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不发SCI还真不能成为一名优秀医生--筑梦医学编译

不发SCI还真不能成为一名优秀医生--筑梦医学编译

不发SCI还真不能成为一名优秀医生--筑梦医学编译
不发SCI还真不能成为一名优秀医生--筑梦医学编译

不发SCI还真不能成为一名优秀医生

“SCI论文”,这个最初在高校中频出的词汇,如今已现实地用到了临床医生的头上。SCI论文的影响因子、发表篇数等似乎已成为医生晋升的决定性要素,与医生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在中国,大多数的医生们,特别是大医院的骨干医生们忙得连走路都要是一路小跑、门诊顾不上喝水、吃饭,甚至常常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值夜班是家常便饭,很多专家的手术日程都能排到了下一年……在这种医生超负荷的生存状态下,用“SCI论文”作为职称评定的“硬件指标”来评价和考核医生是否有失公平?因此,有些医生,甚至大牌专家带头鼓噪,认为临床医生只要干好临床,不必发表SCI文章,发表SCI文章不等于能做好临床等等,甚至还编了很多段子,嘲笑发SCI文章的现象。

我们要问,临床医生真的不要发SCI文章吗?

误区一:发SCI文章,等于天天与小白鼠打交道

这事情还得从社会上误解开始。许多反对发表SCI文章,反对做研究的“专家”,其实都误把研究=“实验室研究”,以为SCI就是发表在基础科学上的文章,尤其是发表在CNS (Cell, Nature, Science)上文章。甚至有些“专家”嘲笑临床医生整天对患者都忙不过来了,还哪有时间与小白鼠打交道,发SCI文章是误区。

凡上有上述认识的“专家”,基本可以说是外行,不懂什么是“临床科研”。在整个临床科研中,主要是立足于“临床研究”,研究对象是患者,而不是小白鼠!临床医生的科研梦不是CNS,而是NEJM,Lancet, BMJ, JAMA!这些刊物上发表的绝大部分是基于患者的临床研究。通过研究分析,能够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懂得疾病,疾病的风险,更好懂得患者的预后,甚至有助于与患者更好的沟通,让患者得到最大的受益!

当然,也不否认国内有一些政策导向欠缺合理,让临床医生进入实验室,做基础研究实验,确实勉为其难,我个人也不希望这种情况出现。因为这些科研应该是专门从事研究人员做的本职工作。

误区二:国家政策考核有偏,误导临床医生做科研

有些“专家”报怨,我一辈子不做科研,不同样看好病吗?国家政策是“懒政”,用SCI文章一刀切,进行考核,误导临床医生做科研。甚至有些医生离开体制,号称与SCI文章决裂,被奉为“英雄”。

真是这样吗?在美国,没有政策“压迫”或“诱导”临床医生发表SCI文章,但是美国医生的SCI文章是全球第一的,质量也最高的!实际上,发表SCI文章是传播科学的临床证据,能把自己的研究成果通过论文形式传播出去,让更多的同行受益,最终使患者获益。如果没有论文这个平台和中介,临床研究成果就难以传播。如果一位名医,一辈子不发表文章,最终他的“宝贵的经验”只能随着退休而退休,对同行的贡献价值几乎没有。这才是真正的可惜与遗憾。

误区三:中国的SCI文章是垃圾,自己都不看,没有任何价值

其实,发表一些低分SCI文章并不是临床医生的“梦想”,谁都想在四大医学期刊上露露脸,但那是要靠不断地积累!没有人能一口吃个胖子,如果没有这些初级的,低水平的SCI文章作为积累和铺垫,怎么能一步登天,上四大医学期刊?

虽然,这些低分SCI期刊的价值确实比较小,但并不代表没有,而且有些十分有价值的线索往往来源于这些低分期刊上文章,同时,它也是科研积累的关键一个环节。就象造楼一样,我喜欢18楼的风光,18楼以下的楼层我都不造,直接造个18楼的“空中楼阁”,可

能吗?如果,大家不首先从这引起低分的SCI文章迈出第一步,捅破这层窗户纸,我们就很难发表顶级成果。

砒霜治疗白血病的原创者是哈尔滨医科大学张亭栋教授,但是限于当时历史条件,张亭栋教授没有办法在国际舞台上发表论文,致使这么优秀的成果埋没几十年。直到陈竺院士在著名的血液学期刊Blood上重复这个研究并发表后,才迅速被国际认可,最终改变AML的治疗进程!

误区四:循证也是经常换,说法不一,还不如我临床经验

临床上很多观点不断修正,哪怕两个相似的临床研究结果,可能也不相同。甚至曾经很多“循证”还出了问题!但并不阻碍循证强大的威力。也许循证在历史长河中有少量的失误,但是带给大部分患者是当前最佳治疗。而经验,往往不靠谱,给患者并不是最优的治疗方案。也许经验碰巧治愈了一些疑难病症,但是可能大量的患者的治疗却有失偏颇!

诚然,中国临床医生确实很忙,忙到几乎没办法看任何文献的地步。但医学发展到今天,知识更新越来越迅速,各种新的治疗方法层出不穷。如果仅仅埋头看病,面对自己病人,一成不变,使用旧的方法,积累所谓的个人“经验”,这是对患者真负责吗?不是!甚至在耽误患者得到最佳治疗措施!大量历史事实证明,经验是不可靠的,循证才是根本!

其实,还能举出很多不发表SCI的理由,但是所有的理由都是苍白无力的。

那么为什么要发表SCI文章?其实,发表文章不是终极目的,终极目的是通过对患者的临床特征的分析,发现某些潜在的,有价值的临床线索,对疾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从而给患者带来更优化的治疗方案,给同行带来启示与参考,推动医学的进步!这就是最好的答案。王辰院士说得好,行医的过程就是一个研究的过程,是临床与研究的高度统一。而研究有多种,医生可以不作基础研究,但不能不作临床研究。研究需要总结,以论文形式表述发现、揭示规律。医生作为知识分子,必然担负知识创造的责任。

王辰还把医生分成三个类别:医匠、医师、医帅。“只有从事研究工作,医生才能成其圆满,才能创造先进技术,才能把握、主宰医学的发展,成长为医帅。无研究,无以造就好医生。只有从事研究工作,科室、医院才能成为先进。”

也许,天天上临床,面对患者,也能将临床的“考试”过关,这仅仅可以称为是一名“基本合格”的医生,或者说暂时合格的医生。这部分医生,即便不发表SCI文章,也需要不断阅读国外SCI文章(实际上优秀的文章基本都是SCI文章),不断追新,才能跟上时代发展。

当然,现实中,也需要大量的医匠,解决患者的大量问题。但是,如果没有医师,医帅或医学家,就无法推动中国临床的真正进步!在国际上各类疾病的指南中,就没有中国医学家的身影,也自然没有针对中国患者的针对性指导,这将是患者之不幸,临床之不幸!甚至国之不幸!

所以,不能表SCI文章的医生,可能是一名合格的医生,但要成为优秀的临床医生,还真不容易!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