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_墨子_非命_与儒家的_命_

_墨子_非命_与儒家的_命_

_墨子_非命_与儒家的_命_
_墨子_非命_与儒家的_命_

哲学社会科学版(双月刊)

山东大学学报

2005年第3期

《墨子》“非命”与儒家的“命”

张德苏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中文系,山东威海400031)

摘要:《墨子》对儒家的“命”观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但是这种批判并没有全面把握儒家复杂的“命”观,没有看到儒家的“命正论”因素;同时对儒家“命定论”提出的背景及其积极意义也缺乏正确的认识,儒家的“命定论”核心观点是,富贵穷通是由“时”、“命”决定的,面对选择人不应患得患失,而应“行其义”、“知其不可而为之”,实现“仁者”、“贤者”、“圣者”的高贵价值,《墨子》指责的俟命殆事并非儒家“命定论”的应有之义。《墨子》的偏颇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的“命定论”具有负面效应,尤其是在普通民众中;儒家后学也有将“命定论”引向消极的弊端;同时墨家自身理论目的是社会实践,而非理论探讨,使之无暇对儒家命观进行细致的整理分析。

关键词:“命定论”;“命正论”;儒家思想;《墨子》

中图分类号:B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839(2005)03-0021-06

The Confuc i us’V i ew on Fa te and

the Cr iti c is m of it i n Mozi

ZHANG DeΟsu

(Depa rt m ent of Chi ne se Language&Lite ra ture,Shandong Uni ve rsity a tW e i ha i,W e i ha i264209,P.R.Chi na)

Abstract:The shar p criticis m of the Confucian deter m inis m of fate in M ozi is not based on a a thor ough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fucian view of fate.Mozi criticized Confucius’deter m inistic view of fate without taking int o considerati on the Confucian view that fate is deter m ined by what one does,the given back2 ground in which the deter m inistic view was p r oposed,and the positive element in it.The deter m inistic view of fate in Confucianis m assumes that whether one is rich or poor,humble or noble,is deter m ined by"circum stances"and fate,that he should not give too much thought t o gain or l oss,that when faced with choices in tife,he should do what he is obhiged t o,and that he should do what he knows he is not capable of doing in order to realize his value as a wise man,a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615537212.html,p lete reliance on one’s fate to the extent of inactivity,which was attacked in M ozi,is not the true meaning of the Confucian deter m in2 is m.The author concludes that the biases against the Confucian deferum inis m can be exp lained in ter m s of the fact that the Confucian"deter m inis m"has its negative effect on es pecially ordinary peop le,that later scholars tend t o inter p ret it in a negative way,and that theories of Mo scholars are focused on s o2 cid p ractice rather than on theory constructi on and scholars have never conducted a thor ogh study of the Confucian view of fate.

Key words:deter m inis m of fate;Confucianis m;M ozi

收稿日期:2004-03-28

作者简介:张德苏(1965-),男,山东德州人,山东大学文学院在读博士,山大威海分校中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先秦两汉文学。

近年的墨子研究中,对墨子“非命”思想进行讨论的文章出现了不少,但对墨子所非之命与儒家思想的关系却很少见人检讨,诸如《墨子》所非之“命”是否即是儒家所持之“命”?《墨子》是否是在全部意义上对儒家天命观予以批判?儒家主命而墨家非命的根本分歧点在哪里?其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是什么?这些都是儒墨思想研究中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以下是《墨子》“非命”的两条典型言论:

……古之圣王发宪出令,设以为赏罚以劝贤。……执有命者之言曰:“上之所赏,命固且赏,

非贤故赏也;上之所罚,命固且罚,不暴故罚也。”是故入则不慈孝于亲戚,出则不弟长于乡里。坐处不度,出入无节,男女无辨。是故治官府则盗窃,守城则崩叛。君有难则不死,出亡则不送。……以此为君则不义,为臣则不忠,为父则不慈,为子则不孝,为兄则不良,为弟则不

弟。[1](第166-167页)

有强执有命以说议曰:寿夭贫富,安危治乱,固有天命,不可损益。穷达赏罚幸否有极,人之

知力,不能为焉。群吏信之,则怠于分职;庶人信之,则怠于从事。吏不治则乱,农事缓则贫,贫且乱政之本。而儒者以为道教,是贼天下之人者也。[1](第179-180页)

类似的言论在《墨子》书中还有不少,其总的意旨是说:一、“有命”观是儒家的观点;二、“有命”观念使人赖于命而殆于事,是“足以丧天下”的危险思想。第一点没有太大的问题;第二点的似是而非与简单片面是很显然的。本文将从两个方面分析《墨子》对儒家“天命观”批判的偏颇,并试图从三个角度寻求造成这种偏颇的原因。

《墨子》一书对儒家思想的态度应主要来源于墨家思想的缔造者———墨翟。墨翟的具体生卒年虽自孙诒让以来众说纷纭,但约略言之,说他生活在孔子卒后、孟子生前,大致不错,也合乎各家的判断。[2](第14-20页)所以本文所论儒家的“命”观将以孔子的言论———《论语》为主要依据。考虑到《墨子》中有墨家后学之言,战国时代诸儒可能被纳入墨家后学的批判视野,本文将辅以《孟子》、《中庸》、《易传》乃至《荀子》中的材料以证成:儒家“命”观具有积极意义;墨家所批评的“执有命者”之言非儒家思想之主流。

由于目前对中国古代“命”观进行系统研究的论著极少,也没有形成一套关于古代“命”观分类的专业术语,为了方便讨论,本文拟采用傅斯年先生《诸子天人论导源》[3](第660-675页)中的两个概念:

1.命定论———以天命为固定,不可改易,不随人的善恶而厚薄。此为《墨子》所批判的儒家“命”观。

2.命正论———天命依人事善恶降福祸。此为周朝以来官方之“命”观。“天命靡常,唯德是辅”、“皇天无亲,常与善人”是其代表性的表达。

儒家“命”观与《墨子》的偏颇

儒家的“命”观是复杂的。虽然“命定论”思想是孔子创见性地引入儒家思想体系的,并在儒家修身之学中占主流地位,但由于孔子对周文化的一往情深,他并没有舍弃周朝统治思想中的“命正论”;而且孔子以及整个儒家主流思想从不以“命定”论国事、政事。儒家学说中没有“安危治乱,固有天命,不可损益”

[1](第180页)的观点,而是讲“为政以德”[5](第20页)、“先之劳之”[5](第279页)、“无倦”[5](第279页)、“尊五美,屏四恶”[5](第417页)。这种政治态度显然是以“天命靡常,唯德是辅”这种“命正论”观念为前提的。《论语?季

氏》:“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文中“畏天命”下何晏《论语集注》释云:“顺逆吉凶,天之命也。”[6](第2522页)说明这正是一种“命正论”态度。而《墨子?非命下》批判说:“夫安危治乱,存乎上之为

政也,则夫岂可谓有命哉?”[1](第173页)这类的话在《非命》三篇中还有几处,很清楚,《墨子》的批判是设儒家

以“命定”论政事为前提的,这显然是不符合儒家思想的实际的。

“命正论”作为儒家“命”观的重要成分之另一表现是:在讨论个人修养时,儒家虽常以“命定论”来解释人生遭际,以排除世俗利益的得失对儒者修身的干扰作用,但在某些情况下,儒家并不完全抛弃“命正论”对人生的解释和劝导。

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大德者必受命。

[6](第1628页)

弟子勉学,天不忘也。(杨倞注云:“言天道福善,故曰‘不忘’。)[4](第482页)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墨子》“非命”与儒家的“命”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6](第19页)

这都是“命正论”思想。这种思想与《墨子》的“天志”、鬼神的施报思想是相一致的。而《墨子》对儒家“命”观的批判丝毫未涉及其“命正论”思想,当然不是全面周密的批判。

《墨子》对儒家“命定论”本身的批判,同样没有建立在全面分析基础上,更没有深入分析孔子以“命定”解释人生遭遇的目的,没有认识到孔子之论个人的穷通寿夭为“命定”是出于对人修德不倦的激励。试论之如下:

西周以来的“命正论”是建立在道德应然基础上的,并不是对社会实然的反映,是一种“善”的倡导,而不是“真”的认识;故往往与现实社会龃龉不合,善无善应、恶无恶报的现象使“命正论”逐渐遭到怀疑。西周未年至春秋时期,对“天”的公正性的质疑甚至成了一时的思潮。直到孔子时代,这种疑问依然存在于孔门弟子中。《荀子?宥坐》就记载了子路的困惑:

孔子南适楚,厄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糂,弟子皆有饥色。子路进问之曰:“由闻之: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不善者天报之以祸。今夫子累德、积义、怀美,行之日久矣,奚居之隐

也?”[4](第526页)

这说明到孔子时代,“命正论”已经难以为个人操行继续提供精神支持。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与此时精神支持的脆弱也有深刻的关系。这种情况下,孔子对道德的精神支持与道德动力进行了新的探求,这就是“纳礼于仁”,把“礼”的合理性追溯到人的心理要求中。[7](第16-21页)目的在于以一种更为有效的精神支持与道德动力,推动、提升人们的道德自律能力,进而恢复周礼所倡导的社会秩序。孔子所追寻到的这种新支持、新动力就是人对“仁”的心理欲求,和对由仁心的充实而形成的一种崇高人格———君子人格的精神欲求。一切道德理论都必须面对并清楚解答追求道德与世俗利益之间的关系,在这方面,孔子以“命定论”的解释代替了“命正论”。其核心观点是,人生遭遇、富贵利达、穷通寿夭是由“时”、“命”决定的,不是个人的努力所能改变的(后来孟子概括为:“非人之所能为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所以人不应面对世俗利益患得患失,更不应企图“不以其道”而改变它。人所应做的就是“行其义”、“仁以为己任”;面对责任,“知其不可而为之”,获得“仁者”、“贤者”、“圣者”的崇高品德,实现人之所以为人的高贵价值。这在道德学说史上应是一个极大的进步,因为“命正论”实际是以世俗利益诱导人来维持道德,修德有手段意味;而儒家的“命定论”则切断修德与世俗利益的联系,提升自我道德修养在这里是“目的”,而不是向上天或神灵求福的“手段。”

儒家常常把人生的负面的遭遇归之于“命”,从而把它排除到思考、经营之外,使人能够更专心于道德的提高。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5](第395页)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吾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5](第264页)

“命定”的思想也使儒家人物在正义的作为中,不畏艰难,充满自信。洋溢出一种雍容镇定的人格之美。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5](第147页)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5](第176页)

这种“命”观也能让儒家人士在面对贫穷、失意、生老病死等人生困境时由于感受到心灵的崇高而平静、快乐: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5](第121页)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5](第145页)

而且儒家讲“命定”并不是让人“俟命无为”,而是强调其另一面:进取不止,不以得失为患,不以成败为忧。上面引文中“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体现的就是这种精神。另如: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赵岐注云:“贰,二也。仁人之行,一度而已。虽见前人或夭或寿,终无二心改易其道。夭若颜渊,寿若邵公,皆归之命,修正其身以待天命,此所以立

命之本。”)[6](第2764页)

道之所在,虽贫,吾不去;道之所斥,虽富,吾不取。这种思想首先鲜明地指出德行与贫富是两码事,其次引导人们走向德行,而不是走向富贵。支持这一选择的内在动力是人性的崇高感。排除世俗干扰的理论就是“命定论”。

更引人注目的是,儒家的“命定论”坚决反对把一切都交给命运,对于人能把握的部分,儒家学说是绝不放弃的。知命者不立乎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6](第2764页)

虽然有“命”,但要是放弃主观的能动,不去把握自己能够把握的个人行为与品德,则非“正命”,孟子在此又提出“正命”这一概念,可谓煞费苦心。这似乎透露出当时的确出现过如《墨子》所批判的一任天命的消极人生观。而孟子“正命”概念的提出也有力地反映出儒家是反对“一任天命”的,并从理论上努力抵制这种消极人生观:

孟子曰:“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

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6](第2775页)

孟子承认“味、色、声、臭、安佚”存于人之性中,但如以此为追求就会失去修德之心,所以,如同孔子的

思路,孟子把它归之于“命”。“君子之道,则以仁义为先,礼节为制,不以性欲而苟求。”

(赵歧注)相反,“仁、义、礼、知、天道”则属于人能把握的道德追求的范围,所以孟子说“君子不谓命也”。也就是说要求君

子们“亹亹不倦,不但坐而听命”

(赵歧注)。因此,全面地看起来,儒家的“命定论”并非如《墨子》所批评的是一种让人消极等待的人生观。而且直到墨子时代,“命定论”的积极色彩也未消失。墨子与之直接辩论的儒家人物公孟子的一些观点仍能让我们看到儒家“命定论”的积极意义:“公孟子曰:贫富寿夭,齰然在天,不可损益。又曰:君子必学。”[1](第275页)和孔子“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相一致,儒家也“执有命而进取”。《墨子》并没有全面认识儒家的“命定论”的意义,尤其是没有看到“命定论”的积极意义。

《墨子》片面批判儒家“命”观的原因

1.“命定论”的负面效应

《墨子》对儒家“命”观虽不是一种全面客观的分析与批判,但也绝非是对儒家思想的诬蔑与诽谤,儒家“命”观的确有它的负面效应,而且这种负面效应对于墨家所面临的问题来说是巨大的,危险的。

“命定论”思想其实是一种否定宗教权威的思想,是一种理性化思想。人类在其生存发展过程中,总是存在不可控制的方面,把这一部分归之于命,虽不是一种理想的解决方法,却远比天命鬼神报应更为理性。儒家思想把道德的支持力归到仁心上,把人生遭际归之于与人的行为善恶无关的“命”上,就使道德的支持更加理性化了。但这样的理论也许适用于知识阶层,使他们在保持自己高尚的德操时,感受到自身人格的伟大,使自己能在人生困境中感受到一种悲壮之美或者是一种人格完善的快乐。但这样的理论不太适用于民间,“小人喻于利”的倾向是难以理性教化改变的,反而会因理性对宗教信念的解魅作用,使“小人”们失去维持道德信念的终极支持,丧失道德自我提升的动力,同时又给他们职分荒废的借口。儒家人物由于“命定论”摆脱了世俗利益的干扰,会更加坚定地“修身以俟命”,而其他阶层的人则可能由于“命定论”而“俟命不修身”。这就会出现“上不听治,下不从事”的局面。《墨子》书中所控诉的“执有命者”的观点的危害,正是由于宗教信仰的缺失而在世俗生活中产生的。宗教信仰的缺失虽不能完全归罪于儒家的“命定论”思想,但儒家“命定论”肯定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于是《墨子》便把儒家当作了主靶。

墨子来自民间,属百工阶层[7](第52-53页),他要面对的不只是儒家所面对的君子,更多的是普通的民众,而且墨子的“兼爱”、“非攻”理论对人的道德要求要高出于儒家的“仁”的要求。这样,墨子自然就想到了宗教力量,而当春秋战国时期,民间宗教信仰仍有很大的社会基础,可以利用它来传播一种新思想,因此对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

3期

儒家命观的批判由墨家提出并非偶然。墨子思想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虽由儒家的理性回到了“天志”、“鬼神”的层次,应是倒退现象,但在他所处的环境中,对实践他的学说却是一种极好的适应。

“命定论”的另一个负面效应是:既得利益者可借此论证自己地位、权势的合法性,也可用此否定下层

人民的权利要求。《墨子?非命下》云:“不而矫其耳目之欲,

而从其心意之辟。外之骋田猎毕弋,内湛

于酒乐,而不顾其国家百姓之政。繁为无用,暴逆百姓。”[1](第173页)这正是“命定论”这一负面影响的表现。“暴逆百姓”虽是儒家所反对的,但维护统治者的既得利益却是儒家学说的应有之义,因为儒家学说的一个重要的理论目的就在于维护、恢复西周时期的等级制度。而墨家作为一来自民间的学说则天然地带有反对既定秩序的倾向,变儒家的“亲亲”、“尊尊”为“尚贤”就是这一要求的具体反映。“命定论”在这方面是一个极大的理论障碍,所以成了《墨子》猛攻的对象。

这两种负面效应是儒家“命”观中“命正论”所不具有的,且在一定意义上说,“命正论”与墨家的天志鬼神的施报思想的社会效果是一致的,所以《墨子》书中,我们找不到墨家对儒家“命正论”的批判。

2.儒家后学的理论偏颇

《墨子》批判“命定论”而把矛头直指儒家,也有儒家思想自身发展的原因,儒家后学的某些派别在“命”观上出现了偏颇。

《郭店楚简?穷达以时》:“有天有人,天人有分。识天人之分,而知所行矣。”[8](第145页)指出人所能控制的范围和天所控制的范围是不同的。这与下文“穷达以时,德行一也”、“遇不遇,天也。动非为达也,故穷而不□□□为名也”[8](第145页),共同阐明了儒家的一种观点:“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知其不可而为之”。但我们同时看到“初韬晦,后名扬,非其德加。子胥前多功,后戮死,非其智衰也。骥厄张山骐塞于邵来,非亡体壮也”[8](第145页)等语,其语势偏重于强调“命”的决定作用和“德”、“智”等主观因素的无奈,会加重人们对命运的依赖,成为墨子所批评的“执有命者”。

又如《荀子?宥坐》:“今有其人不遇其时,虽贤,其能行乎?苟遇其时,何难之有?”[4](第527页)(《韩诗外传》卷七也有类似说法)这些都对“命”的作用强调很重,可能会使其弟子走向《墨子》所批判的被动的“执有命者”。

我认为执这种“命”观的主要是子游氏之儒。《荀子?非十二子》谈到子游氏之贱儒:“偷儒惮事,无廉耻而耆饮食,必曰君子固不用力。”[4](第105页)《荀子?修身》再斥其“偷儒惮事,无廉耻而嗜乎饮食”。[4](第34页)《荀子?儒效》又云:“呼先王以欺愚者而求衣食焉,得委积足以揜其口而扬扬如也;随其长子,事其便辟,举其上客,然若终身之虏而不敢有他志。是俗儒者也。”[4](第139页)正好,《墨子?非儒》在批判“命定论”时也说:“倍本弃事而安怠傲,贪于饮食,惰于作务。”[1](第180页)是子游氏之儒的特征。

又据《论语?子张》: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未也。本之则无如之何。”似也可看出对具体的事务、小节是轻视的,而对于“本”是重视的,这也容易导向“惮事”而溺于对“命”的探究。郭沫若《十批判书》认为《礼记?礼运》是子游氏之儒的主要经典。[9](第132页)其中的五行思想很突出,有命定倾向。“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阙,五行之动,迭相竭也。”《孟子?公孙丑上》:“昔者窃闻之,子夏、子游、子张皆有圣人之一体;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6](第2686页)子游所得的一体大概就是孔子的“命”观。所以我们说很可能是子游氏之儒把儒家的积极“命定论”导向了消极的俟命论。这一点还有待于更多资料的证实。

3.墨家理论自身的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的起源,学者们多有争论。如果“出于王官”说揭示的是诸子起源的内因的话,出于“救乱”说则是揭示的诸子起源的外因。他们是激于社会的混乱而出现的,是以解决现实问题为指向的,而解决问题的角度与思路的不同,造成了各家思想的千差万别,对他家思想批判的偏激源于这种“实用性”。因为这不是一个作理论总结的年代,所以那个时代的各家著作,对其他思想的批判常常不是建立在全面分析之上的,而是对这种思想的较突出的负面效应的批判,道家对儒家的批判、儒家对墨家的批判都是这样的,墨家对儒家的批判当然也不会例外。《墨子》不涉及儒家的“命正论”,是因为它无碍于墨家的思想;《墨子》猛击儒家的“命定论”,是因为它直接与墨家的“天志”、“鬼神”思想相对立,而“天志”、“鬼

《墨子》“非命”与儒家的“命”

神”思想又是墨家道德根本动力所在;《墨子》不去分析儒家“命定论”思想的道德目的与积极意义,是因为它无关于墨家思想的存亡。

而且这种“实用”倾向不仅决定墨家对儒家命观批判的取舍,而且会在实质上影响墨家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如当公孟子谈到儒家的一个代表性观点“贫富寿夭,齰然在天,不可损益。又曰:君子必学”[1](第275页)时,墨子则批驳说:“教人学而执有命,是犹命人葆而去其冠也。”

[1](第275页)这清晰地暴露了墨子对儒家“命”观中的辩证性缺乏认识。又“公孟子曰无鬼神,又曰君子必学祭祀”[1](第276页),这也是儒家的一个典型观点,孔子的得意门生曾子则深得其中三昧:“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5](第13页)墨子批判说:“执无鬼而学祭礼,是犹无客而学客礼也;是犹无鱼而为鱼罟也。”[1](第276页)也没有真正理解儒家强调祭祀在伦理乃至政治上的意义。

这种“实用”倾向还可能影响到《墨子》的语言表达。当墨家人物面向普通大众进行教化的时候,他们无法采取儒家人物面对士人的教化方法,不能叩其两端而归于中庸。大众教化需要明确、直接。“爱人利人者,天必神福之;恶人贼人者,天必祸之;日杀不辜者,得不祥焉。”

[1](第12-13页)这样把利害关系摆明,才能把自己的主张灌输给民众。这样的语言表达倾向也使《墨子》在批判儒家思想时难以采取一种辩证的口

吻。

无论是“实用”性的理论倾向,还是由这种理论倾向造成的认识偏差,都可能造成《墨子》对儒家“命定论”的片面批判。

人总是历史的人,无论是普通人,还是思想家,都无法超越历史而存在,也无法超越历史而思考。《墨子》对儒家“命”观的批判,及其批判中出现的片面性,都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当后代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审视它的时候,这种偏颇就清晰地暴露出来了,但我们恐怕还是不能乐观地认为我们高明于古人,因为我们在自信地指点古人的局限的时候,已经不自觉地戴上了当代历史的紧箍,或者说是接受了当代历史的使命,社会科学的研究尤其这样。社会科学与其提倡科学地研究,毋宁提倡合理地研究。参考文献:

[1]孙诒让.墨子间诂[M ].上海:上海书店,1986.

[2]徐希燕.墨学研究[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3]胡晓明,傅杰.释中国[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4]王先谦.荀子集解[M ].北京:中华书局,1988.

[5]刘宝楠.论语正义[M ].上海:上海书店.1986.

[6]十三经注疏[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7]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8]郭店楚墓竹简[R ].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9]郭沫若.十批判书[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

(责任编辑:刘运兴)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墨子题库带答案

一、上下句背诵 1. 君子之道也:(),(),(),();四行者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答: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 2. ();();(),不足与友;(),(),(),不足与游。 答: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守道不笃,遍物不博,辩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 3. 是故先王之治天下也,必察迩来远,()。(),此以怨省而行修矣。答:君子察迩而迩修者也;见不修行见毁而反之身者也, 4. 故君子力事日强,(),()o 答:愿欲日逾,设壮日盛。 5. ();();()o三子之能达名成功于天下也,皆于其国抑而大丑也。 答:昔者文公出走而正天下;桓公去国而霸诸侯;越王勾践遇吴王之丑而尚摄中国之贤君。 6. (),故能大。圣人者,事无辞也,物无违也,()。答:是故江河不恶小谷之满已也;故能为天下器。 7. 故虽有贤君,();虽有慈父,()。 答:不爱无功之臣;不爱无益之子。 8. (),非此位之人也;(),非此禄之主也。 答:是故不胜其任而处其位;不胜其爵而处其禄。 9. 君子战虽有陈,();丧虽有礼,();士虽有学,()。 答:而勇为本焉;而哀为本焉;而行为本焉。 10. 是故置本不安者,无务丰末;(),无务求远;(),无务外交;(),无务多业; (),无务博闻。 答:近者不亲;亲戚不附;事无终始;举物而暗。 1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君子之道也: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修身》)答:死则见哀。 1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修身》)答:行不果 1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故君子自难而易彼,众人。(《亲士》) 答:自易而难彼 二、解释字词 1. 列出《墨子》《修身》篇中的通假字; 答案:陈:同“阵”;辩:同“辨”;戴:同“载”。 2. 解释:镒; 答案:古代的重量单位,二十两为一镒。 3. 解释:铦; 答案:锋利。 4. 解释:谮慝; 答案:诬蔑毁谤。 5. 解释:砥;

墨子“兼爱”思想

兼爱。 【译文】不分等级,不分远近,不分亲疏地爱天下所有的人。 墨家的基本思想主要有以下十点: 兼爱 完全的博爱(与儒家的亲亲相对反,将父慈、子孝、兄友、弟悌......等等的亲人对待方式,扩展到其他陌生人身上)。 非攻 反对侵略战争(战争对于败者的伤害及,伤人命、损其才,是没有意义的破坏行动。而对于胜方而言,仅仅是获得了数座城池与税收,但总的来说伤害与损失也是巨大的,所以战争是没有意义的行为)。 尚贤 不分贵贱唯才是举。 尚同 上下一心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兴利除弊(有一说法为“上同”,认为天子是百官之首,而百姓听令百官,与上而同,此乃“上同”之意)。 天志 掌握自然规律(有一说法为天子代天行政,并借由上同的观念推论出人民以天的意志而行事)。 明鬼 尊重前人智慧和经验(有一说法认为墨家说鬼所为并非迷信,而是希望以神鬼之说使人民警惕,不行邪恶)。 非命 通过努力奋斗掌握自己的命运。 非乐 摆脱划分等级的礼乐束缚,废除繁琐奢靡的编钟制造和演奏(古代音乐费时耗事,花费甚大,于国家并无生产的行为,乃无用之事)。 节用 节约以扩大生产。反对奢侈享乐生活。 节葬 不把社会财富浪费在死人身上(儒家的厚葬耗钱财,守丧则需三年,三年过后人虚弱需要人扶才能起行,影响国家生产力,乃浪费之事)。 此外还有逻辑学等; 墨家主张的"仁",是"兼相爱"。这是一种普遍的爱,是理想化了的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平等关系。 "兼相爱"的具体表现在"交相利"。 教育内容墨翟以“兼爱”、“非攻”为教, 墨子谈兼爱,可惜生在一个弱肉强食的版图吞并时代,统治者只看中他的守城术。

兼爱非攻 所谓兼爱,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与儒家的博爱(“亲亲有术,尊贤有等”)相反。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爱人若爱其身”,并提出“天下之人兼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辱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他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天下人不相爱所致。同时,墨子也看到春秋战国时期,最大的弊病就是战争,因此,从兼爱的思想中,引申出了非攻。兼爱非攻是墨子最著名的思想。但由于他不能正确认识战争的根源,也不能区分战争的不同性质,因此不免流于和平主义的空想。[3]

论墨子的“兼爱”与孔子的“仁爱”的不同之处

论墨子的“兼爱”与孔子“仁爱”思想的不同之处 在中国伦理史上,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和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都主张爱人”,但儒家的爱人是“仁爱”,墨家家的爱人是”兼爱”。虽然在“爱人”这一点儒墨两家有着共同之处,但儒家的仁爱和墨家的兼爱,毕竟还是有着一些区别的。 第一、“兼爱”和“仁爱”的核心不一样 儒家的仁爱精神是建立在亲亲基础上的,并且亲亲的核心是孝悌。儒家道德以孝悌说仁爱,又把孝悌建立在返本的自然情感上,而把仁从外部的规范变为人性的本能。在亲亲基础之上,孝梯通过纵横两个方面把血缘关系和等级关系两方面构造起来。孝移于君,便有了“忠”,悌移于尊,便有了“义”。然而,墨家兼爱的核心却是爱无差等,是一种没有等级观念的爱, 要求人们抛弃儒家所说的血缘等级等因素, 做到爱人如己。就是墨子所说的“视人之国若视其国, 视人之家若视其家, 视人之身若视其身。”由此达到“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 盗贼无有, 君臣父子皆能孝慈”的和谐安定的社会局面。而在墨子看来,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观点在现实生活中是难以行得通的。 第二,“兼爱”与“仁爱”的本质不一样 儒家道德讲“爱人”,归根结底是爱己、为己。儒家道德的修己安人之道在现实生活中实现个人利己这一目的的方法。这种行为在本体上表现为“不忍人之心”,在行为上表现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瞻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以力假人者霸,以德行人者王。”由此可见,儒家之仁爱是在“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的推的人情法则作用下,达到利己、为己的目的.然而,墨家兼爱却是一种利人、为人之爱。墨子把是否‘中万民之利”作为评价人的行为善恶的准则。墨子认为,讲兼爱必须给人以实际的利益。关于爱人和爱己的关系,墨子认为两者并不矛盾。他说:“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第三,“兼爱”和“仁爱”的产生起点不一样 儒家的的“爱”不是由外向内强加于人的, 而是自发的。它以人性向善作为其哲学起点, 孔子“爱人”的观念是对人性的信赖和人格的尊重。儒家注重伦理,认为首先要作为一个尽“孝”道的人, 才有可能去爱其它的人, 这是行仁之道的基本条件。提倡“亲亲”之爱, 乃是发之于人的本性, “父子”血缘关系是人与人关系的基础和起点。因此,儒家的爱是由特殊性到普适性的, 由“爱亲”产生而推至“爱众”、“爱民”。墨子则认为“爱”是自外向内的, 由于现实的需要而存在。他的政治思想以“天志”为本。面对战国时期频繁的兼并战争、崩坏了的道德规范,墨子从“天志”出发推出“兼爱”, 让“爱”成为天下太平的工具。在墨子的学说中, “爱”是外在产生的, 作为人们生存必需拥有的一项品质而强加。 第四,“兼爱”与“仁爱”实现的方式不一样 孔子把春秋时代看作“礼坏乐崩”的时代, 因此, 他提出了以“仁爱”为基础内容的“礼乐”思想。反过来“,礼乐”成为其“仁爱”的实现方式, 即内乐而外礼的人的标本。对于违背礼法原则的行为, 他总是给予严厉的批评和抵制。孔子认为, 实现了忠恕之道, 也就实现了对他人的泛爱。与孔子相比, 建立在功利基础上的墨子之“兼爱”思想的实现, 就体现在他的“尚贤”、“交相利”、“非攻”、“非乐”、“节用”、“节葬”等。“兼爱”则以“交相利”为准则, 带有功利主义色彩,并且将“兼爱”的实现寄希望于王侯将相,不易为人所实施, 就难免流于空想。

论语》中的天命观,儒家文化

《论语》中的天命观,儒家文化 中华文明自盘古时代,经历了漫长的萌芽、积淀期,至春秋战国呈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论语》作为其中代表流派儒家的经典被流传下来。

公元一九九八年,当历届诺贝尔奖得主中的三分之二在世者于巴黎聚会时,会议宣言的第一句话就是:“人类若生存于21世纪,必须回首2500年去孔子那里寻找智慧。”这里所说“孔子的智慧”应该主要是指孔子和他所开创的儒家思想文化,其代表当然首推《论语》。比如其中的“畏天命”、“和为贵”、“过犹不及”、“其生也荣”、“节用而爱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等等,无不闪烁着浓郁的生态思想。下面我们根据《论语》原文,并结合有关材料,对其蕴涵的生态思想进行阐释。 秦代由于历史原因而采用了法家的思想,儒家思想并未得到重视。至汉代高祖安邦定国,经董仲舒等人的努力及汉武帝的推动,儒学成为治理国家的典范理论,从而形成了封建社会历代沿用的儒外法内的治世模式。自此,由于儒家的特殊地位,对中国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而《论语》作为儒家的代表著作,其意义更为重大。 天本身是在人之中才具有生命力和决定性,人顺天之性,回应天命,是人之为人的生存意义和天职,对天命的认同和领悟,意味着天人之间积极,亲和关系的建立与确认。这是对天命之性的承接与顺从,是人对其自身使命的自觉。孔子将天命与人为的结合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将天命意义的昭显体现为圣人道德智慧的昭显,这种统一是通过“知”的体认和“畏”的实行来实现的。“知”,不仅是认知之知,而且是实践之知。“知天命”即体现天命蕴涵,因为知的转换,天命才能由外在的他律化为内心的自律,踏踏实实在人心寻一个安置处。换言之,天命即人生,天命的意义便体现为人生的意义,天人合一即天命

墨子的美学思想

墨子的美学思想 先秦是中国美学的奠定时期,儒道两家美学对立又互补,影响中国美学几千年。在这美学空前繁荣的舞台上,生于春秋战国之际的思想家墨子,以“求天下之利”为目标,提出了“非乐”的审美主张,代表了小生产者利益。这是先秦音乐美学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观点,有着特殊的历史地位。 “美”这个概念在墨子那里有着复杂的内涵,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审美意识。 (一)美的本质 墨子是在他所谓“非以其名,以其取因为”的“取实予名”的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上来看待“美”的本质问题的。他认为客观上存在着“美”之实,然后才有所谓“美”之名。如说:“有文实也,而后谓自;无文实也,则无谓也。不若敷与美,谓是,则是固美也;谓也(他),则是非美,无谓则报也。”(《墨子·经说下》)这是说,譬如花,我们称花为美,因为花固美,即实有其美,如果花本身就无有其美,我们就不能称花为美,而应该称它为别的什么。这也就是取事物的美之实,予以“美”之名。无“美”的客观存在,也就没有“美”的概念。由此可见,墨子是把“美”看作一种客观存在的东西,从审美客体的角度来把握美,这是一种朴素唯物主义的美学观点。同时,墨子认为人是具有审美能力的,能够认识美与不美,能通过自身的感官对审美对象做出美与不美的判断,“身知其安也,口知其甘也,目知其美也,耳知其乐也”(《墨子·非乐上》)。如果我们不过于苛求我

们两千多年前的古人的话,那么,墨子对美的这种认识无疑是深刻的。(二)美的含义 关于美的具体内容和含义,《墨子》文本中并没有做具体的规定和说明。但通过对《墨子》文本的考察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墨子的“美”是从伦理学和美学意义上使用的。从伦理学意义上,墨子认为“美”即是“善”,所以,我们称墨子伦理学意义上的“美”为“善美”。例如《墨子·尚贤上》:“美章而恶不生”。《墨子·经上》称:“誉,明美也,??诽,明恶也。”这里所谓“美恶”也就是“善恶”。从美学意义上,墨子认为,“美”指事物的外在形式或事物形象的美丽、美观、漂亮。例如《墨子·亲士》说:“西施之沉,其美也”。“君子服美则益敬,小人服美则益骄”(孙诒让《墨子闲话·墨子佚文》)“衣服不美,身体从容丑赢,不足观也。”(《墨子·非乐上》)“面目佼好者,此非可学(而)能者也。”(《墨子·尚贤中》)这里的“美”都是指事物形貌或形式的美观,它与“青黄刻镂之饰”(《墨子·亲士》)的“饰”具有直接相关的意义和作用。 可见,在墨子那里,善“美”是伦理学范畴,饰“美”则属于美学范畴。墨子是如何处理饰“美”与善“美”的关系的呢?如果说孔子能够把二者联系起来看待,那么,墨子在很大程度上有把二者对立起来看待的倾向。由于墨子主张尚“用”而不尚“文”,同时又提倡“节用”,他自然会比较看中作为“善”的“美”,而相对轻视作为“饰”的“美”。墨子认为“美”的文饰对于社会生活没有什么好处,并加以否定和反对。墨子认为人们生活所需要的东西,如宫室、衣服、

孔子和墨子观念的几点比较

孔子和墨子观念的几点比较 孔子把《仁》摆在了重要位置,而墨子则把《贤》和《义》放在了首要位置上,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的秩序虽然摆放的位置有所不同,颠来倒去,都没有逃离封建主义的藩篱。本质上都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都是为了封建主义好的,只是在各自的具体思想方法上有所区别。他们的社会伦理观念和治国理政的思想都属于空想的封建社会 主义,是不会被统治阶级所采纳的,孔子,墨子有些相同的地方,他们的一些想法有谁能听,又有谁去能实行,都不过是活动活动心眼,都是空想的封建社会主义者,只不过有些东西符合封建统治也只能算是不谋而合的。现在,把三千年前腐朽的封建主义的货色当做所谓文化精华来抵御资本主 义的价值观,就显得十分可笑,资本主义本来就是反封建的,不过,摆个封建主义的地摊,赚点资本主义的小钱,想法到也不错,也是可行的,但是要想占什么领道德高地那是不可能的,资本主义相对封建主义是社会的进步,是历史的进步。不反对封建主义哪有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更进步,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历史规律是不可抗拒的。不用科学社会主义的伦理道德观念而用封建的东西比什么都 幼稚可笑。 墨子《非儒》,认为儒生教学能力不咋地,把聪明的教

傻了,好学生都教坏了,还乱收束脩,刚愎自用,自以为是,大是做不来,小事不愿做,搞个文艺活动的还勉强凑合,做工务农,保家卫国也指不上他们,所以参政议政的事,绝不能让儒生瞎参和。孔子:“仁者爱人”,其实质是爱君子,不爱小人。分别亲疏远近,不平等。 墨子揭发批判了儒家的假仁假义:儒者曰:“亲亲有术,尊贤有等。”儒者曰:“君子必服古言,然后仁。又曰:“君子循而不作。”又曰:“君子胜不逐奔,掩函弗射,施则助之胥车。” 又曰:“君子若钟,击之则鸣,弗击不鸣。”等都属于错误的言行。 孔子阴谋策划颠覆齐国和吴国的活动。孔子到了齐国得不到重用,孔某乃恚,怒于景公与晏子,乃树鸱夷子皮于田常之门,告南郭惠子以所欲为。“树鸱夷子皮”来谩骂田常的,在道德行为上纯属小人一个。借机会报复搞破坏活动,孔子的行为属于贩卖情报,挑拨离间,制造诸侯国之间的矛盾,导致战争,“深虑同谋以奉贼,劳思尽知以行邪,劝下乱上,教臣杀君,入人之国,而与人之贼,知人不忠,趣之为乱,逃人而后谋,避人而后言。”在这一点上现在某些文化人与当年孔子何其相似乃尔。 墨子尚贤,尚同,兼爱,非攻,非命,非儒,非乐。 尚同,其实也是掩盖着矛盾的,在同中是在存异的。制

《中国思想史》题库及答案

《中国思想史》题库及答案 一、填空题 1.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美德合称。 2.西周的治国安民大纲是。 3.古代周朝的五种酷刑是指、、、、。 4.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 5.“师夷长技以制夷”是在一书中提出的。 6.《告子上》中写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这体现了孟子的价值原则。 7.阴阳五行中的“五行”是指、、、、。 8.禅宗真正形成为宗派,应从唐中叶(公元7世纪下半叶)算起,被推尊为禅宗六祖,是禅宗正式诞生的标志。 9.宋代理学朱陆之争指的是和两大思想家的斗争。 10.《明儒学案》的作者是。 11.战国末年的为法家思想的总结者。 12.“,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这句话表现了孟子的思想 13.“尚贤”“尚同”思想是的思想主张。 14.邹衍的历史学说“五德终始说”,是一种神秘的历史循环观念。它以五德相生关系说明王朝更替,这五德的先后顺序为:、、、、。 15.“荆公新学”是北宋改革者的思想内容。 16.《周易》中八卦是指、坤、、、艮、、兑。 17.董仲舒把人性分为三等:、“斗筲之性”、。 18.《中说》的作者是唐代。 19.理学的认识论和道德修养论往往是不分的,这在二程表现得尤为明显,它反映在“格物致知”和

这两个命题上。“格物致知”一词源于。 二、名词解释 1.性恶说 2.“大宗师” 3.“参验说” 4.名辩思潮 5.正始之音 6.性善论 7.谶纬8.“言不尽意” 9.《五经正义》 10.经世致用 11.“反者道之动” 12.黄老学派 13.玄学 14.洛学学派 15.公羊三世说 16.“天人感应” 17.“效验”学说 18.鹅湖之会 19.“致良知” 20.中体西用 三、简答题 1.简答墨子的“尚贤”思想。 2.简要谈谈商鞅、慎到、申不害的法、势、术思想。 3.什么是陆九渊的心学体系? 4.法家韩非对朴素唯物主义的贡献是什么? 5.“本无”“即色”“心无”三宗的思想内涵是什么? 6.简答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思想。 7.如何评价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思想? 8.简答桓谭批判谶纬迷信的主要论点? 9.谈谈王夫之“继善成性”观点的主要内容。 10.墨子也把“兼爱”称为“仁”,谈谈他的“仁”与孔子有哪些不同? 11.《庄子注》的作者是谁?他们对《庄子》作了哪些解释发挥? 12.隋唐时期儒学变化的趋势是什么? 四、论述题 1.论述《易传》的思想体系。

墨子的管理思想

墨子的管理思想 一、墨子的思想 墨子是一个代表小生产者、普通老百姓阶级利益的思想家,他也想追求社会的和谐。但他是从小生产者、普通老百姓的角度来考虑如何追求社会和谐的。通过学习墨子的管理思想,可以为领导者、管理者了解下属、了解员工提供帮助。 1、墨子的人性观 讲到管理,就要谈到对人的看法,儒墨道法各家没有不讲人性的。孔子讲“性相近也”,孟子讲“人性善”,荀子讲“人性恶”,都是在说对人的看法。管理从形式上来讲,是人、财、物的协调,从本质上看则是对人的管理,因为财、物是受人支配的,所以管理的关键是管人,而管人的关键是管心。 但是心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孟子有孟子的看法,荀子有荀子的看法,法家有法家的看法,道家有道家的看法,墨家也有自己的看法。 墨子认为动物都是依靠本能而生存的,而人不一样,人是“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墨子·非乐》)。意思是,人和动物最大的差别就是劳动,人能通过劳动得到财富。动物不行,动物只能获取大自然的果实,而人可以通过劳动、加工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基于此,墨子主张“劳而后获”,坚决反对不劳而获,对那些侵吞他人、集体、国家财务者,坚决地给予道义上的谴责和法律上的制裁。在“劳而后获”这点上,儒家和墨家是一致的。孔子说:“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论语·卫灵公》)这是讲官员在侍奉君主时,要谨慎认真地工作,把拿俸禄的事放在后面。儒家和墨家的不同不在于对劳动的看法方面,而在于分配方面。儒家主张有差别、有等级地分配,墨家主张无差别、无等级地平均分配。 2、墨子的义利观 所谓义利观,是指如何处理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如何处理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关系的一套准则。法家有法家的义利观,道家有道家的义利观,儒家有儒家的义利观,墨家也有自己的义利观。 墨家处理个人和社会关系的原则是六个字——“兼相爱,交相利”,就是说,你对自己的东西特别珍惜,那么也要珍惜别人的东西,你不能侵吞别人的东西为己有。既要尊重自己的产权,也要尊重别人的产权。 再讲一下墨子的“义”与孔子的“义”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在墨子看来,“利”指国家、人民的利益。墨子总讲利。“义”的对立面:“亏人自利” 注:墨子口不离利,最反对“亏人自利”。在墨子的心目中,“利”是天下之公利,所谓“义”就是“兼相爱,交相利”,为天下之公利,而不是个人的私利而奋斗。 标准:三表

墨家思想对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墨家思想对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中国文化概论》 学生姓名:李永宾 教师姓名:敖依昌教授 学院: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 专业:环境工程 学号: 电话: 中国重庆重庆大学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 二零一一年五月

摘要 墨家学说,博大精深。其自然科学方面的成果,具有普遍真理性;其社会学方面的研究尤其是其“十论”,即墨家十大政治主张,充分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与需求。我们要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墨学比儒学具有更积极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精华更多。 关键词:墨家学说、社会伦理道德、政治道德理想、消费观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礼崩乐坏”、“邪说暴行”不断发生的动荡、无序时代。正是在这样一个动荡、无序乃至无道的社会里,刚刚觉醒的士人群体从各自不同的理想和愿望出发,自觉担当起“救世”的重任。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宗旨,以兴邦治国、救世济民为己任,“以自苦为极”节俭用度,为平民利益而奔波。墨学兴盛了两个多世纪后,便骤然沉寂,在两千年的漫漫长夜中,它几乎被人们遗忘,然而,似乎是在忽然之间,它又迅速复苏,形成了墨学研究的热潮。这充分显示了墨家学说顽强的生命力以及其对当今社会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兼爱”、“非攻”与当代社会伦理道德 “兼爱”借用现代的语言来说,就是主张“人类之爱”,或者也可以说是一种类似基督教式的博爱思想。 这在封建专制社会里显然是一种极富乌托邦色彩的社会理想。墨家倡导的兼爱思想是在批判“交相恶”的社会现状中展开的。墨子深恶痛绝地揭露了当时“国之与国相攻,家之与家相篡,人之与人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兹孝,兄弟不和调”的残酷现实。认为这种“交相恶”现象的产生,源于彼此间的“不相爱”,即“诸侯独知爱其国,不爱人之国……家主独知爱其家,而不爱人之家……人独爱其身,不爱人之身”。而天下之人彼此皆不相爱是导致全社会“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的最大祸害。 他认为,解决这个最大祸害的根本办法就是要倡导并推行“兼相爱、交相利”,即要努力做到“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以此达到“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的良治状态。 墨子的兼爱思想还表现在他的民生关怀上,他主张“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若此,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若饥则得食,寒则得衣,乱则得治,此安生生。”他认为只要大家都抱有一颗博爱之心,就能实现“老而无妻子者,有所侍养以终其寿;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长其身”的社会理想。 墨子的兼爱思想是他整个社会理想的核心,他的“尚同”、“非攻”等主张都只是其兼爱思想的拓展,或是为实现兼爱理想而采取的手段。墨子的兼爱思想体现了战国时期普通百姓对构建平等和谐社会秩序的理想追求与向往,尽管他主张的这种不分人我、不别亲疏、没有差等的爱在专制等级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但仍不失为一幅极具吸引力的社会蓝图。[1] 承认兼爱是在阶级社会里不能实现的社会理想,却不能否认其价值和意义,比如共产主义也是在阶级社会里不能实现的社会理想,但它却是我们为之奋斗的壮丽事业。当然兼爱不能和共产主义相提并论,但作为一种美好的社会理想,它在中国历史上曾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而在我们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今天,它仍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2] 如果现代社会中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交往都能遵循‘兼相爱、交相利’的普遍伦理理则,世界将变得更加安宁、祥和与美好。 二、“尚贤”与“尚同”的政治道德理想 墨子认为,贤良之士是国家治理的根基,统治者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聚集贤良之士。

孔子“仁爱”与墨子“兼爱”之异同分析

孔子“仁爱”与墨子“兼爱”之异同分析 [摘要]孔子和墨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大显学家,孔子提倡“仁爱”,墨子提倡“兼爱”,两种爱人的思想既具有相别的地方,也有许多相通之处。两者产生的阶级基础不同,具体内容不同,实施要求不同。但是两者都主张“仁”,都提倡公利,反对私利,都注重践行。对孔墨的“仁爱”和“兼爱”思想进行比较分析对于如何做到真正爱人,如何修身具有重要妁参考作用,甚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孔子;仁爱;墨子;兼爱 一、“仁爱”与“兼爱”的相异之处 孔子和墨于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大显学家,孔子提倡“仁爱”,而墨子提倡“兼爱”。虽说这两种思想都是一种爱人的思想,都注重“仁”,但是这两种思想有许多相异的地方。比如,两者产生的阶级基础不同,两者的具体内容不同及两者实施的要求不同。 1产生的阶级基础不同。春秋末年为社会大变动时期,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工具的革新,促使了生产关系内部的大幅度调整。奴隶的反抗斗争和大规模的流亡,使部分奴隶主贵族失去了往昔的天堂,他们无力维持原有的生活,内部也发生了重大的分化。有的贵族失去了世袭祖业,形成流民。当时流民大约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昔日做官,如祝、宗、乐、士,而后失业者,或者是失势的贵族,这些上等的流民多成为儒士;一种是农工下层失业者,或刑徒苦役,这些流民多成为侠士。儒家出自儒士,孔子自己就是一个大儒士。孔子出生于没落的贵族家庭,这就注定其思想主张必然强调封建礼仪、宗法制度和等级差别,这就决定了其仁爱思想是建立在亲亲基础之上的,这种仁爱是推己及人的爱,先爱自己的亲人,再爱别人,是一种爱有差等的仁爱。而墨家出自侠士,来自于农工失业流民和刑徒苦役,墨子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他们来自社会的最底层,他们更能体会到老百姓的疾苦与艰辛,这就决定了墨子的思想主张更多反应劳苦大众的要求,要求博爱,爱无差等。 2具体的内容不同。孔子提倡“仁者爱人”。墨子所提倡的“兼爱”也称之为“仁”,从表面上来看,孔墨都注重“仁”,但是孔子的“仁爱”与墨子的“兼爱”在具体内容上却有很大的差别。孔子提倡的“仁爱”是建立在“亲亲”的基础之上的,孔子的“仁爱”强调宗教程度、血缘尊卑、亲疏贵贱,是一种由亲而疏,由近及远的爱,是“爱有差等”。孔子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中庸》);“仁人之事亲也,如事天”(《衰公问》)。由此可见,孔子的爱人思想是从爱亲人开始的,以爱自己的亲人为最重要之事,是建立在“亲亲”的基础之上的,是“爱有差等”。而

《论语》中的天命观

《论语》中的天命观 内容提要:"天命"思想于中国哲学思想,有始基性的意义,关系到对整个中国哲学的理解。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周人对"天"进行的新的意义建构,贯注"天"以道德的内涵,成为儒家天命思想的重要源头;第二部分,着重讲述儒家经典文献〈〈论语〉〉中的天命观,目的在于阐明在孔子那儿"天命"初步完成了由外向内的转化,将天命在人心中牢牢的矗立起来;第三部分论述了人之为人对天命应有的三个态度:体认、敬畏、持守,人应该在道德的行为中确定生存的目的和意义。 近代以来,伴随着鸦片战争的一场地震,中国的"天"在下降,"天命"在陨落,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在一夜之间坍塌了大半。灾难之后,如何在原有的废墟之上,重建中国人的精神之家,这不仅是精神建筑师的重担,也是故土之子的责任。我写这篇文章并非出于"整理国故"的目的,而是想找回一些我们已经失落的"家"的感觉。 一."天命"梳理 "天"字,在殷商时代早就有之,但并非有作为至上人格神的意义。《尚书·商书·盘庚》中有:"先王有服,克谨天命。罔之天之断命,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1] 在殷商时帝是最高的人格神,它主宰人间的一切。天是在周时才受到格外的重视。<<殷墟卜辞综述>>里说:"(殷商)卜辞的天没有作为上天之意的,天之观念是周人提出来的。"[2] 天的本意是"颠",即指人的头顶。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对其的注释是:"……颠者,人之顶也。以为凡高之称。始者、女之初也,以为凡起之称。然则天亦可为凡颠之称。臣于君,子于父,妻于夫,于民事皆曰天是也……至高无上,从一大。至高无上是其大无有二也。故从一大。"[3] 许慎在说及天的本意时无外乎人的头顶,而天的注释却显得深厚凝重。在注释的底层有一种建构,即对天的一种意义建构,在周时便赋予天与"帝"不同的内涵。周人的这番努力为未来的新天进行了新的意义奠基。周人的新构建与其重视天文学,重筮占,重农业的传统息息相关,共同养成了对天的考查,思考,认识和崇拜,同时又塑造了周人深厚的理性精神。他们对天的新构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把天的权威重点放在"命哲,命吉凶,命历年" (<<尚书·周书·召诰>>)

墨子的主要思想

墨子的主要思想 篇一:墨家思想的核心 墨家思想的核心是: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用、节葬。(出自:《墨子》)兼爱:人人平等互助互爱。非攻:反对侵略战争。尚贤:不分贵贱唯才是举。尚同:上下一心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兴利除弊。天志:掌握自然规律。明鬼:尊重前人智慧和经验。非命:通过努力奋斗掌握自己的命运。非乐:摆脱划分等级的礼乐束缚,废除繁琐奢靡的编钟制造和演奏。节用:节约以扩大生产。节葬:不把社会财富浪费在死人身上。 墨家哲学代表人物即为墨子,其重要思想观点包括在下列内容之中:兼爱非攻天志明鬼尚同尚贤非命非乐节用节葬。充分反映出其素朴的自然宗教观,并把一切政治的,社会的,道德伦理的各方面思想完全以宗教性的面纱加以合理化。 值得注意的是墨子的科学精神,他不但对科学哲学中的概念定义有所主张,对于科学方法的建立,科学教材的撰写与科学思想的传授使得中国科学研究和应用很早就展现了高度智慧。 墨子死后,后期墨家分裂成许多派别,而他们的共同点都是以《墨经》为研读与发展思想的主要依据,基本上成两派一是从自然科学,逻辑思辨的法则与认识论问题着手,主张人的认识能力是获得知识的工具,但必须透过感官与思维作用始得,而逻辑的真伪的标准,只有透过客观的

自然世界或人类社会现况的检证,才能取得。 另外一派是发展墨子的宗教理念,他们试图在现实政治权力无法取得或予以保护的情况下,仍能奉行墨子平等兼爱的社会理想,因而发展成劫富济贫的游侠之路。 墨子的思想在战国时代十分盛行,门人弟子遍布天下,影响层面很大。墨子以其务实的淑世理想,高越的人格情操丰富的思想内容,完善的教材设计,形成了一个极其严密而充满宗教精神的团体,深深吸引了无数百姓与和识分子。也因为这个团体的切实践履态度,参加各 小国反战保卫的活动,协助农耕及军事防御建设,左右墨氏之徒在各国的施政措施,在在显示出墨家势力的庞大。 但在墨子死后,墨家团体无法出现德望,学识真正有领袖之风的"巨子";而且墨氏思想与音主政者的权力与利益有所抵触,受到政治势力的排挤,而其在哲学理论的建构上也不乏矛盾之处,更遭遇其他学派的严格挑战,后期墨家各学派也彼此不服,是以在汉武独尊儒术以后,墨学便失去了学术上的传承。 在这样一种颓势中,墨学重名实辨的思考与科学研究的热情,在一片强调伦理道德,法治武功的学术市场上便失去了一席之地。值得安慰的是墨子精神在民间的发展,游侠的侠义作风与方士的炼丹,不可不谓多少受到墨子学说的启发。 篇二:墨子的兼爱思想 试论墨子的兼爱思想 摘要:百家争鸣的战国时期,墨子的兼爱思想虽然没有在历史中占据

论墨子法律思想

论墨子法律思想 墨家是战国初期墨子创立的一个学派。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有《墨子》一书传世。《墨子》是阐述墨家思想的著作,原有71篇,现存53篇,一 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后学记录、整理、编纂而成。《墨子》分两大部分:一 部分是记载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 称作墨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 内容,反映了后期墨家的思想。 一、墨子法律的起源与基础 墨子认识到法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社会在没有国 家和法律的时候,社会秩序非常混乱,为了建立一个有秩序的社会,法律便应 运而生。把圣王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通过法律加以确认,这样,法律便有了 国家意志的属性。但是,圣王制定法律也不能随心所欲,必须顺应“天”的意志。墨子认为“顺天之意,谓之善刑政;不顺天之意,谓之不善刑政”,“本 察仁义之本,天之意不可不顺也。顺天之意者,义之法也”(《墨子?天志上》)。在墨子看来,世间的法要遵循天意,不符合天意的人定法不能算是法律,不遵循天意的法律制度就是不正义的制度。“天志”是贯穿于墨子思想的 主线,墨子取法于天,把天作为一种有人格的天,与上帝神相结合的天,实际 上墨子是借天喻民,借助天意来推行自己的政治法律主张。墨子认为,在当时 的社会,父母、师长、国君的意志均不能作为立法的依据,提出“以天为法”。人们都必须一切“效法于天,听命于天”,要顺应天意,替天行道,服从天志。墨子认为“天子唯能一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也。”他认为,法律来源于 “一同天下之义”。在国家和法律产生以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是非标准,人 们互相指责,尔虞我诈。如何来调整人们的行为是非呢?这就需要“选天下之 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和各级“正长”,天子发宪布令于天下之众,自上而下地“一同天下之义”,于是国家和法律就产生了。 二、墨子法律的核心思想 1、“兼相爱,交相利”、“非攻” 墨子的思想宗旨是“贵兼”,以“兼爱”为法律观。所谓兼爱,包含平等 与博爱的意思。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 “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当时社会的“大害”、“巨害”是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人与人之间的争夺,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们的不相爱。因此,他主张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都应当“兼相爱,交相利”。墨子从其兼爱思想出发,主张非攻,反对战争。他断定,爱人运行时,人亦从而爱之;利人 运行时,人亦从而利之。反之亦然。既然如此,国与国、家与家、人与人之间,只要相互兼爱,不要发动战争,相互攻伐,这样不以兵刃毒药水火相攻伐,从 而可以共同取利。否则,以兵刃毒药水火相攻伐,便使大家共同取害。因此, 墨子“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主张“国都不相攻伐,人家不相乱

天才知道题库及答案

天才知道题库及答案 【篇一:天才知道总决赛题库】 1、我国神舟飞船真正开始实施实验项目的是神舟几号飞船?(a) a、神舟二号 b、神舟一号 c、神舟三号 d、神舟五号 2、车辆靠右行驶的规定,最早施行于我国的哪个朝代?(a)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3、“掩耳盗铃”现象体现了心理防御机制的哪种作用?(d) a、转移作用 b、反向作用 c、退行作用 d、否认作用 4、受理申请宣告公民失踪或死亡的机关是什么机关?(c) a、民政机关 b、司法行政机关 c、人民法院 d、公证机关 5、第一个在地球以外发现的宇宙中化学元素是哪个?(c) a、硅 b、氢 c、氦 d、氮 6、智力玩具七巧板中的七块板有几块是三角形?(c) a、三块 b、四块 c、五块 d、六块 7、王牌一词在英文中为ace,1918年法国人首先将它用来赞誉第 一位击落5架敌机的飞行员加洛斯,从此成为优秀飞行员的代称。 那么在空军史上击落飞机最多的飞行员是哪一位?他一共击落了多 少架飞机? 埃瑞克〃哈特曼,击落352架。 8、花店老板被人谋杀,探长赶到现场看到三个嫌疑人神情各异,油 店老板一脸诧异,花店伙计面无血色,银行行长面无表情,花店老 板临死前在地上写了一串数字:550971051,由此推理,谁是凶手?答案是油店老板 is oil boss 9、我国的第一部电视剧是什么?(c) a、射雕英雄传 b、敌营十八年 c、一口菜饼子 d、渴望 10、按照abo血型系统划分,世界人口最常见的血型是什么?(d) a、a型 b、b型 c、ab型 d、o型 11、京剧中将四指全扣向掌心,唯独伸直大拇指的指法叫什么?(c) a、剑诀指 b、怒指 c、英雄指 d、称赞指 12、考古学者试图从以下哪个文化中探寻夏文明的新石器文化?(c) a、大汶口文化 b、河姆渡文化 c、龙山文化 d、良渚文化 13、被称为“光纤之父”的是谁?(d)

墨子的社会思想

墨子的社会思想 二、社会整合方案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人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墨子·兼爱》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子弟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人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 若使人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大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墨子生值战国兵争之世,列国为了自己的利益,竞相务于富国强兵,兼并攻伐,结果造成战祸频仍,生民涂炭.墨子目睹社会动荡的局面,而谋求拯救斯民与水火.他推寻战祸之根源,认为是由于人彼此不兼爱.一切社会动荡与矛盾都起于人彼此比相爱.既然如此人们彼此相爱了一切社会冲突也就自然消失了.所以他主张”兼爱”作为人彼此交往的准则. 兼爱原则当然与利己主义相反,但兼爱也不同于儒家所讲的仁.儒家所讲的仁”虽然也是一种博爱.但是还是有区别的.行仁道的原则但是由今及远,依关系之亲疏而定人情的薄厚.在儒家看来,人当然要爱别人的父母和子女,但爱自己父母的程度,当然要超过爱别人父母的程度,,儒家认为,以能将对自己父母,子女的爱推及别人的父母及子女的爱,已经是达到了”仁人”的境界了.但墨子则认为这种爱仍然是不彻底的,他要以无差别的”兼相爱”来代替儒家的有分别的仁.. 儒家以忠恕为仁道,主张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由此可见,儒家与墨家的争辩在”爱有等差”与”爱无等差”两者有一定的相同之处.二者都力图破除小我之自私而达于他人之关爱.但墨儒两家在对他人之爱的亲疏厚薄上也有差别的.儒家重视的是人的主观感情,而墨子则以客观效果为 为兼爱原则的根基.他不大重视个人品行,而倾向于依效果之利害,确定爱恶之取舍.墨子站在公里主义的立场上,以所收之报偿提倡兼爱的,但如果从纯粹的公里主义眼光看,墨子之说实在有些迂远而疏阔.因为你爱利他人之亲,能否受到他人爱利吾亲的回报实在是没有把握的事,他人能否爱我之亲,主动权操在他人的手里,所以总不如儒家的推己及人更容易推行. 三、社会控制 其一为”天志”墨子的兼爱主张虽然立论高远,但总有难以实行之感,所以墨子为了让人遵行其说,又提出”天志”作为控制人们行为的工具.墨子认为社会动荡混乱的根源在于人不明天意.假如真如墨子所说的有所谓的天意,那么天意渺茫又到何出去寻找呢?于是,墨子又提出一套推寻天意的逻辑方法.他说天是奖善惩恶的.层层上推,到了天子一级又有谁来惩罚呢?墨子说由天来惩罚.其实所谓的”天意”是就是兼爱天下之人.墨子所说的天意,天志,其实是他倡导的兼相爱,交相利.他把自己一的观念强加给天,再用天的权威来控制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目的是使人么都能按他所设计的社会理想与行为规范去做。 “天之意,不欲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傲贱,此天之所不欲也。 故子墨子之有天之意也,上将以度天下之王公大人为刑政也,下将以量天下之万民为文学、出言谈也。观其行,顺天之意,谓之善意行;反天之意,谓之不善意行。观其言谈,顺天之意,谓之善言谈;反天之

老子孟子孔子墨子有何关系

老子孟子孔子墨子有何关系 老子孟子孔子墨子是春秋时期不同派教的代表人物,那么老子孟子孔子墨子有什么联系?下面是为你搜集老子孟子孔子墨子的关系,希望对你有帮助! 老子,(约公元前571-471年),姓李名耳,字聃,华夏族,楚国苦县厉乡区仁里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也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的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被后世称为“道教始祖”。 孟子,(约公元前372-289年)名轲,字子舆,华夏族,邹人(今山东邹城),是孔子的孙子的弟子,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和孔子并称“孔孟”。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学说。并且反对杨朱,墨翟。 孔子,(公元前551-479年),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巴邑(今河南商丘市巴邑县)。他的祖先和墨子一样,都是商汤后裔,是历史上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受业于老子,完整的构建了“德道”思想体系,主张“仁礼”,体现了人道精神,最高理想是“大同”。并且坚持“克己复礼”。被后人称为“孔圣人”,“天纵之圣”。 墨子,本名墨翟,生卒年不详,相传是鲁国人,长期在宋国居住,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和社会活动

家。自立门户,创立了墨家学说,并提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尊天”、“事鬼”的思想主张。 老子道德经介绍《道德经》又被称《道德真经》、《老子》等书,它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所写的一部哲学方面的著作。《道德经》名称的经过几次改变。目前的通行版本《道德经》总共有81章,分为《德篇》和《道篇》,前者占了44章,后者占了37章。 一、它有音韵之美。《道德经》的句式非常整齐而且多数是押韵的,是诗歌体系经文一种。容易上口,并且容易记忆。其中很多词句,在押韵的同时还环环相扣,不仅仅具备音韵之美,也有旋律之美。朗诵这部经文,是一种享受,可以让我们在美感中体味到深刻的哲理。 二、它非常的讲究修辞。《道德经》的语言艺术性非常强,使用了很多种修辞方式,让词句看起来更准确、鲜明和生动,这样也更具有说理性和感染力。比如对偶、排比、比喻、设问和反问等修辞方法都可以在这本书书中找到。 三、语言精萃。《道德经》中的有些语言极为精萃,是至理名言,至今仍是非常有名的成语、格言、座右铭等。 《道德经》这部神奇的书籍被称为万经之王,它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它对中国科学、哲学、政治、宗教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墨子的著作《墨子》这部文学巨作,大多人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和

中华上下五千年测试题及答案

中华上下五千年测试题一、判断 1、“战国七雄”指的是:韩、赵、魏、秦、齐、楚、燕七个大国。(对) 2、“六艺”是指:礼节、音乐、射箭、驾车、书写、计算。(对) 3、“春秋五霸”指的是: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对) 4、晋楚之战后,周襄王当上了中原的霸主。(错) 5、历史上把周朝在镐京做国都的时期,称为西周;迁都洛邑以后,称为东周。(对) 6、从共和元年,也就是公元前841年起,中国历史才有了确切的纪年。(对) 7、我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对) 8、大禹死后,是伯益继承了大禹的位子。(错) 9、我们伟大的祖国大约有400年的历史(错) 10、《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对) 1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是陈胜、吴广起义。(对) 12、传说女娲是人首蛇身的女神,还有一位人首蛇身的女神,叫伏羲。(错) 13、《三国演义》“三英战吕布”中的“三英”是指刘备、关羽、张飞。(对 ) 14、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是《史记》.(对 ) 15、在鸦片战争中,主持虎门销烟的爱国英雄是林则徐。(对) 16、李白—才华横溢的诗圣,杜甫—忧国忧民的诗仙(错) 17、连环计是三十六计中的第六计。(错) 18、四大名著指的是《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错) 19、最初的文字是由绘画演变而来的,后人称为表形文字。(错) 20、神农氏有一颗博爱的心。为了救死扶伤,她亲自口尝百草,发现了五谷和草药,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对) 二、选择 1、猿人能够制造和使用的工具十分简单,有木棒和(A )。 A石头 B刀 C枪 2、跟黄帝同时的另一个部落首领叫做( A )。 A炎帝 B武帝 C文帝 3、黄帝以后,先后出了三个很有名的部落首领,他们分别是尧、舜和( C )。 A丹朱 B象 C禹 4、从殷墟发掘出的遗物中,有龟甲和( C )十多万片,这些上面都刻着文字A贝壳 B玉石 C兽骨 5、( A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A诗经 B尚书 C春秋 6、( A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7、播种五谷的是( A ) A神农氏 B燧人氏 C伏羲氏 8、炎黄二帝大战( A ) A蚩尤 B燧人氏 C有熊氏 9、三过家门而未尽的是( C ) A尧 B舜 C禹 10、姜太翁钓鱼——愿者上钩,钓的是( A )A周文王 B周武王 C周平王 11、烽火戏诸侯的( C ) A周文王 B周武王 C周幽王 12、九合诸侯的是( C ) A晋献公 B楚庄王 C齐桓公 1 C范仲淹屈原 B介子推13、寒食节是为了纪念( B ) A C秦始皇齐桓公 B晋文公14、统一中国的是( C ) A C )15.红楼梦的作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