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山香版教育学第七章德育

山香版教育学第七章德育

山香版教育学第七章德育
山香版教育学第七章德育

第七章德育

第一节德育概述

一、德育的及其意义

(一)德育的概念: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

(二)德育的性质

德育的性质是由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

(1)社会性:德育是各个社会共有的社会、教育现象,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2)历史性:德育随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3)阶级性和民族性。

(4)继承性:德育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与那里、原则、内容和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

三)德育的意义(二级简答题)

1. 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障

2. 德育是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 德育是是吸纳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证

二、德育目标

(一)概念:德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方面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亦即德育活动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

二)德育目标确立的依据(简答与多选)

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

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

民族文化和道德传统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

第二节德育内容

一、德育内容的概念

学校德育的内容是教育者依据学校教育目标所选择的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

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德育目标必须落实到德育内容上,才能进行有效的德育活动,达到预期目标

德育内容的选择和依据(多选)

德育目标

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征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文化传统

学校德育的内容

政治教育

思想教育

道德教育

法制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学生各方面的辅导)

我国德育的内容:(了解就好)一是爱国主义教育、二是集体主义教育、三是社会主义教育、四是理想教育、五是道德教育、六是劳动教育

七是社会主义民主和遵纪守法教育、八是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第三节德育过程

一、德育过程内涵及基本矛盾

(一)德育过程的概念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

者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影响,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

识、道德情操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二)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区别

德育过程一一外

品德形成过程——内

(三)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结构)

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活动;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教育者:主导

受教育者:主体、客体

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重要的选择题)

教育者所提出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现状的矛盾

二、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十分重要,简答论述,案例分析)(一)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的过程;

(二)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多方面影响的过程;

(三)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

(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一)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的过程; 1?各个内涵:知,即道德认识:品德知识和品德判断;基础和核心

情,即道德情感:内部动力、催化剂

意,即道德意志,精神力量

行,即道德行为:关键;重要标志

2?德育过程一般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又具有多端性。

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具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恪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

养顺序,而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培养道德行为开始,或从陶冶道德情感开始,或从锻炼道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学生道德的知、情、意、行全面和谐发展。

(二)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多方面影响的过程;

1、(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源泉。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受多方面影响。

(三)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

(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

一、学生思想品德的达成过程是内外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学生品德正是在不断产生与解决其主体品德内部矛盾与斗争中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的,

三、在德育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能动的进行道德活动,培养自我教育能力,培养他们的知、情、意、行,都有赖于培养和发挥学生个人的自觉能动性和自我教育能力。

因此,在进行德育时,要从实际出发,因势利导,有计划的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与自我调控能力,以形成和发展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案例分析)

1、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和提高是长期反复教育的结果。这种长期性、反复性和渐进性,是德育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也是符合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的。

2、人的任何一种良好的品德的形成和不良品德的克服,都必然要经历一个长期反复的培养教育或矫正训练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一个不断反复、螺旋式逐步提高的过程。

第四节德育原则

一、德育原则的概念:

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准则)。

二、我国中小学常见的德育原则:(案例分析)

1、导向性原则

2、疏导原则(考试非常多)

3、因材施教原则

4、知行统一原则

5、集体教育与个人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循序渐进原则

6尊重信任学生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7、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8、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9、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原则

1、导向性原则:政治方向;

2、疏导原则(考试非常多)

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贯彻要求:

(1)讲明道理,疏通思想;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因材施教原则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贯彻要求:

(1)以发展的眼光客观、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当代青少年学生的思想特点;

(2)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教育,防止一般化、成人化、模式化

(3)主义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判断:不同年代、不同学生、年龄段的特别性)

4、知行统一原则:加强理论,参与实践

5、集体教育与个人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循序渐进原则

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原则”

6 尊重信任学生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出题频率特别高啊啊)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把尊重信任学生,有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 爱有机的结合起来。

把严和(违背的表现:身体伤害,侮辱学生,讽刺挖苦学生)

马卡连柯: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要尽可能的尊重一个人。

贯彻要求:

(1)教育者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以及尊重热爱学生的态度;

(2)教育者应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管理;

(3)教育者要提出适度的要求,并坚定不渝地贯彻到底。

7、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8、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列出了缺点,但是又有了优点)

一分为二的看待

9、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一致性:学校家庭老师一致

连贯性: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第五节德育模式(选择题)

一、德育模式的概念:

德育模式实际上是德育实施过程中德育理念、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途径等的有机组合方式。当代影响比较大的德育模式由认知模式、体谅模式、社会模仿模式等。

(一)认知模式

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是当代教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德育学说。

提出者:皮亚杰、科尔伯格,道德认知阶段理论

人的道德判断力按照一定的阶段和顺序从低到高不断发展,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

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及其行为的发生。科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

(二)体谅模式(学会关心模式)

坚持性善论;坚持人具有一种天赋的自我实现趋向;把培养健全人格作为德育目标;

大力倡导民主的德育观

代表人物:彼得?迈克费尔,20世纪70年代

(三)社会模仿模式

该模式认为人与环境是一个互动体,人既能对刺激做出反应,也能主动地解释并作用于情境。

代表人物: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模仿学习)

(四)价值澄清模式

这种模式着眼于价值观教育,师徒帮助人们减少价值论乱,并通过评价过程促统一的价值观的形成。

代表人物:美国的拉斯、哈明、西蒙等人

价值观并不是一种固定的观点或永恒不变的真理,而是建立在个体亲身经历的社会经验

基础上的一种指南。

第六节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德育的途径

德育的途径是指学校教育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又称德育的组织形式。

我国德育的途径是广泛多样的,其中基本途径是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1. 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社会实践活动

3. 课外、校外活动

4?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

5?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的学习

6.班主任工作

1. 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

6.班主任工作:重要而又特殊的途径

二、德育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一)德育方法的概念

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它包括教育者的教的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学的方式。

(二)我国德育的基本方法(常用的德育方法)

1.说服法教育法

2 ?榜样示范法

3.陶冶教育法

4.实际锻炼法

5.品德修养指导法

6.品德评价法

7.角色扮演法

8.合作学习法

1 .说服法教育法

说服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说服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

3.实际锻炼法实际活动

4.陶冶教育法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5.品德修养指导法自我教育,自我批评,座右铭

选择德育方法的依据

1.德育目标

2.德育内容

3.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

此外,选择德育方法还要考虑到时代特征、学生的思想实际、学校的教师的实际情况,以及文化传统的作用。

三、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与德育工作的新形势

(一)我国当前中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

(1)中小学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依然存在,德育为先的办学思想未得到落实;(地位)

(2)德育目标脱离实际且杂乱无序

(3)德育内容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和发展需要脱节

(4)知行分离,重视的德育知识的灌输、轻视教育的道德行为的养成;(方式)

(5)形式主义和简单化盛行,缺乏系盈利和感染力。(效果)

(二)我国当前中小学德育改革的主要趋势

1.落实德育工作在素质教育中的首要位置;

2. 确立符合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实际的德育目标;

3.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德育方式,改进德育内容;

4. 积极改进中小学思想品德的教育方法和形式;

5. 坚持知行合一,积极探索实践教学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的有效机制, 建立科学的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综合考评制度;(方法)

6. 因地制宜开展德育活动;(途径)

(三)学校德育改革的思路

1. 实现由约束性德育向发展性德育转变

2. 实现由单向灌输德育向双向互动德育转变

3. 实现由单一德育模式向多样化和个性化模式转变

4. 实现由封闭式德育向开放式的德育转变

德育工作的新形式

(一)开展社区教育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三)建立德育基地

(四)创办业余党校

2017山香教育理论基础整理笔记(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2、战国时荀子——“以善人者谓之教” 3、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4、最早将“教育”一词连用的则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5、分析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中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三种: 规定性定义:作者自己认为的定义,即不管他人使用的“教育”的定义是什么,我认为“教育”就是这个意思。运用规定性定义虽然有一定的自由度,但是,要求作业在后面的论述和讨论中,前后一贯地遵守自己的规定。 描述性定义:回答“教育实际上是什么”的定义。尽量不夹杂自己的主观看法,适当地对术语或者使用该术语的方法进行界定。 纲领性定义:回答“教育应该是什么”的定义。即通过明确或隐含的方式告诉人们教育应该是什么或者教育应该怎么样。 6、教育是一种活动。“教育”是以一种“事”的状态存在,而不是以一种“物”的状态出现。因而。我们就把“活动”作为界定教育的起点。 7、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8、“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 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变》中指出教育是超出人类社会以外的,在动物界中就存在的。 沛西·能在《教育原理》中也认为教育是一个生物学过程,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9、“终身教育”概念的提出,指明人在生理成熟后仍继续接受教育。 10、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11、教育的本质: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2、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13、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4、学校教育自出现以来就一直处于教育活动的核心。 15、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16、学校教育的特征:①可控性②专门性③稳定性 17、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 18、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指出,教科文组织应赞同“终身教育”的原则。 19、1972年,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对“终身教育”加以确定,并提出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 20、“终身教育”概念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 从时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保证每个人“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生连续性的教育过程; 从空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利用学校、家庭、社会机构等一切可用于教育和学习的场所; 从方式上看,终身教育要求灵活运用集体教育、个别教育、面授或远距离教育; 从教育性质上看,终身教育即要求有正规的教育与训练,也要求有非正规的学习和提高,既要求人人当先生,也要求人人当学生。 21、教育的形态,是指教育的存在特征或组织形式。 22、在教育发展史上,教育的形态经历了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再到制度化教育的演变。

教师招考教育学之德育常考知识点

教育学之德育常考知识点 第一节德育概述 德育的概念、特点与意义? 含义: 广义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德育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 狭义专指: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 德育特点:(1)社会性;(2)历史性。 德育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 (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本保证; (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途径。 2、德育的构成? (1)道德教育;(2)政治教育;(3)思想教育;(4)法制教育;(5)心理健康教育。 第二节德育过程与德育原则 1、德育过程的概念与构成要素? 概念:德育过程是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也施加教育影响,并引导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其品德发展的过程。 构成要素:(1)教育者;(2)受教育者;(3)德育内容;(4)德育方法。

2、德育过程的规律? (1)是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 (2)是组织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的过程 (3)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各级转化的过程。 (4)是一个学生自我教育能力逐步提高的过程。 3、德育原则概念? 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4、我国中学德育的主要原则有哪些?基本要求是什么? (一)导向性原则:(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2)德育目标须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3)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二)疏导原则:(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三)尊重与严格要示相结合原则: (1)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2)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 (3)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坚定不移地贯彻到底,督促学生切实做到。 (四)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1)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2)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 (3)对学生进行德育要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做好衔接工作,以确保对学生的教育前后连贯一致。

教育学第七章练习题

教师之路,从山香起步! 教育学第七章习题精练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题,每小题1分,共40分。) 1.德育方法很多,榜样示范法是很重要的一种方法。能体现这种方法的是( ) A.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B.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C.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D.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2.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以调动学生主动性的德育原则是() A.疏导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导向性原则 D.教育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3.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服务的德育方法是() A.说服法 B.榜样法 C.陶冶法 D.锻炼法 4.“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这一做法运用的德育方法是() A.说服法 B.榜样法 C.陶冶法 D.修养法 5.学校实现德育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是() A.思想品德课 B.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 C.各科教学 D.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学习 6.学校德育对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影响的功能即指() A.发展性功能 B.个体性功能 C.教育性功能 D.社会性功能 7.学生思想道德形成发展的源泉是() A.班主任工作 B.学校教育 C.学生的能动的道德活动 D.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8.我国中小学德育的总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 A.共产主义接班人 B.社会主义建设者 C.好公民 D.好儿童 9德育过程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 A.教育者 B.受教育者 C.教育内容 D.教育方法 10.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向积极因素转化,教育者要提高受教育者的()能力。 A.自我领悟能力 B.思考能力 C.思维能力 D.自我教育能力 11.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是知、情、意、行,其中基础要素是() A.知 B.情 C.意 D.行 12.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对被教育者在品德发展上施加影响,促使品德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的基本矛盾是() A.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矛盾 B.德育内容与德育方法之间的矛盾 C.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供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D.家长的道德水平与学生道德需求之间的矛盾 13.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一种德育模式是() A.认知模式 B体谅模式 C价值澄清模式 D社会模仿模式 14.学生对善恶美丑有了分别,说明学生具有了()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15.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这体现了德育的() A.疏导原则 B.定向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一贯性原则

山香版教育学教师和学生

精心整理 第四章教师和学生(特别重要) 第一节.教师及其职业素养(非常重要) 一.教师的概念 1.教师的概念: 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 从广义看,教师与教育者是同义语; 2.二.1. 19942. 3. 1.2.3.4.1.2.私学 3.4. 专业化阶段:质 1986年,我国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开始规定国家要建立教师资格考核制度。 教师的专业技术人员身份在199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得到确认。 1995你那,国务院颁布《教师资格条例》,进一步明确了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素质。 (三)教师职业的特点(职业角色) 最大的特点:职业角色多样化 1.“传道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2.“授业,解惑者”(知识传授者,人类文化的传递者) 3“示范者”(榜样)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4.教育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理解后的选择题) 管理类型:强硬专断、仁慈专断、放任自流、民主管理 5.“家长代理人、父母”和“朋友、知己” 6.“研究者”和“学习者”、“学者”——教师应该反思自己 三.教师劳动的特点 (一)复杂性和创造性 (二).连续性(时间)和广延性(空间) (三).长期性和间接性 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时间长、见效慢 (四). (五). 1. 2. 3. 五. (一)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二)教师的知识素养 (三)教师的能力素养 (四)职业心理健康 (一)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四个“对”) 1.对待事业:忠于人民教育事业 (依法执教、严谨治教、爱岗敬业、廉洁从教) 2.对待学生:热爱学生(职业道德的和核心) 3.对待他人:团结协作

1-山香教教育学重点总结教师招聘---整理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概述 1. 教育概念:是人类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 传递生产与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 之,三乐也”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 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 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 教育起源 3. 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 教育中诸多矛盾中,受教育与教育内容这一矛盾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因为它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 4. 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原始社会 教育特征:①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 ②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和物等机型、无 阶级性,是原始状态下的教育机会均等 ③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二)古代社会 ①奴隶社会 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产生了学校教育。 ②古代中国 夏代已经有了学校的设置(主要有两类“序”“校”)。西周的教育: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西汉时: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隋唐时期: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明代以后,八股文成为科考的固定格式 ③古代印度--婆罗门教育和佛教教育 人分为四个等级最高的是婆罗门即僧侣。婆罗门以家庭教育为主。古代埃及开设最多的是文士(书吏)学校。“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代埃及教育一大特征。 ④古代希腊、罗马 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史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雅典教育目的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斯巴达教育目的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军人。 ⑤中世纪西欧 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良好总著名的封建教育体系即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七艺: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⑥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教育 人文主义教育改革的主要特征表现:⑴在教育目标上,反对僧侣主义教育,提出身心和人格和谐发展的培养目标。⑵在培养对象上,扩大了教育对象,反对体罚和羞辱儿童,强调尊重和爱护儿童。⑶在教育内容上,反对“神道”之学,提倡人文之学。⑸在教学方法上,破除经院学风,提倡新的教学方法。 (三)近现代社会教育

教育学高频考点之德育原则

教育学高频考点之德育原则 德育原则这一块的内容,在教师招聘考试中的主观题与客观题都属于高频考点,在主观题中以案例分析题为主要考法,而客观题则是给一段材料然后选出相符合的德育原则。因此德育原则不仅要背下来,还要理解每条原则的含义。接下来本文将对德育原则的其中几条进行分析。 1.知行统一原则:德育工作中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这一原则的要求不只是学生自身表现出对道德的认识以及良好的行为,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以及要求也应该是从认识以及行为上进行。同时老师本人也应该做到,成为学生的榜样。 2.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从字面意思上即可理解这一原则的要求不仅仅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说服教育以及对学生的正面引导,还体现在学校的规章制度以及班级的守则等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也就是两者需要同时进行。 3.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这一原则又称为长善救失,也就是说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不仅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还要利用这些优点创造条件帮助学生,逐渐将其自身的不足之处转化为有利于学生的方面。 4.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德育工作中教育者应主动协调多方面的德育力量,即学校、教师和家长之间要教会学生的是一致的。并且进行德育时要处理好衔接,也就是想要教的内容前后不能相差太多。 【习题再现】 1.孔子的弟子颜回评价老师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这句话体现了德育的( )。 A.导向性原则 B.知行统一原则 C.疏导性原则 D.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答案】C。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2.开学不久,陈老师发现杨良同学有许多毛病。陈老师心想,像杨良这样的同学缺少的不是批评而是肯定和鼓励。一次,陈老师找他谈话说:“你有缺点,但你也有不少优点,可能你自己还没有发现。这样吧,我限你在两天内找到自己的一些长处,不然我可要批评你了。”第三天,杨良很不好意思地找到陈老师,满脸通红地说:“我心肠好,力气大,毕业后想当兵。”陈老师听了说:“这就是了不起的长处。心肠好,乐于助人,到哪里都需要这种人。你力气大,想当兵,保家卫国,是很光荣的事,你的理想很实在。不过

教育学 第七章

第七章小学德育 第一节小学德育概述 一, 一,德育的概念 (一)德育的定义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的培养受教育者的品德活动。 (二)德育的性质 德育的性质是由特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德育具有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民族性,继承性 二,德育的意义 (一)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我国现阶段的根本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德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贯穿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之中。 (二)德育是学生健康生长的条件和保证青少年学生由于知识经验少,辨别是非能力差,容易接受各种思想影响,因此必须运用正确的思想和方法对他们进行教育,增强抵制错误思想影响的能力,促使健康成长。 (三)德育是实现我国德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德育是培养具有道德发展性的人的条件和保障 三,德育目标 (一)德育目标的定义:是教育目标在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方面要达到的总体规格和要求,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二)确立德育目标的依据 1,青少年儿童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2,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 3,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 4,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 (三)我国小学阶段的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意思 2,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习惯 3,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和道德评价能力 4,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山香版教育学第一章教育概述

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得概念、属性与基本要素 (一)教育得概念 教育就是人类有H得地培养人得一种社会活动,就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得一种途径。 “教育”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得“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 从两种角度来对教育得定义: 1 ?从社会得角度来定义,可以把“教育”得定义分为三个层次: (1)广义得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 (2)狭义得教育:指学校教育,就是教育者依据一定得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得身心发展规律,有11得、有机会、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得方向发展变化得活动。 (3)更狭义得教育:德育 2、从个体得角度来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学习与发展得过程。 兼顾社会与个体两个方面给教育下定义: 教育就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展得促使个体社会化与社会得个性化得实践活动。(也有个体得个性化) (二)教育得属性 1、本质属性: 教育得本质属性就是育人,即教育就是一种有U得地培养人得社会活动。这就是教育区别与其她事物得根本特征,就是教育质得规定性,也就是具体而实在得规定性。 具体而实在得规定性体现在: (1)教育就是人类所特有得一种有意识得社会活动;(H得性) (2)教育就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得活动;(社会性) (3)教育就是以人得培养为直接L1标得社会实践活动。(育人性) 2、教育得社会属性 (1)永恒性。人类社会——教育 (2)历史性。古与今——不同 (3)继承性。古与今一一不同 (4)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5)相对独立性。超前”或“滞后” (6)生产性。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 (7)民族性。国与国-不同 (三)教育得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与教育媒介(教育影响)就是构成教育活动得基本要素。 1、教育者 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有II得地影响她人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得人,统称为教育者。 广义得教育者指对受教育者态度、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

山香版 教育学 第七章 德育

第七章德育 第一节德育概述 一、德育的及其意义 (一)德育的概念: 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 (二)德育的性质 德育的性质是由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 (1)社会性:德育是各个社会共有的社会、教育现象,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2)历史性:德育随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3)阶级性和民族性。 (4)继承性:德育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与那里、原则、内容和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 (三)德育的意义(二级简答题) 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障 2.德育是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德育是是吸纳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证 二、德育目标 (一)概念: 德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方面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 (二)德育目标确立的依据(简答与多选) 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 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 民族文化和道德传统 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

第二节德育内容 一、德育内容的概念 学校德育的内容是教育者依据学校教育目标所选择的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德育目标必须落实到德育内容上,才能进行有效的德育活动,达到预期目标。 德育内容的选择和依据(多选) 德育目标 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征 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 文化传统 学校德育的内容 政治教育 思想教育 道德教育 法制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学生各方面的辅导) 我国德育的内容:(了解就好) 一是爱国主义教育、 二是集体主义教育、 三是社会主义教育、 四是理想教育、 五是道德教育、 六是劳动教育 七是社会主义民主和遵纪守法教育、 八是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山香版)教师招聘笔试教育学各章知识点整理总结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及其产生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人才) 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 2、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3、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 民族性。 5、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6、教育的功能:按对象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按方向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按呈现的形式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二、教育的发展历程 1、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原始性、非独立性、全民性、自发性、无阶级性。 2、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初期,人类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使教育成为独立的形态。东西方共同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1)古代中国: 4、教育起源

……夏代,我国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瞽宗是商代大学特有的名称。 ……西周,“学在官府”并有:“国学”“乡学”之分。其教育内容是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稷下学宫。 ……两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魏晋南北朝:立国子学与太学、九品中正制。 ……隋唐: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崇文馆、弘文馆)。……宋元明清:八股文。 ★(2)古代印度:婆罗门教育与佛教教育 四个等级按高到低: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3)古代埃及:“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文士(书吏)学校。 ★(4)古希腊罗马:雅典教育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 斯巴达教育以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为主。 ★(5)中世纪的欧洲: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教会教育神学和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骑士教育组要内容: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投枪、打猎、下棋、吟诗。 ★(6)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意)维多利诺(尼德兰)伊拉斯谟(法)拉伯雷和蒙田人本主义、古典主义、世俗性、宗教性、贵族性、 3、近现代的教育:1763年德国普及义务教育 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趋势):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教育现代化最重要的标志即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平等性)、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简答、填空 ……教育民主化的内涵:a.实现教育机会均等;b.师生关系民主化;c.教育方

教育学笔记德育原理

第一章德育与德育理论的发展 古代德育与现代德育(每个时期的主要特点) 人类的德育历程大体上经历了习俗性德育、古代德育和现代德育几个阶段 习俗性德育(原始社会)的主要特点:1.当时的道德教育是教育的核心内容,同时具有人人参与的全民性。 2.由于劳动、生活、教育是一体的,道德教育是在习俗中存在,并且是以 习俗的传承为主要内容。 古代德育(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主要特点:具有等级性、神秘性和经验性,几乎等同于道德教育。 现代德育的主要特点: 1.学校德育的民主化(参与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学双方都已经“平民化”); 2.学校德育的世俗化(宗教教育与学校道德教育的分离); 3.学校德育的科学化(一是由于学校德育的世俗化,德育的合理性、德育理论的依据避免了神学化的命运。二是指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等近代科学的发展为学校德育问题的解释与解决提供了崭新的思路与可能。); 4.学校德育的组织化(班级授课制) 第二章现当代德育思想 第一节苏霍姆林斯基 一.主要内容: 1.关于德育的地位、任务和内容(任务是培养意识;内容比较广泛) 2.关于道德信念的形成与培养(道德信念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结果) 3.关于德育的原则和方法(方法:正面教育,启发疏导,发扬每个学生的优点、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4.关于自我道德教育 二、主要特点: (一)重视在自然的活动中养成学生的德性,让学生在游戏和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二)重视让学生与书本为友,在阅读优秀文化遗产中净化自己的灵魂,升华自己的人格。 (三)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才艺,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在美的氛围中推进道德教育。 (四)从学生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地实施、实现德育目标。 (五)重视培养学生自警、自励等自我教育的方法,使学生在陶冶情操、磨砺意志的过程中形成“不教之教”的自律习惯。 第二节科尔伯格 一.主要内容: 1.儿童道德发展的实质 儿童是道德哲学家,儿童有自己的关于价值问题的思考方式,能够自发形成他们的道德观念,这些道德观念又形成有组织的思维方式。 2.道德判断的结构和内容 道德判断结构和内容是一个判断的两个方面,两者彼此包含相互限定,结构规定了内容,内容体现了结构。因此,评价人们的道德成熟度需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加以考虑。 3.道德判断的结构和道德发展的阶段 科尔伯格认为,我们对道德发展阶段的划分是根据道德判断的结构,而不是根据道德判断的内容。他主张,道德发展的机制是道德判断的认知结构的变化发展过程,道德判断中含有结构,结构限定判断发展的阶段。 4.道德发展的条件 科尔伯格认为,儿童的道德认知沿着垂直和水平两个序列发展。垂直序列的发展是由道德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推移,水平序列的发展是从逻辑认知发展经社会认知发展向道德认知发展的推移。儿童的逻辑认知发展和社会发展是制约其道德认知发展的重要条件。 5.道德发展的动力 科尔伯格认为,个体道德发展的动力既不是来自他的先天成熟,也不是来自他的后天学习,而是来自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二.主要特点: 结构的差异性;不变的顺序性;结构的整体性;层次的整合性 第三节价值澄清理论(拉思斯) 一.主要内容:(关注的主要是价值观教育)

教育学 第七章 教学(上)

第一节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 1.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2.教学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它包括有: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 (2)教学由教与学两个方面活动组成;(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同性与多样性的统一。3.(教学的意义)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不仅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德育、体育、美育等的基本途径,在学校整个教育系统内居于中心地位。 4.教学的主要作用:(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3)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教学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5.学校工作应坚持以教学为主。 6.教学任务的决定,要受教育目的、学生年龄特征、学科的特性、教学的时空条件等因素的制约。 7.教学的一般任务有:(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8.一般来说,知识的掌握是形成技能、技巧的基础,而技能、技巧的形成又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 9.智力是人们的认识的能力,即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是人们在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那些稳定的心理特征。 10智力主要包括:注意力、想像力、记忆力、思维力、观察力等,其中思维力是核心。

第一节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 1. 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2.教学是的基本途径,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它包括有:(1); (2);(3)。 3.(教学的意义)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不仅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德育、体育、美育等的基本途径,在学校整个教育系统内居于中心地位。 4.教学的主要作用:(1); (2); (3)。 5.学校工作应坚持以为主。 6.教学任务的决定,要受、、、等因素的制约。 7.教学的一般任务有: (1);(2);(3);(4)。 8.一般来说,的掌握是形成技能、技巧的基础,而技能、技巧的形成又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9.智力是: 10智力主要包括:、、、、等,其中是核心。

山香教师编——简答—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1)本质属性是育人,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是: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的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3)继承性4)阶级性5)长期性6)相对独立7)生产性8)民族性 二、教育的功能 教育功能: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2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3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三、近代社会教育的表现(公立十一)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德国是世界上最早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 3、教育的世俗化。 4、教育的法制化。 四、现代社会教育的特点 生产性、公共性、国际性、科学性、未来性、革命性、终身性

五、20 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各国全民多现身) 教育的民主化。 1)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 2)师生关系的民主化 3)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 4)追求教育的自由化 教育民主化是指全体社会成员享有越来越多的教育机会,受到越来越充分的民主教育。 六、教育学的研究价值 超越日常教育经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七、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1、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 2、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3、有利于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4、有利于构建教师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 5、有助于教师塑造专业精神。敬业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 6、培养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 7、有助于了解教师职业及其工作环境 八、实用主义教育学观点 实用主义教育学是在批判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的传统教育学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1)教育即生活(2)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的不断增长(3)学校是一个雏形社会(4)课程组织以学生经验为中心(5)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中心(6)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独立发现和体验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

教育学第七章 德育(60道题)

德育(60道题) 1单选:“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这句话反映了下列哪一条德育原则?()。 A.导向性原则 B.疏导性原则 C.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2单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A.说服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情感陶冶法 D.实际锻炼法 3单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符合()规律。 A.智育过程 B.德育过程 C.心理咨询 D.教育学生 4单选:“学会关心”是下列哪个德育模式所强调的?() A.认知模式 B.体谅模式 C.价值澄清模式 D.社会模仿模式 5单选:“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寓德育于活动之中,寓德育于教师榜样之中,寓德育于学生自我教育之中,寓德育于管理之中”,这条德育原则体现了() A.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B.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发展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 C.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交往,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影响的过程 D.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6单选:不属于我国中小学德育的主要途径的是()。 A.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B.学校共青团、少先队活动 C.班主任工作 D.体育竞赛 7单选: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最高境界是()。

A.德育的政治功能 B.德育的生存功能 C.德育的发展功能 D.德育的享用功能 8单选: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之间的矛盾,这是德育过程中最一般、普遍的矛盾。 A.学生已有的品德水平 B.教师的道德教育水平 C.学生被期望的品德发展水平 D.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 9单选:德育过程结构的构成要素是()。 A.教育者,受教育者 B.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 C.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D.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环境 10单选: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其进行的顺序是()。 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 C.以意为开端,意知情行依次进行 D.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 11单选:德育目标确定了培养人的总体规格和要求,但必须落实到()。 A.德育内容上 B.德育规律上 C.德育原则上 D.德育方法上 12单选: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 A.基础 B.途径 C.出发点 D.重要环节 13单选:德育应坚持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所以()。 A.只用说服法就可以了 B.适当体罚也可以

山香版 教育学 第九章 课外校外教育工作

第九章课外校外教育工作 第一节至第三节 一、课外校外教育的概念和意义 (一)课外校外教育的概念 课外教育是相对课堂教学而言的,它是指在课堂教学之外,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的各种有教育意义的活动。 自习课、选修课不属于课外教育 与教学一样都是正规教育且方向一致 课外、校外教育与课堂教学 (1)目的一致,都是为了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学校的教育任务; (2)都是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属于正规教育 两者在教育过程中是互相配合的 (3)课外、校外教育不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延伸,而是必要的补充 二、课外校外教育的内容 (一)社会政治活动(参观、考察、访问、宣传、游览) (二)社会公益活动(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 (三)科学技术活动 (四)学科活动(主体) (五)文化艺术活动(“五小活动”) (六)体育活动 (七)课外阅读活动 记忆推荐:两社两科问题课 三、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 (一)群众性活动 (二)小组活动:(基本组织形式) (三)个人活动

四、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 1.自愿性 2.广泛性 3.自主性 4.灵活性 5.实践性 记忆推荐:自愿领饭食 五、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要求 (一)要有明确目的性、计划性 (二)要有知识性和趣味性 (三)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四)要面向全体学生,贯彻因材施教 (五)要充分利用当地条件 (六)要与课堂教学相互配合

第四节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 一、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是通过学校以外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对青少年和人民群众进行的教育。 (一)社区对学生的影响 (二)各种校外机构的影响 (三)报刊、广播、电视、电影、戏剧等传播媒介的影响 二、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其子女与年幼者实施教育和影响。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补充 (一)家庭教育的特点 1.教育内容的生活化 2.教育方式的情感化 3.教育方法的多样化 (二)家庭教育的基本要求 1.环境和谐 2.以身作则 3.方法科学 4.严慈相济 5.要求一致 6.全面关心 三、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形成教育合力 (一)学校教育占主导地位 (二)家庭、社会和学校三者协调一致,互相配合 (三)加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相互联系 互访、建立通讯录,举行家长会,组织家长委员会,举办家长学校(四)加强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之间的相互联系

教育学第一章练习题

教师之路,从山香起步! 新郑协议班教育学第一章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70小题,每题0.8分,共56分) 1.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主要体现在() A.社会性 B.相对独立性 C.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D.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 2.西汉初期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体现了教育的() 3.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 4.()提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A.孔子 B.孟子 C.庄子 D.荀子 5.学校教育产生于()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中世纪 6.“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代()时期的教育特征。 A.中国 B.埃及 C.希腊 D.罗马 7.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于()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 C.近代 D.现代 8.提出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 A.巴甫洛夫 B.蒙台梭利 C.利托尔诺 D.孟禄 9.在有史以来的教育中,除()以外,都具有阶级性的特征。 A.古代教育 B.近代教育 C.现代教育 D.原始教育 10.“六艺”中的“礼”为()教育内容。 A.艺术 B.基础文化知识 C.文字 D.政治伦理 11.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化否定的教育特征是() A.教育的终身化 B.教育的多元化 C.教育的民主化 D.教育的全民化 12.下列不属于骑士七技范围的是() A.骑马 B.投枪 C.音乐 D.吟诗 13.古代印度婆罗门教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处于最高级的是() A.首陀罗 B.刹帝利 C.吠舍 D.僧侣 14.主张“兼爱”的是以下哪种学派()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15.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是() A.英国 B.美国 C.日本 D德国 16.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中,作为最主要的教育内容的著作是() A.《吠陀》 B.《圣经》 C.《心经》 D.《楞严经》 17.汉语中最早将“教”和“学”连用的是在战国时期的哪本著作() A.《说文解字》 B.《礼记·学记》 C.《孟子·尽心上》 D.《论语》 18.我国古代,也是世界教育思想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文献是() A.《学记》 B.《论语》 C.《思想图》 D.《孟子》 19.“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反映了哪个时代的等级制度() A.隋唐时期 B.魏晋南北朝时期 C.秦汉时期 D.明清时期 20.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教育家是()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荀子 21.罗马帝国灭亡之后,西欧进入基督教和封建世俗专权紧密相连的时期,当时最受重视的教育是培养僧侣人才的教育。这种教育学习的主要内容是神学和()

第七章 中学德育

第七章中学德育 一、选择题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其进行的顺序是() 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 C、以意为开端,意知情行依次进行 D、看具体情况,可有多端性 2、“桃季不言,下自成蹊”的德育方法是() A.榜样示范法 B.实际锻炼法 C.陶冶教育法 D.指导自我教育法 3、提出德育的认知模式的学者是() A、科尔伯格 B、彼得·麦克费尔 C、班杜拉 D、皮亚杰 4、提出德育的体谅模式的学者是() A、科尔伯格 B、彼得·麦克费尔 C、班杜拉 D、皮亚杰 5、提出德育的社会模仿模式的学者是()。 A、科尔伯格 B、彼得·麦克费尔 C、班杜拉 D、皮亚杰 6、教育者利用模范、典型人物的优秀品德对学生进行影响的德育方法是()。 A、说理教育 B、榜样示范 C、陶冶教育 D、指导自我教育 7、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是()。 A、政治课和其他各科教学 B、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C、劳动 D、班主任工作 8、依据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模式进行道德教育主要用的是()。 A.榜样学习法 B.教育情景法 C.观察模仿法 D.道德两难故事法 9、德育是( )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A.物质文明

B.精神文明 C.政治文明 D.生态文明 10、德育过程的基础是()。 A.掌握知识 B.激发情感 C.道德内化 D.活动和交往 11.马卡连柯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尊重一个人”。这句话说明的德育原则是( )。 A.导向性原则 B.疏导原则 C.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12、德育过程结构的构成要素是()。 A.教育者,受教育者 B.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 C.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德育方法 D.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环境 13、“学会关心”是下列哪些德育模式所强调的()。 A.认知模式 B.体谅模式 C.价值澄清模式 D.社会模仿模式 14.德育过程要“反复抓,抓反复”所依据的德育规律是( )。 A.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规律 B.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C. 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D.在交往中形成品德规律 15、致力于发展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德育模式是()。 A、认知模式 B、价值澄清模式 C、社会学习模式 D、体谅模式 16、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A.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 B.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矛盾 C.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矛盾 D.社会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17.“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体现的是德育的()。 A.导向性原则 B.疏导原则 C.教育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山香版 教育学 第二章 教育的基本规律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简答论诉) 1.与政治经济制度 2.与生产力发展水平 3.与科学技术 4.与文化(学校文化) 5.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一、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一)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 4.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内容的取舍 5.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体制 6.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二)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3.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二.教育与生产力水平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结构——比例关系)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 4.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与手段 5.教育相对独立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人力资本理论: 由美国舒尔茨提出,指的是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的能力。他是相对于物质资本而言的,是人的资本形态。 教育和经济的关系,总的来说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反作用于经济。三.教育与科学技术 (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简答)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变现为对教育的动力作用 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3.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4.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技术 推荐记忆:倒过来记忆,看到科学技术,就一个动字 (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教育的科技功能) 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 四.教育与文化 从广义上说,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但教育又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文化,因为教育既是文化的构成体,又是文化的传递、深化与提升的手段。这就是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 (一)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1.文化对教育具有价值定向作用 2.文化发展促进学校课程的发展 3.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确立 4.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5.文化影响着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二)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能够活化、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 2.教育能够传播和交流和融合文化 3.教育能够选择、提升文化 4.教育能够更新和创造文化 学校文化(理解有印象就好) 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细的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