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我国当代社会阶层利益关系浅析

我国当代社会阶层利益关系浅析

我国当代社会阶层利益关系浅析
我国当代社会阶层利益关系浅析

我国当代社会阶层利益关系浅析

【摘要】和谐社会应当是一个存在不同的社会阶层差别的社会,不同的社会阶层利益之间的相互协调是建设和谐社会所必需的,社会利益关系比较公平合理是一个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社会阶层不同利益公平合理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阶级层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但出现了新兴阶层,并且新型的阶层利益关系也随之出现,对于这种变化的表现、原因和趋势,应该有一种正确的分析,才能调动中国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社会上存在着不同利益的社会阶层

不同社会阶层的存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同时也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如果一个社会里没有不同利益阶层,这种以平均主义为主导的单一阶层社会不能认为是和谐的,因为它缺乏效率。和谐社会应当是一个存在不同的社会阶层差别的社会,不同的社会阶层利益之间的相互协调才是和谐社会的真正形式。这也是所谓“和而不同”观点。

另外需注意的是,社会阶层的划分客观上具有交叉性和不确定性,社会不同阶层完全是一个动态但又相对固定且客观存在的事实。社会阶层之所以表现为明显的不确定性,主要是由于人们在不同的时候会形成不同的利益关系使然。可以是地域性的,可以是职业性的,也可以是面对不同的问题,如当面对教育问题时,人们会形成不同的利益阶层,大的方面可以是政府、教育从业者和学生、家长,小的方面则可以分得更细,仅家长阶层就又可以分为富有和不富有的,大学的、中学的和小学的等。

对于社会阶层的认识上,我们现在很多时候是采取回避的态度,有时根本不承认社会不同利益群体的存在。因为对这个问题的漠视,使得我们在制定公共政策以调整社会利益关系时,常常犯主观主义的错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来面对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要求。有时根本就是强制性的进行调整,结果是一抓紧就死,一放又乱,社会不同的群体之间的内部利益平衡机制没有真正意义上建立起来。不同的社会利益阶层,不可能具有自己合理、畅通的利益诉求。总的来讲,由于对社会不同利益阶层的不重视,造成我们的政策偏离正确的利益调整轨道。

我国的党政关系

我国的党政关系研究 摘要: 我国党政关系中长期存在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以党代政,党政不分,权力过分集中于党,而党的权力又过分集中于党的第一书记,党的一元化领导因此而变成了各级党的一把手的个人领导。本文通过对我国党政关系的历史分析认为,党政关系规范化是党在新时期面临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特别是党政关系体制的变革应该提上议事日程。党政体制改革的关键问题是党政分开,党政分开的途径在于党和政之间关系的法治化、制度化,从而规范党在政府中的作用。 关键词:党政关系体制党政分开 一、我国党政体制形成的历史背景 我国现存的党政关系体制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就是党把自己混同于国家政权机关,包办代替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的工作,直接管理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具体事务,以致党的组织国家化、行政化。 我党是通过暴力革命的方式取得执政地位的,党在革命中,组织群众,教育群众,在群众中取得了非常高的威信。这是我党取得政权的一个基本前提。但这也同时导致党容易包办社会生活的一切,将本来应该由政府承担的工作包揽在自己手中,这导致党政不分体制最终形成。同时,这种体制也是在经济建设的快、慢之争中,为适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为加强党对政府工作的影响和控制中形成的。

新中国成立初期,严峻的国内外形势要求党必须建立一个权力集中的指挥中心,这种权力集中的指挥体现在已经成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关系上,就是党的权威远远大于政府的权威。关于党政关系的问题,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内也曾经酝酿要求进行规范,要求改变常常以党的名义下达命令的习惯。但由于中国共产党在革命过程中建立的卓越功勋和崇高威望,使得中国共产党不但没有能够及时自觉地改变这一习惯,相反还加强了这一习惯。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的全面确立,中国共产党建立起来了高度集中的权力运行机制,党的组织和党的各级干部走到了国家政权的前台,党直接掌握政权,执政党代替政府和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主体,对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实行一元化领导,最终形成“党政一体化、议行一体化、政经一体化、政法一体化、政社一体化”。从此,我国政治生活中以党建政的党政关系最终演变成了典型的以党代政、党政不分的党政关系。 “文化大革命”期间,党的一元化领导被无限制地发挥以至于党统领一切,有党无政、有党的政策而没有国家的法律。这种极端化的政治状况,严重窒息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活力,国民经济到了几近崩溃的边缘。党的一元化集权式领导非但没有强化自己的领导和执政地位,反而面临前所未有的合法性危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党的中心任务的转移决定了党的工作方式尤其是领导方式的转变。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逐步完善,也为党政关系的合理调节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推动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使得传统的党统一切的党政关系赖以存在的社会经济基础逐渐消失,并为新型的党政关系的建立提供了现实基础和内在驱动力。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如何调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析1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析1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析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到当今社会,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阶层由以前的的简单到现在的多样和复杂无不体现了国家的富强和崛起。这里我就当代中国社会复杂的阶层进行简单的剖析。 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毛泽东同志发表过《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一文,对旧中国复杂的社会结构及阶级关系作了精辟的分析和梳理,并提出了中国革命所要依靠的力量,团结的力量及打击的势力。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一系列急风暴雨般的政治运动,其中包括土地改革和对工商业者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结构及阶层关系趋向于简单化。到文革结束后的七十年代末期,中国社会阶层主要由三个群体构成:即农民、工人和干部。农民占了人口的80%,生活在城市中的工人及干部,涵盖的范围也较为广泛。当时的干部除公务员外还包括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教师,医生及文艺工作者等。工人中还包括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当时的人们几乎无私有财产,均属工薪阶层。干部和工人之间收入差别也很小。处级干部的工资和六级技工差不多。城市

是因为私有制和市场经济的引入打破了计划经济的束缚,极大的解放了生产力,经济得到高速增长的结果,同时也是经济转型期法律,法规不建全,加之官商勾结使一些人快速致富的结果。这个群体富裕之路无外乎有下几个方面: (1)八十年代乡镇企业遍地开花,一大批农民走上创业致富的道路,他们中的一部分在竞争中成长壮大,后来成为农民企业家。 (2)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并存时期,部分政府官员的子女和亲属利用权力,在价格双轨制中掏足了第一桶金,资本的积累使他们走上富裕的道路。 (3)九十年代,干部下海经商潮,也造就了一批富翁。 (4)九十年代在国有企业改制,破产,工人下岗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读后感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读后感通过阅读《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了解到毛泽东是一个相当有远见有分析能力的领导人,能够正确掌握当时中国的国民情况,并作出正确的分析,指出中国无产阶级的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是农民。这篇文章是在党内出现左右倾主义的背景下完成的。以陈独秀为代表,只注意同国民党合作,忘记了农民;以张国焘为代表,只注意工人运动,同样忘记了农民,这两种倾向都感觉自己力量不足,而不知道到何处去寻找力量,到何处去取得广大的同盟军。陈独秀也好,张国焘也好就其本质不是不想把中国引向共产主义。但是他们的错误就是过分的依赖于自己的主观意向,片面的强调某一个方面正确。 毛泽东在这个关键时刻通过正确的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明确指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是相当及时和正确的。通过对中国社会各个阶级分析得出: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以及附属于他们的一部分反动知识界,是我们的敌人。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那动摇不定的中产阶级,其右翼可能是我们的敌人,其左翼可能是我们的朋友——但我们要时常提防他们,不要让他们扰乱了我们的阵线。 在这篇文章中毛泽东运用了一种独特的分析方法——阶级分析法。毛泽东根据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特别国情,灵活的运用了阶级分析法。他并不是注重各阶级的生产关系的属性,然而却突出了内外民族矛盾、贫富阶级矛盾,以分析各阶级的政治态度,尤其是从动态角度考察了各阶级的政治态度,划清了敌我友界线,从而确定了正确的革命路线和政治策略。正是因为运用了这种独特的分析方法,毛泽东才能根据当时中国的国情,对中国当时各阶级做出正确而明智的分析,为党当时的发展指明了道路。最终得出结论“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反动的知识阶级所谓中国大资产阶级,乃是我们的敌人,乃是我们真正的敌人一切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无产阶级乃是我们的朋友,乃是我们真正的朋友。那动摇不定的中产阶级,其右翼无须把他们当作我们的敌人一一即现时非敌人也去敌人不远其左翼可以把他们当作我们的朋友——但不是真正的朋友。我们要时常提防他,不要让他乱了我们的阵线。 这篇文章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毛泽东对当时中国农民问题的分析。因为中国拥有数量广大的农民,他们长期受压迫,有极大的革命热情和动力,但是却没有人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毛泽东在文章中对农民

当代中国政府(终极)

政府的特征 一、一般意义的政府 ●权威的广泛性 ●成员的非自愿性 ●暴力的垄断性 ●权力的合法性 ●政府是人与机构的集合体,它的意志具有强制力,它尊重风俗、习惯,提倡道德,制定并执行法律(纪 律),以约束人类的行为 二、作为国家机构的政府 ●政府和国家(政权)的关系 ●政府和政党的关系 ●政府和社会的关系 ●政府是国家进行阶级统治、政治调控、权力执行和社会管理的机关,它理所当然地包括立法、行政和司 法机构甚至是执政党在内。 三、非国家机构的政府 原始社会民主制度发展的三个阶段 由社会需要产生、凌驾于社会之上并为社会服务的公共权力机构 政府与国家的关系 政府是国家进行阶级统治、政治调控、权力执行和社会管理的机关,它理所当然地包括立法、行政和司法机构甚至是执政党在内。 行政的三种形态的特征 1、统治行政 特征: ●集权管理 ●人治管理(权治) ●强制管理 2、管理行政 ●政治与行政分离,统治职能与管理职能此消彼长,管理职能凸显 ●政治部门赋予政府以政治的性质,政府以优质高效的管理对政治部门负责 ●政府的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越来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中心内容 ●广义行政和狭义行政 3、服务行政 ●服务导向而非控制导向 ●公正导向而非效率导向 ●公民本位而非政府本位 ●开放行政而非封闭行政 ●德治和法治相结合 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出现了那些变化与特点 ●在社会自主权方面,放松了对农村的控制 ●党政关系改革:减少党政交叉兼职;精简了党委工作机构和领导成员人数;明确地划分了党政领导机构 的职责 ●立法体制:两级立法体制 ●高度集权的体制有所改善:地方政府拥有了一定的自主权;干部管理体制改革 ●经济管理体制

我国近年来社会阶层的划分情况

我国近年来社会阶层的划分情况 我们对社会阶层的分析和定位,其目的是要反映社会现状、阶层结构,使其成为国家相关方针、政策制定的依据。因此,对当前社会阶层的分析,应当尽可能地综合反映出各阶层具有的不同的共性、各阶层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以及各阶层急需解决的各种问题,以此为国家制定相应的方针、政策化解这些冲突、解决这些矛盾提供必要的依据。要体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就要正视各阶层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并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化解这些矛盾。 一、我国当前社会阶层的阶级基础和构成特点 社会阶层是对按一定标准划分的社会群体的称谓,阶层不同于阶级,但是和阶级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同一阶级内部可以分化成不同的基层,不同阶级的成员也可以组成同一个阶层。 建国以来,我国曾存在四个基本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不复存在,剥削制度也自此消失。由此我国只存在着两个基本阶级: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知识分子阶层也属于工人阶级。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深远的变化。由于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及分配方式的变化,一部分生产资料占有者逐渐脱离了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这两个基本阶级。这种情况的出现,是正常且符合我国现实的。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一定条件下,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阶级消亡创造条件,必须废除某些制度,但在另一些情况下,为了刺激生产力的发展,还必须部分的保留某些阶级和制度,或者说,在新制度的绝对控制下容许旧制度的某些因素在一段时间内存在,以使和它能满足其要求的那部分生产力相适应。”[1]对这部分脱离基本阶级的人来说,尽管他们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剥削阶级、没有形成新的资产阶级,但是他们毕竟是现阶段保留下来的旧制度和旧阶级因素的集合与体现,相别于社会基本阶级。 因此,我国当前社会阶层的阶级基础发生了改变,已经不再只是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或者说,我国当前社会各阶层再不会只来自于这两个基本阶级,而必须考虑到发生的新的变化。但是,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依然是我国社会的两大基本阶级。 同时,由于我国社会近年来发生的深刻变革,我国社会阶层构成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特点为: 1,在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两大阶级内部,阶层分化日益加大。在同一阶级内出现了具有相异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利益归属、价值取向、认同感的不同社会阶层。 2,分属不同阶级的成员因为其相近的经济景况、社会地位、共同的利益诉求等而可以成为同一阶层的成员;同一阶层的成员可以来自不同的阶级。社会阶层日益复杂化与多样化。 3,出现了不是来自于社会基本阶级的新的社会阶层。其成员构成包括如我国现在的各私营企业主等。这一类社会阶层和阶层成员是游离于我国社会基本阶级之外的。

当代中国政府过程 读书笔记

强化政府过程,扬我中华雄威 ——读《当代中国政府过程》有感最近读了《当代中国政府过程》使我深刻的了解到政府运行体制在形式上其实就和一所学校或者说和一个家庭的运行过程是大同小异的,但是政府过程又极大地区别于任何一个不同的单位和组织。引用书中的一句话“任何政府,都不仅仅是一个体系,而是一个过程”,这样的过程为全民族大大小小的事物服务,并使其运行机制有条不紊的进行。因此对政府过程这一无形巨掌的研究必然要在方法上突破传统的体制研究的范围,走上一个重要的领域,即过程研究。而我们所说的政府过程是一种新型的对现代政治,行政问题研究的视角。其主要特征就是对政府特别是政府活动的行为、运转、程序以及各构成要素,各社会利益群体之间以及它们与政府之间的交互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和阐述。可见对于政府过程的研究是对传统的政府体制研究、要素分析和法理说明的极为重要的完善。 《当代中国政府过程》这本书是运用政府过程这一概念,集中对当代中国的政治权力结构、“党政关系”和社会结构,对意见表达、意见综合、决策和施政四个基本环节,对政务信息传输和监督两个保障性环节作了比较详尽系统的阐释和介绍。当然也针对性的分析了“单位”现象、政府经济行为、央地关系和地方政府过程,并对下一步的政府过程的调整问题作了展望。 “政府过程的研究就是试图反应一个具体政府的实际运行状况和工作程序,探究其中的规律性。也就是说探寻政府是怎样管理国的。”就我

个人而言对“政府如何管理国家”的细致研究有着浓厚的兴趣。现在社会中有很多人埋怨政府,比如教育、住房、社保、环境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背后反映出的是这部分人不了解政府,不了解政府过程,当然还有国民的劣根性“利己”成分的影响。我们的党是实事求是的为人民服务的大党,每当有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时,政府总是在尽其最大的限度去解决问题的。就政府解决问题这一件事情而言,政府都要经过调研、审议、决策、实施、监督等过程,所以政府过程是一个比较缓慢的全局性的的过程,它不像吃饭“充食则腹足”,当然政府工作是容不得半点错误的,否则会蝴蝶效应般波及整个中国,比如十年浩劫“文革”。下面我就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对政府过程的认知: 一、“政府体制一般就是政治问题,二而政府过程则涉及经济学、社会学等等方面的问题。” 政府过程这一确定性概念在中国形成是比较晚的,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以“过程”的角度研究和表述政治和政府的各个方面。区别于政府体制的政府过程,它是政府运作的一种实际的过程。正是这种过程将整个中国脉络起来,而政府充当的则是脉络总输。所以说政府过程不仅仅涵盖政府的运作范畴,还涉及到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问题。站在宏观的角度可知,中国政府过程,不是“团体”问题,也不是“接近”问题,而是如何摆正党和政府、政府和地方的关系问题,并以实事求是为准则。 政府过程的研究处于中央和地方的中间地带,有助于领导圈和理论界互相发现问题,有助于增强政府机构改革问题研究的针对性,也可以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读书报告

1925年12月1日,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当时为了实施大革命,国共两党已建立起革命统一战线。在这个政治背景下,党内有些同志受右倾机会主义的影响,只注意同国民党合作,忘记了共产党所代表的无产阶级是与国民党所代表的地主、官僚资产阶级存在着根本性的斗争。还有些同志在当时工人运动日趋高涨的形势下,受左倾机会主义影响,只注意了工人运动,忽视了农民运动。这两部分同志都是在革命形势表面大好的情况下麻痹了思想,分辨不清革命的敌人和朋友。毛泽东就是在这种形势下为解决党的真正敌友问题写下了这篇著作。 这篇重要论著,集中当时党内的正确主张,回答了中国革命提出的许多重大问题,辨明了中国革命的敌人和朋友。毛泽东在文章中开宗明义地指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毛泽东在这篇文章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将中国社会各阶级分为五大部分: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毛泽东在文章中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和政治态度,他指出:“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以及附属于他们的一部分反动知识界,是我们的敌人。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那动摇不定的中产阶级,其右翼可能是我们的敌人,其左翼可能是我们的朋友——但我们要时常提防他们,不要让他们扰乱了我们的阵线。”通过这样的阶级分析,毛泽东初步阐明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无产阶级团结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争取中产阶级的左翼,以打倒帝国主义、军阀、官僚、地主、买办阶级,建立各革命阶级的联合统治,反对在中国建立民族资产阶级的一阶级统治的国家,争取

当代中国党政关系浅析

当代中国党政关系浅析 摘要:改革开放前,中国党政关系是党政不分,以党代政。改革开放后,中国党政关系是走向执政守位。中国党政关系现状是党政走向分离,还在演变中,还不完善。尽管取得很大成就,还存在很多弊端,以党代政和党政不分的现状依然存在。在以后的发展中,中国党政关系还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针对中国党政关系存在的弊端及原因,提出了一些改善党政关系的途径。 关键词:党政关系现状弊端途径 党政关系是执政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即执政党通过何种途径、方式、方法和程序来组织和领导国家政治生活。党政关系是当代中国政治的主导和核心关系,也是最复杂和最难解决的政治关系。党政关系的运行状态是衡量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国党政关系经过建国以来60多年的演进,由党政合一,党政不分,各级党组织凌驾于政府之上,形成了党对经济、社会、科技、教育、文化等各项事务的全面干预和直接管理的局面,逐步走向通过法定程序和法定制度的主张变成国家意志,以实现党对政府工作的领导,但党政关系依旧存在很多弊端,需要进一步完善。 一、党政关系的现状 建国60年来,中国共产党对领导方式和领导体制进行积极的探索,党政关系从改革开放前党对政府具有绝对的、随意的干预和指挥

权,从党管一切,逐步走向当管大政方针和干部人事,政府负责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面规划和具体执行,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党政关系,但党政关系还存在许多问题,以党代政和党政不分的现象依然存在。 (一)党与行政机关的关系 党与行政机关的关系,既表现为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也表现出一定的分工,党政分工主要表现为党管大政方针,政府负责具体执行。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这样,减少了党对政府的干预,党政各司其职。 (二)党与权力机关的关系 党与行权利机关的关系表现为,党既坚持对国家权利机关的领导,也尊重并支持各级人大依法行使职权。从法律上说,中国的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改革开放前,各级人大及其常委都自觉接受党委的领导,以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在多次会议中强调要“着手解决党政不分,以党代政问题”,强调“改革的内容,首先是党政要分开,解决党善于领导的问题。”①改革开放后,党对人大进行领导的同时,也越来越关心人大工作,保证和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解决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但当人大与党的意志冲突时,党会凌驾于人大之上依然存在。 (三)党与司法机关的关系 党与司法机关的关系表现为,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审判案件,同时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1—329页。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黄思明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治理科学研究所 一、引言 目前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生存状态毕竟如何?前苏联和苏共什么原因会垮台?列宁主义什么原因在理论上是错误的? 文革什么原因在理论上是错误的?中国现在到底是姓社依旧姓资? 中国下一步改革的理论依据和突破在哪儿? 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弄清一些理论问题。中国社会现在的一些乱象,均和这些理论问题有关。这些理论问题甚至涉及到我国宪法中的全然问题,例如我们现在实行的到底是无产阶级专政依旧资产阶级专政?过去我们〔包括前苏联〕由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解和认识的肤浅,走了许多的弯路,假如我们现在还不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包括指出它的不足〕,我们很可能还要走弯路。 中国在21世纪有可能成为世界的最强国,也有可能象前苏联那样垮台, 我们将以怎么样的社会制度来保证中国的强盛能够

连续几百年,而不是象前苏联那样垮台? 不谋万世者, 谋不得一时。我们的理论工作者现在就要开始讨论和研究,做好理论和思想上的预备。什么样的思想和想法都能够拿出来讨论,只要有利于中华民族的长盛不衰。 我们将从社会中每个人效用优化的角度来分析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生存状况,同时对上面所提的问题给出回答。 效用函数的定义: 设u(x1,x2)为效用函数, ?u(x1,x2)??x1》0;?u(x1,x2)??x2》0; H(u(x1,x2)) 《0。 效用函数对每个变量是单调增的, 整体上是凹函数。 例如: u(x1,x2)=ax1 +bx2。 假如用效用函数u(x1,x2)来表示每个人在不同阶段的效用,那么他(她)一生的奋斗目标能够用下面的优化模型来刻画: Max u(x1,x2) s.t. (x1,x2) ∈ D; 其中 x1=有型资产,x2=无型资产,D为约束集合。 从那个效用优化模型我们能够看出,给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填空 1、当代中国政治体制的两条基本主线是党政关系和宪政关系。 2、目前在中国最有实质意义、根本性的规范性文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国共产党章程》。 3、执政党与国家权力机关的关系是党政关系的核心。 4、中国共产党最高的领导职位是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5、行政首长负责制是当代中国政府领导体制的特点之一。 6、中国政府的责任包括行政责任和行政法律责任。 7、中国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由一元化结构转变为有限政府与市民社会的二元分立模式。 名词解释 1,市民社会:指在那些源于保护个人自由的思考以及反对政治专制的近代自由主义政治思想、源于对社会经济的弘扬以及对国家干预活动的应对的近代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基础上而逐渐产生的相对于国家以外的实体社会。市民社会是保护个人生命、财产和自由的社会,是一个社会成员具有自觉的公民权利意识的社会。 2,政府职能社会化:即政府改变传统大包大揽的做法,将原来由政府承担的许多职能,通过社会转移或委托代理等方式,改由企业、事业、社会团体、社会中介组织、社区等来办理,从而使政府职能与社会职能之间有一个合理定位。 3,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即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其实质是民主与集中的关系问题。 4,社会团体:社会团体是人们为一定的公共目的,自愿结合而成的有组织地表达利益要求的非政府性组织。 5,行政区划:行政区划是国家为了实现自己的职能,便于进行管理,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将国家的国土划分为若干区域,并相应建立各级行政机关分层管理的区域结构。 简答 1.简述中国政府权力关系 根据权利关系的作用范围不同,可以将行政权力关系行政系统内部的行政权力关系和行政系统外部的行政权力关系。 A、行政系统内部的行政权力关系。它是指行政系统内部的机构和人员之间存在 的权力关系,它是行政主体内部发生的各种关系,可以支分为三种关系: 1)纵向上下行政关系之间的权力关系。这种关系具有多种形式:领导与监督关系、直接关系、垂直领导关系、双重领导关系和指导关系等。 2)横向同级机关之间的权力关系。横向同级机关之间的关系发生于属同一级别又受同一个上级机关直接领导的机关之间。 3)国家公务员与行政机关之间的权力关系。主要体现在特殊劳动关系、职务关系、工作关系和代表关系。 B、行政系统外部的行政权力关系。它主要包括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形成的行政管理权力关系以及行政监督权力关系,表现为: 1)行政管理权力关系。指行政主体依法对行政相对人即公民、企业组织、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进行行政管理时所产生的权力关系,它是行政系统外部行政权力关系的主要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阶层变化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阶层变化分析 【内容摘要】从宏观层面上来看待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就会发现,阶层结构的变化是中国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的最核心内容。在这三十多年中,中国经历着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经历着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这些转变最直接地体现在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现代化变迁上。 关键词:改革开放社会阶层 1978年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实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原来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阶层分化了,产生了诸如经理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和农民工群体等新的社会阶层,各个社会阶层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也发生了并且还在继续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下面就简单的介绍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阶层的变化。 (一)社会结构的中下层在逐步缩小 l、农业劳动者不断地向其他社会阶层流动,农业劳动者阶层正在逐渐缩小 农业劳动者阶层的缩小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必然结果。在发达国家,农业劳动者已不再是社会的主要阶层,一般都仅占其总人口的15%以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劳动者数量在大量减少,他们占就业人口的比重从1978年的67.4%下降到2008年的34%。外出务工经商、兴办乡镇企业、接受高等教育以及城市化,是当前中国农业劳动者实现社会流动的主要途径。仅仅外出务工经商就吸纳了8000多万农业劳动者,还有上亿农业劳动者被吸纳到乡镇企业,成为乡镇企业工人、企业家和管理人员。在未来的十几年中,农业劳动者的数量还将继续下降,但下降的速度要取决于经济增长和城市化的速度。 2、商业服务业员工和产业工人阶层在分化 伴随着农业劳动者的逐年减少,整个社会结构的中下层(或底层)部分也在逐步缩小。当然,社会结构的中下层部分不仅包括农业劳动者,通常还包括传统型的、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商业服务业员工与产业工人。 在过去二十多年中,商业服务业劳动者的数量有所上升,近年来,一些以商业服务业为中心的城市发展迅速,小城镇的扩张运动还在持续,这些将导致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规模的继续增长,并开始出现分化,尤其是随着新兴服务行业的出现,随着服务行业的产业层次逐渐提高和日益规范化、现代化,这个阶层

公共政策的形成与当代中国的党政关系

2006年8月 理论学刊 Aug.2006 第8期 总第150期 Theory Journa l No.8Ser.No.150公共政策的形成与当代中国的党政关系 方 雷,赵永超 (山东大学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山东济南250100) 〔摘 要〕在现代国家治理中,公共政策是政府治理国家的一种重要手段。而在我国的政治实践过程中,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形成了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公共政策的形成模式。这种政策形成模式在现实政治实践中产生了很多问题,现实政治的发展迫切要求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其关键是要使党政关系朝着规范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公共政策;治理;政党政策;党政关系 〔中图分类号〕D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909(2006)08-0079-03 在当今国家治理中,公共政策是政府治理国家的一种重要手段,而现代政治又主要表现为政党政治,因此,在现代社会,一个国家公共政策的形成和执行与政党的执政方式和执政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民主化浪潮的发展,特别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如何从根本上改善“党”与“政”之间的关系,成为深受我国理论界和学术界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我国公共政策形成过程中存在的党政二元管理主体及其权力配置方面不合理问题的分析,探讨执政党与政府在公共政策形成方面发挥的实然作用和应然作用,并进一步提出理顺党政关系的思考和建议。 一、公共政策与政党政策的关系 从理论上讲,政府与政党之间、公共政策与政党政策之间是有很大区别的。政府是整个社会的代表,是由各政党、各社会团体、各社会阶层和全体国民选出的利益代言人,它是具有合法授权的、完全代表民意和社会普遍利益的行政机构,并且以全社会的名义对社会进行管理。政府是行使公共权力的机关,是国家主权的表现形式,其政策具有权威性和法律效力。然而,政党是政治代表。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根本利益的政治团体和组织。“从政党本身的社会属性来看,它仅仅是社会中部分人的利益关系之结集,是部分人的最高的政治组织而已,……政党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并不总是完全一致的。”[1](P133-134)公共政策是作为公共权力主体的政府为解决公共事务而进行的“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主要是指政府制定的具有直接约束力的行为规范、行动准则和活动目标与措施。我国学者陈庆云对公共政策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他把公共政策定义为:“公共政策是政府根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2](P9)这一定义强调的其中一点是:公共政策是政府的政策,是政府制定的行为准则,这些准则首先体现了政府的政治行为,是政府活动的产物。简单地说,公共政策是政府用来“处理或解决公共问题或公共目标”的[3](P3)。 政党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不一致性,“决定了政党代表的只是次级的公共利益,政党力量只是社会局部政治力量而不是公共权力,即使政党成为执政党从而掌握社会的公共权力,也必须经过一定的合法的转化程序。”[1](P134)因而,政党政策只能是对本党党员具有直接约束力的行为规范、行动准则、活动目标和措施,它不能直接用于解决公共事务,不能对公众产生直接的约束力。政党政策不等同于公共政策。 二、传统的以党为核心的公共政策形成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 当今世界政治从本质上看是政党政治时代。“所谓政府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作是执政党的政策。”[4](P66)在西方发达国家,政党通常通过控制议会或掌握政府行政权来制定政策。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有自己特殊的国情;中国共产党作为处于特殊国情环境下的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有自己 97

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读后感

《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读后感 通过读完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之后,使我对中国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各阶级层次的划分有了一个更清楚的认识。 首先,毛泽东在这篇文章里针对当时在革命中、在党内存在的问题,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从客观的角度出发,运用阶级分析方法对社会各阶级进行了深刻地剖析。他从各阶级的利益角度出发将中国社会的阶级划分为官僚资产阶级和买办阶级,中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及无产阶级五个层次。并且对各个阶级的性质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找出它们对于革命的重要性及它们的政治立场和革命性质。准确回答了“谁是我们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这个具有深远意义的问题。 在这里边,毛泽东指出官僚资产阶级和买办阶级他们是极端的反革命派,和中国革命的目的完全不相容;中产阶级对于中国革命具有矛盾的态度,它们既可以成为中国革命道路上的一员,也可能成为反革命成员;小资产阶级和半无产阶级是一个复杂的阶级,他们由于受封建社会的地主阶级及大资产阶级剥削的程度不同,而对革命的热情也各不相同,但是总体上,它们还是比较支持革命的;无产阶级是中国新的生产力的代表者,是近代中国最进步的阶级,是中国革命道路中的领导力量。 文章的最后,毛泽东还为“谁是我们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这个问题作了一个详细的总结。那就是: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以及附属于他们的一部分反动知识界,是我们的敌人!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那动摇不定的中产阶级,其右翼可能是我们的敌人,其左翼可能是我们的朋友——但我们要时常提防他们,不要让他们扰乱了我们的阵线! 中国革命的成功以及新中国的成立也都证明了毛泽东的论断的正确性。正是由于毛泽东对中国各阶级性质的深刻认识以及对它们层次的明确划分,才使中国在最初的革命道路中选择了正确的革命道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的悲苦命运。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1.政府的特征:①.权威的广泛性;②.成员的非自愿性;③.暴力的垄断性;④.权力的 合法性。 2.政府的概念:政府是国家进行阶级统治、政治调控、权力执行和社会管理的机关。 它理所当然的包括立法、行政、司法机构在内。 3.关于宪法一词,在中国19世纪90年代,郑观应著《盛世危言》,提出定立宪和开议 院的主张,首先使用了宪法一词。 4.宪法的概念:宪法不是普通的法律,而是纲领性的国家大法;不是一般的部门法, 而是规定国家组织、政府制度及其指导原则,并集中反映社会发展和民众要求的国家根本法。 5.五四宪法的性质:它明确规定了国家和社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根本性质和前进方 向,是一部社会主义的宪法,并对新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6.宪法结构:宪法的内容决定了宪法的结构。中国现行宪法是由序言、总纲、公民的 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以及国旗、国歌、国徽和首都等五个部分组成。 7.宪法功能:首先,从政治角度进行分析,宪法最直接的首要功能就是确认革命胜利 成果,巩固国家政权。其次,从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角度进行分析,宪法的功能表现在维护经济基础,促进经济发展上。第三,从法制的角度进行分析,宪法的功能表现在健全法律制度,推动法制建设上。第四,从保障人权的角度进行分析,宪法的功能表现在保障并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上。第五,从思想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宪法还具有确认文化制度,促进精神文明发展的功能。 8.宪法的性质:宪法除具有一般法律的性质(如规范性、资源型、强制性、科学性等), 还具有其特殊性质。包括宪法的至上性和根本性;宪法的原则性和全面性;宪法的民主性。 9.宪法的原则:人民主权原则,基本人权原则,法制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 10.国家结构形式的概念:是指国家的中央政权机关与地方政权机关、整体与部分之间 的构成方式,它是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的关系在国家组织结构形式和原则上的体现。 11.公民的基本权利:平等权,政治民主和自由权,宗教信仰自由权,人身自由权, 受益权,特定公民的权利和自由。 12.公民的基本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纪守法和尊重社会公德,维护国 家安全、荣誉和利益,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依法纳税。 13.中国政党制度基本概况:①.中国共产党的概况,组织机构自上而下分为中央组织、 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三级;最高机构为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5年一次),下设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②. 中国民主党派概况,八大民主党派,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民革,1947.11,香港),中国民主同盟(民盟,1941.3),中国民主建国会(民建,1945.12,重庆),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1945.12,上海),中国农工民主党(农工党),中国致公党(致公党,1925.10),九三学社(九三,1944),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台盟,1947.11,香港)。各民主党派的性质,民主革命时期是阶级联盟,1949—1956年是革命阶级联盟,1956年后是政治联盟。 14.中国政党制度的基本特点:多党合作制;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5.正确处理政党和国家权力机关的关系:第一.各司其职,职能归类;第二.执政党应

新中国社会阶层分析

新中国社会阶层分析 新华网浙江频道9月22日电(《观察与思考》杂志■记者刘晓林)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新中国十大社会阶层的划分和流动”的推出,在中国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因为它与每一个人都不无关系,因此人们对它的关注度极高。为探讨这一课题,观察记者日前特地赶到北京,与负责这一课题的课题组组长、中国社会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陆学艺教授进行了对话…… 记者:目前,你们把中国社会划分为十大阶层,按顺序排列是: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拥有组织资源);经理人阶层(拥有文化资源和组织资源);私营企业主阶层(拥有经济资源);专业技术人员阶层(拥有文化资源);办事人员阶层(拥有少量文化资源或组织资源);个体工商户阶层(拥有少量经济资源);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拥有很少量三种资源);产业工人阶层(拥有很少量三种资源);农业劳动者阶层(拥有很少量三种资源);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基本没有三种资源)。请具体说说是依据什么来划分的? 陆学艺:原来的欧美也好,中国的毛泽东主席也好,都是以生产资料的占有为标准来划分的。我们的

划分,进行了3年的实际调查,根据工业化国家和社会的实际情况,以社会职业为标准和基础进行划分。另外补充三点:即有权没有(拥有组织资源吗)?有钱没有(拥有经济资源吗)?有文化没有(拥有文化资源吗)? 国外的划分标准一般根据职业的不同,一般来说如果职业高,相应的三种资源也多,两者基本上是成比例的。但在中国,有时职业与三种资源的拥有量并不一致。 因此,在职业分类的基础上,我们又以人们对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来表现各社会阶层的基本特征。组织资源也可以称为权力资源,主要指依据国家政权组织和执政党组织系统而拥有的支配社会资源(包括人和物)的能力;经济资源主要是指生产资料所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文化资源是指社会以证书或资格加以认可的知识和技能的拥有,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学历文凭。 我们认为,在当代中国社会,这三种资源的拥有状况是各社会群体及成员在阶层结构中的位置以及个人的综合社会经济地位的标志。如果说职业类别是我们划分中国社会阶层类别的基础,那么,这些资源的占有情况则是我们确定各社会阶层的社会等级差别的

评《中国各社会阶层的分析》

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 严铭 阶层是对人群的划分,同阶级、等级一样,不是对人群横向的划分(如对牧人、渔人、农人、工人的划分,它表现为劳动者分工,即人与某种劳动职能的固定结合关系),而是对人群纵向的划分。人群的横向划分决定着人们怎样互相交换其活动,反映着人对人的依赖关系。人群的纵向划分决定着人的高低差别,反映着人对人的压迫关系。 在马克思主义中既有阶级概念,又有阶层概念。当这两个概念并用时,阶层通常是阶级的组成部分,表示阶级内部次一级的划分,隶属于阶级,有时也包括其阶级归属尚不明朗的过渡性成份。 由陆学艺主编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如实地指出了当代中国不是人人平等的无阶层社会,而是人与人之间存在着高低差别的社会;比较客观地描述了当代中国人群的这种差别,为人们研究这一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调查材料;在对人群分层时,指出国家与社会管理者处于社会上层,产业工人处于社会下层,中间隔着6个社会阶层,从而使读者可以看出前者已经不像改革开放前那样是工人阶级的代表者,而后者则不是主导阶层(第105页),自然不再属于领导阶级,正在逐渐滑向弱势地位;正确指出“私营企业主阶层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育和发展的过程中产生和成长起来的。”(第16页)此外,还对政府有关部门在教育经费使用上的两极分化做法表示了义愤(见此书第96-97页),等等。这些都是值得肯定和称道的。 此书在描述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现象时,旗帜鲜明地用阶层论代替了阶级论。自然,它就没有也不可能对社会阶层进行阶级归并,正确揭示我国当前的阶级状况。 之所以如此,是作者认为中国共产党已经不是革命党而是执政党,“目标”应当“变化”为团结和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来实现社会经济的发展(第7页),通过广泛妥协和“合作”实现各阶层的“共赢”(第99页,第108页),即用阶级阶层合作来代替阶级斗争。认为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对社会分层状况“传统政治意识形态无法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第99页)。这里所说的“传统政治意识形态”显然特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作者认为它无法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已经“过时”,因而应当予以“扫除”(第104页)。 然而,在“扫除过时意识形态的障碍”(第104页)的同时,此书又想表白自己所用的阶层论并不是“非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第5页)。为此,它求助于英文词汇。说,在“大多数”英文文献中,并不存在“阶级”与“阶层”两个概念的明显区别,“大多数”理论家都采用同一个词汇:“class”,它既可以被译成“阶级”,也可以被译成“阶层”(见此书第5-6页),并就此写了一大段说明。这段文字似乎是想让一部分赞同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的读者感觉,此书所说的“阶层”同“阶级”本是同一个概念,此书所用的阶层论就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就没有必要把“阶级”改称“阶层”。但为什么又改了呢?此书说:“在中文中,情况有所不同,‘阶级’这一词汇往往是指传统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阶级概念——即由生产资料占有来进行划分的、相互之间存在利益冲突、对立、斗争关系的群体,这一词汇让

我国现阶段阶级状况分析

中国现阶段社会阶级状况分析 阶级概念一词并不存在任何单一的、正确的定义,对于它也没有任何正确的测量。据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事业中指出,阶级首先是一个经济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阶级的出现与存在都是一种试试,是人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马克思在1919年出版的《伟大的创举》中就曾明确指出:“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的赎回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阶级就是这样的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的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从这些经典作家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经济关系在阶级的划分中的重要性。 对于单独的个人之所以组合成阶级,只是因为她们要进行共同的斗争,来反抗某一另外阶级。在其他方面,她们本身就是相对独立的竞争者。另一方面,阶级对于个人来说又是独立的,因为她们个人可以看到自己的生活条件是早已决定的。阶级决定她们的生产状况,同时也决定她们的个人命运,使她们受到支配。 关键词:阶级地位不同经济关系生产状况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急剧变化的社会结构和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用什么理论、什么方法和标准来描述、分析中国社会的阶级阶层结构,目前各社会界均还没有一致看法。 社会阶级分层结构是指社会系统中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构成方式与比例关系,它是依据某些特定的原则、标准和方法,对社会成员阶层归属的划分,从而确定各社会成员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社会分层问题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不管情况发生怎样的变化,社会学对社会分层问题始终予以关注和研究,因为它反映的是一个社会最重要的社会关系,最核心的社会层面,特别是在今天,它已成为中国社会大变革中的一个最具攻坚的难点和重点。 早期,毛主席就已经进行了一次关于我国的社会阶级的分析。以他看来,社会可分为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阶级两大阶级。可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国情已发生了翻天腹地的变化,各阶级都发生了巨大的分变演化。我国的社会阶级状况不再是能单纯的可以用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阶级来简单的划分了。

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分析

自从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发表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的变迁,各个阶级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剧烈演变。直到改革前夜,当年的中国各阶级演变成干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四个群体,这四个群体又可进一步合并为农民和非农两个大群体。改革二十多年来,上述四个群体抑或是两个大群体又进一步演变为6个阶层。即官权阶层、富豪阶层、中产阶层、平民阶层、贫困阶层、知识阶层。从阶级──群体──阶层,反映了三个时代三种不同的社会组合,也反映了人们在不同时代从不同角度对不同社会组合的不同认识。那么,当代这6个阶层的社会经济地位、生存态度和价值取向又是怎样的呢?(https://www.wendangku.net/doc/a515719121.html,) 官权阶层。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官本位国家,历代的官员不仅数量大,而且地位特殊。但当代中国官员阶层的特殊性不仅在于他数量空前庞大,还在于他是在体制转轨过程中突出、发展起来的。一方面,他担当着改革推动者的角色,另一方面,他又有自己的利益,这种利益事实上在不断膨胀。大大小小握有实权的官员从公开的收入看虽然并不很高,但由于享受着汽车、房子、电话、医疗等一系列优厚待遇,以及其他种种无形的待遇,所以实际收入、消费水平比较高。这是明面上的。如果考虑到相当一部分权官存在这样那样并不违法的灰色收入,这部分官员的实际收入还要高。如果再考虑到还有一部分权官利用手中权力捞取黑色收入,比如受贿、贪污、化公为私等,那末这部分人的收入就难以计算了。当然,一旦东窗事发另当别论。近年官权阶层又出现了五个倾向:一是讲究排场、享受的攀比之风趋于厉害,即所谓轿车越坐越好,越坐越专;房子越住越大,越住越阔;招待越来越讲究档次。二是中高级官员卷入腐败的增多,大案要案明显上升。三是塌方式腐败趋于严重,即“一窝黑”、“一班蛀”的案件增多。四是颓废空气正在弥漫开来,越来越多的官员奉行“不捞白不捞”、“不乐白不乐”的哲学,及时行乐且唯恐不及。五是傍“大款”风方兴未艾,一些官员只对财大气粗的私营企业主感兴趣,对外商感兴趣,而对小老百姓的疾苦包括受中外老板们欺凌的普通员工的疾苦却缺乏起码的同情心。但与此同时,这个阶层中不少有识之士深深怀有危机感和改革的紧迫感,迫切希望通过加快政治体制改革消除腐败,摆脱困境,改善和加强对社会的领导。但由于权力运行规律使然,他们又很难超越自身的局限性推进改革,而在维护权力和改革的平衡之间小心翼翼地寻求着出路。毫无疑问,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和改革的深化,社会结构的继续变化,官员阶层所处的矛盾地位还会进一步突出。能否在推进社会发展中改善自身和变化自身,将是这个阶层越来越面临的难题。能否解开这道难题,既取决于这个阶层本身的努力,也取决于其他社会阶层的推动和支持程度。(https://www.wendangku.net/doc/a515719121.html,) 富豪阶层。这是改革以来出现的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阶层。这个阶层人数很少,不超过总人口的0.3%,即350万人左右(包括家庭成员,下同)。但控制的财富已达到十分惊人的程度,其银行存款大约占全部居民存款的1/3以上,家庭收入估计也占全部居民收入的30%以上,这些人的私人资产一般都在3百万元以上,有的达到几亿元甚至更多。这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的最大受惠阶层,大约构成如下:①借助权力利用体制空隙暴富起来的。这部分人包括官权阶层的亲属、下属、朋友以及那些通过种种手段和官权阶层建立关系的人。他们在20世纪80年代中末和90年代初期,利用价格双轨、利率差档、房地产批转租等体制空隙,大肆参与紧缺物资、批文批件、贷款、地皮的倒腾,转眼之间就聚敛起大量的财富。②直接运用权力化公为私暴富起来的。这主要是一些腐败的国有企业负责人和掌握大量资金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