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城市区域发展的功能划分考试课件

城市区域发展的功能划分考试课件

城市区域发展的功能划分考试课件
城市区域发展的功能划分考试课件

城市区域发展的功能划分(1)
一.单选题
1.建设 1 个零碳示范社区, 2 个碳中和示范社区, 1 个沼气能利用零碳示范社区。 在零碳和()社区, 年人均能耗控制在 0.6 吨标煤以下,日人均能耗控制 1.64 公斤标煤以下。 (分数:10 分) 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碳中和 B.示范 C.居住 D.旅游 2.交通通道型();以点串线、以线带面,以主线为骨架,以支线为支撑,把重要的示范区、示范 点、风景区、历史文化遗产串联起来,构建城乡居民“可观、可游、可居”的新生活空间,初步实 现“城在田中”、“园在城中”的生态格局,打造融生态、历史、文化、风景、田园于一体的绿道系 统,完美体现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一体”的内涵。 (分数:10 分) 标准答案:C 学员答案:C A.低碳系统 B.旅游系统 C.碳汇系统 D.生态系统 3.现代孝道文化与养老业;发挥新津的区位和资源优势,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健康、 保健、养生(养老)服务的需求,逐步将()打造为“成乐眉”城市群知名的养生(养老)和休闲产 业聚集地,延长产业链,做大做强养生(养老)、药膳餐饮等产业。 (分数:10 分) 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新津县 B.双流县 C.彭山县 D.成都 4.四川城镇发展示范定位:成渝低碳统筹创新先行城市;全国低碳发展()城市;世界低碳山水花 园观摩城市。 (分数:10 分) 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A.领先 B.示范样板 C.先进 D.富裕

5.农业()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 (分数:10 分) 标准答案:C 学员答案:C A.机械化 B.信息化 C.现代化 D.自动化 6.()城镇发展产业定位提出的“一群九基地”中的“一群”,是指《智慧低碳新材料产业集群》。 (分 数:10 分) 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四川 B.北京 C.上海 D.新疆 7.新津()山水田园城市由双核心组团、3 个副核心组团和外围工业园区和城镇等城镇功能体构成, 呈现“双核两环两轴一体”发展格局。 (分数:10 分) 标准答案:D 学员答案:D A.成渝低碳 B.世界低碳 C.全国低碳 D.智慧低碳 8.采用“创新跨越”模式,2020 年()城市化率为 87%,城镇人口总规模 2020 年达到 65 万人,能真 正实现成为蓉南大城市的目标。 (分数:10 分) 标准答案:D 学员答案:D A.北京 B.上海 C.新疆 D.新津 9.市域功能区要明确的基本内容:定位和发展方向、发展目标与考核指标、重点产业、空间布局、 调控政策、()。 (分数:10 分) 标准答案:D 学员答案:D A.法规措施

B.经济调控 C.优惠政策 D.管制措施 10.国城镇发展的问题与制约因素有: 能源禀赋贫乏, 土地资源有限,()工业化阶段, 城镇规 模偏小。 (分数:10 分) 标准答案:D 学员答案:D A.落后 B.低产值 C.贫穷 D.高碳
城市区域发展的功能划分(2)
一.单选题
1.在全市构建城北新区、高铁新区、米东区、()工业区、西山新区、老城区六大组团。 (分数:10 分) 标准答案:D 学员答案:D A.高新 B.昌吉 C.米东 D.甘泉堡 2.继续大力发展低碳新材料产业; 到 2015 年, 新材料产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水平较()下降 25% 以上。到 2020 年,新材料产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水平较 2010 年下降 45%以上。 (分数:10 分) 标准答案:C 学员答案:C A.2000 年 B.2005 年 C.2010 年 D.2012 年 3.通过 5 个跨越与转变,着力打造 6 大西部中国都市型低碳智慧现代()基地。传统服务业转变为 现代服务业;小城镇服务业转变为大都市服务业;一般服务业转变为特色服务业;人力服务业转 变为智能服务业;高碳服务业转变为低碳服务业。 (分数:10 分) 标准答案:D 学员答案:D A.科研

B.工业 C.农业 D.服务产业 4.北京“一主一副三新四后台”()空间布局规划中提到的“四后台”,指的是海淀稻香湖金融后台服 务区、 朝阳金盏金融后台服务区、 西城德胜金融后台服务区、 通州新城金融后台服务区。(分数:10 分) 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金融业 B.商业区 C.工业区 D.旅游业 5.现代设施工厂化栽培以棚架式立体栽培为主,普通大棚栽培以菌袋覆盖栽培为主。推广食用菌 工厂化周年立体栽培技术、食用菌()标准化栽培技术,建立和完善食用菌生产可溯源体系,抓好 新型珍稀食用菌精深加工及综合开发利用,推广菌渣综合开发利用技术,变废为宝。 (分数:10 分) 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A.国标 B.无公害 C.食用 D.无毒 6.以社会主义低碳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低碳统筹发展为指导思想, 以提高农村生活环境质量和农民 素质为根本目的,按照思维新动力、生活新图景,产业新特色,文化新势力,景观新面貌的新型 发展思维,寓传统田园文化于现代生活方式,寻求“自然、低碳、绿色和幸福”四者的和谐统一, 建成融山水田园风光与现代低碳文化为一体的园型()新社区。 (分数:10 分) 标准答案:C 学员答案:C A.绿色 B.和谐 C.低碳 D.幸福 7.()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 程。 (分数:10 分) 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A.机械化 B.信息化

C.现代化 D.自动化 8.采用“创新跨越”模式,2020 年()城市化率为 87%,城镇人口总规模 2020 年达到 65 万人,能真 正实现成为蓉南大城市的目标。 (分数:10 分) 标准答案:D 学员答案:D A.北京 B.上海 C.新疆 D.新津 9.国城镇发展的问题与制约因素有: 能源禀赋贫乏, 土地资源有限,()工业化阶段, 城镇规模 偏小。 (分数:10 分) 标准答案:D 学员答案:D A.落后 B.低产值 C.贫穷 D.高碳 10.打造新能源电池与新能源车辆制造产业;到 2020 年,新能源电池与新能源车辆制造产业产值 预计达到 100 亿元以上, 占 GDP 的 5%左右, 使得新能源产业真正成为新的经济()。(分数:10 分) 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A.支柱型产业 B.增长点 C.生产力 D.特色服务业
城市区域发展的功能划分(3)
一.单选题
1.通过 5 个跨越与转变,着力打造 6 大西部中国都市型低碳智慧现代()基地。传统服务业转变为 现代服务业;小城镇服务业转变为大都市服务业;一般服务业转变为特色服务业;人力服务业转 变为智能服务业;高碳服务业转变为低碳服务业。 (分数:10 分) 标准答案:D 学员答案:D A.科研 B.工业 C.农业 D.服务产业

2.国城镇发展的问题与制约因素有: 能源禀赋贫乏, 土地资源有限,()工业化阶段, 城镇规模 偏小。 (分数:10 分) 标准答案:D 学员答案:D A.落后 B.低产值 C.贫穷 D.高碳 3.()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 程。 (分数:10 分) 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A.机械化 B.信息化 C.现代化 D.自动化 4.在全市构建城北新区、高铁新区、米东区、()工业区、西山新区、老城区六大组团。 (分数:10 分) 标准答案:D 学员答案:D A.高新 B.昌吉 C.米东 D.甘泉堡 5.打造新能源电池与新能源车辆制造产业;到 2020 年,新能源电池与新能源车辆制造产业产值 预计达到 100 亿元以上, 占 GDP 的 5%左右, 使得新能源产业真正成为新的经济()。(分数:10 分) 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A.支柱型产业 B.增长点 C.生产力 D.特色服务业 6.继续大力发展低碳新材料产业; 到 2015 年, 新材料产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水平较()下降 25% 以上。到 2020 年,新材料产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水平较 2010 年下降 45%以上。 (分数:10 分) 标准答案:C 学员答案:C

A.2000 年 B.2005 年 C.2010 年 D.2012 年 7.采用“创新跨越”模式,2020 年()城市化率为 87%,城镇人口总规模 2020 年达到 65 万人,能真 正实现成为蓉南大城市的目标。 (分数:10 分) 标准答案:D 学员答案:D A.北京 B.上海 C.新疆 D.新津 8.北京“一主一副三新四后台”()空间布局规划中提到的“四后台”,指的是海淀稻香湖金融后台服 务区、 朝阳金盏金融后台服务区、 西城德胜金融后台服务区、 通州新城金融后台服务区。(分数:10 分) 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金融业 B.商业区 C.工业区 D.旅游业 9.以社会主义低碳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低碳统筹发展为指导思想, 以提高农村生活环境质量和农民 素质为根本目的,按照思维新动力、生活新图景,产业新特色,文化新势力,景观新面貌的新型 发展思维,寓传统田园文化于现代生活方式,寻求“自然、低碳、绿色和幸福”四者的和谐统一, 建成融山水田园风光与现代低碳文化为一体的园型()新社区。 (分数:10 分) 标准答案:C 学员答案:C A.绿色 B.和谐 C.低碳 D.幸福 10.现代设施工厂化栽培以棚架式立体栽培为主,普通大棚栽培以菌袋覆盖栽培为主。推广食用 菌工厂化周年立体栽培技术、食用菌()标准化栽培技术,建立和完善食用菌生产可溯源体系,抓 好新型珍稀食用菌精深加工及综合开发利用,推广菌渣综合开发利用技术,变废为宝。 (分数:10 分) 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A.国标

B.无公害 C.食用 D.无毒

区域发展差异

区域发展差异(第一课时) 霸州市第四中学介卫卫 教学思路:本节课教学在重视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同时也重视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体现出“情商与智商和谐发展”的新课程教学理念。本节课的教学流程是学科特征与我校《新知讲授课》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预习认标—观察学习—转化练习—测评调控—梳理反思)的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的组织、促进学生参与,尽力使课堂的有效与有趣相结合。 教学目标: 1.东、中、西差异①了解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②理解并掌握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 2.逐步培养读图能力;用比较的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逐步树立区域经济差异和因地制宜的思想以及区域协调发展的思想。 教学重点: 1.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 难点: 1.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教学方法:启发式图表阅读、比较分析法、归纳等方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我国地域辽阔,不仅自然地理区域差异大,经济发展也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我国的国土整治既有其不同的自然地理背景,还有其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差异。在学习了中国自然地理差异后,我们将学习探讨我国区域经济的差异问题。 板书: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 新知学习: (承接)根据我国自然资源的分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我国客观上存在着东部沿海、中部和西部三个有差别的经济地带。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经济差异等知识。 一、东、中、西差异(板书) 过渡:(背景介绍)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基本上是按照1983年国家计委在制定第七个五年计划时的提法。当时根据自然资源的分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把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经济地带,目的是为了正确处理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关系,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发展它们相互间的横向联系,逐步建立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层次不同、规模不等、各有特色的经济“网络”。从现在看,这种从沿海到内陆的经济差异也是客观存在,不可回避的。 我们讲东部沿海与内地的社会经济差异,目的是对我国这方面的国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了解这种差异是由历史、自然和社会等因素造成的,以及未来三个地带发展的趋势。 (一)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板书) 引导:(出示PPT)“中国三个经济地带分布图”,引导学生熟练掌握三个经济地带的范围。

《§1.3区域发展差异》教案设计

《§1.3 区域发展差异》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四大地区的范围并对比分析我国四大地区的发展差异。 2、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时空发展状况。 3、知道我国南北方的划分界线及区域差异,限制性因素和发展方向。 4、理解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 【教学重点】 1我国四大地区的发展差异。 2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区域差异、限制因素及发展方向。 3.我国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及意义。 【教学难点】 1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2.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意义。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地图册PPT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 (列举)2016年我国人均GDP排名前20名城市: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

(点拨)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区域间不仅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大,而且社会经济发展方面也存在着巨大差异。 〖授新〗 进入21 世纪以后,我国根据全国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把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地区。 (板书)一、四大地区的差异 (一)划分依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 (读图)P13图1-12“我国四大地区” (问题)P14活动——问题1:我国四大地区各包括哪些省级行政区?(简称表示) (回答)略 (板书)(二)四大地区 1、东部地区(13个):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台琼、港澳 2、中部地区(6个):晋豫皖、鄂湘赣 3、东北地区(3个):黑吉辽 4、西部地区(12个):陕甘宁青新蒙、云贵川渝藏桂

(问题)P14活动问题2: (回答)家乡陇县在陕西,属于西部地区。 (承转)我国四大地区自然条件不同,发展差异突出,表现在诸多方面。 (板书)(三)发展差异 (读表)“我国四大地区基本情况”。 (问题)我国四大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何差异?为什么? (回答)东部>东北>中部>西部 (读图)四大地区经济发展比较 (问题)我国四大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有何差异?为什么? (回答)东部>东北>中部>西部 (板书)1、水平、速度差异: (读图)P15图1-13“2012年我国四大地区产业结构比较” (问题)比较我国四大地区三次产业结构的差异,说明形成差异的主要原因,再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 (回答) 差异比较:目前都为“二、三、一”结构;东部地区第三产业比重最大,最接近“三、二、一”结构;西部地区第一产业比重最高;东部、东北地区二、三产业相对发达,中、西部地区第一产业比重较大。 差异原因:中、西部、东北地区自然条件较差,历史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东部地带。 改进对策:中、西部、东北地区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

18-19 第1章 第2节 区域发展阶段

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 学习目标:1.了解区域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类型、发展总趋势。2.理解并掌握区域发展中各阶段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主要特征。(重点)3.分析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和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难点) [自主预习·探新知] 1.衡量区域发展的指标与发展趋势 (1)常用指标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2)综合性指标 如人文发展指数(HDI),就是通过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三项指标来反映一个区域的总体发展水平。 (3)总体发展趋势 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与地理条件、发展水平、经济区位、历史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并且表现出平衡—不平衡—平衡……的总体发展趋势。 2.区域发展阶段 (1)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①产业结构 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体。 ②经济特点:表现出典型的自给自足特征。 ③区域发展状态:处于低水平均衡状态。 (2)工业化阶段 ①产业结构 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②经济特点 区域内部的集聚作用大为加强,社会经济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增长态势。 ③区域发展状态:处于不平衡的加速发展状态。 (3)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①产业结构 加工制造业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全面升级,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明显地超过第二产业。 ②经济特点 高科技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商务网络逐步形成。 ③区域发展状态:处于较高水平的均衡状态。 正误判断 (1)人均收入高的地区即为发达地区。() (2)能源资源是人类生产活动得以进行和发展的动力,合理开发利用能源是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3)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地区,区域开发方式粗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最为严重。() (4)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区域发展的工业化阶段。() (5)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主导力量是政策。() 【提示】(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常用的指标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人均国民收入只是其中一项,衡量区域发展水平需综合考虑。如中东一些以出口石油为主要收入的地区,虽然收入高,但经济基础薄弱,工业技术水平较低,因此不能看作是发达地区。 (2)√能源资源利用合理则区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得以统一协调发展。利用不合理则区域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环境恶化,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3)×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地区,区域开发方式粗放,开发手段落后,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但对生态环境破坏最严重的是工业化阶段。

2020学考复习必修三区域的含义及区域发展阶段(详解)

区域的基本含义及区域发展阶段 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区域的含义 1.概念:区域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2.特征 (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的区域界线是明确的,例如国界、省界;有的区域是模糊的,例如气候区、植被区等。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3)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3.划分: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人们划分出的区域类型也不同。 知识点二区域空间结构 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3.分类:乡村地域和城镇地域。 4.区域要素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面状;交通运输线路: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岛状。 知识点三区域产业结构 1.概念:指区域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1)传统的农业区域或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2)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小,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3)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 知识点四区域发展阶段 1.衡量标志 (1)常用指标:人均国内(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

(2)综合指标:人文发展指数。 2.发展阶段: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工业化阶段;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知识点五 1.农业地区、工业地区、城市地区发展差异 2. 区域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地条件、矿产资源条件等区域发展条件的差异导致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不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①对农业生产类型和耕作方式的影响(土地利用方式、熟制、物产);②对民居建筑的影响(外观);③对地域联系方式和通达性的影响(交通运输);④对文化景观和文化行为的影响(风土人情、食物服饰、生活习惯、方言词汇、歌曲戏剧)等。

《区域发展差异》教案

高中地理《区域发展差异》教案(湘教版必修3) 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一) 一、学习目标: 1、知道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范围。 2、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时空发展状况。 3、通过比较,分析我国的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差异。 4、知道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区域差异、限制因素和发展方向。 5、理解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 二、学习重点 1、东、中、西部发展差异。 2、南方与北方的差异。 3、西部大开发的优势条件及存在问题。 4、区域差异比较的方法。 三、学习难点 1、东、中、西部产业结构差异。 2、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及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 四、教育用具 导学案、课外材料 五、课时安排 四课时 六、教学时间 七、教学内容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导学】(自主深究并抽查回答) 一、东、中、西差异 1、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依据:、经济基础、和对外开放程度。 2、东、中、西部发展差异 〈1〉东部地带社会经济相对发达,、和都比较高。 〈2〉中、西部地带地域广阔,资源丰富,但由于和等方面的原因,总体发展水平还明显地落后于东部地带。 东部地带,和相对发达 〈3〉产业结中、西部地带,在国民经济中还占有较大比重 构差异从工业结构来说,我国大致上具有“”的基本特征。 东部地带,、中外合资企业、民营企业已占到相当大的比重, 工业化产业蓬勃发展,中、西部以为主体。 〈4〉与城市 化差异从城市化水平来看,东部地带远高与中、西部地带。 东部地带,吸纳外资的能力强中、西部对外开放程度比较低。 对外开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广大西部地区抓住发展机遇,积极加强对外联系,尤其 〈5〉放的区是成功地与周边国家进行了广泛的。 域差异1、有利于引进先进的和,与 对外开放程度直接影发达国家开展经济、技术交流,从而提高本地企业 响到区域经济增长原因的技术和管理水平。 2、有助于本地企业主动融入国际市场,及时把握研发动态,积极参与市场竞争,进而提高产品 的 【预习成果展示交流】(自主学习反馈) 【合作交流深究及活动题解析】

高中地理《区域发展差异》教案35(湘教版必修3)

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带的经济社会特征,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2、理解三个经济地带的主要优势特征和各自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区域经济差异和因地制宜的思想以及三个经济地带协调发展的思想。 3能正确分析理解各经济地带应如何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地发展本地经济。、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1)三个经济区的优势特征、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 2)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意义。 2、难点:各区应如何因地制宜、互相协作、协调发展。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具学具准备: 挂图;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电脑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等 六、教学步骤: [复习]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讲了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和它们的经济差异及其地带性差异的影响因素。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三个经济地带是什么?划分依据是什么?差异突出表现在什么方面?差异的影响因素是什么?(分别找同学回答)。 [导入新课] 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我们在学三大自然区时学了它们各自的特征及其差异,那么三个经济地带的各自特征是什么?存在怎样的差异?其发展方向如何?好,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 [板书] 1.4 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差异和发展。 [活动] 同学们看课本P13—15关于东、中、西三个地带的内容,同时思考它们各自的

所处位置、优势条件、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各区如何协调。(留15分钟给学生)(教师在黑板上作表格) (15分钟后,和同学们一起填表作板书。) [板书] 一、三个经济地带的位置、优势条件、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及其相互协调。 [补充说明] 解决东部资源短缺这一问题,我们采取了跨区域工程如西气东输、西电东输(如三峡工程);西部发展落后,我们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使东中部的资金、人才、技术等支援西部。同时还有很多措施如国家的财政措施、税收政策等。希望同学们可以多看一些这方面的电视片或到有关网站查询。

区域发展阶段及特点

区域发展有哪三个阶段?分别有什么特点? 区域的发展在高中地理必修3中以阅读的形式给出的,然而在一些资料上出现了相关知识这里整理了一点常考内容。 从时间上,呈阶段式递进;从空间上,有一个由点到线再到面的过程。区域发展指一般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为主要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1、初期阶段: 概念:区域早期发育阶段。 特点: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对资源的开发;区域空间结构比较简单,城镇很少,此外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工业化起步时缘于本阶段的剩余劳动力和剩余产品。 人地关系: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比较微弱,人地关系基本协调 2、成长阶段 概念:区域的中期发展和成熟阶段。 特点:人类开发资源的能力大大提高,并伴有盲目性、掠夺性、破坏性的开采;工业和城市迅速扩张;区域内部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变得越来越复杂;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人地关系:人地关系趋于紧张,人地步协调表现的比较明显。 主要问题:资源面临枯竭;发展空间受到制约;环境污染加重,环境受到明显破坏 3、转型阶段

概念:区域整体发展呈现萎缩阶段。 特点: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加重,地价上涨,劳动力价格提高等 表现:区域原有优势逐渐丧失,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停滞,产品市场竞争力下降,效益降低,导致区域经济整体萎缩,并带来高失业率、人口减少等问题。由于区域经济结构还未进行调整,污染进一步加剧。 4、再生阶段: 特点:通过采取措施,区域产生了新的增长活力。 区域发展措施:寻找新的发展空间,调整区域的产业结构,大力治理污染,改善地区的投资环境。 人地关系:逐渐由紧张走向协调 三分法: 初级阶段 在区域发展初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因素较少,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也比较微弱,区域内部人地关系基本协调。在这个阶段,区域内往往城镇很少,空间结构比较简单。 成长阶段 在区域发展的成长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开发的规模越来越大,城市和工业区迅速向外扩展,区域内部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渐趋复杂,呈现由点到面的发展局面,产业又集聚走向扩散。在这一阶段,人地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开始出现明显的不协调。 转型阶段

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1、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2、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4、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5、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1、历史基础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历史差异,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实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 2、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指一个地区与周围各种社会经济事物关系的总和,包括位置关系、地域分工关系、地缘政治关系、地缘经济关系以及交通、信息关系等。区位条件作为经济区域的成长基础,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在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决定性作用。 3、制度因素 中国的改革,发展了市场经济,也同时造成了富裕的城市和东部地区更加富裕,贫穷的农村和西部地区更加贫穷,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4、政策倾斜效应 政策的倾斜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5、人力资源差异 区域间人力资源差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有思想文化因素和教育共同组成的人力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应当看到,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思想文化和教育存在着较大差异。 (三)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评价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积极意义 (1)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2)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 (3)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给落后地区造成一种压力。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消极影响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制约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损害落后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加剧区域经济的矛盾。(3)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不利于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实现。 (4)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不利于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四)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政策思路 1、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之下,各地区经济都应融于世界经济体系之中。 2、遵循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继续允许和鼓励有优势的地区发展得更快、更好,以此引领全国经济发展。 3、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缓解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趋势。 4、落后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发挥自身优势,赶超发达地区。

第二节 区域发展阶段

第1章第2节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为主体 B.缺乏拥有雄厚实力的大型中心城市 C.一般不存在资源不足、环境污染问题 D.整个区域处于不平衡状态 解析:区域发展的早期传统农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工业还不发达,工业大都是在本地丰富资源、劳动力的基础上,或是利用便利的运输条件发展起来,故一般不存在资源不足、环境污染的问题。这个阶段大多数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整个区域处于低水平的平衡状态。 答案: D 2.关于工业化阶段区域发展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二产业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一和第三产业的比重下降 B.中心城市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幅度加强,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 C.整个区域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高,区域内的经济差异减小 D.产业结构比较简单,主要利用本地资源发展工业 解析:工业化阶段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推进,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这一阶段中心城市的发展速度要显著地高于区域的平均发展速度,区域经济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增长态势。产业结构也趋于复杂化,不仅利用本地资源,还常从外地输入资源,工业生产产生的环境污染也较为严重。 答案: B 匹兹堡在17世纪后期只是一个皮毛贸易站,1758年被英国殖民者夺取,两个多世纪以来,主要职能几经改易,人地关系也由简单变得复杂。读下图,回答3~4题。

3.20世纪50年代后,“钢都”匹兹堡走向衰落,其原因不包括() A.资源枯竭B.劳动力素质低 C.企业老化,技术落后D.环境污染严重 4.匹兹堡再生阶段向“知识城”转化,对我国面临类似困境的工业城市的启示是() ①运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②将无增长潜力的企业搬向郊区 ③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④治理污染,改造投资环境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二战后,匹兹堡走向衰落主要是受经济、技术、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老工业区多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 答案: 3.B 4.C 2010年初陕西榆林地区“乌金(煤)遍地”,数年前,该地“村村点火,处处冒烟”,被人们戏称为“黑三角”。据此回答5~6题。 5.在资源开发初期,当地适合发展() A.食品工业B.高耗能工业 C.农产品加工工业D.高技术工业 6.近年来,该地区逐渐形成下图所示的发展模式。有关该模式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实现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双重效益②该模式体现了清洁生产过程③该模式延长了产业链,形成了集聚效益④该模式体现了“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过程

2案例教学实务一区域发展阶段的划分实务

(二)区域发展阶段的理论 1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关注的标准主要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基准点.通过考察总产值结构变动和劳动力分布结构变动.并把结构变动置于三次产业结构的划分框架中.揭示出劳动力和产值均有向第三产业转移的趋势.其工业化5阶段如表1。 表1工业化五阶段产值和劳动力比重(单位:%) 2霍夫曼工业化阶段指标 较早研究工业化阶段划分的是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他在1931年出版的《工业化阶段和类型》中提出霍夫曼比例,即消费资料工业产值和资本资料工业产值的比值。他首先将全部产业分为消费资料产业、资本资料产业和其他产业三种类型,把工业发展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表2)。 表2:霍夫曼工业化阶段指标 3、钱纳里的人均收入6阶段理论 钱纳里等人从结构转变过程的角度将各国人均GDP水平划分为6个变动时期(钱纳里,1989),如表2所示。表中第2-4阶段是工业化时期,第1阶段和第5-6阶段分别是初始时期和发达时期。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是提高工业化水平的目的和最终归宿。该指标综合反映了工业化的经济效益,因此,钱纳里模型已成为评价工业化阶段的标准理论。

表3 钱纳里的人均收入6阶段(人均GDP) (注:1970年与1964年美元的换算因子为1.4,1964年与1996年的换算因子为6.2,是由郭克莎计算的,请参考郭克莎:《中国工业化的进程、问题与出路》,《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1996年与2000年、2005年的换算因子分别为1.065、1.202,是由陈佳贵等人根据美国经济研究局(BEA)提供的美国实际地区生产总值数据(以2000年美元为基准)计算的,请参考陈佳贵等:《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资料来源:钱纳里等《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1989年版) 同时钱纳里在实证部分给出了不同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的变化特征:第二产业的比重超过第一产业,工业化进入中期第一阶段;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到20%以下,第二产业比重高于第三产业并在GDP中占最大比重时,工业化进入中期第二阶段;第一产业下降到10%左右,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到最高水平,工业化达到基本实现阶段。 表4 工业化不同阶段的标志值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钱纳里等(1989,p.91-98)、库兹涅茨(1999,p.347-360)、科迪等(1990,p.17-18)、郭克莎(2004)、魏后凯等(2003,p.2-8)等有关资料整理。)

第1讲 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区域发展阶段

一、区域的基本含义 1、区域的含义 区域通常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2、“区域”的特征 (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有显著的差异性 东部季风区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例题1.目前,广东省区域划分为珠三角、粤东、粤西、 粤北四个板块,这对分类指导、推动各地区发展起到 了重要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了更好地体现 区域特点,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各地区发展,有人建议 根据广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划分为“珠三角”、“沿海 欠发达地区”、“山区”三个板块。读右图,完成1~2 题。 1.区域的划分应依据一定的指标,新划分方案中的三 个板块主要考虑() A.区域面积大小B.历史沿革差异 C.经济发展状况D.自然和交通条件 2.关于三个板块以及广东省实施的发展策略,不正确的是() A.珠三角板块优先发展,转变经济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和自主 创新能力 B.沿海板块加快发展,大力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构建沿海经济带 C.山区板块保护发展,以生态保护为主形成生态屏障 D.广东省内各板块发展策略不同,将导致区域发展更加不平衡 3、区域空间结构 (1) 影响因素:主要有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2) 组成:从经济活动的角度看,区域空间结构是由区域核心、网络系统和外围空间共同组成的。 (3) 区域差异研究的目的:为选择区域发展方向、调整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提供依据。 例题2. 一首唐诗这样描述某地区景象:“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结合下图,回答3~4题。

区域发展差异(教案)

《区域发展差异》教学设计 太白中学卢文斌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带的经济社会特征,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2.理解三个经济地带的主要优势特征和各自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区域 经济差异和因地制宜的思想以及三个经济地带协调发展的思想。 3.能正确分析理解各经济地带应如何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地发展本地经济。、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1)三个经济区的优势特征、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 2)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意义。 2.难点:各区应如何因地制宜、互相协作、协调发展。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电脑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等 六、教学过程: [复习]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讲了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和它们的经济差异及其地带性差异的影响因素。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三个经济地带是什么?划分依据是什么?差异突出表现在什么方面?差异的影响因素是什么?(分别找同学回答)。 [导入新课] 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我们在学三大自然区时学了它们各自的特征及其差异,那么三个经济地带的各自特征是什么?存在怎样的差异?其发展方向如何?好,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 [板书] 1.4 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差异和发展。 [活动] 同学们关于东、中、西三个地带的内容,同时思考它们各自的所处位置、优势条件、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各区如何协调。(留15分钟给学生) (教师在黑板上作表格)(15分钟后,和同学们一起填表作板书。) [板书] 一、三个经济地带的位置、优势条件、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及其相互协调。

地带位置优势条件存在问题发展方向 东部濒临海洋,是中 国开放的门户, 基础设施最好, 城市化、科技水 平最高 主要农业基地、工业 区,交通尤其海运便 利,城市化、科技文化 水平高;国际化 能源、原材料不足, 环境污染严重,江 河下游洪涝多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成为人 才信息基地,参与国际竞争; 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农业; 发挥技术创新优势,产品向 高精尖发展 中部位于中国腹地, 担负承东启西 的作用 能源、矿产丰富,农林 牧产品重要产区,有色 金属重工业发达,对俄 罗斯和蒙古的边贸有 优势 山西煤炭外运不 足;黄土高原水土 流失;东北森林过 度砍伐;水患、风 沙危害 发挥资源优势,建设能源、 原材料基地;建商品粮、农 林渔基地;东西交通建设; 通信和生态环境建设 西部位于西部边远 地区、少数民族 聚居区 有70%的国境线,利于 沿边贸易;能源、矿产、 旅游资源前景可观;西 南水利资源充足 工业基础薄弱,科 技文化欠发达,交 通落后,西北土地 荒漠化严重,西南 交通困难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巩固和 加强农业基础,大力发展水 利、交通、通信、电网及城 市基础设施,充分发挥三线 建设形成的基础和能力 协调加强东部与西部的联合,协调三个地带互补发展;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 [补充说明] 解决东部资源短缺这一问题,我们采取了跨区域工程如西气东输、西电东输(如三峡工程);西部发展落后,我们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使东中部的资金、人才、技术等支援西部。同时还有很多措施如国家的财政措施、税收政策等。希望同学们可以多看一些这方面的电视片或到有关网站查询。 [叙述] 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有关“西部大开发”的内容。 [板书] 二、西部大开发 [叙述] 请同学们看图看西部大开发的西部与我们所讲三个经济带的西部是否一样?从图中可见这里的西部是大西部。近些年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由于各种原因使得区域差异加大,尤其是东西差异更为突出。为了使区域间协调发展,提高西部人民的生活水平,我国实行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它的意义是1、加强了地区间的联合,实现地区的协调发展(如利用中西部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可以把部分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和部分高能耗、高原料消耗、大运输量的企业由东部转到中西部,在中西部地区发展适宜就地加工的农牧产品加工

区域发展阶段

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考纲: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基础梳理】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格局 【实战演练】 一轮用书P176T29(3)(已做) 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考纲: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基础梳理】

◇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气候角度):亚季与温季界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界线=800㎜等降水量线经过; 亚热带与暖温带界线=4500℃等积温线经过;一月均温0℃等温线经过 (水文水系角度):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界线;有结冰期与无结冰期 (植被角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温带落叶阔叶林界线 (地形角度):黄土高原与汉水谷地界线 (农业):水田与旱地界线=水稻与小麦界线;一年两熟与两年三熟界线 【方法提炼】区域差异的一般步骤 (1)分析各区域发展条件及原因 (2)进行区域差异的比较:优势、限制性条件 10+1+1)书P22图 矿产、油气、水能、土地资源丰富(图册P170) ① 基础设施落后;②人才、资金、技术匮乏 ③生态脆弱 ① 加快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 ②加快科教和人才培养,推进技术革新 ③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发展特色产业 ③生态脆弱 书 P23 海陆分布 地形 洋流 气候 植被 气候 植被 地形 人类活动 农业发展水平、农业结构、农业地域类型、农产品种类、农业发展的条件 工业发展水平、工业部门、工业地域、工业布局及结构调整方向 方式、通达度 数量、规模、布局及发展 人口变化(自然增长、迁移)人口结构

【实战演练】 (2014浙江卷)区域人口对资源压力指数是全国某资源人均占有量与区域该资源人均占有量之比, 1.四省相比,叙述正确的是 A.人均GDP 水平越高,则人口对水资源压力越大 B.城市化水平越低,则人口对耕地压力越小 C.人均GDP 水平越高,则城市化水平越高 D.城市化水平越低,则人口对水资源压力越小 2.四省相比,关于产业发展条件叙述正确的是 A.青海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条件最佳 B.河南发展耗水较多的产业条件最佳 C.浙江发展用耕地多的产业条件最佳 D.黑龙江发展商品农业耕地条件最佳 2013年12月,安徽省人民政府颁布(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主要规划目标到2020年),从开发内)。完成3、4题。 /m 例 3.图中代表重点生态功能区、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的分别是 A.Ⅰ、Ⅱ、Ⅲ B.Ⅰ、Ⅲ、Ⅱ C.Ⅱ、Ⅲ、Ⅰ D.Ⅲ、Ⅰ、Ⅱ 4.三类区域中 A.区间人口迁移主要由Ⅱ区迁往I 区 B.铁路建设成本Ⅱ区一般大于Ⅲ区 C.商业网点密度Ⅲ区一般大于Ⅰ区 D.承接省外产业转移的主要是Ⅱ区 (2010浙江卷)5.中国科学院构建的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体系,由生存、发展、环境、社会和智力五个支持系统组成。其中生存支持系统与生存资源禀赋(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等)、农业投入水平、资源转化效率等有关。发展支持系统与区域发展水平(区域产业结构等)、区域发展成

第三节 区域发展差异 [教案]

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教案) 【学习目标】 1、知道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范围。 2、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时空发展状况。 3、通过比较,分析我国的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差异。 4、知道我国南北方的区域差异,限制性因素和发展方向。 5、理解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 【课堂导学】 探究一、东、中、西差异 (一)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 阅读教材第13页和图1-12,思考下列问题。 ⑴、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二)东、中、西部发展差异 1、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阅读教材第14页的图1-13,思考。 ⑴东、中、西的国内生产总值有何差异? ⑵东、中、西发展的速度有何差异? 东部经济发展水平高,发展速度快;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 2、产业结构差异 阅读教材第14、15页的图1-14,完成下列问题。 比较我国三个地带三次产业结构的差异,说明形成差异的主要原因,再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

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第二、三产业的发展。 〖活动1〗(教材第15、16页)读图1-15、1-16,回答问题。 ⑴说一说该市三次产业结构和轻、重工业比例的变化情况。这种变化趋势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该城市第一产业的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基本稳定,第三产业的比重迅速上升。从工业结构来看,轻工业比例大幅度上升,重工业比例逐步下降。 作用:第三产业比重迅速上升和轻工业比例大幅上升能活跃市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推动城市化的进程,促进经济的发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 ⑵试从三次产业的构成及其工业内部轻、重工业所占比例两个方面,对该市2001年的产业结构进行评价。 从三次产业的构成来看:第一产业比重仍然过大,第二产业需要进一步发展,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从工业内部轻、重工业比例来看: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相对较弱,应进一步加强轻工业的发展。 3、工业化与城市化差异 4、对外开放的区域差异 阅读教材第18页,完成下列问题。

区域发展差异

区域发展差异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目标:▲1.东、中、西差异①了解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②理解并掌握我国东、 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③掌握我国改革开放的区域差异(时空发展状 况) ▲2.南方与北方①了解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划分②理解并掌握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区域差异、限制因素及发展方向 ▲3.西部大开发①理解并掌握我国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及意义 教学重点:1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 2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区域差异、限制因素及发展方向 3.我国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及意义 难点: 1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2.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意义 教具准备:1 中国政区图 2 PPT课件 3.中国政区空白图(学生人手一份) 教学方法:启发式图表阅读、分析、归纳等方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我国地域辽阔,不仅自然地理区域差异大,经济发展也存在着很大差异。因 此,我国的国土整治既有其不同的自然地理背景,还有其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差异。在学习了中国自然地理差异后,我们将学习探讨我国区域经济的差异问题。 板书: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 开始新内容: (承接)根据我国自然资源的分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我国客观上存在着东部沿海、中部和西部三个有差别的经济地带。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了解有关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经济差异和经济差异的形成原因,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时空分布等知识。板书:一东、中、西差异 过渡:(背景介绍)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基本上是按照1983年国家计委在制定第七个五年计划时的提法。当时根据自然资源的分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把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经济地带,目的是为了正确处理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关系,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发展它们相互间的横向联系,逐步建立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层次不同、规模不等、各有特色的经济“网络”。从现在看,这种从沿海到内陆的经济差异也是客观存在,不可回避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