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二节 人体运动的动力学3

第二节 人体运动的动力学3

第二节 人体运动的动力学3
第二节 人体运动的动力学3

课程名称:运动技术分析与诊断课次: 4 授课对象:运动训练专业

教学目的:了解人体运动的运动学分析

授课内容:1 人体运动中的力

2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

3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

4人体转动力学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重点: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

时间安排:复习10分钟,导入5分钟,讲解65分钟,小结与答疑10分钟

需用教具:多媒体设备

人体运动中的参照系分为惯性参考性和非惯性参考系,是指以地球或相对于地球静止不动的物体、或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作为参考系。非惯性参考系是指相对于地球作变速运动的物体,或者说以相对惯性参照系做加速运动的物体作为参照系。人体运动中的坐标系主要有三种:一维坐标系,用ox直线表示,如100m 游泳就可近似的看成在一维坐标上运动。二维坐标也叫平面坐标,由ox,oy构成的直角坐标系,如跳远中人体运动的重心轨迹就可近似的看成是在一个平面内的运动。三维坐标,又称立体坐标,它由ox,oy,oz组成的立体空间坐标系,如投掷标枪,排球中的飘球就是典型的三维空间中的运动。

人体运动的分类可以分为质点、刚体和多刚体,目前我国采用的刚体类型主要有松田秀治人体模型、汉纳范人体模型。我们在质点的研究中,主要是将质点看成是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直线运动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其中自由落体和竖直

上抛是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两种特例。质点的曲线运动主要有圆周运动和斜抛物体运动,斜抛物体中又分为平抛和斜抛。在刚体的运动类型中主要有三种,平动、转动和复合运动,平动分为直线平动:如游泳运动员,曲线平动:如跳伞运动员。转动以及复合运动在跳水和体操中体现的比较多。

人体运动的运动学特征,主要有时间、空间和时空,时间中包括时刻和时间两个部分,而时空是弥补时间的不足,主要从轨迹、路程和位移三个方面来体现,在研究中应注意路程是物体运动的轨迹,而位移则是起点与终点的直线距离,时间和空间的叠加就是我们所讲的时空特征,主要从速度、速率以及加速度来研究器械或人体的时空特征。

第二节人体运动的动力学

本节课主要从人体运动中常见的力、牛顿运动基本定律、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人体运动的转动力学和人体运动中的功与能5个方面来进行今天的人体运动的动力学学习。

在人体运动的运动学中,我们讨论了如何描述人体或器械在空间和时间上运动状态及其变化的规律,但这仅是一种外部几何性质的现

象描述,并没有阐明人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在运动技术研究中,不仅需要掌握各种动作在时间、空间上所表现出来的差异特征,而且更需要了解产生这些差异的内在原因,即研究人体或器械运动状态变化与引起这些变化的力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确定动作的技术原理和改善运动技术动作的效果。这就是本节课所要讲的人体运动的动力学。主要包括力的特征、动量特征和能量特征三个方面。

人体运动的动力学研究中,我们是以牛顿力学为基础的,采用力学的研究方法对人体的运动进行研究。由于人体结构异常复杂,为了简化起见,在进行的研究中我们仍然把人体简化为质点或刚体,当然,在研究实际问题时,要考虑其局限性。

一、人体运动中的力

〔一〕力的概念

人们对力的认识,首先是在日常生活中,从肌肉紧张和疲劳的感觉中形成对力的初步认识。如举起一个重物,手臂肌肉会感到紧张,坚持久了,会感到疲劳,就认为手臂在用力。在生活实践中,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力不一定要与感觉联系在一起,不仅人可以对物体施力,物体之间也能相互施力。不仅人的手可以举起重物,拴在树上的绳子同样可以悬吊重物。经过长期的生活实践人们认识到,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作用在物体上会产生一定的效应

用力推静止的小车,可使它运动起来;用球拍击球可使球改变运

动的快慢和方向;当用力扣球时,不但使球改变了运动状态,而且使球形状出发生了变化。

所以,力的作用可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或产生形变,这就是力的作用效应。前者称为外效应,后者称为内效应。影响力的作用效应的因素有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只要改变其中任何一要素,都会使力的作用效应发生改变。因此,在分析问题时,确定一个力的效应,必须同时确定力的三个要素。

由于力具有方向性,是矢量,在几何上可把力表示为一段带箭头的线段。线段的长度代表力的大小,箭头所指的方问代表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代表力的作用点。力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

(二)人体运动的内力

在研究人体运动时,首先要确定研究对象。若将人体看作一个力学系统,那么,人体内部各部分相互作用的力称为人体内力。(例如,肌肉力、韧带张力、关节约束力、软骨应力、骨的应力)等都用于人体的内力。由于内力是一个力学系统内部各个部分之间的作用力,虽可引起系统内部各部分的相对运动,但不能引起人体整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正如人不能抓住自己的头发提起自己一样,举重运动员力大无比却无法自举其身。

(三)人体运动的外力

如果把人体看成一个力学系统,那么来自人体外界作用于人体的

力称为人体外力。(例如,重力、支撑反作用力、摩擦力等。)只有外力才能引起整个人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如果人体失去与其他物体的相互作用,人既不能走路又不能跑、即不可能改变自己在空间的位置。

二者的关系

内力和外力的概念是相对的。如何确定某个力是内力或是外力,取决于人们选取的研究对象。由于研究对象的不同,同一个力,既可看作内力又可以看作为外力。

例如,重力对人体来说是外力,然而对地球——行星来说是内力,重力作为人体的外力来说,能改变人的位置和运动,但不能影响地球绕其自轴旋转、绕太阳旋转。

对人体整体而言,肌张力是内力;然而对作用于人体的环节而言肌张力又是外力,肱肌张力对前臂而言是外力,而对整个上臂而言肱肌张力又是内力。

人体内力与外力是相互联系的,内力是人体运动的必要条件,但内力只有通过外力才能使人体产生整体运动。例如:蹬地时,是依靠人的肌力使下肢各关节伸直,在伸直的过程中给地面以作用力。同时,地面又以反作用力(外力)作用于人体。而这个外力可改变人体的运动状态。这个事实告诉我们:内力和外力相互联系。

(三)人体在运动中所受到的外力

1.重力

人体重力即地球对人体的引力,是一种非接触的力,是人体各部

分所受地球引力的合成。人体重力的作用点为人体的重心,其方向向下,指向地心。

重力的大小也叫重量。在物理学中,重量与质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的区别在于:质量是物体内含物质的多少,是惯性大小的量度,是物质本身的属性,其大小不随物体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重量是物体所受地球吸引力的大小,是产生重力加速度的原因,其大小随物体位置的改变而变化。同一物体在不同的纬度或高度上,其重量不同。例如在赤道上重力加速度为9.78m/s2重量最小,而在两极重力加速度最大9.83m/s2 ,但是在计算中我们常取g=9.8m/s2 体育运动中利用自身体重或额外加载训练随处可见。如高抬腿跑时,腿上绑上沙袋;肩扛杠铃下蹲、起跳,或穿上沙背心跑跳等,利用额外加载物体的重量附加于人体而增大训练的效果。

2.弹性力

发生形变的物体要恢复原来的形状而作用在与它相接触的物体上的力,叫做弹性力。所以弹性力发生在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并以物体发生形变为先决条件。

如在人体作用下,跳水跳板、撑竿跳高中的弹性竿、体操中的单杠、双杠及高低杠等体育器械都会发生一定的形变。产生的弹性力可作用在人体上,加大人体运动的速度或动作幅度。

3.摩擦力

两相互接触的物体作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产生的力,称为摩擦力。物体所受的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其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摩擦力分为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

(1)静摩擦力:相互接触的两物体有相对滑动趋势,而又保持相对静止时,在接触面上产生阻止其出现相对滑动的力,称为静摩擦力。

如下图中的水平面时物体的静摩擦力和斜面时物体的静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当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并发生相对滑动时.二物的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物体相对滑动的力,称为滑动摩擦力。

F =μN 滑动摩擦力等于u乘以N,其中u是滑动摩察系数,而N 则为物体所受的正压力。

(3)滚动摩擦力

当物体沿接触面滚动时,所产生阻碍滚动的力称为滚动摩擦力。

F =W K/R 滚动摩擦力等于w乘以k除以R,其中w为圆柱的重量,k为滚动摩擦系数,而R则为圆柱的半径。

在体育运动中摩擦力是普遍存在的。人之所以能走、能跑,靠的就是鞋底和地面之间的摩擦力,可以说,没有这种摩擦力,人就寸步难行。所以,在体育中,人们往往利用摩擦力来增大运动效果。

例如,在跑鞋上加鞋钉或鞋底上制做不同的花纹来增大摩擦力,在体操项目中使用镁粉、松香粉就是为了改变摩擦系数,以增大摩擦力;在滑雪板上涂油,在自行车轴上灌润滑油、在游泳项目中身上涂油,则是为了减小摩擦力。

4. 支撑反作用力

人体处于支撑状态时,力作用于支点上,支点又反作用于人体,这种作用力称为支撑反作用力。

1)静力性支撑反作用力:由于受到重力对支点产生的压力,支点则对人体产生一个反作用力,它是一种约束反力,称静力性支撑反作用力。

例如:人体站在地面静止不动,重力使人体压向地面,而地面的反作用力作用于人体,这就是静力性支撑反作用力,两个力大小相等,因而维持着人体的平衡。

2)动力性支撑反作用力:人体处于支撑状态,而人体局部环节做加速运动,其结果给支点以作用力,支点则给人体一个反作用力,称动力性支撑反作用力。其中局部环节加速度主要有三种:

A 加速垂直离开支点:人体站立时,文撑反作用力等于体重,当两臂向上上加速离开支点时,则支撑反作用力便大于体重(R>P),增大的值与运动环节质量及其加速度成正比。经常发生在人体垂直向上摆臂、蹬离地面时。

b.加速垂度朝向支点人体站立时,突然下蹲(向下加速),则支撑反作用力便小于体重(R

c.加速斜向离开支点:加速度斜向离开支点,支撑反作用力也会增大,并与水平面成一定角度。如蹬地跑时,这时支撑反作用力(R)按力的分解可分为两个外力,其中水平分力推动人体前进,而垂直分

力对抗重力。

体育实践中利用摆臂、摆腿提高支撑反作用力的例子屡见不鲜。研究表明.手臂摆动在不同姿势纵跳的最大力值中以放在体前、体侧上摆效果较好,而躯干在不同姿势纵跳的最大值中以躯于稍弯或半弯为好。

(五)流体作用力(介质作用力)

运动员从事的体育运动或运动器械绝大多数在空气中或水中进行,其中空气、水就是介质。既然人或器械在介质内进行运动,必然要与介质发生接触,并相互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动态作用方面。如铁饼、标枪出手时微逆风时器械获得上举力;跳台上划雪运动员腾空时人体受到的上举力,游泳时手臂划水对介质发生作用,介质同时对手臂以反作用推动人体前进。这些都是流体作用力。

从空气动力学的理论和实验中知道迎面空气阻力f大小与物体截面积s、流体密度P、迎面阻力系数C,以及物体对流体的相对速度有关。

当跑速为5.1m/s时(马拉松运动员的跑速),空气阻力约为8.82N;当跑速为10—10.12m/s时(高级短跑运动员的跑速),空气阻力约为24.7-41.5N。因而从事研究高速运动时,介质作为一种阻力是不可忽视的。如高山滑雪运动员在以30 m/s速度下沿时,下垂双臂阻力就增大50 N。由此对知,在这种运动时选择最合适的动作对

减小介质阻力是有着极重要的意义。

(6)向心力:在运动学中已讲过,物体作匀近圆周运动时的向心加速度。它的大小等于V2/R,方向指向圆心,这个加速度称向心加速度。有加速度的存在,就有力的存在,其方向与加速度方向和速度方向一致。因此,向心力是产生向心加速度的原因。由此可知,物体在作四周运动时,必须有一个方向跟速度方向垂直,并且指向圆心的力作用于进行圆周运动的物体上,这种力叫做向心力.

这里F为向心力,m为运动物体的质量,V为运动物体的线速度, R 为绕铀转动物体的半径。从公式可以看出,向心力与转动半径成反比,与转动物体的质量和线速度平方成正比。

如图中的花样滑冰和单杠大回环中人体的动作就受到向心力作用

二、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

(一)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概念

在2000多年前牛顿和伽利略研究了各种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设计了一个实验,如图中所示:先把两个倾角相同的斜面对接起来,让小球从某一高度h下滑。在摩擦力极小的情况下,它在另一斜面达到同样的高度,如把倾斜角度减少,则小球在达到原来高度的过程中走过的距离增大,由此,它得出如果把倾斜的角度将为零,那么小球将永不停止的运动,没有加速没有减速,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

任何物体,在不受力作用或所受合外力等于零时,保持原有的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我们也称它为惯性定律。

在自然界中,找不到完全不受外界作用的物体。在实际应用中,“不受力作用”在某种意义上应理解为物体受到的力作用恰好相互抵消,这时结论依然正确。如放在场地上的铅球,它受到的重力作用与地面支撑力的作用相平衡,它就保持静止的状态。牛顿第一定律表明,不受其它物体作用的物体,若静止则永远静止,若运动则永远作匀速直线远动,即物体具有保持它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这种性质称为惯性。因此,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二)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包括力、惯性及惯性参照系。

1)力的意义:力是引起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如静止在地上的杠铃,人施力于杠铃,结果杠铃被提起,物体的运动状态的改变才说明受到了外力的作用。

2)惯性:任何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下,具有保持其原有的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包括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不变的性质,称物体的惯性。

在体育运动中,常遇到惯性问题。例如自行车运动员到达终点后即使不在蹬踏,车子仍会继续前进,短跑运动员在短跑起跑后,人体跑速不能立即达到最大跑速,而在冲刺之后,人体也不能立即停下来,

这都是惯性的缘故。

惯性是任何物体固有的属性,其大小是可以量度的,质量越大,惯性也越大,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能力越强。例如投掷一个垒球比推一个铅球容易的多,如果垒球与铅球以同样的速度滚过来,停住垒球比停住铅球容易,这说明改变垒球的运动状态比改变铅球的运动状态容易,这是由于垒球的惯性比铅球的惯性小,因为垒球的质量也比铅球的质量小。足球和实心球道理一样。

3)惯性参照系:惯性参照系是指以地球或相对于地球静止不动的物体、或作匀速直线的物体为参照系,又称静参照系。

(三)牛顿定律在体育中的应用

掌握了惯性定律,在体育运动中合理地利用惯性,可使肌肉的放松、收缩适时、有节奏,动作更加经济协调,减少能量消耗,即通常讲的使“巧劲”。

例如举重运动员在提杠铃或上举杠铃时就应注意爆发式用力,以改变杠铃速度等于零的运动状态到速度不等于零的运动状态,即克服它的静止状态进入运动状态。一旦杠铃进入运动,就要求运动员保持举杯铃时动作的连贯性.如若中途稍有缓慢或停顿,不仅不可能完成此动作,还要导致比赛的失败。如保持一定的速度比改变速度要容易、省力得多,因此在长距离游泳、赛跑中,提倡用适宜的较稳定的速度游、跑。在体操中,特别注意动作的连贯性,尽可能避免频繁地改变运动速度,以减少不必要的负荷。

二、牛顿第二定律及其应用

当一个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不为零时,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合外力成正比,与其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致,称为牛顿第二定律。用公式可表示为: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要产生加速度,必须有外力的作用,即外力的作用是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当质量不变时,加速度的大小与外力成正比。在相同的外力条件下,质量越大,产生的加速度越小,越不容易改变运动状态。如图中两个小孩推一个体重较大的运动员的画面,体重大的运动员人没动,反而是小孩在往后加速运动。

(二)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

1.力的独立性原理

如果物体同时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我们可以认为每一个力都产生相应的加速度,而合速度则是这些加速度的合成。每一个力作用的效果,不因为其他的力在同时作用而有所改变。遵循平行四边形的合成原理。

2.力和加速度的瞬时性

运动牛顿第二定律时,要注意力和加速度之间关系的瞬时性。力F可以是变力,而加速度a总是随着F的变化而变化。每一瞬时的a 只决定于这一瞬间的F,而与这一瞬间之前和之后的F无关。力一旦消

失,加速度也消失。

3.力和加速度的矢量性

F= m a反映第二运动定律的矢量性。力和加速度a都是矢量,质量m是标量。所以力F的方向与a的方向相同。

F=F1+F2+F3+........Fn a = a1 + a2 + a3 +.........a n

4.运动的即时传递性

当人体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时,人体所受到的外力与身体质心加速度往往并非同步,加速度通常滞后于外力,其原因是力在身体内传递需要时间,如在踏跳、击打时,强调身体瞬间生理钢化的原因,其目的是提高作用即时传递的效果。

(三)牛顿第二定律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

如跳远运动员在起跳阶段,除起跳腿积极快速蹬伸地面以使身体重心获得较大的向上加速度外,还需要利用摆动腿和双臂的加速上摆,以有效的增大地面对人体的作用力。

(三)牛顿第三运动定律及其应用(作用与反作用定律)

若物体A对物体B作用一力FAB,则物体B同时以力FAB反作用物体A,两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在同一直线上,即

如划船运动员以浆划水,水也以相反的力向前推浆,故而船向前进。在如武术中的沙袋练习,拳打沙袋向前移动,沙袋同样以力将人往后

推。

(二)牛顿第三定律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

(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这与一个物体受两力的作用而平衡有本质的区别。

如踢足球,脚对球的作用力为F1,作用在球上,使球产生加速度和形变。而球对脚的作用力F2同时作用在脚上,使脚产生向后的加速度和受到压迫。如冰壶中的两个壶就是利用作用与反作用力的原理。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但各自产生不等的运动效果。

运动员推铅球,在最后用力阶段,运动员的手与铅球的作用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它们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因而它们所获得加速度的大小必然和它们的质量成反比。在推铅球时,手对铅球施加一向前的作用力,铅球质量小,获得较大的向前加速度,于是球向前飞出。铅球也向人体施加一相等的向后作用力,而人体质量较大,向后的加速度较少,几乎为零。显然,运动员体重大,这种效果越明显,这就是为什么投掷运动员需要加大体重的原因。如拳击、柔道和摔跤、散打等对抗性项目。

(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必是同种性质的力。

如果作用力是摩擦力,反作用力也是摩擦力;如果作用力是弹性力,反作用力一定也是弹性力。如果作用力是向心力,那么反作用力一定是离心力。

如投掷链球,运动员的手臂通过铁链对球施加向心力,不断改变

球的运动方向,使球得以实现圆周运动。同时,铁链对手臂施加一相等的向外的离心力,它作用在手臂上,松手后链球不在受向心力的作用,因惯性的沿切线方向飞出。单杠大回环动作时,运动员与单杠的相互作用。

(4)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时存在、同时消失,互以对方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人体站立于地面,人体受力与地面的受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如人体质心或部分环节做向上加速运动时,两者同时增大,如人体质心或部分环节做向下加速运动时,两者同时减少;如人体腾空时,两者同时消失。如跳高

2.第三运动定律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

当人们进行各种运动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在走、跑、跳等动作中,人体所获得的动力是人蹬地过程中,地面给人体的反作用力。要获得较大的反作用力作为人体运动的动力,必须加大人的蹬地力。

为了寻求更大的对人体作用的地面反作用力,实践中采用一些措施,创造某种良好的作用条件。例如,选择坚硬的场地、在跑鞋、跳鞋上安上订子,起跳时用跳穴或起跑器等。

对于球类项目来说,又需要建立稳固的击球点,有时候回球质量不高,很大部分原因就是击球点的位置不对。

三、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一)动量和冲量

动量是描述物体在一定运动状态下所具有的运动量。

在足球比赛中,守门员要接住速度小的足球比较省力,相反,要接住速度大的足球则比较费力。这说明,对同一个球,速度小的球运动量小,速度大的球运动量大。

另一方面,停住一个运动着的铅球比停住一个同样速度的垒球费力。这一事实又说明运动速度相同时,质量小的垒球运动量小,质量大的铅球运动量较大。

由此可见物体的运动量与其速度和质量有关。速度愈大,质量愈大,其机械运动量也愈大。力学上就定义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称为动量。即

2.冲量

力的冲量与动量密切相关。要使物体的动量发生一定的变化,作用于物体的力和此力作用的时间是两个同样重要的因素。牛顿第二定律只反映物体受力作用和运动状态变化的瞬时关系,力的瞬时作用,不能说明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的一般过程中运动状态变化的情况。而在实际上,无论是物体的运动,还是人体的运动,都存在连续受到外

力作用的现象。所以,必须研究力在一定时间间隔内的累积效应。即外力使物体动量发生变化的大小,由力和力的作用时间所决定。

在力学中,将作用于物体上的外力与外力的作用时间的乘积,定

义为力的冲量:

在实际研究中,通常测出力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果力是一个恒力,在F-t关系图上表现为一水平线段。根据冲量的定义就恰为这条水平线段下所围成的矩形面积的大小(图2—35a)。如果力是随时间变化的(变力),在F—t图上,力表现为一条曲线,冲量的大小等于曲线和横坐标所围成的面面积(图2—35b)。

(二)动量定理

牛顿第二定律所说明的是在力的瞬时作用下,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而动量定理说明的是在力持续一段时间的作用下,物体动量的变化。

假如质量为m的物体,受恒力F作用,则其加速度矢量也是恒定不变的.t0时刻的速皮为V0。t1时刻的速度为V t,则

上述二式左侧为物体动量矢量的增量,上式右侧为物体所受的合力的冲量。因此,物体(质点)的动量矢量的增量(矢量差)等于它所受的合外力的冲量,这个关系称动量定理。

在研究具体问题时,有时人们关心的不是力的瞬时效应,而是累积效应。如推铅球的作用时间为0.4秒,通常关心的是在这段时间内,铅球的动量增加了多少,出手时的动量为多大。

(三)动量定理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

动量定理在体育运动的研究中应用广泛。根据此定理,可以对运动技术提出一些一般性的原则。例如:

1.为了减少外界对人体的冲击力,就得延长力作用的时间。

如体操和各种落地动作,一般要求从前脚掌着地,迅速过渡到全脚掌,同时屈膝屈髋伸踝,其目的就是延长与地面的作用时间,减小冲力对人体的作用。

又如接高速来球,当手接球的同时曲肘回收,顺势接球,可延长手与球的作用时间,从而减少球对手的冲力作用。

各种球类动动中的许多动作属冲击性动作,如排球中的发球、扣球和垫球;足球中的踢球、顶球;乒乓球、棒球、冰球、网球等的击球动作。

体操所用的海绵垫、跳高用的海绵包、拳击用的拳套、跳远用的沙坑等都是为了延长撞击时间,体育上称缓冲作用。

2.为了使人体或器械获得较大的速度,通常需增大作用力并延长作用时间。

在投掷项目中,为了增加器械的出手速度,即增加器械的出手动量,应增加在最后用力阶段对器械的冲量。这要求在发挥最大力量的同时,延长力的作用时间。

如在投掷项目中,往往要求在最后用力前使身体尽可能超越器械。其作用:一方面可使原动肌充分拉长,以提高肌肉的收缩力;另一方面可延长最后用力的作用距离,从而延长作用时间,达到增大冲量的目的。

这在体育运动中多见,如短跑中要求后蹬充分,以增大蹬地时的工作距离来增加力的作用时间;游泳运动员屈臂“S”型划水代替直臂划水,其目的也是为了增加力的作用时间。

总之要加大人体所受冲量,可增加冲力或增加力的作用时间来实现,也可同时加大二者来实现。

3.运用动量定理还可以计算人体运动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的动力学参数。

在跳跃项目中,用测力台测出踏跳力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就可以求出人体所受的冲量,运用动量定理,则可求出人体腾空的速度。

4. 为了为了给物体以强大的冲力,还要求给以物体接触的时间要短,如排球扣球就得以球以强大的冲力

运动生物力学不是单纯的机械力学,还有生物学这个重要因素。

运动人体科学进展

运动人体科学研究进展 --以抗阻练习为主线 摘要:运动人体科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广大高校开展,各大高校也是研究运动人体科学的主要阵地,自1998年正式确立运动人体科学作为一门学科开始,运动人体科学研究进展迅速,从各个方面都有了突破性的进展。本文主要以体育训练中的抗阻练习为主线,介绍一下抗阻练习在运动人体科学研究中的研究成果,主要以运动人体显微形态学方面的部分方向为主,谈谈抗阻练习与它们关系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抗阻练习对人体的骨、自主神经功能、肥胖和糖尿病的影响。关键词:抗阻练习;骨密度;自主神经功能;肥胖;糖尿病 1前沿 在科学发展的长河中,运动人体科学是一门十分年轻的分支学科,既具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操作性功能,它从运动机体各层次和层次间的相互关系探索生命的奥秘,揭示运动状态下机体变化规律。运动人体科学是一门综合学科,研究运动人体科学的发展和应用对于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具有重要的意义,为能更好地促进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进一步深化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改革指明方向。运动人体科学是集医学、体育学和生物学等相关联的学科为一体的学科,主要从人体科学、运动科学的角度出发,培养运动人体科学方面的教学、研究、运动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2我国运动人体科学的历史沿革 研究运动人体科学就得先清楚它的概念,运动人体科学是研究体育运动与人的机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学科群。包括运动解剖学、运动医学、临床医学基础、中医基础、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选材学、运动训练学、保健康复及运动医学等学科[3]。它是经过专家酝酿,讨论后于 1997 年在原学科专业目录基础上概括拓宽而形成的专业,于 1998 年由教育部正式列入本科招生目录之中,起步晚,但发展很快,已形成了从本科到硕士、博士一套完整的体系,为国家培养了大批这方面的专家人才。 提到运动人体科学这个专业的起源,从体育学和非体育学方面都有它的发展,运动人体科学在发展初期是在医学院校开设的学习专业,体育学、生物学等

运动训练专业《运动人体科学概论》课程考试大纲

2016年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考试 运动训练专业《运动人体科学概论》课程考试大纲 一、命题指导思想 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运动人体科学概论》课程学业水平考试,遵照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建立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业水平测试制度的意见(试行)》(苏教职[2014]36号)、《关于印发<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业水平测试实施方案>的通知》(苏教职[2015]7号)要求,以《运动人体科学概论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运动人体科学概论》课程所要求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方法为主要考查内容,注重考查学生对《运动人体科学概论》课程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同时兼顾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命题要力求科学、准确、公平、规范,试卷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和必要的区分度。 二、考试内容及要求 (一)考试范围 本课程考试范围包括十二个主要知识点,注重考查学生对运动人体科学概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适度考查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安排如下: 序号主要知识点 1 绪论 2 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3 运动系统 4 神经和内分泌系统 5 氧运输系统 6 运动与营养 7 身体素质 8 运动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 9 年龄、性别、环境与运动 10 功能检查与评价 11 按摩 12 运动伤病的防治 (二)考试能力要求 1.了解(A)要求对某一概念、知识内容,能够准确再认、再现,即知道“是

什么”。相应的行为动词:了解、认识、知道。 2.理解(B)要求对某一概念、知识内容,在了解基础上,能够深刻领会相关知识、原理、方法,并藉此解释、分析现象,辨明正误,即明白“为什么”。相应的行为动词:理解、熟悉、领会。 3.掌握(C)要求能够灵活运用相关原理、法则和方法,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即清楚“怎么办”。相应的行为动词:掌握、应用、运用。 (三)考试的具体内容和要求(了解A 理解B 掌握C) 考试内容考试 要求 说明 绪论运动人体可科学概 述 A/C 了解《运动人体科学概论》的意义、目的 任务基本内容;了解蛋白质、糖类、脂、 水、无机盐和维生素的主要功能;了解稳 态、反应、适应的概念;掌握细胞的组成、 组织、器官和系统的概念;掌握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人体化学组成 人体基本组成 人体功能活动概述 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物质与能量代谢概 述 A/B 了解运动时人体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的特 点;了解酶的特点及运动中三大供能系统 活动的关系。理解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的 概念及三个阶段;理解三大能源物质在体 内分解代谢的过程。 人体运动的能量供 应 运动 系统 骨 A/C 了解骨的主要构造和功能、人体运动主要骨骼的位置和名称。了解关节的主要构造和辅助构造、人体运动主要关节的位置和名称了解肌肉的大体构造、肌肉的物理和生理特性;了解体育运动对骨、关节、肌肉的影响;掌握少年骨的特点及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掌握关节的运动及影响关节运动幅度的因素;掌握少年关节的特点及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掌握少年肌肉的特点及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节肌肉 神经和内神经系统及其整合 功能 A/C 了解神经系统的作用及组成;了解反射弧 的组成和牵张反射;了解生长激素、甲状

人体运动学重点95240

人体运动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人体运动学总论 一、名词解释 1、人体运动学:就是研究人体活动科学的领域,就是通过位置、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描述与 研究人体与器械的位置岁时间变化的规律活在运动过程中所经过的轨迹,而不考虑人体与器械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2、刚体:就是由相互间距离始终保持不变的许多质点组成的连续体,它有一定形状、占据空 间一定位置,就是由实际物体抽象出来的力学简化模型。在运动生物力学中,把人体瞧作就是一个多刚体系统。运动形式有平动、转动与复合运动。 3、复合运动:人体的绝大部分运动包括平动与转动,两者结合的运动称为复合运动。 4、力偶:两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线互相平行,但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一对力。 5、人体运动的始发姿势:身体直立,面向前,双目平视,双足并立,足尖向前,双上肢下 垂于体侧,掌心贴于体侧。 6、第三类杠杆:其力点在阻力点与支点的中间,如使用镊子,又称速度杠杆。此类杠杆因 为力臂始终小于阻力臂,动力必须大于阻力才能引起运动,但可使阻力点获得较大的运动速度与幅度。 7、非惯性参考系:把相对于地球做变速运动的物体作为参考系标准的参考系叫非惯性参考 系,又称动参考系或动系。 8、角速度:人体或肢体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角度,就是人体转动的时空物理量。 9、人体关节的运动形式: (1)屈曲(flexion)、伸展(extension):主要就是以横轴为中心,在矢状面上的运动。 (2)内收(adduction)、外展(abduction):主要就是以矢状轴为中心,在前额面上的运动。 (3)内旋(internal rotation)、外旋(external rotation):主要就是以纵轴为中心,在水平 面上的运动。 (4)其她:旋前(pronation)、旋后(supernation)、内翻(inversion)、外翻(eversion)。 二、单选题 【相关概念】 ·第一类杠杆:又称平衡杠杆,其支点位于力点与阻力点中间,如天平与跷跷板等。主要作 用就是传递动力与保持平衡,它即产生力又产生速度。

运动疗法学教学大纲--运动人体科学

运动疗法学课程理论教学大纲 一、内容简介(300字以内,包括编写依据、学时和学分、教学内容和目的、课程衔接关系等) 本课程教学大纲是按照纪树荣主编的《运动疗法技术学》设计,2005年华夏出版社出版,高等医学院校康复治疗学专业教材。 本课程教学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运动疗法的定义、种类、对象、基本理论、评定、治疗方法以及特点等方面的知识,并熟悉常见疾病的运动治疗技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和实践操作,使同学们掌握临床运动治疗的方法,并能做到熟练操作。通过实践,巩固和加深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强化基本操作技能并在临床中灵活运用。运动疗法技术学是研究运动疗法技术的基本理论、常用的各种治疗技术以及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方法的科学,是康复医学专业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 二、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 理论教学,我们采取理论讲授为先导,PBL教学为主、模拟演示为辅,灵活借助多媒体、录像等教学方法,启发学生善于观察、自主思考、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注意给学生更多的思维活动空间,发挥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运动疗法学》课程实行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学进度表,统一

教学内容。统一阅卷和评分标准;阅卷时流水作用,规范阅卷标准。《运动疗法学》课程考试管理达到了规范化、标准化。 三、参考教材 四、学时分配

五、具体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运动疗法概论 教学要求 1.掌握运动疗法的概念和特点,运动疗法在康复治疗中对人体的作用及临床应用。 2.掌握运动处方的概念和制定方法。 3.熟悉运动疗法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教学手段、方法:课堂讲授结合多媒体教学。 第二章常规运动疗法技术 第一节维持与改善关节活动范围的训练 教学要求 1.掌握关节的运动方向、运动类型和关节活动范围训练原则。 2.掌握上肢、下肢各关节被动运动技术。 3.熟悉关节的分类、改善关节活动的技术与方法。 4.熟悉上肢、下肢各关节辅助主动运动和主动运动技术。 5.了解关节的构成和关节活动范围。 6.了解上肢、下肢各关节的解剖及运动学概要。 教学手段、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与实训练习相结合。

最新康复治疗学专业人体运动学重点

人体运动学:是研究人体活动科学的领域。是通过位置、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描述和研究人体和器械的位置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或在运动过程中所经过得过的轨迹,而不考虑人体和器械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功能解剖学:研究运动器官的结构是如何适应其生理动能的学科。 生物力学:研究生物体机械运动的规律,以及力与生物体的运动、生理、病理、之间关系的学科。 运动生物力学:研究运动中人体和器械运动力学规律的学科。 应力:指人体结构内某一平面对外部负荷的反应,用单位面积上的力表示,(N/cm2)刚体:是由相互间距离始终保持不变的许多质点组成的连续体,他有一定形状、占据空间一定位置,是由实际物体抽象出来的力学简化模型。 力矩:是力对物体转动作用的量度,是力和力臂的乘积。 阻力点:阻力杠杆上的作用点,是指运动阶段的重点、运动器械的重力、摩擦力或弹力以及拮抗肌的张力,韧带、筋膜的抗牵张力等造成的阻力。他们在一个杠杆系统中的阻力作用点只有一个,即全部阻力的合力作用点为唯一的阻力点。 力偶:通常把两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线互相平行,但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一对力称为力偶。 梅脱:能量代谢当量。每公斤体重从事1分钟活动,消耗3.5毫升的氧,其运动强度为1MET 第三类杠杆:其力点在阻力点和支点的中间,又称速度杠杆。 人体的始发姿势:身体直立,面向前,双目平视,双足并立,足尖向前,双下肢下垂于体侧,掌心贴于体侧。 心脏的功能能力:指机体在尽力活动时达到的最大MET值。或者,在有氧范围内机体所能完成的最大强度活动的最大MET值。或者,心脏功能容量/体力功能容量,指体力活动的能力。健康人,心脏的功能能量相当于最大吸氧量相应的MET值。 稳定角:是中心垂直投影线和重心至支撑面边缘相应点的连线间的夹角。是影响人体平衡稳定性的力学因素。 稳定系数:为倾倒力开始作用时稳定力矩与倾倒力矩的比值。 复合运动:人体的绝大部分运动包括平动和转动,两者结合的运动称为复合运动。转动惯量:物体的转动惯量是物体转动惯性的大小。 惯性参考系:把相对于地球静止的物体或相对与地球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作为参考标准的 参考系叫做惯性参考系。 Gou软骨:是幼年时期位于骨干gou端处的软骨,参与骨的生长。成年后。Gou软骨板骨化后遗留成骨垢线,骨的生长也随之停止。 骨单位:是骨密质的基本结构单位。位于骨内、外环骨板之间,是骨干骨密质的主体。从骨单位的横断面可以看到同心平行分布的骨板,成为不同直径的、一层套一层的封闭的圆柱。 骨松质:分布于长骨的骨gou,和骨干的内侧面。由数层排列的骨板和骨细胞构成大量针状或片状骨小梁,并相互连接成多孔隙网架结构,网孔即骨髓腔,其中充满红骨髓。 骨密质:由有机质和无机质构成。 骨组织:由大量钙化的细胞间质(骨基质)和细胞构成 成骨细胞:位于成骨活跃的骨组织表面或紧紧包靠在临近成骨细胞上。常成层排列,胞体呈立方形或矮柱状。 破骨细胞:常位于骨组织表面。是一种多核的大细胞,直径100um,含有2—50个核。 骨细胞:单个分布于骨板内或骨板间,胞体较小,呈扁椭圆形,有许多细长突起,胞质弱嗜碱性。 骨钙化:主要指在成骨细胞合成并分泌骨的有机成分(有机基质)后,在一定的条件下,无机盐有序地沉积于有机质内的过程。 骨强度:指骨在承载负荷的情况下抵抗破坏的能力,是衡量骨承载能力的指标之一。 骨应力—应变曲线;表示应力和应变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分弹性变形区和塑性变形区。 拉伸载荷:股的两端受到一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沿轴线的载荷。 骨的各向异性:骨的结构为中间多孔介质的夹层结构材料,这种材料称为各向异形体,因其不同方向的力学性质不同,称各向异性。 应力性骨折:指骨长期承受反复负荷后发 生微损伤而逐渐形成的骨折。他是由于损 伤的不断积聚,超过机体修复能力,继而 产生的骨折。 股外表再造:骨外表形状的改变称为外表 再造,是骨适应其承载而做出的适应性变 化,可以表现为骨最优化的形状。 1运动学中的坐标系是三维的。有三个面: 水平面(与地面平行的面,把人体分为上 下两部分),额妆面(与身体前或后平行 的面,分成前后两部分),矢状面(与身 体侧面平行的面,分为左右两部分)。每 两个面交出的面称为轴,也有三个:横轴 (与地面平行且与额妆面平行的轴)、纵 轴(额妆面与矢状面相交叉形成、上下贯 穿人体正中的轴)、矢状轴(与地平面平 行且又与矢状面平行的轴,在水平面前后 贯穿人体) 2何谓骨的载荷和骨的应力?骨应力常有 哪几种?对骨有何生理意义?作用在骨 表面的各种外力,即骨的载荷。当外力作 用于骨时,骨以形变产生内部的阻抗力以 抗衡外力,即是骨产生的应力。应力的大 小等于作用于骨截面上的外力与骨横断 面面积之比,单位为Pascal,即牛顿/平方 米。骨的应力根据作用于骨的力不同而不 同,常见的应力由压应力、拉应力及剪切 力等。应力对骨的改变及在生长和骨的吸 收中起调节作用,应力不足会使骨萎缩, 应力过大也会使骨萎缩。因此,对于骨来 说,存在一个最佳的应力范围 肌力:又称最大力量是肌收缩时所表现出 来的能力,以肌最大兴奋时所能负荷的重 量来表示。 肌耐力:又称力量耐力,是指肌在一定负 荷条件下保持收缩或持续重复收缩的能 力,反映肌持续工作的能力,体现肌对抗 疲劳的水平。 向心运动:也称向心收缩是指肌收缩时, 肌的长度缩短,两端附着点互相靠近。 离心运动:也称离心收缩是指肌收缩时肌 力低于阻力,使原先缩短的肌被动延长。 主动肌:直接完成动作的肌群称为原动 机,其中起主要作用者称为主动机。 运动单位:肌收缩必须有完好的神经支 配,一个前角细胞,它的轴突和轴突分支, 以及它们所支配的肌纤维群,合起来称为 运动单位。 肌的生理横断面:肌由肌纤维组成,每条 肌纤维的横断面总和称为肌的生理横断 面。 爆发力:是指在最短的时间内发挥肌力量 的能力。 拮抗肌:与原动肌作用相反的肌群称为拮 抗肌。 神经适应:由运动引起的神经系统的适应 性变化称为神经适应。 协同动作:多个肌群在一起工作所产生的 合作性动作被称为协同动作。 简述肌的功能。 肌的功能是运动、支撑骨骼、维持姿势、 保护身体和产热。 简述肌力的影响因素。 肌的生理横断面、肌的初长度、肌的募集、 肌纤维走向与肌腱长轴的关系和杠杆效 率。 牵拉—缩短周期的弹性势能增强的机制。 以牵拉—缩短周期肌运动为主的自然运 动,包含主要由离心运动引起的高强度的 力的调节性释放,这种高强度的力有利于 肌-腱复合体中弹性应变能量的贮存,即有 效增加弹性势能,使离心运动后的向心运 动比单纯的向心运动做功更强,也更为有 效。 简述超量恢复原理。 运动和运动后肌经历一个疲劳与恢复过 程,肌疲劳时,其收缩力量、速度和耐力 都会明显下降,同时肌内能源物质、收缩 蛋白和酶蛋白都有所消耗,在休息后的恢 复过程中,上述已消耗物质得到补充、生 理功能逐渐得到恢复,并超过运动前的水 平,这即是肌超量恢复。 简述长期运动训练对肌底物水平的影响。 *糖原:耐力训练引起的肌的适应性改变 是肌静息糖原含量增加。 *三磷酸腺苷和磷酸肌酸:多回合的力量 练习可使三磷酸腺苷和磷酸肌酸储备降 低,这种急性的代谢反应为增加高能磷酸 化合物储备能力提供适应性刺激,长期的 适应性结果则表现为肌静息磷酸盐水平 提高。 *脂质:肌脂质含量无显著不同,即对运 动刺激呈惰性表现。 *肌红蛋白:肌中肌红蛋白对氧的运输起 着重要的作用。尽管慢肌纤维通常比快肌 纤维含有更多的肌红蛋白,但耐力训练不 能促进人体肌中肌红蛋白含量的增加。力 量训练后肌纤维体积虽然增大,但肌中肌 红蛋白含量却相应降低,以适应氧化酶含 量降低的肌环境。 简述运动控制理论和运动控制方式。 根据Horak的运动控制理论“正常运动控 制是指中枢神经系统运用现有及以往的 信息将神经能转化为动能并使之完成有 效的功能活动。”运动控制主要有以下三 种方式。 (1)反射性运动:反射性运动形式固定、 反应迅速不受意识控制。主要在脊髓水平 控制完成。(2)模式化运动:模式化运动 有固定的运动形式、有节奏和连续性的运 动,受意识控制。主观意识主要控制运动 的开始与结束,运动由中枢模式控制器调 控。(3)意向性运动:整个运动过程均受 主观意识控制,是有目的的运动,需通过 运动学习来掌握,随着不断进行运动而趋 于灵活,并获得运动技巧。 简述腰背肌对脊柱稳定及其功能的影响。 肌对脊柱具有保护脊柱稳定和协同脊柱 运动的双重作用,并发挥主动调节功能, 这是调节脊柱平衡的关键要素。相关功能 肌群主要是腰肌和背肌。背肌主要包括浅 层的背阔肌和深层的骶棘肌。腰肌主要包 括腰方肌和腰大肌,此外间接作用于腰脊 部脊柱的肌有:腰前外侧壁肌、臀大肌、 臀中肌、臀小肌、肱二头肌、半腱肌及半 膜肌等。这些肌群的协调配合,以实现脊 柱对身体的支撑,负重、减震、保护和运 动等功能。 简述肌功能障碍的原因。 1.运动损伤 2.疼痛 3.中枢神经损伤 4.外周神经的损伤 简述肌电刺激增强肌力的机制。 肌电刺激后肌的收缩性能增强,呈现显著 的力量增益,肌电刺激作用主要原理如 下: *肌对电刺激的适应性反应:肌电刺激对 肌收缩力的影响受神经因素影响,遵循负 荷大小原则,依此原则肌产生与之适应的 兴奋激发与力量变化,并随负荷的增大, 产生更大的适应性反应。 *激发运动神经元,动员运动单位。 肌电刺激不是直接兴奋肌,而是刺激电流 沿着肌内较易兴奋的神经末梢传导。通过 激发较大运动神经元,动员更多的运动单 位,使肌纤维产生与之适应的反应,肌的 收缩性能增强。 *增强氧化酶和糖原,提高肌耐力。 长时间、低频率的肌电刺激能够引起低等 哺乳动物快肌纤维氧化酶和糖原合成酶 的显著增加,使快肌纤维的退化和萎缩, 并向慢肌纤维的转变;而对慢肌纤维的影 响主要表现为线粒体含量增加。这有利于 提高肌耐力,增强运动个体抗疲劳的能 力。 简述姿势协同动作的运动模式及其平衡 作用。 姿势协同动作通过三种运动模式对付外 力或支持面的变化以维护站立平衡,即踝 关节协同动作模式、髋关节协同动作模式 及跨步动作模式。踝关节协同动作指身体 重心以踝关节为轴心,进行前后转动或摆 动,类似钟摆运动。髋关节运动模式是通 过髋关节屈伸来调整身体重心和保持平 衡。跨步动作模式是通过向作用力方向快 速跨步来重新建立重心的支撑点或站立 支持面以建立新的平衡。当身体重心达到 稳定极限时,为了防止跌倒或失去平衡, 上肢、头和躯干运动以建立反应性平衡。 简述肌组织过度应变与损伤特征。 *肌纤维组织应变与肌运动和关节活动有 关。 *肌—腱连接对应变引起的损伤特别敏 感,并可导致肌—腱连接的生物形态学和 生物化学改变。 *疲劳性的运动中易出现肌应变性损伤。 *强大应力与应力变化易导致肌损伤。 肌腱袖:是由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 肩胛下肌所组成的腱性组织,以扁宽的腱 膜牢固的附着于关节囊的外侧肱骨外科 颈,有悬吊肱骨、稳定肱骨头、协助三角 肌外展肩关节的功能。 网球肘:又称肱桡关节滑囊炎、肱骨外上 髁炎、是前臂伸腕肌群的起点部反复受到 牵拉刺激,而引起的一种慢性损伤性疾 病。 Colles骨折:是桡骨远端,距关节面2.5cm 以内的骨折,常伴有远侧骨折端向背侧倾 斜,前倾角度减少或呈负角,典型者伤手 呈银叉畸形。 Dugas征:即搭肩实验阳性正常人肘部贴 近胸部时,手掌可触到健侧肩膀。有肩关 节脱位时患侧上肢屈肘,肘部贴近胸壁 时,手掌不能摸到肩峰,若以手掌触摸肩 峰时,则肘部不能贴近胸壁,是为阳性。 Tinel征:是周围神经外科最重要的诊断 方法之一,指叩击神经损伤或神经损害的 部位或其远侧,而出现其支配皮区的放电 样麻痛感或蚁走感,代表神经再生的水平 或神经损害的部位。 Phalen实验:两臂平举,肘区60度,腕 关节极度掌屈1分钟,患手桡侧手指即可 出现麻木和感觉异常。 鼻烟窝:其近侧为桡骨茎突,桡侧界为拇 长展肌及拇短伸肌腱,尺侧界为拇长伸肌 腱,窝底为手舟骨和大多角骨,其内有桡 动脉通过。 鱼际:由四块运动拇指的肌肉组成,各肌 主要起自屈肌支持带,作用于肌肉的名称 相同。除拇短屈肌由正中神经和尺神经双 重支配,拇收肌由尺神经支配外,其余两 肌均由正中神经支配。这群肌肉可以使拇 指屈曲、内收、外展和对掌运动。 Q角:是股四头肌肌力线和髌韧带力线的 夹角,即从髂前上棘到髌骨中点的连线为 股四头肌肌力线,髌骨中点至胫骨结节最 高点连线为髌韧带力线,两线所形成的夹 角为Q角。 半月板:股骨和胫骨间左右各一块软骨衬 垫,即半月板 鹅足:缝匠肌、股薄肌和半腱肌肌腱的止 点是在胫骨内侧髁稍下方的前内侧面上, 其腱纤维与小腿深筋膜互相交织形成鹅 足 足弓:由7块跗骨、5块跖骨及其关节、 韧带、腱膜组成的向足背突出的弓形骨骼 结构 步态周期的支撑相:指下肢接触地面和承 受重力的时间,占步行周期的60%,支撑 期大部分时间是单足支撑 步态周期的摆动相:指足离开地面向前迈 步再到落地之间的时间 步态周期:行走过程中,从一侧脚跟着地 开始到该脚跟再次着地构成一个步态周 期。 简述肩肱关节的构成、结构特点和运动形 式。 由肩胛骨的关节盂与肱骨头连接而成的 球窝关节,因肱骨头的面积远远地大于关 节盂的面积,且韧带薄弱、关节囊松弛, 故肩肱关节是人体中运动范围最大、最灵 活的关节。关节盂为一上窄下宽的长圆形 凹面,向前下外倾斜,盂面上被覆一层中 心薄、边缘厚的玻璃样软骨,盂缘被纤维 软骨环即关节盂唇所围绕。关节盂唇加深 关节盂凹,有保持关节稳定的功能。 肱骨头为半圆形的关节面,向后、上、内 倾斜,仅以部分的关节面与关节盂接触, 故极不稳定。肱骨大结节朝向外侧,构成 结节间沟的外壁,小结节朝向前侧,成为 结节间沟的内壁。肱二头肌的长健经过结 节间沟,并随着关节活动而上下滑行。 肩关节的主要韧带有喙肩韧带、盂肱韧带 和喙肱韧带 肩部关节的运动比较复杂,各关节既有单 独运动,又有相互间的协同运动,有内收、 外展、前屈、后伸、内外旋转等运动,以 及由这些运动综合而成的环转运动。 简述肩关节运动的主要肌 上提:斜方肌上部、菱形肌、肩胛提肌 下降:斜方肌下部、胸小肌、锁骨下肌(补 充)背阔肌、胸大肌 内收:菱形肌、斜方肌,肩胛提肌 外展:前锯肌、胸小肌(补充)胸大肌 屈曲:三角肌前部、胸大肌锁骨部、(补) 喙肱肌、肱二头肌短头(外旋位) 伸展:三角肌后部、背阔肌、大圆肌、(补) 肱三头肌长头(内旋位) 外展:冈上肌、三角肌中部、(补)肱=头肌 长头(外旋位)、脓三肌长头(内旋位 内收:胸大肌、背阔肌、大圆肌、(补)三 角肌后部 外旋:冈下肌、小圆肌、(补)三角肌后部 内旋:胸大肌、肩胛下肌、大圆肌、背阔 肌、(补)三角肌前部 环转运动:屈伸、内收外展及内外旋的复 合运动。 简述肘关节的构成、结构特点和运动形 式。 肘关节是一个复合关节,由肱尺关节、肱 桡关节、桡尺近侧关节三个单关节,共同 包在一个关节囊内所构成。 肱尺关节:由肱骨滑车与尺骨滑车切迹构 成,属滑车关节,可绕额状轴作屈、伸运 动。 肱桡关节:由肱骨小头与桡骨头关节凹构 成,是球窝关节,可作屈、伸运动和回旋 运动。因受肱尺关节的制约,其外展、内 收运动不能进行。 桡尺近侧关节:由桡骨环状关节面与尺骨 的桡切迹构成,为圆柱形关节,只能作旋 内、旋外运动。 有关韧带有尺侧副韧带、桡侧副韧带、桡 骨环状韧带等。 主要运动形式有屈伸、其次是桡尺近侧关 节与桡尺远侧关节联合运动,完成前臂的 旋内、旋外运动。 精品文档

人体运动学考试重点

人体运动学考试重点 第一章总论 1、人体动力学概念(8):是运用力学的原理与方法研究人体在运动状态下各器官系统形态结 构与功能活动变化规律及其影响的一门学科。是多门学科之间相互交叉与渗透的科学。 是研究人体活动科学的领域。是通过位置、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描述和研究人体和器械的位置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或在运动过程中所经过的轨迹,而不考虑人体和器械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2、人体重心:人体重心一般在身体正中面上第三骶椎上缘前方7cm处。由于性别、年龄、 体型不同,人体重心略有不同。一般男子中心比女子高,自然站立时,男子重心高度大约是身高的56%,女子大约是身高的55%,这是因为女子骨盆较大的原因。 3、人体解剖参考轴与面(14): 轴:冠状横轴,垂直纵轴,矢状轴 面:水平面,与地面平行,把人体分成上下两部分 冠状面,把人体分成前后两部分 矢状面,把人体分成左右两部分 4、人体关节的运动形式(15): 屈曲与伸展,主要以横轴为中心,在矢状面上的运动 内收与外展,主要以矢状轴为中心,在冠状面上的运动 内旋与外旋,主要以纵轴为中心,在水平面上的运动 (前臂和小腿有旋前和旋后运动,足踝部还有内翻和外翻运动) 6、杠杆的分类(17):三类 第1类杠杆,又称平衡杠杆,支点位于力点和阻力点中间 第2类杠杆,又称省力杠杆,其阻力点在力点和支点的中间,可用较小的力来克服较大的阻力 第3类杠杆,又称速度杠杆,力点在阻力点和支点之间,如使用镊子 第二章骨骼肌肉系统运动学 *第一节骨运动学 1、骨运动学概念(22): 正常成年人人体共有206块骨 2、骨的功能(27):(疑问答题) 1)力学功能 a 支撑功能,骨是全身最坚硬的组织,对肢体起着支撑作用,并负荷身体自身的重 量及附加的重量,如脊柱、四肢 b 杠杆功能,运动系统的各种机械运动都是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通过骨骼肌的收 缩、牵拉骨围绕关节产生的。骨在运动中发挥着杠杆功能和承重作用 c 保护功能,某些骨按一定的方式互相连接围成体腔或腔隙来保护内在组织和器 官,如颅腔保护脑 2)生理学功能 a 钙磷储存功能与物质代谢功能 b 造血功能和免疫功能 第二节*肌肉运动学

吉林大学 运动人体科学 考研真题汇总

吉林大学运动人体科学真题 2012 运动解剖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脾 2.原尿 3.肺小叶 4.肌梭和腱梭 5. 二尖瓣和三尖瓣 6.神经束和神经 二.简答 1.何为滤过屏障,有何功能?10分 2.简述骨盆的力学特点及功能?15分 3. 为什么说神经系统在对人体的调节过程中占据重要的位置?15分 4.简述内分泌系统的机能及人体内分泌腺的组成和结构特点?20分 三.论述题 1.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相统一的观点阐述心脏的结构30分 2.影响肌力大小的解剖学因素有哪些,试结合运动实践加以分析。30分 2012生理一名词解释(每个5分,共30 分)1.运动性疲劳2.前馈3.心电图4.最大摄氧量 5.肌肉训练中“交叉转移”现象6.超量恢复 二.1.简述准备活动的作用。15分2.试述赛前状态对运动能力的影响及其调整. 15分3.试述心血管系统对运动的反应。15分 4.简述适中运动对人体的免疫机能有何影响。15分 三综述题 1.试述极点与第二次呼吸的生理机制及减轻“极点”反应的措施30分 2.适宜的运动被认为是一种合理的有效的防肥和减肥手段之一,谈谈运动减肥的可能机制。30分 2011解剖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1.神经和神经束2。离心工作3.血液循环4.原尿5.内感受器 6.黄斑和中央凹 二简答(每题15分,共60 分)1.简述多关节肌的主动不足和多关节肌的被动不足 2.简要说明主动脉可以分及部分 3.足弓的组成和功能是怎样的4.胆汁,胰液在何处产生,经何途径流入何处,有何功能 三.论述题(每题30分) 1.试述肾单位的组成及功能 2.盲人以手摸物,能清楚的感知物体性状,其神经传导通路如何 2011生理一名词解释每题5 分1.心输出量 2.碱储备 3.有氧适能 4.运动处方5.内环境6.时间肺活量 二.简答题每题15分1.试述大脑皮层体表感觉的投射特点 2.简述憋气动作的利与弊3。试述少年儿童运动系统的年龄特征 4.简述运动性心肌肥大的特征 三.综述题1.结合影响静脉血回流的因素,谈谈在剧烈运动后怎样做才能加速静脉血回流,从而促进疲劳的消除。为什么30分 2.何谓牵张反射,牵张反射的种类及特点,结合实际谈谈牵张反射的意义30分 2010 运动解剖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1.骨骺和骺软骨 2.声门裂3.内脏4.运动终板5.腱鞘 6.三尖瓣二.简答题每题10分 1.肌肉的解剖横断面,生理横断面各有什么意义 2.红肌纤维和白肌纤维有哪些区别 3.简述人体的组成和构成 4.何谓门静脉 5.肾小体的结构和功能 6.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三,论述题每题20分 1.试述喝进体内的多余水分经肾脏排出体外的具体途径 2.试述垂体,甲状腺,肾上腺及胰岛的位置与主要功能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040302) 一、培养目标 培养社会发展需要,面向基础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在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领域从事教学、训练、科研及管理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是: 1 .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积极为社会发展服务。 2.在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和相关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和科学实验基本技能。具有较宽的知识面,深厚的人文素养底蕴和科学素养,具有较强的独立从事本专业教学工作的能力和科学研究工作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较熟练地阅读专业外文资料和撰写论文摘要,具备利用计算机、互联网进行中英文文字及数据处理,网上信息检索、查询及学术交流的能力,初步掌握计算机编程知识。 4.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培养勤奋学习,不畏艰难的意志品质,养成独立思考、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具有科学的批判精神和创新思维方式,具有良好的协调处理复杂事物的能力和团队配合精神。 5.熟练掌握一个方向的运动人体科学理论与方法,有较高的科学研究水平。掌握基本的健身理论与方法,拥有自我锻炼与保健能力,具有健康的体魄、坚强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研究方向 1.运动生物力学 2.运动生理学 3.运动医学 4.运动解剖学 5.运动生物化学 三、修业年限 硕士研究生的修业年限为3年。研究生均须在规定的年限内完成专业培养方案和个人培养计划规定的学习任务,不得提前毕业。确因特殊情况,研究生的修业年限可适当延长1年。 四、毕业学分和授予的学位 本学科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学分制,申请硕士学位的最低学分为34学分,其中课程学习最低要求获得29学分,实践活动、科研和学位论文最低要求获得5学分。完成学业的学生可授予教育学硕士学位。 五、培养方式 1.硕士研究生培养以课程学习为主。根据专业培养方案和个人培养计划,导师提出阅读书目和考核要求,规定专业硕士研究生精读本专业领域相关经典著作,进行不少于5次的经典著作阅读报告。 2.培养工作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采取系统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

人体运动学解读

1.平衡稳定性:反映了物体维持原有状态和抵抗倾倒的能力。 2.制动:指人体局部或全身保持固定或者活动被限制。 3.应力:所考察的截面单位面积上的内力 4.应变:对于构件任一点的变形(结构内某一点受载时所发生的形变),只有线变形和角变形两种基本变形,分别由线应变和角应变来度量。 5.黏弹性材料的特点: ①蠕变:若令应力保持一定,物体的应变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大,这种现象蠕变。 ②应力松弛:当物体突然发生应变时,若应变保持一定,则相应的应力将随时间的增加而下降,这种现象叫做应力松弛。 ③滞后:对物体作周期性的加载和卸载,则加载时的应力-应变曲线同卸载时的应力-应变曲线不重合,这种现象称为滞后。 5.人体关节的运动形式 1.屈曲(flexion)与伸展(extension):主要是以冠状轴为中心,在矢状面上的运动。 2.内收(adduction)与外展(abduction):主要是以矢状轴为中心,在前额面上的运动。 3.内旋(internal rotation)与外旋(external rotation):主要是以纵轴为中心,在水平面上的运动。 6.人体运动链:三个或三个以上环节通过关节相连,组成运动链,分为开链和闭链。 7.人体运动:是维持生命活动的主要形式,包括呼吸运动、体液流动、肌骨系统运动、消化系统运动、还有额面运动等。 8.人体能量代谢分为三大功能系统,即:磷酸原供能系统、糖酵解供能系统和有氧代谢供能系统。 9.能量代谢当量(梅脱):是指单位时间内单位体重的耗氧量,单位为ml/(kg*min),1MET=3.5ml/(kg*min) 10.靶心率(THR):指在运动时应达到和保持的心率。 11.骨单位:是骨密质的基本结构单位。位于骨内、外环骨板之间,是骨干骨密质的主体。从骨单位的横断面可以看到同心分布的骨板,成为不同直径的、—层套一层的封闭的圆柱,这种结构又被称为哈佛氏系统。 12.骨重建:在成人期,骨生长停止,但骨的形成和吸收仍在继续,处于一种平衡状态,称为骨重建。 13.骨构建或称骨塑形:在人的生长期,骨形成大于骨吸收,骨量呈线性增长,表现为骨皮质增厚,骨松质更密集,这一过程称为骨构建或称骨塑形。 14.骨重建过程分为5期:第一期:休止期或静止期。第二期:激活期。第三期:吸收期。第四期:转换期。第五期:形成期。 15.骨重建单位(BRU):一个骨重建所形成的结构为一个骨重建单位(BRU)。 16.以长骨为例,骨骼的血液供应来自三个不同的但又相互关联的方面:滋养动脉、骨端、骨骺和干骺端血管、骨膜血管。 17.骨的功能 ①力学功能(1)支撑功能(2)杠杆功能(3)保护功能 ②生理学功能(1)钙、磷贮存机能与物质代谢功能(2)造血机能和免疫功能 17.衡量骨承载能力的三要素: ①强度:即指骨在承载负荷的情况下抵抗破坏的能力。 ②刚度:即指骨在外力作用下抵抗变形的能力。 ③稳定性:即指骨保持原有平衡形态的能力。 18.载荷:即外力,是一物体对另一物体的作用当力和力矩以不同方式施加于骨时,骨将受到拉伸、压缩、弯曲、剪切、扭转和复合等载荷。 19. 持续载荷对骨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即骨受到持续低载荷作用一段时间后,其组织会产生缓慢变形或蠕变。

运动人体科学

运动人体科学 一、专业介绍 1、概述: 运动人体科学是研究体育运动与人的机体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学科群,它是适应社会对健康的需求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而产生的运动与医学交叉的新型学科,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设置的专业。包括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保健康复及运动医学等学科。本专业培养的研究生具备良好的人体科学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是运动人体科学方面的教学、科研、竞技运动及康复指导的专门高级人才。 2、研究方向: 运动人体科学的研究方向主要有:01运动解剖学,02运动生理学,03体育保健学,04运动生物化学,05运动生物力学,06体育统计与测量。 (注:各大院校的研究方向有所不同,以北京体育大学为例) 3、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学生在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和相关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本专业从事科学研究所属的实验技能和方法,具有从事本专业为教学、训练、健身等实际工作和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较熟练地阅读专业外文资料和撰写论文摘要,具备利用计算机、互联网进行中英文文字及数据处理,网上信息检索、查询及学术交流的能力,初步掌握计算机编程知识。 6、课程设置:(以东北师范大学为例) 该学科的必修课主要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外国语、体育学原理、体育教学论(必选)、现代体育科研理论与方法、生理运动学、动技术运技能教学与训练(必选)、应用数理基础(必选)、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力学方向必选)、运动生物力学研究方法(动生物力学方向必选)、运动生理学研究方法(运动生理学方向必选)、电生理技术 (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方向必选)、运动创伤及检测方法(运动医学方向)、运动营养学(运动医学方向)、运动系统的生物力学基础(运动生物力学方向必选)、应用数理基础2(运动生物力学方向必选)、大强度训练基础概论(运动生理学方向必选)、药物滥用及其控制(运动医学方向必选)、健康心理学、细胞生物学、非运动创伤医学(运动医学方法)。 二、就业前景 运动人体科学是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中的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运动人体科学的产生和发展顺应了人类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在发达国家,这一专业无论是培养人才的机构还是研究领域都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准,并且具有广泛的就业口径。目前在我国从事这一学科研究的专业人才还很少,从1990年至今,拥有该专业的院校全国仅达36所。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对这方面人才的需求本应越来越大。但从全国目前的就业情况来看,该专业的就业率不很乐观。主要是因为目前人们对其了解认识都还不够,但随着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全民健身必然成为新世纪的一大主题。 近年来,各种大大小小的俱乐部,健身中心也都应运而生。但是,健身者要取得理想的健身效果,还需要根据体质状况和健身目的选取合适的运动内容、形式,而对于多数减肥者来说,还需要一定的饮食指导。另外,随着我国进入老

人体运动学试题及答案

第二章正常人体运动学第一部 分 单项选择 题1、关于椎骨的描述不正确的时(E) A 由椎体、椎弓、突起三部分组成 B 椎体和椎弓围成椎间 孔C椎间孔内容纳脊髓 D 椎体和 椎弓发出 7 个突起E所有椎骨相连,椎孔形成椎管 2、上肢骨的体表标志不包括 ( B) A 肱骨内上髁和外上髁 B 喙突C 桡骨和尺骨茎 突 D 鹰嘴E 肩胛骨上角和下 角 3、关于肘关节描述正确的是 ( B) A 包括肱尺、肱桡、桡 尺远端3 个关节 B 3 个关节包在一个关节囊 内 C 关节囊的两侧最薄 弱 D 可沿矢状轴做屈 伸运动 E 伸肘时肱骨内外上髁与尺骨鹰嘴三点连成等腰三角形4、提肋的肌不包括( B) A 胸大肌 B 肋间内肌 C 肋间外肌 D 前斜角肌 E 中斜角肌 5、下列属于长骨的是 ( D) A 肋骨 B 胸骨 C 跟骨 D 趾骨 E 鼻骨6、胸骨角平对 ( C) A 第一肋软骨 B 第三肋软骨 C 第二肋软骨 D 第 四肋软骨E 第五肋软 骨 7、下列各项中协助围成椎管的韧带 是(C) A 棘上韧带 B 前纵韧带 C 黄韧带 D 棘间韧带 E 后纵韧带8、血中氧分压降低导致呼 吸加强的原因是直接兴奋 (C)A 延髓呼吸中 枢 B 呼吸调整中枢 C 外 周化学感应器 D 中枢化学感应器E 肺牵张感应 器 9、关于端脑内部结构的描述, 正 确的是( B)A 大脑半球表面有白质覆 盖 . B 大脑纵裂的底为连接两半球宽厚的骈 底体 C 基底神经核位于底丘脑 D 端脑内腔为第三脑室 E 以上都不是10、可兴奋细胞发生兴奋 时的共同表现是产生(D) A 收缩活动B 分泌活 动 C 静息电位 D 动作电位 E 局部电位 11、支配肱二头肌的是神经是(B) A 腋神经B 肌皮神 经 C 桡神经 D 尺神经 E 正中神 经 12、支配咀嚼肌的神经是 (C) A 面神经 B 上 颌神经C 下颌神 经 D 舌下神经 E 舌咽神经13、臀大肌可使髋关节(B) A 前屈 B 旋 外 C 旋 内 D 外展 E 内收14、既能跖屈又能 使足内翻的肌 是( B)A 胫骨前 肌 B 胫骨后肌 C 姆长屈肌 D 趾长 屈肌E腓骨长 肌15、以下哪项不是骨组织的组成成分(D) A 骨细胞 B 胶原纤维 C 水 D 弹性纤维E 黏蛋 白16、以下关节软骨的特性 不正确的是( C) A 减小关节面摩 擦 B 吸收机械震荡 C 有神经支 配 D 适量运动可增加关节软骨的厚度E 反复的损伤可增加软骨的分解代 谢17、 成人骨折后,骨的修复主要依靠 (D) A 骺软骨 B 骨密质 C 骨髓 D 骨膜 E 骨松质18、神经 ---肌肉接头传递中,清除乙酰胆碱的酶是 (D) A 磷酸二酯 酶BATP酶C腺苷酸环化酶 D 胆碱酯酶E脂肪酶 19、脊髓中央管前交叉纤维损伤将引起(B) A 断面以下同侧的浅感觉丧 失 B 断面以下对侧的浅感觉丧 失 C 断面以下对侧的深感觉丧失 D 断面以下双侧的浅感觉丧 失 E 断面以下双侧的深感觉丧失20、在骨骼肌终板膜上,Ach 通过下列何种通道实现其跨膜信号转 导( A) A 化学门控通 B 电压门控通道 C 机械

正常人体运动学 习题集答案

第二章正常人体运动学 第一部分 单项选择题 1、关于椎骨的描述不正确的时(E) A由椎体、椎弓、突起三部分组成 B椎体和椎弓围成椎间孔 C椎间孔内容纳脊髓 D椎体和椎弓发出7个突起 E所有椎骨相连,椎孔形成椎管 2、上肢骨的体表标志不包括(B) A肱骨内上髁和外上髁 B喙突 C桡骨和尺骨茎突 D鹰嘴 E肩胛骨上角和下角 3、关于肘关节描述正确的是(B) A包括肱尺、肱桡、桡尺远端3个关节 B 3个关节包在一个关节囊内 C关节囊的两侧最薄弱 D可沿矢状轴做屈伸运动 E伸肘时肱骨内外上髁与尺骨鹰嘴三点连成等腰三角形 4、提肋的肌不包括(B) A胸大肌 B肋间内肌 C肋间外肌 D前斜角肌 E中斜角肌 5、下列属于长骨的是(D) A 肋骨 B 胸骨 C 跟骨 D 趾骨 E 鼻骨 6、胸骨角平对(C)

A第一肋软骨 B 第三肋软骨 C 第二肋软骨 D 第四肋软骨E第五肋软骨 7、下列各项中协助围成椎管的韧带是(C) A 棘上韧带 B 前纵韧带 C 黄韧带 D 棘间韧带 E 后纵韧带 8、血中氧分压降低导致呼吸加强的原因是直接兴奋(C) A延髓呼吸中枢 B呼吸调整中枢 C外周化学感应器 D中枢化学感应器 E肺牵张感应器 9、关于端脑内部结构的描述,正确的是(B) A大脑半球表面有白质覆盖. B大脑纵裂的底为连接两半球宽厚的骈底体 C基底神经核位于底丘脑 D端脑内腔为第三脑室 E以上都不是 10、可兴奋细胞发生兴奋时的共同表现是产生(D) A收缩活动 B分泌活动 C静息电位 D动作电位 E 局部电位11、支配肱二头肌的是神经是(B) A腋神经 B肌皮神经 C桡神经 D尺神经 E正中神经12、支配咀嚼肌的神经是(C) A面神经 B上颌神经 C下颌神经 D舌下神经 E舌咽神经13、臀大肌可使髋关节(B) A前屈 B旋外 C旋内 D 外展 E 内收 14、既能跖屈又能使足内翻的肌是(B) A胫骨前肌 B胫骨后肌 C姆长屈肌 D趾长屈肌 E腓骨长肌 15、以下哪项不是骨组织的组成成分(D) A骨细胞 B胶原纤维 C 水 D弹性纤维 E黏蛋白16、以下关节软骨的特性不正确的是(C)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