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定向增发公司盈余管理研究_郑琦

定向增发公司盈余管理研究_郑琦

定向增发公司盈余管理研究_郑琦
定向增发公司盈余管理研究_郑琦

摘要:文章按照定向增发公司发行对象分组,分析了各组公司在发行前后共计11个季度的盈余管理情况。发现公司只对大股东发行股份时,发行前没有操纵利润,但发行后存在较强盈余管理;当机构投资者参与定向增发时,企业在发行前后都进行了盈余管理,发行后盈余管理的程度有所降低。机构投资者参与定向增发的程度越大,企业在增发过程中盈余管理的持续性和程度都越大。盈余管理的动机可能是为了保证企业承诺业绩的实现。

关键词:定向增发;盈余管理;机构投资者;大股东

中图分类号:

F421.3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680X (2009)03-0053-06收稿日期:2009-05-13作者简介:郑

琦(1982-)男,湖南长沙市人,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博士研究生。

!!!!!!!!!!!!!!!!!!!!!!!!!!!!!!!!!!!!!!!!!!!!

!!!!!!!!!!!!!!!!!!!!!!!!!!!!!!!!!!!!!!!!!!!!

一、引言

2006年5月6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了《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允许上市公司采用定向增发的方式进行再融资,定向增发成为与配股、公开增发并列的股权再融资方式之一。企业进行定向增发的门槛较公开增发和配股稍低,并且监管部门的审核程序相对简易,因此大部分公司均选择定向增发融资。据wind 资讯统计,自2006年5月至2008年11月,共有287家次的公司进行定向增发,融资金额合计5066.99亿元;而同期进行配股和公开增发的公司各有18家次和63家次,融资额为378.43亿元和1295.4亿元。可见定向增发已成为中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的主流方式。

以往针对股权再融资中盈余管理的研究多集中于企业为了满足再融资的业绩条件而操纵利润以及这种行为的经济后果,研究发现上市公司为了使自己满足再融资条件进行了利润操纵,并且在与监管机构的博弈中操纵利润的方式也在调整。盈余管理阻碍了市场有效配置资源功能的发挥,公司在发行后会计业绩下滑并且股票表现弱于市场。

而定向增发没有对企业过去的业绩提出要求,因此可以预见上市公司没有必要为了迎合监管部门的要求而进行盈余管理。但这并不能得到企业在定向增发过程中不存在盈余管理的结论。

二、理论分析

Teoh 、Welch &T.J.(1998)[1]发现美国公司在进行股权再融资之前向上操纵应计利润报告了较好的业绩,而投资者并没有识别出这种盈余管理行为,发行前的盈余管理导致了发行后企业股票表现不佳。可见企业为了筹集更多的资金,刻意美化自己在发行前的业绩表现,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市场。由于进

定向增发公司盈余管理研究

(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上海200433)

2009年第3期总第93期

上海金融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anghai Finance University

No.3,2009Jun No.93

行定向增发没有业绩要求,因此上市公司不会再为了满足监管部门的要求而进行盈余管理,但通过盈余管理可以粉饰经营业绩,达到吸引投资者、筹集更多资金的目的。在盈余管理的方式中,操纵线下项目一般只计入非经常性损益。市场认为这些项目都是偶然的,不具有可持续性,难以支撑股价。我国的证券监管部门对公司操纵线下项目的行为也给与了较高的监管关注,例如在针对公司IPO、公开增发、股权激励等业务的监管中,一般都要求剔除非经常项目对净利润带来的影响,所以操控线下项目并非公司盈余管理的首选。而操纵应计利润可以在一定时间内不为市场察觉,对业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正常的经营活动中。Sloan(1996)[2]、Xie(2001)[3]的研究表明,市场高估了应计利润和可操纵应计利润的可持续性,市场未能在第一时间对应计利润和可操纵应计利润正确定价。Teoh、Welch&T.J.(2002[4]研究发现,证券分析师更看好那些报告了较多应计利润的IPO公司)。可见企业通过操纵应计利润可以在一定时间内误导投资者,故定向增发的公司有动机利用这种方式吸引投资者从而高价发行股票。

定向增发的发行对象主要包括大股东(大股东关联方)和外部机构投资者。我国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持股比例较高,在人事和经营上与公司有较为密切的关系①。大股东参与定向增发的目的主要包括维持控股地位、资产注入等,且当上市公司单独对大股东定向增发时,由于不引入外部投资者,并没有动机操纵利润来提高股价②。而当定向增发对象包括机构投资者时,正如前面的分析,上市公司操纵增发前的业绩,塑造自己具有投资价值、成长潜力的形象,以期提高发行价格。故提出假设1:向机构投资者定向增发的企业在增发前会进行盈余管理,而只向大股东定向增发的企业在增发前没有进行盈余管理。

尽管定向增发的发行价格相对于当时股价有一定折扣,但机构投资者需将所持有的股票锁定一年,因此这些投资者承受了增发后股价下滑的风险。虽然部分从事实业投资的机构投资者出于战略目的或是看好公司发展前景选择继续持有,但大部分投资者(尤其是基金公司、保险公司或证券公司)在锁定期结束后都会选择收回投资赚取收益。为了保证获得正的投资收益,这就要求公司增发完成后在短期内业绩不能迅速“变脸”,股价不能立刻下滑,表现不能弱于市场组合。而国内外针对股权再融资的研究均发现发行后企业股票表现不佳。如Loughran and Ritter(1995)[5]、Spiss and Affleck-Graves(1995)[6]发现美国公司在股权再融资之后股票的长期回报率远低于同期没有再融资的公司。Hertzel et al(2002)[7]发现定向增发之后企业股价表现不如同行业公司的中位数。Krishnamurthy et al(2005)[8]发现当参与定向增发的投资者和公司没有关联关系时,公司增发后3年的超常股票回报为-47.05%。可见定向增发之后股票表现很可能会较一般水平差。尽管目前缺乏针对中国上市公司定向增发后股价长期表现的研究,但长达1年的持股锁定有可能使得参与定向增发的机构投资者遭受损失或者承担机会成本③。公开增发过程中,公司需要向众多的投资者公开的推介、路演;而定向增发的过程主要是公司和少数投资者进行一对一沟通和私下的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公司有可能向这些投资者传递无需公开的信息,私下向他们做出一定承诺(如保证增发后业绩表现出成长趋势),建立和投资者密切的关系来保证定向增发的顺利完成。增发完成后,公司有可能在机构投资者的压力下,或者是迎合其需要继续粉饰财务报表。由于市场短期内无法识别企业的这种行为,仍然认为公司业绩表现较好,使股价得到一定的支撑,这就维护了参与定向增发的机构投资者的利益。故提出假设2:当机构投资者参与定向增发时,增发完成后上市公司仍将在一定时间内进行盈余管理。

当上市公司只向大股东定向增发时,绝大部分大股东都是以资产认购股份的(见表一的统计)。定向增发的目的不是为了融资,而是为了吸收合并优质资产提升盈利水平。定向增发收购资产过程中,资产评估机构对大股东资产的价值评估将作为这一交易定价的主要依据。资产评估机构有可能为了迎合大股东的需要,使得收购资产的评估价格高于实际价值,从而使大股东获得更多的股份。尽管购买大股东资产定价可能并不公允,但上市公司支付的只是自己的股票,并不导致自身经济资源的实际流出,而且公司基于与大股东之间天然的联系,会配合大股东资产注入的行为,因此这一过程中实际受到损失的可能是广大股权遭受稀释的投资者。由于资产评估机构是根据公司做出的盈利预测对交易资产估

价,而且一些大股东和上市公司为了使方案顺利通过,对交易资产的盈利能力做出承诺(例如业绩未达到预期,则大股东用现金补足或者追送股份),这相当于大股东、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达成了一项以会计数字作为依据的合同。根据实证会计理论的预测,如果意向合同主要依据会计数字,管理层为了公司或者自身的利益,有强烈的动机采用会计方法或者其他手段改变会计数字。为了避免增发后所购买的资产盈利状况不如预期而受到市场和监管部门的关注以及大股东利益收到损失,上市公司有可能在增发后进行盈余管理来证明所购资产实际盈利和预计的相符。故提出假设3:当只对大股东进行定向增发时,增发后上市公司将存在一定的盈余管理行为。

三、研究设计

以往的文献一般使用Jones模型分离企业的可操纵应计利润。文章在Jones模型自变量中加入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这使得模型的拟合优度有了较大的提高,能更好的分离出可操纵应计利润。和以往研究年度数据不同,文章研究公司增发前后各季度的可操控应计利润。选取2006年第一季度至2008年第三季度全体上市公司每季度财务数据(均是新会计准则下的财务报表),利用Jones模型分行业④、分季度对方程进行估计:

TAC i/A i=а1/A i+а2ΔREV i/A i+а3PPE i/A i+а4CFO i/A i+εi

其中TAC i、ΔREV i、PPE i、CFO i、A i分别表示公司i某季度的应计利润(当季净利润与当季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差)、主营业务收入变化、固定资产季度末净值⑤、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和季度末总资产,方程中的各变量都是将原始值除以该季度末的总资产进行平减⑥。如果选择将各变量除以前一季度总资产进行平减,由于增发完成当季企业的总资产有了较大的增长,增发完成当季度的应计利润是除以前一季度的总资产作为平减的,而增发后第一季度的应计利润是除以增发完成当季的总资产作为平减的,如果观察到增发当季的应计利润大于增发后的应计利润,那么很可能是作为平减因子的季度总资产的差异造成的。因此将各变量除以当季末总资产,可以避免总资产规模突然放大带来的干扰。方程估计的残差项εi,就是公司i在当季的可操纵应计利润。文章主要对定向增发公司在发行前后各季度的可操纵应计利润进行研究。

选择2006年第三季度至2008年度第二季度之间进行定向增发的公司作为样本,并删除了以下公司:(1)金融行业定向增发的公司;(2)通过定向增发收购资产,并且同时更换控股股东、更换主业的公司;(3)在此期间进行了两次定向增发的公司。得到的样本点为199家公司,其中只向大股东⑦(包括大股东关联方)发行的公司有45家,占比22.61%,记为第一组;向大股东(包括大股东关联方)和机构投资者同时发行的有71家⑧,占比35.68%,记为第二组;只向机构投资者⑨发行的有83家,占比41.71%,记为第三组。由于只计算了全体公司2006年第一季度到2008年第三季度每季度的可操纵应计利润,所以对于2006年第三季度完成定向增发的公司只能取得其增发前两个季度的可操纵应计利润数据,对于2008年第二季度完成定向增发的公司只能取得其增发后第一个季度的可操纵应计利润数据。但对于大部分公司都能计算出其增发前后较长时间的数据,因此可以保证研究结论不受影响(文章数据全部取自wind资讯)。

四、分析结果

表1报告了定向增发公司的基本统计数据

表1定向增发公司基本数据

大股东以现金认购大股东以资产认购大股东以资产和现金同时认购合计第一组637245

第二组4326271

第三组00083

第一组中大股东用资产认购股份的公司占该组的86.67%,而在其余6家大股东以现金认购股份的公司中,有3家公司募集资金的用途是收购大股东资产,这和大股东用资产认购股份本质上是一样的。可见公司只向大股东定向发行时,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收购大股东资产、实现整体上市。第二组中大股东完全用现金认购股份的公司占该组的60.56%⑩,其中有6家公司募集资金的用途是收购大股东资产,其余37家公司募集资金都是进行项目扩建或建设新项目。第三组中,只有2家公司的发行对象是用资产认购股份,其余公司的发行对象均是用现金认购股份。在这些以现金认购股份的公司中,只有3家的募集资金有收购大股东资产的用途,其余78公司募集资金均是用于项目扩建、建设新项目归还银行贷款或者补充流动资金等。因此,第二组和第三组公司定向增发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投资而筹集资金。而只有引入更多的外部投资者才能募集更多的资金,这也诱使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来吸引投资者的注意。

表2报告了三组公司在发行当季和前后各5个季度的可操控应计利润,其中t0为发行当季,t+i/t-i 分别为增发后第i季度和增发前第i季度。由于初步的检验发现一些组的可操控应计利润不服从正态分布,因此表二中同时报告了每组每季的均值和中位数,以及相应t检验和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的显著性水平。

表2定向增发公司增发前后可操纵应计利润

第一组公司(平均值)

第一组公司

(中位数)

第二组公司

(平均值)

第二组公司

(中位数)

第三组公司

第三组公司

(中位数)

t-5

0.005021

(p=0.5837)

0.000576

(p=0.4905)

0.003659

(p=0.0588)

0.000470

(p=0.1104)

0.003166

(p=0.035)

0.001562

(p=0.0588)

t-4

0.000398

(p=0.7068)

-0.00027

(p=0.3351)

0.003414

(p=0.0336)

0.001686

(p=0.039)

0.003894

(p=0.0096)

0.001825

(p=0.0221)

t-3

0.035986

(p=0.218)

0.000398

(p=0.4406)

0.008880

(p=0.0027)

0.001312

(p=0.0091)

0.007003

(p=0.0001)

0.005833

(p=0.0001)

t-2

0.054911

(p=0.31)

0.004686

(p=0.1111)

0.005540

(p=0.0045)

0.000814

(p=0.0436)

0.007046

(p=0.0001)

0.005612

(p=0.0001)

t-1

0.015750

(p=0.1411)

0.002694

(p=0.0757)

0.00246

(p=0.2134)

-0.00031

(p=0.4702)

0.003229

(p=0.0049)

0.003218

(p=0.0047)

t0

0.00289

(p=0.3558)

-0.00099

(p=0.7601)

0.002609

(p=0.1946)

0.000444

(p=0.6018)

0.004841

(p=0.0002)

0.002319

(p=0.0006)

t+1

0.008605

(p=0.002)

0.006624

(p=0.0004)

0.005077

(p=0.0059)

0.001237

(p=0.0335)

0.004012

(p=0.0027)

0.003460

(p=0.0018)

t+2

0.006357

(p=0.002)

0.007468

(p=0.001)

-0.00029

(p=0.8923)

-0.00225

(p=0.9838)

0.002725

(p=0.0228)

0.002360

(p=0.0534)

t+3

0.003641

(p=0.1564)

0.003024

(p=0.205)

0.003191

(p=0.065)

0.000515

(p=0.2824)

0.004336

(p=0.0007)

0.003004

(p=0.0008)

t+4

0.005199

(p=0.0321)

0.003437

(p=0.0136)

0.005253

(p=0.0155)

0.000955

(p=0.0854)

0.004931

(p=0.0131)

0.000313

(p=0.0554)

t+5

0.004662

(p=0.0648)

0.003819

(p=0.0803)

0.005365

(p=0.0562)

0.000319

(p=0.2079)

0.005594

(p=0.0594)

0.005339

(p=0.0292)从表2中可见,第一组公司(只向大股东发行)在定向增发前以及增发当季基本没有表现出调增

利润的盈余管理行为,但从增发后的第一季度开始,大多表现出显著为正的可操纵应计利润。由于该组公司的大股东基本上都是用资产认购股份,公司为了美化收购资产的业绩而向上操纵应计利润,这与假设1和假设3是相符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定向增发所收购的资产评估价格过高,盈利预期过于乐观。这种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行为实际上是向大股东的利益输送,损害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第二组公司(同时向大股东和机构投资者发行)可操纵应计利润只在增发前后部分季度显著为正,盈余管理的持续性和程度较小,该组公司增发完成后盈余管理程度有所下降。第三组公司(只对机构投资

者发行)在增发前后各季度可操纵应计利润均显著为正,说明这些公司在增发前后持续不断进行调增应计利润的盈余管理。该组公司发行当季的可操纵应计利润均值在第t-1季度到第t+1季度的时间段内达到顶峰,盈余管理的程度最大,这有可能是公司希望发行当季的股价有良好的表现而突击进行盈余管理。与第二组公司一样,第三组公司增发完成后盈余管理程度下降。对第二组和第三组公司,文章分别计算每家公司发行后四个季度可操控应计利润合计与发行前四个季度可操控应计利润合计之差,以其衡量发行后可操纵应计利润的变化。第二组/第三组公司发行后可操控应计利润变化的均值(中位数)分别为-0.01244(-0.01408)/-0.01157(-0.01091),且均显著为负。这说明增发前的可操控应计利润在发行后有一定的转回,也说明发行后公司盈余管理程度下降。第三组公司发行后可操纵应计利润转回的程度较第二组公司稍小,说明机构投资者有可能对公司施加了更大的影响,避免发行后业绩的迅速下降。因此可以认为,当机构投资者参与定向增发时,企业在发行前后都存在盈余管理行为,但发行后盈余管理的程度和持续性都有所下降,并且机构投资者参与定向发行程度越高,企业盈余管理的程度和持续性越强,这与假设1和假设2是相符的。

五、结论

按照定向增发的发行对象分组,研究了在向不同的增发对象定向发行股票时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研究发现,当公司仅向大股东定向发行时,在增发之前不存在盈余管理,但在增发后表现了较强的盈余管理,这可能与大股东认购公司发行股份的方式有关,公司可能是为了保证所购买资产的实际盈利与预测相符而操纵利润。当机构投资者参与定向增发时,公司增发前后都进行盈余管理,但在发行后操纵利润的程度有所下降,并且机构投资者参与定向增发的程度越大,盈余管理的程度和持续性都更大。企业在定向增发过程中操纵利润的动机更多的是从市场的角度出发,目的是粉饰业绩支撑股价、吸引投资者认购。这些结论与过去关于再融资公司迎合监管要求而进行盈余管理的发现有所不同,对现有盈余管理的文献做出了一定的补充。文章结论对于上市公司监管有一定的意义:第一,证券监管部门在发行审核中应关注企业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定价是否公允,资产评估的方法和未来盈利的预测是否符合实际,并督促资产评估机构、保荐人加强风险意识,在日常监管中应关注资产注入后的实际运营情况。对此,监管部门可以加大现场检查力度,并督促公司的审计委员会、监事会以及注册会计师对收购资产盈利能力做出充分关注,防止上市公司和大股东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第二,证券监管部门应督促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上做到“公开,公平,公正”,避免机构投资者利用各种优势损害小投资者利益。

注释:

①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的大股东都是公司的主要发起设立者,公司的业务、资产往往是大股东投入的;公司董事、监事、高管往往都有在大股东单位任职的经历。

②大股东希望在公司股价较低时进行定向增发。

③自2007年11月份开始的股票市场的调整以来,一些定向增发的机构投资者认购的股票已经出现了较大的浮亏。

④制造业按照次类划分为9个小组,其中C2(木材家具制造)由于公司数量很少,与C9(其他制造业)合成一组。

⑤由于在新会计准则下,资产负债表中不提供固定资产原值的数据,故采用固定资产净值作为自变量。

⑥在对方程进行估计时剔除了样本中自变量和因变量首尾1%以外的极端值。

⑦少数公司虽然是向机构投资者定向增发,但该机构投资者用资产认购且增发后成为公司控股股东,文章把这类公司归类为向大股东定向增发,另外把向大股东关联方发行也视为向大股东发行。

⑧同时向大股东和机构发行的公司中,有55家公司制定的发行价格对大股东和机构投资者是相同的;有16家公司发行价格对大股东和机构投资者不同。

⑨机构投资者包括基金、证券、保险公司以及从事实业投资的法人投资者、境内自然人和境外机构投资者等。

⑩第二组包括16家公司对大股东和机构投资者的发行价格不同。大股东以资产认购股份,发行价格一般接近发行底价;机构投资者以现金认购股份,发行价格一般采用询价方式确定。除去这16家公司后,大股东以现金认购的公司比重上升到78.18%。

参考文献:

[1]Teoh,S.H.,I.Welch,T.J.Wong,Earnings management and the underperformance of seasoned equity offering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98,(50):63-99.

[2]Sloan R.,Do stock prices fully reflect information in accruals and cash flows about future earnings?[J].The Accounting Review,1996,(71): 289-315.

[3]Xie,H.,The mispricing of abnormal accruals[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1,(76):357-374.

[4]Teoh.S.H,T.J.Wong.,Why New Issues and High-Accrual Firms Underperformand:The Role of Analysts'Credulity[J].The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2002,(15):869-900.

[5]Loughran T.,Ritter J.R.,The operating performance of firms conducting seasoned equity offerings[J].Journal of Finance,1997,(52): 1823-1850.

[6]Spiess D.Katherine,John Affleck-Graves,Underperformance in long-run stock returns following seasoned equity offering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95,(38):243-267.

[7]Hertzel,M.G.,Lemmon,M.,Linck,J.,Rees,L.,Long-run performance following private placements of equity[J].Journal of Finance,2002,(57):2595-2617.

[8]Krishnamurthy,S.,Spindt,P.,Subramaniam,V.,Woidtke,T.,Does investor identity matter in equity issues?Evidence from private placements[J]. 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2005,(14):210-238.

The Study on Earning Management in the Private Placement of Equity

Zheng Qi

Abstract: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earning management in the private placement of equity during the last11quarters.We find:1When the controlling shareholder is the only purchaser,the issuing firm manipulates its accruals upward in the seasons after the placement but not in the pre-offering seasons;2When the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participate in the offering,the firm will manipulate its accruals through the period before and after the placement and the firm will manipulate more persistently and strongly when it issues more stocks to the institutional investors.The purpose of earning management is to realize the enterprises'promises of achievement.

Keywords:private placement of equity;earning management;institutional investor;controlling shareholder

(责任编校:张蕊青)

盈余管理理论综述

盈余管理理论综述 提要盈余管理是目前实证会计研究的一个热门课题。对于这个议题,目前的众多研究至今尚没有一致的结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给盈余管理的进一步研究造成了混乱。鉴于此,本文将围绕盈余管理概念的提出、盈余管理的动机、手段和计量方法等几个基本方面,对盈余管理的研究现状进行归纳和梳理,旨在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一个逻辑起点。 一、引言 盈余管理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八十年代的美国,它是目前国外会计学和经济学广泛研究的课题。盈余管理是指公司管理当局在会计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利用职业判断和规划交易等手段对盈利进行调节,以达到各种目的的机会主义行为。 资本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和会计监管制度的不完备性给企业的会计盈余留下了可操纵的空间。根据“理性经济人”假设,企业管理者有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盈余管理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其投资收益的好坏。因此,对公司盈余管理行为进行深入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了。盈余管理研究可以从深层次上理解会计盈余的有用性以及会计行为的形成与作用机制,从而进一步验证会计行为的经济后果和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这将有助于完善监管政策和会计准则,改善公司治理,提高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 国外学术界在盈余管理领域做了大量研究,对盈余管理的定义和计量方法学术界并未统一,但这在一定程度上给盈余管理的研究造成

了混乱。鉴于此,本文将围绕盈余管理概念的提出、盈余管理的动机、手段和计量方法等几个基本方面,对盈余管理的研究现状进行归纳和梳理,旨在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一个逻辑起点。 二、盈余管理的概念 对盈余管理的概念,会计学界存在着诸多不同意见,但总体来说,主要有以下三个比较通用和流行的定义: 第一,William R Scott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公认会计原则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他的观点认为会计政策选择具有经济后果。 第二,Katherine Schipper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层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他的观点是基于信息观的,因此被称为“信息观”下的盈余管理。 第三,Paul M Healy和James M Wahlen从会计准则制定者的角度出发,认为盈余管理是指,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通过规划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旨在误导那些以公司经营业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的决策行为,或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后果。 国内许多会计学者围绕这三种观点,形成了不同的新概念。魏明海认为,盈余管理必然会同时涉及经济收益和会计数据的信号作用问题,从“信息观”的角度看待盈余管理更有意义。刘峰认为,盈余管理是在符合相关会计法律、法规、制度的大前提下,对现行制度所存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探讨

· 盈余管理是现代会计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同时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国外会计理论界就针对盈余管理问题进行了多方位研究,客观揭示了关于盈余管理过程中某些具有规律性的现象,而我国对于盈余管理的研究自二十世纪末才开始,起步较晚。但近年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上市公司的大量涌现,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情况愈来愈普遍,盈余管理带来的诸多问题日益受到各方关注,因而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治理是非常必要的。 一、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因分析 第一,盈余管理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契约动因。从契约角度,可以将盈余管理视为管理人员在面临薪酬和债务契约时,为最大化其效用而采取的机会主义行为。 现代企业制度下,公司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相互分离,公司的管理层拥有经营权,投资者拥有所有权,但两者之间往往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期末业绩考核较好时,管理层将得到较高的薪酬奖励,而考核不达标时,管理层就会面临丧失奖励或被解雇的威胁,因此,管理层会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进行盈余管理。希利(Healy ,1985)对盈余管理的契约动机进行了研究。希利观察到,在进行盈余管理前,管理人员拥有关于公司净利润的内部信息,外部的利益集团包括董事会本身可能都无法准确了解公司利润,所以管理人员就会乘机操纵净利润,以使他们在公司薪酬合同中规定的奖金最大化。 实证会计理论中债务契约假设,就预测盈余管理会因契约而产生。如果违反合同的代价是高昂的,公司管理层就会想方设法避免违约,甚至尽量避免出现违约的可能性,因为一旦出现这种状况,管理者的经营自由就会受到限制。因而,管理层就存在着强烈 的盈余管理动机。斯威尼(Sweeney ,1994)对由于债务合同导致盈余管理的情况进行了研究后发现,面临违约风险的企业更愿意尽早地采用那些可增加报告净利润的新会计准则,因此,盈余管理就作为降低违反借款合同可能性的一种手段而出现。 第二,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为盈余管理创造了条件。很多上市公司都存在着“一股独大”和内部人控股的现象,在股权高度集中的情况下,大股东可以有效地控制公司,股东大会形同虚设,中小股东无力对公司施加影响。此外,监事会的监督能力不强,独立董事难以真正发挥其职能的现象也依然存在。这些现象的存在都不利于公司的长期发展,并对其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条件。第三,会计准则体系的不完善为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目前,许多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都给管理当局提供了较多的判断空间和选择空间,同时这也为其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因此,利用会计准则中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和可变更性是公司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方法。 第四,IPO 业务也会诱使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由于申请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必须符合我国《公司法》和相关法律制度的规定条件,于是,一些经营业绩不佳、不够资格上市的公司,其管理当局会为了获 得上市资格而进行盈余管理。 另外,IPO 企业并没有一个已确定的市场价格,那么在招股说明书中披露的财务会计信息是确定股票价格的重要信息源,为了使公司股票有一个理想价位,获得较多融资,其管理人员很可能会对招股说明书中披露的盈余信息进行管理。 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 盈余管理具有两面性,一方面盈余管理会对企业的经营活动产 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如有利于降低企业契约成本,有利于树立良好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探讨 河南大学 潘宗英 况,进行控股比率的调低,这样可以减少很多老制度带了的不便。 其三,及时准确地披露会计信息。首先,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存在一个很大缺陷就是信息披露不及时,信息披露的时间过于宽松。根据我国证券监管部门的规定,年报可以在会计年度完了的第二年的四月份披露,中期的报告在每个会计年度前半年结束后的两个月内对外报出,而上市公司对外披露的最快的也就是季报。财务报告的不及时给了管理当局很多时间对报表盈利进行操纵,最后导致报表上的会计信息不对称,披露出来的信息也是在管理当局的掌控之中,这样的信息对于信息使用者来说无任何实质意义。另外会计信息的披露也存在披露模糊的问题,有关监管部门应该制定相关政策督促上市公司有关信息披露的详细性,注意一些事件明细化的披露,只有这样才能使财务报表发挥其作用。 其四,德治才能治本。国际上的安然事件,国内的银广厦、ST 黎明等会计舞弊造假的恶性案件由多方面的原因引起,在前文中我们也探讨过盈余管理的终极动因是管理当局谋求私人利益最大化。所以在这个问题的治理上德治才能治标治本。当然传统的一些治理的方案,如加大监管力度和惩处力度也失为好的方法,但是存 在一定的缺陷。惩罚永远只能在事后进行弥补无法在事前进行控 制,惩罚只能是针对个别典型暴露出来的公司,无法对所有进行不法行为的上市公司实施,所以会有存在“漏网之鱼”。管理者谋求私利、会计人员造假归根结底都是其职业道德素质的问题,从长远的发展来看还是要依靠德治辅以法制,从实施盈余管理的主体着手,提高其法律意识、社会责任感、纠正其错误的价值观,使其树立强烈的职业道德观念,这样才能逐渐减少舞弊现象。最终到达自我约束不合法的行为。 参考文献: [1]William ·k ·Scott .Financial Accounting Theory ,2003.01[2]Kathehne ·Schipper .Commentary on Earnings Management.Accounting Horizons ,1989,3(4):91~91 [3]郭泽光:《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4]袁晓初:《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与影响辨析》,《商业经济》2008年第5期。(编辑刘姗) 35

盈余管理问题研究(一)

盈余管理问题研究(一) 摘要:盈余管理问题是各国学者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也是社会公众关注并希望加以规范和治理的焦点问题,在分析盈余管理内涵的基础上,从我国证券市场和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阐述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各种手段。目的是分析这些手段之后的深层原因,为防范和控制过度盈余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盈余管理,公司治理结构 1相关研究成果及文献回顾 1.1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回顾 1996年Dechow引入很多变量对违规公司进行研究,认为盈余操纵的一个重要动机是为了以低成本吸引外部融资,他们还检验了在承认盈余操纵的消息公布后股票价格的变动,发现平均下降9%。1998年J·Demski的研究表明代理人可以通过盈余管理来传达其拥有的高超管理技能,而实际上这些代理人可能并不具有会计报告盈利中所代表的管理技能。1998年Arya·A,Glover·J,S·Sunder等人的研究发现盈余管理限制了委托人解雇代理人的倾向,还可以减少委托人对于代理人正常工作的干预。 1.2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回顾 2000年,林舒和魏明海在《中国A股上市公司IPO过程中的盈利管理研究》中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结论:A股发行公司的报告收益在IPO前年和前一年处于最高水平,在IPO当年显著下降。2001年,刘峰在文章《制度安排与会计信息质量》中对会计信息失真,特别是违法造假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进行了分析,认为现有的制度安排本身排斥高质量的会计信息。2002年,陆宇建在《上市公司基于配股权的盈余管理行为实证分析》中认为,我国上市公司为了获得配股权而通过盈余管理将ROE维持在略高于6%的区间与略高于10%的区间。2盈余管理含义及其特征 2.1盈余管理含义 戴维森(S·Division)在其所著的《会计:商业语言》中也对盈余管理进行了定义:在公认会计原则限制的范围内,为了把报告盈利调整到满意水平而采取有计划行动步骤的过程,美国会计学家凯瑟琳·雪普(KatherineSehipper)在其发表的“CommentaryonEarnings”一文中对盈余管理做出如下定义:盈余管理是指为了获取某些个人利益(而非仅仅为了中立地处理经营活动)而对对外财务报告过程进行有目的的干预。这是一种“披露管理”(DisclosureManage-ment)的概念,认为盈余管理不仅包括对损益表中盈余数字的控制,还包括对资产负债表以及财务报告中其他辅助信息的控制。 国内许多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给出了盈余管理的定义。孙铮、王跃堂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利用会计管制的弹性操纵会计数据的合法行为,秦荣生认为,盈余管理是借助于会计政策的选择和会计估计的变更来实现的,其目的是得到一种令企业管理当局满意的财务会计结果,而会计盈余是决定财务成果是否满意的重要参数。 2.2盈余管理特征 盈余管理不同于利润操纵,后者属于欺诈行为,是贬义的概念,而前者是在会计准则或制度允许范围内进行的,是合规合法的行为,是一个中性的概念。本文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定位开展对盈余管理的分析的。 (1)盈余管理是一种长期行为,从一个足够长的时段(最长也就是企业的整个生命期)来看,盈余管理并不增加或减少企业实际的盈余,而只会改变企业实际盈余在不同会计期间的反映和分布。也就是说,盈余管理影响的是会计数据尤其是会计报表中披露的盈余。而不是企业实际的盈余。 (2)盈余管理必然会同时涉及经济收益和会计数据的信号作用问题。盈余管理关注的方向是会计数据的信息含量和信号作用。在不同的国家由于证券市场的发达和完善程度差异较大,

国内盈余管理研究文献综述_郑梅莲

– 7 – 会计盈余是企业会计信息的一个重要方面,企业及其各方利益相关者的众多契约均与盈余信息存在密切联系,会计盈余也因其具有被操纵性成为理论界与实务界关注的焦点。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国内学者在借鉴国外盈余管理理论与经验研究方法基础上,结合我国资本市场特点开始了一系列的研究,本文拟对此作一简要回顾,并进行讨论。 一、盈余管理的概念 关于盈余管理的定义,学者研究视角的不同,定义存在差异。盈余信息是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判断的重要依据,也是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执行情况最终结果。因此,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是信息观视角和会计准则范围视角的定义。 信息观视角定义,主要源于美国会计学家Schipper的观点,他认为盈余管理实质是企业管理当局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和干涉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如,魏明海(2000)将盈余管理定义为企业管理当局为了误导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经营业绩的理解或影响那些基于会计数据的契约的结果,在编报财务报告和“构造”交易事项以改变财务报告时,作出判断和会计选择的过程。 会计准则范围视角的定义,主要源于美国会计学家Scott 的观点,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 国内盈余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郑梅莲 霍冉 (浙江工业大学经贸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摘 要:盈余管理研究是经验会计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从盈余管理的概念、动机、手段和影响因素等五个方面,对国内学者自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在借鉴国外盈余管理理论与经验研究方法基础上,结合我国资本市场特点开始的盈余管理研究进行了回顾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国内盈余管理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展望。关键词:盈余管理;动机与手段;影响因素检测方法 中图分类号:F234.3 文献标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8089(2013)10-0007-03 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如,刘杰(1999)认为,盈余管理是公司的管理层在某种利益的驱动下,在法律和公认会计原则所许可的范围内,对利润进行人为的操纵和管理,使其个人效用最大化或公司市场价值最大化的经营行为。 从以上具有代表性的定义中,可以看出盈余管理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①盈余管理的实施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或管理当局的控制人);②盈余管理的客体是企业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即会计收益);③盈余管理是利益驱动的结果;④盈余管理的手段是综合运用会计和非会计手段实现会计收益的控制和调整。 二、盈余管理的动机 企业是一个法律的虚构,是一个契约的集合(Jensen & Meckling,1976)。作为一系列契约连接点的企业(公司),与外界存在许多的契约关系与利益关联。企业管理当局必然会选择使其效用最大化或使企业的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或非会计手段进行盈余管理。国外,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学者们对盈余管理的动机进行大量探索,Dechow和Skinner(2000)通过对四类盈余管理的研究,将盈余管理的动机划分为三个大类:①资本市场动机;②契约动机;③规避监管的动机。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国内学者对盈余管理动机进行大量探索,相关研究以资本市场动机研究为主;随着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股权期权激励计划的实施,薪酬合约动机研究也引起了学者的关注。 (一)资本市场动机 资本市场动机指公司管理层在一系列资本市场活动过程中进行的盈余管理行为。国内学者普遍认为IPO、配 作者简介:郑梅莲,浙江工业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资本市场管理。 霍 冉,浙江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资本市场管理。 经济研究 现代物业?现代经济 2013年第12卷第10期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 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一直是人所瞩目的焦点。尽管有一些文章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了研究,但仅以个例作为论据,并未举出具有概括性的确切数据。本文根据盈余管理的特点及主要手段,对我国上市公司2000年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整体上考察我国上市公司目前盈余管理的状况。 一、盈余管理的特点国外学者PaulM.Hyaly和JamesM.Wahlen 对盈余管理的定义如下:“盈余管理发生在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通过规划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时,旨在误导那些以公司的经济业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为基础的契约的后果。” 这一定义向人们展示了盈余管理的两个特点:第一,盈余管理的动机是误导“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影响“契约的后果”。从企业利益关系人的角度上看,企业业绩主要影响企业所有者、潜在投资者和债权人所作出的投资决策,企业所有者对企业管理者的报酬决策及税务部门的税收决策。可能的盈余管理动机有筹资动机,管理报酬动机,避税动机和公司形象动机等。在这些动机中,由于筹资资格涉及到上市公司的根本利益,因而出于筹资动机的盈余管理问题表现得最明显。筹资动机可以进一步分为上市动机,配股动机和避免退市动机。第二,盈余管理的途径有两条:职业判断和规划交易。但为什么不利用其他途径?答案在于盈余管理的难度不同。从编制现金流量的间接法可知,利润由两部分构成:经营性净现金流量和各种应收应付项目。其中的各种应收应付项目根据受到操纵的程度不同在会计科目上可进一步分为: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会计科目和不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会计科目。由于调整经营性净现金流量和不可操纵性应计利润的难度较大,而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会计科目的会计核算多涉及到职业判断,操纵难度相对较小,因而盈余管理主要利用职业判断和规划交易,在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上做文章。故而,报

盈余管理估计模型综述

盈余管理估计模型综述 内容提要:盈余管理是一个与投资者保护和会计准则制定紧密相关的重要问题,它已 经成为会计乃至金融、经济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盈余管理可以分为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实证研究中必须解决如何识别和衡量盈余管理的问题。本文对应计盈余管理估计模型、真实盈余管理手段及实证模型进行综述,以期为未来盈余管理实证模型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应计盈余管理 真实盈余管理 实证模型 一、概述 盈余管理是经营者运用会计方法或者安排真实交易来改变财务报告以误导利益相关者对公司业绩的理解或者影响以报告盈余为基础的合约(Healy and Wahlen ,1999)。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除了操控非正常应计项目,管理层还可以操控经营、筹资和(或)融资等实际交易活动来进行盈余管理。学界把这种通过操控真实的交易活动,以误导利益相关者并使其相信企业是通过正常的经营活动达到盈余目标的盈余操控行为称为真实盈余管理。比较而言,应计盈余管理受企业会计弹性和外部监管的约束较大,其对企业未来业绩的影响主要是应计项目的反转以及盈余在不同期间的平滑,而真实盈余管理则会对企业现金流以及企业的未来经营业绩和企业价值产生影响。 本文对近年来盈余管理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对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的估计模型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以此为基础分析这些模型需要改进的地方,为以后盈余管理实证模型的研究提供一定启示。 二、应计盈余管理估计模型 实证研究中首先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如何识别和衡量盈余管理(包括应计盈余管理和真是盈余管理)。而应计盈余管理的估计模型主要有:随机游走模型、Jones 模型以及修正的Jones 模型。 (一)应计利润随机游走模型和考虑成长因素的应计利润预期模型 1.应计利润随机游走模型 这一模型假设公司上年度的应计利润总额为未经管理的应计利润额,本年度应计利润总额与上年度的差额部分,为被管理的操控性应计利润部分。换句话说,该模型假设公司历年的非操控性应计利润遵循随机游走,其表达式为: t t t TA TA ξ+=-1或t t t t TA TA TA DA ?=-=-1 其中,t TA =第t 年的应计利润总额;t DA =第t 年的操控性应计利润;t TA ?=第t 年的应计利润变动额。 如果公司不存在盈余管理行为,那么,操控性应计利润t DA 应等于零;反之,

开题报告--企业盈余管理探讨

开题报告 题目企业盈余管理探讨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企业的盈余管理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是企业的管理者在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来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盈余管理是目前国外经济学和会计学广泛研究的课题,但是在盈余管理计学界对盈余管理的定义存在着诸多不同的意见。 本文在深刻理解盈余管理的基本概念,总结了盈余管理的基本特征,并分析了企业的盈余管理给企业的发展带来的利与弊,紧接着阐述了企业盈余管理存在的问题,然后规范企业盈余管理的基本对策这对我国企业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二、论文提纲 摘要 绪论 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选题背景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国内外对企业盈余管理的研究现状 2、盈余管理概述 2.1 盈余管理的概念 2.2 盈余管理的特征 2.3企业盈余管理的利弊分析 2.3.1 企业盈余管理的益处 2.3.2企业盈余管理的弊端 2.4 企业盈余管理的动机和手段 3企业盈余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4规范企业盈余管理的基本对策 5结论 参考文献 三、论文研究思路及其方法 本文首先阐述选题的背景与研究意义,然后简单介绍了研究方法和内容,以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然后从盈余管理的内涵入手,以盈余管理得概念为出发点,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利弊进行分析,并提出规范我国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对策。 四、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本课题的研究将本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1、资料研究法。大量收集、阅读及整理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 2、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为辅。在收集、整理实地调查得到的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学者对企业盈余管理的研究现状,得出相应结论。 五、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 1、2015.11.27-2015.12.27: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写出初步提纲。 2、2015.12.28-2016.02.01:进一步收集资料、修改提纲、形成较详细的提纲,撰写开题报告;完成开题报告论证。 3、2016.02.02-2016.03.18:进一步收集资料、撰写论文初稿。 4、2016.03.20-2016.04.22:提交初稿、修改论文初稿,论文定稿。 5、2016.04.23--2016.05.20:论文答辩准备以及答辩完成。 六、主要参考文献: [1]张鸣.刘华.对盈余管理的理性思考[J].上海会计,2000(8). [2]张柱国.盈余管理研究[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2(1). [3]刘世云.关于盈余管理若干问题的研究[J].商业经济,2004(4). [4]丁成林.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师曾研究[D].浙江大学,2005. [5]丁红燕.盈余管理探讨[J].财会通讯,2001(2).

开题报告-企业盈余管理探讨

开题报告 题目企业盈余管理探讨指导教师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企业的盈余管理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是企业的管理者在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来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盈余管理是目前国外经济学和会计学广泛研究的课题,但是在盈余管理计学界对盈余管理的定义存在着诸多不同的意见。 本文在深刻理解盈余管理的基本概念,总结了盈余管理的基本特征,并分析了企业的盈余管理给企业的发展带来的利与弊,紧接着阐述了企业盈余管理存在的问题,然后规范企业盈余管理的基本对策这对我国企业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二、论文提纲 摘要 绪论 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选题背景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国内外对企业盈余管理的研究现状

2、盈余管理概述 2.1 盈余管理的概念 2.2 盈余管理的特征 2.3企业盈余管理的利弊分析 2.3.1 企业盈余管理的益处 2.3.2企业盈余管理的弊端 2.4 企业盈余管理的动机和手段 3企业盈余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4规范企业盈余管理的基本对策 5结论 参考文献 三、论文研究思路及其方法 本文首先阐述选题的背景与研究意义,然后简单介绍了研究方法和内容,以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然后从盈余管理的内涵入手,以盈余管理得概念为出发点,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利弊进行分析,并提出规范我国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对策。 四、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本课题的研究将本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1、资料研究法。大量收集、阅读及整理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 2、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为辅。在收集、整理实地调查得到的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学者对企业盈余管理的研究现状,得出相应结论。 五、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 1、2015.11.27-2015.12.27: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写出初步提纲。 2、2015.12.28-2016.02.01:进一步收集资料、修改提纲、形成较详细的提纲,撰写开题报告;完成开题报告论证。 3、2016.02.02-2016.03.18:进一步收集资料、撰写论文初稿。 4、2016.03.20-2016.04.22:提交初稿、修改论文初稿,论文定稿。 5、2016.04.23--2016.05.20:论文答辩准备以及答辩完成。 六、主要参考文献: [1]张鸣.刘华.对盈余管理的理性思考[J].上海会计,2000(8). [2]张柱国.盈余管理研究[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2(1). [3]刘世云.关于盈余管理若干问题的研究[J].商业经济,2004(4). [4]丁成林.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师曾研究[D].浙江大学,2005. [5]丁红燕.盈余管理探讨[J].财会通讯,2001(2). [6]李银平,张勇.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

浅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20201119081110)

浅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 内容摘要:盈余管理就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其终极目的在于获取私人利益,具体目的为筹资、避税、获取政治资本以及规避债务契约约束等。盈余管理有诸多表现形式,可以通过完善会计规范、加强审计监控和加大监管力度等进行防范。 关键词:盈余管理涵义目的防范措施 Earnings Management in Listed Companies QIAN-Heying (Wanbang Accountant Office, Lishui. Zhejiang 324OOO.China ) Abstract: Earnings management means to control or adjust the information of the financial income in the report in order to maximize the interest. The aims are to obtain the private benefit, collect capitals, escape taxes, obtain political capitals and evade the obligations of contracts. Earnings management has various type ,and it can be kept away through perfecting the accounting regulations, enhancing the auditing and control and so on. Key Words: Earnings Management Meaning Aim Measures 一、盈余管理的涵义 盈余管理是目前国外经济学和会计学广泛研究的课题。对盈余管理的概念会计学界存在着诸多不同意见。从以下两个权威性的左义可以看出盈余管理的基本涵义。一是美国会计学家斯考特(William-K?Scott)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GAAP允许的范国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另一是美国会汁学家凯瑟琳?雪珀(Kathehne SchipPer)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根搦以上两个权威性的泄义,可以看岀,盈余管理主要具备这样一些涵义:第一,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它包括经理人员和董事会。尽管经理人员和董事会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并不完全一致,但他们对企业会计政策和对外报告盈余都有重大影响,企业盈余信息的披需由他们齐自作用的合力所决泄。第二,盈余管理的客体是企业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即会计收益)。在雪珀的左义中,盈余管理不仅仅指对会计收益的调整和控制,而且包括对其他会计信息的披露的管理,但是对会计收益以外的财务数据的操纵并不具有普遍的意义,它所具有的经济后果相对而言要小得多。如果将其纳入盈余管理的范畴反而会影响对盈余管理本质的把握。第三,盈余管理的方法是在GAAP允许的范困内综合运用会计和非会计手段来实现对会计收益的控制和调整,它主要包括会计政策的选用,应计项目的管理,交易时间的改变,交易的创造等。第四,盈余管理的目的是盈余管理主体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英中又包括管理人员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和萤事会成员所代表的股东利益的最大化。综上所述,盈余管理就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GAAP(或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二、盈余管理的目的 对盈余管理目的的剖析可以从盈余管理的终极目的与其具体目的两个层次来了解。 1.盈余管理的终极目的 毫无疑问,企业盈余管理的终极目的是十分明确的,即获取私人利益。一般认为,通过盈余管理获取私人利益的主体是掌握企业管理权的髙级雇员,包括总经理、部门经理和其他高级主管。现代意义上的公司制企业是以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为基础的,公司的大股东可能并不参与日常经营管理,真正掌握管理权的往往是公司的髙级雇员。由于管理者与股东的目标并不完全一致,他们都有各自的小算盘。因此,委托-代理关系一经建立,"道徳风险”、”信任危机"等问题也将随之产生。为使二者的目标趋于一致,委托方(股东)通常采用业绩- 报酬激励的方式来促使管理者尽最大努力工作。

盈余管理研究综述范文参考

盈余管理研究综述范文参考 一、盈余管理定义美国k.schipper认为盈余管理实质上就是披露管理,它是管理者对财务报告进行干预以谋取私利。美国会计学者w.k.scott对盈余管理做了如下定义:它其实就是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时所表现出来的经济后果,但企业管理人员选择会计政策的依据都是企业价值最大化。p.m.healy和j.m.wahlen在对大量文献进行整理回顾时,对盈余管理做了定义并且得到大多数学者的认同,他们认为盈余管理实质上就是管理层运用一些方法对财务报告进行一些修饰,从而引起了利益相关者做出错误性的决策。 我国学者对盈余管理也有着自己的理解。魏明海的观点如下:盈余管理其实就是管理层为了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依据财务报告做出决策,而在编制报表时进行交易构造或者会计选择的过程。刘峰和章永奎把盈余管理当做是一种有目的的操纵行为,主要是对盈余进行操纵。张祥建和徐晋认为盈余管理首先的在政策法规及会计原则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管理层运用一些手段对盈余信息进行管理,主要是为了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以使企业价值得到最大的优化。 结合各位学者的观点,我对盈余管理有了自己的见解,盈余管理实质上就是经营者在某种利益的驱使下,在法律和会计准则允许范围内对利润进行操纵和管理。 二、盈余管理的动机企业的经营者进行盈余管理行为主要是

为了自身利益以及企业价值最大化。在对各类文献进行回顾时。大致发现企业进行盈余管理主要是为了以下几大类动机:(1)契约动机,(2)资本市场动机,(3)监管动机。 (1)契约动机。契约动机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债务契约,另一方面是管理层的报酬契约。所谓债务契约动机是指管理者为了降低违约风险而进行的盈余管理。债权人与管理者存在着代理关系,债权人为了保证自己资金安全,即为了到期能收回利息与本金,会在债务契约中加上一些限制性的条款,而这些条款会增加企业的一些经营风险或者丧失一些投资机会,管理者为了迎合债权人的要求或者降低违约风险都会进行一些盈余管理行为。而报酬契约动机是管理者为了自己的利益所进行的盈余管理。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即委托代理关系的产生,在管理层的报酬与企业的经营利润相挂钩的情况下,管理层为了使自己利益最大化,会采取一些手段或者凭借自己的职业技能对企业的经营利润进行一些操控,以此来增加自己的收入。 (2)资本市场动机。资本市场动机主要是企业为了能够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融资或者收购而进行盈余管理,主要是为了迎合分析师对企业的预测以及影响公司的股价。在我国的资本市场,会计盈余数据一直作为判断公司股票的发行与上市、配股、st 及终止上市的处理规定的硬性指标,因此资本市场动机主要包括ipo动机、增发配股动机、避免被st及终止上市动机、收购动机以及迎合证券分析师预测的动机。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探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715773764.html,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探讨 作者:宋迎婷张丽 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年第05期 [提要] 盈余管理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我国自20世纪末开展企业股份制改造以来,资本市场逐渐得到发展,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情况越来越普遍,盈余管理带来的诸多问题日益受到各方关注。本文在分析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及盈余管理手段基础上,提出治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月4日 一、盈余管理的界定 盈余管理是直接由Earnings Management一词翻译而来,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盈余管理的概念进行界定。目前理论界比较认可的概念为:盈余管理是会计报告人为获得个人利益或局部利益而采取的一系列行为,既包括选择更有利的会计处理方法,规划有失公允的交易事项,也包括那些能够影响会计盈余的政策游说活动,如争取补贴收入等,该行为最终会导致财务报告不能公允地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从而误导财务报表使用人对企业根本经济收益的理解。 盈余管理与利润操纵有着严格的区别。利润操纵是通过违规违法的手段弄虚作假,人为地操纵利润的增加或减少,而盈余管理则是通过选择会计政策,以寻求对自己有利的财务结果,是建立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之上的。 二、盈余管理存在的原因 (一)盈余管理产生的内在动因。契约理论认为,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联结,是拥有不同要素的所有者通过一组明示或默认的契约相互联结在一起的利益结合体。在一般情况下,各种契约都要用到会计信息,其中有的契约是以会计信息为基础的,如管理报酬契约、债税收和管制等,而有的则与会计信息有着隐含的联系,如劳资合同、审计合约等。根据有限理性经济人假设,作为会计信息提供者的管理当局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便会利用其处于控制会计系统的有利地位,产生对企业会计信息进行管理的动机。而且,盈余等会计信息在契约中的重要程度直接影响着企业盈余管理的力度。 (二)盈余管理产生的外部条件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 一、研究背景 我国的证券市场的发展是迅速的,截止到2010年8月,我国深沪股市共有境内上市公司数(A、B股)3000多家,其中深市1000多家,沪市2000多家,但是我国的证券市场依然是不成熟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行政色彩较浓,如为国营企业融资、促进国企改革等。许多上市公司与地方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地方保护主义非常严重。 在我国特有的经济环境背景下,由于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内在缺陷,加上相关法规制度不健全及与之配套的监管政策不完善,由此产生的盈余管理的滥用造成了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很多上市公司为逃避监管、惩罚或谋求其他利益,在资产重组和关联交易方面大做文章。虽然在新的会计制度与修订的会计准则颁布之后,这种情况有所缓解,但不当盈余管理行为仍刻不容缓。 二、国内外文献 国内文献 魏涛、陆正飞、单宏伟在 2007年01期《管理世界》上发表《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的动机、手段和作用研究》文章,文章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管理的行为,发现不管是亏损公司还是盈利公司,其盈余管理都相当依赖非经常性收益。 吴联生,薄仙慧,王亚平(2007)在2007年08期《经济研究》上发表文章,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进行研究,运用数学估计的方法,对股票市场是否提高了公司盈余管理程度的问题进行研究。结论表明,股票市场确实提高了公司的盈余管理的程度。 国外文献 特里. 沃菲尔德(2005)以1993一2000美国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对盈余管理与高管激励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股权激励越高的公司更有可能发生为满足盈余预期而进行盈余管理。 爱普里.克莱恩(April. Klein)(2006)经研究发现,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与盈余操纵之间存在非线性相关关系;盈余管理与CEO是否为薪酬委员会成员呈正相关,与CEO持有股份数量呈负相关,与审计委员会成员中是否有外部股东呈负相关。 三、主要观点 美国会计学教授,希历(Healy)和惠伦(Whalen)(1999)认为,

通过真实活动操纵的盈余管理 评论报告

评论报告 ——《通过真实活动操纵的盈余管理》 一.研究背景 有实质性的证据证明高管人员实施盈余管理。盈余管理的其中一种方式是操纵不直接涉及现金流的项目,例如提取过多的坏账费用或者推迟资产冲销。管理者也有操纵真实活动来满足其盈余目标的动机。操纵真实活动会影响现金流,在一些情况下会影响应计项目。对直接通过真实活动进行盈余管理的研究大部分都集中于投资活动,例如减少研发支出。 二.研究目的 本文的研究目的,通过实证方法来检测实际活动操纵。作者检验经营性活动现金流量、生产成本、可支配费用,这些变量能够比应计项目更能捕捉到真实活动的效果。作者利用这些衡量标准实时监测在零收益左右的真实活动操纵。三.文章结构 本文由六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导入部分,介绍了文章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第二部分讨论了真实活动操纵的定义,以及先前的研究;第三部分是公司从事真实活动操纵,并基于真实活动操纵的横截面变量形成了假设;第四部分介绍了数据、估值模型及当前的描述性统计;第五部分是研究结论;第六部分是文中的证据所带来的影响及展望。 四.研究内容 4.1主要的假设 作者主要基于以下三种操纵方法①销售操纵,即加速销售,或者增加价格折扣,提供更为宽松的信贷条件等,导致更高的生产成本②减少可支配费用③过度生产,或增加生产来降低产品的销售成本。 假设1:在控制销售水平之后,怀疑公司年的表现至少是一下两种的一个:异常低的经营性活动现金流量,或者异常低的可自由支配费用 假设2:在控制销售水平之后,怀疑公司年的表现是异常高的生产费用。 假设3:其他条件不变,在制造企业中的怀疑公司年要比其他的表现出较高异常生产成本。 假设4:其他条件不变,有未偿还债务的怀疑公司年比其他的怀疑公司年表

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观点综述

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观点综述 我国资本市场自20世纪90年代初运行以来,资本市场的容量不断扩大。有关资本市场的实证研究增长迅速。盈余管理是资本市场中新近受到重视的问题。其原因是在中国资本市场上盈余管理产生了充分的利益激励,而且大部分国有上市公司背后都有一个国有控股公司,为各种手段的盈余管理提供了可能。我国资本市场上盈余管理现象十分普遍。主要形式有:为取得上市资格并获得较高的股票定价进行盈余管理;为避免亏损或连续三年亏损进行盈余管理;为达到配股及格线进行盈余管理。本文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观点综述如下。一、盈余管理与中国IPO公司 根据我国《公司法》规定,股份有限公司申请发行新股和股票上市必须具备一定条件,如“公司必须在最近三年内连续盈利”,为达到目的,企业往往通过盈余管理进行财务包装,以取得上市资格并获得较高的股票定价。有关上市公司首次公开募股之后经营业绩的变动,在国内外已有多项实证研究成果,其中大多数研究发现IPO公司在首次公开募股之前存在着盈余管理,在上市之后经营业绩则显著下降。 Aharony、Lee和Wong分析了上市公司在发行B股或H股过程中的财务包装行为。他们通过对1992—1995年期间83家IPO公司的研究发现,总资产收益率中位数在上市前的两年内逐渐上升并在IPO当年达到最高,然后逐渐下降,意味着中国的IPO公司存在着一定的盈余管理行为。同时发现,IPO公司的盈余管理模式取决于每家公司与政府的关系和股票上市所在地。比如,IPO后的收益下降仅仅在非保

护性行业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B股公司的收益下滑比H股公司更显著。 林舒和魏明海借用了与Aharony,Lee和Wong相同方法对中国A股公司IPO过程中的盈利管理行为进行了研究,考察了1992—1995年间A股发行公司在IPO前后的收益表现,发现样本公司的报告收益在IPO前2年和前1年处于最高水平,在IPO当年显著下降而非继续上升或略微下降。这种下降主要是由于工业类公司总体上在IPO前运用盈利管理手段大幅度“美化”报告收益的结果。尽管伴随着IPO之前利润总额的显著增长,测试样本的应收账款与操纵性流动应计部分增长明显,但对于IPO之后的对照样本来说,在利润总额未发生显著变化的情况下,操纵性应计部分的增长依然在5%的水平下显著,从而就无法得出工业类公司在IPO之前运用了盈余管理的明证。因为无论是IPO之前还是之后的公司,在1995—1996年期间操纵性应计利润的表现都非常相似,如果说存在盈余管理行为的话,后者表现更为明显。 二、盈余管理与中国亏损上市公司 在我国资本市场上,亏损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有着明显的中国特色,其主要动机是为应对证券监管机构的监管政策,避免被特别处理、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由于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而这一时期产生了大量新的问题和现象,为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提高整个证券市场的质量,我国证券监管部门陆续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规范上市公司的行为,以对上市公司进行监督。按照《公司法》的规

浅析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

一、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必要性………………………………………2-5 1、上市公司经理人员奖金动机 (5) 2、债务契约动机 (5) 3、避税动机 (5) 4、政治动机…………………………………………………………5-6 二、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状分析………………………………6-8 1、收入的不当确认或虚假确认收入 (6) 2、虚假确认费用………………………………………………………6-7 3、利用关联方交易 (7) 4、利用非经常性损益 (7) 5、操纵各项准备的计提………………………………………………7-8 6、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 (8) 三、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治理……………………………………8-10 1、健全公司内部治理结构…………………………………………8-9 2、资本市场的完善 (9) 3、强化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监督 (9) 4、推进监管政策的市场化改革,减少诱发盈余管理的政策因素………9-10 5、提高财务信息使用者识别能力 (10) 6、加强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等相关法规政策的建设 (10) 浅析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 摘要:目前,证券市场中相当多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从盈余管理的概念、操纵手段、控制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述盈余管理问题在西方由来已久,可以恰如其分地称之为“市场参与

者的游戏”。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完成或超过市场对它的盈利预期或风险效应,从而提高股票价值。为了适应多变的经济环境,上市公司在利用会计准则中的某些政策时留有余地,会计人员根据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进行会计政策选择,使得会计准则具有所谓的弹性,这些弹性在某些方面能够适应企业业务创新和管理者的需要。但当这些弹性被“过度开发”时,滥用这种弹性的盈余管理便随之出现。如何利用会计技能审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是个重要的会计问题。 关键词:操纵手段;控制措施;必要性 一、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必要性 盈余管理是目前国外经济学和会计学管饭研究的课题。对盈余管理的概念会计界存在着诸多不同意见。从以下两个权威性的定义可以看出盈余管理的基本涵义。一是美国会计学家斯考特(William.K.Scott)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另一是美国会计学家凯瑟琳.雪珀(Katherine SchipPer)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根据以上两个权威性的定义,可以看出,盈余管理主要具备这样一些涵义:第一,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它包括经历人员和董事会。尽管经理人员和董事会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并不完全一致,但他们对企业会计政策和对外报告盈余都有重大影响,企业盈余信息的披露由他们各自作用的合力所决定。第二,盈余管理的客体是企业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即会计受益)。在雪珀的定义中,盈余管理不仅仅指对会计受益的调整和控制,而且包括对其他会计信息的披露的管理,但是对会计受益以外的财务数据的操纵并不具有普遍的意义,它所具有的经济后果相对而言要小得多。如果将其纳入盈余管理的范畴反而会影响对盈余管理本质的把握。第三,盈余管理的方法是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综合运用会计和非会计手段来实现对会计受益的控制和调整,它主要包括会计政策的选用,应计项目的管理,交易时间的改变,交易的创造等。第四,盈余管理的目的是盈余管理主体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其中又包括管理人员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和董事会成员所代表的股东利益的最大化。综上所述,盈余管理就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GAAP(或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受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盈余管理发生在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通过规划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时,旨在误导那些以公司的经济业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为基础的契约的后果。” 这一定义向人们展示了盈余管理的两个特点 一是盈余管理的动机是误导“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影响“契约的后果”。从企业利益关系人的角度上看,企业业绩主要影响企业所有者、潜在投资者和债权人所做出的投资决策,企业所有者对企业管理者的报酬决策及税务部门的税收决策。可能的盈余管理动机有筹资动机,管理报酬动机,避税动机和公司形象动机等。”在这些动机中,由于筹资资格涉及到上市公司的根本利益,因而出于筹资动机的盈余管理问题表现得最明显。筹资动机可以进一步分为上市动机,配股动机和避免退市动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