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2006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

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钱 林 晓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摘 要] 本研究分析了有代表性的关于教育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观点,提出用“教育经济问题”来概括教育经济学研究对象,并对教育经济问题的内涵进行了界定,提出了教育经济问题划分的标准。

[关键词] 教育经济学 研究对象 教育经济问题

The Researching Objects of Education Economics

QIAN Lin-xiao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 430079,Hubei)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ses some representative viewpoints about the researching objects of education economics , and brings up the conception of educational economic problem to generalize the researching objects of education economics . This paper also defines the meaning of educational economic problem , and points out the compartmentalizational standard of educational economic problem .

Key words: education economics researching objects educational economic problem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经济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虽然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但是很多基础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对于教育经济学研究对象及范围的概括和界定就是这样的一个问题。本研究分析了有代表性的关于教育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观点,提出用“教育经济问题”来概括教育经济学研究对象,并对教育经济问题的内涵进行了界定,提出了教育经济问题划分的标准。

二、文献综述: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关于教育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认识,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一)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是教育经济学最基本的研究对象

这是最普遍最常见的观点,绝大多数学者在谈到教育经济学研究对象时,都会将“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放在首位,即使他认为教育经济学还存在其他的研究对象。

1、国外学者的代表性观点

前苏联教育经济学家科斯坦扬在《教育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一书中提出:“教育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研究国民经济的一个部门——教育部门所反映的生产关系特点及其与生产力的相互作用,从而揭示社会主义经济规律在该领域所起的特殊作用。教育经济学研究社会用来进行熟练劳动力扩大再生产的物质和货币资金的周转,这种周转是通过教育体制来实现的,其目的是满足发展国民经济,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需要。”“教育经济学研究劳动和经济关系发展的规律性,这种关系归根到底是同培养和发展智能,培养和提高劳动力的职业技能以及劳动力在国民经济中的分配和使用有关的。”[1](P8-9)

日本教育经济学和教育学学者金子元久在分析教育经济学的发展历史时指出,在教育经济学的形成中,教育与经济的发展的关联一直是主要的关注点。[2]

有不少学者更强调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中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如M?卡诺伊认为:“教育经济学的核心存在于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联系之中。”[3](P9)

2、国内学者的代表性观点

国内学者持这种观点的比较普遍,如杨葆焜、范先佐在《教育经济学新论》中提出:“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是教育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4](P4)靳希斌在《滞后与超前——20世纪人力资本学说·教育经济学》一书中提出:“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尽管有各种说法,但万变归一,教育经济学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讲,是研究教育与经济关系的一门科学。”[5](P509)此外,厉以宁、王善迈、曾满超、范先佐等都有过类似的提法和表述,不再一一列举。

(二)教育领域内的经济问题是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另一基本问题

王善迈曾归纳了对教育经济学研究对象的三种代表性观点。其一,认为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与经济相互关系的学科;其二,认为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的投入与产出、成本与效益的学科;其三,认为教育经济学是研究稀缺的教育资源如何配置[6]。第二、三种观点实际就是认为教育经济学研究对象是教育经济领域内的经济问题。

持这种观点的一般都是经济学家或经济学家出身的教育经济学学者,他们对教育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观点,不论是稀缺的资源分配还是投入产出或成本收益,都是经济学特别是西方经济学的相关内容在教育经济学领域的反映或移植。例如,E?科恩认为:“教育经济学研究的是在不管是用货币与否的情况下,人和社会是如何选择使用稀缺的生产资源及在社会各种成员和集团中进行(特别是通过正规教育)各种训练、发展知识、技能、智力和品德等等。”[7](P2)

王善迈是这样概括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的:“教育经济学是一门介于教育科学和经济科学之间的边缘交叉学科,其研究对象既不同于教育科学,也不同于经济科学。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与经济相互关系,阐明教育领域经济运动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8](P1)“教育经济学主要是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化的发展规律,研究教育领域中经济投入和产出规律的科学。”[6]

靳希斌、范先佐等都用教育领域内的经济现象和规律来概括教育经济学研究对象,在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三)关于教育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其他提法

上述两种观点是最为普遍的,绝对多数学者都持相同或类似的看法。此外还有一些有影响的观点在表述上较为独特,体现出学者个性化的研究和观念。

例如,厉以宁认为:“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智力投资的社会经济功能和经济效果的科学。”

[9](P6)邱渊认为:“教育经济学研究教育的经济性能,即教育的经济功效与经济条件。这是教育的社会功效与条件中经济因素的简称。”[10](P1)具体而言,教育的经济性能,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对教育的节约要求;教育的生产劳动本质;教育的经济性能的存在方式。[10](P16-28)

(四)关于教育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综合性观点

这类观点只是上述观点的若干部分或提法的组合,严格说来不应单独划为一类。但从教育经济学的论著来看,很多学者都是使用这种综合性的提法,在国内学者中则更为普遍。

例如厉以宁提出:“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在经济增长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研究智力投资效果的科学。”[9](P6)范先佐提出:“教育经济学既要从宏观角度研究教育与经济相互关系与相互作用的规律,也要从理论与实际的角度探讨教育与经济相互作用的各个方

面,同时还要研究教育领域发生的经济现象及其规律,为促进教育目的的实现和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服务。”[11](P39)王善迈、靳希斌等人的观点均有类似之处,不再一一列举。

三、教育经济学研究对象问题探讨的理论前提

在探讨教育经济学研究对象问题之前,有必要对探讨的理论前提进行一定的梳理。

(一)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与研究目的之间的相互关系

对于一门学科来说,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是构成学科研究的基础与前提,也是这门学科与其他学科相区别的特征所在。按照研究对象不同来作为划分学科的标准是主流的观点,同时按照研究方法来划分学科的观点也有非常大的影响。对于基础性的学科有时候研究目的或研究任务并不非常明确,但对于教育经济学这种应用型学科来说,其产生和发展都直接决定于其研究目的,研究目的甚至可以认为是这样的学科存在的前提。

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三者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辩证关系,而且在不同的学科中这些关系又表现出不同的特性。总体来说,一方面,研究目的决定了研究方法,研究方法作用于研究对象;而另一方面,研究目的来源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也制约于研究对象。

对于任何学科特别是人文社会学科来说,研究对象在学科体系中不可能是独立存在的,必然要受到研究方法的制约。也就是说,对于研究者来说,如果不通过某种研究方法,是不可能对研究对象加以观照的。在这个意义上,研究对象不能具有绝对的客观性,研究对象必须是由研究方法决定的。研究方法是可以独立于具体的研究对象而存在的,所以研究方法具有客观性。但是对于具体的研究对象或研究问题来说,研究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是具有一定主观性的,是研究目的和研究者的个人因素所决定的。因此,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都不是纯客观的。

研究对象对于研究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制约和影响,这种制约和影响体现了研究方法的相对客观性。叶澜认为,在研究、认识活动中,对象和方法最为本质的关系,是方法整体和对象特征的适宜性问题,而这种适宜性的改善,绝不能通过消除对象的特征来完成,相反要在进一步把握对象的特征的基础上再选择改组或创造新的方法体系[12](P14-15)。经济学家汪丁丁也曾经说过:“知识的运用首先是知识者个性的体现,其次才有知识在被知识者认可的生产组织中的功能。……在我看来,不了解一个经济的特质,就无法运用经济学理论。”[13](序P2)

研究对象的相对客观性在另一方面体现为当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确定之后,它们相对于研究者而言又具有了相对独立性,它们要服从于自身的逻辑而不仅仅是研究者的主观意志。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说,研究对象是动态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学科内外部的因素变化而不断发生着变化。例如叶澜在研究教育学的发展史时指出:“教育研究的历史表明,认识研究对象与方法关系的方法论的发展,首先是从对象观的突破开始的。对研究对象的认识发生变化以后,必然会引起相关方法的变化。”[12](P89)

(二)教育经济学研究对象问题的探讨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研究方法对研究对象的决定性

研究对象不可能独立于研究方法而存在,在概括和界定研究对象时,应该体现出研究方法的决定性。

关于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目前教育经济学界一个主流的看法是,教育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理论研究教育中的经济问题的学问[14]。对于这一点,可以从教育经济学的学科归属问题上看出来。在教育经济学学科归属问题上,存在着从属派和独立派之争。从属派分为经济学科从属派和教育学科从属派,主要是经济学科从属派。独立派认为,教育经济学产生于教

育学科与经济学科的交叉,是由两者结合而形成的一个独立的领域,是新兴的边缘学科,既不属于教育学科也不属于经济学科[5](P393)。在从属派中,经济学从属派自然是认为教育经济学运用的是经济学的方法,多数的国外学者包括欧美、日本、前苏联等都是持这样的观点,如M·布劳格[15](P1)、科斯坦扬等[1](P3,10-12);而独立派中,多数人认为教育经济学是经济学方法和教育学对象的交叉。所以,教育经济学运用的方法主要来自于经济学,是得到学界普遍认同的。

因此,在探讨教育经济学研究对象问题时,不能离开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这一前提。

2、研究对象自身的特性

对于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完全可以这样理解:如果不是运用经济学的方法,那么根本就不会存在教育经济学这一学科。但是,这样的理解同样可以用于对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的陈述:如果运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的不是教育领域的问题,那么同样也不能成为教育经济学。在教育经济学的研究中,经济学方法的运用绝不是无条件的,不仅要求所研究的问题具有适于经济学方法的特定属性,而且要受到研究对象自身特殊性的制约。简单地将经济学方法照搬到教育问题研究中,把教育问题转变为单纯的经济问题,会对研究的客观有效性产生不良的影响。有不少学者批评了在教育经济学研究中简单照搬经济学方法的做法。如马久姆达认为:“……教育经济学中已经出现的一些研究范例……它们都是基本经济学中常见的研究范例的类似物。我曾试图证明,采用通常的类推法时,最后往往发现这样做是在太过于简单化了……”[16](P1)“教育经济学的主要的和引人注目的目的似乎就是把教育过程作为标准的经济活动来加以描述。这种做法显然是过分简化而不是说明了经济学家真正想要描述的对象。”[16](P8)

对于经济学方法在教育领域的适用性,很容易达成以下两点共识:其一,经济学方法显然是适用于教育领域的研究的,如果不适合的话,也就不会存在教育经济学这门学科了;其二,经济学方法也肯定不能适用于整个教育领域。在经济学方法所不适用的部分中,有的问题可以适用其他的学科来进行研究。在教育问题的全体中,除去这些可以适用其他学科方法进行研究的问题之后,剩下的问题可以称为“教育学问题”,这样的问题处于教育领域之中核心的、理念的、形而上的层面,是教育问题的元问题[17](P15-18)。

对于适用经济学方法来解决的教育问题,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问题不仅仅出现在教育领域,在其他领域也会出现,而且并不因为存在于教育领域中而与在其他领域中的同样问题相比有特殊之处。例如,助学贷款问题,对于银行来说,恐怕和其他的政策性贷款或商业性贷款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这类问题不妨称为教育领域的纯粹经济问题。这类问题需要甚至是必须运用经济学方法进行研究,而问题本身的教育特性对研究没有太大的影响甚至没有任何影响。另一类问题可能仅仅出现在教育领域,或者虽然在别的领域也会出现,但因为存在于教育领域中而与在其他领域中的同样问题相比具有特殊性。这类问题有运用经济学方法进行研究的可能性,而问题本身的教育特性对研究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这类问题不妨称为教育领域的非纯粹经济问题。这两类问题的共同特点在于它们都具有适用经济学方法进行研究的特定属性。从解决现实问题的角度来说,两类问题都很重要;从教育经济学学科研究角度来说,后者更为重要,更能凸现研究的学科性。

3、表述上的要求

研究对象问题是一门学科最基础的问题之一,所以表述上首先应该简洁明了,不宜过于复杂,也尽量不要使用学科中特有的术语。其次,要有宽泛的概括性,应该能够较好的涵盖学科研究所涉及内容。最后,不宜界定得太清楚明确,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要考虑到学科未来研究领域的拓展。

四、对几种代表性观点的分析与评述

(一)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二战后增长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的研究中,传统的经济学观点无法解释在国民收入增长计量分析中出现的“余数”或“残差”[11](P22-23),也无法解释战后经济发展中的诸多难解之“谜”,例如:战败国德日经济的快速恢复而一些受到发达国家经济援助的国家却长期经济停滞不前;美国对外贸易中的“里昂惕夫之谜”;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中伴随的“资本-所得”比例下降;等等[5](P14-15)。为了解答这些问题,研究者试图从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入手进行研究,由此产生了人力资本理论,进而产生了以人力资本理论为理论基础的教育经济学。所以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是自教育经济学产生伊始的就必须要探讨的首要课题。

在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中,经济显然指的是社会生产领域,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合。在这个意义上,教育既是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有相对的独立性。这种相对的独立性体现在教育虽然对经济发展有贡献,但教育的目的并不外全是为经济服务的。从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历史来看,对教育与经济的关系的研究,偏重于宏观领域,把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来探讨教育如何促进经济的发展。

随着教育经济学的发展,研究重心逐渐向教育领域内部转移。这种转移有其必然性。首先,总体上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逐渐形成了共识,研究开始深入到教育内部结构层次与经济的不同领域之间的相互关系,例如教育与收入分配等[2];其次,对教育与经济的关系的研究开始偏重于对教育的投入方面,而研究对教育的投入问题,必然要深入到教育领域的内部;最后,教育与经济的关系研究也不能离开教育领域的内部经济问题,随着研究的深入,教育领域内部的微观经济问题逐渐凸现,越来越引起研究者的重视。

因此,教育与经济的关系虽然仍是教育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但是随着教育经济学的发展研究的重心开始逐渐向教育领域内部转移,研究层面也由完全的宏观层面逐步转向宏微观并重。

(二)教育领域内的经济问题

随着教育经济学的发展,对教育领域内的经济问题研究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很多学者都意识到了这一点,但他们的具体表述并不尽相同。如前面文献综述中所归纳的,有的学者直接使用教育领域内的经济问题或类似提法,而有的学者则表述为稀缺的教育资源配置、教育的投入产出或成本收益等。后者的观点显然是经济学特别是西方经济学的相关内容在教育经济学领域的反映或移植

稀缺的资源配置问题当然是经济学的主题。但是,从现代的观点看来,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学研究的是人的行为,准确地说,是理性行为假设下的人的行为[18](P2)。在现代经济学发展中,这种变化可以从四方面体现出来:其一,博弈论逐渐成为经济学的基石;其二;经济学家们越来越对地将注意力由价格制度转向非价格制度,以及新制度经济学在经济学研究中受到的巨大推崇;其三,行为经济学的产生和迅速发展;其四,经济学和社会学之间界线的重新描绘,以及“新经济社会学”和“理性选择社会学”的产生[19](P4-20)。教育的核心是人,所以教育经济学更应把研究人的行为放在首位。

成本与收益是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成本和收益研究主要用于个人、企业和行业范畴,在宏观领域则运用得较少。虽然教育经济学中也要运用到成本和收益概念,但与经济学中的成本和收益还是有所区别的。因为公益性是教育的基本理念,多数学校包括私立学校都是非盈利性的,而且经济利益往往不是个人接受教育和社会教育事业发展的唯一甚至主要的目的。所以成本和收益分析虽然是教育经济学中重要的内容,但用成本和收益来概括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并不适宜。

用投入产出来描述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还是比较有概括力的。投入产出是所有经济问题共同的结构,不具有投入产出结构的问题自然谈不上资源配置,肯定不适用经济学方法进行研究。因为经济学中的投入产出是围绕着生产过程的,投入的是生产要素,产出的是产品,所以在经济学中没有也不必要对投入产出加以界定。但在教育经济学研究中,多数的教育行为并非直接的生产行为,所以如果要将某种教育行为视为生产来进行研究,除了要求该行为必须具有投入产出结构以外,还必须要求其投入和产出都要有类似于生产过程中投入和产出的性质。所以在教育经济学研究中,投入和产出概念必须要经过一定的界定以后才能使用。由于并非所有具有投入产出结构的教育行为都可以适用经济学方法进行研究,这种界定实际上就是对教育经济学研究范围的确定。由此可见,具有投入产出结构仅仅是教育问题成为教育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所以投入产出可以作为确定教育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范围的标准之一,但不适宜于用来概括和界定教育经济学研究对象。

(三)综合性观点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和教育领域内的经济问题都是教育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组成部分,也正是因为如此,很多学者才用综合性的提法来表述。但是,这种综合性的表述存在一个问题,却一直没有引起注意,那就是表述中逻辑上的概念前后不一致。在教育与经济的关系的表述中,“经济”指的是社会生产领域,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合;但在教育领域内的经济问题的表述中,“经济”显然指的不是生产,一方面可以将其解释为经济的原初含义“节俭”、“效率”等,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为对经济学方法的运用。虽然这种不一致不会引起歧义,但从科学严谨性来说还是应该尽量避免的。

五、教育经济问题的内涵和划分标准

综合上述分析,本研究提出,用“教育的经济(学)问题”来界定和概括教育经济学研究对象,简称为“教育经济问题”。

(一)教育经济问题的内涵

1、教育经济问题中的“经济”,应解释为经济学研究的方法和理论模式,即在理性行为前提假设下和投入产出结构中,寻找最优化的资源配置。

2、教育经济问题中的“教育”,属于广义的“大”教育范畴,是一种(类)特定的行为或过程。教育经济学要研究的问题不仅仅在教育领域之内,还包括宏观上的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教育(的)”这种提法能够很好地对上述二者予以概括。

3、教育经济问题中的“问题”,用“现象”、“行为”、“规律”等其实也没有太本质的区别,但“问题”强调了教育经济学的应用型学科的地位,凸现了问题意识和对现实的关注。虽然应用型学科与理论型学科之间并不存在严格的分解,而且用“问题”来概括研究对象有“窄化”的嫌疑[12](P307-308)。但本研究认为“问题”的提法,不仅更符合人们的习惯,也更符合教育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实际状况。

4、教育经济问题的提法不仅概括力强、简洁明了,与“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和“教育领域的经济问题”的提法相比,在强调经济学方法的同时,也凸现了教育问题自身的特殊性。

(二)教育经济问题的划分标准

教育经济问题是教育问题的组成部分,是适用于经济学方法进行研究的教育问题。教育经济问题的划分标准,取决于经济学研究的方法和理论模式。本研究提出以下的划分标准。

1、盈利性标准

公益性和盈利性是经常谈到的教育问题的经济属性特征,但二者之间并非互补关系。如果按照严格的公益性和盈利性界定来看,二者的关系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从上图可以看出,在教育问题全集中,除了严格的公益性和盈利性部分以外,还存在着一定的非公益性也非盈利性的中间领域。必须强调的是,教育问题的公益性和盈利性性质应该是由非经济因素决定的,如法律、政策、教育传统、文化等。经济研究中认为某种行为或某种组织的运作能够带来经济利益,这可以称为“可盈利性”,要与教育问题的盈利性性质相区别。可盈利性仅仅是盈利性的必要条件,不能由可盈利性推导出盈利性。(这一点是处理教育产业化、公立学校改革这类问题的政策与学术争议的理论前提。当然,必须要着重强调的是,公益性不等价于政府行为,盈利性也不等价于企业或个人行为。) 教育经济问题划分的盈利性标准是:所有的盈利性问题均为教育经济问题,适用经济学方法进行研究,是教育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组成部分。

2、投入产出结构和可计量性标准

前文中已经分析过,投入产出是所有经济问题共同的结构。对于教育经济问题来说,除了必须具有投入产出结构以外,还要求投入和产出满足可计量性标准。这是因为,经济学研究从形式上来说最基本的模式是构建经济模型,经济模型是指用来描述经济现象有关的经济变量的依存关系的理论结构。虽然经济模型既可以用数学公式来表示,也可以用文字和图形的方式来表示,但是其核心是数学的,如果有关现象不能在经济模型中变量化,那么就无法运用经济学方法来进行分析。

可计量性分为两种,客观可计量性和数学可计量性。

客观可计量性是指对象具有经济意义上的能被客观计量的性质,使得该对象可以直接在经济数学模型中用变量或常量来表示。具备客观可计量性的可以是经济物质,如资金、固定资产,也可以是非物质的经济要素,如劳动时间、劳动强度等。

数学可计量性是指对象虽然不具有客观可计量性,但具有在数学抽象意义上的可比性、反身性、传递性等假设性质。可比性是指不同对象之间可以进行比较,反身性是指对象的任何组合都强于自身,传递性是指对象之间比较的结果可以传递,如A>B且B>C,则A>C。如果对象具有这样的性质,就能够在经济模型中作为变量处理。在教育过程中,有的不具有客观可计量性的对象是具有这样的性质或可以近似认为具有这样性质的,如某些专业技能、记忆力、反应速度等,这些可以成为经济数学模型中的变量,处理上类似于微观经济学消费行为理论中的效用变量等。有的对象则不具有这样的性质,如道德水平、艺术感悟、爱心等,就不能成为经济数学模型中的变量。也就是说,涉及这些对象的教育过程是无法构建经济数学模型的,不能适用经济学方法来进行研究,也就不是教育经济问题。

投入产出结构和可计量性标准见下表:

类别

是否具有

投入产出结构

投入端和产出端的可计量性

是否教育

经济问题

A 是 均有客观可计量性 是

B 是 一端有客观可计量性,另一端有数学可计量性 是

C 是 均无客观可计量性 否

D 否 ——— 否

要说明的一点是,如果投入产出端都只具有数学可计量性,这样的问题即使能够建立数学模型也没有现实的经济意义,所以在教育经济问题划分标准中排除了这类问题。

3、发展标准和主观标准

经济学、教育学和其他相关学科都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导致教育经济问题的划分标准也不是完全静态的,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例如,现在不可计量的教育对象,随着教育学、心理学的发展可能会变得可以计量。所以不能把界线划得过于严格。

对于教育经济问题的划分标准并非严格的不可逾越的条条框框,学术上的很多突破往往是在突破界限的时候取得的。主观标准就是为研究者提供的一条底线,对于不符合上述标准的教育问题,研究这可以主观地将其视为教育经济问题来进行研究。但是必须指出的是,这样的研究的有效性和政策参考价值是有待检验和商榷的。

(三)教育经济学研究的有效性和政策参考价值

根据教育经济问题本身的特性,教育经济学研究的有效性和政策参考价值是不同的。如前面所说的纯粹的经济问题,显然研究的有效性和政策参考价值最大;而有的问题,则可能只是可供参考甚至仅供参考。

这个问题已经超出了本研究的范围,限于篇幅,不再予以探讨。

六、结语

对于教育经济学这样年轻的迅速发展中的学科来说,对研究对象是什么这种基础性问题进行探讨是十分有意义的。希望本研究能够对学界同仁有所启发,为促进教育经济学的规范化发展起到一点作用。

参考文献:

[1][苏]科斯坦扬.教育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2][日]金子元久.教育经济学的20年——从教育社会科学全面的观点[J].刘文君译.教育与经济,2005,(1):1-5

[3][美]M?卡诺伊.教育经济学国际百科全书(第二版)[M].闵维方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杨葆焜,范先佐.教育经济学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5]靳希斌.从滞后到超前——20世纪人力资本学说·教育经济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6]王善迈.关于教育经济学对象与方法的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8-32

[7][美]E·科恩.教育经济学[M].王玉昆等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8]王善迈.教育经济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9]厉以宁.教育经济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

[10]邱渊.教育经济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1]范先佐.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12]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13]汪丁丁.直面现象:经济学家的实然世界[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0

[14]宁本涛.教育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反思[J].教育与经济,2006,(1):42-45

[15][英]M·布劳格.教育经济学导论[M].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

[16][印]塔帕斯·马久姆达.新教育经济学导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

[17]石中英.教育学的文化性格[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18]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19][瑞典]斯威德伯格.经济学与社会学——研究范围的重新界定:与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对话[M].安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经济学学习心得体会范文word.doc

一、学习现代经济学的心得体会 答:通过几个月的学习经济学,我初步的了解到了现在经济学的一些概念和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应该注意问题。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分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 从微观方面说,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为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 在理解概念的同时我们必须注意: ①、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这个行为所研究的是家庭如何把有限的收入分配于各种物品的消费,以实现满足程度最大化,以及企业如何把有限的资源用于各种物品的生产,以实现利润最大化。 ②、微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微观经济学是从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最大化行为入手,来解决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的。③、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价格像一只看不见的手,调节着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通过价格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实现了最优化。 ④、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定量分析。 微观经济学的一些内容: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市场结构理论;生产要素价格理论等。 从宏观方面说,宏观经济学以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 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在理解概念的同时我们必须注意: ①、宏观经济研究的对象是整个经济,从总体分析经济问题。②、宏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 ③、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④、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 宏观经济学的一些内容: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 为进一步的了解经济学,我认为我们要正确的理解它们,并且在今后的学习中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得以升华。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要正确的树立消费观,要从感性的消费观念上升到理性的消费观念;不要总是盲目的去消费,并且总是在消费后又后悔当初。 二、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学习经济学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2、我们为什么要研究供给与需求的关系? 答:1、学习经济学可以让我们了解现代社会所需、所缺的一些东西,并且可以让我们更进一步的去改变自己的消费观念,不要总是消费之 后才抱怨;它也可以让我们更清楚的了解当今市场上那些物品实惠、那些商品是市场上紧缺的,以至于让我们从事那方面的一些工作,从而促使我们更快的找到属于自己的一份工作。学习经济学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并且也可以增强每一个人消费意识。 2、因为研究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可以促使我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并且研究它们也可以让每一个人更容易的去了解现在社会所缺的一些东西。当供过于求时,我们常常会多买一些东西,因为此时的商品都比较廉价;但是对生产者来说他会减少这些商品的生产,从而稳定市场价格。当通货紧缺时,我们总会不舍得花钱

《经济学基础》各讲习题及参考答案(简)

《西方经济学》习题及参考答案 《经济学基础》第一讲绪论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资源的稀缺性是指()。 A、资源的绝对有限性; B、资源的充足性; C、资源的稀少性; D、资源的相对有限性; 2、追求效用最大化的主体是()。 A、居民户; B、厂商; C、劳动者; D、政府; 3、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 A、均衡价格理论; B、消费者行为理论; C、生产者行为理论; D、分配理论; 4、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 A、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B、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C、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 D、宏观经济政策; 5、解决“应该是什么”问题的经济学是()。 A、理论经济学; B、应用经济学; C、实证经济学; D、规范经济学; 6、解决“是什么”问题的经济学是()。 A、理论经济学; B、应用经济学; C、实证经济学; D、规范经济学; 7、以个别居民与厂商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理论是()。 A、微观经济学; B、宏观经济学; C、实证经济学; D、规范经济学; 8、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理论是()。 A、微观经济学; B、宏观经济学; C、实证经济学; D、规范经济学; 9、()奠定了经济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基础。 A、亚当·斯密; B、马歇尔; C、凯恩斯; D、萨缪尔森; 10、()为首的经济济学家把个量分析为主的微观经济学和以总量分析为主的宏观经济学拼和在一起形成了主流经济学派。 A、亚当·斯密; B、马歇尔; C、凯恩斯; D、萨缪尔森; 二、判断题 1、自由取用物品是零点价格时供给小于需求的物品。() 2、经济物品是零点价格时供给小于需求的物品。() 3、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教育经济学试卷》及答案

《教育经济学》试卷 _江苏教育学院高校级县(市区)层次专业姓名得分 ___ 一、单项选择题(共37.5分) 1.下列方法中不属于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的是() A.经济分析法 B.教育研究法 C.经济计量和教育统计法 D.调查研究法 2.直接导致西方教育经济学诞生的是() A.人力资本理论B.计量经济学 C.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D.劳动生产理论 3.衡量劳动力的价值,主要看() A.劳动力本人所需的生活资料费用所占比重大小 B.劳动力子女所必须的生活资料费用所占比重大小 C.劳动力所受教育和训练的费用所占比重大小 D.劳动力总价值 4.人力资本的核心是() A.人力投资B.物力投资C.生产投资D.教育投资 5.舒尔茨认为,决定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投资相对投资量的主要是() A.投资比例 B.投资收益率 C.投资量 D.经济结构 6.影响教育社会需求的因素不包括() A.社会人口状况 B.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 C.政策导向D.物质生活需求 7.义务教育的资源配置应该由() A.政府提供 B.市场经济机制配置 C.社会经济支持 D.政府和市场经济机制配置共同提供 8.教育投资大不一定就能适应物质生产的需求,教育投资与物质生产过程具有一定伸缩性,说明教育投资具有() A.周期性长特点B.弹性大特点C.间接性特点D.长效性特点 9.教育事业经费含在科学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经费项目中,最终构成() A.教育基本建设经费 B.教育事业经费 C.社会消费基金 D.社会积累基金 10.下列各项不属于反映国民经济发展状况静态指标的是() A.社会总产值 B.财政总支出 C.国民收入增长的比例 D.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11.衡量一个国家义务教育投资比例,主要有两个指标:生均教育经费和() A.初等教育生均事业费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例 B.初等教育事业费占整个教育事业费的比例 C.义务教育投资在教育投资总量中的比例 D.国家财政用于教育支出占国民收入的比例 12.计算学生的机会成本,一般开始于() A.小学 B.初中 C.高中 D.大学 13.教育成果质量指标的计算公式为() A.人才费用质量系数 B.人才费用质量系数

学经济学基础心得体会五篇

学经济学基础心得体会五篇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一般分为学习体会,工作体会,教学体会,读后感,观后感。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学经济学基础心得体会五篇,欢迎阅读参考! 学经济学基础心得体会(一) 20xx年9月,我进入了梦想中的大学,对商院对无锡,一切都是那样的陌生而又喜欢。连锁经营管理,这门专业是我所钟爱的,因为学好它可以对我未来的梦想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大学的课程很轻松,而且基本上都是我所喜欢的。好了,废话不多说,言归正传,下面就说说着我最喜欢的经济学基础课程吧! 经济学是一门很奇妙的课程,同时又是一门很伟大的学科,他用经济学所独有的理论、方法,阐述了世界上所有的东西。无论是战争、爱情,还是天灾、人祸,都能从中找出经济学的影子来,这是多么令人吃惊啊!这充分展现了经济学那无与伦比的魅力! 说起经济学,就不得不提起我们的经济学老师,她是一个很有趣的人,每次上课都要给我们放ppt课件,但是那个投影仪她总是弄不好,所以每次上课前总是手忙脚乱的让我们帮忙弄投影仪就是必经的场景了。经济学老师每上几次课都要给我们弄一个实训课,让我们对那抽象的经济学理论有一个更加深刻的印象。在我们的印象中比较有趣的是那次拍卖会和辩论赛。还记得拍卖会那次,哟由于当初选择小组家庭条件时,我们是第一组嘛,有先选择权,当然选最好的,小资家庭,经营珠宝首饰,月最低收入50万元,公司名称:大雄珠宝…… 就这样,我们成了全班5个小组经济实力最雄厚的家庭,以至于在拍卖会的时候,所有的拍品都被我们拍得,还爆出了天价n97手机的事,现在回想起来挺高兴,大雄珠宝,够牛x!还有就是那场关于经济学的辩论赛,辩题是:大学生到底应不应该谈恋爱。我方观点是:大学生不应该谈恋爱。实训计划书上要求我们用经济学知识来进行辩论,可是我们没用任何经济学知识,全在那唇枪舌战了,最后不知道谁弱弱的说了个边际成本,下课铃声响,辩论赛宣告结束。 经济学是一名很有意思的学科,现实中所有的事都可以在经济学中找到答案

2018年自考《教育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2018年自考《教育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教育经济学产生和形成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计量经济学 B.人力资本理论 C.劳动价值理论 D.教育资本 2.教育经济学在中国开始逐步涉及与展开的时间是() A.20世纪60年代 B.20世纪70年代 C.20世纪8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 3.教育投资具有生产性投资的性质是由于教育劳动具有() A.生产力 B.劳务性或服务性 C.使用价值 D.消费性 4.★最早提出“人力资本”这一概念的是,( ) A.贝克尔《人力资本》 B.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 C.沃尔什《人力的资本观》 D.欠雷《投资决定的正规标准》 5.教育社会需求与教育个人需求之间的矛盾,主要是因为() A.教育资源的稀缺和教育需求的无限 B.社会与个人对教育需求的出发点和追求目的不同 C.教育供求间存在矛盾 D.社会对教育的认识和态度 6.第一次正式使用“知识经济”概念的是( ) A.20世纪70年代,托夫勒《第三次浪潮》 B.1982,奈斯比特《大趋势》 C.1986,福莱斯《高技术社会》 D.1996,“经合组织”年度报告 7.连接教育与市场经济的关键性环节和纽带是() A.科学技术市场 B.人才和劳动力市场 C.物质形态商品市场 D.服务市场 8.从根本上讲,教育结构主要受() A.社会生产关系制约 B.政治制度制约 C.生产力水平制约 D.社会经济结构制约 9.★教育投资只有通过培养出来的劳动力以及再生产出来的科学技术进入生产领域,才能创造社会物质财富,说明教育投资具有

() A.周期性长特点 B.弹性大特点 C.间接性特点 D.长效性特点 10.确定教育投资比例的物质前提和客观依据是() A.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 B.政治制度和政治形势 C.科学技术水平 D.社会人口 11.义务教育投资主体中居中心地位的是() A.个人 B.群众 C.国家或政府 D.企事业单位 12.计量教育投资经济效益的前提条件是() A.教育投资 B.教育成本 C.教育收益 D.教育分配 13.分析大学生社会直接成本有多种计量方法,比较常用的有匡算法和() A.“成本一效益”计算方法 B.实算法 C.费希洛计算法 D.舒尔茨计算法 14.最理想的学校规模类型是() A.规模过大稳定型 B.规模适度稳定性 C.规模适度成长型 D.规模过小成长型 15.社会平均劳动简化比计算公式是() A.平均劳动简化=某级教育程度的劳动力总课时数/某准级教育程度的劳动力总课时数 B.平均劳动简化=某级教育劳动力的教育程度×某准级教育劳动力的教育程度 C.平均劳动简化=某级教育劳动力的教育程度/某准级教育劳动力的教育程度 D.平均劳动简化=不同教育程度劳动力简化比×各类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百分比(按教育程度) 参考答案: 单项选择题 1.B【解析】此题考核的是教育经济学学科产生的理论根源。其直接理论来源是“人力资本理论”。 2.C【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教育经济学在中国的形成与发展。中国教育经济学研究与产生起步比较晚,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中国教育经济学会成立的时间是1984年10月。答案是C。

00451教育经济学试题和参考答案解析09年至12年

2009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教育经济学试卷 (课程代码 045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我国教育经济学发展的第四个时期,创办的全国性教育经济学的学术刊物是【】 A.《教育经济研究》 B.《教育与经济》 C.《经济与教育》 D.《教育与经济研究》 2.劳动力的劳动复杂程度与它的教育费用之间的关系是【】 A.反比例关系 B.正比例关系 C.正弦比例关系D.余弦比例关系 3.舒尔茨认为,人们对于经济条件的变化,重新考虑合理分配自己的财产、劳动、金钱以及时间的能力是【】 A.处理时间的能力 B.处理劳动条件的能力 C.处理金钱的能力 D.处理不均衡状态的能力 4.在影响教育的个人需求的动因中,人们希望通过教育提高个人素质的审美水平的需求是 【】 A.社会地位需求 B.审美生活需求 C.精神生活需求 D.求知生活需求5.与工业经济不同,衡量知识经济的效率标准是【】 A.劳动生产率 B.知识生产率 C.资金增长率 D.人口增长率 6.目前,各种形式的在职培训中,特殊培训所需的费用来自于【】 A.工厂 B.职工本人 C.工厂和职工本人 D.国家拨款 7.我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毕业生去向主要是【】 A.升学 B.就业 C.科研 D.管理 8.在国家财政总支出中,国防经费支出属于【】 A.生产性基本建设投资 B.非生产性基本建殴投资 C.社会消费 D.补偿消费 9.在教育投资比例指标中,教育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是【】 A.静态指标 B.动态指标 C.富态指标 D.势态指标 10.直接影响义务教育普及和发展的指标是【】 A.国家财政用于义务教育支出的比例 B.国家财政用于义务教育的支出增长率 C.义务教育投资总量 D.初等教育生均事业费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 11.教育成本中,学生已满劳动力年龄因上学而失去的收入部分是【】 A.教育个人直接成本 B.教育个人间接成本 C.教育社会直接成本 D.教育社会问接成本 12.提出教育经济效率计量的实用性指标体系的我国学者是【】 A.刘道玉 B.韩礼 C.厉以宁 D.文达 13.教育规模的理想类型是【】 A.规模过大成长型 B.规模适度萎缩型 C.规模适度成长型 D.规模适度稳定型

管理经济学学习心得

( 学习心得体会)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BH-018536 管理经济学学习心得Learning experience of Management Economics

管理经济学学习心得 管理经济学的指导和启示直接决定企业运作管理,企业负责人可以按照管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来对企业发展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管理经济学学习心得,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管理经济学学习心得范文1: 两天的课程,听了一大堆新名词“针尖式头位法”、“五品五行”、“成长6度”、“6W4H”、“边际效用”、“经济成本”、“利润最大化原则”等等,单从字面上有点难理解,但在课堂上聆听老师娓娓道来,不但轻松解惑,而且茅塞顿开。 第一天《品牌营销管理》,张镌铭老师用其丰富的实战智慧诠释品牌营销的重要性,特别是大量的例证,顿时令课堂妙趣横生。 很多企业都希望自己的品牌出众,让自己的品牌深入人心,如何才能做到?张老师说把握好一句话就行——“我、他、妈是谁?”,“我”就是自己的企业、自己的品牌,“他”就是市场环境、竞争对手,“妈”就是上帝,我们的客户。只要搞清楚这三者的关系,处理好这三者的定位,品牌、形象、营销策略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品牌,我理解需要一个长期的建设过程,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建立起来,但它是如何累积而来的呢?自己并未有深刻的认识,也没有深入去研究,我经营的

朗逸商务酒店(WARM YES BUSINESS HOTEL)也走过了8年了,它在品牌战略上有什么成功之处,又有什么忽略的地方呢?许多人(朋友、同学、合作伙伴)一听到“朗逸酒店”,就会问朗逸有几家,好像在大家心目中,“朗逸”就是一个连锁品牌。为什么会这样?在每年两届广交会期间,我们酒店接待的外宾人数一般都达到总住店人数的70%,这在周边同档次酒店中是绝无仅有的,为什么外宾(我们酒店接待过几乎是我听到过的所有的国家或地区的宾客)都认同warm yes?从张老师这一课的引经据典中,再加联想就把一些点滴的认知串联起来了,也豁然开朗了。为什么大家觉得“朗逸”是一个连锁酒店品牌,我觉得可能“朗逸”二字寓意天舒气朗,和风飘逸,极易让人产生温馨、温暖、舒适、舒畅的联想,符合“品名”的四易要素;而获得外宾认同也是因为英文品名(根据调查数据),因为“warm yes”寓意“温暖舒适(的酒店)正是这一家”。可见品牌效应的威力。这更促使我要将“朗逸”(warm yes)这个品牌建设好、维护好。 看来品牌建设的某一部分,朗逸获得了一定的优势,但老师说“五品五行”关键要在“品位”上下功夫,即在品牌文化建设上不断投入才会有鲜明的个性显现。这可是个任重而道远的工作啊! 第二天,孙洛平老师的《管理经济学》。本以为是枯燥乏味的课程,但孙老师用了许多显浅的例子把那些生涩难懂的经济学名词通俗化了。给我最大的启示有两个:一是市场价格机制不是建立在个人思想觉悟上的,所以要用“以利己行为制约利己行为”这个经济方法;另一是利润最大化原则(亦即边际决策方法思想)就是“让过去的成为过去,不要让它影响你未来的决策”这个观点。 以前,我们在经营管理中总希望通过培训、教育、开会、学习等手段做员工的思想工作,提高他们的觉悟,一直认为,只要他们觉悟提高了,工作积极性就

经济学基础12章习题及答案.doc

《经济学基础》第一章绪论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资源的稀缺性是指(D)。 A、资源的绝对有限性; B、资源的充足性; C、资源的稀少性; D、资源的相对有限性; 3、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 A )。 A、均衡价格理论; B、消费者行为理论; C、生产者行为理论; D、分配理论; 4、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A )。 A、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B、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C、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 D、宏观经济政策; 5、解决“应该是什么”问题的经济学是(D)。 A、理论经济学; B、应用经济学; C、实证经济学; D、规范经济学; 6、解决“是什么”问题的经济学是(C )。 A、理论经济学; B、应用经济学; C、实证经济学; D、规范经济学; 7、以个别居民与厂商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理论是(A)。 A、微观经济学; B、宏观经济学; C、实证经济学; D、规范经济学; 8、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理论是(B)。 A、微观经济学; B、宏观经济学; C、实证经济学; D、规范经济学; 二、判断题 3、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对) 6、只要有人类社会,就会存在稀缺性(对) 7、“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三个问题被称为资源利用问题。(错) 9、实证经济学要解决“应该是什么”的问题,规范经济学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X) 10、“人们的收入差距大一点好还是小一点好”的命题属于实证经济学问题。( X)

《经济学基础》第二章均衡价格理论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哪一项会导致粮食制品的均衡价格下降( B ) A、鸡蛋价格上升 B、良好的天气情况 C、牛奶价格上升 D、收入上升 2、下列因素中除哪一项以外都会使需求曲线移动( D) A、购买者(消费者)收入变化 B、消费者偏好变化 C、其他有关商品价格变化 D、商品价格变化 3、当其他条件不变时,汽车的价格上升,将导致( B) A、汽车需求量的增加 B、汽车供给量的增加 C、汽车需求的增加 D、汽车供给的减少 4、在需求和供给同时减少的情况下( C ) A、均衡价格和均衡交易量都将下降 B、均衡价格将下降,均衡交易量的变化无法确定 C、均衡价格的变化无法确定,均衡交易量将减少 D、均衡价格将上升,均衡交易量将下降 5、粮食市场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当粮食产量因灾害而减少时( B) A 粮食生产者的收入减少,因粮食产量下降 B 粮食生产者的收入增加,因粮食价格会更大幅度上升 C 粮食生产者的收入减少,因粮食需求量会大幅度减少 D 粮食生产者的收入不变,因粮食价格上升与需求量减少的比率相同 6、政府把价格限制在均衡水平以下可能导致(C ) A、买者按低价买到了希望购买的商品数量 B、大量积压 C、黑市交易 D、A和C 7、如果价格下降10%能使消费者的购买量增加1%,则这种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 C) A、富有弹性 B、具有单位弹性 C、缺乏弹性 D、弹性不能确定

《经济学》试题(A卷答案)

经济学试卷及参考答案(A卷10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1.5分×30=45分) ( B ) 1.现有资源不能充分满足人的欲望这一事实被称为: A.机会成本 B.稀缺性 C.规范经济学 D.生产什么的问题 ( A )2.关注“应该是什么” A.规范经济学 B.微观经济学 C.实证经济学 D.宏观经济学 ( C )3.假定需求表中D1, D2, D3, D4的弹性系数分别是2.3, 0.4, 1.27, 0.77, 哪种情况在价格提高后将导致收益的增加 A. D1, D3 B. D3, D4 C. D2, D4 D. D1 ( D ) 4.下列会引起牛排需求曲线向右移动的情况为 A. 牛排价格从每镑3 美元上升到3.5 美元 B. 牛的饲养者宣传牛排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 C. 医生说多吃牛排有损健康 D. 猪肉价格从每镑2.8美元下降到2.5美元 ( C ) 5.完全垄断市场上,厂商的需求曲线是一条 A. 向右上方倾斜的线 B. 向右下方倾斜的线 C. 与横轴平行的线 D. 与横轴垂直的线 ( B ) 6.完全竞争与垄断竞争的最关键区别是 A. 产品的差异程度 B. 市场当中的厂商数量 C. 行业进出的难易程度 D. 以上都不是 ( A ) 7.当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时 A. 平均产量递增 B. 平均产量递减 C. 平均产量不变 D. 以上都不是

( D )8. 假如一个完全竞争厂商的收益不能弥补可变成本,为了减少损失,它应该() A.减少生产 B.增加生产 C.提高价格 D.停止生产 ( D )9.卡特尔面临的一个困难是,单个成员可能采取欺骗行为A.使自己的价格小于协议价格 B.使自己的价格大于协议价格 C.使产量大于配额 D.A、C E.B、C ( C )10. 对劣等商品需求的收入弹性E是: A.E<1 B.E=0 C.E<0 D.E>0 ( A )11.GDP帐户将反映以下哪种交易 A.卖掉去年的存货所得的5万元 B.新建但未销售的住房 C.用作炼钢的煤炭 D.以上都是 ( A ) 12.如果经济运行处于AD-AS模型中的短期段,则总需求的增加会 A.使物价水平上升,但不提高实际的国民收入 B.提高实际的国民收入,但不使物价水平上升 C.实际国民收入与物价水平都不会上升 D.实际国民收入与物价水平都会上升 ( C ) 13.当通货膨胀不可预期时,受益的一方是 A.债权人 B.储户 C.雇主 D.纳税人 ( A ) 14.通常认为紧缩货币的政策是 A.提高贴现率 B.增加货币供给 C.降低法定准备金率 D.央行增加购买政府债券 ( C ) 15.以下那一项是经济衰退期的典型特征 A.高通货膨胀率与高失业率 B.低通货膨胀率与低失业率 C.高失业率与投资下降 D.高通货膨胀率与投资下降 ( D )16. 若X和Y两产品的交叉弹性是-2.3,则 A.X和Y是替代品 B.X和Y是正常商品 C.X和Y是劣质品 D.X和Y是互补品 ( B )17.垄断竞争的长期均衡时,经济利润为零是由于 A.产品差异 B.进出该行业容易 C.收益最大化 D.利润最大化

00451教育经济学试题及参考答案201001

00451教育经济学试题及参考答案201001

2010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教育经济学试卷 (课程代码0045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箕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一般认为,教育经济学的学科性质是.【】 A.部门经济学 B.新兴教育学科 C.教育学和经济学的边缘学科 D.多学科交叉学科 2.一般较为发达国家中,技术进步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率中占【】 A.20%-30% B. 30%-40% C.40%-60% D.60%-70% 3.着重对雇主在劳动力市场内如何挑选工人进行研究的人力资本理论是【】 A.社会化理论 B.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 C.筛选假设理论 D.市场分配理论

4.大多数人对教育需求的基本动因是【】 A.社会地位需求 B.物质生活需求 C.精神生活需求 D.科技生活需求5.与工业时代不同,知识经济时代的分配方式是【】 A.岗位工资制 B.业绩付酬制 C.市场分配制 D.学位分配制 6.教育软市场理论认为,教育市场的框架至少应包括教育劳务市场、教育物质市场和【】 A.教育精神市场 B. 教育心理市场 C.教育科技市场 D.教育产、品市场7.美国设立的初级学院的学制为【】 A.1-2年 B.2-3年 C.3-4年 D.4-5年 8.教育投资不会直接生产社会物质财富,这反映了教育投资的特点是【】 A.周期长 B.弹性大 C.间接性D.长效性 9.在教育经费计算口径中,学生家长和个人交纳的学杂费和其它费用,属于【】 A.衡定口径 B.发展口径 C.大口径

学习西方经济学的感想

学习西方经济学的感想 这一学期我们专业开设了《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起初我对为什么要开这门课真的一无所知。以前的学习都是反复的上几门应试的课程,上了大学,学习形式、学习方法、学习内容一下子全变了。虽然当初填志愿时我首选了现在的这个专业,但我对这个专业主要研究什么、主要学习什么、主要将会接触哪些课程、哪些知识都不曾深涉深知,有点懵懵懂懂地闯进了这个专业。所以,开学至今,每一门课程的学习完全是按照学校的安排而进行的,每一门课程也都是从开学的一无所知、不知道学习目的与方向到渐渐了解,知道了一些知识、一些原理,渐渐明白学习这门课的原因和目的,渐渐学到一些学习每门课所需的一些方法和重点。《西方经济学》的学习让我更有感触。 从第一节课,老师您对我们进行洗脑开始,我们接触、认识了这门课程,我们从您那里了解了该如何去学这门课,为什么学习这门课,学习这门课的目的等一系列开启我们进入这门课学习大门的关键。 对这门课的学习,您对我们的要求是能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一些经济现象,要求我们能利用所学的知识学着做一个理性的人。

这学期即将结束,经过一学期的学习,我对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有了稍稍的了解。能利用微观经济学的某些原理简单地解析一下身边的一些小事。 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作为研究对象,围绕稀缺资源的配置,研究均衡价格的决定和变动、消费者行为的决定和变动、生产者行为的决定和变化、市场结构差异、要素市场的价格决定和变化、一般均衡过程等问题,其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微观经济学通过对以上理论的研究,为市场主体的生产行为和消费行为提供解释和指导。微观经济学在分析方法上,主要采用实证分析方法、规范分析方法、静态分析方法,大量使用均衡分析方法和边际分析方法等。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经济个体,以此再推广到整个市场,如单个的消费者、单个的厂商、单个行业等,它主要以单个数量的分析为主。在微观经济学中,这种分析方法有两个重要的假设条件。一是理性人的假设,即“经济人的假设”,即在经济活动中每个经济个体总是以利己心为动力,企图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利益;另一个假设条件是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它要求人们对有关的经济情况能确切的了解,即完全知识或完全信息的假设条件。但这一条件在现实中往往难以实现。 这学期我们主要学习了需求与供给理论、效用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理论等。通过对需求与供给理论以及均衡理论的分析,我

教育经济学概述

教育经济学概述 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和经济之间关系的经济学分支学科。 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教育投资的有效利用及其经济收益的一门新兴学科。是介于经济学、教育学、数学之间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 [编辑本段] 教育经济学沿革 自教育产生以来,就和社会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早在古代,中国和外国的一些学者就对教育和经济的相互关系作过一些论述。但限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教育对生产发展的促进作用不太明显,也不可能对教育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作出量的计算。 到了近代,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的发展,教育对改革生产技术、促进生产发展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从而引起了经济学家对教育经济效益问题的日益重视。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斯密、德国历史学派先驱者李斯特等人,对教育和经济之间的关系作了不少论述。例如,斯密提出:“学习的时候,固然要花一笔费用,但这种费用可以得到偿还,兼取利润。” 但教育经济学在西方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则是20世纪60年代的事。美国舒尔茨、英国维泽、美国贝克尔等西方经济学家的著作,为现代西方教育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们认为,人力资本是与物质资本相对而存在的一种资本形式,它体现在人的身上,可以被用来提供未来的收入;而教育则是人力资本形成的最重要的途径,教育通过人力资本的形成而对经济增长产生连续的作用。这一论点成为20世纪70年代西方许多教育经济学著作的理论出发点。 当前,西方教育经济学所探讨的主要问题是:如何估算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如何估算个人的教育投资和收益以及收益率;教育同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之间存在着的关系,教育同劳动力市场变动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预测未来的劳动力供求;如何有效地分配和使用教育经费,以便尽可能提高智力投资的经济效果等等。 教育经济学以教育在经济增长和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教育支出的宏观和微观经济效果作为研究对象。教育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它在阐述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的原理和规律的同时,并根据设定的前提,运用数量分析方法,对数据资料进行计算、分析,检验有关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和预测这一关系的变动趋势。 70年代末以来,中国教育经济学的研究者们对教育在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广泛的探讨。目前得出的较为一致的看法是:一方面,经济增长本身要求教育部门输送大批有一定技术文化水平的劳动者;另一方面,教育事业的发展始终是同一国的国力相适应的,经济越发达越有可能提供较多的教育费用,促进教育的发展。 一国可能用于发展教育的经费多少,归根结底要受本国财力所制约。只有在经济持续增长,财政收入不断扩大的基础上,才能使教育经费的绝对额,以及教育经费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逐年增大。 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如下的关系,即单靠发展生产力,是不可能建成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结合的社会的。教育是培养人、造就人的事业,它既促进物质文明的发展,又促进精神文明的发展。无论是社会评价标准、人与人之间的道德伦理关系,还是劳动者自身的发展,都离不开教育。

00451教育经济学试题及参考答案200410

2004年下半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教育经济学 试卷 (课程代码0451) 第一部分选择题 (共4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中国教育经济学会成立于 【 】 A .1960年 B .1980年 C .1983年 D .1984年 2.西欧北美各国最早讨论教育经济意义的论文是 【 】 A .斯特鲁米林的《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 B .沃尔什的《人力的资本观》 C .豪赛克的《教育与收入》 D .欠雷的《投资决定的正规标准》 3.社会主义国家探讨教育劳动性质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 【 】 A .生产劳动理论 B .剩余价值理论 C .劳动价值理论 D .社会再生产理论 4.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理论,劳动力的劳动复杂程度与其教育费用之间【 】 A .成正比例关系 B .成反比例关系 C .成级数关系 D .无相关关系 5.下列说法中属于“社会化理论”的观点是 【 】 A .教育能提高人的劳动能力 B .教育能反映人的劳动能力 C .教育的作用主要是培养不同个性特征的劳动力 D .教育的作用是使个人收入分配趋于平等 6.一个国家、地区或单位,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向教育领域内投入的人力、物 力和财力的总和叫做 【 】 A .教育投资 B .教育投资效率 C .教育成本 D .教育投资效益 7.政府对教育供求进行调节的依据是 【 】 A .教育是消费性事业 B .教育是生产性事业 C .教育是准公共产品 D .教育是私人产品 8.韩宗礼先生提出的公式:%100 教育资源消耗 教育成果的数量用于计量 【 】 A .教育投资利用效率 B .教育事业费利用效率 c .教育基本建设投资利用效率 D .人才费用质量系数 9.筛选假设理论认为,劳动者受教育程度与工资水平的正比例关系是 【 】 A .通过教育提高劳动能力形成的 B .通过教育的筛选作用形成的

微观经济学学习心得体会

微观经济学学习心得体会 精品文档 微观经济学学习心得体会 微观经济学,顾名思义,就是在一个无外界干扰的、理想的情况下,单独研究一个巨大的经济体系中的一个微观个体的经济活动的学科。学习了这门学科后大家有什么感想呢,下文是微观经济学学习心得感想,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微观经济学学习心得体会篇一这学期,我们学习了一门新的学科----微观经济学。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知道了什么是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又称个体经济学,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主要以单个经济单位(单个生产者、单个消费者、单个市场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单个生产者如何将有限资源分配在各种商品的生产上以取得最大利润;单个消费者如何将有限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消费上以获得最大满足;单个生产者的产量、成本、使用的生产要素数量和利润如何确定;生产要素供应者的收入如何决定;单个商品的效用、供给量、需求量和价格如何确定等等。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中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的经济学说。亦称市场经济学或价格理论。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 微观经济学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其中主要有: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包括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和市场均衡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 1 / 11 精品文档 与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向微观经济学研究市场中个体的经济行为,亦即单个家庭、单个厂商和单个市场的经济行为以及

相应的经济变量。它从资源稀缺这个基本概念出发,认为所有个体的行为准则在此设法利用有限资源取得最大收获,并由此来考察个体取得最大收获的条件。在商品与劳务市场上,作为消费者的家庭根据各种商品的不同价格进行选择,设法用有限的收入从所购买的各种商品量中获得最大的效用或满足。家庭选择商品的行动必然会影响商品的价格,市场价格的变动又是厂商确定生产何种商品的信号。厂商是各种商品及劳务的供给者,厂商的目的则在于如何用最小的生产成本,生产出最大的产品量,获得取最大限度的利润。厂商的抉择又将影响到生产要素市场上的各项价格,从而影响到家庭的收入。家庭和厂商的抉择均通过市场上的供求关系表现出来,通过价格变动进行协调。 因此,微观经济学的任务就是研究市场机制及其作用,均衡价格的决定,考察市场机制如何通过调节个体行为取得资源最优配置的条件与途径。微观经济学也就是关于市场机制的经济学,它以价格为分析的中心,因此也称作价格理论。微观经济学还考察了市场机制失灵时,政府如何采取干预行为与措施的理论基础。微观经济学是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基础上,吸收美国经济学家张伯仑和英国经济学家罗宾 2 / 11 精品文档 逊的垄断竞争理论以及其他理论后逐步建立起来的。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盛行之后,这种着重研究个体经济行为的传统理论,就被称为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只是研究对象有所分工,两者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无根本分歧。两者均使用均衡分析与边际分析,在理论体系上,它们相互补充和相互依存,共同构成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市场出清,即资源流动没有任何障碍;完全理性,即消费者与厂商都是以利己为目的的经济人,

经济学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经济学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经济学基础理论试题 简答: 1、劳动力商品价值 105 答:劳动力诗人的劳动能力,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劳动力价值包括三个方面,1、维持劳动者本人正常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2、山羊劳动者子女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以保证劳动力的补充和延续。3、劳动者的教育和训练费用,以适应生产和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需要。此外,劳动力的价值决定还包含着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2、货币流通规律 121 答: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即货币流通规律。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1、待销售的商品总量。2、商品价格水平。3、单位货币流通速度。他们之间的关系用公式表示是: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待销售的商品总量*商品价格水平/单位货币的

流通速度。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待销售的商品价格总额/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 3、利润率的因素 137 答: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后,剩余价值率也就转化为利润率剩余价值和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就是利润率。决定利润率的因素有:1、剩余价值率的高低。2、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 3、资本周转速度。 4、不变资本的节省。 3、平均利润率、生产价格? 答:平均利润率是按社会总资本计算的利润率,继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额与社会总资本的比率。随着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等与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哪些基本经济特征 61 答:1、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但仍比较落后。2、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所有制共同发展。3、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5、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240 答:在简单再生产的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是: 1、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要保持平衡,即

学习经济学心得体会

学习经济学心得体会 通过几个月的学习经济学,我初步的了解到了现在经济学的一 些概念和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应该注意问题。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分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 从微观方面说,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为对象,通过研究 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 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在理解概念的同时我们必须注意: ①、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这个 行为所研究的是家庭如何把有限的收入分配于各种物品的消费,以实现满足程度最大化,以及企业如何把有限的资源用于各种物品的生产,以实现利润最大化。 ②、微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微观经济学是从研究 单个经济单位的最大化行为入手,来解决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的。 ③、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价格像一只看不见的手,调节着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通过价格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实现了最优化。 ④、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定量分析。 微观经济学的一些内容: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 者行为理论;市场结构理论;生产要素价格理论等。

从宏观方面说,宏观经济学以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 在理解概念的同时我们必须注意: ①、宏观经济研究的对象是整个经济,从总体分析经济问题。 ②、宏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③、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④、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 宏观经济学的一些内容: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 为进一步的了解经济学,我认为我们要正确的理解它们,并且在今后的学习中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得以升华。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要正确的树立消费观,要从感性的消费观念上升到理性的消费观念;不要总是盲目的去消费,并且总是在消费后又后悔当初。 这学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课程让我有机会第一次真正地有机会接触了经济学原理和知识。经济学是当今非常热的学科领域,我一直对经济学非常感兴趣,但始终没有能够很好地了解它,更别说是掌握和运用了。幸运的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课给我提供了一个最好的平台,让我得以开始对经济学原理的学习。 关于经济学,课本上的概念公式等非常多,记忆和理解起来也就相应得非常困难。所以,我个人认为我们前段时间的那次讨论课这样的形式特别好,通过自已认真思考您提出的问题并在上课时听同学们的发言,了解同学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这对于我正确深刻理解学

经济学基础试题及参考答案

精心整理 2006~2007学年度第二学期 《经济学基础》试卷(A卷) 1 3 D、宏观经济学包含微观经济学 3、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B) A、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B、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C、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

D、国民收入核算理论 4、在家庭收入为年均8000元的情况下,能作为需求的是(C) A、购买每套价格为5000元的的冲锋枪一支 B、购买价格为5万元的小汽车一辆 C、购买价格为2500元左右的彩电一台 5 6 7 B、降低人们的收入水平 C、提高汽油的价格 D、提高汽车的价格 8、政府为了扶持农业,对农产品实行支持价格。但政府为了维持这个高于均衡价格的支持价格,就必须:(B)

A、实行农产品配给制 B、收购过剩的农产品 C、增加对农产品的税收 D、给农民补贴 9、比较下列四种商品中哪一种商品需求的价格弹性最大:(C) 10 益: 11 C、总效用和边际效用都在减少 D、总效用减少,边际效用增加 12、假设只有两种商品可供消费,如果你的预算一定,你怎样选择两种商品的数量来使得你的效用最大?(B) A、使每种商品的边际效用相等

B 、使每种商品的边际效用除以价格相等 C 、全部消费价格低的商品 D 、全部消费边际效用高的商品 13、当其他生产要素不变,而一种生产要素增加时:(C ) A 、总产量会一直增加 1415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 1、当前世界上基本经济制度有两种,一种是市场经济(制度),一 种是计划经济(制度) 2、在需求的价格弹性小于1的条件下,卖者适当提高价格能增加总收益。 3、经济学家根据与厂商数量的程度,把现实中的市场分为、、寡头市场和四种类型。

教育经济学知识点

教育经济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工作能力。 教育需求:是指人们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是获得教育服务的愿望与对教育的支付能力的统一。 个人教育需求:是指个人为了增进知识技能,并在未来取得较高的社会地位、获得较高收入的意愿而产生的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 教育供给:是一定社会为满足教育需求,通过教育投资组织人、财、物等因素举办的教育机构为学生提供教育机会和为社会各行业提供教育产品。 教育资源:指的是全社会的经济资源需要并可能用于教育事业的那部分人力、财力和物力。教育投资:就是为了培养不同熟练程度的劳动力和提高现有劳动者的劳动能力,不同教育投资主体将其经济资源中可能用于教育事业的那部分资源以货币形式投放到教育领域。 教育的间接成本:指社会与受教育者个人间接支付的教育费用。 个人间接成本:指达到法定劳动年龄的学生因上学而未就业可能放弃的就业收入,即机会成本。 生均教育成本:是教育成本的综合指标之一,指平均每名在校生所分担的教育费用。 教育的经济效益:是指通过教育培养出的各类人才投入到生产领域与生产资料相结合,而在生产部门中取得的国民收入增长额,抵偿了全部教育投入之后的余额。 教育收益率:是指教育收益总额与教育成本总额的比较,这是衡量教育经济效益的一个较有效的指标 二、简答 1、教育需求具有哪些明显的特点:1、教育需求主体具有多元性和重合性; 2、教育需求对象的双重性; 3、教育需求的预期满足与过程满足的融合。 2、政府调节的主要手段包括:1、为教育供求双方提供信息2、制定和调整教育规划 3、对教育机构的财政拨款 4、必要的行政手段。 3、社会间接成本主要包括:达到法定劳动年龄段的学生如不上学而就业时国家可能获得的税收;教育所使用的土地、建筑物、设备、如不用于教育而用于其它方面可能获得的利息、租金收入;用于教育的土地、建筑物、设备免除或可能课征的税收。 4、影响教育经济效率的因素:1、无关费用所占的比重2、学校人员的构成3、学校的领导管理水平4、学校物质设备条件 5、合格工作量在总工作量的比重。 5、教育经济效率和教育经济效益有什么不同: 1、阶段不同(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人力、财力和物力等教育资源的投入而培养出一定的人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