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巨灾风险经济抗逆力评价及分布特征分析

巨灾风险经济抗逆力评价及分布特征分析

巨灾风险经济抗逆力评价及分布特征分析
巨灾风险经济抗逆力评价及分布特征分析

巨灾风险经济抗逆力评价及分布特征分析

[摘要] 经济抗逆力开启了新型风险管理和评价工具。基于经济抗逆力的理论分析,构建包括经济稳定、市场效率、治理能力、社会发展、信息化发展在内的经济抗逆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省域的面板数据,引入信息熵权法修正权重,从省际结构、地理区域和聚类分组等多维度测算中国经济抗逆力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发现,中国经济抗逆力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增速放缓。而且,经济抗逆力具有较为典型的区域分布特征。各类分指数中,市场效率指数、社会发展指数与信息化发展指数是不同区域经济抗逆力水平提

升的重要驱动因素,而治理能力指数偏低和经济稳定指数下降是经济抗逆力提升的主要制约变量。

[关键词] 经济抗逆力;评价体系;分布特征;信息熵

[中图分类号] X820.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1763(2016)03―0085―09

一引言

日趋严峻的巨灾风险损失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可持续发

展的重大非传统国家安全隐患。但是,大量的巨灾风险事件证实,不同国家或者同一国家不同时期面对相同的巨灾风险冲击,却表现出显著的抗逆力差异性土耳其与日本地震:

2011年10月土耳其发生7.2级地震,造成4000余人伤亡和大量的财产损失,社会秩序受到极大冲击。相比之下,2011年3月11日日本近海发生9.0级强烈地震,直接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冲击却小得多;美国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

与2012年“桑迪”飓风:两次巨灾等级相同,但前者造成

上万人死亡,而后者造成的损失却很小。。伴随自然灾害风

险研究视角的不断拓展和创新,灾害风险管理的重心已经从风险本身转移到承灾体风险管理体系的研究。自然灾害不仅仅是“自然”的,而且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维度。不利的社会经济条件是人类社会在自然灾害面前具有“脆弱性”的原因。风险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不取决于其数理特征,关键在于转移机制和市场结构的安排能否实现风险转移与优化分

配[1]。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其发布的《管理极端事件和灾害风险,推进气候变化适应特别报告》(SREX)中强调,应将减灾视为发展与发展计划的一个重要维度,以增强系统应对各种潜在极端事件不利冲击的抗逆力,呼吁完善系统应对风险的抗逆力机制。近年来,抗逆力理论内涵的揭示以及评价体系的构建开始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将增强系统的抗逆力作为防灾减灾的重要战略逐渐达成共识[2]。

将抗逆力引入风险管理,不仅创新了环境演变响应机制的研究框架,而且开启风险管理机理分析的新视角[3]。一方

面,经济抗逆力通过风险预警系统、灾害物资储备等方式实施对风险的放大与扩散机制的“嵌入式”管控,从而弱化经济系统的脆弱性,提高风险管理的前瞻性和主动性[4];另一方面,经济抗逆力是经济系统根据潜在风险而采取积极的准备、规划、应对、恢复等决策的能力或过程,涵盖灾前的预防与准备、灾中的应急与救援、灾后的恢复与重建等,突出表现出经济系统对于风险压力的应对或适应性[5]。经济抗逆力的作用机制涉及风险管理周期的全过程;此外,经济抗逆力要求加强政府、市场、社会等多主体的协同参与,注重经济、法律、文化、信息技术等手段的综合运用,实现立体化的风险管理构架。更加注重在风险管理全流程中对系统优势与资源整合的关注,强调在面对危机时能够有效整合内外资源,充分发挥系统的潜能[6]。因此,作为新型的风险管理与评价的工具,经济抗逆力通过风险预警、资源重构、危机处理、应急机制与学习能力等作用结构构筑经济系统抵御外界不利冲击的防御机制,凭借系统本身一系列有价值的特性来应对系统动态运动过程中所遭遇的各种干扰,从而能够有效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及造成的损失。

虽然经济抗逆力的研究已经引起关注,但是,学术界对于抗逆力的研究仍囿于概念的理论界定以及指标的初步选择上,而疏于对抗逆力的定量评估。经济抗逆力的评价工作尚未取得重大突破,日益成为桎梏抗逆力研究的实践指导意

义的核心问题[7]。仅有的实证性文献主要云集于微观层面的个体抗逆力[8]与组织抗逆力[9],以及宏观层面的社区抗逆力[10-11]与社会-生态系统抗逆力[12],而对于灾难中首当其冲的经济系统抗逆力的研究却相对滞后。虽然Briguglio et al.[13]开始探索经济抗逆力的测算,但是,受第二届世界减灾大会所呼吁的“加强国家与社区抗逆力”的影响,其研究的视角限定在国家层面的比较研究。由于各个国家在经济发展程度、风险事件类型、风险感知水平等方面具有明显差异,因此,经济抗逆力数值的跨国可比性有待商榷。本文基于经济抗逆力理论内涵分析,通过构建综合的指标评价体系,并从省际结构、地理区域和聚类分组等多维度测算中国经济抗逆力及其空间分布特征,以识别中国经济抗逆力的构成及其变化趋势。二经济抗逆力理论内涵及评价体系构建(一)经济抗逆力的理论内涵

抗逆力(Resilience)也被称为弹性、恢复力,起初源于物理学和工程学领域。物理学将抗逆力描述为一个物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如何运动或发生弹性形变。在工程学领域,抗逆力指的是材料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变形并储存恢复势能的能力。其后,抗逆力被广泛运用于心理学、生态学、社会学、灾害学等学科领域。早期心理学将抗逆力视为个体有效应对压力与逆境的一种特质或品质,将其称为“心理韧性”或“心理弹性”[14];加拿大生态学家Holling[15]将抗逆力引入生态

学,生态抗逆力强调自然生态系统在面对由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造成的变化时,为了维护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稳定性,系统所能够吸纳或承受的扰动量。近年来,抗逆力引入风险管理学,2010年国际减灾战略(UNISDR)定义抗逆力,是指一个暴露在风险下的系统、社区或者社会能及时有效地抵御、吸收、适应灾难带来的影响,并从中恢复的能力。抗逆力理论研究具有如下特征: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谢家智,王文涛等:巨灾风险经济抗逆力评价及分布特征分析1.抗逆力研究的外延得到积极拓展。从注重个体抗逆力的研究拓展到集体(社区)抗逆力的研究。风险本身是多维度的,个体风险的累积与集聚最终会酝酿成更具破坏性的系统风险,如何增强系统的抗逆力受到高度关注;从注重自然抗逆力的研究扩展到经济抗逆力的研究。Walker[16]将生态系统的抗逆力扩大为社会―生态系统的抗逆力,使抗逆力研究实现自然和社会的结合;从注重抗逆力结果的研究开始转向抗逆力过程的研究。抗逆力绝非仅仅是个体的一种固定属性,而应被描述成一种良好的适应结果[17]。鉴于系统之间的交叉性与互动性联系,“过程论”基于复杂动力学框架将抗逆力界定为系统对外部干扰或环境变化的动态适应过程,是所谓的“保护性因素”与“危险性因素”相互博弈的体现[18]。

2.抗逆力研究的内涵不断深化。2012年IPCC发布的《管理极

端事件和灾害风险,推进气候变化适应特别报告》(SREX)

指出,应对气候变化的抗逆力是指社会生态系统在面对以下两种情况时的应对能力:一是在气候发生变化带来压力时,该系统吸收压力并维持系统功能的能力;二是重新组织构建提高系统可持续性的能力,为未来的气候变化提前做好准备。Walker[16]在社会―生态系统的抗逆力研究中,将抗逆力和

适应性、重构联系起来,抗逆力不再仅仅是受破坏的系统恢复到最初状态的能力,还包括一边承受变化的同时,将扰动内化为自身重构的力量,使系统不仅能从现状中恢复,还能自我提升。

3.抗逆力还具有系统性、社会性、发展性。生态系统本

身具有适应性,人类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学习和改变某些行为模式才能让生态系统用自身的适应性去完成结构的转变,而结构的转变在之后的研究中又促成了巨灾理论的发展。通过结构转变、资源重构等内生力量,系统抗逆力的提升能够改变风险的发展轨迹,从而日益挑战“灾害风险约束发展机遇”的传统观点[19]。因此,抗逆力绝非是静态的、单一

面向的概念,而是一个处于动态发展过程中的复杂系统。

综上,本文认为经济抗逆力是指系统面对外部风险时的抗冲击力,凭借结构转变、自身重构等力量实现系统适应性不断强化的适应力、以及恢复力。(二)经济抗逆力的评估

维度

基于经济抗逆力的理论内涵,经济抗逆力是涵盖多要素的综合性风险应对与管理能力,单一维度或视角难以诠释这一复杂问题,需要进行多维度测算[20]。借鉴Briguglio et al.[13]的分析框架,应对外部风险的冲击,系统的经济抗逆力至少包括系统的抗冲击能力、系统的稳定能力和系统的恢复能力。

1.系统的抗冲击能力。风险和损失的发生往往具有突发性,对经济和社会系统造成直接的冲击,验证经济抗逆力首先检验的是系统抗风险冲击的能力。Perrow[21]将“有备程度”(Preparedness)作为人类能动性应对自然灾害抗冲击能力的关键指标。“有备程度”反映的是经济系统对灾害冲击

的准备应对能力,包括信息系统、应急组织和物资储备等,“有备程度”越充分和发达,系统的抗冲击能力越强,特定的风险损失对经济系统的冲击和影响越小。显然,系统的抗冲击能力受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指数)、信息化

水平(信息化发展指数)和组织化水平(治理能力)等因素的影响。

2.系统的稳定能力。受到不利风险冲击后,经济系统组

织和功能受到影响甚至陷入瘫痪状态,系统迫切需要的是稳定能力。包括经济组织的重构、经济组织行为目标的调整、资源的重新整合与再分配等,反映的是经济系统的重新整合能力(治理能力)、经济系统的信息化能力(信息化发展指数)、经济增长的平衡水平(经济稳定能力)。系统的稳定能

力能够极大提升系统的抗逆力,其中,治理能力是系统稳定能力的核心和关键。

3.系统的恢复能力。受到冲击后的系统维系稳定和平衡后,将恢复系统秩序,动员经济与社会资源,通过重构与重建,恢复系统原有功能和水平,这一能力的提升和实现目标的过程称为系统的恢复能力。显然,系统的恢复能力,既取决于治理能力,更取决于市场效率,还取决于信息化指数等指标。

因此,经济抗逆力的评价需要建立包括经济稳定、市场效率、治理能力、社会发展、信息化发展在内的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1)经济稳定。经济物理学的理论观点指出,通过检查由重要统计指标所描述的经济系统稳定性方程的演进路径,是迈向识别风险管理因素的关键一步[22]。因此,对经济稳定性的评估越来越成为风险决策的重要依据和必要环节。经济稳定是抗逆力作用发挥的重要基石。经济稳定性越高,经济系统抵御灾害发生的物资基础越雄厚,从而有助于提升对自然或人为风险的控制能力,相应地缓解风险造成的损失程度[23]。

(2)市场效率。过度依赖政府主导的经济结构在遭受外界强烈冲击时将会产生致命性后果[24]。因此,通过市场机制寻求额外的灾害风险融资渠道成为化解这一矛盾的有

效解决方案。市场效率包括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和产品市场的效率。金融市场的发育拓展了风险分担机制,通过金融机构、金融产品、金融渠道的多样性,不仅丰富了可供选择的风险管理工具,而且促使各个经济组织在面临外界冲击时能够有效地分散风险,从而使得经济金融体系富有弹性与韧性。因此,金融市场的培育有助于提升经济系统对危机和扰动的吸收能力。劳动力市场提供缓解社会风险冲击的渠道与机制。在竞争性的产品市场中,企业具有持有充足的现金、资本等储备以应对可能发生的市场掠夺风险的预防动机[25]。

(3)治理能力。治理能力着力于构建经济抗逆力体系

的“软实力”,强调中介组织与法律制度的完善,重在对经

济社会要素的合理规划与使用[26]。首先,组织能力对风险

应对策略的选择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灾害发生后个体、社区乃至政府的组织形式与能力能够影响灾难的走向与趋势,对抗逆力建设具有显著的协同促进效应[27]。完善的法律体

系对于防灾、应急工程的建设与管理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通过对防灾体系的建设、灾害管理的组织以及灾害发生后实施的救援、调拨、恢复、救助等制订一系列规章制度,从而保证减灾、备灾、应急、恢复等风险管理工作的井然有序和正常运行。司法制度越完善,经济组织或个人的违约行为被强制执行的概率越大,从而在制度上对经济行为进行约束与规范,经济个体越有激励服从应急部门的风险管理安排。

(4)社会发展。首先,对社会力量的关注客观上更新了风险管理的工具抉择。传统抗风险手段注重资金、物资等物质性要素的救灾功能,强调政府在应急与重建中的动员能力,而忽视制度、文化等非物质性社会要素的积极作用。抗逆力理论在原有的风险管理政策框架中赋予社会要素更大

的权重,从而实现抗风险资源要素的结构性重塑。在抗逆力框架中,灾害只是一种“触发器”或“催化剂”,社会内生变量将制约其最终的危害程度[28]。社会发展的程度与质量在抗逆力建设中的突出地位已经得到灾害社会学家的理论

证实[29]社会力量的介入对于紧急救援、减少损失的积极作用也得到风险管理实践的佐证。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在汶川地震后的紧急救援阶段有近76.4%的灾区群众得到过来自外界的社会支持[30]。。另外,社会机制有助于弥补应急处理过程中的“政府失灵”缺陷。灾难尤其是巨灾的频发导致政府的应对政策失灵,此时的社会网络与社会组织成为迅速启动应急管理机制的关键,从而有效填补由于正式制度缺位而导致的“制度真空”(如图2所示)。同时,风险管理机制的健康运行也需要一个强大的风险文化的支撑,用以定义风险管理的目标、责任以及改进策略[31]。因此,伴随社会参与机制的完善,公民的风险文化意识得到增进,有助于公民掌握必要的防灾、避灾、自救、互救的知识与能力,增强应急主体的多元化和弹性化。

(5)信息化发展。巨灾风险冲击经济系统的每一个环

节都产生大量的信息流,这些风险信息的沟通与传播在灾害的形成和影响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成为抗逆力评价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根据认知心理学派的涟漪理论的阐释,风险的最终影响不仅取决于风险本身的性质,更与传播过程中公众如何获取并认知相关信息密不可分。因此,作为传导风险信息的重要渠道,信息化发展是提升经济抗逆力的关键性环节。信息化发展有助于提升系统的风险预警和社会学习能力。在灾前阶段,通过构建风险数据信息库,储存大量有关风险源的各类信息,有助于风险管理各部门的交流与分析,达到预先干预、风险预警的目标;在应灾过程中,通过网络、视频、新闻等多种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广泛使用,有助于建立全方位的灾害监控系统,使社会能够及时掌握灾害的动态变化状况,并构建起畅通的信息汇报与沟通的渠道;在灾后阶段,通过对风险防控、应急、恢复等环节进行事后评估,总结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教训,形成系统优化方案,并运用可视化的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传播,从而提高系统的风险防控能力。三实证研究设计(一)评价体系的构建

基于上述抗逆力的理论分析,结合Briguglio et al.[13]的

抗逆力分析框架,本文构建包含经济稳定、市场效率、治理能力、社会发展与信息化发展等五个因素的经济抗逆力评价体系(见表1)。

(二)指标的无量纲化

为了消除原始指标量纲对评价结果的影响,本文借鉴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HDI)的处理方法,采用每个指标的上、下阈值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由这种测量方法得到的经济抗逆力指数实现横向与纵向的可比性,不仅可以用来比较各省域经济抗逆力指数的相对位次,而且还可以用以考量全国及各个省域经济抗逆力的发展历程与变动趋势。指标标准化的公式如下:

正向指标的无量纲化计算公式:

Zi=Xi-Ximin Ximax -Ximin ,

或Zi=ln (Xi)-ln (Ximin )ln (Ximax )-ln (Ximin )(1)

逆向指标的无量纲化计算公式:

Zi=Ximax -XiXimax -Ximin ,

或Zi=ln (Ximax )-ln (Xi)ln (Ximax )-ln (Ximin )(2)

其中,Xi为第i个指标值,Ximax 与Ximin 分别为第i 个指标的最大阈值和最小阈值。当各省域之间的指标数值分布较为均匀时,采用前者计算方法;而当各省域之间的指标值差异明显时,则采用对数形式的计算公式。(三)指标权重的确定

在抗逆力的评价体系中,由于指标间的重要程度有所差

异,需要对选定指标的权重进行合理赋值。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主要包括主观赋权法与客观赋权法。其中,主观赋权法可能受到专业知识的限制,从而导致其赋权结果存在主观性偏差。因此,文献中通常采用客观赋权法进行权重的确定。因子分析是常用的一种的客观赋权方法。但是,因子分析方法本身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如过分依赖数据的性质而忽视各个指标对总体目标的结构性评价等。为了减少因子赋权法缺陷导致的权重赋值失真,本文引入信息论的熵权法,运用信息熵反映的实际样本的效用值对因子分析得到的权重进行

修正,具体过程如下:

定义第i个指标的信息熵公式为:

Ei=-1ln n∑nm=1(xim×ln xim)(3)

其中,n为指标的样本数量,xim=Zim/∑Zim,Zim是通过式(1)或式(2)得到的无量纲化后的指标值。如果xim=0,定义xim×ln xim=0。那么,第i个指标的差异性系数为:gi=1-Ei (4)

差异性系数gi越大,说明该指标的重要程度越高。从而得到第i个指标的熵权为:

EWi=gi/∑pi=1gi (5)

熵权EWi反映的是第i个指标的相对有效信息量。遵循张灵等[33]的建议,采用熵权EWi对因子分析求得的权重FWi 进行修正:

Wi=(FWi×EWi)/∑pi=1(FWi×EWi)(6)

修正后得到的各指标权重Wi见表1。(四)抗逆力指数的计算

抗逆力指数的计算采用加权的方法,通过将各个指标无量纲化后的数据进行加权计算得到各个分项指数,然后由各个分类指数加权计算得出抗逆力总指数。具体的计算公式如下:

ERI=∑li=1Wi∑qj=1WijZij(7)

其中,ERI为国家或省域的经济抗逆力指数;l为经济抗逆力评价体系中一级指标的个数,Wi表示第i个一级指标在抗逆力总指数中的权重;q代表第i个一级指标中的二级指标的个数,Wij为第j个二级指标在第i个一级指标中的权重;Zij是通过式(1)或式(2)得到的无量纲化后的指标值。四实证结果分析

本文采用2000-2012年中国31个省域的面板数据对全国及省域的经济抗逆力进行测度。基础数据的来源如表1所示对于缺失的数据,采用趋势外推法进行补齐。。(一)经济抗逆力的测算结果

为了勾勒出中国经济抗逆力的动态演化轨迹,首先从时序层面报告测算结果。图3汇总的是2000-2012年中国经济抗逆力指数与分项指数的时间趋势。图3显示,研究期间内中国经济抗逆力指数基本处于上升通道,由2000年的0.2004

攀升至2012年的0.4974;同时,各类分项指数大多呈现上扬趋势。表明依托市场机制的培育、治理能力的提升、社会民生的改善以及信息技术的推广等,中国经济系统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得到逐步提升。但是,值得关注的是,虽然整体经济抗逆力水平处于上升趋势,但是2008年以后经济抗逆力指数呈现增速下降,表明经济抗逆力水平提升进入缓慢发展时期。而且,研究期间内的经济稳定指数呈现出波动性下降的趋势,从2007年的0.5446锐减到2008年的0.4952,2012年进一步降至0.4657。经济不稳定因素的增加日益成为中国经济抗逆力提升的重要制约变量。表2报告了中国经济抗逆力指数及其各类分项指数的描述性统计,已从总体上认识经济抗逆力的统计特征。2000~2012年中国的经济抗逆力指数均值为0.3428,其中,市场效率的增进与社会民生的改善对经济抗逆力建设的贡献最为突出,两类分指数对经济抗逆力总指数的解释力度分别达到35.7%与22.98%。伴随金融市场化、劳动力市场化与产品市场化进程的推进,以及国家对社会民生建设投资的加大,市场机制与社会机制在缓解外界干扰中的积极作用日益明显,成为构建中国经济抗逆力体系中的突出亮点。

为全面理解中国经济抗逆力的发展状况及趋势,需要对抗逆力指数的增长速度进行考察。表3报告的是中国经济抗逆力指数及其各项分类指数的年均增长率。从表3可以看出,

不管是经济抗逆力总指数还是分项指数的增速均逐渐放缓,这样的发展趋势值得特别关注。其中,经济抗逆力指数的年均增长率由“十五”时期的9.30%下降到“十一五”时期的7.32%,到了“十二五”时期又进一步回调至5.75%。尤其是经济稳定指数在研究期的大部分时间内都处于负增长态势,这与图3显示的经济稳定指数的递减趋势相一致。

(二)经济抗逆力的分布特征

由于中国发展的不平衡性,本文从省际结构、地理区域和聚类分组等多维度探讨中国经济抗逆力的空间分布特征。

1.省际结构维度

中国的经济抗逆力发展程度不仅在总体水平上差异明显,而且各地区在发展的结构上也各有侧重。本文以2012

年经济抗逆力发展水平最高的浙江和上海为例,采用雷达图对全国、浙江与上海经济抗逆力的结构进行比较(如图4所示)。图4显示,浙江的经济抗逆力提升偏向于市场效率指数,而上海的经济抗逆力发展更为倚重于社会发展指数与信息化发展指数。就全国而言,经济抗逆力的结构较为均衡,各项分类指数的发展状况基本相当。

2.地理区域维度

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明显的梯度特征,按照传统的地缘关系分类标准,将全国及东中西部的

经济抗逆力描述性统计结果汇总为表4。结果显示,中

国经济抗逆力的区域性分布特征明显,其中,东部居于翘楚地位,西部最低。另外,市场效率指数、社会发展指数和信息化发展指数依然是不同区域经济抗逆力水平提升的主要

驱动因素,其中,市场效率对经济抗逆力的改善效应在西部地区表现最为明显。

3.聚类分组维度

根据地理条件划分的区域难以规避区域内部各省域之

间经济抗逆力水平的差异性。为了最大程度区分地区间经济抗逆力程度的差异,本文根据经济抗逆力指数的测算结果,基于聚类分析方法将全国31个省域划分为四类地区(见表5)。第一类地区(经济抗逆力发展高水平地区)主要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和广东等7个省域。该类地区的经济抗逆力总指数及其各类分项指数均远高于全国平

均水平,尤其是治理能力指数、社会发展指数与信息化发展指数更是领先于其它各省域,使其经济系统在面临外部环境的不利冲击时更具灵活性;第二类地区(经济抗逆力发展中高水平地区)主要涵盖辽宁、山东、湖北、重庆与四川等5

个省域。该类地区的经济抗逆力总指数平均水平为0.3612,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05倍和第一类地区的67.5%。分指数中除了治理能力指数,其他各分项指数均达到或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市场效率指数高出幅度最大;第三类地区(经济抗逆力发展中低水平地区)主要包括河北、山西、内

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南、广西、海南、贵州、云南、陕西、宁夏与新疆等16个省域。该类地

区经济抗逆力发展程度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2.38%以

及第一类地区的52.78%。在各类分项指数中,经济稳定指数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较小,而治理能力指数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最大,成为制约该类地区经济抗逆力建设的主要因素;第四类地区(经济抗逆力发展低水平地区)主要涵盖西藏、甘肃与青海等3个省域。该类地区的经济抗逆力总指数及其分指数均远低于其他地区,其中,治理能力指数更是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7.93%和第一类地区的26.3%,是该类地区经济抗逆力提升最主要的钳制因素。

五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频繁发生的重大灾难与事故给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运

行带来严重隐患,而传统抗风险工具已远不能胜任消减风险损失的重任,如何增强经济抗逆力成为摆在决策层面前的重要发展命题。本文将经济抗逆力描述为系统应对外界冲击的抗压能力与稳定能力,以及系统从负向干扰中迅速恢复能力,参照Briguglio et al.[13]的分析框架,构建经济稳定、市场效率、治理能力、社会发展与信息化发展等在内的经济抗逆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00-2012年中国31个省域的面板数据,引入信息熵权法修正权重,对全国及省域的经济抗逆力进行测度,并从多维度开展对经济抗逆力分布特征的讨论。

研究表明,中国经济抗逆力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增长速度逐渐趋缓,尤其是经济稳定指数在研究期间处于负增长态势。经济抗逆力具有较为典型的区域分布特征,西部经济抗逆力水平最低。另外,各类分指数中,市场效率指数、社会发展指数与信息化发展指数是不同区域经济抗逆力水平提升的

重要驱动因素,而治理能力指数偏低是经济抗逆力提升的主要制约变量。

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抗灾减灾政策的制定具有丰富的

参考价值。

1)积极构建经济抗逆力动态监测系统。应着力构建国

家与区域层面的经济抗逆力动态监测系统,对经济抗逆力的评估指标进行实时跟踪,并定期向外界发布监测报告和趋势预测。2)继续推行经济稳增长政策。经济稳定指数既是经

济抗逆力指数的重要组成因素,同时,经济稳定发展水平也较为严重影响其他指数的提高。3)加快促进市场机制的培育。完善的市场机制是经济抗逆力建设的关键。应加快推进基础价格体系的市场化改革,重点培育金融市场(包括保险市场)、劳动力市场、产品市场的配置与创新功能,运用市

场经济手段减轻灾难的危害程度、缩短灾难的恢复时间。4)加大对中介组织和法律援助的支持力度。本文基于聚类分组的研究表明,相对于经济抗逆力发展高水平地区,以中介组织发育和法律指数衡量的治理能力指数是导致其他地区经

济抗逆力总指数难以大幅提升的主要钳制因素。因此,政府应大力支持中介组织的发育和法律保护能力的改善,加快知识产权保护,加大对生产者与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5)

大力推进社会民生改善工程。社会民生的改善不仅关乎经济增长的质量,又事关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6)加强各地区

信息交流和信息化协同建设。信息化发展是提升经济抗逆力水平的重要手段,应不断支持并加强信息化落后地区与先进地区间的交流机制,创新经营体系和管理理念,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识别、传播风险信息。[参考文献] [1]

张庆洪,葛良骥.巨灾风险转移机制的经济学分析――保险、资本市场创新和私人市场失灵[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01-107.

[2]Zolli A,Healy A M. Resilience:Why Things Bounce Back[M]. New York:Simon & Schuster,2013.

[3]Paton D,McClure J. Preparing for Disaster:Building Household and Community Capacity[M]. Springfield:Charles C Thomas Publisher,2013.

[4]Molyneaux L,Brown C,Wagner L,Foster J. Measuring Resilience in Energy Systems:Insights from a Range of Disciplines[R]. Energy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Group Working Papers No. 8-2014,2014.

[5]Pelling M,Blackburn S. Megacities and the Coast:Risk,

环境风险评价发展及问题探讨

环境风险评价发展及问题探讨论文导读:对具有安全危险和潜在重大环境危害的建设项目必须进行环境风险评价。发展历程、现状,环境风险评价发展及问题探讨。关键词:风险评价,发展历程、现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相关要求,对具有安全危险和潜在重大环境危害的建设项目必须进行环境风险评价,以其实现从源头防范环境风险,防止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危害和损失。本文通过介绍国内外环境风险评价发展过程及进展,对我国目前环境风险评价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1、相关概念 1.1风险 通用的风险定义:风险是指特定事件发生的概率与可能危害后果的乘积[4-9],即: 式中:R为风险水平(值);P为事件发生概率(或机率);D为事件发生后可能危害后果。 1.2 环境风险评价 环境风险评价(ERA,EnvironmentRisk Assessment)是利用现有获得的知识和资料,依赖有关基础学科(如生态毒理学、环境毒理学、环境化学、生态学等)的最新研究成果,借助数学方法和计算机工具来认识和鉴别环境风险的危险类别、出现条件、危害后果及程度,并计

算危害出现的概率的过程[1]。本文所指的环境风险评价专指事故环境风险评价,对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化学品的生产与存储进行定量分析,分析其可能产生的潜在风险,并提出减小环境风险概率的方案和降低风险危害的对策(应急预案)。 2国内外发展过程及现状 2.1 国外发展过程及现状 国外事故风险评价主要按三条路线进行:概率风险评价(PRA,Probability Risk Assesement)、实时(Real-time)后果评价和事故后(Over-post或Past Accident)后果评价[2](见下表1)。论文检测,发展历程、现状。概率风险评价是在事故发生前、预测某设施(或项目)可能发生什么事故及其可能造成的环境(或健康)风险,目前国内环境影响评价风险评价以此类为主;实时后果评价主要研究内容是事故发生期间有毒物质的实时迁移轨迹及浓度分布,以便作出正确的防护措施决策,减少事故损失,其代表为核电站实时剂量评价系统的研究;事故后后果评价主要研究事故停止后对环境的长期影响,其代表为研究者对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停止后对中、西欧的影响后果评价。 表1 事故风险评价路线一览表 路线阶段内容范例概率风险评价

[工程类试卷]环境影响评价师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模拟试卷34及答案与解析

环境影响评价师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模拟试卷34及答案与解析 0 某工业园区拟建生产能力3.0×107m/a的纺织印染项目。生产过程包括织造、染色、印花、后续工序,其中染色工序含碱减量处理单元,年生产300天,每天24小时连续生产。按工程方案,项目新鲜水用量1600t/d,染色工序重复用水量l65t/d,冷却水重复用水量240t/d,此外,生产工艺废水处理后部分回用生产工序。项目主要生产工序产生的废水量、水质特点见表1。现拟订两个废水处理、回用方案。方案1拟将各工序废水混合处理,其中部分进行深度处理后回用(恰好满足项目用水需求),其余排入园区污水处理厂。处理工艺流程见下图。方案2拟对废水特性进行分质处理,部分废水深度处理后回用,难以回用的废水处理后排入园区污水处理厂。纺织品定型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经车间屋顶上6个呈矩形分布排气口排放,距地面8m,项目所在地声环境属于3类功能区,南侧厂界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值昼间60.0dB(A),夜间56.0dB(A),经预测,项目对工厂南侧厂界噪声贡献值为54.1dB(A)。 (注:《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排放标准》3类区标准为:昼间65dB(A),夜间55dB(A)。) 表l 项目主要生产工序产生的废水量、水质及特点 【问题】 1 如果该项目排入园区污水处理厂废水COD cr限值为500mg/L,方案1的COD cr 去除率至少应达到多少? 2 按方案1确定的废水回用量,计算该项目水重复利用率。

3 对适宜回用的生产废水,提出废水分质处理、回用方案(框架),并使项目能满足印染企业水重复利用率35%以上的要求。 4 给出定型车间计算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所需要的源参数。 5 按《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排放标准》评价南侧厂界噪声达标情况,说明理由。 5 某矿区位于内蒙古锡林浩特盟,矿区煤炭资源分布面积广,煤层赋存稳定,资源十分丰富,是适宜露天和井工开采的特大型煤田,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矿区东西长40km,南北宽35km,规划面积960km2,均衡生产服务年限为100年。境界内地质储量19669Mt,主采煤层平均厚度10.65m,其中露天开采储量14160Mt,井工开采储量5509Mt,另外还有后备区1070Mt,暂未利用储量1703Mt。为合理开发煤炭资源,当地拟定该矿区开发的规划,包括井田划分方案,煤炭洗选及加工转化规划,矿区地面设施规划(矿井及选煤厂、附属企业、铁路专用线、瓦斯电厂、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等),矿区给、排水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等。该矿区内目前已有一座露天矿在生产。区内只有一条河流流过,矿区地处中纬度的西风带,属半干旱大陆性气候,草原面积占97.3%,森林覆盖率1.23%。多年来,由于干旱、大风、过牧等因素的影响,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十分恶劣,沙化、退化草场所占比例扩展到64%。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连续遭受干旱、沙尘暴等自然灾害,有的地方连续两年寸草不生。水资源短缺,地下水补给主要靠大气降水和地表水渗入。【问题】 6 列出该规划环评的主要保护目标。 7 列出该规划环评的主要评价内容。 8 列出该评价的重点。 9 应从哪几方面进行矿区总体规划的合理性论证? 10 矿区内河流己无环境容量,应如何利用污废水? 10 某大城市拟建一生活垃圾填埋场,设计填埋量为300万t,填埋厚度为25m,主要设施有:防渗衬层系统、渗滤液导排系统、雨污分流系统,地下水监测设施、填埋气导排系统以及覆盖和封场系统。按工程计划,该填埋场2011年1月投入使用。该填埋场渗滤液产生量预计为120t/d。拟将渗滤液送至该城市二级污水处理

经济效益分析写法实例

经济效益分析写法实例 (仅供参考,以下章节编排是按可研报告章节排)第七章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一、投资估算 1、投资估算范围 本项目为新产品开发项目,利用原有厂房和设备,进行适当的扩建,根据拟定的技术方案和建设内容,本项目的投资估算范围包括: 基本建设、设备购置、安装费、利息等费用。 2、投资估算的依据及说明 (1)土建工程费参照当地同类结构的建、构筑物的造价并经实地调查后,根据现行建材市场价格进行估算。 (2)设备按现行市场价格估算。 (3)预备费中不可预见费按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费之和的10%估算。 (5)建设期贷款利息按年利率 7."6%计算。 (6)流动资金总额以周转期为90天按经营成本计算。 3、投资总额 本项目投资总额为 221."53万元,由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金三大部分组成,其中: (1)建设投资 57."97万元,估算情况详见附表 1."项目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

其中: 建设费用: 52."7万元 预备费: 5."27万元 (2)建设期利息 4."41万元,详见附表 1。" (3)流动资金总额为 159."15万元,详见附表 4。" 二、资金筹措 本项目的资金筹方案分为建设投资和流动资金两部分。 1、建设投资筹措 本项目建设投资额为 57."97万元,根据建设单位意见,计划从自筹资金和科技开发计划经费中两种渠道进行筹集。 (1)企业自筹资金 37."97万元。 (2)申请科技开发经费20万元。 2、流动资金筹措

经估算,项目正常生产需流动资金为 159."15万元,向银行申请贷款 88."05万元,企业自筹 71."1万元,其中铺底流动资金 106."1万元。流动资金筹措详见附表 7。" 三、项目经济寿命期分析 本项目是以开发平板型太阳能热水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环保意识的加强,太阳能热水器必将逐步普及,考虑到利用自制的专用设备生产热水器的板芯,其产品在广西具有较大的价格优势和售后服务优势,但要面对今后同类产品的竞争及加入WTO后环保型新产品技术开发步伐的加快,经模拟估算,确定本项目生产的产品的经济寿命为8年。 第八章经济效益分析 一、生产成本估算 1、材料费按照生产1平方米平板型太阳能热水器需物料平衡而确定所需原材料费用。原材料包括铝带材、紫铜管、不锈钢板、铁支架、玻璃、泡沫板、镀锌水管等。正常经营生产每平方米产品需原材料费用为 334."4元。 2、电费本项目正常情况下年需动力费为15万元。 3、职工工资及福利本项目正常生产情况下的职工工资及福利费按每年 65."475万元计。 4、维护及修理费本项目维护及修理费按固定资产投资的5%计算。

环境影响评价师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模拟试卷34

环境影响评价师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模拟试卷34 (总分78,考试时间90分钟) 1. 某工业园区拟建生产能力3.0×107m/a的纺织印染项目。生产过程包括织造、染色、印花、后续工序,其中染色工序含碱减量处理单元,年生产300天,每天24小时连续生产。按工程方案,项目新鲜水用量1600t/d,染色工序重复用水量l65t/d,冷却水重复用水量240t /d,此外,生产工艺废水处理后部分回用生产工序。项目主要生产工序产生的废水量、水质特点见表1。现拟订两个废水处理、回用方案。方案1拟将各工序废水混合处理,其中部分进行深度处理后回用(恰好满足项目用水需求),其余排入园区污水处理厂。处理工艺流程见下图。方案2拟对废水特性进行分质处理,部分废水深度处理后回用,难以回用的废水处理后排入园区污水处理厂。纺织品定型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经车间屋顶上6个呈矩形分布排气口排放,距地面8m,项目所在地声环境属于3类功能区,南侧厂界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值昼间60.0dB(A),夜间56.0dB(A),经预测,项目对工厂南侧厂界噪声贡献值为54.1dB(A)。(注:《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排放标准》3类区标准为:昼间65dB(A),夜间55dB(A)。) 表l 项目主要生产工序产生的废水量、水质及特点【问题】 1. 如果该项目排入园区污水处理厂废水CODcr限值为500mg/L,方案1的CODcr去除率至少应达到多少? 2. 按方案1确定的废水回用量,计算该项目水重复利用率。

3. 对适宜回用的生产废水,提出废水分质处理、回用方案(框架),并使项目能满足印染企业水重复利用率35%以上的要求。 4. 给出定型车间计算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所需要的源参数。 5. 按《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排放标准》评价南侧厂界噪声达标情况,说明理由。 某矿区位于内蒙古锡林浩特盟,矿区煤炭资源分布面积广,煤层赋存稳定,资源十分丰富,是适宜露天和井工开采的特大型煤田,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矿区东西长40km,南北宽35km,规划面积960km2,均衡生产服务年限为100年。境界内地质储量19669Mt,主采煤层平均厚度10.65m,其中露天开采储量14160Mt,井工开采储量5509Mt,另外还有后备区1070Mt,暂未利用储量1703Mt。为合理开发煤炭资源,当地拟定该矿区开发的规划,包括井田划分方案,煤炭洗选及加工转化规划,矿区地面设施规划(矿井及选煤厂、附属企业、铁路专用线、瓦斯电厂、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等),矿区给、排水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等。该矿区内目前已有一座露天矿在生产。区内只有一条河流流过,矿区地处中纬度的西风带,属半干旱大陆性气候,草原面积占97.3%,森林覆盖率1.23%。多年来,由于干旱、大风、过牧等因素的影响,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十分恶劣,沙化、退化草场所占比例扩展到64%。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连续遭受干旱、沙尘暴等自然灾害,有的地方连续两年寸草不生。水资源短缺,地下水补给主要靠大气降水和地表水渗入。【问题】 6. 列出该规划环评的主要保护目标。 7. 列出该规划环评的主要评价内容。 8. 列出该评价的重点。 9. 应从哪几方面进行矿区总体规划的合理性论证? 10. 矿区内河流己无环境容量,应如何利用污废水? 某大城市拟建一生活垃圾填埋场,设计填埋量为300万t,填埋厚度为25m,主要设施有:防渗衬层系统、渗滤液导排系统、雨污分流系统,地下水监测设施、填埋气导排系统以及覆盖和封场系统。按工程计划,该填埋场2011年1月投入使用。该填埋场渗滤液产生量预计为120t/d。拟将渗滤液送至该城市二级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水日处理能力为30000t/d,目前日处理量为23000t/d。拟选厂址特点见表1。表l拟选厂址特点【问题】 11. 该填埋场选址和所建设施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请说明理由。 12. 该填埋场可选用何种防渗衬层? 13. 可以进入该垃圾填埋场的垃圾为哪种垃圾? 14. 该填埋场渗滤液的处理方式是否可行?如果不可行请说明理由。 15. 垃圾填埋场的主要环境影响有哪些? A市拟新建一座规模为处理能力10万t/d的城市污水处理厂,该项目建成后将收集该市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其中工业废水占40%。拟建工程分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工程)和污水处理厂相配套的城市污水收集系统、截流干管、中途提升泵站等设施,该污水处理厂采用二级生化处理工艺。污水处理厂厂址目前为旱地,不属于基本农田保护区范围。污泥经压缩、脱水、干化处理后送该市生活垃圾填埋场进行填埋处理。污水处理厂的尾水受纳水体为B

项目经济评价案例

工业工程建设项目投资决策分析 ——某拟建投资项目经济评价案例 学习目的 通过本案例掌握工业工程建设项目投资决策的基本程序和主要内容,包括费用与效益估算、资金来源与使用计划、财务分析、不确定性分析,特别是熟练掌握《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所要求的盈利能力分析、偿债能力分析、财务生存能力分析,盈亏平衡分析、敏感性分析等财务分析内容,掌握项目融资前分析和融资后分析中编制财务报表与指标的方法。 案例资料 一、概述 (一)项目概况 该拟建投资项目是新建项目,且其经济评价是在可行性研究报告阶段(即完成市场需求预测,生产规模选择,工艺技术方案,原材料、燃料及动力的供应,建厂条件和厂址方案,公用工程和辅助设施,环境保护,企业组织和劳动定员以及项目设施规划等多方面进行研究论证和多方案比较并确定了最佳方案)进行的。 该拟建投资项目生产的产品是在国内外市场上比较畅销的产品,且该项目投产后可以产顶进(替代进口)。 该项目拟占地(农田)250亩,且交通较为便利。其原材料、燃料、动力等的供应均有保证,该拟建投资项目主要设施包括生产车间,与工艺生产相适应的辅助生产设施、公用工程以及有关的管理、生活福利设施。 该拟建投资项目的年设计生产能力为23万件。 (二)编制依据 本经济评价的编制依据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推荐的技术方案、产品方案、建设条件、建设工期、《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及国家现行财税政策、会计制度与相关法规。 (三)计算期 计算期包括建设期和生产经营期。该拟建投资项目的建设期为3 年,从第4年开始投产,其中第4年的达产率为80%,第5年的达产率为90%,第6年以后均为100%,项目的生产经营期为15年,则项目计算期为18年。 二、费用与效益估算 (一)总投资估算 1.固定资产投资估算 (1)固定资产投资额估算是根据概算指标估算法进行的。根据概算指标估算法估算的固定资产投资额为40200万元。 (2)建设期利息按投资借款计划及估算公式估算为4650万元。即: 建设期第一年的投资借款利息=10000÷2×10%=500(万元) 建设期第二年的投资借款利息=(10500+9000÷2)×10%=1500(万元) 建设期第三年的投资借款利息=(10500+10500+9000÷2)×10%=2550(万元)

事故风险分析及环境影响评价案例

9 事故风险分析及环境影响评价 9.1风险识别 9.1.1物质危险性分析 按照《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以下简称“导则”)和《环境风险评价实用技术和方法》(以下简称“方法”)规定,风险评价首先要评价有害物质,确定项目中哪些物质属应该进行危险性评价的以及毒物危害程度的分级。根据导则和“方法”规定,毒物危害程度分级如表9.1-1所示,按导则进行危险性判别的标准见表9.1-2。本项目所涉及的主要物质性质见表9.1-3。 表9.1-1 毒物危害程度分级(参见“方法”) 表9.1-2 物质危险性标准(参见“导则”)

表9.1-3 物质危险特性一览表

由表9.1-3可见,裕峰公司的原辅材料中二甲胺、DMF、丁酮为Ⅲ级中度危害物质,甲苯为Ⅳ级轻度危害物质;另根据导则(见表9.1-2),上述物质均未被列入有毒物质范围,因此总体上物料的毒性不大。 根据导则(见表9.1-2),上述物质中甲苯和丁酮为易燃易爆物质,其他物质燃烧爆炸性不强,总体上拟建项目存在火灾和爆炸风险。 9.1.2过程环境风险及重大危险源辨识 9.1.2.1过程环境风险辨识 本项目生产中使用的有机溶剂种类多,且易燃易爆。故本项目建成运行后存在潜在事故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过程环境风险辨识 (1)大气污染事故风险 溶剂在生产使用过程中因设备泄漏或操作不当等原因容易造成泄漏,另外溶剂回收过程因冷凝设备故障(如停电事故、洗涤塔效率下降)也会造成大量非正常排放,汽化了的溶剂大量散发将造成环境空气污染。 本工程使用的原辅材料中都是有毒的,其中甲苯和丁酮沸点较低,一旦泄漏非常容易大量挥发造成大气污染。丁酮、甲苯等都是易挥发且易燃易爆的,一旦车间内浓度达到燃烧和爆炸极限,遇火星即造成燃烧甚至爆炸事故,从而可能对周边生产设施造成破坏性影响,并造成二次污染事件。 2、储运过程环境风险辨识 (1)大气污染事故风险 大气污染事故主要是溶剂和DMF、甲苯、丁酮在储运过程的泄漏。据调查,该公司有100m3甲苯储罐3个、DMF储罐3个、废水(含DMF20%)储罐3个,其他物料采用桶装方式运输。运输方式中DMF、甲苯采用槽车运输,其他采用普通卡车运输(桶装物料)。 汽车运输过程有发生交通事故的可能,如撞车、侧翻等,一旦发生此类事故,有可能槽车破损或包装桶盖子被撞开或桶被撞破,则有可能导致物料泄漏。厂内储存过程中,由于设备开裂、阀门故障、管道破损、操作不当等原因,有可能导致物料泄漏。包装桶在存放过程有可能因意外而侧翻或破损,或温差过大造成盖

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教学大纲

《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教学大纲 一、适用对象 本课程是高等院校环境监测与评价专业及相近专业的必修课。 二、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一门专业课程。其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通过本科目学习,使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环境影响评价专业学生掌握运用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法律法规、技术导则与标准、技术方法正确解决环境影响评价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参考总学时 96学时,不含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 四、参考学分 6分,不含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 五、课程目标 当前,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备受瞩目,随着国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力度的加大,环境影响评价在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地位和作用将日益彰显。本课程通过项目驱动、任务引领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设计从工程分析到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与调查的八个教学项目,每个项目又分解出若干工作任务,使学生具备从事环境影响评价职业岗位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高超技能的环境影响评价基本知识、环境现状调查、工程分析、环境影响预测基本能力、污染防治基本知识及环评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与创新意识。 能力目标: 1. 能较熟练、独立进行工程分析; 2.能熟练、独立进行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因子的筛选; 3. 能熟练、独立进行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3. 能较熟练、独立进行大气、水、声等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4. 掌握大气、水、声等环境保护措施方法; 5. 掌握有关总量控制方法; 6. 熟悉环境经济损益分析技术方法等; 7. 熟悉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与调查等。 六、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思路 按照以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过程为载体,以环境影响评价岗位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任务引领课程和案例课程为主体的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以工作过程中职业行为和工作步骤模块为中心来设计本课程教学项目和工程任务。彻底打破学科课程的设计思路,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技能的联系,让学生在真实职业环境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课程项目选取的基本依据是职业岗位工作领域、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和职业标准涉及的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技术方法,但在具体设计过程中,还结合环境影响评价具体案例,使工作任务具体化,产生具体的课程项目。其编排依据是该职业岗位所特有的工作任务关系相关性,而不是知识关系。依据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按照“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嵌入式”的设计要求确定课程的知识、技能等内容。 依据各课程项目的内容总量以及在该门课程中的地位分配各项目的课时数。能力目标用语主要使用“能”或“会利用(根据)…来…”等用语来表述。“会利用(根据)…”用于表述背景知识目标,“来…”用于表述职业能力目标。 2.课程具体设计 本项目课程教学与实训相配合,采用基于工作过程“项目导向、任务引领”分四个阶段教学,分别在多媒体教室和实训现场教学,做到“教、学、做”为一体。具体思路是:第一阶段设计单要素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技术方法(如水环境、大气环境、噪声环境、固体废物、生态环境等)项目,在多媒体教室实施教学;第二个阶段设计单要素仿真案例(如水环境、大气环境、噪声环境、固体废物、生态环境等案例)项目,在校内实训基地实施教学,以完成项目完整加工过程和最终产品为考核内容;第三个阶段引入环评真实案例,设计教学项目,在校内实训基地或者企业实施教学(即生产性实训),以企业对产品加工质量的控制过程和加工结果要求作为考核标准,过程与终结考核相结合。

房地产开发项目经济评价 案例

房地产开发项目经济评价 1 项目概况 1.1项目名称:汇锦水岸城 1.2项目地块情况 项目地址:南京市六合区雄州街道彤华街9号 地块的现状:汇锦水岸城位于六合区南门,小区地理位置优越,东临龙津路,西临朝天街,南临双客路,北靠河滨大道。整个地块在成熟商圈的核心辐射区域范围内,有着先天的地理与人文优势,既拥有繁华的商业设施、便捷的交通优势和完备的生活配套,又独享闹中取静的幽雅环境。苏果超市、菜场、银行、六合人民医院、实验小学、励志中学等如众星捧月,生活便利、学区优良,让您尽享奢华人生。 周边配套:项目西北面为幕燕风景区,南面有红山风景区、红山风景区,原生态生活咫尺之遥;地处晓庄商业中学和好又多商业中心的辐射范围内,周边商业街、超市、银行、通讯网店、学校、医院环绕,生活氛围成熟。 1.3项目建设单位南京中澳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法人代表:邱成双 单位简介:南京中澳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6月,注册资金人民币5100万元,系股份制开发企业,现有工程技术人员等各类员工22人。 1.4开发项目主要建设内容 项目将建成六合区主城内集居住、商业、为一体的高档建筑群,全力营造一种少数名门望族典藏的极致尊崇生活。项目总占地37409平方米,整个项目共5幢楼,4幢多层、1幢独立商业,面积从45平米-206平米,小区规划地下停车位670个。 1.5项目建设必要性: 雄州街道襟江带滁,屏障金陵,控苏皖之通道,扼南北之要冲,堪称“江北交通城”。雄州街道山清水秀,生态环境极佳。镇东的灵岩山为六合第一灵秀山,山上植被繁茂,景点众多,为雨花石的正宗产地;龙池湖景色宜人,盛产龙池鲫鱼,为休闲垂钓、游泳娱乐的绝佳去处;凤凰山公园山水相映,休闲娱乐设施齐全。雄州街道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应对宏观形势变化,街道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获“南京市发展杯”金杯。综合实力位列南京市20强。雄州街道办事处面积70.3平方公里,人口11.5万人,街道劳动力资源丰富,综合设施配套完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一应俱全。汇锦水岸城依托于这些有利的条件,进行项目的开展。一方面可以改善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能获得企业的发展。 1.6市政基础设施条件 交通:中六、玉六、汉六线到南门老车站下车,另外还有多趟六合及乡镇下的公交线路。自驾方面,从南京主城区出发沿绕城高速公路行驶3.6公里,在东杨坊立交桥从出口离开进入二桥高速公路,沿二桥高速公路行驶20.3公里,直行进入G36。 市政基础设施齐全 超市卖场:紫晶新天地购物中心,六合商厦,仁和商城(白果路) 金融通讯网点:中国工商银行六合支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南京市彤华街营业所,中国建设银行泰山路支行,中国农业银行南京朝天街支行,中国银行六合支行,中国工商银行(东方红分理处),中国银行(长江路支行),中国银行南京六合支行营业部,中国工商银行泰山路支行,中国建设银行六合支行.

企业经营中的风险分析

企业经营中的风险分析 每个企业都是在风险中经营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越来越复杂,存在的风险较以往更加严峻,更具隐秘性和摧毁力。正确认识和了解这些风险,提高对风险的防范,才能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使企业在汹涌澎湃的市场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取得预期的经济效益,实现持续的良性发展。从目前现状,企业应着重关注以下几类风险: 1、决策风险 决策风险是指在决策活动中,由于主客观等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导致决策活动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的可能性及其后果。降低决策风险,减少决策失误,一直以来都有是为人们所关注和探讨的问题。 决策包括战略决策、管理授权决策、业务发展决策等不同层次的决策。决策风险在每个层次都会发生,但对企业影响的程度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越是上层的决策,影响越深远,严重程度越大,但往往不易马列上表现出来,较难觉察;越是低层的决策,影响就越小,危害小,但往往能立即显示出来,表现为直接的经济损失。 2、筹资风险 又称“财务风险”,是指由于负债筹资而引起的到期不能偿还的可能性。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产生对资金支持的新的要求,往往会面临资金不足的境况,为保持经营活动,便会从员工集资、抵押贷款、租赁厂房设备、拆借融资等途径获得资金,但这些途径各有利弊,如果企业不善于扬长避短,为我所用,便会陷入困境。 3、质量风险 包括资产质量风险和产品质量风险。如果企业经营不佳,效益滑坡,不良资产不断增加,必然会对资产的保值增值造成损害,损失股东的利益;企业产品的实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如果监督控制不到位出现失误,首先会在市场上产生不良的影响,动摇顾客对企业的信任,减少定单,其次是

高速公路经济评价案例

第八章经济评价 8.1 概述 8.1.1 经济评价的依据 (1)《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国家发改委、建设部,2006年; (2)《水运、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办法》,交通部,1988年; (3)《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办法》(讨论稿),交通部规划研究院,1996年; (4)《建设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指南》,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主编,2002; (5)《Study of Prioritization of Highway Investments and Improving Feasibility Study Methodologies》,World Bank,1995年(以下简称“PPK报告”); (6)《公路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讨论稿),交通部公路规划设计院,1996年; (7)《高速公路公司财务管理办法》财政部、交通部,1997年。 8.1.2 经济评价内容 8.1.2.1 资金筹措 本项目建设资金拟采用项目业主自筹和国内银行贷款的方式。项目建设总投资(不含贷款利息)的65%拟采用国内银行贷款,其余项目建设总投资的35%及贷款利息作为项目的资本金。具体资金分配比例见表8-1。 表8-1 资金筹措比例情况

8.1.2.2 评价内容 本项目为收费公路项目,经济评价中除了包括国民经济评价外,还需要进行财务评价和贷款偿还能力分析。此外,针对国民经济评价和财务评价进行敏感性分析。 8.1.3 评价期和评价方案 根据交通运输部会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财政部制定且于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的新《收费公路权益转让办法》,新《办法》规定,转让经营性公路收费权,不得延长收费期限,且累计收费期限的总和最长不得超过25年;国家确定的中西部省、自治区、直辖市经营性公路累计收费期限的总和,最长不得超过30年。 项目评价期包括建设期和运营期。本项目计划2011年初开工,2014年底建成,工期4年,2015年初通车运营,国民经济评价运营期按20年计算,故评价期为2011年~2034年;考虑到项目交通量相对较小,财务效益较差,根据国家关于高速公路经营期的相关规定,本项目研究中财务评价运营期按25年计算,评价期为2011年~2039年,评价基年为2010年。 本项目研究中布设了三个大的路线方案,为了更好地对比各个方案的优缺点,项目经济评价针对方案K+C+K(推荐方案)、方案A和方案B分别进行。 8.2 国民经济评价 8.2.1 评价参数 参照《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及《建设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指南》有关资料,确定本项目国民经济评价的有关参数如下: (1)社会折现率为8%;贸易费用率6%; (2)影子汇率换算系数1.08; (3)残值为工程建设费用的50%,在评价末年以负值计入经济费用。 8.2.2 项目主要投入物影子价格计算

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模拟18

[模拟] 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模拟18 案例选择题各备选选项中,至少有一个符合题意 一、某核电站建设项目,占地面积300hm2,发电可以供给周边两省居民生活和生产用电。项目前期调研工作确定厂址备选3处,均地处稍微偏远地区,当地人口稀少,植被覆盖率较高,同时核电资源相对较丰富。 核电站工程初期有部分居民需要搬迁,工程负责单位积极给予搬迁协助和移民安置补偿。由于工程选址的特殊地理条件和位置,可能会出现如地震、山洪等自然灾害,同时周边生态环境原本较好,核电站建成可能对当地野生动植物有一定的影响。 [问题] 第1题: 下列属于选址原则的是( )。 A.充分考虑与厂址有关的现象和特征 B.分析厂址区域的人口特征和在核设施整个预计寿命期内执行应急计划的能力 C.确定与厂址有关的危害 D.提高工程安全系数有利于降低选址成本 参考答案:ABC 第2题: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范围不包括与核设施运行状态和事故工况有关的厂址与核设施之间相互影响的因素 B.核设施选址过程通常从大区域调查开始,选择出几个候选厂址,然后鉴别出优先候选厂址作为推荐厂址 C.厂址评价详细程度将随核设施类型而变化 D.核设施厂址调查覆盖厂址评价的全过程,包括厂址查勘(厂址选择)、厂址评定、设施运行前和运行阶段 参考答案:ABCD 第3题: 选址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是( )。 A.在特定厂址所在区域内所发生外部事件(包括外部自然事件和人为事件)的影响 B.与实施应急措施的可能性及个人和群体风险评价必要性有关的外围地带

的人口密度、人口分布及其他特征 C.可能影响释放出的放射性物质向人体和环境转移的厂址特征及其环境特征 D.附近居民的生活用电、生产用电状况 参考答案:BC 第4题: 考虑核设施对区域潜在影响时候需要考虑的因素是( )。 A.对现有的放射性物质释放做出适当的评估 B.关注生物圈在放射性核素累积和传播中的作用 C.确保放射性释放对公众和环境的放射性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程度 D.核设施的设计必须能够补偿核设施对区域所造成的任何不可接受的影响参考答案:BCD 第5题: 在外部事件评价时关于地震叙述正确的是( )。 A.必须评价厂址所在区域内的地震和地质奈件 B.必须收集厂址所在区域内史前、历史和仪器记录的地震资料,并形成文件 C.必须使用尽最大可能收集的资料进行区域地震构造评价 D.必须考虑厂址所在区域地震构造特征和特定的厂址条件 参考答案:ABCD 第6题: 对于气象事件评价需要从以下方面考虑( )。 A.气象现象的极值 B.闪电、龙卷风等稀有气象现象 C.热带气旋 D.洪水、泥石流等自然恶劣条件 参考答案:ABC 第7题: 对于抵抗洪水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经济安全与社会风险分析

浅谈经济安全与社会风险 序: 任何时代、任何社会、任何经济体都会有风险,认识和分析风险从而改善我们经济的安全和规避社会的风险,对我们的国家和个人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是一个高速发展和进步的落后国家,社会的进步、财富的变化、观念的革新都在对原有的模式进行着冲击。中国的经济面临着银行业、城市化、就业等世界上最严峻的挑战的结合。中国建造了太多工厂、扶持了过多的垂死企业,导致巨大的生产力过剩,很快将拥有世界总量一半的生产能力。今天中国的炼钢就像20年前日本买洛克菲勒中心一样,最高的价格买入最贱的价格卖出。现在的中国也许会买下世界上所有的东西,但是中国的基本财务状况,存在一个黑洞。日本人在20实际90年代跌入这个黑洞。至今20多年来仍在试图从中爬出。中国的财政管理不善的代价最终由自己支付,不合理的贷款会使陷入困境的银行变得更困难,并且将会为目前的疯狂行为付出多年的痛苦代价。中国的每一代人,都有相当于美国人口总数的规模从农村涌入城市。每年都有1200-1200万新工人需要工作。生产力对影响非常严重。所有这些人都需要工作。中国的高速增长只能通过领导

人英雄式的改革措施得以维持,就算中国的政治家带领国家跨越这些问题。到2030年中国人口将有三分之一是退休人员,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尽管达到了8.5年(初三水平),创新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不足、杰出人才缺乏,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程度还只相当于美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水平。很长一段时期内,仍将是穷国办大教育的局面。以发达的民主工业社会福利国家的标准来看,中国仍然是一个非常贫穷的国家。” 影响中国经济安全的三个方面:房地产、制造业、银行界的风险分析。 房地产:中国房地产在第三产业中才占12.9,而第三产业占GDP总量的43.1。整个房产行业要建筑业和房地产也就是二产和三产都有关,才能知道买房卖方的经济总量。但是地产泡沫不能把中央汇金给弄的堵不住。房地产行业泡沫经济使得银行资金链断裂的可能性不高。银行资金链断裂,银行无法为各行各业贷款,企业无法运营造成大量工厂倒闭数千万甚至上亿人失业国体遭到冲击、国家面临生存问题的情况出现是不可能的。房地产虽然给国家带来生存的问题,但泡沫是肯定存在的,供需价格和实际销售价格存在很大的差距。房产空置率比例可能较高,但是中国90年代也发生过类似问题。但我不认为在中国能够找出从90年代一直空

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复习精华总结.docx

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 1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报告----生态类项目 总体思路 1、确定验收范围 2、选择验收监测标准 3、验收监测布点原则及点位布置 4、分析调查重点 5、公众参与 6、结论乐析、制定整改方案 7、正确填报“三同时”竣工验收登记表 1.1确定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范围 (注意范围的两层含义,一是工程的组成范围,二是项目的地域范围) 1、与项口有关的环保设施(工程、设备、装置、监测手段、生态保护设施) 2、与项目有关的环保措施(报告书、报告表、登记表屮有关项目设计的规定) 3、审批部门的审批意见和行业主管部门的预审意见是关注的重点 4、环评文件和设计文件的耍求 1.2选择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标准 1、国家、地方环保部门对项目环评批复的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 2、地方环保部门的总量控制指标 3、初步设计确定的环保设施设计标准 4、若原來没有批复标准和设计标准的,按现行标准执行。 5、监测方法标准选择环境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小推荐的标准 1.3验收监测布点原则及点位布设 布点原则:以最少的频次取得最有代表性的数据,如实反映项口排放浓度和总量。布点方法:参见相关技术规范。(注:以下方法也适用于工业类项目) ⑴废气: ?冇组织排放:布设丁各处理设施各处理单元的进出口烟道、废气排放烟道?无组织排放:SO2、NOx、颗粒物、氟化物的监控点高在源下风向2?50米范围内的浓度最高点,参照点设在上风向2?50米范围内。其余污染物监控点高在单位周界外10米范围内的浓度最高点。监控点最多4个,对照点1个。

⑵废水 ?处理设施单元的进、岀口,第一类污染物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的排放口,生产性污水、生活污水、清净下水外排口;雨水排口。 (3)噪声 ?厂界噪声:法定边界布设多个测点,包括距敏感建筑物较近及受被测声源影响较大的位置。厂界外1米,高1.2米,距任一反射面不小于1米,厂界有围墙耍高于围墙。同时设点测背景噪声。 ?高速公路噪声:在公路两侧距路肩小于或等于200米范围内选取至少5个有代表性的噪声敏感区域,垂直于公路方向距路肩20、40、80、160设点进行噪声衰减测量。 ?机场周围飞机噪声:在机场周围受飞机通过影响的所有噪声墩感点设监测点,选在户外平坦开阔地方 ?振动:测点置于建筑物室外0.5米以内 ?电磁辐射: ?固体废物:固废的检查(来源、判定、鉴别种类、产生量、处置方式);固废的鉴别监测(对照名录和标准鉴别性质) 1 -4分析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重点 1、审批部门的审批意见和行业主管部门的审查意见做为关注重点 2、环评报告确定的评价重点 3、工程自身特点确定的调查重点(表14-1) 4、受工程影响的环境特点确定的重点 1.5竣工验收结论分析及制定整改方案 调查结论要分别简述各专题的主要调查结果和存在的主要问题,验收建议是在环境影响调杳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各专题调杳结论和验收意见,综合判断建设项目在环境保护方而是否符合竣工验收条件。当建设项目同时满足以下5个方而时,应明确建议政府环保部门通过工程竣工环保验收 ?不存在重大的环境影响问题 ?环评及批复所提环保措施得到了落实 ?有关环保设施已建成并投入止常使用 ?防护工程本身符合设计、施工和使用要求 ?目前遗留的环境影响问题能得到有效处理解决 当建设项口不完全满足以上五条要求吋,应提出整改建议,限期达到要求, 限期仍达不到的则按法律程序由环保主管部门下达停产通知书。 1?6正确填报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竣工验收登记表应由业主填写,通常由调查单位协助。

化工厂项目经济评价案例

某化学纤维厂项目经济评价 某化学纤维厂是新建项目,项目生产国内外市场均较紧俏的某种化纤N产品。项目的基础数据如下: 一、生产规模和产品方案 生产规模为年产2.3万吨N产品。产品方案为棉型及毛型二种,以棉型为主。 二、实施进度 项目拟三年建成,第四年投产,当年生产负荷达到设计能力的70%,第五年达到90%,第六年达到100%。生产期按15年计算,计算期为18年。 三、总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 1. 固定资产投资估算 固定资产投资=工程费用+其他费用+预备费用 工程费用包括主要生产项目、辅助生产车间、公用工程、环境保护工程、总图运输、厂区服务性工程、生活福利工程、厂外工程等的投资,工程费用估算总额为34448万元,其中,建筑工程费3466万元,设备购置费22331万元,安装工程费8651万元; 其他费用估算为3042万元; 预备费=工程费用×预备费费率,预备费率为10%。 固定资产投资年投资比例为第一年20%,第二年55%,第三年25%。 2. 流动资金估算 流动资金按分项详细估算法估算出,流动资金总额为7084万元,分别于投产后第一年投入70%,第二年投入20%,第三年投入10%。 四、总成本费用估算 1. 外购原材料、燃料、动力、工资及福利费估算 单位产品成本(不含进项增值税)估算如下: 固定资产投资估算中工程费用、预备费形成固定资产原值,即: 固定资产原值=工程费用+预备费 固定资产折旧按直线折旧法综合折旧,净残值率为5%,折旧年限为15年。 固定资产投资估算中的其他费用形成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其中,无形资产2312万元,按10年摊销;递延资产730万元,按5年摊销。 3. 修理费计算 修理费按年折旧额的50%计取。 4. 其他费用计算 其他费用按工资及福利费的250%计取。 五、销售收入和销售税金及附加估算

环境风险评估及应急预案的编制要点及案例分析

环境风险评估及应急预案 的编制要点及案例分析 广州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2016.7. 概要 n一、重大环境风险事故回顾 n二、环境风险评估和应急预案相关法律法规 n三、企业开展环境风险评估和应急预案编制流程和要求 n四、常见问题和注意事项 n五、案例分析

Part1重大环境风险事故回顾1、中石油吉林石化分公司双苯厂爆炸事故 及松花江水污染事件 吉林石化爆炸现场,数万人疏散

n事故发生时间:2005年11月13日 n事故原因:苯胺装置硝化单元,T—102塔发生堵塞,循环不畅,发生爆炸,苯类污染物流入松花江. n受污染的废水通过清净废水排水系统——东10号线主渠道流入松花江。 n企业《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预案》存在问题,对事故后果估计不充分,未能及时进行救援。 n造成结果:污染带长约80公里,哈尔滨停水四天。2、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件 n天津滨海新区爆炸现场

n事故发生时间:2015年8月12日晚23时30分 n天津滨海新区港务集团瑞海物流危化品堆垛发生火灾,火灾引起集装箱内易燃易爆物品爆炸,并发生 二次爆炸。近震震级ML约2.9级,相当于21吨TNT。n事故原因:违规、超量贮存危险化学品,安全教育 培训缺失,未按规定制定应急预案并定期演练,等。n造成结果:现场火光冲天,附近居民能听到巨大的 爆炸声,数十公里外有强烈的震感。人员伤亡、财 产损失惨重。 Part 2环境风险评估和应急预案 相关法律法规 (部份)

n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年4月24日修订通过,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 第四十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做好突发环境事件的风险控制、应急准备、应急处置和事后恢复等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环境污染公共监测预警机制,组织制定预警方案;环境受到污染,可能影响公众健康和环境安全时,依法及时公布预警信息,启动应急措施。 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在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企业事业单位应当立即采取措施处理,及时通报可能受到危害的单位和居民,并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有关人民政府应当立即组织评估事件造成的环境影响和损失,并及时将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布。 n2、《突发事件应对法》(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 n3、《安全生产法》(2014年12月1日修订施行); n4、《消防法》(1998年9月1日起施行); n5、《关于印发《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试行)》的通知》(环办[2014]34号); n6、关于印发《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环发[2015]4号); n7、《佛山市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实施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 n8、《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环发 〔2010〕113号); n9、《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环境保护部令第17号)

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过关必做习题集(含历年真题)-建材火电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

第四章建材火电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试题一垃圾焚烧电厂项目 某市拟在城市东北郊区新建1座日处理能力为1000t的生活垃圾焚烧电厂,工程建设内容包括2×500t/d的垃圾焚烧炉(机械炉排炉)、垃圾贮坑、焚烧发电系统、烟气净化系统、污水处理站等,年运行333d,每天运行24h。入炉生活垃圾含有C、H、O、N、S、Cl等元素及微量重金属,其中收到基含硫率为0.06%,燃烧过程中S元素转化为SO2的份额为80%。 该厂拟采用“炉内低氮燃烧+急冷+半干法烟气净化+活性炭吸附+布袋除尘”工艺处理焚烧烟气,烟气排放量为1.024×105Nm3/h,设计脱硫效率为80%,处理后的烟气由高100m烟囱排放;垃圾贮坑的气体收集送垃圾焚烧炉燃烧处理;拟建厂内污水处理站处理垃圾渗滤液、卸料大厅清洗废水、循环冷却水和厂区生活污水,设计出水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二级标准,废水处理达标后就近排入A河;焚烧炉渣定期外运至砖厂制砖,焚烧飞灰固化处理后送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分区填埋,污水处理站污泥脱水后送垃圾焚烧炉焚烧处理。 拟建厂址位于城市东北部,距城市规划区约4km。城区至厂址公路途经8村庄,厂址与8村庄相距1.5km,距厂址东侧800m有A河由北向南流过。A河城市市区河段上游水环境功能为Ⅲ类,市区河段水环境功能为Ⅳ类,现状水环境质量达标。[2014年真题](注《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18485—2001)中规定,焚烧炉的SO2排放限值为260mg/m3。) 【问题】 1.分别指出垃圾临时贮存、焚烧过程中产生的主要废气污染物。

2.评价该厂SO2排放达标状况。 3.针对该厂污水处理方案存在的缺陷,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4.判定该厂产生固体废物的类别,并分析处理方案的合理性。 【参考答案】 1.分别指出垃圾临时贮存、焚烧过程中产生的主要废气污染物。 答:垃圾临时贮存、焚烧过程中产生的主要废气污染物如下: (1)垃圾临时储存产生的主要废气污染物包括:NH3、H2S、甲硫醇。 (2)焚烧过程中产生的主要废气污染物包括:烟尘、SO2、CO、NO x、氯化物、二噁英、重金属等。 2.评价该厂SO2排放达标状况。 答:该厂SO2排放量:[1000×0.0006×0.8×2×(1-80%)×1000000000]÷(24×1.024×105)≈78.1(mg/m3)<(260/2)mg/m3(标准限值的一半),SO2达标排放。 (注:按照硫元素的物料平衡求解,注意S和SO2差一倍质量;即使100m烟囱高度低于或等于200m半径范围最高建筑物3m,排放浓度严格按50%执行,SO2仍能做到达标排放,因此SO2达标排放) 3.针对该厂污水处理方案存在的缺陷,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答:该厂污水处理方案存在的缺陷及相应的改进建议如下: (1)缺陷一:循环冷却水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