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谈谈审美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谈谈审美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谈谈审美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谈谈审美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谈谈审美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内容提要】:在当今现实教育中出现的许多问题与现象启发着人们对于审美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考。审美教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情感教育,也不是一般的艺术教育和美学理论教育----只是教学生如何“画画”和“唱歌”,而是要建立一种使各门学科互补互生的生态关系;使学习必须经历的感知与体验、创造与表现、反思与评价贯通为一体;将学习的过程与人的生活、情感、文化、科学认识联通起来,使学习变得更加容易和自然。同时按照时代的审美意识,借助一定的审美媒介,充分发挥审美媒介的教育功能,使受教者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成为一个审美心理结构完善发展的人,从而达到个体与社会的自然和谐统一,同步前行。

审美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所发挥的媒介教育功能应该渗透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乃至整个社会改革的进程中,加强审美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探讨和研究,对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在当前具有现实的意义,也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审美教育人的全面发展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在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战略和指导方针中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素质教育的大力提倡、高考的改革、学生的减负等教育改革都说明了国家非常重视对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而审美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教育方法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运用。

审美教育也称美育,她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情感教育,也不是一般的艺术教育和美学理论教育,而是按照时代的审美意识,借助一定的审美媒介,充分发挥审美媒介的教育功能,使受教育者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成为一个审美心理结构完善发展的人,从而达到个体与社会的自然和谐统一,同步前行。

一、开展审美教育的必要性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审美教育传统历史的民族。最早可追溯到孔子

的“六艺之教”。“六艺之教”当中第一个是礼,它实际上是包含着礼仪道德,它是德育的内容;第二个是乐,就是音乐和舞蹈,这个就是有审美教育的内容;第三个就是书,所谓书就是书法,练习写字;第四个就是数,就是数学,书和数它包含着智育的内容;第五个项目就是射,射就是射箭;第六个就是御,它就是骑术骑马,所以射和御,它包含着军体的内容。从孔子的“六艺之教”我们可以看出,它其实包含着德智体美四方面的内容,而且孔子最看重的是以诗歌为主导的审美教育。所以论语当中有一句话叫“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群,可以观,可以怨”。可见,审美教育在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中所起的重要的作用在古代就已经有所推广,受到了重视。

而现在,我们这里所说的审美教育与一般所谓的艺术课一味向学生灌输艺术技法的教育,即灌输唱歌和画画的技巧,而很少指导学生阅读和讨论与艺术作品有关的美学的和历史的资料,更不注意培养他们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批评能力的教育是有着本质区别的。我们这里所说的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审美水平,养成学生自主的学习、研究习惯,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促使他们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简而言之,就是通过审美教育引导人们爱上学习、指导学习、并享受学习。这也是符合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审美发展,就是按照“美的规律塑造具有人的本质的这种全部丰富性的人。”①、“具有丰富的,全面而深刻的感觉的人。”②

一个仅仅具有专业知识的人与一个具有智慧的人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前几年发生的一起“大学生硫酸泼熊事件”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说的是清华大学的一位学子,他为了验证他所学的专业知识,用硫酸向动物园的熊泼去,造成熊严重的灼伤,也因此引起了社会的极大愤慨。而这位学子这样做的理由居然是为了用硫酸泼熊的过程来验证他所学的化学知识。很明显,专业知识不能等同于智慧。知识仅仅是获得智慧的一个前提。如果硬是把各种知识塞进学生头脑,每一种知识在头脑中各占一格互不联系,那么知识塞得越多,心灵中“自我思考”、“自我想象”、“自我判断”的领地就越小。当心灵完全被塞满时,“自我”就被完全排斥了。被知识塞满的头脑只能变得呆傻。而这些越学越傻的人在当代一般被称为“文明的野蛮人”、“高分低能的人”、“有IQ而没有EQ的人”。这与当代社会所要求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相违背的。此外经常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和大学生自杀事件无不说明我们的学校、家庭、社会都应该重视审美教育并加强审美教育。通过审美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审美教育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就应加强审美教育,把审美教育当作一项奠基工程来抓好。同时应当明确审美教育的内容不仅仅是教学生如何“画画”和“唱歌”,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一种使各门学科互补互生的生态关系;使学习必须经历的感知与体验、创造与表现、反思与评价贯通为一体;将学习的过程与人的生活、情感、文化、科学认识联通起来,使学习变得更加容易和自然。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斯基说过:“没有美育就没有任何教育。”③当然“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④所以作为一名老师我们自然是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美学理论知识的,这样我们才能按照美的规律,用美的信息,激发、引导学生的审美心理和情感,培养学生符合人类崇高理想的审美意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健康的审美素质,把握辨别真伪、善恶、美丑的审美准则,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第一、学校教育中的审美教育

学校教育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要体现在教育过程、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与手段、教育环境、教育管理、劳动形态等各个方面。审美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相互渗透、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并最终形成一种有机统一的美的学校文化。在审美教育过程中,教师把自己对教育内容的审美感受转化为学生的审美感受。通过教和学的活动与审美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使教育不仅在一般意义上能够促进人的发展,而且还是具有更好的引导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审美化的特性。比如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就不应缺乏审美教育。我们不但要给学生传授丰富的文化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塑造人的情感,更要造就全面和谐发展的共性、健康的心灵。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而不是诸如等级或往后的竞争便利等外来目标。”⑤他主张不宜过分强调外来动机,而应努力使外来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在这里,布鲁纳就提出了要“增加教材本身的趣味性”。⑥所以我们在抱怨语文课难上的同时,是否也应该反省一下自己的语文教学是否成了传统的说教,成了教师的“一言堂”,在语文教学中有没有用审美教育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新课标下的语文教材中大部分是古今中外的优秀篇章,这些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作品,思想内容深邃,艺术形式完美,这都为我们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

文学语言本身就具有形象美和音乐美;用形象启发学生是语文教学艺术的基本手段之一。我们知道在语文教学中,语言只是起到桥梁的作用,关键是要去启

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文学语言本身就具有形象美。我们讲课时,常会有这样的切身体会:绘画、音乐形象和语言形象的完善结合有助于学生获得更鲜明、更深刻、更具有活力的艺术形象。把音乐投入教学,主要是由老师用形象性语言描述,在学生的头脑中把课文描写的艺术形象还原为一幅幅图画,可直接采用画面赏析法教学。例如,在白居易的《琵琶行》这一课中,在导语设计中先让同学们听一段《春江花月夜》乐曲,让同学们都沉醉在美妙的音乐世界中,然后给同学讲音乐是人心灵世界深处最美的语言,是情感渲泄的最佳方式,历代用诗歌来表现音乐的作品很多,而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可谓是描写音乐的极品,一下就勾起同学们极大的学习兴趣,接下来,利用课件中的一些有关《琵琶行》这一课的图片。如:琵琶女弹奏琵琶的形象、凄凉的江边送别图、悲惨的琵琶女自述身世图、琵琶女犹抱琵琶半遮面图等,让同学们充分体会到《琵琶行》这一课的绘画形象美。再者在讲授本课的重点——音乐场面的描写时,配以《霓裳羽衣曲》和《六幺》琵琶曲,给学生听课时以音乐美的享受,另外在授课时,用美的语言来表达,如“莺”在“花底”,“泉”在“冰下”,“瓶”是“银瓶”,“骑”是“铁骑”,“佩”是“神女佩”,“盘”是“水晶盘”等等,令人从中联想到音乐的美妙。对文学作品的感悟,最重要的一种活动就是审美想象,作品的语言文字,要还原为读者脑海中的艺术形象,需要想象,作品的原有画面、情境、意象、要衍生出新的内容,也需要想象。可见,想象可以使审美对象不断具体、鲜明、生动,使审美活动更加丰富、活跃,文学作品通过想象而呈现出的优美意境,更增添了作品的韵致美、情境美、诗意美。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必须“动之以情”,用情感打动学生,激起学生情感的浪花。用美的手段把知识“装扮”起来,按“美的规律”进行教学,实现教学审美化。这样的审美化教学同样给学生带来令人振奋的愉悦,它消除了教学过程中的焦虑感和疲倦感,增添了教学情趣,教师和学生都能在适宜的感受中保证智力教育的任务愉快完成,同时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心理结构。

此外,在学校的教育环境、教育管理、劳动形态等各方面中渗透审美教育对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心理结构也是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的。

第二、家庭教育中的审美教育

几年前,曾有一所小学做了一项“对爸爸妈妈哪些地方不够满意”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孩子对爸妈不够满意的地方有58项之多,比如:动不动就发脾气;不了解我的心;要求太严,标准太高;不接受我的意见;说话不算数;当我想做自己的事时,他们总不让;总在骂我的时候夸奖别人等等。

看了小学生们对自己爸妈的不满意,我们会有什么想法呢?首先,这是对小学生做的调查,我的孩子还小着呢;其次,就算有对上号的地方,恐怕也不愿意

把这样的父母形象和自己联系在一起。但是,静下来想一想,我们做父母的都不是完人,上述孩子的不满意,在我们身上多少会有所体现。别以为孩子还小,什么也不懂,其实,孩子虽然嘴上没说,但这些不满意已经在他的心里了,并且已反应在行为上。的确,孩子的这些不满意都可能成为向父母说“不”的理由。那么这些问题的原因到底出在哪呢?我们做父母的将又如何摆脱这样的困境呢?——在家庭教育中渗透审美教育。

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从上面所提到的调查我们明显的可以看到现在很多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如果我们能在家庭教育中渗透审美教育,从引导的角度,多从孩子们的角度去看问题,走进孩子们的内心,用美的手段,按“美的规律”进行教育引导,也许很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首先、作为父母我们应以身作则,以“美”的行动去教育引导孩子。

一直以来,当孩子出现一些问题时,以往我们总是要问上一句“这孩子是怎么了?”习惯从孩子身上找原因。其实,有很多问题的产生根源是父母。孩子的某些叛逆心理和行为,可能恰恰是家庭教育弊端所致。对孩子要求严格,却对自己要求松的父母,孩子能心甘情愿听他们的话吗?即使爸妈说的再有理,孩子依然不肯服从,孩子愈大,这种现象愈明显。比如,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作为爸爸的要求孩子在吃饭时不能看电视,可是自己却经常如此。那么作为孩子的自然就不高兴了,忍不住就会给爸爸提意见,结果却是爸爸高兴时,就说下次一定改;遇到不高兴时,就会不但不听,还发脾气,摆出家长的架子压人。起初,孩子只是在这个问题上不服,渐渐地,这种不满就扩散开来,爸爸说的话都不愿意听了,而且叛逆心理愈来愈严重。曾看过中央电视台的一则公益广告——给妈妈洗一次脚。确实,父母的以身作则胜过千言万语的说教……

其次、不应总把孩子当小小孩对待。有一些父母无视孩子的成长,总是把孩子当小小孩子对待,这也不让做,那也不让做,这也不能去,那也不能去……这是造成家庭教育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比如,在学校老师经常教育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很多学生听了以后就特别想做点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情。结果却是由于父母担心这样那样的意外而拒绝了孩子的请求,甚至是在晚饭后提出自己洗自己的碗这样的小事。妈妈也会左思右想一番,然后以“万一碗摔碎了怎么办?”“碎片刺破手怎么办?”等理由拒绝了。其实,作为父母,我们应当让我们的孩子多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增强孩子的社会责任感。让孩子在社会实践中通过感知与体验、创造与表现、反思与评价贯通为一体的过程中形成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健全的人格;从而实现孩子的全面发展。

有一次去探望一位朋友,刚好朋友在教他的孩子打乒乓球。小家伙四五岁了,身体也就球台高一点,尽管球打得不怎么样,但接球的时候却始终显得精神奕奕。也许,在这个小家伙看来,他已经有了与爸爸同等的实力了;所以激情挺高的。

但很快我就发现这是朋友的刻意安排,为了孩子能获得这样的感受可是花了不少心思的:他有时蹲站着,为的是与儿子取得一致的高度;有时把球挡得很高,为的是给孩子接球创造一段准备的时间……

这实在是一个理想的“课堂”。为了让孩子感到既有挑战性,又有成就感。朋友可谓费煞苦心,总是变着法子给孩子发一些花样百出的甚至出其不意而又始终能让孩子接得了的球。这实在是太重要了!因为,对任何一个人来说,自己打出的球能够被对手接住,同样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所以在家庭教育中,我们的家长如果能耐心一些,花多一点心思,在家庭教育中多渗透一些审美教育的元素;在父母把孩子发出的“偏球”、“怪球”或者很差的“球”全部接住,那么孩子将会打出更好的“球”来。

第三、社会教育中的审美教育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我们的生活水平还不怎么样,可以说是连温饱都还没有解决,国家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很多商品都是要凭票购买的;然而那个年代的民风是纯朴的;小偷、抢劫犯是要被人们当作“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做好事是会受到表扬的……在那个年代的人们讨论最多的不是谁谁家的房子比谁谁家大、谁谁家又买了小车等等物质财富的互相攀比;而是讲奉献精神、讲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讲雷锋精神、讲五讲四美三热爱……那时人们过的是踏踏实实劳动,坦坦荡荡做人的朴实生活。但是现在由于整个社会都只是在强调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强调工业的发展,甚至以物质财富的多少来衡量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却忽视了与经济发展同样重要的精神文明。这样就使得一部分人的信仰追求出现了偏差。

确实,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文明日益富足,我们的生活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精神文明却显得有些跟不上。越来越多的人感觉到不堪生活的压力,跟不上生活的节奏,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有些人甚至直接崩溃,选择了逃避生活的“游戏人生”,不思进取,不务正业;或者在生活中迷失方向,选择了轻生;甚至报复社会……一起“大学生硫酸泼熊事件”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德与智、知与行不能顾此失彼!当跳“海珠桥”变成“做秀”,当轻生者跳楼前围观者不去劝阻反而起哄喝彩,善与恶、美与丑怎能麻木不仁?严峻的现实,生命的代价呼唤着人们对社会教育的重重拷问。

缺乏审美教育的社会教育是不完整的。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社会中人们的信仰追求一旦出现偏差,它常常表现为一个人格的空缺,在审美的文化领域和美育的教育当中,就会出现很多反常的现象。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把审美教育渗透到社会教育当中对我们当代人格的塑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审美教育对社会教育当中的人生价值有很大的启发人用。作为一个人来说,他固然物质上的生活是需要的,但是对于一个完整的人来说,一个人的自

尊自爱,一个人的道德素质,同样是他生存的一个重要的层面。陶渊明有首诗,就提出“久在樊笼中,复得返自然”。他把世俗社会比作为樊笼,是牢笼。认为回归自然,在自然之美和艺术之美当中,他的人格可以得到解放。那么像这种传统的价值观念,在目前,还是有它的价值的,是可以为我们所汲取的。在现实生活当中和历史上,有很多人甚至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不惜牺牲物质的利益,不为五斗米折腰。这种人格追求同样是有价值的,所以这就牵涉到一个价值观念判断。所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审美教育在社会教育如何把“义”和“利”统一起来所起的启发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审美教育对人格的提升产生重要影响。

古语有言“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矣”,在市场经济下,完全把人格和市场经济和金钱对立起来,用审美和人格来排斥市场经济的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念,比如说市场经济讲究商品交换利益互换,这也是不够全面的。在市场经济下,没有经济实力有时候我们的人格也很难完全保持独立。所以,不能把人格和市场经济的一些法则绝然对立,用道德和义愤的态度来对待市场经济下人格的建设。中央电视台曾经播放的《非亲非故一家人》的故事就使我思考了很多,说的是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胡艳萍收养了三十多个残疾智障人员,不仅盖了善满家园供他们吃住,最关键的是在胡大姐的教育和帮忙下,他们都有了一定的智力,都能够干一些活,而且发病的次数也减少了,大小便不能自理的也渐渐在改变,更难得的是他们也可以和常人一样用他们的劳动创造着财富;他们在善满家园过上了这辈子都不敢相信的幸福生活。从胡大姐的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即使是残疾智障人士,只要得到社会足够的关爱,通过一些适当的教育方式引导他们找到生活的位置,他们也是可以和常人一样幸福的生活、愉快的参加劳动的。我们的胡大姐是一个相当成功的商人,但在市场经济下她对残疾智障人员能做到不离不弃,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我也是平常人,只不过做了别人没做的事情,而我却对此事乐此不疲,这里融入了我全部的热情和心血!在对残疾智障人员的“乐此不疲”当中,我们的胡大姐的人格也在这种特殊的教育当中得到提升。这种特殊的审美教育应该引起我们社会和有关教育部门的足够重视。

三、审美教育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审美已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族素质提高的迫切需要,因此我们的教育必须重视审美教育,将审美教育运用到教学中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陶冶他们的情操,激发他们对美的热爱和追求。使他们朝气蓬勃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善于在社会生活中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

美,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然而,由于审美教育仍然很不完善,学校社会都比较重视智育,智育被强化了,德育、美育处于相对薄弱的地位。虽然很多教育专家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也提出了很多的专家意见,但要真正实施起来可不容易。比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一切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主体”等等在国内人们已耳熟能详的句子,已经在中国的校园里响彻了二十多年,它甚至已经成为我们的一个原则性的口号,以至于到了今天,大家感到已经无需再提了。

可又有多少人真正认真考察过,在我们的校园里,学生真的是课堂的主人吗?只要我们看一下我们的课堂教学实况录像就可以清楚的知道。通常我们的摄像机只摄教师,录像中只有教师在那里“指手画脚”。而且,在一些录像片断中,教师与学生显然没有处在一个平等的地位,因为教师所有的声音都有字幕;而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却没有字幕。然后,我们很多时候会看到课堂上的教师总是“抓”着学生,一个个地提问题。课上完后,接下来是一些老师对教学环节点评的录像。然而奇怪的是,老师们点评的精力也大多都放在了授课教师的身上,他们对授课教师在课堂上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都关心备至,而对学生活动的关注却是少之又少。这就是大制度下的小规则还没能很好的处理的结果。

前几年在我们广东就出现了这么一个“反补课英雄——肖兵”。因为反对补课而被学校在年度考核中评为“不称职”,到最后“下课”了。反对学校利用节假日补课这是国家教育部三令五申的,而且也下发了一系列的文件;那么为什么还会出现因为反补课而下岗的“反补课英雄”呢?其实这是我国的一些教育改革的制度与当前的一些教育实际出现了冲突造成的。国家现在正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在教育过程中渗透审美教育;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有更多自主的学习实践时间,一来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二来则可以增加学生从事道德实践的时间;所以国家反对学校利用节假日补课。然而事实是学生就真的会那么听话,在节假日会很好的休息、加强身体的锻炼、积极参加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吗?我想这就只能因人而异了。有些学生可能会在节假日玩个痛快,通宵达旦地打麻将、玩电子游戏或上网等等,这样的节假日对学生的不利影响远比平时的学业负担重得多。在节假日发生严重损害学生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的意外事故的可能性,也明显比到校上课的时间大得多。同时学生就真的会把平时用于学习的时间用于道德实践吗?恐怕只能说有这种可能;但也有可能完全是另外相反的可能,就是将这些时间用于不道德活动。学生到底是在校学习的时间干坏事多些,还是节假日干坏事多些?为什么青少年犯罪更多地发生于失学的青少年中?学习知识和道德实践真的是矛盾的一对?遵守课堂纪律、独立完成作业、热心帮助同学解答学习难题等等,就不含有道德实践的成分?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去反思的!此外,还有高考、中考呢?这也难怪我们的老师及大部分的家长以及社会对补课现象的见

怪不怪,甚至是支持学生在节假日参加补课。

其实,尽管节假日也像平常一样不能放松体育和德育,但维护健康和从事德育活动并不需要成日地放假。给孩子们放假,恰恰是充分开发孩子们智力和潜能的需要!根据多重智力理论,孩子们各有各的聪明,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而学校教育作为一种规模化、高效率地培养人才的方式,不可能太多地顾及每一个孩子的差别,许多类型的智力在学校里没有充分的表现和发展机会。通过学生在节假日的自由活动和父母、亲属的有意培养,学校教育的这一缺陷至少可以得到部分弥补。这些潜能的开发可能使学生成为特长生而被大学优先录取,可以使学生增长自信从而改善学业成绩,即使没有考上大学也可能有助于在社会上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工作或改善自己的生活状态。

还有,学生阶段需要掌握的不仅仅是知识,同样需要养成获取知识的能力。再高质量的课堂教学也不足以培养出良好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少不了自学实践。放假,恰恰给学生提供了较为充足的自学时间。从短期看,自学的效率完全可能低于补课。但从长远看,一旦养成较强的自学能力,不但考上大学不成问题,而且对于今后的发展大有裨益。

所以,我们的教育部门在制定针对学校开展的教育教学制度的时候,是否能将节假日的时间也纳入其中,制定相应措施;以保障学生在节假日,在校外也能接受到正规的教育。现在社会上开展的一些假期夏令营其实就是一种非常好的审美教育方式的实践。能让学生有机会亲近自然、走进社会、结识新的朋友、培养与人合作的交际能力等等。然而这种夏令营的教育方式由于带有很浓的商业性,很多相关的制度还不够完善;教育相关部门的监管又不到位,结果出现了不少意外;有的甚至是打着政府部门的旗号来招生,严重的损害了政府部门的公众形象。比如最近一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全国青少年海陆空将帅特训营”;而且这种教育方式也只能是让一部分有钱人家的孩子才能享受到的教育。大部分学生的节假日还是处在一种“放羊”的状态。

综上所述,审美教育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人类的终极关怀为目的,并对德育、智育、体育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审美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它在将来的、未来的和中国的发展过程当中,会时时引起我们的关注,时时对我们日常生活起到一个推动和指引的作用。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6页。

③苏霍姆林斯基:《给教育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4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155页。

⑤布鲁纳:《教育过程》,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10页。

⑥布鲁纳:《教育过程》,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51页。

【参考文献】

[1]布鲁纳:《教育过程》,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

[2]余连祥:《丰子恺的审美世界》学林出版社 2005年版

[3]滕守尧:《公司化社会与审美文化》南京出版社 2006年版

[4]杨恩寰:《审美教育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8月出版

[5]杜卫:《美育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12月出版

[6]李小娟:《文化的反思与重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出版

[7]钟以俊:《美学视野中的学校教育》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6年版

[8]苏霍姆林斯基:《给教育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1年版。

[9]李希贵:《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教育学复习-人的身心发展及其规律

教育学复习人的身心发展及其规律 (一)人的身心发展的含义 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身体的发展(结构形态、生理机能)和心理的发展(认识能力和心理特性、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青少年身体的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展和体制增强两个方面。机体的正常发育包括身体各个器官、各个系统的健康成长,它是个体体制增强的条件和主要内容,而体制增强又有助于机体的正常发育,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联系。 教育学中所说的人的身心发展,主要指的是青少年身体和心理上的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青少年身体的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机体的正常发育包括身体各个器官、系统的健康成长,它是个体体质增强的条件和主要内容,而体质的增强又有助于机体的正常发育。 青少年心理的发展是指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方面,是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统一的和谐发展。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理论 1.认知发展理论 其代表人物是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主要时期:感觉运动时期(婴儿期或从出生到2岁);前运算时期(2岁到7岁);具体运算时期(7岁到11岁);形式运算时期(11岁到成年期)。年龄的规定只是一个大体的平均数,因此,阶段的划分会随着某些因素如儿童的环境不同而变化。对于每一主要的时期,他都概括了标志着该阶段儿童特点的认知活动,构成这些认知活动的形式,以及这些认知活动形式在未来发展中的作用。这一理论认为个人具有实现某种逻辑行为的潜能的,这种潜能起源于人最初的动作图式,思想是动作的内化。皮亚杰强调智力发展的生物成熟基础,并认为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是严格确定的。在他看来,外部刺激会引起个体的主动反应,或者同化,或者顺应。但是外部刺激本身和智力发展并无关系。 2.智力发展理论 (1)斯滕伯格(S.Sternberg)的三元智力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采用信息加工学说去解释与度量智力,提出三元智力理论。他认为智力与人类处理日常生活事件的能力有密切的相关,因此把智力分成三个子理论,即成分子理论(组合智力,Componential Intelligence)、经验子理论(经验智力,Experimential Intelligence)、情境子理论(实用智力,Contextual Intelligence)。 第一,组合智力指个体在问题情境中,运用知识分析资料,经由思考、判断、推理以达

浅谈审美教育

浅谈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又称审美教育美育,是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手段,培养使人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它从审美角度,通过人们对现实的审美视察,在审美实践中,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丰富其精神生活,启发其自觉性,提高人们对于美的感受、鉴赏能力,从而使人们自觉地遵循美的原则,发挥其创造能力。对青少年进行审美教育,提高青少年对自然美、艺术美、形体美的感受和欣赏水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更是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需要。 美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修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是由美育的性质与自身特点决定的。首先,美 育有利于陶冶人的情操,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美育不同于别的教育它是一 种自由的形态,通过“寓教于乐”使人的心灵得到潜移默化的净化。美育就是运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美,对人进行美化自身的教育,使人具有一颗丰富而充实的灵魂,并渗透到整个内心世界与生活中去,形成一种自觉的理性力量。其次,美育有利于促进心理结构的“内化”。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就是要将道德、知识等教育转化为人的一种精神素质,使之行成真善美相统一的人格。美育冲破了狭隘的功利主义,比较容易与其他教育相结合,全方位地把其他教育带动起来,形成为一个有机体。再次,美育有利于提高思维能力。思维发生学认为,形象思维是基础,没有形象思维也就没有逻辑思维。所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注意形象思维教育。一般来说,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和道德修养同思维能力是成正比的,但也并非是绝对的,还要有合理的心理结构,才能将知识、道德转化为一种智慧。最后,美育有利于培养新型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只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注意知识结构的综合化,而不囿于某一学科的单一知识,才能够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教育的精髓是启迪智慧,培养创新精神。智慧是知识、修养、经验与情感的有机结合,已成为人的一种素质。事实也表明,真正有成就的大学者,他们的成功和他们所受到的良好美育是分不开的。1978年度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格拉索在回答“如何才能造就好的科学家”的问题时说:“往往许多物理问题的解决并不在物理范围之内,涉及多方面的学问可以提供广阔的思路,如多看看小说,有空去看看动物园也有好处,可以帮助提高想象力”。可见,美育的社会功能在于全面培养人,塑造美的心灵,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美育的目标,不仅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而且是要美化人自身,即帮助学生树立美的理想,发展美的品格,培育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因而,美育的根本宗旨是培育学生的人格和心灵。美育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它的情感教育的作用与功能。蔡元培曾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美育的规律,基本上就是对美欣赏的规律。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体现着一定的社会思想、社会道德、人生价值、追求与理想,使学生受到感染、启迪和教育,从而提高思想境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如果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范围,有计划、有步骤、有系统地对学生实施美育,并把美育融入整个

浅谈新时期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论文

浅谈新时期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论文 摘要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重要的人文关怀;人 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为之奋斗的目标,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本文从人的全面发 展的内核的解读、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反思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以论述新时期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关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为新时期促进人的 发展提供绵薄之力。 关键词新时期教育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高尺度、最高价值,也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一 方面,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中进行,有赖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要求。现代化是各国家、各民族发展的必经之路,现代化推动了生产 力与生产关系的变革与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存状态。同时,在社会不断进步的过 程中,现代化也产生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如人的片面发展也即人的异化。基于此,文章 认为,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大力发展整体的现代教育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 基础途径和重要举措。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核 一精典作家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解读 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即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 主义的理想目标。马克思等精典作家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的论述是一个不断探索和不 断完善的过程。在《184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初步提出了人的发展的思想,并把它作为“历史之迷解答的共产主义”的理想目标,“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 个总体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①。随后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又明确 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唯一使人可以获得全面发展的社会,因而是共产主义者的奋斗目标。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进一步强调,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就是人的全面发展,“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个 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 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 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②在《1848年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中,马克思把把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称之为“自由人联合体”,把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这个社会 的基本原则,认为只有这样的条件才能为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 形式创造现实的基础。马克思以唯物史观作为人的发展学说的基础,以实践的观点为基本 出发点,从而第一次把人的发展学说从空想变为科学。概括起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 面发展的思想的主要观点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尊重人的主体地位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价 值取向;第二,满足人的需要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条件;第三,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与

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

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及其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教学的一般任务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 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 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育的民主化 一方面,它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包括教育起点的机会均等,教育过程中享受教育资源的机会均等,甚至包括教育结果的均等,这就意味着对处于社会不利地位的学生予以特别照顾 另一方面,教育民主化追求教育的自由化,包括教育自主权的扩大,如办学的自主性,根据社会要求设置课程、编写教材的灵活性,价值观念的多样性等。 教学的原则 直观性启发性巩固性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理论联系实际 编写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应遵循的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稳定性和时代性结合;系统性和可接受性结合 教学过程的结构引起学习动机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教学的程序备课上课作业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考查与评定 备课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上好课的具体要求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气氛热烈 课的结构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 班主任地位作用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班级组织的领导者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班主任的管理 1了解学生,研究学生2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 是全面发展的教育3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认识的间接性、交往性、教育性、有领导的认识教师职业角色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示范者管理者朋友研究者 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作用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 学制 非指导性教学法 学生主体性 人的全面发展 班主任 教育全国化

谈谈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2

谈谈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 张春燕 教育从古到今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从春秋战国的孔子到近代的陶行知,他与人就象一个整体,从来就没有分开过,那他们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了? 首先,教育必须要用人来做载体,如果没有了人来,教育就无法施展,跟谈不上发展了。 人是教育的核心。只有人参加到教育中来,教育才会充满活力。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学家孔子就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为世世代代所敬仰。为什么他会收到那么多人的敬仰呢?这不光是因为他为当时的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还因为他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当然,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的不仅仅指孔子,还有大量的人,是他们的参与才让教育不断的发展,壮大,才有了今天的教育百花争鸣的繁荣景象。所以说,教育需要人来参与,只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教育才有了意义,也才会发展。 其次,社会也需要教育来发展。当然,作为社会的主体人也需要教育来发展自己。人类要想进步就需要继承前人的思想文化。牛顿曾经说过:“我之所以有这样的成就是因为我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所以当人类想要进步的时候,就需要教育来支撑。所以,人来想要得到发展是离不开教育的。 总之,教育和人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只有教育发展了,人类

自身才会有所发展。所以,我们在发展自身的时候,还要注意发展教育,只有二者不断的发展,社会才会更加和谐。

谈谈对师生关系的看法 张春燕 在当今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精神文明的发展却跟不上物质文明。而作为老师和学生应该作业发展呢?值得我们探索。 自古以来,就有“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来诠释老师这个职业。于是,在一般人眼中,学生就是向老师学习知识。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并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并不仅仅如此。传授学生知识只是做老师做的最基本的。做老师的不仅要传授学生课本知识,还要交给做人的道理。而且,后者远远比前者重要。要交给学生做人的道理,首先老师就要热爱学生,把学生当作自己的朋友,让学生感受到你的热情,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爱你,以你为榜样。其次,老师还要以身作则,试想一下,如果老师整天在课堂上说老师很爱你们,可是,当地震来时,自己却丢下学生只顾自己逃命,学生会怎么看待自己的老师呢?这样的老师肯定是口是心非,也是让学生们做呕的老师。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想这是很有道理的。再次,老师还应该尊重自己的学生,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学生身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要觉得自己是老师就可以任意改变别人的想法。 当然,作为学生的,也应该虚心的向老师请教,从古

第四章 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

四、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人的发展概述 人的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在身体和心理两方面发生的变化,逐渐形成个体素质、品格或才能特征的过程。 发展包括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 身体的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增强两个方面; 心理的发展包括认知的发展(如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情意的发展(如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的发展三个方面。 (一)人的发展的特点: 1、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量力而行—教育要循序渐进; 2、阶段性(呈现出相对独立的前后衔接的阶段)—量力性—教育有关键期。 3、差异性—因材施教; 4、不均衡性—教育要把握关键期。 二、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 理论层面:环境决定论-行为主义华生;教育决定论-爱尔维修;二因素论-皮亚杰;二层次三因素论-叶澜(影响人的因素分为可能性层次和现实性层次。可能性层次包括个体自身因素和环境因素;现实性层次主要指个体的生命实践活动。)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环境、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 (一)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生物前提),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过程及阶段(年龄特征)。 3、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具有一定的影响。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环境是人们生存于其中,并能给予人们一定影响的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社会环境构成了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社会生产条件。 环境为人的心理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制约着人发展的性质(政治经济制度规定了人发展的性质和方向)和程度(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发展的程度和水平)、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逆境和顺境对人的发展由于主观能动性的不同而不同)。 离开了人的实践,单纯的客观环境不能决定人的发展和成就。因此,“环境决定论”的观点也是错误的。 (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内因。 ①个体的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 ②个体的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③个体的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 最后,影响人的发展的各种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人的发展的,它们是一个整体系统,我们不能孤立地,片面地来分析每一个因素对人的作用。 (三)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①教育能激发主体意识,培养个体合理的自主性; ②教育能发展个体特征,培养个体的独特性; ①教育使个体获得文化价值和社会规范;

浅论美学教育

浅论美学教育 毛坝小学刘光华 随着人们对艺术教育作用的深入了解,中小学美术教育逐渐被重视起来。然而在我国农村,由于诸多因素,相当多的中小学还没有真正落实美术课,美术教学还存在着大面积的“空白”。也就是说,在这些地区,艺术教育没有应有的地位,不能发挥相应的培养作用。而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解决也就成了教育界十分紧迫的任务。 一、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目的及重要性 美术教育是使学生掌握审美基础知识、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的教育。在中小学阶段,艺术教育并不是以培养小画家为目的的,而是通过艺术教育手段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审美情趣、认知能力、意志品质等。我国著名的艺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就曾说过“我教艺术科,主张不求直接效果,而注重间接效果;不求学生能作直接有用之画,但求涵养其爱美之心。能用作画的一般心来处理生活,对付人生,则生活美化,人世和平。此为艺术最大效用”。这可以看作是普通美术教育同时也是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目的所在。 在我国农村,由于经济和文化环境等原因,中小学教育面临硬件设施不足和师资匮乏等多方面的问题,而美术课作为副课更受到施教者和学习者的忽视。不可否认,美术课承担着中小学生的审美养成任务,其目的主要在于适应当前的教育形势,并通过审美教育,提高学生对美的认识,扩展学生的学习知识面,进而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这对于那些生活环境相对封闭,教育资源不足的农村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二、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现状的分析 (一)农村经济落后,教学资源匮乏 如今的农村与过去相比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与城镇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这特别体现在公共文化设施的缺乏上。例如,农村中小学,有的学校附近除了一望无际的田野,没有任何与美术相关的公共设施。再加上农村本身经济落后,地方无力对教育有更大的投入,从而直接造成了农村中小学教学资源的匮乏。 其次,美术相对其他科目而言不会对升学造成影响。这样,在学校和家长看来,美术就是“鸡肋”,不能和语、数、外相比,也就更不会在艺术教育方面增加投入。 基于上述原因,农村中小学美术所能够得到的内部和外部的教育资源是极为匮乏的,而某些学校教学器材和专业图书之少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这种由经济和地域问题导致的艺术教育资源匮乏可说是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落后的主要原因。 (二)师资不足,美术教师专业素质偏低 由于地处农村,生活水平比较低,不要说优秀的教师,就连刚毕业的师范院校的学生也不愿意去,这必然会导致师资严重不足。无条件吸引师资,所以根本没有专职美术教师。在这种条件下,农村中小学在教学上基本是实行包班制,部分老师兼语、数、外与美术教学于一身。而且这些教师中的绝大部分,没有经过专门的美术培训,没有美术教学方面的基础知识。更有甚者,部分教师认为美术课并不重要,经常把美术课改为体育课和自由活动课,或者干脆布置作业变成作业课。这种对农村孩子美术熏陶和教育的忽视,导致了农村孩子的美术修养和城镇孩子相比差距越来越大。 另外,因为我国在中小学美术教育和青少年审美意识养成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大部分专职教师接受的还只是学院式的造型技术培养,与青少年艺术教育的主要目的有一定距离,缺乏可资借鉴的教学手段,这也使教学效果不能尽如人意。 (三)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缺乏 从学生方面来说,尽管部分农村中小学开设了美术课,但并不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其主

人的全面发展与教育1

人的全面发展与教育 摘要:经过本学期的政治学习,我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其在教育中的实践有了一定认识。本文旨在发掘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及其实现条件,探讨教育在解决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中遇到的若干实际问题及解决方法,并以“全面发展”的视角处理教育中的问题。 关键词: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可持续发展教育价值 一、人的全面发展 当代社会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发展。国外有学者认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术语正面临过时的危险,它们将被“人类发展”这个术语所取代,原因在于人类的发展更为强调作为发展努力目标和发展动因的人类。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主题和核心,这是人类在付出了一系列沉重代价后所获得的理性认识。 1.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 有学者认为,与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相适应,人的全面发展可分为两大阶段。人的现代化为初始阶段,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适应。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高级阶段,与共产主义相适应。而那种主张在现阶段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观点是不切合实际的。 许多学者从广义的角度理解人的全面发展,认为人是反映“个人”与“类”辩证统一的概念,它既可以指全人类,也可以指某个人。 个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六个方面。其一,各种能力的发展。恩格斯说过,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地发展。这里所说的能力包括丰富的内容,它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的展示。其二,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它是指人与人在特性发面的差异。只有达到共产主义社会,个性才能充分发展,每个人都能成为充分自由而又各具特性的人。其三,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具体指出过,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人的社会关系发展表现在诸多方面,如人同自然的关系,人同世界的关系,人同自身的关系。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不等于主体作用的发挥。其四,人的主体性的全面发展。主体性是指凭借自己的综合素质与实践活动,而处于支配地位,成为主人的人所具有的特殊属性。人的主体性全面发展不但指其特殊属性的发挥,而且指认成为自然界的主体、社会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这是人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其五,个人价值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最终要体现在价值的实现上,它标志着个人能够满足社会的某种需要,在某一方面有所成就,得到了社会的认同。其六,类特性在个体身上得到充分发展。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特征。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充分体现人的“类”特性,即社会性、实践性和自觉能动性。这样才能真正成其为人。 关于类的全面发展,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关于类发展的思想主要反映在四个方面。其一是类特性的全面发展。这是人区别于物和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这种类特性包括类意识的能动性和类实践的能动性,实质是人类主体性的充分发展和发挥。其二是类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其三是类能力的全面发展。主要指人类自我发展的能力、自我调控的能力、社会生产的能力、与外界协调的能力等。其四是类的全面解放和充分自由的实现。它是人类全面发展的最终目的和综合反映。○1 2.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 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到共产主义才能完全实现,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必将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加优越和现实的条件。结合我国现实,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有下列几个条件。

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三节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 教育作为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与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大作用。 一、教育是一种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活动中的人的发展是一种在人的有目的地参与、干预下所发生的变化过程。也就是说,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是包括受教育者自身在内的人的有目的地学习、培养、锻炼和建构的的成果。 人的发展的两种不同的状态。主要的区别在于人的活动的目的性,是以人的个性素质的发展为目的,还是以实施为人的生存与生活改善的劳动和工作为目的。 有目的地昂人的教育活动也极其复杂繁多,为了辨别其性质,我们可以将教育分为原生态教育与学习教育。 二、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 受教育主要是通过文化知识的传承来培养人的,文化知识是滋养人的生长的最重要的社会因素与资源。 (一)知识的认识价值 (二)知识的能力价值 (三)知识的陶冶价值 (四)知识的实践价值 三、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 教育之所以为教育,恰恰在于选择和借助人类的科学文化引领学生的个性素质的发展,由自在的人成长为自为的人,成为参与社会生活的主体。 在人的发展中有四个方面的因素在起作用: (一)遗传:它给人的生长以生理基础的发展的潜在可能性; (二)环境:其中最主要的是社会环境,为人的个体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社会关系和文化资源,它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使生物的人能够发展为社会的人;

(三)教育:它也是一种环境影响,只不过是为育人而有意识地组织起来的,包括有目的的社会实践教育和有目的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而有别于环境对人的自发影响; (四)个体能动性:它源于遗传,但主要是在社会环境与教育影响下,从自发到自觉地循序发展起来的一种能动性与自主性,每个人的发展亦离不开自我的能动选择与建构。 上述因素各具特点与作用,都是人的发展所不可或缺的必要因素,但任何一个因素均非人的发展的充分的决定性因素。

浅谈中学生美育之必要.doc

给孩子一些美的熏陶 ——浅谈中学生美育之必要 芦渎中学刘颖玲 关于学校要不要公布学生成绩和排名次的问题讨论已久。即使在国务院发 下文件明确指出学校和老师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和排名次之后,依然有学校 热衷于排名次、分优劣。也依然有反对和赞成两种声音不时响起。赞成者认为 可以因此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锻炼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反对者认为排名次 会伤害一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在孰是孰非的讨论中,老师、学生、家长都把眼 光投向了考试、分数。考差了的学生则成了众矢之的:老师要批评,家长要责备,同学要嘲笑。 一个学生在初中第一次月考成绩公布后的反思中写道“我第一次知道了什么是痛苦”,“我终于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他的痛苦是自己落后的成绩在众人面前的一览无余的痛苦,他所明白的学习重要性是保留自尊的重要性。面对挫败 他会自卑吗?面对批评他会怯懦吗?在数以万计的少年里面,有多少不快乐的 学生?十几岁的孩子正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他们对万事万物都充满了兴趣、充 满了爱和同情。可是今天为什么他们只能收回迈向大自然的脚步钻进书堆,收 起应该飞翔的心灵,只知道考试、分数和竞争了呢? 追根溯源,它是我国传统教育选拔式和淘汰式的做法带来的必然结果。不 可否认,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依然是现代社会生活中必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问 题出在过分地强调考试的功能以及由此产生的恶性竞争。它使学生听不道“风声、雨声”,只留“读书声”不倦于耳。更惶论“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了。 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都有游乐的需要。每个人都需要听音乐、欣赏绘 画、玩游戏、聊天。这些都没有任何功利性,只是轻松而已。可是现在似乎都 变味了。近年来一些有识之士认为素质教育应该淡化分数,要对学生的综合素 质进行评价。即在考查学生成绩之外,还要对学生的音乐、绘画、体育等能力 进行考查。于是乎儿童、少年弹琴、绘画、游泳,忙得不亦乐乎,一切都为了 这“综合素质”。父母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严重阻止了孩子们的心理放松和得到平衡的发展。一个成绩再好的学生如果没有休闲的时间放松自己,

浅议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与素质教育的内在联系 2019年教育文档

浅议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与素质教育的内在联系 一、马克思主义学说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正式提出了“个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科学概念。他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有多种阐述,包含了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全面而协调的发展。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 1]123。它包括人的需要的满足、能力的提高、社会关系的丰富、自由个性的发挥、主体性的充分发展 等丰富的内容,即人的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学说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含义。 1.人的需要的充分满足 马克思说,人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2]514,就是说,人 对外部世界的需要体现着人的内在本性。因此,人的需要的充分满足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没有需要就没有生 产”[3]94。满足正当需要是人不可剥夺的权利,一切压抑人的正当需要的做法,都是违背人性的,都从根本上否认了人本身。人为满足需要而从事生产劳动及其它社会活动,而需要的满足和为满足需要而进行的活动又产生出新的、更高的和更丰富的需要。 2.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 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中强调最多的一个价值目标。其主要包括人的体力和智力、自

然能力和社会能力、潜在能力和现实能力等不同类型的能力。马克思指出,“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其中包括思维能力”[2]330。恩格斯也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要“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每个人都无可争辩地有权发展自己的才能”[1]224。 3.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 全面而丰富的社会关系的建构是人发展的重要内容。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2]295。“在发展的早期阶段,单个人显得比较全面,那正是因为他还没有造成自己的丰富的关系”[4]109。随着人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3]443,“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即自由的人”[3]443。 4.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 个性的自由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根本标志。马克思说,“个性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3]443。个性的自由发展是指个人生命有机体的各种构成要素的均衡协 调发展,以及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因素的发展和完善, 5.人的主体性的全面发展 主体性是指凭借自己的综合素质与实践活动而处于支配地成为主人的人所具有的特殊属性。马克思一再说,“人始位, 终是主体”[1]130。人的主体性是人在创造自己历史的活动

现代十大教育理念

现代教育的十大理念 以人为本的理念 21世纪的今天,社会已经由重视科学技术为主发展到以人为本的时代,教育作为培养和造就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以促进社会发展和完善的崇高事业,自然应当全面体现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因此,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把重视人,理解人,尊重人,爱护人,提升和发展人的精神贯注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全方位,它更贯注人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更注重开发和挖掘人自身的禀赋和潜能,更重视人自身的价值及其实现,并致力于培养人的自尊、自信、自爱、自立、自强意识,不断提升人们的精神文化品味和生活质量,从而不断提高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促进人自身的发展与完善。鉴于此,现代教育已成为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手段,成为综合国力的基础并日益融入时代的潮流之中,倍受人们的青睐与关注。 全面发展的理念 现代教育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宗旨,因此它更关注人的发展的完整性、全面性,表现在宏观上,它是面向全体公民的国民性教育,注重民族整体的全面发展,以大力提高和发展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民族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增强包括民族凝聚力在内的综合国力为根本目标;表现在微观上,它以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与完善,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己任。这就要求人们在教育观念上实现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由专业性教育向通识性教育的转变,在教育方法上采取德、智、体、美、劳等几育并举、整体育人的教育方略。 素质教育的理念 现代教育扬弃了传统教育重视知识的传授与吸纳的教育思想与方法,更注重教育过程中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工作及其内化为人们的良好素质,强调知识、能力与素质在人才整体结构中的相互作用、辩证统一与和谐发展。针对传统教育重知识传递、轻实践能力,重考试分数、轻综合素质等弊端,现代教育更加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锻造,全面素质的培养和训练,主张能力与素质是比知识更重要、更稳定、更持久的要素,把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作为教育教学的中心工作来抓,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和强化素质为基本教育目标,旨在全面开发学生的诸种素质潜能,使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提高人的整体发展水准。 创造性理念 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重要转型之一,就是实现由知识性教育向创造力教育转变。因为知识经济更加彰显了人的创造性作用,人的创造力潜能成为最具有价值的不竭资源。现代教育强调教育教学过程是一个高度创造性的过程,以点拨、启发、引导、开发和训练学生的创造力才能为基本目标。它主张以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手段和优美的教育教学艺术来营造教育教学环境,以充分挖掘和培养人的创造性,培养创造性人才。现代教育主张,完整的创造力教育是由创新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与创新人格)与创业教育(指在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能力与创业人格)二者结成而形成的生态链构成。因此,加强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并促进二者的结合与融合,培养创新、创业型复合性人才成为现代教育的基本目标。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人的发展的概念 *二、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 *三、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 *发展 *是指事物或物质连续不断的有规律的运动变化过程。 *发展是变化,但是变化不一定是发展。只有向上的变化才是发展。 二、影响人身心发展的诸因素及作用 *内在因素:遗传素质 主观努力 *遗传素质: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解剖生理特点,如有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生理解剖特点。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基础。 *1.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人的发展的过程及阶段。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4.遗传素质的可塑性 *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的发展总是要以从遗传获得的生理组织、一定的生命力为前提,否则任何发展都是不可能的。 * 若有缺陷,人的身心就会受到影响 *人的遗传素质是逐步成熟的。

*成熟是指个体的器官由于生长发育到一定程度,其机能达到可以发挥某种功用的程度。 *“三翻、六坐、八爬” *实验过程: *选取一对满48周的同卵双生子为被试,其中之一先作每天40分钟的爬梯训练,共6周。 * 然后,测量两个孩子爬5级楼梯所需要时间。 *结果:受训儿26秒,未受训儿45秒完成爬楼梯的任务。 *然后从第七周开始,对未受训儿进行为期两周的相同的爬梯训练。 *结果:未受训儿只用了10秒钟就完成了爬梯任务。超过了受训儿的爬梯水平。 *实验结论 成熟势力说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影响人的发展 4.遗传素质的可塑性 Ps:遗传决定论 * 所谓“遗传决定论”即认为人的遗传基因决定一切,不论后天的生活条件如何变化,社会制度怎样不同,教育上采取什

浅谈小学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浅谈小学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摘要:审美教育是将审美和教育相结合的活动,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语文是小学中审美教育内容极大丰富的学科,并在其《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语文应重视熏陶作用,着重强调其价值提升,同时也应该尊重每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会”。因此,本文结合小学语文教育现状,分析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审美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为审美教育的实施奠定基础。 关键词:审美教育小学语文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9-5349(2017)08-0167-01 审美的起点很重要,审美教育应从基础抓起,从娃娃抓起。那么通过小学语文开展审美教育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所言:“人与生俱来就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需求,但并不意味着审美能力会自然而然地形成,而是需要目标明确地工作来培养。”也就是说,审美要靠后天培养,那么对于小学生来说审美教育意味着什么呢? 一、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一)小学生心理发展具有快速性 小学阶段是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尤其是思维。由于学

校教育使小学生开始在学习和生活中接触各种各样新问题,逐渐使他的智力和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 思维为主转变。这种转变可以说是一种飞跃。 (二)小学生心理发展具有开放性 我们不难发现在小学阶段的孩子与成人,无论是家长、老师都更容易沟通和交流。因为小学生人生经验有限,他们的内心世界相对比较单纯,做任何事情目的性很强,杂念较少。与青春期的孩子不同,小学阶段的孩子一般不会封闭自己,喜欢对外沟通,开放性较强。例如,小学生的情绪大多直接表现在自己的脸上,并且情绪的持续时间短,波动性较大。因此,小学生的情绪我们比较容易把握和了解,这对于有针对性地开展审美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三)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可塑性 小学阶段孩子的心理还没有完全成熟,稳定性不强,一般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小学阶段的孩子无论是意识还是个性都在快速发展,没有进入平稳而持续的阶段,其人生观、价值观更是在建立的过程中,再加上这一阶段的孩子刚要开始形成稳定的习惯和品行,对于培养良好心理品质是非常好的时期。 二、小学语文中渗透审美教育的优越性 通过分析如今使用的小学教材发现,从内容到展现形式都有许多美的元素,例如古诗、古画等。现行小学语文教材

最新小学综合素质知识点-“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小学综合素质知识点:“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根据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的要求,《小学综合素质》学生观这一节需要“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学生观是指教育者对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性质、地位、特征和具体实践活动的基本看法与认识。学生观是教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受教育观的影响与制约.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学生观。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学生被视为被动的客体,是教育者管辖的对象.是装知识的容器。现代学生观则认为学生是积极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是正在成长着的人。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概念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 1.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考察人的发展的问题.指出:“这不决定于意识,而决定于存在:不决定于思维,而决定于生活;这决定于个人生活的经验发展和表现,这两者又决定于社会关系。” 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考察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后指出,出现在第

一次社会大分工后,城市和农村的分离.-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旧的社会生产分工和不合理的生产关系是人的片面发展的原因。人的片面发展的基本特征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和对立。在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工场手工业里,人的身心发展更加片面化、畸形化,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和对立达到了顶点。 3.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机器大工业的出现和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了道路。首先,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出现,使生产力得到了极大提高.从而使人的全面发展成了社会的客观需要。其次,机器大工业生产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和条件。因为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发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缩短了劳动时间,创造了丰富的物质生活条件,使劳动者有充分的闲暇时间去学技术、学文化,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以适应大工业生产的需要。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机器大工业生产所提供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性,在资本主义社会并不能充分地实现,而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这是因为,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性质决定了每个人都必须参加生产劳动.而生产劳动又为每个人提供了全面发展的机会,同时,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为全体劳动者提供了物质和精神条件,从而进一步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之

现代教育理念

现代教育理念 一、以人为本的理念 21世纪的今天,社会已经由重视科学技术为主发展到以人为本的时代,教育作为培养和造就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以促进社会发展和完善的崇高事业,自然应当全面体现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因此,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把重视人,理解人,尊重人,爱护人,提升和发展人的精神贯注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全方位,它更贯注人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更注重开发和挖掘人自身的禀赋和潜能,更重视人自身的价值及其实现,并致力于培养人的自尊、自信、自爱、自立、自强意识,不断提升人们的精神文化品味和生活质量,从而不断提高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促进人自身的发展与完善。鉴于此,现代教育已成为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手段,成为综合国力的基础并日益融入时代的潮流之中,倍受人们的青睐与关注。 二、全面发展的理念 现代教育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宗旨,因此它更关注人的发展的完整性、全面性,表现在宏观上,它是面向全体公民的国民性教育,注重民族整体的全面发展,以大力提高和发展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民族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增强包括民族凝聚力在内的综合国力为根本目标;表现在微观上,它以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与完善,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己任。这就要求人们在教育观念上

实现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由专业性教育向通识性教育的转变,在教育方法上采取德、智、体、美、劳等几育并举、整体育人的教育方略。 三、素质教育的理念 现代教育扬弃了传统教育重视知识的传授与吸纳的教育思想与方法,更注重教育过程中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工作及其内化为人们的良好素质,强调知识、能力与素质在人才整体结构中的相互作用、辩证统一与和谐发展。针对传统教育重知识传递、轻实践能力,重考试分数、轻综合素质等弊端,现代教育更加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锻造,全面素质的培养和训练,主张能力与素质是比知识更重要、更稳定、更持久的要素,把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作为教育教学的中心工作来抓,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和强化素质为基本教育目标,旨在全面开发学生的诸种素质潜能,使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提高人的整体发展水准。 四、创造性理念 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重要转型之一,就是实现由知识性教育向创造力教育转变。因为知识经济更加彰显了人的创造性作用,人的创造力潜能成为最具有价值的不竭资源。现代教育强调教育教学过程是一个高度创造性的过程,以点拨、启发、引导、开发和训练学生的创造力才能为基本目标。它主张以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手段和优美的教育教学艺术来营造教育教学环境,以充

浅谈美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采取的对策

浅谈美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采取的对策 本文概要地介绍了美育的定义,美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美育在提高人的智能,提高人的思想道德水平等方面的作用,针对如何开展美育教育提出了一些方法和途径。 标签:美育德育问题作用对策 美育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过去一直讲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德智体,后来北京大学的校长蔡元培先生增加了“美”,1999年,美育正式写入教育纲要,“好学生”的标准从“德智体”全面发展进化变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之后又提出我国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这其中也提到了美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然而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中,美育教育却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就美育教育中出现的问题、美育教育的作用及采取的对策做一些探讨。 1 什么是美及美育 美的含义,一种解释为大羊为美。在《说文解字》中写道:“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美与善同意。”所谓“美善同意”,说明美的事物起初是和实用相结合的。也就如我们现在讲的真善美,只有真和善的事物才是美的事物。另一种解释不同意大羊为美的看法,认为美和羊没有关系,美字是表现人的形象。美字的上半部所表现的是头上的装饰物,可能是戴的羊角,也可能是插的羽毛,有的同志推测:“像头上戴羽毛装饰物(如雉尾之类)的舞人之形……饰羽有美观意。”(康殷释辑《文字源流浅说》)而美育是以培养学生感受、表现、鉴赏、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使学生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美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明确的教育范畴,一般认为是由德国诗人、美学家席勒在其《美育书简》中提出来的。美育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类。所谓狭义美育,极端的定义是认为美育专指“艺术教育”;其一般的定义是认为美育指“美感教育”、“审美教育”、“审美观和美学素养教育”等。所谓广义美育,有人认为:“真正的美育是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科教学后形成的教育。”因此,我们在开展教学时,有必要把美学思想渗透到教学中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 美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美育教育应该与其他教育一样摆在同样的位置,然而现实却不是这样。据教育部体卫艺司艺术处万丽君介绍,我国目前中小学学生约两亿人,高校学生约3000万人,这意味着我们的艺术教育应该覆盖到约2.3亿名学生身上。根据《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艺术类课程占总课时的9%-11%,即总课时数为857至1047课时,但在实际操作中并非如此。很多学校觉得,艺术方面的课开不开无所谓,有的学校,一到初三艺术类课程就停了,有的学校音乐课是数学老师兼的,此外美育资金和设备也存在各种问题。在高校美育教育不受重视的现象仍然相当普遍。例如,音乐课在大一才开设,而且一个星期才开设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