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红军不怕远征难评课稿

红军不怕远征难评课稿

红军不怕远征难评课稿
红军不怕远征难评课稿

《红军不怕远征难》评课稿

听了这节课,整体觉得教学目标明确、具体、恰当,教学流程设计合理,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教学各环节过渡自然合理; 课堂的时间分配比较科学合理,内容正确、准确、重视知识的形成、巩固、深化和应用;学生学习主动积极,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本节课教学过程的亮点:

一是本课以“自主互助”教学方法为主,辅以目标导学、问题探究等学习方式,通过活动创设宽松、民主、自然、和谐的课堂气氛,“自主互助法”贯穿教学过程始终,是整堂课的一大特色。教师引导学生层层深入,能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同时又能节外生枝地引起波澜,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是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师生互动,开展实践探究活动,做到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在后,总结在后。

三是体现了高效课堂的高效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的做自主学习的习题,并在书本上相应的地方做上记号,,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小组探究讨论后,课堂中间能够积极地回答老师的提问,并且答案较为准确,教学容量大在较短时间内能够处理好,是很不错的。

对于本节课我有几点建议:一是在导入新课后要通读教材,让学生对课本内容整体感知。二是在自学文本部分,第6小题设计的长征精神有点过难,不适宜在自学文本部分出现,作为后面的思考题还是可以的。三是在探究深化环节中第4小题:“伟大的长征精神包含着怎样深刻的内容”有点偏难,学生难于回答,是否可以降低一点难度。四是在学科能力上,指导学生用知识点规范回答问题,尽量用学科专业术语。

八年级历史上册红军不怕远征难说课教案新人教版

《红军不怕远征难》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的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用时一课时。 我主要从说教材、说目标、说重难点、说教学思路教法、说教学程序也就是如何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整合教材,落实本课教学目标共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下面进行第一部分 一、说教材 这一段内容主要是介绍本节课在本单元、本册书,甚至在整个中国革命史中的重要地位。 二、说教学目标 这一段内内容说的是,依据教育部《历史课程标准》,结合初中七年级学生特点和本课内容,确定的本课教学目标,主要包括1、知识与能力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我们下面的第五部分内容主要就是谈如何利用多媒体教学整合教材内容落实这三方面目标。 三、说重难点 此段表现的是依据《历史课程标准》和本课内容确定的本课教学重难点。 (1)重点:本课重点是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 (2)难点:本课难点是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和地位。长征精神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四、说教学方法和思路 长征历时2年,行程两万五千里,途径12个省,长征是一部流动的人类战斗史,具有一定的时空性和运动性。 长征中涌现了无数感人的故事和英雄事迹以及重要事件,有着丰富的史料,是一节向学生进行爱党爱国、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等思想教育内容丰富的课。 基于本节课以上两个特点,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进行情景创设、史料展示,既可以直观动态地展现长征本身的发展过程和空间变化,又可以提供大量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使学生立体地感受长征,走进历史,身临其境,符合七年级学生学习直观性强的特点,使学生乐于接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并促进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同时,由于电教手段的运用,可以较好地引发学生内心共鸣,对学生的思想和情感教育方面,也起到了突出和强化的作用。 下面我就具体谈谈如何利用多媒体整合教材内容,展开教学,落实本课教学目标。以及如何利用多媒体的优势突出本课重点,突破本课难点。下面进行第一步: 五、教学程序 一)、导课 导课以播放视频电视剧《长征》片头曲,开始,以鲜明的方式凝聚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教师并且提出要求,要求学生在观看视频的同时,注意里面的场景和歌词毛泽东《长征七律》中提到的时间和地点,为全面学习“红军不怕远征难”做铺设。 二)、新授 看完视频,学生进入好奇和求知的状态,教师马上提出,长征虽然波澜壮阔,动人心魄,但是也是千难万险,那么红军为什么要长征?从而展开教学,落实教学目标之一——长征的原因。。。开始新授课。

【最新】红军长征评课-实用word文档 (1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红军长征评课 篇一:七律_长征评课稿 《七律长征》评课稿 赵诗应 《七律长征》这首诗篇幅短,难度较小,全诗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今天,听了龙老师对本课的教学,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创设情境精心导入 这篇文章是关于红军长征时的故事,因此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他们根本没办 法去亲身体会,学生想像不到长征时的情景,因此龙老师首先引导学生了解什 么是长征,初步了解红军长征的艰辛,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引导学生融入情境,激发情感 在理解诗句意思、体会情感时,龙老师充分借助各种教学手段,注重形象感悟,不孤立地讲解词句。 1、在首联教师通过让学生讨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的“远征难”和“只等闲”,并且提醒学生注意在朗读“不怕”二字的语气,从 而感受诗歌的那种气壮山河的气势。着重介绍了背景资料。如:红军的行军路程——二万五千里,突出了“远征”; 2、在颔联龙老师通过设置问题让学生讨论诗句中,作者为什么把绵延不断的五岭和巍峨高大的乌蒙分别比作“细浪”和“泥丸”,从而体现红军吃苦耐劳的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在“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的领悟上,龙老师花了较大的功夫,因为这两句诗的教学是本课的难点,特别是 “暖”和“寒”中所表达的情感,学生更是难以理解。为了解决这一难点,龙 老师及时地用幻灯片出示了“巧渡金沙江”的资料,使学生体会到了红军巧渡 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飞夺泸定桥片段更加震撼人心,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 悲壮场面让同学们如同亲临其境。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原创】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本帖最后由 werous6 于 2010-2-21 22:09 编辑 【原创】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初二历史 洮南市万宝镇煤窑中学:李淑芬 知识目标: 1、了解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的原因; 2、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历史意义; 3、理解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能力目标: 1、从课文和插图中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形成清晰的时空概念,正确复述 发生在那里的重大事件; 2、通过红军长征过程的学习,说出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的伟大历史意义; 情感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红军(长征精神)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 2、培养学生热爱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 了解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理解长征精神。 教学难点: 分析红军被迫长征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在原因上的反差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导言: 请同学们听我叙述一段材料,巍巍雪山,爱憎无边;慢慢草地,任重道远;七根火柴,星火燎原;百姓乳汁,鱼水相连;胸怀祖国人民,万里长征只等闲! 同学们:这段材料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呢? 生:(长征) 师:是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师:我们一起来看本课题目“红军不怕远征难”,你能看出什么呢? 生:(说明长征路途遥远,而且非常艰难) 师:既然如此,红军为什么还要长征呢? 长征

谁能回答长征的背景 1、历史背景 生: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师:从1930年11月到1933年3月,国民党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发动了4次反革命“围剿,”前四次反围剿中由于执行了毛泽东的正确作战方针,红军取得了胜利,当蒋介石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反革命围剿时,“左倾”领导人全面否定了毛泽东的战略方针,导致了红军第5次反围剿的失败。不得不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被迫长征。 对于长征,同学们通过影视媒体已经了解很多了,课前老师布置大家预习了,那位同学准备好了,结合大屏幕中的长征路线图,带领大家重走长征路。 2、经过 生:讲述 师:这位同学讲的非常好非常流利,真像一位小导游。根据刚才同学的讲述来回答黑板上的问题(要求到黑板前结合大屏幕中长征路线图,然后再讲桌上选老师事先准备好的卡片贴到 黑板的相应问题上) 长征开始: 初期受挫: 历史转折: 冲出重围: 胜利会师: 生讨论:长征中红军渡过了那些江、河,经历了那些省份,爬过了那些山? 师:那件事是红军长征中的转折?打乱敌人追剿计划和冲出重围的事件又分别是什么? 生:遵义会议 屏幕显示遵义会议的内容,同学们齐读。 师:在中国革命处于极端危险境地之时,毛泽东力挽狂澜,经实践证明毛泽东的作战方针是非常正确的,所以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同学们考虑一下,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到遵义会议的召开以及从遵义会议的召开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分 别为14年,在这前后两个14年里有何不同? 生:讨论 师:在前14年里中央主要领导人换了几任先后出现了右倾错误或左倾错误,导致了大革命的失败和红军第5次反围剿的失利,而后14年里,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所以说遵义会议师我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等重大问题,是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师:在长征中有许多惊心动魄的故事,下面老师就给大家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讲一讲你知道的长征中的故事,或有关长征的诗歌、文章等。 生:讲故事、读文章、朗诵诗词。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设计 李蕊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长征的原因、经过和意义。遵义会议及历史意义。 2、过程、方法与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地图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形成清晰的时空概念,并能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大历史事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体会长征精神,认识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 2、教学难点:认识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观看视频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让学生在诗歌的情境中来了解历史,激发学习兴趣,启动思维。 2、初步认识长征 阅读讨论:红军为什么要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长征?引导学生对长征的背景进行探究,从而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长征。 4、整体感知长征过程 A、长征的开始 1934年10月,瑞金(展示红军开始长征时的图片资料) B、初期受挫设问:红军长征初期的处境如何? 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人员伤亡过半。 长征刚一开始就人员损失过半,照这样走下去,红军还有希望吗?在红军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毛泽东提出了一个什么建议?

C、历史转折:遵义会议,1935年1月 设问:这次会议是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召开的,红军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讨论探究: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我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引导学生比较遵义会议前后红军处境发生的变化,理解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不仅对长征具有重大的作用,甚至对整个中国革命都具有重大意义。 D、冲出重围: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强调红军的创新精神) 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的包围圈。(强调红军一鼓作气,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观看电影节选,体会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过雪山、草地(图片展示,体会红军遭遇的艰难困苦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E、胜利会师:1935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历经艰难险阻,终于到达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展示会师图片,体会会师的喜悦) 补充介绍红二军和红四军的长征出发地与到达时间。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 强调红军长征开始和结束的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5、活动与探究 说出红军渡过哪几条江、河,在这些江河上发生过什么事? 红军长征途中,除敌人的围追堵截外,还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 6、理解长征胜利的意义。 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红军战胜了千难万险,历经二万五千多里的艰难险阻,胜利到达陕北。长征是以失败开始,以胜利告终,成功的实现了战略大转移,为中国革命保存了势力,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7、体会长征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教师学科教案 [20 -20学年度第—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r \?

八年级上册《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设计1.知识与技能掌握长征的原因、经过及历史意义;遵义会议及历史意义。2.过程、方法与能力 (1)通过引导学生探究“长征的原因?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长征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 (3)通过学生讲长征经过,讲红军故事,搜集、演示长征图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展示自我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讨论长征精神,引导学生学习红军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精神,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长征的开始,遵义会议,长征的经过,长征的意义,长征精神。2.教学难点:遵义会议的意义,长征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作为红军战士的学生搜集长征故事,并准备上课讲述。作为摄影师的学生课下搜集长征图片,做成幻灯片准备上课演示。作为地理学家的学生课下把长征经过预习好,准备上课讲述。 2.教师准备:阅读教材,钻研教学参考书,结合学科专业刊物以及有关的最新研究信息和成果,完成科学、系统、操作性强的教学设计。 多角度收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红军不怕远征难》。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学生一起朗诵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课件出示《七律长征》。师:毛泽东同志以磅礴的气势为我们描写了中国历史上的这次壮举。作为新中国的儿女,我们都应该了解二万五千里长征,因为这是一部倾注了红军战士对祖国对人民无限热爱的历史,没有这段历史,就没有新中国的今天。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5 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学习新课:1.出示多媒体课件如下,给学生分组。 学生看书,准备自己的问题。 2.长征的原因:师:先由历史学家起来说一下红军长征的原因?生: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师:第五次反围剿为什么失败?生:博古和李德等人的左倾错误指挥。 师:前四次反围剿结果怎样? 生:胜利。师:为什么胜利?生:因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的正确指挥。 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红军奋战一年,没能打退敌人的进攻,中央根据地越来越小。

七律长征听评课体会

《七律长征》听评课体会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无往而不胜的豪迈情怀。诗文虽然不长,但知识丰富,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很多。彭老师的这节课下面我就其中印象最深刻的环节谈谈我的体会。 一、先声夺人,帮助学生“酝酿”情感。 彭老师课前和学生的谈话,看似随意,其实是为下面的理解文章所服务的,学生交流的话语,其实就是为引领学生走进诗歌、理解诗意、领悟诗所要表达的情意作了很好的情感铺垫。接着,彭老师借用多媒体的力量,紧紧抓住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形成了强烈的情感碰撞。为学生很好的创设了一个学习《长征》的情境。彭老师此举旨在“酝酿”情感。“酝酿”情感是我们打造有效课堂至关重要的环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先声夺人,构建起情感的基石。 二、创设情境,带领学生用心和文本对话。 在教学时,彭老师先抓住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一首联作文章,让学生总的感知红军在长征途中所经历的种种困难。在教学时,为使学生走近文本 , 对诗歌描绘的情境与所表达的情感有更深刻的感悟 , 老师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 课前让孩子搜集 了长征的相关资料,这些资料的补充,不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好了铺垫,而且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课文

的理解减缓了坡度,特别是创设了各种情境让学生来感悟其中的情感,更是让我佩服不已。 三、反复吟诵,引领学生表达情感 我们说,在课堂上,最美的声音就是学生朗朗的读书声。崔峦先生说过“使人人都能从头到尾读几遍书,有时间能够从容地想一想,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特别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能够有一点自己的看法,哪怕是肤浅的,但确实是自己的看法。”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静心阅读,潜心阅读。而今天的课堂上,老师给足了时间让学生读。这节课中,“读”贯穿始终,“读”落到了实处。教师引导学生在读中进入课文的情境,在读中理解课文的内容,在读中突破了课文的重难点。可以这样说,老师引导学生读出了精彩。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第十九课时 教学课题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使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的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地图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并能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大事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难点】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的艰难曲折。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阅读 【课型】新授课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A、导入新课 媒体展示问题:第 一次国共合作失败以 后,中国共产党开始建 立自己的军队,红军的 力量逐步壮大起来。如 果你是蒋介石,你会怎 样做?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媒 体展示并且简要介绍国 民党五次围剿和红军反 围剿的概况。 导入新课。 B教授新课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一、长征的开始和遵义会议 1、媒体展示问题,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回答: (1)、红军长征的原因是什么? (2)、第五次反围剿为什么会失败? (3)、本课所述长征的部队是主要是哪支部队? 学生回答,教师概括。 2、媒体展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 (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长征的经过,并能结合长征示意图讲述。

(2)、教师补充强调: 过湘江人员损失过半、四 渡赤水打乱敌人追缴计 划、毛泽东游击战术的 经典战例、、过乌江召开 遵义会议、巧渡金沙江跳 出敌人包围圈、强渡大 渡河、爬雪山、过草地、 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 2、媒体播放遵义会议视 频,提出问题: (1)、长征初期党内暴 露出哪些严重的问题急 需解决? (2)为什么说遵义会议 是长征中的转折点?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概 括并媒体展示:红军长 征初期存在的问题是军 事上和组织上。如果这 两个问题不解决,危险 程度胜过强大的敌人, 对此党召开了具有转折 意义的遵义会议。补充, 这是党历史上第一次独 立自主的运动马克思主 义原理解决党的内部分歧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二、长征的胜利 1、学生阅读教材,媒体展示问题思考回答 (1)、红军长征胜利的标志是什么? (2)、红军会师共有几次? (3)、红军长征胜利的原因及意义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概括:1936年10月三大主力会宁会师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红军会师有三次:井冈山会师、吴起镇会师、会宁会师;胜利的原因是:正确领导、人民群众支持、红军坚定的意志、艰苦奋斗、发挥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胜利的意义是:历史意义是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现实意义是给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长征精神。 2、媒体展示材料,教师介讲解红军长征中创造的奇迹:红军长征途中,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路上一共368天,有15天用在打大决战上,有235天用在白天行军上,18天用在夜间行军上。在总长约25000华里的路上,只休息了44天,平均走365华里才休息一次,日平均行军74华里。红军一共爬过18座山脉,其中5座是终年积雪。经过11个省,渡过24条河流,占领过大小62座城市。 3、媒体播放红军长征的视频节选编辑片段,学生思考:红军长征的精神是什么?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概括:坚定信念、忠于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顾全大局、众

《七律.长征》评课稿

《七律长征》评课稿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它是毛泽东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的豪迈情怀。听了王有瑞老师执教的这节课后,我觉得有以下几方面的值得学习: 1. 先声夺人,帮助学生“酝酿”情感。王老师课前和学生的谈话,看似随意,其实是为下面的理解文章所服务的,上课伊始,王老师出示一组数字,让学生说说从你了解这组数字吗?让学生感受到长征所经历的重重艰难,其实就是为引领学生走进诗歌、理解诗意、领悟诗所要表达的情意作了很好的情感铺垫。接着,王老师利用多媒体把长征路线展示出来,紧紧抓住了学生的视觉形成了强烈的情感碰撞。为学生很好的创设了一个学习《长征》的情境。老师此举旨在“酝酿”情感。“酝酿”情感是我们打造有效课堂至关重要的环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先声夺人,构建起情感的基石。 2.课前准备充分,图片资料丰富。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王老师首先介绍有关长征的资料,使学生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诗歌内容。再现红军长征中的一些重要战役。如: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过草地,爬雪山等。通过想象加以充实,加以补充,使长征的一些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利用资料巧解难点。王老师通过资料,巧妙地将学生陌生的时代背景、七律的特点、巧渡金沙江的故事、长征的路线等情况穿插在教学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诗的理解减缓坡度,带领学生走进那个年代,走进二万五千里长征漫漫征程…… 教学中,教师力求先让学生体会到这些困难的大,大到让常人难以想象,万分惧怕,再突出红军的不怕和无畏,从而体会到红军将士的乐观。我们说,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朗读则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户,它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蕴藏情感的最佳途径。对诗词的教学,读更是少不了的。老师始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引导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理解、感悟,通过情感的相互引发,心灵的相互交融,语言在交流中凸现,情感在交流中升华。尤其是最后饱含深情的配乐朗诵,让学生积蓄在胸中的情感得以宣泄,加以升华。 4.引导学生融入情境,激发情感。在理解诗句意思、体会情感时,王老师充分借助各种教学手段,注重形象感悟,不孤立地讲解词句。 (1)在首联教师通过让学生讨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的“远征难”和“只等闲”,并且提醒学生注意在朗读“不怕”二字的语气,从而感受诗歌的那种气壮山河的气势。着重介绍了背景资料。如:红军的行军路程——二万五千里,突出了“远征”; (2)在颔联王老师通过设臵问题让学生讨论诗句中,作者为什么把绵延不断的五岭和巍峨高大的乌蒙分别比作“细浪”和“泥丸”,从而体现红军吃苦耐劳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在“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的领悟上,王老师花了较大的功夫,因为这两句诗的教学是本课的难点,特别是“暖”和“寒”中所表达的情感,学生更是难以理解。为了解决这一难点,王老师及时地用幻灯片出示了“巧渡金沙江”的资料,使学生体会到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飞夺泸定桥片段更加震撼人心,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场面让同学们如同亲临其境。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归纳得出红军被迫长征的原因; 2.通过红军长征过程的学习,说出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的伟大历史意义; 3.在地图上简单描绘出红军长征经过的路线和经过的重要地点,并能说出在红军长征中发生的重要事件。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课件对红军长征的演示,学会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及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影视作品的宏大场面感染下,真切地体验长征精神的伟大,革命的艰辛,从而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继承和发扬革命优良传统。 ●教学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 ●教学难点:长征胜利的意义和长征精神 分两大板块:红军不怕远征难(基础知识)、延伸的红色之路(对今天的影响) [导入语] 播放歌曲《十送红军》 师:同学们认真听,这首歌讲述了怎样的情境? (这是一首夹杂着不少方言、俚语的江西民歌,悠扬绵长的歌声,表达革命根据地人民对红军的深厚感情以及对革命胜利的强烈期盼。) 过渡:人民为什么要送别亲人,红军为什么踏上漫漫征程?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PPT1-2]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师:为什么要长征呢请同学们看课本第一段内容,看完之后,回答问题。 生: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师:课本上提到1933年10月,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的是第五次“围剿”,那就是说,前面还有四次“围剿”,这四次“围剿”的情况怎样? [PPT3] 师:从PPT中,同学们能用几个词总结前四次作战的特点吗? 生:灵活、机动、游击战、运动战、不是教条、死板、消极 师:那么第五次反围剿为什么会失败呢?(错误指挥) 生:博古和李德的错误指挥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讨论]…… 过渡: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第五次反“围剿”的打法和前四次截然不同,前四次那种避敌主力,诱敌深入,寻机歼敌的作战方法在第五次反“围剿”中销声匿迹,代之而来的是硬拚硬打,不计成本的作战方法。结果一败涂地。根据地在日益缩小,人口在不断的减少,红军主力告别他们奋战6年之久的革命根据地,悄然西撤。一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长征拉开了序幕。 师:从中央根据地撤出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呀? 生:保存实力。 师:现在我们能清楚认识:因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所以长征是红军为保存实力向西北地区的战略大转移。 过渡:书本导入框中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语言铿锵有力,读起来朗朗上口,高度概况了长征的历程,其中提到“三军过后尽开颜”,那么参与长征的部队有哪些呢?

历史:第14课《红军不怕远征难》学案(鲁教版七年级上)

第14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课型:新授执笔:审核:班级:时间 学习目标: 1.掌握长征的原因、经过及历史意义;遵义会议及历史意义。 2.讨论长征精神,学习红军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精神,培养我们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学习重点:长征的开始,遵义会议,长征的经过,长征的意义,长征精神。 学习难点:遵义会议的意义,长征的历史意义 二、前置自学:(自主学习,充分准备,牢固记忆) 1.原因:红军失败,被迫进行。 2.开始:年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从出发开始长征。 红①红军向湘西前进,冲破了敌人的,渡过湘江,损失过半。 ②红军改向贵州前进,渡过夺取。 军时间:年月, 2.经③遵义内容:解决了,取消了。 不会议肯定了 , 增选。 过意义:遵义会议确立了, 怕这次会议挽救了。 ④遵义会议以后,红军四渡,打乱了。 远⑤红军巧渡,跳出了。 ⑥红军强渡,飞夺。 征⑦红军又翻过大,通过,进入甘肃。 ①年月,党中央和方面军到达革命根据地的。 难 3.胜利②年月, 方面军和方面军,到达 ,同前来的 方面军会师.红三大主力回师,标志着。 4.长征的意义: , 。 三、展示交流(对桌相互检查) 四、合作探究 1.今年是纪念长征胜利74周年,请回答有关长征的问题: (1)红军长征的原因是什么?

(2)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的时间和地点。 (3)长征途中,党中央在1935年1月召开了什么会议? (4)红军长征两次会师的时间、地点、和主要部队。 (5)简述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2.为了充分挖掘和利用革命历史文化资源,积极发展红色旅游,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纲要指出在今后5年内,我国将在全国范围内重点建设12个大红色旅游区,30条精品路线和100多个经典景区。 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 (1)井冈山、遵义被国务院定为红色旅游景区的历史依据是什么? (2)发展红色旅游,从发展经济角度看有何意义? (3)发展红色旅游,有利于培育伟大民族精神。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今年是长征胜利多少周年,请你谈谈对长征精神的认识。 五、当堂测试 (一)选择题: 1.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利用假期要实地考察红军长征的出发地,他们应该去( ) A.江西瑞金 B.贵州遵义 C.陕北吴起镇 D.甘肃会宁 2.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的事件是( ) A.八七会议 B.中共二大 C.遵义会议 D.三湾改编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说课稿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说课稿 说教材 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的17课。主要讲述红军长征的历史原因、艰苦经过和历史意义。红军长征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进程中有着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特殊地位,因此,本课教材无论在本单元还是整个中国近现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大深远的历史地位和意义,它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转折点,所留下的长征精神更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过本课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进取、艰苦奋斗、团结合作、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 说学情 长征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应该是不陌生的,他们在语文课上学过了《金色的鱼钩》、《草地的晚餐》等作品。而且经过初中一年的历史学习,学生已经具有阅读教科书的能力,能复述教科书中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具备了一定的自学、小组合作探究等能力,能简要回答比较浅显的问题。因此,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给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教学素材,引导他们对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作一个完整的学习。 现在的学生大多生活优越,娇生惯养,红军长征的苦难能给他们以震撼的感觉,相信也能同时帮他们树立艰苦奋斗的精神。 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能归纳得出红军被迫长征的原因; 2.通过红军长征过程的学习,说出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 的伟大历史意义; 3.在地图上简单描绘出红军长征经过的路线和经过的重 要地点,并能说出在红军长征中发生的重要事件。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媒体课件对红军长征原因、经过、意义等知识点的演示,使学生学会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从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将课外知识与课内知识有机结合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 2.在小组讨论中合作学习,感悟历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红军意志力的卓越、志向的远大和永不放弃的精神,从而达到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长征精神,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 2.难点:遵义会议的意义。 说学习方法 1.小组合作探究展示。2.搜集材料和展讲 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

初中生开学第一课观后感5篇

初中生开学第一课观后感5篇 历史不会忘记,那些英勇无畏、前赴后继,用鲜血扭转乾坤,用生命铸造新中国的共和国卫士.下面是我精选推荐的初中生开学第一课观后感,欢迎阅读。 初中生开学第一课观后感篇一 世界上最美妙的东西是什么?那就是梦想。它拥有梦幻般的华美、纯洁和甜蜜;它是每个人心中最崇高的净土。 今天,老师给我们看了一部电影,叫《开学第一课》。 “开学第一课”邀请了李连杰叔叔,李连杰叔叔演讲了《我的梦,中国梦》,李连杰叔叔有很多梦想,他有电影梦、武术梦和中国梦,在去年李连杰叔叔给台湾建了一所学校,他把太极推向全世界,两手托起中国梦。每个人都有梦想,陆士谔他有世博梦,孙中山有他的三峡梦,和她的强国梦,旦周,他是一位医生,他说他要让全世界健康无病。 在“开学第一课”中,我看见了一位叫杨孟衡的哥哥,他被高压电电击双臂,失去双手,。 杨孟衡从小喜欢体育,但他失去了双手,有一次,杨孟衡知道可以参加残奥会游泳比赛,他就参加了,但是比赛排名是第九名,杨孟衡很难过,可是他没有放弃,他知道他不应该喜欢体育,所以他就用脚写字,今天,他做到了,他用自己的努力,进入了他的理想大学,他被中山大学录取,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事啊!但是他真的做到了。 看“开学第一课”,我觉得梦想要自己争取的,就像房祖名哥哥说的“成功是失败不放弃”。只要我们不放弃,每个人都会实现自己的梦想。

梦想是位绝代佳人,她拥有幽深的眼眸,让我们看到了未来的希望;她拥有甜美的声音,告诉我们如何走好自己的路;她拥有纤巧的双手,给予我们无私的帮助;她拥有博爱的心灵,永远含笑相伴你身旁。请你也寻到一位属于你的佳人,将她拥在怀中,在月色下回忆她的美妙,承诺对她的付出,在她的指引下走向成功。 我的梦想是当一名优秀的医生,像旦周一样,让全世界的人有健康无病,我要向我的梦想努力,不放弃,一定会成功的。为了我的梦想,我要好好学习,孝顺父母,做一个有用的人。 让我们一起向梦想努力吧! 初中生开学第一课观后感篇二 欧文曾说过,“人类的一切努力的目的在于获得幸福。 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一种感觉,感动就是一种幸福。 幸福就像作家毕淑敏说的:世上有预报台风的,有预报蝗虫的,有预报瘟疫的,有预报地震的,但没有人预报幸福,其实幸福和世界万物一样,有它的征兆。 清晨,旭日东升,温柔的阳光洒向人间,抚摸着我的脸,心,感觉暖暖的。这,就是幸福的征兆。 当我们在写作业时,一边写,一边贪婪地记下知识的结晶。这时,笔尖沙沙的响声,就是幸福的征兆。 走在小河边,两岸的杨柳随风摆动,鱼儿和鹅卵石正在编制着充满活力的动态画面。这时,小河潺潺的流水声就是幸福的征兆。 幸福的感觉是美好的,幸福的味道是甜美的。只不过它比玫瑰更芬芳,比棒棒糖更甜蜜,比巧克力更浓郁,比咖啡更香醇……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案例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案例 埔上中学:林秀琴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掌握长征的原因、经过及历史意义;遵义会议及历史意义。 2.过程、方法与能力 (1)通过引导学生探究“长征的原因?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长征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的能力。 (3)通过学生讲长征经过,讲红军故事,搜集、演示长征图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展示自我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讨论长征精神,引导学生学习红军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精神,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长征的开始,遵义会议,长征的经过,长征的意义,长征精神。 2.教学难点:遵义会议的意义,长征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作为红军战士的学生搜集长征故事,并准备上课讲述。作为历史学家的学生课后查找红军长征的原因,作为地理学家的学生课后把长征经过预习好,准备上课讲述。 2.教师准备: 阅读教材,钻研教学参考书,结合学科专业刊物以及有关的最新研究信息和成果, 完成科学、系统、操作性强的教学设计。 多角度收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红军不怕远征难》。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用《十送红军》导入。以红军过草地的图片为主页,以便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更加明确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师:出示幻灯片

2.这首歌曾被用做哪部大型革命历史电视连续剧的片尾曲? 学生回答:《十送红军》长征 师:作为新中国的儿女,我们都应该了解二万五千里长征,因为这是一部倾注了红军战士对祖国对人民无限热爱的历史,没有这段历史,就没有新中国的今天。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5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学习新课: 课堂讨论: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分组讨论。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准备并讨论两个问题。 如果你是历史学家分析长征的原因。 如果你是地理学家分析长征的经过。 师:作为历史学家的你,你是如何分析长征的原因? 生:纷纷举手 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教师给予点评。 师:我们一起来看两则材料。 师:出示材料 (1)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概况 (2)毛泽东曾指出:“王明问题的关键、症结之所在,就是他对自己的事考虑得太少,对别人的事却操心得太多了”。 师:从以上两则材料中可以得出什么信息? 生:答略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归纳长征的原因。 师:(1)王明“左”倾错误。(2)错误的军事指挥。(3)敌强我弱。 师:在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造成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连同后方机关人员8万多人被迫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大转移。接下来我们共同学习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情况。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说课稿

八年级上册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说课稿 前郭县穆家中学王亚飞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八年级上册《红军不怕远征难》。我将从教材分析、课程标准、教材处理、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 本课主要讲述红军长征的历史原因、艰苦经过和历史意义。本课教材无论在本单元还是整个中国近现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大的深远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正如老红军张爱萍所说:“长征已成为中华民族意志与品格的注脚和前仆后继追求光明与理想的象征,长征精神更是革命先辈为后人留下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几十年来,我们党、军队和人民正是继承和发扬了这一精神,才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创建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并成功地进行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课程标准 1、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 2、加深对红军长征史实的了解,理解长征精神,认识长征精神在根本上是一种追求解放的精神。

(三)、教学目标 我所讲的这节课面对的是八年级学生。从人的认知规律看,他们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对于直观形象的事物易于接受,而对抽象的事物却较难理解,尤其历史这门学科本身就具有过去性的特点。它既不能自然地重演,也不可能借助实验手段使它再现,更不可能去进行直接观察,因此让他们去理解历史上错综复杂的史实概念,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成了教学中的难点所在,针对上述学生情况,根据大纲的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如下: 1、知识与能力 讲述红军长征的英勇故事,指导学生认识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曲折。 学习用绘画、绘图来表现历史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学习搜集资料的方法,熟悉搜寻历史资料的多种途径。 掌握处理历史材料的基本方法和原则,学习编写历史故事,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培养协作意识。 2、过程与方法 课前指导学生收集红军长征的英勇故事,课堂上分组推荐代表演讲;课堂中播放有关长征的影视资料,学生观看后分组讨论;指导学生深情地朗诵毛泽东诗词《七律·长征》,加深学生对长征的理解和崇敬之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红军不怕远征难 习题(含答案)

红军不怕远征难习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32.0分) 1. “万里长征路不平,‘左’倾错误总横行,遵城举会端航向,确立毛公统率兵。”该诗描绘的是() A. 红军长征 B. 中共七大 C. 遵义会议 D. 八七会议 2.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哪里会师,宣告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结束() A. 江西瑞金 B. 陕甘革命根据地 C. 贵州遵义 D. 甘肃会宁 3.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回顾长征之路,追寻红色记忆。宣告红军两万五里长征胜利结束的是() A. 渡过金沙江 B. 遵义会议 C. 吴起镇会师 D. 甘肃会宁会师 4. 某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若要实地考察红军长征的历史足迹,他们去的地方应包括() ①遵义②吴起镇③武汉④会宁。 A. ①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5. “每一场革命都有它白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的伟大传奇.”以下对这一“传奇”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 粉粹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 B. 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 C. 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 D. 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6. 历史老师向同学们展示了如图所示几幅图片,该老师讲解的主题是() A. 毛泽东领导工农革命军举行秋收起义 B. 中国工农红军在井冈山的艰苦斗争 C. 中国工农红军的五次反“围剿”斗争 D. 中国工农红军的战略转移 7. 长征是一次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伟大远征,宣告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的历史事件是() A.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B. 井冈山会师 C. 红军强渡大渡河 D.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8. 红军长征开始的时间和地点分别是() A. 1933年10月,井冈山 B. 1934年10月,中央革命根据地 C. 1935年10月,陕北 D. 1936年10月,会宁 9. 红军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壮举,对中国革命进程影响深远。长征的历程说明() ①革命面貌开始焕然一新②革命重心从城市转移到了农村③中国革命道路艰难曲折④制定革命路线必须从国情出发。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③

初中八年级语文听课记录

听课记录(八年级) 1、新闻两则 一、导入 二、教师检查预习字词情况,布置思考题: 1、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2、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 3、精读课文(分读、齐读),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 学生读课文后,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三个思考题分别针对新闻结构的三部分:标题、导语、主体) 教师导学 (讨论了以上三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导语。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 三、合作探究 教师布置思考题: 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讨论后明确: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四、学习小结:内容总结;方法归纳。 【评价:将方法的教学融入到具体教学内容中,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将我们的思维引向了一个新的领域。值得大家借鉴。】 第一单元综合性学习 一、创设情景导入 二、战争故事,你说我演 主持人:在语文课上或课外阅读中,你一定读过不少英雄故事,知道很多革命家不怕牺牲,智斗敌人的轶闻趣事吧。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把你搜集整理的探险故事向同学们说一说,看谁讲得最生动有趣。另外同学可进行小品或哑剧表演来配合,以增加对战争的理解。 英雄故事讲述要求:1、故事真实、连贯,2、内容集中、鲜明,3、灵活运用方法、技巧,4、普通话标准,流利。 下面我们有请第一组代表…… ☆董存瑞舍身炸碉堡。 ☆黄继光堵枪眼。 ☆刘胡兰宁死不屈。 ☆狼牙山五壮士,面对敌人,毫不畏惧,英勇献身。 二、战争诗词,你吟我诵。 ☆青青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里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红军长征》说课稿

《红军长征》说课材料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今天我说的课是《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红军长征》,下面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设计、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来谈谈这一课。 一、教材分析 1、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红军长征》是川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三学习主题的最后一课,主要讲述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即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本课通过讲述红军长征的历史原因、艰苦经过和历史意义,着重培养学生积极进取、艰苦奋斗、团结合作的精神,极为鲜明地体现了历史课程的人文教育核心。无论在本单元还是在整个中国近现代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 2、本课内容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不同学科之间的交错与融合日益紧密,《红军长征》一课,就与地理、思想品德、语文等学科紧密相关,长征路线的学习如果结合学生正在学习的《中国地理》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长征精神的拓展也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陶冶情操。 二、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 八年级学生对于长征,其实并不陌生,他们在语文课上学习过相关课文,对于“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也是耳熟能详。本课要挖掘出新意,需要费点心思。 2、学习能力 八年级的学生比较好动,爱说,好奇心强,思维积极性容易激发,但我校学生也存在认知水平和发展状况参差不齐,因而在问题设置上应注意梯度,尽量照顾到各个阶层学生的认知水平。 3、情感态度 学生或许对长征精神能做出:敢于吃苦、不畏难、勇于牺牲奉献等的概括,亦有可能觉得这些都已经过去,不再有用,总之,很可能会出现认可与疏远两种态度。故教学策略要灵活,事先要有心理准备。 三、教学目标设计 1、确定三维目标 识记与理解 (1)记住红一方面军长征开始以及到达陕北的时间、地点;三路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的时间、地点; (2)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简述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 能力与方法 (1)通过对比前四次反“围剿”胜利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总结红军长征的原因。 (2)通过探究遵义会议的背景和意义,理解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