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比较文学研究生考试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研究生考试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研究生考试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研究生考试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研究生考试复习资料(1)

比较文学绪论

1、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的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的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是:跨越性(跨国、跨文明、跨学科);四大研究领域是: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总体文学研究。

3、三大学派及其主要代表人物、代表作和代表观点:

(1)法国学派:影响研究。四大代表人物: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

巴尔登斯伯格:《比较文学:名称与实质》,加强实证性,加强科学性,使比较文学研究落到实处,强调用具体材料支持研究。

梵·第根:《比较文学论》,“比较”两个字应该全部摆脱美学含义,取得一个科学的含义;将比较文学研究划分为“物质”和“形态”两类,由此产生“流传学”、“媒介学”和“渊源学”。卡雷:《比较文学评论》,比较文学“精确化”工作,比较文学不是并列的平行比较,而是实证性的关系研究,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

基亚:《比较文学》,坚持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重视不同民族作家之间的精神联系,这种精神联系必需是事实上存在而不是任意猜测。

(2)美国学派:平行研究。代表人物:韦勒克、雷马克、韦斯坦因。

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对法国学派只注重事实联系的研究方式发起攻击,主张进行跨学科和平行研究,把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综合在一起,正视“文学性”问题。

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提出一个关于比较文学的定义,全面而集中地代表了美国学派的主张;批判法国学派“实证主义”保守态度,主张开展“跨学科研究”。

韦斯坦因:《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建立发展以“比较诗学”、“类型学”、“跨学科比较”为主,并拓展原属于影响研究的“主题学”、“文类学”等领域,扩展比较文学研究领域。并未完全否定法国学派,将两者相结合,形成由“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构成的欧美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经典模式。

(3)中国学派:跨文明研究。代表人物:卢康华与孙景尧、陈挺、乐黛云、谢天振等。

卢康华、孙景尧:《比较文学导论》(我国第一部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专着,1984年出版)

乐黛云:《中西比较文学教程》(1988年高等教育出版社),比较文学是一门不受语言、民族、国家、学科限制的开放性文学研究学科。在世界文学的背景上,通过比较寻求各民族文学特点和文学发展的共同规律。

陈惇、孙景尧、谢天振主编:《比较文学》,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

4、发生发展历史(略,参考):

(1)德国学者、作家歌德最早提出“世界文学”观念(1827)

·作为一门学科,比较文学兴起于19ct下半叶

·1877年,梅茨尔在匈牙利的克劳森堡创办世界上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世界比较文学报》·1887年德国科赫创办比较文学杂志《比较文学杂志》,被视为德国比较文学的正式开端。·【英】波斯奈特于1886年发表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比较文学理论的专着《比较文学》·1895年,丹麦勃兰兑斯完成《十九世纪文学主流》,成为一部比较文学巨着

(2)作为一门现代学科在中国出现是20C20年代末30年代初

·1931年傅东华从英文转译法洛里哀《比较文学史》,1937年戴望舒翻译梵·第根着作《比

较文学论》

1、流传学:从给予影响的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为终点的接受的情况,包括文学流派、文艺潮流、作家及文本等在他国的际遇、影响及被接受的情况

特征:流传学是“实证性”的“文学关系”研究

研究范围:

(1)接受者国家和作者对作为放送者的外国作者的认识(包括其评价、介绍等)

(2)接受者受到放送者哪些具体作品的影响及对放送者的评价

(3)接受者是否模仿放送者,模仿了哪些方面,如文体、风格、思想、情感、主题、背景等

(4)接受者是直接还是间接接触作品;是直接阅读原文,还是通过译文或评论了解作品;译本在其影响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5)文学界、出版界、读者是怎样接受这些作品的,他们的反应和情感是怎样的

(6)作品的传播情况如何,哪些阶层受影响最广

(7)影响的程度是肤浅的,还是深刻的

(8)影响的时间是短暂的还是长久的

(9)是什么帮助人们接受影响并影响成熟;是什么造成接受者对影响的选择

(10)是什么影响确立了放送者在接受者眼中形象和地位

2、渊源学:又称为源流学或源泉学,属于影响研究范畴。它是指以文学接受者为出发点,去探寻放送者的影响,也就是在比较文学视野中,揭示某一文学现象或作家主题、题材、人物、情节、风格、语言等外来因素,是一种对跨国影响渊源的实证性追溯和研究。

研究方式:

(1)从影响的方式看,分为印象、口传和笔述

(2)从影响放送者角度,分为孤立的渊源,集体的源流

与流传学区别:其根本区别在于,流传学研究的起点是明确的,它的落脚点在“放送者”对“接受者”的影响,而渊源学研究却是站在“接受者”的角度,其终点是明确的,但它所受影响的发送点——或者说影响的源头是不明确的。

3、媒介学是与渊源学相对的一个与影响研究有关的术语,它是影响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外国作品进入本国的方式、途径、手段及其背后的因果规律。

理论和方法:

(1)个体媒介,常常是个体对个体,或个体对群体的影响。如闻一多《剑匣》与丁尼生《艺术的宫殿》

(2)团体媒介,是指外国文学研究者的团体,如沙龙、杂志社等。如周作人、叶圣陶等的“文学研究会”,郭沫若、郁达夫等的“创造社”

(3)文字资料媒介

4、文化过滤是研究跨异质文明下的文学文本事实上的把握与接受方式,它是促成文学文本发生变异的关键。文化过滤指文学交流中接受者的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对交流信息的选择、改造、移植、渗透的作用。也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发生影响时,接受方的创造性接受而形成对影响的反作用。

(思考)为什么说文化过滤必然导致文学误读?请结合两种语言互译中的具体实例来说明。

5、译介学是比较文学变异学中研究语言层面的变异的分支科学,它关注的是跨语际翻译过程中发生的种种语言变异现象,并探讨产生这种变异的社会、历史以及文化根源。

“归化法”与“异化法”:施莱尔马赫在《论翻译的方法》中提出:翻译的途径只有两种:一种是尽可能的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韦努蒂将第一种称为“异化法”,将第二种称为“归化法”。

6、形象学:并不完全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形象研究,它是对一部作品、一种文学中异国形

象的研究。

简述形象学中注视者与他者的关系

(1)“意识形态”化形象:注视者按本社会的模式,完全使用本社会话语重塑的他者形象

(2)“乌托邦”化形象:注视者用离心的、合乎注视者对相异性向往的话语塑造的他者形象

(3)每一种他者形象的生成总是伴随着注视着自我形象的建构,二者相互发现、相互证明、

相互补充。二者之间大致构成狂热、憎恶和亲善三种特异的关系

比较文学的形象与一般意义形象区别(参考):

比较文学形象是作家及集体对作为他者的异国和异民族的想象物,是一个民族对异国看法的

总和。它包含的不仅是人物形象,还有异国肖像、异国地理环境等。它排除了衡量形象真伪

问题,不要求从史实和现实统计资料出发,关注的是作家在其作品中如何理解、描述、阐释

作为他者的异国异族。

7、主题学:研究的是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不同作家对相同主题的不同处理,主题学既属

于实证性影响研究,也是对并无事实联系的不同文学之间的相同主题进行比较研究。它强调

的是不同国家对相同母题、情境、意象、题材的不同处理。

母题与主题区别

母题是具体的,主题是抽象的;母题具有客观性,主题具有主观性;母题是基本叙事句,主

题是复杂句式。(参考书177页)

主题学与一般意义主题研究区别

具体而言,一般的主题研究探求的是某-一部作品或某一个人物典型所表现的思想,重点在

于研究对象的内涵,而主题学研究讨论的是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不同作家对同一主题、题

材、情节、人物典型的不同处理,重点在于研究对象的外部——手段和形式。

8、文体学是从跨国、跨文明的角度,研究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如何按照文学自身的特点来

划分文学体裁,研究各种文体的特征及在发展过程中文体的演变和文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比较文学文体学研究对象和文体划分标准时什么?

研究对象:缺类、平行(包括诗歌、戏剧、小说、散文)、影响研究

划分标准:西方:三分法,抒情类、叙事类、戏剧类

中国:四分法,诗歌、散文、小说、戏剧

中国比较文学的先驱,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人对西方文化与文学的翻译和提倡,对中外文化文学的比较可视为中西文学比较研究在现代中国的滥觞。

严复的《论世变之亟》一文对中西文化的优劣得失解析得尤为犀利,主要是用西方文化之长来揭本国文化之短。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另一个特殊人物林纾,不仅在翻译上开一代风气之先,而且在其译作序跋中,就中西小说的题材、结构、技巧和作家等方面作了颇有深意的比较。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在比较文学研究上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他的《摩罗诗力说》集中反映了其对西方浪漫主义的关注和对具有反抗品格作家的推崇。

简答一、比较文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答:真正意义上的比较文学产生于19世纪末,它的出现与19世纪整个社会的经济、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1、比较文学的诞生与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所相伴的世界主义意识直接相关。资本主义的本质就是要不断开拓世界市场,获得最大利润。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不仅促进了各国之间经济和商业的联系和交往,而且促进了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2、18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初叶席卷全欧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和世界主义文学的觉醒为比较文学的诞生准备了文学土壤。在浪漫主义运动中,斯达尔夫人的《论文学》和《论德意志》,这两部书既是浪漫主义的理论着作,又是比较文学的开山之作。

3、比较文学的兴起与19世纪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中边缘、交叉、关联学科的出现也有一定关系。

二、比较文学学科建立的标志?

答: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建立有以下几个标志:

1、理论着作的出版。1886年英国学者波斯奈特的专着《比较文学》的出版标志着人们对这门学科的研究已进入自觉阶段,而1899年法国学贝茨编订的《比较文学书目集》则为比较文学的建立提供了资料基础。

2、高校课程和机构的设置。比较文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另一标志是进入大学课堂。1896年法国学者戴克斯特在里昂大学开设了比较文学讲座,他本人成为第一个比较文学教授。1899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创立了第一个比较文学系,哈佛大学也于1904年设立了比较文学系。

3、国际会议的召开。1900年在巴黎召开的国际性学术会议把“各国文学的比较研究”正式列入议题,表明世界文坛对比较文学的承认。

三、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特点?

答:1、兼收并蓄。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吸收的民族,法国学派所创立的影响研究和美国学派提出的平行研究仍然是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方法的两大支柱,中国比较文学的理论建构主要建立在对法美俄诸国比较文学理论的接受上。

2、跨文化研究。中国的比较文学是在全球化语境下兴盛的,主张多元对话的跨文化研究成为中国比较文学的又一鲜明特色。中国比较文学一开始就意识到中西文化的隔绝和差异,采用跨文化的视野研究中外文学关系。

3、双向阐发。“阐发法”作为一种比较文学方法的命名是1976年由台湾学者提出来的,它是一种“援用西方文学理论与方法并加以考验、调整以用之于中国文学的研究”的方法。乐黛云在《中国比较文学的现状与前景》中提出了“双向阐发”的主张,即不仅用西方文学理论阐发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作品,而且也可以用中国的文论阐发西方的文学理论和作品。这种双向阐发更具平等和对话的精神。

(阐发研究:即将不同民族的文学观念、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中的一些具有内在可比性的基本问题加以相互印证,相互发现,相互阐释,并相互运用,以求把握文学的普遍规律。换句话说即在互相参照中找到共同问题,证实共同性,以达到进一步的沟通和理解。阐发研究是比较诗学中的求同研究。)

四、民族文学与比较文学的关联?

答:民族文学:民族文学是指某个民族内具有传统联系的文学,该文学必须具有区别于他种文学的性质。民族文学虽风格各异,但最根本的一点是它们来自同一文化传统。赫尔德被认为是确立民族文学观念的先祖,他认为民族文学应该是民族的,其标志便是独特性。

关联:1、美国学者韦斯坦因指出:“‘民族文学’这一术语应该从比较文学有所关联的角度来界定,因为从本质上说,民族文学指那些形成比较文学基础的基本单元。

2、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看,民族文学是研究一国本身的文学,比较文学则是超越国界的文学研究。《诗经》和《楚辞》的比较,李白与杜甫的比较,虽然用的是比较的方法,但仍属于民族文学的范围。也就是说,民族文学的内部的比较不属于比较文学的范围,比较文学最根本的一点是跨越国界。

3、在比较文学研究中,民族文学时基本单元,是研究的支撑点,比较文学则是超越民族文学范围的跨国界的文学研究。

五、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的关联?

答:世界文学:“世界文学”一词首次出现于1827年歌德与爱克曼的谈话中。涵义一:指全球文学,即通过对许多国家的文学思潮、流派、运动、作家、作品的评述写出的一部世界文学史。涵义二:指“伟大的”“经典的”作品,或者说世界公认的最好作品,如《神曲》、《浮士德》等,这里世界文学变成了“杰作”的同义词,变成了文学作品选。涵义三:即歌德所倡导的世界文学,即人们冲出民则文学的狭小圈子,放眼时间各国文学的广阔天地,通过文学交流来增进各民族和国家间的互相了解。

关联:1、歌德提倡的“世界文学”概念与比较文学有一定的联系,他主要强调各国文学之间的关系。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比较文学史家将歌德的世界文学构想视为比较文学昌盛的思想渊源之一。

2、与歌德对世界文学的憧憬相比,比较文学有自身的理论体系和原则方法,强调从比较的角度去研究。同时比较文学坚持民族文学的个性和差异性,它将通过对本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的审视和认识,追求文学和文化上的对话和共处。

六、简要举例说明流传学研究类型?

答:流传学:流传学研究作家作品或一国文学在国外的成就、命运和影响,这种研究是从放送者出发研究接受者的,是一种从源到流的探寻。根据放送者的位置可以列出三种类型:中国文学在国外,外国文学在中国,各国文学之间的交流与影响。

1、中国文学在国外。中国文学在国外是一种专门探讨中国文学在国外的形象、中国文学对外国的影响的研究类型。这种研究对于客观清醒地认识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位置和中国文学对世界的贡献具有重要意义。例,早在17世纪前后,法国耶稣会教士金尼阁就将《诗经》译成了拉丁文。《水浒传》被译成英、法、德、意、俄等12中文字在世界各地发行。

2、外国文学在中国。外国文学在中国是一种研究外国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和渗透的工作,在这方面我国有较多的成果,如歌德在中国、高尔基在中国、托尔斯泰在中国等。这些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两种文化的交汇、分歧和吸收状况,而且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外来因素是如何丰富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的,从而更好对把握中国文学的发展和变迁。梳理西方文学批评的译介情况,分析其在中国的传播、运用与变异,也是流传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3、各国文学之间的交流与影响。流传学的第三种研究类型主要涉及外国文学之间的关系,如莎士比亚对法国文学的影响,法国文学对俄罗斯文学的影响等。这类研究可以勾勒出各国文学在历史上的渊源关系和发展状况,尤其可以清楚地看到世界各国文学之间的普遍联系。

七、简述流传的方式

答:1、作家作品的国外声誉。考察作家作品的国外声誉是一种围绕个体的传播路线展开的研究,主要研究作为放送者的作家、批评家在国外的流传状况和对外国作家、作品的影响,这是比较文学应用得较多的一种。

2、文学思潮流派的传播。思潮流传主要变现为文学思潮的世界性传播。一种文学思潮一旦出现,就会迅速形成流派,然后向四面八方辐射,造成一个颇具规模的文学运动,覆盖欧洲的很多国家,并持续一个时期乃至一个或几个时代。每一种文学思潮和批评流派的产生都凝聚了各国学者的共同创造。

八、渊源学研究类型?

答:渊源学:渊源学研究文学作品中主题、题材、人物、情节、语言、风格等因素的来源,换句话说,即考察作家作品所吸收和改造的外来因素。这种研究是以影响的接受者为基点探讨放送者的溯源研究,其目的是揭示出一定的因果关系。在西方,这种研究最为成功,出版了大量的调查结果和研究着作,被认为是典型的比较文学研究类型。

1、中国文学中的外来渊源。研究中国文学究竟在历代以来受到外来影响有多少,或其影响是如何样子,将这类研究称为文学研究新途径。我国前辈在考察中国文学的外来因素上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不过主要限于中印文学关系。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外来因素则更多,在鲁迅、郭沫若、矛盾、巴金、老舍、曹禺等人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众多外国作家作品影响的痕迹。

2、外国文学中的中国渊源。这一类型探讨外国文学作品中的中国意象和情节,也包括外国作家吸收和利用的中国思想。由于中日两国悠久的文化联系,研究日本文学中的中国文学渊源,是比较文学渊源研究的一个常见话题。近代以来,中国文学受到外来文化和文学的冲击较大,因此人们大多研究中国文学中的外来渊源,而对外国所受到的中国影响的探讨相对薄弱。

3、渊源的国际性循环。这一研究超出了两国的界限而进入了国际间的普遍联系。纵观世界文学史,有些作品中的题材、人物、情节等互相借用,辗转流传,仿佛文学因素的国际旅行。

九、什么是误读?

答:误读是文化交流中一个常见名词。

1、何谓误读,是异质文化在交流过程中通过接收、过滤,进而出现的一种必然现象。人们在接受外来文化时,即吸收外来文化本身携带的信息,也有接受者所处文化氛围发出的信息,误读正是在这两种不同文化的抗拒和同化的冲突中产生的。

2、从阐释学的观点看,误读在文化交流中是必然的,其根本原因在于读者的接受期待。

3、误读又可分为不自觉的误读和有意误读。在文化交流中大多数误读是不自觉的,有意误读中则可能有权力和意识形态因素的介入,有时这两种误读交织在一起。

4、尽管人们在接受中存在各种误读,但并不会因噎废食,放弃文化和文学的交流。随着视域的融合,人们的认识不断深化,会更加接近对象。在这个意义上,误读又是不断变化的。

十、什么是创造性误读?

答:1、创造性误读:是指主体对于对象的有目的的选择,通过吸收和改造异质文化中的某种因素,创造出一些新的形式。是否产生新的因素是创造性误读与一般误读的根本区别。

2、就文学创作而言,创造性误读是艺术成熟的表现,庞德的意象诗和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就是在吸收中国传统文学和戏曲的基础上的创造性误读。更多的创造性误读是一种视域融合,即接受者与外来因素的同时改造,是在充分理解外来因素的基础上的贯通,它创造出来的是一种新质。

十一、什么是媒介学?

答:媒介学主要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学之产生联系和影响的具体途径和手段。也就是说,它研究的中心是作品在交流中的“中间环节”,即研究一国文学时怎样传播到另一国的。

1、媒介的变迁:

①口头传播,其方式主要有歌谣、传说和神话等形式。

②文字传播,文字和书写代替口头传播的形式,书写流传包括书籍、报纸和杂志等媒介形式。

③视像传播,主要有电视和电影等方式。

④网络传播,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尤其是网络媒介及新兴的移动网络的崛起,是传播媒介上又一次重大

的变革。

2、媒介的承担者:

①个人媒介。指将一国文学介绍、传播到另一国去的个人。人们借助这些人的介说,得以了解他国的文

学状况。可分为接收者国家的个人媒介,放送者国家的个人媒介,第三国的个人媒介。

②团体媒介。文学社团、文学派别和书局,还有民间流传,人们旅行、迁徙的过程旅居他国的侨民。

③环境媒介。特殊的地理位置所形成的沟通渠道,“丝绸之路”,唐代长安。

3、译介学的研究对象:

①文学翻译史。将文学翻译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发展线索进行史的描述的方式,这种研究可以看出两种

(或数种)文化、文学交流的历史轨迹。

②翻译大家及其译着风格。在对译者的研究中,对译者的生平、知识结构的了解是必要的。此外,参考

译者所写的序跋,对我们了解译者对原着的态度和看法,以及他关注和感兴趣的焦点等也无不裨益。

③译本的文化研究。对同一原着不同译本作比较研究,可以发现接受国文学趣味乃至语言和文化的变化。

4、媒介学的其他传播方式:

①改编。改编是按照一定原则对外国原着的内容和形式加以改写,使之更适合本国国情和读者接受习惯。

②评介。评介是指将一国文学写成评论或介绍文字,通过书报杂志让另一国的人们了解。评介包括对国

外文学的综论、书评等。

③借用与仿效。借用是指作家对业已存在的故事、情节、事件,包括作家对前人的作品的再加工和重新

处理。仿效是指”处于某种艺术目的,作家的风格和内容便显出别的作家、别的作品、

甚或某一时期的风格特征。

十二、什么是主题学?

答:主题学是比较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认为“是在19世纪从德国的民俗学热衷培育出来的一门学问”。主题学研究文学作品中内容的某些基本问题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文学中的表现方式,和不同国家的作家对这些问题的态度和看法。它既可以对某种题材、人物、母题或主题在不同民族文学中的流传演变作历史的追寻,也可以对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中类似的题材、情节、人物、母题、主题作平行研究。

主题的特征:

1、具有抽象性,它是对故事中的人物、情节的抽象。

2、丰富性,文学作品的形象性本身提供了丰富的内涵,这不仅表现在一些篇幅浩大、多线条发展的长篇小说中,也表现在一些具有哲理的短篇小说里。主题的丰富还表现为某种程度的矛盾性。

主题由不同层次的因素构成,与主题学相关的还有母题、题材、意象这些概念。母题是主题最基本的成分,歌德认为母题是“人类过去不断重复,今后还会继续重复的精神现象。”对文学的构成来说,母题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它是主题的最小要素,另一方面母题又具有强大的生成力。即可以利用的整个母题库相对而言是比较小的,但这些母题可以变换出大量的故事。

十三、主题学的研究范围(狭义)?

答:从比较文学方法论入手,将主题学的研究范围分为两大类:题材史与主题学(狭义)。

狭义主题学探讨各国文学间没有联系的相同或相似的内容如主题、题材、人物和环境等因素的异同,属于平行研究。

1、文学中人类永恒的经验。这是对文学作品中主题思想的研究。在世界文学史上,爱情、死亡、追求等这些人类永恒的经验常常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或不同民族的文学里经常出现并且不断被不同的作家所采用。

2、文学所表现的人类与社会、自然的冲突。这是对作品情节的研究,人类与社会、自然的冲突主要包括命运冲突,幻觉与现实的冲突,责任与伦理的冲突等。

命运冲突是古往今来的叙事作品中常见的主题之一,主要表现为主人公受到冥冥之中的命运之神的拨弄,出于不可抗拒、无法逃避的境地。责任与伦理的冲突不仅是中国古代戏曲、话本经常出现的主题,也是西方古典悲剧的基本冲突之一。

3、常见的相似人物类型。这是各国作品中人物的比较研究,民族形象、职业形象、社会阶层形象等都属此列。相似人物的比较研究在中国比较文学论文中颇多。

4、自然现象及其所体现的哲理。各国作品中的自然现象如天空、高山、海洋和四季的变化等,经过几千年来诗人的吟颂和作家的描写,已经成为各民族的象征,获得某种特定的含义,因而也成为主题学的研究对象。

十四、主题学研究的价值?

答:了解和运用主题学的理论和方法,无论对于作家作品的研究,还是扩展学术视野,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1、主题学与作家研究。探讨不同作家对同一或相似主题的处理,可以窥视不同作家的创作思想和创作个性,这是研究主题学的价值之一。

2、主题学与作品研究。一国文学往往有一些独特的特征,这些特征放在本民族的文学史中也许不太明显,但借助比较文学的视野,用主题学方法探讨,就会使这些特征辉映得更加鲜明,使我们对各自的特点认识得更加清楚。不仅如此,通过分析不同国家相似主题的作品所呈现的差异,还可以更好地把握不同文本的艺术特征。

3、主题学与文化研究。主题学的研究不仅仅限于文学,它不可避免地走向文化研究。主题学的研究不

仅帮助我们认识人类文化的特征,而且有助于我们从世界范围认识文学的某些普遍规律乃至人类的某些共同性。

归根结底,主题学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各地多姿多彩的文化和人胜,包括各自的优势和不足,人生的可爱和局限,从而更好地把握人生和享受人生。

十五、什么是文类学?

答:文类学:是专门研究文学类型在不同国家的发展历史和理论的分支学科。在比较文学未涉足文类这一领域之前,文类研究主要限于一国文学范围内,通常的做法或按一定的标准对本国文学加以分类,或从历史的角度梳理某种文学类型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特征:1、文类学即探讨文学的类型在不同民族文学中的渊源流变过程,也研究和比较各种文类在不同民族文学中各自的发展历史及特征。

2、在比较文学中,文类学是最有共同性的领域之一。同时,文类学又是一种具有可见性的研究。

3、文类学侧重于文学文本的研究,主要立足于文本中各因素异同的研究。

十六、文类学的研究类型?

答:1、文类的历史研究。文类的历时比较式从史的角度探讨某一具体文学样式的形成及其在各国流传过程中的变化和增衍,它强调的是“事实联系”。在文类学的历时比较中,还应充分注意到文类在不同国家流传时形式上的变化。

2、文类的共时比较。所谓文类的共时比较,即打破时空界限,研究没有关联的国家之间相同或相似的文学类型,以探寻文学发展的规律和各民族文学的特征。文类的共时比较侧重研究不同国家间相同或相似文类的构成因素,构成形态和表现方式、技巧上的异同。

3、缺类研究。探讨某一文类在某一或某些国家一度存在或盛行,而在其他国家没有出现的现象,叫做缺类研究。换句话说,一些国家的某些文学体裁和样式在另一些国家没有直接对应的形式。缺类演技不可避免地导向文化研究,通过发掘和阐发文类的缺失现象,加深对个民族文化心理、审美特点的理解。

十七、研究文类学的意义?

答:1、建立文类的国际联系。通过文类学的研究,在国际范围内对文学加以必要的综合,以建立文类的国际联系,在此基础上,通过不同国度文类的比较,更好地认识本国文学在世界格局中的位置和特色。

2、了解作家的艺术贡献。文类学可以通过研究文类的演变理解作家,文类学侧重于把握作家的艺术成就和他在创作形式和技巧上的创新。

3、促进文学史和文学理论的研究。文类学的意义还在于通过把握文学的发展和变化,进一步促进文学史和文学理论研究的深入。一国文学、文类的不断发展一方面是对本国文学传统的继承,另一方面也受到外类文学的影响。通过对本国文类在外来因素渗透下的嬗变和发展的分析,可以拓宽文学史研究的视野。

十八、比较诗学的研究范围?

答:1、文艺理论批评体系的比较研究。文艺理论批评体系的比较研究是一种整体比较,包括不同批评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思维模式、研究方法、理论构架、文学规律和特点的比较研究。

2、理论范畴和批评术语的比较研究。对具体概念范畴的比较研究是比较诗学必须面对的问题。比较诗学中的范畴研究还包括对外来术语的辨认、消化和运用以及接受国对这个术语的理解和改造。

3、理论大师或批评大师的比较研究。在中西文论的发展历史中欧冠,出现了许多杰出的理论家和批评家,对这些理论家批评家的比较研究,无疑将进一步加深对中西文论的认识。不同国家没有直接联系的文论家、批评家的理论观点和批评实践是比较诗学关注的方面之一。探讨某些文艺理论家、批评家对各国文艺理论批评的影响也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研究某一理论家、批评家的思想来源,也是比较诗学的一个方面。

十九、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

文学和艺术遵循三个基本途径:即两者的关系、影响和综合。从研究方法上说,既可以是历史性的因果联系研究,又可采用基于一定框架下的平行研究。

1、文学如何通过借鉴绘画的因素来丰富自身?

答:(1)从绘画中获取技法。由于绘画艺术手段的直观性,小说家有意识地学习绘画中的基本技法,包括色彩、线条、光线和构图等。绘画给文学的启发还表现在对题材的选择上。

(2)借鉴绘画的空间意识。文学作为时间的艺术是与它所运用的媒介——字词联系在一起的,而一些现代诗人和作家在寻找新的表现方式和技巧是越来越注重空间感觉的原理。文学创作和理论上的“视角主义”和“场景描绘”是文学向绘画借鉴空间感的方式。

(3)中国古代文论与画论。中国古代文论是一个具有很强包容性的系统。由于中国古代诗画多有关联,中国古代文论从绘画理论中受惠颇多,画论中的术语和思想常常被运用到诗文理论之中。

2、文学如何通过借鉴音乐的因素来丰富自身?

答:(1)对音乐技巧的吸收。文学对音乐结构和节奏的借鉴表现在叙事文学上。音乐中有一种通过主导动机的反复出现来标明特定情景和壬午以加强结构的方法,文学中也常采用这种主导动机的方式,通过重复使作品的某些意蕴得到加强,或在结构上形成呼应。

(2)对音乐本体性的追求。这种追求首先表现为音响的运用,更重要的是表现为对音乐语言的抽象性、含混性的仰慕。对音乐本体的追求,是音乐成为文学的“理想自我”。

(3)文学理论批评与音乐。两者关系可分为两方面,一是在批评的过程中用听音乐的方式感受作品,形成阅读文学的新模式;二是文学批评本身吸收音乐的理念和方法。

3、文学与影视艺术的关联

答:(1)文学与影视的联姻。影视与作为“母本”的文学有隔不断的联系,其沟通的基础在于它们都需要叙述。文学是影视艺术产生的重要基础,影视使文学作品得到广泛传播。在影视和文学的有效合作中,两者实现了“双赢”。

(2)影视冲击下文学的革新。在以影视为代表的新型艺术的冲击下,文学创作出于不断翻新之中。文学在与影视的互动中不断探索新的表现方式,影视的要求也正在改变着书写文字的语言和结构。

(3)文学的魅力。以直观的形象为特色的影视艺术不可能取代以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的文学。

二十、文学与社会科学

答:文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十分密切,对文学作理性的、思辨的、科学的分析研究的文艺学本身就属于社会科学的范围。

1、文学与宗教的关联?

(1)文学史与宗教。在中外文学发展史上,宗教对文学发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影响,两者之间具有密切复杂的关系。

(2)文学创作与宗教。宗教对文学的影响首先表现在作家身上,其次宗教为文学提供了素材和意象,第三,宗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丰富了文学艺术的表现技巧。

(3)文学批评与宗教。在西方,提到宗教对文学批评的影响,很自然想到阐释学的历史。现代阐释学将传统阐释学方法论性质的研究转变为本体论性质的研究。

2、文学与哲学的关联?

(1)哲学对文学的滋养。哲学对文学的影响往往通过体现作家精神人格象征的文学作品表现出来,因此对作家的研究常常与作品联系起来。同时,更多的体现为一种思潮,并促进文学思潮的出现。

(2)文学理论批评中的哲学思想。任何一种文学理论和批评都有其哲学思想作背景。文学批评中的哲学

思想在批评活动中具有多种作用,首先它具有对研究对象的定向和选择作用,其次一种新的哲学思潮的出现往往会冲击或否定固有的文学观念,从而促使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演变。

(3)文学与哲学的互渗。首先表现为小说的论文化倾向,这类小说在功能和目的上与哲学极为相似,成为探讨人生的手段。其次,对文学作品最相宜的阅读则是用哲学的姿态阅读,梳理其与内在的作为根基的哲学诸对立命题之间的关系。

3、文学与心理学

与文学关系十分密切的两类心理学:一是文学与普通心理学联姻产生的文艺心理学,它主要侧重研究作者和读者的常态心理。二是文学与20世纪异军突起并雄踞心理学批评之首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关系,它将心理学批评的触角直指文学活动中隐秘的心理深处——无意识。

论述

最早出现的比较文学是法国学派,代表人物是巴登斯贝格,梵?第根,卡雷,基亚等。他们认为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国际的精神联系,研究不同文学的作家之间在作品、灵感甚至生活方面的事实联系。

巴登斯贝格是第一个系统地采用严密的考证方法研究外国文学对法国文学影响的学者。(他治学态度十分认真,总是用充分的实际材料来支持他的结论,从而使他的研究成为法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典范。)梵?第根是第一个从理论上全面阐述法国学派观点的学者。他于 1931年出版的《比较文学论》具体论述了比较文学的性质、方法和范围。(他认为“比较文学的对象是本质地研究各国文学作品的相互关系。”就欧洲而言,他认为主要有三类,希腊与拉丁文学之间的关系;中世纪以来近代文学与古代文学的关系;近代各国文学之间的关系。同时,他把考证作为比较文学不可缺少的手段。还十分详尽地设计了比较文学的研究框架,将影响研究的对象分为三种类型,放送者、接受者、传递者。并将比较文学的领域分为两类,一类是“物质”部分,包括“文体学”、“主题学”,另一类是文学文流,包括“誉舆学”、“源流学”、“媒介学”。最后,他还对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的界限作了区分,提出研究两国文学关系的是“比较文学”,而研究两国以上文学关系的是“总体文学”。)

卡雷和基亚继承和发展了梵?第根的理论。基亚把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分为七类:媒介、体裁、主题、作家、渊源、思想动向、国与国之间的固有看法,从而进一步扩大了法国学派的研究范围,发展和完善了法国学派的理论。卡雷对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国际的精神联系,研究拜伦和普希金,歌德和卡莱尔,司各特和维尼之间的事实联系,研究不同文学的作家之间在作品、灵感甚至生活方面的事实联系。

优点:这个定义代表了法国学派的基本主张和特征。法国学者具有较强的历史意识,不少法国比较文学家同时也是文学史家,他们把比较文学同文学研究结合起来,明确地把比较文学规定为文学史的一支,这是法国学派的一个重要特点。同时,他们致力于描述、记录各国文学之间的实际联系,调查、追溯这种联系,注解、阐释这种联系,判断、确定这种联系。他们正是以这种严谨的治学精神孜孜不倦地、认真地核对、整理、分析、归纳欧洲文学史上种种有关文学联系的事实和材料,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大量的资料,从而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和方法,为比较文学这门学科的发展作了重大的贡献。

不足之处:1.因为他们把眼光放在有直接关系的文学之间,所以他们的研究始终限于西欧文化系统和文化遗产的范围之内;2.同时由于他们过分拘泥于实证主义方法,强调事实联系和考证,因而忽视了对文学作品的美学分析;3.并且他们在考证中常常流露出法国文学优于其他国家文学的民族沙文主义倾向。这种状况已不能适应现代尤其是二战以来世界政治、经济、文化构成格局和美学思想的变化,从而使比较文学陷入了方法论的危机。

美国学派是在向法国学派的挑战中崛起的,代表人物有韦勒克、雷马克、奥尔德里奇。他们力图摆脱法国学派理论和方法上的束缚,在与法国学派的论争中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主张。

韦勒克:1958年9月,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在美国北卡罗来州教堂山举行第二届年会。美国学者、耶鲁大学教授韦勒克在会上作了题为“比较文学的危机”的具有轰动效应的发言,对法国学派进行了尖锐的批评。指出比较文学的处境岌岌可危,其主要表现是:1.没有确定明确的研究内容和专门的方法。2.机械地把比较文学局限于研究渊源和影响,以致把比较文学降到了附属学科的地位。3.比较文学中的文化民族主义动机,使研究本身失去了应有的客观性,成为本民族“争夺文化声誉的舌战”。4.反对法国学者把总体文学与比较文学分开,呼吁比较文学研究者摒弃毫无生气的事实,去领悟文学作品的价值和本质,使文学作品本身成为研究的中心。韦勒克的发言被认为是美国学派的宣言书,它打破了法国学派“一统天下”的局面。

雷马克、奥尔德里奇:1.明确提出了“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的主张。2.比较文学除了研究具有直接事实联系的影响与流传、来源之外,还必须研究那些没有直接关系,完全不属于同以时空条件下的文学现象之间的异同,并从中寻求文学的根本规律。3.提倡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领域的关系,从而大大扩展了“比较文学”的范围,使这一学科进入综合性领域。雷马克在《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对比较文学下了定义,确立了“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在比较文学中的地位。

美国学派在比较文学的地位和影响:1.美国学派要求比较文学应注意文学的内部联系,注意文学的美学涵义和文学批评的美学原则,以纠正比较文学界所出现的只考证事实而忽略文学特征的倾向。2.美国学派那无所不包的研究领域似乎与韦勒克所宣称的“文学性”形成鲜明的反讽。美国学派对法国学派批评是有力的,但自身理论建设则不够细密。它扩大了比较文学的范围,但其研究对象过于宽泛,由此可能导致这以学科特殊性的消失。

族、语言、文化之间的文学关系。在比较文学研究中,国际文学关系式其研究的重点。

①研究各国的文学、文化间的联系和交流。

这类研究强调的是不同国度文学之间的联系和借鉴。这类研究包括作家、作品在其诞生地以外的国度的流传、接受和所产生的影响等情况,也包括国际文学运动的起源、传播和演化以及媒介的作用等。最初主要研究欧洲各国之间的文学关系,如今已扩展到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间。

②研究各国文学和文学理论之间的规律和异同。

在相似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不同民族会有相近的发展水平,类似的思想感情和心理特征,使不少民族文学之间尽管在相互隔绝的状况下也会出现惊人的类似。我们可以把两种不同传统文学对某个问题的不同处理作对照性观察。

2、跨学科的比较研究的具体内容?

答:跨学科研究:是美国学派提出来的,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扩展,跨学科研究是一种在保持文学主体性的条件下,探讨文学与其他学科关系的一种科际性研究,其目的是把文学置于一个广阔的历史、文化和学科背景下,通过考察文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和作用,使文学的本质内涵得到充分地展示,从而更好地揭示出文学发展的方向。

①探讨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

研究文学与艺术的关系,可为我们提供无数的研究课题,如文学如何吸收其他姊妹艺术的营养等等。这种研究既可以总结出文学之不同于其他艺术的独特规律,也可以通过了解其他艺术和表现方法对文学的渗透和影响,以寻觅文学发展进化的踪迹。

②探讨文学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关系。

文学本身属于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意识形态的其他部分如政治、宗教、哲学、道德对文学都有着或大

或小的影响。有时这些影响还是直接的甚至决定性的。例如文学与哲学的关系一直非常密切,伟大的文学作品必然在某些方面包含着伟大的哲学思想。正是在这个意义山,法国作家加缪说:“伟大的小说家是一些伟大的思想家。”

③探讨文学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文学与科学的关系不是互相隔绝的,而是互相渗透且错综复杂的。科学的进步,科学精神的提出,更新着文学观念,为文学的创造带来新的天地。文学中的想象力也会给科学的发展带来启发、科幻小说、科幻电影所展示的未来物象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科学家的灵感。此外,科学也会造成对文学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扼杀,乃至对人性的摧残。

影响研究:指以历史方法处理不同民族文学间存在的实际联系的研究,它的根基在于各民族文学的相互接触和交流。影响研究强调实证和事实联系,凡是缺乏事实依据的推测或判断均不属于影响研究的范围。是一种可靠的扎实的具有说服力的方法,也是比较文学领域里出现最早、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法国学派为影响研究的确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影响”是影响研究中的核心概念。通常所说的影响指一种事物对另一种事物发生作用,引起后者的反映和反响。比较文学的“影响”概念强调“外来性”,它关注的是外来因素的进入。正如美国比较文学家奥尔德里奇所说的:“影响系指某一作家倘若不读另一作家先前的作品就不能可存在于他作品中的那先部分。”比较文学的“影响”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在外力的作用下的结果。

1、从接受国的角度来考察影响产生的条件?

答:①接受国的社会环境。接受国的社会环境首先指接受国的开放程度,这与当时接受国的政治权利、意识形态有关,统治阶级的对外和对内政策直接影响文学的发展和对外交流。还包括其民族精神和文化心理结构。国民的文化心理结构对外来文化的契合程度是外来思想能否发生影响的一个重要因素。

②接受国的艺术传统、欣赏习惯。影响的产生于接受国的艺术传统又直接关系,若接受国的艺术传统深厚,外来文学进入时阻力就大,反之,阻力就小。接受国民众的欣赏习惯也很重要,没有接受国读者的参与和认同,外来思想和技巧即使进入作家的创作也很难流传开来。影响的产生还取决于接收国文学内部的变化。当接受国的文学传统遭到抨击或者面临解体,社会呼唤新的文学之时,外来的思想和技巧很容易作为新的因素被结构到新的文学中去。

③被影响者个人的内在条件。被影响者在思想、个性、气质等方面与影响者的共鸣则是影响产生的主观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2、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三个子学科如何诞生?

答:根据研究者立足点的不同,可产生三种不同的子学科: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

如果置身在放送者的立场,研究作家作品在国外的命运,包括传播过程中的声誉、成就和变异,这种研究即为“流传学”。如果置身在接受者的立场,探讨作家作品的来源,分析它们所受到的各国文学的影响,这研究成为“渊源学”。如果研究文学传递的路线,即各国文学互相影响的途径和手段,就是通常所说的“媒介学”。

梵?第根在《比较文学论》中描述文学影响的经过路线:中介

起点——————————?终点

放送者传递者接受者

3、影响研究的局限?

答:首先影响研究偏重于实施联系,注重来源与影响的研究,把研究重心放在资料的发掘和考证上。但文学作品毕竟不是各种材料的总和,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影响研究忽略了作品的整体性和作家的创作个性,因此暴露了它的某种局限性。案卷研究与文本阐释的结合将是克服这一局限的有效途径。

其次,由于影响研究强调实证,使其范围受到限制。法国学者主要是研究欧洲各国文学的关系,范围相对狭窄。事实上世界上很多文学现象之间没有直接联系的,如早期的中国文学与欧洲几乎是隔绝的。因此

影响研究无法总结文学的普遍规律,即使有些文学现象之间有联系,也可能由于其间事实链条的中断而使影响研究难以进行下去。

平行研究:平行研究是用逻辑推理的方式对相互间没有直接关联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民族文学的研究。与影响研究相比,平行研究的范围很广,它可以从各种角度、各个方面对不同民族的文学加以研究;同时,平行研究注重对象的文学性,注重比较不同民族文学的主题、题材、文体类别、人物形象、风格特点等文本因素。平行研究的提出时美国学派的贡献。

1、阐述平行研究的具体方法?

答:平行研究的具体方法主要有两类:类比和对比。

类比指研究“两部没有必然关联的作品之间在风格、结构、语气或观念上所表现的类同现象”,即考察相互间没有关联的作家作品间的相似之处,以期发现其共同性。就作家而言,我们可以考察作家相似的经历和思想观念等。就作品而言,不同民族文学间在相互隔绝的状况下也会出现惊人的类似。

对比指比较不同文化和文学体系的特点,从而使两者的特征相形突出。这是一种求异研究。这种对比研究应该建立在类似的基础上,而侧重点则是比较其特点。

2、使用平行研究的注意事项?

答:(1)文学之间的异同不是一种简单的、平面的现象,而是呈现出复杂的、多层次、多侧面的形态,有许多深层的东西,涉及文学的内在规律,而且,这种异同现象又往往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2)类比和对比是平行研究的主要方法,就两者的关系而言,类比式比较的前提,而对比是比较的价值所在。在实际运用中,类比和对比这两种方法往往是交叉运用的。准确地指出不同体系或作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不是轻而易举的,它需要全面的综合的知识和机智的头脑,接下来要科学地解释这些类同和差别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在研究中还应该有自己的发现和创造,或发现某些规律性的东西,或提出一个耐人寻思的问题。

3、平行研究的特点和局限分别是什么?

答:特点:(1)平行研究采用哲学的审美的方法研究文学,较影响研究具有更多的理论价值和普遍意义。平行研究所具有的逻辑推理的思辨方法是它最有价值的方面之一。(2)不受“事实联系”的束缚,可以将地球各地的文学现象最大限度地纳入其研究领域。(3)提出了文学与其他艺术,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比较,进一步扩大了比较文学研究空间。(4)平行研究为中西比较文学提供了一个纵横驰骋的疆场。

局限:(1)平行研究在拓宽比较文学的空间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即研究对象的选择缺乏严格的限定,甚至使其研究范围大得无法为一个学科所容纳。时代与系统是限定平行研究对象的两个重要标准。(2)平行研究的另一难题是如何处理不同民族文学的异质性问题。平行研究的判断和结论应谨慎和尽可能周密。

世界主义:世界主义本是一个政治概念,即要求所有的人都摒弃民族和国家的狭隘观念,视整个人类为自己的同胞,通过直接归属一个单一的联邦国家,摆脱由国境、人种歧视等引起的不必要的战争,达到永久性的和平。世界主义的立场,即通过比较文学的研究,达到文化整合,追求天下大同。

民族主义:“民族主义“一词1844年才出现于社会文本中,其基本含义是:对一个民族的忠诚和奉献,特别是指一种特定的民族意识,即认为自己的民族比其他民族优越,特别强调促进和提高本民族文化和本民族利益,以抵抗其他民族的文化和利益。民族主义立场,即通过比较文学的研究,认识和坚持本民族文化和文学的差异,推动本民族文学的发展。

开放的民族主义:从事比较文学的研究主要是为了本民族文学的发展,但这种发展不是独立发展的,而是与其他民族的协调发展。比较文学最主要的工作不仅仅是证明他国文学、文论与我国文学、文论的相似,而是理解和尊重他国文学与我们的差异,在吸收中发展自己。

特征:1、坚持民族的差异性。坚持民族的差异性是全球化时代民族知识分子的策略。面对西方的现代化渗透,抵制同质性、单一性,警惕用全球性话语取代地方话语,这是民族知识分子的责任,也是开放的民族主义的重要特征。从事比较文学需要有自己的民族背景,坚持民族的差异性就要立足于本土文化,坚持本民族文化的独特发展。在比较文学研究中,坚持民族的差异性还应该从中国文学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问题、研究问题,特别是通过研究中国的现实问题去获得当今世界的话语权。

2、有容乃大。在比较文学研究中,在自尊自爱的同时,也要尊重别国人民对其国家和文化的自尊。我们须学会倾听别的民族的声音,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开放的民族主义要求以宽容的精神、多元的价值观、对话的姿态踏踏实实地吸收一切先进文化的精华。

目的、意义:开放的民族主义立场要求在比较文学研究中,超越东西方等级秩序和狭隘的民族情绪,一切从有利于中国文学和文学的发展出发。在世界文坛这个平台上建设21世纪中国的新文化、新文学。比较的目的在于促进中国文化的重组、融合和再生。

变异:文学的流传往往不是直线、等量的过程,无论是外国文学在本国的流传,还是本国文学在外国的流传,与原作精神完全吻合几乎是不可能的,总会出现一些变异,接受者必然会对放送者的作品有所选择、吸收和排斥。从熵的理论来说,接受过程中的中介越多,差异就越大。从某种意义上讲,变异是绝对的。

1、变异的现象的几种表现?

答:(1)幻景。幻景作为比较文学的术语,指一种虚假影响。法国比较文学家布吕奈尔说,幻景是“神话和海市蜃楼……它唤醒和激起我们不受冷静的理性控制的好感,因为这种诱惑力只不过是我们自己的梦幻和欲望的喷射”。中国人的西方“幻景”在近代以来,国人通过各种传媒了解西方文化和文学时,也带有不同程度的幻觉成分,往往不自觉地将西方特别是美国文化理想化了。

(2)传播“错位”。由于时空的遥隔,作家、作品在其诞生国以外的流传与作家所在国的理解和评价不尽一致,这是流传中的普遍现象。国人对西方自然主义、现实主义的理解、对西方现代性乃至后现代性的认识也都已经脱离了该概念和思潮的时空语境,有些理解可能相距甚远。

(3)各取所需。各取所需,“为我所用”,这是接受者的主动变异。人们在接受异国文学时,往往根据不同时代、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姿态,吸收不同的成分。

2、变异原因初探?

答:首先,从放送者角度看,放送者本身的丰富提供了变异的基础,使其在流传中能够呈现不同面目。如尼采之所以在不同时期对中国现代文学有不同影响,与他本人思想的庞杂有关。

其次,媒介对于流传的变异也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由于受到各种限制,媒体的承担者接触到的作品不是放送国最优秀的,因此未能反映出放送国的文学和理论成就,或者介绍者主观介绍,译者误译作品等,都容易造成文化而和文学交流上的偏差。

第三,接受国在地理、历史、经济、制度、习俗等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上与放松过之间的差异是变异产生的根本原因。接受者缺乏对对方国家的必备的知识储备,轻信传媒,也是导致盲目性变异的原因。

1、西方渊源研究理论

答:梵?第根在《比较文学论》中将渊源研究分为五种,即笔述渊源、口传渊源、印象渊源、直线渊源、集成渊源。

笔述渊源指见诸于文字记载的因果联系,这是比较容易发现、也是研究得最多的一种。口传渊源,指民间流传或交谈中获知的故事、逸事等等,这类现象主要出现在民间文学和民间故事的流传中,也包括作家通过谈话所获得的异国素材而产生的创作灵感。印象渊源指作家在旅行中所看到和感受到的异国印象,勾起创作的情感和思想,使作品有了异域的色彩、气氛和音响。直线渊源指直接从一部作品中找到另一国

文学作品的因素,这些因素可以是题材、思想,也可以是情节或细节。集体渊源是指一个作家不只受到一个作家或一国文学的影响,而是受到众多外国作家作品的影响,换句话说,是以一个作家为中心点,探讨他所受益的众多外国文学。

2、怎样从事文献的渊源研究?

答:尽可能搜集到与作家创作有关的各种文献,是从事渊源学的基本的也是必要的一步。这种研究需要建一个清单,里面包括作家的全部读物、私人日记、笔记、朋友们的回忆录、家属们的介绍、回忆、书信等。

(1) 列出作家读书书目,这是一种细致并能有效地说明问题的手段,它将有力地证明作家所受到的外来文学的影响。寻找这些书目的方式是多样的,可以查阅作家的引征、注释、参考文献、日记、创作谈等文献资料。

(2) 检索作家日记、创作手记、备忘录,搜集作家谈话及与亲朋知己的信件等,也是有力的佐证。这些第一手的资料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作家在创作中受到的启发和自身的感想等一系列真实的心路历程。作家之间的信件交往也是一个实据。

(3) 作家的国外经历也是研究渊源的依据之一。国外旅游有时会给作家的创作带来某种契机,使他发现新的天地,获得一些新的感受、新的见解,或形成一种新的创作方法。

3、怎样从事文本的渊源研究?

答:文本的渊源研究集中于文本自身的“内在关系“,它是一种从文学内部探讨作品之间关系的研究。文本的渊源研究更具说服力,也是更具文学性的比较研究。

文本的渊源研究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是从作品的主题、题材、情节、人物形象等方面寻找其可见性。二是从作品的艺术技巧上即从作品的语言、叙述技巧、结构、风格等方面寻找其可见性。

媒介学的核心是翻译。

1、翻译是国际间文学影响和交流的最直接最普遍的手段,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发生关系主要是通过翻译来实现的。翻译在比较文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如今翻译已成为一门独立的研究学科,又称“译介学”。

2、翻译的最基本的定义是将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翻译并不单纯是文字和语法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两种文化传统的交流和对抗。

3、在从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中,翻译主要面临两个问题,一是词义的选择,二是语言的表达。翻译实际上是在许多可能的词汇中选择取舍的问题,是一种求近似值的过程。具体到文学翻译,要真正激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还必须了解中西方人在民族心理、情感表达上的差异,在语言表达上不拘泥于原词而采用较灵活的译法,也许能比较准确地表达原作的意蕴。因此,翻译要充分理解文本的深层内涵和文化底蕴,必须考虑语言需符合接受国的文化习惯。

4、翻译可视为原作生命的延续。翻译使原作具有与更广泛的读者进行交流的可能,它使作品置于新的现实之中,同时译者的创造性也使原作得到新的滋润。不仅如此,随着不同时代新的译作的出现,原作的生命不断得到延伸。

5、翻译在文学交流中的良性作用:

①催生新的思潮。新的思潮正是通过翻译进入人们的头脑,从而左右了一代风气。译作给作家提供了新的感受和新的思想理论装备,拓展了新时期文学家的视野,促进了思想的解放。

②产生新的词语。外来文化和文学的引进的另一成果是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更新了我国词汇。

③发展新的技巧与文体。翻译文学促进了现代散文和戏剧的发展。

④翻译与作家。有些作家通过翻译与自己的思想、气质、艺术风格相近的作品,带动自己的创作。

比较文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5分×3、填空2分×12、简答7分×3、材料分析10分×1、论述15分×2 1.真正最早使Comparative Literature进入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是波斯奈特, 1886,他以此为书名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专著。(p5) 2.法国学派的四大代表人物: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p10) 3.教堂山会议:1958年,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教堂山举行的国际比较文学协会 第二届年会,(会上韦勒克宣读论文《比较文学的危机》),以韦勒克为代表的一些美国学者对法国学派的“定义”发起了大胆的挑战。韦勒克指出“‘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之间的人为界限应当废除,‘比较’文学已经成为一个确认的术语,指的是超越国别文学局限的文学研究。”(p12) 4.有人认为,是美国学派提出了比较文学的“比较”——平行研究。(p10) 5.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基本特色是跨文明研究。(p20) 6.苏联学者日尔蒙斯基提出了历史类型学的观点与方法。(p27) 7.中国内地第一部比较文学概论性著作卢康华、孙景尧的《比较文学导论》。(p27) 8.比较文学的定义: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 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p30) 9.比较文学的可比性(p31-p32) (一)同源性,在法国学派的理论体系里,影响研究的对象是存在着事实联系的不同国家的文学,其理论支柱是媒介学、流传学和渊源学。它的研究目标是通过清理“影响”得以发生的“经过路线”,寻找两种或多种文学间的同源性关系,同源性成为法国学派学科理论体系可比性的基础。在线路的清理中,其源头是相同的,影响研究的可比性就是同源性。 (二)变异性,同源的文学在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传播与交流中,在语言翻译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文本层面、文化层面产生了文化过滤、误读与“创造性叛逆”,产生了形象的变异鱼接受的变异,甚至发生了“他国化” 式的蜕变,这些都是变异学关注的要点,在这里,变异性成为可比性的核心内容。 (三)类同性,所指的是没有任何关联的不同国家的文学在风格、结构、内容、形式、流派、情节、技巧、手法、情调、形象、主题、思潮乃至文学规律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相似和契合之处。平行研究的可比性就在于类同性与综

R软件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期末考试专项复习 #一、矩阵与数据框 #1.生成特定的矩阵与数据框 #矩阵 #方法一 a=array(1:10,dim=c(2,5)) rownames(a)=1:2 colnames(a)=c("one","two","three","four","five") a dimnames(a)=list(1:2,c("one","two","three","four","five")) nrow=nrow(a) ncol=ncol(a) dim(a) #方法二 a=matrix(1:10,nrow=2,byrow=F) rownames(a)=1:2 colnames(a)=c("one","two","three","four","five")

a=matrix(1:10,nrow=2,byrow=F, dimnames=list(1:2,c("one","two","three","four","five")) ) #数据框的生成 df=data.frame( Name=c("Alice","Becka","James","Jeffrey","John"), Sex=c("F","F","M","M","M"), Age=c(13,13,12,13,12), Height=c(56.5,65.3,57.3,62.5,59.0), Weight=c(84.0,98.0,83.0,84.0,99.5) );df Lst=list(Name=c("Alice","Becka","James","Jeffrey","John"), Sex=c("F","F","M","M","M"), Age=c(13,13,12,13,12), Height=c(56.5,65.3,57.3,62.5,59.0), Weight=c(84.0,98.0,83.0,84.0,99.5)) Lst Lst[["Name"]] Lst["Name"] Lst[1] Lst[[1]] Lst$Name

比较文学

1、渊源学 传统的影响研究把影响的过程划分出放送、传播、接受这三个方面,要求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研究,描绘出“经过路线”。渊源学是从接受的角度来研究某一文学作品的外来影响,研究它的题材、主题、思想、风格乃至艺术技巧等的来源。研究者追根溯源,精心考证,探求它们的放送者,揭示其间的因果关系。渊源学主要特点有实证性、溯源性、文本性。主要研究方法有印象溯源、口头溯源、笔述溯源、孤立溯源、集体溯源。 流传学 传统的影响研究把影响的过程划分出放送、传播、接受这三个方面,要求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研究,描绘出“经过路线”。流传学是站在“放送者”的角度,来对某个民族文学的作家、作品、文体,甚至是整个民族文学在国外的声誉、反响或影响,进行研究。其研究的重点往往是放送者对接受者的影响。 媒介学 媒介学是指一国文学对另一国文学,一个作家对另一民族、国家文学产生影响这一事实的途径、方法和手段及其因果关系的研究。这些媒介可以是翻译、评论,也可以是人员往来、国际会议等等。媒介的研究,分为对个人媒介、团体与环境媒介以及文字材料媒介的三大类研究。 鲁迅所受外来影响 见讲义

平行研究 所谓“平行研究”,就是要将那些“相似”、“类似”、“卓然可比”,但是并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民族(或几个民族)文学,两个(或多个)不同民族的作家,两部(或多部)属于不同民族文学的作品加以比较,研究其同与异,并导出有益的结论。例如《哈姆雷特》和《雷雨》,两者有相似,有不同。《哈姆雷特》的母题有乱伦、复仇、杀子,《雷雨》的母题有复仇、乱伦、弃妇。情境上来看,两者都是关于父与子之间的斗争,但是《雷雨》主要讲述了两女一男、两男一女的关系。阐发研究 书p126例如:叶维廉《中国古典诗与英美现代诗—语言、美学的汇通》论文中,主要用西方文论来阐发中国古典诗的语言问题;用西方“时空观”阐释诗句“月落乌啼霜满天”的意境; 中外比较研究中的方法论 P143 文类学 对于文学形式的各个种类和类型以及文学风格的比较研究,通过历时的和共识的方法,了解文类发展的历史和基本特征,认识作家的独创和文学的民族传统、民族特征。比较文学的文类学强调各国文学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以及相互反照的关系,打破了文类问题的孤立和封闭局面,它要求研究者在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视域中去考察文类的特征、文类的划分标准、文类的流传演变等问题。文类学研究是伴随着形式主义批评和比较文学中平行研究的崛起而得

比较文学 考试 参考

1.比较文学产生的背景:(1)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迅猛发展催化了比较文学产生。(2)浪漫主义文化思潮和文学思潮的广泛传播也为比较文学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条件。(3)比较意识在欧洲的觉醒。(4)资产阶级民族国家的形成。 2.自然科学发展三要素:(1)达尔文的进化论《物种起源》(2)孔德创立实证主义哲学《实证哲学教程》(3)泰纳首创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和原则来研究文艺理论的发展规律。他在《<英国文学史>序言》中第一个提出了用“种族、环境、时代”三个要素来指导文学创作的理论。 3.比较文学:是一门运用比较方法研究民族与名族、国家与国家之间文学以及文学和其他艺术形式、其他意识形态关系的社会科学,它是文学研究的一支。它的研究对象是以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学或不同学科与文学的比较为对象,注重打破地理、空间与学科界限的文学比较。研究目的不是为了区分优劣、高低,而是为了比较异同、总结规律、寻找渊源。 4.比较文学的性质:(1)跨越性是比较文学首要的质的规定性(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2)比较性是比较文学最基本的学理范畴。(3)文学性是比较文学的又一性质。开放性是比较文学最根本的特征。 5.雷马克提出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超越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例如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质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与另一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6.比较文学形成的标志:(1)1886第一本比较文学专著的出版:波斯奈特《比较文学》(2)1887第一种比较文学杂志的出现:科赫《比较文学杂志》(3)1987高等学校中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的设立戴克斯特法国里昂大学 7.法国学派:代表人物:巴登斯贝格、梵第根、卡雷、基亚 8.法国学派的基本观点:1.提倡“影响研究”方法2.崇尚实证,重视考据3.不重视作品的美学欣赏和文学批评4.在学科上,法国学派将比较文学囿于纯文学范围之内;而在地域上则局限在欧洲,特别是西欧的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比较5.提出“总体文学”的名称 9.第一个系统地、全面的阐述法国学派观点的学者是梵第根,他出版了《比较文学论》一书,这是法国学派的奠基作 10.美国学派代表人物:韦勒克、雷马克、奥尔德里、维斯坦因 11.美国学派的主要观点:1.提出了“平行研究”的新方法2.提倡展开跨学科研究3.但对“总体文学”的提法4.地域上,美国学派反对“欧洲中心论”,主张把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扩大到全世界12.中国学派早期代表人物:鲁迅、茅盾、吴宓、梁宗岱、陈寅恪、陈铨、范存忠、朱光潜13.中国学派用西方理论研究比较文学的人物:王国维、吴宓、古添洪、陈慧桦 14.中国学派现当代代表人物:季羡林、钱钟书、杨周翰、贾植芳、乐黛云 15.中国学派的特点:1.注重中西文学比较,努力使中国文学走向世界 2.积极开展中西诗学即中西文艺理论的比较。通过中西文论的印证,加深对文艺理论的理解;也通过中西文论的对比、互补,促进更为科学的文艺理论体系的建设 3.在不拒斥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的同时,提出阐发研究的新方法4.赞同前苏联学派的观点,同意将同一国家内各民族文学的比较纳入比较文学的范畴 15.影响研究:是指对超越国家、语言和文化界域的不同文学之间基于事实练习纸上的相互渗透与互动的影响适时进行的一项专门研究。 16.影响研究的基本过程:放送、接受、传播途径 放送主要包括放送者、放送路径和放送效果三大要素 17.现代媒介的类型:环境媒介、个人媒介、文字媒介、声波媒介、影像媒介、电子媒介 18.影响的超国界存在说: 19.影响研究的步骤;(1)影响存在的提出(2)材料的搜求与考订(3)假设的证明(4)能以事实为依据去探明不同文学之间的影响路径 20.平行研究:简单说就是一种有别于以实证方法为主的影响研究的新型研究方法。它主要是考察和研究那些在跨地域、跨文化和跨语言背景下没有明确的渊源与事实关系的文学现象之间异同或互动,它还包括跨学科的交叉研究,它运用的方法基本上是逻辑分析与审美批评的综合。 21.平行研究与影响研究的区别:(1)从研究对象来看,影响研究注重的是不同文学之间的事实联系,

语言学期终考试复习提纲

1.INTRODUCTION ?Linguistics is generally defined as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language. ?The major branches of linguistics are: (1)Phonetics: it studies the sounds used in linguistic communication; (2)Phonology: it studies how sounds are put together and used to convey meaning in communication; (3)Morphology: it studies the way in which linguistic symbols representing sounds are arranged and combined to form words; (4)Syntax: it studies the rules which govern how words are combined to form grammatically permissible sentences in languages; (5)Semantics: it studies meaning conveyed by language; (6)Pragmatics: it studies the meaning in the context of language use. ?If a linguistic study aims to describe and analyze the language people actually use, it is said to be descriptive. If the linguistic study aims to lay down rules for “correct and standard”, it is said to be prescriptive. Modern linguistics is mostly descriptive. ?The description of a language at some point of time in history is a synchronic study. The description of a language as it changes through time is a diachronic study. In modern linguistics, a synchronic approach seems to enjoy priority over a diachronic one. ?Speech and writing are the two major media of linguistic communication. ?Langue refers to the abstract linguistic system. Parole refers to the realization of langue in actual use. Langue: the abstract linguistic system; shared by all the members; the set of conventions and rules; abstract; stable. Parole: the realization of langue in actual use; concrete use of the convention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rules; concrete; varies from person to person, from situation to situation. ?Competence as the ideal user’s knowledge of the rules of his language. Performance the actual realization of this knowledge in linguistic communication. Saussure took a sociological view of language. Chomsky looks at language from a psychological point of view. ?Modern linguistics differs from traditional grammar in several basic ways. (1)Linguistics is descriptive while traditional grammar is prescriptive. (2)Modern linguistics regards the spoken language as primary, not the written. (3)Modern linguistics differs from traditional grammar also in that it does not force languages into a Latin-based framework. ?Language is a system of arbitrary vocal symbols used for human communication. ?Design features: arbitrariness, productivity, duality, displacement, cultural transmission.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单项影响:一国文学单方面接受别国文学的影响,而没有或不可能产生反影响的现象就是单项影响。 2.接受研究:接受研究不仅把一个民族的作家、作品对外民族的影响作为研究重点,而且同样把本民族对外民族文学的接受作为研究重点。 3.中国学派:中国开始的以东方文学为基础的中西文学的比较研究和东西文学的比较研究正在形成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流派,这就是中国学派。 4.比较文学:比较文学就是把不同国家的文学拿来加以比较—季羡林;“国际文学关系史”—法 5.法国学派:法国是举世公认的比较文学发源地,法国学者认为。比较文学就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6.民族文学:民族文学指的是在多民族的国家中,那些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与民族语言文学的民族,他们所保留下来的具有本民族特性的书面与口头文学。7.影响:“影响”包容着一种特殊的涵义,美国学者奥尔德里奇认为,“影响”是存在于某一作家作品中的东西如果这个作家没有读过谋个前辈作家的作品,这种东西是不会存在的, 8.流传学:流传学是以放送者为研究起点以接受者为研究终点探求一件作品,一位作家,一种文体,一种国别的文学在国外的成就,声誉,反响的学问, 9.总体文学:又称一般文学,指为了找出具有普遍性规律,对所有的文学现象所进行的全面、综合的研究。 10.影响研究:影响研究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民族文学,包括作品、作家、文学思潮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为研究中心,它是法国学派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11.媒介学:媒介学是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语言文字之间,产生影响这一事

实联系的具体途径方法,手段及其因果规律的学问。 12.主题学:主题学研究同一主题及其相关因素在不同民族或国家文学中表现形式或被处理的方式,并进一步辨析,阐发这所以产生不同点的那些民族或国家的文化背景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异同。 13.正影响:一个民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诸方面都较为先进发达,因而其文化、文学有能力远高于其他民族,并给予其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它并未因自己的优势而拒绝接受和吸收其他的民族的文化、文学方面的影响,称为正影响。 14.渊源学:渊源学又称源流学。它是从接受者的角度,去探求放送者即输出影响者,一个作家或一种文学在主题、题材、人物、情节、风格、语言等方面曾经吸收和改造过的外来的因素。一句话:揭示接受者和放送间的某种因果关系。 15.缺类研究:它研究一种文体为何在这个或这些国家里有,而在其他国家里则没有,或者即使有这种文体形式,而其实质或表现形式却相差甚远。中国有无史诗,悲剧必然成了研究对象。 16.反影响:一国文学希望从反面得到自己所需要的外国的影响作用,指那些借批判外国文学从反面支持本国文学的某种趋势与意图。 17.负影响:一国文学在外来影响刺激下所产生的新的文学流派与思潮,往往被用来反对本国的固有传统或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理论和文风,这就是文学中的负影响。18.平行研究:平行研究把并无直接关系的不同民族文学,在主题,题材,文体,情节,人物形象,风格特点等文学内部的诸多方面实际存在的类同和差异作为研究重点,然后得出有益的,往往又具有某种规律性,理论性的结论,它是美国学者提倡的。19.比较诗学:简言之,比较诗学即不同体系的文学理论之间的比较研究。 20.跨学科研究:跨学科研究又称跨类研究,超文学学科研究,科技研究或科际整合,跨学科研究是从文学的外围入手,通过这些外围领域和文学的多种关系以及二者交感区

比较文学试卷和答案

(一)闭卷考试试卷及答案: 比较文学测验题(A卷) --------系-------班----------姓名---------学号---------------- 一.填空:(4) 比较文学的“四个跨越”是指——、--------、--------------、---------。 二.名词解释:(15) 1.比较视域 2.套话 3.他者 三.简答题:(45) 1.简述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原则 2.简述迷狂说与妙悟说的异同 3.简述比较视域的特点 四.论述题:(36) 举例说明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特点 比较文学测验题(B卷) --------系-------班----------姓名---------学号---------------- 一.填空:(6) 比较文学形象学的外部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比较文学形象学的内部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二.名词解释:(15) 2.文道论 3.注视者 4.理念说 三.简答题:(45) 2.简述中西诗学比较的必要性 3.简述中国现代文学与心理学的互渗关系 4.简述中国古代诗学范畴体系的三重构造 四.论述题:(34) 举例说明比较视域中不同民族文学的对话过程 比较文学测验题(A卷)答案 一.填空:(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 二.名词解释:(15) 1.(答:强调主体性。比较文学的本体) 2.(答:一个民族反复用来描述异国和异国人的约定俗成的词汇) 3.(答:形象学中的一个概念。是对异国认识的总和。) 三.简答题:(45) 1.(答:一个本体,两个学贯,三种关系,四个跨越,汇通性,体系化) 2(答:不同。1。理智与非理智。2。狂热与虚静。3。神赐与积累。同。1。强调直觉。2。与宗教有关)3(答:1。流动性与联系性。2。开放性。3。自觉性) 四.论述题:(36) (答:1。变异性。2。综合性) 比较文学测验题(B卷)答案

期末考试复习大纲

期末复习大纲 一,总论 1,中西方文化的基本差别 从文化地理环境上,,西方文化源于多山环海的贫瘠之地—古希腊,以航海、商贸为主要生产劳动方式,逐步形成了开放性的海洋文化和外向 型的民族性格,造就了一种长于逻辑思维、崇尚科学、热衷于知识、权力、 法治,以及追求物质生活的文化传统。中国文化的源头主要是黄河流域 的广袤平原沃土,宗族血缘关系得到较完整的保留,逐步塑造了一种内向 型的民族性格、自悟式的思维方式以及伦理道德与社会和谐相统一的心理 特征。 从本质上讲,西方传统文化是一种崇尚科学主义的工具理性文化,注重自我价值和追求法治的“智性”文化。而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崇尚人文 精神、伦理道德和中庸和谐的“价值理性”文化,强的集体主义的“德性” 文化。 2,如何理解管理学界中所说的“商道即人道”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崇尚人文精神、伦理道德的价值理性文化,诸子百家的管理思想尽管不同,但对管理的本质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即认为管 理学是一门“以人为本”的修己正人之学。中国管理哲学的原则、模式和 手段都是建立在“人学”基础之上,强调管理是始于“正己”而终于“正 人”的过程。 与西方管理哲学相比,包括儒道释在内的中国管理哲学,都强调管理主体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强调首先要管好自己然后在管理他人,做人 是做事的根本道理。这是东西方管理哲学的一个本质性的差别。 3,中国管理哲学的基本理论架构 不同于西方哲学的按照“计划-组织-领导-协调-控制”的理论架构,中国管理哲学的理论架构分五个层次:人性假设—管理主体—立身行事— 管理模式—管理境界。这是一个由主体向客体的逐步推展过程。 4,在构建中国管理体系时,怎么处理好东西模式综合的难题。 中国企业管理的理论目前大多来自于西方学学界,容易造成两种后果:一,重艺不重道,即把管理简单归结为制度化、定量化,不注重管理者的 自我修养;二,只知哈佛不知老祖宗,即只讲西方管理思想和案例分析,对中国管理艺术知之甚少。 正确的态度,是必须摒弃“全盘细化移植”的思路,走综合创新之路,即“以我为主、会通中西、熔铸古今、自成一家”。 “以我为主”,就是要从中国现在的国情、民情出发,尽快地构建适合于 中国国情、民情的中国管理哲学体系。 “汇通中西、熔铸古今”,构建中国管理哲学体系,除了丰富的社会管理 实践外,还必须认真地从西方和中国古代文化中吸取文化管理资源,根据 “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原则,有辨别地吸收消化创新。 “自成一家”,走“综合创新”之路,在丰富的管理实践的基础上,努力 寻找西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管理的结合点。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复习资料 1、比较文学的定义是什么 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简要谈谈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是比较文学得以存在的立身之本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同源性。在以同源性为突出特征的影响研究的可比性中影响的种类、影响的途径和接受的实证性方式就成为法国学派比较文学具体的研究内容。除此以外的一切比较文学研究由于缺乏同源性法国学派均否认其属于比较文学。由于在法国学派那里可比性已被人为限制到很小的领域内显而易见这并不是比较文学可比性的全部。 2变异性。出自同源的文学在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传播与交流中在语言翻译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文本层面、文化层面产生了文化过滤、误读与“创造性叛逆”产生了形象的变异与接受的变异甚至发生“他国化”式的蜕变这些都是变异学关注的要点在这里差异性成为可比性的核心内容。 3类同性。比较文学发展到以平行研究为特征的美国学派时影响研究的束缚便得以突破。可比性的内容得到进一步拓展类同性和综合性作为平行研究可比性的特征凸现出来。平行研究的对象是彼此毫无直接影响和亲缘联系的不同国家或民族间的文学。因此类同性所指的是没有任何关联的不同国家的文学之间在风格、结构、内容、形式、流派、情节、技巧、手法、情调、形象、主题、思潮乃至文学规律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相似和契合之处。而综合性则是立足于文学以文学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比较的一种交叉关系。因此平行研究的可比性就在于类同性与综合性。 4异质性与互补性。异质性与互补性的可比性主要是从跨文明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的角度来说的因为法、美学派均属于同一欧洲文化体系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而随着比较文学发展到以跨文明研究为基本特征的第三阶段异质性作为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又凸现出来。在跨越异质文化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如果忽略文化异质性的存在比较文学研究势必会出现简单的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的比较前者使得中国文学成为西方观念的注脚本而后者则是一种浅层次的“XY”式的比附。因此在跨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异质性”是其可比性的根本特征。但“异质性”必须与“互补性”相联系起来。换句话说研究异质性是为了达到互补性。异质性的内容包括文明原生性、独立性只有明确意识到这种特征的存在东西方对话才能得以进行东西方文学才能实现互补。由于多元性是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的基本观念由此才能在中西比较文学及东方文明之间如中国与印度等文学比较研究中使被比较的对象互为参照从浅层次的同异比较向深层次的文化探源发展为实现交互性和总体性奠定基础。交互性则是在上述基础上对被比较的对象进行互释、互证、互补式研究这样最终才能达到总体性。由互补性而达到的总体性原则可以说是对比较文学发展的最高层次的探索也可说是对比较文学诞生初衷的最彻底回归。 上述四类可比性有时是交织在一起的在具体比较研究中不应机械地强行分割开来。 3、什么叫流传学试分析它的特征及研究范围。 流传学也称誉舆学是传统的影响研究模式之一。1931年法国比较文学学者梵第根首先将它引入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使之成为比较文学实践中的一种被广泛应用的基本方法。它的主要特点就是从给予影响的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为终点的接受者的“他者“情况包括文学流派、潮流、作家及文本等在他国的际遇、影响及被接受的情况。 就本质而言流传学是“实证性”的“文学关系”研究。因此其特征表现为研究方法具有实证性研究对象是文Ч叵怠J紫攘鞔а芯康摹拔难Ч叵怠笔嵌嘣难Ч叵怠h蟮诟

比较文学期末复习名词解释及问答

一、名词解释 卡雷“比较文学”:法国学派的卡雷在基亚《比较文学》一书的序言中,阐释了比较文学的归属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的研究对象与范围是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家和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它的研究方法是强调“事实联系”的实证主义。这一定义确定了比较文学的特殊研究领域,超越了以往文学研究只限于民族(国家)文学的范围,确定了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基础和价值。 歌德“世界文学”:洞悉到“跨文化交流”的趋势,歌德于《歌德谈话录》中最早提出“世界文学”的概念。世界文学是超越民族文学的文学研究,更多指涉本国文学之外的世界其他民族文学。歌德广泛的学术阅读、文本翻译了解世界上各种文化的观点,倡导宽容地对待、平静接受或忽略这些观点,强调研究需具有世界主义和平等主义视角。 教堂山会议:1958年,国际比较文学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所在地教堂山举行第二届大会。韦勒克宣读了《比较文学的危机》,“美国学派”以此为标志成立。论文对“法国学派”提出全面尖锐的批判,指出比较文学应运用新的研究方法或研究模式,研究文学的本质即文学性,探讨文学的文学性特征。《比较文学的危机》被认为是“美国学派”的宣言书,引起两派长达十年的论战。 套话:主要指一个民族在长时间内反复使用、以描绘异国或异国人的约定俗成的词组,是注视者对他者定义的载体,是陈述一个集体想象的他者形象的最小单位。套话背后往往凝聚着特定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意蕴以及历史根源,往往还与一个民族对另一民族的陈见、偏见甚至误识有关,是形象学中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问答题 1、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观点的差异。 一、法国学派——影响研究 ①归属:“国际文学关系”,是“文学史的一支”,偏重于从文学史的角度给比较文学下定义。 ②研究对象与范围: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家和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 ③研究方法:强调“事实联系”的实证主义。 在实证主义哲学的渗透下,他们往往从渊源借代、模仿、改编等方面去考察作家、作品的联系,并力图用实际材料证明这种关系是确实存在的事实联系。 ④优点:1)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重大贡献。2)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建立了严密的方法体系。 ⑤局限性:1)研究视阈小:研究范围局限在欧洲文学内部:没有渊源关系的作家作品被排除在学者们的考察范围之外。2)拒绝把美学作为方法论带入比较文学研究,有时会陷入繁琐考证的泥淖。 二、美国学派——影响研究 ①归属:文学研究,指向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 ②研究对象与范围: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把比较文学研究的界限延展到其他相关的学科去,提出跨学科的研究。(与法最大不同:跨学科) ③研究方法:用大规模综合比较和审美批评的方法,进行无事实联系的文学关系的研究。 ④优点:开启了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的先河,强调的是没有明确的渊源关系的

比较文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比较文学试题 梁锋 一、单项选择(每小题2分,共20分) 1、“比较文学”一语中的“文学”一词的含义实际上只是()的意思。 A. 文学作品 B. 文学创作 C.文学研究 2、“诗学”概念起源于() A.古罗马 B.古希腊 C.古埃及 3、我国文学史上将诗歌和科学完美结合的杰作《天问》的作者是()。 A.屈原 B.李白 C.苏轼 4、对中国古代文学影响最大的外来宗教是()。 A.基督教 B.佛教 C.伊斯兰教 5、《文心雕龙》的作者是() A.刘勰 B.钟嵘 C.司空图 6、“五四”时期,我国的文学翻译把哪国文学放在第一位() A.美国 B.俄罗斯 C.英国 7、下列套话中,哪个不是中国人用来描绘日本人的() A.倭寇 B.小日本 C.鹰钩鼻 8、杨贵妃和“埃及艳后”克里奥佩特拉两个文学形象可作()研究 A.阐发 B.接受 C.平行 9、古希腊的悲剧大多属于() A.命运悲剧 B.性格悲剧 C.形而上悲剧 10、《管锥编》的作者是()。 A、钱仲书 B、鲁迅 C、郭沫若 二、多项选择(每小题3分,共15分) 11、既从事文学创作,又对佛学有精湛研究的代表性文人包括() A.王维 B.谢灵运 C.李白 D.杜甫 E.白居易 12、古代中国涉及文学分类的着作有() A.《典论论文》 B.《昭明文选》 C.《文章辨体序说》 D.《文体明辨序说》 E.《文章流别论》 13、“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这句话提到的两位词人是() A.辛弃疾 B.柳永 C.李清照 D.苏轼 E.陆游 14、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有() A、开放性 B、综合性 C、跨越性 D、讽刺性 E、赞扬性 15、西方悲剧大致可分为哪几类() A.命运悲剧 B.性格悲剧 C.社会悲剧 D.形而上悲剧 E.悲喜剧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5分) 16、形象学17、平行研究18、母题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9、比较文学的三大学派及其基本特征: 20、简述主题与母题的关系。 五、论述题(30分) 21、怎样对待“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矛盾

2020高等数学期末考试大纲

高等数学(理学、工学类专业Ⅱ)考试大纲 Ⅰ考试性质 《高等数学》是高等院校理工科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机制、物理、电子、自动化、交通运输、 计算机、通讯工程、物管、物联、化学、应用化学、环境工程、无机材料、食品等许多理工科专业 的重要课程。 通过教学使学生熟练掌握高等数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以及计算能力,运用微积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好的基础。 因此,考试应有较高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第六章微分方程 1、考试内容: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一阶微分方程;二阶微分方程。 2、考试要求: (1)掌握微分方程,微分方程的阶、解、特解,通解的概念。 (2)掌握一阶可分离变量的微分方程,齐次微分方程和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 (3)掌握可降阶的特殊二阶微分方程的解法;掌握二阶常系数齐次解法,了解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

解法。 第七章向量与空间解析几何 1、考试内容:空间直角坐标;向量及其运算;空间的平面和直线方程,基本二次曲面。 2、考试要求: (1)掌握空间直角坐标系,向量及其运算。 (2)掌握空间平面方程、直线方程,点到平面、点到直线的距离。 (3)平面、直线之间的夹角,相互关系。 (4)掌握几个常见的二次曲面。 第八章多元函数的微分学 1、考试内容:多元函数基本概念;二元函数的极限和连续;偏导数、全微分;多元复合函数与隐 函数的导数;多元函数的极值、最值问题。 1、考试要求: (1)掌握多元函数,二元函数的极限、连续、偏导数、全微分概念; (2)能熟练计算偏导数,复合函数求导和隐函数求导; (3)掌握多元函数极值的求法,二元函数求最值问题。 第九章微分法的应用及方向导数 1、考试内容:空间曲线的切线与法平面;空间曲面的切平面与发线;方向导数与梯度。 2、考试要求: (1)掌握空间曲线的切线与法平面的求法;

比较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c

第三章平行研究 第一节类型学 本节常见问题 1.请谈谈俄苏学派历史类型学研究的特色与局限。 查看答案: 俄国比较文艺学之父、“历史诗学”奠基人亚历山大·维谢洛夫斯基认为,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类生活方式、社会模式和文化心理在一定历史阶段存在着结构相似性,文学发展规律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相一致,应当运用历史的比较的观点去研究各民族文学在世界文学发展过程中相同或相似的东西,维谢洛夫斯基的这种历史诗学理论对日后以日尔蒙斯基、康拉德、赫拉普钦科等为代表的独树一帜的俄苏比较文学历史类型学研究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关于俄苏学派历史类型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康拉德做出了全面和细致的说明,认为其大体可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由某种历史共同性的因素而产生的一些现象,如十九世纪法国、英国、俄国、欧洲其他国家以及亚洲某些国家的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类型学相似;2、各国文学在没有任何历史共同性甚至产生于不同历史时代、彼此缺乏任何联系的条件下所产生的相似性现象。俄苏学派的历史类型学研究旗帜鲜明地反对“欧洲中心论”,重视东西方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认为真正的总体文学必须把整个人类文明的文学全都纳入研究的轨道,其学术视野远比美国学派弘通。俄苏学派在联系中国、日本、波斯等东方文学与西方文学进行比较研究方面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不过,以维谢洛夫斯基、日尔蒙斯基等为代表的俄苏学者一般都将东西方文学比较研究的重心放在了类型学的相似上面,而相对忽略了对于其内在差异性的考察。 2.跨文明语境下的类型学研究遇到了哪些新问题、产生了哪些新变化?请举例说明。 查看答案: 随着比较文学研究发展进程中欧洲中心论的步步失势和瓦解,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意识到突破单一欧洲文化体系局限的重要性,在打通类型学相似的前提下强调研究对象的“异质性”——这是跨文明语境下类型学研究的新特色。如果我们不能清醒地认识并处理中西文学中的异质性问题,就很可能使异质性相互遮蔽,而最终导致其中一种异质性的失落。这种“异质性的失落”的危机在中国的东西比较文学类型学研究中大致有两方面的体现。一是一度颇为流行的被称为“X+Y式”的东西方文学的浅度比附,把西方文学思潮流派或文学理论中一些特定的类型学术语牵强生硬地套用来阐发中国文

新版海南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考研经验考研真题考研参考书

备考的时候唯一心愿就是上岸之后也可以写一篇经验贴,来和学弟学妹们分享这一年多的复习经验和教训。 我在去年这个时候也跟大家要一样在网上找着各种各样的复习经验贴,给我的帮助也很多,所以希望我的经验也可以给你们带来一定帮助,但是每个人的学习方法和习惯都不相同,所以大家还是要多借鉴别人的经验,然后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且坚持到底! 时间确实很快,痛也快乐着吧。 我准备考研的时间也许不是很长,希望大家不要学我,毕竟考研的竞争压力是越来越大,提前准备还是有优势的,另外就是时间线只针对本人,大家可以结合实际制定自己的考研规划。 在开始的时候我还是要说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就是你要想明白自己为什么要考研,想明白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你是靠自我驱动,是有坚定的信心发自内心的想要考上研究生,就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内心煎熬,在复习的过程中知道自己不断的靠近自己的梦想。 好了说了一些鸡汤,下面咱们说一下正经东西吧,本文三大部分:英语+政治+专业课,字数比较多,文末分享了真题和资料,大家可自行下载。 海南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初试科目为: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614)文艺理论基础(含西方文艺理论、中国古代文 (880)比较文学基础 参考书目为:

《文艺理论基础》 1.《比较文学》陈惇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十讲》乐黛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3.《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钱理群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十三讲》吴晓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中国当代文学史》(修订本)洪子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先说一下我的英语单词复习策略 1、单词 背单词很重要,一定要背单词,而且要反复背!!!你只要每天背1-2个小时,不要去纠结记住记不住的问题,你要做的就是不断的背,时间久了自然就记住了。 考察英语单词的题目表面上看难度不大,但5500个考研单词,量算是非常多了。我们可以将其区分为三类:高频核心词、基础词和生僻词,分别从各自的特点掌握。 (1)高频核心词 单词书可以用《木糖英语单词闪电版》,真题用书是《木糖英语真题手译》里面的单词都是从历年考研英语中根据考试频率来编写的。 核心,顾名思义重中之重。对于这类词汇,一方面我们可以用分类记忆法,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用比较记忆法。 分类记忆法,这种方法指的是把同类词汇收集在一起同时记忆。将同类词汇放在一起记忆,当遇到其中一个词时,头脑中出现的就是一组词,效率提高的同时,也增强了我们写作用词的准确度和自由度。例如:damp,wet,dank,

宪法学期末考试大纲及知识要点

宪法学期末考试大纲及知识要点 一、名词解释 宪法是确认一国民主制度,通过规范控制国家权力以保障公民权利,具有最高效力的国家根本法。 柔性宪法:依据效力和修改程序的不同,可以将宪法分为刚性宪法和柔性宪法。凡效力与一般法律相同,宪法的修改程序亦与一般法律相同的宪法(采用单纯多数决方式),就叫做柔性宪法。英国宪法就被称为柔性宪法。英国实行后法优于前法的原则,并不认为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刚性宪法:凡效力高于一般法律、宪法修改须经过比一般法律更为复杂和严格的程序(特别多数决方式通过修宪提案)的宪法,就叫做刚性宪法。 成文宪法:成文宪法是具有统一的法典形式的宪法。凡是有关国家的根本制度、政权组织形式及公民的基本权力和义务以一种法典的形式公布并产生法律效力的,就是成文宪法。划分成文宪法和不成文宪法的标准是看宪法是否具有统一法典的形式。成文宪在一国法律体系是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不成文宪法:是指一国的宪法渊源不具有统一的法典形式,而存在于习惯之中,或者散见于若干宪法性文件,或者判例之中。不成文宪法不是绝对没有文字,而是不具有统一法典的形式。如英国宪法就是不成文宪法。 平时宪法 钦定宪法:根据制定宪法的机关不同,可以把宪法分为钦定宪法、协定宪法和民定宪法。凡由君主制定和颁布的宪法,就称为钦定宪法。1889年的大日本帝国宪法即为钦定宪法。 协定宪法:协定宪法,凡由君主和国民议会协议而制定的宪法称为协定宪法。法国君主路易?菲利浦与国会协定而产生的1830宪法即为协定宪法。 名义宪法:只在名义上存在,但在现实中不能发生其规范性的宪法。 规范宪法:为政治权力所适应并服从立宪主义意义上的宪法。 宪法规范:调整宪法关系并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各种规范的总和。 宪政:实施宪法的民主政治,即用宪法这种根本大法德尔形式把已争得的民主事实确定下来,以便巩固、发展这种民主事实。宪政是以宪法为形式、以个人自由为终极目标、以民主为基础、以分权制衡为手段,以法治为保障的现代政制。 人民主权原则:人民主权原则又称为“主权在民”原则,是指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为人民所有,来源于人民。 权力法定原则:宪法的基本原则之一,“法无授权即无权”,即据权力的性质和特征,一切权力都应当是有限的,它源于法律,受法律限制,越权无效。该原则以法治为前提。 权利推定原则:权利有所谓“剩余权利”,即法律上未规定的权利,而有未加禁止并且符合社会成员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事,可以推定为权利主体有权利做,即“法不禁止即为可”。允许从应有权利推定出法律权利,称之为权利推定原则。 比例原则:当国家行使公权力而与基本权利发生冲突时,必须审查该公权力的行使是否为宪法所规定,国家权力对公民权利的侵害是否适度、合比例。 法律保留原则:宪法关于公民基本权利的限制等专属立法事项,必须由立法机关通过法律规定,行政机关不得代为规定,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行为必须有法律授权。 宪法结构:宪法文本结构指宪法文本内容的具体组织和排列形式,分为形式结构和内容结构。形式结构指将宪法规范予以合理排列的顺序、方式,我国分章、节、条、款、项。内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