别关注的。可以举文学艺术方面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唐诗之所以能得到如此蓬勃的发展,与唐王朝当局者开放的、兼收并蓄的政策是密切相关的,与一大批山西籍诗人如宋之问、王勃、王维、白居易、柳宗元等的杰出贡献也是分不开的。唐代诗人既继承了北朝文学朴实敦厚的传统,又充分吸取了南朝文学的营养。在融汇贯通的基础上,又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作出新的探索,这才有了唐诗的繁荣。 当代山西处在全国经济大发展与中部崛起的洪潮中,我们的文化是否得到了很好的继承与发展?我们的文化是不是在不经意的流失?这些问题都应该是我们大学生应该考虑的的问题,这也是大学生爱国与社会责任感的具体体现。所以今年的暑期社会实践, 在此建议: 1、实践地点的选取。实践地点尽量选取覆盖到整个山西。而且不一定是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