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申论阅读材料2

申论阅读材料2

一、农民工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转型,随之而来的暴露在社会各个领域的问题也不断凸显。其中就包含了一种大问题,叫做变迁性社会问题,这类社会问题主要是我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变迁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伴生物,是社会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性现象。它包括了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问题,即农民工问题。

[背景概述]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村适龄劳动力涌入城市,为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更为国家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于分流农村人口,加速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都有巨大作用。但现阶段,农民工的大量涌入也导致了许多社会问题。

[问题分析]农村地区空心化: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工作,造成农村人口在年龄结构上分布不合理。导致了耕地荒废,宅基地空置,土地资源严重浪费。形成了村庄空间在形态上的一种空心化。

农村文化失根:大量人员涌入城市,让原本丰富的农村传统文化渐渐失去传承,而返乡之后又带来了许多外来文化,对农村传统文化又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农村留守儿童:父母进城务工,导致对子女教育的缺失,基本上要么由祖父一辈行使教育义务,要么根本上就没有教育,导致子女性格心理产生变化,产生厌学、过早进入社会沾染恶习和陋习,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的现象。

农村养老:老年人要从事大量的农业生产工作,身体会产生影响,同时除了物质生活的缺乏之外,更明显的是精神生活的匮乏。

城市人口激增:大量人员涌入城市,特别是沿海地区人口密度非常高,给城市公共资源带来的巨大压力。

城乡差距大:基础设施的差距、地区产业的贫乏、人才外流各种问题集中导致了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

[参考对策]一,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推进社会保障发展,给农民工提供与城镇居民平等的医疗、教育、保险、住房等公共服务。

二,加强农业投入,发展旅游农业等多种农业经营模式,增加农业效益,同时农业补贴政策要不断完善。

三,培养新型农民,推进组织发展。培养文化、技术、经营全面发展的新型农民,引进人才开展农民技能培训。

四,提高治理水平。合理调整村民代表会议、村民大会、村委会选举等会议的时间,提高留守老人、妇女以及儿童参与农村管理的意识,保障他们的合法权利。

五,加大对农村地区在资金和政策上的倾斜,加快农村经济建设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吸引投资,鼓励更多的外出务工人员返回农村就业和创业。

二、破解高龄农民工养老困局

背景链接:他们为城市建设奉献了青春与汗水,却未必有可靠的保障,年近退休,还常常在做重体力活儿……2015年5月发布的一组调查数据显示:在2.73亿农民工里,50岁以上的占到17%,总数超过4600万,而40岁以上的将近1.2亿。按照我国的现行规定,企业男性职工年满60周岁、女性职工年满55周岁就可退休,身体出现疾患、丧失劳动能力的还可提前退休。退休以后,他们可以从社保基金领取养老金,安享晚年。但是,目前有一批农民工,尽管已届高龄,却难以结束打工生活,仍须通过打工来为自己挣钱养老,“退休”一说与他们无缘。

[权威论述]要抓住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问题,关注一线职工、农民工、困难职工等群体,要“逐步让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进得来、住得下、融得进、能就业、可创业,维护好农民工合法权益,保障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利。——习近平

要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高度重视农民工问题,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养老、医疗、低保、住房等基本保障问题。——李克强

[必要性]“上有老、下有小”,强度大、收入低,风险高、保障少,是这些“高龄农民工”共同的境遇。无论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看,还是从“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的现实需要看,都有充分的理由改变他们的境遇、保障他们的权益,让高龄农民工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养老困局形成根源]一是历史的因素。最近一二十年来,国家加强了对农民工权益的保障,农民工已被纳入了社保系统,企业在招收农民工以后,必须为其

缴纳养老、医疗等基金,农民工已经开始与城镇职工一样享受到基本的养老保障。但是,这一制度改革的红利更多是由年青一代农民工所享受,而且由于他们目前还未到退休年龄,因此他们所缴纳的养老保险,就目前来说更多的是用作基金的支出统筹。对于那些已经到了需要使用养老金年龄的老年农民工来说,由于年轻时养老保险制度尚未建立,没有养老金账户,或者即使在后期参与了社保,也由于缴费年限过少而不足以领取养老金。

二是现实的困境。有专家计算,农民工的各类保险的缴费率超过40%,不少企业因不愿或难以承受这个压力,而没有给予农民工到位的权益保障。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农民工,不仅“议价”能力有限,还面临异地转移的困难。折腾一圈下来,拿到手的可能还没缴的多,更解决不了眼下缺钱的心慌。于是,不少人被迫选择中断社保,甚至弃保。本来多缴多得的制度设计,就这样成了“能少缴就少缴”的无奈选择。

[深入分析]高龄农民工的问题,本质上反映的是城乡的差距、劳资的矛盾。当前,城镇化率已达54.77%,可农民工及其家属仍难享受均等服务;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连续跑赢GDP,可“养儿防老、积谷防饥”仍是一些人的无奈之选。城乡发展一体化任重道远,让农民工分享红利、收获实惠,像城里人一样把根扎下来,是一场输不起的战役。

[建议措施]历史的欠账,不能让历史去还,只能从当下想办法。这关乎基本的代际公平,也关系着经济发展的后劲。抗住经济下行压力,终究要靠实业;而振兴实业,终究要靠工人、靠千千万万农民工。倘若高龄农民工们长期行走在社会保障的边缘,势必拉大贫富差距、产生阶层隔阂。反过来,切实增进其当期收入与未来的保障,必将成为拉动内需的强大动力。对此,中公教育专家建议:

一方面要适当调整社保缴费的费率,降低异地对接的门槛,打破城里打工的职工险与家乡养老的居民险的界限,共同增进企业与农民工缴费养老的信心。另一方面,也要加大劳动监察执法力度,对应缴不缴的违法行为严肃查处,让农民工维权的腰板硬起来,真正成为主人翁、主力军。

三、无人工厂——中国智造时代来临

背景链接:东莞松山湖长盈精密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销售手机系列连接器、屏蔽件和超精密五金端子及模具的高新技术企业。2015年,其开建的首个“无人工厂”分公司正在有序进行之中,一个个机械手正在安装调试之中。据了解,该公司正在推进的“无人工厂”建造体系首期计划投入1000个无人机械手,前期已有100个机械手率先“上岗”。

[深入剖析]东莞的如此举动,正反映出企业应对劳动力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招工难”、“用工荒”的出现成为一种常态,企业要破解这个难题,机器换人是最好的选择;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之后,产业升级换代成为一个“必选题”,从国外的经验与历程看,这也是个机器换人的过程。

“机器换人”带来的不仅是挑战,更是发展的机遇。随着国家补贴资金的注入及银行贷款“输血”,将刺激更多的企业进入产业升级阶段,其结果必然推动机器人产业的迅速发展,加快企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智能型”的脱变。另一方面,它在给大学生以上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人士提供新就业渠道的同时,又将刺激职业技能教育的发展,为化解结构性就业难注入源动力。同时,智能型产业的兴起,将唤起愈来愈多家庭对孩子教育的重视,亦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契机。

[影响]“机器换人”有利于企业的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很多企业以前依靠的是人海战术,不管是由劳动者直接动手制造或安装产品,还是人工操作各种机械装置进行产品加工,都很容易导致生产安全问题,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也较差,次品率较高。采取“机器换人”之后,生产安全问题迎刃而解,同时因为“机器人”工作时稳定性更高,所以产品质量更有保障,合格率将大大提高。这不但可以为社会提供质量更高的产品,同时也更有利于企业市场效益的最大化。

“机器换人”还会对劳动者就业带来明显冲击。当企业开始大规模地以机器替换人工,那些动辄员工数量十几万、几十人的大型工厂企业将越来越少,同时对劳动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对于那些没有知识与技术的低端劳动力,就业将越来越困难。所以,随着“无人工厂”时代的到来,劳动者一方面要更新自己的就业观念,另一方面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文化和技术水平。虽然流

水线上的产业工人越来越少,但是那些有知识、懂技术的工人,因为可以对生产机器人进行日常的保养、维护和修理,所以他们将成为企业最受欢迎的人。因此,企业在转型,劳动者也同样要谋求转型。

[结论]随着部分地方劳动力短缺严重,对机械人的需求日渐增加,迫使机械人科研技术更多突破,更多国产化,“中国智造”的时代即将来临。

[对策]一是打造智能制造示范区,并着力推动制造业的大数据应用。在制造业创新体系建设中,涉及很多跨领域、协同化、网络化等层面的工作,因此在推进国家级智能制造重大工程中,要积极推动制造业大数据应用,以行业龙头企业为先导,鼓励其应用大数据技术提升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产品营销及服务等环节的智能决策水平和经营效率。

二是构建有利于工业转型升级的制度保障体系。“智能制造”一方面增加了管控的复杂性,技术标准的制定需要符合相应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也需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促进技术创新。比如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节能环保、质量安全等重点领域的法律法规,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等,并设立处理各类问题的专职工作组,制定和实施安全性支撑行动,建立培训和再教育制度等。

四、从“续命保户”看城乡户籍壁垒

背景链接:吴树梁祖籍河南信阳,2012年被评为“深圳优秀保安员”并获得入户指标,年底被确诊为肺癌晚期。妻子因政策关系,要在2016年6月才有入户机会。为了帮助妻子落户,他顽强续命,为了续命,他成了“抗癌斗士”,和医生所说的“一般病人只能活3到6个月”相比,吴树梁已坚持了近30个月。

深度解析

[深入分析]现如今,户口问题已严重影响人们的居住、工作、学习、生活,造成大城市与小城市之间割据分裂。户籍制度将大小城市之间拉成天堑,隔上屏障,长久而严重地践踏着公民的“择业、迁居、劳动、取酬”等基本要求,使人刚一落地就烙上与生俱来的标签。

城市户籍壁垒是城市环境容量和公共服务资源供给的瓶颈所致,尤其是大城市,人口多、资源成本高,同时,大城市又容易成为社会资源的洼地,导致更多的人想留在大城市,不得不通过户籍的方式来获得资源;另一方面也源于城

市利益算计的功利,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报告》测算显示,目前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人均公共成本约为13万元,这个成本在大城市会更高。

[改革的原因]旧的户籍制度:一是不利于现代国家公民权利的实现。迁徙自由是现代国家公民权利的重要内容。二是造成了不平等。如求职与求学的不平等,农业户口和城镇户口享有不平等的权利,其根本原因是户籍制度承载了太多的附加功能。三是不能适应现实社会生活的发展。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户籍管理制度,户口迁移政策难以适应不同地区需要。四是阻碍了城市的发展,阻碍了农业现代化,不利于我国农业人口城市化顺利进行。

[重要意义]户籍制度改革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它不仅事关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还涉及亿万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既关乎广大农民以及农业转移人口的发展愿望和利益诉求,又关乎本地居民与流动人口之间、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之间的利益关系。同时,全面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它涉及公安、发改、教育、人社、卫生、民政、住建、财政等多个部门和领域。

户籍制度改革是一项全面提升公共服务和保障水平的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对人提出了全面的要求——进入城镇,农业转移人口需要做好准备;接纳大量人口,城镇更要做好准备。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环节,户籍制度改革不仅关乎户籍政策,更关乎与之相关的各项公共服务的水平、模式、接纳能力和承载能力的提升、转变与完善。

[措施]一要尊重群众意愿,不搞指标分配,不搞层层加码,优先解决好进城时间长、就业能力强、可以适应城镇和市场竞争环境的人,使他们及其家庭在城镇扎根落户,有序引导人口流向。

二要积极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由“主要对本地户籍人口提供”向“对常住人口提供”转变,逐步解决在城镇就业居住但未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问题。

五、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兼顾公平效率完善社保制度

当前,新常态环境下,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各地在此方面纷纷出现一些探索和实践。部分一线城市,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明确责任科学规划,下狠心、怀决心,持恒心,解决外来务工人员住房难顽疾,保障了住有所居,促进了社会公平。

然而,从养老保险断保现象迭出,到“看病难、看病贵”人们习以为常;从异地高考政策艰难破冰,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相对较低;从社会保障城乡差异、地区差异较为悬殊,到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紊乱……凡此总总,无不凸显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没有充分发挥效率和保障公平。社会保障制度,关乎着人民群众的切身福祉,关乎社会成员能动性的激发,关乎着民心所向政通人和。一言以蔽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公平与效率是鸟之两翼,车之两辙,不可偏废。

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种手段,能够调节社会不同阶层收入再分配,是劳动力再生产的保护器,是社会发展的稳定器,是经济发展的调节器,是民生工作的兜底网。俯瞰荷兰,各方高度重视,制定多元化的社会福利政策,实行全民社会保障;反观国内,社会保障制度发展举步维艰,缘何社会保障发展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根本在于社会保障制度没有正确处理好公平与效率两者间的关系。

社会保障制度公平是效率的最终归宿。从吴兢“治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到王夫之“论天下者,必循天下公”,再到何启“公与平者,国之基址也”……无不凸显出社会保障制度,在追求效率的同时,必须关注公平。社会保障制度,互助救济,扶危济困,嘘寒问暖,保障公平,是其应有之义,是其建立初衷。倘若本末倒置,过度追求效率,忽视公平,将会产生马太效应,导致社会两极分化,阶层固化。因此,必须关注民心,倾听民意,重视公平,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逐步建立广覆盖、保基本的社会保障体系。唯有如此,方能为社会保障制度锦上添花,保驾护航,添砖加瓦。

社会保障制度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基础。工作最重要的灵魂,是提高效率。过分关注公平,忽视效率,会导致严重的负面效果。一些人,会逐渐形成社会保障的惰性,导致更多“懒汉”产生。同时,我国人口众多,过高的社会保障支付水平,会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出现财政赤字和预算透支。当前,我国面临

着人口老龄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偏低等一系列突出问题,更需要我们注重社会保障制度的高效率运行。因此,需要制定合理的支出水平,不能“摊大饼”,要“好钢用在刀刃上”,同时结合国情,因地制宜,制定多元的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完善,犹如一颗定心丸,是弱势群体的保护伞,能够打开社会稳定的安全之阀。治国莫先于公,社会保障制度,实施之要,在于公平,要做到一把尺子来丈量。而作为硬币的另一面,提升效率才能奠定实现公平的物质基石。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之一生,命途多舛,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坎坷挫折是常态。上善之策,唯有兼顾公平效率,兼收并蓄,民众方能安居乐业,社会才将其乐融融,国家必将长治久安!

六、公共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动力源

公共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动力源)

习近平主席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深刻阐述,其本质内涵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但实现“中国梦”,精神要先立起来。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中国梦”的时代特征,就是需要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成为“中国梦”的使者,需要中华民族对自身光荣、责任、使命的自觉,以凝聚强大精神能量。基于此,现阶段“中国梦”的价值特征是公共精神,其价值维度就是每一个人的那种关怀公共事务、公共事业和公共利益的责任意识与行为态度。基于“中国梦”的时代与价值特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深刻把握公共精神的内涵。

公共精神是实现国家富强的软实力。公共精神作为一种软实力,是人们对共同的价值理想,坚定信念的依归和不懈追求,是一种由内而外、潜移默化的力量,它能够汇聚成浩然正气,凝聚磅礴的正能量,散发着现代社会中的公民魅力。价值观念、坚定信念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思想基础。公共精神这种软实力,最终为国家富强汇聚了更大的正能量。

公共精神是促进民族振兴的凝聚力。就实质而言,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公共性”文化精神在理论上的深刻表达,是一个民族对共同的价值理想和坚定信念的不懈追求。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塑造与培育,在于该民族的社会化的“公

共培育”,即全社会成员都参与到对公共理性与人文精神的学习、传播和实践中来,公共精神品质是培育民族精神、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培育公共精神,可以折射出一个民族的文明,是在国际社会中树立大国形象的长远之策。只有在公共生活中唤起公民对公共理性、公共意识的培育、公民的责任心和参与公共事务的义务感,公共精神才能成为民族精神的根本价值取向。

公共精神是增强人民幸福的号召力。公共精神需要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参与。“公共精神本质上就是一种参与精神,由于公共精神并不是人的自然禀性,它不可能建立在私人生活经验和情感的基础之上,而只能建立于公共生活经验和公共理性的基础之上”。具有公共精神的公民,将会自觉的参与和融入公共政治生活领域,本着自愿自发的目的,以个人或组织的方式参与公共事务,同时在公共事务和利益的参与过程中,能更加确证自我,成就自我,超越自我,共同实现中国梦的愿景,即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是人民追求共同幸福的宣言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起搏器。倡导并致力于社会公平正义,使个人努力有所依托,社会财富得到合理分配。社会公平正义的回归,不同阶层之间才能找到共识,才能化解社会积怨,增进社会和谐。

七、公共意识和精神

[权威论述]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习近平

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全过程、渗透社会生活各方面。——习近平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公民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李克强

[公共精神的内涵]所谓公共精神,是指公民具有超越个人狭隘眼界和个人直接功利目的,关怀公共事务、事业和利益的思想境界和行为态度。公共精神

是现代社会对公民提出的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美德要求。

第一,公共精神作为公民美德,本质上是公民的公共责任意识在行为和性格上的体现。公民的公共责任体现在公民与国家、政府、公共事务、公共事业、公民社会以及与其他公民的关系之中。以公共责任意识为实质内容的公共精神有着丰富的社会内涵:

首先,它体现为公民尊重国家法律和政府行政并与政府合作的精神态度,其中包括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管理与合理监督政府行政的精神态度;其次,它体现为公民自觉关怀与维护公共安全、公共卫生、公共环境、公共资源、公共财物等公共利益的态度与情怀;其三,它体现为公民在公共生活中理解、尊重、包容他人并与他人平等相处、合作共事的精神气度和行为取向。这三者都源于公民对公民角色的公共性本质及其责任和价值诉求的理解、认同与把握,是公民通过学习修养和自治实践获得“公共性”本质的道德表现。

第二,公民具有公共精神,意味着公民对个体自然性和私人界限的超越,意味着公民个人与社会共同体(即“公共”)取得了一致。因此,公共精神作为公民美德具有崇高性。由于公共精神并不是人的自然禀性,因此,它不可能建立在私人生活经验和自然情感的基础之上,而只能建立于公共生活经验和公共理性的基础之上。

公共生活经验使之体认和发现个人与共同体的关联,进而形成有关公共利益和公共责任的公共认知、公共理念和公共智慧(即公共理性)。这种公共理性驱动和引导下的公共生活,又使人产生稳定的公共情怀,从而形成公共精神。可以说,公民公共精神是基于公共理性而产生和形成的。没有公共理性的支撑与引导,就不会有稳定而健全的公共精神。公共精神是公共理性的产物,也是公共理性转化为公共情感、意志和信念的结果。公共精神本质上是理性化的道德态度与道德情怀,是一种理性精神。这是它作为公共美德区别于“私德”或“自然道德”的一个重要特质。正因为如此,公民具有公共精神才被视为公民个人在智能和情感上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

[培养公共精神的意义]第一,公共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兴国之魂,决定了“中国梦”的发展方向。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概括的三个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体现了对公共精神的追求;

而这种对公共精神的追求,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形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基本的道德规范,以促进实现全社会的团结、和谐。一句话,公共精神是“中国梦”实现的强大精神动力。

第二,公共精神的塑造是中国教育质量提升的核心任务。“中国梦”的最终实现,离不开教育的发展与进步。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其内涵是培养人、完善人,不断提升人格和道德,这里面具有深刻的公共精神内涵。譬如,社会责任感是公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公共精神的内核。而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人才培养的着力点,是我国教育质量提高的核心任务。因此,对教师队伍和学生公共精神的塑造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基础性要求,是处于核心地位的基本任务。基于此,要特别强化人格提升型教育,让学生把学习看成是既包括掌握科技知识也包括完善人格的过程,把学生培养成能分辨真假、善恶和美丑的“公共性人才”——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才能,也要对周围的人有深刻的理解和真诚的关心,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

第三,公共精神的建立是社会和谐的价值保障。纵观世界各国,相对稳定、和谐的社会里总活跃着一大批创造力丰沛、善于沟通、有责任感和服务社会的热情的人,这些人虽然不是总是做最好的或做惊天动地的事,但却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能为国家创造持久的竞争力,推动社会的健康发展。例如,社区服务理念就是公共精神的体现:是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是平等的精神,是对他人的爱和关怀,是友好,是谦卑,是体贴他人,是让别人信服,是对弱者的同情与关怀,是了解社会、了解底层,是志愿服务。因此,社会和谐作为“中国梦”的本质内涵,其精神基础就是社群里的每一个人都甘于为自己所在的国家、社会做点事,且这些事除了对自己有意义和利益外,同时对整个社会、对他人也有意义,体现对社区、对他人有价值的贡献。

[对策措施]培养公民公共精神的基本路径有二:一是开放公共生活,鼓励和推动公民积极参与公共生活实践;二是实施全方位的系统化的公民道德教育。

鼓励和推动公民参与公共生活实践,包括鼓励和推动公民参加从国家层面到公民社会层面再到城乡社区层面的公共事务管理,其中尤其是参加公民社会的自治和社区公共事务管理,其关键则在于为公民平等地参与各个层面和方面

的公共事务管理提供条件、机会、平台和社会信任网络。这作为培养公民公共精神的路径,主要在于使公民在公共生活实践中感受到自己与社会共同体休戚相关,从而产生感性的公共责任意识。这一感性的公共责任意识必须经过理性加工与整合才会提升为作为公民美德的公共精神。

因此,培养公民公共精神还必须通过公民道德教育一途。公民道德教育可以引导公民总结公共生活经验,确立公共理念,形成公共良知,也可以引导、推动与激发公民将公共理念转化为公共情感、公共意志和公共信念以及以公共利益为依归的公共生活态度和行为取向。由于公民公共精神本质上是理性化的道德精神,因而它的培养更依赖于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是培养公民公共精神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路径。要培养公民公共精神,就必须高度重视并改进公民道德教育。

八、阻止贫困代际传递

背景链接:2015年4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会议强调要发展乡村教育,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

深度解析

[权威论述]要把扶贫攻坚抓紧抓准抓到位,坚持精准扶贫,倒排工期,算好明细账,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坚决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习近平

[现象分析]所谓“贫困代际传递”,既指贫困以及导致贫困的相关条件和因素,在家庭内部由父母传递给子女,使子女在成年后重复父母境遇的遗传链;也指在一定的社区或阶层范围内,贫困以及导致贫困的相关条件和因素在代际之间延续,使后代重复前代的贫困境遇。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升,但一部分家庭仍处于贫困边缘,甚至已出现贫困“代际传递”现象,“放羊挣钱,娶媳妇,生娃;娃再放羊挣钱,娶媳妇,生娃……”正是这一现象的生动写照。

[原因分析]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地提高。但与此同时,还有一部分群体处于贫困的边

缘,甚至出现了“贫困代际传递”的现象。诚然,这一现象的出现既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不畅的交通条件、历史性根源等客观因素有关,又有人口素质差、政府支持不到位、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社会歧视等因素的原因。这些错综复杂的因素使一些原本落后的地区出现因教返贫、因病致贫,在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逐渐“落伍”。

[影响及意义]事实证明,贫困犹如我国发展道路上的一块“短板”,它不仅对贫困者个人、贫困家庭造成负面影响,从长远看,还将影响到社会和谐与政治稳定。因此,当前做好扶贫攻坚工作,让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全民,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有着重大意义。

[存在问题]一方面是由于投入不足、经济滞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等问题长期存在,教育水平和质量存在很大提升空间。另一方面,这些地区师资极度缺乏,教师待遇普遍偏低。长期以来,由于待遇低、条件差、上升通道狭窄,农村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优秀教师流不进来,学校成为“孤岛”,教育不发展,贫困观念就难根本改变。此外,虽然我国政府一直把扶贫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但是目前扶贫工作中存在着扶贫资金管理不善、扶贫项目管理不到位、扶贫绩效评估不规范等问题,严重地制约着扶贫的效果。

[建议措施]一方面,在今后的扶贫工作中必须严厉整改,同时加强补救性扶贫计划。在社会保障机制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对困难的家庭紧急救助,避免陷入因贫导致的恶性循环。

另一方面,政府应有计划地帮助贫困家庭缓解因教育而带来的经济紧张问题,减少因教致贫、因教返贫现象。同时,也要注重对落后地区成年人的教育培训,提供多种培训项目,提升他们的识字率,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九、天价学区房现象

【练习题】最近,随着电视剧《虎妈猫爸》的热映,学区房再度成为关注焦点。剧中“虎妈”以9万元一平方米的价格买下学区房的桥段,令不少家长难以淡定。而在现实生活中,学区房“高烧”不退的现象,一直牵动着社会的神经。

学区房并非新话题。近年来,许多大城市内学区房价格一路走高。从去年至今,南京、成都等多个城市为抑制学区房升温出台了政策。即便如此,不少地方学

区房价格依然上扬。请就以上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客观说,愈演愈烈的学区房现象是改革过程出现的新烦恼乃至阵痛。平心而论,教育资源均衡化需要一个过程,教育发展有其自身规律,“急不得”;而对许多家长而言,孩子上学需求往往又很迫切,“等不得”。由于这样一个矛盾的客观存在,导致了学区房水涨船高。

【表明态度,指出学区房热的本质在于教育资源不平衡和上学需求之间的矛盾。】

从表面上看,天价学区房固然一方面与诸多家长“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心理有关;另一方面与一些房产中介和房地产商的投机热炒有关。尤其是在当前一些地方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房产交易市场监管不善的情况之下,一些人抓住了家长的期盼心理和教育体制机制的漏洞,最终形成了学区房价格水涨船高的局面。

但是从本质上来说,出现天价学区房却是不少地方教育资源分配极度失衡的结果。这种不公,是多年来形成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平等造成的后果,更进一步说,则是公共服务不均等的后果,值得我们反思。

学区房被热炒,不仅给一些家庭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而且有扰乱房产秩序之嫌。就近入学演变成了就富入学,对收入较低的人群而言,确实被剥夺了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其实,学区房不是中国特有的,美国、加拿大、德国等很多国家都存在好的学区的房子价格比周边溢价的问题,只不过没表现得我们这么突出而已。

【以上三段位分析部分,指出学区房热炒背后的表面原因和深层次原因,以及天价学区房的影响。】

要让热炒的学区房尽快“退烧”,必须引入市场机制和市场手段,打破一些人对局部资源的垄断。但是“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要让学区房“高烧”退下来,并且不反弹,最根本的还在于打破教育体制机制阻隔,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尤其要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择校冲动强烈的城区,推行多校划片,将热点小学、初中纳入其中,缓解“学区房”问题;通过深化均衡发展,提升就近入学保障力度。

【指出解决的方向:引入市场机制,均衡教育资源。】

教育专家顾明远先生在谈到学区房降温问题时,说过一段耐人寻味的话:一些地方学区房仍然“高烧”不退,恰恰说明教改新政尚未落实好。从这个角度来看,学区房也是折射改革进程的晴雨表。只有让改革政策落地见效,敢于触及并啃下关系教育公平的硬骨头,才能真正让学区房降温,让天下父母舒心。【结尾:总结提升,指出实现教育公平需要继续改革。】

十、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2014年,司法部印发《关于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就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作出部署。随后,山东省司法厅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全方位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旨在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努力做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提高我省法律服务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推进基本公共法律服务均等化、便民化。《中共山东省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省的意见》中提出要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把法律服务纳入全省公共服务发展总体规划,建设规模适度、结构合理、服务优良、运行有序的法律服务体系。

深度解析

[内涵]公共法律服务是由司法行政机关统筹提供的,旨在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所必需的法律服务。具体包括:为全民提供法律知识普及教育和法治文化活动;为经济困难和特殊案件当事人提供法律援助;开展公益性法律顾问、法律咨询、辩护、代理、公证、司法鉴定等法律服务;预防和化解民间纠纷的人民调解活动等。

[重要意义]建设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是完善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

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是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构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来完善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是完善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途径,对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建设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是回应人民群众热切期待的现实要求。

平等地获得法律帮助是法律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整个社会的法治化管理水平和全体公民的法律素质明显提高,越来越多

的群众通过法律途径表达利益诉求、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进一步增强,平等享受改革发展成果和法律保护的愿望更加强烈。

建设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是促进法律服务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

近年来,各级司法行政机关整合工作资源,发挥职能优势,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作出了贡献。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法律服务网络覆盖不全、供给不足、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日益显现,法律服务提供能力与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需求还有一定差距,法律服务整体水平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进程还不相适应,需要我们着眼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大局,以改革创新精神,进一步完善工作体制机制,推动法律服务工作上新水平,使法律服务更直接、更充分地靠近人民群众的学习、生产和生活。

[参考对策]第一,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民。及时便捷、优质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务,关系到人民群众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要着眼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效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法律服务需求,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要找准服务的切入点,不断丰富服务内容,健全服务标准,为人民群众提供有质量、信得过的服务。

第二,坚持公益均等、因地制宜。公共法律服务是保障社会全体成员平等享有的公共服务。要把公共法律服务均等化、城乡服务一体化放在重要位置,统筹城乡,强化基层,推动公共法律服务资源向农村、基层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及社会弱势群体倾斜,实现城乡公共法律服务广泛覆盖。要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因地制宜,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建设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第三,坚持改革创新、提高质量。建立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涉及体制、机制、政策等诸多方面,要实现有效、有力推进,就必须运用改革思维和改革方式创新服务体制机制和工作模式,形成保障服务体系有效运行的长效机制,实现服务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要积极探索新的方法和手段,引入竞争激励机制,调动社会力量,扩大服务规模,提高服务质量。

申论材料阅读三步骤

申论材料阅读三步骤 在公务员申论考试中,要求考生具有比较丰富的常识,但不会对某种专业知识特别倾斜。由于考生来自各个方面,所学专业很不相同,所以申论考试中让考生处理加工的材料大都具有普遍性、非专业性。首先从字面来理解《申论》,“申”为引申、申述,“论”为议论、论证,“申论”则指针对特定话题提出自己观点,并展开论述。其中申论考试所给的材料,可能涉及面很广,但试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合理性,也就是说,问题的解决方案一般是具有可行性的。那么给出一段素材,一切答案都可以在材料中取得。因此考生如何从材料中提取要点呢?下面广东公务员考试为广大考生整理了相关的材料阅读和提取要点的技巧,供广大考生参考。 第一步:先看问题,再快速浏览材料 考生拿到试卷后,先阅读题目要求,有助于考生把握材料的题材和考查的主题,能够让考生快速明白考查的方向。因此,考生可采取题文对照法,主要指在阅读材料前,先看问题(试题、作答要求)再阅读材料的方法。阅读给定材料,不是单纯的阅读,而是要与作答试题相联,带着问题读。以问题为导向,根据材料本身的价值与问题的关系来取舍材料,决定哪些精读,哪些略读。

第二步:仔细阅读,标记作答要点 对材料大致浏览之后,考生对材料内容和结构有了大概了解,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对材料的重要信息进行仔细阅读,同时将重点语句、关键词语标识出来,最好写在草稿纸或者材料空白处,以便查找。这里所说的重要信息是指出现问题、解决问题,或者申论要求中明确指出问题出处的材料。 第二次阅读给定资料需要考生仔细分析和研究,参考阅读时间大致为30分钟左右。 第三步:提取作答要点 提取作答要点,考生可以采取词汇提示法。词汇提示法是借助词汇提示,把握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从而认识材料的意义和价值。关键性词汇又可分为提出观点型、表明重点型、作出结论型。考生在这一步的阅读作答时,根据具体题目、具体问题来进行拆分或合并,其总时长应控制在10分钟左右。 (1)表明重点型 “但是……、然而……、尽管如此……、主要是……、关键在于……”等多以转折连词为主标志性词汇,在阅读给定材料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这些词后面的语句,很有可能是揭露问题或阐明原因的关键信息。 (2)提出观点型

申论答案

四、“请参考给定材料,以弘扬黄河精神为主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中心论点明确,有思想高度;(2)内容充实,有说服力;(3)语言流畅,1000字左右。 解析: 一、按照击溃题干法解析,材料可以分为以下细节,具体如下: (一)请参考给定资料——意味着要充分联系材料; (二)以弘扬黄河精神为主题——意味着黄河精神是本作文写作主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写作最终归属点、提升点; (三)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结合以下三点才能出来好的行文。 第一,中心论点明确,意味着在行文第一自然段一定要出论点,因此,无论如何选角度、自拟标题,一定要有明确的论点; 第二,内容充实,有说服力;——强化了分析能力,副省级以上,要特别注意要从微观切入,但是,要重视从宏观与中观之间行走; 第三,1000字左右,要重视字数控制——不要过高哦,字数有明确的限制。 二、行文写作先看材料 整体行文逻辑比以前变得更难了。从表象上看,开关材料和结尾材料非常像文化,而整体行文的材料有更侧重于人与自然。 其实,黄河文化精神本身一定要站在发展的视角来看。只谈精神是空谈,不谈人与自然也是空谈。 因此,要从统筹兼顾人与自然协调、黄河精神来写最高最尖端写法,人与自然是不变的、永恒的,也是科学发展所倡导的,黄河精神要从短期和长期的角度来看,而这也是统筹当前和长远的范畴,而文化又属于文化软实力范畴,当然,三个统筹兼顾的维度,也可以自由组合来解题。 三、结构简析 统筹人与自然弘扬黄河新精神 第一自然段:提出论点,突出黄河文化精神的历史扩散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第二自然段:写当前的问题和表现 第三自然段:分析原因 第四自然段:过渡段 第五自然段:对策一:弘扬黄河精神,突出黄河文化发展的方向; 第六自然段:对策二:弘扬黄河精神,找准当下黄河精神的重要问题; 第七自然段:对策三:弘扬黄河精神,有重点,破题现在的瓶颈,人与自然是抓手; 第八自然段:结尾,提升到人与自然为抓手,创新文化精神,弘扬文化精神。 【参考范文】 弘扬黄河精神维持黄河健康生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源自念青唐古拉山的黄河,从远古以来孕育了中原文明,是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的摇篮,一代天骄毛泽东终其一生对黄河怀有敬畏,他曾说:“藐视什么也不能藐视黄河——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哪!”千百年来代代先辈在治理黄河洪灾与泥沙的奋斗中,层层累积形成了黄河精神,这是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世世代代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历史长程中,必将不断放射出耀眼的光辉。

申论阅读材料的简要方法

申论阅读材料的简要方法 实际上,对材料的阅读理解,每个考生都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能力,因为我们从小学就开始练习语文阅读。但是,申论和语文课文有相当大的不同,主要有三点: 1.语文课文都会围绕一个中心思想进行,而申论的材料,或者围绕一个中心,或者围绕两个中心来安排。 2.语文课文都是有合理的逻辑顺序的,先说什么,后说什么,符合我们的阅读理解习惯。但是申论的材料,故意打乱了这种逻辑结构,分段给出,各段之间,在逻辑上并不遵守我们阅读理解的习惯。 3.语文课文每一段都会围绕它这一段的主题思想来展开论述,但申论材料,可能并不是这样,甚至有些段落,有些句子还是理解的干扰项,故意扰乱你对材料的理解,因此有不少的考生在阅读理解这个问题上栽跟头。 申论给出的材料近几年都是七千多字,要求考生在40分钟的时间内,把材料读完。经过测算,一个大学毕业生,在40分钟的时间里面,应该可以阅读完八千字左右的材料。可是,由于不少考生缺乏正确的阅读方法,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阅读量。如果是阅读速度稍微慢点还没有关系,但极限时间是60分钟内读完材料。否则,后面的答题就会受到绝对的影响。2006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就有大量的考生,在材料阅读问题上吃了大亏。有很多考生,读了一遍材料以后,根本弄不清楚材料究竟描述什么问题,于是紧张地去阅读第二遍,才隐隐约约知道材料大概讲的是什么内容。为了对自己的前途和命运负责,再去第三遍阅读材料。三遍阅读之后,终于弄明白材料所讲的内容了,开始答题,可惜时间已经不够了,写了第一题第二题的答案,考试的终场铃声就响了!所以这一年有很多的考生没有时间把最后一道大作文题写完,甚至还没有开始动笔。不少考生只得了二三十分。 申论考试时间150分钟,推荐的时间安排是阅读材料40分钟,写作答案60分钟,四道题思考时间平均每题10分钟共40分钟,最后留10分钟检查。答案长度要求四道题总字数限制在大约2000字。根据测算,大学毕业生正常的写字速度,在60分钟时间内可以写大约2000字。如果阅读材料消耗的时间超过60分钟,最后写答案的时间就会不够。而考生在现场紧张的状态下,60分钟一般写不了2000字,因为他要边写边思考,不是单纯地写字。如果赶时间,在少于60分钟的时间里飞快地把答案写完,就会导致卷面潦草和错误增多。也有的考生写作速度很慢,远不能在60分钟的时间里把2000字的答案写完。这样的考生需要练习加快写作速度。还有的考生思考的速度很慢,总是要思考再三,才敢下笔,写的时候还要继续思考,结果时间往往不够。 如何加快写作和思考的速度,在作文题部分我会详细讲解,此处讲如何正确快速地阅读理解材料。采用三个小小的步骤就可以做到既快速又正确地阅读好材料: 1.先看题目再看材料。有很多考生,拿到试卷就按照试卷的顺序,先看前面的材料,看完了七千多字的材料,最后才看后面的问题。看完问题知道要做什么了,结果又忘了前面的材料是怎么说的了,于是只有回过头去第二遍阅读材料。时间就这样被浪费了。因此我建议,拿到试卷后,首先要翻到试卷的后半部分去看题目,看要回答哪些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读材料,这样只经过一遍阅读就可以有的放矢地把答案找出来。但是有很多考生,在考场中非常紧张,不能够同时记住四道大题的内容。那么,我建议,还是应该先看完四道题目,看看题目要我们做什么,这样心里有了底和一个大概的印象,然后记住第一题的内容,带着第一题的问题去读材料。一般来说,第一题都是一道概括主旨题,需要把材料中各段的主要意思概括出来,然后回答该题。在我们带着第一题的问题,把材料各段的主要意思归纳出来以后,就可以顺利答完第一题。回答接下来的问题时,也不用去第二次、第三次阅读材料了,因为采用上述方法,可以保证在做后面的题目时,只需要阅读相应的材料细节即可。采用这个小小的技巧,可以得到巨大的收获:不用读两遍材料就可以答完试卷,为我们节省大量的时间。因为再读一遍七千多字的材料需要花费考场上宝贵的30分钟左右的时间!方法虽小,效力宏大,切记,切实行之! 2.按段总结,简要标记。材料有七千多字,全部读完后再来总结,难度非常大。在考场中紧张的状态下,一次性地把七千多字全部记忆到大脑中是不现实的,然后对七千多字再进行完整的分析,就更不可能了,必定会导致分析不完全,不正确。因此正确的方法是:按材料段进行总结。每读完一段材料,就对该段及时进行总结,总结完该段后,再去阅读和总结下一段材料,这样,我们每次只需要把一段几百字的材料,记忆到大脑中,并只需要对这几

湖南事业单位考试:申论技巧之阅读申论材料的四个步骤

湖南事业单位考试:申论技巧之阅读申论材料的四个步骤 申论是事业单位考试中的重头戏。面对申论难题,很多考生一筹莫展。中公教育专家介绍说,申论材料是申论作答的重要依据,所以把握好申论材料就是把握好申论答题。那么,如何才能既快速又全面的把握好申论材料呢?掌握一定的阅读习惯,可以帮助考生事半功倍。 一、阅读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是提醒我们在作答时的一些规则和禁忌事项,虽说很多考生都不会犯这种错误,但是在考试的时候,各位还是仔细的阅读这部分的内容,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其实这部分的内容根本就不会占用大家的时间,大家可以在试卷发下来时,开考前的时间进行阅读。 二、快速浏览给定材料 快速浏览给定材料是不需要逐字逐句的去研读材料的,第一次阅读材料时,主要是去阅读材料中每段的中心句、首尾句以及关键词,明白每则材料的大意,进而把握好材料的主题方向。这遍阅读材料需要快,但也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最好将时间把握在10分钟以内。 三、带着问题去阅读 这一步是关键了,需要仔细研读材料后面的问题,将问题分解把握,然后带着问题去研读材料。这一遍的任务就比较重了,一是要简要的总结每段材料的大意;二是要标记跟问题有关的材料,以便接下来的做题;三是要理清材料的逻辑关系,哪些材料是现象或问题,哪些材料是原因,哪些材料是对策,需要用不同的记号进行区分。不要怕麻烦,也不要怕耽误时间,其实这是在为后面答题节省时间,也能使作答更全面。这个阅读的时间可以是40—50分钟。 四、重点阅读 重点阅读是指在作答的时候,有不明白的地方返回材料仔细研读,这个就不需要将材料全面的阅读了,只需哪里不明白或不了解再重点阅读,重点阅读也是带着问题阅读,不过这次阅读要更具深度一点,要把握材料的实质,挖掘深层次含义。这里就根据作答的需要自行安排时间。 为了更好、更透彻的了解材料,大家可以在平时多多阅读材料,既能提高阅读的速度,也能提高把握材料内容的能力。中公教育专家将一如既往,帮您整合考情资讯,剖析疑难问题,聚焦时政热点,备战事业单位考试。

申论指导:数据型材料阅读理解方法.doc

申论指导:数据型材料阅读理解方法 任何考试都是有一定的考试技巧的,当然平常的积累还是占据绝大部分的,下面由我为你精心准备了“申论指导:数据型材料阅读理解方法”,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 申论指导:数据型材料阅读理解方法 在申论考试中,想要获得高分的关键在于能够读懂、读透材料。而常见的材料类型有数据型、案例型和观点型材料。针对数据型材料很多考生在考试过程中把重心放在了数据本身上面,最终既浪费了时间,也没能得到高分,关键在于阅读方法不正确。接下来就如何读懂数据型材料做出详细讲解。 一、看段首与段尾 方法详解:数据型材料的自然段出现时考生千万不要过多的去和数据较真,要看段前和段尾有没有核心句总起或者总结这段数据型材料,体现段落大意。 【案例展示1】尽管我国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总数不断增加,但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公共文化设施总体发展程度仍然较低。据了解,英国伦敦市拥有400多个大小剧院、音乐厅及现场音乐表演场地,每10万人拥有1.4个剧场,每10平方公里拥有1.3个剧场,每年大型剧场的入场人次达1240万;拥有近600个图书馆,395家公共图书馆,平均每10万人拥有5家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量5本;拥有22座国家级博物馆,200余座非国家级别的博物馆,每10平方公里有1.1座博物馆,即每个社区附近都会有博物馆,而我国平均每40万人才拥有1座博物馆。 这段话的核心在于第一句话“尽管我国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总数不断增加,但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公共文化设施总体发展程度仍然较低“。”后面的数据是具体用数据说明和论证。

【案例展示2】2013年2月18日,据环境保护部介绍,74个实施空气质量新标准的城市,春节期间(2月9日至15日)平均达标天数比例仅54.7%,超标天数占比45.3%。PM2.5平均超标率为42.7%,最大日均值达426微克/立方米,最大超标4.7倍。74个城市中,空气质量属轻度污染的占23.1%,中度污染占10.5%,重度污染占8.8%,严重污染占2.9%。天津、石家庄和T市除夕夜(22时至次日2时)PM2.5的浓度较高,分别为577微克/立方米、527微克/立方米和520微克/立方米。环保部有关负责人说,春节期间,污染物浓度变化既与烟花爆竹集中燃放有关,也与大气扩散条件密切相关;不利气象条件及烟花爆竹燃放的共同作用,是造成部分城市空气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这段话前面是在具体罗列数据,后面环保部负责人的讲话是在对数据内容进行高度的提炼和总结。 二、看数据两边的文字 方法详解:在自然段没有一句话对这些数据的内容进行总结和提炼时,考上要去看数据的前后一些诸如“只有”“才”“已占”“达到”等表感情清晰色彩的文字,以此判断数据表达的意思。 【案例展示3】针对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和陈列馆的调查数据显示。24.4%的受访者一年中从未去过这5类场所,61.6%的人平均每年去1到5次,而市民对文化馆的年均光顾次数则更低,93.7%的人平均每年到馆次数在5次以下;其中,35.1%的人每年到馆次数为1到5次,58.6%的人没去过文化馆。针对公众满意度的调查结果显示,对基层文化场所和文化馆的服务表示满意和基本满意的市民,分别只有34.2%和40.8%。 这段话第二句中的“则更低”“5次以下”“分别只有”等词语可以看出居民对于公共文化场馆的参与度和满意度均低。 三、特殊情况下进行数据对比

申论材料阅读技巧和要点

读快、读好申论材料是一门艺术或者说是技巧。申论材料通常有篇幅长、内容多、问题复杂的特点。申论考试由于时间紧、写作答题多、解答难,因此必须尽可能地缩短阅读时间,腾出时间用于答题。如果能够很快很好地读懂申论材料,就会增加写作答题的自信心;相反,如果在很长时间还难以读通读懂申论给定材料,那么考生就会心急气躁,不利于后面题目的解答。 申论阅读的技巧主要有两种: 第一,把握好普读与精读。普读就是对申论材料的泛泛之读。申论材料文字幅很多很长,许多的文字表述都是背景性的叙述。如某省文化建设取得很大成就,罗列了许多的数字、增长比例以及重视发展之类的词语。对此,你不要详读,只要泛泛快速阅览即可,只要知道其大意就可。比如上述段落实质表述就是某省文化建设有进展或文化建设好就行了。但是有些段落甚至一种做法、一个观点,你要详细地精读,有时可以反复读几遍,直到基本读懂为止。如创新创业中的好做法、新观点或者有争议的观点,要在阅读时仔细考究,读懂其内涵,不能只求一知半解,否则对做题会产生不利影响。处理好普读和精读的关系,必须因人而异,有的考生拿到材料后,先泛泛读一遍,尔后再作选择性的精读,也即读二遍。有的直接读一遍,一读到底。为节省时间,有阅读基础或阅读能力较强的考生应选择“读一遍”。因为这样读的好处是可以节省时间,另外在答题时,考生也可以回头寻找相应段落、相关观点进行二次阅读。这是上策。 第二,概括段落意思。阅读中一般每个自然段都表明一层意思,当然

也有多个段落表明一层意思。其概括的基本技巧是,在对每一个自然段阅读后作出概括性的几个词,记在备考纸上或直接写于申论材料上。这样做的好处是阅读时迫使你去思考、归纳,同时阅读完成后,只要将这些段落大意看一下就知道整个申论材料的实际意思表述,不会产生读了后面忘了前面的糊涂现象。概括段落大意时,要注意每个段落的前面几句话与后面几句话的意思,一般而言,段落的开头是交代什么事情,后面结尾告诉你事情的最后结果。当然,这也是一般而言,考生要在平时多观察才能有所心得。段落大意概括时,要力求言简意赅,一般不超过15个字即可概括。 申论材料中的要点主要有三个:一是政策;二是观点;三是做法或者称措施。 首先,要把握材料中的政策要点。政策要点一般是党和政府对于社会问题所出台的法律法规制度等规范性规定。比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省政府有一系列的指导性意见以及政策规定,这些政策要点一般都在材料中可以找到,也有一些是材料中未标出,但是社会普遍知道的,例如节能减排中国家对住宅安装太阳能热水器有文件规定,即所有房屋都可以安装太阳能,这是法规规定的,任何单位、组织都不可以违背。 其次是主要观点,材料中罗列了许多的观点,也就是主张和意见。这些观点有些是正确的,有些是有争议的,有些甚至是错误的。例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就有许多观点,像以工促农、城乡联动、户籍改革、公共服务一体化等。这些观点中,有的提出户籍改革一步到

申论技巧:技巧点拨之事业单位阅读理解

申论技巧:技巧点拨之事业单位阅读理解事业单位考试当中,有一类题目很容易让考生头疼,这就是材料处理器。材料处理题当中的大篇幅材料往往成为阻碍考生得高分的一只“拦路虎”,而很多同学在写作过程当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不能很好的把握住材料的核心要点,那么下面,我们着重从阅读理解的角度,来告诉大家,如何从材料到能快速的找到内容要点。 一、核心技巧:通过关键词找要点。 所以关键词法,即通过材料中的一些关键词给予我们材料内容的提示。这种方法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帮助咱们,在短时间之内迅速把握住材料的内容要点。例如:对策词。常见的对策词表现为:要、需要、组建、实行、应该、措施、方法、方案、举措、建议等等。这些词最大的用处在于,咱们可以结合对策词来重点关注对策词附近的内容要点。 二、真题展示: “给定材料”列举了与“健康中国战略”实施有关的一些做法,请对这些做法进行归纳概括(15分) 要求:紧扣“给定材料”,全面准确,条理清楚,语言精练,字数不超过200字。 在这道题当中,我们进行归纳概括的对象是做法,即对策,而对策是与健康中国战略实施有关的做法,所以我们需要回到材料当中去找相关的对策。如何能够在短时间之内快速找到准确的对策呢?这就需要运用到我们接下来给大家介绍的关键词阅读法,通过一系列的对策词,来迅速找到要点,例如: “为破解大医院一床难求、基层医院门可罗雀这一难题,多地卫生管理部门积极探索组建“医疗联合体”,实行“双向转诊”,为广大百姓服务。X市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投尝试。据市卫计委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12月,市医联体共下派专家9100余人次,接收进修人员244 名,指导疑难手术近500台次,举办培训班及讲座892场次。医联体盘活各级医疗资源后,为百姓健康提供了更多的保障。作为第一批加入市医联体的基层医疗机构,M县第二医院郭院长坦言,有了三甲医院的帮扶,他们更有底气了。” 在这个材料当中,你会发现材料第二行出现了“积极组建”“实行”等相关的对策词,而“组建”“实行”所对应的涉及“医疗联合体”和“双向转诊”。这两者恰好与题干当中要求的“健康中国战略”有一定的关联,所以在这里面就可以找到其中一个方面的内容要点:“建立医疗联合体,实行双向转诊”。而这个内容是如何得出的?主要是依据材料当中讲到的对策词迅速找到的。

2014多省市公务员考试用书资料 公务员联考 内部讲义申论教材 第1部分

m . w w w

联考专用 翻印必究第一章透视申论 很多同学在学习申论之前,其实是不太了解“申论”二字的,知道后又觉得“不就是写作文吗?很简单”,而后在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不了解申论的情况下,自行做了几套题目,一对照答案,“错了这么多”,“申论考试时间怎么那么长,我都坐不住了……”一系列不和谐的声音出现了,再加之与师哥师姐们聊天,上网了解历年申论考试的分数,才发觉申论如此难考。消极的心理、厌学的状态出现,结果自然不言而喻。虽然也会有一些同学与之相反,想努力学习,突破难关,不过依然对“申论之难”心存畏惧。在这里,我想告诉大家,申论考试是有规律可循的;申论试题也没有难到令人无从下手。只要理解了申论考试的本质及一些相关内容后,加上自己科学的训练,其实得到理想的分数还是非常可能的。申论是一门注重理解和动笔的科目,所以脑子要勤,手也要勤,但不要死记硬背,包括即将开始讲解的 二、作答要求【3】 (一)行政职业能力测验 …… (二)申论 报考者务必携带的考试文具包括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2B 铅笔和橡皮。报考者必须用2B 铅 c o m

联考专用 翻印必究 笔在指定位置上填涂准考证号,用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作答。在非指定位置作答或用铅笔作答一律无效。 三、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介绍 …… 四、申论介绍 申论是测查从事机关工作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的考试科目【4】。申论试卷由注意事项、给定资料和作答要求三部分组成【5】。 申论试卷重点测查应试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6】。包括:准确理解给定资料的内容主旨,全面分析给定资料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并能在把握内容主旨的基础上,形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思路或解决方案,准确流畅、条理清晰地用文字形式表达出来。 根据考试的规模和招考对象的不同,题目的类型和数量会有所调整。二尧大纲关键信息解读 【1】《申论》为主观性试题 主观不等于没有客观答案。申论的“主观性”体现在要求考生具备摘抄材料要点、对材料进行概括归纳以及依据材料分析推论的能力。申论最后的采分点是“客观的”,即主观作答,客观阅卷,得分的关 公务员考试申论大纲将这种能力与素质的要求具体化为以下四个方面: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考生要理解每项能力的具体要求,并知悉其与申论具体题型的对应关系。◎申论测查能力之阅读理解能力 该能力是四大能力之首,申论考试对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贯穿始终,对这项能力的把握,是作答所有题目的基础。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c o m

申论技巧:把握材料阅读方法 正确找取答案要点

申论技巧:把握材料阅读方法正确找取答案要点材料阅读是申论的基础,所以只有练好材料阅读,才能在申论学习中游刃有余。但在实际学习中,这项基本能力很多同学并不过关。通过考察总结,无外乎下面几种问题: 一、囫囵吞枣型:这类型考生通常缺乏耐心和细心,或是对待长篇累牍的材料难以抑制心中的烦躁甚至厌恶,或是心情焦躁怕时间不够,所以看材料时总是匆匆略过,这就必然导致对材料理解的疏忽和错漏,无法正确答题。对于这类型问题,要磨炼心性、端正态度、严格要求自己,静下心来好好学习;担心考试时间不足的,在初期也要延长材料阅读时间先把基本功练扎实,后面再逐步提速,不能妄想一步登天。 二、碎片阅读型:与囫囵吞枣相反,部分考生在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和训练后,也开始注重逐字逐句去搜索找取材料要点。但却用力过猛、矫枉过正,完全忽视了材料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导致要点找错找偏。 例如:给定材料1-3中列举了公共服务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足,请对此进行归纳概括。 材料片段:公厕改革和管理事关民生。“公厕外一侧堆有杂物。要立即清理整改。”“这个厕所的空间比较狭小,一定要注意通风。”“厕所门后可以装个衣帽钩,方便挂衣服或背包。”“沿线的标示牌要醒目。”C县县委叶书记像绣花一样,给所调研的每个公厕“挑刺”,并提出建议。叶书记为什么对公厕这么关心?对公厕这么“吹毛求疵”?他说:“老百姓一直对公厕管理意见很大,我兼任厕长,就必须用我自己如厕一样的心理去关心每一个公厕建设和管理。”

有部分考生从此片段中找取要点:公厕外一侧堆有杂物、厕所的空间比较狭小等问题。很显然他们没有从整体去读这段材料,本段不是为了描述公共服务的问题,而是为了突显叶书记的工作态度认真细致。所以必须要先从整体把握材料再从细节找取,不然很容易落入碎片化阅读的误区。 三、缺乏思考型:部分考生阅读材料能够做到细心耐心,对于直观性材料把握较好,因为材料会将要点直接呈现出来,只需要细心寻找即可。但对于案例型材料则难以破解,因为案例型材料通常没有直观要点,所以仅仅靠“眼睛”搜索是不足以应对的,如果缺乏对材料语句的深入思考,只会产生读完故事后毫无要点的错觉。因此,在阅读材料时还需要用“大脑”深入思考,将材料与题干进行联系和分析,将语句背后深藏的要点提炼出来。

2014国家公务员申论考试真题答案解析

一、“给定资料2”揭示了当前社会心理方面存在的若干揭示了当前社会心理方面存在的若干““缺失缺失””,请对此予以归纳概括归纳概括。。(10分) 要求要求::全面准确全面准确,,分条归纳分条归纳,,不超过150字。 【解题思路】 【阅读题干,审清题意】 阅读题目,本题要求归纳概括“‘给定资料2’揭示的当前社会心理方面存在的若干‘缺失’”。题干已经限定了作答范围,即“给定资料2”,要求全面准确,分条归纳,所以要注意不要遗漏要点,且要将同类项合并后分条表述。字数不超过150字,一定要语言精炼。 阅读材料,提取要点 资料2第二段介绍了在职工作人员压力较大,产生职业倦怠,尤其是特定的职业群体容易紧张、焦虑和抑郁,属于轻松感缺失。第三段则主要介绍了因各种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导致的公平感缺失问题。第四段虽然也描述了焦虑、恐惧、迷茫心理,但是落脚点在信任和诚信危机,安全感缺失。第五段首先介绍了“白领阶层”的焦虑心理,此处可同第二段在职工作人员的焦虑心理相合并;第五段随后介绍了收入较低人群及心理“无根”人群等的孤独无助感,属幸福感缺失,精神空虚迷茫。第六段则主要阐述心理健康疾病复发增高, 社会对心理疾病存有偏见和歧视,属于同情感缺失。 加工要点,组织答案 对以上要点进行合并、加工,可从轻松感缺失、公平感缺失、安全感缺失、幸福感缺失、同情感缺失五个方面分别组织。 【参考答案】

主要表现为:一是轻松感缺失。大部分职业群体易紧张、焦虑。二是公平感缺失。一部分人接受不公平信息产生心理失衡,且不断传递。三是安全感缺失。特定人群社会陌生感增加,归属感降低,出现公众信任危机。四是幸福感缺失。社会转型期的急剧变化易引发迷茫恐惧心理。五是同情感缺失,社会对心理疾病存有偏见和歧视。 二、谈谈谈谈““预先失败预先失败””这一概念在这一概念在““给定资料4”中的含义中的含义。。(10分) 要求要求::全面全面、、准确准确,,不超过200字。 【解题思路】 题目要求谈谈“预先失败”这一概念在“给定资料4”中的含义,我们需重点研读“给定资料4”。里面提到时下人们各种各样的跟风行为,指出这问题是源于“依赖”,恰好凸显“预先失败”。我们要解释这个词就必须结合这种跟风的现象来理解。为什么依赖、如何依赖、这种依赖的后果等等我们都能从材料中提取出相关要点,在拟写答案时需慎重考虑,去粗取精,从“解释内涵——阐释外延”两方面整合要点,用简洁的语句表达出来即可。 【参考答案】 “预先失败”是指人们过于依赖媒介如“专家指导”的意见,弱化甚至丧失自主选择能力的心理状况。 在现代社会,人们由于期待权威,总习惯在任何活动前假定自己是失败者,去参考外界的意见,来主导自己的选择。而事实上,过于依赖媒介或他人而一味跟风折射出人们浮躁的“亚健康”问题,盲目相信“权威”容易导致个人的迷失、焦虑甚至伤害。 三、“给定资料3”介绍了S 大学举办心理健康节活动的情况大学举办心理健康节活动的情况。。假如你是该省教育厅的一名工作人员省教育厅的一名工作人员,,全程观摩了这次活动全程观摩了这次活动,,校方请你在这次活动的总结会上发言会上发言,,请草拟一个简短的发言稿请草拟一个简短的发言稿。。(20分)

申论真题及参考答案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试者阅读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作答参考时间:阅读材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所给定的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 二、给定资料 1.2009年,一群来自深圳的普通工人成为美国《时代》周刊的年度人物。周刊一出版,中国工人的灿烂笑容,瞬间给处于经济低迷的世界带来希望。他们坚毅的目光,质朴的外表,倔强的神态,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工人的性格,这种性格,为“中国制造”贴上光亮的标签。中国工人一直以勤劳、坚韧的姿态出现在历史各个时期。建国之初,“咱们工人有力量”这昂扬的旋律曾伴随共和国的成长,点亮了一个时代。无论是石油开采,还是钢铁制造,各个行业都闪耀着工人的光彩,“工人老大哥”成为令人艳羡的称呼。工人成了国家和工厂主人,这极大地激发了工作的工作热情和生产积极性。大庆的“铁人”王进喜“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老英雄孟泰“为鞍钢谱写的一曲自力更生的凯歌”的创业精神,激励着工人们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生产奇迹,为共和国的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工人的内心骄傲是那么强烈,归属感油然而生。 随着时代的更替,社会条件发生转变,生产方式进行了变更。在一段历史时期,农民工成为中国独有的劳动用工方式,一定程度上消化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以低成本支持着工业化发展。改革开放早期,农民工是一批将外出务工作为副业的农村人口,出外出务工而带来的财富转移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平衡城乡差距的作用。但这种情况随着农民工群体的代际更替发生了变化,“80后”“90后”的新一代农民工客观上已经无法回到农村,他们成了新时代的“新工人”。 2.“她们太没有责任心了,上班的时候还玩手机,聊天,哪像我们呀。”陈青头一扭,提高声调对着李婉芸说,李婉芸笑了笑,不做声。 这是条小小的商业街,有可供歇脚的长凳,时近黄昏,“70后”陈青和“90后”李婉芸在此聊着天。街外,由于植被稀少,工业园区被巨大而又沉闷的灰色笼罩,灰色的天,灰色的厂房,身着蓝色和浅灰色工装的女工们来来往往,货车和摩托车四处穿梭。这个工业区的高峰时期,曾工作和居住着8万人,但随着企业部分产能的向外转移,现在只有3万人左右了。人群的聚散,青春的过往,10年前就来到这里的湖南人陈青是目睹者,就连她自己,也是几进几出,换厂、结婚、生孩子,在生活中,她以家乡为据点,在工作中,她以这里为据点,两边穿梭,沉默又坚韧。 去年刚刚高中毕业的李婉芸是新一批的落脚者,她说她也认同陈青对她们年轻人的看法,但时代不同了,现在的选择多多啊,年轻人可没有那么好的耐性,绝大部分人的志向并不在那些单调枯燥的生产线上,不愿干了就走呗。像她这样的年轻人,如今已经成为她所在城区外来务工人员的主流。这个庞大而年轻的外来工群体的归依,正在给中国社会的发展提出越来越现实的挑战。 来自湖北荆州,现在在这个工业区一家外资企业打工的一名李姓男员工说:“我们四周是高高的围墙,还有铁丝网,戒备森严,好像监狱一样,连上厕所都限定时间,平均一天要工作12个小时以上。”已经在广州打工7年的小王,今年25岁,也在这家厂里上班,他的话语里藏着许多无奈:“你看我们的厂房,条件好着呢。可是,一进车间,所有人就失去了名字。工人密密麻麻地坐着,工作的时候根本没空说上一句话,得死命盯着手里的活,稍微一放松,

2020国考申论备考:关键词阅读法技

2020 国考申论备考:关键词阅读法技巧2019 国考申论备考:关键词阅读法技巧 首先,大家在阅读申论材料的时候,申论考查大家的阅读能力已经开始凸显。大家阅读材料时,要能够从材料的表述中读出材料的问题、原因、影响、特点、对策等,需要考生判读材料是如何围绕主题展开论述的。那怎样去判断材料写的是什么,接下来就是我们所要说的关键词了。 表问题的关键词,类似于不、未、缺少、缺失、缺乏、没、困难、瓶颈、短板、少、滞后、落后、矛盾、隐患的词语。比如当前年亲人普遍存在幸福感下降的现象。这句话里,下降就是我们的问题词,所以可以得知此处的问题就是年轻人幸福感下降。 表原因的关键词,类似于因为、源于、归咎于、根源、关系、有关、引发、结果、因此等的词语。比如本次调查发现,每天用于做家庭作业或看电视或用电脑时间过长,没有闲暇参与体育锻炼,致使体育锻炼严重不足,从而导致肥胖发生的概率提高。我们可以从这句话中看到导致一词,那么前面的就是原因,导致后面连着的就是结果。所以肥胖的原因就是“没有闲暇参与体育锻炼,致使体育锻炼严重不足”。 表影响的词有积极的,也要消极的。积极的词类似于有利于、有助于、推动了、提升了、促进了、功能、作用、意义;消极影响的词有伤害、危害、阻碍了、妨碍了、不利于、负面等的词。比如全民健身热能提升个人素质,缓解工作压力,让人们的身体和精神得到放松,心情变好,心态变得刚阳光。读完这句话会发现有“提升”缓“解”变“好”等词,所以很明显就是表示积极的影响。 表对策也就是做法的词,类似的有方法、措施、方案、思路、经验、应、应该、要、需要、必须、强化、提升、凝聚、汇聚等词。 政府应针对部分官员出现思想下滑问题举办培训班,强化党性教育,使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我们可以看到这句话中有“举办”、“强化”等词,所以此类词语就是对策词。这里的对策便是“举办培训班,强化党性教育”。 1/ 1

2004年国考【申论】真题及答案解析

2004年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考试录用公务员《申论》试卷 1.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考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 2.给定资料 (1)上汽集团总裁日前在上海对记者说,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潜在市场,应该有一个很强的汽车工业与之匹配,应该建立一些大规模的汽车工业集团。他指出,中国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企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过去政策的制定往往是哪家困难帮哪家,体现的是扶弱以抗强,结果没有强。百余家整车厂,只能是“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要成为汽车强国,必须建设汽车大企业、大集团。他强调,中国汽车工业的时间不多了,我们要用“扶强联弱”的办法,用最短的时间,整合目前汽车工业差、乱的局面。他希望国家能够支持汽车大企业、大集团,以最少的投入来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汽车企业。 (2)某商报对汽车的市场前景分析如下:载货汽车需求量将增长,但市场份额将有所下降。轿车、客车,尤其是微型客车的需求量将有较大增长,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提高。以城镇为中心,公款购买、公务使用的第一层次市场会逐步缩小:以企事业单位公款购置商务用车的第二消费层次市场需求会保持相对稳定或略有下降:以富裕阶层为中心,私人购买和使用的第三层次市场发展势头良好,将成为吸纳汽车增长量的主体。随着国家有关鼓励私人购车政策出台,预计个人购车比例将逐年快速增长。西部地区对中重型货车、各种专用汽车、矿用车和人中型客车的需求将明显增加。农村汽车市场对轻、微型客货车需求会有较大增长。 (3)上海某报记者:“上海一大怪,汽车没有行人快”——上世纪90年代初之上海“怪现状”如今似有卷土重来之势。今日大上海,又见行路难。扎堆的车流如蜗牛爬行。高峰期间,市中心区高架道路上蜗行的车辆密密匝匝,远远望去就像个大停车场。一日,记者乘上703路公交车,走走停停,从莲花路到上海体育馆,区区不足10公里,竟然走了一个半小时。 (4)上海某报记者: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的道路长度和道路面积分别增长了108%和142%,修建了地铁、高架路、跨江大桥、越江隧道等许多道路基础设施,中心城区初步形成现代交通网络,但同期的机动车总量却增长了470%以上。市民的感觉是路越修越多,车越来越堵。最近几年,上海将投资500亿元,增设高架路内环匝道,拓宽地面交通要道,新建越江隧道和中环线,从根本上缓解中心城区的道路拥堵状况,与此同时将大力发展智能交通系统。但人们担心,明天会不会还是继续拥堵。10多年前的“出行难”是上海进入三个“三年大变样”的前期发生的,是城市大发展前的一段“阵痛期”。而今,上海又再次进入了一个“阵痛期”。

申论真题给定资料

给定资料 1.2013年10月10日是第22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球约有4.5亿精神健康障碍患者,其中大多数生活在发展中国家。某心理研究所的研究报告表明,我国城市劳动力人口中亚健康人群的比例呈现增长趋势,其中城市无业人员中的心理亚健康问题尤为突出。 该心理研究所的Z博士说:“人的内心不稳定、不平衡会造成个人负荷加重,并累及社会适应能力,无形中拖累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某社会学家也指出,社会的浮躁与焦虑,不仅易引发有害的聚合行为,且可能因之导致社会的某种断裂,影响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问题矛盾多发,竞争压力加大,工作节奏加速,使得部分国民心理疾患所引发的社会问题开始凸显。 心理问题涉及面广泛。从发育的儿童、成长的青年,到空巢老人;从校园内的大学生、工棚里的农民工,到政府官员、企业精英,各阶层的人都可能面临各式各样心理问题的困扰。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对人们的危害绝不亚于心脑血管、呼吸系统疾病及恶性肿瘤等。有统计显示,每年约有160万人因心理问题导致行为失常,甚至构成犯罪,给社会造成很大危害。 有观察家指出,破解这一问题,政府应承担营造“大环境”的责任。改革开放30余年,在举世瞩目的经济高速增长背后,我国政府已经意识到必须妥善解决心态失衡等社会问题,让民众真正感受到公平正义,过“有尊严的幸福生活”。社会学研究员Y认为“制定政策时,政府还应充分考虑政策的科学性、连续性和社会影响,减少因政策的不连续性等因素导致民众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减少对个体造成刺激和重大挑战”,“尤其是对于城市边缘人群和农村贫困人群,提高他们的积极情感、帮助其消解负面情绪,对于缓解社会冲突,减少人际间的矛盾与仇视,促进家庭和谐、社会稳定,都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2.某网站发表文章指出,目前社会问题日渐增多,造成社会心理方面的若干“缺失”,并具有相应的表现形式。 一项针对100万在职工作人员工作现状的网络调查显示,近三分之二的人感到压力较大。尤其在警务、义务人员、高层管理者等职业群体中。70﹪—80﹪的人都感到压力大,表现为失眠,记忆力衰退,容易紧张、焦虑和抑郁。许多感到调整自己原有的心理定式和行为模式越来越困难,心理放松,宣泄郁闷的机会和渠越来越少。 由于当前各种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人们在资源占有、机会获取、成果享用等方面出现事实上的不公平,一部分人往往在比较中产生了心理失衡。加之现代社会信息化程度高,各种不平衡、不公平信息迅速大量地传播公众,造成了更多人的心理失衡,这种情绪积累时间过长,势必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和社会矛盾。 在社会转型期,传统的价值观、就业模式、保障体系等,正在发生急剧变化,人们对未来缺乏安全预期,对未知充满恐惧,对变化心理准备不足,对多元化心理认同不够,易产生焦虑、恐惧、迷茫心理,出现信任和诚信危机。 一项对“白领阶层”的社会调查显示,在被调查者中,认为与过去5年相比,生活幸福指数略有下降和下降很多的占36%;快乐正悄然离一些人远去,焦虑已渐渐占据某些现代人的心理。有报告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已经占农民工整体的47%。他们因为收入较低,难以承受较高的生活消费,融入城市生活困难重重,更容易滋生心理问题。同时,人口流动范围加大,生活环境变化加快以及各种自然灾害频发,都会使人们增加社会陌生感带来归属感的降低,进而导致孤独感。特别在一些发展较快的城市,生活着一些被高就业门槛和高生活成本边缘化的“社会隔离”人群,或称心理“无根”人群,这种现象得不到消解,易使一些负面情绪蔓延,甚至危及社会秩序和安全。 某些心理精神疾病病患者常因“羞耻感”而不及时就医,延误了诊治。而患者的亲友和同事也没有及时表现出该有的同情,社会对心理疾病还存有偏见和歧视。精神疾病康复者不

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模拟试卷-全民阅读参考答案

一、“给定资料”介绍了当今我国国民阅读缺失的现状,请对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概括和归纳。(10分) 要求:全面、准确、简明。不超过150字。 【参考答案】 我国国民阅读缺失关键在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行体制阻碍了国人阅读习惯的养成。首先,封建社会的思想高压和文化专制致使中国社会缺乏阅读传统;其次,应试教育导致读书工具主义泛滥,功利阅读长盛不衰;再次,压力激增下的浮躁心态使得国人不能静下心来阅读;最后,教育水平相对低下导致部分人无法进行深层次阅读。 二、“给定资料2”提到“即使我们不为‘微阅读’唱赞歌,它也一样会来临。‘微阅读’正在改变我们这个时代的阅读生态。”请结合对这句话的理解,谈谈你对“微阅读”的看法。(15分) 要求:全面、简明,条理清楚。不超过300字。 【参考答案】 “微阅读”时代的到来是势不可挡的,随着数字阅读接触率的增加,其昭示的不仅是阅读载体的更新换代,更是在这种载体变革中潜藏的载体内容变化带来的阅读方式改变,需要我们辩证地去看待。一方面,“微阅读”有存在的合理性,“微阅读”作为人们获取信息和日常社交最便捷、最有效的手段,可以扩大知识面,传播新观点,已经成为传统阅读的有益补充。另一方面,如果一味地沉溺于“微阅读”,会使国民逐渐失去学习、思考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形成以懒惰、钝化为特点的“浅思维”,而某些碎片化信息甚至会影响部分人的知识结构和人格完善。因此,我们需要在被“微阅读”控制和驾驭之前,通过对它合理应用,实现对它更加科学的管理和驾驭。 三、结合“给定资料”,分析我国公共图书馆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20分) 要求:准确全面,对策可行。不超过400字。 【参考答案】 问题:一是缺乏国家立法保障,使公共图书馆年度经费总体下滑,队伍建设和管理服务等方面没有法律保障;二是各级图书馆普遍面临馆舍和设备老化、馆藏陈旧且更新不足、技术条件和资源保障能力落后等问题;三是各级公共图书馆的业务工作量大幅增加,使得人员编制结构性不足;四是公共图书馆设置布局缺乏统一规划,网络体系尚不健全。 建议:一是加大公共图书馆法规建设力度。以法律的形式对公共图书馆运行发展所涉及的问题予以调整规范,从制度层面保障公共图书馆履行职能。二是加强软硬件设施建设。各级图书馆应不断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信息化数据库,充分发挥文献资源的特色和网络优

申论“阅读速度慢,时间总是太少”原因探析

申论“阅读速度慢,时间总是太少”原因探析 资深研究与辅导专家伍明华 从材料的字数来看,2006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给定材料约为8800字;2007年6300余字;2008年也在6300字左右;2009年为6500余字;2010年省级以上约6200字,地市以下约6000字。可以看出近三年以来材料字数没有太大变化。如此大的阅读量导致很多同学遇到相同的问题:阅读速度慢,时间总是太少。 这种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基于以下三点原因: 1.没有带着题目看材料 有很多考生,拿到试卷就按照试卷的顺序,先看前面的材料,看完了七千多字的材料,最后才看后面的问题。看完问题知道要做什么了,结果又忘了前面的材料是怎么说的了,于是只有回过头去第二遍阅读材料。时间就这样被浪费了。因此,拿到试卷后,首先要翻到试卷的后半部分去看题目,看要回答哪些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读材料,这样只经过一遍阅读就可以有的放矢地把答案找出来。但是有很多考生,在考场中非常紧张,不能够同时记住四道大题的内容。其实只要看看题目要我们做什么,这样心里有了底和一个大概的印象,然后记住第一题的内容,带着第一题的问题去读材料。一般来说,第一题都是一道概括主旨题,需要把材料中各段的主要意思概括出来,然后回答该题。在我们带着第一题的问题,把材料各段的主要意思归纳出来以后,就可以顺利答完第一题。回答接下来的问题时,也不用去第二次、第三次阅读材料了,因为采用上述方法,可以保证在做后面的题目时,只需要阅读相应的材料细节即可。 2.没有按段总结,简要标记。 材料有七千多字,全部读完后再来总结,难度非常大。在考场中紧张的状态下,一次性地把七千多字全部记忆到大脑中是不现实的,然后对七千多字再进行完整的分析,就更不可能了,必定会导致分析不完全,不正确。因此正确的方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