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设计

课题:《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时:1课时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节课是《城市化》的第二课时,是对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中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在教材中完整反映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性。本节课的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二》教材内容和分析

本节教材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城市化过程对地理要素的影响;2、城市环境问题;3、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城市环境问题的类型和来源。

2、掌握城市的合理规划的规律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地理现象的分析,学会归纳城市合理规划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现实问题。(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关注城市化的发展,培养学生热爱城市化建设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城市环境问题。

难点:掌握如何通过城市的合理规划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学情分析:

(一)思维特征:

高中是学生的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具备了一定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二)知识背景:

在学习了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化过程与特点的基础上,能理解城市化过程给人们带来的变化和影响,具备一定的人文地理的知识技能与人文素养。

四、教学方法

探究法讨论法案例法

五、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调查本地区在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搜集相关资料。

视频导入

结合学生生活体验,分析城市化带来的积极影响

小组调查结果交流汇报

各小组派代表展示所调查的结果,介绍在调查过程中所获得的感受和发现的问题。教师对各组的观点及时进行评价、指点,最后引导学生从正负两方面去分析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带来的影响:

正面作用:城市化所产生的积极意义,它促进了经济发展、科技发达、社会进步和社会文明,这是城市化的主流。

负面作用:在城市化过程中也同时出现一系列的经济、社会、环境问题。

角色扮演

假如你是交口县县长,你将如何解决交口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请你制定出合理规划。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及时进行点评、总结,并以教材合肥市环城公园的建设为例,得出城市景观应尽可能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最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结论。

课堂总结

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必然的,我们要学会辩证的看待问题。我们要正视这些问题,以建设生态城市为目标,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课后作业

以“我为家乡的建设出谋划策”为主题,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利用课余时间分工完成“交口建设成为生态城市的可行性报告”。

教学反思: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启动,地理课堂教学也面临着新的考验。如何在课堂上贯彻、体现新课程的要求呢?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一)采用乡土案例教学:本节设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整合教学资源。以学生所在家乡城市化过程中带来的影响作为案例,将教学内容放置在学生社会调查的基础上,以学生的发现和感兴趣的问题为主线来组织教学。这样,既达到教学目的,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真实地了解到家乡地理状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体现新课标“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1.由封闭式学习转为开放性学习

课前让学生进行实地调查,收集资料;课堂上进行成果展示,介绍在调查过程中所获得的感受和发现的问题。然后,通过扮演“县长”角色,让学生利用所学的地理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激发他们主人翁的责任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已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他们始终是整个活动的参与者和思想者。事实证明,在这种教学方式的尝试与实施中,的确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并且有利于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和学生个性的发展。

2.由学习解决问题转为在问题解决中学习

与传统教学相比,在问题解决中学习不仅关注学习结果,更关注学习过程。在解决问题中不断获得新的信息,丰富自己的知识,达到学习的目的。如在教学中,“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四大圈层的影响”这一内容,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合作探究学习解决的。这样更易于激发学生潜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和独立学习。

(三)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标呼唤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地理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本节课在设计上体现了师生之间的民主和平等,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多项信息的交互传递。教师不再以高高在上的权威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而是与学生共同探索,得出合理性的认识和结论,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过程

从课前调查到整个教学过程来看,这节课的效果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学生亲身参与了整个教学过程,不但学习到知识,还掌握了进行研究的方法。许多老师对本节课的评价也较高,认为本节课能较充分体现新课标的要求。但也有很多细节的地方需要改进:①学生回答问题时若表达不是很准确,就要及时地指出和更正并作出评价和鼓励,这方面我还有待提高;

②课堂上有较多学生小组活动,要很好地控制好讨论时间;③在课前对学生搜集信息得数量和内容,若能进行针对性的挑选,效果将更好;④在引导学生对城市化产生负面影响的成因及其解决措施的归纳总结方面不够深入等等。

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水平也随之得到很大的提高。近30多年来,我国的城市化处在快速增长阶段,1978—2009年间,我国城市化率由17.9%提高到46.6%,年均提高0.93%。大量人口在短时间内从乡村迁移到城市,无疑给城市的生态环境造成前所未有的压力。因人口发展的要求,工业进程化加剧,产业不断升级和改造,人口的空间集聚给城市的生态环境带来了诸多问题,如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城市内涝,水污染,植被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等。中国城市化已经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专家学者们只能探究城市化对生态环境各方面的影响以及提出一些在研究基础上的建议。本文基于10篇有关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论文,对城市化对大气,水资源,土地利用,植被,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作出一些总结分析。 一.城市化对大气的影响: 城市化对大气的影响主要通过下垫面的改变。下垫面改变,其上方的大气的动量,热量,物质交换也随之发生变化,导致大气环境的气象要素也发生了变化,从而使得大气环境受到影响。在《城市化过程中下垫面改变对大气环境的影响》这篇论文中,陶玮等是通过城市下垫面地—气作用模式的其中的4 套主流的不同复杂度的城市冠层参数化方案(UCM)阐明地气之间的内在作用机理,并且由这种内在作用机理推测出城市下垫面改变对区域大气环境的具体影响,辅以我国东部地区城市下垫面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的个案研究。这个个案研究是用了气象—化学“在线”耦合模式即数值模拟工具的其中一种叫WRF/ChemV3.5的工具来研究的。研究结果表明污染物分布的变化对城市下垫面的扩张是敏感的。这体现在在人为源排放不变的情况下,城市下垫面扩张使得近地面和1~3 km 高处的O3,以及距地面1~2 km 高处的CO 体积分数增大;但近地CO 体积分数下降。在我国城市下垫面显著扩张的背景下,这个研究城市下垫面变化对大气环境的影响规律十分重要。这可为我国未来城市化发展格局部署与区域大气污染防控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下垫面变化对大气的影响机制和影响规律可以为具体的城市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但是对于全面的城市化发展规划来说,这只是一个小方面,不足以提供全面的参考依据。我们需要了解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多个重要的要素和城市空气质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城市化对环境空气质量影响的演化规律。在《中国城市化对环境空气质量影响的演化规律研究》这篇论文中,运用2001—2010年237个地级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共计2353个样本,应用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对面板数据进行检验,并对回归分析的变截距模型进行筛选,将城市空气主要污染物SO2,NO2,PM10的年平均浓度,综合污染指数4个空气质量指标与均GDP,人口密度,第二产业结构,建成区面积4个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指标进行回归拟合,得到我国城市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变化的关系和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2001—2010年,我国城市空气质量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不完全符合倒U 型曲线,不同的污染物类型具有不同的演化规律。10年间,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空气中SO2浓度呈现下降的趋势,并到达拐点,符合倒U型曲线; 而对于NO2,PM10浓度及综合污染指数,10年间与经济发展之间呈U型关系,即现阶段呈现污染继续加重的态势。此外,城市第二产业结构比例和建成区面积与城市空气主要污染物浓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探寻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现阶段的环境污染特征和演化规律,不仅关系到环境污染治理,提高环境质量等方面,并且对经济政策的制定,城市化发展规划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城市化对水资源的影响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水资源作为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得到完全体现。与此同时,社会经济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力不足的矛盾将非常突出。全国669座城市中有400座供水不足,110座严重缺水;在32个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中,有30个长期受缺水困扰。在46个重点城市中,45.6%水质较差,14个沿海开放城市中有9

城市化对水环境的影响及水环境的综合整治

城市化对水环境的影响及水环境的综合整治   1 引言 在城市的发展中,便利的城市基础设施、大规模的交通系统、发达的贸易和增加的工业生产,刺激着人口的集中,改变了城区的土地利用情况,如清除树木、平整土地、建造房屋、街道,整治河道以及兴建和完善排水管网等,造成天然田野、森林、河流的消失,并出现大量污染。人们必须维护和恢复城市生态系统,建立新的物质和能量流动体系,以保证其平衡。城市化的发展和程度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到城市地区的水环境,由此带来城市雨洪控制和水质污染控制的问题。建设和完善水环境治理的基础设施并进行科学的管理,将是创造现代化城市良好的生存环境,保证其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为此,需要对城市水环境进行综合整治。 2 城市化对雨洪径流的影响 2.1 城市降水 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城市地区的局部气候条件,又进一步影响到城市的降水条件。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地表的改变使其上的辐射平衡发生了变化,空气动力糙率的改变影响了空气的运动。工业和民用供热、制冷以及机动车量增加了大气中的热量,而且燃烧把水汽连同各种各样的化学物质送入大气层中。建筑物能够引起机械湍流,城市作为热源也导致热湍流。因此城市建筑对空气运动能产生相当大的影响。一般来说,强风在市区减弱而微风可得到加强,城市与其郊区相比很少有无风的时候。而城市上空形成的凝结核、热湍流以及机械湍流可以影响当地的云量和降雨量[1]。 1984-1988年,上海市水文总站在上海老市区(不含宝山、闵行区)149 km2内设置的13个雨量点和原有分布在郊县的55个雨量站进行平行观测,研究城市化对上海市区降雨影响的程度和范围。其研究结论包括[2]:(1)市区降雨量大于近郊雨量,平均增雨为6%;(2)市区和其下风向的降水强度要比郊区大;(3)降水时空分布趋势明显,降水以市区为中心向外依次减小;(4)城市化对不同量级降水雨日发生频次具有影响:城市化后会使暴雨雨日增多,由于大暴雨、特大暴雨时,城市化影响相对较弱,当雨量达暴雨级后,市区雨日不再增加。 2.2 城市建设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树木、农作物、草地等面积逐步减小,工业区、商业区和居民区的面积不断增加。城市化过程也使相当部分的流域(例如小的河道、湖泊和湿地)为不透水地表所替代,减少了蓄水空间。由于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二章城市与环境 2.3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时:2课时主备:朱云审批:旭莲编号:9G9030 学习目标:1.了解城市化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影响 2.知道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学会分析逆城市化的成因 4.了解我国城市化发展的趋势 重点:1.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难点:分析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习过程 导读自学思疑初探问题尊重认知规律,亲历感悟知识生成一、城市化与我们的生活 1.阅读课本P41页容,归纳城市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2.阅读P41页阅读部分,回答下面容: 城市化的影响结果 地形进行改造,趋向_____ 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滑坡、泥石 流等 气候改变下垫面性质,产生____效 应,影响局部地区气候 形成城市风,将城市的污染物带 到郊区,将郊区的污染物带到城 市 水文破坏原有河网系统排水不畅,造成地面积水;富营养化,水体变黑发臭 土地利用 就业方式 聚落景观 人类活动 文化 1.“城市病” (1)成因:人类产业活动密集,长期的高强度的___________,使城市及附近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2)表现 【思考】大城市地价昂贵,向来有“寸土寸金”之说,然而市在地处市中心的黄浦、静安、卢湾三区交界地带,营造了20万平方米的公共绿地,你同意这种做法吗?为什么? 2.城市郊区化(又称_______) 含义由于“城市病”的困扰,城市居民向生态环境较好、房租地价便宜的郊区 或_____迁移 表现 结果市___衰落 本质城市化进程从___发展到____的新阶段 三、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1)__________城市加速发展,辐射带动功能显著增强。 (2)有更多的______人口进入城市或当地的小城镇。 (3)运用________手段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 (4)控制_____________和生态破坏,治理各种“城市病”。 (5)强调以人为本,注重构建和谐的__________。 (6)________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导思合作互助探究问题发展创新思维,形成主动探究与的意识和能力1.【探究材料】材料一某城市从市中心到郊区的气温变化示意图。

12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重庆市山王坪镇平均海1000多米,该地某季节有一处罕见的景观,一条狭长绵延的公路,将森林鲜明地分隔为两种色系,一侧翠绿,另一侧金黄。走入森林,发现树木高度、粗细和行距相差不大。图示意用无人机拍摄的该地景观。据此完成1-2题。 1.山王坪镇出现该景观的季节最可能是()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2.公路两侧景观差异大的原因是() A.热量差异B.地势高低C.土壤类型D.人类活动 语言是人类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交际工具,会随着人们的迁移、交流或者隔离发生改变。下图是“某县域内的方言分布图”。据此完成3-4题。 3.导致图示县域内方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地形阻碍区域间交流B.人口迁入途径差异

C.河流促进区域内联系D.区域生产活动不同 4.以下地区最有可能出现“十里不同音,邻村不能言”的复杂方言格局的是() A.粤北B.北疆C.辽中D.晋中 徽派建筑,依山就势,构思精巧,是江南建筑的典型代表。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墙体采取马头墙形式。马头墙由砖瓦砌成,一般建在房屋两侧或紧邻的两栋房屋之间,墙头都高出于屋顶1-2米,错落有致,形似马头,寓意"马到成功,一马当先"。据此完成5-6题。 5.徽派建筑所在地的地理环境有() A.多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B.春节期间,田间有成片油菜 C.金秋,山坡上有大片火龙果待摘D.河水流量大,航运价值高 6.关于该民居的描述,合理的是() A.与当地多雨潮湿的环境有关B.马头墙能在发生火灾时隔断火源 C.能够抵御风沙和防寒保暖D.造型美观独特,适合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西藏阿里地区依托极佳的暗夜条件和国家天文台阿里观测站的技术力量,集夜空保护、旅游、科普于一体,建成国内第一家以星空为主题的暗夜公园,成为青藏高原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图1是“阿里某夜星空景观图”,图2是“阿里地区的气候图”。据此完成7-8题。 7.阿里地区建设“暗夜公园”的有利自然条件,()

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

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摘要: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在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会给城市环境带来一些负面影响。阐述了衡阳市城市化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为解决衡阳市城市化过程中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衡阳市未来的城市化应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其核心就是要紧紧围绕衡阳市资源型城市转型来开展工作,并且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关键词:衡阳市;城市化;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0 引言 城市化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标志,是任何国家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逾越的一个发展阶段,是工业化发展不可替代的载体。高度城市化已成为一个国家繁荣、发展的标志。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带来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本来已经短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环境面临更大的压力。衡阳市位于湖南省中南部,是本省经济重心区与南部沿海经济发达区之间的过渡地带,区位优势突出,交通条件良好。其生态环境建设对湖南省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增长、工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对衡阳市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如何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促进城市化的正常发展是衡阳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不可回避的现实。本文着重探讨在城市化背景下衡阳市生态环境所受到的影响,目的是为了了解衡阳市城市化过程中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为衡阳市未来的城市化应该走可持续发展

之路提供理论基础。 1 衡阳市城市化概况 1.1 衡阳市城市化发展现状 1.1.1 经济现状 2000年衡阳市城市人口80.06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 10.77%,而市区gdp为0.82×105只占9.56%,人均gdp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88.86%,相当全国平均水平的71%,但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衡阳市经济飞速发展,gdp总值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截止至2007年,衡阳市区gdp总值达到1.75×106万元,人均gdp达到1.22万元,经济发展持续稳定。 1.1.2 城市化水平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城市化进程在逐步加快,城市化率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2.87%上升到2007年的41.22%。设市城市从1个增为3个,建制镇由80个增为111个,城镇规模有大幅度的增长。衡量城市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第二、第三产业的增幅, 2000-2007年衡阳市城市人口与第二、三产业增长速度快,2000年全市非农人口为80.6万人。从2000年以来,衡阳市城市化发展速度逐年增快,城市人口由2000年的85万人增长到2007年的95万人,gdp突破千亿。 2 城市化进程过程中对生态产生的影响 2.1 对水资源的影响 城镇化过程中,违规排污企业、违规开采煤矿的泛滥,直接

城市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高考题组)

市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高考题组)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2011·重庆卷] 图1表示我国某城市2008年部分人均用地状况。读图1回答1~2题。 图1 文综1.K1[2011·重庆卷] 2008年该城市四类人均用地中,符合国家标准的是( ) A.居住用地 B.工业用地 C.道路用地 D.绿地用地 文综2.K2[2011·重庆卷] 该城市准备打造成为区域性的物流基地,急需采取的措施是( ) A.改善居住条件 B.发展高技术工业 C.加强交通建设 D.美化城市环境 [2011·福建卷] 某城市岛国大力建设公共住房(即由政府控制的低成本住房),解决了80%以上国民的居住问题。图1示意2008年该国公共住房的空间分布。读图完成5~6题。 图1 课标文综3.K1[2011·福建卷] 该国公共住房( ) A.呈现出明显的等级分布 B.相对集中分布在城市中部 C.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向外呈环状分布 D.沿快捷、高效的公共交通线分布 课标文综4.K2[2011·福建卷] 该国公共住房布局主要考虑城市的( ) A.功能分区、基础设施 B.人口分布、产业结构 C.土地价格、休闲娱乐 D.环境质

量、历史文化 [2011·天津卷] 结合图文材料,回答5题。 课标文综5.G1[2011·天津卷] 这种商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当前天津城市发展生产的影响主要是( ) A.扩大了商业服务的地域范围 B.提高了商品制造业的比重 C.奠定了中心商务区形成的基础 D.调整了商业区的空间布局 [2011·山东卷] 图3为我国东部地区甲、乙两城市三个年份常住人口密度分布图,图中楼高表示2000年城市商务楼相对高度。读图回答6~7题。 图3 课标文综6.K2[2011·山东卷]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982—2000年,两城市的市中心常住人口密度变化特征相同 B.1982—2000年,两城市的边缘区常住人口密度变化特征不同 C.2000年甲城市的人口规模比乙城市的小 D.2000年乙城市的服务范围比甲城市的小 课标文综7.K2[2011·山东卷] 关于2000年两城市功能区分布的推断,最有可能的是( )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111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课时安排:文科班3课时,理科班2课时 教学重点: 1.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 1.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一、区域 1.概念: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教师讲解强调:(1)区域是客观性(地理差异)和主观性(人们按一定指标和方法划分)的结合物。 (2)划分指标和方法不同,区域不同。如按自然环境差异,我国分为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按我经济发展水平,我国分为东部发达地区、中部较发达地区、西部落后地区。 2.特征:(教师讲解为主) (1)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整体体、差异性): 不同的区域,自然环境有差异,人类活动也有差异。同一区域,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如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800毫米以上。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其他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2)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①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②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 (3)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层次性)。 如,东北平原既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等。 (4)开放性 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并与其它区域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 3.划分: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人们划分出的区域类型也不同。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学生分析比较学习为主) 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生产、生活特点差异→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差异 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 思考 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学生答(略) 教师点拨: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方面思考回答。

论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

论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 精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论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 摘要:城市化是现代文明的趋势和标志,随着工业化进程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已进入城市化的加速发展阶段。但在当代,其发展甚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每个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也是利弊共存的。因此,我们应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使之达到平衡发展。关键词:城市化环境可持续发展关系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城市化就是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发展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人的技能和素质的提高,提高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使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达到和谐发展。城市化的迅速发展给我国经济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给城市环境带来许多方面的困境。近年来,我国发展中出现了环境污染严重,生态恶化,资源短缺等一系列问题。 随着城市空间的扩展,城市边缘地区土地覆盖类型中耕地、林地、果园等人类活动干涉较少的土地类型大幅度地减少,取而代之是高密度的城市用地(宽敞的马路及鳞次栉比的建筑);城市中心地区不透水面积增加,自然绿地面积削减,代之以覆盖水泥、沥青的广场和道路。不透水面积增加以及绿地面积的减少严重地引发了城市的水环境、大气环境问题。城市中人工培育的一些绿地(交通绿岛、行道树等),属于零星分布,形成不了规模效应,达不到改善城市环境的目的。此外,城市中绿化面积的减少对城市的动物栖息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为许多昆虫和鸟禽均以城市中的植被或大片绿地作为驻留地,它们的存在给城市带来了生机,但是城市化的发展使城市绿地面积大幅度减少,不利于它们的生存。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发展对周围地区产生很强的吸引作用,农村人口纷纷涌向城市,向城市内部集聚,城市人口密度增大,远远超出了城市的人口承载力,造成城市诸多的环境问题。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对城市建设用地面积要求增大,市区建设用地急剧扩大,耕地被大量占用,城乡交错带的草地、土壤退化等现象也比较严重;城市中生活垃圾数量剧增,住房紧张;此外,城市人口的增加还会增加城市的用水人口,城市的供水压力加大,地下水过度采集,从而导致海水倒灌、地面沉降等现象的发生。 城市化进程加快不但使得人口急剧地向城市内部集中,另一方面,它还使第二、第三产业在城市中所占比重加大,而第二产业诸如化工、钢铁等重工业都属于重污染产业,它们对城市环境的影响面较广,包括城市的大气环境、水资源环境、土壤环境、声环境、生物环境等等。 当代中国提出可持续发展,走循环经济,使经济在发展的同时不以损害环境为代价。但在发展城市化的过程中,却没有注意到对环境的保护。我认为,在解决我国城市化环境问题上,应采取”以人为本”的观点. 单靠技术的改进来改善环境只能起到暂时的效果,“治标不治本”,城市中的人如果缺乏环境意识,城市环境问题还会周而复始地产生,城市环境还会受到破坏,最终导致城市生态系统的彻底崩溃。 因此,在解决由城市化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时,首先就应大力加强环境科学教育,树立和培养人们的生态价值观。其次,需把环境保护规划作为城市经济的社会发展的基础;提高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水平;统筹城乡环境保护,避免出现

城市化对水环境的影响

题目:城市化对水环境的影响院系:生态环境工程学院 班级:12级环境科学 姓名:田成龙 学号:1200602036

城市化对水环境的影响 摘要: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建设日益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发展迅速。在积极进行城市化建设的同时,水环境的保护与改善已成为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城市化;水环境;影响 水是城市生态系统中流量最大、流速最快的物质之一,它既是一种资源,又是一种很重要的环境因素,无论对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还是对改造、美化城市环境以及增强城市防火保卫能力都起着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城市的水环境问题直接关系到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居民的生存条件,是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中小城市同样面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少、利用率低、污染严重的局面。 一、城市水环境存在的问题 (一)用水量增长过快,水资源严重紧缺 城市化、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加剧了水资源的紧张程度,成为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城市生活用水每年都在大幅度增长,部分城市已存在严重缺水问题。据调查,我国目前缺水城市达300多个,严重缺水的城市有100 多个。 我国城市用水量的逐年增长,城市人均用水量为219L/d,而中国农村人均用水量仅为89L/d,城市人均用水量是农村的两倍以上,其中,上海市每人每天的平均用水量为350~500L,是德国的3 倍多,更是农村的4~5 倍以上。水资源已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地下水超采,造成地面沉降 由于地表水资源不足,加上近年来大多数地表水存在不同程度污染;许多城市大量开采地下水,城市地下水超采,造成地面不均匀沉降,形成大面积地下水漏斗;致使大量污水渗入地下,造成地下水污染,形成恶性循环。 截止2014 年,西宁市取水生产的水源包括5座地下水源和1座地表水源,设计供水能力为66.8万吨/日,实际供水输配能力为35万吨/日。供水范围以西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区域的含义。 2.学会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3.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4.掌握阅读信息复杂(包括分层设色、等值线等信息)的区域地图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学会将地理基础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学习与研究方法,培养地理学科综合能力。 2.掌握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3.培养学生从时间与空间尺度建立辩证地、动态地、联系地看待和分析问题的地理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对地理的兴趣与信心。 2.树立正确的人地观与科学发展观。 教学重点 1.了解区域的含义。 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3.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教学难点 1.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2.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区域 1、概念: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这一概念包含三个方面: (1)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可以说是地球表层一个片段,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边界。 (2)区域划分的基础是“地域环境差异特征。”由于地理圈的不均一性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均衡性,使地球表层难以找到性质或功能绝对相同的地段,因此地域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在地域差异的客观基础上从主观认识出发1划定区域的面积、形状、范围或边界,形成一定的区域,例如亚洲、中国、东北地区。 (3)区域的划分要有“一定的指标。”区域的特定性质或功能是根据人的主观愿望去发现的,例如我国柑橘适宜栽培区,沿海经济区,深圳经济特区等,人们多用一定的指标体系去划定区域的范围界线,有的按单一指标划分,如干湿地区、高原区、热带雨林区;有的按综合指标划分,如自然区,我国南方北方西北和青藏四大地区。 2、“区域的特征” (1)层次性。即区域是有等级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例如,东北平原既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等。又如佛山市既是广东省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禅城区、南海区、顺德区等。 (2)差异性。指区域与同级别区域之间的差异。一般说来,区域等级越高,区域内部越复杂,同一性越小,区域间差异性也就越大;反之,区域等级越低,区域本身越简单,区域内同一性越大;区域间差异也就越小。例如我国东部季风区南北跨纬度广,内部差异明显,根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区域的含义; 2.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自然地理差异、人文地理差异; 3.比较长江中下游平原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 方式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举例说出区域的特征; 2.利用地图,运用所学的知识,列表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存 在哪些差异,学会区域比较的一般方法; 3.结合教材内容,说明长江中下游平原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 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明确千差玩别的地理环境,就会造就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 式,初步建立科学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观; 2.养成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区域的特征; 2.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 1.区域的特征 2. 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四、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教学法图示法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我们的生活与地理区域密切相关,例如,我们介绍自己的家乡是某省、某县、某镇,我们去过某些风景名胜区旅游等,我们还听说过东北平原、黄河流域、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齐鲁文化区等地理名词。你了解什么是区域吗?区域是怎么划分的?又有哪些特征呢?好的,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进入咱们今天的学习主题。 【板书】区域 1.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点拨】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人们划分出的区域类型也就不同,如按自然环境差异,我国分为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按经济发展水平,我国分为东部发达地区、中部较发达地区、西部落后地区。区域既有客观性,也有主观性,这个怎么理解呢?区域的客观性体现在区域之间差异的存在,而主观性则体现人为的划分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习题及解析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下列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叙述错误的是 A、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B、产业升级面临困境 C、城市建设相对落后 D、因用地紧张导致大面积围湖造田 正确答案:D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城市化。珠三角地区的基塘农业的土地利用方式,利用低洼地开辟鱼塘,使湿地增加。故D项说法错误。 2.城市建设导致了当地 A、地下水位上升 B、地面径流汇集速度减慢 C、蒸发量增加 D、汛期洪峰流量加大 正确答案:D 解题思路 城市化由于改变了地面状况,故使下渗减少,则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减少;蒸发减少。故D项正确。 3.目前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是

A B、城市人口工业的膨胀产生 C、与城市所在地形气候河流等 D、城市环境是人类改造自然变化最大的地方,自净能力最强 正确答案:B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城市环境问题。城市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是人口和产业活动密集,长期的工业生产大量排放废弃物。 4.人类作用于环境最深刻、最集中、污染最严重的区域是() A、林区 B、牧区 C、乡村 D、城市 正确答案:D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城市化。城市是人类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污染最严重的区域。 5.要减少城市中心区在下雨时期的地表径流,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A、将市中心的地表水调往郊区 B、扩大城市的规模 C、适当减少绿地面积 D、推广使用渗水砖 正确答案:D

解题思路 城市地表径流远远多于郊区,部分径流不能变为地下径流,因此为了减少城市内涝,可推广使用渗水砖。 6.解决示城市环境问题的合理措施有 A、建设新城区,扩大城市规模 B、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削弱城市热岛效应 C、研制新型制冷设备,减少氟氯烃化合物排放 D、建设卫星城,分散城区的人口和工业 正确答案:D 解题思路 解决环境污染严重,环境质量差的有效措施就是分散措施职能,建设卫星城,分散城区的人口和工业。 7.目城市热岛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上空多尘埃物质 B、城市绿地面积小 C、人类生产生活释放大量的热量 D、人类活动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 正确答案:C 解题思路 城市人口集中,工业,交通工具等因素人为释放大量的热量,市区温带高于郊区,形成城市热岛效应。选择C项。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一讲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基础题组 荔枝原产于我国亚热带地区,喜温暖湿润环境,冬季不耐低温霜冻。下图为广东省荔枝生产适宜区(Ⅲ)、次适宜区(Ⅱ)、不适宜区(Ⅰ)区划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2019广西贵港月考)划分荔枝生产适宜区的主要指标是( ) A.气候 B.土壤 C.市场 D.水源 答案 A 依据材料可知,荔枝的生长主要受气候条件影响,则划分荔枝生产适宜区的主要指标是气候。 2.(2019广西贵港月考)Ⅰ区被划为荔枝生产不适宜区的主要原因是( ) A.光照弱 B.降水少 C.多大风 D.低温冻害 答案 D 荔枝生长过程中,冬季不耐低温霜冻,而图中Ⅰ区在三个区域中纬度位置最高,则该区域被划分为荔枝生产不适宜区的主要原因是冬季易出现低温冻害。 每一个区域都有特定的地理环境,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读“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系图”,完成下面两题。 3.在区域开发早期,制约该区域发展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 A.河网密布 B.雨热同期

C.土质黏重 D.红壤广布 答案 B 在区域开发早期,生产力水平较低,河网密布、土质黏重、红壤广布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雨热同期是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4.该地区密集的河网对区域工业化阶段所产生的有利影响主要是( ) A.提供工业原料 B.提供生活水源 C.提供便利的交通运输 D.提供丰富的水产品 答案 C 河网密布能为工业发展提供便利的水运条件。 下面是我国东部某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5.关于该地从阶段Ⅰ到阶段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河流径流量减小 B.城市人口数量增大,乡村人口数量减小 C.该区域出现了城市化现象 D.农业生产产值下降 答案 C 从阶段Ⅰ到阶段Ⅲ,耕地面积增加,林地面积减小,城市面积增加。由于林地面积减小,其对水源的涵养功能下降,同时城市中地面硬化导致下渗减少,因此河流丰水期径流量增加。图示区域乡村数量增加,城市从无到有,出现了城市化现象。

城市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模拟题组)

城市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模拟题组)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2011·北京海淀期末】右图为“广州市不同年份常住人口数量统计图”。回答1~2题。 1.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农村人口逐年下降 B.2001年前城市人口增加主要源于当地农村人口的转化 C.2001年后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加快 D.广州未来的城市化速度将不断加快 2.近年来引起广州城市化水平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国家户籍政策的调整 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 D.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2011·石家庄一质】图2 示意我国明清时期部分城市分布,读图回答3~4题。 3.关于图示城市①~④区位条件的分忻,正确的是()

A.城市①建都历史悠久,采矿业发达 B.城市②地处中部,属全国行政中心 C.城市③受宗教影响,人口密集 D.城市④地处沿海,对外贸易便利 4.关于图示各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河径流量大、通航里程长,是我国航运价值最大的河流。 B.甲、乙两河之间有运河沟通,该运河开通的主要意义是加强了我国南、北方的交流 C.丙河源远流长,水量远大于乙河 D.丙河对丁河的影响主要是减轻了丁河流域内的洪涝灾害 【2011·济南一质】读某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比较图,回答5~6题。 5. 关于该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城市化与工业化呈同步增长趋势 B. 阶段I工业化进程速度比城市化快 C. 该国可能属于发展中国家 D. 阶段Ⅱ工业化促进了城市化发展 6. 阶段Ⅲ,该国第二产业新增就业机会主要来自() A. 技术密集型产业 B. 能源密集型产业 C. 劳动密集型产业 D. 资源密集型产业 【2011·惠州三调】图①为“某市同一地区不同时期地价曲线图”,图②为“该市城市规模的变化图”,读图完成7~8题。 7.图①中郊区地价变化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讲区域与区域差异 一、区域的含义 1 间单位。 2、特征。 ①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边界又明确的也有模糊的。 ②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③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④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区域空间结构 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影响因素:主要有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3、类型及特征 ①乡村地域:范围大,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是城镇地域发展的基础和依托。 ②城镇地域: 4、区域空间结构的点、线、面、网。(请举例) 三、区域产业结构 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差异表现:三次产业占国内(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等。 ①地区差异 传统农业(发展水平较低)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 工业(加速推进工业化)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小,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 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 ②时间变化 发展前期:农业经济占相当大的比重 工业化时期:工业经济比重迅速上升,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城市化时期: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三、二、一”的格局。 4、区域发展过程中空间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变化规律 区域在发展前期,以第一产业为主,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加速,转变以第二产业为主,当区域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时,区域经济以第三业为主。 四、区域特征类问题答题思路 在分析各区域的地理特征时,应从区位入手,从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两方面说明区域的特征。 区域地理环境是分析区域问题的基础,突出的区域地理特征更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分析区域地理特征时,要明确区域地理特征的要素构成。 1、自然地理要素构成 地理位置: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政治地理位置、交通地理位置、经济地理位置等 地形地势:地形类型、地势起伏、地形分布、主要地形区、特殊地形或地貌等。

浅谈城市化对水资源的影响

浅谈城市化对水资源的影响 城市化是世界各国发展的共同趋势,城市缺水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由于城市化增加了房屋和道路等不透水面积及排水设施,改变了径流形成的条件,使地下水得不到足够的补给,破坏了自然界的水循环。城市化还带来了局部气候变化、耗水量增加和水质污染等问题。 1城市水文及其特征 城市水文学作为城市建设和改善城市居民生活环境质量提供水文依据的学科,又称都市水文学,是水文学的一个分支。其主要内容包括城市化的水文效应、城市化对水文过程的影响、城市水文气象的观测实验、城市供水与排水、城市水环境、城市的防洪除涝、城市水资源、城市水文模型和水文预测以及城市水利工程经济等,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边缘学科,对城市发展规划、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市政管理以及工商企业的发展和居民生活都有重大意义。城市水文有综合性和动态性两个主要特征。研究城市水文应当统筹考虑站网布设、测验手段、仪器设备和测验方法等各方面的需求,体现其综合性特征。与自然水文过程不同的是,城市化的水文过程是不断发展的过程,水环境处于动态之中,故研究城市水文应着重考虑其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过程。 城市水文的研究内容应当以城市水文气象、城市暴雨径流及防洪、排水,城市水资源及供需平衡,以及城市水质评价及水污染控制为主,着重探讨城市防洪、排水规划中的设计标准问题、城市流域暴雨径流

模拟、城市供水及优化调度、城市污水排放及处理等方面的问题。 2城市化对气候的影响 由于城市化增加了房屋和道路等不透水面积,绿化面积减少,用人工表面代替了土壤和草地等自然地面,改变了下垫面的组成和性质,从而改变了反射和辐射面的性质,改变了近地面层的热交换和地面的粗糙度,导致大气的物理状况受到影响,形成了城市热岛。在天气晴朗无云、大范围内气压梯度极小的形势下,由于城市热岛的存在,城市中形成一个低压中心,并出现上升气流。从热岛垂直结构看来,在一定高度范围内,城市低空都比郊区同高度的空气为暖,因此随着市区热空气的不断上升,郊区近地面的空气必然从四面八方流入城市,风向向热岛中心辐合。 3城市化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 3.1地下水严重超采由于地表水资源短缺,地下水资源就成为城市生产和生活的主要供水水源。随着城市化规模越来越大,水资源利用量亦越来越大。为满足城市正常的生活和生产,不得不集中大量开采地下水,因此,目前地下水超采严重,不但涉及大中城市,而且也有小城市和乡镇。地下水的严重超采,不仅有可能导致地下水枯竭、影响城市供水,而且还会造成地面沉降、建筑物破坏等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嘲。 3.2地下水资源的补给减少 城市建筑物及沥青、混凝土路面的增多,使不透水面积的比例增大。一般可达80%以上。对于各种屋面、混凝土和沥青路面,其地表径流

2.3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案)

2.3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及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2.掌握城市环境问题及逆城市化现象。 3.了解我国城市发展趋势,明确我国今后城市发展方向。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图示、材料及实地考察,了解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探究解决城市化问题的途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与动机,懂得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关注我国城市发展,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城市环境问题。 3.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教学难点 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逆城市化。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城市的合理发展和分布,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城市规模的无限扩大,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对 板书: 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城市导致的地理环境改变 师城市化过程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课件展示: “现代化城市”景观图 生在城市,高楼大厦鳞次栉比,道路纵横交错。在农村,城市现代文明深刻影响着传统的生活习惯和劳作方式,农村青年向往都市的繁华。交通运输的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广泛普及,使城乡差距迅速缩小。 师(承转)城市是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城市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既包括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又包括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呢? 生(合作探究): ①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改变了原有的自然环境,使原来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②改变了下垫面的原有性质,使城市产生热岛效应,而且还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周围地区的自然环境。 ③城市建设过程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 ④城市的生产生活污染,尤其是工业“三废”,干扰和破坏了所在地区的环境生态。 师由于城市的核心功能,城市能够带动区域开发,加速经济发展,从而对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产生更加广泛的影响。 课件展示: “城市化与地面下沉”图解 师城市化过程对人类地理环境还产生哪些影响呢? 生(合作探究): ①改变了土地利用方式,原先的农业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并形成了城市功能分区。 ②改变了居民的就业形式,区域产业活动以非农业活动为主体。 ③建筑物密集的城市景观取代了原先的乡村景观。 ④城市化过程使人口和产业活动由分散到集聚,与此同时,经济开发和信息交流得以大幅度加强。 ⑤促使现代文明向传统文化广泛渗透,强化了当地与外界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师(激励性评价后,请学生阅读P43“扩容与提质并重”材料,回答问题。) 生1 城市化过程中过度扩张的现象主要表现在: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大举侵占土地;②城市人口膨胀等。 生2 盲目开发对当地地理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有: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耕地面积减小,进而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和城市农副产品供应; 板书: 景观的改变,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 师在高度的城市化过程中,人类的不当活动对地理环境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使环境质量下降,影响了城市的健康发展,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存,那么,城市化过程中产生了哪些

1.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2017版课标)

1.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定稿) 设计者:李志磊 使用时间:2018年9月3—7日 一、课标要求 1.结合实例,说明区域的含义及类型 2.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关联的角度,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学业要求 1.通过案例分析,比较归纳不同区域的异同(学科核心素养:地理实践力) 2.能够根据不同类型的区域的发展条件和现状,分类思考和分析区域发展问题及原因(学科核心素养: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区域的特征; 2.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 1.区域的特征 2. 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四、课的类型 授新课 五、教学方法 比较法案例教学法师生互动式教学法 六、课时安排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区域的含义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新课导入】我们的生活与地理区域密切相关,例如,我们介绍自己的家乡是某省、某县、某镇,我们去过某些风景名胜区旅游等,我们还听说过东北平原、黄河流域、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齐鲁文化区等地理名词。你了解什么事区域吗?区域是怎么划分的?又有哪些特征呢?好的,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进入咱们今天的学习主题。 【板书】1.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一课时区域的含义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区域 【讲述】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人们划分出的区域类型也就不同,如按自然环境差异,我国分为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按经济发展水平,我国分为东部发达地区、中部较发达地区、西部落后地区。区域既有客观性,也有主观性,这个怎么理解呢?区域的客观性体现在区域之间差异的存在,而主观性则体现人为的划分上,区域“内部特定性质相对一致”是一个区域区别于同等级其他区域的根本所在,如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800毫米以上。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区域的特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