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解剖汇总

解剖汇总

解剖汇总
解剖汇总

5.骨盆的界线。坐骨大孔、坐骨小孔的构成。

骨盆以界线为界,分为上方的大骨盆和下方的小骨盆。界线是由骶岬向两侧经骶骨侧部上缘,弓状线,耻骨梳,耻骨结节至耻骨联合上缘构成的环状线。

骶棘韧带与坐骨大切迹围成坐骨大孔,骶棘韧带,骶结节韧带和坐骨小切迹围成坐骨小孔6.椎骨的特点,椎骨间连接的结构名称、作用;参与构成椎管的韧带有哪些。

椎骨由椎体和椎弓构成;椎体与后方椎弓围成椎孔,所有椎孔相连构成容纳骨髓的椎管。相邻椎弓根上下切迹围成椎间孔,内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椎弓上的突起:横突,棘突,上关节突和下关节突。

第3-7颈椎椎体上面侧缘向上突起称椎体钩,与上位椎体下面两侧唇缘相接,形成钩椎关节。若椎体钩过度增生,使椎间孔狭窄,压迫脊神经,形成脊椎病。第6颈椎横突末端隆起,称颈动脉结节,头面部大量出血时,压迫于此。

7.腹前外侧壁的肌肉及其结构;主要的呼吸肌及其作用;咀嚼肌及其作用。

腹前外侧肌的肌肉及其结构:

腹直肌

腹外斜肌(腹股沟韧带)

腹内斜肌

腹横肌

主要呼吸肌及其作用:

肋间外肌——提肋助吸气;

肋间内肌——降肋助呼气;

前锯肌——当肩胛骨固定时,可上提肋助吸气;

胸大肌——当上肢固定,可上提躯干,提肋助呼吸;

胸小肌——当肩胛骨固定,可上提肋助吸气;

膈——主要呼吸肌,收缩时,膈穹隆下降,胸腔容积扩大,以助吸气;松弛时,膈穹隆上升恢复原位,胸腔容积减小,以助呼气。

咀嚼肌:咬肌:上提下颌骨;

颞肌:上提下颌骨,后部纤维使下颌骨向后;

翼内肌:上提下颌骨,使其向前运动;

翼外肌:单侧收缩使下颌骨向对侧运动,双侧收缩使下颌骨前移。

9. 咽峡:咽的分布及其交通。

咽峡:腭垂、两侧的腭舌弓、腭咽弓及舌根共同围成咽峡。

咽的分部:

1、鼻咽:是咽腔的上部,介于颅底与软腭之间。

向前经鼻后孔与鼻腔相通;在鼻咽侧壁,下鼻甲后方约1厘米处,有咽鼓管咽口,鼻咽腔经此口与中耳鼓室相通(中耳炎)。(P103)

2、口咽:介于软腭至会厌上缘平面之间,向上通鼻咽,向下通喉咽,向前经咽峡与口腔相通。(P103)

3、喉咽:局咽的下份,位于会厌上缘至环状软骨下缘平面之间,向下与食管相续,向前经喉口与喉腔相通。(P105)

10.食管的生理狭窄及其定位。

食管的全长呈三个狭窄部,第一狭窄部位于咽与食管的交接处,距中切牙十五厘米,第二狭窄部位于气管杈水平,距中切牙25厘米,第三狭窄部为食管通过膈食管裂孔处,相当于第十胸椎水平,距中切牙37~40厘米.

11.胃的形态、分布以及营养胃的动脉及其来源。

胃在完全空虚时呈管状,高度充盈时成球囊形。

胃分前后两壁,大小两弯及出入两口,通常分为贲门部,胃底,胃体和幽门部4部分。胃的血液供应主要有胃左,右动脉,胃网膜左,右动脉和胃短动脉,来自于腹腔干及其各级分支,沿胃小弯形成两个动脉弓,弓上发出许多小支至胃壁。还有一些来源不定的动脉,如胃后动脉,多发自脾动脉。

12.直肠的生理弯曲和动脉分支分布。

直肠两个生理弯曲:骶曲和会阴曲。动脉主要有直肠上动脉和直肠下动脉。

13.肝的脏面的形态结构。肝外胆道的组成,胆汁的排泄途径。

见课本116—118页

(1)肝的脏面形态结构:

答:肝可分为上,下两面,前后左右4缘。肝上面隆凸,与膈相接触,故又称膈面。膈面前部分为肝右叶和肝左叶。膈面后部没有腹膜的部分称裸区,裸区的左侧部分有腔静脉沟,有下腔静脉通过。

肝下面称脏面,脏面中部有一呈“H”形的沟,即两纵沟和一横沟。其中横行的沟是肝脏固有动脉左,右支,肝左右管,门静脉左,右支以及神经和淋巴管进出的门户,故称肝门。出入肝门的这些结构被结缔组织所包裹,合称肝蒂。左纵沟为一条较深的狭裂,前部有肝圆韧带通过,称肝圆韧带裂;后部容纳静脉韧带,称静脉韧带裂。右纵沟前部容纳胆囊,称胆囊窝,后部为腔静脉沟。肝的脏面借“H”形的沟分为4个叶:左叶,方叶,右叶,尾状叶。(2)肝外胆道的组成

答:胆汁由肝细胞产生,经肝内各级胆管收集,出肝门后,再经肝外胆道输送到十二指肠。肝外胆道包括肝左管,肝右管,肝总管,胆囊管与胆总管。

1. 肝总管

肝左管,肝右管出肝后汇合成肝总管。肝总管位于十二指肠韧带内,其下端与胆囊管汇合成胆总管。

2. 胆囊

胆囊为贮存和浓缩胆汁的囊状器官,胆囊分底,体,颈,管4部。胆囊管,肝总管肝的脏面围成的三角形区域称胆囊三角,胆囊动脉一般在此三角内经过,因此该三角是胆囊手术中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

3. 胆总管

胆总管由肝总管与胆囊管汇合而成,向下与胰管会合。胆总管在十二指肠壁内与胰管汇合,形成略膨大的肝胰壶腹,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在肝胰壶腹周围有肝胰壶腹括约肌。此外,在胆总管与胰管的末端的少量平滑肌,分别称胆总管括约肌和胰管括约肌。

(3)胆汁的排泄途径

肝分泌的胆汁,经肝左,右管,肝总管,胆囊管进入胆囊贮存;进食后,尤其进高脂肪食物,胆囊收缩,肝胰壶腹括约肌舒张,胆囊内的胆汁经胆囊管,胆总管,肝胰壶腹,十二指肠大乳头,排入十二指肠。

14.喉软骨、喉腔的分布和交通。左、右主支气管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见课本(P123-124, P126-127,P128)

喉的软骨

喉软骨构成喉的支架,包括单一的甲状软骨、环状软骨、会厌软骨和成对的杓状软骨。

甲状软骨是喉软骨中最大的一块,构成喉的前外侧壁。内侧面有关节面,与环状软骨形成环甲关节。

环状软骨位于甲状软骨的下方,形成喉的底座,为喉和气管中唯一成完整环形的软骨。

会厌软骨茎借韧带连于甲状软骨上切迹的后下方。

杓状软骨底朝下与环状软骨板上缘的关节面构成环杓关节。

喉腔

喉腔上经喉口与喉咽相通,下通气管。内面衬以黏膜,与咽和气管的黏膜相连续。

左主支气管:细长,走向倾斜

右主支气管:短粗,走向略直

临床意义

气管切开术在颈部进行,病人仰卧,头后仰位,于颈前部环状软骨下方沿正中线纵行切开第1~2或2~3气管软骨环与软骨环韧带的前壁。在气管切开体位,成人颈段有7~11个气管软骨环,甲状腺峡部多位于1~5气管软骨环前面,甲状腺峡可作为气管切开的参考定位标志。气管切开前准确定位是十分重要的。低位切开可在第4~5环或5~6环之间进行,切口部位不宜低于第7环,由于气管下端伸入胸腔,与众多大血管干相邻,故低位切开发生出血并发症的可能性较大。

15.胸膜腔的构成,壁胸膜分部。肋膈隐窝及其临床意义。(131——133页)

答:脏胸膜与壁胸膜在肺根处相互移行,脏胸膜与壁胸膜之间是一个封闭的潜在性浆膜囊腔隙,即胸膜腔。

壁胸膜分为四部分(按其附着部位):肋胸膜、膈胸膜、纵隔胸膜、胸膜顶。

在下方,肋胸膜与膈胸膜相互转折处的胸膜隐窝,肺下缘不能充满其内,这部分的胸膜腔称肋膈隐窝。肋膈隐窝是胸膜腔的最低部位,胸膜腔积液首先聚积于此。肋膈隐窝的深度一般可达两个肋及间隙。深吸气时,肺下缘也不能充满此隐窝。

16.简述肝蒂、肺根、精索内的主要结构

肝蒂:肝的脏面中有一呈“H”型的沟(两纵沟与一横沟)。其中横行的沟是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左、右管,门静脉左、右支以及神经和淋巴管进出的门户,故称肝门。出入肝门的这些结构被结缔组织所包裹,合称肝蒂。肝蒂中三种结构的位置关系是:肝左、右管在前,肝固有动脉左右支居中,肝门静脉左、右支居后。(P115)

肺根:肺内侧面亦称纵隔面,此面的中部有一长圆形的凹陷,称肺门,有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动脉、支气管静脉、淋巴管和神经进出,这些进出肺门的结构,有结缔组织包绕,构成肺根。肺根内各结构的排列自前向后,依次为:肺静脉、肺动脉、支气管。自上而下,左肺根内部结构的排列为:肺动脉、支气管、肺静脉;右肺根为: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P128-129)

精索:精索为柔软的圆索状结构,由腹环经皮下环至睾丸上端。精索内的主要结构有输精管、睾丸血管、神经丛、淋巴管和腹膜鞘突的残余。自皮下环至睾丸上端,精索外包有三层被膜,由外向内分别为精索外筋膜,提睾肌和精索内筋膜。(P148)

17.简述肾的冠面状结构。

肾的冠状切面上,肾实质分为肾皮质和肾髓质。肾皮质位于浅层,由肾小体和肾小管构成。肾髓质位于深部,占2/3,由15—20个肾锥体构成,2—3个肾锥体合成一个肾乳头,并突入肾小盏,肾小盏边缘包绕肾乳头。2—3个肾小盏合成一个肾大盏,肾大盏合成肾盂,肾盂接输尿管。肾锥体之间的皮质成为肾柱,肾小盏位于肾窦内。

18.输尿管的分部和狭窄,男性尿道的分部、狭窄和弯曲,输精管、输卵管的分部和意义。输尿管全长按走行部位可分为腹部、盆部和壁内部。

输尿管全长有3个狭窄:上狭窄,位于输尿管起始处;中狭窄:位于小骨盆上口,跨越髂血管处;下狭窄,位于输尿管穿经膀胱壁处(此处为最窄处)。

男性尿道分前列腺部、膜部和海绵体部。

有三个狭窄(尿道内口、尿道膜部和尿道外口),两个弯曲(耻骨下弯和耻骨前弯)。

输精管可分为睾丸部,精索部,腹股沟部和盆部。附睾管的直接延续。

输卵管分输卵管漏斗,输卵管壶腹,输卵管狭和子宫部。用于输送卵子。

19.膀胱三角的位置、构成及其临床意义。

膀胱三角是指膀胱底面内第一个三角区域,它位于两侧输尿管口与尿道口内之间。这里的粘膜与肌层紧密相连,缺少粘膜下层组织。无论膀胱处于空虚或充盈时,粘膜都保持平滑状态,导致其在临床上为肿瘤,结核和炎症的好发部位。

20.子宫的位置及毗邻,维持子宫正常位置的结构。

子宫位于盆腔中央。子宫底位于小骨盆上口平面以下,子宫颈管下端在坐骨棘平面的稍上方。人体直立时子宫几乎与地面平行。子宫底伏于膀胱后上方,子宫颈保持在坐骨棘平面以上。成年女性子宫的正常位置为轻度前倾,前屈位。

子宫前为膀胱,后为直肠,下端接阴道,两侧有输卵管和卵巢。

维持子宫正常位置的主要装置是盆膈的承托,以及子宫周围的四对韧带,即子宫阔韧带(卵巢系膜,输卵管系膜,子宫系膜),子宫圆韧带,子宫主韧带,骶子宫韧带。

21.腹膜所形成的网膜、系膜、韧带、陷凹、网膜。

网膜:与胃相连的腹膜结构,包括小网膜和大网膜。小网膜是由肝门向下移动至胃小弯和十二直肠上部的双层腹膜结构。大网膜是连于胃大弯与横结肠之间的腹膜结构。网囊膜是位于小网膜和胃后方的前后扁窄间隙。

系膜:将一些肠管或其他器官连至腹后壁的双层腹膜结构,其间含有血管,淋巴管,淋巴及神经等。包括肠系膜,阑尾系膜,横结肠系膜,乙状结肠系膜。

韧带:肝的韧带:镰状韧带,冠状韧带,左、右三角韧带

脾的韧带:胃脾韧带,脾肾韧带,膈脾韧带

胃的韧带: 肝胃,胃脾,胃结肠,胃膈韧带,膈结肠韧带

陷凹:较大的隐窝成为陷凹。包括直肠膀胱陷凹(男性),直肠子宫陷凹(站立或半卧时腹膜腔最低点)和膀胱子宫陷凹(女性)。

22.心脏的外形及各心腔内的主要结构

心近似前后略扁倒置的圆锥体,大小似本人的拳头,分为一尖(心尖)、一底(心底)、二面(胸肋面、膈面)、三缘(下缘、右缘、左缘)和四条沟(冠状沟、前室间沟、后室间沟、后房间沟)。

右心房:界沟为固有心房与腔静脉窦表面的分界,界沟内面为界嵴。其他结构有梳状肌,上、下腔静脉的开口,冠状窦口,冠状窦瓣,卵圆窝,卵圆窝缘,主动脉隆凸、考克(Koch)三角,出口为右房室口。右心室:室上嵴分之为窦部和漏斗部,三尖瓣复合体(三尖瓣及三个瓣联合,膈侧、前、后乳头肌),肉柱,隔缘肉柱。左心房:左心耳,梳状肌,后部两侧各有左右肺上下腔静脉的开口,开口为左房室口。左心室:以二尖瓣前尖为界分为窦部(有二尖瓣复合体)和主动脉前庭(主动脉瓣、主动脉窦、出口为主动脉口)。

23.左、右冠状动脉的分支分部。

左冠状动脉:分为前室间支和旋支(旋支又分为左缘支、窦房结支、房室结支和其他的心房支与心室支)。右冠状动脉:分为后室间支,左室后支。分支有动脉圆锥支,右缘支,窦房结支,房室结支和其他的心房支与心室支。

24.心传导系统包括那些结构。

心传导系是由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构成,它的主要功能是产生和传导兴奋,控制心的节律性活动,包括窦房结(心的正常起搏点),结间束、房室结、房室束、左右束支和蒲肯野纤维网,

25.腹主动脉不成对脏支的主要分支和大体分布。

不成对脏支有腹腔干(主动脉裂孔稍下方,平第十二胸椎,分支见下表)、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肠系膜上动脉位于腹腔干稍下方,平第一腰椎起至腹主动脉前壁,经胰头和胰体交界的后方下行,经十二指肠水平部的前面进入小肠系膜根,向右髂窝方向行走,分支有胰十二指肠下动脉,空肠动脉,回结肠动脉,右结肠动脉,中结肠动脉。肠系膜下动脉平第三胸椎起于腹主动脉前壁,行向左下,至左髂窝进入乙状结肠系膜根内,继续下降入小骨

26.掌浅、深弓的组成及意义。

掌浅弓:由尺动脉终末支和桡动脉掌浅支吻合而成,位于掌腱膜和屈指肌腱之间,分有小指尺掌侧动脉和三支指掌侧总动脉(各分两支指掌侧固有动脉)。手指出血时可在手指两侧压迫止血。

掌深弓:桡动脉终末支和尺动脉掌深支吻合而成,位于屈指肌腱深面,发出三条指掌动脉至指掌关节附近。掌浅弓出血时,可由掌深弓代为供血。

27.上、下肢和头颈部主要浅静脉的起始和注入部位。

(1)上肢浅静脉:

①头静脉:起自手背静脉网的桡侧,沿前臂桡侧前面上行至肘窝,沿肱二头肌外侧沟继续上行,经三角胸大肌间沟,穿锁胸筋膜注入腋静脉或锁骨下静脉。

②贵要静脉:起于手背静脉网的尺侧,沿前臂前面尺侧上行,在肘窝处与肘正中静脉汇合后,沿肱二头肌内侧沟上行,在臂中点稍下方穿过深筋膜注入肱静脉,或伴随肱静脉汇入腋静脉。

③肘正中静脉:变异较多,多由头静脉发出,经肱二头肌腱膜表面向内侧行,然后汇入贵要静脉。

(2)下肢浅静脉:

①足背静脉弓:在足部远端皮下浅筋膜内的静脉丛相互吻合形成足背静脉弓,弓的两端沿足内、外侧缘上行,分别汇成大、小隐静脉。

②小隐静脉:起于足背静脉弓外侧端,经外踝后方,沿小腿后面正中上行,经腓肠肌两头之间至腘窝,穿过深筋膜注入腘静脉。

③大隐静脉:起于足背静脉弓内侧端,经内踝前方,沿小腿内侧上行,经过膝关节内后方,再沿大腿内侧转至大腿前面上行,于耻骨结节下外方3~4cm处,穿过阔筋膜的隐静脉裂孔注入股静脉,人体最长的浅静脉。

(3)头颈部浅静脉:

颈外静脉:在耳下方由下颌后静脉后支和耳后静脉、枕静脉汇合而成,于胸锁乳突肌浅面斜向下后行,在锁骨上方穿深筋膜注入锁骨下静脉或静脉角。

28.肝门静脉的特点、主要属支以及上下腔静脉的交通。

①. 特点:始末均为毛细血管。一端始于胃、肠、胰、脾的毛细血管网,另一端终于肝小叶内的血窦,而且肝门静脉及其属支均缺乏瓣膜。由于这些特点,无论肝内或肝外的门静脉阻塞,均可引起血液逆流,导致肝门静脉高压症。

②. 属支: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肠系膜下静脉,胃左静脉,胃右静脉,胆囊静脉,附脐静脉。

③. 吻合、交通:食管静脉丛(上腔),直肠静脉丛(下腔),脐周围静脉丛(上下腔),脊柱静脉丛(上下腔),肝裸区等部位的静脉丛(上下腔)。

29.思考1:动脉导管自股动脉逆行插入左心室,所经过的主要结构。

股动脉→髂外动脉→左右髂总动脉→主动脉→主动脉弓→升主动脉→左心室

30.思考2:自患者手背静脉网注入抗菌素,药物经过怎样的途径到达肺治疗肺炎的。

桡侧:头静脉(217页图10-57)→腋静脉(157页上肢深静脉段文字)→锁骨下静脉(215页图10-53)→头臂静脉(同前)→上腔静脉(同前)→右心房→右心室(176页图10-1)→肺动脉→肺→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升主动脉→主动脉弓→胸主动脉→支气管动脉尺侧:贵要静脉(216页贵要静脉段)→肱静脉→腋静脉→锁骨下静脉→头臂静脉→上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升主动脉→主动脉弓→胸主动脉→支气管动脉

31.人体的淋巴导管及其所汇集的淋巴干、汇入静脉的部位。

左、右腰干、肠干→乳糜池→胸导管→左静脉角(静脉);左支气管纵膈干、左颈干、左锁骨下干→胸导管→左静脉角(静脉);右颈干、右锁骨下干、右支气管纵膈干→右淋巴导管→右静脉角(静脉)。

32,眼球壁的结构、眼内容物及其折光装置,眼外肌的名称、作用和神经支配。

见解剖书245面;

眼球壁分为3层,即外膜(纤维膜)、中膜(血管膜)和内膜;外膜分为角膜和巩膜,中膜包括脉络膜、睫状膜和虹膜,内膜即视网膜;

眼内容物包括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晶状体和玻璃体这两个折射装置为折光装置,其通过折射作用将外界光线射到视网膜上)

眼外肌共七条:

①上睑提肌:有提上睑、开大眼裂的作用,受动眼神经支配;

②4条直肌:上直肌、下直肌、内直肌、外直肌:上、下直肌收缩时使眼球斜向上内和下内,内、外直肌可使眼球只想内侧和外侧;外直肌受展神经支配,上、下直肌和内直肌受动眼神经支配;

③2条斜肌:上斜肌、下斜肌:上斜肌收缩时可使眼球转向下外方,其受滑车神经支配;下斜肌可使眼球转向上外方,受动眼神经支配。

33.房水的产生和房水循环

房水位于眼房内,由睫状突产生,产生后先进入后房,经瞳孔流入前房,再经虹膜角膜角的虹膜角间隙滤帘,渗入巩膜静脉窦,导入巩膜表层静脉丛,然后注入睫状前静脉,再经涡静脉回流。

34.试述中耳鼓室各壁的主要结构,骨迷路和膜迷路的组成

鼓室分六个壁:

①外侧壁:大部分由鼓膜构成,也称鼓膜壁,鼓膜上方为骨性部,即鼓室上隐窝的外侧壁。

②上壁:也称鼓室盖壁,为颞骨岩部前面外侧份薄层骨板构成,将鼓室与颅中窝相隔。

③下壁:也称颈静脉壁,借一薄层骨板与颈内静脉起始部分隔。

④前壁:颈动脉壁,颈动脉管的后壁,有咽鼓管鼓室口。

⑤后壁:乳突壁,上有大而不规则的乳突壁开口,鼓室借乳突窦与乳突小房相通。后壁下内有一骨性突起,称为锥隆起(其内有镫骨肌)。

⑥内侧壁:迷路壁,中央有耳蜗底凸向鼓室形成的鼓岬。后上方有前庭窗(也称卵圆窗),后下方有蜗窗(又名圆窗),在活体为蜗窗膜(称第二鼓膜)封闭。

骨迷路:由致密的骨质构成的腔室管,分为耳蜗,前庭和骨半规管。

膜迷路:套在骨迷路内部的模型管和囊,借纤维组织附着在骨迷路的壁上。前庭内有椭圆囊和球囊,骨半规管内有膜半规管,骨蜗管内有膜蜗管。

35.试述脊神经、脑神经的纤维成分

脊神经的纤维成分有四种:躯体感觉纤维,内脏感觉纤维,躯体运动纤维,内脏运动纤维。脑神经的纤维成分有七种:一般躯体感觉纤维,特殊躯体感觉纤维,一般内脏感觉纤维,特殊内脏感觉纤维,一般躯体运动纤维,一般内脏运动纤维,特殊内脏运动纤维。

36.膈神经、隐神经的性质和分布。

膈神经:属周围神经系统中脊神经的颈丛,属混合型神经。运动神经支配膈肌,感觉神经分部于胸膜,心包和膈下面的部分腹膜(右膈神经的感觉纤维分布到肝、胆囊和肝外胆道的浆膜)。

隐神经:周围神经系统中脊神经腰丛的股神经的最长皮支,混合性神经,分布于髌下、小腿内侧面和足内侧缘的皮肤。

37.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腓总神经的分布、损伤后的主要表现。

正中神经:运动纤维支配大部分的前臂前群肌和部分手肌,感觉纤维分布于手掌桡侧2/3、桡侧3个半手指掌面和中、远节背面的皮肤。损伤表现:①“猿手”②前臂不能旋前,屈腕力减弱,拇指不能屈曲,拇指不能对掌③拇、食、中指远节皮肤感觉障碍明显

尺神经:运动纤维支配尺侧腕屈肌、指深屈肌尺侧半和部分手肌,感觉纤维分布于手掌尺侧1/3、尺侧1个半手指掌面和手背尺侧半及尺侧2个半指背面的皮肤。损伤表现:①“爪形手”②屈腕力减弱③手内侧缘感觉障碍最明显

桡神经:运动纤维支配上肢背侧的肌肉,感觉纤维分布于上肢背侧皮肤,手背桡侧半和桡侧2个半手指近节背面的皮肤。损伤表现:①“垂腕”② 1—2掌骨间隙背面的“虎口区”皮肤感觉障碍最为明显

腓总神经:腓浅神经:腓骨长、短肌,小腿外侧、足背、趾背皮肤。腓深神经:小腿前群肌和足背肌,第1、2趾背面相对缘的皮肤。损伤表现:①运动障碍:足不能背屈,足下垂内翻,趾不能伸,“马蹄内翻足”②感觉障碍:小腿外侧和足背皮肤最明显

38.写出各对脑神经的名称、序号、出入脑及颅的部位、分布及损伤症状。

课本334-336,很详细很好找,大家背背吧,我就不输电脑了……

39. 试述舌及喉的神经分布。

舌:三叉神经中的下颌神经分出的舌神经分布于舌前2/3的黏膜,面神经中的特殊内脏感觉

纤维通过鼓索加入舌神经,接受舌前2/3的味觉;舌咽神经发出的舌支分布于舌后1/3黏膜和味蕾,传导一般感觉和味觉。舌下神经支配全部舌内肌和大部舌外肌。

喉:①喉粘膜:声门裂以上有喉上神经分布,声门裂以下有喉返神经分布。②喉肌:环甲肌由喉上神经支配,其他喉肌由喉返神经支配。

40.试述脊髓横断面的主要结构名称。

灰质,白质,中央管(向下于脊髓圆锥处扩大为终室)

灰质细分为:前角,后角,侧角,中间带,灰质联合。

白质借脊髓表面的3条纵行沟分为前索,后索和外侧索。左右越边的横行纤维称白质前联合。

41.思考3:脊髓半离断后,可出现哪些主要的症状、体征,为什么?

损伤面以下的Brown-Sequard综合征,就是损伤节段以下同侧肢体的瘫痪(硬瘫),本体觉和精细触觉的丧失以及对侧身体痛,温觉丧失

因为:脊髓白质中含有控制同侧肢体随意运动的皮质脊髓束,损伤后引起同侧肢体硬瘫。含有传导同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的薄束楔束,损伤后引起同侧本体觉,精细触觉丧失。含有传导对侧痛温觉,粗触觉和压觉的脊髓丘脑前束和侧束,损伤后引起对侧1-2节一下痛温觉丧失,而触压觉由于有脊髓丘脑前束的双侧投射不出现明显症状。

(硬瘫: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浅反射减弱或消失,出现病理反射如babinski征。单独本体觉,精细触觉丧失症状。闭目不能确定肢体位置和运动,站立不稳,走路如踩棉花,不能辨别物体形状)

42.间脑可分为哪几个部分,间脑特异性中继核及纤维联系。

间脑可分为背侧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后丘脑,底丘脑五个部分。

间脑特异性中继核在进化上属较新的丘脑核群,包括腹前核,腹中间核和腹后核。其中腹前核和腹中间核主要接收小脑齿状核,纹状体和黑质的纤维,发出纤维到大脑皮质运动区,腹后内侧核接受三叉丘系和由孤束核发出的味觉纤维,腹后外侧核接受内侧丘系和脊髓丘系的纤维.腹后核发出纤维投射到大脑皮质中央后回的躯体感觉中枢,上述腹后核的传入纤维的终止有严格的定位关系,即传导头面部感觉信息的纤维投射到腹后内侧核,传导上肢,躯干和下肢感觉信息的纤维由内到外依次投射到腹后外侧核。

43.端脑分几叶,各叶的主要沟、回。

端脑分五叶: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岛叶。

(中央沟为额叶和顶叶的分界,顶枕沟为顶叶和枕叶的分界,外侧沟以下为颞叶)

额叶:中央前沟,额上沟,额下沟;中央前回,额上回,额中回,额下回。

顶叶:中央后沟,顶内沟;中央后回,缘上回,角回。

颞叶:颞上沟,颞下沟;颞上回,颞中回,颞下回,颞横回。

枕叶:胼胝体沟,扣带沟,海马沟,距状沟;扣带回,舌回。

岛叶:岛正中沟,岛环状沟;岛短回,岛长回。

44.躯体运动和躯体感觉、视觉、听觉、语言中枢的部位。

躯体运动中枢: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

躯体感觉中枢:位于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视觉中枢:位于枕叶内侧面距状沟两侧皮质。

听觉中枢:位于颞横回。

语言中枢:听,颞上回后部;说,额下回后部;读,角回,靠近视觉中枢;写,额中回后部。

45.简述内囊的位置、分部、血供、损伤后表现(课本316—317)

内囊为一宽厚白质,位于尾状核,背侧丘脑与豆状核之间。内囊可分为三部①内囊前肢(或称额部),位于豆状核和尾状核之间,有额桥束和丘脑前辐射的纤维通过;②内囊后肢,位于豆状核与背侧丘脑之间,有皮质脊髓束、皮质红核束、丘脑中央辐射、颈枕颞桥束、视辐

射和听辐射的纤维通过;③内囊膝部:位于前后肢汇合处,有皮质核束通过。血供:内囊前肢由颈内动脉的大脑前动脉供血,膝部与后肢由颈内动脉的大脑中动脉供血。

损伤后表现:患者可出现对侧半身浅,深感觉丧失(丘脑中央辐射受损);对侧半身痉挛性瘫痪(皮质脊髓束,皮质核束受损);伤侧视野的鼻侧偏盲和健侧视野的颞侧偏盲(视辐射受损),即所谓的“三偏症”。

46.试述脑脊液循环的途径。

脑脊液由侧脑室脉络丛产生,经室间孔流至第三脑室,与第三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一道,经中脑水管流入第四脑室,再汇合第四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经第四脑室正中孔和外侧孔流入蛛网膜下隙,流向大脑背面,经蛛网膜粒渗透到硬脑膜窦(主要是上矢状窦)内,回流入血液中。

47.试述脑的动脉及大脑动脉环的组成。

脑的动脉来自颈内动脉和椎动脉。以顶枕裂为界,大脑半球的前2/3和部分间脑有颈内动脉及其分支供应,大脑半球后1/3及部分间脑、脑干和小脑由椎动脉及其分支供应。故可将脑的动脉归纳为颈内动脉系和椎—基底动脉系。此两系动脉的分支可分为皮质支和中央支,前者营养大脑皮质及其深面的髓质,后者供应基底核、内囊及间脑等。

大脑动脉环又称Willis环,由前交通动脉、两侧大脑前动脉起始段、两侧颈内动脉末端、两侧后交通动脉和两侧大脑后动脉起始段共同围成,位于脑底下方、蝶鞍上方、视交叉、灰结节及乳头体周围。此环使两侧颈内动脉系与椎—基底动脉系相互交通。当构成此环的某一动脉血流减少或被阻断时,可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大脑动脉环使血液重新分配,以维持脑的营养供应和机能活动。

48.深、浅感觉传导路

深感觉传导路:本体感觉又称深感觉,包括位置觉,运动觉和震颤觉,是指肌肌腱骨膜和关节等运动器官本身在不同状态,如运动或静止时产生的感觉。还传导皮肤的精细触觉。包括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由三级神经元组成)和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由二级神经元组成)。

浅感觉传导路:痛、温觉和粗触觉传导路又称浅感觉传导路,传导皮肤、粘膜的痛、温觉和粗触觉冲动,由三级神经元组成。

49.视觉及瞳孔对光反射的传导路

视觉传导路:在眼球视网膜内的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为光感受器细胞。双极细胞为第一级神经元,节细胞为第二级神经元,其轴突在视神经盘处集合成视神经,视神经入颅形成视交叉后形成视束。视束绕大脑脚向后,主要终止于外侧膝状体的第三级神经元。由外侧膝状体核发出纤维组成视辐射,经内囊后肢投射到端脑距状沟两侧的视区(纹区),产生视觉。

瞳孔对光反射通路:视网膜→视神经→视交叉→两侧视束→上丘臂→顶盖前区→两侧动眼神经副核→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节后纤维→瞳孔括约肌缩小→两侧瞳孔缩小。

50.思考:角膜反射、上颌牙痛、针扎手小指的传导路。

角膜反射:角膜内的感受器→鼻睫神经→眼神经→三叉神经节→三叉神经→三叉神经脊束核和三叉神经脑桥核→两侧面神经核→面神经→眼轮匝肌→双眼闭合

上颌牙痛:牙槽内感受器-上牙槽神经-上颌神经-三叉神经节-三叉神经-三叉神经脊束核→交叉越边为三叉丘系→丘脑腹后内侧核→丘脑中央辐射→内囊后肢→中央后回下部牙的投影区

针扎小指:手小指皮肤内的感受器→尺神经→臂丛→脊神经节→中枢突自后根进入脊髓→脊髓灰质后角→白质前联合交叉越边→脊髓丘脑侧束→丘脑腹后外侧核→丘脑中央辐射→内囊后肢→中央后回中上部小指的投影区

颈部肌群解剖及其作用

颈部肌群解剖及其作用 颈后部肌群分为五层: 第一层,最深层颈回旋肌,起于第1颈椎到第7颈椎横突. 止于各椎板上。颈回旋肌上层是颈多裂肌,起于第4到第7 颈椎关节突,止于第1到第3椎骨高度。都受脊神经支 配。如图(JH001)(JH002) 图(JH001)

图(JH002) 概况:多裂肌和回旋肌是椎骨间深层的小肌肉,存在于脊柱全长。它的制约作用大于运动作用;在较大肌肉使脊柱弯曲时,它们防止个别的椎骨过度弯曲或旋转而脱位。在颈部的回旋肌是不明显的而且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多裂肌跨越2-4个椎关节,只旋转一个或两个 关节。 功能:虽然从理论上讲可使脊柱伸展.侧屈和旋转,实际上它们的功能主要是辅助大的肌肉。这些小肌肉似乎主要参与个别椎骨位置小的调整。 第二层,颈半棘肌,头最长肌如图(JH003),斜角肌如图(JH004) ,肩胛提肌如图 (005)

图(JH003) 概况:颈半棘肌和头最长肌在提物和向前倾斜时参与支持头部。因而,它们通常是超负荷使用并常处于紧张状态,并且是头疼主要涉及的肌肉。肌连接: 1.下方,至第1到第6胸椎的横突。 2.上方,颈半棘肌至第2到第5颈椎的棘突;头最长肌恰好至头半棘肌的外侧。 功能:头最长肌:1.伸展头部,向同侧屈曲颈(侧屈)。2.当前倾时支撑头部。 颈半棘肌:1.伸展头部。2.侧屈颈部。3.使头向对侧旋转。 相关部位:1.头最长肌:头侧面带状区域,特别是顳部的前面。2.颈半棘肌:头后面(典 型的紧张性头疼)。

图(JH004) 斜角肌:是因为它容易引起疼痛。虽然它们明显的作用是使头向两侧旋转,我们也用其抬高胸廓,而且在反常的呼吸时还作为不适宜的辅助肌。因而,斜角肌承受很大的张力,大部分人都存在这一肌肉问题。胸廓出口这一词用来指由斜角肌和第一肋骨限定的整个区域,或指在浅斜角肌和中斜角肌之间的通路。液动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在至上臂的途中经过这两个肌肉之间,然后走行于第一肋和锁骨之间。当前斜角肌和中斜角肌紧张时,它们可能在这一区域的某些点受到挤压。有时很难鉴别是斜角肌引起的疼痛还是臂丛受压引起的疼痛。注意:小斜角肌不是在所有的人都能发现,而且经常仅一侧有。虽然她可能有激发点,但很难用手法使其分开,它可以作为前斜角肌的一部分被治疗。 前斜角肌,起始点:第2~5颈椎横突。止点:第1肋骨。神经支配:颈神经丛(C1-7,T1) 中斜角肌,起始点:第1~6颈椎横突。止点:第1肋骨。神经支配;同上

解剖名词解释 (3)

名词解释 1、骺软骨:骨干与骺相邻的部分称干骺端,幼年时保 留一片软骨,称骺软骨,骺软骨细胞不断分裂繁殖和骨化,使骨不断加长。成年后,骺软骨骨化,骨干与骺融为一体,其间遗留一骺线。 2、椎孔:椎体与椎弓共同围成一孔,称椎孔。全部椎骨 的椎孔连接成椎管。椎管内容纳脊髓等。 3、椎间孔:椎弓根上、下缘各有一切迹,相邻椎骨的 上、下切迹共同围成椎间孔,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 4、骶岬:骶骨底的前缘向前突出称为岬(骶岬),参与 骨盆界线的组成。 5、胸骨角:胸骨柄与胸骨体连接处微向前凸,称胸骨 角,可在体表扪到,两侧平对第二肋,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6、翼点:颞窝前下部较薄,在额、顶、颞。蝶骨会合处 最为薄弱,此处常构成“H”形的缝,称翼点。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 7、主动脉裂孔:位于第12胸椎前方,左右两个膈脚

与脊柱之间围成的孔称为主动脉裂孔,其内有降主动脉 和胸导管通过。 8、M cBurney点(麦氏点):是阑尾根部的体表 投影,通常在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 9、肝门:肝脏面的横沟有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左右管、 肝门静脉左右支及神经和淋巴管等出入,称肝门。10、Calot三角(胆囊三角):有胆囊管、肝总 管和肝脏面围成的三角形区域,是胆囊手术中寻找胆囊 动脉的标志。 11、肋膈隐窝:位于肋胸膜和膈胸膜的返折处的胸 膜隐窝,左右各一,整体成半环状,是胸膜腔位置最低 的部分,胸膜发生炎症时,渗出液积聚于此。 12、肾蒂:出入肾门的肾血管、淋巴管、神经和肾盂 被结缔组织包裹在一起,称为肾蒂。 13、肾区:临床上常将竖脊肌外侧缘与第12肋之间 的夹角称为肾区,肾患某些疾病时,此区可有压痛或叩 击痛。 14、膀胱三角:为膀胱底内面的一个三角形区域,

人体肌肉解剖图精编版

肌肉图,肌肉解剖图,人体肌肉图,(正面背面彩图)

肌学-上肢肌(肩肌,臂肌,前臂肌,手肌,上肢的局部记载) 上肢肌---肩肌 --肩肌配布于肩关节周围,均起自上肢带骨,跨越肩关节,止于肱骨的上端,有稳定和运动肩关节的作用。 包括 三角肌 三角肌(deltoid) ◆形态位置:位于肩部,呈三角形。 ◆起、止点:起自锁骨的外侧段、肩峰和肩胛冈,肌束逐渐向外下方集中,止于肱骨三角肌粗隆。肱骨上端由于三角肌的覆盖,使肩关节呈圆隆形。 如肩关节向下脱位或三角肌瘫痪萎缩,则可形成“方形肩”体征。三角肌是肌肉注射的部位之一。 ◆作用:主要是使肩关节外展,其前部肌纤维收缩可使肩关节前屈并略旋内;后部肌纤维收缩可使肩关节后伸并略旋外

冈上肌 冈上肌(supraspinatus) ◆形态位置:位于斜方肌的深面。 ◆起、止点:起自冈上窝,肌束向外,经肩峰深面,跨过肩关节之上,止于肱骨大结节上部。此肌损伤或有炎症,当上臂外展时,肩部有疼痛感。 ◆作用:使肩关节外展。 冈下肌 冈下肌(infraspinatus) ◆形态位置:大部分被斜方肌与三角肌遮盖。 ◆起、止点:起自冈下窝的骨面,肌束向外跨过肩关节后方,止于肱骨大结节中部。 ◆作用:可使肩关节旋外。 小圆肌 小圆肌(teres minor) ◆形态位置:位于冈下肌的下方。 ◆起、止点:起自肩胛骨外侧缘后面,肌束斜向外上,跨过肩关节后方,止于肱骨大结节的下部。 ◆作用:使肩关节旋外。 大圆肌 大圆肌(teres major) ◆形态位置:位于小圆肌下方。 ◆起、止点:起自肩胛骨外侧缘和下角,肌束向上外,绕到肱骨之前,止于肱骨小结节嵴。 ◆作用:使肩关节后伸、内收和旋内。 肩胛下肌 肩胛下肌(subscapularis) ◆形态位置:位于肩胛前面。 ◆起、止点:起自肩胛下窝,肌束向上外,经肩关节的前方,止于肱骨小结节。 ◆作用:使肩关节内收和旋内。 --肩胛下肌、冈上肌、冈下肌和小圆肌在经过肩关节的前方、上方和后方时,与关节囊紧贴,且有许多腱纤维编织入关节囊壁,所以这些肌肉的收缩,对稳定肩关节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角肌和冈上肌可使肩关节外展。三角肌前部肌束、大圆肌和肩胛下肌可使肩关节内收和旋内。三角肌后部肌束、冈下肌和小圆肌可使肩关节旋外。此外,三角肌后部肌束还可使肩关节后伸,前部肌束还可使其前屈。 ---臂肌 位于肱骨周围。臂肌可分前、后群。前群为屈肌,后群为伸肌[图示]。 ◆前群:位于肱骨前方,有浅层的肱二头肌,上方的喙突肌和下方深层的肱肌。主要为肱二头肌。 肱二头肌(biceps brachii) 形态位置:位于臂前部,呈梭形。 起、止点:起端有两个头。长头以长腱起自肩胛骨关节盂的上方,通过肩关节囊,经大、小结节之间下降;短头在内侧,起自肩胛骨喙突,两头会合成一肌腹,向下延续为肌腱,经肘关节前方,止于桡骨粗隆。另从腱上分出腱膜,向内下越过肘窝,移行于前臂筋膜。此肌肌腹的内、外侧各有一沟,分别称为肱

解剖学名词解释精选

解剖学名词解释 1.骺软骨与骺骨:幼年时干骺端处保留的一片软骨称骺软骨;成年后,骺软骨 骨化,骨干与骺融为一体,其间残留有骨线称骺线。 2.钩椎关节(Luschka关节):椎体钩与上位椎体下面的两侧唇缘相接,形成钩 椎关节,又称Luschka关节。 3.胸骨角:胸骨柄与胸骨体连接处微向前突,称胸骨角。 4.椎间盘:是连接相邻两个椎体的纤维软骨盘(第1及第2颈椎之间除外),成 人有23个椎间盘。 5.腹股沟管:为男性精索或女性子宫圆韧带所通过的一条肌和腱之间的裂隙, 位于腹前外侧壁的下部,在腹股沟韧带内侧半的上方,由外上斜贯向内下,长约4.5cm。 6.咽峡:由鄂垂,鄂帆游离缘,两侧鄂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它是口腔和咽之 间的狭窄,也是口腔与咽的分界。 7.角切迹:是胃小弯最低点弯度明显折转处。 8.Meckel憩室:约2%的成人,在距回肠末端0.3-1m范围的回肠游离缘上,有 一囊状突起,称为Meckel憩室,是胚胎时期卵黄囊管未完全消失形成的。 9.胆囊三角(Calot三角):由胆总管、胆囊管及肝脏面围成的三角区,有胆囊 动脉通过。 10.肝胰壶腹(Vater壶腹):在十二指肠降部中份后内侧壁内,胆总管与胰管汇 合,形成一略膨大的共同管道,称为肝胰壶腹,又称Vater壶腹,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 11.迈氏点(McBumey点):为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点,位于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 的中、外1/3交点处。 12.十二指肠悬韧带(Treitz韧带):又称Treitz韧带,由十二指肠悬肌和包绕 于其下段表面的腹膜皱襞共同构成,是确定空肠起始的重要标志。 13.肝胰壶腹括约肌(Oddi括约肌):包绕在肝胰壶腹周围的肌组织。 14.上、下呼吸道:上呼吸道指鼻咽喉;下呼吸道指气管和各级支气管。 15.易出血区(Little区):鼻中隔前下方血管丰富、位置浅表,外伤或干燥刺 激均易引起出血。90%左右的鼻出血发生于此区,故称为易出血区即Little 区或Kiesselbach区。 16.纵膈:是两侧纵膈胸膜全部器官、结构与结缔组织的总称。 17.肋膈隐窝:左右各一,由肋胸膜与膈胸膜返折形成,是诸胸膜隐窝中位置最 低,容量最带的部位。胸膜腔积液首先积存于此。 18.支气管肺段:是每一肺段支气管及其分支分布区的全部肺组织的总称,构成 了肺的形态学和功能学的基本单位。 19.气管隆嵴:气管内在胸骨角平面有一向上凸出,并略偏向左侧的半月状嵴称 气管隆嵴,是支气管镜检查的重要标志。 20.窦房结: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的界沟上1/3的心外膜下,呈长梭形, 为心脏的正常起搏点。 21.动脉韧带:在肺动脉分叉处稍左侧有一纤维结缔组织索连于主动脉弓下缘, 它是胚胎时期动脉导管闭锁后的遗迹称为动脉韧带,若生后不闭锁有血液流

小脑的功能解剖汇总

写在课前的话协调随意运动其功能主要是维持身体平衡,调节肌张力、小脑是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可以对小脑疾病的是人体的生命中枢。了解小脑的功能解剖及损伤表现,和管理编程运动,这将有助于诊断有更好的指导意义。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即是小脑的功能解剖及损伤表现,我们对患者的救治,挽救更多的生命。一、小脑的位置与端脑枕叶底面有小小脑位居颅后窝,下图是脑正中矢状断面图,脑桥与延髓的背面,。脑幕相隔。小脑在成人大约有150g,占整个脑 体积约40% : 小脑所在的位置为颅前窝A. B. 颅后窝 C. 颅中窝 D. 以上均对 B正确答案:解析:小脑位居颅后窝,脑桥与延髓的背面,与端脑枕叶底面有小脑幕相隔。

枕骨大孔疝是怎么形成的? 二、小脑的外形在小脑的下面观上,小脑中部比较缩窄,称之为小脑蚓,或者叫小脑蚓部。两侧(一)两侧仍然是小脑的半比较膨大的部分称之为小脑半球。小脑上面观察,小脑上面比较平坦,球。在上面上有一条明显的浅沟,我们称之为原裂,是比较重要的一个脑沟。也就是说,以脑沟为界,前方就是小脑的前叶,后方即是小脑的后叶。在蚓部看中间比较缩窄的这部分,这两个称之为蚓垂,或者比较细窄的这部分正好位于两侧小脑扁桃体之间,蚓垂为蚓椎体。位置比较重要。小脑蚓垂两侧的半球较膨在近枕骨大孔外上方,下面这张图上的是小脑扁桃体。(二)小当颅脑外伤或颅内肿瘤等导致颅内高压时,出的部位则是小脑扁桃体。其位置尤为重要,脑扁桃体可嵌入枕骨大孔,形成小脑扁桃体疝,压迫延髓,导致呼吸循环功能障碍,危及生命。 三、小脑的分叶(一)小脑在进化上分成. 小脑在进化上分成古小脑、旧小脑和新小脑也就是下图中颜色在小脑形态学上我们称之为绒球小结叶,第一部分发生上比较古老,比较深的部分。包括蚓部的小结,和两侧半球上的绒球。脑小舌的部分也属于古小脑。我们称之为旧加上蚓部的蚓锤和蚓锥体,图中杏黄色的部分,也就是小脑原裂的部分,小脑。旧小脑主要与脊髓发生联系,又称之为脊髓小脑。是随着大脑运包

头颈部局部解剖-名词解释

(一)头部 1.帽状腱膜: 前连额枕肌的额腹,后连该肌的枕腹,两侧渐变薄,与颞筋膜浅层相移行。颅顶外伤若伤及帽状腱膜,因受额腹和枕腹的牵拉而伤口裂开,尤以横行创伤为甚,可导致大面积的头皮撕裂。 2.头皮: 通过浅筋膜的纤维束与皮肤紧密相连,临床上通常将皮肤、浅筋膜和帽状腱膜这三层结构称为头皮。 3.颞间隙: →是介于颞筋膜与颞窝骨膜之间的间隙,分浅深两部 浅部位于颧弓上,颞筋膜浅深两层间,①内容:颞中血管; 深部位于颞筋膜深层与骨膜间,①内容:颞肌、颞深前、后血管和神经。 ②交通:通颊间隙、颞下间隙和翼颌间隙。 4.颞下间隙: →位于颞下窝,指翼外肌及周围的范围。 上界—颧弓上缘;上壁—蝶骨大翼的颞下面构成;下界—翼外肌下缘;前壁—上颌骨的后面;后界—下颌支后缘;内侧界—翼突外侧板、翼上颌裂;外侧界—下颌支上半部、颞肌腱。

①内容:翼外肌、血管、神经、脂肪等 浅部:上颌动脉及分支、翼丛 中部:翼外肌、颊神经、舌神经、下牙槽神经 深部:颞深前、后神经、耳颞神经、鼓索、下颌神经及分支 ②交通:向上—颞间隙,经颅底孔洞—颅内,前下—眶外间隙,外下—翼颌间隙,向外越下颌切迹—咬肌下间隙,向后经上颌血管—下颌后间隙,向内经翼上颌裂—翼腭窝。 5.危险三角: 面静脉位于面动脉后方,它经内眦静脉与眼上静脉相通,经面深静脉与颞下窝内的翼静脉丛交通,眼上静脉和翼静脉丛则与颅内海绵窦交通;口角以上的面静脉无瓣膜,鼻根至两侧口角的三角区域内的感染,若处理不当(如挤压等),细菌可随血液循环经上述途径逆流入海绵窦,导致颅内感染,故临床上称鼻根至左右口角额三角形区域为“危险三角”。 6.腮腺囊: 由腮腺咬肌筋膜分两层包被腮腺浅深两面而成,腮腺囊的浅层致密,与腮腺附着较紧,且深入腮腺小叶间,因而腮腺炎症肿胀时受限而疼痛剧烈,腮腺囊的深层比较薄弱。 7.眶下间隙(infraorbital space):

解剖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解剖学姿势(anatomical position)身体直 立,两眼向前平视,上肢下垂与躯干两侧, 下肢并拢,手掌和足尖向前。 2.骨膜(periosteum)紧贴于骨的表面(关节 面除外);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致密而坚 韧;含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具有营养骨 的作;用含有丰富的神经末梢,感觉灵敏; 内 层含有成骨细胞,参与骨的生长和修复.。3.骨髓(bone marrow)红骨髓(red bone marrow):存在于骨髓腔(6岁以前)与骨 松质间隙内,含有不同发育阶段的血细胞, 具有造血功能,是人体内主要的造血器官; 黄骨髓主要由脂肪组织构成,仅存在于成 人的骨髓腔内 4.椎间孔(intervertebral foramina)相邻 椎骨的椎上切迹与椎下切迹彼此围成,内有 脊神经和小血管通过。 5.椎孔(vertebral foramen) 由椎体和椎弓 围成,彼此连成椎管,容纳和保护脊髓 6.胸骨角(sternal angle) 由胸骨柄与胸骨体 连结处形成微向前突的角,称胸骨角,两侧 平对第2肋,是计数肋间隙的标志。 7.翼点(pterion)位于颅骨外侧面颞窝的前 下部,由额、顶、颞、蝶四骨汇合呈“H”,形的缝,称翼点,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 通过,此处骨质薄弱,骨折时易伤及该动脉。 导致严重后果。 8.椎间盘(interverbral disc) 连结相邻椎体 的纤维软骨盘,由周围的纤维环和中央的髓 核构成,具有弹性,能缓冲震荡,保护脑和 脊髓。 9.骨盆界线(terminal line of pelvis) 骶骨 岬、耻骨联合上缘及两侧的弓状线、耻骨梳、耻骨结节、耻骨嵴相连而成的环形线,是大、小骨盆的分界线。 10.咽峡(Fauces isthmusof) 由腭垂、左、右 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是口腔与咽的分界 部位,是口腔通向咽的门户。 11.十二指肠悬肌(Treitz韧带)由平滑肌及结 缔组织构成,位于十二指肠空肠曲与膈脚之 间,是固定十二指肠空肠曲于腹后壁的结 构,是临床确定空肠起始端的重要标志。12.十二指肠大乳头(major duodenal papilla)距中切牙约75cm,位于十二 指肠降部左后壁上,是胆总管和胰管 共同开口的部位 13.横沟(肝门)(porta hepatic) 是肝 固有动脉、门静脉、肝管以及神经、 淋巴管出入的门户 14.肺门(hilum of lung) 位肺内侧面的 中部,是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 等出入的门户。 15.肺根(root of lung) 为出入肺门的全 部结构被结缔组织相连,外包以胸膜 构成。 16.肾门(renal hilum) 位肾内侧缘的中 部,是肾动脉、肾静脉、肾盂、神经 及淋巴管等出入的门户。 17.肾蒂 (renal pedicle) 出入肾门诸结 构的总称,右侧肾蒂较左侧端短。由 前-→后:肾静脉、肾动脉、肾盂。 由上-→下:肾静脉、肾动脉、肾盂18.肾窦 (renal sinus) 由肾门伸入到肾 实质内的空腔。肾窦内主要结构:肾 小盏、肾大盏、肾盂、肾血管、神经、 淋巴管和脂肪等。 19.膀胱三角(trigone of bladder) 为尿 道内口与左、右输尿管口之间的三角 形区域;特点黏膜平滑无皱襞;临床 意义是肿瘤、结核和炎症的好发部位。 20.精索 (spermatic cord) 是从睾丸上 端至腹股沟管腹环之间的圆索状结构 的总称。其内容有输精管、睾丸动脉、 蔓状静脉丛,淋巴管、神经以及表面 的被膜等。 21.阴道穹(fornix of vagina) 阴道上端 包绕在子宫颈阴道部的周围所形成的 环形间隙,后部最深。并与子宫直肠 陷凹相邻。两者间仅隔以阴道壁和腹 膜。陷凹内有积液时,可经阴道穹后 部穿刺引流。以便诊治疾病 22.大循环(systemic circulation)途 径:左心室→主动脉及其分支→周身 毛细血管→小静脉→中静脉→上、下 腔静脉→右心房,动脉内流动脉血, 静脉内流动的血液是静脉血

头颈部局部解剖-问答题

头颈 分为额顶枕区和颞区 -额顶枕区(分5层): ①皮肤:厚而致密,血供好 ②浅筋膜:内有纵向行走的纤维束,连接皮肤和深层的帽状腱膜。 ③帽状腱膜和额枕肌:帽状腱膜通过浅筋膜的纤维束与皮肤相连,常将皮肤、浅筋膜和帽状腱膜统称头皮 ④腱膜下疏松组织:系连接头皮与颅骨外膜的一薄层疏松结缔组织。 ⑤颅骨外膜 一颞区(分5层) ①皮肤:前部薄,后部与额顶区相同 ②浅筋膜:含面神经颧支、颞支、颞浅动脉、耳颞神经、颞浅静脉 ③颞筋膜:浅层为帽状腱膜的延续,深层致密而坚韧,两层于颧弓上方分开 ④颞肌:深面有颞深前、后动脉和神经。 ⑤颅骨外膜 横行:面神经及其腮腺丛 纵行:颈外动脉及其终支(上颌、颞浅—面横动脉)、下颌后静脉及其属支、耳颞神经

局部关系: ①面神经主干自茎乳孔出颅后,行走1cm左右即传入腮腺,在腮腺内通常分为上、下两干, 干上再发出分支问合成腮腺丛,最后从丛上分出颞支、颧支、颊支、下颌缘支和颈支5组分支浅出腮腺。 ②纵行结构一般位于面神经的深测。颈外动脉经二腹肌后腹深面向上进入下颌后窝的腮腺 内,至下颌颈高度分为2条终支:上颌动脉向前入颞下窝;颞浅动脉向上穿出腮腺上缘,在 腮腺内发出面横动脉前行。下颌后静脉系那个行于颈外动脉后方,在腮腺内由颞浅静脉和上 颌静脉合成后下行。耳颞神经在颞下窝由下颌神经发出,向后经下颌颈深面进入腮腺,折向上方,伴颞浅动脉、静脉出腮腺。 请见上面各个间隙的名词解释 ①眶上孔或眶上切迹:眶上缘内、中1/3交界点,有眶上血管神经经过。 ②眶下孔:位于眶下缘中点下方约0.5cm处,相当于鼻尖至眼外角连线的中点。有眶下血管、神经经过。 ③颏孔:成人正对下颌第一、二前磨牙间(或第二前磨牙)的下方。有颏血管、神经经过。 ④腮腺导管:为耳垂至鼻翼与口角之间中点连线的中1/3。 ⑤面神经出茎乳孔:成人位于乳突根部前缘或乳突尖端上方约1cm处。 ⑥颧弓:位于耳屏与眼眶外上缘的连线上。

正常人体解剖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椎间孔:椎骨连接时,上位椎骨的椎上切迹与下位椎骨的椎上切迹围成 一孔,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 ●胸骨角:胸骨体与胸骨柄相接处形成凸向前方的横形隆起,在体表可触 之,它平对第二肋,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胸骨角还正对第四胸椎体下缘水平。 ●翼点:在颞窝区内,有额、顶、颞、蝶四骨交汇处,称为翼点。此处骨 质较为薄弱,易发生骨折,容易损伤内面的脑膜中动脉而发生颅内血肿。 ●盆骨界线:盆骨由骶骨岬至耻骨联合上缘的两侧连线为分界线,可分为 上方的大盆骨和下方的小盆骨。 ●腱鞘:为套在长腱周围的鞘管,腱鞘由外层的腱纤维鞘和内层的腱滑膜 鞘共同组成。 ●腹直肌鞘:包裹腹直肌,分为前后两层,前层有腹外斜肌腱膜与腹内斜 肌腱膜的前层愈合而成,后层由腹内斜肌腱膜的后层与腹横肌腱膜愈合而成。 ●腹股沟韧带:腹外斜肌腱膜的下缘卷曲增厚连于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之 间,形成腹股沟韧带。 ●黄韧带:又称弓间韧带,是连接相邻椎弓的韧带,由弹力纤维构成,坚 韧而富有弹性。 ●麦氏点: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通常以脐与右侧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 1/3交点为标志。急性阑尾炎时,此处可有压痛。

●齿状线:位于肛管内面,是由肛瓣和肛柱下端所围成的一个锯齿形环形 线。 ●咽峡:是口腔通向咽的门户,由腭垂、舌根和左、右腭舌弓共同围成。 ●肝门:肝脏脏面H形沟的横沟,有肝左管、肝右管、肝固有动脉、肝 门静脉以及神经淋巴管通过。 ●声门裂:位于喉腔中部的一个呈矢状位的裂隙,由左右声襞及杓状软骨 基底部所围成,喉腔最狭窄的部位,异物易滞留的部位。 ●声带:声壁内含有声韧带和声带肌,三者合称为声带。 ●肺根:出入肺门的结构(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动静脉、 神经、淋巴管)被结缔组织包绕连于纵隔称肺根,肺根对肺起固定、支持作用。 ●肋膈隐窝:在肋胸膜与隔胸膜的转折处有一个肺下缘不能伸入其内的间 隙,称为肋膈隐窝。 ●纵膈:纵隔是左右纵膈胸膜及其间所夹的器官和组织的总称,是分隔左 右胸膜腔的间隔。以胸骨角平面分为上下纵膈,下纵隔又以心包为界分为前中后纵膈。 ●肾区:竖脊肌外侧缘与第12肋之间的部位称肾区。某些肾病患者,叩 击或触压此区可引起疼痛。 ●肾锥体:肾锥体是组成肾髓质的小管道,约有15~25个。肾锥体的基底 朝向肾皮质;尖端圆钝,朝向肾窦。肾锥体的尖端称肾乳头,突入肾小盏。 ●肾柱:浅层的肾皮质伸入肾锥体之间的部分称肾柱,属肾皮质。

人体解剖学名词解释

人体解剖学名词解释 1.椎间盘:亦称椎间纤维软骨,是连接相邻两个椎体之间的纤维软骨盘。中央 部是柔软而富于弹性的胶状物质,成髓核,周围部是由多层纤维软骨按同心圆排列组成的纤维环,富于坚韧性,牢固连接相邻两个椎体,保护髓核并限制髓核向周围膨出。椎间盘共23个,坚韧富有弹性,承受压力时被压缩,除去压力后复原,具有缓冲震荡的作用。 2.板障:颅盖各骨内、外板间的骨松质称为板障,分布有板障静脉 3.翼区:颞窝底由额骨、顶骨、颞骨鳞部和蝶骨大翼组成,在四骨会合处常形 成“H”型缝,称为翼区(翼点),脑膜中动脉在此处通过。翼区骨质薄弱,极易发生骨折。 4.肝门:肝的脏面中部呈似“H”型的沟,其中位于中间的横沟称为肝门,有 肝左、右管,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和肝的神经、淋巴管等经此出入,上述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构成肝蒂。 5.肺根:纵膈面中部偏后有一长椭圆形凹陷,称肺门,是支气管、肺动脉、肺 静脉、支气管动脉、支气管静脉、淋巴管和神经等进出肺之处。这些进出肺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称肺根。 6.声门裂:位于两侧声襞及杓状软骨基底部之间的裂隙称声门裂,是喉腔最狭 窄部位。声门裂前3/5位于两侧声襞游离缘之间,称膜间部,与发音有关,为喉癌好发部位;后2/5在杓状软骨之间称软骨间部,是喉结核的好发部位。 7.胸膜隐窝:壁胸膜相互移行转折之处的胸膜腔,即使在深吸气时肺下缘也不 能充满此空间,胸膜腔的这部分称为胸膜隐窝。重要胸膜隐窝包括:(1)肋膈隐窝:为肋胸膜与膈胸膜转折处,呈半圆形,是胸膜腔的最低点,胸膜腔积液首先聚积于此。此隐窝深度一般可达两个肋及其间隙;(2)肋纵隔隐窝:肋胸膜与纵膈胸膜转折处,由于左肺前缘有心切迹存在,故左侧肋纵膈胸膜较大 8.膀胱三角:在膀胱的底面,位于两侧输尿管口与尿道内口之间的三角形区域 称为膀胱三角。此区域粘膜与肌层紧密相连,缺少粘膜下层组织。该区是膀胱结核和肿瘤的好发部位。 9.静脉角:头臂静脉左右各一,分别由同侧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在胸锁关节

人体肌肉解剖图

肌肉解剖图说明 出处:汇健身 | 点击数:138965 | 文章录入:爱健 身 (一)胸大肌 位于胸前皮下,为扇形扁肌,其范围大,分为胸 上肌和胸大肌两部分。其功能是使上臂向内、向前、 向下和向上;臂部向内旋转。可通过所有角度的卧推; 所有角度的飞鸟;双杠臂屈伸;仰卧上拉;俯卧撑; 重锤双臂侧下拉来训练。 (二)肱二头肌 位于上臂前面皮下。其功能是弯屈肘部;掌心向 上放下前臂;使前臂向前弯起至肩部。训练方法是各 种方式的弯举;划船动作。 (三)胸锁乳突肌 这是位于颈部浅层最显著的肌肉,其功能是使头 和颈向侧曲;头和颈部旋转,颈向前或后弯屈。可通过戴练颈帽动作;摔角的角力桥;助力和自我抗力动作来锻炼。 (四)前臂屈指肌 位于前臂前面的内侧皮下,能使手屈和外展。采用正缠重锤和正握负重腕屈伸等练习可发展此肌肉。 (五)斜方肌 位于颈部和背部的皮下,一侧成三角形,左右两侧相合构成斜方形,称为斜方肌。其功能是上举和放下肩带;移动肩胛骨;头部倒向后和侧面。可通过耸肩,力量上举,颈后推举,侧平举,划船动作来训练。 (六)三角肌 位于肩部皮下。它是一个呈三角形的肌肉,肩部的膨隆外形即由该肌形成。两侧肌肉纤维呈梭形,中

部纤维呈多羽状,这种结构肌肉体积小而具有较大的力量。它的功能是使手臂举到水平位置;手臂分别向前、中、后举到一定方向的高度。可通过各种哑铃和杠铃推举、卧推(前束),哑铃上举到前、后和背后;引体向上来训练。 (七)肱三头肌 位于上臂后面皮下。其功能是使手臂伸直和拉向后方。可通过臂屈伸,屈臂下拉,窄握仰推,各种手臂屈伸动作,划船来训练。 (八)肱橈肌 位于前臂肌的最外侧皮下,呈长扁形。近固点时,可使前臂屈。远固点时,可使上臂向前靠拢。采用负重弯举和引体向上等练习可发展该肌肉的力量。 (九)肱肌 位于肱二头肌下半部的深面。起于肱骨体下半部前面,止于尺骨粗隆。作用是为屈肘。训练方法同肱二头肌。 (十)背阔肌 位于腰背部和胸部后下侧的皮下,是全身最大的阔肌。上部被斜方肌遮盖。其功能是使手臂拉向下和后;肩带下压;躯干侧向一边。训练动作是各种方式的引体向上重锤下拉;划船动作;仰卧上拉。 (十一)上背肌群(大圆肌,小圆肌,冈下肌,菱形肌) 位于人体上背部。可使手臂向内和向外旋转;手臂向后划;肩胛上升,旋转,向下。训练动作有深蹲,硬拉,划船等。 (十二)前锯肌 位于胸廓的外侧皮下,上部为胸大肌和胸小肌所遮盖,是块扁肌。其功能是使肩胛下转;使肩胛拉向一侧;帮助扩展胸部;帮助两臂举过头部。训练动作为仰卧上拉和站立推举。 (十三)腹直肌(上腹肌+下腹肌) 由上腹肌和下腹肌两部分组成。位于腹前壁正中线的两侧。其功能是使脊柱向前弯屈;压缩腹部;压迫肋骨训练方法是各种仰卧起坐;直腿上举。

神经解剖学名词解释

神经解剖学名词解释 1、灰质: gray matter ,在中枢部,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的聚集部位称灰质,因富含血管,在新鲜标本中色泽灰暗,如脊髓灰质。 2、白质: white matter ,神经纤维在中枢部集聚的部位,因髓鞘含类脂质而色泽白亮而得名,如脊髓白质。 3、皮质: 灰质在大小脑表面成层配布,称皮质。 4、纤维xx: fasciculus,在白质中,凡起止、行程和功能基本相同的神经纤维集合在一起称为纤维束。 5、神经核: 在中枢部皮质以外,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聚集成团或柱,称为神经核。 6、神经节: 在周围部,神经元胞体集聚处称神经节,其中由假单极或双极神经元等感觉神经元胞体聚而成的为感觉神经节,由传出神经元胞体集聚面成的,与支配内脏活动有关的称内脏运动神经节。 7、神经: nerve,神经纤维在周围部集聚在一起称为神经,包绕在每条神经外面的结缔组织称为神经外膜,结缔组织伸入神经束内将神经分为若干小束,并包围之,称神经束膜,包在每根神经纤维外面的结缔组织称神经内膜。

8、神经元: 又称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分为胞体和突起两部分。 9、大脑动脉环(Willis 系统环):由两侧大脑前动脉起始段,两侧颈内动脉 末段,两侧大脑厉动脉借前、后 交通动脉共同组成。位于脑底下方,蝶鞍上方,环绕视交叉,灰结节及乳头体周围。 (P473) 10、"颈膨大: 第4 颈节至第1 胸节,是因内部的神经元数量相对较多而形成,与上肢出现有关。 (p321) 11、"三叉神经节: 又称半月节,位于颅中窝颞骨岩部尖端前面的三叉神经压迹处,为硬脑膜形成的美克尔腔包裹,由假单极神经元组成。(P414) 12、"内脏大神经: 由穿过第5 或第6~9胸交感干神经节的节前纤维组成,向前下方行走中合成一干,并沿椎体前面倾斜下降,穿过膈脚,主要终于腹腔神经节。(P436) 13、"白交通支: 由有髓鞘的节前纤维组成,呈白色,故称白交通支,节前神经元的cell 体仅存在于脊髓T1~T12和L1~L3节段的脊髓侧角,白交通支也只存在于T1~L3各脊神经的前支与相应的交感干神经节之间。(P435) 14、"内侧丘系: 为薄束核和楔束核发出的二级感觉纤维组成,此束依次穿过延髓、脑桥和中脑,止

(完整版)最全运动肌肉解剖

人体的主要肌肉 (2009-04-08 21:28:17) 转载 标签:分类:考试辅导 人体 肌肉 名称 人体的肌肉按部位可分为躯干肌、上肢肌、下肢肌和头颈肌。

?躯干肌 躯干肌包括背肌、胸肌、膈肌、腹肌和会阴肌。 背肌分为浅、深两层。背浅层肌包括斜方肌、背阔肌、肩胛提肌和菱形肌等。背深层肌 分为背长肌和背短肌。背长肌包括竖脊肌和夹肌。背短肌包括横突棘肌、棘间肌和横突间肌(包括半棘肌、回旋肌和多裂肌三部分)。 胸肌分为胸上肢肌和胸固有肌。胸上肢肌包括胸大肌、胸小肌、前锯肌等。胸固有肌包 括肋间外肌、肋间内肌和胸横肌等。 腹肌包括腹前壁的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和腹后壁的腰方肌。 ?上肢肌 上肢肌包括肩带肌、上臂肌、前臂肌和手肌。

肩带肌起自锁骨和肩胛骨,止于肱骨。包括三角肌、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肩胛下 肌和大圆肌。其中,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的肌腱共同构成一种叫做“肌腱袖” (又称“肩袖”)的结构,有加固和保护肩关节的作用 上臂肌包绕肱骨周围,分前、后两群。前群(屈肌群)包括肱二头肌、喙肱肌、肱肌。 后群(伸肌群)包括肱三头肌和肘肌。 前臂肌分化程度较高,多为具有长腱的长肌,分为前后两群,每群又分为浅深两层。前 群肌位于前臂前面及内侧,后群肌位于前臂后面及外侧。前群肌的浅层主要有肱桡肌、旋前圆肌、桡侧腕屈肌、尺侧腕屈肌等。后群肌的浅层主要有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短伸肌、尺侧腕伸肌等。 ?下肢肌 下肢肌包括盆带肌、大腿肌、小腿肌和足肌。 盆带肌分前后两群。前群起自骨盆内面,后群起自骨盆外面。前群(内侧群)有髂腰肌、梨状肌。后群(外侧群)有臀大肌、臀中肌和臀小肌。 大腿肌可分为前外侧群、后群和内侧群。前外侧群有股四头肌、缝匠肌、阔筋膜张 肌。后群有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股二头肌、半腱肌和半膜肌三块肌合在一起称为腘 绳肌或股后肌群。内侧群有耻骨肌、长收肌、短收肌、大收肌、股薄肌。 小腿肌分前群、后群和外侧群。前群有胫骨前肌、趾长伸肌。后群有小腿三头肌、趾长屈肌、跚长屈肌、胫骨后肌。外侧群有腓骨长肌和腓骨短肌。 ?头颈肌 头颈肌中,头肌可分为表情肌和咀嚼肌;颈肌分浅、 中、深三群,颈浅肌群有颈阔肌、胸锁乳突肌。我们的肌肉

解剖学名词解释

1. 解剖学姿势----身体直立,面向前,两眼平视正前方,两足并立,足尖向前,上肢下垂于躯干两侧,掌心向前。 2. 内侧和外侧----是描写人体各局部或器官与人体正中矢状面相对距离大小而言的术语,距正中面近者为内侧,反之为外侧。 3. 骺线----成年后,长骨体与骺之间的骺软骨骨化后的遗迹。 4. 板障----颅骨顶内外板之间的骨松质,含有丰富的板障静脉。 5. 椎管----各锥孔贯通,构成容纳骨髓及其被膜等的管道。 6. 椎间孔----由相邻椎骨的椎上下切迹共同围成,其间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 7. 隆椎----第7颈椎,棘突较长,末端不分叉,体表易于触及,常作为计数椎骨序数的标志。 8. 胸骨角----胸骨体与胸骨柄交界处向前微突的横嵴,两侧平对第2肋软骨,常作为计数肋的标志。 9. 肋弓---第8-10对肋前端借肋软骨与上位肋软骨连接而形成,是重要的体表标志。 10. 翼腭窝----为上颌骨体,蝶骨翼突与腭骨之间的窄间隙,深藏于颞下窝的内侧,内有神经,血管经过。 11. 颅囟----新生儿颅顶骨的骨缝间较大的未骨化的膜性部位,主要有前(额)囟和后(枕)囟。 12. 翼点----为颅侧面额骨,顶骨,颞骨和蝶骨的H形交界处,此处骨质薄弱,内有脑膜中动脉前支经过。 13. 蝶筛隐窝---上鼻甲后上方与蝶骨之体间的间隙,内有蝶窦的开口。 14. 鼻旁窦----是上颌骨,额骨和蝶骨以及筛骨内的骨腔,位于鼻腔周围并开口于鼻腔。 15. Luschka关节----即钩椎关节,第3-7颈椎体上面侧缘向上突起为椎体钩,椎体沟与上位椎体下面两侧的唇缘相连接而成。如果过度增生肥大,可致椎间孔狭窄而压迫脊神经。 16. 腕骨沟----8块腕骨弧形排列而形成的掌面凹陷的浅沟,参与腕管的构成。 17. 桡神经沟----肱骨中部后面自内上斜向外下的浅沟,有桡神经和肱深血管经过。

人体肌肉解剖图

肌肉图,肌肉解剖图,人体肌肉图,(正面背面彩图)

肌学-上肢肌(肩肌,臂肌,前臂肌,手肌,上肢得局部记载) 上肢肌---肩肌 --肩肌配布于肩关节周围,均起自上肢带骨,跨越肩关节,止于肱骨得上端,有稳定与运动肩关节得作用。包括 三角肌 三角肌(deltoid) ◆形态位置:位于肩部,呈三角形。 ◆起、止点:起自锁骨得外侧段、肩峰与肩胛冈,肌束逐渐向外下方集中,止于肱骨三角肌粗隆。肱骨上端由于三角肌得覆盖,使肩关节呈圆隆形。 如肩关节向下脱位或三角肌瘫痪萎缩,则可形成“方形肩”体征。三角肌就是肌肉注射得部位之一。 ◆作用:主要就是使肩关节外展,其前部肌纤维收缩可使肩关节前屈并略旋内;后部肌纤维收缩可使肩关节后伸并略旋外

冈上肌 冈上肌(supraspinatus) ◆形态位置:位于斜方肌得深面。 ◆起、止点:起自冈上窝,肌束向外,经肩峰深面,跨过肩关节之上,止于肱骨大结节上部。此肌损伤或有炎症,当上臂外展时,肩部有疼痛感。 ◆作用:使肩关节外展。 冈下肌 冈下肌(infraspinatus) ◆形态位置:大部分被斜方肌与三角肌遮盖。 ◆起、止点:起自冈下窝得骨面,肌束向外跨过肩关节后方,止于肱骨大结节中部。 ◆作用:可使肩关节旋外。 小圆肌 小圆肌(teres minor) ◆形态位置:位于冈下肌得下方。 ◆起、止点:起自肩胛骨外侧缘后面,肌束斜向外上,跨过肩关节后方,止于肱骨大结节得下部。 ◆作用:使肩关节旋外。 大圆肌 大圆肌(teres major) ◆形态位置:位于小圆肌下方。 ◆起、止点:起自肩胛骨外侧缘与下角,肌束向上外,绕到肱骨之前,止于肱骨小结节嵴。 ◆作用:使肩关节后伸、内收与旋内。 肩胛下肌 肩胛下肌(subscapularis) ◆形态位置:位于肩胛前面。 ◆起、止点:起自肩胛下窝,肌束向上外,经肩关节得前方,止于肱骨小结节。 ◆作用:使肩关节内收与旋内。 --肩胛下肌、冈上肌、冈下肌与小圆肌在经过肩关节得前方、上方与后方时,与关节囊紧贴,且有许多腱纤维编织入关节囊壁,所以这些肌肉得收缩,对稳定肩关节起着重要得作用。 三角肌与冈上肌可使肩关节外展。三角肌前部肌束、大圆肌与肩胛下肌可使肩关节内收与旋内。三角肌后部肌束、冈下肌与小圆肌可使肩关节旋外。此外,三角肌后部肌束还可使肩关节后伸,前部肌束还可使其前屈。 ---臂肌 位于肱骨周围。臂肌可分前、后群。前群为屈肌,后群为伸肌[图示]。 ◆前群:位于肱骨前方,有浅层得肱二头肌,上方得喙突肌与下方深层得肱肌。主要为肱二头肌。 肱二头肌(biceps brachii) 形态位置:位于臂前部,呈梭形。 起、止点:起端有两个头。长头以长腱起自肩胛骨关节盂得上方,通过肩关节囊,经大、小结节之间下降;短头在内侧,起自肩胛骨喙突,两头会合成一肌腹,向下延续为肌腱,经肘关节前方,止于桡骨粗隆。另从腱上分出腱膜,向内下越过肘窝,移行于前臂筋膜。此肌肌腹得内、外侧各有一沟,分别称为肱二头肌内侧沟与肱二

解剖名词解释

1解剖学姿势:人体标准解部学资势为身体直立,双眼平视,手臂下垂,掌心向前,两足并拢,脚尖向前。2内侧外侧:靠近身体正中面为内侧、远离身体正中面为外侧 3冠状面:沿身体左右径所作的与地面垂直之切面,亦称额状面 4矢状面:横断身体,与地面平行之切面,亦称横切面 5冠状轴:横贯身体垂直通过矢状面的轴,又称额状轴 6矢状轴:前后贯穿身体,通过垂直额状面的轴 7细胞:细胞是人体的基本形态结构和功能单位 8器官:由不同的组织结合在一起构成有一定形态和功能的是器官 9骨骺:长骨的两端膨大为骨骺 11骨密质:在长骨是骨干的主要层,骨质厚而致密,坚硬而抗压、抗扭曲力强12骨膜:是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的、分为骨外膜和骨内膜 13骨龄:是骨骺和小骨骨化中心出现的年龄及干骺愈合的年龄,它常用确定生物的年龄 14直接连结:是骨与骨间以结缔组织相连,中间没有间断和缝隙,运动范围很小或完全不能活动的连结 15关节面:是构成关节各相关骨的接触面、每一关节至少包括两个关节面、一股为一凹一凸,称关节头、称关节窝,其上覆有关节软骨 16关节囊:包绕动关节相对的两个骨端的结缔组织膜囊,密封关节腔 17:屈伸:指运动环节绕绕额状轴在状面内所进的运动,向前运动为屈向后运动为伸. 18:旋内,旋外:运动环节绕其本的垂直轴在水平面内进行的运动,有前向内的旋转为内旋:由前向外的旋转,为外旋,在前臂则称为旋前旋后 19联合关节: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关节,在运动时需要绕共同轴运动进行活动。 20向心工作,骨肉收缩克服阻力,肌力在与阻力,使运动环节朝肌肉拉力方向运动的工作叫向心工作,如三角肌和冈上肌使肩关节外展的工作性质就是向心工作。 21:高心工作:骨肉在阻力下逐渐被拉长,阻力大于拉力,使运动环节朝肌肉四头肌的工作性质就是离心工作。 22:静力性工作:肌纤紧张持续一段时间,收缩和放松不交替,使运动环节固定,维持一定身体姿势的肌肉工作称为静力性工作,它包含支持工作,加固工作和固定工作。 23;支持工作,肌肉收缩或拉长在一定程度后,长度不在变更,肌拉力与阻力相等,使运动环节保持一定姿势的工作为支持工作。 24:原动肌:直接完成某动作的肌肉叫做原动肌。 25:对抗肌:与原动肌功能相反的肌肉叫做对抗肌。 26:肌肉生理横断面:横切一块肌肉断面叫解剖学横面断,而横切一块肌肉所有纤维的断面的总和则叫生理横面断。 27:肌肉处长度;j肌肉在收缩之前的长度叫做肌肉初长度。 28:多关节肌主动不足,多关节肌作为原动动肌工作时,其肌力充分作用于一个关节后,就不能充分作用与其他关节。 29:多关节被动不足,多关节肌作为对抗肌出现时,已在一个关节处被我们拉长后,在其他的关节处再不能被拉长的现象。 30:关节运动幅度,是指一个动作从开始到结束,该关节处相邻的两环节间运动范围的极限角度。 31;骨骼肌的黏带性,是肌肉被收缩或拉长时,肌纤维之间,肌肉之间或肌群之间发生摩擦的外在便表现。32:肩袖。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都从肩关节上方,后方和前方跨过肩关节,并与肩关节囊紧贴,它们的共同形成肌腱袖4见袖。 33;内脏是指大多数位于胸腔,腹腔内,并借一套完整的管道与外界直接或间接相通的器官,包括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 34.肝门:是肝的横沟,是门静脉,肝动脉,肝管,神经和淋巴管出入肝的门户.

头颈部局部解剖-问答题

头颈 分为额顶枕区和颞区 →额顶枕区(分5层): ①皮肤:厚而致密,血供好 ②浅筋膜:内有纵向行走的纤维束,连接皮肤和深层的帽状腱膜。 ③帽状腱膜和额枕肌:帽状腱膜通过浅筋膜的纤维束与皮肤相连,常将皮肤、浅筋膜和帽状腱膜统称头皮 ④腱膜下疏松组织:系连接头皮与颅骨外膜的一薄层疏松结缔组织。 ⑤颅骨外膜 →颞区(分5层) ①皮肤:前部薄,后部与额顶区相同 ②浅筋膜:含面神经颧支、颞支、颞浅动脉、耳颞神经、颞浅静脉 ③颞筋膜:浅层为帽状腱膜的延续,深层致密而坚韧,两层于颧弓上方分开 ④颞肌:深面有颞深前、后动脉和神经。 ⑤颅骨外膜 横行:面神经及其腮腺丛 纵行:颈外动脉及其终支(上颌、颞浅→面横动脉)、下颌后静脉及其属支、耳颞神经局部关系:

①面神经主干自茎乳孔出颅后,行走1cm左右即传入腮腺,在腮腺内通常分为上、下两干,干上再发出分支问合成腮腺丛,最后从丛上分出颞支、颧支、颊支、下颌缘支和颈支5组分支浅出腮腺。 ②纵行结构一般位于面神经的深测。颈外动脉经二腹肌后腹深面向上进入下颌后窝的腮腺内,至下颌颈高度分为2条终支:上颌动脉向前入颞下窝;颞浅动脉向上穿出腮腺上缘,在腮腺内发出面横动脉前行。下颌后静脉系那个行于颈外动脉后方,在腮腺内由颞浅静脉和上颌静脉合成后下行。耳颞神经在颞下窝由下颌神经发出,向后经下颌颈深面进入腮腺,折向上方,伴颞浅动脉、静脉出腮腺。 请见上面各个间隙的名词解释。 ①眶上孔或眶上切迹:眶上缘内、中1/3交界点,有眶上血管神经经过。 ②眶下孔:位于眶下缘中点下方约0.5cm处,相当于鼻尖至眼外角连线的中点。有眶下血管、神经经过。 ③颏孔:成人正对下颌第一、二前磨牙间(或第二前磨牙)的下方。有颏血管、神经经过。 ④腮腺导管:为耳垂至鼻翼与口角之间中点连线的中1/3。 ⑤面神经出茎乳孔:成人位于乳突根部前缘或乳突尖端上方约1cm处。 ⑥颧弓:位于耳屏与眼眶外上缘的连线上。

人体解剖学肌肉起止点及作用85507

咬肌 起止点:起自颧弓的下缘和内面,止于咬肌粗隆 作用:上提下颚骨 颞肌 起止点:起自颞窝,止于下颌骨冠突 作用:使下颌骨上提和向后移 翼内肌 起止点:起自翼突,止于下颌角内面的翼肌粗隆 作用:使下颌骨上提并使其向前运动 翼外肌 起止点:起自蝶骨大翼的下面和翼突的外侧,止于下颌颈 作用:做张口运动 胸锁乳突肌 起止点:起自胸骨柄和锁骨内侧端,止于颞骨乳突 作用:单侧收缩颈向同侧底,面转向对侧,两侧同时收缩使头后仰前斜角肌、中斜角肌、后斜角肌 起止点:起止于第一肋后斜角肌起止于第二肋骨

作用:一侧斜角肌收缩,使颈侧屈,两侧同时收缩可上提第一二肋助深吸气 斜方肌 起止点:从枕外粗隆直达12胸椎棘突上部肌束斜向外下,下部肌束斜向外上,中部横行,汇聚于肩胛冈锁骨外侧端和肩峰 作用:一侧斜方肌收缩使颈向同侧屈,两侧同时收缩使头后仰 背阔肌 起止点:起自第六胸椎以下的全部棘突和髂脊后份,肌束向外上集中,止于肱骨小结节脊作用:收缩使臂内收、旋内和后伸 竖脊肌(骶棘肌) 起止点:起自骶骨脊背面和髂脊后部,向上分出三群肌束,沿途于椎骨和肋骨,向上可达颞骨乳突 作用:止肌单侧收缩使脊柱侧屈,两侧同时收缩使脊柱后伸和仰头 胸大肌 起止点:起自锁骨的内侧半,胸骨和第1~6节肋软骨,肌束向外侧集中,以扁腱止于肱骨大结节脊 作用:使肩关节内收、旋内和前屈 胸小肌: 起止点:起自第3~5肋,止于肩胛骨喙突

作用:拉肩胛骨向前下方,当肩胛骨固定时,还可以提肋助吸气 前踞肌: 起止点:以肌齿起自第1~8肋外面,肌束斜向后上,止于肩胛骨内侧缘和前面下角 作用:收缩时拉肩胛骨向前做推送动作,下部肌束使肩胛下角旋内,助臂上举,当肩胛骨固定时,还可以提肋助深吸气 肋间外肌: 起止点:起自上位肋骨上缘,肌书斜向前下,止于下一肋的下缘 作用:提肋助吸气 肋间内肌 起止点:起自下位肋骨上缘,肌束行向前上方,止于上位肋的下缘 作用:降肋助呼气 肋间最内肌: 起止点:位于肋间隙中份,肋间内肌的深面,肌束方向和作用与肋间内肌相同 作用:降肋助呼气、 隔肌: 起止点:是分隔胸腹腔的一块阔肌,向上膨隆,呈穹隆状,周围部为肌质,肌纤维起自胸廓下口的周缘和腰椎前面,向中央移行为腱膜称中心腱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