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还原糖的鉴定实验现象演变的化学分析

还原糖的鉴定实验现象演变的化学分析

还原糖的鉴定实验现象演变的化学分析
还原糖的鉴定实验现象演变的化学分析

还原糖的鉴定实验现象演变的化学分析

李五顺湖南省宁远县第一中学(425600)

《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内容见高中《生物》必修本第一册P.17,人教版)中还原糖的鉴定实验原理是斐林试剂(主要成份是Cu(OH)2,本实验它由NaOH与CuSO4反应生成)与还原糖发生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从而证实生物组织中存在还原糖。实验要求隔水加热煮沸2min 左右观察颜色的变化,颜色由桔黄色→鲜红色→深棕色→砖红色→红褐色,发生了多次的演变,这是为什么?

化学上,还原糖它是指能被斐林试剂或托伦试剂氧化的糖,如葡萄糖、果糖、半乳糖、乳糖、麦芽糖等,它们的分子结构中含有还原性基团,醛基(—CHO) 或酮基(—CO—)。醛基能与斐林试剂反应,Cu2+被还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①,醛基被氧化成羧基而生成糖酸(盐)。见反应[为简便,本文以葡萄糖为例,它是多羟基醛,分子表达式为CH2OH(CHOH)4CHO ]:

反应一:2NaOH + CuSO ——

Cu(OH)2↓+ Na2SO4

反应二:2Cu(OH)2 + CH2OH(CHOH)4CHO 加热 Cu2O↓+ CH2OH(CHOH)4COOH + 2H2O

反应三:CH2OH(CHOH)4COOH + NaOH CH2OH(CHOH)4COONa + H2O

反应一、三在常温下发生,反应三伴随反应二的发生而出现。反应二需要加热才能进行,生成的Cu2O在溶液中因其晶粒的大小会呈现出如黄色、桔黄色、鲜红色或深棕色等多种颜色,砖红色是上述颜色的综合效应。本实验按原理到此就结束,但课本要求加热煮沸2min,此后,颜色由砖红色变为红褐色(或猪肝色)。现象发生变化是因为出现了新的反应,产生了新的物质,Cu(OH)2在溶液中对热不稳定,温度超出80℃便脱水生成黑褐色的CuO②。

反应四: Cu(OH)2 80℃以上CuO↓+ H2O

红褐色是砖红色的Cu2O与黑褐色的CuO混合色。如果Cu(OH)2的量太多,那么此反应将持续进行,砖红色会被黑色掩盖。

纵观整个实验过程,影响现象的因素有:

①加热时间:本实验从化学角度上看,属于定性实验。因组织样液中还原糖的含量无法确定,从而导致斐林试剂的量无法控制,加热太久会出现副反应,因此出现砖红色(大约15s)实验便应结束。

②实验温度:不能超过80℃,理想的温度范围为50℃~70℃,且应水浴热。

③组织细胞中的色素,质体色素如叶绿素、胡萝卜素、叶黄素它们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液泡色素溶于水,如花色素苷,它是酚类化合物,其颜色的变化受PH值的影响,在碱性条件下呈蓝色,实验中NaOH为强碱性化合物,生成的Cu(OH)2也呈碱性。

由此可见,对于本实验,为达到理想的实验效果,应严格控制实验条件,以免出现副反应。

参考文献:

①《有机化学》P.535谷亨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②《无机化学》下册第二版P.743北京师范大学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本文发表在<<生物学教学>>2005年第9期上

高中生物教案【实验一】 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

高中生物教案【实验一】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 质的鉴定 一、教学目的 初步掌握鉴定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建议 教材中本实验安排为验证性实验,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改为探索性实验,安排在讲课之前,或与讲课同步进行。 本实验难度并不大,但内容较多,实验时间较长,因此,必须作周密安排,才能按时完成。实验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增设教师演示实验。上课之前,教师应该准备好做演示实验所需的实验材料、用具、仪器和试剂等。同时,逐项完成还原糖、脂肪、蛋白质3类有机物的鉴定实验。在实验课上,将3个实验的正确结果分别展示在讲台上,并作扼要的介绍,以便使学生将自己的实验结果与教师的演示实验作比较。 2.实验中学生应分工合作。在“还原糖的鉴定”实验中,当每组两个学生中的一个制备生物组织样液时,另一个学生可以用酒精灯将水煮开,以便缩短实验的等待时间。在“脂肪的鉴定”实验中,一个学生制作临时装片时,另一个学生则可以调试显微镜。另外,在完成前两个实验时,一个学生洗刷试管、清洗玻片和整理显微镜,另一个学生则可以进行后一个实验的操作。 3.关于鉴定还原糖的实验,在加热试管中的溶液时,应该用试管夹夹住试管上部,并放入盛开水的大烧杯中加热。注意试管底部

不要接触烧杯底部,同时试管口不要朝向实验者,以免试管内溶液沸腾时冲出试管,造成烫伤。如果试管内溶液过于沸腾,可以上提试管夹,使试管底部离开大烧杯中的开水。 4.做鉴定还原糖和蛋白质的实验时,在鉴定之前,可以留出一部分样液,以便与鉴定后的样液的颜色变化作对比,这样可以增强说服力。 5.斐林试剂的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方可使用,切勿将甲液和乙液分别加入组织样液中。 三、参考资料 还原糖的鉴定原理生物组织中普遍存在的还原糖种类较多,常见的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它们的分子内都含有还原性基团(游离醛基或游离酮基),因此叫做还原糖。蔗糖的分子内没有游离的半缩醛羟基,因此叫做非还原性糖,不具有还原性。本实验中,用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存在与否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 斐林试剂由质量浓度为0.1g/mL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5g/mL的硫酸铜溶液配制而成,二者混合后,立即生成淡蓝色的Cu(OH)2沉淀。Cu(OH)2与加入的葡萄糖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够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而葡萄糖本身则氧化成葡萄糖酸。其反应式如下: CH2OH—(CHOH)4—CHO+2Cu(OH)2→CH2OH—(CHOH)4—COOH+Cu2O↓+2H2O

实验六检测还原糖

实验六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的实验 一、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生物组织中还原糖的鉴定方法,领悟并能描述该实验的实验原理。 2、比较不同实验材料所做的实验结果,探索该实验的理想实验材料。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树立实事求是、认真严肃的的科学态度。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一节 -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的学习中,学生对糖的概念有了明确的认识,对于生物组织中哪些含糖类型,怎么鉴别还原糖还不清楚。通过本节实验教学让学生对颜色反应这一类验证实验有一个总体把握,再则让学生体会出生物学上一些典型的实验现象是要选择实验材料是关键,以及实验中要注意每一步实验方法。 三、实验原理 生物组织中普遍存在的还原糖种类较多,常见的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它们的分子内都含有还原性基团(游离醛基或游离酮基),因此叫做还原糖。蔗糖的分子内没有游离的半缩醛羟基,因此叫做非还原性糖,不具有还原性。本实验中,用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可溶性的非还原性糖。 斐林试剂由质量浓度为0.1 g/mL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5g/mL的硫酸铜溶液配制而成,二者混合后,立即生成淡蓝色的Cu(OH)2沉淀。Cu(OH)2与加入的葡萄糖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够生成砖红色的Cu 2 O沉淀,而葡萄糖本身则氧化成葡萄糖酸。其反应式如下: 2NaOH+CuSO 4 Na 2 SO 4 +Cu(OH) 2 (淡蓝色沉淀) -CHO+2Cu(OH) 2-COOH+Cu 2 O(砖红色沉淀)+2H 2 O 用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时,溶液的颜色变化过程为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 本实验能利用还原糖能与斐林试剂发生颜色反应的特性,通过一系列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是否含有还原糖。

实验一还原糖的鉴定教案

实验一、生物组织中还原糖的鉴定[教案] 一、课型:新授课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还原糖的鉴定方法。 (2)体验实验操作过程中的操作问题,讨论实验指导的关键。(3)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简单演示实验,创建情景,引入新课题。 (2)通过PPT、探究学习和讨论等方法来获得信息。 (3)通过讲解、演示、PPT展示、课堂练习以及课后习题等,让学生加深对生物组织中还原糖的鉴定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观察、分析的实验能力。 (2)能将所学的知识与生活、环境、社会等实际问题相联系,并运用到生活中去,发展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1)掌握还原糖的鉴定方法。 (2)通过实验的操作和设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验证实验及探索实验的设计技巧,从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四、教具准备: 1、PPT课件。 2、实验材料:(1)实验仪器:解剖刀、研钵、漏斗、纱布、漏斗 架、烧杯、试管、试管架、酒精灯、石棉网、三脚架、试管、胶头滴管、量筒。 (2)实验材料:斐林试剂A液:0.1g/ml的NaOH 溶液、斐林试剂B液:0.05g/ml的CuSO4溶液SiO2、H2O、苹果、土豆、菠菜。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交流、练习法、问答法、演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 七、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老师】同学们,上课了。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魔术。 【展示】一个装有刚配好的斐林试剂的试管。 【老师】这是一种蓝色的溶液。 【展示】一个装有苹果汁的试管。 【设问】这是刚榨好的苹果汁,猜猜我要干什么?很简单,我要把苹果汁倒入蓝色溶液的试管中,那大家猜猜会有什么变化呢? 【学生】思考回答 【老师】抽问

实验四斐林试剂法法测定还原糖含量

一、实验目的: 掌握园艺产品中糖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 利用糖的还原性,与斐林试剂(氧化剂)中的二价铜离子还原为一价铜,进行氧化还原反应,而进行测定。非还原糖必须转化为还原糖,再进行测定。 斐林试剂中酒石酸钾钠铜是一种氧化剂,反应的终点可用次甲基蓝作指示剂,在碱性、沸腾环境下还原呈无色。根据斐林试剂完全还原所需的还原糖量,计算出样品还原糖量。 三、试剂与材料 1、斐林试剂 甲:加水溶解并定容至1000ml; 乙:346g酒石酸钾钠+100gNaOH加水溶解并定容至1000ml; 2、1%次甲基蓝,1g次甲基蓝加水溶解并定容至100ml,棕色瓶保存; 3、%标准葡萄糖,2g 105℃烘干到恒重的葡萄糖加水定容到1000ml; 4、碱式滴定管; 5、电炉,各种玻璃器皿。 四、操作方法 1、斐林试剂标定 取甲液5ml加入5ml乙液中,置于250ml三角瓶中,加入水10ml,从滴定管中加入%的标准葡萄糖若干毫升(约23ml)。(量控制在后滴定时消耗葡萄糖在-。 电炉上加热至沸,并保持微沸2分钟,加2滴1%次甲基蓝溶液,趁沸以每两秒1滴的速度继续滴加葡萄糖标准溶液,用%标准葡萄糖滴定至蓝色消失,有红棕色沉淀,溶液清亮为终点止。记录耗用的葡萄糖量为V0,必须在1min内完成。 (注意:还原的次甲基蓝易被空气中的氧氧化,恢复成原来的蓝色,所以滴定过程中必须保持溶液成沸腾状态,并且避免滴定时间过长。) 2、样品滴定预备试验 同上法取斐林试剂,加10ml样品液,摇匀于电炉上加热至沸,保持微沸2分钟,加2滴1%次甲基蓝,用%葡萄糖滴定至蓝色消失。记录耗用的葡萄糖量为V1。 3、样品滴定 同上法吸取斐林试剂加10ml样品液(预先稀释),补加(V0-V1)ml水,并从滴定管中预先加入(V1-1)ml %葡萄糖,摇匀至电炉上加热至沸,保持2min微沸,加入2滴1%次甲基蓝,继续用葡萄糖滴定至蓝色消失。记录消耗的标准葡萄糖体积为V毫升。 五、结果计算 还原糖含量(以葡萄糖计)(g/ml)=(Vo-V)××1/10×n 式中:Vo--------斐林试剂标定值,ml V---------样品糖液测定值,ml 标准葡萄糖溶液浓度,g/ml 10--------样品糖液体积,ml n---------样品稀释倍数 六、思考题:

实验五食品中还原糖的测定

实验五食品中还原糖的测定

实验八食品(炼乳)中还原糖含量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了解食品中还原糖的含量; 2、学习直接滴定法测定还原糖的原理,并掌握其定糖方法。 3、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了解影响测定准确性的因素。 二、原理, 食品中的还原糖主要指具有还原性的葡萄糖、果糖、戊糖、乳糖、麦芽糖等,还原糖之所以具有还原性,是由于其分子中含有游离醛基(-CHO)或酮基(>C=O)。 测定还原糖的经典化学方法都是以其能被多种试剂氧化为基础的。在这些方法中,以各种根据碱性酒石酸铜溶液氧化作用改进方法的应用最广。本实验就是采用使用碱性酒石酸铜作为氧化剂的直接滴定法。 碱性酒石酸铜溶液A、B二液等体积混合时生成的天蓝色Cu(OH)2沉淀后,立即与酒石酸钾钠起反应生成深蓝色的酒石酸钾钠铜络合物。此络合物与还原糖共热时,二价铜即被还原糖还原为一价的红色氧化亚铜沉淀,氧化亚铜沉淀与亚

铁氰化钾反应,生成可溶性化合物,达到终点时,稍微过量的还原糖将蓝色的次甲基蓝还原成无色,溶液呈淡黄色而指示滴定终点,根据还原糖标准溶液标定碱性酒石酸铜溶液相当于还原糖的质量,以及测定样品液所消耗的体积,计算还原糖含量。反应式如下: CuSO4+2NaOH→Cu(OH)2↓+Na2SO4 COOK COOK ││ CHOH CHO │+Cu(OH)2→│ Cu+2H2O CHOH CHO ││ COONa COONa COOK COOK │ CHO COOH │ CHO ││ CHOH │ Cu+(CHOH)4 →(CHOH)4 +│+Cu2O↓ CHO ││ CHOH │ CH2OH CH2OH │ COONa COONa

实验七-食品中还原糖的测定(综合性)

实验七面粉中还原糖的测定(综合性实验) 课程:食品检验与分析班级:2011级食品1、2班地点:A13-0405 指导教师:蔺芳 (一)直接滴定法 一、实验原理 还原糖的测定是糖定量测定的基本方法。还原糖是指含有自由醛基或酮基的糖类,单糖 都是还原糖,双糖和多糖不一定是还原糖,如乳糖和麦芽糖是还原糖,蔗糖和淀粉是非还原 糖。 样品经除去蛋白质后,在加热条件下,以次甲基蓝作为指示剂,用样液直接滴定标定过 的碱性酒石酸铜溶液,达到终点时,稍过量的还原糖把蓝色的次甲基蓝指示剂还原为无色, 而显出氧化亚铜的鲜红色。根据样品液消耗体积,计算出样品中还原糖的含量。各步反应式 (以葡萄糖为例)如下: (1) Cu2SO4+2NaOH = 2Cu(OH)2↓+Na2SO4 (2) Cu(OH)2+KNaC4H4O6 = KNaC4H2O6Cu +2H2O (3) C6H12O6+6KNaC4H2O6Cu+6H2O = C6H12O7+6KNaC4H4O6+3Cu2O↓+H2CO3 从上述反应式可知,1mol葡萄糖可以将 6mol Cu2+还原为Cu+。但实际上此反应为非 定量反应,即不能根据反应式直接计算出还原糖含量。因此在测定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所规 定的操作条件,如热源强度(电炉功率)、锥形瓶规格、加热时间、滴定速度等。 二、适用范围及特点 本法又称快速法,特点是试剂用量少,操作和计算都比较简便、快速,滴定终点明显。 适用于各类食品中还原糖的测定。但测定酱油、深色果汁等样品时因色素干扰,滴定终点常 常模糊不清,影响准确性。本法是国家标准分析方法。 三、试剂及玻皿配置 仪器 1. 200mL 烧杯 2 个 2. 100mL、250mL、1000mL 容量瓶各 1 个 3. 5.0mL 移液管 4 支 4. 25mL、 100mL 量筒各 1 个 5. 250mL 锥形瓶 4 个 6. 800W 电炉 1 个 7. 恒温水浴锅、干燥箱 8. 碱式滴定装置 1 套 9. 玻璃珠(适量) 10. 滤纸、漏斗及过滤装置 11. 分析天平

糖的呈色反应和还原糖的检验

实验1 糖的呈色反应和还原糖的检验 一、实验目的 1.学习鉴定糖类及区分酮糖和醛糖的方法。 2.了解鉴定还原糖的方法及其原理。 二、实验原理 糖经浓无机酸处理,脱水产生糠醛或糠醛衍生物。戊糖形成糠醛,己糖则形成羟甲基糠醛。 这些糠醛和糖醛衍生物在浓无机酸作用下,能与酚类化合物缩合生成有色物质。与一元酚如α一萘酚作用,形成三芳香环甲基有色物质。与多元酚如间苯二酚作用,则形成氧杂蒽有色物质,反应式如下: 通常使用的无机酸为硫酸。如用盐酸,则必须加热。常用的酚类为α一萘酚、甲基苯二酚、间苯二酚和间苯三酚等,有时也用芳香胺、胆酸、某些吲哚衍生物和一些嘧啶类化合物等。 有人认为,用浓硫酸作为脱水剂时,形成有颜色的产物与酚核的磺化有关,见如下反应式;

(一)糖的呈色反应 1.Molish反应(α~萘酚反应) 本实验是鉴定糖类最常用的颜色反应。糖在浓酸作用下形成的糠醛及其衍生物与α一萘酚作用,形成红紫色复合物。在糖溶液与浓硫酸两液面间出现紫环,因此又称紫环反应。自由存在和结合存在的糖均呈阳性反应。此外,各种糠醛衍生物、葡萄糖醛酸、丙酮、甲酸、乳酸等皆呈颜色近似的阳性反应。因此,阴性反应证明没有糖类物质的存在;而阳性反应,则说明有糖存在的可能性,需要进一步通过其他糖的定性试验才能确定有糖的存在。 2.蒽酮反应 糖经浓酸水解,脱水生成的糠醛及其衍生物与蒽酮(10一酮一9,10一二氢蒽)反应生成蓝一绿色复合物。 3. Seliwanoff反应(间苯二酚反应) 该反应是鉴定酮糖的特殊反应。在酸作用下,己酮糖脱水生成羟甲基糠醛。后者与间苯二酚结合生成鲜红色的化合物,反应迅速,仅需20—30s。在同样条件下,醛糖形成羟甲基糠醛较慢。只有糖浓度较高时或需要较长时间的煮沸,才给出微弱的阳性反应。蔗糖被盐酸水解生成的果糖也能给出阳性反应。 4.Bial反应(甲基间苯二酚反应) 戊糖与浓盐酸加热形成糠醛,在有Fe3+存在下,它与甲基间苯二酚(地衣酚)缩合,形成深蓝色的沉淀物。此沉淀物溶于正丁醇。己糖也能发生反应,但产生灰绿色甚至棕色的沉淀物。 (二)还原糖的鉴定 含有自由醛基(一CHO)或酮基(>C==O)的单糖和二糖为还原糖。在碱性溶液中,还原糖能将金属离子(铜、铋、汞、银等)还原,糖本身被氧化成酸类化合物,此性质

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

《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鉴定实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学会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基本方法,探讨细胞中主要化合物的种类。 ②说出生活中常见生物组织细胞中富含的有机物。 2.能力目标 ①在理解实验原理,参照实验步骤介绍基础上,学生自行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②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①通过小组进行实验,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 ②通过如实地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培养学生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③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科学的饮食习惯。 二.教学重点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 三.教学难点 区分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的成分、配置和使用方法。

四.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材料的准备、试剂的配置。 2.学生准备: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生活中常见食物中富含的有机物;预习糖类、脂肪、蛋白质鉴定的实验原理。 五.实验目的 初步掌握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基本方法。 六.实验原理、材料及方法 (一)还原糖的鉴定 1.实验原理 生物组织中普遍存在着可溶性糖且种类较多,常见的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和蔗糖。前三种糖的分子内都含有游离的具还原性的半缩醛羟基,叫做还原性糖。蔗糖的分子内没有游离的半缩醛羟基,叫做非还原性糖,不具有还原性。本实验中,用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的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可溶性的非还原性糖。 斐林试剂由质量浓度为0.1的0H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5的4 溶液配制而成,两者混合后,立即生成淡蓝色的(0H)2沉淀。(0H)2与加入的还原糖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够生成砖红色的20沉淀。斐林

《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

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鉴定实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①学会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基本方法,探讨细胞中主要化合物的种类。 ②说出生活中常见生物组织细胞中富含的有机物。 2. 能力目标 ①在理解实验原理,参照实验步骤介绍基础上,学生自行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②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 ①通过小组进行实验,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 ②通过如实地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培养学生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③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科学的饮食习惯。 二.教学重点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 三.教学难点 区分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的成分、配置和使用方法。 四.课前准备 1. 教师准备:材料的准备、试剂的配置。 2. 学生准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生活中常见食物中富含的有机物;预习糖类、脂肪、蛋白质鉴定的实验原理。 五.实验目的初步掌握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基本方法。 六.实验原理、材料及方法 (一)还原糖的鉴定 1. 实验原理生物组织中普遍存在着可溶性糖且种类较多,常见的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和蔗糖。前三种糖的分子内都含有游离的具还原性的半缩醛羟基,叫做还原性糖。蔗糖的分子内没有游离的半缩醛羟基,叫做非还原性糖,不具有还原性。本实验中,用斐林试剂只能

检验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的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可溶性的非还原性糖。 斐林试剂由质量浓度为0.1g/mL的NaOH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5g/mL的CuSO 溶液配制而成,两者混合后,立即生成淡蓝色的Cu(0H)2沉淀。Cu(0H)2与加入的还原糖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够生成砖红色的Cu0沉淀。斐林试剂很不稳定,故应将组 成斐林试剂的甲液(0.1g/mL的Na0F溶液)和乙液(0.05g/mL的CuSO溶液)分别配制、储存,实验时将4?5滴乙液滴入2mL甲液中,配完后立即使用。用斐林试剂鉴定可溶性还原糖时,溶液的颜色变化过程为:浅蓝色-棕色一砖红色(沉淀)。 2. 实验材料(改进) 梨的果实。 还原糖鉴定实验所用材料颜色反应的明显程度依次为:梨、苹果、白色甘蓝叶、白萝卜、番薯、香蕉、甜玉米等几种材料。[1] 3. 方法步骤(改进)用梨汁做实验材料,因汁液多,教师可提前制备,以节约实验时间。 水浴加热 可以改成酒精灯直接给试管加热,片刻即可以看到试管里的溶液由蓝色变为砖红色。 (二)脂肪的鉴定 1. 实验原理 苏丹III 、苏丹IV 为一种橙黄色脂肪染色剂,这两种染液都可溶于脂肪而使脂肪被染上色。苏丹III 染液遇脂肪的颜色反应为橘黄色,苏丹IV 染液遇脂肪的颜色反应为红色。因苏丹IV 染液与脂肪的亲和力比较强,所以,染色的时间一般为lmin 左右。 2. 实验材料选择富含脂肪的种子,如花生种子(取其子叶)。 3. 方法步骤(改进) 原实验需要用浸泡了3?4小时的花生种子,徒手切成薄片。但由于学生做徒手切片技术不熟练,往往切得太厚。如果直接把花生种皮去皮,将花生部分子叶放在两载玻片之间,用手剂压,直到载玻片上有一层白膜状物。去掉子叶碎屑,滴1?2 滴苏丹III 染液,稍后盖上盖玻片,于显微镜下观察,可看到许多橘黄色颗粒,即为透亮的脂肪小颗粒。 (三)蛋白质的鉴定 1. 实验原理 双缩脲(H2N-OC-NH-CO-NH在碱性环境中能和硫酸铜结合成红紫色的络合物。蛋白质分子中含有的肽健与双缩脲结构中的化学健相似,因此,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也能发生颜色反应。双缩脲反应是指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肽健的化合物在碱性条件下与CiT反应,生成红紫色的络合物。所有的蛋白质均有此显色反应。双缩脲试剂由NaOH和CuSO两种溶液组成。在实验过程中,先在含蛋白质的溶液中加入等体积的NaOH溶液,混合均匀后,在滴几滴CuSO溶液(量较少)。即先后加入NaOH和CuSO 溶液。 鉴定生物组织中是否含有蛋白质时,常用双缩脲法。双缩脲试剂的成分是质量浓度为

还原糖的鉴定实验现象演变的化学分析

还原糖的鉴定实验现象演变的化学分析 李五顺湖南省宁远县第一中学(425600) 《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内容见高中《生物》必修本第一册P.17,人教版)中还原糖的鉴定实验原理是斐林试剂(主要成份是Cu(OH)2,本实验它由NaOH与CuSO4反应生成)与还原糖发生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从而证实生物组织中存在还原糖。实验要求隔水加热煮沸2min 左右观察颜色的变化,颜色由桔黄色→鲜红色→深棕色→砖红色→红褐色,发生了多次的演变,这是为什么? 化学上,还原糖它是指能被斐林试剂或托伦试剂氧化的糖,如葡萄糖、果糖、半乳糖、乳糖、麦芽糖等,它们的分子结构中含有还原性基团,醛基(—CHO) 或酮基(—CO—)。醛基能与斐林试剂反应,Cu2+被还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①,醛基被氧化成羧基而生成糖酸(盐)。见反应[为简便,本文以葡萄糖为例,它是多羟基醛,分子表达式为CH2OH(CHOH)4CHO ]: 反应一:2NaOH + CuSO —— Cu(OH)2↓+ Na2SO4 反应二:2Cu(OH)2 + CH2OH(CHOH)4CHO 加热 Cu2O↓+ CH2OH(CHOH)4COOH + 2H2O 反应三:CH2OH(CHOH)4COOH + NaOH CH2OH(CHOH)4COONa + H2O 反应一、三在常温下发生,反应三伴随反应二的发生而出现。反应二需要加热才能进行,生成的Cu2O在溶液中因其晶粒的大小会呈现出如黄色、桔黄色、鲜红色或深棕色等多种颜色,砖红色是上述颜色的综合效应。本实验按原理到此就结束,但课本要求加热煮沸2min,此后,颜色由砖红色变为红褐色(或猪肝色)。现象发生变化是因为出现了新的反应,产生了新的物质,Cu(OH)2在溶液中对热不稳定,温度超出80℃便脱水生成黑褐色的CuO②。 反应四: Cu(OH)2 80℃以上CuO↓+ H2O 红褐色是砖红色的Cu2O与黑褐色的CuO混合色。如果Cu(OH)2的量太多,那么此反应将持续进行,砖红色会被黑色掩盖。 纵观整个实验过程,影响现象的因素有: ①加热时间:本实验从化学角度上看,属于定性实验。因组织样液中还原糖的含量无法确定,从而导致斐林试剂的量无法控制,加热太久会出现副反应,因此出现砖红色(大约15s)实验便应结束。 ②实验温度:不能超过80℃,理想的温度范围为50℃~70℃,且应水浴热。 ③组织细胞中的色素,质体色素如叶绿素、胡萝卜素、叶黄素它们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液泡色素溶于水,如花色素苷,它是酚类化合物,其颜色的变化受PH值的影响,在碱性条件下呈蓝色,实验中NaOH为强碱性化合物,生成的Cu(OH)2也呈碱性。

实验一还原糖和总糖含量的测定

实验一还原糖和总糖含量的测定 (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 一.目的 1.掌握还原糖定量测定的基本原理; 2.学习比色定糖法的基本操作; 3.熟悉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 二.原理 在碱性的条件下,还原糖与3,5-二硝基水杨酸共热,3,5-二硝基水杨酸被还原为3-氨基-5-硝基水杨酸(棕红色物质),还原糖的量与棕红色物质颜色深浅的程度成一定的比例关系,在540nm波长下测定棕红色物质的消光值,查对标准曲线并计算,便可分别样品中还原糖和总糖的含量。 三.仪器.试剂和材料 1.仪器: (1)25ml刻度试管(2)玻璃漏斗(3)三角瓶(4)100ml容量瓶3个(5)刻度吸管(1ml,2ml,3ml)(6)恒温水浴(7)沸水浴(8)电子天平(9)分光光度计2.试剂; (1)1mg/ml葡萄糖标准液(2)3,5-二硝基水杨酸试剂(3)碘碘化钾溶液(4)酚酞指示剂(5)6ml/L HCI (6)6ml/L NaOH 3.材料:食用面粉 四.操作步骤 将各管摇匀,在沸水中加热5min,取出后立即放入盛有冷水的烧杯中冷却至室温,再以蒸馏水定容至25min,用试管塞塞住试管口,颠倒混匀。在540nm波长下,用0号试管调零,分别读取1~6号管的吸光度。以吸光度为纵坐标,葡萄样毫克数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2.样品中还原糖和总糖含量的测定 (1)样品中还原糖的提取:准确称取3g使用面粉,放在100ml三角瓶中,先以少量蒸馏水调成糊状,然后加50ml蒸馏水,搅匀,置于50℃恒温水中保温20min,使还原糖浸出。过滤,用20ml蒸馏水定容至刻度,混匀,作为还原糖待测液。 (2)样品中总糖的水解和提取:准确称取1g使用面粉。放在100ml的三角瓶中,加入10ml 6mol/L HCI及15ml蒸馏水,置于水浴中加热水解30min。待三角瓶中水解液冷却后,加入1滴酚酞指示剂。以6mol/LNaOH中和至微红色,过滤,再用少量蒸馏水冲洗三角瓶及滤纸,将滤纸全部收集砸100ml的容量瓶中,用蒸馏水定容至刻度,混匀。精确吸取10ml 定容过的水解液,移入另一100ml的容量瓶中,以水稀释定容,混匀,作为总糖待测液。 六、结果处理 (1)由管○1、○2吸光度平均值在葡萄糖标准曲线查出相应的还原糖毫克数为:0.167mg

实验五食品中还原糖的测定

实验八食品(炼乳)中还原糖含量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了解食品中还原糖的含量; 2、学习直接滴定法测定还原糖的原理,并掌握其定糖方法。 3、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了解影响测定准确性的因素。 二、原理, 食品中的还原糖主要指具有还原性的葡萄糖、果糖、戊糖、乳糖、麦芽糖等,还原糖之所以具有还原性,是由于其分子中含有游离醛基(-CHO)或酮基(>C=O)。 测定还原糖的经典化学方法都是以其能被多种试剂氧化为基础的。在这些方法中,以各种根据碱性酒石酸铜溶液氧化作用改进方法的应用最广。本实验就是采用使用碱性酒石酸铜作为氧化剂的直接滴定法。 碱性酒石酸铜溶液A、B二液等体积混合时生成的天蓝色Cu(OH)2沉淀后,立即与酒石酸钾钠起反应生成深蓝色的酒石酸钾钠铜络合物。此络合物与还原糖共热时,二价铜即被还原糖还原为一价的红色氧化亚铜沉淀,氧化亚铜沉淀与亚铁氰化钾反应,生成可溶性化合物,达到终点时,稍微过量的还原糖将蓝色的次甲基蓝还原成无色,溶液呈淡黄色而指示滴定终点,根据还原糖标准溶液标定碱性酒石酸铜溶液相当于还原糖的质量,以及测定样品液所消耗的体积,计算还原糖含量。反应式如下: CuSO4+2NaOH→Cu(OH)2↓+Na2SO4 COOK COOK ││ CHOH CHO │+Cu(OH)2→│ Cu+2H2O CHOH CHO ││ COONa COONa COOK COOK │ CHO COOH │ CHO ││ CHOH │ Cu+(CHOH)4 →(CHOH)4 +│+Cu2O↓ CHO ││ CHOH │ CH2OH CH2OH │ COONa COONa 三、仪器与试剂 1、仪器 (1)容量瓶 100 ml、250 ml (2)三角瓶 250 ml (3)碱式滴定管 50 ml或25 ml (4)烧杯 100m1 (5)吸管 5 ml、50 ml (6)分析天平 (7)电炉 1KW可调 (8)恒温水浴锅 2、试剂 (1) 碱性酒石酸铜溶液A液:称取 g硫酸铜(CuSO4·5H2O)(AR)及次甲基蓝,溶于蒸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