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幼儿园名词解释

幼儿园名词解释

幼儿园名词解释
幼儿园名词解释

第一章学前教育学和学前教育

1、学前教育学:是专门研究学前教育现象,揭示学前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P2

2、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所要研究的现象或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和评价的一种方法。P3

3、实验法:是教师根据研究目的对某些条件加以控制,有计划地改变某种教育因素,从而考察该因素与随之产生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P4

4、个案研究法:是教师利用观察法、调查法、作品分析法等方法对班级个别儿童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以揭示儿童发展普遍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P4

5、行为研究:是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与研究者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应用,从而达到解决问题、改变社会行为目的的研究方法。P5

6、学前教育:是对胎儿至进入小学前的儿童所进行的教育、组织的活动和施加的影响。它的教育对象包括胎儿、婴儿(0~3岁)、幼儿(3~6、7岁)。P6

7、托儿所:是指用于专门照顾和培养婴幼儿生活能力的地方,也指公共场所中因父母不在而由受过训练的服务人员临时照顾孩子们的房间或地方。P7

8、学前教育的基础性的体现: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终身教育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成个体早期的全面健康发展、巩固和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与效益、提升国民素质、缩小城乡差距、促进教育和社会公平具有重要价值,这是学前教育基础性的体现。P8

9、公共产品:是指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的产品。P9

第二章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10、《母育学校》:是由夸美纽斯所著,这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学前教育的专著,集中体现了夸美纽斯的学前教育思想。夸美纽斯认为学前教育应该在家庭中进行,家庭就是母育学校,母亲就是母育学校的教师。

11、“恩物”:是福禄贝尔为了更好地引导幼儿认识自然、扩大知识和发展能力,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创制了一套供他们使用的活动玩具,称之为“恩物”。

12、保教结合的原则:也称保教合一或保教并重,指对幼儿保育和教育要给予同等的重视,并使两者相互配合。

13、整个教学法:是指陈鹤琴先生提出的幼儿园课程观点。他批评当时小学和幼儿园的分科教学法,强调以幼儿经验、身心发展特点和社会发展需要作为选择教材的标准;反对实施分科教学,提倡综合的单元教学,以社会自然为中心、主张游戏式的综合性教学方法。

第三章学前教育

14、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15、学前管理体制:主要指的是学校内部行政权力主体的构成、各级行政权力主体之间管理权限的划分制度。

16、托儿所:是指3岁前儿童的集体保教机构,必须贯彻实行以保为主、保教并重的方针,为把儿童培育成体格健壮、品德良好、智力发达的下一代打下基础。《条例》指出

17、幼儿园:是对3周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规程》指出

18、学前班:是对学龄前儿童进行教育的一种组织形式。在现阶段,它是农村发展学前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城市,它是幼儿园数量不足的一种辅助形式。《意见》指出

19、“学前全纳教育”:是一种让有残疾的儿童在限制最小的环境里和正常儿童一起生活、游

戏和学习的教育模式。限制最小的环境通常是指分布在城市或农村的区别于特殊学校和幼儿园特殊班级的普通班级。

第四章学前教育目标

20、教育目的:教育目的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与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

21、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的方向和总方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教育方针是确定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指导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原则和行动纲领。

22、教育目标:就是人们预期的教育结果,是教育者在教育活动开始之前就已在头脑中观念地存在着的教育结果。

第五章学前儿童身心的发展

23、发展:是指个体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两方面有规律的量变和质变的过程。

转折期:是指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出现的心理发展在短时期内急剧变化的情况。

24、关键期:是指由生物学因素决定的、个体做好最充分准备来获得新的行为模式的发展时期,换句话说,它是儿童在某个时期最容易学习某种知识技能或形成某种心理特征,但过了这个时期,发展的障碍就难以弥补的时期。

25、敏感期:是指个体比其他时候更容易获得新行为模式的发展阶段,换句话说,敏感期就是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26、最近发展区:是指一种儿童无法依靠自己来完成,但可在成人和更有技能的儿童帮助下来完成的任务范围,也就是儿童能够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成人指导下能够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27、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它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

28、无意注意:就是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29、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30、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与活动上。

31、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它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地察觉和把握对象的数量。

32、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33、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34、视敏度:即视觉敏锐度,是指人分辨细小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细微部分的能力,也就是人通常所称的视力。

35、“重听”:是指有些幼儿虽然对别人所说的话听得不清楚,不完全,但是,他们常常能根据说话者的面部表情、嘴唇的动作及当时说话的情境,正确地猜到别人所说的内容。

36、眼手协调活动:是婴儿认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手的真正探索活动的开始。眼手协调动作出现的主要标志是伸手能抓到的东西。

37、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是一种较为复杂的心理过程。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再现(回忆)三个基本环节。

38、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建立新形象的过程。

39、无意想象:是指没有预定目的和意图,在一定的刺激影响下,不由自主地进行的想象。

40、有意想象: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自觉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41、创造想象: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不依赖现存的描述而独立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是人认知的高级阶段。

42、具体形象思维:是指儿童依靠事物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进行的思维,即依靠具体事物的表象以及对具体形象的联想而进行的思维。

43、语言: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交际工具,是一种社会上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语言是一种社会想象。

44、言语:是运用语言进行实际活动的过程。言语是一种心理现象。

45、情境性言语:是指幼儿在独立叙述时不连贯、不完整并伴有各种手势、表情,听者需结合当时的情境,审察手势表情,边听边猜才能懂得意义的言语。

46、情感的感染作用: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人的情感可以影响别人,使之产生同样的情感,这是一种以情动情的现象。

47、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也可以包括隔代亲人的关系,狭义的亲子关系是指幼儿早期与父母的情感联系,即依恋。亲子关系是一种血缘关系。

48、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在某种共同活动中体现出相互协作的关系。

49、性别角色:是被社会认可的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上的一种地位,也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

50、个性:是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组合。

51、气质:是个人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52、气质“掩蔽现象”:就是指一个人气质类型没有改变,但是形成了一种新的行为模式,表现出一种不同与原来类型的气质外貌。

53、性格:是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54、能力:是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

55、自尊:指的是自我所做出的对自己的价值判断,以及由这种判断所引起的情感。

56、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倾向。

第六章学前教育中的教师与儿童

57、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指幼儿教师在个人的工作中,通过个人的努力和集体的培养,其教学品质(技能)和教育素质逐渐成熟的过程。

58、儿童观:是成人如何看待和对待儿童观点的总和。儿童观和教育观一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一种反映。它主要包括这几个方面:人们对儿童的地位和权益的看法,对儿童的特质和能力的认识程度,以及儿童在其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等。

59、间接“教”的方式:指教师不是把教育内容直接讲给幼儿听,而是通过环境中适当的中介,如利用环境中的玩具、榜样、幼儿关心的现象或事件的作用等,迂回地达到教育目的。

60、“接受学习”:是指学习者主要通过教师的言语讲授获得知识、技能、概念等的学习方式。

61、“发现学习”:是指幼儿通过动手操作、亲自实践、与人交往等去发现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从而获得各种直接经验、体验以及思维方法的学习方式。

62、分离焦虑:是指婴幼儿与母亲或照顾他(她)的熟悉的人分离时,面对陌生的环境而产生的紧张情绪和不安的行为。

第七章学前教育内容与实施

63、保育:是指幼教机构中教养人员为促进幼儿健康成长而从事的卫生保健和安全防护工作。保育活动是促进幼儿身体健康发展基本途径。

64、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是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

65、常规:是指幼儿园日常生活和活动的规则,具体是指幼儿园对于幼儿什么时候应进行什么活动、活动中应遵守什么要求、哪些事情应该做、哪些事情不应该做、活动要采取什么方式等方面的要求。

第八章学前教育与家庭、社区及小学的衔接

66、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广义的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主要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狭义的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则指的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主要是父母或其他长辈)对学前儿童进行的教育和施加的影响。

67、环境熏陶法:指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有意识地创设一个和谐的家庭生活环境,使孩子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培养孩子良好道德品质的一种方法。

68、兴趣诱导法:指的是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通过各种机会了解孩子的特点,发现孩子的需要,捕捉孩子的兴趣,因势利导,使孩子的个性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的一种方法。

69、活动探索法:指的是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让孩子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尝试探索,经受磨难,掌握多种技能,培养顽强意志的一种方法。

70、榜样示范法:指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以自己和别人的好思想、好言语、好行为。形象生动地影响孩子的一种方法。

71、社区学前教育:是指在我国以学前儿童及其家庭为对象开展的各种形式的优生、优育、优教活动,目的在于尽可能使社区内所有学前儿童获得良好的教育与发展。

72、幼小衔接期:是指由幼儿园大班进入到小学一年级,此时期恰好是结束幼儿园生活、开始接受正规小学教育的初期,也是幼儿心理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73、家园合作:是指幼儿园和家庭(含社区)都把自己当作促进儿童发展的主体,双方积极主动地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通过幼儿园和家庭的双向互动,共同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

合同管理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答案

四、名词解释: 1、法人: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P2 2、合同: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P21 3、抵押:抵押是指债务人或者第三人向债权人以不转移占有的方式提供一定的财产作为抵押物,用以担保债务履行的担保方式。P10 4、定金:定金是指当事人双方为了担保债务的履行,约定由当事人一方先行支付给对方一定数额的货币作为担保。P12 5、仲裁:仲裁亦称“公断”。是当事人双方在争议发生前或争议发生后达成协议,自愿将争议交给第三者作出裁决,并负有自动履行义务的一种解决争议的方式。P47 6、索赔:索赔是当事人在合同实施过程中,根据法律、合同规定及惯例,对不应由自己承担责任的情况造成的损失,向合同的另一方当事人提出给予赔偿或补偿要求的行为。P177 7、建筑工程一切险:建筑工程一切险是承保各类民用、工业和公用事业建筑工程项目,包括道路、桥梁、水坝、港口等,在建造过程中因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而引起的一切损失的险种。P14 8、固定价格合同:固定价格合同是指在约定的风险范围内价款不再调整的合同。这种合同的价款并不是绝对不可调整,而是约定范围内的风险由承包人承担。P109 五、简答题: 1、①什么是要约②要约的有效要件有哪些③要约与要约邀请的区别有哪些P27 答:①要约是希望和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 ②要约应当具有以下条件:1.内容具体确定;2.表明经受要约人承诺,要约人即受该意思表示约束。 ③要约邀请是希望他人向自己发出要约的意思表示。它是当事人订立合同的预备行为,在法律上无须承担责任。这种意思表示的内容往往不确定,不含有合同得以成立的主要内容。 2、①招标人编制资格预审文件的目的是什么P56 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资格预审文件审查的重点是什么P54 ③对投标人的资格审查必须满足哪些条件P57 答:①资格预审的目的主要考察该企业总体能力是否具备完成招标工作所要求的条件。公开招标设置资格预审程序:一是保证参与投标的法人或组织在资质和能力等方面能够满足完成招标工作的要求;二是通过评审优选出综合实力较强的一批申请投标人,再请他们参加投标竞争,以减小评标的工作量。 ②1、不得以不合理条件限制或排斥潜在投标人;2、不得对潜在投标人实行歧视待遇;3、不得强制投标人组成联合体投标。 ③投标人必须满足的基本资格条件:1、必要合格条件通常包括法人地位、资质等级、财务状况、企业信誉、分包计划等具体要求,是潜在投标人应满足的

幼儿园课程试题库参考答案

幼儿园课程试题库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B 4. C 6. C 7. A 9. A 11. A 13. B 14. C 16. B 17. A 18. C 19. C 21. B 22. D 23. A 2 4. C 2 7. D 28. A 31. B 33. C 36. B 38. A 39. C 二.多项选择题 85BCD 三、名词解释 141.课程——课程的本质就是教育工作者根据社会发展和学习者个人成长的需要,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指导下,为促进学习者有效地学习或实现可期望的身心发展而计划、选择和组织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在各种教育机构中,课程是由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活动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以及评价构成的教育教学活动的体系。 142.幼儿园课程——幼儿园课程是教育工作者为了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而计划的,

在幼儿园的教育情景中组织和实施的,以幼儿为主体的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的总和。 143. 分科课程——以有组织的学科内容为课程组织的基础。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的水平,从各门学科中选择出适合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教学科目而形成的课程。 144.活动课程——活动课程有多种称谓,如“儿童中心课程”、“生活课程、”“经验课程”等等。它与分科课程相对,是打破学科之间的逻辑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的活动而实施的课程。 145.综合课程——综合课程又称为“广域课程”、“统合课程”和“合成课程”。它是指以特定的方式将若干门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融合、组织在一起进行教学的一种课程。 146.核心课程——是指一种独特的课程类型,即以儿童的某一重要的生活问题,或者是人类社会的某种基本活动为核心来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的课程。这种核心课程也被称作“问题中心课程”。 147.国家课程——国家课程也称为“国家统一课程”,是指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148校本课程——是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149.显性课程——显性课程又被称作“正规课程”,是指学校按计划开设的、由专门的教师负责组织实施课程。 150.隐性课程——隐性课程又称为“隐蔽课程”、“潜在课程”、“无形课程”、“自发课程”等。它是在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给学生的课程,具体来说,隐性课程指的是那些在学校政策和课程计划中没有明确规定的,但却实实在在构成了学生在学校学习经验中常规、有效部分的教育内容和结果。 151.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在学校教师指导下,学生某种学习活动的具体的行为变化的表现和阶段性、特殊性的学习结果。 152.课程内容——课程内容肯定是在学习者还没有掌握之前就已经存在于人类的科学和文化之中的,能供儿童学习,而且对儿童的发展有意义、有价值的各种形式的素材,它们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153.课程实施——人们一般认为,课程实施就是将静态的课程方案转化为动态的课程实践的过程,即是将设计好的课程方案付诸于实践的过程。 154.项目活动——项目活动是根据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确定活动的主题,并以该主题为中心加以扩散,编制主题网络,将概念予以分化、放大,让儿童通过自己的学习,探索概念的

学校管理学测试题

第一阶段测试卷 考试科目:《学校管理学》第一章至第三章(总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__________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 专业:学号:身份证号: 姓名:得分: 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学校管理学是一门() A 理论科学 B 应用科学 C 自然科学 D 基础科学 2、现代管理的核心是( ) A 物的管理 B 财的管理 C 人的管理 D 时间管理 3、双因素理论的提出者是() A 麦格雷戈 B 赫茨伯格 C 泰罗 D 赫尔巴特 4、利用已有的文献资料,研究学校管理的法,称之为() A 案例法 B 观察法 C 文献法 D 实验法 5、泰罗认为,要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主要依赖() A 物质刺激 B 精神鼓励 C 人际关系 D 工作认可 6、效益等于目标乘以() A 效果 B 效率 C 时间 D 能力 7、目标管理的思想最早的提出者是() A 德克 B 泰罗 C 韦伯 D 梅约 8、人的管理的重点是() A 提高人的能力 B 用好人 C 关心职工 D 调动人的积极性 9、有了学校,就有了() A 学校管理 B 学校管理学 C 管理学 D 学校管理心理学 10、霍桑实验的主持人是() A 马斯洛 B 罗杰斯 C 麦格雷戈 D 梅奥 二、多选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人际关系”理论认为,对人的积极性起决定作用的是() A 人际关系 B 社会心理因素 C 物质因素 D 经济利益 2、学校管理原理主要有() A 系统原理 B 动态原理 C 效益原理 D “人本”原理 3、学校管理过程的环节有() A 计划 B 执行 C 检查 D 总结 4、学校目标包括() A 教育目标 B 德育目标 C 管理目标 D 教学目标 5、学校管理学常用的研究法有() A 调查法 B 实验法 C 文献法 D 案例法 三、判别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有了学校教育就有了学校管理学。() 2、学校管理学即教育管理学。() 3、管理原理是依据管理原则提出的。() 4、西人将泰罗称之为管理学之父。() 5、人的管理的重点是调动人的积极性。() 6、学校教育要以教学为主。() 7、管理目标即教育目标。() 8、组织目标不一定与个人目标一致。() 9、我国最早的教育文献“学记”中已有关于学校管理的论述。() 10、“双因素理论”中的双因素是指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学校管理学 2、学校目标管理 3、“人本”原理 4、整体性原则 5、行动研究法 五、简述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1、简述学校管理学与邻近学科之间的关系。 2、联系实际谈谈学习、研究学校管理学的意义。 3、谓管理?

周三多版管理学必背名词解释考研复习期末复习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名词解释 1.管理: 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 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管理应当是有效的; 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 2.管理的职能: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3.管理的自然属性: 管理的出现是由人类活动的特点决定的;管理是人类社会劳动过程中一种特殊职能;管理也是生产力。 4.管理的社会属性: 管理是为了达到预期目的而进行的具有特殊职能的活动;管理从来就是为了统治阶级、生产资料所有者服务的;管理是一定社会关系的反应; 5.管理者的角色: 人际角色(代表人、领导者、联络人)、信息角色(发言人、监督者、传播者)、决策角色(企业家、风险应对者、资源分配者、谈判人) 6.管理者的技能: 人际技能:成功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技术技能: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概念技能:把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 7.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宏观的治国学和微观的治生学。顺道、重人、人和、守信、利器、、对策、节俭、法治。 8.泰罗制的三个观点: ①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达到最高工作效率; ②达到最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管理; ③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是,要对管理人员和工人在思想上和精神上来一个彻底的变 革。 9.泰罗制的五项制度: ①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以便合理的利用工时,提高工效; ②在工资制度上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 ③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拔、培训和提高; ④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并以文件的形式固定下来,以利推广; ⑤将管理和劳动分离,管理工作称为计划职能,工人的劳动称为执行职能。 10.泰罗制的四点评价: ①将科学引入管理领域,并创立了一套具体的科学管理方法,这是管理理论的创新,为 管理实践开辟了新局面; ②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生产的发展,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 ③由于管理职能和执行职能的分离,使管理理论的创立和发展有了实践基础; ④把人看做纯粹的“经济人”,而忽视了工人之间的交往以及工人的感情、态度等社会 因素的影响。

管理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第一章 名词解释 管理管理就是界定组织的使命,并激励和组织人力资源及其他资源去实现这个使命的过程 管理职能管理职能是管理过程中各项行为的概括,是人们对管理工作应有的一般过程和基本内容所作的理论概括 技术技能指使用某一专业领域内有关的工作程序,技术和知识完成组织任务的能力 人际技能指与处理人事关系有关的技术,即理解,激励他人并与他人共事的能力 概念技能指综观全局,认清为什么要做某事的能力,也就是洞察企业与环境相互影响之间复杂性的能力 简答题 简述管理的本质 管理的本质是一种追求组织使命的实践活动 管理人员是如何分类的 (1)根据管理者在组织中所处的不同层次可以将管理者划分为高层,中层和基层管理者 (2)根据管理者所负责的领域差异,可以将管理者划分为综合管理者和专业管理者 高层管理者同基层管理者在执行管理职能上有何区别? 高层管理者是对整个组织管理负有全面责任的人,他们的主要职能是制定组织的总目标,总战略,掌握组织的大政方针并评价整个组织的绩效 基层管理者的主要职责是给下属作业人员分配具体任务,直接指挥和监督现场作业活动,保证各项任务的有效完成 管理人员应具备什么样的管理技能 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第二章 名词解释 企业环境企业环境是指影响组织生存与发展的各种内外因素的结合 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内部环境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学习组织学习型组织不存在单一的模型,它是关于组织的概念和雇员作用的一种态度或理念,是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对组织的思考 柔性组织柔性组织是指与动态竞争条件相适应的具有不断适应环境和自我调整能力的组织

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其商业运作时对其利益相关者应负的责任 简答题 简述企业环境的构成 企业环境由宏观环境,中观环境及微观环境构成 简述企业文化的结构 核心的精神层中间的行为层外在的形象层 简述企业文化的功能 积极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凝聚功能规范功能创新功能辐射功能 消极功能:组织变革的障碍文化多样化的障碍兼并和收购的障碍 试述企业环境的新变化 全球一体化信息技术化的发展知识经济及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兴起 试述企业如何管理环境 (1)树立正确的环境管理观念 (2)选择合适的环境管理分析方法 (3)遵循科学的环境管理程序 (4)对不同的环境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 试述企业管理环境的一般方法 广告舆论联合或联盟制定战略 第三章 名词解释 程序化决策指那些例行的,按照一定的频率或间隔重复进行的决策 非程序化决策指那些非例行的,很少重复出现的决策 德尔菲法这是一种对方案进行评估和选择的方法,通过综合专家们各自的意见来对方案作出评估和选择 简答题 什么是决策?决策的特征有哪些? 决策是为了实现某一目的而从若干个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相对满意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特征(1)决策要有明确目标,没有目标就不存在决策 (2)决策方案要考虑可行性 (3) 决策的关键和实质是比较和选择

学前教育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开端计划:美国自1965年起按照国会通过的一项法律开始实施的,该计划以联邦政府及州政府,为主投入资金,又受过培训的教师对家庭条件不佳的儿童提供免费的学前教育。 2质的研究: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凭借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在与研究对象的互动中理解、解释其行为和意义建构的研究方法。 3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和主要矛盾及所面临的不同的发展任务。 4发育:是指个体出生到成熟所经历的一系列有序的发展变化程,主要指儿童生理的发展,包括脑儿的发育、生理的发育等。 5社区学前教育:指在我国以学前儿童及其家庭为对象的开展的各种形式的优生、优育、优教活动,目的在于尽可能使社区所有的学前儿童都获得良好的教育与发展。 6注意转移:是根据观察任务主动、及时地从一个对象或活动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活动中去。 7性格: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心理特征的总和。 8幼儿园课程:是指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意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包括幼儿园进行的一切活动。 9手眼协调:指眼睛的视线和手的动作能够配合,手的动作和眼球的运动协调一致,即能抓住看到的东西。 10敏感期:指幼儿学习某种知识,形成某种能力和行为比较容易,心理某个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11想象: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12危机期:指发展的某些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常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行为的现象。 13游戏:主动、自愿、愉快、假象的社会性活动,是学前儿童获得知识最有效地活动。14学前教育学:专门研究学前教育现象,揭示学前教育规律的科学。 15幼儿体育:遵循幼儿身体生长发展规律,以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为目的所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活动。

华师网院学校管理学名词解释、简答和案例分析

31.第12题 教师心理特点 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和履行教师角色时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个性特征。P.255 32.第13题 学校德育管理 根据一定的德育目标,通过决策、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有效地利用德育的各种因素,以实现培育人的学校管理活动。 33.第19题 学校公共关系 是学校为了塑造良好形象,运用信息传播沟通媒介,促进学校与相关公众之间的双向了解、理解、信任与合作的一种学校管理职能活动。P.204 34.第21题 学校管理目标 学校管理目标是指通过学校管理活动把学校办成什么样子的一项模式,也是对最佳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超前期望。P.98 35.第29题 学校文化 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它表现为学校的“综合个性”。P.181 36.第32题 课程 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两种。“显性课程”主要包括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隐性课程”主要指通过校园环境、师生行为、制度仪式等综合构成的教育影响系统。P.313 37.第39题 学校管理 是学校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机构和制度,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有效地实现学校工作目标的组织活动。 38.第40题 学校特色 是一所学校在长期教育实践中,遵循教育规律,发挥本校优势,选准突破口,以点带面,实行整体优化,逐步形成一种独特的、优质的、稳定的办学风格和样式。P.157 31.第2题 学校管理效益评价 答案: 依据教育目标,在广泛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基础上,对学校管理效益进行价值判断,以期达到使学校管理得以增值的过程。 33.第5题 健康 答案: 指不但没有躯体疾病和生理缺陷,还要有完整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道德。 34.第19题 校产管理 答案:

管理学原理试卷及答案

管理学原理试卷及答案 篇一:管理学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 管理 目标管理 预测 决策 人员配备 激励 控制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管理的性质不包括() A.二重性 B.科学性 c.理论性D.艺术性 2.人们常说,身体是“三分治七分养”,对于这件事() A.反馈控制比前馈控制更重要B.现场控制比反馈控制更重要c.反馈控制比现场控制更重要D.前馈控制比反馈控制更重要3.打电话请供应商来换一台同目前用坏的机器一样的设备,这是设备的简单替换问题,需要的管理技能主要是()

A.概念技能和技术技能 B.人际技能和技术技能 c.技术技能D.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 4.差别计件工资制是()的内容之一。 A.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B.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 c.韦伯的行政管理理论D.现代管理理论 5.没有一个固定的信息中心,成员之间总是互相传递信息的是() A.园型沟通B.y型沟通 c.全通道型沟通D.轮型沟通 6.根据计划的明确性,可以将计划分为() A.长期计划、中期计划和短期计划B.战略性计划和战术性计划 c.具体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D.程序性计划和非程序性计划 7.()是指企业在计划期内反映有预计现金收支、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预算。 A.经营预算B.投资预算 c.财务预算D.成本预算 8.目标的制定要有一定的高度和难度,这体现了目标的() A.差异性B.层次性 c.时间性D.先进性 9.某企业制造并销售单一成品,固定成本总额为60万元,产品售价为每件30元,单位变动成本为10元,该企业的盈亏平衡时的产

管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答案

管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答案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管理学 一、名词解析 1、管理(P4): 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种职能活动,合理分配、 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2、概念技能(P7): 是指产生新想法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思维能力。 3、标准化原理(P11): 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 环境标准化,这就是所谓的标准化原理。 4、等级链(P13): 指“从最高的权威者到最低管理人员的等级系列”。 5、伦理(P21): 伦理,是人之所以为人,即单个的人具有同体本质的人,用管理学家的话语 说,就是单个人成为“组织人”的理性和原理。 6、功利主义道德观(P23): 这种观点认为,能给行为影响所及的大多数人带来最大利益的行为才是善的。 这是一种完全根据行为结果即所获得的功利来评价人类行为善恶的道德观。P23 7、问题强度(P28): 指该问题如果采取不道德的处理行为可能产生后果的严重程度。 8、社会责任(P31): 是企业追求有利于对社会长远目标实现的一种义务,它超越了法律与经济对企 业所要求的义务。 9、头脑风暴法(P88): 又称智力激励法,是指针对解决的问题,相关专家或人员聚在一起,在宽松的 氛围中,敞开思路,畅所欲言,寻求多种决策思路的倡导创新思维的方法。

10、风险型决策(P94): 如果决策问题涉及的条件中有些是随机因素,它虽然不是确定型的,但我们知道它们的概率分布,这类决策就称为风险型决策。 11、市场细分(P114): 指将一个总体市场划分为若干个具有不同特点的顾客群,每个顾客群需要相应的产品或市场组合。 12、核心能力(P117): 是组织内的集体知识和集体学习,尤其是协调不同生产技术和整合多种多样技术流的能力。(它是企业成长的基础。一项能力能够成为企业的核心能力必须通过三项检验:用户价值,独特性,延展性。) 13、组织柔性(P135): 是指组织的各个部门、各个人员都是可以根据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而进行灵活调整和变动的。 14、负强化(P211): 所谓负强化,就是惩罚那些不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以使这些行为削弱甚至消失,从而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不受干扰。 15、战略性计划(P111): 指应用于整体组织的,为组织未来较长时期(通常为5年以上)设立总体目标和寻求组织在环境中的地位的计划。 16、建设性冲突(P175): 是指组织成员从组织利益角度出发,对组织中存在的不合理之处提出意见等。 17、定规维度(P195): 代表领导者构建任务、明察群体之间的关系和明晰沟通渠道的倾向,或者说,为了达到组织目标,领导者界定和构造自己与下属的角色的倾向程度。 18、管理幅度(P146): 也称组织幅度,是指组织中上级主管能够直接有效地指挥和领导下属的数量。 19、组织文化(P177):

幼儿园课程名词解释(2)

1.1 . “学问”中心课程:依据知识的性质和知识的内在逻辑为中心而编制的课程,它注意的焦点是如何引导学生的学术发展。 1.2 ?“经验”中心课程: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及活动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它关注的重点是学生 的个性形成和自我实现。 1.3 ?隐性课程:指的是那些在学校政策和课程计划中没有明确规定,但却实实在在地构成了学生在校学习经验中常规、有效部分的教育实践和结果。 1.4 ?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1.5 ?活动课程:是以实际问题解决为组织形式、以学生自主学习和直接体验为基本学习方式、以个性养成为基本目标的一种课程类型。 1.6悬缺课程:是学校应该提供却没有提供的学习经验,也就是说,悬缺课程存在于“理想的课程” 和“实际的课程”之间,是二者的差距。 1.7适宜于发展:指的是幼儿园课程要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与特点。 2.1 .幼儿园课程目标:是幼教工作者对幼儿在一定学习期限内的学习效果的预期。它是幼儿园教育的具体化。 2.2.幼儿园课程内容:是由符合课程目标要求的一系列比较系统的间接经验与学生的某些直接经验组成的、用以构成学校课程的基本材料。 2.3 ?幼儿园课程组织:是指将构成课程的各种要素科学地加以安排、联系和排列的方式。 2.4论理组织法:根据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而组织课程内容的一种方法。此方法注重知识本身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2.5心理组织法:根据学习者的经验、能力、兴趣、需要来组织编排课程内容的方法。 2.6 ?直接教学:表现为教师直接、明确地传递教育意图。这是一种明确、简捷、有序、迅速的教学方式。2.7 ?间接教学:是教师通过适当的中介,迂回地传递教育意图的方式。 2.8 ?课堂文化:主要指的是一种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心理气氛。它是由教师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供学习材料,组织幼儿的活动、维持课堂秩序、评价学习结果的方式营造出来的。 2.9专业化教师:即具有“运用专业知识诊断、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思考各种可能的行动方式,并评估行动及决定可能产生的长远后果”的判断决策能力。 2.10 .幼儿园课程评价:是对幼儿园课程进行考察和分析,以确定其价值和适宜性的过程。 2.11发展需要:指的是“理想发展”与“现实发展”之间的距离,即“应该或能够是怎样的”和 “实 际是怎样的”之间的差距,它是课程的“用武之地”一一有效发挥引导、促进幼儿学习和发展的地方。 2.12课程内容的范围指的是幼儿园课程内容的基本要素或基本组成部分。 2.54情感态度指的是对人、对事、对已的一种倾向性,构成行为的动机,影响人的行为。 2.13合目的性:指的是选择的课程内容故人一站式有助于实现课程目标。 2.14发展适宜性原则是指课程内容既要符合幼儿已有的发展水平、又能促进其进一步发展,即难度水平处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之内。

学校管理学复习资料全

《学校管理学》本科复习题(含答案) 第一章绪论 提纲: 第一节学校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管理和学校管理的概念 二、学校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三、学校管理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 第二节学科管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学校管理学的萌芽阶段 二、学校管理的形成阶段 三、学校管理学的发展阶段 第三节学习、研究学校管理学的意义和方法 一、学习和研究学校管理学的意义 二、学习和研究学校管理学的原则和方法 思考题: 1、学校管理 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为了实现学校的育人理念和目标,遵循管理科学和人的身心发展 的基本原理和规律,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活动来规范和实施学校内部的管理活动,以达到不断提高学校管理效率和效益的有程序的活动过程。 2、学校管理学 学校管理学是专门研究学校内部管理活动及其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3、学校管理学的性质是什么? 1)学校管理学是一门边缘学科。它既是教育科学的组成部分,又是管理科学的一个分 支。 2)学校管理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其实践性和政策性很强。 4、学校管理学的构建原则 1)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2)综合研究与分解式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3)“硬”管理研究与“软”管理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5、研究学校管理学的现实意义 1)学习和研究学校管理学有助于快速培养大批学校管理人才,提高整个学校管理队伍的 素质。 2)学习和研究学校管理学有利于促进教育管理学科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3)学习和研究学校管理学有助于指导学校管理实践活动,改善学校的管理现状,提高学 校的管理工作水平。 第二章学校管理理念 第一节学校管理理念概述 一、理念和管理理念的基本释义

二、学校管理理念的基本释义第二节人本管理理念 一、人本管理理念的内涵 二、人本管理理念在学校管理中的实现 思考题: 1、理念的概念 “理念”是一个精神、意识层面上的上位性、综合性结构的哲学概念,是主观(认知、观念)见之于客观(规律、存在)的科学反映,是人们经过长期的理性思考及实践所形成的思想观念、精神向往、理想追求和哲学观点的抽象概括,是理论化、系统化了的,具有相对稳定性、延续性和指向性的认识、理想的观念体系。简言之,所谓“理念”,是指人们对于 某一事物或现象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观念体系。 2、学校管理理念的内涵是什么? 学校管理理念是指人们对于学校管理活动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管理思想 观念和管理哲学观点,是学校管理主体在管理实践、思维活动及文化积淀和交流中所形成的学校管理价值取向与追求,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延续性和指向性的学校管理认识、理想的观念体系。 3、什么是人本管理 以人为本或人本管理的“本”是“本位”、“根本”、“目的”的意思,人本管理是指以人 为本体,以人为根本的管理思想。 人本管理主要包括如下几层涵义: (1)依靠人一一全新的管理理念 (2)开发人的潜能一一最主要的管理任务 (3)尊重每一个人一一企业最高的经营宗旨 (4 )塑造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一一组织成功的基础 (5)人的全面发展一一管理的终极目标 (6)凝聚人的合力一一组织有效运营的重要保证。 台湾著名管理学家陈怡安教授把人本管理的核心提炼为三句话: (1 )点亮人性的光辉; (2)回归生命的价值; (3)共创繁荣和幸福。 4、如何实现人本管理 1)科学地看人 2)科学地用人 3)科学地培养人 5、什么是公正? 公正或正义是指制度的道德、制度的德性,是指称社会基本结构的属性是否道德的一个概念。公正是人类社会具有永恒价值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行为准则。 6、如何体现公正? 从管理哲学和管理伦理学的角度看,公正是人、社会和组织相互关系的合理状态。它所反映的是个人和组织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利益关系。 一是表现在人身关系上,公正反映的是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公正首先是人身权利的正当 占有和维护,以及对自我和他人基本权利的承诺。 二是从个人与社会(包括各种群体、集团、民族、组织机构等等)的关系来看,公正代表社会的合理利益分配尺度(包括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分配尺度)和正当秩序的安排。 公正在实质上是一种使个人、组织与社会能够公平、合理、友好相处的基本原则。 7、学校管理公正理念的体现

《管理学原理》总复习

A, 题型: 一、 单项或多项选择题 二、 判断题 三、 名词解释 四、 简答题 五、 论述 / 案例分析 B,复习内容 一、选择 1. 中层管理人员的主要工作是( )。 A 、战略管理; B 、现场管理; C 、组织协调; D 、开拓创新; E 、组织实施 2. 之于管理,最形象的描述是( )。 A 、艺术; B 、科学; C 、知识; D 、能力; E 、以上都不是 3. 下面几项,能够被列入技术技能范畴的是( )。 A.生产技能 B.财务技能 C.营销技能 D.协调技能 E.激励技能 4. 下列属于在整个组织的管理活动中,领导者发挥的主要作用的有( )。 A.协调作用 B.指挥作用 C.打击作用 D.激励作用 E.宽容作用 5. 根据“双因素理论”,激励因素的缺失将导致员工( )。 A.满意 B.没有满意 C.不满 D.很不满 6. 决策过程中,不能只是着眼于需要,而不考虑可能性,这一观点体现 装 订 线

了决策的()。 A. 可行性的原则 B. 系统性的原则 C.对比择优原则 D. 风险性 D、下属部门工作非管理特征明显; E、以上皆是 7.行为科学最基本的理论核心是()。 A.动机激励理论 B.组织与冲突理论 C.企业管理中的“人性”理论 D.领导方式的理论 8.培训和发展项目是否有效的检验标准是( )。 A、培训是否影响生产工期; B、培训者是否实现了教学目标; C、被培训者的工作绩效在培训后是否得到了提高; D、被培训者实际工作能力提升; E、被培训者是否乐于参加培训 9.中层管理者比基层管理者更多地依靠() A.正式权力与沟通技巧 B.个人权力与技术技能 C.人际关系技能与技 术技能D.沟通技能与人际关系技能E.规划能力 10.20世纪80年代以来产生了许多组织变革举措。下列属于这些举措的 有()。 A.组织文化多样化 B.组织结构扁平化 C.组织运行柔性化 D.组织协作团队化 E.大企业内部的“小企业化经营” 11.为了强调决策是管理的核心和决策贯穿于管理活动的全过程,由此而 提出的 论断是____ 。

管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答案

管理学 一、名词解析 1、管理(P4): 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种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2、概念技能(P7): 是指产生新想法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思维能力。 3、标准化原理(P11): 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这就是所谓的标准化原理。 4、等级链(P13): 指“从最高的权威者到最低管理人员的等级系列”。 5、伦理(P21): 伦理,是人之所以为人,即单个的人具有同体本质的人,用管理学家的话语说,就是单个人成为“组织人”的理性和原理。 6、功利主义道德观(P23): 这种观点认为,能给行为影响所及的大多数人带来最大利益的行为才是善的。这是一种完全根据行为结果即所获得的功利来评价人类行为善恶的道德观。P23 7、问题强度(P28): 指该问题如果采取不道德的处理行为可能产生后果的重程度。 8、社会责任(P31): 是企业追求有利于对社会长远目标实现的一种义务,它超越了法律与经济对企业

所要求的义务。 9、头脑风暴法(P88): 又称智力激励法,是指针对解决的问题,相关专家或人员聚在一起,在宽松的氛围中,敞开思路,畅所欲言,寻求多种决策思路的倡导创新思维的法。 10、风险型决策(P94): 如果决策问题涉及的条件中有些是随机因素,它虽然不是确定型的,但我们知道它们的概率分布,这类决策就称为风险型决策。 11、市场细分(P114): 指将一个总体市场划分为若干个具有不同特点的顾客群,每个顾客群需要相应的产品或市场组合。 12、核心能力(P117): 是组织的集体知识和集体学习,尤其是协调不同生产技术和整合多种多样技术流的能力。(它是企业成长的基础。一项能力能够成为企业的核心能力必须通过三项检验:用户价值,独特性,延展性。) 13、组织柔性(P135): 是指组织的各个部门、各个人员都是可以根据组织外环境的变化而进行灵活调整和变动的。 14、负强化(P211): 所谓负强化,就是惩罚那些不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以使这些行为削弱甚至消失,从而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不受干扰。 15、战略性计划(P111): 指应用于整体组织的,为组织未来较长时期(通常为5年以上)设立总体目标和寻

幼儿园课程名词解释

1.1.“学问”中心课程:依据知识的性质和知识的内在逻辑为中心而编制的课程,它注意的焦点是如何引导学生的学术发展。 1.2.“经验”中心课程: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及活动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它关注的重点是学生的个性形成和自我实现。 1.3.隐性课程:指的是那些在学校政策和课程计划中没有明确规定,但却实实在在地构成了学生在校学习经验中常规、有效部分的教育实践和结果。 1.4.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1.5.活动课程:是以实际问题解决为组织形式、以学生自主学习和直接体验为基本学习方式、以个性养成为基本目标的一种课程类型。 1.6悬缺课程:是学校应该提供却没有提供的学习经验,也就是说,悬缺课程存在于“理想的课程”和“实际的课程”之间,是二者的差距。 1.7适宜于发展:指的是幼儿园课程要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与特点。 2.1.幼儿园课程目标:是幼教工作者对幼儿在一定学习期限内的学习效果的预期。它是幼儿园教育的具体化。 2.2.幼儿园课程内容:是由符合课程目标要求的一系列比较系统的间接经验与学生的某些直接经验组成的、用以构成学校课程的基本材料。 2.3.幼儿园课程组织:是指将构成课程的各种要素科学地加以安排、联系和排列的方式。 2.4论理组织法:根据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而组织课程内容的一种方法。此方法注重知识本身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2.5心理组织法:根据学习者的经验、能力、兴趣、需要来组织编排课程内容的方法。 2.6.直接教学:表现为教师直接、明确地传递教育意图。这是一种明确、简捷、有序、迅速的教学方式。 2.7.间接教学:是教师通过适当的中介,迂回地传递教育意图的方式。 2.8.课堂文化:主要指的是一种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心理气氛。它是由教师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供学习材料,组织幼儿的活动、维持课堂秩序、评价学习结果的方式营造出来的。 2.9专业化教师:即具有“运用专业知识诊断、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思考各种可能的行动方式,并评估行动及决定可能产生的长远后果”的判断决策能力。 2.10.幼儿园课程评价:是对幼儿园课程进行考察和分析,以确定其价值和适宜性的过程。 2.11发展需要:指的是“理想发展”与“现实发展”之间的距离,即“应该或能够是怎样的”和“实际是怎样的”之间的差距,它是课程的“用武之地”——有效发挥引导、促进幼儿学习和发展的地方。 2.12课程内容的范围指的是幼儿园课程内容的基本要素或基本组成部分。 2.54情感态度指的是对人、对事、对已的一种倾向性,构成行为的动机,影响人的行为。 2.13合目的性:指的是选择的课程内容故人一站式有助于实现课程目标。 2.14发展适宜性原则是指课程内容既要符合幼儿已有的发展水平、又能促进其进一步发展,即难度

学校管理学复习题参考答案

学校管理学复习题参考答案 1.什么是学校管理? 答:学校管理就是通过指挥、协调一定的机构和人员,使学校按教育规律正常运转,使其不断获得发展和提高的过程。 2.为什么要研究学校管理? 答:(1)研究学校管理是时代对校长提出的要求。 (2)教师队伍的现状要求校长研究学校管理 (3)在教育大环境下,为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校长需要研究学校管理 (4)能使校长更适应工作职责的要求。 (5)能促进校长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理论的指导作用,能提高校长的工作效率。 (6)使校长能立足本地、本学校实际,积极探索学校管理规律,提高工作能力。 (7)能尽快提高校长理论修养、掌握科学的管理方法。 3.学校管理历史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1)经验管理 (2)行政管理 (3)科学管理 4.什么是管理幅度?管理幅度与组织层次、工作效率有何关系? (1)答:管理幅度是一个管理者能够有效管理多少人数。 (2)答:管理幅度决定着一所学校要设置多少管理层次,配备多少管理人员。管理幅度越宽,组织层次越少,信息沟通相应就畅通,效率也越高。但管理幅度过宽也会造成无法有效管理的问题。随着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学校组织机构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加宽管理幅度,减少管理层次,以增加学校管理工作的灵活性和加速学校决策过程。 5.什么是学校组织机构?谈谈你校的学校组织机构的基本情况? 答:学校组织机构是指为完成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目标而将学校各个部门按一定形式组合而成

的整体。 答:主要从学校组织机构在设置的基本形式、职能的发挥、优点与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方向等方面谈。 6.学校组织结构有哪些职能? 答:(1)实现目标。 (2)组织资源。 (3)指导工作。 (4)沟通信息。 (5)协调关系。 (6)激励员工。 7.学校管理过程的基本环节是什么? 答:学校管理过程的基本环节是计划、决策、组织、控制和评价。 8.学校的管理目标在管理中有什么作用? 答:(1)导向作用。能为学校管理活动指明工作方向,确保学校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律。 (2)激励作用。由于目标管理注重全员参与和自我管理,这一做法切合教师的特点,因此能够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3)控制作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可以自觉调控和规范自己的工作行为,完善的责任制也能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 (4)标准作用。目标的完成情况,可以作为衡量学校工作的重要尺度,促使学校去保质保量地完成各项教育任务。 9.怎样确定学校的管理目标? 答:(1)贯彻落实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 (2)加强学校管理理论指导,提高管理目标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3)符合学校的现实基础,理智分析本校办学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管理学原理论述题参考答案

管理学原理论述题参考答案 这是整理的管理学原理论述题参考答案,判断和名词解释可以按照提纲复习。?论述题?1。请谈谈你对企业管理的理解和体会。 答:企业管理就是为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而对企业的资源进行有效合理配置的手段。只要能保证经营目标的实现,就是最好的管理,企业管理是个很概括的概念!简单的说就是能让企业,以正常的模式运行!实现企业利润,?如何运用人才和宏观调控市场经济发展战略,让公司所有员工团结一致,互助友爱,积极向上,把公司的事当自己的事来做。爱岗敬业,尽职尽责。采纳一切对公司有利益的建议和批评,让公司在短期内成为规模。并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其实企业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作为企业管理者,如何用好自己手中的权利,对公司的发展至关重要.在现代社会,企业管理是一门学科.说穿了,企业管理就是用一种合理的方法,使员工即听从你的,而又对你没有反感,这其中的方法就是艺术.企业管理是一个很笼统的概念,它的领域很广泛,包括几个分支。如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质量管理等等。企业管理是先有了理,再有管。理即制度,管即措施.要想管理好企业,应先制定出合理的制度,然后再制定出措施,如员工违反的哪一条制度该怎么办,如何处置;企业管理目的就是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利润的同时使的顾客达到最高的满意度,就是通过合理组织协调机制,科学的管理机构和严密的规章制度,对于一个企业的人。财.物进行合理,科学,严密的生产经营活动,从而实现企业的经济利益,以及企业所需要达到的目的, 2。企业的目的是什么?谈谈你对企业宗旨的理解。P81-82?答,企业的目的是创造利润,并且寻求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企业的宗旨是关于企业存在的目的或对社会发展的某一方面应做出的贡献的陈述,有时也称为企业使命,企业宗旨不仅陈述了企业未来的任务,而且要阐明为什么要完成这个任务以及完成任务的行为规范是什么。一个良好的宗旨陈述应包括五方面的内容:1。应该明确企业是什么和希望成为什么;2。在战略上允许企业创造性地发展,而在战术上限制企业进行一些冒险行为;3.使本企业或机构有别于其他同类型的企业或机构;4。应指出作为评价企业现在和未来活动的框架;5.陈述应该准确明白,易于被整个企业或机构所理解。概括起来说,宗旨陈述应包括以下九个方面的内容:顾客,产品/服务,市场,技术,关注生存、增长和盈利,哲学,自我意识,对公共事业的关注和对企业内部职工的考虑。 3.管理者的工作与角色有哪些?P5,11?答:管理者工作在不同的岗位上(如监工、领班、部门负责人、行政官员、副总裁等),他们动用人员和资源来完成组织及其下属部门的工作任务。无论是在领班一级还是在高层经理一级,当我们讨论管理者时,总是集中于探讨共同的管理职责——确保通过许多人的努力,以实现较高的工作绩效。工作绩效的实现正是通过管理——计划、组织、领导以及控制资源的使用,以实现工作目标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正如管理学家亨利.明茨伯格所说的,当一位管理者是最重要的工作:“没有什么工作会比管理者的工作对我们的社会更为重要的了.正是管理者决定我们的社会机构能否为我们提供有效的服务,或者他们是否浪费我们的才能和资源." 管理者必须准备承担的角色包括3个类型。管理者的人际关系方面的角色包括与工作单位内部和外部人员的交往。信息方面的角色包括传播、接收和分析信息.决策方面的角色包括利用信息来进行决策、解决问题,或者把握机遇。?4。企业为什么要研究非正式组织?(你怎么看待组织中的小团体,小宗派)P112-113?每一种正式结构的背后都存在一种非正式结构。这是一种“影子"组织,由组织成员之间非正式的但往往是很重要的相互关系组成。 由于组织的复杂本质和对绩效要求的持续变化,非正式组织在完成必要工作方面很有帮助。通过非正式结构自然而然地自发联系,人们得以进入情感支持和产生友谊的人际关系网,以满足重要的社会需要。他们也从与其他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工作和任务的人的接触中获益。通过人们在工作日和各种非结构环境中的非正式接触,就可以进行有价值的学习和知识共享。?当然,非正式结构也有潜在的弱点。它们可能容易受到谣言的影响,传递不确切的信息,产生对变革的抵制,甚至转移重要目标的工作努力.那些感觉被排除在非正式群体之外的人会滋生不满情绪。?5.简述扁平化组织结构的特征。P120-123?答:现代的企业大都倾向于采用扁平组织结构?1。扁平结构的主要优点.?(1)节省管理费用开支.(2)高层领导可以较容易了解基层情况.(3)有利于促进基层管理人员的成长。(4)有利于提高决策的民主化程度。(5)纵向沟通联系渠道缩短,可以加快信息传递速度和减少信息失真.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