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禹州钧瓷考察报告

禹州钧瓷考察报告

禹州钧瓷考察报告
禹州钧瓷考察报告

2012年禹州钧瓷考察报告

2012年5月15日在我院的组织下我们09级陶艺班深入禹州进行钧瓷的考察与调研。此次考察是由我系的王静老师带队,考察的几个主要目的有:1.了解钧瓷文化与产区地文化2.了解钧瓷产业的发展状况3.各窑口钧瓷的特点4.了解钧瓷的生产工艺流程5.了解钧瓷与其它瓷区的不同点。考察为期3~4天。

第一天我们一大早就乘汽车出发,两个小时后我们到达了禹州。禹州市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文化遗迹追溯到上古时期,禹州属于应龙

氏部落领地。发祥于黄帝,昌明于大禹,

传承于夏启。与中华5000年文明史同步。

同时他还是中国的钧瓷之乡,其陶艺制作

已有1700多年历史,今天我们来的目的就

是要深入这座古老的城市寻找它,品读它

的灿烂文化。

(禹州大禹像)

(禹州市地图)

第一站我们来到了禹州的钧窑遗址博物馆,钧官窑遗址博物馆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建筑均为仿宋风格,青砖灰瓦,雕梁画柱,八角风铃,巍巍壮观;门楼、厢房、展厅、迎壁和钧官窑保护房与院内的草木山石、鸟语花香交相呼应。构成了庄严、肃穆、完整的仿宋建筑群,再现了北宋皇家钧窑的建筑风貌。几

年来,钧磁研究所和钧官窑博物馆对宋钧官窑遗址进行保护性开发,钧官窑址博物馆已经成为国家3A级旅游景点是集钧磁科研、博物、旅游为一体的禹州对外窗口。钧官窑址博物馆自1991年成立以来,共接待中外游客20多万人次,其中有国家领导人和国内外专家、学者2万余人。钧官窑的大门向世人敞开着,现

代的钧窑人愿为

颂扬民族文化使

钧瓷这一千古名

瓷名扬天下而奋

斗。

(博物馆外景)

博物馆主要藏品是有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宋代钧瓷官窑窑炉两座及各类古瓷标本,主要标本有宋钧官窑瓷片300余片、宋元时期钧瓷民窑瓷片3000片和宋元时期青花、影青瓷片,磁州窑系白地黑花瓷片6000余片。宋钧官窑瓷片主要

釉色有天青、月白、玫瑰红、海棠红、葡

萄紫等;纹路主要有蚯蚓走泥纹、蟹爪纹、

兔丝缕等,宋元时期钧瓷民窑瓷片大部分

属碗碟罐之类,主要以天青紫斑为主,天

青、月白、豆绿色较多。(如图左)

钧窑遗址博物馆除了藏有古时的钧窑

瓷器外还有大量的现代钧瓷大师作品,他

们的作品丰富了博物馆的藏品内容,他们

的作品代表了现代钧瓷的水平。其中代表

性的钧瓷大师主要有卢广东,任坚,刘富

安,晋佩章,任星航,孔相卿。他们的

作品如一颗明星使博物馆的光环永不退

却。而博物馆记录着他们对整个钧瓷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

《伟人尊》—孔相卿《牛》—韩美林

钧窑遗址博物馆是我们了解钧瓷文化的一道桥梁,是记录怎么整个钧瓷发展的轨迹线,它对这一文化资源进行调查、梳理和挖掘,对于钧瓷文化资源的保护,对于钧瓷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和发展意义重大。我想之所以第一站要来到博物馆应该也是希望我们能在后面继续深入考察时能够冷静能够将整个心灵都融入这种文化里,在这样在一种大的背景下感受它的独特魅力。

第二站我们来到了星航钧窑,星航钧窑是一家专门研究,生产钧瓷的单位。2011年钧瓷产业是禹州市完成陶瓷工业总产值49 6亿元,实现利税6 96亿元,其中钧瓷产业6 4亿元。截至2011年底,全市钧陶瓷生产企业达到970家。它的巨大潜力已经将钧瓷文化成功打造成禹州市的特色产业,提高了禹州市的经济水平。星航钧窑在实现产业化的情况下坚持钧瓷的艺术研究与开发。(下图为星航钧窑作品)

《君临天下》《龙腾》星航钧窑以其造型新颖,构思巧妙,窑变神奇,形象逼真而被称之为钧瓷绝品;他的作品特点主要有(1)、柴烧工艺:柴烧技艺是钧瓷传统烧制技艺中的重要一种,柴烧钧瓷的窑变,由于木柴燃烧火焰长,火苗柔和,温差小,烧成速度缓慢,常呈现出温润如玉和色彩斑斓的意境,其艺术效果远胜煤或炭烧制的钧瓷。后因北宋灭亡,宋室南迁,柴烧钧瓷的制作工艺逐渐失传。任星航历时数年,恢

复了柴烧工艺。其柴烧钧瓷作品,玉润典雅、开片精巧别致,窑变景观神奇绝妙,呈现出宋钧的艺术特色。(2)、手拉坯:传统钧瓷仿古器型,非手拉坯不能得其神韵。而手拉坯成形要求手工技术水平高,劳动强度也较大,而任星航的作品,大多采用手拉坯制作,造型规整方正,端庄大气。(3)、釉色:釉水的配制是各个窑口的秘中之秘,也是最能影响钧瓷效果的因素之一。任星航先生继承了任坚先生的在釉料配制方面的经验,潜心于釉料的配制。任星航作品所施釉水,釉色莹润,清丽淡雅。达到了“雨过天晴云破处,夕阳紫翠忽成岚”艺术效果。

第三站我们来到了大宋官窑钧瓷坊,大宋官窑注重窑变釉色“神在窑变万彩,奇在意境釉画,妙在奥秘纹路,绝在天人合一,名在名窑名匠,贵在钧龄钧神” (下图为大宋官窑作品)

《旺瓶》

《鸿福聚宝》

观看了几个大的钧瓷坊既了解了各个钧瓷坊的艺术特点,也了解到了钧瓷的大体工艺流程。从唐至宋,在数百年的时段内,钧瓷艺人们经过艰苦漫长的实践探索,总结出了一整套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制作工艺。严谨慎密的工艺流程反过来又成了钧瓷质量上乘和艺术品位高雅的保障。传统钧瓷制作,从原材料选择到烧成出窑,共需七十二道工序。这就是人常说的:“一件钧瓷成,过手七十二。”综其大略,七十二道工序可分为原料加工、拉坯成型、釉料配制、制笼(匣钵)、入窑烧成五大环节。现代钧瓷生产一般需要经过原材料加工、造型设计、制模、成形、素烧、釉烧、检选八大工序。

(钧瓷工艺流程图)

接下来的几天我们还去了“荣昌钧窑”,“一把泥,”“研究所”几个钧瓷坊体验到了每个窑坊的不同钧瓷制作特点,他们或以造型见长或以釉色见长...有的钧瓷才不过三十!他们的加入为钧瓷注入了更多新鲜的血液,如韩晓东(作品如下图)等。正是有了这么多的钧瓷企业和钧瓷大师们的争奇斗艳形成了百家争流的局面,才让钧瓷更加的绚烂多彩。

总结:钧瓷艺术经历了一个由不成熟到逐渐成熟的漫长岁月,其间又受到其他姊妹艺术的影响而逐渐成熟和发展起来。钧瓷属北方青瓷系统。中国青瓷历史悠久,唐以前,青瓷一直是陶瓷生产的主流。钧瓷以其独特的自然窑变艺术有别于其他瓷种,“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窑变现象,构成钧瓷的特殊美感和艺术效果,具有很高的艺术魅力。它一问世,就受到世人的珍视,并进入名窑行列之中。钧窑杰出的工艺成就,是在科学配好胎、釉的基础上,烧成过程中合理的控制火焰气氛的变化,利用氧化和还原气氛,由同样的釉料釉色而成为深浅不一的窑变色彩。钧瓷艺术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独树一帜的艺术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气魄和瑰丽多姿的民族文化,故蜚声瓷林,名扬中外,虽历经坎坷而经久不衰。钧瓷的艺术美,是通过神奇的窑变工艺而获得的,它不同于人工的绘画雕刻艺术,具有特殊的古典美,使人感到瑰丽、丰富、神奇,给人以诗一般的陶醉和醇美的艺术享受。《中国陶瓷史》在评价钧瓷艺术成就时说:“宋代钧瓷创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下烧制成功的铜红釉,为中国陶瓷工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这是一个了不起的伟大成就。”

钧瓷的艺术特色与其它窑区最大的区别在于钧瓷属于花釉系列。钧瓷釉料厚重装饰比较简约,讲究窑变效果,表露出清新练达的民族含蓄之美,蕴含着“天人合一”的深刻哲理。

同时钧瓷的发展需要更多的人去传承去发展,需要我们这些新兴力量去学习去深入研究,同时宣扬钧瓷的魅力,让更多的人懂得钧瓷。让钧瓷与时代并列发展,让钧瓷得到更大的突破与创新是我们这代人不懈的追求。

何迁

2012年6月10日

2012 年禹州钧瓷考察报告2012禹州钧瓷

考察报告

姓名:何迁

学号:1201091314

班级:09陶艺

老师:王静

禹州钧瓷

禹州钧瓷 一、钧瓷业发展概况 禹州陶瓷生产历史十分悠久,早在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即有较为成熟的彩陶生产。到唐代中期,已成为全国重要的陶瓷生产基地。苌庄窑的黑釉瓷、黄釉瓷、白釉瓷生产规模庞大,特别是苌庄窑、神垕窑以及钧台窑生产的花釉瓷,独具特色。其中有一种黑釉带乳白色或白色中呈现针状蓝色斑点的花瓷,其胎釉产地、元素构成与装饰釉特征与钧瓷有诸多共同之处,是钧瓷的“先导”,被后世学者称之为“唐钧”。 北宋时期,禹州为北方重要的制瓷业中心之一。各种瓷窑遍布境内各地,窑址达一百多处,瓷器种类众多。钧瓷在城区、神垕、磨街、鸠山、鸿畅、苌庄、浅井等地均有烧造。其中钧台钧窑被后世认定为“宋钧官窑”,钧窑也被后人称之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是钧瓷历史上的第一个鼎盛时期。 金元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各地陶瓷技术的交流及社会变革引起的陶瓷工匠流动,以禹州为中心形成一个庞大的钧窑系。由于窑场扩大,日常生活用品增多,以盘、碗、罐、瓶之类为主,与北宋末年钧台窑烧造的盆、奁、尊、洗等物相比稍显逊色。延至明、清两代,钧窑烧制时断时续,几乎停烧。清末至民国时期,禹县陶瓷工匠在仿钧基础上经反复试验,终将窑变钧瓷烧制成功,但生产规模较小。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5月24日,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古文化遗址及古墓葬之调查发掘暂行办法》令,同年故宫博物院专家陈

万里到禹州进行钧瓷调查。1952年至1954年,地方国营豫兴瓷厂(地方国营禹县瓷厂前身)、禹县神垕第一瓷窑工业生产合作社(禹县钧瓷一厂前身)、禹县神垕第二瓷窑工业生产合作社(禹县钧瓷二厂前身)相继成立,开始研究恢复钧瓷生产。1955年,周恩来曾指示轻工业部抓紧恢复河南禹县钧瓷生产。9月,禹县人民政府、神垕瓷窑一社把老艺人卢广东、卢广文从陕西请回禹县,成立钧瓷生产小组。在禹县技术人员和老艺人的共同努力下,1956年3月烧出第一窑钧瓷,并在广东出口商品展览会上得到好评。 60年代,河南省成立恢复古钧瓷委员会,省、地、县三级联合研究恢复钧瓷。1963年全国手工业合作社和河南省手工业合作社到神垕指导恢复宋朝艺术风格的钧瓷,改建窑炉、研制釉料配方和造型。生产出接近宋代艺术风格的多色釉钧瓷,并小批量生产。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钧瓷生产遭到破坏,只有少量生产,主要靠人工操作,以手拉坯为主,后以注浆成型居多,年产量1万件左右。 70年代,钧瓷制作工艺进一步提高,人工加工原料被机械代替,手搅轮制坯改为机轮制坯,产品质量和检验也进一步规范。各大厂相继建立了实验室,胎釉配方及产品检验有了科学依据。产品造型在继承传统造型上又有创新,以瓶类为主,制造出150厘米高的“蛟龙闹海”等特大型瓶。釉质釉色上出现了新的品种如玉白、宝石红、钧花釉等。创新钧瓷造型近300种,1972年至1974三年中钧瓷产量达40万件。 80年代,中国开始由计划型经济向市场型经济转化,企业之间

钧瓷文化

河南禹州神垕古镇钧瓷旅游项目开发策划书 组办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旅游与会展学院 设计组人员:石优优 编制时间:2016年12月8日 编号:201434005070

序文 设计的目的:钧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瑰宝,是具有千年文化传承的独特瓷种,不仅凝聚着非凡的科技成就和伟大的创新精神,彰显着地域文明的深厚底蕴。禹州是钧瓷的故乡,发展钧瓷文化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人文优势。钧瓷文化内容丰富,内涵生动,传承文化是历史的责任,要更好的通过影坛、论坛、讲坛等平台来提升钧瓷文化,普及大众对钧瓷的了解,带动产业发展,起到惠民的作用,要把钧瓷文化和旅游相结合,在“吃、住、行、游、娱、购”上做文章,拉动经济,搞活产业,通过新媒体、高端媒体进行广泛和全覆盖的宣传。并强调:古镇保护要和旅游规划相结合,慢建设、高端规划,把文化和文物相结合,在老街规划建设上,坚持一点一特色,一户一特色,一院一特色的原则,保持原汁原味的古香古朴,高标准的完成神垕古镇规划建设。 主要构想:神垕镇以钧瓷和古镇出名,具有文化旅游开发的资源基础和市场潜力,但其旅游开发时间晚、起点低,产品体系和空间体系尚未成形。根据文化旅游产品和市场的开发趋势,结合神垕镇钧瓷文化和古镇风貌的实际情况,神垕镇钧瓷文化旅游的市场开发,需做大低端市场,做强高端市场,开发钧瓷文化旅游系列产品,构建老街旅游中心,培育钧瓷文化旅游市场。 设计的主体层次:神垕镇钧瓷文化旅游开发的主体层次为以下四个方面: 1. 钧瓷文化旅游市场定位 2. 钧瓷文化旅游产品开发 3. 构建老街钧瓷文化旅游中心 4. 培育钧瓷文化旅游市场

目录 一、背景分析 1.概况 (1) 2.旅游资源特征 (2) 二、神垕古镇区域优势/劣势 (3) 1.优势 (3) 2.劣势 (4) 三、神垕镇钧瓷文化旅游开发现状 1. 钧瓷文化旅游资源丰富 (5) 2. 钧瓷文化旅游得到初步开发 (5) 3.钧瓷文化旅游得到初步开发 (6) 4. 钧瓷文化旅游空间有待整合 (6) 四、神垕镇钧瓷文化旅游开发构想 1. 钧瓷文化旅游市场定位 (7) 2. 钧瓷文化旅游产品开发 (7) 3. 构建老街钧瓷文化旅游中心 (8) 4. 培育钧瓷文化旅游市场 (8) 五、项目预算 (9) 六、项目进度表 (9) 七、附录 (10)

钧瓷始烧年代之谜

钧瓷始烧年代之谜 钧窑是以禹州钧台窑址而得名的宋元时期瓷窑系。禹州,位于河南省,是钧瓷的故乡,也是钧窑的集中发现地区。钧窑的典型遗址,也在禹州,即钧台窑。据目前的考古调查和 发掘资料,禹州境内已有上百处钧窑遗址,其中多数位于禹州的西部或西南部山区。 钧窑被列为“宋代五大名窑”,钧瓷系瓷器以“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赢 得了人们的长期喜爱;同时,作为“宋代五大名窑”中唯一一个直到明代的文献中才直接 出现记载的瓷系,其身世受到了广大陶瓷考古专家们的热烈讨论和研究。 二、始烧年代 对于钧瓷的始烧年代,目前在学术界有多种认识:一般都认为钧瓷始烧于北宋,此外还 有唐代说、金代说、元代说和明代说。 早在上世纪50年代,陈万里等专家曾提出了钧窑创烧于金代的观点。后来冯先铭先生又认为钧窑创烧于北宋,而不始于金代。20世纪70年代初的发掘主持者赵青云先生,根 据发现的大量钧瓷残片堆积和用钧瓷泥制作的“宣和元宝”钱范分析认为:钧台窑创烧于 北宋初期,盛烧于北宋中、晚期。这一观点被考古界诸多专家所认同。秦大树先生依据神 重镇刘家门窑址的发掘资料,认为钧窑是北宋末期兴起的一个以生产高档瓷器为主的窑场。2005年在中国禹州钧窑学术研讨会上,有些专家再次提出了金代说的观点。亦有部分专家 提出了元末明初,甚至很可能在明洪武至永乐时期或其前后不远阶段的新观点。郭培育先 生在钧台窑址西区发掘后,对不同时期地层的出土文物进行了分析和初步研究,认为这批 钧瓷与70年代发现的钧瓷有所不同,并进而提出了元代说的观点。 (一)北宋有钧说 1、北宋说 关于钧瓷的始烧年代,主流意见认为是北宋,在此基础上,还衍生出钧瓷始烧于唐朝甚至 隋朝两种意见。可以把北宋说、唐代说和隋代说都归之于“北宋有钧说”一类,其核心是北 宋说。关于钧瓷的记载,最早见于明朝文献《宣德鼎彝谱》。明朝文献没有明确指出钧窑的 烧制年代,只是《宣德鼎彝谱》把钧窑与宋代的柴、汝、官、哥、定诸名窑并列,并且放在定窑之前,会让人产生钧窑也是宋代名窑的猜想。清朝文献开始明确指出钧窑始烧年代是北宋,有的还指出是北宋初年。清初孙承泽《砚山斋杂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册872)首次提出“宋钧”概念。约成书于乾隆年间的《南窑笔记》也说钧窑是“北宋钧州所造”。嘉庆年 间的《景德镇陶录》卷六《镇仿古窑考》云:“钧窑,亦宋初所烧,出钧台,钧台宋亦称钧州,即 今河南之禹州也。”晚清和民国著录钧窑的文献,都沿袭此说。晚清陈浏《陶雅》卷上 云:“古窑之存于今世者,在宋曰钧、曰汝、曰定、曰官、曰哥、曰龙泉、曰建。”民国许之衡《饮流斋说瓷》概说第一云:“吾华制瓷可分为三大时期,曰宋,曰明,曰清,宋最有名之窑有五,所谓柴汝官哥定是也,更有钧窑,亦甚可贵,其余各窑则统名之曰小窑”,其说窑第二云:钧窑系“宋初禹州所造。禹州昔号钧台。 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两部重要的陶瓷专著《瓷器概说》和《中国陶瓷史》,这两本书 都继续阐扬钧瓷北宋说。1935年郭葆昌《瓷器概说·历代名窑》云:“北宋名窑最多。定、钧、东、汝、官、龙泉、哥弟诸窑南北互峙,后先辉映。”1936年刊出的吴仁敬、辛安潮《中国陶瓷史》说:“当时(宋代)瓷艺,即精进如斯,故官窑辈出,私窑蜂起,其间出群拔萃最著 名者,有定、汝、官、哥、弟、钧等名窑。” 解放后,钧瓷研究开始走出书斋,进入田野考古阶段。以故宫博物院冯先铭、河南省考古研究所赵青云、禹州市钧瓷研究者晋佩章等为代表的一些专家,大力提倡钧瓷北宋说。1964年,故宫博物院的冯先铭、叶喆民、杜乃松到河南临汝、郏县、禹县进行为期三周的考察。 叶喆民在1964年第8期《文物》杂志发表《河南禹县古窑址调查记略》,说此行“证知钧

《钧瓷》阅读答案

《钧瓷》阅读答案 导读:钧瓷 ⑴中国是瓷器的故乡,而河南是瓷器的原生地。产于禹州的钧瓷以其品种繁多、造型独特、色彩瑰丽而名闻天下,自古以来,就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说法。 ⑵与江西景德镇、广东佛山所产名瓷相比,钧瓷最大的特色就是"窑变"。别的瓷,描云是云,画竹是竹。而钧瓷不然,你想让它是什么,它 a ;你不想让它是什么,它 b 。钧瓷烧制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釉料的配方不同,所用燃料不同,窑内温度不同,窑炉结构、烧制程度不同,都会造成千差万别的结果。有美艳绝伦的,也有根本不成器的。即便同用一种釉,同装一个窑,同烧一种燃料,同样三天出窑,烧出来的钧瓷也是境界各异。"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这些色彩构成了绚丽多彩的世界。钧瓷周身还往往会布满珍珠点、兔丝纹、鱼子纹、蟹爪纹或蚯蚓走泥纹等各不相同的窑变流纹。甲有的像春花烂漫,有的像冬雪裹枝,有的像高山流瀑,有的像繁星满天……这种流纹的变化是无法事先设计的,所以有"钧瓷无对,窑变无双"之说。古人曾用"夕阳紫翠忽成岚"来形容钧瓷釉色灵活、变化多端之美。一个小小的钧瓷窑,简直能烧出缤纷天下。 ⑶钧瓷还有一个神奇之处是"开片"。出窑时,钧瓷会响起一种"噼噼啪啪"的声音。之后,这种声音渐渐趋缓,一般来说,可以断断续续地响几十年。伴着响声,钧瓷釉层下会出现纵横交错的冰裂纹路,

而表面却依旧光洁如镜。这就是钧瓷的"开片"。 ⑷在宋代,钧瓷盛极一时,宋徽宗时,钧瓷艺术几乎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靖康之变"后,酷爱钧瓷的'宋徽宗成为金人的阶下囚。其后改朝换代,时势迭变,钧瓷渐呈式微之势,几欲失传。 ⑸国运兴,陶瓷盛。最近几年,钧瓷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尤其是以液化气为燃料的气烧窑投入使用后,不仅大大降低了烧制的劳动强度,就连"窑变"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十窑九不成" 成了历史。 ⑹但是,这种发展也带来了一个问题:"窑变"的不确定性,恰恰是钧瓷有别于其他类瓷器的地方,也是钧瓷之所以珍贵的地方。现在,乙由于"窑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所以钧瓷的产量迅猛增长。在神垕(地名,在河南禹州),十块八块钱就能买到一件钧瓷。昔日的皇家宝物,如今满街都是。对于这种变化,有人认为,"窑变"的可控性毁了钧瓷,使得钧瓷身价大降,把高雅的艺术品变成了大路货;另一种看法却认为,让昔日的皇家珍品走进寻常百姓家,在普通大众中普及钧瓷,正表明时代的进步,也是钧瓷的幸事,况且,钧瓷的大众化与少量高档钧瓷艺术品的存在并不矛盾。 ⑺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河南省人民政府向香港特区政府赠送的礼品就是一对钧瓷"豫象送宝",这对钧瓷巨制总高1.997米,意寓"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这一永载史册的重要时刻。禹州人说,宋代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所以当时钧瓷鼎盛。现在国家空前兴旺,人民

禹州钧瓷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图1丰富多彩的钧瓷 图2 唐双系罐 河南禹州钧瓷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内容摘要: 本文从河南禹州钧瓷造型语言的特点入手,对河南禹州钧瓷的的造型、色彩、肌理等方面进行比照研究,把河南禹州钧瓷的历史地位、艺术价值、审美价值、制作工艺、时代特征、发展方向等同其它瓷种进行对比,进而对河南禹州钧瓷造型语言的特点和规律进行总结。对于河南禹州钧瓷造型语言的丰富和地方造型艺术设计及审美的提高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钧瓷 造型语言 窑变 肌理 色彩 一、河南禹州钧瓷的历史渊源与时代特征 在我国上百座较为知名的古镇中,有哪一座古镇能够盛产“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国宝钧瓷?是神垕;有哪一座古镇能够牵动四代皇帝,受四次皇封?是神垕;有哪一座古镇能够基本原生态地保存着千百年的街巷、建筑,并一直 保持瓷都的地位?是神垕。 神垕镇历史悠久。早在夏、商时期这里就有人类居住, 从事农耕和冶陶。自唐代出现钧瓷以来,神垕逐步发展成为 中国北方陶瓷中心之一。宋时称神垕店,明代开始称神垕镇, 属鸿畅都,清时属文风里。明清时期流行一首民谣:“进入 神垕山,七里长街观,七十二座窑,烟火遮住天,客商遍地 走,日进斗金钱”,由此可见当时的繁华。 神垕是钧瓷的主产地,因煤、瓷土、釉土资源蕴藏丰富而名闻中原。神垕得天独厚的自然和物质条件,促进了神垕陶瓷生产与商贸经济的发展,加之钧釉开陶瓷铜红釉的先河,更有窑变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之特色,所以有“家有万贯,不抵钧瓷一片”的珍贵价值。 河南禹州钧瓷,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从产生到现在已有 1300多年的历史。它产生于唐朝末年,而到了宋朝达到了历史 发展的最好时期,它产生于河南省禹州市,据考证因夏朝的时 候夏朝国王启在禹州建立钧台举行开国大典而得名。随着时代 的发展,尤其是宋代以后,其文化内涵日益丰富,精神指向也 渐渐明确,再加上造型和烧制技术的不断提高和改进,禹州钧 瓷成为陶瓷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河南禹州钧瓷以铁的氧化物作呈色的釉料配方彻底改 变了过去单纯的青瓷釉色的局面,把铜、铁、磷、锡等多 种元素,分别配釉,一层一层的挂釉,使钧瓷的釉层结构更加复杂。使釉层在光的作用下变得丰富多彩,好像从水中捞出宝石一般颜色浓重凝练。再加上人们在

钧瓷(2005河南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

钧瓷 ⑴中国是瓷器的故乡,而河南是瓷器的原生地。产于禹州的钧瓷以其品种繁多、造型独 特、色彩瑰丽而名闻天下,自古以来,就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件 ..........”的说法。 ⑵与江西景德镇、广东佛山所产名瓷相比,钧瓷最大的特色就是“窑变”。别的瓷,描云是云,画竹是竹。而钧瓷不然,你想让它是什么,它 a ;你不想让它是什么,它 b 。钧瓷烧制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釉料的配方不同,所用燃料不同,窑内温度不同,窑炉结构、烧制程度不同,都会造成千差万别的结果。有美艳绝伦的,也有根本不成器的。即便同用一种釉,同装一个窑,同烧一种燃料,同样三天出窑,烧出来的钧瓷也是境界各异。“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这些色彩构成了绚丽多彩的世界。钧瓷周身还往往会布满珍珠点、兔丝纹、 枝,有的像高山流瀑,有的像繁星满天……这种流纹的变化是无法事先设计的,所以有“钧瓷无对,窑变无双”之说。古人曾用“夕阳紫翠忽成岚”来形容钧瓷釉色灵活、变化多端之美。一个小小的钧瓷窑,简直能烧出缤纷天下。 ⑶钧瓷还有一个神奇之处是“开片”。出窑时,钧瓷会响起一种“噼噼啪啪”的声音。之后,这种声音渐渐趋缓,一般来说,可以断断续续地响几十年。伴着响声,钧瓷釉层下会出现纵横交错的冰裂纹路,而表面却依旧光洁如镜。这就是钧瓷的“开片”。 ⑷在宋代,钧瓷盛极一时,宋徽宗时,钧瓷艺术几乎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靖康之变”后,酷爱钧瓷的宋徽宗成为金人的阶下囚。其后改朝换代,时势迭变,钧瓷渐呈式微之势,几欲失传。 ⑸国运兴,陶瓷盛。最近几年,钧瓷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尤其是以液化气为燃料的 气烧窑投入使用后,不仅大大降低了烧制的劳动强度,就连“窑变”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 ......得到控制,“十窑九不成”成了历史。 ⑹但是,这种发展也带来了一个问题:“窑变”的不确定性,恰恰是钧瓷有别于其他类 所以钧瓷的产量迅猛增长。在神垕(地名,在河南禹州),十块八块钱就能买到一件钧瓷。昔日的皇家宝物,如今满街都是。对于这种变化,有人认为,“窑变”的可控性毁了钧瓷,使得钧瓷身价大降,把高雅的艺术品变成了大路货;另一种看法却认为,让昔日的皇家珍品走进寻常百姓家,在普通大众中普及钧瓷,正表明时代的进步,也是钧瓷的幸事,况且,钧瓷的大众化与少量高档钧瓷艺术品的存在并不矛盾。 ⑺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河南省人民政府向香港特区政府赠送的礼品就是一对钧瓷“豫象送宝”,这对钧瓷巨制总高1.997米,意寓“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这一永载史册的重要时刻。禹州人说,宋代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所以当时钧瓷鼎盛。现在国家空前兴旺,人民安居乐业,钧瓷再度辉煌已经为期不远。 15.第⑴段引用“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件”意在说明什么?从全文看,钧瓷与其他瓷器相比最突出的两个特点是什么? 16.根据上下文推断,在第⑵段a、b两处写上恰当的语句。 17.钧窑“窑变”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8 析。

中国钧瓷

中国钧瓷 内容摘要钧瓷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以独特的窑变艺术而著称于世,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和“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美誉。是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独有的国宝瓷器,凭借其古朴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复杂的配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湖光山色、云霞雾霭、人兽花鸟虫鱼等变化无穷的图形色彩和奇妙韵味,被誉为中国“五大名瓷”之首。新中国成立后,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怀下,钧瓷的恢复烧制工作开始,钧瓷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钧瓷生产工艺与水平都得到了划时代的提升,不断的作为国礼现身世界。 关键词钧瓷;钧窑;禹州市;釉色;文化艺术 历史 钧瓷始创唐代,兴盛于宋代,宋徽宗时被定为御用珍品,因朝廷命民间优秀工匠在禹州城内“古钧台”附近设官窑烧造宫廷用瓷,故名“钧瓷”。唐代,禹州城北门里建禹王庙,庙前立山门台基,命名“钧台”,此后附近相继设窑烧造瓷器,因地名“钧台窑”,或谓其产品曰“钧瓷”。 宋以后,禹州渐成钧瓷的中心,在发现的百余处钧瓷窑址中,无论是烧造规模或产品质量,钧台窑均为禹州诸窑之冠。钧瓷至宋代达到鼎盛阶段,成为当时的五大名窑之一,与汝、官、哥、定窑并驾齐驱。由于钧瓷盛名一时,宋室南迁后,钧瓷又得以复苏。金元时期,北方各窑仍竞相仿制。元代,北方钧瓷逐渐趋于衰落,而江南地区仿 钧瓷又悄然兴起,蔚然成风。特别是一些著名的产瓷区,如浙江金华铁店窑、江西吉安吉州窑,在南宋至元代就烧制出了光彩夺目的窑变釉,江西景德镇烧制的铜红釉,其呈色原理显然与宋钧铜红釉一脉相承,甚至成为明清时期宝石红、霁红、郎窑红、美人醉等釉色品种的滥觞。明清时期,江苏宜兴、广东石湾和江西景德镇等地烧制低温釉艺术陶瓷,都是在

五大名窑主要特点与代表作品

我国宋代五大名窑 如果说元青花是一统江山君临天下,明青花是各领风骚火光炸天,那么宋瓷,就是高山仰止卓越千古。中国的陶瓷艺术发展到宋代已经达到了历史上举世公认的顶峰。宋瓷创造了华夏两千年文明历史上一个不可跨越的高度,从思想内核,工艺技巧到艺术形式无不臻至化境,不乏“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倔傲与空茫,可谓高山仰止。宋瓷艺术以其端庄典雅,清新质朴,含蓄隽永的美学特征著称于世,与唐瓷的恢宏富丽,恣纵豪放形成鲜明的对照。 众所周知,宋代五大名窑,分别为:汝、官、哥、均、定。中国五大名窑是正式开创了烧制的实用器皿与观赏器皿的“瓷器”时代,事实上,在宋朝以前我国的烧制实用器皿与观赏器皿绝大多数都是陶器,是不同的种类,所以说,五大名窑的到来是真正意义上的瓷器时代的到来。 今天给壶友们分享一下,宋代五大名窑的各自工艺和作品特点,希望大家不惜赐教,共同探讨!

1、宋瓷之冠:汝窑 汝窑,创烧于北宋晚期,因其窑址在汝州境内(今河南临汝、宝丰一带),故名。汝窑以烧制青瓷闻名,有天青、豆青、粉青诸品。 汝窑的青瓷,釉中含有玛瑙,色泽青翠华滋,釉汁肥润莹亮,具有“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芝麻支钉釉满足”的特点。釉色随光变幻,犹如“雨过天晴云破处”之美妙,温润古朴。器表呈蝉翼纹细小开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称。宋、元、明、清以来,宫廷汝瓷用器,内库所藏,视若珍宝、与商彝周鼎比贵。被称之为“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被历代称颂,有“名瓷之首”,“宋瓷之冠”美誉。 北宋末年,金兵入侵,宋室南迁,由于长期兵灾战祸,汝窑被毁,技艺失传。汝窑开窑时间前后只有二十年,由于烧造时间短暂,传世亦不多,在南宋时汝窑瓷器已经非常稀有。流传到至今的真品已知的不足70件珍贵非常。

钧瓷文化发展现状及思考

钧瓷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思考 许昌工商管理学校孙慧菊 461000 一、钧瓷文化的发源地 钧瓷起源于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那里地处山区自然资源丰富,有“南山煤,西山釉,东山瓷土处处有”之传说。 “垕”字可以说是一个传奇,自它诞生之日起,就被禹州的千年古镇——神垕所独有。《新华字典》这样解释:“垕,神垕,地名,在河南省。” 神垕镇位于禹州市西南30公里处,是驰名中外的钧瓷文化发祥地,是具有典型区域特色的历史文化名镇,因窑火千年不衰而被誉为中国唯一“活着的古镇”。历史上,神垕曾因陶瓷而兴盛、钧瓷御用的同时,垕字也被古代帝王四次皇封。 小故事:神垕四次受皇封 唐玄宗时期,有次出游路过肖河南岸,只见烟火冲天,尘雾弥漫,烟尘向北吹至一座神庙,神像也被薰黑了,于是问地方官:“烟火薰到神前,侵犯神灵,为何不把窑搬至神后呢?”皇上金口玉言,于是地方官就将窑迁到了肖河北岸,自此就有了“神后(垕)”地名。这是“垕”字首次受皇封。 宋徽宗时期,有钧瓷贡品进朝,徽宗爱不释手,连夸“绝妙珍品”,当即提御笔在“后”字上加了一个“土”字,并称“神后出此珍宝,应以土为上”。这是“垕”字第二次受皇封。 到了南宋高宗皇帝登基,又有钧瓷贡品进朝。高宗皇帝看

到“神后(上土下后)”两字,极为不悦,心说:“怎麽能把土压在头上呢?”于是提笔划去“后(上土下后)”上的土,又在后字下面添上一个土字,这就变成如今的“神垕”了。这是“垕”字第三次受皇封。 到了清朝,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又有神垕钧瓷贡品进朝。李莲英为讨好主子,在一旁述说了历代关于“垕”字的演变。太后评曰:“把土托在头上,以土压人不妥;能烧制如此珍宝的土踩在脚下也太可惜,还是象我这样,把它拿在手里为好。”李莲英拍手称妙,连忙照着慈禧手持宝瓷的姿势写出一个“垢”字,慈禧一见神会其意,喜笑颜开。于是“神垢”也就成为第四次皇封懿旨了。只是,光绪皇帝得知此事后,觉的无聊之至。圬垢的“垢”字怎能应用于此呢?由于光绪皇帝的抵制,辞海上的“垕”字才没有修改。 神者,神灵也;垕者,后土也。“神垕”即神灵佑护之地。 神垕是钧瓷的产地,钧瓷是神垕的符号。 钧瓷因神垕而神奇妙绝,神垕因钧瓷而享誉世界。 神垕自然资源蕴藏丰富,有“南山煤,西山釉,东山瓷土处处有”之说。生产实践证明,如果离开这些条件,钧瓷在任何地方都不会真正烧制成功。历史上,神垕就因钧陶瓷生产而兴盛了上千年。明清时民谣曰:“进入神垕山,七里长街观,七十二座窑,烟火遮住天,客商遍地走,日进斗金钱。”就是当时繁华盛景的真实写照。

钧瓷知识简版

钧瓷基础知识 什么是陶 陶器是指胎体烧结程度差,结构不致密,断面粗糙而无光泽,机械强度较低,吸水率大,敲击时声音沉浊的制品。 什么是瓷 (2)瓷器的瓷胎已烧结,基本不吸水,胎体致密坚硬,釉层透明有光泽,无剥釉现象。 陶器和瓷器的主要差别 (1)原料不同。陶器:就地获取的易熔黏土,即陶土。瓷器:耐火度较高的黏土,即瓷土。 (2)烧成温度不同。陶器:一般为850°-1150°;瓷器:一般为1250°-1380°。 为什么说钧瓷属青瓷系列 1、青瓷是母亲瓷。在宋代以前,青瓷是我国陶瓷生产中的主流,各地名窑基本都以烧青瓷为主。所有的釉色瓷都是在青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从钧瓷胎釉所用原料和工艺方法来比较,人们都能看到青瓷的身影。早期的宋钧釉色就是以蛋白石光泽的青釉为基调,以氧化铁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中焙烧,呈现出天青、天蓝、月白、葱翠青等色彩。 颜色釉瓷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青瓷的出现,是窑工们在制瓷的原料中发现了铁元素的存在。在相同的烧制气氛下,随着铁元素的增加或减少,就会出现黒釉和白釉。钧窑成功创烧的铜红釉,被认为是中国制瓷史上的里程碑。景德镇至明代逐渐成为闻名全国的制瓷中心,以集大成的方式,将中国的色釉瓷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瓷器的颜色是由什么决定的 决定瓷器颜色的因素非常复杂,不同的胎、釉原料、烧成温度、烧成时间、烧成气氛等都会影响瓷器的色泽。 钧瓷之名因何而来,为什么是因古钧台而非钧州得名 从现有可查的资料来看,钧瓷之名最早出现在明代。出自明宣德三年(1428年)吕震等人编撰《宣德鼎彝谱》。钧窑是由明人命名的,明以后沿用此名。钧窑所产之瓷就是钧瓷。禹州夏有古钧台,钧瓷之名由此来。 钧台之名因何而来,其大致位置在哪里 夏启把庆祝建国的地方叫做钧台,是把钧台看做与钧天(天帝居住的地方,天的中央)相对应的地方,是地的中心。现存的禹州古钧台遗址始建于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在禹州市老城区内,禹州市一高南大门东侧。真正的钧台究竟建在哪里,至今还是个谜。 何谓宋代五大名窑 钧、汝、官、哥、定。五大名窑一词的出现,最早源自明宣德吕震编撰的《宣德鼎彝谱》一书。 钧窑与其他四大名窑的最大不同点是什么 最大的不同,是在釉中加入了铜元素,创造性地烧出了五彩斑斓的窑变紫红色釉,开了铜红釉之先河。

现当代钧瓷工艺特点解析

现当代钧瓷工艺特点解析 陈航宇 (景德镇陶瓷学院江西景德镇 333403) 古钧瓷有着一千三百多年的辉煌历史,中间也曾经历过停烧、断烧的衰落时期,而新中国成立以后的钧瓷迎来了它的复苏期。在生产合作社和国营瓷厂的全新经营模式下,现代钧瓷又呈现出哪些新的特征,本文将对此展开论述。 一、20世纪50—60年代 20世纪40年代末时局又开始动荡,使得刚恢复生产的钧瓷不得不处于停滞状态。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952-1954年,河南省禹县神垕瓷窑工业生产合作社(禹县钧瓷工艺美术一厂前身)、河南省禹县神垕第二瓷窑工业生产合作社(禹县钧瓷工艺美术二厂前身)、河南省地方国营豫兴瓷厂(地方国营禹县瓷厂前身)在当时浓郁的大生产大建设气氛下相继成立,并开始逐步恢复钧瓷的生产。此时期主要以煤炭窑炉用氧化气氛烧制或在日用瓷大窑内搭烧,甚至在100立方米的大窑内烧制,主要为青、蓝釉钧瓷,产量较大。同时,也用卢钧小窑或在1-6立方米窑炉用还原焰气氛烧制少量卢钧并带有试验性地烧制红紫色钧瓷,产量极少。通过改建窑炉、研制釉料配方、仿制造型等,成功生产出接近宋钧官窑风格的多种色釉钧瓷,并进行了小批量的生产。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钧瓷被视为封建迷信,一些带龙、凤造型或耳饰的钧瓷被砸碎,代之以反映“文化大革命”内容的器形及装饰。这一时期的钧瓷生产主要靠手工制作,其中50年代中期的时候还有少量青、蓝釉的花盆、观音瓶、穿带瓶、寿桃等出口外销。 釉质方面,50年代钧瓷处于恢复时期,制作工艺尚不稳定,釉层厚薄不一,薄釉较多,乳光感稍差。在日用瓷大窑内搭烧的钧瓷釉面光滑润泽,棕眼极少或无棕眼。60年代钧瓷釉层较厚,釉面光滑莹润,乳光感强、立体感较好,釉层中流纹明显可见。釉色可分为三类:(1)、50年代钧瓷釉色多为天青、天蓝、月白及天青、天蓝釉带红或紫斑,因这种斑块为铬锡红料点抹而成,发色呆滞。也有少量麦叶绿、孔雀绿、瓜皮绿釉器物。(2)、50年代曾生产过少量卢钧,与清晚期及民国时期的卢钧风格类似,窑变色彩丰富。(3)、60年代生产的钧瓷釉色已由过去单色类釉为主发展为多色类釉,主要釉色有天青、天蓝、月白、鱼肚白、胭脂红、鸡血红、朱砂红、玫瑰红、玫瑰紫等,釉色沉稳、古朴厚重,是钧瓷恢复烧制成功的重要标志。 二、20世纪70年代 继60年代恢复研制多种色釉钧瓷成功后,钧瓷的制作工艺得到了进一步的

钧瓷历史及其发展的调研报告

许昌学院赴禹州大宋官窑有限公司钧瓷历史发展与材料釉色调研暑期社会实践调研队 【调研单位】许昌学院赴禹州大宋官窑有限公司钧瓷历史发展与材料釉色调研暑期社会实践调研队 【调研指导老师】:朱聪旭、于笑寒 【调研参与人员】:胡尔康、贺钰博、张磊磊、李闪、宋焱、李凯阳、代亚威、卢强、豆保平、王朋飞、李秋兰、闫影影、周梦丹、甘家辉、刘闯、杨哲、罗美琴、陈军奇 【调研主题】:调查研究禹州神垕镇钧瓷的历史及其发展状况 一、调研背景:禹州神垕素有“钧都”之称,禹州的钧瓷,是我国五大名瓷之一,以其“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变幻而著称。钧瓷之名,得之于禹州历史上曾经是我国第一个奴隶王朝——夏朝的都城,大禹之子启曾在这里的钧台宴会天下诸侯,举行盛大的开国典礼。由此而得名的钧瓷,它始于唐,盛于宋,又经历了元、明、清直到今天,在这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它始终闪耀着绚丽夺目的光彩,为世人所青睐,特别是宋代以来,钧瓷一直被皇家定为御用珍品,只能皇家使用,不许民间收藏,享有“黄金有价钧无价”之盛誉,“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一片”、“雅堂无钧瓷,不可自夸富”,钧瓷其观赏价值之高,艺术魅力之大,征服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 钧瓷之所以名贵,首先在于其禹州神垕境内特有的土质、水源和气候。这里既有秉乘天地之灵气的大龙山、风翅山特有孔雀岩、豆腐石、玛瑙岩、虎皮绿的名贵矿石和独特的土质,又有含自然之精华的特有的颖河水配料,再加上暖温带季风型气候,日照充足,四季分明。这样矿藏丰富的土质,由寒风的冰冻,春暖的软化,夏日的暴晒,秋雨的浸润,就形成了禹州境内独特的烧制钧瓷的独特资源。自成五色瓷土,十色釉药,所烧制的钧瓷胎质精纯,坚实细腻,釉色浑然天成,乳光晶莹,绚丽多彩,相映生辉,极富诗情画意。其次是它的“窑变无双,钧瓷无对”。谁拥有任意一件钧瓷,谁就拥有了世界上空前绝后的“唯一”。其三是钧瓷那似琴如玲的开片声,拌似纵横交错的冰裂纹络使其莹润釉质更加透活欲滴。其四是它的烧制“十窑九不成”。

瓷器在线--那些赞美钧瓷的诗歌欣赏

那些赞美钧瓷的诗歌,欣赏!/瓷器在线 摘要:诗言志,歌咏钧瓷者可谓作者众多。是内涵丰富、品位高雅的钧瓷窑变艺术给了文人诗客的创作灵感,而诗人们又用生花的妙笔,锦绣的诗篇使钧瓷艺术得以升华,焕发出绚丽的光彩,诗因瓷成,瓷借诗美。 钧瓷艺术,为历代文人雅士所喜爱,众多的诗人墨客用他们传神的笔墨,吟咏钧瓷,创作了浩如烟海的华丽诗篇,流传于世,成了光辉灿烂的钧瓷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 晕如雨后霁霞红,出火还加微炙工。 世上朱砂非所拟,西方宝石致难同。 ——乾隆《赏钧红》 平心而论,乾隆的诗才实在不敢恭维,但作为一国之君,他那种对钧瓷艺术的热爱,溢于言表,让人感动。 午后的阳光映入,照亮陈列钧瓷工艺奇迹。 眼见一件件珍品,想起瓷工, 满怀热情,心手并用,使宋代的荣耀再生。 钧瓷的精臻善,令人叹为观止。 ——新西兰人路易.艾黎《钧瓷展览》

一个外国人,对中国民族传统钧瓷文化的那种痴迷,那种一往情深,用诗表现得淋漓尽致,也让人动容。 出窑一幅元人画,落叶寒林返暮鸦。 晚霭微茫谭影静,残阳一抹淡流霞。 ——姚雪垠《寒鸦归林》,歌咏钧瓷挂盘山水小品 文笔意境俱佳,与钧盘相映生辉,相得益彰,在钧瓷界有很大影响。 中华精魂瓷为先,国之瑰宝见钧窑, 历经唐宋元明清,千年流韵窑变妙, 神山垕土孕金堂,世代能工夺天巧, 华夏文化星璀璨,民族经典领风骚。 ——人大教授李海彬《金堂钧窑赋》 千古绝唱星航钧,中华瑰宝民族魂, 窑变艺术瓷中冠,浑然天成万象新。 ——老书法家沈鹏《为星航钧窑题》 老书法家直抒胸臆,把对钧瓷艺术的热爱、倾慕,寄情于这首七言绝句之中,不愧是大家手笔。 神垕钧窑真奇异,巧匠陶钧尤精致, 开窑光彩惊奇器,铜色如朱青如玉。 ——画家许麟庐 文笔质朴无华,亦不失清新秀丽,可见丹青的才情意趣。 咏钧瓷的诗歌比比皆是,将钧与其它瓷种相比者亦有之: 越瓷自古如冰玉,更喜钧窑夺化工; 绝色争夸玫瑰紫,嘉名偏爱海棠红。 ——邓白《为钧瓷题诗四首之一》

禹州市钧瓷行业概览

禹州市钧陶瓷行业发展概览 禹州陶瓷生产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早在四五千年前就有成熟的彩陶生产。禹境颍河两岸密集分布着龙池、下毋、连楼、冀寨、瓦店、董庄、吴湾、王山、崔庄、阎寨等包含有河南龙山文化至二里头文化早期遗存的十多处遗址,每处遗址的陶器遗存都比较丰富,出土的陶器主要有罐形鼎、大圈足盘、大口深腹罐、瓮、斝、钵、绳纹高足鼎、附加堆纹缸、澄滤器、敞口盆等。这些陶器造型雅致美观,工艺精细考究,不少器皿为当时贵族使用,且不少器型为祭祀用品,其生产、制造的整体水平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经过漫长的岁月和不断创造,在陶器的基础上,禹州人又采用瓷土作原料烧造出瓷器。1988年禹州市文物管理所在郭连乡岗胡村西晋墓葬中发掘出早期青瓷残器。后又在三峰山南麓杨庄村西晋墓葬中发掘出两件完整的青瓷罐。随着我国古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制瓷工艺技术的不断改进与提高,到了唐代,禹州的陶瓷业发展更加迅速,不仅窑场增多,而且瓷器质量提高,釉色品种也显著增多,在河南乃至全国占重要地位。禹境已发现唐代古窑址16处,其中苌庄乡13处,神垕镇2处,城区1处。 苌庄唐代瓷窑群的分布范围和密集程度,比河南省内已发现的同期瓷窑址都要大,为河南已发现最大的唐代瓷窑群。尤其是13处窑址中11处都发现了唐花釉瓷。据调查,苌庄瓷窑群13处古瓷遗址分布在南北长约7公里,东西宽约4公里,近3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磨

河、龙潭河两岸和两河中间的丘陵地带。磨河两岸自南向北依次有上磨河、苌庄村、柏村、下王沟、玩花台窑址,中间丘陵地带自南向北有李沟、后庄、上王沟窑址,龙潭河两岸自南向北有孙河、西尹湾、缸瓷窑、上仙庙、老观岩窑址。 神垕下白峪唐代花瓷遗址是禹境发现最早且唯一经过科学发掘的窑址。窑场面积约3000平方米,窑址出土大量花瓷器残片、窑具、炉灰等。发掘报告认为:花釉瓷器是中晚唐时期出现的新的制瓷工艺,也是下白峪窑址最重要的特点,而且自始至终持续生产。创烧时间大体在唐天宝年间,下限应在晚唐时期较早的阶段,最晚也不会晚到五代时期。其生产的花釉瓷器是窑场中的精品器物,行销范围较广,在平顶山市、堰师等有一定距离的地点发现了花瓷,陕西西安还出土过花釉腰鼓。下白峪窑产品的主要销售对象是广大的平民,像下白峪这样的窑场在晚唐时期的广泛出现,是瓷器手工业工艺、技术成熟,瓷器产品从主要而向上层贵族变为广大民众普遍使用的一种日用器具的重要体现。 花瓷之中有些器物,在黑釉、褐釉、茶叶末釉上,施以呈色不同的釉料,经高温烧制而泛现出灰蓝、乳白色的大块彩班,或蓝、白、绿、灰相间的流纹,形态各异为化万千,突破了单色釉的局面,发展为多样装饰,和宋代钧釉有相似之处,陶瓷史学界称之谓“唐钧”。有学者认为,唐代花瓷的出现,为钧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钧瓷在北宋成为五大名窑之一是与唐钧的先导作用密不可分的。 五代后周时期,柴窑名冠天下。《陶说》载:“后周柴窑,柴世

媒体新常态下河南钧瓷文化的对外传播与形象构建

一、绪论 河南钧瓷作为五大名窑之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及文化内涵。河南钧瓷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是与世界各国交流的一个重要媒介,钧瓷不断作为国礼出现在世界各国人民的视野之中。 然而,文化的传播发展与媒介息息相关,媒体的发展影响着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互联网的普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社交媒体的发展,媒体融合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媒体的文化传播方式和手段,由此出现了媒体的新常态,改变着人们对文化的接受方式和认知结构。当前我国媒介正经历着史无前例的变化,各种新型媒介应运而生,顺应时代发展,形成一种新模式,即“媒体新常态”。 在媒体新常态下,人们对互联网及媒体的依赖度越来越高,文化的交流,发展与传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河南钧瓷文化作为中原文化以及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力和号召力受到传播媒介的深刻影响,媒体新常态的出现对河南钧瓷文化的对外传播与形象构建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因此,如何帮助河南钧瓷文化顺应媒体新常态,抓住当今网络和新媒体的发展大趋势,有效地进行对外传播,构建河南钧瓷文化的良好形象,成为一项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河南钧瓷文化在对外传播和形象构建中的问题 新闻传媒也称大众传媒,是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信息传播工具的总称。施拉姆认为,“媒介就是插入传播过程之中,用以扩大并延伸信息的工具。”[1:23]新闻媒体是信息传播的媒介和载体,在文化传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文化传播的效果。河南钧瓷文化发源于河南禹州,其对外传播深受媒体的影响。2003年,许昌日报社总编辑李争鸣提出:“虽然钧瓷作为中国的文化名片,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但钧瓷却离现代人的生活有着相当的距离。除了少数专家学者外,很少人了解钧瓷特殊的制作工艺,更难以理解钧瓷蕴含的深厚内涵。”[2]很多青少年不知钧瓷为何物,大多数人也只是单纯欣赏其造型和花纹样式。为了探究河南钧瓷文化发的传播情况,笔者调查了1573个与钧瓷相关的传播媒介,并得出图1: 分析图1可以看出,河南钧瓷文化在对外传播和形象构建中出现了忽视媒体新常态,传播媒介单一的问题:其一,钧瓷文化的传播过于依赖传统的传播媒介,而忽视了新媒体(基于网络技术并有别于传统媒体的传播媒介)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图1中比例最大的媒介类型是报纸,其份额为78.89%,其次为视频和图书,比例分别为8.13%,7.43%,这三种传播媒介都属于传统媒体,而微信公众号,微博用户的比例较小,数量分别为4.51%,1.04%,他们都属于新媒体的范畴。因此,钧瓷文化的传播忽视了新媒体的作用。其二,钧瓷文化的传播大部分依赖于国内媒体。因此,钧瓷文化的传播媒介过于单一,过于依赖传统媒体和国内媒体,没有顺应媒体新常态,这会阻碍河南钧瓷文化的对外传播与形象构建。 三、适应媒体新常态,促进河南钧瓷文化对外传播 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经济社会已经离不开互联网,形成媒体新常态的局面,为顺应当今媒体新常态,促进钧瓷文化的对外传播与形象构建,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解决钧瓷文化传播过程中出现的传播媒介单一,媒体新常态被忽视的问题:其一,利用互联网,拓宽受众渠道;其二,利用媒体融合,拓宽传播途径。 (一)利用互联网,拓宽受众渠道 “互联网+”首次提出是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3月5日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指“以互联网为主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散、应用与深度融合的过程。”[3:32-38]“互联网+行动计划”对于传媒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是一个新的引擎,意味着传统媒体的转型,是 媒体新常态下河南钧瓷文化的对外传播与形象构建 ◇李安娜 李婧文 【城市文化研究】 108

宋代钧瓷赏析

摘要 钧瓷始创唐代,兴盛于宋,宋徽宗定其为御用珍品,因朝廷命民间优秀工匠在禹州城内“古钧台”附近设官窑烧造宫廷用瓷,故名“钧瓷”。据文献记载:夏启曾在今城南15华里的钧台坡宣誓即位,故有“夏启有钧台之享”的传说,并以“父传子,家天下”而著称。宋以后,禹州渐成钧瓷的中心,在发现的百余处钧瓷窑址中,无论是烧造规模或产品质量,钧台窑均为禹州诸窑之冠。 钧瓷至宋代达到鼎盛阶段,成为当时的五大名窑之一,与汝、官、哥、定窑并驾齐驱。金元时期,北方各窑仍竞相仿制。元代,北方钧瓷逐渐趋于衰落,而江南地区仿钧瓷又悄然兴起,蔚然成风。特别是一些著名的产瓷区,如浙江金华铁店窑、江西吉安吉州窑,在南宋至元代就烧制出了光彩夺目的窑变釉,江西景德镇烧制的铜红釉,其呈色原理显然与宋钧铜红釉一脉相承,甚至成为明清时期宝石红、霁红、郎窑红、美人醉等釉色品种的滥觞。明清时期,江苏宜兴、广东石湾和江西景德镇等地烧制低温釉艺术陶瓷,都是在钧瓷的影响下生产的新品种,不仅吸收了钧瓷工艺的优秀传统,而且又有所创新。 关键词 钧瓷赏析历史发展 前言 钧瓷,始于唐,盛于宋,直到今天,它仍旧闪耀着绚丽夺目的光彩,为世人所青睐。古往今来,钧瓷以它独具的“神、奇、妙、绝”吸引了无数中外各界人士纷至沓来,观光玩赏。它有着“雅堂无钧瓷,不可自夸富”的美誉,书画家韩美林更是誉之为“中华之魂”。如今,这旧时皇宫御用的钧瓷,已成为豪门巨贾和鉴赏收藏家门争相收购和馈赠贵宾的高档礼物。更是

多次作为中央领导人的出国礼品,渐渐成为陶瓷界收藏的热点。 论述部分 钧瓷简介 钧瓷是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独有的国宝瓷器,是中国历史上的名窑奇珍,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它始于唐盛于宋,是汉族传统陶瓷烧制工艺的稀世珍品,是宋、元、明、清四朝宝瓷。钧瓷以独特的窑变艺术而著称于世,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和“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美誉。钧瓷备受世人喜爱,驰名中外,主要原因是釉色绮丽多变而产生的艺术魅力,具有强烈的视觉美感。其造型古朴、工艺精湛、配釉复杂,有着湖光山色、云霞雾霭、人兽花鸟虫鱼等变化无穷的图形色彩和奇妙的韵味。其独特的窑变工艺与其他瓷器截然不同。她不采用绘画、雕刻等表现手法,而是靠严格地控制瓷胎和釉料的化学成分,通过烧制过程中温度、冷却等因素,使瓷器表面的釉料涂层的颜色和花纹千变万化,产生“窑变无双”,“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效果。因而颇受青睐,身价不菲。 北宋徽宗时期,钧瓷发展到了鼎盛。徽宗下令设立了专门为皇宫烧制珍品的“官窑”,并把钧瓷列入皇室的“御用珍品”,规定民间不得使用。史料记载,每年皇室要从官窑精选三十六件珍品,对于剩余的产品要全部打烂,分别深埋于五个大坑之中,防止有人把打烂的瓷器碎片重新恢复。而负责此项工作的是朝廷的四品大员。由此足以见得宋徽宗对钧瓷的钟爱。也正是因为此,便有了“莫道世间黄金贵,不如钧瓷一把泥”、“雅堂无钧,不可自夸富”之说。 为了做出更加精美的瓷器,工匠们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创造性地建造了结构合理、性能优良的双乳状火膛柴烧窑炉。这种窑炉火网面积大,能使柴质快速燃烧,升温迅速,火苗柔和,窑内温度分布均匀,有利于窑变效果的形成。钧瓷的烧制使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在还

《钧瓷》阅读题答案

《钧瓷》阅读题答案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9分,每小题3分 钧瓷周冉位列五大名窑的钧瓷,是北宋时出现的一种最特殊的青瓷,历来以“釉具五色,艳丽绝伦”著称。民间“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这种说法,就表明了钧瓷的珍贵。传世的宋代钧瓷绝大部分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和北京故宫博物院,民间流传极少。传世钧瓷也称为陈设钧瓷,多为花盆和花盆托等,颜色多种多样,这些色彩的形成不是人为可控的,而是一种天赐偶得的美丽,这也是钧瓷最独特之处。 明代晚期至民国时期文献所指钧瓷,除了被现代研究者称作“官钧”以外,还被称作“陈设类钧瓷”或“数码钧瓷”,以免与其他盆、碗、瓶、壶等造型的所谓民钧类钧瓷相混淆。 钧瓷是以其产地命名的,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具体产地并不明确。20世纪70年代,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文物部门配合基建工程,对禹州境内的钧台和八卦洞窑址展开考古钻探和重点发掘,出土的出戟尊、各式花盆及花盆托等器物残片,与传世品能够相互印证,从而为陈设类钧瓷找到了具体烧造地点,在时间上也相互印证。宋徽宗时,曾在钧台附近建立官窑。考古发现,这种被官家垄断烧造的窑口在古代钧州星罗棋布,一千四百多平方公里的面积上,分布着一百四十多处。靖康之变后,宋室南迁,钧瓷艺人纷纷弃窑逃亡。明万历时忌讳皇帝朱翊钧的名讳,钧州改称禹州。钧瓷烧造也改为民间小规模生产,不成气候。 古书记载钧窑烧制“共计一坯功,过手七十二”,也就是说一件钧瓷从采料、粉碎到设计、注浆、修刻、旋坯、对接、上釉等要经过七十多道工序,作品是否成功不仅跟泥料、釉料、炉温等有关系,还受季节、气候、风向等因素的影响。一件钧瓷在烧制过程中很难控制花色,出窑后的形态无人可以预测,所以历来有钧瓷“十窑九不成”的说法。 钧瓷曾被宋代宫廷垄断,专门派官员监办,工艺严格,对成品的挑选苛刻,不合格者就地打碎,民间只闻其名不见其物,工艺失传。说钧瓷无价,更重要的是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无论在造型、纹路、釉色上,钧瓷都出类拔萃,其中以官钧为精品代表。官钧,即宫廷的陈设用瓷,以出戟尊和花盆为绝大多数造型。 钧瓷出戟尊是典型的仿古造型,全世界仅存10件,存世钧瓷更多以花盆和花盆托造型示人。花盆是宋钧瓷的代表作品,数量在北宋宫廷用瓷中占绝大多数,器物的造型也多种多样,有形同倒置钟形的仰钟式花盆,有线条优美的莲花式花盆,还有体态丰满的渣斗式花盆……这些花盆形态各异,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口沿部都有一个平沿的枚口,有明显的深浅两道边,这主要是为上釉考虑,也成了钧窑花盆的一大特点。生产如此众多的单一品种,在宋代其他各窑中实属罕见,这应该与宋徽宗时建造艮岳山有关。 徽宗时曾在皇宫内城东北部人工堆起一座高山,名为艮岳。钧窑烧制的各式花盆,很可能就是为艮岳山中放置花木所用。1125年金人攻入汴京,艮岳山随之遭到破坏。这批宫廷瓷器后来被清代盛世的几位皇帝集纳收藏,成为宫廷古物,清末曾随其他大内珍品进入古物陈列所,抗战时期经历文物南迁,部分回到北京故宫博物院,其他则横跨海峡成为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藏品。 (节选自《国家人文历史》2013年24期,有删减)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