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大班 教育随笔:幼儿任务意识的培养

大班 教育随笔:幼儿任务意识的培养

大班 教育随笔:幼儿任务意识的培养
大班 教育随笔:幼儿任务意识的培养

大班教育随笔:幼儿任务意识的培养

还记得在大班期初家长会上,我跟家长们提到了幼儿的“任务意识”。不管是成人还是幼儿,任务意识的培养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靠的是坚持。特别对于幼儿而言,因为年龄的关系,幼儿的玩心较重,再加之大班是向小学过渡的一个学年,幼儿不能很好地适应大班的学习生活,所以在任务意识的培养上就显得格外重要。这不仅需要老师的谆谆教导,也需要家长的在旁提醒和督促。如果幼儿能够在大班养成良好的任务意识,那么对其在进入小学以后的学习生活则帮助甚大。

这天在进入教室以后,在我的提醒下,***找起了自己的回家作业。结果他没有找到,他看着我不敢说话,我问他:“你的回家作业呢?”他轻轻地说:“好像又忘记带了。”我就让他回座位。下课的时候,我把***叫到身边,问他:“你回家做作业时有没有家长陪在旁边?”他说:“没有。只有奶奶在厨房烧饭。”我接着问:“你自己做完作业以后收拾书包吗?还是把作业摊在一边,等看到以后再收拾?”他说是后者,有时是大人帮着收拾的。我问他:“老师之前是怎么跟小朋友说的?做完作业以后应该做什么?”“应该先把作业收到书包里,再做下面的事。”他说。“你做完作业以后没有及时收归书包,是不是赶着去玩?”我问。他说:“是。”

***没带作业的情况已经出现过很多次,还记得就在事情发生的上一周他也是没有带作业,我就请他坐在座位上想想自己为什么没有带作业,他好像意识到自己做错了,甚至流下了眼泪。结果今天又出现了同样的情况。

在培养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的初期,家长的督促很重要。大班时期的幼儿虽然自我控制能力有了些许提高,对自己的行为有一定的自我约束能力,但还不够完善,还需要家长不时在旁提醒。良好习惯的培养是需要坚持的。家长可以提醒孩子“下一步应该做什么”,而不是每次都直接说出来或是替孩子去做。

如前所述的情形,也跟孩子没有形成正确地任务意识有关:一件事情还没有完全做好,就急忙去做下面一件事。就像诸宇晨一样,也许他在做作业的时候就满心想着下面要玩的事情,所以就心不在焉,忘记了该做的事。

幼儿园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

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 一、指导思想 人一生下来就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中,先是接触社会的小单位——家庭,以后圈子逐渐扩大,由托儿所或幼儿园,乡镇或大都市,省,最后扩大到国家和整个世界,所以每个人都要同别人相处、交往,建立人际关系;都要了解自己,控制自己的行为,遵守社会的行为准则等,这些都属于社会行为。 幼儿阶段是社会和能力迅速发展的阶段。因此在幼儿期对幼儿进行规则的培养,将会促进幼儿的终身发展。而当今社会的幼儿家庭成员,由于教育观念的问题,不够重视幼儿作为社会的一员所应具备社会生活技能的培养,因此他们表现出来任性自私、不守规则等。为了让幼儿更好地适应21世纪的学习和社会生活,必须从幼儿期对幼儿进行规则的培养,建立规则意识,逐步明白规则既方便别人,又方便自己。所以规则意识的培养是社会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会使孩子终身受益。新纲要中提出,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并要求教师在共同的生活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可见,规则是保证幼儿愉快生活、交往、学习的前提,对中大班孩子进行执行规则能力的培养,对小班幼儿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教研重点 1、创设自由宽松的人际氛围和可操作的游戏活动环境,引发孩子在模拟想象的社会性游戏中经受磨练,建立规则意识。 2、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孩子养成良好的规则习惯,引导幼孩子积极思考有序的规则意识的形成将会让学习更方便更有效。 3、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观察、了解成人社会的社会准则,在参加大团体活动中守规则、讲秩序、懂文明。 4、家园合作,共同培养幼儿的规则行为,使其形成良好的社会行为。 三.具体工作及措施 (一)注重环境的熏染,使规则内化为幼儿自身的需要 不同的环境可以诱发不同的社会行为。一个良好、积极的环境意味着一个能够诱发、维持、巩固和强化积极的社会行为环境。它包括教师的言行举止和教师所创设的条件、机会、能够影响幼儿活动的方式。所以,物质环境的创设和教师自身的榜样作用有助于幼儿适应环境,内化规则。 1.为孩子提供充足的活动材料,以满足孩子的基本需要。 2.区域设计和操作材料的设计具有暗示性,让环境、材料开口说话。经过良好设计的环境可以起到暗示规则的作用,促使儿童用行动积极去响应。 3.教师的以身作则必不可少。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被模仿、学习。所以教师要以实际行动来影响感染孩子,发挥榜样作用。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要求孩子不能做的,自己更不能去做。 四.具体工作安排 九月份: 1 制定教研计划,确定教研课题 2 学习纲要。重点是社会部分 3 结合《多元能力》《五大领域》教科书开展社会领域眼的研究。 4 课题组教师上研究课,根据不同年级组的主题进行。 十月份: 1 反思教学活动,老教师与新教师展开讨论。 2 学习社会行为规则的专题文章。 3 确定同一课题,各年级组围绕课题自行设计 4 相互观摩,评课,反思。

浅谈幼儿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培养

浅谈幼儿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培养 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实现共同目标(共同利益)而自愿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之间的配合和协调(包括言语和行为)而实现共同目标(共同利益),最终个人利益也获得满足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对于幼儿来说,在游戏、学习、生活中,能主动配合、分工合作,协商解决问题,协调关系,从而确保活动顺利进行,同时每个人都从相互配合中实现了目标,这就是合作。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从严格意义上讲,两个或几个幼儿在一起并不一定意味着合作,这在游戏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如两个幼儿在一起游戏,但并不一定是共同完成一项主题,他们有可能相互模仿对方或互借玩具,然后各玩各的,这是平行游戏或协作游戏而不是合作游戏。 目前,有些教师虽然意识到幼儿合作的重要意义,但对合作的含义了解不够,对幼儿的指导也显欠缺。幼儿既缺乏合作的意识,又缺乏合作的能力,不会协商,不会分工与交流,游戏过程中发生矛盾时常以告状或攻击性行为来解决,遇到困难往往求助老师而不知从同伴那里寻求帮助,同伴遇到困难时也没有意识去协助解决。我们曾对北京市1000余名4-6岁幼儿的合作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只有 30.1%的幼儿能经常与小朋友合作,而69.9%的幼儿合作行为较为缺乏;当同伴遇到困难时,只有24.2%的幼儿能表现出合作行为;当活动材料缺少时,只有10%的幼儿选择与同伴合作。这种现状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合作是幼儿未来发展、适应社会、立足社会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因此,从小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如何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呢? 1、为幼儿树立合作的榜样

教师在幼儿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教师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教师之间、教师与保育员之间是否能分工合作、互相配合,会对幼儿产生直接的影响。如,一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操作活动时,另一教师主动帮着摆放、分发材料;保育员搞卫生时,教师帮着擦玻璃、抬桌子,这在无形中都为幼儿提供了积极的行为榜样。相反,教师间的某些不合作行为也会对幼儿产生消极影响。因此,教师要注意自身行为,为幼儿树立正面的榜样。另外,同伴也是幼儿观察学习的榜样,教师对有合作行为的幼儿的积极评价和鼓励,会激发其他幼儿向他们学习的动机;同时,在合作游戏时,幼儿经常通过观察,模仿学习其他幼儿的合作行为。因此,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强的幼儿与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弱的幼儿一起游戏,也不失为一种树立榜样的好方法。 2、为幼儿创造合作的机会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一同游戏、学习的机会是很多的,如一起拼图、搭积木、作画、看图书、跳皮筋、玩娃娃家等。教师应想办法为幼儿创造、提供与同伴合作学习和游戏的机会,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会合作。比如,引导、组织幼儿进行小组或全班作画,在这当中幼儿必须学习相互协商,互相配合,分工合作,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构图上、色彩上、内容上达到协调一致,共同创作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在游戏中,特别是在建构游戏、角色游戏中,幼儿间必须共同商量、友好合作、互相配合,才能使游戏顺利进行下去。体育活动中的小组竞赛,日常生活中的共搬玩具筐、共抬桌子、互系扣子、互叠被子,还有大带小的交往活动,都可以为幼儿提供大量的学习与实践合作的机会。作为教师,既不要放过每一次让幼儿合作的机会,同时还要有意识地为幼儿创造、提供合作的机会。 3、教给幼儿合作的方法 幼儿可能不会在需要合作的情景中自发地表现出合作行为,也可能不知如何去合作。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幼儿合作的方法,指导幼儿怎样进行合作。比如,搭积木或玩商店游戏前,应大家一起商量,分工合作;遇到矛盾时,要协商解决]

幼儿园教育案例:幼小衔接中幼儿任务意识的培养新整理

教育案例: 幼小衔接中幼儿任务意识的培养 案例描述:一天下午,下班后在逛街时,到一商场遇到我原来带的大班幼儿的一位家长,刚好他的孩子才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原来那个孩子在幼儿园可是一个聪明的孩子,老师喜欢他,同伴羡慕他,我想知道他在小学表现的咋样,所以顺口问了孩子在小学的表现,他妈妈一脸的失望,说:“原来在幼儿园,你们老师都在不断的鼓励孩子,所以孩子表现的很好,可是上一年级后,老忘记老师布置的作业,有一次老师批评他说脑子进水了,唉!我们很忙,没时间下午放学后到学校去给孩子记作业,听说每天下午都有家长进教室去给孩子记作业。”听了孩子家长的一席话,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了。 案例分析: 现在社会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许多事情都是由大人包办代替,对父母、老师的依赖性强。在园里,我们会时常发现游戏之后,不能自觉地收拾、整理好玩具,椅子倒了不会自觉扶起来,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总指望老师给予帮助扶起。这是由于他们缺乏任务责任感,因而不能有始有终,认真负责地把自己该做的、会做的事做好。期的孩子,往往被认为是无忧无虑,孰不知在他们的内心世界,尤其是学前后期的一部分孩子,由于完成任务能力差,不同程度受着自卑的干扰。我注意到有近乎三分之一的孩子极少或从来不敢在外人面前大胆表现自己。这与独生子女是“小皇帝”、“小太阳”,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由于园采用以游戏为主,保教并举的教学方式,还感受不到因缺乏完成任务的基本能力产生的困扰。而到了小学一年级,环境、老师的改变,特别是小学以授课为主的教学形式才使这些无完成任务的基本能力的孩子产生了危机感。 从园升入小学,跨两个学段,即学前向学龄发展的过渡时期,是人一生中重要的转折点之一,衔接尤其关键。多年来,幼教和小教间就如“铁路警察各管一段”,你忙你的,我做我的,无形中加大了幼小衔接的“坡度”,使失去了自信学习兴趣,甚至导致厌学。现实中,通过和家长的交谈,根据已上一年级学生家长反馈,他们的孩子在入学后一段时间明显存在着许多不适应,表现为:(1)认识不到老师布置的任务要做,(2)缺乏完成任务的责任感,(3)缺乏完成任务的基本能力。这些都是任务意识薄弱的具体表现,而任务意识薄弱,在很大程度上与家庭教

浅谈大班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

浅谈大班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摘要:大班幼儿正处于幼小衔接的重要时期,在这一学年中,对幼儿进行合作能力的培养,为其进入小学打好基础有着重要的作用。合作能力在当今社会是一个人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善于与他人合作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未来社会成员存在和发展所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幼儿的合作是指幼儿在生活、游戏、学习中,能主动配合、分工合作协商解决问题、协调关系,从而确保顺利进行,同时每个人都从相互配合中实现了目标。 关键词:幼儿一日指引合作能力培养 在《广东省幼儿园一日活动指引》中,根据幼儿活动的属性,把幼儿一日活动分为四种类型:生活活动,体育活动,自主游戏活动和学习活动。而大班幼儿合作的能力也是紧扣着这四个活动而进行的。 一、在大班幼儿的一日生活活动中贯彻"合作"的精神 生活活动是贯穿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如“在饮水、盥洗、如厕等”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幼儿学会排队,谦让。“在进餐、午睡”时请保持安静以免影响到别人。这些也都是合作交往的重要表现。在幼儿生活活动中,我们可采用多种的教育手段,给幼儿提供合作交往的机会,随时关注幼儿的交往合作行为。提醒幼儿要有文明正确的交往行为,使每个孩子都喜欢与人交往,掌握与人合作交往的正确方法,减少幼儿之间的争吵与纠纷。 二、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大班幼儿的合作精神

体育游戏活动,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使幼儿充分发挥在活动中的自主性、创造性,也满足了幼儿好动贪玩的天性,深得幼儿喜爱。同时,体育活动也为幼儿提供了大量的交往机会,有利于幼儿互相协作、互相配合的良好交往技能。如“接力运球、两人三足、同心协力等”游戏中,让幼儿讨论,怎样友好合作,相互配合,才能取得胜利。又如“螃蟹走”游戏中,与同伴讨论要背靠背,侧步并横着走,而且还要有同步的节奏,“一二、一二······”才能顺利到达终点。这样就能让幼儿体会到不能只顾自己一个人玩,而是二人或二人以上共同合作完成的一项任务,也只有这样游戏才能进行下去。因此,教师要提供更多幼儿合作的机会。 三、在自主游戏活动中培养大班幼儿的合作能力 在自主游戏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幼儿在游戏情景中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主动选择自己的合作伙伴和游戏角色。这样能在活动中促进幼儿自发、自主、自由。同时也能更好发展想象力、创造力和交往合作的能力。如:在区角活动中“水果店、医院、银行等”让幼儿学会协商分配角色,合作布置游戏场景,并能交换角色,在活动中产生的矛盾能自行解决等等,最终达到合作的目的。游戏中,教师可以指导幼儿遵守规则,讲文明,有礼貌。引导幼儿大胆地模仿、想象,及选择可用的代替品。同时教师也应适时地鼓励,给予肯定的表扬,使幼儿获有成就感,这样幼儿就能够更积极与同伴合作,并且对与同伴合作保持一种持续的兴趣。

浅谈促进幼儿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浅谈促进幼儿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国际教委会面对未来教育的挑战,提出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能力来培养新一代,这四种基本能力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其中“学会共处”就是指要培养幼儿在人际活动中能与人共处与合作。合作是幼儿未来发展、适应社会、立足社会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合作学习是幼儿在与他人合作交往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体验情感的一种学习方式。随着社会发展,家庭人员结构模式的固定,居住环境的相对封闭,幼儿在家里没有玩伴,与同龄伙伴交往的机会很少,更谈不上合作,久而久之,幼儿变得孤僻、霸道,常出现冲突、争抢甚至打架,形成不愿意或不屑与同伴交往合作现象,所以培养幼儿的合作学习是非常必要的。我通过以下策略尝试提高幼儿的合作学习。 一、激发合作学习意识 合作意识是合作行为产生的一个基本前提和重要基础。幼儿合作意识较差,遇到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往往先向成人请求帮助,不会想到与同伴商量、合作来解决,因此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至关重要。 幼儿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的特点,单纯地说教难以达到教育的目的,因此应抓住具体活动教育契机培养幼儿合作意识。如在布置“春天来了”主题墙活动中,教师先引导幼儿用已有的认知经验表达出“春天来了”应该有什么内容,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表现,然后启发幼儿说说这么多内容应该怎样做才能较快完成,由此引出只有大家分工合作才能较快完成任务。在活动中幼儿体会到合作的必要性、实效性和成就感,从而提高合作意识。还可利用生动、具体的故事情节树立幼儿合作意识。如故事《小羊和狼》,通过看表演、提问等环节让幼儿意识到只要小动物团结合作就能战胜凶恶的大灰狼,感受合作的力量之大。对合作意识不强的幼儿,教师要有针对性地给予引导。如在角色游戏中,启发当护士的要配合医生帮“病人”挽袖子打针,拿药;洗头妹配合美发师为客人洗头,吹头发等,在合作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对角色的理解,感受角色之间的必然联系。老师切合时机的引导能较好地激发幼儿与同伴合作的意识和愿望。老师对合作的幼儿予以及时地肯定、鼓励和赞赏,能激发幼儿更大的合作欲望,强化幼儿合作意识,从而自愿地作出更多的合作行为。 二、创设合作学习环境 《纲要》中指出“环境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社会、心理条件的综合,是儿童发展的资源。幼儿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成并开展活动。”可见良好环境创设的重要性,更是帮助幼儿形成合作学习的良好平台。 首先应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精神环境。教师在幼儿心中是神圣的,教师的言行无时不在影响着幼儿,教师之间、教师与保育员之间良好的分工合作、互相配合,必然会对幼儿合作学习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要注意自身行为,为幼儿树立榜样,激发幼儿的合作学习。教师在与幼儿交流中还应注重互动式语言环境的创设,与幼儿形成和谐默契、相互理解、尊重、信任的师幼关系。在这种氛围中,幼儿就会心情舒畅、愉悦、乐意打开心扉,从而激发幼儿主动与人合作,形成合群性格。当然,幼儿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懂得协商、谦让、团结、互助、幼儿间才有可能开展合作学习。因此,平时一旦发现幼儿有冲突、争执现象,老师要及时进行疏导和教育,还可采取一些方式来增进幼儿间的交流,如引导幼儿把家里的玩具、图书、故事歌曲磁带、光盘拿来班级与大家分享。又如外出活动时让幼儿带零食与同伴分享等,促进幼儿间的情感升华。让幼儿学会关心同伴、礼貌问候、互相帮助,形成一个温馨和谐的班集体。 其次要创设丰富多样的物质环境。幼儿只有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才能真正体验到探索与交往合作的乐趣。因此老师应尽量创造机会,提供丰富多样的物质环境,便于幼儿观察、交流与沟通,促进幼儿合作与分享品质的形成。如:图片暗示效应———活动室的墙面上张贴幼儿合作的图示或照片;结构区张贴幼儿合作建构的照片;语言区张贴两个小朋友共阅一本书图片等,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合作的氛围,起到很大的提示和效仿作用。又如在主题墙上展示幼儿合作完成的美术成果展,用幼儿作品布置成一个

教育笔记幼儿习惯养成教育有感

幼儿习惯养成教育有感 幼儿养成教育的内容包括的面很广:爱祖国、懂礼貌、讲卫生、正确地洗手入厕、文明进餐、遵守公德、良好的学习习惯……等等。陈鹤琴先生说:“人类的动作十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幼年时代,应当特别注重习惯的养成。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要比知识的获得重要得多,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独立于社会的基础,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并进而影响他一生的成功和幸福,可以说,习惯是体现一个人素质的重要方面。 新学期开始,我发现班级中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方面大体有三种情况:有一些幼儿不但学习习惯好,上课认真听讲,用具整理得井井有条,也很懂礼貌、守规则,各项常规都很好,一般不用老师提醒就能做到。而有一部分幼儿,吃饭磨蹭、集体活动乱讲话、区角活动打闹、争抢玩具、不午睡……需要老师不断地提醒。还有一部分幼儿表现在某些方面的情况比较明显,如有的幼儿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有的吃饭挑食,有的行为拖沓,还有的规则意识不强。针对这些情况,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为幼儿树立好榜样。教师要从自身做起,言传身教。凡是要求幼儿做到的,我和班主任老师也按照这些要求做。见面有礼貌的问好,吃完饭擦桌子、漱口,有需要协作的事情主动帮忙,在教室里尽量小声说话,轻轻走路等等。让幼儿知道

好习惯是每个人都需要养成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在集体生活中,同伴群体也为幼儿提供了相互模仿的对象,影响幼儿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所以,我经常在班级中表扬能按要求做好的幼儿,让其它幼儿模仿学习,发挥同伴间的榜样作用。幼儿有了学习的榜样,就清楚的知道自己该如何做,马上就会改正。 第二,正面鼓励,耐心引导。班级中没有养成良好常规习惯的幼儿不仅让人格外费心,而且还会对其它幼儿产生不好的影响。因为他们经常犯错,挨批评次数多,但我感到,对这部分幼儿过多地用批评教育效果并不佳,更好的办法是运用正面鼓励,积极引导,在幼儿良好行为出现时及时表扬。前一阶段,男孩站队时特别乱,爱吵闹。但有一次,我让全体幼儿在门口站队,发现明明很自觉地站好,动作迅速。我马上表扬了他,其它小朋友看到了,也都向他学习。那天早操明明做操站队都非常棒,我又表扬了他。及时地对幼儿表扬鼓励,哪怕是一个赞赏的眼神,都会使幼儿产生更加要好好表现的欲望,也就是产生了“良性循环”的效应。我认为对于自我管理,自控能力弱的幼儿,要更加耐心,不断用语言强化如何做才是正确的。善于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鼓励,多用正面强化。从某一“闪光点”的行为出现,带动整体行为的改善。 第三,让幼儿明确自己的不足,集中突破。有相当一部分幼儿在某一具体行为方面出现问题。有的是不讲礼貌,有的是午睡习惯不好,还有的是吃饭挑食……这就需要针对具体问题来解决。亮亮个方面表现都不错,但做事总爱磨蹭、拖拉。个

培养大班幼儿的任务意识

培养大班幼儿的任务意识 海宁市实验幼儿园胡雪娟概述:本文分析并阐明了幼儿园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大班幼儿的任务意识,使之入小学作好充分的准备,详细论述了教师实践中采取的有效措施:1、开展各种活动,有:加强值日生工作,明确其主要的任务;大带小活动增强幼儿的责任感;图示活动教会幼儿完成任务的方法;各种游戏活动,训练幼儿完成任务的能力;布置口头任务,及时检查,培养幼儿的持久性。2、家园配合,形成合力。 3、拓展评价的方法:由以往单一的教师评价改变为多种人员的参与评价,有教师、幼儿自己、同伴及家长。全文有四个部分构成:一、问题的提出简单分析了幼儿入小学的不适应及产生的原因,从而提出了培养幼儿任务意识的必要性; 二、培养大班幼儿任务意识的可行性从政策性理论、心理学及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等综述了实施的可行性;三、概念界定及研究的目标;四、教师采取的具体措施:详实而操作性强。 一、问题的提出: 培养大班幼儿的任务意识是幼小衔接的一个重要方面,然而在平常的教育中教师和家长较忽视。我们可以看到:家长在智力上投资,让幼儿熟练地运算10以内加、减法;教师组织幼儿去参观小学、请小学生回园介绍学习生活。当然这些做法很有心要的,但是不够全面,容易出现以下的现象:初入小学的孩子不会整理书包,上课找不到所要的书或练习本,接连丢失学习用具等,孩子不能很快地适应入小学后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心理紧张。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归纳为两个方面。 1、幼儿自身方面: (1)、生理、心理发育不成熟。学前晚期的儿童虽然在感知、思维、注意、记忆、想象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发展,但是他们由于对外界的新异刺激缺乏准备,反应极不稳定,对环境的变化缺乏适应性,从而导致精神紧张,无所适从。 (2)、自制力差。学前儿童具有好奇、好问、好动、好模仿等显著特征,而且要求自己独立活动,成为活动主人的愿望强烈。但由于知识经验贫乏、活动能力有限,不能很好地控制、掌握自己的行为,做事往往有始无终,缺乏恒心。

如何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如何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幼儿期是萌生规则意识和形成初步规则的重要时期,我们需要有意识地对幼儿进行规制教育,使幼儿对规则有切身感受,让幼儿去执行规则,使幼儿不断获得快乐的体验,内化为他们的自觉行为,逐步帮孩子养成规则意识。 第一,我们要设置适合幼儿发展的硬件环境,为幼儿逐步建立秩序感创造条件。在班级里,教师可以设计教具摆放的固定位置。这个位置可由教室活动区角的设计来确定,也可由教师观察幼儿的活动规律决定。当玩、教具位置固定后,教师可制作一些显眼并容易区分的标示,方便幼儿独立取放玩、教具。 第二,我们可以为幼儿的生活常规引入“规则信号”。为了使幼儿在平等、满足和尊重的氛围中,轻松愉快地接受并遵守一日活动常规,我们改变了活动转换的提醒方式。在提醒的语句前加上“请”,让孩子感到老师对他的尊重和信任。例如,“请安静”、“请坐好慢慢吃”、“请将碗筷放整齐”等。 第三,教师要为孩子做好遵守规则的榜样。幼儿的眼睛,是反映教师行为的镜子。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来说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例如,有一次排队喝水时,有几个调皮的孩子插队,遭到了小朋友的反对。我拿起水杯排在队尾,告诉他们,“看,老师喝水也要排队呢!”马上,几个插队的孩子也跟着我排起队来。 第四,让孩子自己进行班级秩序管理。例如,我们班设置了很多“小管理员”,如图书管理员、纪律管理员、玩具管理员和卫生管理员等。每天早饭结束时,“小管理员”就开始了他们的工作——有的摆图书,有的挂毛巾,有的擦柜子,不仅各司其职,还监督别人做得怎么样 第五,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与家园共育是分不开的。家长是幼儿的榜样,他们的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日积月累,幼儿通过模仿学到的行为会不断强化巩固。这就要求家长从自身做起、言行一致、遵守社会规则。同时,家长与教师之间要经常沟通、互相配合,保持协调一致。从我们身边的例子来看,积极的家园共育,能使幼儿较快地形成规则意识,并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 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成效的,规则意识的养成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只要我们能坚持科学的教育方法,并持之以恒,一定能使规则变为幼儿内心的自觉,使规则意识转化为孩子们良好的行为习惯。

大班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策略教学内容

大班幼儿合作能力的 培养策略

大班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策略 摘要:如今大多数城市家庭,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缺少与同龄人的相互交流、玩耍、沟通、合作的机会,一般都生活在自己的个人世界里,生活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和爸爸妈妈的疼爱中,从而养成了独占、霸道的个性,以至于在幼儿园这个大家庭中,不知道如何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而人的一生离不开与他人的合作交往。尤其是在当今的社会中,合作能力已成为一个人走向成功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关键词:大班幼儿;合作能力;培养策略 大班幼儿是进行合作训练的最佳时期,事实也证明幼儿之间能够合作。从小就加强幼儿群体性与社会性的教育,培养他们主动交往、协同合作的团体意识和与人沟通、和睦相处、共同生活的社会能力很重要,也很有必要。通过长期以来的观察和探索,我也看到大班幼儿的合作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幼儿在伙伴中人缘好、朋友多,和小伙伴一起玩时能让着别人;有些幼儿骄横跋扈,和伙伴一起玩时爱和他人打架;有些幼儿很“小气”,不肯把自己的东西让别人玩一玩。为了能更好的提高幼儿相互间的合作能力,我尝试了以下的几点做法:

一、树立良好的合作榜样,让幼儿学会合作 幼儿的心目中老师永远是他们的偶像,老师平时的一言一行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为了能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我们老师和老师、老师和保育老师之间也要相互配合、相互合作,从中幼儿就会看到三位老师各自分工不同,谁在负责他们的学习,谁在负责他们的生活,他们都会进行仔细的观察。有的还会在一些自发的游戏中表现出来,比如我班的小异、小泳等小朋友在活动后会聚到一起,仔细一看小异正在分工呢:“我来上课,你去准备点心……”其实大班幼儿的心里都知道什么叫“合作”,但由于他们年纪小,不知道怎样用语言来表达,只会用游戏来表达自己对“合作”的理解。另外,在家中父母的合作,也是幼儿学习的好榜样,他们知道在家里妈妈做哪些事情,爸爸做哪些事情,有这样的观察经验,在娃娃家的游戏中他们就会玩的更加投入。另外家长也是幼儿学习合作的好榜样。平时还要鼓励孩子多与周围的人进行交往,学会一些交往语言,懂得与别人合作。如教会孩子熟练地使用一些礼貌用语“请”、“谢谢”、“你好”、“请帮帮我,好吗?”等等,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合作交往习惯。 二、提供多元的合作机会,让幼儿掌握合作的方法 在新《纲要》中也提到:“教师帮助孩子养成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

中班幼儿合作意识与能力的培养作者

中班幼儿合作意识与能力的培养作者:佚名来源:不详发布时间:2007-4-11 5:42:54 发布人:lsy1chj2wdh3 随着社会的进步,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越来越需要人们具备与人合作与分享的品质。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能力来培养新一代。这四种基本能力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其中,学会共同生活是指要培养下一代在人际活动中能与人合作、共享合作成果的品质和能力。 所谓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实现共同目标(共同利益)而自愿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之间的配合和协调(包括言语和行为)而实现共同目标(共同利益),最终个人利益也获得满足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在未来社会中,只有能与人合作的人,才能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只有善于与人合作的人,才能赢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合作是幼儿未来发展、适应社会、立足社会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因此,从小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是十分重要的。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缺乏与兄弟姐妹以及其他小朋友一起生活的经验,很少能够体验到合作行为带来的愉悦和成功感。这些幼儿既缺乏合作的意识,又缺乏合作的能力,不会协商,不会分工与交流,在学习或生活过程中发生矛盾时常以告状或攻击性行为来解决,遇到困难往往求助于家长、老师而不知从同伴那里寻求帮助,同伴遇到困难时也没有意识去协助解决。这种现象在幼儿中比较普遍。 我们对我园中班幼儿的合作意识进行了测查。结果表明,30个接受调查的幼儿,只有10%能主动与同伴合作;在老师的提示下,有70%的幼儿能与同伴合作;有20%的幼儿完全不会与同伴合作。这种状况表明,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让幼儿学会与人合作,是当前幼儿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们尝试从以下的几个方面来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一、合理利用活动区的功能 我们根据各活动区的不同特点,提出具体的要求,有意识地在不同的活动区中采用不同的方法,让 幼儿在活动中潜移默化,逐渐形成合作的意识。如在“图书区”中,我们要求幼儿不抢书,不撕书,能与同伴一同看书,并相互讲述交流与分享图书中的内容。在“角色游戏区”则要求幼儿能自己选择游戏伙伴,自行分配角色,共同协商处理问题;游戏结束后能分工按类整理材料。在“美工区”,我们帮助幼儿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一幅画,要求幼儿能与小伙伴合用材料,如油画棒、纸、橡皮泥等,让幼儿真正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分享成功的愉悦。在“结构区”中,我们启发幼儿共同协商搭建主题和方案,要求幼儿在搭建过程中不独(转载自中国教育文摘https://www.wendangku.net/doc/ad15753033.html,,请保留此标记。)占、不争抢玩具,友好地与小伙伴共同搭建,遇到困难要与同伴协商解决。在“音乐区”,则要求幼儿能与小伙伴一起唱歌、跳舞,协商分配打击乐器,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演奏。

小学生养成教育随笔

潜心育细节,喜收优成绩。 先锋小学张钰 “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学生时期是人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时期。这一阶段养成的良好习惯对人的一生有积极影响。作为一名小学一线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责任。 我现在所教的五年级两个班,是自己从一年级就开始接的班,现在就这四年多时间和孩子们的共同成长和大家一起分享。 刚开始接手时,面对那一张张可爱的笑脸,自己满心欢喜,对今后的工作充满了信心,但是,在一年级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是深深的体会到了现实的残酷,认识到自己工作中还有很多需要改进和学习的地方。因此,我留心观察每个细节,认真处理每件事情,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劳动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一)、小组合作促高效。 从一年级开始,我就重视学生小组交流学习,因为只有那样,才能真正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他们才能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刚开始时,学生年龄小,根本就不知道在小组内怎么学,学什么,我就从最简单易懂的小事上先让他们认识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首先,我问学生,家里的一堆玉米一个人剥得多长时间?全家人一起剥得多长时间?哪个快?为什么?就是利用这些小故事,让学生充分理解集体的力量大,然后,循序渐进,出一道稍微难点的题让学生去做,只有一两个人会,接着,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我也加入到学生学习中去,大家集体动脑筋,解决那道难题,在这个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小组活动的参与性,很快,大家把那道难题解决了,在这里适时引导,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从而,让学生乐于去参与。 第二,在小组组建上,注意小组长的选拔与培养,这是一个小组能否实效的关键,在经过观察,家访等活动后确立责任心强学习优秀的学生为小组长,在小组活动过程中,通过实际一步一步培养他们组织小组学习的能力,协调小组活动的能力,以及分配小组任务的能力。 第三、重视小组成员的参与性,小组内的学习成员,要服从小组长分配的学习任务,根据小组活动,参与学习,积极发表意见,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小组讨论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不放弃任何一位学生,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让小组长多提问,多指导。从而让每位学生都学到必须的数学。 现在,我们五年级同学,已经在小组学习过程中体会到什么是快乐

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重要性

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重要性

————————————————————————————————作者:————————————————————————————————日期:

浅谈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重要性 [摘要] 幼儿的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的能力是社会性适应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它是儿童学习、生活的基础与保证。我们要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和活动中让幼儿体验规则的重要性。要让幼儿成为规则的制定者,从而自觉、主动地遵守规则。要积极发展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促进幼儿社会规则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 规则意识、培养、制定、重要性、自控力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则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工作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幼儿期是萌生规则意识和形成初步规则的重要时期。所以《新纲要》提出教师要帮助幼儿从小理解和遵守生活、学习的各项常规,养成遵守规则的良好态度和习惯。我们要在幼儿共同的生活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幼儿期是萌生规则意识和形成初步规则的重要时期。从小帮助幼儿建立规则意识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意志力、控制力和思维力,有利于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在幼儿园的日常学习、活动、游戏中应从以下方面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一、幼儿规则意识的重要性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文明的社会,离不开各种规则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什么是规则呢?规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

作、学习中必须遵守的科学的、合理的、合法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良好的规则是一切活动的保障。在“儿童社会化”这一概念中,我们知道此阶段“是儿童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逐渐独立地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客观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在其发展过程中都必须学会掌握和遵守一些社会规范,如道德、习俗、纪律、法律等,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被社会所接纳。 但较长时间以来,幼儿园较偏重对幼儿守规行为的培养,忽视对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其实,两者是密不可分的,规则意识决定守规行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从小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是幼儿园社会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理解规则、制定规则,让孩子成为规则的主人 规则存在于一日生活的各个活动环节中,它与活动的开展、进行、效果都有紧密的联系。 (一)、规则必须建立在幼儿充分理解的基础上 我们总是让孩子先懂得为什么需要这一条规则,它带来了哪些益处,它与生活有着怎样的密切联系。比如不乱闯红绿灯这项规则,我就以游戏的方式帮助孩子理解其用意,感受有序的交通秩序,知道人人遵守交通规则有利于道路畅通;然后,我又请小朋友想一想,假若人们都不遵守交通规则后会怎样?孩子们说:“会堵车,大家都走不了。”“乱闯红灯碰车了人就会受伤。”“要是堵车了,会迟到的。”……孩子们的语言虽然幼稚简单,但移情带来的理解却是深刻的。活动后,

大班幼儿合作能力培养的反思及其对策

大班幼儿合作能力培养的反思及其对策 三幼李旎 内容摘要: 培养幼儿学会与人合作的品质已是当前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大班幼儿由于年龄特征影响,在以自我为中心现象、合作机会的缺乏、合作意识的淡薄、合作要求不明确、教育要求不统一几方面存在着问题。针对我班幼儿的实际情况,从幼儿与教师的合作、幼儿与家长的合作两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反思,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法。 1、合作环境的创设。 2、强化幼儿的合作情感体验。 3、正式教育与随机教育相结合。 4、提高幼儿的合作能力。 5、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 6、鼓励为主,惩罚为辅。 7、对孩子的要求要保持一致性和一贯性。 8、给孩子选择的机会。

人来到世上,一个重要的生活和生命课题就是:学会合作。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能力来培养新一代,这四种基本能力是——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其中“学会共同生活”便指要培养孩子在人际活动中能与人合作,共享合作成果,由此可见,培养幼儿学会与人合作的品质已是当前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幼儿期是人生初级阶段,也是培养良好习惯,促进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而“幼儿合作”既体现出幼儿社会性交往发展的水平,又是人生存最基本的条件。在未来社会中,只有能与人合作的人,才能获得生存空间;只有善于合作的人,才能赢得发展。人的合作性必须从小加以培养。 纵观现幼教界对“幼儿合作能力培养”的重视度,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就充分显视出了。如教育内容与要求中,五个领域处处体现出了“合作”的精神,健康领域:“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观、乐观、合作的态度。”语言领域:“幼儿的语言学习具有个别化的特点,教师与幼儿的个别交流、幼儿之间的自由交谈等,对幼儿语言发展具有特殊意义。”社会领域:“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科学领域:“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艺术领域:“为幼儿创设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而在一片红红火火的“对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研讨声中,我结合实际情况,对自己执教的大班幼儿间的合作现象及问题进行了实实在在地反思,同时也提出了一点自己的拙见。 首先,让我们来理解“合作”的意义。所谓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实现共同目标(共同利益)而自愿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之间的配合和协调(包括言语和行为)而实现共同目标(共同利益),最终个人利益也获得满足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对于幼儿来说,在游戏、学习、生活中,能主动配合、分工合作、协商解决问题,协调关系,从而确保活动顺利进行,同时每个人都从相互配合中实现了目标,这就是合作。 目前,有些教师虽然意识到幼儿合作的重要意义,但对合作的含义了解不够,对幼儿的指导也显欠缺。幼儿既缺乏合作的意识,又缺乏合作的能力,不会协商,不会分工与交流,游戏过程中发生矛盾时常以告状或攻击性行为来解决,遇到困难往往求助老师而不知从同伴那里寻求帮助,同伴遇到困难时也没有意识去协助解决。大班幼儿由于年龄特征和一二年的

体育游戏中培养幼儿合作意识的研究

体育游戏中培养幼儿合作意识的研究 本文作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对体育游戏中培养幼儿合作意识的有效策略展开了探讨与归纳。 幼儿阶段的学生受到年龄因素的影响,对游戏性质的学习方式情有独钟。这就决定了幼儿教育工作者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不能一味死板的将具体体育运动的要领直接以强硬的方式灌输给幼儿,而应当尽量采取“体育游戏教学”的形式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达成体育教学内容寓教于乐、寓教于趣的良好目的。以下,笔者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就如何在体育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展开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一、教师要在体育游戏中为幼儿树立合作的良好榜样。 教师是幼儿在幼儿园期间接触最多、最频繁、来往最密切的群体,其一言一行、行为举止都会对幼儿产生举足轻重的示范性影响,可以这么说,教师是幼儿身心健康发展道路上的重要影响力量。为此,要想以体育游戏为载体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教师应当首先在体育游戏中为幼儿树立积极同他人进行团结、合作的良好示范性榜样。 例如,多人跳绳这一体育游戏需要两个人密切配合抡动绳子,其他人需要在绳子的来回翻转中有规律的进行跳跃动作。因此,很显然要想进行跳绳这一体育游戏,至少需要三个人的同时参与。这个时候,笔者就特意邀请另外两名教师共同参与到课堂游戏活动之中,以三人为单位构成一个合作小组进行跳绳这一体育游戏。在结束了一定量的跳绳动作之后,笔者又特意向幼儿点明:“小朋友们要是也想玩多人跳绳的游戏,自己一边抡绳子一边跳显然不合实际,大家可以像老师刚才的那样,邀请其他同伴与自己一起,相信,通过大家的合作,一定能建立起互帮互助的多人跳绳队伍……”在笔者的动作示范及语言引导下,幼儿们逐渐意识到了:有些事情仅仅凭借自身的力量很难达成,这个时候就需要寻求他人的支持与帮助,而这很显然将为他们在接下来的多人跳绳体育游戏活动中同他人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形成团结合作的意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表明,教师同他人的示范性合作关系有利于学生认识到团结他人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有利于其以此为基础树立、形成端正的合作精神。 二、教师要在体育游戏中给予幼儿合作的积极肯定与表扬。 幼儿阶段的学生对教师有着一种近乎天然的“崇拜感”与“信任感”,总是渴望着来自教师对自身行为的积极、正面肯定与表扬,这将成为促使他们自身朝着教师预期方向更快、更好进步、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 鉴于幼儿们的这一主观特征,笔者认为,要想在体育游戏中真正实现发展幼儿合作能力的最终目的,教师必须在学生进行体育游戏的过程中及时、有效的给予他们合作行为的积极肯定与激励。如,在“两人三足”的体育小游戏中,有的幼

最新儿童养成教育随笔

儿童养成教育随笔 儿童养成教育随笔【第一篇】:儿童少年养成教育 一、生长发育年龄阶段的划分 根据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形态、生理和心理特点将生长发育的年龄阶段划分为以下几个时期:婴儿期:从出生7天到一周岁后幼儿期:2-3岁学龄前儿童:4-6岁学龄儿童:7-12岁少年期:13-17岁青年期:18-25岁 二、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一)生长发育的速度规律。大家都知道,我们每个人的体质是不一样的,儿童也是一样,从小孩子生长发育到成年的情况也是不一样的,呈现出时快时慢就像波浪一样,整个阶段就体现出一种规律性。孩子的生长发育主要由两个突增期构成:第一个时期是一到两岁之间,第二个时期就是在我们青春发的育期,是由两个年龄时期构成,一个是10-11岁,第二个是14-15岁。过了突增期之后其生长发育就变得很缓慢了,一直到20岁左右其生长发育基本就处于停止的状态。 (二)生长发育的不均衡规律。我们成人的缩影并不能代表儿童。人的发育是一个从小到大的一个过程,主要表现就是身长比例,研究表明初生儿的头部是身体的1/4,2岁时是身体的1/5,6岁时是身体的1/6,12岁时是身体的1/7,到成年时仅占1/8,就整个生长的发育来说往往是头部先发育,紧接着的是躯干,下肢,身体的发育顺序。然而第二次的突增发育与第一次突增发育

恰好相反,先发育下肢,其次则是躯干,最后是头部的发育,头部往往在第二次发育中体现的不是很明显。 (三)各系统的发育规律。初生儿神经系统的发育是处于整个生长发育的领先地位。发育的最快时期是5到6岁,很快的就达到了成人的水准。这时候的大脑重量就会占到他长大后的整个脑重的90%。6岁到20岁头部发育是整个发育过程中的10%,在头部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各项机能也就随着各自的发展而进行相应的提高。消化系统、运动系统、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各项系统的发育概况与形态呈波浪式上升,两者是相一致的。但是淋巴系统的发育就有些不同,在10岁时就已经达到高峰,12岁则会为成人的2倍,但以后会逐步呈现降基于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特征谈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周恩善(宝鸡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宝鸡721013)摘要:文章从儿童少年生长发育年龄阶段、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及生理发展及养成教育三个方面进行了描述与分析,提出了新颖的见解,对儿童少年健康成长成才大有裨益。关键词:儿童;少年;身心发育;教育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035(2015)02-0147-02低的姿态。而整个系统发育中,发育最晚的是生殖系统,在10岁以前基本不发育,要到第二突增期才开始进行迅猛地发育。 (四)生长发育的两次交叉规律。在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男孩和女孩因发育时间不同而出现的身体形态指标的两次交叉现象生长发育称为两次交叉规律。青春期前的发育大部分是形态

班级讲座:任务意识的培养

童星幼儿园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班级讲座 大班幼儿任务意识的培养 大班年级组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与完成任务的能力,能够增强幼儿的责任心、独立性、坚持性,使幼儿各项能力得到发展,这也是做好大班幼儿入小学前各种能力准备的重要目标之一。家园合作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怎样让家长们有效地配合教育,做到家园互动非常关键,实践中我们是这样与家长合作的。 一、留给幼儿的任务要向家长“保密” 教师不定时地把任务直接留给幼儿,向幼儿交待清楚应做的事情,完成的时间,鼓励幼儿自己完成任务。在幼儿完成任务之前,教师要向家长保守任务具体内容的“秘密”,当家长询问时,引导幼儿亲自把任务告诉家长。如:一天雨后,孩子们在操场游戏时发现了很多蜗牛,对蜗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蜗牛,并在离园前留给幼儿一项任务:回家后把观察到的蜗牛画下来,用自己喜欢的颜色进行装饰,第二天交回。第二天,那些未完成任务的幼儿的家长看到有小朋友交画,自然就会询问。这时,教师请这些幼儿自己把任务内容告诉爸爸妈妈,帮助他们进行回忆,鼓励他们在次日完成任务。就这样,我们不断地鼓励幼儿自己向家长交待并完成任务。任务的“保密”减少了幼儿过多依赖家长的心理及家长过多的包办代替行为,有效地提高了幼儿完成任务的主动性和独立性。 二、公示的统计结果要“有所保留” 建立一张“幼儿完成任务统计表”,这是教师和家长进一步了解和肯定幼儿进步的重要手段。教师将幼儿点点滴滴的进步用表格的形式记录下来,定时进行口头表扬。对于统计的结果教师会有所保留,只向全班幼儿公布按时完成任务的小朋友的名字,进行表扬。在向家长介绍幼儿每次按时完成任务情况时,也只介绍全斑幼儿按时完成任务人数及百分比。对于没有或经常不能完成任务的幼儿,教师做到心中有数,要多加关注这些幼儿完成任务的情况,并在每次留下任务后特别加以提醒。当家长询问到幼儿完成任务情况时,教师都会婉转地告诉家长,您的孩子哪几项任务是按时完成的,比以前有怎样的进步,并及时给予肯定。对于统计表的“保留”,使教师和家长不断看到的是幼儿的进步,这样更有利于强化幼儿的任务意识,树立完成任务的自信心。 三、家园之间的信息要相互速递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