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李景治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李景治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李景治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李景治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第一章当代世界政治

1、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一)战后政治格局的形成

1、雅尔塔体制:反法西斯联盟的主要国家美国、苏联和英国为了处理战败国问题,重新安排战后世界政治秩序,先后召开了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为战后世界秩序勾画出一幅蓝图。以雅尔塔会议为代表,形成了关于战后世界政治秩序的基本方案,故称雅尔塔体制。雅尔塔体制是大国实力政策和强权政治的产物。

2、两大阵营对峙的世界政治格局第二次世界大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传统的欧洲强国退居二线;霸权地位和政治中心转移到了新崛起的强国手中,并逐步形成了以美国为代表的帝国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阵营。

(1)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的形成①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扩张,1947年3月,杜鲁门在美国国会参众两院的联席会议上发表咨文,公开宣称苏联是“极权国家”,是美国的敌人;世界已经划分为“自由制度”和“极权政体”两个阵营;美国有领导“自由世界”和援助自由世界国家“复兴”的使命;美国要向希腊、土耳其提供经济和军事援助。后来人们把杜鲁门的这一思想和政策主张称作杜鲁门主义,并把它作为美国正式开始对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实行遏制战略和冷战政策的主要标志。②1947年6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了复兴欧洲经济的计划(亦称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帮助西欧各国恢复和发展了经济,稳定了政局,推动了西欧各国的联合,同时也加强了美国对西欧各国的控制,为西方内部建立稳固的政治军事同盟奠定了经济基础。③继马歇尔计划之后,1949年3月,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丹麦、挪威、葡萄牙、意大利和冰岛12个国家在华盛顿正式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北约的建立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军事战略同盟的形成,标志着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的正式形成。

(2)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从1947年夏天开始,苏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与美国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并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阵营。1955年5月14日,苏联与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和民主德国在华沙举行会议,签订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与北约相对抗,从而使社会主义阵营得以全面建成。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标志着战后两极政治格局的确立。它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展开全球争夺划分了势力范围,确定了实力基础,并拉开了冷战的序幕。

(二)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世界政治格局逐渐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1、对抗中出现一定缓和,局部的危机、热战与和平解决争端相互交错

1956年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1961年柏林墙的修筑,1962古巴导弹危机,1965年美国出兵越南,局部战争开始。

2、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具体的事件有:苏南矛盾、波匈事件、布拉格之春以及中苏分歧与中苏关系的恶化。

3、帝国主义阵营的分化。具体表现为:美国霸权地位衰落、西欧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日美之间矛盾突出。

4、第三世界的崛起。具体的事件有:万隆会议的召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七十七国集团的建立。

(三)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两极格局的松动和瓦解

1、美苏争夺世界霸权

从701年代到80年代中期,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攻守态势互有转换。

2、多种力量快速发展

西欧进一步走向联合,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独特的、越来越大的作用,发展中国家成为国际政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3、两极格局瓦解

苏联解体不仅结束了列宁缔造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而且标志着存在40多年的两极政治格局的彻底结束,世界进入重新确立政治新格局的过渡。

2、冷战后国际形势的重大变化为什么突出表现在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答:冷战结束以来的国际形势表明,世界政治格局转换的过渡期并没有结束,世界政治多极化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

其基本依据是:第一,科技和经济因素是影响世界格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在经济与科技的迅猛发展中,国际力量对比此消彼长,综合国力竞争激烈,世界上很难有哪一种力量能够全方位占据绝对优势,随心所欲地控制世界。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必然决定世界政治向多极化发展。世界经济是世界政治的基础。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表明,世界经济的发展决定世界政治力量结构的变化。

第二,经济全球化进程使单极世界构筑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相互依存程度不断加深,由此带来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结果,已经对超级大国以实力和强权推进单极进程直到了一定的牵制作用。同时,全球化时代世界面临的许多全球性问题也是任何一个国家所无法单独处理的,必须通过各国间的广泛合作才能妥善或有效地解决。在国际事务中国际合作趋势的加强客观上有利于更多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和展现实力地位,有利于推进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第三,世界要和平、国家要发展的时代潮流要求建立多极格局。多极化有利于各种力量间的相互制衡,有利于遏制超级大国的单边主义和霸权图谋,因而也有利于全球的和平与稳定。越来越多的国家明确倡导多极格局的建立,这是顺应时代潮流,符合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总体趋势。

第四,大国关系的深刻调整推动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大国关系进行着深刻调整,这一调整是在世界多极化趋势下进行的,反过来又会加速多极化进程。20世纪90年代后期,世界大国关系伙伴化已成为历史进步的表现,同冷战时期相比,大国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

第五,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成为世界多极化重要的社会基础。

3、在霸权主义仍然明显的当前,如何理解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首先,多极化是世界政治格局发展的趋势而非定势。目前还很难确定或根本无法具体确定哪些国家或国际关系行为主体是一“极”,当今世界共有几“极”。从目前力量的分布来看,大体可以说是“一超多强”。但是国际政治行为主体的合力作用和不平衡发展规律,会使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从而引起世界格局走向的变化。

其次,多极化正朝着牵制美国、反对美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方向发展。欧洲一体化进程正加速前进,日本努力谋求政治大国地位,西方发达国家对美国的独立意识和离心倾向日益增强,美国已不可能像过去那样控制、指挥为些国家。发展中国家仍是反对美国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中俄、中国与欧盟、俄德、法德都在积极改善关系,其目的之一就是牵制美国,反对美国的单边主义和主宰世界的做法。

最后,多极化趋势错综复杂,发展进程不会一帆风顺。从发展趋势来看,由于新科技革命深入发展及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规律,“极”的大小和中心,不会固定不变。当然,在发展变化

过程中,不排除在一定历史时期、在某些地区和领域、在某些问题上单边主义、单极化趋势占主导地位。

4、当前世界多极化发展的原因

第一、世界经济力量的多极化,推动了世界政治多极化的发展。

第二、从当今世界政治结构来看,多极化是既定趋势。

第三、美国独霸世界不得人心,遭到世界极大多数国家的反对。

第四、美国无力建立由它领导的单极世界。

5、雅尔塔体制及其对战后世界产生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英国、苏联三国(主要是美、苏两国)建立的以美、苏两国为中心,在欧洲和亚洲建立各自的势力范围、大国均势,形成了两极对立的战后国际政治格局、(1)对德国实行分区占领,成立对德国管制委员会,对柏林实行共管,设置赔偿委员会处理德国赔偿问题。

(2)确定波兰疆界,恢复波兰的独立主权,成立波兰临时统一政府。

(3)美英同意苏联提出的对日参战条件,即满足苏联收回南库页岛,取得千岛群岛,维持外蒙古的现状,中国的大连港国际化并保证苏联在该港的优越权益,苏联租用的旅顺港为海军基地须予以恢复,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应设立苏中合办的公司共同经营,中国保持对满洲的主权,而苏联在该地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

(4)成立联合国和其他解决战后国际问题的一些国际机构,确定在联合国安理会中实行大国一致原则,同意白俄罗斯、乌克兰为联合国创始成员国。

影响:(1)积极影响:对于迅速结束二战,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以及消除法西斯势力和日本人军国主义势力起到了重大作用。从而为战后带来了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它的建立表明不同省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只要相互尊重是可以实现合作关系的,美苏势力范围的划分有利于维护社会主义的革命成果。

(2)消极影响:美苏以各自的实力为基础划分势力范围,以践踏和损害一些中小国家的主权和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大国的利益需求,体现了打过强权政治,它人为划分边界,分裂国家,成为师姐不稳定的祸害,造成两大军事集团长期对立,成为战后局势紧张、动荡的根源。6、战后两极政治格局解体的原因及两极政治格局的解体的重大影响

原因:多方面的最直接的因素是世界政治发展不平衡。世界主要政治力量之间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实力消长变化。战后以来,美苏两个大国为称霸世界,长期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和到处扩张,严重阻碍了本国经济的发展,结果美国的力量遭到了很大的削弱,其他国际地位相对衰落,而苏联则最终解体。

积极影响:加速了多极化的趋势的发展,大国关系向积极方向发展,加强了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潮流。

消极影响:美苏制定的核游戏规则面临新的挑战,核扩散危险加剧;社会主义国家受到冲击增加了发展的困难;导致一系列国家和地区局势的动荡热点的出现。

第二章当代世界经济

1、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过程

答:世界经济格局总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特别是随着世界经济力量对比关系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经济格局从美国独霸资本主义世界和两大经济体系的对到世界经济的多极化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一)战后初期美国独霸世界经济领域

具体体现在:1、在国际金融领域,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2、在国际贸易领域,缔结了以贸易自由化为基本原则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积极推进

贸易自由化;

3、通过马歇尔计划等战略安排扶植西欧和日本等盟国;

4、对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实行新殖民主义政策;

5、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经济、技术封锁,遏制社会主义国家发展。

与此同时,二战后建立的一系列欧亚社会主义国家,迅速开始了国民经济恢复的进程。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于1949年1月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以其独特的经济活动方式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进行了殊死的较量。

(二)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转变

1、美国日趋衰落,收支状况从50年代后期开始不断恶化。

具体表现在:(1)“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2)经济危机、通货膨胀频频爆发;

(3)发展速度落后于西欧和日本,国际地位下降。

2、60年代,西欧和日本经济迅速崛起。到20世纪70年代,西欧、日本也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中心,从而在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美国、欧共体、日本三足鼎立的局面,加剧了西方国家之间为争夺销售市场、投资场所、科技领先等内容的经济竞争和摩擦。

3、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迅速,苏联经济实力继续增强。

4、发展中国家经济地位明显上升。

(三)20世纪九十年代区域经济组织加强竞争。

区域经济集团化,是指地理上毗邻的若干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合作、经济联合和经济融合的一种趋势。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这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已对当今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并已成为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的一个重要表现。

区域经济集团化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区域经济集团化有助于生产要素的自由流通,使各种生产要素合理配置,有助于市场的迅速扩大,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

2、区域经济集团化产生的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换效应,将会促进区内国际贸易和区外的国际贸易;

3、区域经济集团之间的竞争规模和层次空前提高;

4、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赋予世界经济多极化以新的内容;

5、区域经济集团化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

2、战后世界经济迅猛发展的主要原因

答:战后世界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世界总体和平这一有利于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因素外,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第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强劲推动。新科技革命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促使社会经济机制发生重大变化,加快了生产国际化的进程,促进了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第二,各国对经济体制的调整与改革。正是由于这一系列的调整与改革,资本主义国家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生产力发展的回旋余地,社会主义国家增强了经济发展的活力和优越性,从而大大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第三,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作用。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反过来它又在世界的范围内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国际化、资本国际化和贸易国际化的发展对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起了积极作用。经济全球化大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第四,国际经济协调对世界经济的积极作用。战后,世界性和区域性的经济协调机构、合作机构大量涌现,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一直是国际经济调节的重要杠杆。

3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的原因

答:经济全球化是指由于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等经济行为超越一国领土界限的大规模活动,各国经济相互交织、相互融合、相互依赖、相互渗透这样一种经济状态。

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在:1、国际分工发展到了新的阶段;

2、世界贸易迅速增长和多边贸易体制日趋完善;

3、国家间的相互投资越来越频繁,资本流动达到空前的规模;

4、金融国际化的进程明显加快;

5、跨国公司迅猛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日益加深;

6、国际经济组织的协调作用不断加强。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一)积极作用:

1、生产要素得以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

2、促进全球产业结构的新一轮调整;

3、有利于科技成果在全球范围内快速传播;

4、为各个国家提供了发展经济的新的机遇。

(二)消极作用

1、南北差距继续扩大,贫富分化加剧;

2、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形成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3、发达国家的经济周期性波动和弊端影响全球;

4、对世界政治、文化等方面产生巨大影响。

4、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表现

答:(一)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战后初期,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占有垄断地位。此后美国的垄断地位逐渐下降以至动摇,日本则迅速崛起,西德的经济力量也迅速增加。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日欧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在信息技术革命中走在日本、欧洲前面,生产率增长较快,国际竞争力加强,夺回了一度失去的一些市场,美日欧之间又出现了新的不平衡。正因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经济实力对比出现新的变化,加上苏联解体后美日欧三足鼎立的经济战略地位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关系跃居为全球战略地位,经济因素在国家与民族利益中的地位上升,从而使主要发达国家间的经济摩擦不断增加。虽然,欧盟和日本与美国的经济力量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日本和欧盟对美国不再惟命是从。而美国也对日、欧国家采取更强硬措施,以促使对方打开市场大门。(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不平衡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发展中国家内部分化加剧,地区间差距加大。进入20世纪90年代,相当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形势开始好转,东亚地区和拉美地区的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以及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大大高于发达国家,东亚地区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明显上升。然而,与此同时,亚非拉地区的低收入国家,尤其是撒哈拉以南地区的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它们的经济增长速度仍然很不乐观,人均收入非但未增加,反而下降。

(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总的来看,南方国家与北方国家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本来就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从绝对数量和质量看,南北贫富差距依然很大,南方的贫困问题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缓解。由于发展中国家内部发展的不平衡,致使南北经济关系更加错综复杂。劳工标准、环境保护等问题已成为发达国家和经济增长强劲的发展中国家之间矛盾的新焦点。随着冷战后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南北经济竞争已突出地表现出来,双方争夺市场的斗争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内南北经济矛盾的重要内容。两极格局终结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政治斗争中的有利战略地位逐渐丧失,南北经济关系越来越多地受到发达国家的制约和影响。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科技革命、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以及经济信息化的发展对发展中国家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

5、试述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集团化之间的关系

区域经济集团化对全球化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为;区域经济集团容易产生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国际市场的竞争;对全球性的一体化安排,如世界贸易组织等造成挑战;加速发展中国家的分化等。

但是,应当看到,区域经济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是实现全球一体化的漫长道路上的第一步。区域经济集团虽然有一定的排他性,但并不是封闭性的。目前世界主要经济集团都采取了一种“开放区域主义”的态度,给成员国国内经办及世界带来新的动力。特别是区域经济集团能够产和一种示范效应,带动区域经济集团化在更多地方、更高的层次开展,使各个国家的政府和人民逐渐熟悉一体化的趋势,从根本上为全球一体化奠定了基础。此外,区域经济还会产生积极的政治效应,在同一地区内原先敌对的国家间建立起稳定的关系。目前,全世界二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距还很大,在短时期内不可能消除或明显缩小。即使在一个经济不断事融合的世界里,经济利益的民族性仍然是主导因素,区域经济集团就是适应这种既要开放,又要求一定保护的客观现实而产生的一种现象,不是狭隘封闭的,而是合作、互利和开放的区域主义。只要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继续存在,区域经济就会存在,它和经济全球化并不是相背离的两种趋势。

6、试述经济全球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任何国家也回避不了。不仅是各国经济,而且各国的政治和国际关系都受到这一发展趋势的影响。

(1)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关系的内容更加丰富,国际行为主体更加多元化。传统的国际关系主要是国家间关系,政治和军事是核心内容。而当今国际关系包括经济、文化、环境、科技等各方面的内容,非国家行为主体越来越多地介入国际关系,对世界政治和各国政治都产生了影响。

(2)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相互依存不断加深,有助于制止战争,推动国际合作。

(3)发展中国家利用经济全球化提供的机遇,可以加快发展,增强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4)经济全球化使传统的主权观念受到冲击。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经济中占有优势,从经济全球化中得到的利益最大,因此更多地强调主权过时的观点,甚至直接干涉发展中国家的内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主权问题上的斗争更加复杂、尖锐。

(5)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动荡加剧、以西方文化为主的强势文化渗透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国内稳定带来新的安全挑战。能否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成为获益者,取决于各国自身的实力和把握机遇、战胜挑战的能力。

7、战后世界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第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强劲推动。

第二,各国对经济体制的调整与改革。

第三,全球经济化的积极作用。

第四,国际经济协调对世界经济作用。

8、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的原因

由于各国在世界经济全球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面临着不同的境遇。在发达国家占尽经济全球化发展先机的同时,发展中国家面对经济全球化却是利弊共存,机遇与挑战同在。由于发达国家在国际投资,贸易和技术方面占据主导地位,经济全球化总体上有利于发达国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导致南北经济技术差距不断扩大,总体上消弱了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经济地位。此外,发达国家利用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主导地位加紧推行政治,文化霸权和经济上的新殖民主义,导致南北之间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更加不平等,势必引发一系列新的矛盾,导致国际经济社会的动荡因此说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

展。

9、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将面临怎样的世界经济环境以及我们应该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我国的现代化健设将面临的世界经济环境这要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具体说来,首先,由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面临的世界经济环境机遇与挑战并存。其次,大量外资经济进入我国,各国垄断组织也纷纷进军中国市场。再次,就是每年我国的经济人才流失也比较严重。最后,就是当前经济全球危机尚未消退,贸易壁垒高筑,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面对上述各种因素我们应努力做到:一加强自己的技术和人才创新利用好经济全球化的有利条件发展潜力产业。二加强与各类国家和国际组织的联系和交流。三做好人才创新的举措并且能够很好的留住人才,防止人才流失。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10、马歇尔计划和新马歇尔计划

差异:两者提出的背景不同,马歇尔计划是二战后美国为了帮助其欧洲盟国恢复因世界大战而濒临崩溃的经济体系,并同时抗衡苏联和共产主义势力在欧洲的进一步渗透和扩张而提出的。“新马歇尔计划”是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发动的战争结束以后,为了既可达到控制中东地区的军事目的,又可将重建的包袱甩给欧盟,阻止欧盟走强的步伐而提出的。两者援助的对象不同,马歇尔计划主要援助欧洲国家,而“新马歇尔计划”则主要援助伊拉克、阿富汗、尼泊尔等国家。两者提出的借口不同,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时以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为借口,提出“新马歇尔计划”时则以反恐合作为“幌子”。

相同点:不管是马歇尔计划,还是新马歇尔计划,援助并非无条件,而是要同受援国的经济改革、“民主”、“人权”等问题挂钩。实际上都是美国以自身的国家利益为基础,以经济援助为手段,使受援国依赖于美国,在国际事务上保持与美国战略的一致性。

第三章发达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1、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较快发展的原因

答:1、科技革命的推动作用。当代资本主义仍有活力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科学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发达国家,科技在发展战略中占有特殊地位,并且科学技术同生产力越来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科技生产一体化,科技已名副其实地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2、生产关系的部分调整。在社会生产关系领域进行的调整,首先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较快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3、资本主义经济相互依存程度加深及协调的加强,有利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西方国家相互投资、互为市场成为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趋向,经济全球化和地区集团化的发展,使发达国家间的经济依存度加大,相互之间的协调性加强。

4、社会主义国家存在的“刺激”和竞争的推动。为了减少和抵制社会主义的影响力,与之竞争,西方不得不调整政策,努力促进经济的发展。

5、利用和平的国际环境。延续半个世纪之久的世界和平局面和这些国家内部的阶级斗争明显趋向缓和,使发达国家有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来发展社会生产力、调整生产关系。

6、掠夺第三世界廉价的原材料、燃料和不平等贸易,是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连西方国家自己也认为,战后的经济繁荣是以廉价能源和原料供应为前提的。

2、西方民主制度的基本内容、如何评价

答:(一)资本主义民主制的主要原则

1、保障公民的个人权利,实行少数服从多数并兼听少数人意见的原则。

2、主权在民(人民主权)原则

3、代议制原则

4、分权制衡(三权分立)原则

5、法制原则

(二)资本主义民主制的基本制度

1、议会制度

2、选举制度

3、政党制度

4、行政制度

5、司法制度

(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实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体制在战后发生了很大变化,资产阶级民主有了很大发展,国家在调节干预经济和管理社会事务方面的职能有所发展,资产阶级民主制进一步完善,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本质由于各种具体制度的掩饰和安排更隐蔽了。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本质上仍然是维护资产阶级根本利益和实行政治统治的工具,其资产阶级性质没有改变。

1、它为资产阶级服务的宗旨没有变化。

2、金钱是这一制度存在和运转的基础。

3、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是由政党所操纵的。

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作为一种政治形式,就其包含的丰富的管理技术来看是有效的,就人类文明所追求的权利平等目标所取得的进展程度来看达到了历史上的较高水平;但它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其突出表现是政治与金钱之间存在深厚的亲缘关系,这使它一直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和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任何一种政治体制作为上层建筑的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总是体现了该体制所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的性质,总是与国家政权的性质相一致的,发达国家的政治体制也不例外,它本质上无疑是为维护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服务的工具。

3、如何认识战后美国的对外战略和政策

答: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一直把维护美国的霸权地位作为自己的目标,在“遏制”苏联的同时,向全世界推广美国的政治经济模式和价值观念。其称霸全球的战略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战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全球战略的扩张阶段

1、杜鲁门的遏制战略。

杜鲁门上台后,制定了以反苏反共为中心的冷战、遏制战略。

其基本内容是:(1)对苏联和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以“杜鲁门主义”为核心的冷战政策,建立资本主义阵营,同社会主义阵营对峙;(2)对西欧和日本:通过马歇尔计划进行扶植和援助,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缔结《日美安全条约》,对盟国进行控制;(3)对亚非拉地区:推行新殖民主义,支持亲美独裁政权;(4)在军事上,实行一系列的“共同安全计划”。

2、艾森豪威尔的“解放战略”。

艾森豪威尔政府根据变化了的国际形势,在坚持冷战、遏制战略的同时,调整了美国的全球战略重点。其基本内容是:(1)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解放”政策,即提出与实施“和平演变”政策;(2)在亚非拉地区加紧全面扩张和渗透,提出“多米诺骨牌理论”和“艾森豪威尔主义”;(3)在军事上,奉行大规模报复战略。

3、肯尼迪的“和平战略”。

肯尼迪上台后,继续奉行冷战、遏制战略,其特色是提出了“一手拿箭、一手拿橄榄枝”的“和平战略”,实质是通过运用和平与战争的两手策略,在社会主义国家搞和平演变,在亚非拉地区推行新殖民主义。具体说来:(1)同苏联既对抗又合作;

(2)在亚非拉地区,施以“恩威并用”的政策;

(3)在军事上,保持打赢“两个半战争”的能力和水平。

(二)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美国全球战略的重大调整阶段

1、尼克松主义。为了保住美国的霸权地位,1969年上台的尼克松总统提出了一套新的对外战略,即所谓的“尼克松主义”。其内容涉及很多方面:

(1)把建立同盟国的“伙伴关系”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石,要求盟国政策上协调一致,经济上相互让步,军事上共同分担责任;

(2)以实力为后盾,以谈判为手段,通过谈判制约苏联;

(3)借助中国抗衡苏联,积极打开了对华关系的大门;

(4)在第三世界缩短战线,加强重点;

(5)军事上,准备打赢“一个半战争”。

尼克松主义是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的产物和表现,是美国统治集团为了继续保住美国在全球的霸权地位而采取的一种政策。其实质就是:通过适当收缩,减轻内外压力;通过缓和与苏的关系,扭转战略上的被动;通过改善对华关系,加强对苏的制约;通过牺牲盟友,以延缓自身的衰落;通过维护均势,确保美国的霸权地位。冷战与遏制战略色彩仍浓,和平演变的内容增加。

2、卡特的“世界秩序战略”。

卡特在执政的前期仍奉行尼克松主义,后期提出了“世界秩序战略”,把加强美国的思想意识对世界的影响,改善美国的战略地位,恢复美国对第三世界的政治号召力作为对外战略的出发点。主要内容包括:(1)提出“三边主义”,加强美、日、欧三边合作;

(2)发展更为和谐的南北政治、经济关系;(3)进一步同苏联、东欧实行全面的、真正的缓和;(4)谋求同中国建立对抗苏联的合作关系;(5)提出“人权外交”。

(三)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美国全球战略新发展的阶段

1、里根的“新遏制战略”。针对20世纪70年代苏联咄咄逼人的攻势和美国国内经济困难的状况,里根政府放弃了缓和与均势战略,提出并实施了“新遏制战略”。

主要内容是:(1)重振美国经济,大规模扩军备战;

(2)对苏放弃缓和保持进攻性的强硬政策;

(3)与苏联加紧在第三世界争夺;

(4)努力恢复美国在西方世界的领导地位,加强与盟国的政治协商;

(5)借助中国,抗衡苏联;

(6)全方位推进和平演变战略和政策;

(7)提出“星球大战计划”,加快研制实施。

“新遏制战略”实质仍是冷战、遏制,但把“封堵”扩展为“有限推回”,提升了和平演变战略的地位与运用。

2、布什“超越遏制战略”。

乔治?布什就任总统后,美国政府对全球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提出了“超越遏制战略”。(1)利用各种手段对苏联进行演变;

(2)提出“新大西洋主义”,在重塑欧洲格局过程中保持和加强美国在欧洲的领导地位;(3)维持中美关系基本框架,诱压中国进行“和平变革”;

(4)对第三世界,加强防范地区危机对美国利益的损害;

(5)提出要建立以美国为领导的“世界新秩序”;

(6)在军事上,继续推进“星球大战计划”。

(四)20年代90年代初至今,美国全球战略的扩展和单边主义阶段

1、克林顿政府的“参与和扩展战略”。

处于新旧格局交替中的世界冲突四起,作为唯一超级大国的美国经过几年的酝酿修改,克林顿政府提出了外交政策的三项指导原则,即维护经济安全、军事安全和推进民主,并制定了“参与和扩展战略”。

主要内容有:(1)坚持美国的领导地位;(2)维护大国关系;

(3)促进国际经济、安全合作;(4)在世界范围推进“民主”、“人权”;

(5)在军事上停止“星球大战计划”,实行国家导弹防御计划和地区导弹防御计划;(6)加紧北约东扩。

2、乔治·W·布什的全球战略

乔治·W·布什政府上台以来,特别是“9·11”事件后,美国的全球战略进行了重大的调

整,美国所作的这些调整,正在并将进一步对世界政治和国际社会的发展产生重要和深远的影响。主要内容有:(1)更加重视本土安全,成立国土安全部;

(2)推出先发制人的国家安全战略;

(3)借反恐之机,谋求全球霸业;

(4)改变了核战略思想,降低使用核武器的门槛;

(5)促进经济全球化,推进美国价值观念。

布什政府全球战略的特点:(1)单边主义;(2)追求美国的绝对军事安全;(3)美国在解决国际问题时更加倾向使用武力。

4、80年代以来,西欧外交主动性加强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80年代以来,西欧外交主动性加强表现在:1、积极“东扩”,接纳广大中东欧国家。2、推进南下战略。3、实施“新亚洲战略”。4、谋求与美国建立新型的、平等的伙伴关系,维护西方整体利益,讲求建立欧、美、日共同主宰的国际新秩序。

5、充分重视同俄罗斯发展关系,对俄罗斯奉行“既合作又防范”的政策。

6、非常重视发展和中国的经济政治关系。

7、重视冷战后联合国在世界上的作用。

5、日本为实现政治大国战略,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日本为实现政治大国战略,采取的措施有:

1、谋求建立“日美欧”为主导的国际新秩序;

2、加强与美国的同盟关系,协调与欧洲的关系;

3、立足亚太地区,逐步确立抗衡美欧的地盘;

4、从世界局势和自身外交战略的角度处理日中关系;

5、改善同俄罗斯的关系,扩大外交的“回旋余地”;

6、积极开展联合国外交;

7、增强军事力量,向军事大国迈进。

第四章发展中国家经济与政治

1、第三世界是的形成发展及其意义

答:第三世界的形成发展,经历了万隆会议的召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七十七国集团的建立这三个里程碑。

(一)万隆会议1、1955年4月18—24日,在印尼的万隆召开了亚非会议,又称“万隆会议”。参加会议的共有29个亚非国家。这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而由亚非民族独立国家自己召开、讨论有关亚非国家人民切身利益的大规模国际会议。2、万隆会议的召开,促进了亚非国家间的互相了解和尊重,加强了亚非地区民族独立国家之间的团结和合作。这标志着第三世界作为一支新兴的独立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国际政治舞台。(二)不结盟运动1、1961年9月,25个中小国家首脑在贝尔格莱德举行了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宣告了不结盟运动的诞生。

2、不结盟运动兴起的意义:(1)推动了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2)促进了国际关系民主化;(3)揭露和打击了霸权主义;(4)推动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

(三)“七十七国集团”1、在1964年召开的首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上,77个发展中国家联合发表《七十七国联合宣言》,决定在每次贸发会议之前,七十七国集团都要开会协调立场、研究对策,以维护第三世界国家的利益,从而首次在联合国系统内部形成了以维护发展中国家自身权益为目的的国家集团,“七十七国集团”因此得名。

2、“七十七国集团”建立的意义:(1)在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中发挥了先导作用;

(2)推动南南合作,维护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利益做出了积极贡献;(3)推动了南北对话,缓和与改善了南北关系。

(四)第三世界兴起对战后世界的重大影响

1、促进了世界历史的进步与世界格局的转换;

2、是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的主要力量;

3、促使联合国发生了深刻变化;

4、对世界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5、对国际秩序的破旧立新做出了独特贡献。

2、发展中国家政治文明取得的进步与面临的问题

答:发展中国家的各种不同的发展道路,国体、政体的多样性,是世界政治文明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突出表现。它有差异大、欠发展、矛盾多、冲突多的弱点的一面,但不能由此而否定其占主流地位的历史进步性的一面。

从整体上看1、它们在政治上摆脱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时期被压迫被奴役的地位,获得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成为了国际舞台上主权独立的国家;

2、它们在不断探索着与本国国情相适应的发展模式和道路;

3、政治参与的民主化程度不断提高,集权体制逐步向民主体制发展;

4、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实行比较正确的民族政策,正在化解种族、部族、民族矛盾,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正在形成;

5、大多数国家政局稳定,保持着良好的政治环境,为发展创造了较好的重要条件。以上这些均是进步、文明、活力的突出体现,是为人类文明做出的贡献。

问题:第一,民主化进程未完第二,法制化任务艰巨

第三,政党制度颇多第四,政局动荡不断

第五,民族或种族关系错综复杂第六,宗教矛盾和纠纷长期困扰

第七,领土和边界冲突此起彼伏第八,局部战争频繁

第五章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1、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历史教训

答:(一)苏联解体的原因

1、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推行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使苏共一步一步误入歧途:社会主义的东欧国家和苏联发生严重挫折更不是好事。然而,辩证法告诉我们,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因为东欧和苏联的剧变,为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经验教训,它们走过的弯路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某些借鉴。我们看到,东欧和苏联发生剧变以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都及时地总结了其经验教训,调整了自己的发展战略,继续坚持和探索具有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

(二)苏东剧变不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失败,社会主义的前途光明

1、苏东剧变只是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的局部的、暂时的失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仍然在新条件下继续发展;

2、苏东剧变从本质上讲,它是前苏联领导集团背离社会主义道路的结果,是严重阻碍苏联社会发展的苏联模式的破产,是肆意扭曲和违背社会主义本质的恶果;

3、与历史上任何一种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一样,社会主义总是波浪式地迂回前进的,在曲折中向前发展的。

(三)确立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社会主义发展战略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提高经济实力;

2、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立足和依靠自己的力量;

3、坚持对外开放,充分吸收和利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4、坚持改革,探索具有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5、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第六章转型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1、如何理解俄罗斯的经济转型

答:由于多年政局动荡、计划经济体制的崩溃、原有经济联系的突然中断,独立后的俄罗斯面临十分困难的经济转型任务。

(一)“休克疗法”与俄罗斯经济体制的转轨

1、采取“休克疗法”的主要措施:(1)实行严厉的财政信贷和货币紧缩政策;

(2)通过价格、贸易自由化实现经济运行机制的转轨;

(3)通过大规模私有化实现基本经济制度的改造。

2、“休克疗法”的后果(1)“休克疗法”在消除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和建立市场经济新体制方面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双重体制并存所产生的摩擦;

(2)“休克疗法”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3、“休克疗法”的教训(1)在经济改革的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结果欲速则不达;(2)在经济改革的理论认识上存在严重的误区。

(二)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确立和俄罗斯经济的复苏与发展

1、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确立

(1)放慢私有化速度;(2)加强国家宏观调控;

(3)加强社会保障;(4)调整对外经贸政策。

2、俄罗斯经济的复苏和发展

(1)向居民提供生活保障;(2)实现金融和财政稳定;

(3)促进生产发展;(4)改变私有化政策;

(5)支持民族工业的发展。

(三)新世纪俄罗斯的经济发展战略与普京的经济改革

1、普京的经济政策

(1)要实现市场经济和民主的普遍原则与俄罗斯现实的有机结合;

(2)提升国家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3)循序渐进地实现与世界经济的一体化;

(4)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2、俄罗斯的政治体制的特点

答:俄罗斯已经建立一个介于美国和法国之间的政治制度,总统拥有很大权力,同时增强议会职能,实行三权分立。俄罗斯国家新体制包括:总统制、两院制、联邦制、多党制。

1、总统制:总统制是俄罗斯新政权体制的核心。新宪法不仅明确规定了总统制的政体,而且特别强调了总统的权力和地位。

2、两院制:联邦议会是俄罗斯的代表机构和立法机关,它由上院联邦委员会和下院国家杜马组成。

3、联邦制:联邦制的三大原则是:统一原则、平等原则和自治原则。

4、多党制:早在1990年,俄罗斯就开始实行多党制,但当时并未得到宪法认可,新宪法则明确承认了多党制原则。新体制的确立促进了多党制的发展和完善。

3、如何理解俄罗斯外交政策的调整

答:俄罗斯政府对外政策的调整:1、俄罗斯独立初期推行向西方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调整原因:国际地位下降,西方强国不予理睬,国内民族主义的压力

2、1992年下半年提出既面向西方、也面向东方的“双头鹰”外交政策

调整原因:一边倒政策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西方仍然继续对俄罗斯进行防范、削弱和限制。

3、1993年后,确立了以“维护民族利益和重新恢复大国地位”为目标的全方位外交战略调整原因:俄罗斯政治大国的地位开始复苏,要求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调整后俄罗斯对外战略的特点:一是对西方态度趋于强硬,抗争多于妥协;

二是加大东方外交力度,平衡西方外交;

三是重视“近邻外交”,强化盟主地位;

四是全面开展第三世界外交,扩大俄罗斯的影响。

4、从1996年开始,俄罗斯再次调整外交政策,进一步强调重振大国地位

调整原因:经济复兴,政治改革取得一定成效,对大国地位提出更高的要求。

调整后的特点:进一步表现出独立性、全方位性和大国关系等距离性等特点。

4、剧变后东欧国家都纷纷地倒向西方的原因

答:剧变后东欧国家都纷纷地倒向西方是:

1、这是冷战后复杂的国际形势造成的;

2、剧变后的东欧国家不满于苏联模式,这是苏联模式缺乏活力的结果;

3、倒向西方可以获得政治、经济和安全利益;

4、吸收东欧国家也是欧盟和北约的利益所在。

5、独联体内部存在合作与分离两种不同的趋势的原因

答:独联体建立以来,经济和政治一体化得以推进,其原因主要在于:

1、独联体各成员国经济上各有长短,互相依赖;

2、独联体体各成员国存在着相近的战略利益;

3、独联体12个成员国民族杂居程度高。

不过,独联体的一体化进展并不顺利:1、各成员国都有戒备心理;

2、俄经济上援助乏力;

3、西方的离间;

4、缺乏共同的思想基础。

综上所述,独联体内部存在合作与分离两种不同的趋势。

第七章当代国际舞台上的中国

1、新中国成立以来,新中国外交政策进行的调整

答:(一)建国初期实行“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1、“另起炉灶”就是同旧中国屈辱外交彻底决裂,不承认国民党政府时期的一切外交关系,对旧中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逐一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或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就是把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和特权逐步加以肃清后,再按新的原则与之建立平等关系。

3、“一边倒”就是倒向以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为代表的进步力量一边,反对帝国主义阵营的战争和侵略政策,维护世界和平,支持民族解放运动。

(二)50—60年代反对苏美的霸权主义,着重发展与第三世界的关系

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末,民族民主解放运动蓬勃发展,第三世界崛起;西欧、日本独立自主倾向发展;苏联走上霸权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国家控制与反控制的矛盾突出。为这适应国际形势的巨大变化,中国外交由“一边倒”调整为反对美苏霸权主义即“两个拳头打人”和积极支持民族民主解放运动、站在第三世界一边的方针。

(三)70年代,改善与西方大国的关系,集中力量对付苏联的威胁

1、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发表了上海《联合公报》,标志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开始,并揭开了大批西方国家同我国建交的序幕。1978年12月,中美发表了《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宣布从1979年1月1日起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2、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后,苏联成为中国安全的主要威胁。

3、与此同时,我国加强了同东欧国家的友好关系。

(四)80年代奉行真正的不结盟政策,对外关系走上新历程

20世纪80年代,为保证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适应国际形势的新变化,中国对外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主要表现在:

1、认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从而改变了原来认为战争危险很迫近的看法

2、改变了“一条线”战略,高举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旗帜,坚定地站在和平力量一边。

3、赋予独立自主原则以新的内容,即真正的不结盟。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画线,完全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同一切国家的关系。

4、纠正了把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对立起来的片面认识,制订了全面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五)90年代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确立全方位外交新格局

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随着西方对华制裁逐渐被打破,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广泛参与国际事务,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确立了全方位外交的新格局。

1、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进一步巩固;

2、构筑了稳定的大国关系框架;

3、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取得新突破,外交立足点进一步巩固;

4、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独特的建设性作用;

5、坚持“一国两制”,促进祖国统一,反对干涉内政,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

2、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

答:(一)促进和平与发展是中国对外政策的首要目标

近百年来,中国屡遭帝国主义的侵略,饱受内战灾难,深知和平的珍贵和来之不易。这样的经历使中国人民不愿意看到世界上任何地区发生新的热战、冷战和动乱,渴望世界持久和平,渴望过上稳定安宁、富裕的生活,从而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为自己的宗旨和目标。中国是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消灭了剥削和压迫的根源。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中国必须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把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结合起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必须把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为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和目标。

(二)独立自主是中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独立自主是中国革命胜利最宝贵的基本经验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赋予了独立自主以新的内容,即真正的不结盟。坚持独立自主,就是始终坚持把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坚持独立自主,就是要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物本身的是非曲直,独立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态度和立场。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并不意味中国不需要国际力量的支持与合作,搞闭关自守。中国珍视自己的独立自主,也尊重别国的独立自主。独立自主也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同世界各国共产党和其他政党相互关系的准则。

(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列宁和平共处思想的发展,已成为世界上公认的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几十年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了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被证明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最好方式。事实证明,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好坏不决定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是否相同,不决定

于对待他国态度的亲疏、好恶,而是决定于是否严格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四)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工作的基本立足点中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同其他第三世界国家有着共同的历史遭遇和苦难历程,独立后又都面临着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维护国家主权独立,反对外来干涉和发展本国经济,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现实任务。中国的根本利益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根本利益是高度一致的。中国一贯支持第三世界国家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的正义斗争。中国一贯支持第三世界国家反对国际经济旧秩序、振兴民族经济的努力。中国在同第三世界国家的交往中,特别是同我国周边的发展中国家的交往中,从不以大国自居,不干涉别国内政,尊重他们独立自主决定的内外政策。

3、怎样评价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与作用

答:国际上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有:中国国际地位下降论、中国必然发生质变论、中国威胁论、中国无足轻重论、中国崩溃论。

但是我们应该科学、客观地评价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与作用:

(一)科学估量新中国成立的世界意义

1949年,新中国的诞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并且经过新民主主义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深刻改变了国际政治力量的对比,大大加强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极大地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打乱了美国的全球战略部署,大大鼓舞了世界人民反对美帝国主义的信心和勇气,沉重地打击了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有力地冲击了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为正在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被压迫民族和人民树立了榜样,增强了他们克服困难、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信心和决心;率先打破了雅尔塔体制,打击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促进了战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二)客观评价中国的综合国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1、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对外贸易迅速扩大,经济实力显著提高。(1)200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居世界第6位。

(2)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在世界上的排位由27上升到第5位。

2、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3、科技、教育、文化事业有了较大发展。

4、国防现代化取得了重大进展,国防力量不断增强。

5、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事业蓬勃发展。

(三)中国是当代世界的重要力量

1、在美苏争霸的两格局中,中国是保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平衡力量。

2、中国是推动世界多极格局发展的主要力量,是未来多极世界格局的一极。

3、中国综合国力不断上升,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4、中国是当代世界的重要力量,还反映在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处于独特地位,发挥着独特作用。(1)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成为世界上极具特色和影响力的国家。

(2)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为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有益经验;在政治上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在反对霸权主义、维护和平的事业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3)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了占世界1/4人口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对世界的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

4、发展中国家是国际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的原因

第一,逐渐改变了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对峙的国际关系格局,促进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

展。第三世界崛起的年代,是两个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年代。

第二,深刻地改变着联合国的面貌。对一些重大的国际问题,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主持公道,伸张正义,它们通过联合国大会多数表决,做出较为符合实际的、反映世界大多数国家和人民愿望的决议。

第三,促进了世界和平力量的发展壮大。第三世界从崛起之日就作为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对立面在国际舞台上。

第四,是改革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基本力量。改革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就成为南方国家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

5、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国应该怎样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为人类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面临的机遇: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2)大国关系深刻调整,形成了即合作又竞争,及联合又制衡的大国关系

(3)我国面临良好的周边环境

(4)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两大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5)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为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赶上发达国家提供了条件(6)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新阶段

面临的挑战:(1)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有新发展,军事干涉主义倾向增强。

(2)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

(3)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引发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

(4)不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

我们要抓住机遇,抓紧时间,集中精力加快发展始终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我们要重视挑战,寻求对策,化不利为有利,把中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

6、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

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是一个理论体系,包含丰富的内容。它涉及国际环境、国际战略目标、战略原则、对外方针和政策。其主要贡献有:

(1)对当代世界主题做出了新判断。

(2)提出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

(3)为独立自主原则赋予了新内容。独立自主,就是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就需要把国家的主权,国家的安全始终放在第一位;坚持独立自主,不去察言观色;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是真正的不结盟。

(4)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开拓了新领域。积极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立国际新秩序;也是解决国家内部某些问题的好办法。

(5)为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勾画了新蓝图。邓小平指出,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提出了一整套开放主张;指出中国仍属于第三世界,永远不称霸,要为维护世界和平作贡献。

(6)为解决国际争端找到了新路子。一国两制;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和平协商,解决边界纠纷;不纠缠历史旧账,一切向前看。

(7)针对世界格局的大变动制定了外交新方针。80年代末9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不搞意识形态争论”的新方针;针对国际形势的大变动,邓小平提出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方针。

7、论析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依据和意义

依据:(1)战后世界政治的发展变化。两大阵营,三类国家,成为全球国际关系,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东西关系的实质是和平问题,南北关系的实质是发展问题。

(2)战后新的科技革命的发展对当今世界产业了深刻的影响。新的科技革命推动了劳动生产率的极大提高,促进了各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3)战后打世界大战的只有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有资格,而这两家都还不敢打。

(4)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战争力量的增长。

意义体现为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理论意义:和平与发展主题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国际理论的重大发展;

和平与发展时代观是对传统国际政治理论的挑战。

现实意义:为端正中国外交指导思想、制定国家大战略提供了指导;

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一个也没有解决,需要国际社会做出更大的努力。

8、中国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支重要力量

(1)中国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第一,中国长期以来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国际上树立了维护世界和平的形象,享有较高的声望,为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做出了重要贡献。第二,中国在国际社会中保持了自己独立的地位和作用。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实行不结盟、不搞集团政治和不当头的对外政策,倡导建立新安全观。随着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和强大,中国将对世界和平和人类的发展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2)中国是亚太地区的大国

第一,中国积极促进区域内的经济合作,是稳定亚洲乃至世界经济的重要力量,受到世界各国的赞誉。

第二,中国积极参区域内的政治和安全合作,显示了中国在此际舞台上的强大活力。

第三,在安全问题上,发表了《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联合宣言》,拓宽了合作领域,启动了反恐合作。

(3)中国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家

综合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为中国推行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发挥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提供了有力的手段。政治上,中国是构成世界政治格局的主要力量之一。经济上,中国是一个潜在的经济大国,并在促进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方面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军事上,中国作为少数拥有核武器和有能力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之一,是世界上拥有重要军事力量的国家。

第八章当今时代主题与建立国际新秩序

1、为什么说维护和平是当今世界的根本问题、促进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核心问题

答:(一)维护和平是当今世界的根本问题和平包括世界总体和平和局部和平。当代的和平问题,首先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世界大战和核战争的爆发;其次,还包括反对和制止局部战争和常规战争,针对军备竞赛、尤其是核军备竞赛而进行全面、彻底的裁军活动。和平问题面临新的威胁:1、核战争和核军备竞赛仍对世界和平构成巨大的威胁

2、局部战争危害严重

3、国际恐怖主义的危害十分突出

4、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

维护和平的主要途径:1、坚定不移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根据公正、合理、全面、均衡的原则,实行有效裁军和军控,最终消灭战争隐患;

3、发展和壮大世界和平运动,维护世界和平;

4、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二)促进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核心问题

1、发展中国家面临严峻的发展问题。一方面,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发展中国家内部分化加剧,地区间差距加大。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

主要表现在:(1)总的来看,南方国家与北方国家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本来就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从绝对数量和质量看,南北贫富差距依然很大,南方的贫困问题短期内难以

得到根本缓解。

(2)由于发展中国家内部发展的不平衡,致使南北经济关系更加错综复杂。

(3)两极格局终结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政治斗争中的有利战略地位逐渐丧失,南北经济关系越来越多地受到发达国家的制约和影响。特别是20世纪90年

代以来,科技革命、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以及经济信息化的发展对发展中国家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

2、西方发达国家也存在再发展问题,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不发展状态,直接制约着发达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发展中国家实现发展迫切需要发达国家的雄厚的资金和先进技术,而发展中国家丰富的资源、广阔的市场和廉价劳动力,也是发达国家实现再发展的迫切需要。当前“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发展速度问题,再发展问题。”而这一问题的解决是以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为前提的。

3、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全球性问题的挑战,如粮食、人口、能源、环境等。

2、简述不同国家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基本主张。

答:(一)美国主张建立它主导的以美国模式为样板的国际新秩序。美国关于新秩序的主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确保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发挥美国对世界的“领导作用”。

2、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是西方的民主政治和私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3、调整联盟战略,利用联盟关系为美国的外交政策服务。

4、建立新的全球性和地区性的安全体系,消除危及美国利益的各种威胁,有效借助联合国、北约等国际组织最大限度地发挥美国的影响力。

(二)西欧、日本等国主张建立美日欧共同主导的国际新秩序。

1、日本政府认为:第一,今后是国际秩序大调整时期,旧秩序下的美国霸权体制已开始瓦解;第二,日本应当作为支撑国际秩序的一极发挥作用和承担责任,要为建立冷战后国际新秩序发挥创造性作用。

2、西欧主要国家在建立新秩序方面的看法不尽一致,但是各国都主张建立一个以西方价值观为基础的、美欧日三极主导下的国际新秩序,反对一国领导世界,要求在国际新秩序中分担领导责任。并且强调,欧洲不仅在世界经济领域中要发挥力量中心的作用,而且将成为世界政治领域的中心。西欧主要国家同时主张发挥联合国在建立新秩序中的作用。

(三)中国主张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党的十六大报告针对国际社会存在的现实问题,深化了关于国际新秩序的认识,第一次从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等四个方面全面而完整地提出具有强烈时代特色的观点和立场,阐明中国关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报告指出:各国政治上应相互尊重,共同协商,而不应指导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经济上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不应造成贫富悬殊;文化上应相互借鉴,共同繁荣,而不应排斥其他民族的文化;安全上应相互信任,共同维护,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新安全观,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争端,而不应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代以来,科技革命、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以及经济信息化的发展对发展中国家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2、西方发达国家也存在再发展问题,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不发展状态,直接制约着发达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发展中国家实现发展迫切需要发达国家的雄厚的资金和先进技术,而发展中国家丰富的资源、广阔的市场和廉价劳动力,也是发达国家实现再发展的迫切需要。当前“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发展速度问题,再发展问题。”而这一问题的解决是以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为前提的。3、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全球性问题的挑战,如粮食、人口、能源、环境等

3、发展中国家建立国际新秩序主张的主要内容

发展中国家战后最早在世界上提出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其内容主要包括:

(1)通过努力,建立和平、公正、平等、合作的经济与政治相互结合的国际新秩序。

(2)主张改变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在不平等基础上形成的旧的国际分工,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分工,改变世界经济中的生产、消费和贸易格局,保证发展中国家对其资源的开发实行有效的控制,并根据主权原则限制和监督跨国公司活动。

(3)主张加强南南合作,特别是推动区域一体化,积极参与南北合作,促进国际新秩序的建立。

(4)改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无权地位,使发展中国家能更充分、有效地参与国际事务的决策过程。

(5)主张加强联合国的作用,增加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和在联合国的发言权。

4、简析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不利因素及有利因素

不利因素:(1)历史上形成的一些重大问题积重难返,不是短期内能够解决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是长期形成的,要想以较快的速度缩短这一差距,需要多方面的配合。虽然旧的两极政治格局已瓦解,但改变旧的国际经济秩序却不可能在朝夕之间完成。

(2)国际竞争的难度加大。21世纪是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在信息技术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此外,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出现的兼并风潮不可避免地加强了少数国家金融资本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和对世界市场的垄断。发展中国家虽然也在努力形成规模经济,组建了许多区域性政治经济组织,但实力仍然不够。

有利因素:(1)全球相互依赖不断加深。

(2)推动国际合作的主体迅速增加。

(3)主权国家对多边外交空前重视。

5、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及其本质特征

二战后的国际旧秩序的实质是维护垄断资本的国际剥削,其中经济秩序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第一,以不合理分工为基础的世界生产体系。

第二,以不平等交换为特征的国际贸易体系。

第三,由国际垄断资本占统治地位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第四,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国际协调机制。

国际政治旧秩序的本质特征是霸权政治和强权政治,以大欺小,以强凌弱。表现形式包括动辄使用武力威胁、以牺牲他国利益为代价来划分势力范围、肆意践踏国际法和国际行为准则、粗暴干涉他国内政等。

恐怖主义

恐怖主义----指为了达到某种政治或社会目的,通过制造恐怖气氛来引起社会注意,以威胁有关政府或社会,无论弱者或强者都可以采用的,针对非战斗目标特别是无辜平民的各种形式的违法或刑事犯罪性质的暴力破坏行为。

恐怖主义有三基本特征:

(1)带有政治目的,否则是个人暗杀、血亲复仇之类的一般刑事犯罪;

(2)使用与战争不同的特殊暴力手段,如暗杀、绑架、劫机、爆炸等;

(3)针对无辜平民、公共设施等非军事目标。

冷战后,国际恐怖主义突出有着深刻的国际国内原因:

(1)民族宗教矛盾尖锐和民族分裂主义极度发展是诱发恐怖主义的主要原因之一;

(2)贫富悬殊、社会分配不公和政治腐败是滋生恐惧主义的社会温床;

(3)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侵略、干涉助长和激发了国际恐惧主义;

(4)社会进步与社会规范的相对失调,导致一些新型恐怖主义活动出现;

中国长期以来是国际恐怖主义和恐怖活动的受害者。针对西方国家在反对恐怖主义过程中的某些错误做法,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立场,进行了批评并提出了自己的正确主张:

(1)应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国际社会都应采取一致立场,坚决予以谴责和打击;(2)联合国和安理会应在国际反恐问题上发挥主导作用;

(3)针对恐怖主义的军事行动目标明确,要避免伤及无辜,应有利于维护地区及世界和平的长远利益;

(4)恐怖主义属于极少数极端邪恶势力,不能将恐怖主义与特定民族或宗教混为一谈;(5)不能借反恐推行有损地区和平与稳定,有损他国主权、安全和地区发展的政策,更不能借反恐搞霸权主义等。简述雅尔塔体制的主要内容

杜鲁门主义

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美国国会参众两院联席会上发表咨文,宣称世界已划分为“自由制度”和“极权政体”两个阵营,要求国会批准拨款援助希腊、土耳其重建经济生活,并派人到希腊、土耳其去帮助它们的政府稳定当地局势,以抑制共产主义的扩张,美国有领导“自由世界”和援助自由世界国家“复兴”的使命,这就是所谓的“杜鲁门主义”。标志着冷战政策的正式形成和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的正式破裂。

世界贸易组织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于1995年1月1日。它的前身是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简称关贸总协定,是一个关于关税和贸易准则的多边国际协定。(1948年1月1日协定正式生效)关贸总协定的宗旨是:通过实施普遍的最惠国待遇,削减乃至取消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促进自由贸易,以便充分利用各国资源,扩大商品的生产和交换,从而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广泛就业,以及提高生活水平。

为实现此宗旨,各缔约国须接受以下基本原则:

第一,最惠国待遇原则。第二,无歧视待遇原则。

第三,关税减让原则。第四,取消数量限制原则。

第五,透明度原则。第六,互惠即对等原则。

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标志着统一的世界贸易组织与规则的诞生

戴高乐主义

戴高乐主义的实质就是民族主义,其核心是捍卫国家主权,维护民族独立,恢复法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大国地位。它的主要内容有:

(1)反对美国在西方联盟中的霸权,谋求法国的领导地位。

(2)改善同苏联、东欧的关系,谋求东西方的缓和。

世界经济与政治系国际关系

世界经济与政治系国际关系、国际政治方向2005年硕士生入学考试试题 系别:世界经济与政治系 专业:国际政治、国际关系 研究方向:国际政治理论、外交决策学 考试科目:国际政治理论 一、概念解释(30分,每题6分) 1、英国学派(the English School) 2、国际机制(international regimes) 3、安全困境 4、集体安全 5、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 二、简答题(80分,每题20分) 1、简述肯尼思·沃尔兹(Kenneth Waltz)的国际关系层次分析方法。 2、简论民主和平论(democratic peace)。 3、如何理解温特的“无政府状态是国家建构的”的命题(Anarchy is what states make of it)。 4、简述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理性选择模式的基本内容。 三、论述题(40分) 试论二战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演进。 系别:世界经济与政治系 专业:国际政治、国际关系 研究方向:国际政治理论、外交决策学 考试科目:战后国际关系史 一、概念解释(30分,每题5分) 1、第一次中东战争 2、法兰西第五共和国 3、茅茅运动 4、中美“八·一七”公报 5、东盟地区论坛 6、非洲联盟 二、简答题(40分,每题20分) 1、简述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2、朝鲜半岛核问题的由来与现状。 三、论述题(80分,每题40分) 1、试比较冷战结束前后日美关系的特点及其对亚太地区国际关系的影响。 2、试析美国小布什政府第一个任期的对华政策和今后4年的可能走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6年硕士生入学考试试题 系别:世界经济与政治系 专业:国际政治、国际关系 研究方向:国际政治理论、当代全球问题、外交决策学 考试科目:国际政治理论 一、概念解释(30分,每题5分) 1、新古典现实主义 2、新安全观 3、功能主义 4、建构主义 5、核不扩散机制 6、全球治理 二、简述题(每题25分) 1、简述国际关系理论新新争论(neo-neo debate)的基本内容。 2、简述英国学派。 3、简述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 三、论述题(45分) 在预测20-50年的中美关系时,米尔斯海默说,中国正在经济领域取得快速的发展,而美国不能容忍世界舞台上与之匹敌的竞争对手。其结果便是中美之间激烈而危险的安全竞争,这种竞争类似于美苏冷战期间的那种对抗,请用国际关系理论对这一观点加以剖析。 考试科目:战后国际关系史 一、概念解释(30分,每题5分) 1、旧金山和会 2、第四点计划 3、尤里卡计划 4、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 5、中美八?一七公报 6、1990年海湾战争 二、简答题(40分,每题20分) 1、尼克松主义的内容及影响。 2、《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原则及意义。 三、问答题(80分,每题40分) 1、试析前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影响。 2、试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巴以和平进程中有关各方的立场和巴以关系的今后走势。

2017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形考二

客观题共40题(满分100分) 一、多项选择题(共20题,每题2分) 第1题(已答).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三大经济组织并立与多种经济力量得到发展,这三大经济组织指的是()。 A. 欧洲联盟 B. 北美自由贸易区 C. 非洲联盟 D.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参考答案】ABD 【答案解析】 第2题(已答). 战后70年代,在推进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亚洲四小龙,四小龙是指()。 A. 新加坡 B. 香港.台湾 C. 韩国 D. 菲律宾 【参考答案】ABC 【答案解析】 第3题(已答). 创立于1949年4月4日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也称()。 A. 北大西洋联盟 B. 北大西洋集团 C.

北约 D. 华沙条约组织 【参考答案】ABC 【答案解析】 第4题(已答). 1993年1月克林顿就任美国总统后,把振兴()作为维护美国世界领导地位的三大支柱。 A. 经济 B. 科技 C. 军事安全 D. 促进民主 【参考答案】ACD 【答案解析】 第5题(已答). 日本全面学习世界发达国家企业管理先进制度,形成日本本国特色的企业管理制度。其核心是(),被称为日本式经营的三大法宝。 A. 岗位责任制 B. 终身雇佣制 C. 年功序列工资制 D. 企业内工会制 【参考答案】BCD 【答案解析】 第6题(已答). 赫鲁晓夫时期的苏联外交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

谋求军事优势.与美国展开核竞赛 B. 主动缓和同西方国家的关系 C. 加紧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控制 D. 开始在第三世界渗透和扩张 【参考答案】ABCD 【答案解析】 第7题(已答). 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制度比较复杂,从政体上有()。 A. 议会共和制 B. 总统制 C. 君主立宪制 D. 政教合一及军人政权 【参考答案】ABCD 【答案解析】 第8题(已答). 现代技术革命以()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 A. 生命科学 B. 原子能 C. 空间技术 D. 电子计算机 【参考答案】BCD 【答案解析】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复习题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2013年1月考试考前练习题 一、辨析题 1.国际经济协调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国际化。没有国际经济协调,世界经济就无法正常运行。 解答:正确。 国际经济协调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国际化。没有国际经济协调,世界经济就无法正常运行,对此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理解。 (1)国际经济协调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国际经济协调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内在本质要求,它既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同时本身构成了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内容之一。经济全球化把各国、各地区经济联成一个整体。然而,经济全球化进程却受到民族国家壁垒的限制。民族国家依然是国际关系最核心的行为主体,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疆界,都有自己的经济结构和经济政策。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追求的经济目标也有所不同,需要在世界经济中运用国家权力来保护和扩展各自的利益,因此,彼此间的差异和矛盾不可避免。这就需要某种形式的协调来消除经济全球化客观趋势和民族国家壁垒之间的矛盾,它既可以由全球性、地区性或专业性国际经济组织等多边机构出面进行,也可以由各国政府直接派代表协商进行,如两国或数国之间不定期的贸易谈判、两国或数国之间定期的会晤协商制度等。通过这些渠道和方式,各国政府调整各自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关税政策和外贸政策,达到合作和协调的目的。 (2)国际经济协调的局限性 经济全球化虽然导致国际经济协调产生的必然性,但没有保证协调结果的平等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存不断加深,国际经济协调在世界经济运行中扮演的角色更加重要,协调机制趋于完善,形式趋于多样化。而国际经济协调越发达、越有效,就越能促进各国相互依存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但是,国际经济协调并不是万能的,如果涉及国家间根本利益的对立,任何国家都不会做出妥协或让步,还有可能引发冲突。现存的各个经济集团之间多少具有一些排他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全球范围内的协调带来困难。而且,国际经济协调仍然是在不同的主权国家之间进行的,其基础仍然是国家实力,主权国家仍然是从各自的利益出发来参与协调的,最终还是要服从国家利益的需要。一些国际经济组织,长期由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据支配地位,它们的活动和规则往往更多反映西方大国意志,中小发展中国家的利益长期不能得到充分保障,从短期或局部看,还有可能受到损害,引起南北矛盾激化,更加突出国际经济协调的局限性。 2.在国际政治多极化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发展中国家面临着独立、发展和国际地位前所未有的挑战。 解答:正确。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科技革命改变着国家主权行使的范围和空间。发展中国家落后的科技发展水平无力控制跨国信息流动的内容和方式,限制了其行使主权的范围和空间,难以捍卫其“信息边疆”。更为严重的是,在科技方面处于遥遥领先地位的发达国家,可以通过信息网络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政治宣传、思想渗透和文化侵略,传播西方的价值观念;对那些它们不“满意”的发展中国家发动心理战,挑起这些国家的反政府情绪,影响该国政府的决策和促使政府倒台。 经济全球化改变了过去那种国家在内政、外交、军事上享有的至高无上的主权的观念,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制约着国家的经济自主权。对发展中国家来讲,特别是那些处在对发达国家单方面依附状态中的发展中国家,国家主权受到牵制和制约的程度更甚。在区域集团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期末答案

1.世界经济全球化长期以来为发达国家所主导,给发达国家带来了最大的利益,但同时也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良好机遇。 正确(T)错误(F) 2.国际秩序包括国际政治秩序和国际经济秩序。 正确(T)错误(F) 3.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制度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是对资本主义的一种超越和替代,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正确(T)错误(F) 4.近年来,中国一直积极倡导建设和谐世界,其目标是持久和平、共同繁荣。 正确(T)错误(F) 5.在1971年10月25日举行的联合国大会第26届会议上,中国申请加入了联合国。 正确(T)错误(F) 6.和平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南北问题。 正确(T)错误(F) 7.20世纪上半期的时代特征是战争与革命。 正确(T)错误(F) 8.一位美国学者说:“美国之所以繁荣是因为美国民主,而美国之所以民主是因为美国繁荣。”这个说法正确揭示了美国经济与政治的关系。 正确(T)错误(F) 9.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实行的外交政策是对苏“一边倒”和联美反苏的政策。 正确(T)错误(F) 10.“一国两制”是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问题实施的错误构想。 正确(T)错误(F) 1. 金砖四国是指中国、印度、巴西和( )。 A.法国

B.南非 C.俄罗斯 D.德国 2. 1980年,埃及和以色列签订和平条约,埃及从以色列手中收回了()。 A.苏伊士运河 B.沙姆沙伊赫 C.巴勒斯坦 D.西奈半岛 3. 发展中国家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纲领性文献之一是( ) A.《行动纲领》 B.《七十七国联合宣言》 C.《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宣言》 D.《不结盟理论》 4. 1974年日本三木武夫内阁提出以日美关系为基础,对苏联和中国采取() A.等距离外交 B.全方位外交 C.多边均衡外交 D.多边自主外交 5. 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内部,各国投票权力大小均实行( ) A.按各国自愿认购资金份额的原则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2

一、判断题(共30题,每题2分) 第1题(已答). 1999年1月1日,欧元正式启动,这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国际货币体系中最重大的变革,对国际金融和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 对错 【参考答案】对 【答案解析】 第2题(已答). 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不什尔州布雷都森林召开了有44个国家参加的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协定书》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两个附件(总称《布雷顿森林协定》)。 对错 【参考答案】对 【答案解析】 第3题(已答). 国家利益决定一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和作用。 对错 【参考答案】错 【答案解析】 第4题(已答). 影响世界政治发展变化的因素多种多样,其中,经济和科技、军事、意识形态是影响世界政治的基本因素。 对错 【参考答案】对 【答案解析】 第5题(已答). 依据在国际关系总体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国际组织大致可分为全球协调发展组织、主导力量制衡的国际组织和主导国际经济运转的组织。 对错 【参考答案】对 【答案解析】

第6题(已答). 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是联合国中唯一有权采取行动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关,全体会员有义务接受并执行安理会的决定。 对错 【参考答案】错 【答案解析】 第7题(已答). 1989年之后,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布什政府对美国全球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提出了遏制战略。 对错 【参考答案】错 【答案解析】 第8题(已答). 美国政治制度是在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中确立起来的,因而具有鲜明的专制意义。 对错 【参考答案】错 【答案解析】 第9题(已答). 日本企业管理制度的核心是终身雇佣制度、年功序列制和企业内工会制,它们被称之为日本式经营的三大法宝。 对错 【参考答案】对 【答案解析】 第10题(已答). 实行土地改革是日本政府根据美军占领当局的指令实行的一项以铲除封建经济基础为目的的资本主义土地改革措施。 对错 【参考答案】对 【答案解析】 第11题(已答). 在外交政策上,普京在叶利钦双头鹰外交的基础上制定了所谓的双翼外交,其目标是最大限度地维护俄罗斯的国家利益,为俄罗斯国家复兴服务。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后习题答案

1、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是怎样发展演变的? 答: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发展变化的主要脉络是:(1)战后各大国力量对比发 生重大变化,苏联和英美划分势力范围,雅尔塔体制确立;(2)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大集团和两大阵营对峙,美、苏两大国争夺世界霸权的两极格局形成;(3)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世界政治在两极格局下出现动荡、分化和改组;(4)70年代初至80年代末期,世界政治格局开始从两极向多极化发展,美苏激烈争霸;(5)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苏联东欧剧变,两极格局终结;90年代以来,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2、当今世界政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1)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2)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大国关系进行深刻调整 (4)以联合国为主的全球性、区域性组织的作用不断加强 (5)经济因素增强,经济与政治互动,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日益增大。 3、当今世界政治面临哪些主要问题? 答:(1)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 (2)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单边主义还很严重 (3)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 (4)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 (5)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 (6)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加。 4.如何理解当前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 Ⅰ、根源: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经济决定政治,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多极化发展的趋势,即经济发展的区域集团化是世界格局多极化的根源和主要表现。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表现 (1)欧洲一体化:①促进了西欧各国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区域经济集团,冲击了美国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②增强了同美苏抗衡的实力,使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促进了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③向政治一体化方向发展,努力做到在国际舞台上“用一个声音说话”,实行共同的外交政策,不再惟美国马首是瞻。 (2)日本的崛起:①随着经济实力的膨胀,日本改变了战后初期向美国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与美国既有联盟又有摩擦;②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两极格局受冲击,世界政治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①1956年,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印度总理尼赫鲁、埃及总统纳赛尔提出不结盟主张,不结盟运动兴起;②1961年,第一届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的贝尔格莱德举行,标志着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 ③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④标志着发展中国家构成了一支新的国际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政治面貌;③有力地冲击着两极格局,使世界格局向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 (4)中国的振兴 :①1949.10.1新中国成立,大大改变了国际政治力量对比;②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中国国际威望空前提高;③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④到1966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虽有挫折,但成绩较大;⑤1978年后,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国力迅速增长。 ⑥影响: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成为国际舞台上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5.如何认识当前世界经济的主要特点? 答:(1)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论文选题指南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论文选题指南(备注:以下各条是选题指南,不是具体题目,题目自拟) 1、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2、当代世界政治发展趋势分析 3、欧盟一体化进程及对中国的影响 4、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的关系 5、当今世界面临的全球性问题(选一个角度) 6、新经济体的兴起及对世界经济秩序的影响 7、雅尔塔体制及对中国的影响 8、中苏关系及经验教训 9、非传统安全威胁及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10、恐怖主义盛行的原因、国际反恐现状、恐怖主义的新特点 11、当今大国关系的调整及特点 12、联合国改革问题及中国的态度 13、中印关系的现状及发展前景、主要障碍 14、印度的发展及前景预测 15、中国和印度的发展现状及竞争力比较 16、苏联模式及形成原因、特点及评价 17、巴以冲突的由来、现状、发展前景 18、比较“华盛顿共识”与“北京共识” 19、中东、北非局势动荡的原因及应对 20、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及其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21、朝鲜半岛核问题的由来、发展现状及解决前景 22、欧盟与中国的关系(如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对华武器禁运问题等) 23、独联体国家的“颜色革命”及发生的原因分析、对我国的启示 24、“中国模式”的特点及优势(与世界其他发展模式比较) 25、中国“和谐世界”的外交理念(提出的背景、内涵、评价等) 26、中国“和平发展”的主张及评价 27、中国对外政策的调整 28、中美关系(历史、现状、前景、主要障碍等) 29、日本“政治大国”的战略(提出的背景、过程、前景等) 30、评析新时期(奥巴马上任后)美国对外战略的调整 31、越南的经济、政治现状中越关系 32、朝鲜的经济、政治现状中朝关系 33、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原因、表现、前景等) 34、比较德国和日本对待历史的态度(表现、原因、评价) 35、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前途分析 36、独联体国家内部的纷争及原因分析 37、美国金融危机的原因分析及启示 38、中国的发展及面临的挑战 39、我国外交战略评析 40、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启示 1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文

2010-2011年第二学期《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科目考 查卷 专业:应用化学班级:任课教师:曹晓飞 姓名:学号:成绩: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研讨式教学之我见 【摘要】针对一种研讨式教学方法对《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中进行了教学探讨。本文介绍了专题式研讨式教学的概念及特点,分析《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的主要特色,随后对该课程进行了专题研讨式教学设计,最后分析了该门课程专题研讨式教学效果。 【关键词】《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专题研讨式教学教学设计 一、何谓研讨式教学? 研讨式教学方式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对专题的研究与讨论,进行知识构建,体验学科研究方法的一种学习方式,它由专题研究和专题讨论两个重要环节组成。 (1)、专题研究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网络等途径搜集和整理与教学(或研究)问题相关的资料,在对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的基础上形成对研究对象的初步认识; (2)、专题讨论是全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专题研究阶段的成果进行交流和进一步的探讨,从而在对知识整合的基础上,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并理解、掌握学习的方法。

简单来说,“专题研讨式”教学,就是以专题为内容,以研讨为形式的一种教学。该教学以培养学生分析(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 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为什么要采用研讨式教学?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是高等学校公共政治理论课之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该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长期以来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滞后,严重制约了该课程功能的发挥。因此,如何适应新形势要求,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提高《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而研讨式教学方式正可以从多个方面为为这门课程服务。 三、《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专题研讨式教学设计 (一)、分析《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的主要特色 经过一学期来对《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这门课程的认真学习,我总结出它所涵盖的三大特点: 1、理论性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是以当今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国际社会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国际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但是,学生起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并不是很了解《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这本书的概念,不明白自己学这本书的意义何在,更甚至有学生会把它与国际形势报告或国际时事政治相混淆,从而降低其理论价值。在教学中如果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国际政治的基本原理去分析和回答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注重从理论上分析和思考,并注意吸收国外的国际问题学说和观点中科学的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当代世界政治 1、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是怎样演变的? (1)战后初期的雅尔塔体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苏、英3大国首脑在为了各自的利益,就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及维护战后和平问题,通过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等一系列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时称“雅尔塔体制”,它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基础。 (2)两大阵营的形成和对峙:20世纪50年代初,面对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的威胁,苏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反对美国的攻势,逐步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两大阵营的对峙表现在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等多个方面。 (3)两极格局的演变: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在两极格局的大框架下,两大阵营内部开始出现动荡、分化和改组。 (4)两极格局的终结: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被迫辞去总统职务。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宣布苏联停止存在。苏联解体标志着美苏对峙格局中的一极不复存在,两极格局终结。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终结,世界进入新旧格局转换时期。 2、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关系最大的变化是两大阵营对峙局面的形成,世界分为两极世界。两极世界是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峙所形成的世界格局。其特点主要是:(1)在两极世界里,美、苏及其盟国互相对抗和争夺,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虽然每一方的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2)在两极世界中,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主导作用。(3)美、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由此而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3、当今世界政治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1)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2)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大国关系进行深刻调整 (4)以联合国为主的全球性,区域性组织的作用不断加强 (5)经济因素增强,经济与政治互动,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日益增大. 4、当今世界政治面临哪些主要问题? (1)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新干涉主义盛行、冷战思维依然存在、对外战略更具进攻性) (2)局部冲突与热点问题此起彼伏 (3)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 (4)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 5、怎样理解当前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 多极化是世界格局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世界走向多极化的客观必然性 世界多极化趋势,是世界经济,政治高度发展和力量对比此消彼长的必然产物. 第一,趋于缓和的国际形势,为多极化趋势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第二,世界多极化趋势是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多元化的必然结果 第三,国际关系的主体化和民主化,是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第四,各国主体意识的增强,促进了多极化力量的大联合. 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

川大16年秋《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考核作业2

川大16年秋《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考核作业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 2.5 分,共5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当今世界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问题是()。 A. 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B. 维护联合国的中心地位 C. 建立国际新秩序 D. 和平与发展 正确答案:D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局部战争主要发生在()。 A. 欧洲 B. 社会主义国家之间 C. 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 D. 亚非拉地区 正确答案:D 3.当今世界存在的发展问题,其核心是()。 A. 西方国家的发展 B. 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C. 东方国家的发展 D. 发达国家的发展 正确答案:B 4.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前提是()。 A. 各国平等裁军 B. 不干涉内政 C. 在国际关系中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D. 保持强大的国防实力 正确答案:C 5.提出以美、欧、日三极主导建立“新秩序”的是()。 A. 田中角荣 B. 中曾根 C. 桥本龙太郎 D. 海部俊树 正确答案:D 6.发展中国家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纲领性文献之一()。 A. 《关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宣言》 B. 《世界第三理论》绿皮书 C. 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 D. 不结盟理论 正确答案:A 7.当今世界的根本问题是()。 A. 和平问题 B. 发展问题 C. 安全问题 D. 裁军问题 正确答案:B 8. 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阶段,这意味着()。 A.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担当调控国家宏观经济的重要职能 B. 国家垄断资本掌控经济生活 C. 所有重要的经济部门实行国有化 D. 国家垄断重于私人垄断 正确答案:A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学习心得

自冷战结束以来的台海局势 提纲: 一、台海现局势分析 (1)大陆对台政策 (2)台湾政局 (3)国际环境 二、影响台海局势的内外因素 (1)台湾当局的策略 (2)美国因素 (3)日本与日美同盟 三、台海局势发展与两岸关系展望 (1) 未上课时我就很喜爱这门课,原因有二:一、我喜欢探求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本质,因而那些藏在时政之下的博弈和利益冲突,以及在那些经济现象下的成因和推动力都吸引我去探求,同时我对军事的爱好也促使我需要更多地了解主导军事行为的经济和政治;二、懂得经济知识和与其紧密相关的政治是极为必要的,不管我未来从事哪方面的工作,经济政治都会与我紧密相关,并极大地影响我的生活,我有这样的觉悟。所以我是带着求知来上这门课的,虽然课时很少,但还是获益颇多。 先是每晚课开始时老师给我们总结罗列一周发生的国际大事,并同我们一起讨论这些事件,给我们分析这些事件,并点出这些事件中流露出来的信息。老师这是在引导我们该如何阅读时事,启发我们如何从这些事件中获取信息。 再就是老师与我们分享搜罗来的一些视频,视频都是一些事件的记录及媒体或专家关于热点事件的评论,内容都非常丰富且精彩,既让我们深入了解了许多时事,也很好的缓解了4节课的疲劳,在放松之余又汲取了很多知识。同时,老师也是在培养我们关注时事的习惯。 还有在课堂余下的时间中,老师都会给我们讲一些学科知识以外的东西,还推荐了很多有益的书籍。譬如老师曾给我们介绍了记忆法,谈到了简历并以此来警醒我们要抓紧不多的时间学习,通过双手相握告诉我们要学会改变习惯,讲了一个大学生用家里囤积的豆子致富的例子。这些都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让我意识到要改变自己的习惯、看待事物的方法、经济生活的方式。在我看来,老师对于我们生活上的引导是会让我获益终生的,其意义远大于教授的学科知识。 老师的授课方式很特别,几乎没有教授课本上的内容,只是最后花了一点时间简单带过。虽然这样无法让我们从课堂上获得很多经济政治方面的基础知识,但老师对时事的讲解让我们更能清晰的体会经济政治的实用意义,让我们更直观地了解实际生活中的经济和政治。事实上对于短短的16节课并不能教授多少书本上的知识,而通过时事这样实例化的讲解对于我们的启蒙意义更大,比起枯燥的书本教学更易于接受,如此的授课方式才是最有效的。我觉得让同学们更快的了解对这门学科并对它产生兴趣,才是这16节课来最重要的,让同学们今后能够主动去学习经济政治方面的知识,远要好过讲授那么一点点的枯燥的课本知识而让同学们对这学科感到厌烦。这样才让这16节课发挥了最大的意义,对我更是意义非凡。 这些公共必修课会让大多数同学们感到无意义,但经济政治于我却是非常重要的,并对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考核作业3答案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考核作业3答案 你的得分:100 完成日期:2016年05月20日10点09分 说明:每道小题选项旁的标识是标准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5 分,共5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史以来第一次没有西方国家参加的,由亚非发起独立召开的国际会议是()。 A.开罗会议 B.万隆会议 C.日内瓦会议 D.卢萨卡会议 2.南南合作的主要机构是()。 A.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 B.石油输出国组织 C.南方首脑会议 D.七十七国集团 E.西非经济共同体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长期困扰世界的中东问题,其核心是()。 A.宗教问题 B.水源问题 C.石油问题 D.巴勒斯坦问题 E.民族问题 4.首次提出第三世界概念的是()。 A.毛泽东 B.邓小平 C.卡翁达 D.阿尔弗雷德-索维 5.当今世界发展问题的核心是()。 A.西方国家的发展

B.发达国家的发展 C.北方国家的发展 D.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6.造成南北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的根源是()。 A.发展中国家内部的矛盾与冲突 B.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 C.发达国家拥有的科技优势不断扩大举行部长级会议研究对策,协调行动 D.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与资源枯竭 7.第一次亚非会议又名()。 A.开罗会议 B.万隆会议 C.新德里会议 D.吉隆坡会议 8.在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的著名原则是()。 A.和平共处 B.求同存异 C.不干涉内政 D.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9.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的召开是在()。 A.1959年 B.1960年 C.1961年 D.1962年 10.77国集团的活动方式是()。 A.在联合国大会召开之前,举行部长级会议研究对策,协调行动 B.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召开之前,举行部长级会议研究对策,协调行动 C.在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召开之前,举行部长级会议研究对策,协调行动 D.在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召开之前,举行部长级会议研究对策,协调行动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2

2018年秋季学期“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第2次作业 一、不定项选择题(10题,每题5分,共50分) 1、未来影响欧盟在国际社会上发挥作用的主要因素包括()。 A美欧关系 B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C欧盟内部的角力 D民族分离主义的恶性膨胀和蔓延 E极右势力的上升 2、西方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有()。 A保障个人权利原则 B主权在民原则 C分权制衡原则 D代议制原则 E法治原则 3、日本不能客观对待自身在二战中的侵略罪行,其民族文化历史因素是()。A日本具有原生的独特灿烂的历史文化 B日本民族奉行力量崇拜、“丛林法则” C日本是一个善于思辩的理性民族 D罪感文化使日本认为认罪将受到严重的责罚

E耻感文化使日本很难实现源于自身的忏悔与反思 4、美国社会民族发展的独特之处主要表现在()。 A美国是一个典型的移民社会 B美国直接移植了欧洲的资本主义 C美国国内相对较为和平 D美国认为“天赋人权、主权在民” E美国经历过南北战争 5、二战后,欧洲分裂为()地理名词上的“东欧”与“西欧”。 A政治 B经济 C文化 D环境 6、1991年12月,俄罗斯联邦等11个国家宣告正式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它是()。A权力有限的中央政权机关 B非常松散的国家之间的联合形式 C超国家的政治经济实体 D国家的一种形式 7、反映冷战后南北关系新变化的有()。 A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趋于一致 B环保问题成为南北关系中的新问题 C南北关系中的政治问题日益突出

D区域集团内部的南北关系已经取代全球性南北关系 E资本流动出现了从南方国家向北方国家的回流 8、尽管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着利益分歧,甚至是矛盾冲突,但()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的推动力。 A南南合作 B南北合作 C全球合作 D地区合作 9、在发展中国家发展模式的理论探讨与争论中,美国学者乔舒亚·库珀于2004年提出了“北京共识”,并认为()是“北京共识”的首要原则。 A创新 B稳定 C自主 D和平 10、目前,()仍然是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出发点。 A和平发展 B国家利益 C意识形态 D实用主义 E世界主义 二、辨析题(2题,每题15分,共30分;判断正确与否,并说明理由) 1、相比冷战时期,“后冷战”时期的发展中国家,在平衡国际格局的作用方面有所增强。 2、转型中国家和地区,目前已经实现了经济和政治的转型。 三、论述题(1题,共20分) 1、试析欧盟未来的发展模。

2018年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形考三次试题答案

题目1 不正确 获得3.00分中的0.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单选题】()是导致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根本原因。 选择一项: A. 意识形态的影响不正确 B. 国家力量的变化 C. 外交政策的变化 D. 国家利益的改变 反馈 正确答案是:国家力量的变化 题目2 不正确 获得6.00分中的0.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多选题】主权国家构成的要素有()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固定的领土 B. 有一定形式的政府 C. 定居的居民正确 D. 完整的主权 反馈 正确答案是:固定的领土, 定居的居民, 有一定形式的政府, 完整的主权 题目3 未回答 满分1.00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判断题】国际社会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国家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经常的联系而形成的一个有秩序的整体。 选择一项: 对 错 反馈 正确的答案是“错”。 题目4 未回答 满分6.00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多选题】战后世界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有()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战后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B.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 C. 社会主义国家和民族独立国家经济的发展 D. 经济危机的结束 反馈 正确答案是:战后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 社会主义国家和民族独立国家经济的发展 题目5 未回答 满分1.00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判断题】军事实力是国家防御外来侵略和安全自卫的能力,是国家实力构成的一个核心要素,也是国力强弱的最直接反映。 选择一项: 对 错 反馈 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6 未回答 满分3.00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单选题】国家作为一个行为主体,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取决于() 选择一项: A. 国家目标 B. 国家影响 C. 国家力量 D. 国家利益 反馈 正确答案是:国家力量 题目7 未回答 满分6.00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世界经济与政治简述题

?什么是世界格局?简述研究世界格局的意义。P8+P9 共4点意义 世界格局是指国际舞台上的各种力量(主要是主权国家和国家集团及有关的组织机构等)在合作与竞争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一定时期内在实力上和利益上达到或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或均衡。 研究世界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研究世界格局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整个世界。 其次,研究世界格局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国际舞台上的各种角色,特别是发挥重要作用的角色。 再次,研究世界格局有助于我们把握国际社会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最后,研究世界格局有助于我们清醒地认识我们自己在这个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从我们自己和其他角色的比较分析中正确地估量自己,从而区别不同的对象,制定相应的对策,形成自己正确的国际战略和对外政策。 ?简述冷战后日本政治右倾化的主要表现。P155+P156 共5点 第一,右倾保守政治力量占据上风。 第二,政府官员和国会议员参拜靖国神社成风。 第三,不断制造“教科书事件”,为侵略历史翻案,甚至美化侵略历史。 第四,出台右倾色彩较浓的政策法案,计划修改宪法。 第五,极力发展军事力量,妄图充当军事大国。 ?简述高度中央集权的经济体制的弊端。P193中间1段 高度中央集权的经济体制的弊端表现在:经济上,由于权力过于集中,不能实现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真正结合、劳动成果与个人利益的密切结合,从而影响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影响了了生产力的发展 ?什么是国际秩序?中国所主张的国际新秩序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P112倒数第二段;P117第2段5点 国际秩序就是指在一定时期国际社会中的国际行为主体(主要是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之间,围绕一定的目标,在某种利益基础上相互作用、相互斗争而形成的国际行为规则和相应的保障机制。 中国所主张的国际新秩序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2.坚持用和平方式处理国际争端;3.世界各国主权平等;4.尊重各国国情、求同存异;5.互利合作、共同发展。 ?简述运用系统论方法研究世界格局应遵循的原则。P7最后5点 运用系统论方法研究世界格局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整体性原则,要求把研究对象纳入它所属的整体中,从整体来认识和看待; 2.相互联系原则,强调整体内部个部分、各要素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 3.有秩序原则,即整体内部各部分、各要素的联系是有一定的秩序和规律的, 这种秩序性和规律性规定了整体的性质和功能; 4.动态原则,即整体、部分及各要素都处于运动发展之中; 5.定量化原则,即它们的运动、变化都以一定的数量表现出来。 这些原则对我们研究世界格局是有帮助的,事实上,我们就是把世界格局作为一个大系统来进行研究的。 ?简述北约东扩的原因。P141??? 西方国家为了消化冷战的胜利成果,填补因苏联解体所造成的力量和权力真空,启动了北约东扩。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六版)知识点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六版)知识点 1、当代世界经济主要行为主体 答:主权国家、国际经济组织和企业(跨国公司) 2、世界经济行为体 答:世界市场、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国际经济协调 3、现行国际经济体制的三大支柱 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O)、以世界银行(WB)为核心的国际金融体制和以世界贸易组织(WTO)为核心的国际贸易体制。 IMO、WB为核心的,WTO为核心的国际贸易体制。 4、世界市场的概念 答:(1)世界市场是由国际货物、服务和知识产权交易而把各国国内市场联系起来的世界范围的交换领域。国际分工的发展决定了世界市场的发展,而世界市场的发展又影响国际分工的发展。 (2)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交换产品、服务、科技的场所,是由世界范围内通过国际分工联系起来的各个国家内部以及各国之间的市场综合组成。 5、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化的命题 答:(1)经济全球化的概念:指是国家、民族经济关系跨越自身疆界的显著变化。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生产要素的跨国界运动的过程,也是实现全球资源跨国界的基础。 (2)经济全球化直接表现为贸易的自由化、金融的国际化和生产的国际化。 (3)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促成各国之间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形成优势互补,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 (4)世界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在:①国际投资的迅速增长,带来了资本的国际化。②对外贸易成为国际交往中最活跃的环节和各国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促进了市场的国际化。③国际金融交易大大超过世界生产和商品交易、服务贸易,成为国际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促成了金融的国际化。④战后跨国公司大量涌现,并在全球经营,带来了生产和销售的国际化。⑤全球贸易规则日趋统一。 6、世界银行(WB)的概念和作用 答:(1)概念:又称国际复兴开发银行(IBRD),是一个政府间的金融机构。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论文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电子08-1班 X XX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姓名:XXX XX科技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电子08-1班 XXXX 电话:XXXXXXXXX 论文摘要:在上个世纪末,特别是21世纪的今天,经济全球化已经着实地摆在了我们眼前。经济全球化推动着全人类的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然而事物都具有着两面性。它给许多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针对我们中国这个经济大国,带来了机遇,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它同时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单从华尔街金融风暴引发出全球金融危机就足以说明这一点。因此,我们中国也一定要找出适合我们自身发展和有益的对策来。那就是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提倡和遵循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中国影响经济发展 前言

全球化是当今国际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近20年来,世界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接受国际贸易共同的游戏规则,实行金融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政策;再加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交通、通信技术的突飞猛进,都使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从本质上来看,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就是国际经济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其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国际贸易在各国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同时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必然结果,但它所蕴含的意义是深远的,它,让全球的经济联系起来,而与此同时,全球各个国家的经济注定受到影响,特别是对于我们一个经济大国-中国。 一、经济全球化的实质 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尤其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种势头愈加猛烈。从根本上讲,经济的全球化是一场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这一次产业调整不但反映到一些产业的整体转移.更重要的是同一产业的一部分生产环节的转移。过去,产业调整大多是在一个国家内部进行的,在一国内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代价比起通过经济全球化进程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更高。所以,西方国家,特别是在投资和贸易比较开放的国家,比如美国和英国。由于在全球范围内实行了产业结构调整,经历了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过度。从而给经济带来了强劲的发展势头。这次世界范围内的产业调整.大体上采取两种形式,一是发达国家之间。通过跨国公司之间的相互交叉投资,企业兼并,在更大的经济规模基础上配置资源。开拓市场,更新技术。从而实现了发达国家之家的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的升级。这一过程主要开始于80年代,那时外国投资的95%都是从发达国家流出,然后又由他们吸收整个75%的投资。交叉投资和兼并的结果,形成了许多诸如电讯,汽车等国际化程度很高的产业,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第二种形式是发达国家把劳动和资源密集型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特别是把这些产业,包括高技术产业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参考答案

题目1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是 a. 战争与动荡 b. 和平与发展 c. 对话与合作 d. 互利与共赢 反馈 你的回答正确 正确答案是:和平与发展 题目2 不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0.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中国的GDP居世界第()位 a. 第七位 b. 第九位 c. 第四位 d. 第三位 反馈 你的回答不正确 正确答案是:第三位 题目3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新型军事竞争的核心是什么? a. 体制编制调整 b. 以信息化武器装备为主的质量竞赛 c. 争夺导弹及其防御系统的优势 d. 军费竞赛 反馈 你的回答正确 正确答案是:以信息化武器装备为主的质量竞赛 题目4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20世纪70代年初,美国为推行尼克松主义,缓和美苏关系,与苏联签署了下面哪项条约? a. 《进一步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 b. 《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 c.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d. 《关于销毁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 反馈 你的回答正确 正确答案是:《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 题目5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1989年美国布什政府提出了超越遏制战略,其核心内容是什么? a. 放弃对苏联的军事遏制,停止核军备竞赛 b. 把苏联和东欧国家纳入西方社会体系 c. 以实力为后盾,加强对第三世界的渗透 d. 扩大自由国家大家庭,把苏联势力推回本土 反馈 你的回答正确 正确答案是:把苏联和东欧国家纳入西方社会体系 题目6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中美正式建交是在美国哪一届政府时期? a. 福特政府 b. 卡特政府 c. 尼克松政府 d. 老布什政府 反馈 你的回答正确 正确答案是:卡特政府 题目7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9 · 11 事件之后,小布什政府组建的一个新的政府部门是什么? a. 国土安全部 b. 国家安全部 c. 国家安全局 d. 反恐专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