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内伤热证温引敛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十八

内伤热证温引敛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十八

内伤热证温引敛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十八
内伤热证温引敛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十八

内伤热证温引敛——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十八

内伤热证温引敛

——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十八

摘要笔者在《热病急病汗清下》一文中,探讨了李可治外感热病不用后世温病方,“师仲景,遵六经,汗清下,统温病;承气汤,融解毒,创新方,探新径”,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对于内伤热证,自朱丹溪创“阳有余阴不足论”,近代中医皆宗丹溪之旨,从“阴虚火旺”立论,滋阴、清热、降火定法。李可对内伤热证理论进行痛苦的反思,感悟出深刻的道理。现根据其数则医案,整理出以下内容:

1 内伤热证的经验

1.1 五志之火,疏气降气

李可认为,情志为病,忧思郁怒。气有余便是火,五志过激化火,非同实火,宜疏、宜降,气降火即降,不宜清。火盛灼阴,养阴配阳(333、363页)。

常用方药疏肝解郁,逍遥散,降气加赭石30克(230、333 页);养阴配阳,一树煎、二至丸(120、320 页)。

乳衄刘某,女,44岁。乳衄2月余,由生闷气渐致两肋

窜病,右乳结核如胡桃大,乳头溢出鲜血。每适经期,必头眩泛呕,血黑多块。常觉布一股热流从右肋下章门穴向乳房涌来,立即灼痛如针刺状,随即有鲜血溢出,轰热自汗,左侧亦有同感。毎月经行2次,经量少则乳头出血必多。舌红无苔口苦,脉沉弦而数。脉证合参,必是七情内伤,肝气久郁化火。今见一旦动气,病必发作,明是木强侮土。疏泄太过,则肝不藏血;脾胃过弱,则不能统血。治法拟养脾胃之阴,清金制木而解胃之围,兼柔肝之体而敛其用:醋柴胡10g,当归、白芍、生地、石斛、沙参、枸杞、山萸肉、乌梅各30g,麦冬15g,川楝子10g,三仙炭各12g,丹皮、黑栀子、炙草各10g,3剂。二诊:药后块消血止,但增少腹胀如孕状,视之,少收鼓凸。神倦、腰困膝冷,舌红无苔,脉沉,右寸极弱。遂改投大剂补中益气汤升提下陷,加肾四味温养肾命:生芪60g,当归、白术各20g,红参(另炖)、灵脂、炙草、三仙炭、柴胡、升麻、桔梗各10g,陈皮3g,肾四味20g,鲜姜10片,枣10枚,胡桃4枚(打)。患者连服9剂,已痊愈,且腰困、经乱亦愈(120页)。

李按初诊见患者口苦舌红,遂用大剂养胃汤之甘寒,丹栀之苦寒,致损中下之阳,中气随之下陷,故有此变,医之罪也。情志之火,非同实火,宜疏、宜降,气降火即降,不宜清。且前贤曹炳章氏谓“舌红非常并非火”,“非常”二宇,当细细咀嚼。

1.2 血热妄行,降气抑火

李可认为,若胃失和降,则诸经皆不降,气逆而为火,血热妄行,血从上溢则病吐衄(nǜ)。证见面赤气粗,口苦苔黄,脉象数实。此时急以旋覆赭石汤加炙枇杷叶30克,降肺胃之气。不可一味苦寒清火,应以顾护胃气为要。血证初期,亦见肝不藏血,血热妄行。证见血上溢或下出,势急量多,面赤气粗,暴躁易怒,头晕胁痛,口苦脉弦数,以丹栀逍遥散舒肝之郁,炙枇杷叶30克清金制木;生地、阿胶滋水涵木,凉血养血,止血柔肝、赭石降气抑火平木(126页)。

常用方药降肺胃之气,旋覆赭石汤,加炙枇杷叶30克;降胃止呕,双呕汤(吴茱萸、红参、生半衰、赭石、茯苓、姜汁、生姜、炙甘草、疏肝降气抑火,丹栀逍遥散,加炙枇杷叶、赭石各30克,二七粉6克吞服05、126页)。

肺结核大咯血费某,男,36 岁。患肺结核10年,3年来不断发生大口咯血,频咳不止,胸痛,神疲,住院7日,未能控制。毎次大咯血约200毫升,现仍频频咳喘,面赤气粗,胸痛彻背,脉洪大,舌红尖赤,边有瘀斑。每次犯病,即用针剂止血。但降其气,气降则火降,血自归经。血证不可一味兜涩,于止血之中行瘀、化瘀:旋覆花12g(包)、代赭石30g,瓜蒌30g,薤白15g,生半夏30g,姜汁1盅(兑),丹参30g,檀降香各10g,炙枇杷叶30g,桃杏仁各15g,甘草

10g,童便、韭汁各30毫升兑人,“三七5g、白芨10g”研粉点糊加红白糖服,3剂。二诊:血止,病象显露,面色苍白少华,拟培元固本散善后(310页)。

按患者肺胃气逆,血热妄行,咯血不止,以旋覆代赭汤加炙枇杷叶,但降其气,气降则火降。又每次犯病,即用针剂止血,血虽暂止,胸隔积瘀已甚,证见胸痛彻背,舌有瘀斑,故用瓜蒌薤白合丹参饮加味,于行血之中行瘀,以免后患。

1.3 肝阳上亢,浊阴不降

清末、民国初,中西汇通派认为高血压、中风均属于“肝阳上亢”,最著名的就是张锡纯之“镇肝熄风汤”。李可认为,高血压及中风,其根本点就在于先天阳虚,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痰湿瘀浊窍踞阳位(44页)。

常用方药藏阳,四逆汤或潜阳丹;镇冲,温氏奔豚汤加龙牡、磁石、煅紫石英;透邪,麻附细、大小续命汤;引导,引火汤(44页)。

阳虚型高血压兼肥胖病胡某,女,46岁,1979年10月31日,突然昏厥邀诊,至则已醒,心有余悸,甚为恐惧。询之,患肾性高血压已5年。低压常在110 ~ 120毫米汞柱之间,曾服镇肝熄风汤、羚羊钩藤汤近百剂,不仅无效,反增食少便溏。近3年异常发胖,头晕畏寒,呕逆腹胀,足膝冰冷。近1月服羚羊粉后,常觉有一股冷气从脐下上冲,冲至

咽喉部,人即昏厥。约三五日发作1次。其眩晕如腾云驾雾,足下如踏棉絮,越胖越觉无力。腰困如折,小便余沥,咳则遗尿,时时有咸味之痰涎上雍。常起口疮,头面又觉轰轰发热,每日中午面赤如醉。舌淡胖,苔白腻,脉洪不任按,久按反觉微细如丝。脉证合参,乃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下寒足真,上热是假。复加误用寒剂,更损元阳,阴盛于下,逼浮阳上越,故见上热假象:予温氏奔豚汤:附子30g,加吴茱萸15g,肾四味60g,生龙骨、生牡蛎、活磁石、紫石英(煅)、山萸肉各30g,益火之原,以消阴翳。上药加冷水1500ml,文火煮取600ml,日3服,3剂。二诊:患者在无人陪侍下坐班车来门诊。主诉:服药3剂,每天小便很多,全身舒适,头不晕,脚底再不飘浮欲倒,腹中觉暖,再无冷气上攻,心中也不觉怕了。每天服药后,腹中阵阵响动,矢气极多,惹得孩子们哄堂大笑,几年肚胀,一下子松宽许多。药已中病,嘱守方再服10剂。三诊:其夫特来门诊告知,诸症均愈。舒张压保持在80~90毫米汞柱,已正常上班。最奇的是服药后尿特别多,10多天功夫,腰围瘦了1寸多(383页)。

李按本案证属命火衰微,不主温煦,故怯寒肢冷;火不生土,中阳不运,故见食少便溏。诸阴失阳之统摄,故上则饮逆头眩,挟冲气上冲,下则尿多不禁。异常肥胖亦属阴盛阳衰,与寒湿停聚同理。复加误用寒剂,更损元阳,阴盛于下遏浮阳上越,故见上热假象。予温氏奔豚汤加味,因呕吐加

吴茱萸,腰困如折,加肾四味,时发昏厥,加山萸肉固脱,服药近半月,诸症均愈,低压亦维持在80~90mmHg。

1.4 气虚发热,土不伏火

气虚发热,多见食少便溏,消瘦潮热,面色萎黄等。李可认为,《内经》中“阴虚生内热”,这“阴”指足太阴脾脏,土壤不能敛火,虚阳外散,当温之敛之,“甘温除热”是也。而明初张景岳则是个折中派,他提出“阳非有余,阴常不足”论,强调了“阳虚多寒,宜补而兼温;阴虚有热,宜补而兼清。”试想脾阳虚的发热(气虚发热)怎么可以用“清热滋阴”?甚至是沾唇必殆(181页)。

常用方药甘温敛固,补中益气汤加龙牡、山萸肉、乌梅各30克,焦三仙各15克(396页)。

丁奚疳重症李某,男,7岁。1975年4月5日初诊。出生后断脐不洁,致成烂脐(脐疝),久治不愈。且因过用祛湿解毒之剂数十剂,遂致食少腹胀,肚大筋青,便溏,四肢枯细,头大脖颈细,面色萎黄,毛发枯焦,皮肤干瘪,满脸皱纹,如小老头状。四肢不温,脐突,中心湿烂流黄水,味臭,午后潮热,唇指苍白,脉数无力,舌淡白无华,已成疳积重症。此症,由过用苦寒伤中,致中气下陷,湿热不化而致。法宜下病上取,内服补中益气汤:生芪60克,当归,苍白术、炙草各10克,红参(另炖)、柴胡、升麻、姜炭各

6克,生苡仁30克.鲜生姜3片,枣6枚,5剂;外敷化腐生肌敛疮之品:五花龙骨、枯矾、无名异各10克制粉,毎日以盐椒水洗净干掺,纱布包扎。二诊:药后7年痼疾已痊愈,无丝毫痕迹。予培补脾肾方:全河车1具,红参、三七、内金、炒二芽各30克,共研细粉1.5克,2次7日。追访至1983年底,病孩13岁,已上4年级,体质增强,与健康小儿无异(85页)。

李按“丁奚疳"指小儿疳积,骨瘦如柴,其形似“丁”之证。由脾肾虚损,气血衰颓,以致出现面色萎黄或苍白,低烧潮热,四肢细小,颈长露骨,尻臀无肉,腹胀脐突,以及食多吐逆,吐泻无度等症,为脾疳重症。本例病情更为严重,先以补中益气汤加龙牡、山萸肉、乌梅、焦三仙,服至潮热退净,能食易饥时增损培元同本傲1料可愈。治疳如治痨,有热莫清热,有蒸莫退蒸,保得脾胃健,何愁病不痊。

1.5 肺痨潮热,虚阳外散

李可认为,肺痨首先是损伤脾胃之气,然后耗散元阳,所以病人会不断地发热,而朱丹溪就认为这种病应该补“水”,就可以把那个“火”扑灭了,水火不就平衡了吗?其实这种治疗过程就是把丹气进一步损伤,最后连元气也保不住了,就是死亡(68页)。

常用方药甘温敛闻,补中龙牡梅萸汤;救阳固脱,参附龙

牡救逆汤(23、300页)。

肺结核危症刘某,女,22 岁。19”年5月23日初诊:患干血痨5年多,经某医院诊为肺空洞型肺结核,病危出院,羸瘦脱形,四肢枯细,体重锐减20公斤。骨蒸潮热,昼夜不止半个。双颧艳若桃李,口苦,舌光红无苔而干,食少,干渴能饮,脉弦而数。古今医家,皆谓“痨”为阳火灼阴,火炎水竭,真阴销铄。尤以昼夜皆热为重阳无阴,当亟泻其阳,峻补其阴,乃选清骨散加龟板、黄芩、童便为治:龟、鳖甲(先煎)、地骨皮各30g,知母20g,银柴胡、胡黄连、泰艽、青蒿、黄芩、炙草各3g,童便1杯兑入,水煎分2次服。次日黎明病情突变邀诊。见患者呢逆频频,大汗肢厥,面如死灰,喘不能言,脉微欲绝。其母云:“昨日药进一煎,患者即不思饮食。睡前服二煎,泻稀便一次,随即阵阵汗出,气喘不能接续。半夜服参汤一杯,才勉强支持到天亮。”至此,余已知前方误投。盖患者虽在青年,但3年痨病,其阴阳气血已耗伤殆尽。初诊见其面苦桃李,艳若涂丹,误以为乃痨证必有征象,实则已是浮阳飞越之戴阳危象,当救阳固脱为先,反投清骨散,是为一错。胡连、骨皮、知芩苦寒败坏胃阳,稀便一泄,气从下脱;银胡、秦艽、青蒿之辛寒外散,多汗亡阳于上,尤以鳖甲一物,开破肝气之力甚强,促使肝气外泄,故药后出现上下俱脱之危候。二错在对脉学的书本式理解,“数”面主火、主热,然当四诊合参,全面分

析,方不致误。肺痨脉多数,瀕危之际,有一分钟120 ~240次以上者,已是七急八败之死脉,何来“火”与“热”之可言!故数脉变局中有“数则为劳,数则为虚”两条。若非躬行实践,绝难领悟。遂急疏张锡纯氏来复汤合参附龙牡求逆汤,以救阳固脱:红参(捣末同煎)、附子各30g,干姜20g,炙草60g,山萸肉90g,龙牡、白芍各30g。从煎沸10分钟后,频频喂服,余守护病榻,以大艾柱灸神阙,药进5次,约200亳升,半小时许,呃止、汗敛、喘定、厥回,幸得脱险(299页)。

李按这是我最痛苦的一个案例,打那以后余终生不用滋阴降火的套方。从中感悟出这所谓的潮热,那是一种“相火离位,土不伏火,元阳虚弱”。这么一种外散的表现,你从这个元阳角度去敛它,就可以把热敛住了。如果不在生死关头你是体会不到这一点的。所以说,你若没有亲身经历这一过程,就不可能去鉴别历史传承下来的几十万张方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不正确的(71页)。

1.6 虚火上燔,火不归原

李可认为,肾中水火,共处一宅。水火相抱,阴平阳密。水足则火藏于下,温煦脏腑,统领一身气化,是为健康无病。若因外感内伤,致水亏于下,则火失其制,古人喻为水浅不养龙,于是离位上奔;肾水寒于下,逼真火浮游于上,亦可

致火不归原之证。龙火上奔,多见种种上热见证,如头痛、头晕、耳痛、齿浮、齿衄、目赤如鸠、面赤如醉、心悸暴喘,耳鸣如潮、口舌生疮、咽痛如灼等(240页)。

常用方药水浅不养龙,壮水敛火,导龙归海,引火汤:水寒不藏龙,温脏敛阳,引火归原,引火汤加油桂1.5克,饭丸先吞(241页)。

三叉神经痛裴某,女,55岁。患原发性三叉神经经痛8年,迭用酒精封闭、针灸,服中药百剂皆无效。近年来发作频繁,因外受风寒,或大喜大怒,过度劳累,高声说话,咀嚼食物,洗脸刷牙,打呵欠,皆能触发。8年前仅下颌枝患病。2年之后累及上颌枝,去年冬眼枝亦病。以为龋齿作痛,牙巳拔光,病势日见严重,以致不敢进食咀嚼,以流质食物维持不饿,致消瘦脱形,弱不禁风。此次发病已3日,病前无故右眼赤如鸠目,泪如泉涌,日夜不止,右耳鸣如潮声。今晨,因大声呼唤幼子起床,冷风拂面,突觉畏寒。同时觉有热气从右脚心沿腿之内侧上攻头面,迅如闪电,旋即整个右头部如蛇咬蝎蛰,火灼电击,剧痛嘹哭,惊扰四邻。每次发作约5分钟,频发30余次,巳历3小时之久。诊脉洪大无伦,舌干红无苔。头晕脚软,足膝冰冷,口干便燥,3~4日一行。拟傅山引火汤合芍药甘草汤大剂,滋阴敛阳,引火归原,柔肝缓急,以制雷火:熟地盐巴戟天、天麦冬各30g,茯苓15g,五味子6g,白芍100g,炙草30g,3剂。二诊:药后脚底上

冲之气已敛,发病次数逐日减少。每有犮作,一闪即过,已可耐受,洪脉已敛,目赤、耳鸣均愈。考虑多年痼疾,久痛入络,佐以虫类搜剔。原方加细辛15克,全蝎12只、娱蚣2条研粉冲服。三诊:服1剂发作停止,已4日未发,全家人大喜过望。嘱原方再服3剂巩固。追访10年,未复发(240页〕。

李按本病为临床常见疑难病之一,各家多以风、寒、痰、火、瘀论治,或见效于一吋,后必复发。盖本案想者年逝五旬,肾气已衰,肾阴下夺,阴不恋阳,时值春令,阳气升发。脚底为肾经循行始发部位,龙雷之火之不能下安宅窟,循经上攻,上奔冲击无制,而成燎原之势,法宜大剂滋水,考虑多年痼疾,久病人络佐以虫类搜剔,更加细辛引入少阴而驱伏寒,兼离火郁发之之意。

1.7 阴盛格阳,浮阳外越

李可认为,阴盛格阳为下焦阴寒独盛,格拒真阳不能回归宅窟而浮阳于外;戴阳为下元虚极,真阳不能下守,浮游于上。故见种种外热或上热假象(23、137页)。

常用方药破阴回阳,四逆汤;破阴通阳,白通加人猪胆汤(187、298页)。

阴盛格阳证赵某,女,29岁。因无故头面阵阵发热,服升阳散火汤1剂,变为心悸、气喘、自汗,头面烘热不止,而

色嫩红,烦躁欲寐,足膝冰冷,多尿失禁,脉微细时急,120次/分。本属阴盛格阳,误作上焦郁火而投升散之剂,致有此变。幸在壮年,未致亡阳暴脱。予白通加人尿猪胆汁汤,破阴通阳为治:附子、干姜各30g,葱白3节,童便、猪胆汁各1杯对人,2剂。次日来告,七药服1剂,心悸喘汗均止,足膝己热,月余之烘热证亦罢。本病病机,为下焦阴寒独盛,格拒真阳不能回归宅窟而浮越于上,故见种种上热假象。以白通汤破阴通阳,因有假热在上,以人尿猪胆汁之苦咸寒为反佐,热因寒用,宜通上下,清除格拒,引浮越之阳归于下焦而病愈(187页)。

按李氏在本案中指出,因有假热在上,以人尿猪胆汁之苦咸寒为反佐,热因寒用,宣通上下,消除格拒,引浮越之阳归于下焦。“引浮越之阳归于下焦”实际就是“引火归原”。肺结核戴阳危证英某,女,68岁。传染科住院病人,诊断:肺结核;肺气肿合并急件感染。经抗结核、抗菌治疗无效,请中医协治。李氏诊见双颊艳若桃花,双目神采外露,发热烦躁,咳喘月余。盗汗,渴喜热饮,双膝极冷,心动神摇,六脉细数无伦,心率132次分,舌淡。患者年近古稀,肾元久虚,复加久病耗伤,过服清热凉剂,致成上盛下虚戴阳格局,有欲脱之虞。急急固肾敛肝,引火归原,纳气归根为治:山萸肉90g,红参(另炖)15g,龙牡、白芍各30g,炙草15g,油桂3g(米丸吞),附子30g。上药连服3剂,脱险,出院

回家调养(23页)。

李按此戴阳为下元虚极,真阳不能下守,浮游于上,阴盛格阳之危候。又因过用秦艽鳖甲之类,开破肝气,致肝虚不敛。故用参附龙牡救逆汤合来复汤(山萸肉90g,红参15g,龙牡、白芍各30g,炙草15g),加油桂固摄下焦、温纳浮阳,重用山萸肉敛肝固脱。

1.8 足心发热,阴火沸腾

火神派始祖郑钦安,将浮阳外越与浮阳上越之假热统称为“阴火"。李可在其书中两次提及“阴火”,均指足心发热。如阴虚型红斑狼疮案中指出,患者3日来脚心涌泉穴热如火焚,夜卧非袒露双脚不能入寐,脉大不任重按。考虑病本则虛血寒,寒伤元阳,阳不统阴,致下焦阴火沸腾,列同浮阳外越,以加味四逆场温而敛之(204页)。

常用方药温阳敛固,四逆汤(236页)

足心发热怪症刘某,女,33岁,教师,1983年8月20日初诊。足心发热7年,日夜不休,日轻夜重,内觉涌泉穴处呼呼往外冒火。不论冬夏,夜卧必把脚伸出被外,或踏于凉墙上始能人睡。曾多次求医,服滋阴补肾、滋阴降火以及清骨蒸劳热之剂百余剂,不效。又认为阳陷入阴,用升阳败火汤,反增头面轰热。诊视见面色嫩红,艳若桃李,阳浮于上显然。询其病史,因年久已不甚了然,似与产后失调有关。

按脉细数,132次/分。干渴,小便清长,饮一溲一,不存尿。中上脘处冷感,胃纳不馨。食入稍一受凉,即觉酸腐不适,双膝独冷。是宜补火之原,真火旺,阴火自安:炙草60克,干姜、附子各30克,冷水1500毫升,文火煮取500毫升,2次分服剂。二诊:药后热势顿减,多年之双膝冷亦热,自诉多年来从未有如此舒适过,且食纳亦增。因在会议期间,不慎感觉脑冷,如风从脑壳吹入状,畏恶风寒特甚。筋惕肉瞷,皮下如虫行,脉反沉细。诸多见证,证属阳微:麻黄10克,附子15克,细辛10克,炙草30克,干姜15克,2剂。药后又愈,临行特来致谢。嘱服金匮肾气丸1个月,以巩固疗效(236页)。

李按细思此症,乃阴阳盛衰之变。阴阳之道,阳为阴根。命门位居下焦,乃人身真火,气化之本原。此火一衰,火不生土,胄中水谷便无由蒸化,故见纳少化艰;人身津液赖此火之温煦,始能蒸腾于上,敷布于下,此火一衰,气化便弱,津液不能升腾,故口干;涌泉为足少阴肾经井穴,为肾气之所出。今下焦阳衰,不能统摄肾阴,而致阴火沸腾,自觉涌泉穴处呼呼往外冒火,夜卧必把脚伸出被外,踏于凉墙上始能人睡。

1.9 消渴燥热,假热真寒

李可认为,糖尿病在三阴,但统于太阴。过食肥甘对人体最大的影响是脾胃过劳(因肥甘厚味完全消化大约需要5小时,上一顿饭尚未代谢掉,下一顿又接上,脾胃的工作时问过长),嗜食生冷直折脾阳。二者均可导致中气虚馁,随之脾气左升不利则中满,胃气右降不利则产生郁热。脾升不及则厥阴风木过度调动肾气助脾散精,表现出肝疏泄太过,风火相煽之消渴;肺胃降气不利出现中上二焦之假热(如面红如醉,午后更甚,头汗多),热象背后却是元气不归宅而上浮。升降左右两端均能造成下焦虚寒,中上生热的局面。故消渴者燥热为本,阳虚为本,其病机主脑(《北京扶阳论坛讲稿》)。常用方药引导,引火汤、附桂地黄汤;温敛,乌梅丸、封髄丹;运脾因肾敛肝,附子理中汤加砂仁、生半夏、白芍、山萸肉、油桂(《北京扶阳论坛讲稿》)。

虚寒型糖尿病李某,男,52岁,1984年1月16日初诊。患糖尿病10个月,曾用胰岛累不能控制。消瘦,体重下降7公斤,乏力,脘痛而呕酸涎。厌食,以仅进食3 ~4两。饮多,日6热水瓶上下;尿多,日35 ~40次,几乎不能系裤带。畏寒甚,由平车拉来就诊。目赤气喘,头面烘热,脉右微细,左沉滑细。当日化验:尿糖〔+ + + + ),血糖65毫克/分升。拟滋阴助阳,引火归原,纳气归肾:熟地90克(砂仁10克拌捣),盐巴戟肉、天麦冬各15克,茯苓15克,红参(另炖)、吴茱萸、五味子、炙甘草各10克,山药、山萸肉各30

克,油桂1.5克(研吞),鲜生姜5片,大枣10枚,胡桃打4枚,3剂。二诊:胃痛呕逆、目赤气喘、头面烘热均愈,食纳已佳,饮水减至日1热水瓶,尿减少至日10次。脉较前有力,自己走来就诊。守方3剂。三诊:尿虽日7次,夜间不尿。日可进食0.5公斤之多,行动如常。舌红润,中有裂纹,脉沉滑。原方去吴茱萸,加生山药、生黄芪、枸杞各30克,猪胰脏10克(另煮熟,连汤带肉食之),10剂。四诊:今日化验尿糖(++),血糖37毫克/分升。上方加减调理月余,用猪胰脏40个。尿糖消失,血糖稍髙,症情平稳,体重回升(55页)。

李按证属肾之气阴两虚,阴损及阳。肾气不纳,故喘;肾气失于统束,膀胱失约故尿频不能系裤;肾阴虚.水浅不养龙雷,故见相火上奔,目赤烘热。命门衰微不主温煦,津液不能蒸腾上达,故饮多;釜底无火,故胃脘冷痛,厌食呕逆。治以人参胡桃汤纳气归肾,参萸敛元固肾,引火汤壮水敛火,油桂、巴戟、五味子温命火以生脾土,吴茱萸降逆止呕。3剂后,胃痛呕逆、目赤轰热、气喘等诸证均愈。

1.10 肿瘤发热,本寒标热

李可认为,肿瘤病见口渴烦热,恶热喜凉饮食,持续高热或低热不退等现象。此为假热或标热。这种假热源于真寒,因寒主收引,阻遏气机,气机升降出人受阻,郁而化热。尤其

是髙热或长期低烧,多为本寒标热。高热的出现,多为正气渐复,阴证化阳之佳兆,伏邪有望从阳明透发之机。若出现大热、大渴、大汗、脉大四症,可于附子剂中加石膏250克,冰炭同炉,热退即止,不可过剂(《北京扶阳论坛讲稿》)。常用方药温通,四逆汤,理中汤,当归四逆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北京扶阳论坛讲稿》)。

脑瘤积水高热不退刘某,女,72岁。因神志淡漠10个月,高热20天人院。数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肢体乏力,神情淡漠,大小便失禁。CT提示:后颅窝占位性病变一脑膜瘤。行脑聪瘤切除术1后上症加重。又查CT,提示:脑积水。行右侧脑室一腹腔分流术。术后出现高热,中段尿培养提示肠球菌生长,痰培养提示耐药性葡萄球菌生长,以多种抗生素治疗,高热仍不退,全身重度浮肿,乃告病危,求中医协治。症见高热40.5℃,神昏,口噤唇焦,面色红赤,无汗,少尿,大便10日未解,偶有咳嗽。项强,全身高度水肿,四肢萎软无力,脉紧数而细。诊为阳虚水泛,阴寒冰结。治以回阳救逆,开表透邪,遂拟破格救心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制附子90g,炙甘草120g,山萸肉90g,白术30g,茯苓30g,红参30g(另炖),麻黄45g(另煎去沫),细辛15g,砂仁13g,龙牡各30g,磁石30g,生姜60g。日夜连服2剂。二诊:药后汗出,尿量增多,体温降至38℃,上方加五苓散。三诊:体温正常,守方继服。四诊:神清,肿消,尿量正常,

大便略溏。治以破格救心汤加白术、砂仁、补骨脂等健脾厚肠。四诊:1个月后,又出现离热面赤,汗多,发热夜甚。邀李可会珍,症属阳气来复之佳兆,但邪伏少阴,未能尽透,方改为麻黄附子细辛、白通汤加减:制附子200g,麻黄10g,细辛45g,红参45g(另炖),炙甘草120g,葱白4寸,生姜45g。日夜连服3剂。五诊:发热轻减,时有发作,汗多,加肾四味固肾,黄芪250g,白术60g,甘温除热是也。六诊:发热退,神志清,能言语,四肢活动欠利,双手仅能握物,不能下地行走,下肢轻度浮肿,带药出院(78页)。

按患者年巳7旬,元阳渐衰。脑瘤积水,全身浮肿,神忐昏愦,为阳气失用,浊阴窍踞阳位。面色红赤,高热不退,证闻阴证化阳之佳兆。但伏邪未尽,正虚不能一鼓作气而驱之,故以麻附细、白通汤温通。

2 内伤热证的治疗大法,温补、引导、敛固

李可治内伤热证10种,除五志之火、血热妄行外,其它均与温补,引导、敛固有关。总共涉及20首成方,含苦寒药仅3方,如丹栀逍遥敗之丹、栀,封髄丹之黄柏,乌梅丸之连、柏,其它均属温补、引导、敛固方。

2.1 温补法,补中益气汤、乌梅丸、四逆辈

温补法,用于温补二阴。如气虚发热,用补中益气汤温脾;

消渴燥热,用乌梅丸温肝;足心发热,用四逆汤温肾。

2.2 引导法,引火汤、附桂地黄汤、潜阳丹

引导法,即引火归原,主要用于火不归原证。如虚火上燔,用引火汤;消渴燥热,用附桂地黄汤;肝阳上亢,用潜阳丹。李可认为,虚火上燔而见嗓子痛,脸上长痘,舌尖红,那是机体由内向外自我修的一种机制。中医讲“从治”,就是顺其势,他本来是一个热证,一大片的热象,然后你用热药,把它引到它应该去的地方。《内经》讲“君火以明,相火以位”。这个位很重要,这个相火应该在什么地方?君之下,水之中。如果它离开水,跑到君的前面、上面去了,实际上就是你不应该跑到上面去,你应该回去。但是它的脾气很暴,你要顺着来,不要骂它、揍它,这个就是引导(157页)。笔者在《火不归原引火汤》一文中,根据李可的临床经验,将引火归原分为狭广二义:

①狭义引火归原:指火不归原证,即水浅不养龙(阴不抱阳)与水寒不效龙(阴损及阳);

②广义引火归原:除了火不归原证,还涵盖格阳戴阳之热药冷服、或反佐苦寒、或少佐肉桂等。前者(火不归原证)之引火归原为《内经》从治法,而后者(热药冷服,佐苦寒、佐肉桂)之引火归原为《内经》反佐法(巧诈法),如咽痛寒症兼齿衄案之四逆汤冷服、阴盛格阳案之白通加人尿猪胆

汤、戴阳危证案之参附龙牡救逆汤佐肉桂(23、187、289页),从中可以看出,引导不仅用于火不归原证,还用于上述之格阳、戴阳证。

2.3 敛固法,来复汤、参附龙牡救逆汤、破格救心汤

敛固法,即收敛固守,主要用于敛肝固肾。如肺痨潮热,用来复汤、参附龙牡救逆汤;消渴燥热,用乌梅丸;浮阳上越,用破格救心汤(《北京扶阳论坛讲稿》)。李可将“收敛”法不仅用于肝木,还广泛用于三阴。下面举例证之:

①敛肝木:如肺痨,中午一阵潮热,闻肝虚失敛,疏泄太过,在主方内加山萸肉敛肝(308页);

②上不敛火:如气虚发热,为土不敛火,虚阳外敢,当温之敛之,“甘温可除热”是也(181页);

③敛元阳:中西汇通派认为,中风就是“肝阳上亢”,治法就是“镇肝熄风”。这所谓“肝阳上亢”,就是阳气不守外越的一种表现,你把它收敛起来就对了(104页〕;

④敛三阴:糖尿病若服六味地黄丸,那就大错广要用金匮肾气丸,主要从三阴经的那阳的方面来敛(155页)。总之,收敛亦有狭广二义。狭义之敛:指敛肝木,用于疏泄太过之汗多而喘、寒热往来,药用山萸肉、乌梅、白芍等;广义之敛:除肝木外,还涵盖土不敛火、元阳不敛,如温上敛火用四逆汤之干姜、炙甘草,收敛元阳用山萸肉、龙牡、肾四味

汗证

汗证是指不正常出汗的一种病证,即小儿在安静状态下,日常环境中,全身或局部出汗过多,甚则大汗淋漓。多发生于5岁以下小儿。 汗是由皮肤排出的一种津液。汗液能润泽皮肤,调和营卫,清除废秽。小儿由于形气未充,腠理疏薄,在日常生活中,若因天气炎热,或衣被过厚,或喂奶过急,或剧烈运动,都较成人容易出汗,若无其他疾苦,不属病态。小儿汗证有自汗、盗汗之分。睡中出汗,醒时汗止者,称盗汗;不分寤寐,无故汗出者,称自汗。盗汗多为阴虚,自汗多为阳虚。但小儿汗证往往自汗、盗汗并见,故在辨别其阴阳属性时还应考虑其他证候。本节主要讨论小儿无故自汗、盗汗,至于因温热病引起的出汗,或属重急病阴竭阳脱、亡阳大汗者均不在此例。 小儿汗证,多属西医学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而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及结核感染,也常以多汗为主症,临证当注意鉴别,及时明确诊断,以免贻误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小儿,表虚不固者,常有自汗、盗汗;而小儿汗多,若未能及时拭干,又易于着凉,造成呼吸道感染发病。 [病因病机] 汗是人体五液之一,是由阳气蒸化津液而来。如《素问·阴阳别论》所说:“阳加于阴,谓之汗。”心主血,汗为心之液,阳为卫气,阴为营血,阴阳平衡,营卫调和,则津液内敛。反之,若阴阳脏腑气血失调,营卫不和,卫阳不固,腠理开阖不利,则汗液外泄。小儿汗证的发生,多由体虚所致。其主要病因为禀赋不足,调护失宜。 小儿脏腑娇嫩,元气未充,腠理不密,所以容易出汗。若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脾胃失调,肺气虚弱,均可自汗或盗汗。肺主皮毛,脾主肌肉,肺脾气虚,表虚不固,故汗出不止。 营卫为水谷之精气,化生血脉,行于经隧之中为营气,其不循经络而直达肌表,充实于皮毛分肉之间为卫气,故有营行脉中,卫行脉外之论述。正常状态下,营卫之行不失其常。 若小儿营卫之气生成不足,或受疾病影响,或病后护理不当,营卫不和,致营气不能内守而敛藏,卫气不能卫外而固密,则津液从皮毛外泄,发为汗证。 气属阳,血属阴。小儿血气嫩弱,若大病久病之后,气血亏损;或先天不足,后天失养的体弱小儿,气阴虚亏。气虚不能敛阴,阴亏虚火内炽,迫津外泄而为汗。 小儿脾常不足,若平素饮食甘肥厚腻,可致积滞内生,郁而生热·。甘能助湿,肥能生热,蕴阻脾胃,湿热郁蒸,外泄肌表而致汗出。 由此可见,小儿汗证有虚实之分,虚证有肺卫不固、营卫失调、气阴亏损,实证则为湿热迫蒸。 [临床诊断] 1.小儿在安静状态下,正常环境中,全身或局部出汗过多,甚则大汗淋漓。 2.寐则汗出,醒时汗止者称盗汗;不分寤寐而出汗者称自汗。

外科急腹症医案十则--李可老中医经验录

外科急腹症医案十则--李可老中医经验录 外科急腹症医案十则 一、阑尾脓肿合并肠梗阻 任兰汝,女,48岁。1964年8月14日病危,其子何新民从何家焉村下山邀诊。乃一路急行,午前抵村。入室诊视,见患者取右侧位卧于炕上,痛苦呻吟,频频呕吐秽臭粘涎并夹有粪便,豆粒大之汗珠从头部淋漓滴下。右腿弯曲不取(?)稍伸,阑尾部有包块隆起约馒头大,外观红肿,痛不可近。扪之灼热,有波浪感。腹胀如瓮,阵阵绞痛,已3日不便,亦不能矢气,小便赤热刺痛。高热寒战,叩齿咯咯有声。腋下体温39.5cc。口气秽臭,舌黑起刺、干涩。仅从外观,已可断为肠痈脓成,热毒壅闭三焦、阳明腑实之关格大症。乃建议即刻护送县医院手术治疗,但患者畏惧开刀,宁死不去。全家又苦苦哀求,设法抢救。余家在1939年日寇扫荡时,曾在该村避难。又知患者素体康健,病虽5日,未见虚象。但症已危急,往返需2小时始可取药。乃从电话口授一方,嘱大队保健站火速派人送药上山: 1、生白萝卜2.5公斤,元明粉120克,上药加水5000毫升,置饭锅内同煎,分3次入萝卜,待煮熟一批,捞出再换一批,得汁浓缩至500毫升,备用; 2.二花240克,连翘、生苡仁、赤芍、桃仁泥、厚朴、生槟

榔、芙蓉叶、芦根各30克,冬瓜仁60克,生大黄45克酒浸一刻取汁入药),丹皮、枳实各15克,皂刺、炮甲珠、白芷、甘草各10克,广木香、沉香各3克磨汁对入(此为拙拟攻毒承气汤加味)。 加水过药2寸,加白酒1130毫升,浸泡40分钟,加速药物分解,然后以武火急煎10分钟,取汁混匀得1000毫升,与方一混合,每隔2小时服300毫升,连续服用,以通为度。 3.先予舌下金津、玉液、尺泽(双)、委中(双)刺泄黑血;阑尾、足三里、内关提插捻转泻法,强刺留针。待药取回,呕吐已止,绞痛减轻。下午6时,顺利服下300毫升。2小时后腹中绞痛,上下翻滚,腹中阵阵雷鸣,频频打嗝矢气。幸得三焦气机升降已复,乃一鼓作气,再进500毫升,患者欲便,取针后仍未便下,但痛账已大为松缓。于夜11时又进300 毫升,至夜半2时,便下黑如污泥,极臭,夹有硬结成条、块状粪便及脓血状物一大便盆。随即索食细面条1碗(已2 日未进食),安然入睡。余在病家守护一夜,次晨诊之,阑尾部之包块已消,仍有压痛。舌上黑苔通净,六脉和缓从容,体温37~C。予《辨证奇闻》清肠饮,倍苡仁加芙蓉叶、甲珠、皂刺以清余邪: 二花90克,当归50克,地榆、麦冬、元参、生苡仁、芙蓉叶各30克,黄芩、甲珠、皂刺、甘草各10克,3剂而愈。阑尾炎因失治而成脓肿,甚至合并肠梗阻,在穷乡僻壤、缺

中医(专长)-中医内科学-汗证练习题

第三十一单元汗证 一、A1 1、汗证,蒸蒸汗出,汗黏,汗液易使衣服黄染,面赤烘热,苔薄黄,脉弦数。辨证应属 A、肺卫不固证 B、心血不足证 C、阴虚火旺证 D、邪热郁蒸证 E、中焦湿热证 2、汗证,邪热郁蒸证的最佳选方是 A、茵陈蒿汤 B、四妙丸 C、黄连温胆汤 D、龙胆泻肝汤 E、黄连解毒汤 3、汗证,阴虚火旺证的最佳选方是 A、百合固金汤 B、知柏地黄丸 C、天王补心丹 D、当归六黄汤 E、滋水清肝饮 4、自汗盗汗属虚证者的治疗原则是 A、化湿和营 B、调和营卫 C、温肾固摄 D、清化湿热 E、清肝泄热 5、自汗、盗汗可加用固涩敛汗的药物是 A、黄芪、白术、防风 B、麦冬、五味子 C、秦艽、银柴胡、白薇 D、五味子、瘪桃干、牡蛎 E、甘麦、大枣 6、下列关于自汗盗汗的病机描述中,错误的是 A、实证者多由外感风热及肝火所致 B、基本病机为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营卫失和 C、自汗多为气虚 D、盗汗多为阴虚 E、病理性质虚多实少

二、A2 1、患者男性,55岁。有慢性咳喘病史十余年,平素易汗出,劳动后尤甚,易外感,体倦乏力,恶风,舌苔薄白,脉细弱。该患者治疗首选 A、麻杏石甘汤 B、桂枝汤 C、玉屏风散 D、当归六黄汤 E、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2、患者,女性,30岁,蒸蒸汗出,汗液易使衣服黄染,面赤烘热,苔薄,脉弦数,辨证应属 A、心血不足证 B、肺卫不固证 C、阴虚火旺证 D、中焦湿热证 E、邪热郁蒸证 3、患者夜寐盗汗,五心烦热,两颧色红,口渴,舌红少苔,脉细数。治疗应首选 A、黄连阿胶汤 B、黄连温胆汤 C、当归六黄汤 D、养阴清肺汤 E、甘麦大枣汤 三、B 1、A.肺卫不固证 B.心血不足证 C.阴虚火旺证 D.邪热郁蒸证 E.脾胃虚弱证 <1> 、汗证,汗出恶风,稍劳汗出尤甚,易于感冒,体倦乏力,面色少华,苔薄白,脉细弱。辨证应属 A B C D E <2> 、汗证,自汗或盗汗,神疲气短,面色不华,舌质淡,脉细。辨证应属 A B C D E <3> 、汗证,夜寐盗汗,或有自汗,五心烦热,或兼午后潮热,两颧色红,口渴,舌红少苔,脉细数。辨证应属 A B C D E 答案部分 一、A1 1、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汗证,邪热郁蒸证 证候主症:蒸蒸汗出,汗黏,汗液易使衣服黄染,面赤烘热,烦躁,口苦,小便色黄,舌苔薄黄,脉象弦数。

荨麻疹教案资料

荨麻疹

荨麻疹 一、朱仁康,两类别缓急,分五型辨证治疗荨麻疹 朱仁康认为荨麻疹其成因有外因引起者,有内因产生者,也有内外因相合者,急性期多见于风热,风湿两型,应投以疏风清热或祛风胜湿之法,易于收效。慢性荨麻疹多顽固难愈必须仔细审证求因,方能得治,如风邪久郁未经发泄,可重用搜风药驱邪外出。又如卫气失固,遇风着冷即起,则宜固卫御风,又有既有内因,复感风邪触发者,如饮食失宜,脾虚失运,复感外风,而致胃疼、呕吐、腹痛、泄泻、应予温中健脾,理气止痛。此外也有内因血热,血瘀致病者,血热生风,亦不少见。常见皮肤灼热刺痒,搔后立即掀起条痕,所谓外风引动内风,必须着重凉血清热以熄内风。血瘀之证,由于瘀血阻于经络肌腠之间,营卫不和,发为风疹块,应重活血祛风,即“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更有寒热错杂之证,又当寒热兼治。总之,病情比较复杂,当审证求因,庶能得治。 (一)风热型 一般见于急性荨麻疹,亦见于慢性者。由于风热外袭,证见风疹色红,成片,痛痒不止,重则面唇俱肿。汗出受热易起,或有咽干心烦。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滑带数。治宜疏风清热,佐以凉血。方用消风清热饮(荆芥9g,防风9g,浮萍9g,蝉衣9g,当归9g,赤芍9g,大青叶9g,黄芩9g),或疏风清热饮加减(荆芥9g,防风9g,牛蒡子9g,白蒺藜9g,蝉衣 9g,生地15g,丹参9g,赤芍9g,炒山栀9g,黄芩9g,金银花9g,连翘9g,生甘草6g)治之。 又有风热之邪久郁,未经发泻、风疹发作一二年不愈,证见疹发大片火欣红,舌质红苔黄。治宜搜风清热,用乌蛇驱风汤,药用(乌蛇9g,蝉衣6g,荆芥9g,防风9g,羌活9g,白芷6g,黄连9g,黄芩9g,金银花9g,连翘9g,甘草6g)。 (二)风寒型 相当于冷激性荨麻疹。由于卫外失固,风寒外袭,营卫不和。受风着凉后,即于露出部位发病。证见风疹块色淡红或苍白,舌淡苔薄白,脉紧或缓。治宜固卫和营,御风散寒。以固卫御风汤加熟附子治之。药用(黄芪9g,防风9g,炒白术9g,桂枝9g,赤芍9g,白芍9g,生姜3片,大枣7枚,熟附子3g)。 (三)脾胃型 相当于肠胃型荨麻疹,由于脾胃失健,外受风寒。证见身发风块,胃纳不振,腹痛腹胀或恶心呕吐,大便溏泄,苔白或腻,脉弦缓。治宜健脾理气,祛风散寒。以健脾祛风汤(苍术 9g,陈皮6g,茯苓9g,泽泻9g,荆芥9g,羌活9g,木香3g,乌药9g,生姜3片,大枣5枚)。或搜风流气饮(荆芥9g,防风6g,菊花9g,僵蚕9g,白芷6g,当归9g,川芎6g,赤芍9g,乌药9g,陈皮6g)治之。 (四)血热型 多见于人工荨麻疹(皮肤划痕症),中医称为风隐疹。由于心经有火,血热生风。一般起风块较少,每到晚间皮肤先感灼热刺痒,搔后随手起红紫条块,越搔越多,发时心中烦躁不安。舌红苔薄黄,脉弦滑带数。治宜凉血清热,消风止痒。方用凉血消风散(生地30g,当归9g,荆芥9g,蝉衣6g,苦参9g,白蒺藜9g,知母9g,生石膏30g,生甘草6g)。 (五)血瘀型 由于瘀阻经隧,营卫之气不宣,风热或风寒相搏,证见:风疹块暗红,面色晦暗,口唇色紫,或风疹块见于腰围、表带压迫等处。舌质紫黯,脉细涩。治宜活血祛风为主,方用活血祛风汤(当归尾9g,赤芍9g,桃仁9g,红花9g,荆芥9g,蝉衣6g,白蒺藜9g,甘草6g),或通络逐瘀汤加减。(地龙12g,皂刺9g,刺猬皮9g,桃仁9g,赤芍9g,金银花9g,连翘 9g,风热加金银花、连翘;风寒加麻黄、桂枝。)(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主编.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皮肤外科,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117)

中医病名及症候分类

感冒 证候分类 风寒束表风热犯表 暑湿袭表咳嗽 证候分类风寒袭肺风热犯肺燥邪伤肺痰热壅肺肝火犯肺痰湿蕴肺肺阴亏虚 肺气亏虚风温肺热病 风热犯肺痰热壅肺肺胃热盛热闭心包气阴两虚 邪陷正脱肺痈 初期 成痈期 溃脓期 恢复期 肺痨 肺阴亏虚阴虚火旺气阴两虚 阴阳两虚咯血 肝火犯肺阴虚火旺 痰热壅肺 气虚血瘀 悬饮 邪郁少阳 饮停胸胁 肺络不畅 喘病 风寒束肺 风热犯肺 痰湿蕴肺 水气凌心 肺脾两虚 肺肾两虚 哮病 .1发作期 1冷哮: 2热哮: 3虚哮: 2缓解期 1肺气亏虚 2脾气亏虚 3肾气亏虚 胃脘痛 肝胃气滞 寒邪犯胃 胃热炽盛 食滞胃肠 瘀阻胃络 胃阴亏虚 脾胃虚寒 噎膈 痰气阻膈 瘀血阻膈 津亏热结 气虚阳微 呕吐 寒邪犯胃 食滞胃肠 痰饮停胃 肝气犯胃 脾胃虚寒 胃阴亏虚 吐血 胃热炽盛 肝火犯胃 瘀阻胃络 脾不统血 肝胃阴虚 便血 胃肠积热 湿热蕴结 肠风伤络 脾胃虚寒 痢疾 湿热蕴结 寒湿困脾 脾阳亏虚 热毒炽盛 正虚邪恋 泄泻 寒湿困脾 肠道湿热 食滞胃肠 肝气郁滞 脾气亏虚 肾阳亏虚 黄疸 肝胆湿热

湿困脾胃 热毒炽盛寒凝阳衰水臌 气滞湿阻寒湿困脾湿热蕴结肝脾血瘀 脾肾阳虚肝肾阴虚便秘 肠道实热肠道气滞脾虚气弱 脾肾阳虚阴虚肠燥紫癜 风热伤络血热伤络 阴虚火旺气不摄血湿温 湿郁卫气 气分湿热热入营血霍乱 中焦湿热寒湿困脾 亡阴证亡阳证中暑 阳暑 阴暑 暑厥 暑风 疟疾邪郁少阳 暑热内郁 暑湿内蕴 疫毒侵袭 正虚邪恋 胸痹心痛 心血瘀阻 寒凝心脉 痰浊内阻 心气虚弱 心肾阴虚 心肾阳虚 心悸 心虚胆怯 心脾两虚 阴虚火旺 心血瘀阻 水气凌心 心阳虚弱 不寐 肝郁化火 痰热内扰 阴虚火旺 心脾两虚 心虚胆怯 自汗、盗汗 肺卫不固 营卫不和 阴虚火旺 郁病 肝气郁结 气郁化火 忧郁伤神 心脾两虚 癫病 痰气郁结 气虚痰结 心脾两虚 阴虚火旺 狂病 痰火扰神 火盛伤阴 气血瘀滞 痫病 痰火扰神 血虚风动 风痰闭窍 瘀阻脑络 心脾两虚 肝肾阴虚 头风 肝阳上亢 痰浊上扰 瘀阻脑络 气血亏虚 肝肾阴虚 眩晕 风阳上扰 痰浊上蒙 气血亏虚 肝肾阴虚 痿病 肺热津伤 湿热浸淫 脾胃虚弱 瘀阻脉络 肝肾亏虚 中风 肝阳暴亢 风痰阻络

李可老中医治疗脚气四则

李可老中医治疗脚气四则 案一: 高文兆,60岁,城关粮站会计,1976年8月8日诊。肥人湿胜气虚,脚气10年不愈。时轻时重,每夏必犯。刻诊,双脚肿烂,脓水淋漓,不能步履。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如枣,痒痛夜不能寐。脉滑数而右寸极弱,知为气虚湿热下流: 生芪45克,忍冬藤、芙蓉叶、生苡仁、苦参、地肤子各30克,苍术15克,黄柏、川牛膝、通草、猪苓、甘草各10克,防己、生槟榔各12克,木瓜15克, 内服3剂,药渣浓煎一盆,化入生白矾、雄黄各20克,趁热熏洗双脚,杀菌敛疮止痒,3剂而愈,追访3年未犯。案二: 长女李芹,16岁,1979年12月17日初诊。脚气3年,今冬脚冻成疮。近3日感染肿烂,脓水淋漓,红肿惞痛,不能步履。予清湿热解毒: 生苡仁45克,苍术、黄柏、川牛膝各12克,忍冬藤、芙蓉叶各30克,公英、地丁各20克,白蔹、车前子、甘草各12克,生姜5片,枣10枚以护胃气。 12月20日二诊:药进3剂,肿烂减而未愈。足背青紫,膝以下冰冷,右寸沉细。予益气温经和营: 生芪45克,当归30克,桂枝12克,赤芍15丸,吴茱萸

10克,炙草、桃仁、红花、通草、细辛各10克,生苡仁45克,白蔹12克,鲜生姜20克,大枣10枚。 12月24日三诊:肿烂结痂,脚膝温,色红活,原力去白蔹再服3剂善后。 文革以后,余之家境困顿,求饱已属不易,故尔'藜藿之体气血穷',未病正气先虚。初诊未念及此,见病治病,徒以清热解毒为能事,损伤中气,出现寒化、虚化。二诊下病治上,又合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温经而治冻疮,重加生芪之益气生肌化腐,在下之疮疡立愈。吾女之冻疮,自此之后又历10冬,再未犯过。案三: 政协赵雄飞之女国英,20岁。1977年6月5日,脚气感染,双脚肿烂,腹胀气喘,昼夜剧痛,嚎哭不止,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如枣。脉沉滑数,舌红苔黄腻,此属湿热化毒入血,有攻心之虞。忍冬藤90克,生苡仁45克,苍术15克,紫苏、泽泻、枳壳、独活、胡连、木香、黄柏、川牛膝、甘草各10克,木瓜15克,生槟榔12克,防已12克,通草6克,杉木屑120克(煎汤代水煎药兼外洗)。 服此方后,喘、痛、痒均退,脚肿未消,脉变右寸沉微,关上滑数。已是中气下陷,湿热下注,当下病治上,予五苓散加生芪45克,柴胡、升麻各10克,2剂后多年痼疾得愈,追访10年未犯。案四: 二轻局李新林之妻妹,27岁,患脚气6年,每年夏季必发,

中医对汗证的认识资料讲解

中医认为,汗是津液所化生,即是说在体内为津液,外泄于肌表则为汗液。汗的有无、多少是体内阴阳平衡或者失调的表现。正常人在体力活动、进食辛辣、情绪紧张、衣被过厚、气候炎热等引起出汗,属于生理现象。生理之汗具有调节体温,保持机体阴阳平衡的作用。因此汗液是随着外界温度变化而增多或者减少,以适宜气候变化。如《灵枢.五癃津液别》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生理性的出汗还有一个功能,就是通过出汗来排泄体内废物。如果是当汗而无汗出,不该出汗时汗出淋淋,或者是某一局部出汗,这就属于病理现象的出汗了。 祖国医学对汗液的认识最早可追溯到《内经》。《素问·宣明五气论》说“五脏化液,心为汗。汗可示为阴阳变化的指示器。汗非独为心之液,五脏皆可致汗。汗信号常为体内诸多疾病的预兆,尤其五色汗具有独特的先兆价值…… 汗的理论基础 汗为心之液,心主血脉,血汗同源,故汗与心的关系最大,因此有夺血无汗、夺汗无血之说,心又主神明,故汗液的藏泻受神明的主宰。肺主气又敷布津液,血液又为津液所组成,“津液变化而赤是谓血”,因此汗与肺也甚为攸关。加之,肺司开阖腠理、腠理玄府为汗孔,汗孔,亦为气窍,为气机升降出入之孔窍,气液运行之通道,因此,汗出的调节又取决于肺。另外,汗为心之液,在营则为血,在卫则为汗,汗液之有无,由于腠理之开阖;腠理之启闭则因卫气之虚实,卫气行于皮毛,宣发于上焦,足见汗受心肺的影响最大。肾主水,肺主通调水道,二者一为水之高源,一为水之下源,肺开阖玄府主司汗孔,肾开阖膀胱主司溺孔,汗溺均同为水液,故人体水液的调节平衡取决于肺、肾,又肾主五液,“卫气出于下焦”故汗病之根缘由肾。以上说明汗液与心肺肾的关系犹为相关,但脾主转输水液,肝主疏泄,故对津液的调节皆有一定作用,汗为津液所化,因此汗与五脏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汗为水液,水液的运化与整个五脏六腑皆密切相关,故《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甚是。汗与脏腑在生理上密切相关,在病理上必然有着内在联系,《内经》早已注意到汗与五脏病理的关系,认为五脏病变皆可导致异常汗出,如《素问·经脉别论》说:“饮

治疗腰腿痛的方法大汇集

治疗腰腿痛的方法大汇集 1、肩周炎、腰腿痛、坐骨、腰脱:将土元(上憋子)七个焙成灰,黄酒七两,共放一瓶内泡七天七夜, 每晚七时喝七钱黄酒,并用拳头用力调皮打患处七七四十九下,病重者多服几疗程可痊愈。 2、倒行治腰痛病:找一平坦地,双手插腰,腰背挺直,两眼直视正前方,向后退着走,速度可适当加快。 在练倒行时,作几下腰部运动效果更好。 3、热药酒熏老寒腿:红花一两、透骨革一两放入瓦盆内,倒两平碗水,文火煎半小时后加入白酒一两, 略放一会儿后趁热放在双腿膝盖下(坐在床上)用棉被蒙在双腿上盖严,以热药酒气熏腿(千万别烫着),最好在秋冬,每晚临睡前熏一次,持之以恒有效。 4、桑枝柳枝治腰腿痛:取桑枝、柳枝各一个把用水煮30分钟熏洗患处,可治腰腿痛尤其是由风寒引起 的腰腿痛。 5、芥莱治腿痛:芥菜研碎后贴于患处,可治腿痛。 6、桔皮、茴香秆治闪腰岔气:桔子皮、茴香秆各一两,加两碗水,煮到剩下一碗水时,把药汤倒进碗里, 加适量红糖,晚上睡觉前趁热服下,一天一次,服三四天一个疗程。 7、自制药酒治腿酸痛:一瓶白酒(二锅头即可),一瓶蜂蜜,再切上一把姜末,将酒与蜂蜜按1:1的比 例混合在一起,将姜未泡入其中。 10天后就可用,喝1小酒杯,同时吃一点姜末。 8、转体治腰痛:坐时两腿保持20一30厘米距离,以腰椎为中心,身体稍左倾,转动36次,身体再稍 右倾,也转动36次,然后坐正,身体小范围的前倾后仰72次,整个活动,形成1个周期,大概用5一6分钟即可完毕。每天早晚各1次,不过要注意身体左右倾转动时,向下以不低于腰带为度。 9、电熨斗治腰痛:功率500瓦的电熨斗通电一分半钟后拔掉插销,可使用半小时。开始热度过高,可隔 两层衣服,随着热度逐渐降低可减衣服直到直接接触患部。 9、红果(又名山楂)加红糖治腿痛:用一斤红果(去核)加一斤红糖,加水煮熬成糊状,趁热服用,以 出汗为宜,并用棉被盖上双腿。这样连服用3至5次即见成效。 10、核桃仁可祛风湿:每天空腹吃5至6个核桃,连吃三个月,四肢关节硬肿消失,伸屈自如。 11、腰痛【通治方】 龚信:补肾汤,治一切腰痛:破故纸(酒炒),小茴(盐酒炒),玄胡索,牛膝(去芦,酒洗),当归,杜仲(酒炒),黄柏(酒炒),知母(酒炒),各9克。上锉1剂。生姜煎服。《古今医鉴》卷十 【辨证方】 (一)寒证 (1)陈士铎:人有露宿星月下,感犯寒湿之气,腰痛不能转侧,方用转腰汤。 白术30克,杜仲15克,巴戟天15克,防己1.5克,肉桂3克,苍术9克,羌活1.5克,桃仁5粒。 《辨证奇闻》卷五 (2)(梁子材):五积散,治腰骨脚骨酸痛,寒邪客于经络者。 当归,苍术(米泔水浸),陈皮各3克,麻黄(去净节),厚朴(制),干姜,枳壳(面煨,去瓤),各 2.4克,半夏(制),白芷,各2.1克,党参(去芦),桔梗,肉桂(去皮,另炖),茯苓,各1.5克, 川芎1.2克。加生姜3片、葱3根煎。《不知医必要》卷三 (3)陈修园:新定薏仁汤,治腰痛筋挛,难以屈伸者。 薏仁30克,附子3~6克,木瓜4.5克,牛膝6~9克。水煎,空心服。《医学从众录》卷六 (4)董建华:凡见疼痛较剧、遇寒更甚、局部不温、舌黯不红者,为寒盛,川乌为必用之品,配伍麻黄,其力更宏。 川乌5克,麻黄10克,桂枝6克,酒当归10克,地龙10克,木瓜l0克,甘草5克。 曾治一郭姓患者,腰能疼痛如掣,向下肢放射,不能直立步履己二月,夜间疼痛加剧,形寒肢麻,肢端不温,舌器苔白,脉沉细,西医诊为坐骨神经痛,前虽投温经散寒之品,疗效不著。此乃痼阴沉寒凝于经脉,非川乌、麻黄之属,难以奏功,遂投上方6剂,服后腰痛大减,已能直立。守方加鸡血藤20克,又进6剂,疼痛缓解,已能独自行走。《当代名医临证精华?痹证专辑》 (5)尚尔寿:加减阳和汤方乃吉林名老中医尚明斋所传,系《外科全生集》阳和汤加减化裁而成,尚老用于治疗坐骨神经痛,取得较好疗效。余用数年,屡用屡效,一般服药3~4剂即有明显效果。 麻黄10克,熟地20克,油桂5克,白芥子15克,焦白术15克,鹿角霜50克,玄胡25克,桃仁15克,赤芍15克,茯苓15克,生甘草15克。水煎服,每日l剂。《千家妙方》上册 (6)张鉴铭:强腰散,治慢性腰腿痛。

风 温 肺 热

风温肺热 风温肺热病是由风热病邪犯肺,热壅肺气,肺失清肃所致,以发热,咳嗽,胸痛等 为主要临床表现。相当于急性肺部炎性病变。. 西医的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肺炎等疾病与之颇为相似,可参考本病证辨证 施护。 肺炎(pneumonia)是指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可由病原微生物、理化 因素、免疫损伤、过敏及药物所致。最常见为细菌性肺炎。近年来,由于环境改变,抗 生素的不合理使用等,使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发病率居高不下,而新的病原菌发生率耐药 菌株不断增加,使肺炎总的死病率有上升趋势。 【病因病机】 1.冬季气候反常不寒而暖,或春季风气当令阳气升发,均可使风邪从热化,成为风温之病邪。 2.人体由于起居不当、过劳伤正、素体虚弱等导致卫外功能低下,感受风温病邪而发病。一 3.风温阳热之邪,易伤津液,病情变化迅速,病变常从肺卫而传里。若邪热炽盛,正气又虚,病邪可由卫分直传营血或逆传心包;热邪内陷,则出现正虚欲脱的重证。 4.常见的病因有感染(如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理化因素(如放射线、 吸入化学性气体等),另外免疫损伤、过敏及药物亦可弓I起。 【评估证候特点】 1.风热犯肺身热无汗或少汗,微恶风寒,咳嗽痰少,头痛,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2.痰热壅肺身热烦渴,汗出,咳嗽气粗,或痰黄带血,胸闷胸痛,口渴,舌红苔黄,脉洪数或滑数。 3.肺胃热盛身热,午后为甚,心烦懊憔,口渴多饮,咳嗽痰黄,腹满便秘,舌红,苔黄或灰黑而燥,脉滑数。 4.热闭心包壮热,烦躁不安,口渴不欲饮,甚则神昏谵语、痉厥或四肢厥冷,舌绛少津,苔黄,脉弦数或沉数。 5.气阴两虚身热渐退,干咳痰少而粘,自汗神倦,纳少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或细数。. 6.邪陷正脱呼吸短促,鼻翼煽动,面色苍白,大汗淋漓,甚则汗出如油,四肢厥冷,紫绀,烦躁不安,身热骤降,或起病无身热,面色淡白,神志逐渐模糊,舌质淡紫,脉细数无力,或脉微欲绝。 【诊断要点】 临床表现 肺炎的症状取决于病原体侵袭力及宿主的状态,常见症状有发热、咳嗽、咳痰、或 原有呼吸道症状加重,出现脓性痰或血痰,伴或不伴胸痛。 早期肺部体征无明显异常,重症或病变范围大者可有呼吸频率增快,发绀或呼吸困 难等:肺实质时体征比较典型,如叩浊音、语颤增强或闻及湿性哕音。 部分肺炎痰液具有特征症状,如肺炎球菌肺炎科咳铁锈色痰、肺炎克雷伯杆菌咳砖 红色胶东样痰、卫氏并殖吸虫病为果酱样痰等。 辅助检查

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8培元固本治未病

一培元固本治未病 ——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八 简介:针对中医未病先防、已病防传和愈病防犯的含义,进一步探讨了李可学术思想。李可关于愈病防犯的思路:恪守疾病禁忌,以免重蹈覆辙;培元固本治体,药分3个层次;万病不治求脾肾,不治之治最上乘。 关键字:中医治未病愈病防犯疾病禁忌培元固本不治之治培元固本散李可医案 中医治未病的基本含义,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传和愈病防犯3个方面。也是就说,病未发,当内养正气,外避风寒以预防;病已成,当加强被克者以防传变;病痊愈,当重建免疫屏障以防再犯。李可在前人治未病理论基础上,对愈病防犯之环节进行深入探索,40年来终于有所突破。笔者根据培元固本散11首类方及26则医案,整理出以下内容: 1 培元固本散方解 李可从60年代开始,就以参茸胎盘治大病后久损不复得效。唯有的病人,用后有滞闷感。他认为,久损之大虚症,虚必夹瘀,虚甚而反不受补,蛮补反致气机滞塞,欲速则不达。遂加三七,补中有通、有化,虚证用之,可以平稳收功。70年代后加灵脂、琥珀,基本定型。经临床运用30余年,随证加味,治一切久损不复之大虚证,先天不足,衰老退化,免疫缺陷,都取得了泛应曲当的疗效(392页)。 组成胎盘1-2具,鹿茸30-50g,红参50-100g,五灵脂30-50g,三七50-100g,琥珀30-50g。 功能补肾健脾,强脑益智,活血化瘀,溶解血凝;修复脏器,重建免疫,改善体质,终生不犯;延缓衰老,祛病延年,白发渐黑,皱纹消失(150、399页)。 主治一切久损不复、或反复发作之大虚证,先天不足,衰老退化,免疫缺陷,及虚中夹瘀、夹痰、夹积等证。 方解: 胎盘,味甘咸,略有腥气,性温,入心肺脾经。本品古名紫河车,是古方补天丸、大造丸主药,为血肉有情之品,有一般草木药难以达到的补益功效,是中医学最早使用的脏器疗法之一。功能温肾补精,益气养血,用于虚劳羸瘦,骨蒸盗汗,气短喘嗽,食少,阳痿遗精,不孕少乳诸虚百损,有再造人体免疫力之功。现代药理证实,本品含有丙种胎盘球蛋白、干扰素、多糖、多种氨基酸、卵巢激

中医综合-280 (1)模拟题

中医综合-280 一、A型题(总题数:21,分数:42.00) 1.患者若蒸蒸汗出,汗黏,汗液易使衣服黄染,面赤烘热,苔薄黄,脉弦数。辨证应属 A.肺卫不固证 B.心血不足证 C.阴虚火旺证 D.邪热郁蒸证√ 2.自汗盗汗的发病机制是 A.阴阳失调,腠理不固√ B.肺卫不固 C.营卫不和 D.心血不足 3.治疗自汗盗汗的邪热郁蒸证的最佳选方是 A.茵陈蒿汤 B.四妙丸 C.黄连温胆汤 D.龙胆泻肝汤√ 4.汗证,“无论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日自汗;或睡着汗出,即名盗汗。或云寝汗。”载于下列何书 A.《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B.《景岳全书》 C.《临证指南医案》 D.《医林改错》 5.自汗盗汗的病理性质多属 A.虚多实少√ B.实多虚少 C.皆为实证 D.皆为虚证 6.《内经》汗为何脏之液 A..肺 B..心√ C..脾 D..肝 7.“盗汗”在中医文献中首见于 A.《内经》√ B.《景岳全书》 C.《临证指南医案》 D.《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8.汗是由下列何者化生而出的 A.津液√ B.卫气 C.水液 D.血液 9.下列除哪项原因引起的出汗外,都属生理性出汗 A.天气炎热 B.穿衣过厚 C.饮用热汤 D.病后体虚√

10.玉屏风散的组成药物中含 A.黄芪、白芍、防风 B.生地、白术、防风 C.百合、白芍、防风 D.黄芪、白术、防风√ 11.“盗汗为阴虚,自汗为阳虚,然亦有禀质如此,终岁习以为常,此不必治也。”载于下列何书 A.《内经》 B.《景岳全书》 C.《临证指南医案》 D.《笔花医镜》√ 12.“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载于下列何书 A.《内经》 B.《景岳全书》√ C.《临证指南医案》 D.《医林改错》 13.患者,女,自汗1月,伴神疲气短,面色不华,舌质淡,脉细。治法为 A.益气固表 B.调和营卫 C.滋阴降火 D.补血养心√ 14.自汗盗汗的辨证应着重辨 A.阴阳虚实√ B.表里 C.寒热 D.气血 15.治疗盗汗阴虚火旺证,应首选 A.六味地黄丸 B.当归六黄汤√ C.知柏地黄丸 D.无比山药丸 盗汗证治: 【肺卫不固证病因病机】 肺气不足,表虚失固,营卫不和,汗液外泄。治法:益气固表。方药:桂枝加黄芪汤或玉屏风散。症状: 汗出恶风,稍劳汗出尤甚,或表现半身、某一局部出汗,易于感冒,体倦乏力,面色自少华,脉细弱,苔薄白。 【心血不足证病因病机】 心血耗伤,心液不藏。治法:补血养心。方药:归脾汤。症状:自汗或盗汗,心悸少寐,神疲气短,面色不华,舌质淡,脉细。 【阴虚火旺证病因病机】 虚火内灼,逼津外泄。治法:滋阴降火。方药:当归六黄汤。症状:夜寐盗汗或有自汗,五心烦热,或兼午后潮热,两颧色红,口渴,舌红少苔,脉细数。 【邪热郁蒸证病因病机】 湿热内蕴,逼津外泄。治法:清肝泄热、化湿和营。方药:龙胆泻肝汤。症状:蒸蒸汗出,汗液易使衣服黄染,面赤烘热,烦躁,口苦,小便色黄,舌苔薄黄,脉象弦数。 16.夜寐盗汗,五心烦热,或兼午后潮热,两颧色红,口渴,舌红苔少,脉细数,治疗宜选 A.当归六黄汤√ B.知柏地黄丸 C.麦味地黄丸

老中医李可经验神效处方三十六条

老中医李可经验神效处方三十六条 中医有一句话俗语叫:气为血之帅.气和血地关系是什么?他们绝对不是半斤八两,气血平衡,这个血能不能够在血管里面运行畅通、流动、运转,把营养输送到五脏地各个部位,就靠气在推动它,领导它.假如没有气地领导,气弱了就会出血. 当然这是比较清醒地例子,如果出现大出血,有生命危险了,古人有一个对付地方法 "已亡之血难以骤生,未亡之气所当急固",就是说要赶快恢复阳气地统帅作用,很快就完全止血了,病人就救活了.阴和阳地关系就是气和血地关系. 牙龈出血怎么治?就是给他补气,比如用当归补血汤,只有两样药:黄芪与当归,当归是黄芪地一半. 有一个女大学生,月经期间,她冲了一个冷水澡,吃了一大包冰块,气候特别热,晚上睡觉时候空调开地很大,结果从第二天开始,他就闭经了,月经没有了,停止了.而且肚子很痛,吃很多地止痛药都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正好我来广州,她找我来看这个病,我就跟她说,用温经散寒地方法,她很快就好了. 有一位同志问,胆总管结石怎么治疗?这个东西没有现成地办法,这个要看病人本身是偏阴虚还是偏阳虚,是气虚还是其它方面地问题.你要拿药治一下,这个药叫大叶金钱草,每天用克,熬成水喝就可以了;另外用鱼脑石,每天克左右,碾成粉.如果这个病人非常地虚弱,一幅药之内能不能软化,那无疑肯定是阳虚,就把这个偏方加到四逆汤里面去用. 人身上地湿气很重,一到夏天发一些很痒地小包.这个东西湿气很重,一到夏天总是要发一些很痒地小包.到夏天地时候阳气就发,再一个阳气外发地过程,体内积存地那些垃圾,由内向外发这是一个好事,你不要管它,如果你要想治就吃"桂附理中丸".这是一个问题.再有一个问题就是夏天能不能用西洋参来代替人参,完全不能.你在任何时候不要吃西洋参,有害无益. 现在治肝炎,开始用清热解毒地方法,一段时间后,各项指标都达到正常,过后又会反弹.因为寒凉伤了病人阳气,将来康复起来更困难.什么是清热解毒?有热毒你才清解.中医课一开始就强调"天人合一"、"辨证论治"地观点.医生要辨证,阴病用阳药,就算不好,也没有大错. 我治多例抑郁症,基本就是四逆汤,逐日加附子量,到一定程度,出一身臭汗,就有说有笑了,这个很奇怪,而且得病地大部分是大学生,家庭比较困难,环境压力比较大.我还计划用这个方子,试用于运动神经元疾病(这是个顽症,这个东西不但外国人治不了,我们也治不了),这个方子加等量制马钱子粉,看看会不会对这个病起到一定地效果. 人地头部啊,是阳气汇聚地地方,所以过去《内经》讲:头为诸阳之汇.阳气

中医对汗证的认识

中医对汗证的认识 Revised by Jack on December 14,2020

中医认为,汗是津液所化生,即是说在体内为津液,外泄于肌表则为汗液。汗的有无、多少是体内阴阳平衡或者失调的表现。正常人在体力活动、进食辛辣、情绪紧张、衣被过厚、气候炎热等引起出汗,属于生理现象。生理之汗具有调节体温,保持机体阴阳平衡的作用。因此汗液是随着外界温度变化而增多或者减少,以适宜气候变化。如《灵枢.五癃津液别》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生理性的出汗还有一个功能,就是通过出汗来排泄体内废物。如果是当汗而无汗出,不该出汗时汗出淋淋,或者是某一局部出汗,这就属于病理现象的出汗了。 祖国医学对的认识最早可追溯到。《素问·宣明五气论》说“五脏化液,心为汗。汗可示为阴阳变化的指示器。汗非独为心之液,五脏皆可致汗。汗信号常为体内诸多疾病的预兆,尤其五色汗具有独特的先兆价值…… 汗的理论基础 汗为心之液,心主血脉,血汗同源,故汗与心的关系最大,因此有夺血无汗、夺汗无血之说,心又主神明,故汗液的藏泻受神明的主宰。肺主气又敷布津液,血液又为津液所组成,“津液变化而赤是谓血”,因此汗与肺也甚为攸关。加之,肺司开阖腠理、腠理玄府为汗孔,汗孔,亦为气窍,为气机升降出入之孔窍,气液运行之通道,因此,汗出的调节又取决于肺。另外,汗为心之液,在营则为血,在卫则为汗,汗液之有无,由于腠理之开阖;腠理之启闭则因卫气之虚实,卫气行于皮毛,宣发于上焦,足见汗受心肺的影响最大。肾主水,肺主通调水道,二者一为水之高源,一为水之下源,肺开阖玄府主司汗孔,肾开阖膀胱主司溺孔,汗溺均同为水液,故人体水液的调节平衡取决于肺、肾,又肾主五液,“卫气出于下焦”故汗病之根缘由肾。以上说明汗液与心肺肾的关系犹为相关,但脾主转输水液,肝主疏泄,故对津液的调节皆有一定作用,汗为津液所化,因此汗与五脏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现代名医案其它科验方精选

现代名医案其它科验方精选 现代名医案其它科验方精选 张汝伟的医案张慕岐的医案王玉润的医案夏少农的医案顾渭川的医案费绳甫的医案曹余德医案陈健民医案何承志的医案乔仰先先生的医案钱伯文的医案许帼光的医案王辉萍的医案王翘楚的医案史济柱的医案王玉润的医案刘嘉湘的医案郭柏良的医案顾渭川的医案张慕岐的医案秦伯未的医案王正公的医案夏少农的医案金寿山的医案程门雪的医案章次公的医案夏仲方的医案刘树农的医案严苍山的医案费绳甫的医案顾筱岩的医案朱南孙的医案蔡小荪的医案谢利恒的医案唐吉父的医案陈大年的医案蔡柏春的医案曹玲仙的医案庞泮池的医案王大增的医案张云鹏的医案.陆瘦燕的医案杨永璇的医案黄鸿舫的医案杨依方的医案秦亮甫的医案奚伯初的医案徐丽洲的医案徐小圃的医案时毓民的医案中药内外治合用治疗小儿咳嗽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有绝招杞菊地黄汤加味治疗视神经萎缩解除抑郁中医有方小儿肺炎的中医治疗雷诺氏病的中医辨治顾丕荣辨治肝癌的经验白虎汤加味治疗小儿夏季热例茵陈大枣汤治疗新生儿黄疸例秦亮甫针灸医案五则小儿遗尿脾肾同治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味治小儿久泻经方辨治脱发五则单纯性肥胖辨治进

展平胃散治小儿腹泻体会老年痴呆症的中医治疗张子和异位用药治疗五官疾病浅探钱育寿老中医治疗小儿发热法小儿风湿热与风湿性心脏病的中西医辨证和治疗干祖望教授重用升提药治疗耳聋经验体针加耳穴贴压法戒烟例徐蔚霖治疗儿科疾病经验(性早熟、遗尿、厌食等)老年危重症救治两则(关格、喘脱)邱志济治疗老年痛证的用药经验霍乱脱证霍乱吐泻霍乱兼转筋补阳还五汤偏瘫治验一则声带息肉验案例回肠丸加减治婴幼儿泄泻经验举例活血化瘀法治疗单纯性肥胖验案小儿厌食治验例方邦江治疗危急重症经验中药健脾消食治复感儿清代的戒烟医案急性酒精中毒的中医治疗邓铁涛治疗多发性硬化症吴良村:治疗肿瘤重温肾扶正小儿支气管炎用中药疗效好方和谦治疗克隆氏病、口腔白斑、亚急性甲状腺炎及习惯性便秘验案崔应珉教师治疗肝癌思路及用方安效先从寒论治小儿肠绞痛验案小柴胡汤在眼科的运用小儿遗尿症治验段海辰桂枝汤加味治愈奇特汗证一例温肾固摄治遗尿中医调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顾植山治疗鼻炎验案赏析程为平从虚论治痫证资生健脾丸治疗婴幼儿泄泻张琪:温清并用治尿路感染赵斌“覆吸疗法”救治危重症葛根配升麻透疹解毒刘韵远治疗小儿高热验案中医泰斗董建华以“加味香苏饮”治疗胃胀、胃痛中华肾宝特效方刘韵远治疗小儿高热验案刘韵远治疗胸痛、小儿腹泻、一氧化碳中毒及黑热病验案师经方法,用时方药——辛凉宣肺疗

补心敛汗 肖玉坤治疗汗证方

补心敛汗肖玉坤治疗汗证方 *导读:湖南名医治汗证(气阴两虚)方处方:党参20克,麦冬10克,五味子8克。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功效主治:益气养阴,补心…… 湖南名医治汗证(气阴两虚)方 处方:党参20克,麦冬10克,五味子8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益气养阴,补心敛汗。用于治疗汗证,中医辨证属气阴两虚型。症见头晕目眩,少气懒言,乏力自汗,活动时诸症加剧,口渴咽干,自感虚热,舌淡,脉虚无力。 创方者:肖玉坤 湖南名医治汗证(阴虚阳扰)方 处方:当归、生地各12克,熟地15克,黄连3 克,黄芩、黄柏各10克,黄芪20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l剂。 功效主治:滋阴清热,固表止汗。川于治疗汗证,中医辨证属阴虚阳扰型。症见心胸烦热,于足心热,怔忡不寐,舌燥咽干,小便短黄,昼为自汗,夜为盗汗,舌质稍红少苔,脉细数。 创方者:肖玉坤 湖南名医治汗证(营卫不和)方

处方:桂枝6克,白芍12克,甘草5克,大枣5 枚。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几1剂。 功效主治:解肌祛风,调和营卫。用于治疗汗证,中医辨证属营卫不和型。症见发热或不发热,头微痛,恶风,自汗出,舌苔薄白,脉浮缓。 创方者:肖玉坤 湖南名医治汗证(肝气郁滞)方 处方:柴胡、黄芩各1O克,党参、牡蛎(布包)各 15克,法半夏、甘草、麻黄根各6克,大枣6枚,生姜 3片。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疏肝解郁。和解少阳。用于治疗汗证,中医辨证属肝气郁滞型。症见精神抑郁,情志不畅,胸胁苦满,口苦咽干,夜间盗汗不止,甚者盗汗如雨,醒则汗止,舌苔薄黄。脉弦。 创方者:肖玉坤 湖南名医治汗证(表虚不固)方 处方:黄芪20克,白术15克,防风10克,甘草 6克,大枣6枚。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补虚敛汗,益气固表。用于治疗汗证,中医辨证属表虚不固型。症见头面、颈胸部时时汗出,活动后尤甚,畏风,易感冒,倦息乏力,面色苍白,舌质淡,苔薄白,脉弱。

老中医李可经验神效处方三十六条

老中医李可经验神效处方三十六条 1 中医有一句话俗语叫:气为血之帅。气和血的关系是什么?他们绝对不是半斤八两,气血平衡,这个血能不能够在血管里面运行畅通、流动、运转,把营养输送到五脏的各个部位,就靠气在推动它,领导它。假如没有气的领导,气弱了就会出血。 2 当然这是比较清醒的例子,如果出现大出血,有生命危险了,古人有一个对付的方法 "已亡之血难以骤生,未亡之气所当急固",就是说要赶快恢复阳气的统帅作用,很快就完全止血了,病人就救活了。阴和阳的关系就是气和血的关系。 3 牙龈出血怎么治?就是给他补气,比如用当归补血汤,只有两样药:黄芪与当归,当归是黄芪的一半。 4 有一个女大学生,月经期间,她冲了一个冷水澡,吃了一大包冰块,气候特别热,晚上睡觉时候空调开的很大,结果从第二天开始,他就闭经了,月经没有了,停止了。而且肚子很痛,吃很多的止痛药都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正好我来广州,她找我来看这个病,我就跟她说,用温经散寒的方法,她很快就好了。 5 有一位同志问,胆总管结石怎么治疗?这个东西没有现成的办法,这个要看病人本身是偏阴虚还是偏阳虚,是气虚还是其它方面的问题。你要拿药治一下,这个药叫大叶金钱草,每天用120克,熬成水喝就可以了;另外用鱼脑石,每天6克左右,碾成粉。如果这个病人非常的虚弱,一幅药之内能不能软化,那无疑肯定是阳虚,就把这个偏方加到四逆汤里面去用。 6 人身上的湿气很重,一到夏天发一些很痒的小包。这个东西湿气很重,一到夏天总是要发一些很痒的小包。到夏天的时候阳气就发,再一个阳气外发的过程,体内积存的那些垃圾,由内向外发这是一个好事,你不要管它,如果你要想治就吃"桂附理中丸"。这是一个问题。再有一个问题就是夏天能不能用西洋参来代替人参,完全不能。你在任何时候不要吃西洋参,有害无益。 7 现在治肝炎,开始用清热解毒的方法,一段时间后,各项指标都达到正常,过后又会反弹。因为寒凉伤了病人阳气,将来康复起来更困难。什么是清热解毒?有热毒你才清解。中医课一开始就强调"天人合一"、"辨证论治"的观点。医生要辨证,阴病用阳药,就算不好,也没有大错。 8 我治100多例抑郁症,基本就是四逆汤,逐日加附子量,到一定程度,出一身臭汗,就有说有笑了,这个很奇怪,而且得病的大部分是大学生,家庭比较困难,环境压力比较大。我还计划用这个方子,试用于运动神经元疾病(这是个顽症,这个东西不但外国人治不了,我们也治不了),这个方子加等量制马钱子粉,看看会不会对这个病起到一定的效果。 9 人的头部啊,是阳气汇聚的地方,所以过去《内经》讲:头为诸阳之汇。阳

中医对汗证的认识精选文档

中医对汗证的认识精选 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中医认为,汗是津液所化生,即是说在体内为津液,外泄于肌表则为汗液。汗的有无、多少是体内阴阳平衡或者失调的表现。正常人在体力活动、进食辛辣、情绪紧张、衣被过厚、气候炎热等引起出汗,属于生理现象。生理之汗具有调节体温,保持机体阴阳平衡的作用。因此汗液是随着外界温度变化而增多或者减少,以适宜气候变化。如《灵枢.五癃津液别》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生理性的出汗还有一个功能,就是通过出汗来排泄体内废物。如果是当汗而无汗出,不该出汗时汗出淋淋,或者是某一局部出汗,这就属于病理现象的出汗了。 祖国医学对的认识最早可追溯到。《素问·宣明五气论》说“五脏化液,心为汗。汗可示为阴阳变化的指示器。汗非独为心之液,五脏皆可致汗。汗信号常为体内诸多疾病的预兆,尤其五色汗具有独特的先兆价值…… ? 汗的理论基础 汗为心之液,心主血脉,血汗同源,故汗与心的关系最大,因此有夺血无汗、夺汗无血之说,心又主神明,故汗液的藏泻受神明的主宰。肺主气又敷布津液,血液又为津液所组成,“津液变化而赤是谓血”,因此汗与肺也甚为攸关。加之,肺司开阖腠理、腠理玄府为汗孔,汗孔,亦为气窍,为气机升降出入之孔窍,气液运行之通道,因此,汗出的调节又取决于肺。另外,汗为心之液,在营则为血,在卫则为汗,汗液之有无,由于腠理之开阖;腠理之启闭则因卫气之虚实,卫气行于皮毛,宣发于上焦,足见汗受心肺的影响最大。肾主水,肺主通调水道,二者一为水之高源,一为水之下源,肺开阖玄府主司汗孔,肾开阖膀胱主司溺孔,汗溺均同为水液,故人体水液的调节平衡取决于肺、肾,又肾主五液,“卫气出于下焦”故汗病之根缘由肾。以上说明汗液与心肺肾的关系犹为相关,但脾主转输水液,肝主疏泄,故对津液的调节皆有一定作用,汗为津液所化,因此汗与五脏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汗为水液,水液的运化与整个五脏六腑皆密切相关,故《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甚是。汗与脏腑在生理上密切相关,在病理上必然有着内在联系,《内经》早已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