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水稻纹枯病的综合治理研究

水稻纹枯病的综合治理研究

山东农业大学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

学院:植物保护学院

班级:09级植检1班

学号:20095017

水稻纹枯病的综合治理研究

Study on the 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rice sheath blight

作者:温东东指导老师:刘爱新

Author: Dongdong Wen The instructor: AiXin liu

目录

中文摘要..................................................................................................................................... I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words (1)

1. 前言 (2)

1.1 水稻纹枯病的研究进展 (3)

1.1.1 水稻纹枯病的病原及融合群 (3)

1.1.2 水稻纹枯病的危害、防治及其存在问题 (3)

1.1.2.1 抗病品种的选育 (3)

1.1.2.2 生物防治 (4)

1.1.2.3 化学防治 (4)

1.1.3 水稻纹枯病菌(R.solani AG1-IA)的群体遗传学研究 (4)

1.1.3.1 水稻纹枯病菌的遗传特性 (4)

1.1.3.2 影响水稻纹枯病菌群体遗传结构变化的因素 (5)

(1)随机遗传漂变 (5)

(2)基因流动 (5)

(3)突变 (5)

(4)重组 (5)

(5)选择 (5)

2 研究内容 (6)

2.1 材料与方法 (6)

2.1.1 材料 (6)

2.1.1.1 菌株材料 (6)

2.1.1.2 植物材料 (6)

2.1.1.3 其它材料 (6)

2.2 方法 (6)

2.2.1 纹枯病菌分离培养 (6)

2.2.2 纹枯病病菌致病力测定 (6)

2.2.3 菌丝融合群测定 (7)

2.2.4 供试菌株基因组DNA的提取 (7)

2.2.5 AG1-IA融合群SSR标记体系的建立及遗传多样性研究 (8)

2.2.5.1 微卫星标记所需引物 (9)

2.2.5.2 SSR-PCR扩增反应体系 (10)

2.2.5.3 SSR-PCR反应程序 (10)

2.2.5.4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11)

(1)所需试剂及配制 (11)

(2)电泳 (11)

(3)银染步骤 (12)

2.2.6 数据统计 (12)

3 结果与分析 (13)

3.1不同地区水稻纹枯病菌融合群鉴定 (13)

3.1.1 水稻纹枯病菌菌丝融合鉴定 (13)

3.1.2 5.8S rDNA-ITS序列分析 (15)

I

4 讨论 (17)

4.1 关于R. solani AG1-IA水稻分离物的遗传分化 (17)

4.2 菌株致病力与SSR多态性的关系 (17)

参考文献 (18)

致谢......................................................................................................... .. (21)

Directory

Chinese abstract ........................................................................................................................... I Chinese keywords . (1)

Abstract (1)

Keywords (1)

1.Preface (2)

1.1 Research progress of rice sheath blight (3)

1.1.1 The pathogen of rice sheath blight and fusion group (3)

1.1.2 Harm, rice sheath blight and its control problems (3)

1.1.2.1 Breeding resistant varieties (3)

1.1.2.2 Biocontrol (4)

1.1.2.3 Chemical control (4)

1.1.3 Rhizoctonia solani (R.solani AG1-IA) Population Genetics (4)

1.1.3.1 Genetic characteristics of Rhizoctonia solani (4)

1.1.3.2 Rhizoctonia solani influence changes in the factors of population genetic

structure (5)

(1)Random genetic drift (5)

(2)Gene flow (5)

(3)Mutation (5)

(4)Restructuring (5)

(5)Choose (5)

2 Research (6)

2.1 Materials and Methods (6)

2.1.1 Material (6)

2.1.1.1 Strain material (6)

2.1.1.2 Plant material (6)

2.1.1.3 Other materials (6)

2.2 Method (6)

2.2.1 Rhizoctonia solani isolated and cultured (6)

2.2.2 Sheath blight pathogen virulence determination (6)

2.2.3 Determination of anastomosis group (7)

2.2.4 Strains tested genomic DNA extraction (7)

2.2.5 AG1-IA fusion groups Establishment of SSR markers and genetic

diversity of (8)

2.2.5.1 Microsatellite marker primers required (9)

2.2.5.2 SSR-PCR amplification reaction (10)

2.2.5.3 SSR-PCR reaction procedure (10)

2.2.5.4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11)

(1)And preparation of the necessary reagents (11)

(2)Electrophoresis (11)

(3)Silver staining procedure (12)

2.2.6 Statistics (12)

3 Results and analysis (13)

3.1Different regions of Rhizoctonia solani anastomosis group identification (13)

3.1.1 Identification of Rhizoctonia solani anastomosis (13)

3.1.2 5.8S rDNA-ITS sequence analysis (15)

4 Discuss (17)

4.1 About R. solani AG1-IA rice isolate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17)

4.2 Strain virulence and SSR polymorphism (17)

References (18)

Acknowledgements.......................................................................................................... .. (21)

中文摘要

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寄主范围广泛,可侵染危害250多种植物。R. solani是一个复合种,该种至少包括14个融合群,每个融合群又可分为不同的融合亚群。R. solani AG1-IA属于AG1融合群的IA亚群,该真菌可危害玉米、水稻和大豆等多种植物,在水稻形成典型的纹枯病症状,是水稻纹枯病的优势致病类群。R. solani AG1-IA群体结构组成和变化对该类病害的发生和流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中,我们利用SSR分子标记,对我国山东和广东4个主要产稻区的61个R. solani AG1-IA 分离物的群体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 旨在明确AG1-IA群体在不同地区间的遗传多样性组成及演化动态,希望为进一步制定水稻纹枯病的综合治理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1. 纹枯病菌采集、分离及融合群确定

从山东临沂、东营和济阳采集标本,经分离培养,通过菌丝融合测定、ITS序列测定等鉴定所属的融合群,将51株鉴定为AG1-IA的水稻分离物用于本研究,还有10株来自广东的菌株。

2 R. solani AG1-IA水稻分离物遗传多样性分析

利用10对SSR引物对山东3个水稻产区的51株AG1-IA水稻分离物和10株广州分离物进行SSR 遗传多样性分析,共检测到32条多态性条带,每对引物能扩增出2~5条多态性条带。采用UPMGA法进行SSR聚类分析结果表明,61个分离物在0.50到1.00遗传相似系数范围内,被分为不同聚类组。来自不同地区的水稻纹枯病菌,多以地理来源聚为一类,表明SSR分组与菌株的地理来源有一定的相关性。

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在广东省达到最大,为0.4228,Shannon's指数在广东省达到最高,为0.7309,表明来自广东省的水稻纹枯病菌具有复杂的遗传结构。其中,来自广东和济阳的菌株遗传距离最远,临沂和济阳的菌株遗传距离最近。

对群体的遗传分化进行分析,群体内和群体间都存在一定的遗传分化,群体间的变异约占总变异的17.4%,群体内的变异占总变异的82.6%,因此,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群体内。

关键词:水稻纹枯病;SSR;遗传多样性

Abstract

Rhizoctonia solani (Rhizoctonia solani) wide host range and can infect endanger more than 250 kinds of plants. R. solani is a species complex, which includes at least 14 species of fusion groups, each group can be divided into different fusion fusion subsets. R. solani AG1-IA IA belong AG1 fusion group subsets, the fungus can be hazardous to corn, rice and soybeans and other plants, in the form of a typical rice sheath blight symptoms are the advantages of rice sheath blight pathogenicity groups. R. solani AG1-IA changes in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composition of the class of the incidence and prevalence of disease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is study, we used SSR markers on China's Shandong and Guangdong four major producing rice for 61 R. solani AG1-IA isolates were analyzed genetic structure, aimed at clarifying AG1-IA groups in different regions between the composi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dynamics of genetic diversity, hope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rice sheath blight comprehensive measures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1 R. solani collection, separation and fusion group identified

From Linyi, Shandong Dongying and Jiyang collect specimens, the isolation and culture, through hyphal

fusion determination, ITS sequencing and other identification of an integration group, the 51 identified as AG1-IA rice isolates used in this study, as well as 10 strains from Guangdong.

2 R. solani AG1-IA rice genetic diversity of isolates

The use of 10 pairs of SSR primers Shandong three rice-producing areas 51 AG1-IA rice isolates and 10 Guangzhou isolates SSR analysis of genetic diversity were detected 32 polymorphic bands per primer pair can expand increase of 2 to 5 polymorphic bands. SSR clustering method using UPMGA analysis showed that 61 isolates in the 0.50 to 1.00 range of genetic similarity coefficient, is divided into different cluster groups. From different regions of Rhizoctonia solani, and more to the geographical origin clustered together, indicating that the SSR grouping and geographical origin of strains have some relevance.

Nei's genetic diversity index in Guangdong province reaches the maximum 0.4228, Shannon's index reached the highest in Guangdong Province, is 0.7309, indicating that from Guangdong Province Rhizoctonia solani has a complex genetic structure. Among them, from Guangdong and Jiyang genetic distances strains, strains Jiyang Linyi and genetic distance.

On the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were analyzed within the group and between groups, there are certain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among populations variance accounted for 17.4% of the total variance, variation within populations 82.6% of the total variance, so genetic variation occurs mainly in within the group.

Key words:rice sheath blight; SSR; genetic diversity

1. 前言

1.1 水稻纹枯病的研究进展

水稻纹枯病(Rhizoctonia solani Kühn)是我国各大稻区主要病害之一,近年已上升为水稻三大病害(纹枯病、稻瘟病、白叶枯病)之首[1]。该病害导致水稻结实率下降,千粒重降低,水稻减产最高可达50%[2]。在我国,此病最早于1934年由魏景超报道。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矮秆、多蘖和密植等栽培技术的推广,水稻纹枯病的发展蔓延加快,危害也日益严重。20世纪90年代中期对我国南方稻田的调查结果表明,水稻纹枯病的发病面积是稻瘟病的2.07倍,在我国南方稻区的许多地方纹枯病已成为水稻的第一大病害。成为水稻稳产、高产的重要障碍。因此,如何有效地控制水稻病害的发生与危害,保障水稻稳产高产在土地面积不断减少以及人口数量却不断增多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1.1.1 水稻纹枯病的病原及融合群

引起水稻纹枯病的病原菌有性态为Thanatephorus cucumeris (Frank) Donk称瓜亡革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在田间一般只表现无性世代[3];Julian et al., 1998)。无性态Rhizoctonia solani Kühn称立枯丝核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4]。致病的主要菌丝融合群是AG-1占95%以上,其次是AG-4和AG-Bb(双核丝核菌)。典型的水稻纹枯病菌属于AG-1 IA亚群。据Lanoiselet等(2007)报道,至少有三种不同的Rhizoctonia spp.可导致水稻产生类似纹枯病的症状,但对比分析发现,只有R. solani可形成典型的纹枯病症状。

1.1.2 水稻纹枯病的危害、防治及其存在问题

水稻纹枯病是遍及全球的水稻病害[5]。该病是1905年在日本被佐佐木忠次郎博士首次发现,随后在菲律宾和斯里兰卡等地也相继报道了此病,20世纪50年代前的一段时期,此病曾一度被称为“东方病害”,60年代后,对此病的报道才陆续见诸于世界各地。对于水稻纹枯病的防治的研究成为目前首要工作。

1.1.

2.1 抗病品种的选育

目前尚未发现高抗或免疫品种,应利用中抗品种加强育种工作。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抗病种质资源筛选、抗病遗传规律、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和离体组织诱变、体细胞杂交和轮回选择等方面利用生物技术手段来提高水稻抗纹枯病水平的研究己取得很多进展。但是,目前尚没有找到抗水稻纹枯病的理想抗源,故抗病育种进展缓慢,还未能克隆来自水稻的抗纹枯病基因[6]。冯道荣等(2001)将多个几丁质酶基因和β-1、3-葡聚糖酶基因一

起转化水稻植株,获得整合有2-4个抗真菌基因的转基因水稻植株,该转基因水稻植株不但增强了对纹枯病的抗性,同时也增强了对稻瘟病的抗性,首次证明了多个几丁质酶基因之间或与β-1、3-葡聚糖酶基因之间在水稻中有协同的抑菌作用。

1.1.

2.2 生物防治

利用拮抗菌生物防治植物病害是当今植病界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并己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目前已发现许多生防菌能显著地抑制纹枯病菌的生长与繁殖。于艳敏等(2010)发现芽孢杆菌R13对水稻纹枯病病原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抑菌率为67.8%。王国平等(2009)利用红豆杉中一种新内生真菌紫杉木霉Trichoderma taxi 菌株ZJUF0986与水稻纹枯病菌对峙培养,结果表明,该内生真菌能使纹枯病菌菌丝断裂或其内含物降解直至死亡,并且产生的活性代谢产物也能强烈抑制纹枯病菌菌丝的生长,显著降低病原菌的菌核萌发率。安徽省农科院植保所研制出新型农药多粘芽孢杆菌与井冈霉素复配物“克纹灵”,同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该农药具有价格低、防效高、无污染、无残留等优点,为我国生物防治水稻纹枯病开拓了一条新路。目前对拮抗菌的生防机理还不是十分明确,对如何提高拮抗菌在大田条件下的防治效果的许多关键技术问题还没有解决,一些在室内测定实验中表现出强烈拮抗能力的菌体,在实际应用中却未能发挥有效的拮抗作用[11]。

1.1.

2.3 化学防治

利用化学农药防治水稻纹枯病是目前最主要的防治措施[6]。近年来,国内外使用的抗菌素农药(如有效霉素和井冈霉素等)以及有机砷化合物中的甲基砷酸锌、甲基砷酸钙、甲基砷酸铁和甲基硫化物等,不但能有效抑制菌丝生长、侵染、防治病斑扩展,而且可抑制菌核的形成,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5]。但药剂防治有一定的局限性,只能杀死裸露于寄主体表的病原菌体,对沉在水中或土中的病原菌核却不起作用,并且污染环境,增加生产成本,长期单一使用某一药剂还会导致病原菌产生抗药性。

1.1.3 水稻纹枯病菌(R.solani AG1-IA)的群体遗传学研究

1.1.3.1 水稻纹枯病菌的遗传特性

水稻纹枯病菌的遗传结构十分复杂,不同菌株间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该病菌不同菌株间或同一菌丝体的细胞间,经常不断的发生细胞融合,进行以核为单位的基因交换,因此,融合后的菌丝体为具有多核的异核体,这种异核现象能增强病菌的致病性[7]。据推测,菌丝融合是一种遗传因子控制的现象[3],当具有亲和力的两根菌丝接触后,接触处细胞壁溶解,便合二为一。因而该病菌的菌丝体常常是多核的,而且它在一般条件下很难产生有性孢子,孢子的生命力也十分弱(Rosewich et al., 1999)。

1.1.3.2 影响水稻纹枯病菌群体遗传结构变化的因素

(1)随机遗传漂变

随机遗传漂变是指病原菌小群体内,由于抽样误差造成群体中等位基因频率,特别是基因型组合频率显著下降的过程。群体越小,随机漂变对群体等位基因频率的影响越大。随机遗传漂变的效应是促进群体分化,包括建立者效应和瓶颈效应。建立者效应是指某一处群体中少数几个个体迁移到另一个地方,繁殖形成一个群体。这个群体的遗传特性和基因频率可能和原群体差异很大。瓶颈效应是指少数个体在自然或人工的影响下存活下来,以后由这些个体繁衍成一个群体,这个群体的某个基因的频率可能和原群体大不相同。水稻纹枯病在20世纪50年代前曾一度被称为“东方病害”,60年代后,对此病的报道才陆续见诸于世界各地,并且形成了区域间病菌群体整体上存在大量变异的现象。由此可见随机遗传漂变在该病原菌群体进化中的作用显而易见的。

(2)基因流动

基因流动(Andrivon et al., 1992; Milgroom et al., 1995)是指基因在生物群体间的移动,这种移动可以是单向的,也可以是双向的。基因流动的方式主要包括真菌个体在群体间的移动和配子运动等。

(3)突变

突变是导致植物病原真菌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基本因素。田间植物病原真菌群体中菌株的自发突变频率是很低的。由于很多突变体在田间不能存活,检测未存活的菌株还缺少有效方法,因此田间真菌的突变频率不易准确估测,有关R. solani AG1-IA突变频率的报道还很少。

(4)重组

生物个体间通过重组(Brasier, 1988)可以快速形成新的基因组合,提高植物病原真菌群体适应环境改变的能力。大多数半知菌都可以通过准性生殖(菌丝融合)实现重组,从而具有一种快速形成新的基因组合的机制。立枯丝核菌在自然条件下很难产生担孢子,但是许多研究人员已经证实在大田条件下确实可以产生担孢子,只是生命力很脆弱,Rosewich et al.(1999)已经证实担孢子能够影响病原菌在田间的群体遗传结构。

(5)选择

选择(McDonald, 1997)是导致群体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的重要因素。在自然条件和农业生态条件下,病原菌群体受多种多样的选择压力的作用。寄主的基因型以及环境条件对病原真菌的群体结构有显著影响,尤其是对专性寄生菌的作用更加明显。R. solani AG1-IA

并非专性寄生菌,但是目前许多资料都证实了其群体结构也受到寄主的影响以及具有明显的地理分化现象。

2 研究内容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1.1 菌株材料

水稻纹枯病菌:于8-9月份纹枯病发生盛期,从山东临沂、济宁、济阳和东营等地采集水稻纹枯病标本,常规分离法进行分离培养,经菌落形态观察、菌丝融合测定、ITS序列比对等分析,将鉴定为R. solani AG1-IA的菌株保存,用于本实验。来自福建的水稻纹枯病菌株由华南农业大学周而勋老师提供。

2.1.1.2 植物材料

水稻材料:选用中等抗纹枯病的水稻品种农大108,购于山东农业大学。

2.1.1.3 其它材料

PDA培养基,PDB培养基,LA培养基,LB培养基,WA培养基

2.2 方法

2.2.1 纹枯病菌分离培养

采用改进的组织分离法,将各地采集的水稻纹枯病干制样本,自来水冲洗干净,培养皿25℃恒温保湿12-24h,待组织表面开始出现白色菌丝时,剪取带菌丝的组织块(约 5 mm×5mm)放置在灭菌滤纸上干燥10min,然后放入提前1h滴有链霉素的水琼脂(WA)平板上,25℃恒温黑暗培养12-24h,组织块周围就会长出具有丝核菌特征的菌落,菌落达到d=2cm大小时,从菌落边缘切取菌块在WA培养基上进行单菌丝纯化。分离用的培养基是水琼胶,自然pH。水琼胶倒平板后,翻转平板放入温箱培养72h,除去表面水层,然后在平板上等距离滴加5滴链霉素溶液(浓度为20mg/ml)。

分离的菌株经过单菌丝尖端移植,纯化,在显微镜下观察菌丝形态,将具有典型丝核菌特征的分离物保存在PDA试管斜面上,在4℃冰箱中保存备用。

2.2.2 纹枯病病菌致病力测定

各菌株致病力测定参照陈涛等(2010)的方法。水稻种子用次氯酸钠表面消毒后,分别播种在装有灭菌土的花盆内,温室内生长,至4~5叶期时,取倒二叶和倒三叶,75%酒精叶片表面消毒后,截取中间部位12cm长的叶段,放在装有湿纱布的瓷盘内。待测菌株于25℃,黑暗培养3d,用5mm的打孔器打取菌圆饼,接种到叶片中部,用保鲜膜覆盖保

湿,放置在25℃,光照黑暗交替(12h/12h)的生化培养箱内,1d后,用挑针除去菌圆饼,3d后测量并记录病斑长度,计算病斑长度与叶片长度的比值,并以该比值作为菌株致病力的评价标准。每菌株接种5张叶片,计算5张叶片的平均值,接种PDA培养基为空白对照。用DPS 9.50软件对所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2.3 菌丝融合群测定

根据培养性状,将确定为Rhizoctonia的菌株采用玻片对峙培养法(Kronland et al., 1988)进一步进行融合群测定。首先将保存的菌株在PDA平板上于25℃恒温黑暗培养2d 后,分别从标准菌株和待测菌株的菌落边缘打取5mm大小的菌圆饼,倒置于载玻片上,两菌株相距1cm, 并将载玻片放置在含有湿润滤纸的培养皿内,25℃黑暗培养12h后,培养观察各菌株与标准菌株菌丝融合情况,按照完全或不完全融合划分类群。以已经确定为AG1-IA的菌株LY1-3-1作为标准菌株。

菌丝融合情况参照Sneh(1991)的融合鉴定标准分为3种类型:(1)完全融合:接触细胞的细胞壁溶解,细胞质融合,互有引诱现象。(2)不完全融合:接触细胞间细胞壁溶解,某一细胞细胞质流入另一细胞内,且造成双方融合及其邻近几个细胞发生畸形,原生质减少或消失,有杀死反应,一方引诱另一方。(3)接触融合:接触细胞壁不溶解,接触的两细胞无异常反应,各自菌丝按原来方向继续生长。属于前两种情况的菌丝融合方式视为相同融合群。

2.2.4 供试菌株基因组DNA的提取

所有供试菌株首先移植到PDA平板上,在25℃生化培养箱内黑暗培养2d后,用5mm 打孔器取菌圆饼置于含100ml的PDB液体培养基的三角瓶内,在25℃,140rpm的恒温摇床上振荡培养5d,过滤菌丝,用滤纸将菌丝吸干,采用CTAB法提取基因组DNA,用于PCR扩增。

提取所需试剂:

(1)CTAB提取液:

CTAB(g) 4g

1M Tris-Hcl(pH=8.0)20ml

0.5M EDTA (pH=8.0) 8ml

Nacl(g) 16.364g

用去离子水补足到200ml,灭菌备用。

(2)氯仿·异戊醇:按体积比24:1混合。

(3)饱和酚·氯仿·异戊醇:按体积比25:24:1混合。

(4)TE缓冲液:1M Tris-Hcl(pH=8.0)5ml

0.5M EDTA(pH=8.0)1ml

用去离子水补足到500ml,灭菌备用。

(5)50×TAE缓冲液

基因组DNA提取步骤:

(1)取0.2g左右的菌丝在液氮中迅速研磨成干粉状。

(2)把粉末转入1.5ml离心管中,加入600mlCTAB提取液(65℃提前水浴5min),上下颠倒数次使之混匀。

(3)65℃水浴保温40~50min,每10min轻轻颠倒混匀一次。

(4)冷却至室温,加入等体积的氯仿·异戊醇(24:1)轻轻混匀10min。

(5)离心(10000rpm,10min),去沉淀,将上清液转入另一离心管。

(6)加入等体积异丙醇(-20℃),轻轻颠倒混匀,室温放置10~20min。

(7)离心去上清(10000rpm,10min)。

(8)加入200μl 70%乙醇洗涤2次,去盐控干。

(9)加入400μl TE缓冲液,溶解沉淀,再加入2μl RNase A,37℃水浴40min。

(10)用等体积饱和酚·氯仿·异戊醇(25:24:1)抽提2次,离心(10000rpm,10min),取上清液,转入另一离心管中。

(11)等体积氯仿·异戊醇(24:1)抽提,离心(10000rpm,10min),将上清液转入另一离心管中。

(12)上清中加入2×体积无水乙醇,混匀,-20℃冰箱中放置30min。

(13)离心(10000rpm,5min),沉淀DNA。

(14)沉淀用75%乙醇(-20℃)洗涤2~3次,37℃保温箱中干燥后融于100μl TE缓冲液中,4℃备用。

将提取的DNA用1%的琼脂糖凝胶进行电泳,紫外灯下观察所提取DNA的完整性和纯度,将提取成功的菌株DNA溶液保存于-20℃冰箱中。

2.2.5 AG1-IA融合群SSR标记体系的建立及遗传多样性研究

将分离得到的玉米、水稻纹枯病菌AG1-IA融合群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只要从两个方面进行:(1)分别对来自不同地区的AG1-IA融合群进行SSR分析,目的是为了探讨来自玉米和水稻寄主上纹枯病菌的遗传分化与地理位置之间的关系;(2)探讨纹枯病菌

的致病力的差异与遗传分化的相关性。

2.2.5.1 微卫星标记所需引物

SSR-PCR反应所需的10对引物来自Zala et al.(2008)。由上海生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合成。引物的信息情况如表1所示。

表1微卫星位点引物信息

Table.1 The information of microsatellite loci

引物名称重复类型产物长度

(bp)

退火温度

(℃)

引物序列

(5`→3`)

TC0 1 (CTG)7104-143 50 F:

CATGCTCATTTGCGACATCT

R:

AACAACAGCAAGGGCCATC

TC0 2 (TGC)11184-193 50 F: GATGGCCCTTGCTGTTGTT

R:

CGTTTACGCATTCTGGCTTT

TC0 3 (CAG)5 + n +

(CAG)4+ n +

(CAG)4

262-301 50 F:

CTCATTTGCGACATTTGAGC

R:

TACCCATTCTGGCTTTTTGC

TC0 5 (GATGAA)3239-266 50 F: TGTCCAACAAGACAGTTCG

R:

AACCGAGCCCTTAGCTCTTC

TC0 6 (CAG)11220-232 50 F:

CAGAGATACGTCCAGCAACG

R:

ATGCTCATTTGCGACATCTG

TC0 7 (GAAGAG)3+n+

(GAA)4

139–154 50 F:

AGAATGAGATGCGGAATGTG

R:

TCTTGGGCTAACTCTTGTTGG

TC1(AGC)9147–174 50 F:AGCCTCATCAGATATGACG

0 TGA R:

TTGGGGTTGTTGATACTGAG G

TC11

(CTTTT)6 (ATTTT)3

199–224 50 F:

TGCAGAACCATAGGACTGG R:TGACAGACAGGACAGCTAC TGG

TC12

(CT)5TTCCCTT(CT

C)4

145–157 50 F:

CCACACAGTGGCTAAAACCT C R:

CACCTTGTTCGCTTTATTGG

TC13

(AGAGGA)3 162–174 50 F:

AACGCATCGACTTCTGGTTC R:

GAGTCCCGTAAACCCATTTG

2.2.5.2 SSR-PCR 扩增反应体系

表2扩增反应体系(20μl 体系) Table.2The reaction system of PCR (20μl)

2.2.5.3 SSR-PCR 反应程序

参考Zala et al.(2008)的扩增程序进行PCR 扩增,循环条件为:96℃,2.5min ;96℃,30s ,50℃,30s ,72℃,30s ,30个循环;72℃,5min ;4℃保存备用。

2×Power Taq PCR MasterMix

5μl Forward primer 0.5μl Reverse primer 0.5μl DNA 模板 1μl ddH 2O 8μl Total

15μl

2.2.5.4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1)所需试剂及配制

30%Acr-Bis:

丙烯酰胺(Acr):29.0g

亚甲双丙烯酰胺(Bis): 1.0g

加去离子水,定容至100ml,过滤,棕色瓶贮存于4℃

5×TBE:

Tris 碱:54g

硼酸:27.5g

0.5M EDTA (pH=8.0):20ml

去离子水定容至1L, 高压灭菌备用。

10%过硫酸铵(AP);N,N,N',N'-四甲基乙二胺(TEMED);10%乙醇;0.2%AgNO3(m/v);2%NaOH(m/v);10%冰乙酸;甲醛

(2)电泳

(a)洗板:用洗涤液反复擦洗四块玻璃板,再分别用自来水和去离子水冲洗干净,最后再用无水乙醇将玻璃板擦洗两次,晾干。

(b)浓度为9%聚丙烯酰胺凝胶的制备

配胶(20ml):

30%Acr-Bis 6ml

5×TBE 4ml

10%AP 200μl

TEMED 15μl (视外界环境而定)

去离子水9.88ml

(c)夹板:将架子放在水平桌面上,分别将长玻璃板和短玻璃板固定在架子上,

注意调整好,防止漏胶。

(d)灌胶:将配制好的9%的胶用移液枪加到夹板内,边加边轻轻敲打玻璃板,

以防止产生气泡,加满后将梳子完全插入,凝固30 min,注意避光免产生气泡。

(e)预电泳:先用微量移液枪将留有气泡的点样孔的气泡驱赶,然后插上电源,

调整80V预电泳30 min。

(f)点样:用移液枪取2μl PCR产物加到加样孔中。

(g)电泳:100V电泳2~3h,结束后,取下凝胶进行染色。

(3)银染步骤

(a)固定:把经冷却的胶板置于盛有200ml,10%乙醇的大培养皿中,摇床振荡

15~20min。

(b)洗胶:把经固定液处理的胶放入含200ml去离子水的大培养皿中,清洗2次,每次2~4min。

(c)染色:将胶置于含有200ml,0.2% AgNO3的大培养皿中,摇床振荡20min。

(d)洗胶:用去离子水清洗一次,动作要快,时间控制在5s以内。

(e)显色:在大培养皿中加入100ml 2% NaOH和400μl 甲醛,混匀后放入胶,染色时间自己控制,直至出现清晰条带为止。

(f)终止:在大培养皿加入100ml ,10% 冰乙酸,终止反应,最后再用去离子水

清洗2次。

(g)条带统计。

2.2.6 数据统计

根据PCR扩增产物在凝胶上的位置,采用1、0二元数据计数法,有带记为1,无带记为0。应用NTSYS-PC 2.1软件(Rohlf, 2000)对种群进行UPGMA聚类分析。

按照电泳图谱中同一位置上DNA条带进行统计,记录清晰、稳定出现的扩增带,根据分子量大小对扩增结果读带,以二倍体形式记录(De Assis et al., 2008),从大到小依次为A、B、C等,利用POPGENE 1.32 (Yeh et al., 1997)软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分析时,首先假设R. solani AG-1 IA群体为二倍体(De Assis et al., 2008),在假定种群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下,对全部种群和各单个种群分别进行遗传参数分析,分别计算多态位点百分率(P)、观测等位基因数(Na)、有效等位基因数(Ne)、基因多样性指数(Nei's)、Shannon信息指数(I)、表观杂合度Ho和预期杂合度He、种群内近交系数F IS、总近交系数F IT、种群间分化系数F ST、Nei's遗传距离(D)和遗传相似度(I)。

3 结果与分析

3.1不同地区水稻纹枯病菌融合群鉴定

3.1.1 水稻纹枯病菌菌丝融合鉴定

从山东临沂、济宁、济阳和东营等采集水稻纹枯病病菌,经组织分离法共得到135株纹枯菌,其中初步确定为AG1-IA融合群的共有110株,其余的为Rhizoctonia sp. 从中选取61株用于下面实验,菌株的详细信息如表3。

对各分离物在PDA平板培养,依据菌落形态、菌核形态和颜色及菌核形成快慢等特点,可将丝核菌分为不同类型。其中R. solani AG1-IA在7-10d即可形成褐色菌核,菌核球形或不规则形状,散生或集结成菌核块(图1)。将初步确定为AG1-IA融合群的菌株与标准菌株对峙培养,测定菌丝融合情况。结果发现,同一类群内菌丝可以发生完全或不完全融合(图2A-B),不同类群间菌丝不存在相互吸引现象,菌丝接触点也不能发生菌丝融合。

表3 水稻纹枯病菌供试菌株及来源

Table.3 Origin of tested isolates Rhizoctonia solani on rice

RL Y15-5 山东省临沂市B272 广东省新兴县

RL Y14-4 山东省临沂市B249 广东省遂溪县

RL Y15-2 山东省临沂市B240 广东省茂名市

RL Y14-2 山东省临沂市B297 广东省陆丰县

RL Y1-4 山东省临沂市B255 广东省遂溪县

RL Y11-3 山东省临沂市GD118 广东省珠海市

RL Y17-2 山东省临沂市B265 广东省从化市

RL Y8-4 山东省临沂市B275 广东省台山市

RL Y7-3 山东省临沂市B287 广东省江门市

RL Y7-1 山东省临沂市B250 广东省遂溪县

RL Y11-1 山东省临沂市RJY2-4 山东省济阳县

RL Y16-3 山东省临沂市RJY1-1 山东省济阳县

RL Y12-1 山东省临沂市RJY-20 山东省济阳县

RL Y3-1 山东省临沂市RJY23-3 山东省济阳县

RL Y5-1 山东省临沂市RJY18-1 山东省济阳县

RL Y10-1 山东省临沂市RJY17-5 山东省济阳县

RL Y2-3 山东省临沂市RJY19-2 山东省济阳县RL Y12-3 山东省临沂市RJY8-3 山东省济阳县RL Y9-1 山东省临沂市RJY-13 山东省济阳县RL Y16-2 山东省临沂市RJY21-1 山东省济阳县RJY15-3 山东省济阳县RJY7-1 山东省济阳县RJY12-4 山东省济阳县RJY14-2 山东省济阳县RJY6-2 山东省济阳县RJY1-4 山东省济阳县RJY-3 山东省济阳县RDY-5 山东省东营市RDY-8 山东省东营市RDY-4 山东省东营市RDY-2 山东省东营市RDY-23 山东省东营市RDY-13 山东省东营市RDY-15 山东省东营市RDY14-2 山东省东营市RDY-20 山东省东营市RDY-9 山东省东营市RDY-17 山东省东营市RDY-11 山东省东营市RDY-1 山东省东营市RDY24-2 山东省东营市

图1水稻纹枯病菌形态特征

Fig1. Colony characteristics of Rhizoctonia solani AG1-IA on PDA

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技术

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原因 及防治技术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巍山县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技术 摘要:介绍了巍山县水稻纹枯病的发生规律与发生特点,并提出防治方法,以期为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纹枯病;发生规律;防治 水稻纹枯病又名“烂脚病”、“花秆瘟”。是目前巍山县水稻生产中发生面积最广、农民认识最少、受害损失最严重的主要水稻病害之一。该病在巍山县水稻生产中普遍发生。从水稻的生育周期来看,除了在秧苗生长期未发病外,其他生长期均有发生。一般在分蘖期开始发病,孕穗期至抽穗期是水稻纹枯病发病的高峰期,而乳熟期后病势开始下降。从不同的种植方式来看,采用轮作种植方式栽植的水稻平均病丛率为17.2%,前作是玉米的水稻平均病丛率为19.6%,连作种植的水稻平均病丛率为 25.7%。 1.发生原因 1.1种植制度因素 水稻纹枯病主要以在土壤中越冬的菌核及病草、病蔸上和田边、沟边杂草上的菌丝作为主要的初侵染来源。因此,土壤中菌核残留量的多少是水稻纹枯病发病轻重的基础。而影响土壤中菌核量的主要原因:一是轮作倒茬困难,水田改作旱田后,田地耕作整地困难,旱作物产量不高,效益不佳,因而稻农不愿轮作,造成水稻连作,从而造成土壤中致病的菌量逐年累积,越积越多,危害加重。二是田间病源物处理不彻底。在调查中发现,由于水稻连作,尽管大部分稻草被移出田外,但是并没有被彻底清除,带病的稻草不经杀菌腐熟就直接遗留田间,不但造成菌量积累,加重发病。同时,也成为水稻纹枯病新的发生起点和蔓延的重要途径。 1.2气候因素

高温高湿的气候环境,是水稻纹枯病发生流行的主要条件。温湿度综合影响着纹枯病的发生发展。温度是决定此病每年在水稻上发生早迟的主要原因,而湿度则对病情的发展起着主导的作用。水稻纹枯病一般在气温22 ℃以上,相对湿度97%时开始发病;气温在25~31 ℃和饱和湿度是水稻纹枯病流行的有利条件。 1.3水肥因素 水稻纹枯病发病的轻重与水肥的关系极为密切。水稻生长期间不科学用水,是造成水稻纹枯病发生流行的重要原因。根据田间调查发现,农民喜欢深灌、漫灌,因而造成田间湿度大,营造了适宜水稻纹枯病发生流行的田间小气候,因此加重了此病的发生流行。偏施、重施氮肥,恶化水稻田间小气候是造成水稻纹枯病发生流行的又一诱因。不注重氮、磷、钾的合理搭配,只注重偏、施重施氮肥,极易造成水稻的生长前期“疯长”,从而造成封行过早、田间郁蔽、透气性差、湿度过大。而后期往往茎叶徒长,植株体内可溶性氮增加,减弱植株的抗病能力,从而造成水稻纹枯病的发生流行。 2、防治技术 2.1切实加强领导,搞好宣传培训,加强田间监测 目前水稻纹枯病在稻作区的高发和危害,对水稻的生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并且有逐年加重发展的趋势,严重影响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目前,我县推广种植的优质水稻组合对水稻纹枯病的抗性不佳,因此,政府和农业部门对水稻纹枯病危害的日趋严重性和防治工作的紧迫性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防治工作的领导,并做好统筹安排,保障水稻生产的安全。各级农业技术部门要本着实际实用高效的原则,通过全方位、多形式的管理培训,进一步提高干部群众的科技意识,加强对水稻纹枯病防治的技术培训工作。做好田间病情调查,掌握水稻纹枯病田间发生发展趋势是做好防治工作的前提。在准确地测报纹枯病的发生发展趋势的同时,应掌握好防治指标,当发现纹枯病田间病丛率达15%,应适时施药防治。

水稻纹枯病综合防治方案

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方案 水稻纹枯病是世界上重要的水稻病害之一,其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在水稻产区普遍发生,危害严重。湖南是水稻纹枯病高发地区,对水稻生产影响严重,采取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是湖南水稻生产中的重中之重。针对湖南省水稻纹枯病的发生特点,我们对目前在水稻上取得登记的一些杀虫剂、杀菌剂进行了试验,希望选出在目前水稻纹枯病发生情况下有效的农药品种及配方组合,为水稻纹枯病的专业化统防统治防组织提供高效的农药和配方组合。 1.农业防治 1.1杜绝致病来源 水稻纹枯病的根源在于立枯丝核菌,在水稻田整灌期间就应注意对菌源的控制,将田中的菌核经过过滤、打捞、带出、处理,隔离其与水稻秧苗的接触,能够有效防止病原体以及已经感病的稻草继续蔓延病害,降低初始传播的概率和数量,将病害损失程度控制到最低。 1.2选用抗病品种 要积极种植可免疫的抗病水稻品种,虽然针对水稻纹枯病抵抗力强的品种不多,只要科学合理的选用高产抗病品种,可有效提高全年防治效果,增加年产创

收。例如香优109、丰优香占、宜香99E-4、宜香4106,都属于耐病品种。但针对贵州都匀不同区域特点,还要在选择性地使用适宜品种基础上,以原有抗病稻为亲本加以优化,加快培植新品抗病水稻,以供更广泛推广种植,逐渐杜绝水稻纹枯病的危害。 1.3基本苗优化培植 在基本苗培育和插秧的流程中,要加强管理,优化选取健壮秧苗,合理设置苗间距离,改善群体通透条件,降低病害发生概率。结合都匀地区的地理环境和种植特点,确定基本苗的行距、株距、植栽密度等,并坚持浅栽匀栽、高抛匀抛的科学种植原则,保证水稻秧苗的良好生存空间,不可为追求片面产量而盲目密植。 1.4水肥合理施用 水稻根植于水,在稻田管理中,水的使用关系到田地质量。除了要确保水田中的水系健康洁净,也要注意外围沟通系统的建设,保证渠道流畅、排灌疏通。一旦发现染病田块,就要及时排水清田,严重时还要适度烤田,直到病情稳定后才可以还水复田。 肥料的施用同样要结合农田特征,不可盲目。尽量使用水稻专用配方肥料,提高自然肥和有机肥的比例,保证健康秸秆处理后全量还田,将化学肥料定量配置,降低氮素含量。 1.5药剂科学配置 在水稻分蘖期间,水稻纹枯病的发病率为10%左右,而水稻孕穗期发病率为15%左右,针对该特点,可以在晨露未退时,及时在植株下部喷洒药水(药水配比可为超凡15%+井蜡芽可湿性粉剂40%+苯甲丙环挫乳油30%)。注意药剂搭配替换使用,防止长期单一品种导致水稻抗药性的产生。 2.药剂防治。 根据病情发展状况,及时施药,控制病害扩展,过迟或过早施药,防治效果不理想。一般在水稻分蘖末期发病率15%或拔节到孕穗期发病率达20%的田块,需要用药防治。 2.1 50%甲基托布津(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每公顷2100克,或70%甲基托布津

水稻纹枯病发病条件及防治方法 石亚山

水稻纹枯病发病条件及防治方法 水稻纹枯病又称云纹病,该病使水稻不能抽穗,或抽穗的秕谷较多,粒重下降,是当前水稻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一般早稻发病重于单季晚稻和后季稻,轻者影响谷粒灌浆,重者引起植株枯萎倒伏、不能抽穗或枯孕穗,一般减产10%~20%左右,严重时可减产50%以上。 一、症状 水稻纹枯病是一种高温、高湿病害,一般在分蘖盛期开始发病,圆秆拔节到抽穗期盛发,主要为害叶鞘,叶片次之。发病初期,先在近水面的叶鞘上发生椭圆形暗绿色的水渍状病斑,以后逐渐扩大为云纹状,中部灰白色,潮湿时变为灰绿色,病斑由下而上扩展,逐渐增多,穗颈受害变成湿润状青黑色,严重时全穗枯死。病部的菌丝在表面集结成团,先为白色,后变成暗褐色的菌核。 二、纹枯病的传播方式与发病规律 (一)传播方式 纹枯病是由纹枯病菌为害引起的。病菌的菌核是主要的传染源。在染病的稻株病斑表面或叶鞘内侧像菜籽粒大小的褐色硬粒就是菌核。收割时,大量的菌核被震落到田里,以后便在冬闲田或绿肥田的土壤中越冬,次年春灌水耕田时菌核漂浮于水面或沉入水中,待气温达到始病温度20℃-23℃时,菌核萌发菌丝侵入稻株基部叶鞘而引起发病;之后,病部再生出菌丝,蔓延为害。当气温达到28℃-30℃,相对湿度达到95%以上,菌丝可以从水稻基部叶鞘叶片蔓延至植株顶部叶鞘、叶片和穗头。水稻孕穗、抽穗期遇连阴雨、饱和湿度时,病情发展最快。在发病后期的稻田里,由病斑上产生的菌丝,通过稻叶的接触传到健株上去,并在病斑表面或叶鞘内侧形成菌核,导致该病的蔓延。 (二)发病规律 1、气候 在品种和栽培条件变化不大的情况下,不同年份纹枯病发生轻重不同,主要是由于温湿度影响所致。温度在20%以上时,本病才会发生流行;在适温范围,则湿度对本病发展起到主导作用。当温度达到28℃-31℃,相对湿度在95%时,纹枯病大发生。因此,夏秋季节连续高温时间较长的年份,一般纹枯病的发生比较严重;而较低的温度则对病害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2、栽培技术 稻田的水肥管理和密植程度对纹枯病的发生影响较大。一般重施、迟施氮肥,灌水过深或加大密度的稻田,发病就重。若在水稻生长前期过于集中使用氮肥,会引起稻苗猛发,提早封行;或是后期偏施氮肥,则会出现贪青陡长,致使田间郁闭,均能严重诱发该病。密植程度高的稻田,一般株间光照程度差,湿度高,适宜于纹枯病病菌的生长和侵染,因而发病往往较重。 3、品种和生育期

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随着水稻生产的发展,施肥量的增加,产量的上升,水稻病虫害也日趋严重,对水稻生产造成很大威胁。目前我区水稻主要病虫害有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稻飞虱、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等。防治上主要依靠化学农药,单纯的化学防治有三大弊病:一是破坏生态平衡,诱导害虫抗药性的增强,使水稻病虫害越来越严重。二是污染粮食、土壤、水源等,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三是增加农业生产成本,降低经济效益。 一、防治措施 依靠农业防治措施,创造一个有利于水稻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病虫害发生蔓延的环境条件。在此基础上,配合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措施,将各种病虫害控制在防治指标以下。 (一)农业防治 1、推广抗病品种 稻瘟病的防治以推广抗病品种为主。 2、秋耕泡田 秋耕要达到耕深20om左右,耕匀、耕细,不重耕、不漏耕,把越冬的二化螟和纹枯病菌核深埋地下。春季泡田时保持地面有水层15天以上,水平地后田间保持5一10cm水层10天左右,让风把漂浮在水面上的纹枯病菌核吹到地边、地角,人工捞出堆积路边晒干烧掉,可以消灭越冬二化螟和纹枯病的90%以上。3、平衡施肥 平衡施肥可提高肥料利用率,使水稻生产健壮,增强抗病虫能力。 4、合理稀植与科学灌水 水稻各种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与田间空气湿度密切相关。据调查,田间相对空气湿度在90%左右时,有利于稻瘟病、纹枯病菌核的萌发,菌丝的生长,饱子的散发和再侵染。也有利于稻飞虱卵的孵化,以及卷叶螟、稻苞虫幼虫的成活和生长。田间相对空气湿度在80%左右时,则对上述病虫害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如果田间相对空气湿度90%左右时,稻飞虱卵的孵化率为8。%一83%。相对空气湿度80%时,卵孵化率只有5%一10%。合理稀植和干湿灌水能降低田间空气湿度。合理稀植指大穗型品种公顷穗数345一375万,中穗型375一405万,小穗型405一435万,最多不超过450万穗。当公顷茎孽数达要求穗数的80%时开始烤田,使成穗率提高到80%左右,减轻了无效分孽和小穗对田间通风透光的影

水稻纹枯病如何防治中国南方水稻纹枯病发病原因及防治

水稻纹枯病如何防治中国南方水稻纹枯病发病原因及防治 纹枯病是水稻栽种普遍的病害,其伤害大,一旦产生预防不及时会造成水稻变枯而死,危害水稻生产量,那麼造成水稻纹枯病病发的原因是什么?下列是详尽的水稻纹枯病的病发缘故及预防对策。期待对诸位栽种户有一定的协助。 1 水稻纹枯病的病发缘故 水稻纹枯病病菌主要是立枯丝核菌,在基本标准下对其开展观查,真菌始初没有颜色,成熟时出現浅褐色的菌核。病原菌菌核的具体抗旱性较强,在各种极端自然环境上都能存活,是水稻纹枯病大规模散播的主要诱发病原菌。除此之外,水稻栽种相对密度过大、肥水管理方法不善、治疗药物预防对策不科学等,都是造成产生纹枯病,危害防效。 2 水稻纹枯病的病发特性 水稻纹枯病是高溫、高低温标准下造成的病害,当水稻栽种地区田里溫度持续上升以后(大概在20 ℃,环境湿度在80%时),纹枯病刚开始逐渐产生与散布。栽种地区田里溫度超过25 ℃、空气湿度超过90%时,病害快速传播会持续加速。水稻栽种田园中远期存水,

环境湿度很大,为纹枯病大规模产生和散播出示了基础标准。假如在上肥管理方法全过程中加上基肥过多,会是禾苗抽穗提早封行,促进纹枯病产生。在一切正常栽种的状况下,不一样种类的具体抗病力及其患病率存有一定差别,高秆水稻种类患病率较低,矮秆水稻则病发较重。 3 水稻纹枯病的基础发病症状 纹枯病对水稻叶柄、叶子、穗部和叶茎都是造成不一样水平的危害。最初产生环节关键在主茎与水面挨近的叶子和叶柄位置。水稻前期感柒全过程中,病部大部分都展现深绿色浸水状模糊不清黑斑,病斑进一步外扩散后,逐步完善云纹状。病斑正中间部位会出現浅绿色或者暗红色,对水稻机构被毁坏后,边沿展现暗褐色。在病害产生比较比较严重时,好几个较小的病斑并集以后会造成很大的病斑,造成叶子刚开始变黄随后慢慢枯萎。茎杆部位被害状况与叶子比较类似。当穗部受损害后,最初会展现出深绿色,伴随着损害時间的增加,会展现暗红色,水稻不可以一切正常抽穗。在高溫、高低温的生长发育自然环境中,纹枯病病发位置会出現菌核,菌核色调较深,非常容易掉下来。 4 水稻纹枯病的病发规律性 水稻纹枯病是念珠菌性病害,病原菌的菌核在栽种*壤、禾秆病部、野草等自然环境中过冬,是产生病害的基本病原体。在春天开展耕地时,大部分取得成功过冬的菌核都是在水面上飘浮,随后粘附在水稻主茎上。当地理环境溫度比较适宜时,菌核会持续出芽,产生真菌,浸染水稻,使水稻病发,而在高溫、高低温标准下,可造成水稻纹枯病流行性感冒暴发。在水稻栽种后,病害产生太早、过多、太重,是当今稻区普遍现象的状况。 5 水稻纹枯病的综合性预防对策 5.1 取种抗病力不错的种类 水稻栽种关键取决于水稻种类挑选,由于好的种类可以阻拦病菌体,降低病害产生几率。根据实践活动科学研究所知,当今籼稻主茎果蜡保护层厚度偏厚,硅化物质较多,具体抗病力不错,籼稻其次,糯稻具体抗病力最烂。在同样的栽种自然环境中,成熟种类的抗病力较低,迟熟种类的抗病性工作能力不错。 5.2 立即消除病原菌 在水稻开展栽秧以前必须立即捞起来水稻田水面上飘浮的菌核,全方位降低菌源数。操作过程以下:根据放高水位线(水位线高宽比3.3~6.6 cm)耙田,使菌核飘浮在水面上,并滞留一段时间以后,使飘浮在水面之中的干枝、野草、菌核等浪渣随风飘荡飘浮集中化到低处田角、田边以后,根据泥沙网等有关专用工具立即捞起来水面上飘浮的干枝和野草、

水稻的常见的病虫害及防治方法

水稻常见病虫害及防治: - 一、主要病害 1.水稻稻瘟病 1.1发病原因 长期灌深水和稻田过分干旱以及氮肥施用过多等都容易导致稻瘟病的发生。 1.2发病特点 水稻一生中有3个易感稻瘟病的时期,分别是苗期、分蘖盛期和抽穗齐穗期。水稻稻瘟病分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很大,应在破口期及齐穗期及早预防。 1.3防治方法 首先要做好种子处理,1%的石灰水浸种或者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浸种24小时催芽,然后将2%的三环唑可湿性粉剂按1:500的比例兑好,将稻秧浸入药液中30s后取出栽插。对水稻叶瘟病可以选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450 g/hm2喷洒。 2.水稻纹枯病 2.1发病原因 稻秧密植、氮肥施用过量以及稻田灌水过多、过频是导致水稻纹枯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2.2发病特点 水稻纹枯病呈现中间灰白色,边缘暗褐色的斑块。多在分蘖盛期和末期至抽穗期发病,其中抽穗期前后发病最为猛烈,水稻纹枯病主要侵害叶子,严重时可危害穗部以及茎秆部。 2.3防治方法 水稻纹枯病防治以肥水管理为中心,种植的时候基肥要施足,抽穗时要追肥,施肥时要注意氮、磷、钾以及锌肥的配合施用。施药不宜过早或过迟,最好在拔节期以后、抽穗期以前。药剂选择:5%井冈霉素水剂2250 mL/hm2或20%纹霉清悬浮剂900~1500 mL/hm2,对水750~1050 kg/hm2喷雾,也可用草木灰225~300kg/hm2对水1500kg浸泡一昼夜,过滤后喷雾。孕穗至齐穗期是水稻纹枯病的重点防治时期,应在稻株的中下部喷施药剂。

3.水稻条纹叶枯病 3.1发病原因 灰飞虱传播是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3.2发病特点 水稻叶脉呈现断续的黄白色或黄绿色条斑。发病早的植株会枯死,发病迟的则抽穗不良,病株分蘖减少。 3.3防治方法 水稻条纹叶枯病的防治主要是采取治虫防病的综合措施。首先要选用抗病品种,其次是及时清理秧田、切断病毒的传播源。当发现发病可用36%三氯异氰尿酸375~450 g/hm210%加吡虫啉300 g/hm2防治。 二、主要虫害 1.水稻螟虫 1.1害虫特征 水稻螟虫分为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 1.2危害症状 螟虫危害严重时可造成水稻白穗。 1.3防治方法 用13.5%钻心炮乳油1350 mL/hm2或15%雷钻乳油1 350 mL/hm2,或13.5%决斗乳油750 mL/hm2喷雾。 2.稻飞虱 2.1害虫特征 俗称“蜢子”,白背飞虱及褐飞虱比较常见。 2.2危害症状 白背飞虱以危害水稻的前期生

最新整理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实施方案.docx

最新整理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实施方案 一、概述 近年来,由于受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抛秧和旱育秧等新型栽培面积不断扩大;优质但抗病虫性差的品种大量种植,以及气候变暖等有利于病虫发生因素的影响,水稻病虫发生面积大、为害重,偏重年份发生频率高,单是稻纵卷叶螟年发生面积占水稻种植面积35~50左右,虽经大力防治仍造成较 大的粮食损失,对粮食安全构成很大的威胁。同时,由于在水稻螟虫等病虫害防治中,过度依靠化学防治和化学农药的不合理使用,使稻田生态平衡受到了破坏,田间天敌种群数量减少,自然控害能力弱,且致使病虫害对部分药剂产生严重抗药性,还造成稻米农药残留超标和环境污染,影响广大人民群众消费安全和身体健康。为了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结合我县水稻螟虫等重大病虫害发生和为害特点,在全县开展水稻螟虫等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示范推广工作,通过示范,带动全县综合防治技术的普及应用,有效地遏制水稻病虫害对粮食生产的为害,确保粮食增产丰收。同时,通过推广应用综防先进适用技术,减少农药使用次数和使用量,选用对口、安全的农药制剂,保障农产品优质安全高效。为组织好综合防治示范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二、目标任务 下半年全县实施水稻螟虫等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示范面积3万亩,辐射面积15万亩。~每年全县实施水稻螟虫等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示范面积10万亩,辐射面积60万亩;示范区内病虫为害总损

失率控制在5以下,螟害损失率控制在1以下;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20以上;通过推广应用综防适用先进技术,改善稻田生态环境,增加田间天敌种群数量,稻谷达到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标准,为我县建立一批无公害稻米生产基地、创建无公害稻米品牌打下基础。同时,通过开展综防示范,使农民更快地掌握植保适用新技术。(各乡镇任务见附表)。 三、工作措施 1、成立组织机构,加强领导。**县综合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农业局刘次邻局长任组长,庞惠广副局长和县测报站何元密站长任副组长,成员:杨廷策、李益超、韦德明、张逸宁、朱韵辉、钟祖梅、李祥生。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何元密兼任。示范区的日常工作由杨廷策和李益超负责。各乡镇也要相应成立组织领导机构,并报县农业局备案。 2、抓好典型示范,以点带面推动综防工作展开。乡镇农技部门在抓好病虫害田间调查和防治指导的同时,都要建立综防示范片,确定专人负责,真正落实好此项工作。 3、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应用综合防治病虫害的技术水平。各乡镇农技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种方式举办有关选用良种、肥水管理、病虫害发生规律、农药安全使用、综合防治技术及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工作,让农民掌握和丰富科技知识。 4、印发技术资料,将综合防治技术资料编印分发到各农户,且在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时期,在示范区内,做到每户一份“明白纸”。同时,通过电视预报、大字报、墙报等形式将综合防治技术告知农民。

水稻纹枯病

水稻纹枯病发生危害规律防治策略探讨 摘要:水稻纹枯病近几年来,由于过量施用氮肥等原因,使水稻纹枯病发生面积逐渐扩大,危害程度日益加重,目前已成为水稻生产中不可忽视的一种病害。现将从水稻纹枯病的危害特点、分布、危害状、病原物等方面分析水稻纹枯病发生规律与发生特点、发病因素并提出综合防治对策为水稻纹枯病的防治、高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纹枯病;发生规律;病原;危害;防治措施 1病害发生 稻纹枯病又称云纹病,俗称“富贵病”,是水稻生产上的一种常发性、普发性 病害。纹枯病是遍及全球的病害,也是水稻三大病害之一。随着产量水平的提高,施氮量的增加,水稻群体更加繁茂,其为害日益严重,现已成为水稻三大病害之首。目前水稻纹枯病在世界各国主要稻区均有发生,在亚洲、美洲、非洲种植水稻的国家普遍发生,以东南亚稻区受害最重。我国各稻区均有分布,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各稻区纹枯病发病呈上升趋势,华南、华中和华东稻区发生较重,华北、东北和云南稻区也有发生,局部地区为害重[1-2]。但以长江以南稻区发生普遍,早、中、晚稻皆可发生,引起结实率和千粒重显著降低,甚至植株倒伏枯死,矮秆品种受害更重。水稻苗期至穗期各生育阶段均可发生,一般从分蘖期开始染病,孕穗到抽穗期形成发病高峰,到蜡熟期逐渐停止蔓延。据统计,发病田块一般减产10%~20%,严重的 可达40%~50%,局部田块甚至颗粒无收。目前全国水稻年种植面积达3000万公顷, 纹枯病发病面积达1360万公顷,造成损失约137万吨[3]。水稻纹枯病与稻瘟病、白叶枯病并称水稻三大病害。 2为害症状 水稻纹枯病又称云纹病,是土壤传染的病害。一般以分蘖末期至抽穗期发病重,尤以抽穗前后发病最严重。主要侵害叶鞘和叶片,严重时可为害穗部和深入到茎秆内部,造成水稻损害,影响其产量。水稻拔节期病情开始急剧加重,抽穗前以叶鞘受

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技术

巍山县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技术 摘要:介绍了巍山县水稻纹枯病的发生规律与发生特点,并提出防治方法,以期为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纹枯病;发生规律;防治 水稻纹枯病又名“烂脚病”、“花秆瘟”。是目前巍山县水稻生产中发生面积最广、农民认识最少、受害损失最严重的主要水稻病害之一。该病在巍山县水稻生产中普遍发生。从水稻的生育周期来看,除了在秧苗生长期未发病外,其他生长期均有发生。一般在分蘖期开始发病,孕穗期至抽穗期是水稻纹枯病发病的高峰期,而乳熟期后病势开始下降。从不同的种植方式来看,采用轮作种植方式栽植的水稻平均病丛率为17.2%,前作是玉米的水稻平均病丛率为19.6%,连作种植的水稻平均病丛率为25.7%。 1.发生原因 1.1种植制度因素 水稻纹枯病主要以在土壤中越冬的菌核及病草、病蔸上和田边、沟边杂草上的菌丝作为主要的初侵染来源。因此,土壤中菌核残留量的多少是水稻纹枯病发病轻重的基础。而影响土壤中菌核量的主要原因:一是轮作倒茬困难,水田改作旱田后,田地耕作整地困难,旱作物产量不高,效益不佳,因而稻农不愿轮作,造成水稻连作,从而造成土壤中致病的菌量逐年累积,越积越多,危害加重。二是田间病源物处理不彻底。在调查中发现,由于水稻连作,尽管大部分稻草被移出田外,但是并没有被彻底清除,带病的稻草不经杀菌腐熟就直接遗留田间,不但造成菌量积累,加重发病。同时,也成为水稻纹枯病新的发生起点和蔓延的重要途径。 1.2气候因素 高温高湿的气候环境,是水稻纹枯病发生流行的主要条件。温湿

度综合影响着纹枯病的发生发展。温度是决定此病每年在水稻上发生早迟的主要原因,而湿度则对病情的发展起着主导的作用。水稻纹枯病一般在气温22 ℃以上,相对湿度97%时开始发病;气温在25~31 ℃和饱和湿度是水稻纹枯病流行的有利条件。 1.3水肥因素 水稻纹枯病发病的轻重与水肥的关系极为密切。水稻生长期间不科学用水,是造成水稻纹枯病发生流行的重要原因。根据田间调查发现,农民喜欢深灌、漫灌,因而造成田间湿度大,营造了适宜水稻纹枯病发生流行的田间小气候,因此加重了此病的发生流行。偏施、重施氮肥,恶化水稻田间小气候是造成水稻纹枯病发生流行的又一诱因。不注重氮、磷、钾的合理搭配,只注重偏、施重施氮肥,极易造成水稻的生长前期“疯长”,从而造成封行过早、田间郁蔽、透气性差、湿度过大。而后期往往茎叶徒长,植株体内可溶性氮增加,减弱植株的抗病能力,从而造成水稻纹枯病的发生流行。 2、防治技术 2.1切实加强领导,搞好宣传培训,加强田间监测 目前水稻纹枯病在稻作区的高发和危害,对水稻的生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并且有逐年加重发展的趋势,严重影响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目前,我县推广种植的优质水稻组合对水稻纹枯病的抗性不佳,因此,政府和农业部门对水稻纹枯病危害的日趋严重性和防治工作的紧迫性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防治工作的领导,并做好统筹安排,保障水稻生产的安全。各级农业技术部门要本着实际实用高效的原则,通过全方位、多形式的管理培训,进一步提高干部群众的科技意识,加强对水稻纹枯病防治的技术培训工作。做好田间病情调查,掌握水稻纹枯病田间发生发展趋势是做好防治工作的前提。在准确地测报纹枯病的发生发展趋势的同时,应掌握好防治指标,当发现纹枯病田间病丛率达15%,应适时施药防治。

水稻纹枯病防治方法有哪些

水稻纹枯病防治方法有哪些 水稻纹枯病病部形成的菌核落入田中随水漂浮,进行再侵染。抽穗前病部新生菌丝以横向蔓延为住,抽穗后主要沿稻秆表面向上部叶鞘、叶片蔓延侵染,孕穗至抽穗期侵染最快,抽穗至乳熟期单株病害向上蔓延最快。早稻菌核成为晚稻主要病源,那纹枯病的防治方法有哪些呢?纹枯病的防治应以农业措施为基础,结合药剂防治;抓好以肥水管理为中心的栽培防病,肥料应注意稳施氮、磷,增施钾、锌肥。以施足基肥、保证穗肥为原则,水稻生长中期不宜施氮肥提苗。灌水要贯彻“前浅、中晒、后湿润”的原则;药剂防治以保护稻株最后3~4片叶为主,施药不宜过早(拔节期以前)、过迟(抽穗期以后),大家知道水稻纹枯病防治方法有哪些吗? 一、农业防治 1.打捞菌核,减少菌源。要每季大面积打捞并带出田外深埋。 2.加强栽培管理,施足基肥,追肥早施,不可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使水稻前期不披叶,中期不徒长,后期不贪青。灌水做到分蘖浅水、够苗露田、晒田促根、肥田重晒、瘦田

轻晒、长穗湿润、不早断水、防止早衰,要掌握“前浅、中晒、后湿润”的原则。 3.选用良种,根据保山市各稻区的生产特点,在注重高产、优质、熟期适中的前提下,宜选用分蘖能力适中、株型紧凑、叶型较窄的水稻品种;以降低田间荫蔽作用、增加通透性及降低空气相对湿度、提高稻株抗病能力。 4.合理密植,水稻纹枯病发生的程度与水稻群体的大小关系密切;群体越大,发病越重。因此,适当稀植可降低田间群体密度、提高植株间的通透性、降低田间湿度,从而达到有效减轻病害发生及防止倒伏的目的。 5.井冈霉素与枯草芽孢杆菌或蜡质芽孢杆菌的复配剂如纹曲 宁等药剂,持效期比井冈霉素长,可以选用。丙环唑、烯唑醇、己唑醇等部分唑类杀菌剂对纹枯病防治效果好,持效期较长。烯唑醇、丙环唑等唑类杀菌剂对水稻体内的赤霉素形成有影响,能抑制水稻茎节拔长。但这些杀菌农药在水稻上部3个拔长节间拔长期使用,特别是超量使用,可能影响这些节间的拔长,严重的可造成水稻抽穗不良,

水稻纹枯病

水稻纹枯病发生危害规律防治策略探讨 摘要:水稻纹枯病近几年来,由于过量施用氮肥等原因,使水稻纹枯病发生面积逐渐扩大,危害程度日益加重,目前已成为水稻生产中不可忽视的一种病害。现将从水稻纹枯病的危害特点、分布、危害状、病原物等方面分析水稻纹枯病发生规律与发生特点、发病因素并提出综合防治对策为水稻纹枯病的防治、高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纹枯病;发生规律;病原;危害;防治措施 1病害发生 稻纹枯病又称云纹病,俗称“富贵病”,是水稻生产上的一种常发性、普发性病害。纹枯病是遍及全球的病害,也是水稻三大病害之一。随着产量水平的提高,施氮量的增加,水稻群体更加繁茂,其为害日益严重,现已成为水稻三大病害之首。目前水稻纹枯病在世界各国主要稻区均有发生,在亚洲、美洲、非洲种植水稻的国家普遍发生,以东南亚稻区受害最重。我国各稻区均有分布,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各稻区纹枯病发病呈上升趋势,华南、华中和华东稻区发生较重,华北、东北和云南稻区也有发生,局部地区为害重[1-2]。但以长江以南稻区发生普遍,早、中、晚稻皆可发生,引起结实率和千粒重显著降低,甚至植株倒伏枯死,矮秆品种受害更重。水稻苗期至穗期各生育阶段均可发生,一般从分蘖期开始染病,孕穗到抽穗期形成发病高峰,到蜡熟期逐渐停止蔓延。据统计,发病田块一般减产10%~20%,严重的可达40%~50%,局部田块甚至颗粒无收。目前全国水稻年种植面积达3000万公顷,纹枯病发病面积达1360万公顷,造成损失约137万吨[3]。水稻纹枯病与稻瘟病、白叶枯病并称水稻三大病害。 2为害症状 水稻纹枯病又称云纹病,是土壤传染的病害。一般以分蘖末期至抽穗期发病重,尤以抽穗前后发病最严重。主要侵害叶鞘和叶片,严重时可为害穗部和深入到茎秆内部,造成水稻损害,影响其产量。水稻拔节期病情开始急剧加重,抽穗前以叶鞘受害为主,抽穗后向叶片穗颈部扩展,叶鞘染病在近水面处产生暗绿色水浸状边缘模糊小斑,后渐扩大呈椭圆形或云纹形,中部呈灰绿或灰褐色,湿度低时中部呈淡黄或灰白色,中部组织破坏呈半透明状,边缘暗褐。湿度高时呈灰绿色至墨绿色[4]。病斑多时数个可互相融合呈云纹状大斑,很像开水烫伤,灰白

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

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 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以农业防治措施为基础,创造一个适合作物生长、不利于病虫发生危害的生态环境;优先采用生物防治技术,加强农用抗生素、微生物杀虫杀菌剂的开发利用,保护利用各种天敌昆虫,充分发挥其它防治措施,科学、安全地使用农药,防止农药对农产品及环境造成污染。实行综合防治可增强水稻自身的抵抗能力,恶化害虫发生环境从而有效地控制虫害。综合防治还可减少环境污染保护人类健康确保水稻增产增收。 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的具体措施: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植物检。以上为五大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农业防治是防治虫害的基础。主要措施有减少虫源、选择抗性良种、培育壮秧、合理施肥、科学用水等。 1.1减少虫源。减少虫源是农业防治的重要措施。及时处理病株是减少病源的有效办法。平时发现病株要及时拔除收获时烧毁病株。收获后及时犁田耙耕可消灭残留在稻茬或土层内的害虫和虫卵。开春3月中旬前是化蛹盛期灌水耙田沤田浸死越冬的幼虫和蛹。不同作物为害的虫害不完全相同,实行水旱轮作可减少虫源的积累。 1.2选用抗性良种。选用抗病性强的优良品种是预防虫害的有效措施。根据当地虫害情况选择。另外还要注意经常更换品,长期大面积种植单一品种将造成该品种抗性降低导致病害流行。 1.3培育壮秧。培育健壮的秧苗是预防水稻虫害的基础。秧苗健壮移栽后水稻对虫害的抵抗力强。

1.4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可减少虫害的发生。施肥时尽量多施有机肥有条件的地方可施沼肥。施用化肥时注意氮、磷、钾肥的施用比例。不能偏施氮肥,过量施用氮肥禾苗柔嫩贪青,容易滋生病虫害。适量增施钾肥可使稻叶老健不披垂,既改善稻株营养状况,又增强抗虫能力。 1.5科学用水。科学用水也能减少虫害的发生。科学用水即合理灌溉。水稻生长过程中,用水时做到浅水插秧,寸水回青,薄水分蘖,够苗晒田,抽穗扬花时,回浅水灌溉,后期干干湿湿到老熟。 2、生物防治。生物防治即利用生态调控技术,实现虫害区域治理,形成有利于作物生长,有利于害虫天敌生活的环境,不利于害虫繁殖生活的环境。可采用以下措施进行生物防治:工厂化饲养天敌,释放到田间;应用生物类农药取代高残留化学农药;利用昆虫性信息素干扰害虫雌雄交配,降低害虫繁殖力;采用生态种养模式;工厂化饲养天敌:即在实验室或工厂饲养寄生性天敌和捕食性天敌,释放到田间,达到以虫制虫的目的,效果很好;应用生物类农药取代高残留化学农药:用苏云金杆菌等生物类农药取代高残留化学农药,既不污染环境,又能有效防治虫害;利用昆虫性信息素干扰害虫雌雄交配,降低害虫繁殖力:在害虫羽化期,把性引诱剂的诱芯挂在田间诱盆上,盆里盛肥皂水,当雄虫靠近诱芯,即掉入水中。可大大减少雌虫交尾机会,降低害虫繁殖力;采用生态种养模式:稻鸭共育种养结合即为一种很好的生产模式。中国水稻研究所科研人员对稻鸭共育防治虫害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鸭子对稻田稻飞虱、二化螟虫、叶蝉有明显的捕食作用,共育稻田可不用或少用杀虫剂。而且稻鸭共育,鸭子在稻丛中间穿行,踏除老

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方法

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方法 摘要: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方法以肥、水管理为中心,结合喷药保护。 关键词:水稻纹枯病防治 水稻纹枯病在我国各稻区都有发生,但以长江流域一带和南方稻区发生较普遍。此病为害叶鞘、叶片,致叶片枯死,使结实率下降,千粒重减轻,一般造成产量损失10%~30%,严重时达50%以上。南方稻区由于此病普遍而常发,其引致的总损失往往超过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成为水稻稳产高产的严重障碍。 在东北地区,辽宁省发生较重,已成为当地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黑龙江省近几年来也有所发生。稻株受害后瘪谷率增加,千粒重降低。如果引起倒伏,茎、叶腐烂,则损失更大。 1 症状 主要为害叶鞘和叶片,严重时也能为害稻穗和茎秆。 叶鞘发病先在近水面处出现暗绿色水渍状小斑,逐渐扩大成椭圆形,并可互相联合成云纹状大斑。干燥时,病斑边缘褐色,中央草黄至灰绿色后变灰白色。潮湿肘呈水渍状,边缘暗褐色,中央灰绿色,扩展迅速。病鞘常因组织受破坏而使其上的叶片枯黄。 叶片上病斑与叶鞘相似。病重的叶片因病部扩展快,呈水渍状污绿色,最后枯死。剑叶的叶鞘受侵染,轻者使剑叶提早枯黄,重者可导致植株不能正常抽穗。植株于抽穗后,如穗颈受侵染,则病斑呈灰绿色,并直接造成谷粒不实和秕谷增加。 纹枯病严重发生常引致植株倒伏或整丛枯死。 湿度大时,病部长有许多白色至灰白色蛛丝状菌丝,并且还可在病部见到白色至暗褐色菌核。菌核扁球形,直径1.5~3.5mm。粘附在病斑的部分扁平并略凹陷。菌核大小似萝卜子,或不规则形。菌核借少量菌丝联系于病斑表面,易脱落。发病中后期有时可见病组织表面有一层灰白色粉状物,为病菌的有性子实层,当气候干燥或其他环境不适时则很易消失。 2 病原

水稻纹枯病的综合防治方法

水稻纹枯病的综合防治方法 水稻纹枯病发病后在稻叶、叶鞘和稻穗上形成许多不规则形病斑,发病重的田块,秕谷率增加,千粒重下降,直接影响水稻的产量,一般减产10%-30%,严重时达50%以上。为此,我们采取了综合防治技术,提高了防控效果。 1.识别。一般从水稻的分蘖期开始发病,先危害叶鞘,再侵害叶片。初发病时,在近水面的叶鞘上,产生暗绿色水渍状的小斑,象开水烫了一样,以后逐渐扩大成椭圆形或云纹状病斑。病斑边缘褐色,中部淡褐色或灰白色。叶片上的病斑与叶鞘上的病斑基本相似。天气潮湿时,肉眼可见病斑上长出象蛛丝状的菌丝体,以后菌丝体集结成紫褐色籽粒状的菌核,易脱落。 2.发病原因。水稻纹枯病发生程度受菌源数量、气候条件、品种抗病性和田间栽培管理等多种因素影响,在菌源充足,气候适宜时水稻纹枯病发生普遍。 3.菌源。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丝和菌核在病稻草或在田间杂草等其它寄主上越冬,成为第二年初次侵染源,来年春灌时,飘浮于水面的菌核在插秧后粘附于稻株近水面的叶鞘上,条件适宜萌发长出菌丝侵入叶鞘组织为害,并向外长出气生菌丝再侵染邻近植株。田间越冬菌核残留量大,且偏施氮肥、密度过大及感病品种地块偏重

发生的风险很大,由于不同田块菌源多少大不一样,老病田残留菌核量大,每年都发病严重,轻病田残留菌核量少,相对发病就轻。早期形成的菌核脱落随水传播,条件适宜,也可萌发引发稻株再侵染。 4.气候条件。水稻纹枯病是一种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发生的病害。发生轻重主要受温湿度综合因素影响。田间湿度大,利于纹枯病的发生。日平均气温达22°C又有雨潮湿时,开始零星发生,在23°C-35°C并伴有相当湿度的情况下有利于病情扩展。发生程度与湿度高低关系密切,湿度越大,发生越重。生长前期雨日多、湿度大、气温偏低,病情扩展缓慢,中后期湿度大、气温高,病情迅速扩展,后期高温干燥抑制病情,若遇连续降雨,病害发展迅速。多雨寡照的天气对病源菌扩展有利,田间小气候对病情扩展有一定影响,高温高湿最有利于病情蔓延危害。 5.栽培。长期深灌,偏施、迟施氮肥、水稻株间郁蔽,长势过旺,叶片浓绿披垂,磷、钾肥不足,稻株抗病力差,有利于纹枯病发生和蔓延。长期灌深水的稻田,特别是孕穗至灌浆期保持深灌病害更重。浅水勤灌,干干湿湿,湿润管理病情发生较轻。直播稻田密度大,通风透光能力差,抗病力下降,有利于纹枯病发生。在分蘖期开始发病,随后在田间水平扩展,株与株之间相互传播,水稻进入孕、抽穗期对纹枯的抗性减弱,病害迅速加重,从稻株下部逐渐向上部叶

水稻纹枯病

水稻纹枯病 水稻纹枯病又称云纹病,俗名花足秆、烂脚瘟、眉目斑。是由立枯丝核菌感染得病,多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发生。纹枯病在南方稻区为害严重,是当前水稻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该病使水稻不能抽穗,或抽穗的秕谷较多,粒重下降。可选用井冈霉素、甲基硫菌灵等进行防治。 1症状 又称云纹病。苗期至穗期都可发病。叶鞘染病在近水面处产生暗绿色水浸状边缘模糊小斑,后渐扩大呈椭圆 形或云纹形,中部呈灰绿或灰褐色,湿度低时中部呈淡黄或灰白色,中部组织破坏呈半透明状,边缘暗褐。发病严重时数个病斑融合形成大病斑,呈不规则状云纹斑,常致叶片发黄枯死。叶片染病病斑也呈云纹状,边缘褪黄,发病快时病斑呈污绿色,叶片很快腐烂,茎秆受害症状似叶片,后期呈黄褐色,易折。穗颈部受害初为污绿色,后变灰褐,常不能抽穗,抽穗的秕谷较多,千粒重下降。湿度大时,病部长出白色网状菌丝,后汇聚成白色菌丝团,形成菌核,菌核深褐色,易脱落。高温条件下病斑上产生一层白色粉霉层即病菌的担子和担孢子。 3传播途径 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丝体在病残体上或在田间杂草等其它寄主上越冬。翌春春灌时菌核飘浮于水面与其它杂物混在一起,插秧后菌核粘附于稻株近水面的叶鞘上,条件适宜生出菌丝侵入叶鞘组织为害,气生菌丝又侵染邻近植株。水稻拔节期病情开始激增,病害向横向、纵向扩展,抽穗前以叶鞘为害为主,抽穗后向叶片、穗颈部扩展。早期落入水中菌核也可引发稻株再侵染。早稻菌核是晚稻纹枯病的主要侵染源。 4发病特点 该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原菌为担子菌亚门真菌瓜亡革菌(Thanatephoruscucumeris)。病原菌在稻田中越冬,为 初侵染源。春耕灌水时,越冬菌核与浮屑、浪渣混杂漂浮在水面上,黏附在稻株上进行侵染,形成病斑。病斑上的病菌通过接触侵染邻近稻株而在稻丛间蔓延。病部形成的菌核落入田中随水漂浮,进行再侵染。抽穗前病部新生菌丝以横向蔓延

水稻纹枯病的防治

水稻纹枯病的防治 水稻纹枯病是水稻生产中分布最普遍、危害最严重的病害,主要危害水稻植株的叶鞘、叶片、茎秆和穗部,以叶鞘受害损失最大,如防治不及时,将导致水稻结实率下降,秕谷率增加,粒重减轻,一般可减产10%,严重的可减产30%。 一、症状特点水稻纹枯病又称花秆病、云纹病,从分蘖末期发病,孕穗期至抽穗期发生最重。最初在稻株近水面的下部叶片的叶鞘上出现椭圆形暗绿色水渍状病斑,而后逐渐扩大成云纹状病斑。病斑中间为灰白色,边缘褐色。病重时,除剑叶外,稻株叶片几乎全部被害。二、发病规律水稻纹枯病以菌核在田里或以菌丝体在病残体及田间杂草上越冬,翌年在温湿度条件适宜时,越冬的菌核萌发出菌丝侵入稻株近水面的叶鞘中危害,成为该病的首次侵染源。受害叶鞘的菌核或菌丝,通过水稻叶片的相互接触又蔓延到邻近健株,进行再侵染。水稻纹枯病一般在6月末、7月初为始发期,7月中、下旬为发病盛期,若此时连续阴雨、多雾,空气相对湿度大,就易于发病,特别是气温在28~32℃、稻田相对湿度达90%以上时,水稻纹枯病流行最盛。乳熟期后病势下降,基本停止蔓延。 三、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①平衡施肥。按种植水稻的目标产量,合理施用氮肥,增施磷、钾肥。②合理密植。提倡水稻超稀植,促使水稻稳健生长,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减轻发病。③清除菌源。插秧期间及时捞出水面漂浮的残渣(里面含有很多越冬的病菌菌核),带到田外烧毁或深埋。④合理排灌。做到分蘖时浅水勤灌,适当露田、晒田促根。⑤清洁田园。及时铲除池埂和田旁的杂草,消灭病源。 2.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每667平方米(1亩)可选用2%抗霉菌素120水剂200毫升、30%菌核净(纹枯利)可湿性粉剂50~75克、20%氟纹胺(氟酰胺)可湿性粉剂100~125克、2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克、5%井冈霉素水剂100~150毫升、50%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克、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克,兑水50~75公斤,充分混合均匀后喷洒于稻株基部。喷药次数根据纹枯病发生情况而定,若病情严重,隔7~10天喷1次,连喷2~3次。为提高防治效果,农药应轮换交替使用。(黑龙江省富锦市城东街道办事处郑庆伟邮编:156100)

水稻常见病虫害【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水稻常见病虫害【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1、稻瘟病稻瘟病又名稻热病,俗称火烧瘟、吊头瘟、掐颈瘟等,是流行最广、为害最大的世界性真菌病害之一,主要危害寄主植物的地上部分。由于危害时期和部位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穗颈瘟、枝梗瘟、粒瘟等。寄主范围是水稻、小麦、马唐等多种禾本科植物。稻瘟病病菌主要在病稻草上越冬,第2年从病稻草上传人稻田中侵染为害。病菌传播主要靠风传播,雨、水流、昆虫也可传播。天气转暖,又有雨淋的情况下,越冬病菌会大量复苏、增殖,从堆在田边的病稻草上转移到水稻植株上为害。 防治方法:①选用良种,种植抗病品种,多组合合理搭配。②种子消毒杀菌,1千克种子用三克20%三环唑浸种24小时。③加强栽培管理。④药液浸秧,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750倍液浸秧,或40%稻瘟灵乳油,亩用100毫升或富士一号乳油100毫升对欢60千克喷雾。穗颈瘟预防,孕穗破口期用75%丰登可湿性粉剂亩用25~30克或20%三环唑100克,叶瘟治疗,用稻瘟类农药防治。 2、白叶枯病白叶枯病分为叶枯型和凋枯型两种。其中叶枯型占65%左右,凋枯型占35%左右。叶枯型病害大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出现黄绿色斑点,斑点迅速扩展成条斑,受害严重时条斑可延伸至叶片基部,宽达叶片两侧。凋枯型病害大多在秧苗移栽后15~30天出现一次发病高峰,病株心叶首先发病,出现失水青枯,随后其它叶

片相继青萎,最后出现死苗、缺丛现象。折断病株茎基部,用手挤压断口处有大量黄色菌脓溢出。 防治方法:①选择抗病良种。②培育无病壮秧。③科学用水,合理施肥。施足底肥,早施追肥,以后看苗补肥,不要偏施或过迟施用氮肥,同时要浅水勤灌。④药剂防治:一是发病早期,每亩撒施1:3的草木灰及石灰粉,连续撒施几次:二是每亩用10%的杀枯净0.3~0.35千克对水50~60千克喷洒。 3、立枯病立枯病一般发生在水稻苗期,导致水稻死苗。立枯病引起的病苗多在2~3叶期,发生部位在秧苗基部,叶片先停止吐水,随后心叶萎垂卷缩,全株逐渐枯黄,病秧基部多长有白色、粉红色或灰黑色的霉状物。 防治方法:用50%多菌灵500倍液:或40%多福粉,或50%福美双浸种48小时可预防立枯病:发病时用1:1:250的波尔多液喷洒进行防治。 4、稻飞虱 俗称“蜢子”,也是水稻主要害虫之一。比较常见的有白背飞虱及褐飞虱。2种飞虱都是随着西南气流从南方稻区迁入。一般在水

水稻纹枯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水稻纹枯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谢雨婷 (安徽省定远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安徽定远233200) 摘要阐述了水稻纹枯病的症状、病原、侵染循环及防治方法。 关键词纹枯病;水稻;发生;防治中图分类号S435.1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8421(2012)03-164-02 作者简介 谢雨婷(1975-),女,福建上杭人,农艺师,从事农业技术 推广工作。 收稿日期2012-01-04水稻纹枯病俗称“云纹病”、“花脚秆”,是遍及全球的水稻病害。在亚洲、 美洲和非洲等国家的主要稻区均有发生,但以东南亚稻区受害最重。该病害导致水稻结实率下降,千粒重降低,水稻减产最高可达50%。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 矮秆、多蘖和密植等栽培技术的推广,水稻纹枯病的发展蔓延加快,危害也日益严重。由于发生面积广、流行频率高,其所致损失往往超过稻瘟病。为此,笔者将水稻纹枯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进行了总结。1症状1.1 叶鞘 在近水面处产生暗绿色水浸状边缘模糊小斑, 后渐扩大呈椭圆形或云纹形,中部呈灰绿或灰褐色,湿度低时中部呈淡黄或灰白色,中部组织破坏呈半透明状,边缘暗褐。发病严重时数个病斑融合形成大病斑,呈不规则状云纹斑,常致叶片发黄枯死。1.2 叶片 病斑也呈云纹状,边缘褪黄,发病快时病斑呈污 绿色,叶片很快腐烂,茎秆受害症状似叶片,后期呈黄褐色,易折。1.3 穗颈部 初为污绿色,后变灰褐,常不能抽穗,抽穗的 秕谷较多,千粒重下降。湿度大时,病部长出白色网状菌丝,后汇聚成白色菌丝团,形成菌核,菌核深褐色,易脱落。高温条件下病斑上产生一层白色粉霉层即病菌的担子和担孢子。2 病原 病原真菌的有性阶段为担子菌Thanatephorus cucumeris (Frank )Donk.=Pellicularia sasakii (Shirai )Ito ;无性阶段为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hun 。2.1 生物学特性 在自然条件下形成的菌核皆具有浮沉特 性, 一般浮核多于沉核,浮核率达59.9% 98.4%,沉核率为1.6% 40.1%,但从未淹水的稻田泥面捞取的菌核则下沉率达100%,部分可变为浮核,且随着浸水时间的延长,大部分又会下沉。纹枯菌核的存活力很强,但与温湿度有较大的关系, 并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减弱。据湖南测定,在稻田、早地、杂草地和绿肥地表土层越冬的菌核,其萌发率均在96%以上,致病率达88%以上。在室内水层下保存32个月的菌核萌发率仍达50%。日本测定菌核的存活力在低温高湿(0?、100%)下的远比在高温高湿(35?、100%)的为强。菌核萌发不需要经过休眠期或后熟期,当年新生菌核,在适宜条件下就能萌发致病。不同发育阶段的菌核,也能致病,并能形成下代菌核。沉核萌发伸出的菌丝, 可以侵染稻株水下的及水面上的叶鞘。菌丝发育适温为28 32?,最低温10?,最高温42?,菌核在27 30?和95%以上的相对湿度下,1 2d 内就可萌发产生菌丝。侵染适温为28 32?,但要求96%以上的相对湿度,如果相对湿度在85%以下,则侵染受抑制。日光对菌核形成有刺激作用,而对菌丝的生长却有抑制作用。病菌对酸碱度的最适范围为pH 值5.4 6.7,最低2.5,最高7.8。据报道,碳氮营养对病菌致病性有一定影响,如:病菌在精氨酸、尿素、苏氨酸、甘氨酸等培养基上培养后接种于稻株, 显示其致病性较强,而在丝氨酸、色氨酸、赖氨酸或组织酸,等培养基上培养后接种,其致病性较低。病菌产生对羟苯乙酸,可分解纤维素。2.2 生理分化 纹枯菌存在着生理分化现象,我国台湾省 在300个分离标样中,根据其对16个水稻品种的致病程度,可以分7个培养型和6个生理小种。并发现培养型和生理小种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如:小种1属于培养类型3,小种2属于培养类型6。然而,这6个生理小种的划分是否得当尚值得怀疑,因为品种一小种间感抗反应并不是截然可分的。2.3 寄主范围 寄主范围很广,据广西人工接种结果,发病 的寄主有54科210种植物。自然发病的寄主也有15科近50种植物,包括菊科、伞形科、田麻科、蝶形花科、十字花科、柳叶菜科、苋料、蓼科、旋花科、唇形科、桑科、樟科、石竹科和禾本科等。其中重要的寄主作物有水稻、 玉米、大麦、高粱、粟、黍、豆类、花生、甘蔗、甘薯、黄麻、芋、菱角以及紫云英、苕子等绿肥作物,重要的杂草寄主有稗、莎草,马唐草、游草等。3 侵染循环 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丝和菌核在病稻草和其它寄主作物或杂草的残体上越冬。水稻收割时落入田中的大量菌核是次年或下季的主要初侵染源。据调查,水稻收割后遗留田间的菌核数量,在一般病田平均在150万 粒/hm 2以上,严重病田达1035万 1200万粒/hm 2 ,少数还高达1500万粒/hm 2 以上。菌核的生活力极强,湖南测定, 种植各种不同冬作物的稻田中,在土表越冬的菌核其存活率达96%以上,在土表下10 27cm 越冬的菌核存活率也达88%左右。春耕浇水耕耙后,越冬菌核飘浮水面,插秧后随水漂流附在稻株基部叶鞘上,随着稻株分蘖和丛茎数的增加,附在稻株茎部的南核数量也加多。在适温高湿的条件下;浮沉在水中的菌核均可萌发长出菌丝,菌丝在叶鞘上延伸并从叶鞘缝隙进入叶鞘内侧,先形成附着胞,通过气孔或直接穿破表皮侵入。潜育期少则1 3d ,多则3 5d 。由于菌核随水传播,受季候风的影响多集中在下风向的田角,田 责任编辑胡先祥责任校对胡先祥 农技服务,2012,29(2):164-165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