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5河南科技大学《铸造合金及其熔炼》考试重点

2015河南科技大学《铸造合金及其熔炼》考试重点

2015河南科技大学《铸造合金及其熔炼》考试重点

第一章

(一)铁碳相图的二重性:

Fe-C合金中的碳有渗碳体Fe3C和石墨两种存在形式。在通常情况下,碳以Fe3C的形式存在,即Fe-C合金按Fe-Fe3C系转变。但Fe3C是一亚稳相,在一定条件下分解为铁和石墨,所以石墨是碳存在的更稳定状态。这样Fe-C相图就有Fe-Fe3C和Fe-G两种形式。(二)Si对相图的影响:

①硅使共晶点和共析点左移,即减小共晶和共析含碳量,其中对共晶含碳量影响较显著。②硅略微提高共晶和共析转变温度,并使转变在一个温度区间中进行,对共析转变温度范围的作用更为显著。③硅的加入,使相图出现了包晶、共晶和共析转变的三相共存区。

④随着硅含量的增加,相图上的奥氏体区逐渐缩小。⑤硅含量越高,稳定系的共晶和共析温度高出亚稳定系的共晶和共析

温度越多。

(三)碳当量与共晶度:

碳当量:根据各元素对共晶点实际碳量的影响,将这些元素的量折算成碳量的增减,称之碳当量。以CE表示,一般只考虑Si和P。CE=C+1/3(Si+P)

共晶度:铸铁的实际含碳量和共晶点实际含碳量的比值。以Sc来表示。SC=C铁/Cc ′(四)影响奥氏体枝晶数量及粗细的因素:

①合金元素的影响

a. V、Mo增大共晶凝固过冷度并增大初生γ生长区间,使γ枝晶的分枝程度增加,促使二次枝晶生长,细化二次枝晶间距。

b. Al、Ni减小共晶凝固过冷度并缩小初生γ生长区间,其中Ni促使形成分枝较少的短胖状γ,Al则形成细而短小无规则分布的γ。

c. Cu、Ti、Cr介于上述之间,Ti促使γ枝晶的形成并细化枝晶,Cr则形成短小无方向性分布的γ。

d. V和Ti同时加入,使枝晶数量增加,并细化枝晶。

e. S:使枝晶粗化。

② Si/C比值的影响

③冷却速度的影响

(五)片状G的形成过程

①形成条件

a. 螺位错台阶:即沿a向,又沿c向生长,最后长成具有一定厚度的片状石墨。

b. 旋转晶界:取决于Va/Vc。普通HT中G呈片状,这是由于O、S等活性元素在G棱面上的吸附,使这个原本光滑的界面变得粗糙,只需小的过冷即沿a向生长,使Va﹥Vc,长成片状石墨。

②片状G的类型根据形成条件及铁液成分不同有A-F六种类型。见P18表1-8。(六)球状G的形成过程

①球状G的结构多晶体结构,从核心向外呈辐射状生长。

②球状G的形成条件

两个必要条件:铁液凝固时必须具有较大的过冷度和较大的铁液-G间的界面张力。

(七)球状G的形成机理

a. 石墨晶核的产生:外来杂质微粒。

b. 球状石墨的长大:螺位错占主导。

c. 球化元素

的作用:去除O、S等对G球化的干扰。

第二章

(一)灰铸铁组织是由金属基体加片状石墨组成的。主要的金属基体形式有珠光体、铁素体及珠光体加铁素体三种。石墨片可以不同的数量、大小、形状分布于基体中。此外,还有少两非金属夹杂物,如硫化物、磷化物等。

(二)石墨的缺口、缩减作用及影响因素:

a. 缩减作用:石墨在铸铁中占有一定的体积,几乎没有强度,是金属基体的有效承载截面积减小。主要取决于石墨的大小、数量和分布,以数量为主。数量越多,尺寸越大,缩减程度越大,铸铁的强度和塑韧性降低越严重。

b. 缺口作用:石墨的片端好像是存在于铸铁中的裂口,在承受负荷时造成应力集中,导致裂纹的早期产生并发展,出现脆性断裂,使灰铁的塑韧性几乎表现不出来。主要取决于石墨的形状和分布,尤以形状为主,如为片状石墨则主要取决于石墨片的尖锐程度,通常可以用石墨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来说明。尖锐程度越大,造成应力集中越严重,强度越低。因此,可通过改变G的形态来提高铸铁的力学性能。

(三)影响铸铁铸态组织的因素

1.冷却速度的影响:①铸件壁厚越大,冷速越慢;②铸件模数越大,冷速越慢;③浇注温度越高,冷速越慢。

2.化学成分的影响:主要化学元素C、Si、Mn、S、P对铸铁的铸态组织都有一定的影响,其中对石墨的结晶过程起主要作用的是C、Si。

①存在状态 C是形成石墨的元素,Si全溶于奥氏体或铁素体中(即固溶于基体中)。

②对共晶温度的影响 Si提高稳定系的共晶温度,降低亚稳系的共晶温度,因此扩大两个系统的共晶温度间隔,使转变按稳定系进行。

③对石墨化的影响 a. 碳含量越高,形成石墨核心越容易,扩散和聚集越容易,使转变按稳定系进行。奥氏体和石墨共晶转变后形成的组织中G较多,为共析转变中G 的析出提供了更多的形核基底,促进石墨化。b. 硅促进石墨化,同时能提高铁液中C的活度,促进灰口组织的形成。

④对基体的影响

C、Si增加使基体中铁素体的含量增加,铸铁的强度性能降低。

3.炉料的影响

炉料的遗传性当由一种炉料换成另一种炉料时,虽然铁液的基本成分并未改变,但铸铁的组织,包括石墨化程度、白口倾向及石墨形态和基体组成却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来自炉料,称为炉料的遗传性。

a生铁中石墨的遗传性

某些生铁中Si、C含量较高,组织中有粗大的初生石墨。重熔时,由于石墨熔点较高,铁液在炉中停留的时间较短,因此,粗大的石墨来不及完全溶解在铁液中,而在铁液凝固过程中,残留的石墨作为石墨析出的晶芽而继续长大,故有时在亚共晶铁液中出现粗大的初生石墨,这是由于生铁中石墨的遗传性所致。

b铁料中的微量合金元素

Pb、Sb、Ti、Bi等,会使铸铁的结晶过程产生明显的过冷,或生成不正常的形态,甚至促进白口组织的形成。

4.铁液过热和高温静置的影响

铁液过热的温度越高,高温静置的时间越长,铁液中残留的石墨溶解而消失掉,使石墨细化,

铸铁的强度增加。

若进一步提高铁液的过热温度,铸铁的成核能力将降低,石墨的形态变差,甚至形成自由渗碳体,使铸铁的强度降低。

5.孕育的影响

孕育处理:铁液浇注前,在一定条件下,向铁液中加入一定量的孕育剂以改变铁液的凝固过程,改善铸态组织,从而达到提高性能的目的的处理方法。

a 加入孕育剂,在铁液中形成大量非均质石墨晶核,消除低共晶度铸铁在共晶转变过程中的白口倾向,使其结晶成为具有良好石墨形态的灰口铸铁。

b改善石墨的形态,使其转变为A型或D型,获得细片状珠光体基体,强度性能提高。

C 减小铸件上由壁厚差产生的组织和性能上的差别,提高组织的均一性。

6.气体的影响

H:使石墨变粗,稳定渗碳体,阻碍石墨化。随着H含量增加,铸铁的力学性能和铸造性能下降。

N:阻碍石墨化,稳定渗碳体,促进D型(枝晶点状)石墨的形成,稳定珠光体,提高铸铁的强度。

O:阻碍石墨化,增大白口倾向。随着O含量的增加,铸铁断面敏感性提高,易形成气孔,同时还增加孕育剂和变质剂的消耗量。

(四)提高灰铸铁性能的途径

1. 化学成分的合理选择要选择合理的Si/C值

2. 孕育处理

3. 低合金化(五)灰铁热处理的目的:消除铸造应力和消除铸件上局部白口组织。

第三章

(一)QT的生产熔炼铁液→球化处理→孕育处理→炉前检验→浇注→清理→热处(二)球化率:在铸铁微观组织的有代表性的视场中,单位面积上球状石墨数目与全部石墨数目的比值(%)。

(三)常用球化剂的优缺点:

a.Mg球化剂

优点:很强的脱S、O能力,球化效果稳定,增加铁液的表面张力,提高石墨与铁液间的界面能,稳定地使石墨球化;用Mg处理时,形成分散度很大的镁的硫化物、硫氧化物及碳化物微粒,这些微粒可作为在球化处理以及孕育处理中生成SiO2晶体所依附的基底,从而有利于形成大量细小而圆整的球状石墨。

缺点:在常压下往铁液中加入Mg,由于Mg的汽化温度(1107℃)远远小于铁液的温度,形成剧烈沸腾现象,吸收率较低,因此需要专门的球化设备;Mg与大部分反球化元素不相化合,即反球化抵抗力差,因此对反球化元素应严格限制;此外Mg又是强烈稳定碳化物的元素,因此残留一定量的Mg在凝固时易生成白口组织,应将Mg的残留量控制在0.03-0.065%。

b.稀土镁合金球化剂

优点:纯RE的沸点大于铁液温度,但其球化作用比Mg差;稀土元素的S、O化物熔点高、密度大,不易从铁液中去除。因此Mg与Ce配合,球化能力较强,干扰元素含量要求可适当放宽;此外由于合金中镁含量不高,因此加入铁液时反应比较平稳,不需要复杂的球化处理设备。

缺点:RE、Mg含量过高,球化中烧损严重, RE和Mg的吸收率低;含硅量过高,球化中往铁液中带入大量的硅分,造成球铁中硅含量增加,铸铁韧性降低;含有反球化元素Ti,易导致石墨的形态恶化。

c.镁中间合金:Cu-Mg、Ni-Mg合金,前者用于制造P-QT,后者用于制造γ+B-QT。

d. Y-RE-Mg合金:抗球化衰退能力强,价格较贵。

(四)QT的凝固特性:

1. 球墨铸铁的共晶凝固范围较宽: 灰铸铁共晶凝固时,片状石墨的端部始终与铁液接触,因而共晶凝固过程进行较快。球墨铸铁因为石墨球在长大后期被奥氏体壳包围,其长大需要通过碳原子的扩散进行,因而凝固过程进行较慢,以致于要求在更大的过冷度下通过异质形核来维持共晶凝固的进行。

2. 球墨铸铁具有较大的共晶膨胀力: 球墨铸铁共晶凝固过程中石墨很快被奥氏体壳包围,石墨长大过程中因体积增大所引起的膨胀不能传递到铁液中,从而产生较大的共晶膨胀力。当铸型刚度不高时,由此产生的共晶膨胀将引起缩松缺陷。

3. 球墨铸铁的糊状凝固特性: 球墨铸铁的共晶凝固温度范围较灰铸铁宽,其固液两相区的宽度比灰铁大,表现出糊状凝固特性,灰铁则表现出层状凝固特性。

4. 球墨铸铁的石墨核心多: 经由球化和孕育处理,球墨铸铁的石墨核心较灰铸铁多,因而其共晶团尺寸也比灰铸铁细得多。

五. QT的铸造性能:

1. 流动性: 当浇注温度相同时,QT的流动性比HT好,这是由于QT的碳当量接近共晶成分,球化处理中铁液得到了净化,减少了O、S和夹杂数量。但球化过程中铁液的温度降低,使得浇注温度降低,最后导致铁液的流动性变差。此外,球化处理后铁液得到净化,表面张力增加,充型能力降低。因此,为改善充型能力,应适当提高浇注温度。一般中等壁厚的零件浇注温度控制在1350℃左右,小件或薄壁件﹥1370 ℃。

2. 缩孔缩松倾向: ①缩孔:由液态收缩和凝固收缩引起。当铁液过热100℃,ε液=1%,ε凝=3%,析出石墨膨胀4.2%,因此从表面上看,不会产生缩孔。但在一般砂型铸造条件下会产生缩孔。因为球铁具有糊状凝固特性,在凝固过程中,外壳长时间处于强度低、刚度小的薄弱状态,而铸件外层凝固部分由于析出G而产生很大的共晶膨胀力,发生变形而胀大,内层铁液不足以充满扩大的空间体积最终产生缩孔。 HT由于层状凝固特性,外层刚度较大,不发生胀大现象,因此内部致密。②缩松:由糊状凝固造成的微观缩松。QT在共晶生长过程中,石墨球被奥氏体所包围,长大速度远远小于HT 中石墨片的生长速度,同时QT经球化及孕育后,共晶团数量远远大于HT中共晶团数量,且分布广泛,其断面上液-固两相区比HT宽得多,在凝固中,当相邻共晶团互相接触时,位于共晶团间隙的铁液与外部隔绝,产生的收缩得不到补充,产生微观缩松。这种缩松不能由冒口补缩,因此成为球铁生产过程中的主要困难。

3. 线收缩:与HT相近,但小于HT。在膨胀受阻小时,线收缩小于HT;实际铸件中,若铸型刚度较大,使其膨胀量减小,收缩与HT接近

4. 铸件的变形和冷裂倾向:由于EQT﹥EHT,则导热系数λQT﹤λHT,因此收缩应力和热应力方面,ζQT ﹥ζHT,即易产生变形和冷裂

六: 蠕化率VG:在有代表性的显微视场内,蠕虫状石墨的数量与全部石墨数量的百分比,由于片状石墨较少,所以石墨总数只计算蠕虫状和球状石墨的数量。

七: 可锻铸铁:将一定成分的白口铸铁毛坯经退火(石墨化退火和氧化脱碳退火)处理,使白口铸铁中的渗碳体分解成为团絮状石墨,从而得到由团絮状石墨和不同基体组织组成的铸铁,称为可锻铸铁。

八: KT固态石墨化原理: 1. 石墨化退火的理论基础:固态石墨化能否进行,取决于渗碳体的分解及石墨形核、长大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条件。2. KT中石墨的形成:①石墨的形核对于可锻铸铁,渗碳体的分解首先要求形成石墨核心。石墨形核要克服的障碍:

a. 界面能的增加;

b. 石墨化膨胀的阻碍。因此形核困难,只能靠非均质形核方式进行。可能的非均质形核核心: a晶界 b渗碳体 c夹杂物②高温石墨化过程:目的:使自由渗碳体和共晶渗碳体分解。③低温石墨化过程: 由于温度较低,碳原子扩散速度缓慢,因此保温时间较高温阶段要长得多。一般通过两种方式进行。a. 当温度降至共析温度范围内(720~750℃),由奥氏体直接转变为铁素体和石墨。b. 当温度略低于共析温度,保温使奥氏体先转变成珠光体,然后在保温过程中,碳原子从P中的Fe3C共析经过α向G 扩散,Fe3C共析分解为铁素体和石墨,完成低温石墨化转变。

3. G析出形态:相对于Fe液中形成G而言,固态G化过程由于温度较低,原子扩散能力差,因此原子扩散成为G生长形态的限制性环节。因为原子沿各方向扩散比较均匀,所以石墨长成团絮状。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晶界部位原子扩散速率比晶内明显增大,所以石墨长得松散,出现分叉,使铸铁性能降低,若退火温度很高,接近熔化温度,原子扩散不再成为限制性环节,此时石墨本身的生长特性成为石墨生长的决定性因素,长成片状石墨。

4. G化过程的影响因素① G核心的数量:细化初晶组织,孕育处理等使γ和Fe3C相界增多,从而使G核心增多。②碳原子扩散速度:a.温度越高,扩散越快;b.调节化学成分,增加促进G化的元素含量。

九.促进KT石墨化的途径1. 铁液化学成分的控制: 保证铸坯生成白口的前提下,提高硅含量利于加速石墨化。2. 低温时效在可锻铸铁热处理的白口铸坯加热过程中,在300-500℃内的某一温度下,保温4-5h,以在白口组织中形成大量的石墨核心。3.适当提高退火温度加速碳原子的扩散,增加石墨核心。4. 增加铸件的冷却速度使初晶细化,渗碳体/奥氏体界面增加,从而使石墨核心增加。5. 正确设计和选用退火炉使铸件能够均匀而迅速地加热和冷却。6. 孕育处理保证在一次结晶时促进渗碳体的形成,在随后的石墨化退火过程中促进石墨核心的形成。

第四章

(一)耐磨铸铁耐磨铸铁是指用于抵抗磨料磨损的铸铁。磨料磨损是指由硬颗粒或突出物作用使材料迁移导致的磨损。

耐热铸铁在高温下具有一定的抗氧化和抗生长性能,并能承受一定

载荷的铸铁。耐热性:铸铁在高温下抗氧化和抗生长的能力。

(二)铸铁在高温下的氧化

Fe+O2→FeO, Fe3O4, Fe2O3

随着温度升高,氧化产物有内向外依次为FeO、Fe3O4和 Fe2O3。

第五章

(一)热交换过程的产生

冲天炉内炉气温度从风口处向上沿炉身高度方向急剧升高,在某一高度(一般是风口中心线向上400-500mm)处达最高温度,再往上,炉温降低,高温炉气的上升与炉料的下降形成了对流交换的过程。铁料(生铁、废钢等)在下行过程中,先是被加热,后在大约1200-1300℃的温度区域中被熔化。铁滴在沿炽热焦炭的空隙中下落时,为焦炭和高温炉气所过热。因此,可将冲天炉内的空间分为预热区、熔化区和过热区三个区域。由于焦炭(块度、质量)及供风条件(风量、风速)不同,炉温分布曲线形状有变化,熔化区高度位置也有差别。

(二)四个区域热交换的特点

预热区的热交换a. 炉气给热以对流传热为主;b. 传递热量大(占总热量的65%左右);c. 预热区高度变化大。

熔化区的热交换 a.炉气给热以对流传热为主; b区域呈凹形分布; c区域高度波动大

过热区内的热交换a. 传导传热为主:铁液与焦炭接触受热,传导传热占74.91%;b. 传热强度大:停留10-30s,受热量147-209kJ/kg;c. 炉气最高温度与区域高度起决定性作用。炉缸区的热交换: 炉缸区为冷却区,炉缸越深,冷却作用越强。为了提高此区域的温度,可以适当地打开渣口,使部分空气进入炉缸内,使炉缸内的部分焦炭燃烧发热,有利于铁液的过热。但这样会加速铁水的氧化,所以当熔炼稳定以后,需闭渣操作。

(三 )铁液温度的影响因素

为提高铁液温度,获得优质铁液,必须强化过热区的传热。例如:改善焦炭质量,提高焦炭表面的燃烧温度,强化焦炭对铁滴的传导传热和辐射传热,增加实际底焦高度、缩小熔化区的高度以延长铁滴流经过热区的时间;提高炉缸区的温度等。

(四)熔化区和过热区

熔化区是指从金属炉料开始熔化至熔化完毕这段炉身高度。熔化区内的热交换主要是熔化区内炉气和铁料之间的热交换(炉气放热,铁料吸热,发生熔化)。

过热区是指铁料熔化完毕至第一排风口平面之间的炉身高度。冲天炉过热区热交换的好坏,对获得高温优质铁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C、Si、Mn、S、P的变化

C的变化碳在熔炼过程中的变化受到碳元素的溶解和氧化过程两方面的制约。即铁液自焦炭吸收碳分(增碳,发生在熔化区和过热区)和铁液中所含的碳被炉气中的氧化性气氛(O2、CO2)和熔渣中的FeO所氧化(脱碳,主要发生在预热区)。

硅、锰含量的变化①铁液中硅、锰的氧化过程主要发生在熔化区和过热区。②影响硅、锰氧化的因素:炉温、炉气氧化性、炉渣的性质和金属炉料。③硅、锰的烧损率:在酸性和碱性冲天炉中,两者的烧损均较严重,在10-20%之间。故硅、锰在铁液化学成分变化中以烧损为主。

硫含量的变化

铁液中硫的来源:炉料中固有的硫和铁液从焦炭中吸收的硫。

铁液增硫的主要因素有炉料含硫量、焦铁比、焦炭含硫量;炉渣碱度、炉温及炉气的氧化性则是铁液脱硫的主要影响因素。此外,在高温时,锰与硫有较大的亲和力,发生反应生成的MnS熔点高,密度小,进入渣中,也能起到良好的脱硫效果。硫含量变化还与冲天炉的性质有关,酸性-增硫;碱性-脱硫。一般以增硫为主。

含磷量的变化磷含量变化不大。要脱磷必须要求炉渣有强的氧化性,高的碱度,低的炉温,这些冲天炉都不能满足,因此,冲天炉无脱磷能力。

(六)炉壁效应

炉气有自动趋于沿炉壁流动的倾向,即炉壁效应。导致冲天炉风口区域的炉膛截面上炉气分布不均匀。

(七)焦炭的燃烧比

炉气的燃烧比ηv=CO2/(CO2+CO)*100%

炉气中CO2比例越大,焦炭的燃烧越充分。燃烧比越小,燃料的利用率越低,当ηv=0时,即全部生成CO,此时焦炭发热量只有完全燃烧的30%,因此,燃烧比越大越好。

第六章

(一)碳钢的铸态组织

特征:晶粒粗大,有时还有魏氏(网状)组织。

1、晶粒粗大与热处理组织比,铸态组织晶粒粗大,而且还有柱状晶,

断面组织: Ⅰ—细等轴晶Ⅱ——柱状晶区Ⅲ——粗等轴晶区

①粗大晶粒→比表面积低→强度低

②柱状晶→各向异性,横向上力学性能较低铸件厚大→晶粒粗大,有柱状晶→性能低

2、魏氏组织(网状)

二次结晶中,当温度通过γ+α相区时,先共析铁素α的析出会因钢的含碳量和冷速的不同而长成不同的形态:粒状,条状(魏氏体)和网状。

(1)粒状组织(形态见图6-3a)

有最小的表面能,需要有较大规模的原子扩散,在含碳量低、壁较厚的钢铸件中可得到。(2)魏氏体组织 (如图6-3b)

铁素体在奥氏体晶粒内部以一定的方向呈条状析出。出现在中等含碳量的、壁较薄的铸件中。亚稳组织:热处理→稳定的粒状组织

③网状组织:铁素体在原奥氏体的晶界处析出。晶体缺陷(仿晶界形貌析出相)热处理→粒状组织

具有粒状的铁素体和珠光体的组织性能最好。

(二)影响铸造碳钢力学性能的主要因素

1化学成分(基体铁以外,有C、Mn、Si、S、P等)

2气体和非金属夹杂物

有害物质:危害程度与它们在钢中的存在形态和含量有关。

3铸件壁厚(壁厚效应)

厚壁性能低:①冷速慢→晶粒粗大②奥氏体枝晶臂间距大③缩孔、缩松严重、致密度低,组织连续性差。

(三)低合金钢的铸件热处理

铸造低合金钢是在铸造碳钢的化学成分的基础上加入为量不多的一种或几种合金元素所构成的钢种,其合金元素的总含量一般不超过5%。

低合金钢的铸件热处理目的:细化晶粒,改善铸态组织和消除铸造应力,发挥合金元素提高淬透性的作用。一般采用淬火+回火或正火+回火。

1预先退火热处理

目的:消除合金元素的偏析作用,铸造应力→消除应力,细化组织的退火处理。热处理工艺见表7-6,对于一些大型铸件,内部组织偏析大,有时采用扩散退火(加热温度高1000℃以上,保温时间长10多小时)(铸件易氧化、变形、能源消耗多)。

2淬火(正火)温度及保温时间由于合金元素稳定碳化物,同时,合金元素在奥氏体中的扩散速度比铁和碳都慢得多,淬火、正火、加热温度比碳钢要高,采用Ac3+(50~100)℃,保温时间与碳钢相同,即每25mm厚铸件壁厚加1小时。

3回火后的冷却速度合金元素Mn、Cr、Mo单独使用时,使钢产生回火脆性,一般情况下回火后均采用快冷(水冷)。加钼的锰钢和铬钢,采用快冷可提高屈服强度和韧性。

(三)高锰钢特点

高锰钢:Mn公称含量为13%,牌号为ZGMn13,经热处理后具有单一奥氏体组织,韧性好,硬度不高,但奥氏体有加硬化性,在使用中表面受冲压或挤压,组织发生加工硬化,硬度大为提高,具有很高的耐磨性。特点:

(四)加工硬化机理(两个)

1、位错堆积论挤压力、冲压力→晶粒沿最大切应力方向产生相对滑移→滑移界面两方造成密度位错→位错阻碍滑移的进一步运动,起到位错强化作用→变形抗力、硬度↑如图8-5。

2、形变诱导相变论奥氏体在受力发生变形时,由于应变诱导的作用,发生奥氏体向马氏体的转变.晶体结构X射线分析表明,铸件表层有马氏体存在。

(五)不锈钢

不锈钢包括不锈钢和耐酸钢,也叫不锈耐酸钢。耐空气、蒸气和水等弱腐蚀性介质腐蚀的钢称为不锈钢。耐酸、碱、盐等强腐蚀性介质腐蚀的钢称为耐酸钢。不锈钢不一定耐酸,而耐酸钢一般均具有好的不锈钢性能。

(六)晶间腐蚀在某些腐蚀介质中,晶粒间发生腐蚀,而使晶粒间丧失结合力的一种局部破坏现象。

原因a晶界“贫铬理论”(主要)b晶界杂质偏析c晶界ζ相析出

(七)提高不锈钢耐腐途径

1、降低含碳量,减少碳化铬的形成超低碳不锈钢:C<0.03%

2、钢液净化去除夹杂,防止其破坏表面氧化铬膜的连续性,晶间腐蚀。

(八)耐热钢:是指在高温下对氧化性气体具有抗氧化性和具有较高高温强度的钢种。(九)碱性电弧炉氧化法炼钢

碱性电弧炉氧化法炼钢:我国当前普遍采用的方法,由于炼钢过程中造碱性炉渣,能有效的除去钢液中的磷和硫,又在炼钢的氧化期中通过碳的氧化而形成钢液沸腾,能有效地消除钢液中的气体和夹杂物,故碱性电弧炉氧化法炼钢,不仅对炉料的适应性强,而且所炼得的钢液比较纯净。

(十)过程物理化学分析及脱P、脱S的条件;脱氧的方法(重点自己看书吧)

(十一)合金钢冶炼要点

工艺过程与碳钢相似,其特点在于需往钢中加入合金元素。

1、合金元素的适宜加入时间a不易氧化的元素(如镍)可随炉料加入;b氧化程度轻的元素(如铜),可在熔化期或氧化期初加入;c容易氧化的元素应在还原期加入。

2、合金元素的收得率掌握收得率可准确控制钢的化学成分,表9-2.

3、铁合金处理使用前应破碎成适宜的块度(30~80mm),电解镍板和铜板应剪成较小的块,且加入前应进行充分的烘烤。

4、加合金操作要点密度大合金应充分搅拌,密度小合金加入时应扒升炉渣再加入,加入后用钟罩压入。

(十二)真空感应电炉的优点(为什么)

1、能比较彻底的清除钢液中的气体钢中气体的溶解度与炉气中该气体分压力的平方根成正比。[H][N]——氢和氮在钢液中的溶解量; PH、PN——炉气中氢和氮的分压力; k1、k2——平衡常数

2、钢中合金元素氧化氢微炉料的溶化和钢液的过热是在真空下进行的,故钢中元素的氧化程度很轻微,极少生成夹杂物。

3、钢液中含氧量极低真空条件下,碳有很强的脱氧能力,这是因为C的氧化反应产物CO 被抽走,故使反应进行得很彻底。

4、炼钢工艺简单:不进行氧化和脱氧操作。

第七章非铁合金

(一)铸造铝合金:铝是有色金属中应用最多的金属,铝的年产量是其它有色金属的总和。(二)合金元素在铝合金的作用:第一类:构成铝合金的重要组元如Si,Cu,My ,Zn等,能强烈改变铝的力学性能和物化特性。含量最多。第二类:构成铝合金的次要组元Mn,Cr,Ni等能弥补和改善性能方面的不足或进一步提高第一类元素所起作用。含量不高。第三类元素主要用作变质剂或晶粒细化剂,如:Ti、Zr、Se、 B、 Na、 Be、 P,加入量很少。(三)si-AL变质处理(双重变质)1、第一类:细化固溶体(钛、硼、锆、稀土等)2、第二类:细化共晶硅(钠盐、锶、稀土)3、细化初晶硅(P、RE)4、第四类:细化消除杂质相(钛、铍、锰)

(四)什么是变质?针杆状共晶Si→纤维状,并消除初晶Si,大幅度提高力学性能。(五)活塞和金的定义及性能要求:密度小,质量轻,导热性好,热膨胀系数小,尺寸稳定性好,有足够的高温强度,耐磨、耐蚀、。

(六)铜

分类:按化学成分可分为四类:紫铜、青铜、黄铜和白铜;

1、紫铜:钝铜:Cu≥99.5%,常温下呈紫色

高铜合金:加入少量微量元素(P、Sn、Zn、Mg、Fe、B、RE)呈紫红色。性能、用途和金属光泽与纯铜相近。

2、青铜:锡青铜:

无锡青铜:铝、铅、铍、硅、锰、铬青铜耐蚀性好

3、黄铜:以锌为主加元素的Cu-Zn二元或多元合金,按第二种合金元素的不同分为:锰黄铜、硅黄铜、铝黄铜、铅黄铜,其特点:有一定的强度,硬度,良好的耐蚀性和耐磨性。

4、白铜:以镍为主加元素的铜合金,按第二种合金元素的不同分为:锌白铜、铝白铜、锰白铜、铁白铜、铍白铜、铌白铜,具有优良的耐蚀性和高强度。

(七)反偏析原因及特征

反偏析--“冒锡汗”:铸件表面渗出灰白色颗粒状的富锡分泌物,其中富集δ相,造成铸件内外成分不均匀,组织更加疏松,↓性能;组织疏松,易渗漏;表面富集坚硬的δ相,↓切削加工性能;加工后表面出现灰白斑点,影响表面质量。

形成原因:结晶温度范围宽,枝晶发达,低熔点的δ相处于α枝晶间隙中。凝固中,氢呈气泡析出时产生背压,且铸造从内到外存在大量显微通道,在背压和收缩压力作用下,迫使锡熔体沿α枝晶间的显微通道向铸件表面渗出。加入P时,发生铸型反应,反偏析更严重。2P+5H2O=P2O5+5H2

生物化学重点及难点归纳总结

生物化学重点及难点归纳总结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化的内容很多,而且小的知识点也很多很杂,要求记忆的内容也很多.在某些知识点上即使反复阅读课本,听过课后还是难于理解.二则由于内容多,便难于突出重点,因此在反复阅读课本后找出并总结重点难点便非常重要,区分出需要熟练掌握和只需了解的内容. 第一章: 氨基酸和蛋白质 重点:1.氨基酸的种类和侧链,缩写符号(单字母和三字母的),能够熟练默写,并能记忆在生化反应中比较重要的氨基酸的性质和原理 2.区分极性与非极性氨基酸,侧链解离带电荷氨基酸,R基的亲水性和疏水性,会通过利用pK值求pI值,及其缓冲范围. 3.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分离方法(实质上还是利用蛋白质的特性将其分离开来,溶解性,带电荷,荷质比,疏水性和亲水性,分子大小(也即分子质量),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 4.蛋白质的一级结构,连接方式,生物学意义,肽链的水解. 第二章: 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和功能 重点: 1.研究蛋白质的空间结构的方法(X射线晶体衍射,核磁共振光谱) 2.构筑蛋白质结构的基本要素(肽基,主链构象,拉氏图预测可能的构造,螺旋,转角,片层结构,环形构象,无序结构) 3.纤维状蛋白:角蛋白,丝心蛋白,胶原蛋白,与之相关的生化反应,特殊性质,,及其功能的原理. 4.球状蛋白和三级结构(特征及其原理,基元及结构域,三级结构揭示进化上的相互关系.蛋白质的折叠及其原理,推动蛋白质特定构象的的形成与稳定的作用力,疏水作用,氢键,静电相互作用,二硫键. 5.寡聚体蛋白及四级结构(测定蛋白质的亚基组成.,寡聚体蛋白存在的意义及其作用 原理) 6.蛋白质的构象与功能的关系(以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作为例子进行说明,氧合曲线,协同效应,玻尔效应) 第三章: 酶 重点:1.酶的定义及性质,辅助因子.活性部位 2.酶的比活力,米氏方程,Vmax,Km,转换数,Kcat/Km确定催化效率,双底物酶促反应动力学.对酶催化效率有影响的因素,及其作用机理. 3.酶的抑制作用,竞争性抑制剂,非竞争性抑制剂,反竞争性抑制剂,不可逆抑制剂,及其应用. 4.酶的作用机制:转换态,结合能,邻近效应,酸碱催化,共价催化及其原理,会举例.溶菌酶的作用机制,丝氨酸蛋白酶类及天冬氨酸蛋白酶类的结构特点及作用机制. 5.酶活性调节,酶原激活,同工酶,别构酶,多功能酶和多酶复合物. 及其与代谢调节的关系及原理.

ISO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最新版标准

ISO9001:2015标准 目录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组织的背景 4.1 理解组织及其背景 4.2 理解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 4.3 质量管理体系范围的确定 4.4 质量管理体系 5 领导作用 5.1 领导作用和承诺 5.2 质量方针 5.3 组织的作用、职责和权限 6 策划 6.1 风险和机遇的应对措施 6.2 质量目标及其实施的策划 6.3 变更的策划 7 支持 7.1 资源 7.2 能力 7.3 意识 7.4 沟通 7.5 形成文件的信息 8 运行 8.1 运行的策划和控制 8.2 市场需求的确定和顾客沟通 8.3 运行策划过程 8.4 外部供应产品和服务的控制 8.5 产品和服务开发 8.6 产品生产和服务提供 8.7 产品和服务放行 8.8 不合格产品和服务 9 绩效评价 9.1 监视、测量、分析和评价 9.2 内部审核 9.3 管理评审 10 持续改进 10.1 不符合和纠正措施 10.2 改进 附录 A 质量管理原则 文献

Ctrl+鼠标左键【点击访问诺达名师官方网站】

1 范围 本标准为有下列需求的组织规定了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a)需要证实其具有稳定地提供满足顾客要求和适用法律法规要求的 产品和服务的能力; b)通过体系的的有效应用,包括体系持续改进的过程,以及保证符合 顾客和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旨在增强顾客满意。 注1:在本标准一中,术语“产品”仅适用于: a) 预期提供给顾客或顾客所要求的商品和服务; b) 运行过程所产生的任何预期输出。 注2:法律法规要求可称作为法定要求。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构成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只有引用的版本适用。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任何修订)适用于本标准。 ISO9000:2015 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 3 术语和定义 本标准采用ISO9000:2015 中所确立的术语和定义。 4 组织的背景环境 4.1 理解组织及其背景环境 组织应确定外部和内部那些与组织的宗旨、战略方向有关、影响质量管理体系实现预期结果的能力的事务。 需要时,组织应更新这些信息。 在确定这些相关的内部和外部事宜时,组织应考虑以下方面: a) 可能对组织的目标造成影响的变更和趋势; b) 与相关方的关系,以及相关方的理念、价值观; c) 组织管理、战略优先、内部政策和承诺; d) 资源的获得和优先供给、技术变更。 注1:外部的环境,可以考虑法律、技术、竞争、文化、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方面,不管是国际、国家、地区或本地。 注2:内部环境,可以组织的理念、价值观和文化。 4.2 理解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 组织应确定: a) 与质量管理体系有关的相关方 b) 相关方的要求 组织应更新以上确定的结果,以便于理解和满足影响顾客要求和顾客满意度的需求和期望。 组织应考虑以下相关方: a) 直接顾客 b) 最终使用者 c) 供应链中的供方、分销商、零售商及其他 d) 立法机构 e) 其他 注:应对当前的和预期的未来需求可导致改进和变革机会的识别。 4.3 确定质量管理体系的范围

河南科技大学期末考试批次专业:土木工程(专升本)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专升本)

科技大学 期末考试 批次专业:202001-土木工程(专升本)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专升本) 总时长:120分钟 1. (单选题) 计算机网络是一门综合技术的合成,其主要技术是( )。(本题 2.0分) A、计算机技术与多媒体技术 B、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 C、电子技术与通信技术 D、数字技术与模拟技术 学生答案: B 标准答案:B 解析: 得分: 2 2. (单选题) 下列哪一个描述是Internet比较恰当的定义?( )(本题2.0分) A、一个协议 B、一个由许多个网络组成的网络 C、OSI模型的下三层 D、一种部网络结构

标准答案:B 解析: 得分: 2 3. (单选题) Internet上,访问Web信息时用的工具是浏览器。下列( )就是目前常用的Web浏览器之一。(本题2.0分) A、Internet B、Outlook C、Yahoo D、FrontPage 学生答案: A 标准答案:A 解析: 得分: 2 4. (单选题) 计算机病毒程序没有文件名,是靠( )识别的。(本题2.0分) A、长度 B、标记 C、特征码 D、症状

标准答案:C 解析: 得分: 2 5. (单选题) 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 )。(本题2.0分) A、存储管理、设备管理、运算器管理、处理器管理 B、文件管理、存储管理、设备管理、处理器管理 C、文件管理、存储管理、设备管理、系统管理 D、存储管理、设备管理、程序管理、处理器管理 学生答案: C 标准答案:C 解析: 得分: 2 6. (单选题) 下列关于回收站的正确说法是( )。(本题2.0分) A、回收站可以暂时存放硬盘上被删除的信息 B、放入回收站的信息不可恢复 C、放入回收站的信息不能清除 D、回收站可以存放软盘上被删除的信息

生物化学糖代谢知识点总结材料

第六章糖代 糖(carbohydrates)即碳水化合物,是指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及其衍生物或多聚物。 根据其水解产物的情况,糖主要可分为以下四大类: 单糖:葡萄糖(G)、果糖(F),半乳糖(Gal),核糖 双糖:麦芽糖(G-G),蔗糖(G-F),乳糖(G-Gal) 多糖:淀粉,糖原(Gn),纤维素 结合糖: 糖脂,糖蛋白 其中一些多糖的生理功能如下: 淀粉:植物中养分的储存形式 糖原:动物体葡萄糖的储存形式 纤维素:作为植物的骨架 一、糖的生理功能 1. 氧化供能 2. 机体重要的碳源 3. 参与组成机体组织结构,调节细胞信息传递,形成生物活性物质,构成具有生理功能的糖蛋白。 二、糖代概况——分解、储存、合成

各种组织细胞 门静脉 肠粘膜上皮细胞 体循环 小肠肠腔 三、糖的消化吸收 食物中糖的存在形式以淀粉为主。 1.消化 消化部位:主要在小肠,少量在口腔。 消化过程:口腔 胃 肠腔 肠黏膜上皮细胞刷状缘 吸收部位:小肠上段 吸收形式:单糖 吸收机制:依赖Na+依赖型葡萄糖转运体(SGLT )转运。 2.吸收 吸收途径: SGLT 肝脏

过程 四、糖的无氧分解 第一阶段:糖酵解 第二阶段:乳酸生成 反应部位:胞液 产能方式:底物水平磷酸化 净生成ATP 数量:2×2-2= 2ATP E1 E2 E3 调节:糖无氧酵解代途径的调节主要是通过各种变构剂对三个关键酶进行变构 调节。 E1:己糖激酶 E2: 6-磷酸果糖激酶-1 E3: 丙酮酸激酶 NAD + 乳 酸 NADH+H +

第二阶段:丙酮酸的氧化脱羧 第三阶段:三羧酸循环 生理意义: 五、糖的有氧氧化 1、反应过程 ○1糖酵解途径(同糖酵解,略) ②丙酮酸进入线粒体,氧化脱羧为乙酰CoA (acetyl CoA)。 总反应式: 关键酶 调节方式 ? 糖无氧氧化最主要的生理意义在于迅速提供能量,这对肌收缩更为重要。 ? 是某些细胞在氧供应正常情况下的重要供能途径。 ① 无线粒体的细胞,如:红细胞 ② 代谢活跃的细胞,如:白细胞、骨髓细胞 第一阶段:糖酵解途径 G (Gn ) 丙酮酸 乙酰CoA ATP ADP 胞液 线粒体 丙酮酸 乙酰CoA NAD + , HSCoA CO 2 , NADH + H +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

生物化学重点笔记(整理版)

教学目标: 1.掌握蛋白质的概念、重要性和分子组成。 2.掌握α-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和20种氨基酸的名称、符号、结构、分类;掌握氨基酸的重要性质;熟悉肽和活性肽的概念。 3.掌握蛋白质的一、二、三、四级结构的特点及其重要化学键。 4.了解蛋白质结构与功能间的关系。 5.熟悉蛋白质的重要性质和分类 导入:100年前,恩格斯指出“蛋白体是生命的存在形式”;今天人们如何认识蛋白质的概念和重要性? 1839年荷兰化学家马尔德(G.J.Mulder)研究了乳和蛋中的清蛋白,并按瑞典化学家Berzelius的提议把提取的物质命名为蛋白质(Protein,源自希腊语,意指“第一重要的”)。德国化学家费希尔(E.Fischer)研究了蛋白质的组成和结构,在1907年奠立蛋白质化学。英国的鲍林(L.Pauling)在1951年推引出蛋白质的螺旋;桑格(F.Sanger)在1953年测出胰岛素的一级结构。佩鲁茨(M.F.Perutz)和肯德鲁(J.C.kendrew) 在1960年测定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的晶体结构。1965年,我国生化学者首先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胰岛素(insulin)。 蛋白质是由L-α-氨基酸通过肽键缩合而成的,具有较稳定的构象和一定生物功能的生物大分子(biomacromolecule)。蛋白质是生命活动所依赖的物质基础,是生物体中含量最丰富的大分子。 单细胞的大肠杆菌含有3000多种蛋白质,而人体有10万种以上结构和功能各异的蛋白质,人体干重的45%是蛋白质。生命是物质运动的高级形式,是通过蛋白质的多种功能来实现的。新陈代谢的所有的化学反应几乎都是在酶的催化下进行的,已发现的酶绝大多数是蛋白质。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许多小分子物质和离子,它们的运输由蛋白质来完成。生物的运动、生物体的防御体系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在遗传信息的控制、细胞膜的通透性,以及高等动物的记忆、识别机构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蛋白质工程和蛋白质组学的兴起和发展,人们对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的认识越来越深刻。 第一节蛋白质的分子组成 一、蛋白质的元素组成 经元素分析,主要有C(50%~55%)、H(6%~7%)、O(19%~24%)、N(13%~19%)、S(0%~4%)。有些蛋白质还含微量的P、Fe、Cu、Zn、Mn、Co、Mo、I等。 各种蛋白质的含氮量很接近,平均为16%。因此,可以用定氮法来推算样品中蛋白质的大致含量。 每克样品含氮克数×6.25×100=100g样品中蛋白质含量(g%) 二、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 蛋白质在酸、碱或蛋白酶的作用下,最终水解为游离氨基酸(amino acid),即蛋白质组成单体或构件分子。存在于自然界中的氨基酸有300余种,但合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仅20种(称编码氨基酸),最先发现的是天门冬氨酸(1806年),最后鉴定的是苏氨酸(1938年)。 (一)氨基酸的结构通式 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有共同的结构特点: 1.氨基连接在α- C上,属于α-氨基酸(脯氨酸为α-亚氨基酸)。 2.R是側链,除甘氨酸外都含手性C,有D-型和L-型两种立体异构体。天然蛋白质中的氨基酸都是L-型。 注意:构型是指分子中各原子的特定空间排布,其变化要求共价键的断裂和重新形成。旋光性是异构体的光学活性,是使偏振光平面向左或向右旋转的性质,(-)表示左旋,(+)表示右旋。构型与旋光性没有直接对应关系。 (二)氨基酸的分类 1.按R基的化学结构分为脂肪族、芳香族、杂环、杂环亚氨基酸四类。 2.按R基的极性和在中性溶液的解离状态分为非极性氨基酸、极性不带电荷、极性带负电荷或带正电荷的四类。 带有非极性R(烃基、甲硫基、吲哚环等,共9种):甘(Gly)、丙(Ala)、缬(Val)、亮(Leu)、异亮(Ile)、苯丙(Phe)、甲硫(Met)、脯(Pro)、色(Trp) 带有不可解离的极性R(羟基、巯基、酰胺基等,共6种):丝(Ser)、苏(Thr)、天胺(Asn)、谷胺(Gln)、酪(Tyr)、半(Cys)带有可解离的极性R基(共5种):天(Asp)、谷(Glu)、赖(Lys)、精(Arg)、组(His),前两个为酸性氨基酸,后三个是碱性氨基酸。 蛋白质分子中的胱氨酸是两个半胱氨酸脱氢后以二硫键结合而成,胶原蛋白中的羟脯氨酸、羟赖氨酸,凝血酶原中的羧基谷氨酸是蛋白质加工修饰而成。 (三)氨基酸的重要理化性质 1.一般物理性质 α-氨基酸为无色晶体,熔点一般在200 oC以上。各种氨基酸在水中的溶解度差别很大(酪氨酸不溶于水)。一般溶解于稀酸或稀碱,

生产过程控制程序—2015版三体系程序文件ISO9001

生产过程控制程序 1目的 本程序规定了在生产运作的全过程中人员、设备、工艺、环境等方面控制的职责、内容和方法措施。 2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公司电线电缆产品的制造过程,并对产品质量形成的每一个过程及阶段进行确认和控制的要求、内容及方法形成本程序。 3职责 3.1质量部负责产品实现策划的落实、控制工作,合理利用资源,不断提高生产效率; 3.2生产部负责生产和技术服务质量的控制和作业环境、安全的管理工作;负责设备设施设施的维护保养工作。 3.3营销总部负责按照销售合同或客户要求,负责产品的核价、商务标书的制作,下达采购计划并安排仓库。 3.3采购部负责按生产需求采购合格的原料及设备;负责产品的出入库装缷、储存和发运。负责产品的防护和 标识及可追溯性控制; 3.4质量部负责作业文件的编制;技术标的制作。 3.5各部门对管辖范围内的环境进行管理,确保工作环境符合有关条件和要求。 4生产前准备 4.1生产提供过程控制 4.1.1生产部根据营销总部提供的《生产通知单》、技术协议等,在充分考虑本公司生产能力及库存情况下,编 制《生产任务通知单》并向各生产过程相关下达。 4.1.2采购部根据《生产通知单》》分解定额,准备生产所需原辅材料。 4.1.3生产部根据机台剩余存料情况和《生产任务通知单》,开具《领料单》或《出库单》领取原辅助材料或半 成品。 4.1.4生产机台按《生产任务通知单》和工艺文件要求,执行生产任务和生产过程的自检、互检,并做好自检互

检记录,填写《工序工艺操作台账及交接班运行记录》。 4.1.5质量部检验员对各生产机台生产内容进行巡检,并形成记录,对不合格半成品按《不合格品控制程序》处 理。 4.1.6质量部制定各生产机台的作业指导书和工艺文件,并按《文件控制程序》进行受控并下发各分厂,4.1.7半成品下盘后,操作者详细填写《产品制造流程卡》或《产品制造卡》并口头向质量部检验员交检,检验员根 据巡检情况在《产品制造流程卡》或《产品制造卡》上签章并对检验状态进行标识。 《产品制造流程卡》,交检人员填4.1.8成品线下盘后,生产设备部向质量部检验员办理交检手续,交检时盘上必须随带 写《成品检验通知及反馈单》一式两份,一份交质量部,一份生产设备部留存。 4.1.9质量部检验员对交检成品进行出厂检验、试验,并形成记录,合格后签发《合格证》和公司质量证明书, 不合格的成品按《不合格品控制程序》处理。 4.1.10生产设备部根据《合格证》内容及《生产通知单》,对成品线规格型号、数量、工号、状态、出 厂编号等全面核对后,填写《入库单》,向综合管理部办理入库手续。 4.1.11入库后的成品应及时登记、建账,做到证、账、物相符,并妥善做好成品的标识、贮存、包装、 防护和交付使用前的管理。具体依据《产品防护控制程序》处理。 4.2生产现场用原辅材料、半成品的控制 4.2.1进入生产现场的原辅材料为采购部根据《采购控制程序》向供方采购并经公司检验确认的合格原辅材料。 4.2.2质量部根据《产品的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对进厂原辅材料进行检验和试验。 4.2.3生产部根据《产品防护控制程序》对进入现场物资进行储存、防护、发放管理。 4.2.4对于因进厂检验、验证抽样而不能判断物资的全部质量特性,但在投入使用后,出现质量问题的原辅材料 应立即退出生产现场,生产操作者及时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填写《原辅材料使用意见反馈单》,由生产设备部、质量部、综合管理部部填写意见后,按《不合格品控制程序》进行处理。 4.2.5生产设备部中间库对所有入库的半成品按《半成品管理办法》进行管理。 4.3关键和特殊过程的控制 4.3.1关键过程:

生物化学糖代谢知识点总结

各种组织细胞 体循环小肠肠腔 第六章糖代谢 糖(carbohydrates)即碳水化合物,是指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及其衍生物或多聚物。 根据其水解产物的情况,糖主要可分为以下四大类: 单糖:葡萄糖(G )、果糖(F ),半乳糖(Gal ),核糖 双糖:麦芽糖(G-G ),蔗糖(G-F ),乳糖(G-Gal ) 多糖:淀粉,糖原(Gn ),纤维素 结合糖: 糖脂 ,糖蛋白 其中一些多糖的生理功能如下: 淀粉:植物中养分的储存形式 糖原:动物体内葡萄糖的储存形式 纤维素:作为植物的骨架 一、糖的生理功能 1. 氧化供能 2. 机体重要的碳源 3. 参与组成机体组织结构,调节细胞信息传递,形成生物活性物质,构成具有生理功能的糖蛋白。 二、糖代谢概况——分解、储存、合成 三、糖的消化吸收 食物中糖的存在形式以淀粉为主。 1.消化 消化部位:主要在小肠,少量在口腔。 消化过程:口腔 胃 肠腔 肠黏膜上皮细胞刷状缘 吸收部位:小肠上段 吸收形式:单糖 吸收机制:依赖Na+依赖型葡萄糖转运体(SGLT )转运。 2.吸收 吸收途径:

过程 2 H 2 四、糖的无氧分解 第一阶段:糖酵解 第二阶段:乳酸生成 反应部位:胞液 产能方式:底物水平磷酸化 净生成ATP 数量:2×2-2= 2ATP E1 E2 E3 调节:糖无氧酵解代谢途径的调节主要是通过各种变构剂对三个关键酶进行变 构调节。 生理意义: 五、糖的有氧氧化 E1:己糖激酶 E2: 6-磷酸果糖激酶-1 E3: 丙酮酸激酶 NAD + 乳 酸 NADH+H + 关键酶 ① 己糖激酶 ② 6-磷酸果糖激酶-1 ③ 丙酮酸激酶 调节方式 ① 别构调节 ② 共价修饰调节 糖无氧氧化最主要的生理意义在于迅速提供能量,这对肌收缩更为重要。 是某些细胞在氧供应正常情况下的重要供能途径。 ① 无线粒体的细胞,如:红细胞 ② 第一阶段:糖酵解途径 G (Gn ) 丙酮酸胞液

生物化学考试重点

一、糖类化学 1、糖的概念与分类 糖是多羟基的醛或酮及其缩聚物和某些衍生物。 单糖是最简单的糖,不能再被水解为更小的单位。 寡糖是由2~10个分子单糖缩合而成,水解后产生单糖。 低聚糖通常是指20以下的单糖缩合的聚合物 多糖是由多个单糖分子缩合而成。 多糖中由相同的单糖基组成的称同多糖,不相同的单糖基组成的称杂多糖。 按其分子中有无支链,则有直链、支链多糖之分 按其功能不同,可分为结构多糖、贮存多糖、抗原多糖等 按其分布来说,则又有胞外多糖、胞多糖、胞壁多糖之别 如果糖类化合物含有非糖物质部分,则称糖缀合物或复合糖类,例如糖肽、糖脂、糖蛋白等。 2、单糖的构型、结构、构象 1)构型是指一个分子由于其中各原子特有的固定的空间排列,而使该分子所具有的特定的立体化学形式。当某一物质由一种构型转变为另一种构型时,要求共价键的断裂和重新形成。★2)单糖的D-、L-型:以距羰基最远的不对称碳原子为准,羟基在左面的为L构型,羟基在右面为D构型。 3)环状结构——葡萄糖的某些性质不能用链式结构来解释: 葡萄糖不似醛发生NaHSO3和Schiff试剂的加成反应;葡萄糖不能和醛一样与两分子醇形成缩醛,只能与一分子醇反应;葡萄糖溶液有变旋现象。 4)一般规定半缩醛碳原子上的羟基(称为半缩醛羟基)与决定单糖构型的碳原子上的羟基在同一侧的称为α-葡萄糖,不在同一侧的称为β-葡萄糖。 5) 构象指一个分子中,不改变共价键结构,仅靠单键的旋转或扭曲而改变分子中基团在空间的排布位置,而产生不同的排列方式。 3、寡糖 寡糖是少数单糖(2-10个)缩合的聚合物。 低聚糖通常是指20以下的单糖缩合的聚合物。 4、多糖 多糖是由多个单糖基以糖苷键相连而形成的高聚物。 多糖完全水解时,糖苷键裂断而成单糖。 4.1 淀粉 1)直链淀粉:葡萄糖分子以α(1-4)糖苷键缩合而成的多糖链。可溶于热水、250~300个糖分子、遇碘呈紫蓝色 2)支链淀粉:由多个较短的1、4-苷键直链结合而成,不可溶于热水、可溶于冷水、>6000个糖分子、遇碘呈紫红色 3)淀粉的降解:在酸或淀粉酶作用下被降解,终产物为葡萄糖: 淀粉→红色糊精→无色糊精→麦芽糖→葡萄糖 4.2 糖原:α-D-葡萄糖多聚物 1)结构:同支链淀粉;区别在于分支频率及分子量为其二倍。 2)分布:主要存在于动物肝、肌肉中。 3)特点:遇碘呈红色。 4)功能:同淀粉,亦称动物淀粉。其合成与分解取决于血糖水平 4.3 纤维素--植物细胞壁结构多糖 1)结构:由D-葡萄糖以β(1-4)糖苷键连接起来的无分支线形聚合物。

生物化学复习重点

绪论 掌握:生物化学、生物大分子和分子生物学的概念。 【复习思考题】 1. 何谓生物化学? 2. 当代生物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掌握:蛋白质元素组成及其特点;蛋白质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的种类、基本结构及主要特点;蛋白质的分子结构;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蛋白质的主要理化性质及其应用;蛋白质分离纯化的方法及其基本原理。 【复习思考题】 1. 名词解释:蛋白质一级结构、蛋白质二级结构、蛋白质三级结构、蛋白质四级结构、肽单元、模体、结构域、分子伴侣、协同效应、变构效应、蛋白质等电点、电泳、层析 2. 蛋白质变性的概念及本质是什么有何实际应用? 3. 蛋白质分离纯化常用的方法有哪些其原理是什么? 4. 举例说明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掌握:核酸的分类、细胞分布,各类核酸的功能及生物学意义;核酸的化学组成;两类核酸(DNA与RNA)分子组成异同;核酸的一级结构及其主要化学键;DNA 右手双螺旋结构要点及碱基配对规律;mRNA一级结构特点;tRNA二级结构特点;核酸的主要理化性质(紫外吸收、变性、复性),核酸分子杂交概念。 第三章酶 掌握:酶的概念、化学本质及生物学功能;酶的活性中心和必需基团、同工酶;酶促反应特点;各种因素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特点及其应用;酶调节的方式;酶的变构调节和共价修饰调节的概念。 第四章糖代谢 掌握:糖的主要生理功能;糖的无氧分解(酵解)、有氧氧化、糖原合成及分解、糖异生的基本反应过程、部位、关键酶(限速酶)、生理意义;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血糖概念、正常值、血糖来源与去路、调节血糖浓度的主要激素。 【复习思考题】 1. 名词解释:.糖酵解、糖酵解途径、高血糖和糖尿病、乳酸循环、糖原、糖异生、三羧酸循环、活性葡萄糖、底物水平磷酸化。 2.说出磷酸戊糖途径的主要生理意义。 3.试述饥饿状态时,蛋白质分解代谢产生的丙氨酸转变为葡萄糖的途径。

三体系+50430手册2015版(QES管理手册)

公司 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文件 管理手册 (依据GB/T19001-2016、GB/T24001-2016、GB/T28001-2011、GB/T50430-2007标准编制) 2017-01-10发布 2017-01-10实施 XXXXX公司

修改控制

公司简介 X

《管理手册》发布令 公司《管理手册》是按照GB/T19001-2016《质量管理体系要求》、GB/T24001-2016 《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GB/T 28001-2011/OHSAS 18001:2007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和GB/T50430-2007《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质量管理规范》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编写的。 《管理手册》作为公司的法规性文件,适用于公司各职能部门及经营活动,是指导公司建立、整合、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管理体系的的纲领性文件和行动准则。要求全体员工必须认真学习、坚决贯彻落实管理体系的各项要求,以管理体系做为公司管理的基础框架,各职能部门要严格履行职责,强制实施《管理手册》,保证管理体系持续有效运行,以实现公司的方针和目标。 编写管理手册的目的是以便贯彻执行我们的方针、指导体系的有效运行、为评价我们的管理体系提供基础、为向员工灌输体系要求、证明我们的体系符合标准要求。 管理手册结合公司实际情况编写,要全面实施《管理手册》所规定的内容,全体员工必须遵照执行。 总经理: 日期:2017年01月01日

管理者代表任命书 遵照GB/T19001-2016《质量管理体系要求》、GB/T24001-2016《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GB/T28001-201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和GB/T50430-2007《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质量管理规范》的规定,依据公司组织结构与职责的具体情况,特任命XX同志为本公司管理者代表,行使如下权限: 1、确保按照标准建立,实施和保持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有效运行。 2、就管理体系运行情况向总经理报告,提出改进措施或方案,以供评审和作为体系改进的基础。 3、负责采取措施提高公司满足顾客要求的意识。 4、负责公司管理体系的日常事宜和与外部各方的联络工作。 总经理: 2017年01月01 日

河南科技大学期末考试编译原理试卷及答案

河南科技大学电信科卷A 一. 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 不同的编译程序关于数据空间的存储分配策略可能不同,但大部分编译中采用的方案有两种:静态存储分配方案和动态存储分配方案,而后者又分为(1) 和 (2) 。 2. 规范规约是最(3)规约。 3. 编译程序的工作过程一般划分为5个阶段:词法分析、(4) 、语义分析与中间代码生成,代码优化及(5) 。另外还有(6)和出错处理。 4.表达式x+y*z/(a+b)的后缀式为 (7) 。 5.文法符号的属性有综合属性和 (8)。 6.假设二位数组按行存放,而且每个元素占用一个存储单元,则数组a[1..15,1..20]某个元素a[i ,j]的地址计算公式为(9)。 7.局部优化是局限于一个(10)范围内的一种优化。 二. 选择题(1-6为单选题,7-8为多选题,每问2分,共20分) 1. 一个上下文无关文法G 包括四个组成部分:一组终结符,一组非终结符,一个( ),以及一组 ( )。 A . 字符串 B . 产生式 C . 开始符号 D . 文法 2.程序的基本块是指( )。 A . 一个子程序 B . 一个仅有一个入口和一个出口的语句 C . 一个没有嵌套的程序段 D . 一组顺序执行的程序段,仅有一个入口和一个出口 3. 高级语言编译程序常用的语法分析方法中,递归下降分析法属于( )分析方法。 A . 自左向右 B . 自顶向下 C . 自底向上 D . 自右向左 4.在通常的语法分析方法中,( )特别适用于表达式的分析。 A . 算符优先分析法 B . LR 分析法 C . 递归下降分析法 D . LL (1)分析法 5.经过编译所得到的目标程序是( )。 A . 四元式序列 B . 间接三元式序列 C . 二元式序列 D . 机器语言程序或汇编语言程序 6. 一个文法所描述的语言是( );描述一个语言的文法是( )。

生物化学基本内容

生物化学基本内容 学习方法 生物化学是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体的组成与结构、代谢及其调节的一门科学。其发展快、信息量丰富,有大量需要记忆的内容,因此学好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下面就如何学好生物化学这门课程谈一谈自己的浅见,希望能对学生们有所帮助。 1、选择好教材和参考书 目前市场上有各种各样的生物化学教材和一些参考书,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教材和参考书对于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学好本学科十分重要。我个人认为应该准备三本教材和一本习题集:一本是简单的版本,便于理解和自学。如南京大学由郑集等编写的《普通生物化学》;一本是高级的版本,如北京大学王镜岩等编著的《生物化学》,阅读此类教科书便于对各章内容全面和深入的掌握;第三本应该是一本英文的原版教材,如DonaldVoet编著的《FundamentalsofBiochemistry》和ChristopheK.Mathews编写的《Biochemistry》。英文版教材的特点是新、印刷精美,图表多为彩图,通常还有配套的多媒体光盘,方便你自学。阅读一本好的英文生化教材,不仅对提高自己的专业英语水平,而且对理解各章节的内容,学好本学科是非常有帮助。 2、由表及里,循序渐进,课前预习,课后复习 根据研究内容,本课程可分为以下几部分:①重要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着重介绍蛋白质、核酸、酶、维生素等的组成、结构与功能。重点阐述生物分子具有哪些基本的结构?哪些重要的理化性质?以及结构与功能有什么关系等问题,同时要随时将它们进行比较。这样既便于理解,也有利于记忆。②物质代谢及其调节:主要介绍糖代谢、脂类代谢、能量代谢、氨基酸代谢、核昔酸代谢、以及各种物质代谢的联系和调节规律。此部分内容是传统生物化学的核心内容。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应注重学习各种物质代谢的基本途径,特别是糖代谢途径、三羧酸循环途径、糖异生途径和酮体代谢途径;各代谢途径的关键酶及生理意义;各代谢途径的主要调节环节及相互联系;代谢异常与临床疾病的关系等问题。③分子遗传学基础:重点介绍了DNA复制,DNA转录和翻译。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应重点学习复制、转录和翻译的基本过程,并从必要条件、所需酶蛋白和特点等方面对三个过程进行比较,在理顺本课程的基本框架后,就应全面、系统、准确地掌握教材的基本内容,并且找出共性,抓住规律。 3、学会做笔记 首先有一点必须强调,上课时学生的主要任务时是听老师讲课而不是做笔记,因此在课堂上要集中精力听讲,一些不清楚的内容和重要的内容可以笔录下来,以便课后复习和向老师求教。当然,条件好的同学可以买来录音设备,将老师的上课内容录下来,以供课后消化。另外,老师的讲稿大都做成了幻灯片,学生可从老师那里得到拷贝。 4、懂得记忆法 学习生物化学时,学生反映最多的问题是记不住学过的内容。关于此问题我的建议是:首先分清楚那些需要记忆,那些根本就不需要记忆。如氨基酸的三字母和单字母符号是需要记的,而许多生物分子的结构式并不需要记;其次明白理解是记忆之母,因此对各章内容,必须先对有关原理理解透,然后再去记忆;第三,记忆要讲究技巧,多想想方法。如关于必需氨基酸的记忆,可以将高等动物10种必需氨基酸的首写字母拼写成一句话:Tip MTV hall(需付小费的MTV厅)。 5、勤于动手,联系实际 这是由“学懂”通向“会做”的桥梁和提高考生在考试中的实践能力的重要保证。平时多做习题,多做实验,是你掌握本学科,取得比较理想的考试成绩的一个很重要的保证。 5、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河南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管理信息系统期末考试总结

考试成绩构成:卷面(70%)+实验(20%)+平时(10%) 考试题型:1、填空题(20分)(20空) 2、单项选择题(20分)(10题) 3、名词解释(20分)(4个) 4、简答题(20分)(3个) 5、计算题或者应用题(20) 填空题: 信息的特征:事实性、时效性、不完全性、等级性、非零和性、增殖性 系统的特点:①、系统是由若干要素(部分)组成的②、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系统的结构。 ③、系统具有一定的功能。【系统一般都具有集合性、相关性、层次性、整体性、目的性、动态性和适应性。】系统的分类: ①、根据复杂程度可将系统分为简单系统和复杂系统; ②、根据系统的自然性将系统分为自然系统和人造系统; ③、根据系统的抽象程度将系统分为实体系统和抽象系统; ④、静态系统和动态系统 ⑤、开放系统和封闭系统 信息系统的特点: 1、信息系统是一种“人-机系统” 2、信息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 3、信息系统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 4、信息系统是一个综合系统 决策过程模型:决策科学先驱西蒙(Simon)在著名的决策过程模型论著中指出:以决策者为主体的管理决策过程分成了三个阶段:1、情报收集2、方案设计3、方案抉择 决策问题的分类: 1、从决策的重要性来看,可将决策问题分为:(1)战略决策(2)战术决策(3)业务决策 2、从问题的结构化程度可以将决策问题分成:(1)结构化问题决策(2)非结构化问题决策(3)半结构化问题决策 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纵向和横向): 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可以从两方面看,一个是纵向管理职能,一个是横向的管理层次。 从纵向管理职能来看,主要就是涉及到企业的人、财、物、产、供、销 从横向的管理层次看,有战略管理、战术管理、运行控制和业务处理 信息系统的发展: 信息系统经历了由单机到网络,由低级到高级,由电子数据处理到管理信息系统、再到决策支持系统,由数据处理到智能处理的过程。这个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电子数据处理系统(1)单项数据处理阶段(2)综合数据处理阶段2、管理信息系统3、决策支持系统 逻辑结构的四种基本类型: 集合结构、线性结构、树状结构和网络结构。表(线性结构)和树(非线性结构)是最常用的两种高效数据结构,许多高效的算法可以用这两种数据结构来设计实现的。 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5大功能):1、资源共享2、网络通信3、分布处理4、集中管理5、均衡负荷 网络协议的三要素: 1、语法。规定如何进行通信,即对通信双方采用的数据格式、编码等进行定义 2、语义。规定用于协调双方动作的信息及其含义 3、时序。规定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OSI参考模型(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的7个层次: 由下往上依次为:物理层-二进制传输、链路层-接入介质、网络层-寻址与路由、传输层-端到端连接、表示层-数据表示、应用层-网络应用 TCP/IP参考模型4个层次: 应用层、传输层、互联层、网络接口层 数据组织的四个层次: 从层次上看,数据组织包括数据项、记录、文件、数据库四个层次;从方式上看,数据组织包括文件组织和数据库组织两种方式 文件的组织方式: 主要有顺序文件、索引文件和散列文件三种 数据库的数据模型(概念模型和数据模型)P105 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 指外模式、模式和内模式 新奥尔良法的的四个阶段): 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和物理结构设计 实体集的联系: 一对一联系、一对多联系、多对多联系常见的战略规划的方法: 主要是企业系统规划法(BSP)、战略目标集转化法(SST)和关键成功因素法(CSF)。其他还有企业信息分析与集成技术(BIAIT)、产出/方法分析(E /MA)、投资回收法(ROI)、征费法(charg out)、零线预算法、阶石法等。在此,我们只介绍企业系统规划法、关键成功因素法这两种最常用方法的基本原理。 信息系统发展的阶段论: 信息系统进化的阶段模型,即诺兰模型。诺兰在1974年首先提出了信息系统发展的四阶段论,之后经过实践的进一步验证和完善,又于1979年将其调整为六阶段论。诺兰强调,任何组织在实现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系统时都必须从一个阶段发展到下一个阶段,不能实现跳跃式发展。诺兰模型的六个阶段分别是:初装阶段、蔓延阶段、控制阶段、集成阶段、数据管理阶段和成熟阶段。 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原则: 1、完整性原则 2、相关性原则 3、适应性原则 4、可靠性原则 5、经济实用性原则 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策略: 1、“自上而下”的开发策略 2、“自下而上”的开发策略 3、综合开发策略

生物化学糖代谢习题 ()

糖代谢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糖酵解 2.三羧酸循环 3.糖原分解 4.糖原的合成 5.糖原异生作用 6.发酵 7.糖的有氧氧化 8.糖核苷酸 9.乳酸循环 10.Q酶 二、填空题 1.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只能水解淀粉的_________键,所以不能够使支链 淀粉完全水解。 2.1分子葡萄糖转化为2分子乳酸净生成______________分子ATP 3.糖酵解过程中有3个不可逆的酶促反应,这些酶是 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 4.糖酵解抑制剂碘乙酸主要作用于___________酶。 5.调节三羧酸循环最主要的酶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6.2分子乳酸异升为葡萄糖要消耗_________ATP。

7.丙酮酸还原为乳酸,反应中的NADH来自于________的氧化。8.延胡索酸在________________酶作用下,可生成苹果酸,该酶属于EC 分类中的_________酶类。 9 磷酸戊糖途径可分为______阶段,分别称为_________和 _______,其中 两种脱氢酶是_______和_________,它们的辅酶是_______。 10 ________是碳水化合物在植物体内运输的主要方式。 三、选择题 1.在厌氧条件下,下列哪一种化合物会在哺乳动物肌肉组织中积累?() A、丙酮酸 B、乙醇 C、乳酸 D、CO2 2.磷酸戊糖途径的真正意义在于产生( )的同时产生许多中间物 如核糖等。 A、NADPH+H+ B、NAD+ C、ADP D、CoASH 3.磷酸戊糖途径中需要的酶有() A、异柠檬酸脱氢酶 B、6-磷酸果糖激酶 C、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 D、转氨酶

生物化学知识点整理

生物化学知识点整理(总33 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生物化学知识点整理 注: 1.此材料根据老师的PPT及课堂上强调需掌握的内容整理 而成,个人主观性较强,仅供参考。(如有错误,请以课本为主) 2.颜色注明:红色:多为名解、简答(或较重要的内容) 蓝色:多为选择、填空 第八章脂类代谢 第一节脂类化学 脂类:包括脂肪和类脂,是一类不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剂,并能为 机体利用的有机化合物。 脂肪:三脂肪酸甘油酯或甘油三酯。 类脂:胆固醇、胆固醇酯、磷脂、糖脂。 第二节脂类的消化与吸收

脂类消化的主要场所:小肠上段 脂类吸收的部位:主要在十二指肠下段及空肠上段 第三节三酰甘油(甘油三酯)代谢 一、三酰甘油的分解代谢 1.1)脂肪动员:储存在脂肪细胞中的脂肪,被肪脂酶逐步水解为 脂肪酸及甘油,并释放入血以供其他组织氧化利用的过程。 2)关键酶:三酰甘油脂肪酶 (又称“激素敏感性三酰甘油脂肪酶”,HSL) 3)脂解激素:能促进脂肪动员的激素,如胰高血糖素、去甲肾 上腺素、肾上腺素等。 4)抗脂解激素:抑制脂肪动员,如胰岛素、前列腺素、烟酸、 雌二醇等。 2.甘油的氧化 甘油在甘油激酶的催化下生成3-磷酸甘油,随后脱氢生成磷酸二羟丙酮,再经糖代谢途径氧化分解释放能量或经糖异生途径生成糖。 3.脂肪酸的分解代谢 饱和脂肪酸氧化的方式主要是β氧化。 1)部位:组织:脑组织及红细胞除外。心、肝、肌肉最活跃; 亚细胞:细胞质、线粒体。 2)过程: ①脂酸的活化——脂酰CoA的生成(细胞质)

2015版QEO三体系管理手册

管理手册 (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新体系)根据ISO9001:2015、ISO14001:2015和OHSAS18001:2007进行编写 文件编号:QES-01-2017 版本:A/0 编制: 审核: 批准: 发布日期:2017年05月01日实施日期:2017年05月01日

文件修订页 序号版本修订日期条款修订内容修订者 1 A/O 2017.5.1 全文新制定 编写:审核:核准:

0 目录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组织环境 4.1 理解组织及其环境 4.2 理解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 4.3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范围 4.4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及其过程 5 领导作用 5.1 领导作用和承诺 5.2 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方针 5.3 组织的岗位、职责和权限 6 策划 6.1 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 6.2环境因素与危险源 6.3合规义务 6.4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目标及其实施的策划 6.5变更的策划 7 支持 7.1 资源 7.2 能力 7.3 意识 7.4 沟通/信息交流 7.5 形成文件的信息 8 运行 8.1 运行的策划和控制 8.2 产品和服务的要求 8.3 产品和服务的设计开发 8.4 外部供应过程、产品和服务的控制 8.5 生产和服务提供 8.6 产品和服务放行 8.7 不合格输出的控制 8.8应急准备和响应 9 绩效评价 9.1 监视、测量、分析和评价 9.2 内部审核 9.3 管理评审 10 改进 10.1 总则 10.2 不符合和纠正措施 10.3 持续改进 附录A:公司架构图 附录B:管理制度清单 附录C:软件开发、销售服务流程

生物化学 复习资料 重点+试题 第五章 糖代谢

第五章糖代谢 一、知识要点 (一)糖酵解途径: 糖酵解途径中,葡萄糖在一系列酶的催化下,经10步反应降解为2分子丙酮酸,同时产生2分子NADH+H+与2分子ATP。 主要步骤为(1)葡萄糖磷酸化形成二磷酸果糖;(2)二磷酸果糖分解成为磷酸甘油醛与磷酸二 羟丙酮,二者可以互变;(3)磷酸甘油醛脱去2H及磷酸变成丙酮酸,脱去的2H被NAD+所接受,形成NADH+H+。 (二)丙酮酸的去路: (1)有氧条件下,丙酮酸进入线粒体氧化脱羧转变为乙酰辅酶A,同时产生1分子NADH+H+。 乙酰辅酶A进入三羧酸循环,最后氧化为CO2与H2O。 (2)在厌氧条件下,可生成乳酸与乙醇。同时NAD+得到再生,使酵解过程持续进行。 (三)三羧酸循环: 在线粒体基质中,丙酮酸氧化脱羧生成的乙酰辅酶A,再与草酰乙酸缩合成柠檬酸,进入三羧酸循环。柠檬酸经脱水加水转变成异柠檬酸,异柠檬酸经连续两次脱羧与脱羧生成琥珀酰CoA; 琥珀酰CoA发生底物水平磷酸化产生1分子GTP与琥珀酸;琥珀酸再脱氢,加水及再脱氢作用依次变成延胡索酸,苹果酸及循环开始的草酰乙酸。三羧酸循环每循环一次放出2分子CO2, 产生3分子NADH+H+,与一分子FADH2。 (四)磷酸戊糖途径: 在胞质中,在磷酸戊糖途径中磷酸葡萄糖经氧化阶段与非氧化阶段被氧化分解为CO2,同时产 生NADPH + H+。 其主要过程就是G-6-P脱氧生成6-磷酸葡萄糖酸,再脱氢,脱羧生成核酮糖-5-磷酸。6分子核酮糖-5-磷酸经转酮反应与转醛反应生成5分子6-磷酸葡萄糖。中间产物甘油醛-3-磷酸,果糖-6-磷酸与糖酵解相衔接;核糖-5-磷酸就是合成核酸的原料,4-磷酸赤藓糖参与芳香族氨基酸的合成;NADPH+H+提供各种合成代谢所需要的还原力。 (五)糖异生作用: 非糖物质如丙酮酸,草酰乙酸与乳酸等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合成糖的过程,称为糖异生作用。 糖异生作用不就是糖酵解的逆反应,因为要克服糖酵解的三个不可逆反应,且反应过程就是在 线粒体与细胞液中进行的。2分子乳酸经糖异生转变为1分子葡萄糖需消耗4分子ATP与2 分子GTP。 (六)蔗糖与淀粉的生物合成 在蔗糖与多糖合成代谢中糖核苷酸起重要作用,糖核苷酸就是单糖与核苷酸通过磷酸酯键结合所形成的化合物。在植物体中主要以UDPG为葡萄糖供体,由蔗糖磷酸合酶催化蔗糖的 合成;淀粉的合成以ADPG或UDPG为葡萄糖供体,小分子寡糖引物为葡萄糖受体,淀粉合酶催化直链淀粉合成,Q酶催化分枝淀粉合成。 糖代谢中有很多变构酶可以调节代谢的速度。酵解途径中的调控酶就是己糖激酶,6-磷酸果糖激酶与丙酮酸激酶,其中6-磷酸果糖激酶就是关键反应的限速酶;三羧酸反应的调控酶就是柠檬酸合酶,柠檬酸脱氢酶与α-酮戊二酸脱氢酶,柠檬酸合酶就是关键的限速酶。糖异生作用的调控酶有丙酮酸羧激酶,二磷酸果糖磷酸酯酶,磷酸葡萄糖磷酸酯酶。磷酸戊糖途径的调控酶 就是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它们受可逆共价修饰、变构调控及能荷的调控。 二、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糖异生 (glycogenolysis) 2.Q酶 (Q-enzyme) 3.乳酸循环 (lactate cycle) 4.发酵 (fermentation) 5.变构调节 (allosteric regulation)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