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明清州县衙门的格局与体制

明清州县衙门的格局与体制

明清州县衙门的格局与体制
明清州县衙门的格局与体制

文史百题

[编者按]衙门,是封建王朝地方行政办事机构的处所。历经沧桑,衙门建筑已经不多见了,但在南阳,仍较为完整地保存着两处官衙,弥足珍贵。这就是清代的内乡县衙和南阳府衙。这两处建筑分别在1996年11月和2001年6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阳府衙坐北面南,南北长240米,东西宽150米,占地3.6公顷。现存古代单体建筑三十馀座、一百三十馀间,中轴线上自前至后有照壁、大门、仪门、右列六科房、大堂及东耳配房、寅恭门及其东西耳房陪房、二堂及其东西厢房、内宅门、三堂、三堂左列厢房及三堂东西耳房配房等,在中轴线的东侧还保存有军粮厅、宾兴馆,西侧还保存有二堂西花厅及其厢房、倒座等建筑,是我国现存最为完整的一处封建社会府一级官署衙门建筑群。南阳府衙设立于元至元八年(1271)。明洪武三年(1370),程本初依朝廷定制营建了府大堂及属官衙署。明正统五年(1440)同知汪重、明成化年间知府陈镒,对府衙先后进行了大规模的重修。清代先后有辛炳翰等近十位知府参与府衙的重修、扩修。民国时期,府衙为河南省第六行政区专员公署。新中国成立后,府衙成为南阳地区专员公署所在地。

南阳内乡县衙始建于元朝大德八年(1304)。现存建筑多为清代建筑,由章炳焘于光绪二十年(1894)主持营修,占地两万多平方米,现有房舍二百六十馀间。建筑格局由外及里为:照壁、宣化坊、大门、寅宾馆、膳馆、双祠院、三班院、监狱、仪门、六房、吏房、户房、礼房、兵房、刑房、典史衙、戒石坊、大堂、门子房、屏门、二堂、县丞衙、主簿衙、夫子院、东账房、西账房、三堂、东花厅、西花厅、后花园。有关章炳焘营建内乡县衙有个小典故,传说光绪十八年(1892)章炳焘宴请县内豪绅富贾,席间挥写“天理、国法、人情”六字名言,一字值千金,以此号召人们为营修县衙筹募,后来又通过“赢捐输罚”、“以工代捐”等办法筹得资金,由此营修了内乡县衙。由于内乡县地处秦岭以南长江以北的南北文化交融地带,又受主持营修者章炳焘是南方人的影响,因而县衙的整个建筑群是融长江南北建筑风味为一体。内乡县衙内多有精妙绝伦的楹联,其中高以永(清康熙十九年任内乡知县)所撰的一副楹联最为著名,上联为:“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下联为:“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内乡县衙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是县政府和县武装部的所在地。1984年被批准为全国第一家衙门博物馆。

为了更好地了解南阳这两处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更好地理解地方衙门的格局、体制和作用,我们特别邀请北京大学历史系郭润涛教授谈谈——

34

文史百题

明清州县衙门的格局与体制

□郭润涛

明人武英《重建(余杭县)琴堂记》说:“国家开设县治,必首建厅堂,为听政之所。”(嘉庆《余杭县志》卷4《官署》)王雄《新建汝州堂记》则说:“汝始为州,即设为此州治。有此州治,即创有此州堂。是乃行政临民之所。”(正德《汝州志》卷8汝州文)这里所说的“厅堂”,指的是县治或州治中的“大堂”。大堂为“听政之所”或“行政临民之所”,但作为一个治所,除大堂之外,还有“后堂”、“花厅”、“签押房”、“幕厅”、“六房”、“三班”、“监狱”以及大门、仪门、宅门等,这些建置,构成了通常所说的县衙门或州衙门。嘉靖《淳安县志》记载:浙江严州府淳安县的衙门,于洪武二年“即旧基重建”,“中为正厅,东为幕厅,西为架阁库;前为甬道,上为戒石亭,左、右为六房;又前为仪房,门西为狱,外为谯楼,楼东为急递铺。官吏房舍环列厅后及两傍”(卷6,《公署》,《新修淳安县治记》)。这是明初的建置。在明清两代,州县衙门的建置格局有所变化,但基本一致,且全国各州县的衙门在格局与体制上,大体都相同。

清代有句民谚,叫做:“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这八字开的衙门,指的是衙门的“大门”。这重大门在衙门的最前面,所以又叫“头门”或“正门”。大门上悬有一匾,上写“某县”或“某某县”、“某州”或“某某州”。这块匾额,冯友兰在《三松堂自序》的一段回忆中说得很清楚,是一块“竖匾”,“表示以上临下的意思”(三联书店,1984)。这种规格,我们现在去故宫还可以看到,只是地方衙门的那块匾额,只有汉字,不是“满汉

35

合璧”。清同治十三年(1874)底,日本人曾根俊虎到浙江嘉兴府海盐县城,见“有一个门楼,门楼上挂着一块写有‘海盐县’三字的大扁额”(《北中国纪行?清国漫游志》,中华书局,2007)。明正德《顺昌邑志》记载,福建延平府顺昌县的大门,于正德十五年重修,“四围累砖为壁,上竖‘顺昌县’扁”(卷2,《公署志》)。大门有一个附属的建筑,即大门之前(南)的“影壁”,也叫“照壁”或“照墙”,起屏障的作用。这道影壁,一般设在县前大街的南侧,是过街影壁的建置。陶希圣在《清代州县衙门刑事审判制度及程序》中说到,头门的对面是照壁或称照墙。照壁的壁画似乎以“指日高升图”为常见。陈天锡《迟庄回忆录》记载,湖南沅州府麻阳县衙的照壁上画的是“四足兽类”,其名谐音曰贪,寓意戒贪。可见,各州县大门照壁的壁画内容不尽相同。“大门”的两侧,有所谓“榜壁”、“榜廊”或“榜房”的建置,是衙门张贴“榜文”或“告示”的地方。州县衙门发布政令,首先就张贴于此。民间打官司,官府的“批词”或听审日期的告示,也发布于此。

自明代以来,衙门的“大门”之上,一般都建为“谯楼”。“谯楼”就是钟鼓楼,其功能是司晨昏和报时辰。一座治城的“暮鼓晨钟”,就是在谯楼上响起的。明代以后,谯楼与大门一般合为一体,上楼下门,所以王鏊《姑苏志》说:“门今称谯楼。”(卷22,《官署》)但谯楼与大门分置,即陶希圣所看到大门之上“或有楼,或无楼”的情况(见前揭书,下同),在明代已存在。崇祯《吴县志》记载:吴县原来也是门上建谯楼,“(嘉靖)二十七年,知县宋仪望重修堂廨,撤谯楼改作大门。”后来重建大门,也没有恢复原来的建置,而是在大门内“添建画楼,扁曰丽谯”(卷12,《官署》)。

进入“大门”,就可以看到衙门中的第二重门,是为“二门”,正式的称谓叫“仪门”。现在我们从“仪”字入手来解释,即所谓“有仪而可象谓之仪”,认为“仪门”是“仪象”之门,大约不错。明清两朝都规定,官员上任要举行上任仪式。这个仪式,就是从仪门开始的。官员在上任的一大早,先要去祭城隍庙,来到仪门,就要在门前下马或下轿,还要换穿吉服(原穿朝服)。上任仪式由一系列祭拜活动构成。首先就是祭仪门,再是祭土地神;尔后是进仪门,过甬道,在月台上举行“望阙谢恩礼”;接着是进大堂,行拜印礼等。而先祭仪门,实际上是祭整座衙门,这说明“仪门”是衙门的象征。在明代以前,衙门的首要之门是“仪门”,后来由于扩建,

36

文史百题

大抵在谯楼所在的地方,建为“大门”,这样就形成了大门与谯楼合一的格局,原来作为头门的“仪门”,也就成了大门之内的第二重门。陶希圣说,“仪门是牌坊式的建筑,上面无楼”。这种牌坊式的门,就是因为外有“大门”而形成的。其实,在明清时代,仪门也并不全是牌坊式的,还有屋宇式的仪门。仪门不常开,一般是官员因公事出入才开启。所以在仪门的东西两旁,开设平时出入的便门,称“角门”。而在东、西角门的附近,东面设有“土地祠”,也称“土地庙”或“衙神庙”;西面是监狱。以仪门为中心,形成了所谓“东祠西狱”的格局。

仪门之内,有一条通向大堂的甬道。在甬道中间,设有一亭,因亭中置“戒石碑”而称“戒石亭”。戒石碑上刻有戒石铭。正德《新城县志》记载:“戒石亭,在甬道中,有铭云:‘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宋太宗摘孟昶《谕守令铭》颁布天下,后世因之。”(卷6,《公署》)王鏊《姑苏志》云:“戒石铭刻石,在厅事南。铭即宋太宗书孟昶令箴内四语也。郡县皆同。”(卷22,《官署》)陶希圣所见此四语书匾是悬挂在仪门的背面,当是后来的一个变化。《迟庄回忆录》记载,湖南沅州府麻阳县衙中在原来建戒石亭的地方,是一座牌坊,上书四语。这又是一种变化。直到清末,在许多州县衙署中,甬道中间还有戒石亭。

甬道的东、西两旁,就是书吏办公的六房所在。方志中多称“吏廊”或“廊庑”。六房建筑是有穿廊的廊屋,在大堂前作东西相向排列。这样,由仪门、大堂和东西吏廊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时称“外衙”或“外署”。在这个区域,“大堂”是主体建置,又叫“正堂”或“正厅”。大堂的东西两旁,建有两所规制略小的独立建筑,用为首领官的办公之所和贮藏图籍文书等的库房,多为“东幕西库”的格局。“幕”是“幕厅”,是首领官的办公之所。明清两代,州县首领官具体官名叫“吏目”和“典史”。明代承元朝的称谓,仍称吏目、典史为“幕官”、“幕职”或“幕属”,所以称其办公之所为“幕厅”。清代沿明代的说法,仍称“幕厅”,但吏目、典史不再称幕官或幕职,而称之为“捕衙”。所谓“库”,一般是架阁库,即藏户口、土地册籍和文书档案之所。我们今天用的“仓库”一词,在明清时代是有分别的,“仓”是指储粮之所,“库”则是指贮放册籍、银钱、仪仗、军器、什物之所。库因贮存的东西不同而有分类,有架阁库、仪仗库、银库、军器

37

库等。有的州县还有专门贮藏户口土地册籍的册库。这些库,大致上都设置在大堂的两旁或者稍后的地方,具体情况,各地有所不同。

在外衙,虽然以“大堂”为主体,但六房所在的“吏廊”,是日常办理公事的地方。用今天的话说,“六房”是政府的职能部门。明清两代,政务例分吏、户、礼、兵、刑、工六类,所以职能部门的设置,也相应地分为“六部”和“六房”。地方衙门的书吏办公机构,统称“六房”,也有称房为“科”的。六房在吏廊的具体安排,一般是东面吏、户、礼三房,西面兵、刑、工三房。这种排列的次序与格局,与京师的“六部”格局相同。所有方志的记载,也无一例外。陶希圣记述他看到的情况是:“东科房排列着承发厅、吏科、礼科、刑科。西科房排列着总差房、户科、兵科、工科。”可能是一种变化,也或许有误。“刑房”一般设在西面的廊庑。他提到“承发厅”,明清时代一般称“承发科”或“承发房”,是收发案牍文书的房科,主要的职责是在“印官”与“六房”之间传递案牍文书。事实上,在政务繁剧的州县,明代已分化出更为细密的房科。如从刑房分出了“招房”,专门负责审讯人犯时记录口供;“户房”也分出“粮房”或“漕房”等,专门办理漕粮的收交。据万历《钱塘县志》记载,浙江杭州府钱塘县“分二十五房科”(《纪制?公署一》)。这大约是当时分工最为细密的县份。“六房”根据政务的繁简而分工,而各州县的政务繁简情况很不相同。大致说来,简僻的州县,有六房再加承发房即可办理公务,而在冲繁州县,则需要作出进一步分工。乾隆《永清县志》记载,顺天府永清县有吏房、户田科、户租科、户仓房、库房、礼房、兵房、刑房和工房。其中户田科、户租科、户仓房、库房,都是由户房分化出来的。陶希圣在前揭书中说到有“总差房”,设在吏廊,但这不属于“六房”,它是差役(衙役)的机构。在清代,州县吏役统称“三班六房”,其中“三班”,即皂隶、快手、民壮,是在衙门内承命奔走的差役。在“三班”之外,还有“捕役”,也属于衙役。“三班”伺应差使,在衙门内也有一定之所,一般在仪门附近的地方。乾隆《余姚志》记载:“仪门之两翼为皂、快、壮三班之房,各三间。”(卷7,《衙署》)这些衙役也有组织,数人一组,负责的人称为“差头”,差头之上还有“总差”。他们承担差务的命令,来自印官,但直接相关者是六房的书吏。官签发,吏承行,而差奔走,是当时衙门行政的基本关系。

38

文史百题

需要特别提到一处文献资料中疏于记载的建置,即在甬道北端、大堂之前,一般都建有“月台”。这是新官到任时举行“望阙谢恩”礼的地方。如遇到日、月食,各州县要举行“救护日月”的仪式,也在月台上进行。月台之上,一般没有建筑,所以又称“露台”。但也有建屋的,即所谓“抱厦”。有的屋顶建为“卷棚式”,所以称之为“卷棚”。

月台或抱厦、卷棚,与大堂相连,是大堂的配套建筑。大堂是正厅,面阔三开间或五开间,是衙署内最为高大的建筑。这是州县官升堂理事的所在,所以又称为“治堂”。大堂之内,最主要的当然是知州知县升坐的地方。冯友兰说得很清楚:“大堂正中,有一座暖阁。暖阁中间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这就是县官的公座公案。”(《三松堂自序》,13—14页)《迟庄回忆录》记载:“堂之正中为暖阁,高出平地尺许,暖阁之顶与地,均用木板铺盖,县官升坐大堂,即在暖阁之上。阁上设公案,上置锡制之签筒、笔架、砚台,案之右方,设方形高架,置象征之印箱、诰轴,各裹以黄布。”在暖阁上方,挂一块横匾,上书“清慎勤”三字。正德《永康县志》记载,明代浙江金华府永康县衙“其制正堂三间,扁曰清慎勤”(卷2,《公署》),与冯友兰的记述一致。大堂之左,置有大鼓,州县官升坐大堂则鸣鼓。

冯友兰说,大堂后边就是“宅门”。陶希圣说,大堂之内,东侧有“门房”。这个宅门和门房,是特别值得注意的地方,因为它将衙署分为“外衙”和“内衙”两大区域。从外衙进入内衙,必须经过“宅门”。光绪《孝丰县志》记载:顺治年间,知县李宪“增建正堂后宅门二重”。这二重宅门不是前后排列的连进建置,而是横向布置的东、西两座门。这两座门之间以及东西两侧,建有一堵分隔大堂与二堂之间的墙,是“外衙”和“内衙”的分界线。这条分界线,在明代已经出现,内外衙之间传递案牍文书,是通过门墙之上设的“转桶”或“转斗”来进行的。外衙的吏役,没有内衙的传唤,是不能随便进入宅门的。但在明代,通常所说的“宅门”,是指后堂之后的“知县衙”或者“知州衙”的大门。知县衙或知州衙是知县、知州的居寝之所,因此也称“知县宅”、“知州宅”。而在清代,所谓“宅门”主要是指内衙与外衙之间分隔墙上的门,知县宅或知州宅的宅门,则相应称之为“内宅门”。到清代,那道分隔墙上的“转斗”,则为“门房”所取代。“宅门”为内、外衙的必经之地,且严禁衙门内的人员随便出入,所以在清代

39

州县衙门一般都安排专门的人员来把守宅门,这也就有了“门房”。把守宅门的人员,不是吏役,而是官员私人雇来的“长随”,或叫“家人”、“家丁”。专门把守宅门的长随,也称之为“门上”或“门房”。“门房”与“承发房”在职能上大体相同。不过,承发房专管“六房”的案牍文书的分发与收交,门房则不仅负责内、外衙之间,也就是签押房与六房之间案牍文书的传递,还负责接收从外面送来的公文(如上司衙门来的公文)和发向其他衙门的公文。从这点说,门房比承发房更重要。因此,“宅门”在清代被视为“官长耳目咽喉之所”。

“内衙”又分两个区域。一个是以二堂为主体的区域,这也是办公事的场所。在明代的州县衙门中,一般是前、后二堂的建置。虽说“后堂”为“退憩之所”,这是相对正堂的升堂理事而言的,但仍然是办公处,与后面的“知县衙”等有区别。比较而言,明代的衙署就是由前、后二堂以及附属的建置构成的,而作为官员的居寝之所,如知县衙、县丞衙、主簿衙等,则是相对独立的;而到了清代,由于县的佐贰官如县丞、主簿,大多裁省,正官差不多只有“印官”一人;州的佐贰官配置稍为多一点,但也不全设。这样,本来在州县官的权力结构中,佐贰官不过仰印官之鼻息而行事,但毕竟他们还专门负责如捕盗、钱粮、水利等事,裁而不设则权力完全掌于印官一人。这种因官员的裁省而发生的权力结构的变化,也体现到衙署的格局与体制中。在清代,内衙不仅仅是二堂为主体的区域,也包括知县宅。以“三堂”为中心的院落,是内衙的另一个区域。二者的界线就是上文提到的“内宅门”。

“三堂”,实际上就是原来知县宅或知州宅的宅堂。明代已有“三堂”之说,是指“后堂”之后知县宅的宅堂。因此,“后堂”也就称之为“二堂”。在明清两代,以三堂为主体的区域,是官员及其家眷、亲属、长随等居住的生活区。陶希圣说:“所谓三堂,通称上房。”而所谓“上房”,原本指衙署中递级而进的最上面的房子,也就是官员家眷居住的地方。由此引申,“上房”一词也用来指称官员的家属。曾国藩《劝诫州县四条》说道:“宅门以内,曰上房,曰官亲,曰幕友,曰家丁。”他所说的“上房”,就是指州县官的家属。在旅居州县衙门的官员家庭中,官员本人的主要活动在内衙的前一个区域以及外衙,长居其内而最有地位的人物则是官员的

40

文史百题

太太,她实际上负责着这个家庭及其附属人员(包括随任的官亲和长随)的生活与工作。所以,“上房”一词,又用来特指官员的太太。在“三堂”为主体的区域,也有为官员家属另辟居住之所的情况。冯友兰说崇阳县衙中的“上房”在花厅后边的院子,这里就不是“三堂”所在的地方,而在三堂的西侧。大致说来,大堂、二堂、三堂排列在衙署的中轴线上。但也不尽然,具体情况往往是因地制宜,也与当地的社会经济发达程度有关。从明代到清代,衙署的建置尤其是内衙的建置趋于复杂化,二堂和三堂的配套院落不一而足。亭、台、楼、阁、湖、桥,也多所建立。其中楼堂的建设,也有名之为“四堂”的。

在内衙,“二堂”和配套的院落,是日常办理公事的区域。“二堂”内的布置,与“大堂”一样,也是在正中设一暖阁,上置分案公座。由于内、外衙的区分,尤其是官员升大堂理事需要最高的规格,官员要穿朝服,吏役则要排衙,往往兴师动众。“二堂”在宅门之内,官员穿戴便服即可升堂理事。所以,诸如户、婚、田、土之类的民间诉讼,因为是州县官“自理词讼”,与命盗重案相比属于寻常小事,一般就在“二堂”处理。而官员升坐“大堂”,其实并没有通常想象的那么频繁。只有遇到重大的事件,如命盗重案、钱粮征比和仪式性的祭祀、排衙等活动,州县官才升坐大堂。

无论是升大堂还是升二堂,州县官所处理的最多的公事就是审讯犯人证人等,即所谓“听审”或“听讼”。州县官升堂理事,除负责记录口供的招房书吏、值堂门子或长随之外,其他吏役不能随便上堂。我们今天在戏剧和影视中,常常看到大堂上有两排手握木杖的皂隶,至少不是明清时代的情形。在清代州县的“堂规”中对值堂吏役有明确规定,官员“听讼”,要对犯证人等作出“讯杖”,那些动手用杖的皂隶人役,一般是伺候在大堂外的屋檐之下,未经唤叫,不得上堂。在戏剧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县官老爷动不动在公案上的签筒中拔出一支签来,往地上一掷,接下来就是皂隶用杖打人。这给人一个印象,似乎那支签上写着打多少板的板数。其实不然,那个签筒中的签上写着的是皂隶的姓名,官员抽签,是点定动刑的皂隶。而之所以用抽签的方式,还真有深意,意在防止皂隶与原被告双方的亲属事先串通而作弊。

在“二堂”的东西两侧,一般建有“花厅”。西面的花厅,是官员接待来

41

访人员(包括同寅、下属、乡绅、宾客等)的会客之所。花厅之内有一套间,是官员的办公室,时称“签押房”。官员就在签押房批阅判定一应公事。在清代,官员一般雇有“长随”来帮助他处理签押房中的公务,这些长随也就称之为“签押长随”。他们与门房的长随,都是官员的仆人,完全为官员服务,但他们所做的事都是公事。门上的长随因为直接与外界接触,来文的接收上交或者来访人员的接待,首先就决定于门上的态度。如果门上不向官员禀报,来访人员就见不到官员。所以,“门上”很威风,是得罪不起的。但从公务的办理来说,签押房的长随才真正重要,他们可以操纵公事的办理。所以,清代官场有句谚语,叫“假门上,真签押”。

在清代,内衙区域还住着一些由官员聘请来的“佐治”人员,称为“幕友”。这些人与官员之间在礼节上是“西席”与“东家”的关系。官员称他们为“某先生”,文字上则称“某夫子”。他们的地位与家塾中的教书先生一样。这些人,大多住在“二堂”的附属院落,尤以居住在“二堂”东侧院落为多。他们居住的地方,一般称之为“书房”。书房的建置,各地因地制宜,也无统一的安排。但书房一定在“宅门”之内,与“上房”也完全独立。

需要提到,在大堂与二堂(后堂)之间,还有所谓“川堂”的建置。“川堂”也叫“穿堂”。因为处于大堂与二堂(后堂)之间,所以又叫“中堂”或“腰堂”。具体的位置或在宅门之内,或在宅门之外,但它属于内衙区域。州县衙门中建“川堂”,明代以前就有,清代更为普遍。川堂不是办事之所,而是为官员从内衙去“大堂”时穿行或休整之所,也是官员在二堂理事时皂隶人役坐立伺应的地方。作为后堂与正堂之间的过渡性建筑,川堂在规制上比正、后堂要小,一般为三开间,也不在大、二、三的厅堂序列。

从州县衙门的日常政务看,以二堂为主体的区域,包括宅门的门房、二堂、幕友的书房、官长的签押房以及花厅等,正如它处于前后三个区域中的位置,实际上是州县衙门办理政务的核心区域。简单点说,在明清州县衙门中,州县政治的核心区在“内衙”。

明清时代州县衙门的格局与体制,大略如上。各州、县的具体建置,多有出入。陶希圣说到,如夏邑这样的小县衙门,只有大堂、二堂,上房的正房是瓦房,其馀一律草房。中国幅员广大,在清末,州、县数达一千

42

文史百题

淮源、淮庙与淮源文化

□朱德林

在古代中国,江、河、淮、济被誉为“四渎”(独流入海的江河谓之“渎”),其中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是“生命河”,济水是“思源河”,而淮河则被称为中华民族的“风水河”,有“盘古开天地,血为淮渎”之说。

淮河是我国的第三条大河,发源于南阳市桐柏县境,自此向东流经河南、湖北、安徽和江苏四省182个县市,全长约一千公里,流域面积达27万平方公里。淮河处于我国南北气候的过渡带,自古就有“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之说。

关于淮河准确的发源地,历史上有一个认知的过程。因为桐柏山处于北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带,峰峦叠嶂,森林密布,涧流交错,很难分辨出哪条是主流。由此也引起古来无数好奇者来此登山探源。早在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曾派招慰使韦珍来桐柏山“穷溯淮源,佛化流氓”。韦珍面对由58条支流

五百馀个(不包括土县)。如此众多的州、县,分属于不同的省区,南北东西,其在衙门的建置上,差别也很大。但是,基本的格局与体制都是一致的。这在方志的记载上可以明确地看到。当然,我们还可以到一些现存的遗迹,如南阳内乡县衙博物馆看一看,能够更确切地了解当时州、县衙门的情况。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历史系)

43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教案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教案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要根据不同的课题进行灵活的教学设计。首先对每一个课题的教学内容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①要求学生了解北京紫禁城,明长城;掌握李时珍与《本草纲目》,宋应星与《天工开物》,知道徐光启与《农政全书》。 ②通过对科技成就中反映明朝资本主义萌芽这一时代特点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③通过组织学生调查家乡的古建筑(建筑时间、用途、风格等),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探究 ___兴趣和初步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雄伟的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本草纲目》和《天工开物》。

难点:文化成就如何反映时代特色?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情景导入法) 2、新课教学 音像资料:故宫建筑群介绍(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出现故宫建筑群及解说。) 师:请问刚才看到的故宫,它是什么时候开始营建的?是哪两朝皇帝曾经居住的地方?结合同学们课前的了解你能否谈谈它的建筑风格(特点)?看后有什么感想? 师:故宫是北京城的一部分,出示《明朝的北京城》图,(指图)北京城由宫城、皇城、京城三部分构成(介绍北京城:布局严整,城

墙高大雄伟,街道宽广、笔直,故宫建筑群以及天坛等著名建筑是古代建筑的杰作。) 师:除故宫以外,明朝长城也是世界奇迹。用多媒体技术将《秦长城》、《明长城》出现在同一屏上,上面用不同颜色分别标出秦长城与明长城的大致位置、走向,请比较一下,明长城与秦长城有何不同?(让学生发言) 师:放长城音像资料。①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巍峨起伏、绵延万里的长城,同学们看后有何感想?②分组讨论,历朝修长城的目的、作用,我们如何来评价历代修长城这件事?③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以上问题。 师:①我们往往将学的知识列表归类,那么,表中要有哪些要素呢? ②请学生先自学这部分内容。 ③请一同学上黑板填表。 师:让同学推荐一个代表上来介绍三部巨著。

忠州明清文科进士名录

忠州明清文科进士名录 汉置临江县;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八年(634)为纪念州人巴蔓子“刎首留城”和严颜宁当断头将军,不做投降将军之壮举,赐临州为忠州,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元年(742)改忠州为南宾郡,唐肃宗李亨乾元元年(758)复改南宾郡为忠州;南宋度宗赵祺咸淳元年(1265)升为咸淳府;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一年(1284)复名忠州;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四年(1371)省倚郭县临江县入州;清世宗胤禛雍正十二年(1734)升忠州为直隶州;民国二年(1913)撤销忠州建制,改忠州为忠县。1949年12月7日忠县解放,属万县专区,1997年3月14日后隶属重庆市。 笔者找了清人李周望(康熙丁丑〔1697〕进士,国子监祭酒)于康熙59年(1720年)所编《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明洪武至崇祯各科附》(以下简称《碑》)、今人朱保炯、谢沛霖合编的《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1963年版,简称《索》)和今人江庆柏编的《清朝进士题名录》(2007年版,简称《题》)进行查找,得出:忠州在明朝有文科进士13名,在清朝有文科进士10名。现将这23名文科进士科年、甲第摘录出来,供有兴趣者参考。 忠州明朝文科进士名录 周琳明天顺1/3/144《索》2196《碑》273陈瑞明成化14/3/131《索》2091《碑》377李允明弘治6/3/38《索》1236《碑》455谢表明弘治15/3/149《索》124《碑》509 黄应中明嘉靖11/2/47《索》1526《碑》681陈策明嘉靖11/3/27《索》2175《碑》684 田登年明嘉靖38/3/100《索》1870《碑》848罗青霄明嘉靖41/3/79《索》1905《碑》863 周希毕明嘉靖44/3/280《索》2216《碑》889郑皋明万历2/3/25《索》2372《碑》942 任道学明万历14/3/256《索》715《碑》1019田一甲明万历29/3/52《索》1869《碑》1095高倬明天启5/3/126《索》35《碑》1238 忠州清朝文科进士名录 成文运清康熙36/3/92《索》1829《题》252李国凤清康熙36/3/95《索》1306《题》252 杜薰清康熙52/3/82《索》1610《题》315杜煜清雍正8/3/111《索》1614《题》387 邹锡彤清乾隆1/3/193《索》1614《题》421杜鹤翱清乾隆2/3/27《索》1611《题》430 贺鹤云清道光6/3/69《索》1649《题》847秦时英清道光24/3/63《索》1824《题》943 何荣楠清光绪6/3/26《索》688《题》1160秦家穆清光绪16/2/125《索》1820《题》1227 上面“//”两斜线左、中、右的数字代表进士参考的科年、取得的甲第、名次,《题》、《索》后的数字是进士名字在《题》、《索》中的页码数。 去伪存真摘录整理 2013年4月20日

营山县明清文科进士名录

营山县明清文科进士名录 周为巴国地,秦属巴郡,汉归宕渠县,隋为咸安县;唐高宗李渊武德四年(621)改置朗池县;北宋真宗赵恒大中祥符五年(1012)因“县城周围有许多小山,形如营垒”而更名营山县;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年(1283)境内各县合并,统称营山县,隶四川行中书省顺庆路篷州;清仁宗颙琰嘉庆七年(1802)归四川省川北道顺庆府辖。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为南充专区、南充地区、南充市管辖。 笔者找了清人李周望(康熙丁丑〔1697〕进士,国子监祭酒)于康熙59年(1720年)所编《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明洪武至崇祯各科附》(以下简称《碑》)、今人朱保炯、谢沛霖合编的《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1963年版,简称《索》)和今人江庆柏编的《清朝进士题名录》(2007年版,简称《题》)进行查证,结果得出:营山县在明朝有文科进士4+1名,在清朝有文科进士21名。现将这25名文科进士的科年、甲第录出,供有兴趣者参考。 营山县明朝文科进士名录 唐臣明弘治3/2/77《索》71《碑》437李初元明嘉靖23/3/188《索》1267《碑》763陈周政明崇祯4/3/213《索》2165《碑》1279罗心朴明崇祯10/3/35《索》1902《碑》1304李沂明崇祯15/特131《索》1259《碑》1337 上面“4+1”中的“1”,指《碑》、《索》中“崇祯15年榜”人员。 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龚延明教授和邱进春博士研究生合写文章《明代登科进士总数考》说:“崇祯13年春,已录取魏藻德等为进士;同年四月,…帝思破格用人,而考选止于进士,特命举人贡生就试教职者,悉用为部寺司属、推官、知县,凡263人,号为庚辰特用。?被《碑》《索》误作崇祯15年榜。他们实际的身份是前163人为该科会试的副榜举人,后100人则为当年经过廷试的岁贡生员,显然和进士是两码事。…特赐用?的本意只是破例升用,并非赐进士出身。总之,崇祯13年赐特用出身榜不能视作进士。” 营山县清朝文科进士名录 于之辐清康熙39/3/85《索》366《题》259王曰俞清康熙39/3/207《索》303《题》263 陈会清康熙48/3/183《索》2171《题》297侯度清康熙54/2/36《索》906《题》320 张乾元清雍正5/3/101《索》498《题》375龚士模清乾隆2/3/215《索》106《题》436 龚士楷清乾隆4/3/153《索》106《题》449侯於蓟清乾隆7/3/85《索》906《题》460 马元烈清乾隆7/3/199《索》1936《题》464易周清乾隆13/3/141《索》1866《题》491张师元清乾隆13/3/150《索》437《题》492陈怀玉清乾隆22/3/140《索》2176《题》539王凤鸣清乾隆26/3/31《索》314《题》555陈跻敬清乾隆60/3/40《索》2155《题》666 于德培清嘉庆13/2/71《索》366《题》729侯圻清嘉庆16/3/41《索》909《题》757 侯承诰清嘉庆25/2/88《索》907《题》806白濬铣清道光9/2/85《索》800《题》857 侯恩济清同治10/3/179《索》911《题》1091蔡镇藩清光绪18/2/90《索》1588《题》1245黄世泽清光绪21/3/129《索》1557《题》1285 上面“//”两斜线左、中、右的数字代表进士参考的科年、取得的甲第、名次,《索》、《碑》、《题》后的数字是进士名字在《索》、《碑》、《题》中的页码数。 去伪存真摘录整理 2013年5月14日

云阳县明清文科进士名录

云阳县明清文科进士名录 东周赧王元年(公元前314年)秦灭巴国置蜀郡,在朐忍夷人之地建朐忍县;南北朝北周武帝宇文邕天和三年(568)更名云安县;宋置云安军;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年(1283)升为云阳州;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六年(1373)降州为县,称云阳县;清沿之。1949年12月6日云阳县解放,先后隶属万县专区、地区、万县市,2000年7月14日直属重庆市管辖。 云阳县在唐朝文宗李昂大和三年(829)出过一个文科状元李远。 笔者找了清人李周望(康熙丁丑〔1697〕进士,国子监祭酒)于康熙59年(1720年)所编《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明洪武至崇祯各科附》(以下简称《碑》)、今人朱保炯、谢沛霖合编的《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1963年版,简称《索》)和今人江庆柏编的《清朝进士题名录》(2007年版,简称《题》)进行查找,得出:云阳县在明朝有文科进士3名,在清朝有文科进士4名。现将这7名文科进士科年、甲第录出,供有兴趣者参考。 云阳县明朝文科进士名录 黄从春明正统1/3/34《索》1543《碑》199王彦奇明弘治3/2/70《索》181《碑》436 黄封明嘉靖20/3/123《索》1555《碑》744 云阳县清朝文科进士名录 刘海鼇清同治7/2/42《索》2009《题》1067胡瀛涛清光绪2/2/118《索》1732《题》1122甘作赓清光绪18/3/94《索》1523《题》1250李肇律清光绪29/3/59《索》1269《题》1319 上面“//”两斜线左、中、右的数字代表进士参考的科年、取得的甲第、名次,《索》、《碑》、《题》后的数字是进士名字在《索》、《碑》、《题》中的页码数。 去伪存真摘录整理 2013年4月26日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知识点总结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知识点总结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是七年级历史下册的内容,《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这一课需要掌握什么知识点?以下是为你整理的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欢迎大家阅读。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必考知识点1.北京紫禁城 (1)修建:明成祖时候,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修建了北京城。 (2)组成:北京城分宫城(紫禁城、故宫)、皇城和京城三个部分。后来又在京城南面加筑了外城,位于外城的天坛很有特色。 (3)特点:北京城以万岁山为核心,纵贯南北的中轴线从这里穿过,整个城市左右对称,布局严整,城墙高大雄伟,街道宽广笔直。城中心紫禁城,是皇帝居住的地方,由木匠出身的蒯祥等人设计。里面的宫殿楼阁,巍峨壮观,金碧辉煌,千门万户,气象万千。 (4)地位:故宫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最杰出代表,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2.明长城 (1)修建:万里长城自秦朝修建后,许多朝代不断整修。明代又大规模修筑,达到完善地步。东部险要地段的城墙,用条石和青砖砌成,十分坚固。 (2)起止: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蜿蜒6000多公里, (3)特点:明长城气势雄伟,是世界上的一个建筑奇迹。

明朝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的繁荣,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科学家经济投入科学技术的研究、试验和总结,写出了一批优秀的科技巨著。 3.《本草纲目》 (1)创作过程:明朝卓越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正式行医的同时,到各地进行实地考察,广泛采集药物标本,搜集民间药方,并亲自进行药物性能试验。经过27年的不懈地努力,他写出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 (2)内容特点:这部书收入药物1892种,医方11000多个。插图1160幅,内容丰富,考订详细。 (3)地位称号:当时这部书虽然未受到朝廷的重视,但刊行之后却广为流传,后来陆续被译成多国文字,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被称为“东方医学巨典”。 4.《天工开物》 (1)创作过程:明朝末年,杰出的科学家宋应星,深入到工农业生产现场,进行调查和探索,写了一部《天工开物》。 (2)内容特点:书中总结明代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还反映了明朝时期我国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涉及到农业和手工业等三十个生产部门。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 (3)地位称号:这部书后来被译成多种外文,外国学者称它为“中

安岳县明清文科进士名录

安岳县明清文科进士名录 南北朝北周武帝宇文邕建德四年(575)设普州和安岳县,(建县时,因治所建在铁峰山上,四面险固,故取“安居于山岳之上”之义而得名。)州县同治一城,隋炀帝杨广大业元年(605)普州并入资州,唐高宗李渊武德二年(619)分资阳郡复置普州,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元年(742)改普州为安岳郡,唐肃宗李亨乾元元年(758)复为普州,宋设羊石县,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九年(1376)废普州存安岳县,清圣祖玄烨康熙元年(1662)省安岳县入遂宁县,康熙十六年(1677)又省入乐至县,清世宗胤禛雍正七年(1729)复置安岳县,属潼川府,1912年直属四川省,1935年属四川省第十二行政督察区,解放后,先后隶属遂宁专区、内江专区、资阳地区。 笔者找了清人李周望(康熙丁丑〔1697〕进士,国子监祭酒)于康熙59年(1720年)所编《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明洪武至崇祯各科附》(以下简称《碑》)、今人朱保炯、谢沛霖合编的《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1963年版,简称《索》)和今人江庆柏编的《清朝进士题名录》(2007年版,简称《题》)进行查证,结果得出:安岳县在明朝有文科进士13名,在清朝有文科进士12名。现将这25名文科进士的科年、甲第录出,供有兴趣者参考。 安岳县明朝文科进士名录 黄珏明永乐2/3/86《索》1531《碑》84王缙绅明永乐13/3/39《索》223《碑》130 孙茂明正统13/2/29《索》569《碑》224杨冕明天顺1/2/55《索》1701《碑》264 徐珪明天顺8/3/154《索》955《碑》299王璿明成化2/3/177《索》204《碑》315 尧卿明成化5/3/21《索》1197《碑》326汤佐明弘治6/3/174《索》1166《碑》462 汤绍恩明嘉靖5/2/15《索》1166《碑》646彭世爵明嘉靖20/3/152《索》1369《碑》745窦可进明万历44/2/36《索》1008《碑》1173张任学明天启5/3/148《索》439《碑》1239 王起峩明崇祯13/3/164《索》295《碑》1326 安岳县清朝文科进士名录 张象翀清康熙3/3/65《索》449《题》152邹绍观清嘉庆10/3/107《索》929《题》722 谭言蔼清嘉庆14/2/58《索》96《题》742周元位清嘉庆14/2/60《索》2192《题》742 王炳赢清嘉庆19/2/70《索》334《题》768廖运发清嘉庆22/3/27《索》9《题》782 王炳麟清道光9/3/97《索》334《题》861陶绍绪清道光30/2/50《索》2239《题》970 周丕澧清咸丰6/2/96《索》2192《题》1002田瀛海清同治13/3/98《索》1872《题》1104袁希璋清光绪2/3/124《索》1349《题》1128谢世珍清光绪20/2/123《索》123《题》1263 上面“//”两斜线左、中、右的数字代表进士参考的科年、取得的甲第、名次,《索》、《碑》、《题》后的数字是进士名字在《索》、《碑》、《题》中的页码数。 去伪存真摘录整理 2013年5月7日

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城市设计特点

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城市设计特点 北京是我国五大古都之一。作为古都,虽然它的历史不如西安、洛阳来得悠久,但是它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精粹,同时也是我国古代城市设计理论最完整的体现。 一、元·大都 ⒈历史背景 元朝是我国古代第一个 由少数民族(蒙古族)统一执 政的国家。元世祖忽必烈的开 疆拓土,奠定了我国版图的大 致轮廓。国家的强盛稳定同时 也促进了农业纺织业商业等 的发展,经济的繁荣。 ⒉设计特点 ①选址 自然条件:北边临水便 于漕运 人文条件:元朝为蒙古族 统治,发家在北方;历史上经 济发展不可避免的东移(河运 海运);北京在当时版图地理 位置上居中,便于交通和地理 控制。 ②布局(如图) 元大都是少见的与旧朝古都并存的都城。大都的新建都城在旧朝金都城以北。 建筑布局:遵守周王城制,充分体现儒家皇权至上,中央集权的思想。如方城;分内外两城,内城外廓,内以卫君外以守民;内城居中靠南,是因为引入水系北部为泽地,不便建房;轴线对称,宫殿为主体,并且胡同的定制限定了房屋建筑空间。 交通布局:引入水系便于漕运;遵从《考工记》的城制,旁三门,棋盘路网;南北线长,东西线短;道路大,宽,规划整齐。 商业:国家稳定,经济繁荣,交通规划出现了三个市:北面积水潭斜街市及与以往不同的“朝前市”——靠城市西南、东南门 二、明清·北京 ⒈历史背景 明朝的建立恢复了汉人的地位,人没有官方等级划分,居住、交易没有严格限制。清朝同样也是少数民族建立政权的朝代。宗教

信仰浓厚,兴建寺庙、喇嘛庙。中国自古就是多民族国家,宗教寺庙种类比较多,并且由于元朝的胡同制限定占用地块,新建寺庙没有严格规划限制,选址不限,随意插入 ⒉布局(如图) ①选址 明——在原元大都的旧都上改建。北部泽地太广,故南迁,加强外廓御敌,呈凸形。 清——原明都,改建部分很少。 ②布局 建筑布局:更加 严格遵从《考工记》。 轴线对称,内外方 城,居中内城宫殿为 主体,体现中央集权 皇权至上;住宅突破 胡同定制;左祖右 社,拓宽前方空间, 增设天坛等;缩短南 北线,便于防御。 交通布局:基本 是旁三门,棋盘路 网。道路宽阔,规划 整齐。 商业:有固定市 场。东南西北四面靠 门均有集市,便于贸 易。 三、总结 《周礼·考工记》是我国古代完整的规划理论。我国古代都城规划基本是遵循《考工记》的要求建造。元新建大都和明清改建的都城是对《考工记》最完整的体现,是我国古代规划理论的精髓。作为一个经济管理中心,军事指挥中心和文化中心,它们的交通,居住,绿化,商业布局等等都继承了我国几千年规划的优秀传统,值得我们深究和学习。

温江县明清文科进士名录

温江县明清文科进士名录 西魏恭帝拓跋廓二年(555)分郫县南境和江源县东境置温江县,属益州蜀郡,隋文帝杨坚开皇三年(583)省温江入郫县,唐高宗李渊武德三年(620)复置万春县,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元年(627)复改万春县为温江县,属剑南道益州,此后,虽朝代变化,但多属蜀郡、成都府。共和国后,先后属温江行政区、温江专区、温江地区,1959年3——4月,曾一度并入崇庆县后复置,1983年3月撤温江地区,同年7月属成都市,2002年4月14日撤销温江县,设立成都市温江区。 笔者找了清人李周望(康熙丁丑〔1697〕进士,国子监祭酒)于康熙59年(1720年)所编《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明洪武至崇祯各科附》(以下简称《碑》)、今人朱保炯、谢沛霖合编的《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1963年版,简称《索》)和今人江庆柏编的《清朝进士题名录》(2007年版,简称《题》)进行查证,结果得出:温江县在明朝有文科进11+1名,在清朝有文科进士9名。现将这20名文科进士的科年、甲第录出,供有兴趣者参考。 上面“11+1”中的“1”,指《碑》、《索》中“崇祯15年榜”人员。 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龚延明教授和邱进春博士研究生合写文章《明代登科进士总数考》说:“崇祯13年春,已录取魏藻德等为进士;同年四月,‘帝思破格用人,而考选止于进士,特命举人贡生就试教职者,悉用为部寺司属、推官、知县,凡263人,号为庚辰特用。’被《碑》《索》误作崇祯15年榜。他们实际的身份是前163人为该科会试的副榜举人,后100人则为当年经过廷试的岁贡生员,显然和进士是两码事。‘特赐用’的本意只是破例升用,并非赐进士出身。总之,崇祯13年赐特用出身榜不能视作进士。” 温江县明朝文科进士名录 何汉宗明景泰2/3/80《索》676《碑》239梁万钟明成化5/3/32《索》1112《碑》326 任汉明成化23/3/24《索》714《碑》422祝弘舒明正德6/3/146《索》1170《碑》560 何察明嘉靖32/3/57《索》674《碑》809何存斅明万历5/3/71《索》678《碑》960 梁祖龄明万历14/3/78《索》1110《碑》1010赵可教明万历20/3/72《索》1764《碑》1048黄元吉明万历23/3/4《索》1530《碑》1060皮应举明崇祯1/3/174《索》1198《碑》1257何通武明崇祯16/3/35《索》676《碑》1351朱之干明崇祯15/特130《索》676《碑》1337 温江县清朝文科进士名录 葛荃清雍正8/3/201《索》1514《题》路县圃清乾隆4/3/146《索》1924《题》 李启芃清乾隆10/3/188《索》1269《题》吴浩恒清乾隆40/3/24《索》845《题》 刘濖清嘉庆1/3/66《索》2006《题》毛含昱清道光3/3/111《索》649《题》 徐从枢清咸丰3/3/78《索》964《题》刘能清光绪18/3/152《索》1980《题》 陈国华清光绪30/2/69《索》2156《题》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 第21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 [设计理念]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要求学生了解北京紫禁城,明长城;掌握李时珍与《本草纲目》,宋应星与《天工开物》,知道徐光启与《农政全书》。 ②通过对科技成就中反映明朝资本主义萌芽这一时代特点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③通过组织学生调查家乡的古建筑,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和初步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①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播放音像资料,让学生感受到巍峨雄壮的宫殿和气势磅礴的长城建筑所产生的震撼人心的情感体验,从而感知历史。 ②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长城的作用,使学生懂得如何辩证

的分析历史现象和多角度的看待历史问题。 ③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设计图表,归纳我国三大科学巨著,让学生学会用列表的方法归纳知识,便于知识的掌握。 ④知识的拓展: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探究性学习,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调查地方古建筑,掌握简单的探究历史的方法,学会协作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雄伟的北京城和明长城的学习了解,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才智和无比的创造力,激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②通过对三位科学家刻苦钻研、勤奋好学、不甘平庸、敢于进取精神的学习,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升华,使自己的努力付之于行动。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雄伟的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本草纲目》和《天工开物》。 难点:文化成就如何反映时代特色? [教学准备] 音像资料:故宫、长城 图片:《秦长城》、《明长城》、《明朝北京城》 对所教班级学生情况进行分析,以利于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景时把握好难度。

眉州明清文科进士名录

眉州明清文科进士名录 南北朝时梁武帝萧衍太清二年(548年)置青州,西魏废帝元钦二年(553年)改青州为眉州,北周武帝宇文邕建德元年(572年)改眉州为青州,北周宣帝宇文赟大成元年(579年)改青州为嘉州,隋炀帝杨广大业二年(606年),复改嘉州为眉州,后又撤州建眉山郡,唐高祖李渊武德元年(618年)改眉山郡为嘉州,次年,分嘉州置眉州,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元年(742年)撤销眉州,改置通义郡,唐肃宗李亨乾元元年(758年)撤通义郡,恢复眉州;宋太宗赵炅太平兴国元年(976年)改通义县为眉山县,隶属眉州;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年(1283年)撤销眉山县,由州治理;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九年(1376年)降眉州为眉县,十三年(1380年)复升为眉州,直隶四川布政使司;1913年撤眉州,恢复眉山县;2000年6月10日,国务院批准撤销眉山县和眉山地区,设立地级眉山市,改眉山县为东坡区,以原眉山县的行政区域为东坡区的行政区域。 眉州在科举时代的宋朝有过辉煌的一页,不仅出过三个文榜眼,即:朱台符宋太宗赵炅淳化三年壬辰(992年),杨浑宋徽宗赵佶大观三年(1109年),程洵武宋徽宗赵佶政和二年壬辰(1112年);三个文探花,即:张汴宋仁宗赵祯天圣八年庚午(1030年),唐重宋徽宗赵佶大观三年己丑(1109年),王翼宋徽宗赵佶宣和六年甲辰(1124年),还出过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词人苏轼,苏轼和其第苏辙是北宋仁宗赵祯嘉佑二年(1957年)的同榜进士。在清朝还出过一个武探花:张光斗清穆宗载淳同治七年戊辰(1868年)。 眉州在明朝有25位文科进士,在清朝有5位文科进士。现将这25位明朝文科进士和5位清朝文科进士的科考情况摘录出来,供有兴趣者参考。 眉州明朝文科进士名录 欧文整明正统4/2/29《索》2266《碑》202胡贯明正统7/3/48《索》1749《碑》212 吴中明正统10/3/8《索》860《碑》218万安明正统13/2/1《索》860《碑》223 黄裳明正统13/3/47《索》1573《碑》228欧廉明景泰5/2/42《索》2266《碑》245 陈瑄明景泰5/2/64《索》2093《碑》246吴节明景泰5/3/160《索》873《碑》258 万翼明天顺1/2/16《索》1479《碑》264喻本中明天顺1/3/21《索》1927《碑》267 熊瑞明天顺1/3/148《索》1927《碑》273许楫明成化5/3/97《索》173《碑》330 邓林明成化8/2/54《索》600《碑》338黄翟之明成化14/2/10《索》1534《碑》365 欧锐明成化17/2/13《索》2272《碑》384欧钲明成化23/2/17《索》2272《碑》416 万弘璧明成化23/2/38《索》1478《碑》417张谧明弘治3/2/57《索》405《碑》436 喻文璧明弘治15/3/167《索》1926《碑》510张愈严明正德6/2/88《索》526《碑》551 赵良华明正德9/2/64《索》1776《碑》568许俨明正德9/3/199《索》167《碑》582 袁袭裳明嘉靖14/2/68《索》1343《碑》700张景贤明嘉靖17/3/7《索》511《碑》720 胥遇明嘉靖44/2/58《索》607《碑》874 【注】黄翟之在《碑》中作黄翼之 眉州清朝文科进士名录 张翮清雍正5/3/173《索》429《题》378郭天禄清乾隆16/3/121《索》135《题》503 邓克明清乾隆28/3/80《索》599《题》567王文员清光绪3/3/47《索》187《题》1146 李若堃清光绪21/3/34《索》1286《题》1282 上面“//”两斜线左、中、右的数字代表进士参考的科年、取得的甲第、名次,《碑》、《题》、《索》后的数字是进士名字在《碑》、《题》、《索》中的页码数。 去伪存真摘录整理2013年3月15日

富顺明清文科进士总数说(更新)

富顺县明清文科进士总数说 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自隋至清,各王朝开设科目进行考试,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科举考试,既不问家世,也不需要别人的推荐,主要根据应举人的考试成绩决定取舍,体现了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是古代最进步,也是最重要的选拔官员的制度;对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起过启发和借鉴作用,被西方学者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即科举考试,不仅对中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就是对世界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进士”则是科举制度、科举考试的一个重要符号,是学子经过童(府、县)试、乡(省)试、会(全国)试中试后,再参加殿试(或称廷试)并通过传胪(殿试后由皇帝宣布登第进士名次的典礼)而获得的最高也是最后的学位。即“进士”必须经过殿试(或称廷试)及传胪才能取得。有的虽经过殿试,也取得好名次,但未通过传胪也得不到进士称号。如清嘉庆24年己卯科武举考试,徐开业、梅万青已获取一甲第一、三名,即状元、探花,因传胪未到而被出名,榜眼秦钟英被推升为状元。 明清两朝都设立有“进士题名碑”,是在殿试揭晓后(大金榜是鈐盖上“皇帝之宝”玺印后张挂於东长安门外长安街;小金榜於传胪日由奏事处进呈供皇帝御览后,交大内存档。现存的大小金榜均藏於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由礼部具题,工部给银,交国子监立石题名,石上镌刻有(与大、小金榜一样的)进士姓名及甲第和籍贯(含省、府、县三级)。这些“进士题名碑”全部立於北京国子监左侧孔庙大成门外。所以“进士题名碑”是查找进士姓名的最好的历史物证,“进士题名碑录”则是查找进士姓名的最有力的历史文献。 一、富顺明朝文科进士总数说 富顺学子在明朝(公元1368——1644年)期间考中文科进士有多少人呢?《富顺文庙》(公元2004年王孝谦主编)说有132人,《宋志》(公元1931年宋育仁主编)说有132人,《四川通志》(公元1816年常明主编)说有107人,《叙州府志》(公元1896年王麟祥主编)说有132人。现有人说“仅此一朝中进士139人,其中有范氏一门七进士,熊氏一门五进士,李氏一门四进士”(见徐玉才《岁月倾城》),还有人说“在明……全县就有134人,占四川进士总名额的1/10左右,居全省之冠。特别是……万历15年间,全县共考中进士50名”(见高仁斌《富顺:另一种阅读方式》)。而在《明代富顺进士考证》(公元2008年7月网上,作者姓名不详)说只有100名。 100个与130几个,相差30多个,差距为何这么大? 笔者认为主要有四个原因,一是最初录入《富顺县志》者,缺乏必要的考证,或说疏于考证,把不是进士的人当成进士写入了县志,后来者照前志再录;二是写志者对“进士”概念不清,把不能认做“进士”的当成了进士;三是对“户籍在外地,而原籍(或祖籍)在富顺”的进士当成了富顺的进士;四是把外地的进士当成了富顺的进士。 把不是进士当成进士的,在《宋志》(宋育仁编《富顺县志》简称)中有:李尚、李万、彭昂、陈诏、李传、王子方、范懋和、周辰凤、杨春宇、郭庆年、张应泰、陈常、钱承扩,共13人。这13人既在李周望(康熙丁丑〔1697〕进士,国子监祭酒〔主管国子监的教育行政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于康熙59年(1720年)所编《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明洪武至崇祯各科附》(以下简称《碑》)一书中找不到,就是在今人朱保炯、谢沛霖合编的《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1963年版,简称《索》)一书上也找不到。 把不应认做进士的当成进士的有范岷汇。在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龚延明及博士研究生邱进春合写的《明代登科进士总数考》一文中有“四川富顺范岷汇会试121名,未廷试卒。”还有“未经殿试者不能得到进士的出身,其名分依然还是举人。”可见,范岷汇还 Zcx第1页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学案(无答案)人教新课标版

第21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 【学习目标】 1、了解明清皇宫,知道长城的起止地点、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宋应星和《天工开物》、徐光启和《农政全书》。 2、感悟故宫和长城正是明清大一统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体现,并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3、通过学习三位科学家事迹,探究他们取得杰出成就的原因,从而培养自己刻苦学习、勤于思考、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品质。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北京紫禁城及李时珍《本草纲目》 学习难点:包括建筑在内的科技成就所体现的时代特色。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看谁能准确快速完成下列问题) (一)北京城: 迁都到北京,营建北京城。清朝入关后定都于此。 京城结构:由外向里依次是、、三重。 建筑布局:(看图体会)。 三大殿:、、象征政权中心。 建筑地位:故宫是我国现存的建筑群。1987年被评定为。 (二)明长城: 修筑目的: 起止地点: 修筑特点: 长城作用: (三)科学巨匠和巨著: 1、科技巨著的涌现原因: 根本原因:社会的提高和的繁荣; 直接原因:科学家积极投入科学技术的研究、实验和总结。 2、科学巨匠和巨著: 李时珍所著《》,是性的药物学巨著,后被译为多国文字,成为世界的重要文献。 宋应星所著《》,总结明代和生产技术,反映了明代我国的生产面貌,强调要和相协调、要与相配合。外国学者称它为" "。 徐光启所著《》,是一部百科全书,是我国农学史上最早传播近代科学知识的书籍。 二、合作交流: 1、秦长城东起,西到。明长城东起,西至。比较一下:秦长城与明长城有什么不同之处 ?

2、明代三大科技巨著体现了哪些时代特色?从本课这三位科学家身上我们应学习哪些精神? 三、典型示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作者在书中总结了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还反映了明代我国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涉及农业和手工业等30多个部门。 材料二:天覆地载,物数号万,而事亦因亡,曲成而不遗,岂人力也哉。 请回答:(1)材料中的"作者"是谁?和他所写的这部书是什么? (2)材料二强调的是什么意思? (3)如何评价这部书? 答案解析:(1)宋应星《天工开物》 (2)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 (3)总结了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反映了明代我国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涉及农业和手工业共30多个生产部门,这部书后来被译成多种文字,被外国学者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四、系统总结:(构建网络图) 五、达标检测: 1、如果你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者,向外国游客或运动员介绍北京的历史文化。下列介绍正确的是 ①北京是中国古都,元明清三朝在此建都②北京城布局严整,是古代城市建筑的杰作,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③紫禁城位于北京城中心,是明清时代皇帝居住的地方,今称故宫④北京城附近还有嘉峪关长城风光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长城是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今天的万里长城是明清修筑的雄伟工程,它东起鸭绿江,西至 A.山海关 B.居庸关 C.嘉峪关 D.陇西 3、下列我国古代科技成就中,两项同属于一个领域的一项是 A.《水经注》和《齐民要术》 B.《九章算术》和《天工开物》 C.《齐民要术》和《本草纲目》 D.《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纲目》 4、现存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的长城建成于 A.战国时期 B.秦朝时期 C.宋朝时期 D.明朝时期 5、2007年6月9日是我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按照"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下列哪项的存在形式明显不同于其它三项 A.北京故宫 B.北京八达岭 C.秦始皇陵兵马俑 D.孔子的教育思想 6、我国传统的医学称为中医学。下列医学名家都对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其生活年代的先后顺序是 ①华佗②李时珍③扁鹊④张仲景 A. 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③④①② D.③①②④

泸州明朝文科进士名录

泸州明朝文科进士名录 现在的泸州市江阳区、泸县和史上的泸州有着紧密的联系,但亦有所区别。即史上,在西汉景帝刘启前元六年(公元前151年)封苏嘉为江阳侯,在长江与沱江之交汇处设置江阳县;西汉武帝刘彻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置犍为郡,领江阳县;东汉献帝刘协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置江阳郡,辖江阳县;南北朝时梁武帝萧衍大同年间(公元535-546年)建置泸州,辖江阳县;隋炀帝杨广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泸州为泸川郡,仁寿中改江阳县为泸川县;唐高祖李渊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复置泸州,辖泸川县;宋末改泸州为江安州;元又改为泸州,属重庆路,并废泸川县入泸州;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将泸州直隶于四川行中书省,九年(1376年)直隶四川布政司;清仍为泸州;民国初的1913年改泸州为泸县;1950年建泸州市,实行市、县分治,自此泸县无县城,县级机关寄住泸州市小市;1983年国务院同意将地辖泸州市改为省辖泸州市,并将原宜宾专区泸州市改为省辖泸州市市中区;1995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泸县政府驻地迁至泸县福集镇,1996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将泸州市市中区更名为江阳区,并正式定福集镇为泸县新县城。 由此可见,泸州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城市,泸县在公元2007年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中国分部授予“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的铭牌,成为四川省三个“千年古县”之一,也是全中国100个“千年古县”之一。现实的泸县及泸州市江阳区在明朝时皆属泸州辖区。 那么,泸州在明朝的科举考试中出了多少个文科进士,你知道吗? 本人从清人李周望(康熙丁丑〔1697〕进士,国子监祭酒)于康熙59年(1720年)所编《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明洪武至崇祯各科附》(以下简称《碑》)及今人朱保炯、谢沛霖合编的《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1963年版,简称《索》)查到四川各州县在明朝共有文科进士1303+17名,泸州有46+2名,居全川第四位。 1303+17中的“17”和46+2中的“2”是指《碑》《索》中的崇祯15年“赐特用出身”榜263名人中四川有17个、泸州有2个。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龚延明教授和邱进春博士研究生合写文章《明代登科进士总数考》说:“崇祯13年春,已录取魏藻德等为进士;同年四月,‘帝思破格用人,而考选止于进士,特命举人贡生就试教职者,悉用为部寺司属、推官、知县,凡263人,号为庚辰特用。’被《碑》《索》误作崇祯15年榜。他们实际的身份是前163人为该科会试的副榜举人,后100人则为当年经过廷试的岁贡生员,显然和进士是两码事。‘特赐用’的本意只是破例升用,并非赐进士出身。总之,崇祯13年赐特用出身榜不能视作进士。” 下面将泸州在明朝的46名文科进士及2名特科人员情况摘录出来,供有兴趣者参考。 泸州明朝文科进士名录 李祥明洪武30春/3/20 《索》1268《碑》63张骏明永乐19/2/27《索》517《碑》158 何志明永乐22/2/26《索》678《碑》170谭善明宣德2/3/34《索》100《碑》181 张濬明正统1/2/26《索》461《碑》196张澜明正统7/2/11《索》469《碑》208 邓顺明景泰2/3/57《索》596《碑》234王智明景泰2/3/96《索》329《碑》240 翁经明景泰5/3/42《索》2292《碑》252卢茂明天顺1/3/13《索》1877《碑》267 晏文显明天顺1/3/118《索》1877《碑》272庞常明成化2/2/64《索》6《碑》324 刘长春明成化5/3/96《索》2039《碑》330李复贞明成化8/3/111《索》1248《碑》345 陈绶明成化11/2/36《索》2106《碑》351孙轲明成化11/3/35《索》573《碑》356 谭溥明成化14/3/190《索》98《碑》380晏辙明成化17/2/37《索》1878《碑》385

井研县明清文科进士名录

井研县明清文科进士名录 南北朝西魏文帝元宝炬大统十六年(550)置蒲亭县,隋文帝杨坚开皇十一年(591)改置井研县,(井指盐井,研,为精美之意;一说因县有盐井,而盐井之利出于心计,取盐井研净之义。)唐宋年间,井研就是蜀中盐丝产地,井研县名一直沿用至今。 笔者找了清人李周望(康熙丁丑〔1697〕进士,国子监祭酒)于康熙59年(1720年)所编《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明洪武至崇祯各科附》(以下简称《碑》)、今人朱保炯、谢沛霖合编的《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1963年版,简称《索》)和今人江庆柏编的《清朝进士题名录》(2007年版,简称《题》)进行查证,结果得出:井研县在明朝有文科进士13+1名,在清朝有文科进士5名。现将这18+1名文科进士的科年、甲第录出,供有兴趣者参考。 上面“13+1”中的“1”,指《碑》、《索》中“崇祯15年榜”人员。 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龚延明教授和邱进春博士研究生合写文章《明代登科进士总数考》说:“崇祯13年春,已录取魏藻德等为进士;同年四月,‘帝思破格用人,而考选止于进士,特命举人贡生就试教职者,悉用为部寺司属、推官、知县,凡263人,号为庚辰特用。’被《碑》《索》误作崇祯15年榜。他们实际的身份是前163人为该科会试的副榜举人,后100人则为当年经过廷试的岁贡生员,显然和进士是两码事。‘特赐用’的本意只是破例升用,并非赐进士出身。总之,崇祯13年赐特用出身榜不能视作进士。” 井研县明朝文科进士名录 胡荣明成化20/2/93《索》1753《碑》404周南明成化23/3/126《索》2217《碑》427李时达明隆庆5/2/65《索》1312《碑》918雷嘉祥明隆庆5/3/39《索》382《碑》921 胡其高明隆庆5/3/191《索》1742《碑》929陈效明万历8/3/222《索》2083《碑》983 胡汝政明万历23/3/140《索》1736《碑》1067曾孔遇明万历38/3/190《索》2314《碑》1149雷起龙明天启5/3/56《索》383《碑》1235曾倜明天启5/3/74《索》2315《碑》1236 胡世安明崇祯1/3/272《索》1742《碑》1262雷起剑明崇祯7/3/12《索》383《碑》1287 胡显明崇祯16/3/6《索》1742《碑》1349朱民仰明崇祯15/特207《索》1742《碑》1341 井研县清朝文科进士名录 雷翀霄清乾隆31/2/19《索》380《题》571雷轮清乾隆34/2/34《索》383《题》582 吴克昌清同治13/3/122《索》852《题》1105廖平清光绪16/2/70《索》7《题》1225 吴嘉谟清光绪29/3/65《索》853《题》1319 上面“//”两斜线左、中、右的数字代表进士参考的科年、取得的甲第、名次,《索》、《碑》、《题》后的数字是进士名字在《索》、《碑》、《题》中的页码数。 去伪存真摘录整理 2013年5月7日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教案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教案 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明朝北京紫禁城、明长城、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宋应星和《天工开物》、徐光启和《农政全书》 过程与方法: 讨论:紫禁城建筑特色和明朝北京城布局特点。 设计一张明代三大科技巨著简表。 讨论:三位科学家成功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认识明朝我国包括建筑在内的古典科技取得的杰出成就,居于世界先进水平,同时分析总结出明朝我国科技发展的时代特点,即对传统古典科技的总结居多,对近代自然科学的运用和发展尚少,潜藏着发展停滞的危机。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 (2) 通过选取对本课涉及的三位科学家事迹的介绍,探究他们取得杰出成就的原因,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勤于思索、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品质。 重点与难点: 重点:北京紫禁城及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难点:包括建筑在内的科技成就所体现的特点。北京紫禁城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物,不仅表现为气势宏伟的三大殿和风格绮丽的角楼等,还突出地体现了皇权至上的设计思想。 《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三部科学巨著,指导学生对课本科技成就的时代特点加以分析和理解。 课前准备: 图片《北京明代皇极门》、《北京天坛》、《北京八达岭长城》、 《嘉峪关长城》。 地图《秦长城》、《明长城》 表格《明代三大科技巨著简表》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导入部分: 由秦始皇、匈奴、孟姜女几个词,你想到了什么?生答:长城。 宇航员到达月球上,只能看见地球上的哪两个生答:长城 建筑物?和金字塔。 (二)讲授部分: 雄伟的北京城和明长城: 1.北京城 展示图片《北京明代皇极门》、《北京天坛》等。 讨论:紫禁城建筑特色和明朝北京城布局特点。学生分组讨 论,选几位 代表发言。 答案要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