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青岛啤酒,“职业实习企业生”项目实现校企双赢

青岛啤酒,“职业实习企业生”项目实现校企双赢

? 自2007年与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实施深层次合作以来,青岛啤酒的“职业实习生”项目已经培养出一批具有行业文化、岗位技能和人文素质三位一体的终端营销人才,对公司业务给予了有力支撑。青岛啤酒有限公司副总裁、青岛啤酒管理学院执行院长姜宏女士表示:“青岛啤酒的人才观是‘合适的人干合适的事’。高职院校优秀毕业生具备的营销方面的专业素质和基础知识正是公司营销业务代表岗位所需求的。”

“‘职业实习生’项目是新形势下对校企合作的创新运用,是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互利共赢的工学结合之路。”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覃川说。

人才选育上的校企耦合

青岛啤酒管理学院教务长史传珉告诉《培训》杂志,“职业实习生”项目的授课对象是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和市场营销这两个专业的毕业生,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基层业务代表。之所以会选择高职院校作为合作对象,是因为基层业务代表岗位更加注重基础工作实操性和职业技能专业性,高职院校的大专生在实操能力和就业期望上与该项目的培养目标更为对口。

“职业实习生”项目的选拔、培养流程如图表1所示。

其中,企业讲座的环节早在相关专业学生大一入学时即行开展。据史传珉介绍,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已经把企业讲座纳入到工商管理和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计划中,从新生大一入学到大二,每季度会安排一次企业讲座,这些讲座全部由青岛啤酒的一线资深专家讲授。企业讲座的具体内容如图表2所示。

到了大三上学期,这两个专业的学生会依据校方通知,自愿报名参加面谈,通过面谈后参加培训。培训内容有:青岛啤酒营销文化(2小时),青岛啤酒主要产品及卖点(2小时),区域市场运营介绍(2小时),薪酬、福利、考勤、劳动关系等HR基础知识(2小时),岗前技能培训(4小时),“我是青松”拓展培训(4小时)。

培训结束后进行笔试面试环节。这一环节重点考察的是是否具备成为一名销售人员的基本素质,如沟通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及对未来的期望等。史传珉表示,之所以要在培训前后各设置一道筛选环节,是因为培训前,学生对企业、对销售工作更多的是一个感性的认识,很多选择具有一定的盲目性。通过培训,让学生更真实地了解企业的状况及工作情况,了解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及可能碰到的问题,此时学生的选择会趋于理性。同时,企业方在培训后的筛选也可以考察学生通过培训后对公司、岗位的理解,进一步验证原来的筛选,以选拔出最适合企业发展的员工。

进入实习期

后,青岛啤酒对“职业实习生”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理论培训。实习期间,青岛啤酒会在原培训的基础上,针对市场特点,进行一系列的专项培训。如销售专业术语、4P的应用、城市大区运营基础知识等。

跟岗实习。青岛啤酒会选拔优秀的业务人员作为“职业实习生”的“师父”,全程辅导学生的工作。在跟岗实习期间,学生每天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与“师父”完全一致。通过这种做法,青岛啤酒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工作氛围,学习工作技巧,并提升工作能力。

青岛啤酒在实习阶段的培养工作离不开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的配合。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学院院长李占军介绍说,校方在实习期间会给学生们安排1?2名专业指导老师,定期与学生沟通、交流,并进行实地走访,解决学生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

实习期结束后,青岛啤酒会从理论知识学习、销售能力、沟通能力和工作心态等维度对学生进行考察,通过者就可以定岗工作。

这种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对“职业实习生”的快速成长起到了非常大的帮助。李占军介绍说,“职业实习生”项目培养出的人才具有三大优势:

能够尽快适应工作环境。如市场营销专业2010届毕业生代文霞,2010年7月入职青啤,8月就被分配到聊城大区(共8人),独立开展工作。

就业学生发展快、薪酬高。部分优秀毕业生的收入甚至高于当地同龄公务员收入。

就业学生流失率低。销售工作相对辛苦,人才流失率普遍较高,联合培养的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强,流失率低。

校企合作框架下的四个“共建”

除了在教学环节和实习环节开展紧密合作之外,青岛啤酒与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的合作已经延伸到很多纵深领域,具体体现在四个“共建”上。

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据李占军介绍,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已经与青岛啤酒合作,在校内建成了具有青啤企业氛围的特色训教基地,包括案例训教坊、技能提升坊、技能拓展坊、啤酒屋等四个实训室,主要用于提升青啤职业实习生的专业素养和营销技能。另一方面,在青岛啤酒建设的“青职营销”工作站,则作为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外实训基地,青职院的老师可以在那里进行轮岗研修,加强对顶岗实习学生的教学监管和实习指导……

本文节摘自《培训》杂志2011年1月刊第39-42页《青岛啤酒,“职业实习生”项目实现校企双赢》一文。订阅杂志热线:。网上订阅:





MBA
MBA是英文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工商管理硕士)的简称,而其中文简称为“工管硕”。工管硕士是源于欧美国家的一种专门培养中高级职业经理人员的专业硕士学位。工

管硕士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培养的是高素质的管理人员、职业经理人和创业者。工管硕士是商业界普遍认为是晋身管理阶层的一块垫脚石。现时不少学校为了开拓财源增加收入,都与世界知名大学商学院学术合作,销售他们的工商管理硕士课程。工管硕士培养的是高质量的职业工商管理人才,使他们掌握生产、财务、金融、营销、经济法规、国际商务等多学科知识和管理技能。

第一种是供任职公司高层管理者报读的课程,通常利用工作时间之余修习,名为高阶工商管理硕士(Executive MBA,简称EMBA)。

第二种是供现职管理者或大学毕业生报读,以增进其管理知识的普通工商管理硕士课程,此即工商管理硕士的基本原型。

第三种是供现职从业或具备两年以上工作经验者,以强化其企管专业基础的工商管理硕士课程,亦名工商管理硕士(Master of Science in Business Administration,简称MScBA )。
辅导教材
前MBA考试辅导教材较多,一般以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系列MBA、MPA、MPACC入学考试辅助教材:分为综合和英语两门。由全国工商管理硕士入学考试研究中心编写,教材右上角有华章教育字样。
本段授课方式
MBA
第一种是面授MBA项目,1908年诞生于美国Harvard University,至今已有百年历史了。就是通过面对面的形式进行授课。

第二种是远程MBA项目,1995年由美国McCann University率先提出,至今也有10多年的历史了。就是通过网络多媒体形式进行授课。
本段学位特点
MBA学位是一种注重复合型、综合型人才培养的学位,是能力培养重于知识传授的学位。它教授的是面对实战的“管理”,而不是注重研究的“管理学”,技巧和思维的培养重于理论分析能力。它要求其毕业生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管理经验(应变能力、预测能力、综合能力、组织能力等)。

其课程内容涉及管理类、经济学类、金融、财务、法律等等,能力训练不光讲究组织、领导才能,也涉及以口才为依托的沟通能力、运筹能力、判断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等等。

MBA是一个具有工作经验以后的学位,现实中,它被很多人看成已有3年职业经验之后的一个事业加速器或转换手段,即升职和跳槽的手段。而MBA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对这个产生很好的帮助作用。

MBA作为一种专业硕士学位,与一般硕士研究生有所不同。首先是培养目标不同:MBA是培养能够胜任工商企业和经济管理部门高层管理工作需要的务实型、复合型和应用型高层次管理人才,而其他硕士研究生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较强的科研和教学能力的高层次科研型和教学型人才

;其次是培养对象不同,MBA的招生对象一般为大学本科毕业、具有三年以上工作实践经验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和工商企业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而其他硕士研究生可以招收应届毕业生,也可以招收在职人员;第三是培养方式不同,MBA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职业训练,特别强调在掌握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商业案例分析、实战观摩、分析与决策技能训练等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使学生接受知识与技能、个性与心理、目标与愿望等方面的挑战,更具有职业竞争的实力,而其他研究生则侧重于理论学习、学术研究。

尽管MBA与其他研究生在上述方面存在区别,但目前在招生录取和在校的教学管理方面却是基本相同的:都必须参加全国统一的招生考试,按国家划定的录取线统一录取;在取得学籍后按正规研究生标准进行教学管理;做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后取得学位,这就更加显示了MBA的重要性。
本段起源
MBA教育起源于美国。一般认为,美国最早的管理学院是1881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大学设立的The Wharton Schoo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而工商管理硕士培训计划(MBAProgram)要晚些,诞生于哈佛大学。管理教育刚刚起步时主要强调气度和性格的陶冶,而非实际专业知识。一时没有获得工商企业界的热烈反应。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管理教育在工商界的推出有了初步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管理教育更是蓬勃发展起来,这主要源于两次世界大战美国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明显分离,产生了对企业管理人员的迅速膨胀的要求。战争结束时经济转变为和平时期经济,人们的消费能力大量释放,市场兴旺,为企业带来了大量扩充时机。许多退伍人根据退伍军人教育法案进入大学就读,其中很多又都选择了商学院的MBA学习,哈佛大学辉煌的1947届就是这“出类拔萃的一代”中的佼佼者。

需求的骤增最终暴露了美国的管理学院在目标、手段和学术水平上的诸多弱点,1958年美国基金会和福特基金会各自的综合报告不约而同地明确了管理教育的实务性质,主张加强定量分析能力,并基本形成了后来影响颇广的结构化的课程体系。这之后的六七十年代,美国教育的重点便放在了MBA上,美国每年授予的MBA学位数量达到授予硕士学位总数的20%以上,再次进入空前的蓬勃发展时期。

进入80年代,以1984年《哈佛商业评论》“管理学院不能令人满意的管理教育,应对美国国际竞争力下降负有一定责任”的批评意见为代表,对美国MBA教育状况的批评,引起管理学院院长深刻的反思。但这一次并未走向统一的模式,而是走

向各自的探索,这就形成了80年代的管理教育创新,包括:国际化;课程的整合;加强对领导才能、团队意识和管理技能的训练中丰富学生的科学技术知识;对企业和企业家伦理的重视;网络大学与远程教学的实践(Virtual Bschool);等等。

世界最著名的商学院哈佛商学院首创了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就是利用对真实世界的实例分析,代替对学术理论的过分依赖。这一方法至今仍是MBA课程的基础,因此哈佛商学院MBA教育被看作是世界MBA教育的真正开始。

在美国,MBA学习包含了一个为期两年的课程。在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之间的一个月暑假中,学生可以进行实习活动。在第一年中,学生学习核心商业学科,也就是必修课,包括财务、营销学、管理学总论、运营管理学和会计学。在第二年中,学生可以选修一些自己想学的选修科目。选修课中最受欢迎的专业是:战略管理学、金融学、会计学和营销学,这些都是实用的专业。MBA的学生一般在入学时处于20到30岁之间,已经有了2到4年的工作经验。

欧洲MBA的发展最初受到政府规定的阻碍。在许多欧洲国家,政府不允许社会集资的大学创办“职业化”商务课程。这一情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50年代。法国的一批企业家开始建立私立商学院,提供一种与众不同的欧洲MBA教育。位于法国枫丹白露的INSEAD商学院就是在1958年成立的。瑞士的IMEDE商学院(即现在的IMD)几年后也在瑞士洛桑成立。这种欧洲式的MBA与美国不同,只有一个学年,候选人的年龄必须是将近30岁,或是30岁出头,因此可以把更多过去的管理经验带进教室,这点也和美国的商学院不同。从一开始,这些欧洲的商学院就特别关注国际化的全面管理教育。他们设计的课程既整合实用的技能,也强调全球文化和商业知识的学习。欧洲的商学院也采用案例研究,但是更加鼓励团队基础上的项目合作。由于英国政府有意建立“商业教学与研究的卓越中心”,从而促成了伦敦商学院和曼彻斯特商学院在1964年的成立。两所商学院都采取美国的两年全日制教学模式。Cranfield、 华威(沃里克)Warwick和Lancaster等商学院也相继在英国设立了MBA课程,它们采取欧洲的一年制的学制。

不过,欧洲的商学院对美国在MBA教育领域的统治地位只产生了很小的冲击。从60年代到70年代,更多的欧洲人选择在美国而不是欧洲学习 MBA。到1979年,美国一度拥有500个MBA课程,而欧洲只有寥寥可数的几个。这一切的改观缘于汉迪教授(Professor Charles Handy)的一份用词轻蔑的报告,这份报告令英国政府猛然意识到英美商业教育的严重失衡。1979年,英国打破了伦

敦商学院和曼彻斯特商学院两家垄断的局面,允许任何一家英国大学开办自己的MBA课程。法国在80年代初也采取了同样的步骤。最后,德国也在1998年采纳了这一观点。在MBA教育领域,美国仍然是一枝独秀,拥有600个MBA课程,7万名全日制MBA学生。不过,欧洲也在迎头赶上。今天,在英国共有超过100家商学院,法国超过70家,西班牙50家,德国20家。今天,欧洲大概有1万名全日制MBA学生和1万5000名半脱产MBA学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