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大学心理学复习资料

大学心理学复习资料

大学心理学复习资料
大学心理学复习资料

1.心理学是怎样的一门科学?

答: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答: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诞生。

3.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答: 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

4.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答:

5.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答:A 观察法、适用条件:优点:保持自然性和客观性。缺点:难以重复验证,难以精确分析,研究现象没有出现,观察容易各取所需。

B 测验法、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基本要求:信度,测验的可靠程度。效度,测验的有效性。优点:对心理现象进行量化分析,同时分析多个变量的相关。缺点:难以推出因果性的结论

C 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种类:a 、实验室实验: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b 、自然实验:在正常的生活情境中进行。实验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 。优点:a 、设计严密,具有可重复性。b 、研究有主动性,可得出因果结。

D 个案法、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优点:收集资料深入详尽。缺点:适合个别情况,难以推广运用

E 调查法、临床法、作品分析法。

6. 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答:A 构造主义 人物:冯特(1879,莱比锡);铁钦纳,观点:所有的心理现象都是由元素构成,强调意识的结构

B 机能主义、人物:詹姆斯,观点:意识是连续变化的,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

C 格式塔心理学人物:韦特海默;柯勒;考夫卡,观点:反对把意识分成元素,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认为整体不等于且大于部分之和。

D 行为主义、人物:华生;斯金纳,观点: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

E 精神分析学派、人物:弗洛伊德,观点:人类的行为源于欲望和动机;欲望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的行为。

F 人本主义、人物:马斯洛;罗杰斯,观点:人性本善;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G 认知心理学和神经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神经心理学对信息加工历程的研究,研究大脑神经生理功能与个体行为及心理过程的关系

7.强化定义:有机体反应和随后出现的刺激之间的关系对行为起控制作用,这种作用影响有机体反应的速率。正强化: 呈现对个体有益或令他愉快的刺激.负强化: 撤销对个体有害或令他厌恶的刺激

生理

现象

认知过程(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 心理过程 情感过程(喜、怒、哀、恶、惧等) 意志过程(采取决定、执行决定等) 心理 现象 个性倾向性(需要、兴趣、动机、信念等) 个性心理 个性心 能力(一般能力、特殊能力等) 理特征

社会 人格(气质、认知风格、自我概念等)

现象

8.人格结构理论人的心理分为超我(社会意识,至善原则)_、自我(自我意识,现实原则)、本我(潜意识,快乐原则)三部分,弗洛伊德形象地用冰山比喻人格的三部分,提出了“冰山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人格就像海面上的冰山一样,露出来的仅仅只是一部分,即有意识的层面;剩下的绝大部分是处于无意识的。)

9.心理学的实质:一、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二、心理是脑的机能。三、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

10.大脑皮层的结构与功能:大脑外层是密集的神经细胞体,即大脑皮层;以沟和裂为界线,可把大脑皮层分为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四个部分。

11.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12.A、第一信号系统:由具体刺激物(如声音、颜色、气味等)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B、第二信号系统:由语词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3.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教育性原则(教材)

14.例题:华生说:"请给我十几个健康而没有缺陷的婴儿,让我在我的特殊世界中教养,那么我可以担保,在这十几个婴儿之中,我随便拿出一个来,都可以训练他成为任何一种专家--无论他的能力、嗜好、趋向、才能、职业及种族是怎样的,我都能够训练他成为一个医生,或一个律师,或一个艺术家,或一个商界首领,或者甚至也可以训练他成为一个乞丐或窃贼。讨论: 这段话说明了什么?(说明环境决定论的重要性)

15.马斯洛金字塔理论:第一层(富裕阶段):自我实现。第二层(小康阶段):尊重需要+社会需要。第三层(温饱阶段):安全需要+生理需要。

第二章

1.注意的概念?

答: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指向性)与集中(集中性)。

2.注意的种类?

答:有意注意(不需意志努力,无目的性)、无意注意(需要意志努力,有目的性)、有意后注意(不需要意志努力,有目的性)。

3.注意的外部表现?

答:适应性运动、无关运动的停止、呼吸运动的变化

4.注意的功能:a.选择功能b.维持功能c.调节功能

5.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A刺激物的特点a、刺激的强度(包括绝对强度和相对强度)

b刺激之间的差异程度c、刺激的变化d、刺激物的新异性

B 个体的主观状态a、个体的需要和兴趣b、精神与机体状态c、知识经验

6.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有意注意的引起和维持是一系列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a、对活动任务的认识b、对活动的间接兴趣c、个体的意志努力d、对活动的精心组织。

7.有意后注意形成的条件:a、对活动浓厚的兴趣b、活动的自动化

8.注意的品质(如何评价一个人注意力的好坏?)

答:a.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是个体在较长时间内将注意集中在某一活动或对象上的特性)

b. 注意的稳定性{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1注意的对象(单调、静止——复杂、变化)□2人的积极性(态度积极,有浓厚兴趣)□3人的身体状况(失眠、疲劳、生病——健康)}

c. 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分配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同时指向不同的对象的特点。(注意分配的条件:注意的转移是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d. 注意的转移:注意的转移是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9.感觉的定义?

答: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10.感觉的种类?

答:A、外部感觉:①视觉②听觉③嗅觉④味觉⑤肤觉即触压觉是刺激作用于皮肤引起各种各样的感觉。基本形态:触压觉、痛觉、温度觉(其中温觉:适宜刺激:皮肤表面温度的变化。生理零度:皮肤表面的温度。

a.温觉:高于生理零度的温度刺激。

b.冷觉:低于生理零度的温度刺激。刺激温度等于生理零度,不产生温度觉。身体的不同部位,生理零度不同,因而对温度刺激的敏感程度也不同。同一皮肤表面的生理零度也会发生变化。)

B、内部感觉:⑥机体觉(即内脏觉)⑦运动觉⑧平衡觉

11.感觉的相互作用:对此一感觉的弱刺激会提高另一感觉的感受性,而强刺激会降低这种感受性。

感觉补偿:感觉能力的补偿有关键期。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种类?

答;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觉察刚刚引起感觉的微弱刺激的能力

注意:绝对阈限并非某个固定的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的关系-反比关系E=1/R

12.感觉的规律?

答:韦伯定律和费希纳定律

13.知觉的定义?

答: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14.知觉的种类?

答:①空间知觉:a大小知觉b形状知觉c方位知觉d距离知觉②时间知觉③运动知觉

15.距离知觉:判断物体远近距离的知觉,也称深度知觉。距离判断的条件是单眼线索和双眼视觉.

16.单眼视觉线索:用一只眼睛就能感受的深度线索。物体掩蔽或重叠阴影,线条或空气透视,运动视差,眼睛的调节作用。

17.双眼视觉线索?

答:A、双眼视轴辐合用两只眼睛看物体时,两眼都要将视线对着物体,以便物体视像落在中央窝上,物体越近两眼视线的辐合角越大,双眼越吃力。因此,双眼视轴辐合所提供的眼肌动觉信息是深度知觉的信息。

B、双眼视差——形成深度知觉的最主要线索:当看一个立体物体时,物体在两眼上的网像并不落在网膜相同的区域上,即两网像不对应,不能重合。左眼看物体左边多些,右眼看物体右边多些,因而两眼视觉有差异,这种视觉差异信息传入大脑皮层,产生立体深度知觉。因此,双眼视差是形成深度知觉的最主要线索。

18.知觉的特性:1、整体性。2、选择性。3、理解性。4、恒常性。

19.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客观因素:对象背景差异——强度大、明亮的、轮廓清晰的物体容易成为选择对象。对象组合——空间和时间接近的比较容易成为知觉对象。对象的运动——运动的刺激物容易被区分出来。主观因素:如需要、兴趣、情绪状态、知识经验以及是否明确目的任务有关.

20.似知觉现象:①动景运动②游动效应③诱导运动4运动后效

21.格式塔原则规律:1、接近性。2、相似性。3、连续性。4、封闭性。

22.感觉和知觉的关系?

答:联系:知觉来源于感觉,两者都反映的是外部现象,都属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区别:反映的对象特性不同,借助的器官不同,对经验和知识的依赖不同

15.记忆的概念?

答:记忆是过去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凡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绪,操作过的动作,都可以以映象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在一定条件下,这种映象又可以从大脑中提取出来,这个过程就是记忆。

16.记忆的种类?

答:根据记忆的内容分:1形象记忆、2情景记忆、3语义记忆、4情绪记忆、5动作记忆;根据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分:1、瞬时记忆2、短时记忆、3、长时记忆。

17.瞬时记忆的定义

各种感官通道都存在对相应刺激的感觉登记,研究较多的是图像记忆和声像记忆。

18.瞬时记忆的特点

(1)编码:按刺激的物理特性在感官内保存下来,具有鲜明的形象性(2)时间:感觉记忆中的信息保持时间极短,图象在0.25-1秒,声象<4秒(3)容量:记忆容量较大,9~20比特(4)记忆痕迹容易衰退,信息传输与衰变取决于注意。

19短暂记忆的概念

短时记忆又称操作记忆或工作记忆,指信息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1分钟之内的记忆

20.短暂记忆的特点

(1)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7±2个单位,也称记忆广度(2)语言文字材料在短时记忆中多为听觉编码,非语言文字的材料主要是形象记忆;此外,还有少量的语义记忆(3)短时记忆中的信息是当前正在加工的信息,是可以被意识的(4)短时记忆的信息经过复述可转入长时记忆。

21.长时记忆的定义

学习的材料经过复习或复述之后,在头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或存储时间在1分钟以上的记忆

22.信息储存的条件与方法

①组织有效的复习a、复习要及时。b、正确分配复习时间。c、阅读与重现交替进行。d、注意排除前后材料的影响。②利用外部记忆手段③注意脑的健康和用脑卫生

23.三种记忆的比较

24.信息加工和储存方式划分

1、陈述性记忆

2、程序性记忆

25.记忆的过程?

答: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26.保持

1、概念:人们已经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在大脑中巩固的过程。

2、信息储存的动态变化(1)量的方面:储存信息的数量随时间的迁移而逐渐下降(2)质的方面①内容简略和概括②内容更加完整、合理和有意义③内容变得更加具体或夸张。

27再现

1、再认: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

影响再认的因素:

a.对事物识记的巩固程度。

b.当前事物与以前经验过的事物的相似程度。

c.再认依赖于时间间隔。间隔越长效果越差。

2、回忆:人们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人们的头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

“舌尖现象”

28.再认与回忆的比较

①再认过程比回忆简单、容易。有的事情能再认,但不能回忆。

②再认出现较早。孩子生后半年内,便可再认,而回忆的发展却要晚一些。

29.什么叫遗忘?

答:对识记过的材料既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或者发生了错误的回忆或再认叫遗忘。

30.遗忘的过程

①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德定量研究②实验材料:无意义音节,如XIQ.ZEH.GUB③实验方法——节省法(节省法:保持量=(初学时间或次数-再学时间或次数)/初学时间或次数 100%)④结论: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得很快,以后逐渐缓慢。

31、遗忘规律

1、是先快后慢

2、表明人类的遗忘不是均速进行的,刚学过以后在短时间内的遗忘比较快,量也比较多

3、随着时间的消逝,遗忘逐渐缓慢下来,到了一定时间,几乎不就再遗忘了。

32.影响遗忘的因素

①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②学习的程度(过度学习>低度学习)③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④识记者的态度与

33.前摄抑制与倒摄意志

前摄抑制: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与记忆的材料对后继学习与记忆材料的干扰。先、后学习的两种材料越相近,干扰或抑制作用越大。

倒摄干扰:是指后学习与记忆的材料对先前学习与记忆材料的保持与回忆的干扰。对于不同内容材料的学习要进行合理安排,以减少彼此之间的干扰

19.怎样复习?

答:①组织有效的复习a复习要及时b正确分配复习时间c阅读与重现交替d注意排除前后材料的影响②利用外部记忆手段③注意脑的健康和用脑卫生

20.青少年记忆力发展特点?

答:①有意记忆逐步取代无意记忆②意义记忆逐步取代机械记忆③抽象记忆逐步取代形象记忆

21.怎样培养青少年记忆力?

答:①树立信心②明确目标③加深理解④凸显材料⑤掌握方法

22.思维的定义?

答: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23.思维的种类?

答:根据思维发展水平的高低分: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根据思维过程的指向性分:聚合思维、发散思维;

根据创造程度划分:常规思维、创造思维

24.青少年思维力的发展特点?

答:①抽象逻辑思维日益占主导地位②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逐渐发展③思维的自觉性明显增强

25.思维的特征

(1)概括性(2)间接性

26.思维的过程

1分析与综合2比较与分类3抽象与概括4 具体化与系统化

25.青少年思维力的培养?

答:①创造有利于创造性思维发挥的环境,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②培养发散思维③注重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结合④培养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⑤发挥想象力

26.想象的概念?

答:想象是人脑对原有的表象加工改造,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27.想象的种类?

答:无意想象、有意想象:1、再造想象2、创造想象3、幻想:包涵科学幻想、理想和空想

28.想象的作用

(1)预见功能(2)理解功能(3)补充功能(4)调节功能

29.问题解决的含义

由一定情景引起的,按一定目标应用各种知识和技能,经过一系列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30.问题解决的过程

1、发现问题

2、分析问题

3、提出假设

4、验证假设

31.问题解决的印象因素

1.问题情境

2.迁移的作用

3.功能固着

4.思维定势

5.动机

6.个性

7.原型启发

8.情绪

32.创造性思维的含义

是运用新颖、独特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

33.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1.新颖性

2.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综合:头脑风暴

3.多有直觉思维的参与

4.创造想象参与

5.灵感的出现:长时间思考,注意力高度集中,短暂松弛。

34.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1、准备阶段

2、酝酿阶段

3、豁朗阶段

4、验证阶段

35.影响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因素

(一)智力(二)知识(三)个性因素:1. 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是创造性思维的驱动力。2. 较高的独立性和批判性。3. 积极的心理承受能力,勇于面对错误和失败以及良好的自我调整能力等个性特征。(四)环境: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对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从大量研究中,可以归纳这样几点:(1)创造性比智力受环境影响更大。(2)过于严格、要求服从的教育不利于学生创造性发展。(3)某些社会文化特征对创造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36.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①创造有利于创造性思维发挥的环境,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②培养发散思维③注重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结合④培养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⑤发挥想象力

第三章

1.情绪和情感的概念?

答: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2.情绪与情感的关系?

3.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答:1动机功能2适应功能3组织功能4信号功能

4.情绪的要素

答:1生理唤醒2主观体验3外部表现——表情(面部、姿势和语调)

5.情绪情感的种类

答:(一)依据情绪的性质分类:喜、怒、哀、乐、爱、恶、惧。(二)依据情绪状态分类:1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续时间较长的情绪状态。具有渲染性2激情:激情是一种猛烈的、迅速爆发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3应激:是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三)依据情感的社会性内容分类:1道德感2理智感3美感

6.青少年不良的情绪的调节?

答:意识调节法:承认存在、分析原因(概化、扩散、象征)、寻求方法、理智调节法、语言调节法、活动转移法、注意转移法、交往调节法

7.青少年情绪发展特点?

1、情绪表现的矛盾性特点:1强烈、狂暴性与温和、细腻性共存2情绪的可变性和固执性共存3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

2、情绪受社会需要的影响

3、情绪逐步深刻、稳定、定型

8.意志的定义?

答: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以目的调节和控制行动,克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9.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答:①采取决定阶段:动机斗争、目的的确定、选择行动的方法②执行决定阶段:意志对行动的调节、克服内外困难、经受成败的考验

10.意志行动的特征

1、明确自觉的目的性

2、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3、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11.挫折:是指个体的意志行为受到无法克服的干扰或阻力或障碍,预定目标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

12.挫折的产生原因?

答:客观因素:自然和社会;主观因素:个体条件因素、个体的动机因素、个体认知因素

13.青少年常见的挫折?

答:人格完善的挫折:独立成人的挫折和自我完善的挫折、学习上的挫折、生活上的挫折、人际交往的挫折

14.青少年意志力的培养?

答:①加强目的性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a将学习目的和理想教育结合b要使学生认识到理想的道路是曲折的c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积极性②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③加强意志力的自我锻炼:a做好自我评价b树立学习的榜样c制定可行的自我锻炼计划d善待约束自己,要求自己e善于自我反省,自我激励④发挥纪律对培养意志力的作用

15.意志的品质

1、意志的自觉性

2、意志的果断性

3、意志的坚持性

4、意志的自制性

1.需要的定义?

答:需要是个体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它是由个体在生理上或心理上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需要时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的状态,个体进行各种活动的基本动力。

2.需要的种类?

答:(一)根据需要的起源分:1、生理需要:人对维持生命和延续后代所必须具备的条件的反映。2、社会需要:人对维持社会的存在与发展而产生的需求的反映;(二)根据需要的对象分:1、物质需要:指人为了维持个体和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对物质产品的需求。2、精神需要:指个体参与社会精神生活的需要。;(三)根据需要的目的和满足后所产生的结果分:1、正当需要:需要的目的或结果有利于(或不损害)社会或个体的健康成长。2、畸形需要:需要的目的或结果是危害社会或个体健康成长的。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答:美心理学家A·H·马斯洛,把需要分类:生理的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主要观点:1、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2、需要层次越低,力量越强。只有满足低级需要的基础上,才出现高级需要。3、高级需要与低级需要并非是对立的,低级需要部分满足可产生高级需要。

4.动机的定义?

答: 动机是指激发、指引并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朝向某个目标的内部动力。

5.动机的种类?

答:①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②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③主导动机与次要动机④有意识的动机与无意识的动机

6动机的功能

1、激活功能

2、指向功能

3、维持和调整功能

7.引起动机的条件

答:内在条件:需要;外在条件:诱因

8.动机水平与行为效率的关系?

答:动机强度与解决问题的效率之间呈倒u关系,即动机太强或太弱都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只有中等强度的动机水平最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在解决困难任务时所需的最佳动机水平要低于解决容易任务时所需的最佳动机水平

8.青少年需要与动机发展特点?

答:

第四章

1.能力的定义?

答: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

10. 能力的种类?

答: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流体能力和晶体能力;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11.能力的测量?

答:比奈—西蒙智力量表(第一个系统采用测验法进行治理测验)、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韦克斯勒智力量表(成人智力量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韦氏学前儿童智力量表)

12流体能力

流体能力指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的能力,它较少依赖于文化和知识的内容,而决定于个人的禀赋

13.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

答:能力发展类型的差异、发展水平的差异、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性别差异14.青少年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答:总体趋势上,智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的。①童年期和少年期是某些能力发展的最重要时期;认得智力在18—25之间达到顶峰。②人的流体智力在中年之后有下降趋势,而认得晶体智力在人的一生中的发展趋势是稳步上升的;成年期是人生最漫长的时期,也是能力发展最稳定的时期。③能力发展的趋势存在个体差异,能力高的发展快,达到高峰的时间晚,能力低的发展慢,达到高峰的时间早。

14.青少年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

答:①遗传的作用②环境教育对能力形成的影响a产前环境的影响b早期经验的作用c学校教育的作用d 家庭环境的作用③实践活动的影响④能力的发展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15.青少年能力的培养?

答:①重视早期教育②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能力③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兴趣、促进能力发展④对个体差异要因材施教

16.人格的定义?

答: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17.人格的结构?

答:气质、性格

18.人格的特点?

答:①独特性与共同性②稳定性和可变性③生物制约性和社会制约性

19.气质的定义?

答: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指向性等方面的典型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20.气质类型学说?

答:①体型说:肥胖型、瘦长型、斗士型②血型说:A、B、AB、O③体液说: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21.气质在教育和社会生活中的意义?

答:在社会生活中:a气质类型无好坏之分b气质类型不决定人的智力水平和社会价值,影响智力活动的方式C气质类型可以作为职业选择的依据之一d气质特点影响人际关系e气质特点影响身心健康

在教育中:a善于区别和对待不同的气质类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向健康方向发展。b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各种气质的积极特征,控制消极特征,用不同的方法获取好成绩。(因材施教)c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和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

22.性格的定义?

答:个体对现实的态度及其相应的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23.性格的结构特征?

答:①性格的态度特征:a对社会、集体、他人等的态度特征b对劳动、工作和学习的态度c对自己的态度②性格的意志特征:a对行为目的的明确程度b对行为的自觉控制能力c在紧急或困难条件下处理问题的特点d在贯彻执行决定上表现的特征③性格的情绪特征:a情绪的强度特征b情绪的持久性c情绪的稳定性d主导心境④性格的理智特征: 人在感知、记忆和思维等认知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又称为性格的认知特征

4.性格的类型?

答:类型说:a机能类型说: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b倾向性说:内倾型、外倾型c独立性说:顺从型/独立型;特质说:奥尔波特(共同特质、个人特质)、卡特尔(表面特质、根源特质)

25.影响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青少年)

答:①遗传与生理因素a遗传因素对人格的影响b脑对人格的影响②环境因素a家庭的影响b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c地理与气候等自然环境的影响d教师的作用③自我因素④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

第5.6.7章

1、学习的概念

(一)广义的学习:

由练习或经验引起的相对持久的行为变化的过程。

理解:①是人与动物共有的普遍现象;

②是有机体后天习得经验的过程;

③表现为个体行为由于经验而发生比较稳定的变化。

2、学生的学习

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才智的过程。

3、学习的最佳期

一般来说,个体生命的早期是学习的最佳时期,证据:印刻现象早期剥夺

4、学习的最近发展区

含义:儿童能够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水平与在有能力的教师或同伴的帮助下完成的学习任务水平之间的区域

5如何通过最近发展区

教学支架,常见教学支架形式:(1)示范(2)大声思维(3)提问(4)调整教学材料(5)言语指点(6)提供线索

6.学生的个别差异

1.智力因素的差异(1)学生的智力差异:量的差异和质的差异。

2.非智力因素的差异:(1)学习动机、性格、气质、性别等的差异(2)认知方式的差异。

3.认知方式的差异: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美国威特金)

7.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

效果律(law of effect) 桑代克对教育心理学的主要贡献

练习律(law of exercise) 准备律(law of readiness)

8、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

1.获得与消退

条件反射的获得指,条件反射首次被诱发出来并随着实验的重复而不断增强其频率的过程。

关键因素:(1)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之间的时间间隔

(2)条件刺激作为无条件刺激出现的信号

消退指条件反射获得后,由于条件刺激的多次呈现而没有伴随无条件刺激,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之间的联结逐渐减弱,甚至消失的过程。

2.刺激泛化与分化

泛化是对事物相似性的反应

分化是对事物差异性的反应

9、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

(1)强化

正强化(positive reinforcemet) 由于反应发生后紧接着出现奖励性刺激,反应频率增加

负强化(negative reinforcement )由于反应发生后令人不愉快刺激的消除,反应频率增加

(2)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

逃避:指厌恶刺激或不愉快情境出现时,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或不愉快情境,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

回避:预示厌恶刺激或不愉快情境即将出现的刺激信号呈现时,有机体自发地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避免了厌恶刺激或不愉快情境的出现,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也会增加。联系:负强化.区别:是否遭受厌恶刺激(3)消退

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在反应后不再有强化物伴随,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强化与消退的区别

(4)惩罚

惩罚:剥夺性惩罚和施予性惩罚,降低行为发生概率的一种后果。

负强化与惩罚

呈现性惩罚:批评。取消性惩罚:取消儿童特权、剥夺课间休息、放学后留校、暂时隔离

10.完形—顿悟说的基本内容

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而不是动作的累积或盲目的尝试。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顿悟离不开尝试和犯错;

尝试-错误是顿悟的前奏,顿悟是练习到某种程度时出现的结果。

11.学习观

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学习知识的最佳方式是发现学习

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12.教学观

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13.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意义

(1)同化:在有意义学习过程中,新知识被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合适的观念所吸收,从而获得了意义;原有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从而形成了更加分化的认知结构。这一过程称为同化。新旧知识相互作用过程

(2)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学习材料对学习者具有潜在意义

14接受学习的实质和技术

1)实质

在教师指导下,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概念同化,课堂学习的形式。

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学习

(2)先行组织者技术

15.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则是与客观主义相对立的,它强调,意义不是独立于我们而存在的,个体的知识是由人建构起来的,对事物的理解不仅取决于事物本身,事物的感觉刺激(信息)本身并没有意义,意义是由人建构起来的,它同时取决于我们原来的知识经验背景。不同的人由于原有经验的不同,对同一种事物会有不同的理解。

16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知识观:建构主义者(特别是其中的激进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17、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学习不仅是理解和记忆新知识,而且要分析它的合理性、有效性,从而形成自己对事物的观点,形成自己的“思想”;学习不仅是新的知识经验的获得,同时还意味着既有知识经验的改造。

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到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知识。

18、建构主义的学生观

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教学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

1.什么是学习动机?

答: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

2.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答:学习动机是决定学习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对学习起着推动作用

3.学习观

学习并不仅是理解和记忆新知识,而是分析它的合理性/有效性,从而形成自己对事物的观点,形成自己的”思想”;学习不仅是新的知识和经验的获得,同时意味着既有知识的改造。学习不是知识由老师到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而获得知识。

4习得性无力感:动机降低,认知出现障碍,情绪失落(塞利格曼的电击狗实验)

5.构建主义的学生观:构建主义者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教学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6.归因理论:最早提出者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德,他认为人具有理解世界和控制环境两种需要,使其得到满足的根本手段是了解人们行为的原因,并预测人们将如何行为。

7.对行为的归因:控制点-外部归因:任务难度、奖惩、运气内部归因:努力、能力、兴趣、态度

8.刺激泛化与分化:泛化是对事物相似性的反应、分化是对事物差异性的反应

9.避免学生习得性无力感的产生:让学生取得成功的体验、教师给予正确合理的评价、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把失败归因于内部、不稳定的、可控因素__努力、学习、方法不当等。

10.学习动机:=学习需要+学习诱因

11.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拉杜提出的,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自我效能感与某一特定领域相联系例如:数学上效能感高,体育上效能感低)

12.自我效能感的影响:1.影响活动的选择2.影响努力的程度、坚持性,在困难面前的态度。3.影响活动时的情绪4.影响任务的完成。

13.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教学方法:设置适当目标和任务,让学生不断体验成功;进行归因训练,引导学生积极归因;以榜样示范鼓励学生,让学生自己想念自己能行;树立多元评价观,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快乐学习的语言氛围。

14.反馈时注意:1.及时批改和返还学生作业、测验和试卷;眉批、评语要写的具体,有针对性,启发性和教育性,使学生受到鼓舞和激励。

15.表扬和批评时注意:1.要使学生对评价有一个正确的态度2.评价必须客观、公正和及时3.评价时必须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性格特征等

16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一)客观因素1.学习材料的性质2.学习情景的相似3.教师的指导(二)主观因素1.学生的智力水平2.学生认知结构数量和质量3.学生的心理定势

17.水平迁移:处于同一抽象概括层次的学习间的互相影响(三角形面积公示)垂直迁移:不同抽象概括层

次的各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三角形和长方形面积公示→梯形面积公式)

18.青少年学习动机的激法于培养:1.设置学习目标2.及时反馈学习结果3.正确评价,适当表扬与批评4.

设置榜样5.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6.利用原有兴趣、动机的迁移7.适当组织竞赛8.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更多的成功9.让学生积极的归因10.注意个别差异

19学习策略的原则:1.特定性原则2.生成性原则3.练习与反馈原则4.个人效能感原则

20.学习策略的的分类:1.认知策略→复述、精细加工、组织2.元认知策略→计划、监控、调节3.资源管理

策略→学习环境管理、努力管理、寻求他人支持

21.复习:及时复习,分散与集中复习、排除干扰(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首位和近位效应)多种感官参与、

复习形式多样化、自问自答或尝试背诵、实施---在实践中学习

22.注意元认知监控和调节训练:1.出声思考2.写学习日志3.计划和自我调节4.报告思维过程5.自我评价

23.出声思考:当教师初中思考解决问题计划和解决问题方案时,通过语言将自己的思考过程大声的讲出来,

展示给学生,以便学生能够模仿教师所展示出来的思维过程。(学生扮演老师)

24.写学习日志:目的1:反思自己的学习和思维过程2:促使学生学会学习,自己教自己3:将学生注意

力转移到自己的认知过程。

25:学习日志的内容:1)学生的主要内容及重要内容2)相关知识点和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3)对不明确的、有矛盾的问题的思考4)将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列表对照、鉴别,并自己举例说明5)对自己处理某一件事情的评价

26.心理健康的概念:是指各类心理活动正常、关系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处在相对稳定状态。

27.心里是否健康的标准:1.心理活动与环境的协调性2.心理活动的内部协调性3.心理活动的稳定性

28.心理不健康: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可疑神经症)

2020年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心理学形成性考核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1.学前儿童心理学 4 是研究0-6岁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纵向研究11 对一个或一组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或追踪,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的系统特点。 3.实证研究法研究者通过一定的控制手段,观察、测量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相应变化,最后冲这些变化中找出规律。4.横向研究11 在同一个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观察,求出某种心理水平的代表值,或求出几个年龄组儿童的代表值加以比较。二、填空题(每小题2 分,共44 分)1.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积累的过程。2.在心理学中通常把实验的研究者称为主试 , 把被研究者称为被试。 3.母亲年龄对胎儿的影响主要指年龄偏大与年龄偏小。4.遗传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 5.发展的社会性是指个体的心理发展不能脱离社会条件。 6.对关键期的理解,与其说是个体接受外部刺激的期限,不如说是对外部刺激可接受的程度即学习水平更为妥当。

7.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过程是由一个个特定的发展阶段组成的。 8.纵向和横向的研究取向具体体现为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三种方法。9.个体心理是在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体自身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这就体现了发展的普遍性。 10.发展的差异性是指每一个儿童的心理都有自己的发展速率、特色和风格等,从而构成个体间心理发展的不同。11.调查法包括谈话法、问卷法、测量法和产品分析法四种。 12.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两大类。三、简答题(每小题18 分,共36 分)1.应当如何理解“关键期”的概念??关键期是习性学家洛伦兹1953年提出的重要概念,通常是指某一特性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得以形成的意思; ?对关键期的理解,与其说是个体接受外部刺激的期限,不如说是对外部刺激可接受的程度,即学习水平更为妥当。 2.横向和纵向研究的优缺点。 ?横向法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同一年龄或几个年龄组被试的大量数据,比较节省时间和精力,数据比较有代表性和稳定性。但这种方法由于时间较短,难易寻找发展的连续性和转折点,也难以分析出儿童早期经验对

大学心理学考试重点

博采众长的学习态度 ?案例: ?玛莎是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严重抑郁,功课成绩下降,终日萎靡不振,几乎不与别的同学交谈。 ?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要注意到,玛莎是与男朋友分手不久后变得情绪低落的。抑郁常常与失落感有关。玛莎也许在无意识中把自己的失落感、气愤或抵触情绪变成了对自己的责备和怨恨。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在玛莎的抑郁出现之前,她的学习成绩属于中等水平,在出现心理问题后成绩有所下降。当人不能得到好的分数、感情支持、友谊或认可等奖励时,他在学习及其他活动中的努力就会停止。当玛莎变得抑郁时,她的行为也会有所变化,而那些变得更为消极的行为会使她更不可能得到好成绩、赞扬和关爱。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玛莎在高中时学习成绩优秀。因此,她也许没有做好应对大学生活中的困难的准备。如果在她的自我形象中才智和能力非常重要,那么,自己学习成绩不好对她会是一个大的打击。与男友的分手也会使她感到自己无能。我认为,玛莎感到抑郁、脆弱和茫然,可能是由于她的自我形象和自尊受到打击而造成的。 ?认知心理学家:可以通过分析玛莎的思维模式解释她为什么产生抑郁。她可能过于“放大”了近来她所遇到的那些问题的严重性,也可能是她有一些不现实的想法,比如“如果我现在不能出人头地,将来就一事无成”等这类错误的思维模式会导致抑郁。心理学与学校教育的关系 ?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会给教育带来变革 –机能主义,以儿童、活动为中心,新教育运动 –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引起教育观念的变革:教育以学习者为中心,基本目的是发展积极的“自我概念”;教师是发展的促进者、鼓励者和帮助者;情感教 育是教学的基本动力 ?心理学知识有助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 –有助于了解心理规律,比如注意的维持时间、两种注意的交替转换; –了解个性特点,做到因材施教 ?心理学知识的学习有助于教师的自我成长和发展 第三章补充二、记忆内容储存的形式 (一)语词 语词记忆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对语词的形、音、义经过形码、声码、意码的编码后将语词信息储存在记忆中。在记忆语词时,声码优先,形码和意码次之。 (二)表象 1.什么是表象 过去感知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在头脑中再现出来的该事物的形象叫表象。 2.表象的特征 形象性。头脑中保持的表象是客观事物的具体形象并以生动具体的形象的形式 浮现,和过去感知该事物时的形象非常相似。 概括性。表象所反映的事物形象是同一事物或同一类事物共有的特点,是一种 类化了的事物形象。 3.表象的意义 1)表象是介于感知和思维之间的中间环节,是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的桥梁。 2)表象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学生必须广泛地运用记忆表象才能理解和获得知识。 保持内容在质的方面的变化表现为:

精选大学《心理学》期末测试题库358题(含参考答案)

2020年大学《心理学》期末考试题库358题(含参考 答案) 一、选择题 1.短时记忆 答案: 短时记忆是保持时间短暂、容量有限的一种记忆类型,在不复述的情况下保持时间在20毫秒至1分钟之间,容量为7+ 2个组块。 标准答案: 短时记忆是保持时间短暂、容量有限的一种记忆类型,在不复述的情况下保持时间在20毫秒至1分钟之间,容量为7+ 2个组块。 2.试述心理健康的具体标准。 答案: 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2、乐于交往,善于人处 3、情绪积极,意志健全 4、热爱生活,乐于学习和工作 5、正视现实,适应环境 6、人格完整,智力正常 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和社会角色 标准答案: 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2、乐于交往,善于人处 3、情绪积极,意志健全 4、热爱生活,乐于学习和工作 5、正视现实,适应环境 6、人格完整,智力正常 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和社会角色 3.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 A.感觉 B.表象 C.记忆 D.知觉 标准答案:A

4.下列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点正确的是()。 A.以教师讲授为主 B.以学生活动和体验为主 C.以普及心理学知识为目的 D.以补救性教育为主 标准答案:B 5.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有哪些? 答案: 一、专门途径 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2.团体心理辅导 3.个体心理咨询 二、非专门途径 1、班主任工作渗透 2、学科渗透 3、学校环境渗透 4、各种团队活动和课外活动 标准答案: 一、专门途径 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2.团体心理辅导 3.个体心理咨询 二、非专门途径 1、班主任工作渗透 2、学科渗透 3、学校环境渗透 4、各种团队活动和课外活动 6.青少年的记忆特点有哪些? 答案: 1、青少年期是记忆的黄金时期。 2、识记的有意性随目的性增加而发展。 3、意义识记方法占主导地位。 4、抽象识记能力有较大发展。 5、记忆广度增大。 标准答案: 1、青少年期是记忆的黄金时期。 2、识记的有意性随目的性增加而发展。

心理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大学联合编写-第二版考试重点总结

心理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大学联合编写第二版考试重点总结 第二章脑与心理 1、脊神经发脊髓,穿椎间空外出,共31对。脑神经由脑部发出共12对。 中枢神经系统有脊髓和脑组成。脑在颅腔内,脊髓在脊柱中,两者通常以椎体交叉的最下端2、和第一神经的最下端为界。 3、脊髓的主要作用有两个一是;将脑和外周神经联系起来,成为脑神经传入和传出的中间站;二是可对一部分躯体运动进行调节,完成一些简单的反射活动。 4、脑由大脑小脑脑干间脑和边缘系统组成。 5、大脑的组成: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由大脑皮层机器覆盖着的边缘系统和基地神经节组成,它从前后可分为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四个区域。 6、总之研究者比较一致认为左右半球都具有语言能力,而且在语言的较多方面,左半脑出现加工优势。 7、挖掘大脑的潜力:第一敞开心灵的大门。第二让心灵沐浴爱的阳光。第三让学习为大脑持续重充电。第四利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开发大脑潜能。 地三章行为和动力 第一节需要 1、什么是需要:需要时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需求在脑中的反应、 2、需要的特征:第一对象性。第二动力性。第三社会性。 3、需要的种类:1生活需要和社会需要。生物需要是指保持和维持有机体生命和延续种族的需要。社会需要是指与人的社会生活相连 的需要 2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人类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缺少必要的物质条件人类是无法生存的,更谈不上发展。我们把那些为维持个体和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物质产品的需要称为物质需要。所谓精神需要就是个体参与社会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它包括对交往的需要、认识的需要、审美的需要、道德的需要、创造的需要。 4、马斯洛的需要理论的内容。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与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求知的需要6审美的需要7自我实现的需要 5、马斯洛需要层次之间的关系:1出现的顺序由低到高2各层次需要在全人口中所占比例由大到小3七个层次可概括为两中水平。马 斯洛认为,前四种需要即从生理需要到尊重的需要属于基本需要,后三种即从求知的需要到自我实现的需要称为成长的需要。基本需要时个体在生活中因身体上或生理省某种的缺失而产生的需要。成长需要则u同,它虽然以基本需要为基础,他同时对基本需要具有引导作用。成长需要不是维持个体生存所绝对必须的,但满足这种需要能促进人的健康成长 第二节动机 1、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2、诱因按其性质分为两种:凡能驱使个体去趋向接近目标者,称为正诱因。凡是驱使个体远离或回避目标者,称为负诱因, 3、动机对于个体活动具有三种基本功能:1激活功能2引导功能3维持和调整功能。 4、动机分类1生理动机1)饥饿2)渴3)性4)睡眠2社会性动机1)兴趣2)权利动机3)交往动机。 5、动机冲突或动机争斗指在同一时间内出现的彼此不同或相互抵触的动机,因不可能获得满足而产生的矛盾心理。 6、动机冲突的分类:按性质和内容分类分为1)原则性动机冲突:个人愿望和社会道德标准相矛盾的动机冲突。2)非原则行动机冲 突:于社会道德标准不矛盾,只涉及个人兴趣、爱好取舍的动机冲突。按表现分类1)双趋动机冲突:同时面对两个具有同等吸引力的目标又不能同时到达,必须选择其一时产生的动机冲突。2)双避动机冲突:同时面临两个具有威胁性的目标都醒避开,但必须接受其一时产生的冲突。3)趋避动机冲突:对同一目标,同时产生的既好而趋之,又恶而避之时产生的动机冲突。 7、动机对行为效果的影响:取决于两个要素1)一是动机本身的强弱2)二是取决于个体行为质量。首先动机对行为效果或效率的影 响取决于动机本身的强弱。一般来说当动机过弱时,行为者对活动持默然态度。行为效果或效率必然很低;当然在动机强度过大时,有机体处于高度紧张、焦虑状态,其注意和直觉的范围变的国语狭窄,也会限制正常活动,从而是行为效率降低。学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不变的,他往往会因课题性质不同而不同。当学习比较容易的的课题时,行为效果会因动机强度的增强而提高;当学习比较困难时,行为效率会因动机强度的增强而下降;在一定范围内动机增强有利于行为效率的提高,特别在学习力所能及的课题时,其效率的提高更明显。(耶基斯多德定律)其次动机对行为效果的影响还于个体行为的质量有关。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因素。在学习中,激发学习动机固然是重要的,但改善各种主观条件可以提高学习行为才是最关键的,只有抓住了这个关键,才能保持正向一致和正向不一致,消除负向不一致,提高行为效果。 8、归因理论:1)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德认为:对行为的归因有两种1环境归因2个人归因2)美国心理学家罗特根据“控制点”把 人分为“内控型”和“外控性”内控型的人认为自己可以控制周围环境,不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是由于个人能力和努力等因素造成的;外控型的人感觉到自己无法控制周围的环境,不论成败都归因于他人的压力以及运气等外部因素。3)美国心理学家韦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1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2稳定归因和不稳定归因3可控归因合格不可控归因。同时将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况、外界环境 9、归因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主要有一下三方面:1)了解心理与行为的因果关系。2)根据行为者当前的归因倾向预测他以后的 动机3)归因训练有助于提高自我认识。 10、学习动机的激发:1设置合理目标2有效利用反馈与评价3增加学习任务的趣味性。 第四章认知过程 1、认知过程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现代心理学对认识过程的研究主要是在信息加工观点指导下进行。第一节注意 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 2、注意可被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是指实现没有预定目的,也无需作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是指由预定目的,需 要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3、注意的特征:1注意的稳定性2注意的广度3注意的分配呢4注意的转移 4、造成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1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兴趣和责任2受外界影响的干扰3生理因素包括疲劳、生病等4心里 不适合障碍

《心理学》练习题库新及参考答案

《心理学》练习测试题库一、名词解释 1.心理过程 2.个性心理 3.个性倾向性 4.观察法 5.实验法 6.反射 7.第一信号系统 8.第二信号系统 9.个性 10.需要 11.动机 12.兴趣 13.注意 14.有意注意 15.有意后注意 16、无意注意 二、单项选择题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________ A.人的心理现象B.人的行为C.人的想法D.人的思维2.个性心理特征的核心是________ A.气质B.性格C.能力D.智力 3.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________ A.兴奋B.反射C.抑制D.操作 4.动力定型不具备哪一种特点________ A.定型化B.自动化C.概括化D.简约化 5.________是个体行为积极性的源泉。 A.兴趣B.理想C.需要D.爱好

6.________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 A.社会性需要B.生理性需要C.精神需要D.自我实现需要 7.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最高级别的需要是________ A.生理需要B.安全需要C.尊重需要D.自我实现需要 8.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是_______ A.兴趣B.需要C.爱好D.理想 9.兴趣发展的最高水平是_______ A.志趣B.有趣C.乐趣D.无趣 10.人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___________ A.心理现象B.心理C.心理过程D.个性倾向性 11.______是心理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它对心理活动具有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功能。 A、注意 B、记忆 C、表象 D、想象 12.人在注意看一个物体时,视线集中在该物体上,即所谓“举目凝视”属于注意外部表现的______。 A.无关运动的静止B.呼吸运动的变化C.适应性运动D.调节 13.没有事先预定目的,也无需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______。 A.有意注意B.有意后注意C.无意注意D.无意后注意 14.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是注意的______。 A.稳定性B.分配C.转移D.广度 15.______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 A.记忆B.感觉C.知觉D.思维 16.听觉的适宜刺激是频率为______的音波。 A.16—20000次/秒(赫兹)B.20—20000次/秒(赫兹) C.15—15000次/秒(赫兹)D.16—16000次/秒(赫兹) 17.“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描述的是_______。 A.味觉刺激B.听觉适应C.触觉刺激D.嗅觉适应 18.对客观事物的不正确的知觉是_______。 A.幻觉B.联觉C.错觉D.感觉 19.在_______中材料保持的时间很短,约为0.25—2秒。

大学心理学试题

单选题(每题 1 分共计 4 0 分) 1、注意具有的两个基本特征是()。C A.指向性和选择性; B.指向性和调节性; C集中性和指向性; D.集中性和选择性 2、在自然环境下,使用实地体验、开放性访谈、参与型与非参与型观察、个案调查、文献分析等方法对人的心理现象进行深入细致和长期的研究方法是()。C A.个案研究法; B.观察法; C.定性研究法; D.定量研究法 3、下列心理学家属于人本主义心理学流派的是()。B A.弗洛伊德; B.罗杰斯; C.魏特海默; D ?斯金纳 4、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的学科。D A.社会对心理制约; B.心理现象产生机制; C心理的发生、发展; D.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 5、由医疗实践中的问诊法发展来的心理学研究方法是()。A A.个案研究法; B.观察法; C.定性研究法; D.定量研究法 6、“化悲痛为力量”是以下哪种心理防御机制的表现?()A A.升华作用; B.退化作用; C.合理化作用; D ?投射作用 7、某大学生既想自主创业,但同时又不想耽误学习,这属于动机冲突中的()。B A.趋避冲突; B.双趋冲突; C.双避冲突; D .双重趋避冲突 8、大学生情绪情感发展最突出的特点是()。A A.具有两面性; B.具有稳定性; C.具有外显性; D ?具有境遇性 9、“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是以下哪种心理防御机制的表现()。D A.压抑作用; B.退化作用; C.合理化作用; D ?投射作用 10、属于人的心理发展特点的是()。B A.集中性与分散性; B.连续性与阶段性; C.平衡性与差异性; D.方向性与可逆性 11、学校教育中通常采用的()措施体现了外部动机的理论。C A.正强化; B.负强化; C奖惩; D.间接强化 12、()是指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问题答案的学习方式。B A.概念学习; B.发现学习; C意义学习; D.机械学习 13、在符号表征中,个体可直接运用()发现原理和原则,或者解决问题。C A.具体思维; B.形象思维; C抽象思维; D.图形思维

大学心理学科目测试题完整版

大学心理学科目测试题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一.概念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 2.心理发展:(广义)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狭义)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熟期间所发生的反映活动的扩大、改善和提高的过程。 3.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是心理活动的一种伴随状态。它本身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活动。 4.感知:感觉和知觉同属于感性认识阶段,合称“感知”。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外部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外部整体的反映。 5.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也叫“思维知觉”。 6.记忆:记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 7.表象: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而在头脑中出现的事物的形象,具有形象性、概括性和可操作性 8.遗忘:识记过的内容不能保持或者提取时有困难就是遗忘。 9.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可以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10.想象: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11.创造性思维: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和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方式,包括发散思维与辐合思维两种成分。 12.情绪|情感:情绪和情感是一个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13.意志:是指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和调节行动,克服困难,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14.意志行动:由意志支配和调节的行动 15.个性:是指个体在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的交互作用下,逐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独特的心理倾向性、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的整合 16.需要:需要是指一个人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 17.动机: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推动力。动机即行为原因。 18.兴趣:兴趣是指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爱好比兴趣程度深一些。 19.能力:是指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心理特征。 20.气质:气质是指一个人在心理活动和行为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动力特点的综合。俗称“脾气”、“秉性”、“性情” 21.性格:性格是指一个人对待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22.自我意识: 二.简答题 1.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师范生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2. 心理现象是每个人都很熟悉、同时也是很复杂的一种现象。心理现象可以分为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心理状态三个侧面。 意义:有助于了解自己,加强自我修养;有助于树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有助于按照心理学规律组织教育和教学,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大学生心理健康考试重点

大学生心理健康考试重点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心理咨询的定义是指受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咨询师依据心理学的理论,针对来访者的心理问题运用心理学方法、技术,协助其维护、增进身心健康,促进人格发展和潜能开发的人际过程。 心理咨询中的重要原则 保密原则道德中立原则时间限制原则设置边界的原则自愿原则收费原则 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常见误区 去心理咨询的人都有精神病心理咨询等于思想工作心理咨询师应该告诉我解决问题的方法心理咨询师等于救世主 心理咨询的对象 心理咨询最一般、最主要的对象,是健康人群或存在心理问题的人群希望获得更好发展的人(全体大学生)需要给予适当疏导的人(心理困惑)存在一定心理问题需要提供专业帮助的人(个别有心理障碍) 需要求助心理咨询的情景 刚升入大学,对新环境适应困难与同学关系不和睦,渴望通过疏导改善生活中遇有重大选择时,犹豫不定经历了失恋、单相思后,心灵创伤无法自愈过分自卑,经常感到心情压抑经受挫折后,精神一蹶不振学习压力大,但又不能自行调节睡眠状态发生改变,出现了严重的失眠等 心理咨询前需要做哪些准备 要有主动求助的动机要建立一个现实的心理咨询期望要打破“凡病需吃药”的老观念 心理问题的种类 心理困扰,由各种压力引起的,轻度心理失调。其强度较弱,持续时间较短,不属于疾病范畴,可自我调整或求助得到恢复。 遇到心理困扰该怎么办掌握心理健康知识进行积极的自我调整主动求助心理咨询 分类:人格与适应不良神经症精神病性障碍

焦虑症,以无明确原因的不安和紧张为主的一类神经症。 令人不安的认知。 表现:躯体反应,如坐立不安、发抖口干、胸闷、头晕等 逃避倾向 主要形态:广泛焦虑症惊恐发作恐惧症强迫症社交焦虑症等 焦虑症治疗护理: 消除和减轻心理压力 帮助患者改善人际关系 以心理治疗为主,配合药物治疗(短期、少量)。 心境障碍,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是以显着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可伴有幻觉、妄想等症状。 表现:情绪低落思维缓慢语言动作减少和迟缓睡眠及食欲障碍自杀的观念或行为!心境障碍治疗护理: 正确看待疾病,不避讳; 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相结合; 及时处理现实中的困难; 谨防心理危机事件。 精神分裂症,以精神活动的不协调和脱离现实为特征的精神障碍。 表现:幻觉妄想言语紊乱情绪障碍自知力障碍社会功能受损 精神分裂症治疗护理:早发现早治疗; 坚持足量用药; 康复期需多方面帮助。 自我意识的内涵 意识,是指人对客观现实的自觉能动反映。

大学心理学判断题

二、判断题(请在“对”或“错”选项前点选,每题1分,20题,共20分) 1、在刺激的连续作用下,感觉会随刺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发生变化,这种现象是感觉的适应现象。对 2、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德国哲学家、生理学教授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对 3、遗传素质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错 4、心理发展不仅指向前推进、增强的过程,也指衰退、减弱的变化。对 5、奥苏贝尔(David Ausubel)的意义学习理论旨在解决概念和命题性知识的教学问题。对 6、先行组织者的实质是利用已经具有的先前知识获取知识的教学组织形式。对 7、动作表征出现在个体成长的早期,随年龄增加而不再使用动作表征。错 8、集群行为一般都有自发、短暂、无组织、情绪化、极易受暗示等特点。对 9、侵犯行为是一种故意伤害他人的行为,一般包括了动机、行为和后果。错 10、大学生人际冲突发生的原因,大部分是因为沟通不畅。对 11、成熟的道德判断是成熟的道德行为的充分条件。错 12、大学生的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的辩证统一。对 13、道德性的养成需经过道德的内化和外化两个过程。对 1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充分发挥学生潜能、激发其个性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对 15、团体心理辅导对辅导教师的要求与个别心理辅导对辅导教师的要求是相同的。错 16、倾听技术是心理辅导的核心任务之一。对 17、大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呈现出比较严重的状态。对 18、充沛的精力和顽强的毅力是教师意志品质的体现。对 19、在大学群体文化建设中,无需顾忌师生间的互动。错

20、学生群体是校园中最活跃的群体。对 三、判断题(请在“对”或“错”选项前点选,每题1分,20题,共20分) 1、个性心理特征影响着个性倾向性及其它心理活动。对 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对 3、目前较为公认的看法是:心理发展只是数量上的变化,即发展只有连续性,儿童只不过是成人的缩影。错 4、人类个体的成长环境就是人类的社会环境。错 5、学习者对有意义材料的学习会采用意义学习,而不是采用机械学习。错 6、意义学习就是揭示知识的意义的学习。对 7、产生式系统的迁移观主要针对的是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迁移问题。错 8、从众行为是在群体的影响和压力下,个体放弃自己的意愿而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倾向。对 9、斯滕伯格认为爱情包括亲密、激情和承诺三种成分。对 10、大学生的社会知觉,就是大学生对社会客体的感知和认识过程,包括对他人的知觉、自我知觉、角色知觉和人际知觉。对 11、成熟的道德判断是成熟的道德行为的充分条件。错 12、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及有关实验研究揭示观察学习在大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中有重要作用。对 13、一般认为,在具有了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情况下,道德行为的产生取决于道德意志。对 14、团体心理辅导是预防心理问题发生的最佳途径。对 15、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充分发挥学生潜能、激发其个性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对 16、生涯规划和择业目标不恰当是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表现形式。对

大学心理学试题7

大学心理学试题7

一、单选题(每题1分,40题,共计40分) 1、人的认知过程、情绪情感和意志统称为()过程。B A.个性心理; B.心理过程; C.心理现象; D.个性倾向性 2、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次的心理学流派是()。C A.机能主义心理学; B.行为主义心理学; C.精神分析心理学; D.格式塔心理学; 3、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与活动是否能顺利完成相关的个性心理特征是( )。C A.气质; B.性格; C.能力; D.智力 4、心理学是一门研究( )的学科。D A.社会对心理制约; B.心理现象产生机制; C.心理的发生、发展; D.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 5、下列心理学家属于人本主义心理学流派的是()。B A.弗洛伊德; B.罗杰斯; C.魏特海默; D.斯金纳 6、在艾里克森心理发展阶段理论中,大学生处

于哪个阶段()。B A.同一感对同一感混乱; B.亲密感对孤独感; C.繁殖感对停滞感; D.勤奋感对自卑感7、完善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我们可以采取的措施是()。D A.为大学生树立榜样; B.开展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活动; C.引导大学生树立较高的理想自我; D.引导大学生学会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 8、任何一个儿童的动作发展总是沿着抬头--翻身--坐--爬--站--行走的方显成熟的,这表明心理发展具有()的特点。B A.不平衡性; B.方向性与不可逆性; C.个体差异性; D.发展的关键期 9、以下叙述正确的是()。D A.遗传素质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B.环境和教育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 C.实践活动和主观能动性是心理发展的关键因素; D.人的心理发展是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10、“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是以下哪种心理

大学心理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基础心理学试题一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人的心理现象极其复杂,概括来说它主要包括既有联系有区别的和两大部分。 2、人类获取外界信息的最重要的两种感觉是___和___。 3、有意后注意是在基础上产生并与目的任务相联系,但又不需要的注意。 4、根据创造程度不同,把随意想象分为和。 5、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活动相联系,一般经历以下四个过程:准备期、、和验证期。 6、表情动作是情绪的外部表现形式,主要有、和言语表情。 7、马斯洛认为,人类有5种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和爱的需要、 和。 8、气质的4种基本类型是多血质、胆汁质、和。 9、从到是性格形成的最主要的阶段。 10、人的能力形成和发展,主要是因素和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人的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称为( ) A.个性特点 B.心理过程 C.心理现象 D.个性倾向 C.环境科学 D.分支科学 2.有预定目的但无需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有意注意 3.汽车司机在驾驶时,能熟练地做到眼耳手脚并用,这种注意特性是() A.注意分散 B.注意分配 C.注意转移 D.注意广度 4.后继的学习与记忆对先前学习材料的保持与干扰作用是() A.动机性抑制干扰 B.前摄抑制干扰 C.倒摄抑制干扰 D.痕迹衰退抑制干扰

5.在刺激物作用下,人脑独立形成具有社会意义的形象的过程是() A.有意想象 B.随意想象 C.创造想象 D.再造想象 6.提出需要层次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马斯洛 B.勒温 C.默里 D.罗杰斯 7.多血质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基本特征是() A.强、平衡、灵活 B.强、不平衡 C.强、平衡、不灵活 D.弱 8.人在对自己行为的自觉调节方式和水平方面的性格特征是() A.性格的态度特征 B.性格的意志特征 C.性格的情绪特征 D.性格的理智特征 9.能力是一种() A.认识过程 B.情感过程 C.意识过程 D.个性心理特征 10. "一俊遮百丑"、"一坏百坏"描述了社会认知信息整合过程中的()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刻板印象 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自我意识 2、情景记忆 3、创造性思维 4、性格的理智特征 5、注意的范围 四、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对打“√”,错打“×”) 1、心理学既是一门自然科学,也是一门社会科学。() 2、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前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做正迁移。()

大学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

绪论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 心理过程(认知、情感、意志) 2. 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3. 感觉: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4. 知觉: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的整体认识。(特征:整体性、意义性) 5. 情感过程(情绪、情感) 6. 意志过程 二、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和方法 基本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自然实验和实验室实验(3)问卷法(4)测试法(5)谈话法(6)个案法(7)教育经验总结法 三、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心理学一词源于“灵魂的学说”,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古老是因为人类探索心理现象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中就论述了人类的各种心理现象,年轻是因为直到1879年德国哲学家,生理学家威廉特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把自然科学中所使用的方法应用于心理学的研究,心理学才开始脱离哲学而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不是偶然的,它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四、心理学的流派 1. 构造心理学 代表人物:特,铁钦纳(学生) 容:人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可以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状态。 方法:实验省份 缺陷:忽视个体差异,不考虑应用。 2. 机能心理学 代表人物:詹姆士,杜威,安吉尔,卡尔 容:意识流,强调意识在有机体适应环境中的作用和功能。 3. 行为主义心理学(第一势力) 代表人物:华生 容:反对研究意识,主研究行为 方法:客观实验 4. 格式塔心理学 代表人物:韦特默,考夫卡,苛勒 容:反对把意识分析为要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组织的意义,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 .专业 . .

大学心理学测试试题(.)

大学心理学试题(10.21)

————————————————————————————————作者:————————————————————————————————日期: 2

大学心理学试卷一 一、单选题(每题1分,40题,共计40分) 1、心理学是一门研究( )的学科。D A.社会对心理制约; B.心理现象产生机制; C.心理的发生,发展; D.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 2、人的认知过程、情绪情感和意志统称为()过程。B A.个性心理; B.心理过程 C.心理现象、 D.个性倾向性 3、注意具有的两个基本特征是( )。C A.指向性和选择性; B.指向性和调节性; C.集中性和指向性; D.集中性和选择性 4、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是( )。C A.气质; B.性格; C.能力; D.智力 5、人把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或各个部分作为整体反映的知觉特征是( )。A A.知觉整体性; B.知觉选择性; C.知觉理解性; D.知觉恒常性 6、决定心理发展的方向、速度、水平和个别差异的是()C A.遗传因素;B.学习; C.社会生活条件;D.经验

7、任何一个儿童的动作发展总是沿着抬头--翻身--坐--爬--站--行走的方显成熟的,这表明心理发展具有()的特点B A.不平衡性;B.方向性与不可逆性; C.个体差异性; D .发展的关键期 8、在艾里克森心理发展阶段理论中,大学生处于哪个阶段()B A.同一感对同一感混乱;B.亲密感对孤独感; C.繁殖感对停滞感;D.勤奋感对自卑感 9、人们常说的“一己之心,度人之腹”表现了社会知觉的哪个特征?()C A.选择性; B.显著性; C.投射性; D.两极性 10、社会知觉最早是有哪位心理学家提出的?()C A.弗洛伊德; B.洛克; C.布鲁纳; D.斯滕伯格 11、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在大学品德教育实践中应注重()D A.自我熏陶; B.道德灌输; C.制度约束; D.榜样作用 12、在群体健康行为的传播理论的模式中,强调对传播现象的整体性和互动性进行理解的是()D A.单向传播模式; B.双向传播模式; C.互动传播模式; D.整体互动模式 13、心理健康教育的灵魂和根基是()B A.全体性; B.科学性; C.主体性; D.发展性

最新大学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大学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大学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题目 一、单项选择题 1、心理现象分为(A) A、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 B、认知过程与个性心理 C、情感过程与个性心理 D、意志过程与个性心理 2、心理过程包括(D) A、认识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B、知觉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C、感觉过程、知觉过程、意志过程 D、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3、个性心理特征是在(D)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A、认知过程 B、情感过程 C、意志过程 D、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4、(C)在深度上对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细致研究 A、普通心理学 B、发展心理学 C、理论心理学 D、生理心理学 5、(B)在广度上研究各个社会领域内的心理 A、社会心理学 B、应用心理学 C、发展心理学 D、比较心理学、 6、(F)是理论的心理学基础,主要研究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心理现象一般规律、 (E)是研究个体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D)是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进行研究工作的心理学、 (C)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 (B)是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产生的以脑内的生理事件、生理基础的心理学分支,试图通过 大脑为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来解释心理现象、 (A)是研究动物行为进化的基本理论和不同进化水平的动物约各种行为特点的心理学分支、 A、比较心理学 B、理论心理学 C、社会心理学 D、实验心理学 E、发展心理学 F、普通心理学 7、进一步探索研究在各个社会领域中心理活动的具体现象及其规律的心理学是(C) A、社会心理学 B、理论心理学 C、应用心理学 D、普通心理学 8、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A) A、减少人为性,提高真实性 B、减少人为性,降低真实性 C、提高人为性,增加真实性 D、提高人为性,降低真实性

大学心理学期末考试要点归纳

心理学要点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3、无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的努力的注意。无意注意不是 由意识控制的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 4、有意注意又称随意注意,它是有预定目的,在必要时还需做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注意。 5、兴趣是指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并在其中产生积极情绪体验的心 理倾向。人类的兴趣表现在力求认识世界,因此又叫认识兴趣。 6、意识:心理反应具有不同的形式,意识是心理反应的最高形式,是人类特有的心理 现象。广义的意识是作为直接经验的个人的主观印象,表现为知、情、意的统一。 】 7、无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是指个体不曾察觉到的心理活动的过程。 8、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9、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10、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人们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 和从事过的活动,都会在人们头脑中留下不同程度的印象,这就是记的过程;在一定的条件下,根据需要这些储存在头脑中的印象又会被唤起,参与当前的活动,得到再次应用,这就是忆的过程。 11、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是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 12、创造思维是指运用新颖、独特的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产生新思想、新假设、新 原理的思维。 13、想象是对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事物新形象的过程。 14、无意想象是指没有预定目的的、不自觉的想象,又称不随意想象。 \ 有意想象是指有预定目的的、自觉进行的想象,又称随意想象。 15、情绪和情感是个体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所产生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16、意志是人自觉的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己的行为,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 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17、能力是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是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人们顺利 完成某种活动的必要的心理条件。 18、人格是指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模 式包括了个体独有的、稳定而统一的各种特质或特点的总和。 19、性格是指人对现实具有评价意义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性格是个性 中比较稳定的、独特的、起核心作用的心理特征。 20、气质是指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和灵活性方面的典型的、稳定的动力方面的心 理特征。 '

大学心理学考试重点.doc

心理学复习资料 1、三大心理学理论流派的主要观点及代表人物 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第一势力:行为主义。强调客观和实证,提高了心理学的科学地位。把人视为动物。代表人物是华生和斯金纳。第二势力:精神分析。以潜意识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如自由联想、梦的解析、过失行为的分析等。把人视为精神病人。心理玄学。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第三势力:人本主义。认为人性本善,强调研究美好的人性。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 2、心理现象框架图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注意 情绪情感过程(喜怒哀惧、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 意志过程(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阶段) ●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等)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3、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及其关系 总:揭示心理的本性和规律运用这些规律,为社会实践服务。主要任务是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它们之间是层次递进的关系:正确的描述是合理解释变量间关系的基础,只有合理的解释才能产生正确的预测,根据正确的解释和预测才能进行有效而合乎预测的控制。 4、感觉的定义和规律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感受性指感觉器官对相应刺激的感受能力。分为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感觉阈限分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韦伯定律:增加的刺激量与原有的刺激量的比是一个常数。 感觉的适应:感觉器官在持续工作一段时间后出现感受性变化的现象。视觉(明适应和暗适应)、嗅觉、味觉(厨师做菜、喝茶、辣椒) 感觉的相互影响:感觉的对比(同时和继时),不同感觉间的相互影响(拔牙) 感觉的补偿:盲人的听觉和触摸觉、空间障碍知觉 5、知觉的规律 ●选择性:把一些对象(或对象的一些特征、标志、性质)优先地区分出来。 ●理解性:表现为人在感知事物时,总是根据过去的知识经验来解释它、判断它,把它归入一定的事物系统之 中,从而能够更深刻地感动它。 ●恒常性: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改变时,知觉的映像任然保持相对不变。 ●整体性:知觉的对象是有不同的部分、不同的属性组成的。当它们对人发生作用的时候,是分别作用或者先 后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但人并不是孤立地反映这些部分、属性,而是把它们结合成有机的整体,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6、注意的定义、特征 定义: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选择和集中。 特征:选择性:是指人在每一瞬间,其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另一些对象。 集中性:当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的时候,它们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 7、记忆的过程

大学生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心理学是什么、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任务、主要流派 一、判断题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的科学。() 答案:错 心理学是介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答案:对 观察法是在严格控制或创造一定条件下,通过被试的外部表现去了解其心理的方法。 答案:错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答案:对 1879年,德国人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心理学著作,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答案:错 如果说粗心大意是稳定的个性特征,漫不经心则是暂时的心理状态。() 答案:对 人的心理现象作为观念的东西,它可以离开物质载体。() 答案:错 被人脑所反映的客观现实在某种意义上是依赖于人的意志而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它包括自然界和社会环境。() 答案:错 从人的心理过程所包含的三个方面的内容可以看出:认识是基础,情感是动力,意志是保障。答案:对 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就是在人脑中形成被反映事物的映象过程。() 答案:对 精神分析学派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并特别强调意识在人整个精神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答案:错 心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 答案:对 人的心理活动不仅依附于人脑这一物质器官,而且也取决于人的社会生活环境,但并不依存于作为主体的个人主观状况。() 答案:错 人的心理活动不仅依附于人脑这一物质器官,而且也取决于人的社会生活环境,但并不依存于作为主体的个人主观状况。() 答案:错 人的心理的主体性最重要的特点在于人的能动性。() 答案:错 人的心理过程总是体现在人的各自不同的生活实践中,受差异规律的制约,表现出个体心理的不同倾向和特点。() 答案:对 二、填空题 心理学是研究___及其___的一门科学。 答案:心理现象、规律 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就是()过程和()过程,有机体的一切反射活动都由这两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