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北京大学先修课程中国古代文化教学大纲

北京大学先修课程中国古代文化教学大纲

北京大学先修课程中国古代文化教学大纲
北京大学先修课程中国古代文化教学大纲

中国大学先修课程

《中国古代文化》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目的

《中国古代文化》课的开设,主要是为了学习中国古代文化知识,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理解与把握中国古代文化的主要内容与基本精神;加深对古代社会的认识,并有助于同学对现代社会的理解;培养文化研究的初步方法和一定的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与学术素养,为高校选拔高素质的思考型研究型人才。选修对象为学有余力,热爱中国古代文化,有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和文学基础的高中生。参加这门先修课程且成绩优异的学生考入北京大学后,北大认可其成绩与学分。考入中文系的同学,可以免修中文系本科生必修课《中国古代文化》;考入其他院系的同学,可以免修全校通选课《中国古代文化》课程。

二、课程学时与学分

本课程为1个学期课程,总计15-16学时,2学分。

三、教学大纲与学时分配(共约14-16学时)

第一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文化界说(2学时)

文明起源、文化界说、民族融合与冲突等

第二讲、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与历史地理(2学时)

历代行政区划沿革、郡县与行省制度、其他历史地理知识

第三讲、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4学时)

“五礼”――吉礼、嘉礼、宾礼、军礼、凶礼

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中国古代的丧葬制度

第四讲、中国古代的职官制度(2学时)

中央官制、地方官制、品级勋爵

官服等级与形式、卖官鬻爵之弊端

第五讲、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2学时)

科举制度以前的选官制度、科举制度的兴起与模式

科举考试试题示例——八股文与试帖诗

科举考试中的作弊与防止做弊手段种种

科举制度影响、评价以及与今日高考的关系等

第六讲、中国古代的书籍制度(2学时)

书籍的形成与流变,简牍、卷轴、册页与线装等

古今书籍编纂形式与内容的异同

第七讲、中国古代的饮食与茶酒文化(2学时)

古代饮食习惯、种类与饮食礼仪

茶酒文化及其在文学艺术与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第八讲、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2学时)

中国服饰制度的演变与发展

各民族服饰特点与服饰礼仪

第九讲、中国古代的居室与园林文化(2学时)

宫廷、官衙、民居与建筑艺术

皇家园林与民间园林艺术

居室与园林文化的特点与禁忌

第十讲、中国古代的民间信仰与重要节日(2学时)

形形色色的信仰与禁忌

一年中的各种节日

四、教学方式

以上10讲共计22学时,可以根据教师特长与学生兴趣进行调整,选取其中的7讲授课,大约为14-16课时。以教师课堂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实习实践课程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教学相长,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认知能力。针对具体课程内容,安排同学到当地博物馆、民俗村落、名胜古迹等地教学参观,也可以考察当地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根据中学生实际学习的情况,对于课外阅读资料进行适当导读,并就课程作业安排课堂讨论与交流,辅以教师的评价与指导。其中每学期至少安排1-2次的实践考察课程,1-2次的课堂或课外讨论,不少于2次的读书报告与小论文写作。

五、教材分类与考试重点

有关同学学习与复习,依据本教材的内容,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教学大纲中的全部10讲课程内容,为必须学习与考试的重点部分。

2.教材中第11、13、15、16、17、18、19、25、26各章内容,有兴趣有能力的同学可以自学,但不列入考试内容。

3.教材其他部分内容,纳入考试部分,但所占比例不超过5%。

六、学生成绩评定方法

期中考试可以是闭卷考试,也可以是提交报告与小论文的方式;期末考试为闭卷考试。本课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其中平时成绩占30%,期中考试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40%(此为各中学自己考试的成绩评定的参考方式。全国性的第三方评定方式待定。)

七、教材与参考书/参考资料

教材: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上、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参考书:(仅供参考,教师可自行增删)

1、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2、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2004

3、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四卷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葛兆光《古代中国文化讲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5、龚鹏程《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各章节内容的参考书目与论文,教师可以结合授课实践另行安排,但均不宜太多,每讲安排1-2部书籍或论文即可。安排过多,形同空文。

本教学大纲为目前的定本,我们将在试行一年后,在听取具体授课教师意见的基础上进行修订。欢迎各位老师批评指正,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中国文化概论》是江西师范大学通识教育人文与社会科学系列的课程。 本课程以学习和研究中华民族数千年所创造的灿烂文化为目的,使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提高人文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从而创造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和联系 该课程内容十分丰富,涉及中国历史、地理、经济、政治、语言、文学、艺术、科技、教育、宗教、哲学等诸多领域,因为“文化”的内涵包罗了人类社会历史的方方面面。因此本课程是对中国文学、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语言学等课程的概括与总结,尤其注重中国文化的特点的分析与总结。 三、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主要应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地和科学地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准确而深刻地认识中华民族、认识中国的国情,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新的先进文化。 四、课程的教学媒体构成与主要内容 1、文字教材:《中国文化概论》,国家教委推荐教材,张岱年、方克立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音像教材:与本课程相关的录音带或录像带,如“中国文学”、“中国古代史”等课程的录音、录像,经典作品录像等。 3、辅助教材:文、史、哲各类相关著作。 五、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及教法建议 1、教学重点(*)与难点(△)

“文化”的内涵,△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政治结构,*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 2、教学法建议 由于本课程的内容博大精深,要求学生的知识面宽,所以必须强调要大量阅读文史哲等方面的书籍;在教学时尽量采用讨论,分析与总结的方法,采取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的方法,将典型事例与理论紧密结合起来,将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结合起来。 六、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 1、由于课时有限而课程的内容较多(包括绪论近二十章),一定要掌握和突出重点。 2、注意与已学过的课程相联系,如哲学、历史、文学等方面的课程,力求达到融会贯通。 七、教学总课时、学分及考核方式 本课程课内学时为36课时,2学分。平时成绩为总成绩的20%,期末采用开卷考试,占总成绩的80%。 八、各章节教学进度及安排 绪论(2课时) 掌握“文化”的内涵与界说,了解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认识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了解学习方法。 上编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2课时) 认识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理解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2课时) 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特点,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及形态,研究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迂缓的原因,掌握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2课时)

哲学导论教学大纲-北京大学哲学系

“哲学导论”教学大纲 课程号:02330000 新课号:PHI-0-000 课程名称:哲学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 开课学期:秋季 周学时:2 学分:2 先修课程:无 一、基本目的 在东西方交叉视野中,展示哲学问题的各个侧面和哲学思维的特点,引领学生进入哲学之门。 二、内容提要及学时分配 此课程阐释东西方哲理思维的基本形态和特点,以作为初学哲学者的入门之阶。将以哲学中的重要问题(“哲学”的含义,终极实在,知识论,伦理学[人生论],政治哲学等)为讨论的着眼点,看东西方古今哲人们最有代表性的观点及其相互关系。揭示问题与争论的要点与难点,呈现哲理思维的天趣,开阔从学者对于世界多种文明和精神境界的理解视野。教学安排: (一)什么是哲学?东西方哲人与哲理思维基本取向的对比(二讲) 阅读材料: (1)《西哲选》15-17,21-25,29;61-65,68-71(苏),83-90(哲学家);119-120(亚);361-365(笛)。 (2)《资料》423-425(泰利士),399-402(普罗塔哥拉),426-428(毕达哥拉斯)。(3)《论语》2.4;7(述而);9(子罕);5.28 (好学),11.26(吾与点也)。[《附加材料》74左;86;86-3-86-5; 82左,缺11.26] (4)《老子》10,15,20。[《资料》147左,150右,155左] (5)《庄子》6(大宗师)。[《资料》197左-202左] (6)《史记·孔子世家》、《老庄申韩列传》。[《资料》355-382] 思考题: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特点(比如它与宗教与科学的区别)?举出哲学问题的例子。(2)西方传统哲学的门类。 *(3)西方早期哲学家的特点(起码举两个例子)。苏格拉底是典型的西方哲学家吗?为什么? *(4)孔子、老子、庄子和释迦牟尼为人为学的特点(就你能找到的材料而言)。 *(5)中西哲学思想特点的参比。 (6)试思产生中西印哲学不同特点的原因。 (二)终极实在——古代西方、中国与印度的有关思想(三讲) 阅读材料: (1)《西哲选》18-20(毕);30-34(巴);34-37(芝);47-48(德);72-74;83-93(柏);122-125(亚),133-145(亚);211-219(柏罗丁,奥)。 (2)《书经》康诰,召诰。《国语》:周语上:伯阳父论地震;郑语:史伯论和同;越语下:范蠡论天时人事。[《资料》10-22;58,61-71左] 《周易》:乾、坤、屯、蒙、泰、否,同人、大有、谦、豫、随、剥、复、井、革、震、

《中国饮食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饮食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一、本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饮食文化》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专业选修课。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食品、旅游等专业的本科生对中国饮食文化学科知识的系统足够了解,对中国饮食思想、现象等问题的理解及分析能力,是学科理论方法的必要掌握,是学生知识积累、方法训练的必备,大有助于学生素质能力的提高。本课程性质与民众和社会饮食生活有密切关系,富于实践性,可以参阅资料较多,可以进行讨论式教学。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了解饮食文化的概念,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方法,研究的现状;了解环境与文化的多元性、饮食文化的发展阶段和食物变迁的原因;了解世界饮食文化和中国饮食文化区域性;掌握中外饮食民俗、中外饮食礼仪、中外茶饮文化和中外酒文化中的基本情况,了解中外饮食文化交流的历史和现状,以及饮食文化交流的障碍和途径。 三、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 (一)绪论 1、教学内容与要求 (1)教学内容:中国饮食文化的定义及特征;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饮食文化的研究内容;孔孟、老庄的饮食之道。 (2)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饮食文化的研究内容以及孔孟、老庄的饮食之道有基本了解。掌握饮食文化的概念及中国饮食文化的特征。 2、教学重点 中国饮食文化的定义及特征。 3、教学难点 孔孟、老庄的饮食之道。 (二)八大菜系 1、教学内容与要求 (1)教学内容:中国八大菜系的形成历程和背景;鲁菜、川菜、粤菜、苏菜、闽菜、浙菜、湘菜、徽菜和京菜的概述及各菜系的代表。 (2)基本要求: 了解中国八大菜系的形成历程和背景;了解鲁菜、川菜、粤菜、苏菜、闽菜、浙菜、湘菜、徽菜和京菜的概述及各菜系的代表。加深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的理解。

北京大学本科生教学手册(经济学院部分)课程介绍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本科生教学手册 (课程介绍) (2003年版) Catalog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School of Economics Peking University 北京大学教务部审定 2003年7月

本院开设课程介绍

课程简介 课程编号:ECO-0-400 课程名称:经济学原理(I) Principle of Economics(I) 课程类别:全院必修 学时学分:45学时 3学分 先修要求:无 主讲教师:郭研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经济系本科生一年级学生的经济学理论入门课程,主要讲授基本的经济学理论和分析方法。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对微观经济学基本理论与方法的介绍,使学生能够掌握经济学分析问题的基本框架,并运用所学理论分析案例,从而对实际经济现象和经济政策予以简单的解释和分析。本课程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微观经济学理论打下了基础。 课程内容安排: 1、供给与需求 2、消费者行为 3、企业行为与产业组织(完全竞争的市场行为,不完全竞争的市场行为) 4、劳动市场经济学 5、公共部门经济学 6、不确定性和博弈论 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曼昆著,《经济学原理》,三联书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参考书:1、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经济学》,第16版,华夏出版社,1999年。 2、斯蒂格利茨著,《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 3、卢锋著,《经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教授形式:课堂讲授、课堂讨论等。 考核方式:课后作业30%,期末考试70%。 课程编号:ECO-0-401 课程名称:经济学原理(II) Principle of Economics (II) 课程类别:全院必修 学时学分:45学时 3学分 先修要求:无 主讲教师:郭研等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经济系本科生一年级学生的经济学理论入门课程,主要讲授基本的经济学理论和分析方法。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对微观经济学基本理论与方法的介绍,使学生能够掌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2004年制订,2005年修订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介绍中国古代人文科学----哲学、文学、史学、艺术、宗教及其伦理道德等方面的 文化传统和知识,为学生提供一个了解祖国悠久、丰厚的文化遗产,把握中华人文精神的基本内容。二、教学对象: 本课程主要针对三年制专科政治专业学生。 三、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什么是传统、什么是文化,认识中国文化的源流、特点、精神,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决心。 四、教学要求 本课程采用面授辅导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面授教学中,要将系统教授与重点、难点教授相结合,力求通过形象化的教学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加深理解。 五、教学的基本内容及学时要求 本课程学时:72学分:4 学时分配: 导论文化和传统文化 教学要求;

1、了解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基本含义。 2、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教学内容: 一、传统和文化释义 二、传统文化的要义及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流、特征教学要求: 1、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环境和基本发展历程。 2、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及其现代意义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流 一、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环境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 第二章中国古代的哲学和宗教传统教学要求: 1、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历程。 2、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思想来源及其特征 2、了解中国古代主要宗教及其文化意义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与特征 一、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阶段 二、中国古代哲学的思想资源 三、中国古代哲学的整体特征 第二节中国古代宗教的发展及文化意义 一、中国古代宗教发展历程 二、中国古代宗教的主要特点 三、儒教的基本精神特质和文化作用 四、道教的基本信仰、教规、特征及文化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课程英文名称: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 课程编号: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 1.课程的性质、任务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是应用技术大学一门重要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其宗旨在于促进文理交融,拓展和完善理工科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质和人文修养。本课程强调人文精神教育与科学精神教育相结合,主要任务是使青年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伟大成就和基本发展线索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进一步陶冶身心,培养在生活中用传统文化的视角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未来。 2. 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讨论和思考,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 (1)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发展历程有初步的了解,激发对于祖国的荣誉感和归属感; (2)能够从总体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特性及其与现代化的关系,并能联系现实,深入思考,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3)以现代化为参照系,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的开发利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4)能够以本课程教学为基础和依托,拓展知识结构,弘扬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3. 适用专业与学时数 本课程适用于茅台学院各专业。总学时54,3学分。其中理论课44学时,社会考察10学时。

4.主要教学方法与媒体要求: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启发式教学,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多看、多读传统文化著作,配合文化网站等现代化信息的输入,提高教学效率。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激活思维,启发思考,本课程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不可能在有限的课时内悉数穷尽,建议将一些适合讨论和交流的知识单元集中于网络教育平台,进行师生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积极性。 二、各章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概述(2学时) (一)基本内容与要求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与定义 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环境与条件 第三节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第四节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因素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基本精神和产生条件;能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学会从文化的视野观察、分析现实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及其影响 难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因素和其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第二章历史的天空:中国历代王朝的兴衰(4学时) (一)基本教学内容与要求 教学内容: 第一节夏商周与春秋战国 第二节秦汉大一统与魏晋南北朝的分立 第三节繁盛的隋唐

智慧树《中国古建筑文化与鉴赏》教学大纲

《中国古建筑文化与鉴赏》教学大纲 第一章匠心独具——中国古建筑特征 中国古建筑因其具有鲜明的特征而在世界建筑发展史中具有重要地位。建筑具有双重功能,一方面建筑为人们提供劳动、工作、生活、娱乐等的活动空间,这是它的物质功能;同时建筑又是一种构筑物、实体。因此产生了形象好看与否的问题,所以建筑与绘画雕塑一样同属造型艺术的一个种类,只是表现方式不同,建筑不能表现出人物形象和具体的场景。中国古代建筑如果与西方古代建筑相比,它们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所用材料不同,中国古代用木材,而西方古代用石材建造房屋,因而使建筑有了不同的外部形象。例如同为陵墓,古埃及完全用石料筑造的金字塔和中国皇陵用木料建造的陵寝建筑具有完全不同的形象。二是表现在对建筑形象的追求上,西方古代讲求建筑个体形象之高大、宏伟;而中国则讲求建筑群体形象之恢宏。产生这些不同的原因既有技术的原因,也有文化上的原因。中国古代建筑采用木结构体系,它的优点在于木材在采集、运输、加工、建造上都比石材方便、省工、省时。同时由于木结构采用的是榫卯接口即属韧性连接,它能够承受突然性的冲击,所以木结构的防地震性能好,而石结构属钢性连接,遇地震很多易毁坏。但木结构也有缺点即怕火、怕潮湿、怕小虫的侵蚀,历史上多少古建筑被火烧毁,所以中国早期建筑保留至今的很少,不如石结构建筑那样坚固耐久。中国古代工匠选择了木结构,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创造出木结构的完整体系,并且对房屋从屋顶、梁架到门窗、台基都进行了美的加工,可以说将木材的应用发挥到了极致。 建筑艺术的特征 建筑艺术与绘画、雕塑在造型上不同,画家、雕刻家可以做任意创作出不同的人物与场景,而建筑师不能任意创作出房屋形象,建筑形象首先决定于它的实用功能、所用材料和结构方式。 中国古代与西方古代建筑比较 中国与西方古代建筑在用木材与石材不同选择上也有文化上的原因。在西方神权大于皇权,对神庙、教堂要求宏伟、永久,代代相传;在中国皇权大于神权,皇权朝代更替,毁旧立新,对建筑不求永久。 中国独特的木结构建筑 中国古代工匠将木材的应用发挥到极致,他们对房屋的木构件梁枋、檩、天花、藻井,对门、窗、格扇几乎所有的木材构件都进行了美的加工,使它们具有了结构和装饰两方面的作用。第二章巍巍殿堂——中国古代宫殿 宫殿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政治中心:它既有物质功能,即为皇帝提供理政、学习、宗教、生活、娱乐等活动的场所,所以功能多、规模大;同时又具有精神上的功能,即要表现出皇权集中,一统天下的气势,要求宏伟、恢雄。帝王掌握着全国的人力与财力,所以会应用最好的材料,采取最精良的技艺,调集最优秀的工匠来建造宫殿,从而使宫殿成为一个时代在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都是最高水平的代表。从秦、汉、唐、宋几个主要朝代看,都在长安、汴梁等老城兴建了规模很大的宫殿建筑群,这些宫殿都有前朝、后宫及后苑几个部分,前者为皇帝理政处,后者为皇帝及其皇族生活游乐之所。可惜这些宫殿都已经毁坏无存,今人只能从文献记录和考古发掘的遗址去相像当年的辉煌了。现存的最完整的宫殿建筑是北京的紫禁城,它是明、清两代皇朝的宫城,自公元年至年经年建成,占地面积万平方米,大小建筑数百座,组合成大大小小的四合院。紫禁城继承历代宫城的传统,分为前朝与后宫两大部分,将主要殿堂置于南北中轴线上,次要建筑左右对称布置,规模严整,井然有序。前朝有三大殿,其中太和殿为帝王上大朝之地,凡帝王登基、完婚、重大节日接见文武百官均在这里举行盛大礼仪。根据中国礼制,太和殿在紫禁城各座殿堂中面积最大,面阔开间最多达开间,屋顶最高,位居紫禁城中心位置,可称宫城中第一大殿。后宫除中轴线上的皇帝、皇后共居

北京大学本科生新开课流程及教学工作量和课程津贴管理办法

北京大学本科生新开课流程 及教学工作量和课程津贴管理办法 (讨论稿) 第一章总则 为加强本科生课程建设,规范课程管理,提高课程质量,推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特制定本北京大学本科生课程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本办法”)。 第二章新开课程申请流程 第一条教师为本院系开课流程 1、本校教师凭借个人工资号和密码登陆“北京大学校内信 息门户”,在“个人信息——教学信息——我的课程——本科生课程——新开课程申请”处在线填写和提交新开课申请表; 2、院系教学指导委员会每学期对下学期拟新开课程进行 审核,将审核同意的新开课申请表提交学校教务部。提交时间不晚于每学期第10周。 3、教务部组织专家对新开课程进行审核,并及时通知开课 单位审核结果。 第二条跨院系开课流程 4、课程需求单位填写“跨院系开课需求单”,向课程承担 单位提出课程需求;双方应充分沟通、共同确认计划开设课程的相关事宜,如课程名称、课程内容、主讲教师、教学要求等。 5、“跨院系开课需求单”经双方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后, 报送教务部。提交时间不晚于每学期第10周。如计划开设课程为新开课,课程承担单位应根据沟通结果组织建设课程,按照本办法“第一条”流程申报和审核新开课,并将新开课申请表提交学校教务部;如计划开设课程为已有课程,则经教务部认可后可以直接安排排课。

6、由课程需求单位负责具体排课事宜。每学期排课时,课 程需求单位须与供课单位保持联系,落实课程安排,及时通报授课教师、上课时间等信息。 7、经学校教务部和课程供需双方认可的课程,应列入院系 教学计划,认作按照教学计划安排的正常教学任务。 第三条外聘教师开课流程 8、外聘教师填写电子版“北京大学本科生课程开课申请 表”,并将填写完成的表格提交院系。 9、院系对课程进行审核,并负责录入本科生课程系统。 10、院系将审核同意开设的开课申请表提交学校教务部,由 教务部组织专家进行课程审核,并将结果通知开课单位。 第三章教学工作量认定 第四条教务部按照院系教学计划认可各院系的教学任务。院系需根据新开设课程情况及时修改教学计划。 第五条授课教师教学工作量由教师所在院系(单位)认定和统计,由学校教务部和课程供需双方认可、列入院系教学计划的跨院系授课应记入开课教师的工作量。具体统计方法由开课院系(单位)规定。 第四章教师课程津贴 第六条教务部按照学校规定对学校重点建设课程给予课程津贴,津贴总额按照各院系所承担课程的教学情况和学校的课程津贴标准核算,并通过学校财务部下发至各院系。 第七条教师的课程津贴由教师所在院系(单位)统计和发放。跨院系开设课程教师的课程津贴不能重复领取。 第五章其他 第八条本管理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由教务部负责解释。 附件1:北京大学本科跨院系开课需求单 附件2:北京大学本科生课程开课申请表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学院《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编码及课程名称 课程编码:3281103612 课程名称:中国传统文化概论(General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二、学时及学分 总学时数:36 学分:2 三、适用专业及开设学期 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开设学期:第5学期 四、课程的性质、目标和任务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是思想政治专业的素质拓展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达到以下目标: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中国悠久而丰富的文化内容,扩展知识,理清脉络,进一步认识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在了解、认识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引发学生思考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大学生对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灿烂文化成就有一个宏观的、明确的把握,从而引发他们关心和思考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创新和发展问题以及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问题。 五、课程的基本要求 在知识方面,要求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中华先民创造出的历史悠久、成就灿烂的文化,以补充学生知识链条的缺失,使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正确理解和分析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文明的渊源,提高自身文化创新的信心和本领;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大势,领悟中国文化主体精神。在能力方面,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中国文化的发展历史,认识中国文化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具备从文化角度分析问题和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能力;学生能够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进行比较,具备全人类文化的眼光来看待各种文化现象的能力。 六、课程教学内容 导言(共2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理解文化的涵义和特征,掌握中国文化的概念、涉及范围、功能作用,以及学习的目的、意义和方法,充分认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从而端正学习的态度,为以后该课程内容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 1. 文化的涵义 2. 文化的分类 3. 文化的特征 4.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

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参考书

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参考书

————————————————————————————————作者: ————————————————————————————————日期: ?

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参考书 【教材】 《中国史纲要》,翦伯赞主编,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中国古代简史》,张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历史学》(大学文科指导书目),李玉、吴宗国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中国历史文选》(修订本)张衍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通史参考书】 《国史大纲》,钱穆,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中国文化史导论》,钱穆,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吕著中国通史》,吕思勉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中国通史》,白寿彝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中华二千年史》,邓之诚,中华书局1983年版 《简明中国古代史》,张传玺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版 《中国古代史研究概述》,《中国史研究》编辑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中国历史研究专题述评》,胡凡等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讨论集》,《历史研究》编辑部,三联书店1957年版 《中国古代史分期讨论五十年》,林甘泉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中国大历史》,黄仁宇著,三联书店1997年 【阅读杂志】 《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 【文献索引】 《中国古代史论文资料索引》,复旦大学历史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中国史研究入门》(上、下),山根幸夫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先秦史研究概要》,朱凤瀚、徐勇编,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战国秦汉史论文索引》,张传玺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书目论文索引》,武汉大学图书馆1982年版。 《魏晋南北朝研究论文书目引得》(1912-1969),邝利安编,台湾中华书局。 《东洋学文献类目》,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 【先秦篇参考书】 《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苏秉琦,三联书店1999年版 《中国早期国家》,谢维扬,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李学勤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郭沫若,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夏商史稿》,孙淼,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 《西周史》,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西周史》,许倬云,三联书店1994年版 《先秦史论稿》,徐中舒,巴蜀书社1992年版 《中国奴隶社会史》,金景芳,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春秋史》,童书业,山东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战国史》,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古史新探》,杨宽,中华书局1965年版 《先秦两汉史研究》,吴荣曾,中华书局1995年版 《十批判书》,郭沫若,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 《中国古代思想史》第1卷,侯外庐主编,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中国文化史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史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文化史课程编号:051004 英文名称:History of Chinese Culture 学时学分:72/4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开设学期:5 课程简介:本课程结合文化学的一般知识,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特点、价值取向、基本精神及历代哲学、宗教、伦理道德、礼仪制度、婚丧嫁娶、衣食住行、风俗习惯、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教育科举等,并就传统文化的各个侧面做出评析,对中西文化的差异做出比较。旨在通过对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讲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更好地继承、创新和发展成就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 第一章绪论(12学时) 第一节文化概论 一、文化的本义与定义(重点、难点) 二、文化的构成与分类(重点、难点) 三、文化的特征与功能 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与定义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环境与条件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与特点(重点) 四、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与基本精神(难点) 五、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历程 第二章中国传统哲学(4学时学) 第一节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演进 一、哲学是文化的核心 二、历代哲学思想 第二节中国传统哲学民族精神(重点、难点) 一、天人协调精神 二、入世济世精神 三、理想主义精神 第三章中国传统宗教(6学时) 第一节中国原始宗教 一、自然崇拜 二、祖先崇拜 三、生殖崇拜 四、上帝崇拜

第二节中国传统佛教 一、佛教原始教义 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流布(重点) 三、佛教组织与佛教习俗 第三节中国传统道教 一、道教的形成(难点) 二、道教的发展演变 三、道教信仰 四、伊斯兰教 五、民间秘密宗教 第四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4学时) 第一节中国传统伦理思想 一、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基本内容 二、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中国传统道德规范(重点) 一、仁、义、礼 二、忠孝、诚信 三、三纲五常、三从四德 第三节中国传统修身之道与理想人格 一、传统修身之道 二、传统理想人格 第五章中国传统礼仪制度(8学时) 第一节中国传统五礼 一、吉礼 二、嘉礼 三、宾礼 四、军礼 五、军礼 第二节中国传统婚姻习俗 一、中国古代婚姻形态的嬗变 二、一夫一妻制下的婚姻形式(重点、难点) 三、历代婚姻礼俗(重点、难点) 四、关于离婚问题 第三节中国传统丧葬习俗(重点、难点)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量子力学系列教学大纲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量子力学系列教学大纲 课程号: 00432214 新课号: PHY-1-044 课程名称:量子力学 开课学期:春、秋季 学分: 3 先修课程:普通物理(PHY-0-04*以上)、理论力学(PHY-1-051)、电动力学(PHY-1-043)基本目的:使得同学掌握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初步的计算方法,适合于非物理类专业的同学选修。 内容提要: 1.量子力学基本原理:实验基础、Hilbert空间、波函数、薛定谔方程、算符、表象变换、对称性与守恒律 2.一维定态问题:一般讨论、自由粒子、一维方势阱、谐振子、一维势垒3.轨道角动量与中心势场定态问题:角动量对易关系、本征函数、中心势、三维方势阱、三维谐振子、氢原子 4. 量子力学中的近似方法:定态微扰论、跃迁、散射。 5.全同粒子与自旋:全同性原理、自旋的表述、自旋与统计的关系、两个自旋的耦合、磁场与自旋的相互作用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教材与参考书: 曾谨言,《量子力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学生成绩评定方法:作业10%、笔试90% 课程号: 00432214 新课号: PHY-1-054 课程名称:量子力学I 开课学期:春、秋季 学分: 4 先修课程:普通物理(PHY-0-04*以上)、高等数学、数学物理方法(PHY-1-011或以上)基本目的: 使得同学掌握量子力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和计算方法。适合物理学院各类型同学以及非物理类的相关专业同学选修。 内容提要: 1.量子力学基本原理:实验基础、Hilbert空间、波函数、薛定谔方程、算符、表象变换、对称性与守恒律 2.一维定态问题:一般讨论、自由粒子、一维方势阱、谐振子、一维势垒3.轨道角动量与中心势场定态问题:角动量对易关系、本征函数、中心势、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课程英文名称:General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 课程编号: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 1.课程的性质、任务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是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开设目的在于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现代人文精神,本课程的中心任务在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与综合素质。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激发学生对于祖国的荣誉感和归属感,进一步陶冶身心,培养在生活中用传统文化的视角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讲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对中国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有较为完整的认识和了解,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提高文化素质和人文修养, 3.适用专业与学时数 本课程适用于茅台学院生物工程、白酒酿造工程、酿造工程自动化、企业管理、食品质量与安全等各专业。总学时48,3 学分。其中理论课40学时,社会考察8 学时。 4.主要教学方法与媒体要求: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启发式教学方法,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多看、多读传统文化著作,配合文化网站等现代化信息的输入,提高教学效率。本课程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不可能在有限的课时内悉数穷尽,建议将一些适合讨论和交流的知识单元集中于网络教育平台,进行师生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积极性。 、各章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绪论(2 学时)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培养方案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一、学院简介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由电子学系、计算机科学技术系、微电子学系和智能科学系于2002年9月合并组建。 电子学系的前身—无线电电子学系源自北大物理系的无线电物理专业和电子物理专业。计算机系源自北大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和北大无线电电子学系的计算机专业,是国内高校中最早建立的计算机系。微电子学系源自由著名物理学家黄昆院士领导在北大物理系创建的我国第一个半导体专门化。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拥有教职员工近400人,各类学生超过3000人,是北京大学最大的学院。北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拥有国内同类院校中最雄厚的师资队伍。目前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共三名。他们分别是: 杨芙清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计算机软件科学家; 王阳元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微电子科学家; 何新贵教授,中国工程院士,著名计算机软件科学家。 这支优秀的师资队伍,重视基础课教学,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和活跃的学术思想,是一支理论水平较高、实践能力很强、治学严谨、勤恳敬业的师资队伍。全院有教授(研究员)76名,副教授(副研究员)97名,其中长江特聘学者5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3人。学院多年来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信息科学技术的专门人才,为我国信息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是我国培养高质量信息科学技术人才的摇篮。 北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是信息科学技术的圣地,科研总体实力雄据全国前列。学院覆盖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和物理学4个一级学科和11个二级学科。整个学院有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6个部委和市级重点实验室,以及和国际著名公司、科研机构组建的若干联合实验室,是北京大学最大的专业学院。 北大是中国的最优秀的研究性大学,具有深厚的精神传统与文化底蕴。作为北京大学的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传承了“科学与民主”的传统,以其雄厚的技术科研力量,不断攀登科学技术高峰。整个学院设有软件研究所、网络与信息系统研究所、电子工程研究所、光子与通信技术研究所、物理电子学研究所、微电子研究院和信息科学中心等研究机构,承担了包括国家重点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高技术计划、攀登计划、军事预研计划等在内的各种科研项目,在攻克了一道道技术难关之后,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其中多项获得国家级和部委级的表彰和奖励,并取得多项发明专利。北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已经成为国家科学技术攻关和高新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凭借其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卓越的科研水平,北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能够不断地推陈出新,把最前沿的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 北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非常重视为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提高学术水平。每年都有许多海外专家、学者来学院进行学术交流;同时,学院年年派出大量教师赴美国、日本、加拿大、德国、瑞典、新加坡、英国、澳大利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进修、工作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在每一个学期,学院的学生们都有很多机会参与多场国际知名学者的精彩学术报告会,与大师们进行面对面的学术交流。

《中国文化掠影》教学大纲

《A Glimpse of Chinese Culture》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A Glimpse of Chinese Culture(英文授课) 课程编码学分总学时 36 一、课程教学目标 《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教学大纲》规定,翻译专业课程设置应划分为三块:专业技能课程、专业知识课程和相关专业知识课程。根据教学大纲要求,该课程被设定为翻译专业第二学期相关专业知识课程之一。 本课程旨在系统、简明地介绍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使得学生能够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鉴赏能力,从而能够更加科学地、有鉴别有比较地学习和吸收西方文化。并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使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自学,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翻译专业技能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先修课的要求 本课程是对中国文化的简要介绍,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基础课程的学习即可满足本课程的先修课要求。 学生的英语水平必须达到四级或接近四级水平,本门课程是英文授课。 三、教学环节、内容 Part ⅠIntroduction Chapter I An Overview Part ⅡChinese Culture, Edu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apter 2 Philosophy and Religions Chapter 3 Literature Chapter 4 Arts Chapter 5 Education Chapter 6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apter 7 Sports

Part ⅢFolk Customs Chapter 8 Traditional Festivals Chapter 9 Culinary Culture Chapter 10 Dress and Adornments Chapter 11 Architecture Part ⅣTourism Chapter 12 Major Tourist Cities Chapter 13 World Heritage Sites Chapter 14 Travel Tips 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 《中国文化概况-高等学校英语拓展系列教程)主编廖华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8年3月版 2. 《中国文化掠影(新)》主编丁往道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年11月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大纲(32学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中文名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英文名称: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课程号:1630032 授课对象:全校学生 开课学期:第1、2 学期 学时数:32 学分数: 2 课程性质:公共基础必修课 考核方式:考查 先修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后续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开课教研室: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 执笔人:邱丹丹 二、课程教学目标 1.任务和地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教育部建议设立的高校人文素质类课程,为我校本科生的 人文通识课程类必修课。全课程包括两大系列课程:《中国古诗文赏析》和《传统文化精义》,从思想文化、制度文化、物态文化、行为文化四个方面入手,既全面讲授中国传统 文化的发展脉络,也突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发展历程与特色,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并 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 观、价值观,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情操。 2.知识要求 本课程要求学生理解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了解中国传统哲学、文 学、宗教、建筑等文化精髓和相关理论基础知识,并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扩大文化视野, 理解传统的人文精神、伦理观念、审美情趣及其中的现代因素。 3.能力要求 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历史地、科学地分析中国优秀传统文 化的特点,从文化的视野准确而深刻地分析、解读中国的现实问题,提升大学生的文化 自信,以理性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去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实现文化创新。 三、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和学时分配 1.教学内容 (一)传统文化精义 (1)中国传统文化与建筑 中国传统建筑概说及文化上的总体特征;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天人观(自然观)、宗教观、道德观、社会观、生命观、艺术观。 (2)宏扬传统美德演绎家国情怀 传统美德与家国情怀的内涵;传统美德和家国情怀的内在关联性;家国情怀意蕴下涵养 传统美德的路径。 (3)诸子百家思想精华 中国哲学的萌芽与产生;两汉时期的哲学思想;魏晋时期的哲学思想;隋唐时期的哲学;宋明时期的哲学

中国文化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中国文化》是涉外文秘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二、课程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中国悠久而又丰富的传统文化,扩展知识,理清脉络,从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历史的影响。在了解、认识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结构与精神,引发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为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准备必要的人文素质。 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要求有认真务实的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有积极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在学习过程中,尽量增加阅读,尤其是具有经典意义的文献,并将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的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课堂讲授以重点、难点为主,并提出问题,在课堂内外开展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留心考察社会,包括文物古迹以及存留于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传统习俗、宗教礼仪、道德规范等。 外出考察古代文化遗存及博物馆;完成一篇读书报告。 四、大纲内容 导言 一、文化的定义和中国传统文化 二、二十世纪中国文化论争 三、学习中国文化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第一章炎黄时代与中国文化 一、赫赫始祖的业绩 二、从刻画符号到文字发明 三、龙——中国文化奋发精神的象征 第二章传统文化的灵魂——中国哲学

一、天人之学 二、变易之学 三、会通之学 第三章伦理道德与人文文化 一、传统美德 二、中国史学的特色 三、古典文学的人文精神与艺术魅力 第四章中国古代宗教的主体——佛教与道教 一、佛教传入与中外文化的的融合 二、道教的兴起与多种文化的融合 三、佛教、道教与传统文化 第五章绚丽多彩的文物殿堂 一、玉器的文化特征 二、铜镜的文化价值 三、金银器的文化内涵 四、青铜器、陶器、瓷器与中国古代文化 第六章艺术精品——中国书法、绘画 一、中国书法概说与书法精品 二、国画与传统文化 第七章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一、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与特点 二、对“李约瑟问题”的探讨 五、教材及参考书目 教材: 《中国文化概论》,张岱年、方克立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主要参考书: 《中国传统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传统文化新编》,理工大学出版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大纲(32学时)教学总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大纲(32学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中文名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英文名称: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课程号: 1630032 授课对象:全校学生 开课学期:第1、2学期 学时数: 32 学分数: 2 课程性质:公共基础必修课 考核方式:考查 先修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后续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开课教研室: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 执笔人:邱丹丹 二、课程教学目标 1.任务和地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教育部建议设立的高校人文素质类课程,为我校本科生的人文通识课程类必修课。全课程包括两大系列课程:《中国古诗文赏析》和《传统文化精义》,从思想文化、制度文化、物态文化、行为文化四个方面入手,既全面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也突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发展历程与特色,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并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情操。 2.知识要求

本课程要求学生理解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了解中国传统哲学、文学、宗教、建筑等文化精髓和相关理论基础知识,并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扩大文化视野,理解传统的人文精神、伦理观念、审美情趣及其中的现代因素。 3.能力要求 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历史地、科学地分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从文化的视野准确而深刻地分析、解读中国的现实问题,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以理性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去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实现文化创新。 三、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和学时分配 1.教学内容 (一)传统文化精义 (1)中国传统文化与建筑 中国传统建筑概说及文化上的总体特征;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天人观(自然观)、宗教观、道德观、社会观、生命观、艺术观。 (2)宏扬传统美德演绎家国情怀 传统美德与家国情怀的内涵;传统美德和家国情怀的内在关联性;家国情怀意蕴下涵养传统美德的路径。 (3)诸子百家思想精华 中国哲学的萌芽与产生;两汉时期的哲学思想;魏晋时期的哲学思想;隋唐时期的哲学;宋明时期的哲学 (4)国学经典导读 国学与传统文化;大学之道;《论语》与“仁”;“道法自然”。 (二)中国古诗文赏析 (1)散文漫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