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全册全套试卷测试与练习(word解析版)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全册全套试卷测试与练习(word解析版)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全册全套试卷测试与练习(word解析版)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全册全套试卷测试与练习(word解析版)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全套试卷测试与练习(word解析版)

一、初二物理声现象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1.同学们围绕着水瓶发声的有关问题进行了以下探究。

(提出问题)敲瓶(瓶内含水)时发出的声音主要是由什么振动产生的?

(猜想与假设)A.瓶子振动;B.瓶内水振动;C.瓶内空气柱振动

(进行实验)

(1)将瓶子装满水后用筷子敲击瓶子,瓶子仍能发出声音,故可以将猜想________排除。(2)将瓶内水全部倒出后用筷子敲击瓶子,瓶子仍能发出声音,故可以将猜想________排除。

(得出结论)由上述实验分析可知,敲瓶发声,主要是由________振动产生的。

(提出新的问题)

(1)瓶子发声的音调跟瓶内水的多少有什么关系?

(2)随着瓶内水的增多,敲瓶发声的音调变化和吹瓶发声的音调变化又有何不同呢?(设计实验)

(1)如图甲所示,先将8个空的玻璃瓶子放到桌子上一字摆开,再向瓶内注入不等量的水,从左到右,瓶内注入的水逐渐增多,最后用筷子从左到右依次敲击瓶口,同时用耳朵仔细听,辨别音调的高低。

(2)用嘴从左到右依次吹瓶口,同时用耳朵仔细听,辨别音调的高低。

(再得出结论)

(1)敲瓶发声的音调随着瓶内水的增多而变______(选填高或低)。

(2)吹瓶发声的音调随着瓶内水的增多而变______(选填高或低)。

(拓展应用)如图乙所示. 用嘴分别对着5个高度不同的小瓶的瓶口吹气,发现瓶子越高,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

(1)用嘴对着5个小瓶的瓶口吹气,5个小瓶均发出声音,则发出的声音是由________的振动产生的。

(2)5个小瓶产生的声音音调不同,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C B瓶子低高瓶内空气柱空气柱的长短、粗细不同,导致空气柱振动的频率不同

【解析】

【分析】

【详解】

[1]将瓶子装满水后,瓶内没有空气,用筷子敲击瓶子,瓶子仍能发出声音,说明敲瓶时发出的声音不是由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所以可以将猜想C排除。

[2]将瓶内水全部倒出后,瓶内没有水,用筷子敲击瓶子,瓶子仍能发出声音,说明敲瓶时发出的声音不是由瓶内水振动产生的。所以可以将猜想B排除。

[3]由以上两个实验可知,敲瓶发声,排除由瓶内水振动和瓶内空气柱振动产生,则主要是

由瓶子振动产生的。

[4]随着瓶内水的增多,敲瓶瓶身振动频率慢,敲瓶发声的音调变低。

[5]吹瓶发声是因为空气柱振动发声,水越多,空气柱越小,振动频率越快,音调就越高了。

[6]嘴对瓶口吹气,发出的声音是由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

[7]5个小瓶,长短、粗细不同,空气柱的长短、粗细不同,导致空气柱振动的频率不同,产生的声音音调不同。

2.探究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器材:音叉,橡皮槌,铁架台,硬泡沫塑料小球,细线等.操作:

(1)如图所示用细线栓在硬泡沫塑料小球,悬挂在铁架台上,小球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橡皮槌轻轻敲击音叉使它振动后,发出一个较小的声音.让音叉一臂的外侧靠近并接触小球(如图),可以看到小球被音叉弹开一个__________(填“较大”或“较小”)的角度;

(3)以橡皮槌用力敲击音叉,可听到较响的声音,且让音叉一臂的外侧接触小球,可看到小球被音叉弹开一个________(填“较大”或“较小”)的角度.说明:声源发出声音的响度与_________有关.除此之外响度还与_________有关.

(4)如果在真空中做这个实验,小球________(选“能”或“不能”)弹开.

【答案】将微小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较小较大振幅距离发声体的远近能

【解析】

【分析】

【详解】

(1)因为音叉的振动我们看不到,把小球悬挂在铁架台上是为了把音叉的振动传给小球,用小球可以放大音叉的振动,所以小球的作用是将微小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2)当轻轻敲击音叉时因为音叉振动幅度小,所以发出较小的声音,振动的音叉接触小球会把小球弹起较小的角度;

(3)当用力敲击音叉发出较响的声音,音叉振动剧烈,接触小球会把小球弹起更大的角度,这说明响度与振幅有关,响度的大小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4)如果在真空中做这个实验,音叉能振动,小球也能被弹开,但听不到声音.

3.如图所示,小明和小刚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

⑴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m间的通话,这表明 ___________。且传播速度要 _____填大于、小于)液体、气体中的速度。

⑵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相同的响度讲话,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这一实验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如果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捏住棉线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______ 。

⑷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驰状态,则听的一方通过棉线(选填“能”或“不能”)____________ 听到对方的讲话。

【答案】固体能够传声大于固体传声的响度与材料有关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不能

【解析】⑴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m间的通话,这表明固体能够传声;

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有液体中次之,在气体最慢,所以在“土电话”中传播速度要大于液体、气体中的速度。

⑵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相同的响度讲话,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听到的声音就大些。可以说明金属丝的传声效果更好,即固体传声的响度与材料有关。

⑶如果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捏住棉线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是因为,声音在“土电话”也以振动的方式传播,捏住棉线时,振动停止,所以就听不到声音了。

⑷松弛的线不容易振动,也不能传递声音,所以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驰状态,另一方听不到声音。

4.

(1)由图(a)可知当线轴的甲轮刚接触到棉布时,其速度的大小将(变小/不变/变大),而乙轮的速度不变;

(2)从图(a)、(b)两种类似现象可知,光由空气斜射入玻璃时而发生折射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3)下列几个研究案例中与本题的研究方法相同的是…

A.用水波来形象地认识声波;

B.探究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C.在探究发声的音叉是否在振动时,将一个乒乓球靠近它,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D.将闹钟放在钟罩内,通过抽气来探究声音能否在空气中传播.

【答案】(1)变小;(2)光由空气进入水中的速度变慢了;(3)A.

【解析】试题分析:(1)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阻力对物体运动的作用.同时要知道若物体不受力,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

(2)分析(a)和(b),要注意从中找出相同点,总结规律.(a)发生折射是由于速度发生了变化,从(a)联想(b)的原因.

(3)要解决此题需要知道类比法.将物理现象与生活现象类比,找出它们的相同点.更容易理解.

解:(1)在滚动过程中,由于甲首先到达细布,受到摩擦力而速度变小;乙此时仍在光滑的木板上,由于不受摩擦,所以乙的速度不变.

(2)从(a)图看,由于甲端的运动速度发生了变化,甲端的运动方向发生了偏折,所以(b)中光线的传播方向发生了变化,可能是由于光的传播速度发生了变化,即可能是光由空气进入水中的速度变慢了.

(3)此题这种研究方法为类比法,在前面电学中,将水流类比为电流、水压类比为电压、通过水波认识声波等都属于此种研究方法.选项B探究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运用了控制变量法;选项C在探究发声的音叉是否在振动时,将一个乒乓球靠近它,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运用了转换法;选项D将闹钟放在钟罩内,通过抽气来探究声音能否在空气中传播,运用了理想实验法.故只有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变小;(2)光由空气进入水中的速度变慢了;(3)A.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在此题中关键要找出生活现象和物理现象的相同点,运用类比法将知识进行迁移,这也是我们学习能力的一种体现,在平时要注意总结.

5.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明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受各种因素影响,经过与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1: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2: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下表列出的几种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则:

(1)为验证猜想1,应选编号为_________和_________的琴弦进行探究.

(2)为验证猜想2,应选编号为_________和_________的琴弦进行探究.

(3)随着实验的进行,小丽又觉得琴弦音调的高低还可能与琴弦的松紧程度有关,为了验证这一猜想,请写出你的操作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A B C E 选择一根琴弦,调节弦的松紧程度不同,用相同的力拨动它,听它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

【解析】

由于影响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的因素不唯一,所以当采用控制变量法.

(1)为了验证猜想1,即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与琴弦的横截面积的关系时,应控制琴弦的长度和材料不变,所以,可选择长度和材料都相同,而横截面积不同的琴弦A、B 进行研究;

(2)为验证猜想2,即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与琴弦的长短的关系时,应选择横截面积和材料都相同,而长度不同的琴弦C、E进行研究;

(3)探究琴弦音调的高低还与琴弦的松紧程度有关,控制琴弦的长度、横截面积、材料都不变,改变两者的松紧,比较音调的高低.

二、初二物理光现象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6.小明用如图甲所示器材“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请你帮他完成下列问题:

(1)选取两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________ 关系.

(2)当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时,移动玻璃板的位置,会看到蜡烛B与蜡烛A的像________ (仍能/不能)重合.

(3)经过三次实验后,在白纸上记录了像与物对应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下一步应如何处理白纸上的信息,才能得出实验结论.________

【答案】大小不能连接像与物的对应点,判断连线与镜面是否垂直,测出A和A′、B 和B′、C和C′到镜面的距离,比较各个对应点到镜面的距离是否相等,(或将纸沿镜面所在位置对折,判断像与物得两对应点是否重合)

【解析】

【分析】

(1)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时,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物像对称来解答此题.

(3)从实验的目的:探究、验证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角度分析,利用刻度尺,连接像与物的对应点,分别测量像到镜面的距离和物到镜面的距离,比较得出结论.

【详解】

(1)实验要选取完全相同的两只蜡烛,目的是为了比较蜡烛的像与蜡烛的大小关系.(2)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像和物体各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时,移动玻璃板的位置,此时,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不再相等,因此会看到蜡烛B与蜡烛A的像不能重合.(3)本实验是探究、验证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各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

所以他们下一步应该连接像与物的对应点,判断连线与镜面是否垂直,测出A和A′、B和B′、C和C′到镜面的距离,比较各个对应点到镜面的距离是否相等,(或将纸沿镜面所在位置对折,判断像与物得两对应点是否重合).

7.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

(1)实验时应选较____(选填“厚”或“薄”)的玻璃板垂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

(2)将棋子A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应在玻璃板____(选填“前面”或“后面”)观察A经玻璃板所成的像。

(3)当棋子A远离玻璃板时,像的大小____。

(4)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无法直接在光屏上观察到像,说明所成的像是____像

(5)用木板紧贴在玻璃板背面,挡住玻璃板后面的光,人眼在玻璃板前____(填“能”或“不能”)看见棋子A的像。

(6)实验时,选择两个相同的棋子,是为了比较像与物体的______;测量两只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是为了比较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他在找准像的位置后,画出了A、B、C三点做标记(如图乙),在测量物距和像距时,他应分别测出_______两点到平面镜的距离作为物距和像距

【答案】薄前面不变虚能大小关系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大小关系A、C 【解析】

【分析】

(1)玻璃板有两个反射面,每个反射面都可以成一个像,这样由于两个像的干扰,像的位置不易确定准确,需要两个像距离越近越减小误差;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反射形成的虚像,应在A的一侧进行观察像实验;

(3)像的大小与物体大小相同。

(4)实像和虚像的重要区别是实像能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承现在光屏上。

(5)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形成。

(6)选择两个相同的棋子可以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关系;通过测量两只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可以得出像距等于物距的结论。

(7)为了比较物距和像距,应找到对应的点进行测量。

【详解】

(1)玻璃板两个面都能成像,当越薄时,两个反射面所在的像距离越近,这样可以使确定的像的位置更加准确,厚玻璃板会形成两个像,会影响对实验结果的判断,所以选薄的玻璃板;

(2)由于平面镜是反射形成的虚像,故在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眼睛应该在镜前才能观察到蜡烛A经玻璃板反射所成的像;

(3)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

(4)因为虚像不能在光屏上承接,所以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无法直接在光屏上观察到像,说明所成的像是虚像。

(5)平面镜成的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蜡烛发出的光线经玻璃板反射,被人眼接收,才能看到像,所以用木板紧贴玻璃板背面,挡住玻璃板后的光,人眼在玻璃板前仍能看见棋子A的像。

(6)实验时,选择两个相同的棋子,当后面的棋子和前面棋子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关系,可得像和物体大小相等的结论;

测量两只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是为了比较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大小关系.

(7)他在找准像的位置后,画出了A、B、C三点做标记(如图乙),由图知,A点在蜡烛的左侧边缘,根据成像时像与物对称的特点,A的对应像点在B点,所以在测量物距和像距时,他应分别测出A、C两点到平面镜的距离作为物距和像距

8.小明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1)他在探究时用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确定____;

(2)他选取了两支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_____;

(3)如果实验中发现蜡烛B始终不能与蜡烛A的像置合,原因可能是_____;

(4)拿走蜡烛B,将光屏放在蜡烛B的位置时,发现光屏上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选填“实”或“虚”)像。

【答案】像的位置像与物体的大小关系玻璃板和水平桌面不垂直虚

【解析】

【分析】

注意理解掌握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的很多细节问题,如在较暗的环境中实验,要用薄的玻

璃板进行实验,要保证玻璃板与桌面垂直等,使用相同的两支蜡烛等,根据这些要求或器材的使用目的即可解答。

【详解】

(1)使用平面镜时,只能成像,而不能透光,不容易确定像的位置,用玻璃时,既能成像,又能透光,便于确定出像的位置;

(2)为了验证像与物的大小关系,所以实验中选用了两个相同的蜡烛A和B;

(3)用另一个完全相同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的纸面上来回移动,发现无法让它与蜡烛A 的像完全重合,是因为玻璃板和桌面没有垂直放置,此时像不在桌面上,会偏高或偏低,所以不能重合。

(4)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故拿走蜡烛B,将光屏放在蜡烛B的位置时,发现光屏上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9.菜同学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的关系”,所用的实验器材有:单面镀膜的玻璃板、支架、两个相同的跳棋、白纸和刻度尺.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在白纸上画一条直线,将玻璃板竖直立在白纸上,使玻璃板_____那一面的下边线与直线重合(选填“有膜”或“无膜”).

(2)用镀膜玻璃板和跳棋做实验,实验环境有:①几乎无光的实验室,②有阳光的实验窒,在_____中进行实验效果好(选填“①”或“②”).

(3)在同样的实验环境下,用镀膜玻璃板实验比用普通玻璃板实验成像更清楚,主要原因是:_____.

(4)在白纸上沿跳棋A和B的边缘画圆,测出物距u和像距v的值如下表:

实验次数123

物距u/cm 3.39 5.11 6.39

像距v/cm 5.22 6.51

①如图(乙)所示,第1次实验测量的物距是A的右端到直线的距离,则像距v1=

_____cm.

②该同学发现三次实验的像距都比物距略大一些,原因是:_____(只有一个正确选项,将

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在横线上)

A.刻度尺测量像距时存在误差 B.玻璃板有一定厚度

C.物和像的标记点不对应 D.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

【答案】有膜②镀膜增强了对光的反射 3.50 B

【解析】

【分析】

(1)有膜的一面作为反射面;

(2)物体射出的光线对人眼刺激越强,人眼感觉物体越亮,物体经过平面镜反射,反射光线进入人眼的光线越多,人眼感到物体的像越亮.

(3)用镀膜玻璃板实验比用普通玻璃板实验成像更清楚,是反射能力更强;

(4)①刻度尺的分度值是刻度尺相邻两刻度线表示的长度.使用刻度尺时要明确其分度值,起始端从0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起始端没有从0刻度线开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线为起点,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所对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②玻璃板有一定厚度,有两个反射面.

【详解】

(1)在白纸上画一条直线,将玻璃板竖直立在白纸上,有镀膜的一面因为成像更清晰,所以使玻璃板有膜那一面的下边线与直线重合.

(2)用镀膜玻璃板和跳棋做实验,因为跳棋本身不会发光,要靠反射的光线成像,所以应该在光线较好的环境中实验,即在有阳光的实验室实验.

(3)在同样的实验环境下,用镀膜玻璃板实验比用普通玻璃板实验成像更清楚,因为平面镜是反射成像的,所以镀膜后一定是增强了镜面对光的反射.

(4)①如图(乙)所示,第1次实验测量的物距是A的右端到直线的距离,因为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所以像距应为B的左端到直线的距离,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则像距

v1=3.50cm.

②该同学发现三次实验的像距都比物距略大一些,且去除误差因素后,每次像距与物距的差值相等,说明是同一原因引起的,考虑实验装置,原因只能是:玻璃板有一定厚度造成的.

故选B.

【点睛】

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有很多细节问题要注意,如要用薄的玻璃板,要保证玻璃板与桌面垂直等,要注意多总结,用时则手到擒来.另外要牢记平面镜成等大的虚像,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即像和物关于平面镜对称.

10.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再拿另一支外形相同的蜡烛B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像的位置,在白纸上记下A和B的位置。移动点燃的蜡烛,重复做多次实验。

(1)如果有5mm厚和2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_________ 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较合适。实验中用两段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和物体的__________的关系。

(2)通过对实验现象和数据的分析得出结论: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_______。(3)移去蜡烛B,在其位置上竖立光屏,在光屏上________(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A 的像。

(4)实验过程中同学们体会到: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成像虽没有平面镜清晰,但能透过玻璃板观察到蜡烛___________(填“A”或“B”),便于确定像的位置,这是本实验成功的关键。(5)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若把蜡烛A放在距玻璃板30 cm处,蜡烛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到玻璃板的距离是______cm;当蜡烛A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将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答案】2 大小对称不能 B 30 不变

【解析】

【详解】

(1)[1]玻璃板的选择主要是薄,因为厚的玻璃板两个表面都成像,会产生重影。应选择

2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

[2] 相同的两个蜡烛是为了比较像和物体的大小关系;

(2)[3]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

(3)[4]平面镜所成像为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4)[5]本实验时,是从点燃蜡烛一侧,观察未点燃蜡烛与点燃蜡烛的像重合,便于确定像的位置,所以透过玻璃板观察到蜡烛B;

(5)[6]平面镜所成的像,像距等于物距。蜡烛A放在距玻璃板30 cm处,像到玻璃板的距离也是30cm;

[7]平面镜成像特点之一是像与物等大,无论蜡烛远离还是靠近镜面,像与物大小都相等,也就是像的大小不变。

三、初二物理物态变化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11.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中:

(1)如图甲所示是某小组安装的实验装置,以下器材的合理安装顺序是_____(填序号)

①装水的烧杯

②酒精灯

③铁杆A和温度计(含厚纸盖)

④铁圈B和石棉网

(2)下表是小强记录的实验数据.

时间/min01234567

温度/℃8890929496989898

请根据上表数据绘出水温与时间的关系图象____________

(3)小明撤掉酒精灯水停止沸腾后,发现有段时间烧杯底部的温度仍高于杯内水的温度,水不会继续沸腾的原因是_____.

【答案】②④①③杯内的水沸腾需要吸收热量,烧

杯底部吸收的热量不能够提供水沸腾所需的热量

【解析】

【详解】

(1)酒精灯要使用外焰加热,所以合理顺序应先放好酒精灯,由其外焰高度确定铁圈及石棉网的高度,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玻璃泡要浸没在液体中,不能接触容器底和壁,所以接着应放置烧杯,最后安装温度计,即合理安装顺序为:②④①③;

(2)由表格中的数据描点连线得:

(3)小明撤掉酒精灯水停止沸腾后,发现有段时间烧杯底部的温度仍高于杯内水的温度,水不会继续沸腾的原因是杯内的水沸腾需要吸收热量,烧杯底部吸收的热量不能够提供水沸腾所需的热量.

12.实验室准备多套“观察水沸腾”的实验装置,如图甲、乙所示.

(1)小明同学从水温升高到90 ℃时开始记录数据,以后每隔1min记录一次水的温度,直到水沸腾5min为止,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分析下表数据可知,小明选择的是________(填“甲”或“乙”)图中的装置.

(2)小莉、小华都选用了另外一套实验装置,她们绘制的沸腾图象如图丙所示,得到a、b

两种不同图线,其原因是实验中她们所用水的________不同.

(3)实验后,小明对大家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如果不对水加热,能让水重新沸腾吗?老师马上将一杯停止沸腾的水放进抽气密封玻璃罩中,如图丁所示.接通抽气机电源,随着玻璃罩中空气的抽出,热水居然沸腾起来.一段时间后,更奇怪的现象发生了——烧杯中有部分水结成了冰!通过分析,同学们知道此现象发生的原因是:抽气机抽气时,玻璃罩内的气压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水的沸点________(填“升高”“降低”或“不变”),因此在不加热的情况下,水________(填“能”或“不能”)重新沸腾.部分水最终结冰的合理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答案】 (1). 乙 (2). 质量 (3). 减小 (4). 降低 (5). 能 (6). 水沸腾时要从水中吸热,使得水的温度降低到凝固点以下,水凝固成冰

【解析】解答:(1)甲图上面没有容器盖,乙图上面有容器盖,加热时,乙容器内气体压强大于1标准大气压,水的沸点高于100℃,所以小明使用的乙装置。

(2)小莉、小华都选用了另外一种实验装置,水上方的气压相同,水的沸点相同,b从加热到开始沸腾需要的时间长,是因为b的质量大造成的。

(3)抽气机抽气时,玻璃罩内的气压减小,水的沸点降低,水降低温度时放出的热量,正好用来沸腾,所以水不加热时,水也能沸腾。

不停的抽气,容器内气压不断降低,水的沸点不断降低,水不停的沸腾,水不停的放出热量,使得水的温度降低到凝固点一下,水凝固成冰。

13.在“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中:

(1)小明观察到某同学测水温的操作如图甲所示,小明指出他在使用温度计时存在的问题:______;

(2)实验中同学们观察到图中乙、丙两种情景,其中图______是水在沸腾时气泡变化的情景;

(3)小明在水温升高到90℃时开始每隔1min记录一次水的温度,记录的数据如下表所示:时间/min01234567

温度/℃9092949698999999

从记录数据中可以看出水的沸点是______℃,水在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是______;(4)端午节煮粽子时,水烧开后小李认为要继续旺火加热,能够先将粽子煮熟。小明则认为要改用小火加热,两种方法能同时将粽子煮熟。你认为谁的想法更合理______。

【答案】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容器底部乙 99 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小明

【解析】

【分析】

【详解】

(1)[1]温度计在使用时,玻璃泡浸没在被测液体中,不能碰容器底和壁,图中在使用温度计时存在的问题: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容器底部。

(2)[2]水沸腾时,由于此时整个容器内的水温相同,水沸腾产生的水蒸气跑到气泡内,气泡逐渐变大,故图乙是水在沸腾时气泡变化的情景。

(3)[3][4]水沸腾时吸热温度不变,不变的温度即为沸点,从记录数据中可以看出水的沸点是99℃。

(4)[4]水沸腾时吸热温度不变,所以煮粽子时当水沸腾后改用小火加热即可,小明的想法更合理。

14.如图甲所示是“探究晶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是:温度计_____被测的物质中,不要碰到试管底和试管壁;探究海波熔化实验的关键是要保证海波受热_____;

(2)如图乙所示的图象,反映出海波的熔化过程的特点是:_____。

(3)小帅同学利用图丙所示装置进行“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请你写出他这样实验的一条主要缺点:_____。

【答案】玻璃泡全部浸入均匀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加热时间过长

【解析】

【分析】

(1)在使用温度计测物体温度时一定要按它的使用方法进行,根据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填空;探究物质熔化规律时,要让物质均匀受热。

(2)晶体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3)根据外界环境的温度分析。

【详解】

(1)[1]测量时将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不要碰容器底和容器壁。

[2]探究海波熔化实验时采用水浴法,其目的是要保证海波受热均匀。

(2)[3]根据图象可知,海波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

(3)[4]小帅同学利用图丙所示装置进行“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由于外界的温度不高,冰吸收热量的过程缓慢,即加热时间会过长。

15.小明利用图所示的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1)实验时,小明将热水倒入烧杯中而不是直接用冷水做实验,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2)实验过程中,小明记录的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数据如下表,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水的沸点是_____℃.

时间/min012345678910

温度/℃9092939596989898989898

(3)水沸腾时,水中产生大量气泡水中上升的气泡里的主要成份是_____(填字母序号).

A氧气 B水蒸气 C二氧化碳

(4)小明同学想提高水的沸点换用了火力更大的酒精灯加热,这种做法_____(选填“可行”或“不可行”).

【答案】缩短加热时间 98℃ B 不可行

【解析】

【分析】

【详解】

(1)在实验中,向烧杯内倒入热水,这种做法的优点是热水温度较高,可以缩短实验时间;

(2)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由图象知,水从第10min开始沸腾,沸腾过程中的温度保持98℃不变,则水的沸点为98℃.

(3)水沸腾时,水中产生大量气泡,水中上升的气泡里的主要成份是水蒸气,故选B;(4)水的沸点与气压有关,与酒精灯的火焰的大小无关,故这种做法是不可行的.

四、初二物理光的折射透镜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16.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实验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某次实验情形如图甲所示,此时光屏上恰好得到烛焰清晰的像,则物距u=______cm,烛焰的像应为图乙中的______,生活中的______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工作的。

(2)在图甲所示实验情形下,紧靠凸透镜加放另一透镜,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保持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只将光屏向右移动又重新得到清晰的像,则所加的透镜为______。【答案】30 C 照相机凹透镜

【解析】

【分析】

【详解】

(1)[1]由图甲可知,凸透镜在50cm刻度处,蜡烛在20cm刻度处,则物距

u=50cm-20cm=30cm

[2][3]由图可知,物距大于像距,且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此时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所

以烛焰的像应该是图乙中的C,生活中照相机是利用这一原理工作的。

(4)[4]保持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只将光屏向右移动又重新得到清晰的像,即相对于没加透镜之前像距变大了,说明成像光线被扩散了,所以加的透镜为凹透镜。

17.小华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来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如图甲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cm;

(2)如图乙所示,光屏上能呈现清晰的像,此像的性质是倒立、_____的实像,其实际应用是_____(选填“放大镜”、“投影仪”或“照相机”);

(3)保持蜡烛在10cm刻度处和光屏在55cm刻度处不动,若想再次在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应将凸透镜移到_____刻度处;

(4)实验过程中小华不小心用手挡住了凸透镜的下半部分,则蜡烛的像_____(选填“完整”、或“不完整”);

(5)老师摘下自己的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发现光屏上的像不清晰了,他向后移动光屏再次找到了清晰的像,请问老师的眼镜是_____(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老师是_____(选填“近视眼”或“远视眼”)。

【答案】10.0 放大投影仪 40cm 完整凹透镜近视眼

【解析】

【分析】

【详解】

(1)[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经凸透镜折射后会在光屏上形成最小最亮的点,即凸透镜的焦点,由图甲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

60.0cm50.0cm10.0cm

f=-=

(2)[2][3]由图乙可知,物距小于像距,光屏上能呈现清晰的像,所以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生活中投影仪是利用这一原理工作的。

(3)[4]根据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变,此时物距应处于一倍焦距和两倍焦距之间,

u=-=

25.0cm10.0cm15.0cm

像距大于二倍焦距

v=-=

55.0cm25.0cm30.0cm

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将凸透镜移到物距等于像距等于30cm,即40cm刻度线处。

(4)[5]实验过程中小华不小心用手挡住了凸透镜的下半部分,挡住了部分折射光线,会使像变暗,但是蜡烛的像依然完整。

(5)[6][7]向后移动光屏再次找到了清晰的像,说明像距变大了,物距没变,则只能是光发散了,所以老师的眼镜是凹透镜,可以使近视眼的老师能够看清楚远处的物体。

18.如图所示,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依次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光具座上,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F和F’为凸透镜

的焦点,P和P’到凸透镜的距离为二倍焦距。)

(1)保证蜡烛、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应将光屏向________ (选填“左”或“右”)移动,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倒立的________ (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实像。生活中的________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利用了这样的成像原理;

(2)下表中是小明同学实验时记录的几组数据:

实验次数12345物距u/(cm)302015105像距v(cm)15203040/

①实验所用的透镜的焦距为________;

②第1次实验后,小明将一远视眼镜紧贴在凸透镜的左侧,要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________ (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方向移动;

③交流数据过程中,老师指出表格中第________次实验数据是编造的,请你写出老师做出判断的依据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左缩小照相机 10cm 靠近 4 物距等于焦距时,凸透镜不成像

【解析】

【分析】

【详解】

(1)[1][2]依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成缩小倒立的实像,此时像距小于2倍焦距,因此应将光屏向左移动。

[3]照相机照相时成缩小倒立的实像,与凸透镜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成像特点相同,即照相机利用了凸透镜成像规律中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成缩小倒立的实像的成像原理。

(2)①[4]根据表中数据可以知道,当物距等于20cm时,像距也等于20cm,,此时物距等于像距等于二倍焦距,因此焦距等于10cm。

②[5]远视眼镜是凸透镜,它对光具有会聚作用,如果把它紧贴在凸透镜的左侧会使原来会聚成像的光线提前会聚,所以要想接到清晰的像,光屏要靠近透镜。

③[6][7]由第4次实验数据可以知道,此时物距等于焦距,物距等于焦距时,凸透镜不成像。

19.如图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蜡烛、凸透镜(焦距为10cm)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要使烛焰的像能呈在光屏的中央,需要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________上;

(2)①将点燃的蜡烛放置在光具座上20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到65cm刻度线处,蜡烛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该像是________(填“倒立”或“正立”)的________(填“缩小”或“等大”或“放大”)的实像;________(选填“照相机”或“幻灯机”)就是利用这一成像特点制成;

②保持透镜位置不变,如果想在光屏上得到更大的清晰的像,应进行的操作是:

________;

③保持透镜位置不变,若将图中点燃的蜡烛和光屏互换位置,则在光屏上________成像(选填“能”或“不能”)。

【答案】同一高度倒立缩小照相机蜡烛往透镜方向移动,同时光屏往远离透镜方向移动能

【解析】

【分析】

【详解】

(1)[1]要使烛焰的像能呈在光屏的中央,需要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

(2)[2][3][4]由题意可知,物距大于两倍焦距,像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两倍焦距,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可知,这时所成的清晰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就是利用这一成像特点制成的。

[5]根据凸透镜的动态成像规律,如果想在光屏上得到更大的清晰的像,应进行的操作是:蜡烛往透镜方向移动,同时光屏往远离透镜方向移动,这时清晰的像会越来越大。

[6]在互换位置之前,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互换位置之后,物距小于两倍焦距、大于一倍焦距,而像距大于两倍焦距,根据光路的可逆性,这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在光屏上是能成像的。

20.小华进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如图所示,实验桌上备有带支架的蜡烛、光屏、凸透镜A、凸透镜B、平行光光源(接通电源后可发出平行光)、光具座等器材。

(1)根据图甲所示,该凸透镜A的焦距是f A=_____cm。

(2)如图乙,实验时,需要把凸透镜A、光屏和蜡烛烛焰的中心调到_____。

(3)如图乙,小华把凸透镜A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度线处,将蜡烛移至光具座上20cm 刻度线处,移动光屏,直到烛焰在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则该像是_____(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实像,此成像特点常应用在_____(选填“放大镜”“照相机”或“幻灯机”)上。

(4)保持蜡烛位置不变,小华用焦距f B为12cm的凸透镜B替换凸透镜A,将凸透镜B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线处,若想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向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

【答案】10cm 同一水平高度缩小照相机右

【解析】

【分析】

(1)根据凸透镜焦点和焦距的定义进行判断.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即为焦距。

(2)为使像成在光光屏中央,应把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将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中心调到同一高度上。

(3)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知道照相机是根据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成缩小倒立实像的原理制成的。

(4)物距大小不变,但是凸透镜的焦距变小,会聚能力变强,相当于物距增大,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进行判断。

【详解】

(1)[1]由图甲可知,平行光光源发出平行于透镜主光轴的平行光照射到凸透镜A上,在透镜另一侧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的光斑最小,则最小的光斑即为焦点,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为10.0cm,所以凸透镜的焦距f A=10.0cm。

(2)[2]把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将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中心调到同一高度上,其目的是使像成在光屏中央。

(3)[3][4]如图乙所示,保持凸透镜A位置不变,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光具座上20cm刻线处时,此时物距

50.0cm20.0cm30.0cm

u=-=

则物距大于2倍焦距,移动光屏,此时应该能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4)[5]保持蜡烛与凸透镜在如图所示的位置不变,用焦距f B为12cm的凸透镜B替换凸透镜A,凸透镜的焦距变大,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变弱,像距要增大,则光屏要向右移动靠近凸透镜。

五、初二物理物体的运动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21.如图,在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该实验原理是_____.

(2)如果测得小车从A滑到C的时间t AC=2.4s,小车从A滑到B的时间t 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 AB=_____cm/s,则BC段的平均速度v BC=_____cm/s;

(3)由实验看出,下车下滑过程中速度越来越_____(选填“慢”“快”).

(4)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 AB会偏_____(选填“大”或“小”).

(5)为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v=s AB/t BC,他的做法正确吗?_____.

(6)聪明的小杜发现AB段和BC段路程的特点,算出了AC段平均速度v,AB段的平均速度v1,觉得还可以用公式直接算出BC段的平均速度v2,则v2=_____(用v、v1).

【来源】重庆八中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题

【答案】 v=s/t 25 50 快小不正确1

1

2

vv

v v

-

【解析】(1)该实验原理是:v

s

t

= .(2)s AB

BC

s

==40.00cm,t AC=2.4s,t AB=1.6s,

tBC 2.4s 1.6s0.8s

AC AB

t t

=-=-=,则AB段的平均速度v AB

40

25cm/s

1.6

AB

AB

s cm

t

===,则BC段的平均速度v BC

40

50/

0.8

BC

BC

s cm

cm s

t s

===.(3)由

BC AB

v v

>可以看出,小车下滑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快。(4)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测量时间偏大,故AB段的平均速度v AB会偏小。(5)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B点的速度为0,小车从A点由静止释放,B点的速度不为0,故两次从B到C的时间不同,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不同,所以该做法错误。(6)AC段平均速度v,路程为s,时间为t, 由v

s

t

=得,t

s

v

= AB段的平均速度为v1 ,路程为

2

s

,时间为t1,由

八年级物理下册练习题及答案

1、如图所示,从斜面底端被弹簧弹出的木块在沿光滑斜面上滑的过程中受到(不计空气阻 力)() A、重力、支持力 B、重力、支持力、推力 C、重力、摩擦力、冲力 D、重力、摩擦力、推力 2、如图所示,利用弹簧测力计将处于容器底部的物块缓慢上提。在物块从开始上提到离开 水面的过程中,下图能正确表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与物块底部离容器底部的高h的关系的是() 3、用手握住酒瓶,使其瓶口朝上竖直静止在手中,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酒瓶能静止在手中,是由于手对酒瓶的握力等于酒瓶的重力 B.酒瓶能静止在手中,是由于手对酒瓶的握力大于酒瓶的重力 C.手握酒瓶的力增大,瓶子所受的摩擦力不变 D.手握酒瓶的力增大,瓶子所受的摩擦力也增大 4、小欣同学在厨房帮妈妈做饭时观察到了一些现象,并用所学物理知识进行了解释,其中解释不正确的是() A.茶壶的壶嘴和壶身构成连通器,静止时水面相平 B.锅铲柄有凹凸的花纹是为了增大摩擦 C.刀刃很锋利是通过增大压力来增大压强 D.高压锅容易将食物煮熟是因为液体表面气压增大,液体沸点升高 5、如图所示的薄壁容器,底面积为100厘米2,装了重25牛的水后,水面距容器底部20厘米,则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力、压强分别为() A.25牛、2.5×103帕,B.25牛、2.5帕 C.2×105牛、2×103帕D.20牛、2×103帕 6、在靠近桌面边沿的地方放一枚硬币,在硬币前架一个约2 cm高的栏杆,在硬币上方沿着

与桌面平行的方向用力吹一口气,硬币就能跳过栏杆,这是因为( ) A.硬币下方的压强比上方的压强大 B.硬币后面的压强比前面的压强大 C.硬币后面的压力比前面的压力大 D.硬币下方的空气密度比上方的大 7、如图所示的容器中装有某种液体,试比较A 、B 、C 、D 四点液体的压强。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 A 、P P P P A B C D <<= B 、P P P P A B C D <=> C 、P P P P A B C D <<< D 、P P P P A B C D >>> 8、关于力的概念,下列哪句话是错误的 ( ) A .没有物体就没有力 B .有受力物体时,一定有施力物体 C .有施力物体时,却不一定有受力物体 D .只有一个物体时,不会有力 9、用手握住酱油瓶,瓶子没有下滑,是因为 ( ) A.手对酱油瓶的摩擦力和酱油瓶的重力平衡 B.手对酱油瓶的压力和酱油瓶的重力平衡 C.手对酱油瓶的压力和手对酱油瓶的摩擦力平衡 D.以上三种说法均不对 10.首次测出大气压值的著名实验是 实验。在图中,A 、B 是一个连通器的两个上端开口,当用一个管子沿B 开口吹气时,A 开口一端的液面会 (选填“上升”、“下降”或“不变”)。 11、寒冷的冬天,在茶杯中倒上大半杯开水后拧紧杯盖,往往过一会儿后就发现杯盖很难打开,这是由于杯内大量水蒸气发生 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使内外气体压力差 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进而增大了盖与杯之间摩擦力原因. 12.当马拉着载有1000kg 货物的雪撬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向南行驶时,马对雪橇的水平拉力是500N ,雪撬在水平方向上受到的阻力是________N ,方向是________;若雪橇上的货物卸下了500kg ,马拉雪橇仍是匀速行驶,马对雪橇的水平拉力将会_______(填“增大”、“减小”、“不变” ) 13、吊车以2m/s 的速度将重物1×105 匀速向上提起,这时钢索对重物的拉力是________N ; 若钢索改为以3m/s 的速度使重物匀速下降,此时钢索对重物的拉力大小是__________N ,方向__________。 14、打开自来水龙头,使自来水流过如图2所示的玻璃管,在A 、B 、C 三处,水的流速较大的是 处,压强较小的是 处(选填“ A”“B”或“C”)。 如图3所示,是喷雾器的原理示意图,当空气从小孔迅速流出,小孔附近空气的流速较大,压强 ____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容器里液面上方的空气压强,液体就沿细管上升,从管口中流出后,受气流的冲击,被喷成雾状。

苏科版八年级(上)物理知识点归纳

苏科版八年级(上)物理知识点归纳引言:探索物理世界的奥秘 物理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环节): 1.发现并提出问题。 2.作出猜想和假设。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4.通过观察、实验等途径来收集证据。 5.评价证据是否支持猜想和假设。(相等/不相等) 6.得出结论/提出新的问题 7.交流与合作(评估) 第1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靠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靠钟振动发声等等; 2.振动停止,发生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损耗最少(在固体中传的最远,铁轨传声),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软木除外); 2.真空不能传声,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 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三、声音的特性(声音的三要素) 音调响度音色(反应声音的三个物理量)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振动物体越大音调越低;)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强;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弱; 3.音色: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的声音靠音色) 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

八年级物理下册期末综合测试题答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期末综合测试 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1分) 16、速度、 压力作用效果。 17、电子、 质子、 中子、 电子。 18、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是否水平。 19、压力、 摩擦力(滑动摩擦力)。 20、2、 80。 21、70、 17.5km (或17500m ) 22、不变 变小。 23、10000(104)、 108、 不变、 不变、 变大、 下沉一些。 24、大气压(大气压强或气压)、 减小摩擦、 提高药瓶相对于手背的高度。 25、A 、 大(变大)、 小(变小)。 26、距离(路程) 9.4605×1012、 9.4605×1017。 三、作图题(每图2分,共6分) 27、正确作出L1和L2各得1分,正确作出力臂但没标符号的扣1分。 28、正确作出F 浮和G 各得1分,其中向上的线段一定要大于向下的线段,否则扣1分,没标 符号(或标错符号的)扣1分。 29、正确作出重力示意图得2分,凡是多作出其它力的扣1分。 四、实验题(每空1分,共16分) 30、(1)深度; (2)间隙(空隙); (3)小。 31、水平、 力臂、 左、 左。 32、(1)弹簧测力计、 (2)接触面积大小 接触面的干湿程度。 33、

结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且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五、计算题(共8分) 34、已知:m=0.5㎏ a=10㎝=0.1m h1=25cm=0.25m △h=5cm=0.05m S2=100cm2=0.01m2 求:(1)ρ=?(2)P1=?(3)F浮=?(4)P2=? 解:(1)∵ V=a3=(0.1m)3=0.001m3 ∴ρ=m/V=0.5kg/0.001m3=0.5×103㎏/m3————————2分(2)∵ F1=G=mg=0.5kg×10N/kg=5N S1=a2=(0.1m)2=0.01㎡ ∴ P1=F1/S1=5N/0.01㎡=500Pa ——————————————2分(3)方法一:由于正方体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正方体在水中静止时处于漂浮状态,所以 F浮=G=5N 方法二:由于V排=S2△h=0.01m2×0.05m=5×10-4m3, 所以 F浮=ρ水gV排=1.0×103kg/m3×10N/㎏×5×10-4m3=5N———2分(4)∵ h2=h1+△h=0.25m+0.05m=0.3m ∴ P2=ρ水gh2=1.0×103kg/m3×10N/㎏×0.3m=3000Pa —————2分答:……。 六、综合能力题。(每空1分,共10分) 35、(1)增大摩擦 (2)实例一:在轴承内加钢珠措施:以滚动代替滑动减小摩擦 实例二:在轴承内加润滑油措施:使接触面隔开从而减小摩擦 (3)减小三轮车对地面的压力,从而减小摩擦力 36、(1)掷出去的石头会偏离掷出方向落回地面

初二物理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宏德教育初二物理期末测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每题2分,总计30分) 1、关于密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密度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的体积成反比 B .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 C .密度与物体所处的状态无关 D .密度与物体的温度无关 2、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噪声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C .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见声音 D .声音的传播速度在固体中一定比在液体中快 3、夏天从冰箱中取出的鸡蛋,常看到鸡蛋先湿后干的现象,此现象反映的物态变化过程正确的是( ) A .先液化后蒸发 B .先升华后蒸发 C .先液化后升华 D .先凝华后升华 4、冬天雨雪过后,停在户外的汽车的前窗玻璃上常会结有一层冰.要想除去这些冰,下列做法中不可采用的是( ) A .喷洒盐溶液 B .用硬的纸质物体直接清除 C .启动车子,打开热风,吹车前窗玻璃 D .将少量沸水洒在车前窗玻璃上 5、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某同学将冰块放人空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测得易拉罐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实验时易拉罐的底部有白霜生成.对于这一实验和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盐使冰的熔点低于 0℃,白霜的生成是凝华现象 B .盐使冰的熔点高于 0℃,白霜的生成是凝华现象 C .盐使冰的熔点低于 0℃,白霜的生成是凝固现象 D .盐使冰的熔点高于 0℃,白霜的生成是凝固现象 6、某同学用托盘天平称一物体的质量,将天平调节平衡后,估计这物体的质量约为50g ,就把物体和砝码分别正确地放入盘中,发现指针明显地偏向分度盘中线的左侧,那么他应该 ( ) A .减少砝码 B .增加砝码 班级 姓名 考号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若缺失公式、图片现象属于系统读取不成功,文档内容齐全完整,请放心下载。】 第七章力单元测试题(一)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下列物体中物重最接近1N的是:() A.一袋方便面B.一张学生课桌C.一枚大头针D.一块砖 2.下列测量工具中,能够直接称量物体重力的是:() A.天平B.弹簧秤C.杆秤D.磅秤 3.小慧用手推小车,使车前进的力的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分别是:() A.地球和小车B.地面和小车C.小慧和小车D.小车和小慧 4.在航空领域,常常发生小鸟撞毁飞机事件。下列关于小鸟和飞机相撞时的说法正确的是:()A.小鸟受到的力大B.飞机受到的力大 C.小鸟和飞机的受力一样大D.主动撞击的一方产生的力大 5.如图7.1-1所示,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一块秒表的重力时,使测力计内弹簧伸长的力是:()A.秒表的重力B.秒表和测力计的总重力 C.秒表对弹簧的拉力D.弹簧对秒表的拉力 6.如图7.1-2所示的事例中,属于运用了重力方向的是:() 7.用力推课桌的下部,课桌会沿地面滑动,而推课桌的上部,则课桌可能会翻倒,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 A.与力的大小有关B.与力的方向有关 C.与力的作用点有关D.与受力面积有关 8.如图7.1-3所示,物体运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的是:() 9.在使用弹簧测力计的过程中没有必要的是:() A.弹簧测力计必须竖直放置,不得歪斜B.使用前指针要“校零” C.使用过程中,弹簧、指针不得与外壳有摩擦D.拉力不得超过弹簧测力计的最大刻度值10.关于力的说法,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只有接触的物体间才可能相互施加力B.力可以离开物体独立存在 C.静止的物体不受力,运动的物体才受力D.受力的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的物体11.航天员在完全失重的太空舱中进行体能锻炼,下述活动可采用的是:() A.举哑铃B.在跑步机上跑步C.用弹簧拉力器健身D.引体向上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苏科版.doc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苏科版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 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考里面的空气 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考钟振动 发声,等等); 2、振动停止,发生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 3、发声体能够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够传播声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损耗最少(在固体中传的最远,铁轨传声),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软木除外); 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 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 注:由声音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 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

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师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 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 四、怎样听见声音 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 神经组成; 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 大脑,形成听觉; 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 耳聋); 4、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 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 5、双耳效应:生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 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调亦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听见立体声); 五、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振动物体 越大音调越低;)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强;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弱;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综合练习题(一)

八年级上学期物理综合练习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一瓶矿泉水放入冰箱结冰后,下列物理量不发生变化的是() A、质量 B、温度 C、密度 D、都不改变 2、一同学站在平面镜前1.5m处,则镜中的像与他相距() A、1.5m B、2.0m C、2.5m D、3.0m 3、下列四个实例中,能使蒸发减慢的是 ( ) A、将湿衣服晾在通风向阳处 B、将湿手伸到干手器下吹 C、将新鲜黄瓜装入塑料袋里 D、将新收的玉米摊开晾晒 4、下列关于声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A、“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 B、“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C、“长啸一声,山鸣谷应”是指次声波传播很远 D、“隔墙有耳”说明固体能传声 5、下列现象属于折射现象的是() A水面“断”枝 B、镜中花 C、林间光线 D、亭子的倒影 6、物体从距凸透镜12cm移到距凸透镜18cm的过程中,调整光屏位置,总能在光屏上得到 倒立放大的像。由此可知,此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A、6cm B、10cm C、16cm D、20cm 7、冬天,小明从室外走进温暖的教室,他的眼镜片上出现了一层薄雾,一会儿薄雾又消失了,上述 现象对应的物态变化是() A、先凝固,后升华 B、先液化,后汽化 C、先凝固,后蒸发 D、先凝华,后升华 8、一束光射到平面镜上,入射角为45○,反射角为() A、0○ B、30○ C、45○ D、90○ 9、下列估计值最接近实际的是() A、一张课桌的高度约为2m B、一支粉笔的长度约为40cm C、一名初中生的质量约为500Kg D、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50g 10、红孩乘车去北京,绿妹前来送行。红孩看到绿妹逐渐后退,而绿妹对着远去的汽车挥手作别,绿妹看到“远去的汽车”、红孩看到“后退的绿妹”,她们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什么() A、汽车、地面 B、地面、汽车 C、汽车、汽车 D、地面、地面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1、人游泳使水___________而发声,鱼会被声音吓跑,这说明________能传播声音。 12、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说声音“震耳欲聋”,这是指声音的很大;我们能辨析不同人发出的声音,是由于他们的不同。

八年级物理期末试卷测试题(Word版 含解析)

八年级物理期末试卷测试题(Word版含解析) 一、初二物理机械运动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1.这是某实验小组“测量平均速度”的情景: (1)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是:________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________(选填:“大”或“小”).(3)小车从B到C的距离是:________ (4)小车从A到C所用的时间是:________,全程平均速度是:________. (5)在这个过程中,必须熟练的使用电子计时器,如果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会使测得的平均速度偏________(选填:“大”或“小”). 【来源】广西来宾市兴宾区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题(教学质量检测)【答案】v= s/t 小 0.48m 3s 0.29m/s 大 【解析】 【详解】 (1)测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是根据公式 s v t =进行测量的; (2)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小一些; (3)由图知,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是1cm,由B到C小车的路程: 6.00dm 1.20dm 4.80dm=0.48m BC s=-=; (4)由图知,小车从A到C的路程:10.00dm 1.20dm8.80dm AC s=-=,3s AC t=, 则全程平均速度是 8.80dm 2.9dm/s=0.29m/s 3s AC AC AC s v t ==≈; (5)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计时晚,故所计时间偏小,由 s v t =可知计算出的平均速度偏大。 故答案为: s v t =;小;0.48m; 3s; 0.29m/s ;大。 2.在探究“气泡的速度”实验中,小雪选用长80 cm、内径10 mm的均匀玻璃直管进行实验,在管内注满水,在管的下方用注射器注入小气泡。测量小气泡在管内上升过程中的速度。 (1)该实验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 (2)小雪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根据小雪的实验数据,请你用“实心圆点”在图中标出不

新人教版_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第七章 《力》单元测试题 一、填空题 1、力是一个 对另一个 的作用,因此力不能脱离 而存在。 由此可见,一个力肯定同时涉及两个物体,其中一个叫 物体,另一个叫 物体。 2、一个苹果或两个较小的鸡蛋放在手中静止时,对手的压力约为 ,一名普通的中学生站在地面上,对地面的压力约为 。 3、力的做用效果表现在两个方面:①改变物体的 ② 改变物体的 。 扩展:力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力可以使运动的物体 下来,也可以使静止的物体 起来,还可以使物体的运动速度 、 发生变化等。 4、力的三要素是指力的大小、方向和 。 5、重垂线是根据________ ______的原理制成的,建筑工人常用它来检查墙壁______________,木工常用它来检查工作台______________. 6、一本书放在水平桌面上,书受到桌面的 力;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 ,受力物体是 .同时这本书对桌面产生 ,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 ,受力物体是___ ___。 7、人拉弹簧,拉力使弹簧变形了, 即发生了 __,守门员把飞向球门的球踢回去,设球来去的 速度大小不变,踢球的力改变了足球运动的___ ___,即改变足球的_____ ________. 8 如图所示,图(ABC)表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图(D)表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 9、在物体所受重力跟质量的关系式 中,G 代表 、m 代表 、 g = ,读作 ,它表示 10、一座限重为5×104 N 的桥,一辆自身质量为1.1t 的卡车要能安全过桥,所能装载的货物不能超过___________ kg .(g=10N/kg ) 二、单项选择题 1、关于力的概念,下列哪句话是错误的 ( ) A .没有物体就没有力 B .有受力物体时,一定有施力物体 C .有施力物体时,却不一定有受力物体 D .只有一个物体时,不会有力 2、甲、乙两个同学沿相反的方向拉测力计,各用力200牛.则测力计的示数为( ) A 、100牛 B 、200牛 C 、0牛 D 、400牛 3、使用弹簧测力计时,下面几种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弹簧测力计必须竖直放置,不得倾斜 B .使用前必须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点上 C .使用中,弹簧、指针、挂钩不能与外壳摩擦 D .使用时,必须注意所测的力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测量范围 4、若不考虑空气的阻力,扔出手的铅球在空中飞行时,受到( ). A .重力 B .重力和手对铅球的推力 C .手对铅球的推力 D .不受任何力 5、关于弹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不一定产生弹力; B .弹力仅仅是指弹簧形变时对其他物体的作用; C .弹力是指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接触它的物体产生的力; D .压力、支持力、拉力都属于弹力. 6、力的作用都是相互的,下列现象中没有利用这一原理的是( ) A.向前划船时,要用桨向后拨水 B.人向前跑步时,要向后下方蹬地 C.火箭起飞时,要向下方喷气 D.头球攻门时,要向球门方向用力顶球 7、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踢球时,摩擦阻力使地上滚动的球越来越慢 B.投球时,手的推力使篮球在空中继续飞行 C.顶球时,头顶球的力改变了球的运动方向 D.接球时,手对球的力使球由运动变为静止 8.关于力的作用效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可以改变物体速度的大小 B .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C .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 D .可以改变物体的状态 9.一个物体沿圆形轨道运动,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则物体的运动状态( ) A .不断改变 B .始终不变 C .有时改变,有时不改变 D .无法确定 10.一只成熟的苹果,由于受地球的吸引而从树上落到地面,在此过程中苹果 ( ) 人对跳板的压力 手对弓的拉力 手对弹簧的拉力 磁铁对小铁球的吸引力 A B C D

八年级上册物理 期中精选试卷综合测试卷(word含答案)

八年级上册物理期中精选试卷综合测试卷(word含答案) 一、初二物理声现象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1.某兴趣小组计划探究“铝棒的发声”.同学们使用一根表面光滑的实心铝棒,一只手捏住铝棒的中间部位,另一只手的拇指和食指粘少许松香粉,在铝棒表面由手捏部位向外端摩擦,可以听见铝棒发出声音,而且发现在不同情况下铝棒发声的频率是不同的,为了探究铝棒发声频率的影响因素,该兴趣小组找到不同规格的铝棒、虚拟示波器等器材进行探究.实验前同学们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A:铝棒发声的频率可能和铝棒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B:铝棒发声的频率可能和铝棒的长度有关 猜想C:铝棒发声的频率可能和手捏铝棒的部位有关 为了验证猜想A,同学们选择4根铝棒,每次均捏住铝棒的中间部位,由手捏部位向外端摩擦,实验所得的数据记录于下面的表格中,在2%的误差允许范围内(频率相差在70Hz 以内)的测量值可以认为是相等的. (1)分析表格中数据,可知铝棒的发声频率与横截面积是______________的.(选填“有关”或“无关”) (2)为了验证猜想B,同学们选择横截面积均为2.9×10﹣5m2的铝棒,实验所得的数据记录于下面的表格中,同学们从表中前两列数据很难得出频率f与长度L之间的关系,他们利用图象法处理数据,画出了频率f与长度的倒数1/L的关系如图所示,分析可知发生频率f 与铝棒的长度L的关系是成______(正/反)比. (3)同学们又通过实验探究了铝棒发声的频率和手捏铝棒部位的关系,在实验过程中,有同学们将发声的铝棒一端插入水中,可以看到______________现象,有同学用手迅速握住正在发声的铝棒,可以听见声音很快衰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无关反比例水花四溅振幅减小,响度减小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

精心整理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4分) 则它们 为 从看到这两个标志牌的地方到达“西大桥”,匀速行驶的汽车最快需_______min 。 图1

6.一个人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4m处,则像距离人_______m 远;如果此人以1m/s的速度靠近镜面,则1.5s后,人和像的距离为_______m。 7、一物体做直线运动,前2s内通过的路程是40m,后2s内的通 内的 二、选择题 (每题3分,共24分) 12.学习、生活中所涉及到的下列数值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 A.人体正常体温约为40℃B.八年级物理课本的长度约为26cm

C.人步行的速度约为10m/sD.正常人10次脉搏的时间约为1min 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房屋、树木随地球转动不属于机械运动。 B.对同一物体选用不同的参照物,其运动情况一定不相同。 靛、紫七色光 D.图丁中,漫反射的光线杂乱无章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16.“影”是生活中常见的光现象,如做光学游戏的“手影”,清江两岸的美景在水中形成的“倒影”,剧院放映的“电影”,旅游时留下美好记忆的照片“摄影”等,下列的“影”与物理知识对应关

系错误的是() A.手影——光的直线传播B.倒影——平面镜成像 C.电影——凸透镜成像D.摄影——光的反射 17、一个质量为0.25千克的玻璃瓶,盛满水时称得质量是1.5 () 19.某学习小组对一辆在平直公路上做直线运动的小车进行观测研究。他们记录了小车在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并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了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象,如图所示。根据图象可以判断() A.0~5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0.4m/s

八年级初二物理期末测试题带答案

八年级物理学科质量检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坐在行驶着的汽车里的乘客,看到道路两旁的电线杆后退,乘客选择的参照物是()A.地面B.电线杆C.乘客乘坐的汽车D.无法确定 2.下列估测与实际最相符的是() A.中学生的身高大约为16.5cm B.作业本一页纸的厚度约为80mm C.人步行的速度大约为1.1km/h D.一个鸡蛋的质量大约为0.05kg 3.有一种电子牙刷,如图所示,它能发出超声波,直达牙刷棕毛刷不到的地方,这样刷牙既干净又舒服。下面关于电子牙刷,说法正确的是() A.人听不到超声波,是因为它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B.它发出的超声波响度很小,所以人听不到 C.超声波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D.超声波能传递能量,所以可以把牙齿刷干净 4.如图塑料草莓是由3D打印机在高温下把塑料复合材料变成液浆,再由喷头喷出固化而成。此过程的物态变化是() A.先液化后凝固B.先液化后凝华 C.先熔化后凝固D.先熔化后凝华 5. 下列现象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A. 水中的倒影 B.地面上的影子 C.海市蜃楼 D.雨后的彩虹 6.暑假小明去五台山旅游,站在清澈的湖边,望向平静的水面,看到“云在水中飘,鱼在云上游,鱼戏白塔绿树间”。这些景象中距离水面最远的是() A.白塔倒影B.游动的鱼C.白云倒影D.绿树倒影 7.下列物态变化,需要吸收热量的是() A.秋天的早晨,小草上露水的形成B.寒冷的冬天,窗玻璃上出现冰花 C.夏天,冰柜门打开出现“白气”D.春天,冰雪消融 8.最近“碰瓷”事件屡有发生,所以很多车主都在车上安装了行车记录仪,便于及时用摄像头将行车过程中发生的事记录下来,在夜间可以利用摄像头周边的红外线补光,拍出依旧清楚的画面。关于行车记录仪,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行车记录仪的摄像头中用的是凹透镜 B.在拍摄录像时,物体距透镜一倍到两倍焦距之间 C.人肉眼是可以观察到红外线的 D.当屏幕上看到物体图象变小时,说明物体在远离 A B C D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全套试卷综合测试卷(word含答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全套试卷综合测试卷(word含答案) 一、初二物理机械运动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1.如图所示,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开始计时,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算出小车在各段的平均速度 (1)图中AB段的距离s AB=________cm,测得时间t 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 v AB=________m/s。 (2)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v AB会偏________。(选填“大”或“小”) (3)实验中应多次测量,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________由静止开始下滑。 (4)v AB________(选填“>”“<”或“=”)v BC。 (5)小车从斜面下滑过程中,其主要能量转化情况是________。 (6)如图是两位同学在一段时间内以不同速度匀速直线运动的三幅照片,请你在如图坐标中标上适当的物理量和单位,并用图象分别描述出男女同学的大致运动情况________。【来源】2019年广东省汕尾陆丰市中考一模物理试题 【答案】40.0 0.25 小同一位置<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见解析 【解析】 【分析】 【详解】 (1)[1][2]小车运动距离 s AB=80.0cm﹣40.0cm=40.0cm t AB=1.6s,小车通过AB段的平均速度 v AB=AB AB s t= 0.4 1.6 m s =0.25m/s (2)[3]如果让小车过了B点后才停止计时,所计时间偏大,用公式v= s t 知,速度偏小。(3)[4]实验中应多次测量,应保证小车每次通过的距离相等,故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下滑。 (4)[5]小车从A到C的过程中做加速运动,速度越来越大,故在BC段的速度大于AC段的速度,即v AC<v BC。 (5)[6]车从斜面下滑过程中,小车的质量不变,小车所处的高度逐渐降低,速度越来越快,因此重力势能逐渐减小,动能越来越大,故该过程小车的重力势能转化为了动能。 (6)[7]由图知,女同学追赶并超过了男同学,女同学的速度比男同学的速度大;两同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二人的v﹣t图象:

初二物理期末测试卷及答案-1

初二物理期末测试卷及答案-1 一、填空题(38分) 1.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一根橇杆的动力臂是1 米,阻力臂是40厘米时,用它撬起200牛顿的重物时,需要用牛顿的力。 2.浮力的大小与两个因素有关,这两个有关因素是和。 3.在弹簧秤下挂有16牛顿的重物,将重物浸没在水中时,弹簧秤的示数是10牛顿,则物体所受到的浮力是牛顿。若将物体只 浸入水中一半,这时弹簧秤的示数是牛顿。 4.用绳子系着铁块浸没在水中,当将绳子剪断后,铁块将下沉。在铁块下沉的过程中,铁块的上表面受到的液体压强将,它所 受到的浮力将。 5.漂浮在酒精中的木块,若往酒精中加入水后,木块将,所受 到的浮力。 6.如图所示,两个相同的容器中,装有相同质量的液体,两种液体 7.一条船在静水中航行时,通过1000米,所用时间为400秒。如果在水的流速为1.5米/秒的河水中,顺流而下,通过1000米所用的时间是秒。 8.刀子的锋利程度,决定于刀刃磨得锋利与否。它是利用减小 ,而增大的效果。 9.一人沿着长5米,高2米的斜面,往上匀速推一个重力为500牛顿的重物,推力最小应该是牛顿。如果斜面是粗糙的。需 用250牛顿的推力,推力所做的功是焦耳,有用功是 焦耳,此时的机械效率是。

为牛,绳的拉力为牛顿。 为牛顿,如果这个物体重4牛顿,在水中它将。 (g=10牛/千克) 12.定滑轮的实质是一个杠杆,使用定滑轮并不,但是, 它可以改变,动滑轮是臂为臂的二倍的杠杆,使 用动滑轮可以,但不能改变力的。 13.用杠杆把一个重物提升0.5米,动力为5牛顿,动力作用点沿力 的作用方向竖直向下移动了2米,则,该物体重牛顿,动力 所做的功是焦耳。 14.重6300牛顿的直升飞机匀速上升,在0.4秒内,升高2米,飞 机上升的速度是米/秒。不计空气阻力,螺旋桨产生的上 升力是牛顿,直升机的功率是瓦特。 压力。(g=10牛/千克) 二、判断题(正确的在题后的括号内打“√”,错的在后括号 内打“×”)(10分) 1.空心铁球能浮在水面上,所以沉水底的铁球一定是实心的。[ ] 2.任何机械的效率总小于1。 [ ] 3.动滑轮是一个省力杠杆。 [ ] 4.船在海中航行所受到的浮力比在河中航行受到的浮力大。 [ ] 5.液体内部的压强只与深度和液体的密度有关。 [ ]

八年级下册物理单元测试题(总汇)

.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单元测试题(总汇) 第七章力 一、填空题 1、力是一个对另一个的作用,因此力不能脱离而存在。 由此可见,一个力肯定同时涉及两个物体,其中一个叫物体,另一个叫物体。 2、一个苹果或两个较小的鸡蛋放在手中静止时,对手的压力约为,一名普通的中 学生站在地面上,对地面的压力约为。 3、力的做用效果表现在两个方面:①改变物体的②改变物体 的。 扩展:力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力可以使运动的物体下来,也可以使静止的物体 起来,还可以使物体的运动速度、发生变化等。 4、力的三要素是指力的大小、方向和。 5、重垂线是根据______________的原理制成的,建筑工人常用它来检查 墙壁______________,木工常用它来检查工作台______________. 6、一本书放在水平桌面上,书受到桌面的力;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受力 物体是.同时这本书对桌面产生,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受力物 体是______。 7、人拉弹簧,拉力使弹簧变形了,即发生了__,守门员把飞向球门的球踢回去,设球来去的速度大小不变,踢球的力改变了足球运动的______,即改变足球的_____ ________. 8、如图所示,图(ABC)表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图(D)表示力可以改变物体 的. 手对弹簧的拉力人对跳板的压力手对弓的拉力磁铁对小铁球的吸引力

9、在物体所受重力跟质量的关系式中,G代表、m代表、 ABCD .

g=,读作,它表示 10、一座限重为5×10 4N的桥,一辆自身质量为1.1t的卡车要能安全过桥,所能装载的货物不能超过___________kg.(g=10N/kg) 二、单项选择题 1、关于力的概念,下列哪句话是错误的() A.没有物体就没有力B.有受力物体时,一定有施力物体 C.有施力物体时,却不一定有受力物体D.只有一个物体时,不会有力 、甲、乙两个同学沿相反的方向拉测力计,各用力200牛.则测力计的示数为() A、100牛 B、200牛 C、0牛 D、400牛 3、使用弹簧测力计时,下面几种说法中错误的是() A.弹簧测力计必须竖直放置,不得倾斜 B.使用前必须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点上https://www.wendangku.net/doc/ad17686930.html, C.使用中,弹簧、指针、挂钩不能与外壳摩擦 D.使用时,必须注意所测的力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测量范围 4、若不考虑空气的阻力,扔出手的铅球在空中飞行时,受到(). A.重力B.重力和手对铅球的推力C.手对铅球的推力D.不受 任何力 5、关于弹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不一定产生弹力; B.弹力仅仅是指弹簧形变时对其他物体的作用; C.弹力是指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接触它的物体产生的力; D.压力、支持力、拉力都属于弹力. 6、力的作用都是相互的,下列现象中没有利用这一原理的是() A.向前划船时,要用桨向后拨水 B.人向前跑步时,要向后下方蹬地 C.火箭起飞时,要向下方喷气 D.头球攻门时,要向球门方向用力顶球 7、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踢球时,摩擦阻力使地上滚动的球越来越慢 B.投球时,手的推力使篮球在空中 继续飞行 C.顶球时,头顶球的力改变了球的运动方向 D.接球时,手对球的力使球由运动 变为静止 8.关于力的作用效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可以改变物体速度的大小B.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C.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D.可以改变物体的状态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全册全套试卷易错题(Word版 含答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全套试卷易错题(Word版含答案) 一、初二物理声现象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1.如图所示,将塑料刻度尺的一端紧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拨动刻度尺使之振动,听塑料尺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1)实验通过改变___________来改变声音的响度,通过改变_______来改变声音的音调. (2)换用钢尺做此实验,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振动幅度和频率与塑料尺均相同时,听到声音的主要差异是________ (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不同. (3)实验设计隐含的物理方法是比较法和_________法. (4)刻度尺振动产生的声音通过________传进耳朵,引起鼓膜______,人便听到声音. (5)实验中当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部分超过一定长度时,无论如何用力拨动也听不到声音.原因是___. 【答案】拨动塑料尺的力度塑料尺伸出桌面的长度音色控制变量空气振动刻度尺振动得太慢,产生的是次声波,人耳无法听到 【解析】 【详解】 (1)响度与振幅有关,用不同大小的力拨动塑料尺,塑料尺的振幅不同,发出的声音响度不同;物体振动的快慢与物体的质量、粗细、长短等因素有关,实验要通过改变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来改变音调. (2)钢尺和塑料尺的材料不同,当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振动幅度和速度与塑料尺均相同时,听到声音的主要差异是音色的不同. (3)实验中研究响度与振幅关系时,应控制频率不变,而在研究音调与频率关系时,则要控制振幅相同,故实验设计隐含的物理方法除比较法外,还有控制变量法. (4)我们听到的声音,都是声波通过空气传入人耳,引起鼓膜的振动,再传给听小骨、耳蜗,传给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5) 实验中当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部分超过一定长度时,无论如何用力拨动也听不到声音,原因是刻度尺振动得太慢,产生的是次声波,人耳无法听到. 2.在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时,同学们做了以下实验.

八年级物理期末综合测试题(含答案)

八年级物理综合测试卷 (答题时间:90分钟) 一. 单项选择题。 1. 下列物体中质量最接近50kg的是() A. 一头牛 B. 一只鸡 C. 一粒种子 D. 一个中学生 2. 下列现象能表明分子永不停息地运动的是() A. 春天,杨柳飞扬 B. 夏天,槐花飘香 C. 秋天,黄沙扑面 D. 冬天,雪花飘飘 3. 汽车刹车时,站在车上的乘客会向前倾倒,这一现象是由于() A. 汽车具有惯性造成的 B. 人有惯性造成的 C. 人受力的作用造成的 D. 人受到惯性作用造成的 4. 下面的工具都属于简单机械——杠杆,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够省力的是() A. 筷子 B. 瓶盖起子 C. 镊子 D. 钓鱼杆 5. 骑自行车上坡时,在上坡前要加紧蹬几下,这样做的目的是增大车的() A. 惯性 B. 冲力 C. 动能 D. 势能 6. 为了保证飞机能在空中飞行,选用铝合金材料制作机身,因为这种材料() A. 质量小 B. 密度小 C. 密度大 D. 体积大 7. 下列过程中,动能转化为势能的是() A. 起重机把物体匀速提高 B. 滚摆旋转着上升 C. 水从上游流下冲击水轮机转动 D. 小朋友在绷床上玩耍时,被“床”弹起的瞬间 8. 将一个重为10N的球竖直向上抛出,在球上升的过程中,它受到重力和空气阻力的作用。那么这两个力的合力大小和方向,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等于10N,方向向下 B. 大于10N,方向向下

C. 小于10N,方向向下 D. 小于10N,方向向上 9. 重为10N的物体投入盛满水的空器中,溢出了0.8kg的水,则该物体在水中() A. 漂浮 B. 悬浮 C. 沉在容器底 D. 三种都有可能 10. 使用机械时,如果做的额外功小于有用功,则该机械的机械效率() A. 大于50% B. 小于50% C. 等于50% D. 大于100% 11. 液压机的工作原理可以用下列哪个定律或原理来解释() A. 阿基米德原理 B. 帕斯卡原理 C. 牛顿第一定律 D. 欧姆定律 12. 如图所示,将一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的圆柱体金属块缓缓浸入水中(水足够深),在圆柱体接触容器底之前,能正确反映弹簧测力计示数F和圆柱体下表面到水面距离h关系的图像() 13. 下列做法为了减小压强的是() A. 铁路钢轨铺在枕木上 B. 缝衣针做得很细 C. 注射器的针尖很尖 D. 菜刀的刀口很薄 14. 最早用望远镜观察天空的人是() A. 伽利略 B. 牛顿 C. 阿基米德 D. 哥白尼 二. 做图题 15. 小明同学利用定滑轮设计了一种拉动窗帘的简易装置(如图所示)。设计时他采用了把一根闭合的拉线绕在滑轮上,在右侧拉动这根线,就可以实现窗帘的打开与闭合。请你在图上画出这根拉线在滑轮上的绕法以及窗帘细线与拉线的连接。

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测试卷含答案

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测试卷含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准确的 选项,请把准确选项前面的字母代号写在各题后的括号里。 1.下列现象不能用微观领域的知识来解释的是(). A.荷叶上的两滴露珠能汇成一大滴水珠 B.咖啡里放糖后就不苦 了 C.打扫教室时,会看到尘土飞扬 D.10ml水与10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ml 2.下列长度中最长的是() A、120μm B、1.2cm C、1.2×105nm D、1.2×10—1mm 3.关于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公式v=s/t理解,其中准确的是() A、v的大小与s、t的选择无关 B、能够准确地反映物体运动的情况 C、在任何情况下,v是不变的 D、必须指明在哪段路程或某段时 间内才有意义 4.下表是人和几种动物的发声频率和听觉范围 人蝙蝠大象狗 发声 85~1100Hz 10000~120000Hz 最低12Hz 450~1080Hz 听觉 20~20000Hz 1000~120000Hz 1~20000Hz 15~50000Hz 从表中能够看出,能够发出次声的是() A、人 B、蝙蝠 C、大象 D、狗

5.诗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从物理角度是指声音( ) A.频率高 B.音色好 C.响度大 D.速度快 6.你认为下列情况中没有发出噪声的是:() A.中午,同学们在教室里学习、休息时,有些同学大声嬉戏B.半夜时,有人引吭高歌 C.课堂上老师正在讲课,个别同学在小声讲话 D.在歌剧院中,女高音歌唱家引吭高歌 7.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 A.小孔成像 B.用放大镜看地图 C.湖边的景物,在湖中形成的“倒影” D.太阳光照射下,地面上出现树的影子 8.小明将一只苹果从离凸透镜1倍焦距处沿主光轴移到离凸透镜4倍焦距处时,则苹果所成像的大小:( ) A.不变 B.逐渐减小 C.先变大后变小 D.先变小后变大 9.下列相关红外线的说法中准确的是:( ) A.红外线是一种可见光 B.红外线是一种人眼看不见的光 C.红外线不能被我们看见,所以它不能像可见光那样传递能量 D.红外线在空气中很难被传递 10.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升华的是:( ) A.洒在地上的水很快干了 B.江面上大雾的形成 C.水在慢慢地结冰 D.灯泡用了一段时间之后,灯丝变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