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青铜文物保护修复技术的中外比较研究

青铜文物保护修复技术的中外比较研究

青铜文物保护修复技术的中外比较研究
青铜文物保护修复技术的中外比较研究

摘要:我国青铜文物修复技术是具有自己特色的传统工艺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国内外大量现代保护方法与材料在青铜器保护修复中引进与吸收利用。本文按照我国青铜文物保护修复的工艺流程,从清洗去锈、加固处理、稳定处理、整形复原、连接完形、补配缺块、缓蚀处理、作色做旧和表面封护九个方面,对我国与其他国家青铜文物保护修复技术进行归纳总结与比较,进而阐释中外青铜文物保护修复技术的发展过程与异同点。

关键词:青铜器;保护;修复;技术;中外比较

我国青铜文物修复技术自产生以来,经过数代人的继承和发展,尤其是近百年间青铜文物修复能工巧匠们的不断改进和创新,已逐渐形成了一套具有自己特色的传统工艺技术。近年来,随着文物保护理念的转变,国外大量保护方法、现代保护材料的引进与吸收,继承和发扬这门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工艺技术,让它继续为我们的文物保护工作服务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值得强调的是,在继承我国青铜文物修复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又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我国青铜器传统修复技术。

按照我国青铜文物保护修复的工艺流程,本文从清洗去锈、加固处理、稳定处理、整形复原、连接完形、补配缺块、作色做旧、缓蚀处理和表面封护九个方面,对我国与其他国家青铜文物保护修复技术进行归纳总结与比较,进而阐释中外青铜文物保护修复技术的发展过程与异同点。

1.清洗去锈

清洗去锈主要是去除青铜器器物表面的污物、浮土、沉积物或影响器物表面美观的锈蚀物,对鎏金器物的清洗去锈比较特殊,一般是将鎏金层之上的锈蚀物全部去除。清洗去锈主要有两种方式,机械去锈法和化学去锈法。

在日本,除了用常规的手制工具,也利用小型研磨机、超声波研磨装置、精密喷射加工器对器物进行清洗去锈。

西方学者提出了许多电解、电化学、化学去锈的方法,化学去锈方法主要是将一种或多种化学试剂混合用于青铜器的清洗中。这些化学试剂主要有碱性甘油、碱性罗歇尔式盐、多磷酸盐、柠檬酸、甲酸、氨水、edta、六偏磷酸钠、稀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硫酸等。

日本过去常用的化学清洗去锈方法是用弱酸性溶液浸泡器物或者用脱脂棉沾染试液来溶解锈蚀物。如蚁酸(hcooh)和edta钠盐。现在常用高吸水性聚合物进行去锈,如用醋酸乙烯、甲基丙烯酸的共聚物加水分解形成的交联产物处理器物数次去锈。但实际操作中,往往是机械方法和化学方法结合使用来达到清洗去锈的目的。

我国传统手工去锈主要是用锋钢刻刀、手术刀、钢针、小錾子、各式小锤或钟表榔头等工具剔除、敲震,或水砂纸蘸水打磨等纯手工去锈方法。现在主要使用激光除锈仪、等离子体除锈机、超声波振动仪或悬挂式吊钻、喷砂机、微型台式抛磨砂轮机等电动工具。如西北大学的罗毅等人用红宝石脉冲激光去除青铜文物垢层与粉锈,取得较好的效果。

我国传统化学去锈方法有老陈醋调乌梅软膏,贴敷于锈层上,锈逐渐松软后剔除,此法安全,但时间缓慢。为了显露出铭文和纹饰,还有如下几种方法。用醋酸加清水浸泡的方法用来去除铜质较好、锈色把铜器包住的锈蚀物;用此法时为了保留部分绿锈,还用一斤蜂蜡、加三两松香、一两植物油,倒入水中,用手捏成蜡泥,按在发锈及绿、蓝锈上,起到保护作用。还有碳酸铵去锈法,主要将碳酸铵粉末与清水调成糊状,涂抹在锈蚀处,涂抹后密封保湿,但有水银沁地、翻铜地、发锈处不可用此材料涂抹。有些情况下还使用硝酸、盐酸去锈。还有将红果泥敷在红地的铜器上去锈的方法。

但是,随着国外大量化学去锈方法的引进与吸收,保护理念的发展与转变,传统化学方法很多已不适合现代文物保护的要求。现在对青铜器的化学清洗去锈主要试剂有2a、3a溶液,这种试液破坏性小;此外,还使用edta钠盐、离子交换树脂、罗歇尔式盐、六偏磷酸钠等材

料。去锈的方法主要有浸泡法、涂抹法、敷布法、凝胶(软膏)法。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是机械法与化学方法结合使用来去除污物与锈蚀,用破坏性最小的试剂(如2a、3a溶液)结合机械方法可以去除锈蚀的情况下,尽量不使用其他试剂。 2.加固处理质地较好的器物一般不需加固处理,通常在清洗去锈后,直接对其缓蚀等稳定处理、封护。表面有风化现象且表面层需要保护,或者质地较薄并且脆弱的铜器才需要加固处理。有鉴于此,目前看到的加固方法与材料的介绍相对较少。

国内学者使用的加固材料与方法与西方学者大体相同。也使用蜡、树脂类材料对器物进行加固。比较常用的加固材料有b72、较稀的环氧树脂溶液、三甲树脂等,有时也会采用稀的虫胶乙醇溶液进行渗透加固。如对新干青铜器的保护中,有学者用三甲树脂或甲基丙烯酸甲酯对质地松脆且较薄的铜器进行加固。

3.稳定处理

稳定处理(除氯)是指对青铜器“青铜病”有害锈的防治措施,主要是去除有害氯离子的行为,包括使用抑制剂、转化剂和封护剂,其中在青铜病防治中具有清洗去除氯离子作用的bta、amt将单独作为缓蚀剂介绍,这里不详细重复。

我国传统青铜器修复中治理青铜病的方法有将粉状锈剔除后,用酒精、漆片(虫胶)填充,然后用蜡封护。现在的治理方法主要是借鉴国外的材料与方法,在此基础上,对部分方法进行改进。常用的方法有倍半碳酸钠法、超声波倍半法、苯并三氮唑(bta)法、锌粉氧化法、过氧化氢法、氧化银填充法或其他树脂填充法、潮湿箱置换法、柠檬酸和硫脲混合法、碱性连二亚硫酸钠法等,此外还利用激光对铜器蚀坑孔洞病灶部位产生的光化效应来去锈;南京博物院研制的以amt为主剂的acni、acn2清洗剂也可去除有害锈,据认为较传统方法缩短周期。

4.整形复原

整形(矫形)技术在中国青铜器传统修复技术中也是比较有特色的。国外对青铜器的整形相对较少,外文资料中对器物的具体整形技术也少有提及。

《古物及艺术品的保养(处理、整修与复原)》一书中简单提及了对被挤压铜器的处理,认为可以通过适当的加热和冷水浸淬来使铜器软化,从器物的主体部分人手,设法恢复它的原形,并将对器物的振动减少到最低。使用的工具有螺旋钳子、木头夹子、衣服夹子等等。较薄的金属物品要紧抵在用钳子牢牢夹住的特制木砧上。

我国青铜器传统修复技术中的整形技术发展至今,已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方法。主要原理即通过施加外力使器物恢复原状,通常的方法概括起来主要有锤击法、模压法、撬压法、顶撑法、锯解法、加温法等方法。现在除非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锯解法已基本不用。

锤击法是青铜器整形中最常用的方法,主要是利用铅锤或锡锤敲击变形部位并使之改变变形方向的一种方法。模压法相对锤击法要复杂一些,通过制作一套模具将变形器物夹住,在台钳上或用木工夹施加压力扭压,不断缓慢改变器物受力位置而使之恢复器形的一种方法。撬压法主要是通过对器物的整形,使原本无法对接的碴口可以吻合、对接,可以使用两件似螺丝刀头类的小型撬具,大型厚重的铜器可用千斤顶在外部施压,内用木棍或类似工具顶在器壁内侧施压使器物恢复原形,也可依靠内外套设置的螺栓将变形部位矫正过来。锯解法主要是针对比较特殊的变形程度大、金属性质差、胎壁厚、弹性差的青铜器,是一种通过分解、组合、焊接,或者半分解、整形、焊接的方法,恢复青铜器形状的又一种手段,现在通常已不采用此法。加温矫形法是采用对变形青铜器加热的方法去掉其内在的应力,然后用锤击法进行矫形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应用现代科技而发展来的,但是受环境、设备等条件及适应范围的制约,目前较少采用。

对一件青铜器的整形,有时是上述各种传统整形方法的综合使用。

5.连接完形

我国锡焊工艺使用的工具过去主要用火烙铁,现在常用电烙铁。焊料选用高纯焊锡丝或锡条、锡铋合金等材料。传统的助焊剂采用盐酸+锌生成的氯化锌溶液,也有无氯助焊剂,如用硼砂烧熔成晶体后研细,用酒精调成膏状或用乙醇调松香膏作助焊剂。上海博物馆与上海交通大学也研制了一种新型无氯焊剂,针对青铜文物修复钎焊用新型无氯钎剂和含银钎料匹配,并在8种古青铜模拟试样上进行一系列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新型无氯钎剂和含银钎料匹配有良好的工艺性、抗腐蚀性,并可获得高强度的钎缝。断茬口的焊接接头可以采用点焊式、通焊式、堆焊式、附加加强件等方式,附加的加强件包括金属芯、锭扣、扒钉等构件。将焊接工艺的流程简单概括,就是用电烙铁将碎片的茬口加热,熔化焊锡为粘接剂,涂于茬口上,将其对接后修整使其修复完整的过程。

如果需要的话,也可以辅之粘接的方法将青铜器碎片连接。矿化严重的青铜器,仅能以胶粘法修复,但是粘接前需用稀释胶液渗透加固。历史上曾有使用白芨、漆片等粘接器物的方法,现在使用的胶粘剂主要有高浓度的丙烯酸树脂的丙酮溶液(paraloid b72-b44(15%-35%)、环氧树脂(uhu plus)双组份胶(24小时凝固的适宜大件青铜器,5分钟凝固的适宜小件青铜器)、腈基丙烯酸酯(用于胶合点小,对用环氧树脂进行结合的碎片正确定位)。

总之,在对铜器进行修复时,要遵循修复铜器的规律,采取焊接、粘接等方法时要灵活掌握。

6.补配缺块

补配是我国传统青铜器修复技术中复原残缺部位的重要技术。国外补全青铜器的技术与我国传统青铜器修复技术中的补配技术有很大的不同,主要体现在补配材料和补配方法上的不同。国外常用的补配材料主要有石膏、蜡、一些聚合物、棉纸或玻璃纤维条加强的粘合剂等物质,用它们来填补裂隙或者缺失,补配部件与器物本体的结合方式主要是粘接的方式。

h j plenderleith在《古物及艺术品的保养(处理、整修与复原)》一书中提及了纽约市美术馆的一种补配方法。将毛毡捶成与所需补配部位大致相仿的形状,在聚乙酸乙烯酯里浸透一下,半干可捏塑时,塑造成形,将其贴于所需器物上,粘合剂完全干透后,修饰其表面,着色等处理。

organ在1961年提出了以下几种补配的材料与方法:

(1)ajk面团(铁制品的保护中提到),它由聚乙烯醇缩醛、黄麻纤维、高岭土混合制成,由伦敦考古学院研制。

(2)“bonda-filler”,它是一种由聚酯和矿物填充物组成的双组份混合物,这种物质含有一些固化材料。这种物质一经混合,就会形成一种油灰,在室温条件下10或20分钟后,就会固化。

(3)technovit树脂,用来补配一件青铜碗,先用蜡给碗的缺失部位做出轮廓。

(4)一种镓-铜合金也可以使用。这种合金成分配比是34%质量比的镓加上56%质量比的铜。制备方法是,将新鲜的脱氧的铜粉末倒人已经熔化温度高于30℃的镓里。将形成的比较软的块状物放入一个模型或者空腔中,保持25℃的温度,4小时后,它会变得非常硬。

我国传统的补配技术主要是根据器物种类、形状、残缺部位,打制铜皮补配和翻模铸造补配两种工艺。打制补配是运用捶打技术,利用补配铜板的可塑性,将其反复捶打、加热、再捶打、再加热使之产生塑形形变,直到所需形状为止,再根据铜器的残缺部位形状剪裁铜板。使用工具、材料主要有手锤、圆锤、铁剪刀、喷灯、电磨机、各种锉刀、铜皮等。翻模铸造补配法是一种直接在器物上做模具,然后铸造出铜胎、铅锡胎等胎质配件,将配件焊接或粘接在缺失部位的一种工艺。过去常用的是泥质的范模,也可用失蜡铸造的方法。通过铸蜡胎(分为涮胎和注胎两种)、修刻纹饰、热水脱蜡、模壳焙烧(将模壳放入窑内烘烧)等工艺先制出模范,然后再浇注出铜液制成所需要的铸件。常需要的材料有石膏或蜡、医用软皂、油泥等。

近年来,补配技术也原有的工艺基础上也有了一定的发展,比如翻模铸造补配时除了向模具中浇注合金,也可以根据情形浇注一些树脂类材料,如环氧树脂与矿物颜料混合后浇注等方法,有时也使用呋喃树脂、酚醛树脂等材料。此外,玻璃钢材料进行补配的方法也是现在常用的方法。

7.作色做旧

上色作伪锈是我国青铜文物修复传统工艺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工艺,它要求修复者在修复的最后一道工序中对已经修复补配好的部位从里到外都要作上锈色,加以掩盖修饰,使修补复原之部位与原残存之部位混然一体,不让人看出其破绽,这项工艺特色正是中国青铜文物修复传统工艺技术与外国文物修复工艺技术的区别之一。

作锈的方法主要包括喷笔法,画、涂、抹法,弹拨法,拍拓法,需要的话还可以通过点泥做锈法来表现层次感。主要将矿物颜料或其他材料与漆混合,如可将矿石粉和孔雀石碎粒调入漆中作成“疙瘩锈”,红土拌铁屑作红锈,或将器物在火上熏烤后表面敷漆作黑地色。也可采用紫胶或白芨与松香熔化后,加入绿锈或红锈涂在器物上,做出玻璃锈。仿制者还可通过水银混合锡末、老醋调铜砂等不同方法制作出古铜色、黑漆色、翠色、鎏金色以及朱砂斑等古锈色。有时,为了达到更逼真的效果,还可将从青铜文物本身清除下来的无害锈料(绿色孔雀石)用黏合剂粘在被修复的部位。

随着修复目的的发展、改变,青铜文物修复传统工艺中的上色作伪锈的要求也有稍有改动,把原来要求补配之处内外都上色作伪锈的工艺改为除陈列时观众容易看到的部位以外,对青铜文物的补配部位其内部均应采取不上色作伪锈或只涂上与原残存之部位有着鲜明对比的颜色,即实行内外有别的方法。这样既满足了陈列的需要,也便于日后的研究。

在我国的青铜文物修复工作中,必须要坚持对传统工艺技术的继承与改革同步的方针,要坚持现代科学与传统工艺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才能让我国传统的青铜文物修复技术发扬光大,把我们的文物修复工作做好。

8.缓蚀处理

国外学者对青铜器缓蚀剂的研究起步较早,并进行了大量的工作。

1988年印度学者ganorkar等人首次报导了amt能去除青铜文物的粉状锈,同时对铜体有较好的缓蚀作用,在青铜表面上形成抗腐蚀的浅黄色保护膜。此后,科学工作者对amt的缓蚀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

国内学者对bta的引进与应用较早,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了一些改进。

国内文物保护专家陆寿麟先生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已经尝试将bta应用到青铜器有害锈的保护处理中,20世纪70年代开始采用巯基噻唑类缓蚀剂保护青铜器。上海博物馆的祝鸿范先生于70年代早期也开展了相关实验工作,认为苯并三氮唑是当时铜器防腐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效果较好,必要时不仅可去除防腐保护膜,而且恢复原貌对文物亦无影响,用它来保护铜器文物克服“粉状锈”(青铜病)的危害有广阔的前途,但有许多问题仍有待深入研究,对其具体使用对象、范围应根据具体情况、具体要求而定。

bta单一试剂对青铜器的稳定和保护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对锈蚀严重的青铜器的保护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随着有关青铜器的锈蚀产物及锈蚀机理等方便的研究不断深入,对bta 复合试剂的研发及应用等相关研究广泛开展起来。国内文物保护专家祝鸿范先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末采用bta-na2moo4-nahco3复合配方进行缓蚀处理保护青铜器,实验结果表明,复合配方效果优于单独使用bta,祝鸿范先生的这一工作使我国在应用bta保护青铜器方面达到了较高水平。90年代初,西北大学李兴福等发现在bta中加入少量碘化钾或对氨基苯砷酸,可以提高缓蚀效率,并能够有效地保护锈蚀严重的青铜文物。廖原随后进行了浸渗处理青铜器有害锈的研究,利用bta-h2o2清除青铜器表面的活性粉状锈,然后用bta-na2moo4-nahco3复合缓蚀剂浸渗处理腐蚀的青铜器,取得较好的效果。郑州轻工业学院的冯绍彬等人研制出

以苯并三氮唑为主钝化剂,乙醇为溶剂并加入多组分有机促进剂组成的青铜器专用保护剂,成功地对郑州博物馆战国青铜釜和汉代青铜饰品两件文物进行保护处理,处理后颜色微有加深,基本保持文物的绿锈原貌。并且该试剂保护工艺简单,可重复浸涂,除锈浸涂,也可不除锈直接浸涂,均能较好保持青铜器原貌。他本人近期又在传统缓蚀剂苯骈三氮唑(bta)中添加对氧去极化反应有抑制作用的多元醇类钝化促进剂,对郑州博物馆两批文物进行了保护试验,至今未见新锈生成。目前bta复合缓蚀剂是我国青铜器缓蚀保护中常用的化学试剂。amt试剂也很快被我国学者引入到青铜器的保护中。但是经amt处理过的青铜文物表面带有浅黄色,这不符合文物保护“修旧如旧”的原则,因此对amt缓蚀机理及复合试剂的研究开展开来。上世纪90年代中期南京博物院文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开发了atm复合配方acn1,并进行了诸多模拟实验并已应用于青铜器的保护。如南京博物院的万俐等采用acn1对春秋产国时期的腐蚀青铜编钟进行保护处理,不仅有效去除粉状锈,而且工艺简单,取得了较好的保护效果。acn1不仅能清洗青铜器表面的有害锈,而且对铜体有较好的缓蚀作用,在国际青铜缓蚀剂领域达到先进水平。随后,安阳师范学院与安阳市博物馆联合研制了amt复合剂ahh-1,安阳师范学院的韩玉民、郝存江用自配的amt的复合剂ahh-1处理带有粉状锈的青铜试片,结果表明,复合剂的除锈和缓蚀效果良好,有望成功用于青铜文物的保护。随后经多次模拟试验,有学者认为ahh-1能方便、快捷地去除青铜文物残片的有害锈和氯离子,且能透明使其铭文和花纹清晰可见,可满足文物保护及考古界的要求。但长期效果需进一步的观察和研究。

对amt及其复合剂缓蚀机理的研究,也开展了相应的工作。南京化工大学化学系的朱一帆和南京博物院的万俐等人采用电化学方法和xps、a es法研究5-氨基-2-巯基-1,3,4-噻二唑(amt)在青铜表面形成的保护膜,结果表明,amt溶液处理后的青铜试片在ph值为7的0.5mol/l na2so4和5%nacl溶液中,其腐蚀过程受到了明显抑制,是由于amt在青铜表面形成cu(i)amt络合物膜,其结构为cu|cuo2|cu(i)amt。付海涛、李瑛等人针对amt在柠檬酸中对cu及cu合金的缓蚀作用以及青铜在水溶液中的成膜过程开展一系列的工作。初步总结amt的缓蚀机理为:amt为成相膜型缓蚀剂,amt分子中n、s原子上均有孤对电子,很容易与铜离子发生物理、化学吸附,进而形成难溶的络合物cu(i)amt覆盖在金属表面,使介质中侵蚀性离子很难与金属反应。保护膜为多层结构,最外层为cu(i)amt,在cu基体和amt保护膜之间还存在cu2o层。

现在bta和amt是目前青铜器保护中常用的缓蚀剂,但bta及amt试剂均存在各自的局限性,仍有许多工作有待深入研究,探寻一种可广泛推广使用的高效青铜缓蚀剂仍需要广大文物工作者不断地努力。

9.表面封护

西方国家对封护材料的使用有着长久的历史,并且对新材料的研制也进行了大量的、持续的工作。

在合成聚合物和合成蜡出现以前,早期欧洲修复工作者所使用的封护材料主要是蜡、油、天然树脂。随后硝基纤维素涂料和虫胶作为封护剂流行过一段时间,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逐渐被停止使用。20世纪50年代,一种树脂涂料bedacry1-221x(聚甲基丙烯酸丁酯)开始流行。organ在1961年发表的文章中曾提到用这种材料对患有青铜病的器物进行封护,在对另一件铜碗的封护中则使用的是虫胶。但是由于bedacryl-221x在紫外光下不稳定,现在已停止使用。

20世纪60年代,纽约国际金属铜研究与发展公司(in-ternational coppe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rporation)研究了适用于铜合金的封护剂,取名为“incralac”,它是一种含有bta(bta作为紫外线稳定剂,而非缓蚀剂)、聚甲基丙烯酸乙酯和丙烯酸丁酯的聚合物。madsen在1967年发表的文章中曾使用incralac作为青铜器的表面封护剂。丙烯酸树脂中比

较令人满意的封护材料是paraloid b72,它是甲基丙烯酸乙酯和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合聚物,由美国费城的rohm&haas公司生产,其耐老化性明显优于聚甲基丙烯酸丁酯。其他的树脂材料也被使用,v c sharma and b v kharbade曾用2%聚乙烯醇缩丁醛对青铜肖像进行表面封护。德国慕尼黑fraunhofer研究所开发了ormocer(欧姆仕)系列涂料,虽然这些涂料存在一些局限性,但是对室外青铜器的长期保护目前没有更合适的材料。一些合成蜡或其混合蜡也常被使用作为室外青铜器的表面封护,如巴西棕榈蜡、聚乙烯蜡、微晶石蜡、cosmolloid 80h 型微晶蜡等等。

目前,国外常用的封护材料主要有acryloid b-72、in-carlac、ormocer a,棕榈蜡和微结晶蜡也是室外青铜器最普遍的表面封护材料。近年来,复合封护材料在国外使用有很多成功的保护实例;此外,工业涂料技术的最新进展也被考虑在内,如在聚合物涂料中嵌入铜的纳米颗粒等。

我国最早使用的封护剂主要是蜂蜡、石蜡、清漆等材料。随后我国青铜器保护中使用的封护材料主要有聚乙烯醇缩丁醛乙醇溶液、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甲苯溶液、三甲树脂甲苯溶液、有机硅树脂等,其中最常用的是丙烯酸树脂类封护剂。

随着青铜保护修复技术的发展和国外大量新材料、新方法的不断引进,经过不断的实践、运用、研究,我国科研工作者也开始了对适合我国青铜器保护修复的封护剂的研究。

目前比较流行的是对复合涂层封护技术的研究。于淼等在环保型丙烯酸酯聚合物乳液基料中添加bta缓蚀剂等对其改性,研制出一种新型的青铜文物防蚀封护剂。许淳淳等采用纳米tio2、缓蚀剂bta及助剂等对水性丙烯酸乳液改性,配制成铜和铜合金防蚀封护剂。杨水彬等用纳米caco3制备了一种新型丙烯酸水性涂料用于青铜器的封护。陆寿麟、李化元等人曾对广州象岗山西汉南越王墓出包括铜器在内的1000多件金属文物除锈后使用bta改性的聚乙烯醇缩丁醛等材料作为封护剂进行保护,取得了良好的技术效果。

文物保护与修复1

文物保护与修复 保护:以延长器物得寿命、防止自然老化或意外破坏为目标得一切操作行为。 修复:除去外部增生、替换损坏或缺失得材料,直到器物得原初状态。 文物保护,预防自然老化、人为损坏;停止、延缓败坏发生;稳定现有状态。目标:持久保护文物;文物修复,目标:恢复文物原貌。清洗污渍;修补残缺;复原、修饰缺失部分等。 修复得职责:安排决策;诊断检查;起草保护计划与处理建议;预防性保护;保护修复处理;对观察到得与干预性得处理进行记录。预防性保护:通过创造文物保存得最佳环境来延缓或者预防损伤得间接行为,要尽可能与其社会用途相符。包括正确得取放、运输、使用、存放、展示方法。也涉及出于保存目得而复制得相关问题。 要遵循得道德准则:1、检查与诊断(基础):分析文物得物质现状;评估文物得文化价值。2、修复材料得稳定性:所用保护修复材料得稳定性,材料要尽可能长久保持其特性;提供适宜得保存环境,确保文物材质与修复材料得稳定性。3、修复材料得相溶性:直接与文物接触得修复材料(粘结剂、加固剂、保护涂层、填补材料等),必须与器物得原材质相溶(涉及材料在机械、化学、物理、美观度等方面特性),但并不意味要选择与原器物一样得材料与技术。4、操作与材料可逆性:即对文物实施得所有干预性操作均能被安全解除,不会对文物造成任何影响与变动。加载到文物上得修复材料也能用无害得方式去除,将文物恢复到修复前状态。5、修复后得可读性:一就是文物得可读性,恢复原貌,便于理解与观赏;二就是修复操作得可读性,可区分重建部分与原来部分。不能遮盖文物得现实情况与历史痕迹,修复要有附属记录。6、文物修复得文档记录:登记检查、诊断分析、保护/修复计划得制定、保护/修复计划得实施、储存与养护(文字、绘图、照片等形式)。修复报告还应附带工作期间相关资料。7、文物修复最小干预:强调文物修复操作得慎重性。首先,要明确干预操作得必要性,确定修复得目标;其次,慎重选用材料与方法,评估其对文物材质可能造成得即时与长期得影响。8、修复得预防性保护:通过提供理想得存放、陈列、使用、取放与运输条件来延缓或者避免文物遗产败坏得行为。预防性保护优先于干预性保护,即先让环境适应文物,而不就是文物适应环境。 什么就是古陶瓷修复?包含陶瓷器文物得检查、清洗、拼接、加固、配补、上色等一系列保护与复原得操作。 古陶瓷修复就是以研究与欣赏为目得得,利用合适得材料与技术恢复器物得完整造型与外观得视觉效果。 考古修复:又称研究修复,指对于拼缝、补缺部分,保留修复得痕迹,可却分修复部分。这种方法完全忠实于原物。 美术修复:也称商品修复,指对于器物得修复部分进行上色,以淡化修复痕迹。这种方法得合法性有争议。 陈列修复:修复效果介于前两者之间。修复痕迹远距离还以区分,近处可以辨别;或者在朝向观众一面瞧不出,而背部有痕迹 修复室内布局:平坦得修复桌,桌面铺毡布或橡胶垫,桌子有边栏;修复桌有隔层——放置修复材料、工具,配备水斗、操作台(耐腐蚀)、储物柜、通风橱、垃圾桶;地面要防滑。(修复室应尽可能做到干湿分开,功能分开。如清洗、拆分等使用液体试剂得工作可以在修复室内得其她区域完成,而修复桌及周边应该保持干

修缮工程拆除文物保护专项施工方案

修缮工程拆除、文物保护专项施工方案 编制人: 审核人: 编制单位: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日期:2017年6月8日

1.工程概况 1.1简况 1.2施工原则 1)坚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的“不改变原状”的文物修缮原则,以及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原则,尽可能使用原材料、原工艺、原做法、尽量保留原有构件;损坏构件经过修补仍能使用的,不应更换。确保各单体建筑及相关文化遗存修缮前后风格的一致型,保护文物本体价值。 2)对于原结构存在的或历史上干预形成的不安全因素,允许增添少量构件,改善受力状态。 3)对于近代改变原状的做法和工程上的不当做法,要在本次维修中予以纠正,恢复原貌。 4)以文物建筑原状修整和重点修复为主,同时考虑院落整治和周边环境整治。 1.3工程范围: 以上建筑范围内的,主要修缮项目为台明地面、墙体、大木构架、木装修、椽望、瓦顶、彩画、油饰、吊顶等工作内容。 1.4现存和院落需拆除清理工作内容。 (1)土方:地面土方。 (2)渣土:建筑垃圾:各院落周边、建筑物四周。 (3)原居民搭建厨房、储藏室等附属建筑物。

(4)单体建筑内新砌砖墙、修补砖墙。 (5)屋面含红瓦顶、合瓦顶、苇箔、泥背、灰背、椽子、望砖(板)。(6)大木构架。 2.拆除工程方案 拆除工程是本次修缮工程的第一步,而文物建筑修缮中的拆除前应做的准备: 各专业工长必须做好详细的交底工作,包括安全技术交底、脚手架支搭方案等;组织有关人员统一部署、监督、检查拆除工作;对瓦面已进行测量、瓦件、脊件的缺损统计,并计算出添补量;对特殊部位及尺寸已进行记录、拍照,以做为恢复的依据;对拆除时的构件码放、渣土堆放场地及运输路线已确定;拆除前除书面交底外还要进行口头交底并做好对文物保护意识的现场教育。 2.1拆除部位 项目部在接到图纸后,由项目工程师牵头组织质检员及班组长熟悉图纸,了解拆除部位,并在现场在需拆除部位做出明显标志,并报请建设单位、监理单位代表复核做好原状记录、勘测、影像资料的收集。 2.2拆除人员根据拆除工程量,我项目部决定安排12人专门负责拆除,并由专人负责,并做好记录。 2.3拆除顺序:脊件→花边瓦当→盖瓦、底瓦→泥灰背→望板→椽子 1)脊件拆除: 首先要进行现状记录、详细记录屋脊的工程做法,构件尺寸、数

文物保护法知识题

1.文物工作应当贯彻()的方针。 A保护为主,抢救第一、B有效管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C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D加强保护,改善管理 2.《天津市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是()。 A法律、B行政法规、C规章、D地方性法规 3.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石窟寺属于()所有。 A谁发现归谁、B集体、C个人、D国家 4.可移动文物可以分为()。 A一级文物,二级文物、B 珍贵文物,一般文物、C一级文物,二级文物,三级文物、D 出土文物,流散文物 5.为了科学研究进行的考古发掘,提出申请的时间是每年的()。 A第一个季度、B第一个月、C第二个季度、D任何时间 6.()主管全国文物保护工作。 A国务院、B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C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D各级文物行政部门 7.《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实施的时间是()。 A2002年10月28日、B2003年5月13日、C2004年1月1日、D2003年7月1日 8.对不可移动文物修缮时应遵守的原则是()。 A加强保护的原则、B抢救第一的原则、C 不得损毁文物的原则、D不得改变文物的原状的原则 9.行政法规制定的机关是()。 A国务院、B 全国人大常委会、C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常委会、D 国务院各部委 10.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需要原址重建的,应当报()批准。 A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B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部门、C国务院、D 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

11.望海楼的标志说明牌应当由()树立。 A国务院、B天津市人民政府、C国家文物局、D天津市文物局 12.盗窃文物罪的最高刑是( )。 A死刑、B无期徒刑、C死刑缓期两年执行、D有期徒刑 13.涉外考古发掘的审批机关是()。 A国务院、B国家文物局、C中国社会科学院、D文化部 14.天津市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有()处。 A 4、 B 6、 C 7、 D 8 15.文物收藏单位之间借用文物的最长期限不得超过()年。 A 1 、 B 2 、 C 3 、 D 4 16.馆藏文物出境展览,最长不能超过()年。 A 1 、 B 2 、 C 3 、 D 4 17.下面()是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A劝业场、B利顺德饭店、C南开学校、D天妃宫遗址 18.抢救性考古发掘应当在开工之日起()内补办考古发掘手续。 A10日、B15日、C10个工作日、D15个工作日 19.从事考古发掘的单位完成考古发掘后,()提交考古发掘报告。 A自考古发掘完成后30个工作日、B自考古发掘完成后3年内、C自完成考古结项报告后30个工作日、D自完成考古结项报告后3年内 20.注册文物拍卖企业应当有()以上注册资金。 A200万、B2000万、C100万、D1000万 21.文物商店在文物行政部门备案的记录,文物行政部门应当保存()年。 A 5年、 B 15年、 C 75年、 D 20年

文物保护单位抢修和博物馆修复工程施工设计方案

文物保护单位抢修和博物馆修复工 程施工方案 一、编制依据 二、工程概况: 2.1、工程名称:文物保护单位抢修和博物馆修复工程 工程地点:石棉县安顺乡安顺村安顺场 工程范围:其中文物保护单位抢修工程设计范围内总面积约87815㎡,建筑占地面积约7244㎡,环境景观用地80571㎡。 本工程主要包括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扩建新馆、老馆维修、总平道路工程等。其中纪念馆扩建工程总建筑面积2818.04平方米(含红色旅游展陈设施1500平方米)。 其中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扩建新馆,地上3层;建筑高度:檐口高度14.85米。总建筑面积2818.04平方米,建筑工程等级为一级。建筑结构形式为框架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抗震设防烈度8度。建筑防火设计等级:建筑耐火等级二级。建筑屋面防水等级:上人屋面防水等级II级。本次招标的范围包括建筑、结构、给排水、电气各专业。 本工程项目主要工作内容包括:石棉红军强渡大渡河环境整治绿化景观工程、石棉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文物本体维修工程、石棉红军强渡大渡河指挥所文物本体维修工程、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扩建新馆、总平道路工程等内容。 2.2、根据本工程结构设计特点,首层(层高6m≥4.5m)必须按高支模进行施工。 2.3、混凝土采用泵送工艺进行施工. 三、模板及其支撑系统的设计 3.1、本工程梁、板模板支架系统采用扣件式钢管架,首层层高6m,梁高度分别为1500mm、700mm.、500mm,宽度分别为400mm、300㎜、250mm,等,配80mm*80mm枋木楞,质量要求:,木枋必须无结疤、断裂现象。选用Φ48mm,壁厚3.5mm普通钢管,质量要求:应无锈蚀、无弯曲;扣件选用螺母及丝扣良好,无滑丝的正品扣件。模板采用20厚木胶合板,模板质量必须符合有关规定。 3.2、扣管式钢管高支撑架安装及计算书:(附后) 3.2.1、基层为砼底板有足够的承载能力; 3.2.2、扣管式钢管高支撑架底座需垫30厚木板,宽不少于300mm; 3.2.3、扣管式钢管高支撑架排放应垂直于主梁方向,交错设置,间距为900mm,双层每 组行距为1200mm,单个门式架允许荷载50KN。

纸质文物的修复与保护

明清古籍善本的修复与保护方案 一、前言 2015年4月1号在整理校博物馆文物藏品时,发现了这本明清时期的古籍善本。然而由于博物馆条件设施太差,未妥善保管,现在善本的保存情况很差,腐蚀严重,需要立即进行修复与保护工作。 二、保存现状的调查与评估 经仔细检查,发现纸质文物整体发黄,局部出现了霉斑,边缘褶皱有残缺,脆化和粘连情况严重,保存状况极差,整体评估已达到重度至濒危级病害。因此对该善本做了以下分析检测:pH值测定 采用美国的Thermo pH值测定仪对纸张进行pH值测定,精度高。 白度测定 常规的纸张白度是用光电白度计测量一定面积(至少8平方厘米)纸的相对反射光率,测定是无损的。如文物不够白度仪所需面积,或纸面有墨迹,或不便接受光源照射时,建议使用“对比法”测定白度,即用一系列已知白度的纸样与文物进行对比,从而得出文物用纸的近似白度。纸的白度间接反映纸张纤维的提纯程度和老化程度。同一种类的纸,其白度越高,则纤维素含量越高,老化程度越低。 2.红外光谱分析 红外光谱法是鉴定化合物和测定分子结构的有效方法之一。根据仪器技术和应用不同,习惯上又将红外光谱分为三个区:近红外光区(0.75 ~ 2.5μm),中红外光区(2.5 ~25μm),远红外光区(25 ~1000μm)。红外光谱技术在文化遗产分析和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纸张鉴定和分析领域均已得到初步的研究与应用。 3.拉曼光谱分析 拉曼光谱是一种散射光谱分析法。在拉曼散射这一过程中,入射的光子与物质相互作用后,不仅方向改变,而且有能量交换。每种物质都有其特定的组成和结构,若与光存在相互作用,在拉曼光谱上就可以观察到特定的光谱曲线。拉曼光谱的峰带通常较狭窄,具有准确的特征标志,因而对物质的鉴别有重要的作用。常用的拉曼光谱技术主要有显微共焦拉曼光谱技术、傅里叶变换拉曼光谱技术、共振增强拉曼光谱技术和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目前,相关报道主要集中在利用显微拉曼光谱技术分析文物样品。显微共焦拉曼光谱技术是将拉曼光谱分析技术与显微分析技术结合起来的一种应用技术,较传统拉曼光谱信号更强、灵敏度更高,样品需求量很小,可分析文物的颜料、染料、纸张、纤维等。 4.核磁共振 纸质文物的载体为多孔材料,纸张的内部结构、透水性以及与水的相互作用等对评价文物保存状态、制定合适的保护修复方案以及保护处理的效果和耐久性非常重要。通过核磁共振研究纸张木素和碳水化合物结构,可以判断纸张的质量。 5.环境检测 对纸质文物的保管环境做温湿度和光照度分析,以及有害气体的分析检测。 保护修复工作目标 本次要修复保护的是明清古籍善本,数量为一本。要求修复后的纸质文物pH值呈中性或弱碱性,白度有所提高的同时不违背“修旧如旧”原则,纸张强度和柔软度增加,整体平整无皱缩等,利于文物的长久保存和研究工作的开展。整个修复过程具有可逆性,不妨碍以后的修复保护工作。 四、保护修复的技术路线及操作步骤

文物保护学大纲

《文物保护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文物保护学概论 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Relics Preservation Science 课程代码:04402011 一、课程基本情况 1.学分: 4 学时: 64 (理论学时: 64 实验学时: 0 ) 2.课程类别:专业基础必修课 3.适用专业:历史学(文物保护方向) 4.适用对象:本科 5.先修课程:文物学概论 6.教材与参考书目: 教材:《文物保护学》,王惠贞编著,文物出版社,2009年。 参考书:《文物与化学》,宋迪生等编著,四川教育出版社,1992年;《文物保护环境概论》,郭宏编著,科学出版社,2001年。 二、课程介绍 文物的发掘、鉴定、保护,是文物工作者的历史责任。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考古发掘了大批遗址,出土了大量文物,如不及时对遗址、遗物加以抢救保护,文物自身特有的历史信息将愈来愈少,不仅失去研究、展示的价值,也无法给子孙后代留下这份珍贵遗产,使之长久为人类发展服务。所以文物保护已成为当前文物工作的迫切任务。这门课程,也是文物保护专业学生必须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系统全面地逐步介绍文物保护学基础知识、陶瓷砖瓦类文物保护、金属类文物保护、石质文物保护、纸质文物保护、漆木竹器类文物保护、纺织品文物保护、壁画文物保护、古建筑保护、博物馆与环境等内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文物保护材料学和有关文物保护实践打下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和一定的操作实践,使学生不仅掌握住文物保护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具有初步的操作实践能力。 三、课程内容、学时分配及教学基本要求

文物保护与修复1

文物保护与修复 保护:以延长器物的寿命、防止自然老化或意外破坏为目标的一切操作行为。修复:除去外部增生、替换损坏或缺失的材料,直到器物的原初状态。 文物保护,预防自然老化、人为损坏;停止、延缓败坏发生;稳定现有状态。目标:持久保护文物;文物修复,目标:恢复文物原貌。清洗污渍;修补残缺;复原、修饰缺失部分等。 修复的职责:安排决策;诊断检查;起草保护计划和处理建议;预防性保护;保护-修复处理;对观察到的和干预性的处理进行记录。预防性保护:通过创造文物保存的最佳环境来延缓或者预防损伤的间接行为,要尽可能与其社会用途相符。包括正确的取放、运输、使用、存放、展示方法。也涉及出于保存目的而复制的相关问题。 要遵循的道德准则:1.检查与诊断(基础):分析文物的物质现状;评估文物的文化价值。2.修复材料的稳定性:所用保护修复材料的稳定性,材料要尽可能长久保持其特性;提供适宜的保存环境,确保文物材质和修复材料的稳定性。3.修复材料的相溶性:直接与文物接触的修复材料(粘结剂、加固剂、保护涂层、填补材料等),必须与器物的原材质相溶(涉及材料在机械、化学、物理、美观度等方面特性),但并不意味要选择与原器物一样的材料和技术。4.操作与材料可逆性:即对文物实施的所有干预性操作均能被安全解除,不会对文物造成任何影响和变动。加载到文物上的修复材料也能用无害的方式去除,将文物恢复到修复前状态。5.修复后的可读性:一是文物的可读性,恢复原貌,便于理解与观赏;二是修复操作的可读性,可区分重建部分与原来部分。不能遮盖文物的现实情况和历史痕迹,修复要有附属记录。6.文物修复的文档记录:登记检查、诊断分析、保护/修复计划的制定、保护/修复计划的实施、储存与养护(文字、绘图、照片等形式)。修复报告还应附带工作期间相关资料。7.文物修复最小干预:强调文物修复操作的慎重性。首先,要明确干预操作的必要性,确定修复的目标;其次,慎重选用材料与方法,评估其对文物材质可能造成的即时和长期的影响。8.修复的预防性保护:通过提供理想的存放、陈列、使用、取放和运输条件来延缓或者避免文物遗产败坏的行为。预防性保护优先于干预性保护,即先让环境适应文物,而不是文物适应环境。 什么是古陶瓷修复?包含陶瓷器文物的检查、清洗、拼接、加固、配补、上色等一系列保护与复原的操作。 古陶瓷修复是以研究与欣赏为目的的,利用合适的材料和技术恢复器物的完整造型和外观的视觉效果。 考古修复:又称研究修复,指对于拼缝、补缺部分,保留修复的痕迹,可却分修复部分。这种方法完全忠实于原物。 美术修复:也称商品修复,指对于器物的修复部分进行上色,以淡化修复痕迹。这种方法的合法性有争议。 陈列修复:修复效果介于前两者之间。修复痕迹远距离还以区分,近处可以辨别;或者在朝向观众一面看不出,而背部有痕迹 修复室内布局:平坦的修复桌,桌面铺毡布或橡胶垫,桌子有边栏;修复桌有隔层——放置修复材料、工具,配备水斗、操作台(耐腐蚀)、储物柜、通风橱、垃圾桶;地面要防滑。(修复室应尽可能做到干湿分开,功能分开。如清洗、拆分等使用液体试剂的工作可以在修复室内的其他区域完成,而修复桌及周边应该

文物建筑保护修缮专项方案

房屋修缮工程文物建筑保护修缮专项施工方案

第一章、编制说明及编制依据 一、编制目的:在掌握图纸、理解现场的前提下,编制该施工组织设计方案,针对本工 程文物建筑修缮提出实施方案,为工程实施提供依据。 二、编制原则: 文物建筑保护性修缮应遵循的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2003年 3.《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2003年 4.《**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2003年 5.建设工程领域其他法律法规。 三、保护修缮施工的总体思路 (一)、对保护区域,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实施,着重对室内外重点保护部位进行保护。在保留大楼原样的基础上真实地保存并保护所有外观现存的特征元素,并使之以一种真实的色彩、质感、沧桑真实地展现外观形象,并对外立面的缺失和损坏的物件按原样进行修复,以恢复其历史面貌。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对保护工程修缮的相关规定,结合本建筑的特点,加强施工前的详细勘查工作,以文物建筑保护为理念,反映历史现状为特性,坚持“修旧如故、恢复原貌”的指导思想。针对本大楼的保护要求,我们确定本工程的保护修缮应做到如下几条: ?充分理解设计意图,恢复建筑物的原有风格。 ?突出建筑物的历史精华部分,根据设计要求保留具有特色装饰。 ?加强施工前的详细勘察工作,有针对性的采用合适的施工方案,在施工过程中做 好以文字、照片为主的同步实录工作。 ?对已遗失、缺损的特色的建筑细部,如扶梯间石材踏步、踢脚、木护壁等依据历 史资料在充分听取政府主管部门、专家和设计意见的前提下,用同样格式、相似材料及工艺尽可能恢复原有风貌。 ?采取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认真细致地对待每项技术工作,忠于原有建筑风格, 保持该建筑的整体协调。使该大楼既满足现代化、智能化的使用要求,又恢复大楼原有的建筑风貌。 ?施工方案需经专家论证后报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实施。

意大利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介绍

意大利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介绍 意大利十分注重本国的文物保护,对于故意毁坏文物的行为处以重金罚款。 前不久被这样的一个新闻标题而吸引。俄游客古罗马竞技场刻字留念被判4年罚金15万元。一名俄罗斯游客在意大利古罗马竞技场“题字”留念,被判处4年有期徒刑,缓期执行,同时处以罚金2 万欧元(约合15.2万元人民币)。 报道称,这名42岁的俄罗斯男子21日用尖锐的石头,在这座世界遗产内部一面墙上刻下自己姓名的首字母“K”,长达25厘米, 一个门卫发现后举报。法院以快速审理方式次日就对其判处监禁和 罚款。罗马竞技场管理办公室的巴贝拉表示,俄罗斯男子的行为 “引起了重大的损失”并且“毁坏了罗马竞技场的被刻部分”。报 道指出,意大利将增加摄像监控并且对于破坏文物的行为进行视频 和音频警告。 可见意大利对文物的重视,从而也催生了意大利的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意大利综合性大学共有5所文物学院, 其中3所为公立,2所为私立。意大利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世界排 名第一,联合国世界遗产数量西班牙排第一,意大利排第二,中国 排第三。意大利具有的众多世界级遗产成为其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也激励意大利更好地做好这些人类共同文化财产的保护工作。 意大利作为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拥有中世纪众多宝贵的文物古迹、文物修复专业正是在意大利这种历史背景下得到了最高水平的发展。例如:比萨斜塔、米兰大教堂、叹息桥、圣母百花大教堂、古罗马 广场、马纳罗拉、比萨大教堂、圣十字教堂、黄金宫、罗马歌剧院、皮蒂宫、圣约翰教堂、罗马人民广场、道奇宫,雷雅托桥、奇迹广场、锡耶纳大教堂、圣弗朗西斯科教堂、圣洛伦佐教堂,鲍格才别墅、罗 马黄金宫殿、维奇奥桥、罗马国立绘画馆、君士坦丁巴西利卡、蒙

文物保护信息化标准框架体系

文物保护信息化标准框架体系 作者:张小朋日期:2010-08-07 1. 文物保护的内容 传统的文物保护是对书籍字画装裱、青铜器铁器的修复加固、陶瓷器文物的补配粘接等传统技术。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文物保护被赋予了更深刻更丰富的内容。文物保护的主要对象是文物,是以现代化科学技术理论与方法为基础,其中借鉴应用到学科包含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冶金、铸造、光学、声学、信息论等。随着自然科学不断发展,文物保护的范畴更加丰富扩大,其研究类型也是多种多样1。 1)分析文物的化学成分、结构,为文物保护、文物考证(判明产地和真伪等)、文物修复和复制等提供依据。 2)探索文物裂变机理,研究组织或延续文物裂变的技术措施,提高文物抵御自然因素(如潮湿、空气污染、光辐射、虫蛀、霉变、盐腐败、氧老化等)损害的能力。 3)剖析文物的古代工艺之迷,如秦代青铜剑表面铬层的镀制和汉代铜镜黑漆的形成。 4)查明文物的地下埋藏环境,如接触介质的成分和性质等,以便对文物的变化和保存条件进行分析。 5)对文物现有的保护环境进行监测,如测试空气的污染情况,以便了解环境质量并采取相应保护措施。 6)测定文物年代,如用碳-14法和氨基酸消旋化测定法对文物进行断代。 7)制造优良的文物保护材料,提供尽量简便的使用工艺,为文物保护、文物修复和仿制服务。

广义上的文物保护应用还包括: 8)文物的安全防范监控:利用视频、传感器、网络通信、消防等设备保障文物本体的安全。 9)考古信息管理:在考古学文献检索、考古学资料信息管理、考古地理信息管理等方面应用信息技术,以达到田野考古工作的合理进行,考古资料的科学阐述2。 10)保护类文化遗产遗址的管理监督:利用法律、行政的手段封闭式地保护文化遗产遗址,这是当前对不可移动文化遗产行之有效的保护方式。 2. 文物保护信息化的现状 “十一五”期间,文物保护事业信息化建设坚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需求主导、信息共享”的原则,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国家文物保护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坚持以信息化建设服务于文物保护、服务于社会公众、服务于管理决策,为实现文物保护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发挥了基础支撑作用。 统筹规划、协调发展是指文物事业信息化建设要从全局的角度进行规划,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兼顾各地的实际情况和不同领域的具体需求。已有的充分利用,欠缺的逐步完善,没有的抓紧建设。立足现有的基础条件,通盘考虑,避免各自为政和重复建设。 需求主导、信息共享是指文物保护事业信息化建设必须以文物保护事业全面发展的需求为导向,服务于文物的保护、利用和管理。建立科学、高效的信息共享机制和体系,依据统一的标准规范,开展各项信息化建设,实现网络系统的互联、互通与数据资源共享。为全社会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物信息服务。

青铜文物保护修复概述

青铜文物保护修复概述 古代青铜器在我国人类文明发展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精美的青铜文物在外界环境的作用下逐渐锈蚀损坏,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文物,本文将目前利用化学方法去除青铜器表面腐蚀产物以及保护的方法进行综合梳理,以期为深入研究古代青铜器的保护修复提供借鉴作用。 标签:青铜保护修复化学 我国几千年的青铜冶铸史,在冶铸技术上有着辉煌和独特的成就。青铜器主要是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遗物,经过漫长的岁月,这些器物不管是传世品还是新发掘出土的,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腐蚀破坏,形成各种类型的腐蚀产物。因此,保护好它们,对于我们认识自己的历史和古人的创造智慧,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促进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1]。 由于青铜器成分、耐腐蚀性不同,腐蚀环境不同,所以它们的腐蚀情况和腐蚀程度也各不相同:有的仅在器物表面形成一层各种颜色的腐蚀膜;有的铜质已完全矿化;有的腐蚀在其表面形成了各种各样的锈斑、锈块。有的锈蚀已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有的腐蚀活动则十分活跃,正继续不断的发展。所以,文物的损坏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控制内因或外因其中之一,都可以实现文物保护的目的。 本文主要讨论控制内因对文物进行保护,并以出土青铜器为例,简述用化学方法去除青铜器表面腐蚀产物以及进行保护的方法。 一、腐蚀产物检测 首先应采用仪器分析对锈蚀产物进行分析。目前应用的方法主要有X射线荧光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镜分析等,通过仪器的分析,可以得知青铜器表面的锈蚀有多种成分:黑色的氧化铜(CuO)、红色的氧化亚铜(Cu2O)、靛蓝色的硫化铜(CuS)、暗绿色的碱式碳酸铜(CuCO3·Cu(OH)2)、灰白色的氯化亚铜(CuCl)、氯化铜(CuCl2)、绿色的碱式氯化铜(CuCl2·3Cu(OH)2)等等。这些腐蚀矿化物,质地较为紧密,在青铜表面起到隔绝空气的作用,称其为“无害锈”;而氯化亚铜(CuCl)、碱式氯化铜(CuCl2·3Cu(OH)2)等锈蚀先产生于小孔或缝隙中,由局部逐渐蔓延,严重时可深入到铜体内部,器物体积膨胀,使铜体酥解,甚至造成器形严重改变和断裂。称其为“有害锈”或“粉状锈”[2]。 在青铜器的保护过程中,粉状锈的危害性在于其腐蚀会在青铜器体内反复进行,氯离子对青铜器的危害甚大,所以在处理文物之前对氯离子的定性检测是必不可少的。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硝酸银检测法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制要求修订稿》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要求》 (修订稿草案) 国家文物局 2017.12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编制目的 为规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的编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审批管理办法》,制定本要求。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要求适用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的编制。 第三条指导思想 编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必须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正确处理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文物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关系,促进文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本体及其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第二章编制基本要求 第四条基本要求 编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应当遵循下列基本原则和要求: (一)做好前期调研和评估工作,充分研究文物价值、明确文物本体的组成要 素,分析历史环境的整体格局,依据评估结论,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保护、管 理、利用与研究措施,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二)尽可能减少对文物本体的干预,确保文物本体的真实性;注重文物环境 的保护和改善,确保文物本体及其环境的完整性。 (三)以整体保护、和谐发展为规划目标,编制重点应立足目标导向和问题导 向,坚持科学、适度、持续、合理利用,统筹协调文物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 的关系,构建中长期保护管理制度保障。 第五条技术路线 编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应以文物的价值研究和要素辨认为前提,明确规划的时空范围,依据完整保护的要求设计保护对象的保护区划层级、划定各区边界,制定管理规定;针对综合现状评估结论的主要问题,分别制定保护、利用、管理、研究等规划的重点措施与分期实施计划。

陶瓷文物的保护与修复

陶瓷文物的保护与修复 陶器文物的修复首先应该收集器物出土时的背景资料。从田野古墓葬、古遗址发掘出上的文物是包罗万象的,各种质地的遗物,在不同的埋藏环境中,保存完整程度的差异很大,并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日后保护修复工作。由于器物在地下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的封闭状态,发掘时突然从地下转入大气,环境骤变会引起器物的急剧变化,造成出土时的劣化变质。地下水的酸碱度、地下环境的温湿度、墓室气体组成等环境因素,直接影响着地下器物的保存。因此获得器物出土环境的原始数据及出土背景资料非常重要。通过查询考古发,掘报告,考古工地现场取样等方法,对其背景资料进行收集记录。包括考古发掘遗址位置、遗址编号、隶属关系、地质土壤与生物环境、现场经历的应急性保护处理、提取运输等记录。 其次应该科学调查器物保存现状。利用仪器分析方法全面系统调查这批陶质彩绘文物的病害种类、病害分布、病害机理。这是器物最基本的信息,包括肉眼可见的器物质地、形态、色泽、残破情况等,并辅以必要的绘图、拓片、照片资料,并用精密仪器对文物样品的微观分析报告、定量检测分析,无损探伤及测量数据、量化参数,实验条件、实验现象观察记录等直接资料‘通过这些检测分析,可以了解文物的物质成分、制作工艺、历史年代、腐蚀产物等信息,为准确掌握器物信息提供科学的依据。 最后建立文物修复档案。确定待修复陶质彩绘文物的数量、种类,并建立起文物修复档案。主要包括器物的基本信息,如器物的历史资料、文物价值、照片、保存状态描述,手绘线图标识病变情况等。修复过程包含以下几个步骤: 1.清理。目的是清除器物表面的土垢及附着杂物、钙盐、霉斑,使文物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体现出来。清理方法:采用机械清理),法。针对器物的具体部位,选用不同的清理方法。具体做法是先清理出试验块,经评估比较后,确定标准面,确定上述方法对文物没有造成新的伤害,再进行全面清理。 2.加固。利用鱼鳔胶加固脆弱陶器文物,浓度为3%,在配好的鱼鳔胶内加入霉敌,目的是防止鱼鳔胶霉变。在喷鱼鳔胶加固剂前,先在器物表面喷一遍酒精,以增加加固剂的渗透深度,提高加固剂的加固效果。 3.黏结。黏结前首先要去除黏结面上的尘土及污垢,尽可能将浮土和污垢清除干净,以保证黏结效果。我们使用环氧树脂黏结剂进行黏结,在黏结过程中,要使胶黏剂均匀地涂抹在界面上,使胶料完全溶入断面,胶黏剂必须呈液态,这样可使缝隙处完全黏合,达到理想的强度。 4.补配、作旧。对于残缺并影响器物稳定性的部位进行补配,为了与文物整体色彩协调一致,对新补配处进行作旧处理,采用附着力、遮盖效果好、不易褪色变色的颜料作旧。对于残缺比较严重、承受力小的一些空缺处,则使用环氧树脂加填料制成补块后进行黏补。作旧方面,除了需对文物本体的颜色细心观察及调色准确外,更重要的是用心寻求对文物质感的体现,竭力模仿真锈那种自内而外生成的自然感觉,这一点很关键,它能直接反映文物的整体效果及历史风貌。 瓷器比陶器质地致密、坚硬、光滑、不吸水,盐类很难浸入内部,但早期的商周原始瓷器由于胎质差,釉质不匀,或某些瓷器釉质内所合成分之一种或几种发生了结晶作用或沉积作用,硅土沉积到一定程度,釉会变成乳白色,或者会以一种不透明薄膜的形式掩盖了陶体上的色彩与饰纹;遇到这种情况,可用1%的氢氟酸作局部的施徐,每次涂几分钟,涂后蒸馏水冲洗掉酸痕,再用细金相砂纸细磨,尽可能恢复它的透明性,显露出釉下纹饰。釉面硬结石灰物质可用5%盐酸或硝酸清除。

试析我国文物建筑保护修复方法与技术

试析我国文物建筑保护修复方法与技术 保护文物建筑、修复珍贵文物是持久的进程,修复及保护现存的文物也要采纳系统技术。文物保护及修复依循了建筑学及历史学、文物学的根本原理,现存技术仍在改进。经过实践的累积,我国现存建筑保护、针对文物的修复已经获得了进步,但仍存在缺陷。对于此,解析了文物建筑修复及保护必备的技术;经过不断探析摸索,从根本上提升了文物保护真实的水准。 标签:文物建筑保护修复方法修复技术 文物建筑不可再生,我国现存的文物建筑很多被归入遗产予以保护且日渐受到注重。修复古代文物、保护现有的一切文物,要随时观察细微的建筑缺陷而后及时修复。文物建筑承载了悠久的进步历程,然而伴随日渐剧烈的商业化趋向,很多文物建筑没能获取更优的综合实效因而埋没本身应有的价值[1]。文物建筑拥有深厚内涵,城市建造之中即便保留了部分建筑,也很难维持文物的完整。为此,应当探析更合适的修复技术,完善现存的修复方法及体系。 一、保护及修复文物的必要性 社会日渐在进步,人们更注重了积淀的传统文明。保护珍稀文物、修复文物建筑也日渐受到重视。修复文物建筑、保护各区域的历史文物都是必要的,因为文物建筑承载了珍贵的历史且延续着文明。我国针对于文物建筑配备了必要的保护步骤,也设定了修复的方法。然而,修复文物建筑依循的新式理念仍缺失了推广,至今也并没设定精确的内涵。例如:在修复文物之前并没能经过先期探究,很难归结得出珍贵的成果。与此同时,也缺失了后期修复必要的参照。 修复文物建筑应当选取最合适的技术,但现存修复的各类方法仍缺失了完整性,相对来看并非先进。最近几年,我国接纳了国外传递进来的新颖技术用作修复文物,但仍缺失定量评判且选取的技术并不吻合真实的文物价值。缺失规范操作,运用修复技术也趋向于盲目。由此可见,保护及修复各类的文物建筑要依循设定的操作规程,杜绝盲目修复且采纳新式的修复技术[2]。 二、修复技术及方式 1.修复文物的总原则 保护文物不可挪动现存的文物,应能原地修复。这样做是为保持起初的文物特性及艺术表征。修复保护文物,在现存技术之上还应更为慎重,不要毁损现存的文物。有序予以修复文物先要明确各类的文物特性,现存法规都明晰了文物修复必备的流程及途径。 首先,保护修复都应注重文物本真的特性,保持原本的文物外观。真实性应被设定为中心,维持建筑原本应有的形态。保存原先的信息,选取必备的施工工

文物保护与修复试验室管理条例

文物保护与修复实验室管理条例 (一)管理人员守则 一、关于实验室的综合管理 1.实验室专职管理人员需做好对全部仪器设备的档案健全工作,仪器购置后,需要有归档和记录。重要仪器平时需要做一定的使用记录和维修记录 2.实验室专职人员要对关键仪器设备的性能和使用有非常清楚的了解,以便于维护和使用。 3.实验室专职人员对文物的实验要遵守人身安全第一,对文物负责第二,还要使教学科研合理开展等原则。 二、关于实验室的维护 1.管理人员应按照文保实验室相关规章保证实验仪器、设备和文物在教学、科研等方面正常使用。 2.实验室的有关文物都需要合理安放。使用时做好记录,空闲时做好储存工作。 3.实验室非工作时间,所有活动资源关闭:水闸、电闸、煤气(暂无)关闭。实验室工作人员应该在实验室非工作时段,离开之前仔细检查所有的水电煤设备,如果没有非工作时段的工作必要,应当全部关闭。以避免一切非静止因素引起实验室内危机。4.非上班时间,若实验室尚有仪器需要非间歇运行,必须将仪器或相关工作装置安置于人员流动可及处,保证有任何异常发生时,可以及时调整或做出安全措施。 5.实验室卫生。文物保护综合实验室、文物分析实验室、纸张保护室、古陶瓷修复室务必要按时打扫、清理,保证卫生状况。要求做到实验室室内环境整洁、干净,仪器、设备、文物、药品、资料等物放置整齐有条理。 6.对文物、仪器、设备有熟悉了解,经常关心实验室的整体运作,发现异常及时检查调整。 三、关于在实验室开展实验: 1.实验室的文物分析、文物测试、文物保护以及文物修复工作都要在一起设备都正常的情况下开展。实验前检查仪器设备文物,实验后还原仪器设备到实验前状况。 2.开展任何实验之前,都要掌握实验对象性质、实验方法和遵守实验室规定,才能顺利开展实验。 (二)仪器设备使用规则 一、教学使用仪器设备 1.本科文物保护类课程的教学以及硕士研究生文物保护基础实验均可使用本实验室的各

青铜器的修复与保护方法解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d8377095.html, 青铜器的修复与保护方法解析 作者:马云 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年第11期 摘要:近现代以来,青铜器在出土过程中时常面临不同程度的损坏,如磨损、锈蚀、破 裂及变形等,对其修复需要运用科学合理的修复技术和修复工艺,恢复青铜器原始状态,并由博物馆进行收藏、展览和研究。而在完成青铜器的修复后,需对修复成果进行全方位的保护,避免青铜器二次破损现象的发生。文章围绕青铜器修复工作和保护工作展开深入讨论,总结了青铜器修复及保护工作的性质、原则以及步骤,并在掌握青铜器病害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集中有效的青铜器修复及保护方法。 关键词:青铜器;修复;保护 1 青铜器修复与保护的工作性质、原则及步骤 1.1 工作性质 人生病后需紧急就医,青铜器被破损同样需“医治”。目前,人们在博物馆所参观到的各式各样的青铜器,其中有一部分均来自文物修复工作者之手,遵照中国传统的整形、作旧、补配等工艺,让青铜器重新焕发生机和艺术光彩。文物修复工作是一项集脑力劳动、体力劳动和技术等于一体的科学研究工作,技术性、专业性以及实践性相对较强,所覆盖范围除了历史学、考古学、博物馆学之外,还涉及金石、美术鉴赏以及金属工艺等相关学科。从实用技能方面看,与色彩、冶金、雕刻、腐蚀、镀金、翻模、粘合、焊接、油漆等多项内容息息相关。但上述学科和技能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并非两种独立事物,是一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因果关系。面对多学科与多技能的交叉应用,青铜器修复者不但要对相关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系统把握,还应以相关修复理念和修复原则作为基础条件,并将这一思想贯穿于整个青铜器修复过程中,形成对其的有效保护。 1.2 工作原则

文物保护与修复

第二章 1.商周时期已出现以瓷土做原料,烧制温度达1200℃的原始瓷器。 2.陶器的烧制温度比较低,一般在800-1000℃之间。 3.考古发掘出土的陶器中,有一部分带有彩绘,称为彩陶。 4.经分析得知原料的成分是:红色:辰砂(HgS)、朱砂(HgS)铅丹(pb3O4)。褐色:赭石(Fe2O3)。白色:铅白(2pbco3·pb(OH)2)、高岭土(H4AL2Si2O9)。黑色(C) 5.一般瓷器的烧制温度在1200~1500℃。 6.陶瓷文物常用的文物修补剂是由聚醋酸乙烯组成的A·T·K面团修补剂。 7.陶器的分类:陶器的种类很多,可按表面情况质地和颜色来分。①按表面情况分为:素面陶、彩绘陶和粉彩陶。②按质地可分为:细泥陶和夹砂陶。③按颜色可分为:黑陶、灰陶、红陶和白陶。 8.表面有彩绘的陶器及干硬泥土的清洗:有彩绘的陶器的表面有一薄薄的含有金属氧化物颜料和动植物胶绘画成的膜。这层膜与陶器粘结力本来就不是很强,加之地下水长期侵泡或陶器表面泥土干缩时的影响,粘结力会变得更弱,不宜用水泡洗,冲洗。处理这种彩绘陶器表面的污垢时。可用脱脂棉球蘸水或酒精等溶剂,局部将干硬泥垢侵润变软后,在用很薄的小竹片小心的剔除,最后用棉签蘸水轻轻粘洗掉绘画膜上少许易软化而不敢在用竹片剔除的泥土。瓷器与砖瓦类文物上的干硬泥土,可用水将其软化,用毛笔或软毛刷蘸水轻轻刷洗干净。 9.陶瓷文物表面沉淀物的清洗:陶瓷器文物表面的沉淀物一般有石灰质、石膏质及硅质,这些沉淀物匀难溶于水及有机溶剂。虽然因为沉淀物中各物质的性质不同,所用的清洗剂和清洗方法也不同,但清除沉淀物的原理基本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分解沉淀物中的阴离子,如碳酸根,硅酸根,硫酸根。另一种是利用螯合剂夺取沉淀物中的阳离子,如钙离子,铁离子,镁离子等。而形成可溶性的金属螯合物水溶液,而沉积物中的阴离子则与螯合剂中的钠离子结合而形成可溶性盐,用水清洗即可。 10.陶瓷表面由炭黑和有机脂形成的污垢的清洗:清洗由炭黑和有机脂的污垢可用强氧化剂氧化处理,使炭氧化成二氧化碳,使有机脂化合物氧化变成小分子量的有机物,用水冲去即可。清洗这些污垢常用3%的双氧水,具体清洗操作是,用棉球蘸的双氧水溶液清污垢数次,待污垢除去后,用蒸馏水冲洗,晾干。 11.有彩绘彩釉陶瓷的清洗:清理这类文物要特别的小心,可在隐秘处做小面积的实验,如果效果好,可以继续,如果有损害立即停止,另用别的方法。对这类陶瓷一般用3%~5%盐酸清洗,而不能用腐蚀彩绘彩釉的酸来清理。 第三章 12.中期青铜文化包括商代至西周前期,这时期的商早期以河南二里岗为代表;商晚期到西周早期以河南安阳殷墟为代表。 13.早期青铜文化正值夏王朝时期,其中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为典型的代表。 14.通过电镜扫描、电子探针进行分析,粉状锈化学成分为碱式氯化钠、二氯化锡及氧化铅的混合物。 15.青铜是铜与锡或铅按一定比例熔铸而成的合金,以铜为主,颜色呈青,故称青铜。与纯铜相比熔点低,硬度增加。 16.战国早期出现生铁冶炼工艺;我国有块状贴的同时已出现生铁冶炼技术。 17.西晋南北朝出现灌钢技术。

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编写规范

WW/T 0025-2010 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编写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编写规范的文本内容和格式。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的编写。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WW/ T 0026—2010馆藏纸质文物病害分类与图示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馆藏纸质文物(paper collection) 由收藏机构所收藏的,由纸及写印色料所构成的文物,包括“书籍、报刊、档案、图纸、地图、碑贴、拓片、纸币、文书、邮票等。 3.2 消毒disinfection 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纸质文物上微生物、害虫等。 3.3 清洗cleaning 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去除纸质文物上附着的污染物。 3.4 脱酸de-acidification 通过脱除纸质文物中所含的游离酸,使pH值处于适宜的范围。 3.5 加固reinforcement 通过技术措施增加纸质文物的强度,提高其耐久性。 4 保护修复方案文本内容 4.1 概述 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文本内容主要包括:封面,各方签章,馆藏纸质

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编制信息表,前言,基本信息与文物价值,保存现状的调查与评估,保护修复工作目标,保护修复的技术路线及操作步骤,风险评估,保护修复的工作量与进度安排,保护修复后的保存和使用条件建议,安全措施,经费预算与管理等。 4.2 封面 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封面包括封面一和封面二。封面一是方案文本的首封面,应按照附录A填写;封面二是方案文本的扉页,应按照附录B填写。 4.3 各方签章 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应有方案委托单位、方案编制单位和方案参与编制单位法人代表的签章并加盖公章;应有方案编制负责人和方案审核人的签章。各方签章应按照附录C填写。 4.4 保护修复方案编制信息表 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编制信息表应按照附录D中的表D.1填写。 4.5 前言 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应编写任务来源、目的、意义等内容。 4.6 基本信息与文物价值 4.6.1 基本信息 馆藏纸质文物的基本信息主要包括:登录号、名称、年代、类别、等级、质地、尺寸、质量、收藏单位、入藏时间、来源等。 4.6.2 文物价值 馆藏纸质文物的价值主要包括下列几方面: a) 从历史、艺术、科学等角度说明该文物的文物价值; b) 说明该文物在其收藏单位所收藏文物中的地位及在本地区文物研究中的作用。 馆藏纸质文物的基本信息与文物价值应按照附录E中的表E.1填写,一物一表,附在方案正文之后。 4.7 保存现状的调查与评估 4.7.1 保护修复历史资料调查 若该纸质文物曾做过保护修复,应尽可能提供原保护修复的有关资料。馆藏纸质文物的保护修复历史资料调查情况应按照附录E中的表E.2填写,一物一表,附在表E.1之后。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