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2015年修订版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2015年修订版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2015年修订版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2015年修订版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一、自尊自爱,注重仪表

1.维护国家荣誉,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升降国旗、奏唱国歌时要肃立、脱帽、行注目礼,少先队员行队礼。

2.穿戴整洁、朴素大方,不烫发,不染发,不化妆,不佩戴首饰,男生不留长发,女生不穿高跟鞋。

3.讲究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废弃物。

4.举止文明,不说脏话,不骂人,不打架,不赌博。不涉足未成年人不宜的活动和场所。

5.情趣健康,不看色情、凶杀、暴力、封建迷信的书刊、音像制品,不听不唱不健康的歌曲,不参加迷信活动。

6.爱惜名誉,拾金不昧,抵制不良诱惑,不做有损人格的事。

7.注意安全,防火灾、防溺水、防触电、防盗、防中毒等。

二、诚实守信,礼貌待人

8.平等待人,与人为善。尊重他人的人格、宗教信仰、民族风俗习惯。谦恭礼让,尊老爱幼,帮助残疾人。

9.尊重教职工,见面行礼或主动问好,回答师长问话要起立,给老师提意见态度要诚恳。

10.同学之间互相尊重、团结互助、理解宽容、真诚相待、正常交往,不以大欺小,不欺侮同学,不戏弄他人,发生矛盾多做自我批评。

11.使用礼貌用语,讲话注意场合,态度友善,要讲普通话。接受或递送物品时要起立并用双手。

12.未经允许不进入他人房间、不动用他人物品、不看他人信件和日记。

13.不随意打断他人的讲话,不打扰他人学习、工作和休息,妨碍他人要道歉。

14.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答应他人的事要做到,做不到时表示歉意,借他人钱物要及时归还。不说谎,不骗人,不弄虚作假,知错就改。

15.上、下课时起立向老师致敬,下课时,请老师先行。

三、遵规守纪,勤奋学习

16.按时到校,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

17.上课专心听讲,勤于思考,积极参加讨论,勇于发表见解。

18.认真预习、复习,主动学习,按时完成作业,考试不作弊。

19.积极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其他活动,遵守活动的要求和规定。

20.认真值日,保持教室、校园整洁优美。不在教室和校园内追逐打闹喧哗。维护学校良好秩序。

21.爱护校舍和公物,不在黑板、墙壁、课桌、布告栏等处乱涂改刻画。借用公物要按时归还,损坏东西要赔偿。

22.遵守宿舍和食堂的制度,爱惜粮食,节约水电,服从管理。

23.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不自卑,不嫉妒,不偏激,保持心理健康。

四、勤劳俭朴,孝敬父母

24.生活节俭,不互相攀比,不乱花钱。

25.学会料理个人生活,自己的衣物用品收放整齐。

26.生活有规律,按时作息。珍惜时间,合理安排课余生活,坚持锻炼身体。

27.经常与父母交流生活、学习、思想等情况,尊重父母意见和教导。

28.外出和到家时,向父母打招呼,未经家长同意,不得在外住宿或留宿他人。

29.体贴帮助父母长辈,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关心照顾兄弟姐妹。

30.对家长有意见要有礼貌地提出,讲道理,不任性,不耍脾气,不顶撞。

31.待客热情,起立迎送。不影响邻里正常生活,邻里有困难时主动关心帮助。

五、严于律己,遵守公德

32.遵守国家法律,不做法律禁止的事。

33.遵守交通法规,不闯红灯,不违章骑车,过马路走人行横道,不跨越隔离栏。

34.遵守公共秩序,乘公共交通工具主动购票,给老、幼、病、残、孕及师长让座,不争抢坐位。

35.爱护公共设施、文物古迹,爱护庄稼、花草、树木,爱护有益动物和生态环境。

36.遵守网络道德和安全规定,不浏览、不制作、不传播不良信息,慎交网友,不进入营业性网吧。

37.珍爱生命,不吸烟,不喝酒,不滥用药物,拒绝毒品。不参加各种名目的非法组织,不参加非法活动。

38.公共场所不喧哗,瞻仰烈士陵园灯相关场所保持肃穆。

39.观看演出和比赛,不起哄滋扰,做文明观众。

40.见义勇为,敢于斗争,对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要进行劝阻,发现违法犯罪行为及时报告。

马原知识点整理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P3) (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它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有机统一基本组成部分。 (2)①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它既包括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列宁等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也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②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③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 2、思考并归纳意识能动作用及其表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P29-P33) (1)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①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②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表现为如下四个方面:第一,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反映世界时会表现出主体选择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非凡创造性。人能在思维中建构一个现实中没有的理想世界。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可变客观为现实。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首先,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认识和改造自然界,要尊重自然界的规律;认识和改造社会,要尊重社会规律。其次,只有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必然导致对人的价值性的否定,导致对历史发展动力的否定。 3、当前中国一再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试结合有关矛盾原理谈谈看法。(P42-P43) (1)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的基本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21世纪,掌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5年修订版)课后学习思考答案

序章 1.大学生怎样才能尽快适应大学新生活?(P2) 2.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为什么要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P11) 4.结合实际谈谈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P12) 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1、谈谈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材的重要意义。(P17) 正确的理想信念可以在成长成材中给大学生正确的导向作用。 2.当遇到困难挫折时,给大学生以鼓舞和支持。3.当身处优越环境时,它对大学生应该有一个提醒作用。4.它可以让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总之,它提醒我们只有努力,端正自己的不好态度,才能创造我们幸福的生活。 2、如何认识个人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P29) 3、谈谈大学生肩负的历史使命(P21) 不同时代的青年面对不同的历史课题,承担着不同的历史使命。当代大学生承担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历史发展对大学生的必然要求,是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也是大学生需要确立的成才目标。大学培养目标所要求的德智体美方面的素质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体。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智是人才素质的基础;体是人才素质的条件;美是人才素质的重要内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是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是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应努力成长为主动发展、健康发展、和谐发展的一代新人。 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中国精神 1.中国精神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弘扬中国精神?(P49)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和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1.怎样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P41) 热爱祖国、矢志不渝。刻骨铭心的爱国之情,矢志不渝的报国之志,生死不移的爱国之行,写满了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天下为己任,无论身居何位,都心忧天下,关心国家的命运和民生的苦乐,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兴衰联系起来,把爱国的思想付诸实际的行动。 维护统一、反对分裂。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体,除了汉族之外,还有众多少数民族,而汉族本身也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由许多民族融合而成的。民族团结和睦,始终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始终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和神圣职责。 同仇敌忾、抗御外侮。中华民族爱好和平与自由,但决不容忍外来的侵略和压迫。面对外来侵略,各族人民总是团结一致,同仇敌忾,奋起反抗。 2.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为什么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P44)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利用是跨国界的,商品在全世界销售,资本跨国界流动,信息得以共享,各国经济交往中需要遵循共同规则,跨国公司本土化的程度不断提高,不仅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而且还充分利用当地的人力资源。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国家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是国际社会活动中的独立主体。只要国家继续存在,爱国主义就有其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意义。我们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坚定地捍卫自己国家的利益,这就更需要爱国主义的支撑。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在如何把握经济全球化趋势与爱国主义的相互关系的问题上,需要着重树立这样一些观念。人有地域和信仰的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始终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 3.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有哪些主要内容?(P44) 如何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需要在哪些方面作出努力?(P55) 新时期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既承接了历史上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又吸纳了鲜活的时代精神,内涵更加丰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在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体现在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

大学马原第一章要点整理

第一章 * (名)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 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 * (名)哲学: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也是方法论。万事万物:物质现象精神现象活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名)哲学的基本问题 : 1、物质和意识、思维和存在,谁是世界的本源(第一性) 2、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哲学研究一般、共相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为什么会成为哲学基本问题?宏观角度:世界由物质和思维这两类现象构成微观角度:个人的“精神”和“物质”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是贯穿人一生的问题. *(名)唯物主义:物质是世界的本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特征:强调外在力量的客观性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世界的本原由某种或几种“初始元素”构成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世界的本原是原子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名)唯心主义 :精神是世界的本质,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特征:强调精神力量的创造性 主观唯心主义:个人的主观精神(心灵、感觉、观念、意志)是世界的本原客观唯心主义:世界的本原是某种客观精神(理念、绝对精神、 ) 可知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不可知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历史唯心主义: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只有坚持唯物主义、辩证法,才能全面的认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马义哲学的伟大变革: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解决哲学的基本问题,实现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 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 (名)物质: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通过感觉感知,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为人感觉所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存在于人意识之外,为人意识所反映意识: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的本质看时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马义哲学基石)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名) 运动: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 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意义: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出发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坚持了可知论和能动反映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理论意义:唯物主义哲学的逻辑起点现实意义: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尊重客观事实、认识客观事实、利用客观事实才能达成我们的目的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函数,随物质运动的改变而改变

思修复习重点(笔记)2015修订版

大一思修复习重点(笔记)2015修订版 回归课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笔记整理》;一、绪论;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4、创新学习是一种以求真务实为基础,采取创造性方;5、人才素质是什么?①徳是人素质的灵魂②智是人才;6、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7、大学生怎样尽快适应大学生活①确立独立自 回归课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笔记整理》 一、绪论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一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①、是时代发展的需要。②、是适应国际环境剧烈变化要求的需要。③、是执政党担负引领社会思潮的政治责任的需要。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4、创新学习是一种以求真务实为基础,采取创造性方法,积极追求创造性成果的学习 5、人才素质是什么?①徳是人素质的灵魂②智是人才素质的基本内容 ③体是人才素质的基础④美是人才素质的综合体现 6、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大学生需要确立的成才目标。 7、大学生怎样尽快适应大学生活①确立独立自主意识②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③虚心求教,细心体察④大胆实践,不断积累生活经验

8、大学生应该塑造的崭新形象①理想远大,热爱祖国②追求真理,善于创新③德才兼备,全面发展④视野开阔,胸怀宽广⑤知行统一,脚踏实地 9、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0、思想道德与法律是调节人们思想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中药手段。思想道德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是人们学法学尊法守法用法的素养和能力)是人的基本素质。 11、学习“思修”课的意义:①有助于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②有助于大学生掌握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为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打下知识基础③有助于大学生摆正“德”与“才”的位置,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二、第一章 1、理想的含义:理想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使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2、理想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理想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理想与现实既对立有统一。其统一性表现在现实是理想的基础,理想是未来的现实。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3、理想的类型:①、从理想的性质和层次上划分:科学理想和非科学理想、崇高理想和一般理想。②、从理想的时序上划分:长远理想和近期理想。③、从理想的对象上划分: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④、从理想的内容上划分:社会政治理想、社会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其中,居于核心地位、规定和制约其他方面的是社会理想 4、信念的含义: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信念是认识、情感和意志的融合和统一。 5、信仰的含义:信仰是信念最集中、最高的表现形式。信仰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对虚

(完整版)马原重点(必背)按章节整理

马原重点(必背)按章节整理 绪论 1.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鲜明的政治立场 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第四、实现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第一、学习理论武装头脑努力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基本原理及基精神实质 第二、理论联系实际 第三、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一章 1.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在批判继承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合理因素并对现代科学成果进行科学总结基础上形成的的科学理论成果,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不但为以往的实践检验所证实,且随着未来的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而深化。 第一,物质概念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列宁的物质概念及其意义。 第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它被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发展所证实和丰富,并提供了理论思维的方向原则和基本方法。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是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能力。 客观规律性是指物质运动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4.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标准2015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纲_(完美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 第一节、适应人生新阶段 ●认识与适应大学生活 1、大学生活的变化 ①学习要求②生活环境③社会活动 提高独立生活能力: ①确立独立生活意识 ②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③虚心求教、细心体察 ④大胆实践、不断积累生活经验 2、更新学习理念 ①树立自主学习的理念 ②树立全面学习的理念 ③树立创新学习的理念 ④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3、确立成才目标,塑造崭新形象 成才目标: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①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 ②智是人才素质的基本内容 ③体是人才素质的基础 ④美是人才素质的综合体现 第二节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思想道德与法律 关系。。。 ●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 1.思想道德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 2.法律素质是指人们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素养和能力 第三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24字方针......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 第四节学习“思修”课的意义和方法 ●认识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重要意义 ①有助于当代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 ②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掌握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为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打下知识基础。

③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摆正“德”与“才”的位置,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掌握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基本方法 ①注重学习科学理论 ②注重学习和掌握思想道德和法律修养的基本知识 ③注重联系实际 ④注重学以致用 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第一节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 ●一、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 (一)理想的含义与特征 理想含义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理想特征 ①理想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理想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 ③理想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 ④理想是多方面的和多类型的 ⑤理想具有现实性和预见性 (二)信念的含义与特征 1.信念的定义: 信念是情感、认知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 2.信念的特征 信念具有高于一般知识的稳定性 信念有不同的内涵,也有不同的层次 ●二、理想信念重要意义:(*) (一)理想信念的作用: ①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 ②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 ③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 (二)理想信念与大学生: ④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 ⑤指引大学生走什么路 ⑥激励大学生为什么学 第二节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一、认识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历史使命: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使命的实施: (一)在新的起点上继往开来

马原主要知识点归纳

绪论知识点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的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2、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组成部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3.科学社会主义。来源:1德国古典哲学;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3.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哲学。 3、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论 第一章知识点 1.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派系;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古代、、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和。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

哲学理论依据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的区别 (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所以我们必须从存在客观事实出发,也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世界是物质的。 (3)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共同点是多层运用发展都是运动观;区别:A运动变化主题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主体是物质,唯心主义运动主体是精神与意识;B运动变化根源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在于物质,唯心主义运动根源在于观念,意识。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为什么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B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5.实践及其特点、形式A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B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C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 6.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和根本方法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分析法是根本方法 7.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

(完整版)马原主要知识点归纳

绪论知识点 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的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2、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组成部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3.科学社会主义。来源:1德国古典哲学;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3.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哲学。 3、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论 第一章知识点 1.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派系;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两种

基本形态: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哲学理论依据?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的区别?(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所以我们必须从存在客观事实出发,也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世界是物质的。 (3)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共同点是多层运用发展都是运动观;区别:A运动变化主题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主体是物质,唯心主义运动主体是精神与意识;B运动变化根源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在于物质,唯心主义运动根源在于观念,意识。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为什么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B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5.实践及其特点、形式?A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B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C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 6.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和根本方法?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分析法是根本方法 7.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

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马原必背知识点 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或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同唯物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为创 立马克思主义奠定思想前提 4、在马克思主义创立过程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著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 5、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著作是《资本论》 6、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剩余价值理论 7、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共产主义者同盟 8、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是实践性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9、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中交织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10、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专门的哲学术语有着特定的含义和确定的标准,不能随意乱用,也不能另立标准,否则会造成混乱。这里所说的特定含义和确定标准是指对世界本原究竟是物质还是精 神的回答;存在和思维是否具有同一性,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内容,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11、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世界本原问题 1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是指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 转移 13、相信“意念移物” ,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主张精神主宰 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14、“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15、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16、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马原】重要知识点整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一章 1、哲学的基本问题 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社会的物质性表现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综上所述,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3、社会生活的实践性表现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4、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第一、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是自然、社会以及人类思维中客观的普遍的现象;是指矛盾的共性、绝对性。 第二、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以及矛盾的每一个侧面都有自己的特点;是指矛盾的个性、相对性。 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对立统一关系。 第四、矛盾的普遍性即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特殊性即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共性包括的是个性中本质的东西,它比个性深刻,个性比共性丰富。 第五、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性寓于(存在于)个性之中,共性只能通过个性而存在;共性统摄着个性,个性总是与共性相联系而存在。割裂了这种联系,就会导致类似“白马非马”的诡辩命题。 第六、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随事物的发展和条件的改变,共性与个性可以相互过渡,相互转化。 5、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6、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基础》课(2015年修订版)思修部分教材解读

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导论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5年修订版)思想道德修养部分教材解读 武汉大学沈壮海 我的介绍主要集中在思想道德修养部分。内容分为四个部分:修订背景、修订过程、新增内容、建议思考。 第一部分:修订背景 概括而言,修订的背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经济社会的新发展、青年成长的新特点、党和国家的新要求。 一、经济社会的新发展 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前所未有的魄力与定力推进“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所有这些,都对人才培养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课题,需要我们敏锐把握,及时反映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来。 二、青年成长的新特点 当前的青少年(即将进入高校或已经进入高校的青少年)呈现出一系列的成长特点,向教育者提出了应当客观面对的一系列教育新课题,需要认真对待。 三、党和国家的新要求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论断,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做出了一系列的新部署。这些新的论断、要求和部署,需要我们以不同的形式反映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和教学之中。从本课程的“思想道德修养”部分来看,尤其需要关注并在教材与教学中予以充分反映的,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一)关于“中国梦” 2012年11月29日,在中央政治局常委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 并阐述了“中国梦”的问题。2013年3月17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集中论述了中国梦、中国精神、中国道路、中国力量等问题。关于中国梦的论述,还体现于习总书记的许多讲话与答问中。这些讲话说明,让青年大学生深刻理解中国梦的内涵和意义,树立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坚定志向,是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个明确要求,需要在直接以大学生为教育对象、对思想道德修养为教学核心内容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中予以鲜明而具体的贯穿、体现。 (二)关于“中国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精神的内涵、特征、意义及其弘扬路径等问题作出了深刻论述。其理论要点,主要包括: 1、中国精神的主要内容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2、中国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 3、中国精神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提下,积极深入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精神世界,把长期以来我们民族形成的积极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充分继承和弘扬起来,使

马原期末考试复习重点整理

马原重点知识点 题型:1、选择(1x10*)2、判断(1x10*)3、材料分析(20x4*) (1、反应什么理论简述即可。2、感想结合理论展开) 绪论 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的产物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 史条件。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需求。 2.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①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②无产阶级作为一只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③自然科学前提:三大发明为代表的近代科学新成就④ 思想理论来源、⑤资本主义矛盾尖锐化 3.马克思主义、恩格斯在创立自己的哲学过程中。对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采取的态度是批判地继承(吸收唯物主义) 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和理论来源: ①科学前提: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巨大影响。 ②理论来源:a、德国古典哲学b、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c、英国古典经济学d、19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主义。 5.马克思主义是理论品质:开拓创新、与时俱进 6.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7.树立科学人生观的意义:①科学的人生理想对现实活动具有指导意义②理想是人生前进的灯塔③理想是人生前进的动力④理想是人生是精神支柱 8.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②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③全面提高人的素质。④提高工人马克思主义修养 9.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主的理论基础,

思修2015年修订版

思修2015年修订版 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 1、如何尽快适应大学生活P3 2、我们应树立怎样的学习理念P4 3、思想道德与法律P7 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P8 4、认识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P5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P9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P11 (“四个方面”战略布局) 6、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意义P13 7、本课的学习内容P15 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尚信念 1、理想的含义与特征P17-18 2、信念的含义与特征P18 3、理想信念的重要意义P20-21 4、大学生的历史使命P22 5、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P23-24 6、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P25-27 7、正确理解理想与现实的关系P28-31(艰苦奋斗) 8、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P32-33 9、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理想P34-35 第二章弘扬中国精神共筑精神家园 1、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P37 (重视并崇尚精神生活) 2、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P40 3、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P41 4、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P42-43 5、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P44-45 (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 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 6、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P46-47 7、国的内涵P44 8、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P48-50 (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爱国主义与拥护 祖国统一) 9、做忠诚的爱国者P52-56 (国家安全、总体国家安全观P56) 10、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P57-63 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 1、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具体理解P66

马原知识点整理

1、什么就是马克思主义?(P2-P3) (1)马克思主义就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得,为她们得后继者所发展得,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与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得科学理论体系,就是关于无产阶级与人类解放得科学。它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有机统一基本组成部分。 (2)①从创造者、继承者得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就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得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与发展得观点与学说得体系;它既包括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与列宁等发展了得马克思主义,也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理论成果。 ②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与整个人类解放得科学理论,就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得性质、目得与解放条件得学说; ③从研究对象与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得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就是关于自然、社会与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得学说,就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发展规律得学说。 2、思考并归纳意识能动作用及其表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得辩证关系。(P29-P33) (1)意识得能动作用及其表现:①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得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②意识得能动作用就是人得意识所特有得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得能力与活动。表现为如下四个方面:第一,意识具有目得性与计划性。人反映世界时会表现出主体选择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非凡创造性。人能在思维中建构一个现实中没有得理想世界。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得作用,可变客观为现实。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得行为与生理活动得作用。 (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得辩证关系:首先,发挥人得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得客观性为前提。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认识与改造自然界,要尊重自然界得规律;认识与改造社会,要尊重社会规律。其次,只有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与利用客观规律。在尊重客观规律得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否认人得主观能动性,必然导致对人得价值性得否定,导致对历史发展动力得否定。 3、当前中国一再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试结合有关矛盾原理谈谈瞧法。(P42-P43) (1)矛盾得普遍性与矛盾得特殊性就是辩证统一得关系得基本原理。矛盾得普遍性即矛盾得共性,矛盾得特殊性即矛盾得个性。矛盾得共性就是无条件得、绝对得,矛盾得个性就是有条件得、相对得。任何现实存在得事物得矛盾都就是共性与个性得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得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得个性。矛盾得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得道理,就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得精髓,就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得关键。 (2)矛盾得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得原理就是马克思主义得普遍真理同各国得具体实际相结合得哲学基础,也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哲学基础。21世纪,掌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得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得实际与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实践创新、理论创新与

2015英国保险法评述模板

英国2015年保险法评述 作者:发布时间:2015-04-30 浏览量:1583 英国2015年保险法(The Insurance Act 2015, UK,以下简称“新法”)已于2015年2月12在英国议会获得通过,将于2016年8月生效,除该法第二部分(公平提示义务)仅适用于“非消费者保险”(Non-consumer Insurance)(包括海上保险、再保险等)外(因为在这方面另外已有The Consumer Insurance (Disclosure and Representations) Act 2012调整消费者保险),该法也适用于所有“消费者保险”(Consumer Insurance)。 本文根据英国法律委员会(LAWCOMMISSION)网站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c8815405.html,)资料、作者参加2013年4月25日 SWANSEA UNIVERSITY组织在伦敦英国保险人协会召开的专题研讨会论文集、其礼律师事务所(CLYDE & CO)上海代表处合伙人张逸伟律师提供的该所网站资料、英士律师事务所北京代表处顾问郭旭先生提供的该所中英文专题评述等资料写成,但对本中可能存在的错误,由本文作者负责,与资料提供者无关。此外,本文作者不是英国律师,本文的观点不能作为相关英国法律的参照,仅用于学术探讨,希望对中国保险法和海商法的完善有所借鉴。 英国2015年保险法被视为英国100年来,即自英国1906年海上保险法 (The Marine Insurance Act 1906, 简称MIA1906或“旧法”)以来,英国保险法最重要的变革。该法的修改涉及下述英国法律: (1)The Marine Insurance Act 1906; (2)The Third Parties (Rights against Insurers) Act 2010; (3)The Road Traffic Act 1988; (4)The Consumer Insurance (Disclosure and Representations) Act 2012; (5)The Road Traffic (North Ireland) Order 1981。 英国2015年保险法也被视为英国“无争议法律委员会立法”的典范,从2006年法律委员会立项开始,经过法律委员会、法律界和保险界的委员、法官、专家、律师和相关从业者的多次辩论和研讨,并借鉴了国际海事委员会(CMI)的比较研究成果、澳大利亚保险法和挪威海上保险条款(NMIP)等,最后的法律文本不厌其烦地对相关法律术语环环相扣作出定义,以便于业界操作和避免法律纠纷。 一.立法背景 保险合同是合同的一种,故须遵循合同法的一般原则,有效的合同须符合下述4个方面的要求:(1)要约及承诺;(2)缔约能力;(3)对价(约因);和(4)建立法律关系的意图。

马原笔记整理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一、《提纲》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正确地理解实践概念有何重要的理论意义?答:核心思想:以社会实践为主线,批判旧唯物主义。 理论意义:1,批判费尔巴哈哲学在理论上的错误,阐明革命实践的重要作用,进一步论证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本内容及其面临的历史任务。 2,马克思这个《提纲》是为了研究和解决这个问题而写的,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试述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 答: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表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基本观点:1、人生活在社会关系之中,是受宗教关系制约的人,所以不能离开社会关系抽象的考察人的本质。2、社会关系是多种多样的,有主次之分的有经济,政治思想关系等等,这些关系都会对人的本质发生影响,同时在各种关系中最基本的是经济关系,因此,既要全面的考察人的社会关系又要有所侧重,这样才能科学的理解这个问题。3、随着人类生产活动的发展变化,人的社会关系也在不断变化,从而导致人的本质也在不断变化,在阶级社会中有阶级性,因此,不同时代的人类具有不同的本质,同一时代不同阶级的人具有不同的本质,同一时代不同阶层或不同集团的人具有不同的本质,所以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不断发展变化的,是社会关系的总合。 1.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的、天赋的,而是在后天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特别是生产实践中形成的。 2.既然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人的社会关系是会发生变化的,因此,就不存在什么永恒不变的一般人的本质。恰恰相反,人的本质是随着社会关系的改变而变化的。 3. 由于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人们的社会关系不同,本质也就不同。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思想家所宣扬的一般的共同的人性或人的本质事实上是不存在的。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破除了以往思想家关于先天的、永恒不变的、普遍共同的人的本质的观点,从劳动、从人的社会关系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 《德意志意识形态》

大学马原第一章要点整理讲解学习

第一章 *(名)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 *(名)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也是方法论。 万事万物:物质现象精神现象活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名)哲学的基本问题:1、物质和意识、思维和存在,谁是世界的本源(第一性) 2、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哲学研究一般、共相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为什么会成为哲学基本问题? ?宏观角度:世界由物质和思维这两类现象构成 ?微观角度:个人的“精神”和“物质”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是贯穿人一生的问题。 *(名)唯物主义:物质是世界的本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特征:强调外在力量的客观性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世界的本原由某种或几种“初始元素”构成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世界的本原是原子 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名)唯心主义:精神是世界的本质,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特征:强调精神力量的创造性 主观唯心主义:个人的主观精神(心灵、感觉、观念、意志)是世界的本原 客观唯心主义:世界的本原是某种客观精神(理念、绝对精神、) 可知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不可知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历史唯心主义: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只有坚持唯物主义、辩证法,才能全面的认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马义哲学的伟大变革: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解决哲学的基本问题,实现唯物论和辩 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名)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通过感觉感知,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为人感觉所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存在于人意识之外,为人意识所反映 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的本质看时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马义哲学基石)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名)运动: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