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土壤学与生物学复习提纲

土壤学与生物学复习提纲

土壤学与生物学复习提纲
土壤学与生物学复习提纲

土壤地理学

第一章

1.1土壤的定义

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是独立的历史自然体,是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综合作用的产物,是经由岩石风化过

程和生物因素主导作用下的成土过程所形成的。

土壤剖面:从垂直地面向下至母质的土壤纵断面称为土壤剖面。土壤剖面中

与地面大致平行的物质及性状相对均匀的各层土壤,称为土壤发生层,简称土层。

淋溶层

1.2 土壤圈

土壤圈是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部分,它处于地球表层不同圈层界面及其相互

作用的交叉带,是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的中心环节,也是结合地理环境各组成要

素的纽带。土壤圈物质循环是指土壤圈内部的物质迁移转化过程及其与地球其他

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

土壤圈是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部分,它处于人类智慧圈、大气圈、水圈、生

物圈和岩石圈的界面与相互作用交叉带。

1.3土壤圈演化与人类社会的发展

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直接影响包括:土壤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并协调水分、养分、温度、空气等营养条件,以此向人类和陆生动物提供食物、纤维物质,故土

壤是人类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土壤形成发育过程可以分解、净化各种污染物,

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净化器。

土壤在人类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包括:保持生物的活性、多样性和生产性;

调节水体和溶质的流动;过滤、缓冲、降解、固定并解毒无机和有机化合物;储存并使生物圈及地表养分和其他元素进行再循环;支撑社会经济构架并保护人类文明遗产。

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发育供应,协调营养因素(水分和养分)和环境条件(温度和空气)的能力。

土壤自净能力:物理自净,化学自净,物理化学自净,生物自净。(P10)

第二章

土壤是由固相、液相、气相和土壤生物体四部分组成。土壤矿物主要来自成土母质,是土壤的主要组成物质。按照发生类型可将土壤矿物划分为原生矿物、次生矿物、可溶性矿物三大类。

原生矿物直接来源于母岩特别是岩浆岩,它只受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作用,而其他化学成分和结晶构成并未改造。

土壤质地:自然土壤的矿物质都是由大小不同的土粒组成的,各个粒级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或质量分数,称为土壤质地,也成为土壤的机械组成。

物理风化:是指矿物发生机械破碎,而没有化学成分及结晶构造变化的作用。

化学风化:是指矿物在水分、氧气、二氧化碳等作用下发生的化学分解作用。

土壤矿物的风化过程不仅在时间上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在空间上也表现出一定的地带性。

次生矿物:原生矿物在风化和成土过程中新形成的矿物称为次生矿物,它包括简单盐类、次生氧化物和铝硅酸盐类。

土壤质地不仅是土壤分类的重要诊断指标,也是影响土壤水、肥、气、热状况、物质迁移转化及土壤退化过程研究的重要影响因素,是土壤地理研究、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土壤改良、土建工程和区域水分循环过程等研究的重要内容。

2.2 土壤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是土壤中重要的固相成分之一,是土壤肥力、缓冲及净化功能的物质基础,也是土壤形成发育的主要标志。它可分为两大类:非特异性土壤有机质(来源植物组织)和土壤腐殖质。生物残体及其代谢产物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来源。

土壤生态系统:指自然界特定地域的土壤与生活在其中的生物群落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动态平衡的综合体。土壤生物主要是指土壤中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以及地上部分的动植物,它们以最紧密的方式和各种生物的生命活动联系在一起。土壤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绿色植物是主要的初级生产者,地面动物是主要的消费者,土壤生物则扮演着消费者与分解者的双重角色,通过食物链或食物网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联系起来。

土壤微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P

46-47

影响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因素?

答:土壤有机质的种类、组成及其堆积方式是影响有机质转化的重要因素。土壤通气状况通过影响生物微生物种群及其活动来决定有机质转化的速度和方向。土壤水热状况是影响有机质转化的重要因素。土壤PH值通过调节微生物活动而影响有机质的转化。由于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地理规律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土壤有机质的地理分异规律。

富营养化:人类活动对磷素循环的另一影响是磷素随农田退水,生活污水及部分工业废水进入天然水体,使水体中营养元素浓度增加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这种现象被称之为富营养化。

2.3 土壤固相的物理诊断特性

土壤固相组成的物理诊断特性主要包括土壤结构、密度、孔隙度、土壤颜色和土壤质地,它们是土壤发生的重要标志。

土壤固相颗粒很少呈单粒存在,它们经常是相互作用而聚积形成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团聚体,这些团聚体的组合排列称为土壤结构。

团粒结构在土壤肥力中的作用:

○1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的孔隙比例较为适宜,而且在土壤中的分布均匀,大小相间分布。在土壤团粒之间为非毛管孔隙,增加了土壤的通透性;而在土壤团粒内部则为毛管孔隙,使土壤具有良好吸水、蓄水与保肥性能。有效的解决了土壤透水性与蓄水性的矛盾。

○2能够有效的调节土壤导热性、热容量状况,使土壤温度变化较为稳定和适度。

○3团粒结构表面的有机质在好气微生物的作用下,有利于养分的释放和供应;同时团粒结构内部的有机质则以嫌气性分解为主,分解过程相对缓慢,有利于养分的保存。4.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其黏着性、黏结性和可塑性均较小,有利于耕作。

第3章土壤流体组成及其诊断特性

土壤空气的来源和组成(P

66

土壤空气的成分对生物活动的影响:首先,土壤通气状况不良对土壤微生物活动影响强烈,只有嫌气性和兼气性微生物能在通气不良的条件下进行正常活

动,它们能够利用化合态的氧,最终会在土壤中产生Fe2+、Mn2+、H

2S、CH

4

等还原

性物质,这些物质危害对高等植物常常是有毒的;其次,土壤通气不良会对高等植物活动带来许多危害,如制约植物特别是植物根系的生长、阻碍植物根系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等。

土壤呼吸作用:土壤与近地大气之间O

2,、CO

2

扩散过程称为土壤呼吸作用

土壤质量热容量热容量:指单位质量的土壤温度每升高或降低1开式度所吸收或释放的热量

淡水在地球总水量中只占不到3%,且绝大多数淡水以冰雪方式分布于极地或高山区,而人类可用淡水如大气降水、土壤水、河湖水的总量不到地球总水量的0.003%。

土壤胶体及其特性:土壤胶体可分为三种类型:○1土壤矿质胶体;○2有机胶体;○3有机-无机复合胶体。土壤胶体对土壤养分元素、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与土壤胶体类型及其性质密切相关:

○1土壤胶体具有巨大的比表面面积和表面能。

○2土壤胶体具有电性,土壤胶体微粒具有双电层,微粒内部称为微粒核或胶核,一般带有负电荷,故在库伦引力作用下形成一个正离子层。

○3土壤胶体的凝聚-分散性,因土壤胶体比表面积和表面能均大,胶体微粒之间就有相互吸引、凝聚的趋势,这就是土壤胶体的凝聚性。

土壤溶液:是土壤水分及其所含气体、溶质的总称。

影响土壤氧化还原状况的因素:土壤通气状况、土壤有机质状况、土壤中可

变价物质的状况、植物根系和微生物活动状况。

土壤肥力:指土壤为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提供并协调营养物质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土壤进入土体污染物的净化作用包括物理净化(如冲淡、扩散与稀释;过滤、吸附与固定;汽化与挥发等)、化学净化(如溶解与沉淀、分解与合成、氧化与还原、吸附与解吸、络合与螯合等)、生物净化(生物化学氧化过程等),但应该指出土壤对进入土体污染物的净化能力是有限的。

土壤是重要的生物栖息地(P

116

土壤是重要的建设基质(P

116

第4章土壤形成因素学说

土壤发生学认为:○1母岩是岩石风化的产物,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母质的组成和性状都直接影响土壤发生过程的速度和方向,这种作用愈是在土壤发生的初期愈加明显,并且,母质的某些性质往往被土壤继承下来。

○2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动物和土壤微生物,它们将太阳辐射转化变为化学能引入土壤发育过程之中,它们是土壤腐殖质的生产者,同时又是土壤有机质的分解者,是促进土壤发生发展的最活跃因素。

○3气候因素是土壤发生发育的能量源泉,它直接影响着土壤的水热状况,影响着土壤中矿物、有机质的迁移转化过程,它是决定土壤发生过程的方向和强度的基本因素。

○4地形因素,它与土壤之间并未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而只是通过对地表物质和能量进行再分配来影响土壤发生过程。

○5时间因素,可以阐明土壤发生发育的动态过程

○6人类活动,对土壤发生发育的影响,一是改变成土条件,二是改变土壤组成和性状来影响土壤发生发育过程。

生物圈是地球上的生物及其所生活的环境的总称。而土壤圈则是陆地生物圈的核心部分。

植物划分为隐花植物和显花植物,其中隐花植物包括藻类植物、菌类植物、

)

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显花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P

133-134

动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P

137

微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P

138

地形对土壤形成的影响:地形作为土壤形成发育的一个空间条件,与土壤之间并没有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对成土过程的影响是通过其他因素来实现的,即地形只是引起地表物质与能量的再分配,从而影响土壤形成发育过程的方向和强度;地形决定着土壤水分状况,地形与物质地球化学分异。

地形发育对土壤演变的影响:首先,河漫滩上形成了水成土壤;其次,随着河漫滩发育为高河漫滩,其土壤也演变为半水成土壤;第三,随着高河漫滩发育为河流阶地,半水成土壤也逐渐发育成地带性土壤。

(P

147-148

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过程的作用:智慧圈是生物圈中受人类智力活动强烈影响的部分。人为活动对土壤的影响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在生产实践活动中,人们在逐步认识土壤发生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可以利用和改造土壤,并定向地培育土壤,最终形成了具有不同熟化程度的耕种土壤;人为活动是社会性的,它对土壤形成发育的影响也受着社会制度、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在不同社会制度和生产力水平条件下,人为活动对土壤影响有很大的不同;人为活动对土壤发生发育的影响具有双向性,即可通过合理利用土壤,使土壤朝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也可由于不合理利用引起土壤退化。

第5章土壤形成过程

土壤形成过程:指在土体中进行的物质能量迁移转化的总体过程。

土壤形成的实质:土壤的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和自净能力。土壤发生学认为,土壤形成过程实质上是生物积累过程和地球化学过程的对立和统一。母质与生物之间的物质交换,规定和影响着土壤中的有机物积累过程的强度和性质。

土壤形成的重要标志:一是含腐殖质的结构层次的出现;二是土壤中的有机-无机复合体的形成。

腐殖化过程(P

163

泥炭化过程(P

163

矿质化过程(P

164

黏化过程(P

165

富铁铝化过程(P

165

钙化过程和脱钙过程(P

165

土壤熟化过程是人为培养土壤的过程。通过耕作、灌溉、施肥和改良等方法,在土壤上部形成人为表层(Ap),并不断改变原有的土壤某些过程和性状,使土壤向有利于作物高产方面发育。土壤熟化可分为:①改造不利的自然成土阶段;②培肥熟化阶段;③高肥阶段。

水耕熟化作用和旱耕熟化过程:(P

167

土壤退化过程是指因自然环境不利因素和人为开发利用不当而引起的土壤物质流失、土壤性状与土壤质量恶化以及土壤肥力下降,作物生长发育条件恶化和土壤生产力减退的过程。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将土壤退化分为侵蚀、盐碱、污染等10种类型。

土壤剖面形态包括土壤颗粒微形态、结构体形态、土层形态、土壤剖面形态、土被结构形态。其中土壤剖面形态、土层形态、土壤结构体形态的观察是土壤资源调查和土壤地理研究的基础性工作。

土壤的个体发育:指土壤从岩石风化产物或其他新的母质上开始发育的时候起,直到目前状态的真实土壤的具体历史。

土壤系统发育:指土壤圈中各土壤发生类型在地质历史时期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土壤的演替:是指由于地理环境的变化,而引起的土壤或土壤类型组合—土被由一种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类型的过程。

第6章土壤分类

什么是土壤分类以及它的作用:

○1土壤分类是在深入研究聚合土体发生发育、土壤系统发育与演替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土壤不同发育阶段所形成的性状和特征,对土壤圈中的各异聚合土体所做的科学区分。

○2土壤分类是土壤调查制图的工具;也是土壤科学和其他学科研究的重要基础。

○3土壤分类学是因地制宜地利用土壤,因土施肥、因土种植和因土改良,发挥土地生产潜力的基础;也是进行土地评价、土地利用规划、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依据。

目的:首先,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构建土壤个体的剖面构型与特性;其次,简化土壤数据的处理过程;第三,揭示土壤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第四,土壤分类单元,为土壤调查制图服务;第五,土壤分类单元最终将作为特殊目的,如土壤评价的单元。由上述可见,土壤分类学无论在推动土壤科学和相关学科的发展,还是在推动生产实践、土壤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都占据重要作用。

中国土壤地理发生分类系统(1992)分类原则和依据:

○1综合发生学原则○2统一性原则○3生产性原则

诊断层:用于鉴别土壤、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化规定的特定土层。

第7章主要土纲特征

土壤形成发育主系列,即新成土-干旱土-均腐土-灰土-淋溶土-富铁土-铁铝土;

过渡系列:新成土-雏形土-变性土;

副系列:水成型的盐成土-有机土-潜育土、岩成型的新成土和火山灰土;人为土。

盐成土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区的河流低阶地、滨湖低地、洪积扇的中下部、滨海平原以及红树林区。凡在地形比较低平,地面水流和地下径流较为滞缓、且较易汇集的盆地和半封闭的浅平洼地、河流三角洲、干三角洲等地区,均有盐成土存在。

有机土是以泥炭化为主导过程的一个土纲,土壤形成过程中有机质积累速率大于分解速率,以富含有机质为主要特征,即具有有机表层的土壤。

人为土是由于人类活动深刻影响或者由人工创造出来的,具有明显区别于自然起源土壤特性的一类土壤。人为土的主导成土过程有水耕熟化过程、旱耕熟化过程。

第8章土壤分布与土壤分区

土壤分布规律是指土壤类型随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的空间差异而变化的特性。首先,在全球和大陆尺度上土壤与广域的生物气候条件相适应,表现为土壤的广域水平分布规律和垂直分布规律;其次,在区域尺度上土壤与大的地质构造、地形、水文、成土年龄相适应,表现为区域的、中域、微域的土壤分布规律。再如,从土壤系统分类的角度,认识土壤分布规律,它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作为土壤分类标准,故在同一生物气候带内,并非仅有一种主要土壤类型,完全可以有一种以上的主要土壤类型,从而更加重视土壤类型组合的分布规律。

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共同制约着土壤的水平分布,垂直地带性之间决定着山地、高原、谷底的土壤分布。土壤分布的纬度地带性主要是指土壤高级类别或地带性土类大致沿纬线延伸,按纬度逐渐变化的规律。土壤经度地带性主要是指地带性土类大致沿经线延伸,而按经度由沿海向内陆逐渐变化的规律。这种变化主要与距离海洋的远近有关,一般情况下距离海洋愈远,气候愈干燥;距离海洋愈近,气候愈湿润。例如,在地处欧亚大陆东部的中国温带地区,从沿海至内陆分布的土壤依次为暗棕壤-黑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按美国土壤系统分类,分布的土纲则依次为淋溶土-软土-干旱土等。

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是指土壤随地形高度的升降依次地、有规律地相应于生物气候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把土壤随地形高低自基带向上(或向下)依次更替的现象,叫做土壤分布的垂直地带性。反之称为负向垂直地带性。

土被:陆地表面连续分布的土壤状如被覆,故也称。土被具有不均一性,即在土壤带内,除某些主要土壤类型外,还插花分布其他类型的土壤,这在大、中比例尺土壤图上表现尤为明显,反映出了土被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土被实际是土壤群体组合。

从发生学角度可将土被结构分为以下3个基本类型,即复区、组合与复合。

什么叫土壤区划?它有什么意义和原则?

答:壤区划就是对土壤群体进行地理区域上的划分。土壤区划工作与土壤的形成、分类、制图、土被结构等研究密切相关,它们相互补充,相互推动,但后者往往是前者的基础。其主要原则有:一综合性,即综合分析土被结构、分布规律,发生特征和生产性能,以及决定这些特征的全部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使区划为扩大耕地面积和通过单位产量服务;二是强调土壤地带和农业地带的一致性。

第9章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土壤资源是指具有农业、林业、牧业生产力的各种土壤类型的总称,是人类生存与发展过程中最基本、最广泛、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

土壤资源具有质(土壤肥力)和量(面积)两方面内容。土壤资源的功能表现在:土壤是生产食物、木材和纤维的基地;土壤支持和调节地表生物过程与养分循环;土壤调节陆地表面水分分配与过滤水质;土壤作为地球的“皮肤” 是生物的重要栖息地;土壤也是人类生产建设的主要基质。

从土壤形成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以及土壤诊断特性等方面来看,中国土壤资源具有以下特点:

○1中国土壤类型众多、土壤资源丰富;

○2中国山地土壤资源所占比重大;

○3中国耕地面积少、宜农后备土壤资源不多;④中国土壤资源空间分布差异明显。

中国土壤资源及其利用现状:

○1中国土壤类型众多、土壤资源丰富。

○2中国山地土壤资源所占比重大。

○3中国耕地面积比重较小、宜农后备土壤资源不多。

○4中国土壤资源空间分布差异明显。

土壤质量或称土壤健康是指土壤具有维持生态系统生产力和动植物健康而不发生土壤退化和其他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土壤健康一般为农学家、生产者及大众媒体所采用,它强调土壤的生产性能,即健康的土壤能持续生产出品质优良、数量丰富的农产品。

土壤质量是土壤物理性状、化学组成和性质、生物群落组成及其结构,以及形成这些性状的物质能量迁移转化过程的综合体。

土地开发整理:土地整理采取工程、生物等技术措施,对农田、水渠、道路、林网和村庄进行综合整治,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效率改善

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条件及其生态环境的活动。土地开发是指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系统、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前提下,采用工程、生物等技术措施,将未利用土地资源投入利用与经营活动。土地复垦是指采取工程、生物措施,对在生产建设中因挖损、塌陷、压占造成破坏、放弃的土地和自然灾害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进行整治,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状态的活动。

土地开发整理的基本功能是进行国土资源整治和补充耕地面积不足,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使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

土壤退化则是指因自然环境不利因素和人为利用不当引起的土壤肥力下降、植物生长条件恶化和土壤生产力减退的过程。

与土壤形成发育过程相类似,土壤退化过程也是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一个复杂过程,其中形成因素的异常或人类不合理的土壤利用方式则是土壤退化的根本原因。一般将土壤退化过程划分为土壤侵蚀、土壤风蚀沙化、土壤盐碱化、土壤污染等。

土壤侵蚀是在各种外营力的作用下,土壤物质被剥离、迁移、沉积的过程。自然状态下的土壤侵蚀速度缓慢,常与自然成土过程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常导致土壤侵蚀过程急剧发展,称为加速侵蚀,其侵蚀速率巨大,这就是一般所讲的土壤侵蚀。

土壤侵蚀方式及其影响因素:根据侵蚀过程中的表现的形态特征,可以将土壤侵蚀划分为以下几种方式,即溶蚀、降雨溅蚀、片状侵蚀、沟状侵蚀。

溶蚀。是指土壤中的易溶性养分、土壤胶体随流水迁移出土体的现象,其结果导致土壤中植物所需养分元素和腐殖质含量降低,同时也使土壤结构随即破坏、土壤性状恶化以及土壤肥力减弱。

溅蚀。是在降雨过程中下降雨滴击溅地表土壤将其搬离原位而产生的侵蚀,在坡面上被击溅起来的土壤颗粒大部分落至下坡方向。

片状侵蚀。是指在降雨过程中,坡地表面形成的薄层水流将分散的土壤颗粒带走的过程,又称为面蚀。

影响坡面侵蚀的主要因素有降雨特征、植被状况、坡面土壤组成及其性状、坡度、坡长、坡形及人类活动等。

沟状侵蚀。是指地表径流比较集中的股流形式对土壤或土体进行冲刷的过

程,也是面状侵蚀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是常见的侵蚀类型。

土壤侵蚀防治对策:生物措施。是指在水土流失区域植树造林种草,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加地表覆盖,保护地表土壤免遭雨滴直接打击,拦蓄径流,涵养水源,调节河川、湖泊和水库的水文状况,防止土壤侵蚀,改良土壤,改善生态环境。耕作措施。是以保水保土保肥为目的,以提高农业生产为宗旨,以犁、锄等为耕(整)地农具所采取的措施。

土壤风蚀沙化是指当风速超过4~5 m/s,地表疏松干燥的细小土壤颗粒被风吹而扬起,离开原地土壤表层的现象。它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区。土壤风蚀沙化作为一种土壤退化现象,它不仅破坏土壤资源、减低土壤生产力,同时还污染生态环境、影响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根据土壤颗粒运动特点,可以将土壤风蚀沙化过程分解为吹蚀过程、搬运过程和堆积过程。

吹蚀过程。指当风力作用于干燥表面时,达到破坏土壤结构并使土壤细颗粒、土壤有机质被吹扬的过程,它是土壤风蚀沙化的第一阶段。

土壤风蚀沙化防治政策:土壤风蚀沙化的原因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是指土壤本身的物质组成和性状,外部因素则为干旱、风力、植被退化和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土壤风蚀强度主要取决于风速、表土干燥度、植被覆盖度等,因而防治土壤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建立区域容许土壤风蚀量标准体系。

○2增加作物残余物。○3加大土壤粗糙度。

○4建立风障与防风林网。○5加强土壤管理。

土壤环境问题:○1是土壤退化引起的人类食物、纤维数量的相对下降;

○2是土壤污染导致的人类食物质量和产量的降低。

土壤无机污染物:土壤无机污染以重金属、有毒类金属和放射性物质危害最为突出,它们在土壤中一般不易随水移动,而且不能为微生物分解,常在土壤中积累,甚至有可能转化为毒性更强的甲基化合物,它们可以植物的吸收富集来对人类产生危害。

简述:土壤主要污染源及其污染类型

答:土壤污染物归并为无机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两大类。根据土壤污染物的来源可以将土壤污染划分为:水体污染型、大气污染型、农业污染型、固体废物

污染型、生物污染型。

①水体污染型:城郊农业普遍利用城市生活废水和工业污水进行农田灌溉,但是城市废水和工业污水中还含有一些有毒、有害的物质,其成分相当复杂,若这些污水废水直接输入农田,使污水的污染物在土壤中累积,可造成严重的土壤污染。

②大气污染型:指土壤污染物主要来自被污染的大气。

③农业污染型:其污染物主要集中在土壤表层或耕作层,分布比较广泛。

④固体废物污染型:这些垃圾会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土壤组成和土壤结构,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正常活动,在植物体内积蓄,危害人类健康。

⑤生物污染型:人类向土壤中排放大量的、害虫、有机植物等对土壤所构成的污染。

生物技术修复被污染的土壤,它包括:植物根系从土壤溶液中萃取污染元素;植物在生理代谢过程催化土壤污染元素的挥发;植物生理代谢对土壤污染元素的固化。

第10章现代土壤调查技术与土壤信息系统

土壤地理调查是通过野外实地观察成土条件、土壤剖面特征,揭示区域土壤地理发生发育规律的基本方法,也是土壤地理学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

土壤地理调查目的和任务:揭示调查区土壤类型及其土壤发生规律;了解土壤发育(或退化)的空间分布特征;结合地形图和遥感影像图进行综合地学分析,编制土壤(或土壤退化)类型图,为相关科学研究和土壤开发利用提供基础资料。

土壤剖面的设置、挖掘、观察、描述与记录、土壤分析样品的采集是土壤地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土壤剖面点的设置应具有广泛代表性,原则上每个土壤类型至少有一个剖面点。

生物地理学

第一章

1.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的各种因素。

2.生态因子:环境是由许多因子所组成,在环境因子中给予生物影响的因子称为生态因子。

3.生态因子作用:(P

6-7

4.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环境对生物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可影响生物的行为、生长发育和繁殖;影响生物生育力和死亡率,导致种群数量的改变;同时,某些生态因子还能限制生物的分布。生物对环境的作用表现在改变了生态因子的状况。例如:在荒山上培育起树林,树林能吸收大量的太阳辐射,保持水分,降低风速,形成新的小气候环境;土壤生物的活动,可以改变土壤的结构与理化性质;动植物的残体分解后进入土壤,可使土壤养分发生变化。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的,相互影响的。环境作用于生物,生物又影响环境。他们之间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这种关系是通过生物有机体的新陈代谢来实现的。在生物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生物体一方面不断地改变自己,同时也改变着它周围的环境。

6.环境的限制与: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线之间即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性范围,其中包括最适生存区,最适区生物活动处于最佳状态。自然界中每种生物对各种生态因子都有不同的适应范围,称为生态幅度。

7.生物的适应: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通常表现在三个方面,即行为上的适应、形态上的适应和生理机能上的适应。三种适应方式常常是相互联系的。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存在着两种发展趋势,即趋同进化和趋异进化。趋同进化,又称趋同适应,指生物亲缘关系较远,但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中,并产生了相似的外貌及其他特征称为趋同进化。趋异进化,又称趋异适应,指起源相同或亲缘关系相近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而产生不同的形态结构特征。这些特征往往具有适应的性质。

8.由于各种植物对光照强度适应程度不同。因此,可将植物分为阳性植物、阴性植物和耐阴性植物三种生态类型。

阳性植物:凡是在强光环境中生长健壮,而在弱光条件下发育不良的植物称为阳性植物。

阴性植物:在较弱的光照条件下比在强光条件下生长良好的植物。

耐荫性植物:在较强的阳光下发育良好,但也能忍受一定荫庇条件。

9.生物的活动性深受光照时间长短变化的制约,称为光周期现象。根据植物对光照时间长短的不同,可分为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和中间性植物。短日照植物一般起源于低纬度地区,长日照植物一般起源于高纬度植物。

长日照植物:通常在发育的光照阶段要求日照天数必须大于某一时数或者说暗期短于某一时数才能开花结果。如夏熟的油菜,14-17H才能开芽短日照植物:与长日照植物相反。在一定条件下,暗期愈长,开花愈早。如秋熟的玉米8-12H开芽

中日照植物:在不同长短的日照下都能开花。

10.根据植物对水分的需求状况,将陆生植物分为三种生态类型:湿生植物、中生植物、旱生植物。

11.风对生物的影响:风对陆地生物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生物的形态、生活方式、迁移和地理分布。风可促使植物蒸腾加剧,在风向较稳定而风力强劲的地方,乔木迎风面的树叶和枝条逐渐萎蔫死亡,可形成旗形树冠。不大的风力可以补充CO

,降低植物叶温,传播花粉。此外,一些植物的

2

果实、种子以及不善于活动的动物和微生物也常借风力传播。风在动物的主动迁移上也有作用,如鸟类可借助风来定向,许多昆虫的飞行有赖于风的性质和天气的一般情况,许多哺乳动物是利用风带来的气味鉴别方位。

12.植物在动物生活中的意义:○1植物是动物的直接或间接事物。

○2植物为动物提供了栖息地和隐蔽所。

13.动物在植物生活中的意义:

○1动物协助植物授粉。○2动物传播种子和果实。

○3动物为植物提供营养物质。○4动物影响植物群落的成分和存在状态。

14.寄生:寄生是指一种生物寄生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一方得利而另一方受害的关系。得利的一方为寄生者,受害的一方为宿主。

15.共生:共生这一概念非常广泛,凡是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并产生一定的联系,都可以称之为共生。

○1偏利共生,也成为共栖,是指生物一方有利,而对另一方并不产生有害影响的关系。

○2原始合作,指对共生的双方都有利,但并非不能分开。

○3互利共生,原始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互利共生。互利共生是指对共生双方都有利,并发展成彼此间完全相互依赖,这种关系是必然的。群落中的一般相互依赖性,必然达到这样的程度,即一种异样生物完全地依赖于另一种自养生物获得食物,然后又依赖于前者而得到保护,这样才能称为互利共生。

16.竞争:是指生活在某一地区的同种或异种生物,为了争取有限的生存空间、光线、水分和其他营养条件等而产生的对抗性的相互作用。这种竞争可以是种内的,也可以是种间的。

第二章

17.生物群落:生物群落是指生活在某一地段上各种生物有机体的有规律组合。

18.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a.具有一定的群落外貌。b.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

c.具有一定的优势现象

d.具有一定的群落结构

e.具有一定的群落环境

f.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

g.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

19.我国学者根据植物种在群落中的作用可以分为优势种、建群种和伴生种。

A.优势种是指群落中占优势的种类,一般处于每一层中个体数量最多,并且有最大的盖度的种类。但每一层优势种可能不唯一,而形成共优种。

B.建群种是指群落主要层的优势种类,它在个体数量上不一定最多,但有最大的盖度和最大的生物量,而且在形成群落的环境中起着最重要的作用。

C.伴生种是指在群落任何层次中都处于次要地位的种类,它的个体数和盖度都较小,形成群落环境的作用也不大,有的则是群落中的常见种。

20.层片:层片是植物群落最基本的结构单位。它包括一个生活型或几个至少相近生活型的植物,在群落占据一定的空间,称为层片。

21.在裸地上,群落的形成主要经过三个步骤:侵移、定居、竞争。

22.季相:季节性变化也称群落的季相。

23.演替:演替是一个生物群落被另一个生物群落所代替的过程。它是生物群落动态中最重要的特征。

24.原生演替:原生演替是指在从来没有植被覆盖过的地段(e.g,冰川移动

露出的地面、火山喷发新形成的岩面、流水的新沉积、风沙的堆积等),发生的群落演替。原生演替一般以两个极端类型为代表,

○1旱生演替:裸岩—地衣群落—苔藓群落—草本群落—灌木群落—乔木群落。

○2水生演替:湖泊—沉水植物群落—浮水植物群落—挺水植物群落—湿生植物群落—陆地中生(或旱生)植物群落。

25.次生演替:草本群落—阳性灌木群落—阳性乔木群落—耐阴乔木群落

第三章

26.热带雨林生物群特征(P

91

(1)生境特点

○1气候主要特征:终年高温多雨,无明显的季节变化

○2典型土壤:砖红壤,土层深厚,肥效差

(2)生物群的基本特征

1)种类组成:

○1世界上生物种类组成最丰富多彩的生物群原因:现代生态条件有利及地区的古老性

○2动物食性特化现象

○3优势种少见,优势科代替优势种,种群的个体数量并不最多,常见灌木、草本及藤本、腐生、附生和寄生植物

○4动物种群丰富

2)外貌

○1叶具有滴水叶尖是雨林中的一种常见的现象,有利于叶面迅速排水

○2群落外貌季节变化不明显许多动物在夜间与晨昏活动觅食

○3动物全年都在活动,无冬夏眠、无储粮性、无明显的换毛期等,季节迁移少见,许多动物在夜间与晨昏活动觅食

3)结构

植物的成层现象复杂。在未遭干扰的成熟雨林内部,通常是容易通过的,而那些处在恢复阶段的次生雨林,则生长密闭,很难通行

4)雨林动物的一些特征

○1树栖攀援种类占绝对优势,地栖种类少

原因:地栖多为中小型动物,大型植食兽类大都生活在林缘及树木稀少的河谷

○2在生活习性上,大多数营独居生活,采用躲藏与隐蔽的方式来逃避敌害袭击,不善于快跑与上跑。

○3主要靠听觉采取伏击方式觅食

○4食物链错综复杂,共生、寄生现象普遍

○5高的太阳辐射量,丰富的降水和快的营养物质循环产生了很高的净初级生产力,显示了热带雨林稳定成熟的高消费的群落特征

(3)人类活动的影响

○1对热带雨林的真正威胁是大肆砍伐森林并将森林改为牧场和农田,种植园

○2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破坏严重,生态环境恢复困难

○3破坏热带雨林所带来的最大灾难是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4)地理分布

○1美洲面积最大,主要分布在亚马孙河流域,此外在南北回归线之间迎风的大西洋沿岸也有狭长雨林带

○2非洲雨林主要在刚果盆地

○3中国分布在海南岛、台湾、云南等部分地区

第四章

27.河口湾高生产力的原因:

○1河口湾是营养物质的收集和积累器。

○2河口湾有利于各种各样生产者类型在一年中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3潮汐作用可对河口湾产生重要意义。一般地来说,如果浪蚀作用不太大,那么潮振幅越高,可能的生产量就越大,潮汐在移走废物、运输食物和营养物质方面有很大的贡献,所以这里可形成固着的永久群落,而在排泄和聚集食物上不会消耗能量。

第六章

28.分布区的概念:种的分布区是指某种生物所占据的地理空间,在此空间内,该种生物能充分地进行个体发育,并留下具有生命力的后代。

第七章、

29.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生物多样性是所有生物种类、种内遗传变异和它们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称。生物多样性主要包含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二河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30.什么叫遗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是指存在于生物个体内、某个物种内以及物种之间的遗传变异的总和。

31.什么叫物种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指某一区域内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或物种的总数目。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在物种水平上的表现形式,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核心形式。物种多样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一定区域内物种的总和,主要是从分类学、系统学和生物地理学角度对一个区域内物种的状况进行研究,

可称为区域物种多样性;二是指生态学方面的物种分布均匀程度,常常是从群落组织水平上进行研究,有时称生态多样性或群落物种多样性。

32.什么叫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生态系统之间以及生态系统内的生境(如地貌、地质、气候、水文、土壤等)、生物群落和生态学过程的多样化。

33.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和价值:(P241)

34.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1加强立法。

○2编写植物红皮书。

○3生态多样性的保护: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三种形式。

○4物种多样性的保护。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两种主要措施。

○5遗传多样性保护、离体保护。

土壤学

高岭石:为1:1型晶层矿物,是硅酸盐粘土矿物中结构最简单的一种。非膨胀性,电荷数量少,胶体特性较弱。 蒙脱石:2:1的晶层矿物,晶层由两层硅片夹一层铝片构成,硅片和铝片的比例为2:1/,胀缩性大,电荷数量大,胶体特性突出。 伊利石:2:1晶层结构与蒙脱石相似,非膨胀性,电荷数量较大,胶体特性介于高岭石和蒙脱石之间。 CEC:称作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cation exch ange capacity 即CEC 单位重量的土壤或吸附复合体所能保持的可交换的吸附态阳离子数量 ECEC:有效阳离子交换量efficient cation exchange capacity 土壤发生分类:俄国土壤学家道库恰耶夫创立的以成土因素学说为指导的、以成土条件为依据的定性的土壤分类系统。 土壤系统分类:20世纪中期美国创立的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的现代定量土壤分类系统。 土壤交换性酸:指用过量中性盐(强酸强碱生成的盐类,如KCl、NaCl等)溶液淋洗土壤,溶液中金属离子与土壤中H+、Al3+发生离子交换作用所表现出来的酸度。 土壤水解性酸:指用碱性盐(弱酸强碱生成的盐类,如NaAc等)溶液提取土壤,因交换作用,吸附性H+释放至溶液所表现出来的酸度。 硅氧烷型表面:土壤所暴露的基面是氧离子层紧接硅离子层所组成的硅氧烷(Si-O-Si)。 水合氧化物表面:由金属阳离子和氢氧基团组成的表面。 诊断层:是指用于识别土壤分类单元,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说明的土层。 诊断特性:如果用于分类目的的不是土层,而是具有定量规定的土壤性质(形态的、物理的、化学的)。1.简述土壤氮素、磷素、钾素的大致含量、存在形态、无效化机制和有效化措施。 氮:一般耕地表层土壤含氮量为 0.05% ~0.3%,少数肥沃的耕地、草原、林地的表层土壤含氮量在 0.5% ~ 0.6%以上,主要受植被、温度、耕作、施肥等影响。 壤中氮素包括无机态和有机态两大类, 95%以上为有机态氮,主要包括腐殖质、蛋白质、氨基酸等。小分子氨基酸可接被植物吸收,蛋白质、腐殖质中的氮矿化后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是缓效氮。 土壤全氮中不到 5% 为无机态氮,主要是铵和硝酸盐,亚硝酸盐、氨、氮气和氮氧化物等一般非常少。大部分铵态氮和硝态氮很容易被作物直接吸收利用,是速效氮。 有机态氮措施:矿化作用硝化作用 土壤氮素无效化有几个原因:粘粒对铵的固定、形成腐殖质、氨的挥发、硝酸盐的淋失、反硝化脱氮、化学脱氮等。 磷:土壤中的磷来自于成土矿物、有机物质和所施用的肥料。我国大多数土壤的全磷含量为0.04% ~ 0.25%,一般说来有机质含量高、熟化程度高、质地粘重的土壤,全磷含量都比较高。土壤磷素含量不仅有明显的地带性分布,而且也呈现出有规律性的局部变化。从南往北、由东向西,我国土壤中的全磷含量逐渐增加;离城镇村庄越远,土壤含磷量越低 土壤中的磷可分为有机态磷和无机态磷,有机态磷主要是植酸盐、磷脂和核酸,耕地土壤一般占全磷的 20%左右,对作物几乎都是有效的。无机态磷占土壤全磷的 80% 以上,主要有钙(镁)磷酸盐 (Ca - P) 、铁铝磷酸盐( Fe - P 、 Al - P )、闭蓄态磷( O - P )。 大多数土壤都具有很强的固定磷的能力,其过程十分复杂,主要有 4 个机制:化学固定、吸附固定、闭蓄固定和生物固定,主要是化学和吸附固定。磷的释放是多种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与土壤 pH 值的变化、氧化还原条件、有机物质的分解等因素有关。 钾:土壤全量钾一般在5~25g/kg,平均为10g/kg左右,不同类型土壤含钾量有较大差异。 形态:矿物钾、非交换性钾、交换性钾、水溶性钾。 交换性钾转变为非交换性钾的过程。与固氮机制大致相同 非交换性钾转变为交换性钾和水溶性钾的过程

最新环境土壤学实习心得体会

环境土壤学实习心得体会 16~18世纪,现代土壤学随着自然科学的蓬勃发展而开始孕育、萌芽。在西欧,许多学者为论证土壤与植物的关系,提出了各种假说。17世纪中叶,海耳蒙特根据他长达五年的柳枝土培试验结果,认为土壤除了供给植物水分以外,仅仅起着支撑物的作用。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环境土壤学实习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 环境土壤学实习心得体会(1) 一、实习目的意义 实习目的:认识主要的土壤类型,了解土壤类型分化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掌握土壤剖面的挖掘技术,掌握土壤各项指标的测定方法和计算分析。 实习意义:实习是课程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通过教学实习,巩固和加深对课堂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二、实习任务和计划 (1)熟悉土壤调查野外工作的方法、步骤,掌握野外调查的技能。 (2)学会使用几种野外工作需要的仪器、调查观测土壤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土壤属性。 (3)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指标。 (4)简单了解岩溶地貌形成原因,以及有关沂源溶洞的简介。 (5)掌握土壤剖面挖掘观测技术。 三、实习内容 3.1实习概况:

实习时间:20__年11月9日—10日 指导老师:资源与环境学院陈宝成 实习工具:背包、地质锤、大小铁锹、剖面刀、软尺、盐酸瓶、比样标准盒、比色卡、PH混合指示剂、点滴板、滴管、记载表等我们的行程为两天,路线是:山东农业大学南校区资环实验基地—沂源“九天洞”—鲁山风景区。 对两处都要用挖剖土的方法: A.剖面点的选择土壤剖面:应根据植被、小气候、小地形、岩石和母质类型,选择有代表性的地点;一般不要以路边的断面做观察剖面,也不要在人为影响较大的地方(如肥堆、沟边、陷井边、路旁等)设置观察剖面或采集土样、水田不能设置在田角和田基旁。 B.剖面挖掘与修整:当剖面地点选定以后,即进行挖掘土壤剖面,为了便于观察,必须挖掘形状基本为长方形的剖面,其规格是:长2米,宽1米,深1.5米。首先将表层3-5CM土壤及杂草、碎石去除,要求观察面要面向太阳。一端应成垂直壁,另一端应成阶梯形,便于人下去观察记载。用米尺测定深度,根据你所采集的深度分布做好标记,然后从下向上取。利用自然剖面时要铲去垂直面上被风化的表土,露出新土。注意挖掘起来的土块应将表层土和底层土分开放在剖面的两旁,以便观察完毕后填土,先放底土后放表土。 C.剖面观察与土层划分:观察土壤剖面形态是研究土壤性质、区分土壤类型得重要方法之一。土壤的形态观察主要包括土壤颜色、质地、结构、新生体、pH和石灰反应等。根据土壤形态及性质,对土壤

2010年中科院土壤学复试题目

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10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科目名称:土壤学 考生须知: 1.本试卷满分为75分,全部考试时间总计90分钟。 2.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题纸上或草稿纸上一律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代号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处。答案错选或未选者,该题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10分。) 1. 以下属于粘土矿物的是:( ) A.斜长石 B.石英 C.伊利石 D.正长石 2. 土壤的容重一般为()。 A. <0.8 g/cm3 B. 0.8-2 g/cm3 C. 2-2.5 g/cm3 D. >2.5 g/cm3 3. 在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种植水稻后,土壤中的pH值会发生变化,pH值会()。 A. 南方变高,北方变低 B. 南方变低,北方变高 C. 同时升高 D. 同时降低 4. 一般土壤中所含的主要原生矿物为()。 A. 石英 B.高岭石 C. 水云母 D. 蒙脱石 5. 最适宜农作物生长的结构体为()。 A. 块状 B. 核状 C. 柱状 D. 团粒状 科目名称:土壤学第1页共4页

6. 土壤有效水的计算一般为()。 A. 凋萎系数减去田间持水量 B. 田间持水量减去凋萎系数 C. 饱和含水量减去凋萎系数 D. 饱和含水量减去田间持水量 7. 石灰可用于改良()。 A. 盐土 B. 酸性土 C. 碱性土 D. 中性土 8. 土壤缓冲性能最强的土壤为:() A. 壤土 B. 砂土 C. 粘土 D. 砂壤土 9. 土壤塑性出现时的含水量称为土壤含水量的()。 A. 上塑限 B. 下塑限 C. 塑性指数 D. 流限 10.在水平状态下,水分在不(非)饱和流动中的主要推动力为()。 A. 溶质势 B. 温度势 C. 基质势 D. 压力 .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10分。) 1. 土壤科学三大学派中,其中农业化学派的代表人物是______,他的最大贡献是产生并推动了______工业的发展。 2. 土壤结构的稳定性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三个方面。 3. 气候南涝北旱、土壤PH南_________北___________是限制我国粮食产量的主要因子。 4. 生产上秸秆还田时,往往需要配合施用一定量的无机氮肥,其目的是______,其原因是______。 5. 土壤潜性酸可划分为pH NaCl表示的______酸度以及pH NaOAC表示的______酸度两种。 科目名称:土壤学第2页共4页

土壤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二、填空题 1、五大成土因素是指母质、气候、地形、时间、生物,其中生物是主导因素。 2、土壤基本粒级有石砾、砂粒、粉粒、粘粒。 3、影响土壤阳离子交换能力的因素是电荷价、离子半径和离子浓度。 4、按照吸附机理可以把土壤吸附性能分为交换性吸附、专性吸附和负吸附。 5、产生阳离子专性吸附的土壤胶体物质是铁、铝、锰的氧化物及其水化物,被专性吸附的阳离子主要是 BⅠ、BⅡ族和其它过渡金属离子。 6、土壤钾元素形态可分为水溶态钾、交换性钾、非交换性钾、矿物态钾。 7、若土壤的容重为,质量含水量为20%,则土壤的孔隙度为 50% , 空隙比为 1:1 ,三相比为固:液:气=50:: 。 8、旱作土壤有效水含量为田间持水量与萎焉系数的差值。 9、良好的土壤结构性,实质上是具有良好的空隙性,即要求总孔隙大 而且大小孔隙合理分布,有利于土壤水、肥、气、热状况的调节和植物根系活动。 10、根据土壤胶体表面的结构特点,大致可将土壤胶体表面分为硅氧烷型表面、水合氧化物表面、有机物表面、等3种类型,2:1型粘土矿物的表面属于硅氧烷类型。 11、根据土壤水分所受力的作用,土壤水分类型分为吸附水、毛管水、重力水。 12、土壤三相的导热率顺序是固>液>气,热容量顺序是液>固>气。 13、土壤潜性酸包括交换性酸和水解性酸,其中交换性酸度更能代表潜性酸度。 14、一个良好的土壤应该能使植物吃得饱、喝得足、住得好、站得稳。 15、土壤微生物营养类型的多样性包括土壤微生物类型多样性、土壤微生物种群多样性、土壤微生物营养类型多样性、微生物呼吸类型多样性。 16、土壤胶体电荷产生的原因有同晶替代、吸附、断键、解离。 17、土壤碱度的液相指标是总碱度,固相指标碱化度。 18、土壤水分含量的常用表示方法有质量含水量、容积含水量、相对含水量、土壤水贮量。 19、1:1型粘土矿物是由 1层硅片和1层铝片结合而成,代表矿物是高岭石;2:1型粘土矿物由 2层硅片和1层铝片结合而成,胀缩型如蒙脱,非胀缩型如伊利石。

中国农业大学《土壤学》各章复习要点

第一章绪论 (一)基本概念 1.土壤 2.土壤肥力 3.自然肥力 4.人工肥力 5.潜在肥力 6.经济肥力(有效肥力) 7.农业 8.农业生产 9.再生作用10.农业生态系统11.历史自然体12.大气圈13.生物圈14.岩石圈15.土壤圈16.水圈17.土被18.风化壳19.光合作用20.养分库21.矿质营养学说22.腐殖质学说23.归还学说24.土壤肥力递减肆25.发生学学说26.土地生产力27.土壤生产力28.土壤剖面29.土宜30.土壤基本物质 组成。 (二)填空题 1. 土壤是指固态地球具有能够生长的物质层。 2. 土壤与自然界其他物质实体的本质区别是。 3. 土壤肥力是土壤能够提供植物生长所必需的、、、、以及的能力。 4. 土壤的四大肥力因素是_____、_____、_____和_____。 5. 一般土壤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五种物质构成。 6. 土壤物质组成中,矿物质占土壤质量的_____%占土壤容积的_____%,有机质占土壤质量的_____%占土壤容积的_____%。 7. 土壤孔隙总量占土壤容积的_____%,其中水分占_____%,土壤空气占_____%它们二者是同处于_____之中,而随外界条件变化而相互_____。 8. 土壤生产率的大小主要是由_____、_____和_____共同决定的。 9. 土壤固相部分是由_____、_____和_____组成的。 10. 土壤空气成分主要有_____、_____、_____和_____。 11. 地球表面的一个圈层,主要由铝硅酸盐物质构成,称为_____或_____。 12. 地壳表面以上是_____圈,以下是_____圈,其中表面有_____圈_____圈和_____圈。 13. 土壤圈位于_____、_____、_____和_____的_____。 14. 农业土壤是_____、_____和_____综合作用的产物。 15. 大农业包括_____、_____和_____三大部分,主要由_____和_____所组成。 16. 绿色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所必需的生活因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 17. 绿色植物的生活因子中由土壤直接提供的因子是_____间接提供的因子是_____、 _____和_____土壤以外提供的因子是_____。 18. 农业生产的实质是绿色植物利用__________把从空中的_____和从土壤吸收的 _____和_____合成转化成_____的过程。 19. 农业生产的全过程的三个环节是_____、_____和_____。 20. 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是由_____、_____和_____三个环节组 成的,又称为_____的三个库。 21. 土壤在生态系统中是重要的_____它是_____和_____的分界面,是_____ 和_____进行_____和_____交换和转换的_____。 22. 人类已开垦利用土壤资源,种植作物几千年,但土壤肥力并未衰竭,这是因为_____的结果。 23. 由于人类在开发利用土壤资源的盲目性,造成环境恶化,土壤资源遭到破坏,其造成的后果是①_____②_____③_____④_____⑤_____。 24. 19世纪中叶(1840年)德国化学家(Liebig)创立了_____学说,指出只有不断地向土壤_____和

土壤学 第二章总结

第二章土壤有机质 第一节、土壤有机质的组成与性质 土壤有机质概念: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 一、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包括: ---植物残体; ---动物残体; ---微生物的残体; ---有机肥料; ---有机废物; 其中进入土壤的植物残体是最主要的来源。 二、土壤有机质含量 有机质土壤:有机质含量超过20%的土壤。 矿质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于20%以下的土壤。 矿质土壤土壤在陆地上占绝大多数 土壤有机质成为土壤肥力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评价土壤肥瘦的重要标志之一。 三、土壤有机质的存在形态 1、新鲜有机质 2、半分解有机质 3、腐殖质 第二节土壤有机物质的分解与转化 矿质化作用和腐殖化作用 一.有机质的矿化作用 1、概念* 有机物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成无机营养元素的过程 2、意义* 1)为作物生长释放出了营养元素---有效化过程 2)为腐殖质形成提供了基本材料,成为腐殖化的前提 3、含氮物质的分解 1)水解作用 2)氨化作用——氨气(好氧合厌氧皆可) 3)硝化作用(好气条件下)——硝酸根 5)反硝化作用(厌氧)——氮气、N2O 旱地和水地含氮化合物的转化结果会有何差异? 3、矿化率:每年因矿化而消耗的有机物质量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百分数

矿化率是土壤矿化快慢的指标 4、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1)有机残体的特性 2)土壤水分和通气状况 3)温度 4)土壤特性 5、有机残体的组成与状态 1、物理状态 多汁、幼嫩的植物残体比干枯、老化的植物残体容易分解; 粉碎的植物残体比未粉碎的容易分解。 2、有机残体 一般阔叶>针叶,叶片>残根;豆科>禾本科 秸秆还田如何做最有利于有机质的分解? 6、激发效应:土壤中加入新鲜有机植物会促进土壤原有有机物的降解。 激发效应可以是正的,也可以是负的 激发比率:加入新鲜有机物质后,土壤有机物质矿化量与加入前矿化量之比 7、发生植物和土壤争夺N的原因是什么呢? 8、秸秆还田怎么处理就不会造成微生物和植物争夺氮素呢? 9、南方和北方相比,那里的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对较高?原因呢? 北方。 在适当湿润而通气良好的条件下,好气微生物活动强烈,有机质进行好气分解,分解速度快,矿化率高,中间产物累积少,释放出的矿质养分多,但腐植化系数低,不利于腐植质的累积 第三节腐殖质 腐殖质:复杂的天然高分子聚合物,其主体为腐殖酸及其盐 腐殖化作用:使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形成新的、较稳定的有机化合物,使有机质及其养分保蓄起来的过程。 一、腐殖物质的分离与组成 1、根据腐殖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和颜色 可分离出3种性质不同的腐殖质: 胡敏素(黑腐酸HM)不溶于碱 胡敏酸(褐腐酸HA)溶于碱,不溶于酸和水 富里酸(黄腐酸FA)溶于碱,溶于酸和水 2、大多数草本植物或阔叶树残体(盐基较高)有利于形成胡敏酸类为主的腐殖质;针叶树残体利于形成富里酸类为主的腐殖质。 二、土壤腐殖质在土壤中存在形态 (1)游离态的腐殖质,在一般土壤中占极少部分。红壤 (2)与矿物中强盐基化合成稳定的盐类,主要为腐殖酸钙镁。黑土 (3)与含水三氧化物化合成复杂的凝胶体。 (4)与粘粒结合成有机无机复合体。 第一:通过钙离子结合。农业重要,与团粒结构形成有关。 第二:通过铁、锰、铝离子结合。结合紧密,不具水稳性。

2020年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考研招生情况、分数线、参考书目、录取名单、备考经验

一、资源与环境学院简介 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资环学院)成立于2004年,是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基础学院之一。著名自然地理学家秦大河院士任名誉院长,著名环境科学专家江桂斌院士任院长。师资队伍及科研遵循“三统一、四融合”的科教融合办学方针,资环学院由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承办,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与植物研究所协办。学院与欧美、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大学和研究机构有着密切的学术合作,具有多个硕、博士生联合培养项目,为有志于出国深造的研究生开辟了一条便捷途径。资源与环境学院的研究生除了可申请教育部设立的各种奖学金外,还可以申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奖学金”、“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等各类奖学金,同时,实行“研究助理”、“管理助理”和“教学助理”制度,有利地保证了研究生正常生活与学习需求。 资源与环境学院2019年预计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30名(包括: 预计接9收推免生10名;环境材料与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中心约4名;建筑研究与设计中心约4名)。 二、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招生情况、考试科目 三、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分数线 2018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分数线 2017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分数线

四、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考研参考书目 842土壤学 1、黄昌勇主编.土壤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2、黄昌勇、徐建明主编.土壤学(第三版).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821分析化学 分析化学(下册),武汉大学,第五版,2007,高等教育出版社 五、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复试原则 1.英语测试。满分100分,包括:英文自我介绍(不超过3分钟)(20分)、英文听力会话(30分)、科技文献翻译(50分)。 评分标准:从语法、词汇、表达与交流等方面考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2.业务能力测试。满分100分,包括:本科阶段课程学习情况;科研工作情况;专业知识问答。 评分标准: (1)现有专业知识与硕士期间计划从事的科研活动的吻合程度(20分) (2)掌握知识的广度、深度和扎实程度(20分) (3)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研究兴趣(20分) (4)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20分) (5)科研能力、发展潜力以及综合素质(20分) 3.复试成绩 = 英语测试成绩× 30﹪+业务能力测试成绩× 70﹪ 六、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录取原则以及录取名单(2018) 录取成绩= (初试成绩÷5)×50﹪+复试成绩×50﹪ 录取原则: 1.综合素质和思想政治品德考核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2.体检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3.复试成绩未达到60分者,不予录取。 4.各专业按录取成绩择优录取。

中国农业大学土壤学各章复习要点

第一章绪论 (一)基本概念 .土壤.土壤肥力.自然肥力.人工肥力.潜在肥力.经济肥力(有效肥力) .农业.农业生产.再生作用.农业生态系统.历史自然体.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土壤圈.水圈.土被.风化壳.光合作用.养分库.矿质营养学说.腐殖质学说.归还学说.土壤肥力递减肆.发生学学说.土地生产力.土壤生产力.土壤剖面.土宜.土壤基本物质 组成。 (二)填空题 . 土壤是指固态地球具有能够生长的物质层。 . 土壤与自然界其他物质实体的本质区别是。 . 土壤肥力是土壤能够提供植物生长所必需的、、、、以及的能力。 . 土壤的四大肥力因素是、、和。 . 一般土壤是由、、、和五种物质构成。 . 土壤物质组成中,矿物质占土壤质量的占土壤容积的,有机质占土壤质量的占土壤容积的。. 土壤孔隙总量占土壤容积的,其中水分占,土壤空气占它们二者是同处于之中,而随外界条件变化而相互。 . 土壤生产率的大小主要是由、和共同决定的。 . 土壤固相部分是由、和组成的。 . 土壤空气成分主要有、、和。 . 地球表面的一个圈层,主要由铝硅酸盐物质构成,称为或。 . 地壳表面以上是圈,以下是圈,其中表面有圈圈和圈。 . 土壤圈位于、、和的。 . 农业土壤是、和综合作用的产物。 . 大农业包括、和三大部分,主要由和所组成。 . 绿色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所必需的生活因子有、、、 和。 . 绿色植物的生活因子中由土壤直接提供的因子是间接提供的因子是、 和土壤以外提供的因子是。 . 农业生产的实质是绿色植物利用把从空中的和从土壤吸收的 和合成转化成的过程。 . 农业生产的全过程的三个环节是、和。 . 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是由、和三个环节组 成的,又称为的三个库。 . 土壤在生态系统中是重要的它是和的分界面,是 和进行和交换和转换的。 . 人类已开垦利用土壤资源,种植作物几千年,但土壤肥力并未衰竭,这是因为的结果。 . 由于人类在开发利用土壤资源的盲目性,造成环境恶化,土壤资源遭到破坏,其造成的 后果是①②③④⑤。 . 世纪中叶(年)德国化学家()创立了学说,指出只有不断地向土壤和矿质养分,才能维持地力。 . 世纪末世纪初,俄国著名的土壤学家道库恰耶夫和威廉斯以观点,认为土壤是在、、、和五个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

环境土壤学总结

第一章 土壤是历史自然体,是位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水域底部的具有生命力、生产力的疏松而不均匀的聚积层,是地球系统的组成部分和调控环境质量的中心要素。 土壤环境问题:土壤污染、土壤荒漠化、盐渍化、侵蚀等退化过程。 土壤污染:是指人为因素有意或无意地将对人类本身和其它生命体有害的物质施加到土壤中,使其某种成分的含量明显高于原有含量、并引起现存的或潜在的土壤环境质量恶化的现象。 土壤环境质量定义: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土壤自身性状对其持续利用以及对其他环境要素,特别是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生存、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性。 环境土壤学:是研究自然因素和人为条件下土壤环境质量变化、影响及其调控的一门学科。土壤环境质量的评价包括 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土壤及其环镜特征、外援物质的种类、数量、来源 土壤环境质量影响评价:土壤自身对人和其他生命体以及环境要素的影响 拟议的开发行动方案或规划、人为活动等对土壤的影响 土壤圈的功能 (1)对生物圈:支持和调节生物过程,提供植物生长的养分、水分与适宜的物理条件,决定自然植被的分布与演替。 (2)对大气圈:影响大气圈的化学组成、水分与热量平衡,对全球大气变化有明显的影响。(3)对水圈:影响降水在陆地和水体的重新分配;影响水分平衡、分异转化及水圈的化学组成;影响元素生物地球化学行为。 (4)对岩石圈:作为地球的“皮肤”,对岩石圈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以减少各种外营力。土壤污染的特点 1隐蔽性和潜伏性 水体、大气污染比较直观,土壤污染不易发现,需要对土壤样品的分析化验和对农作等的监测。 2 不可逆性和长期性 水体和大气受到污染后,切断污染源通过稀释和自净就可能是污染减轻;但土壤中难降解的污染物积累在土壤环境中很难这样消除。特别是重金属污染。 环境土壤学主要研究人为条件下和自然因素下引起的土壤质量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土壤-水-植物-动物-环境-人类这一系统现存的或潜在的冲击、对策与修复。 第二章 土壤三相组成:固相、液相和气相 土壤有机质:是指土壤中各种含碳有机化合物的总称。泛指土壤中来源于生命的物质。包括: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及其分泌物以及土体中植物残体和植物分泌物。 土壤质地:土壤中各粒级土粒含量(质量) 百分率的组合,及其所表现的粘砂性质。 根际效应(rhizosphere effect):由于植物根系的细胞组织脱落物和根系分泌物为根际微生物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能量,因此,在植物根际的微生物数量和活性常高于根外土壤,这种现象称为根际效应。 土水势:土壤水受土壤颗粒的吸附力、重力和溶质渗透力作用而产生的势能总和。纯水水势为0(最高) 土水势表示土壤水分在土—水平衡体系中所具有的能态,它是指将单位水量从一个土—水系统移到温度和气压完全相同的纯水池时所做的功。或在大气压下从特定高度的纯水池移极少量的水到土壤水中,单位数量纯水所须做的功(负值)(包括重力、土壤颗粒吸引力、土壤

2017年中科院土壤学考研参考书

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土壤学》考试大纲 本《土壤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地理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等学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土壤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是农林业生产的必需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之一。土壤学是许多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土壤组成和性质、土壤环境过程、土壤退化与保护和管理等部分。要求考生对土壤学的基本概念有较深入的理解,能够系统地掌握土壤形成、土壤性质、土壤退化与管理等内容,掌握土壤研究的基本方法,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试内容 (一)土壤学概况 1、土壤在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2、土壤基本概念,土壤肥力,近代土壤学的发展及主要学术观点 3、土壤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二)土壤矿物质 1、土壤矿物质的元素组成和矿物组成 2、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非硅酸盐粘土矿物 3、土壤粘土矿物的分布规律 (三)土壤有机质 1、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含量及组成 2、简单有机化合物、植物残体、土壤腐殖质的分解和转化,影响分解和转化的因子 3、土壤腐殖质的形成、性质,土壤腐殖质-粘土矿物复合体,土壤腐质酸的分组,土 壤腐质酸的性质 4、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土壤有机质管理 (四)土壤生物 1、土壤生物多样性,包括生物类型多样性,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微生物营养类型多样 性,微生物呼吸类型多样性 2、影响生物活性的环境因子,包括温度、水分、pH、通气性等 3、菌根,土壤酶及活性物质 4、土壤动物及微生物与物质分解和转化的关系 (五)土壤质地和结构 1、土壤三相组成,密度,容重,孔隙 2、土粒,粒级,土粒组成与性质,机械组成与质地,不同质地土壤特性与改良 3、土壤结构体,团粒结构 4、土壤的孔性与孔度,多级孔度模型,当量孔径,土体构造 (六)土壤水 1、土壤水的类型划分及有效性,水分含量表示方法,水分含量测定方法 2、土水势及其分势,土壤水吸力,土壤水能态的定量表示,土水势测定,水分特征曲 线 3、饱和土壤中的水流,非饱和土壤中的水流,土壤中的水汽运动,入渗、土壤水的再 分布和土面蒸发

完整word版,土壤学试题及答案7,推荐文档

土壤学复习资料 土壤学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土壤肥力土壤能够持续不断供给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水、肥、气、热,协调它们 之间的矛盾及抵抗不良自然环境的能力。 2. 次生矿原生矿物在H2O、CO2、O2生物等作用下,矿物组成、结构、性质发生改变而 形成的矿物。 3. 土壤腐殖质除未分解和半分解动植物残体及微生物体以外的有机物质的总称。 4. 土壤机械组成土壤中各级土粒所占重量百分数组合。 5. 土壤粘闭现象土壤在压力和剪力共同作用下,土粒趋向紧密排列,通气孔隙大量 减少,毛管及无效孔隙急剧增加,土壤通透性减弱甚至消失的现象。 6. 田间持水量土壤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时土壤含水量。 7. 土壤热容量单位体积或单位重量的土壤每升高1℃所需热量。 8. 土壤比表面单位质量土壤表面积的大小。单位m2/g 9. 盐基饱和度(BS) 指交换性盐基离子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10. 活性酸土壤溶液中游离的H+表现出来的酸度,用PH表示 11.同晶替代:层状硅酸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其它大小相近,电性相同的离子取代,而矿物 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12.土壤污染: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13.土壤容重:指单位体积自然土体(包含孔隙)的干重; 14.土壤退化:指土壤数量的减少和质量的降低; 15.土壤养分:指主要由土壤供给的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 16.土壤圈:覆盖于陆地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 17.CEC:单位质量的土壤所含有的交换性阳离子(+)的多少; 18.粘化作用:指土壤中粘粒的形成和积累过程。 19.可变电荷:在介质的酸碱度影响下产生的,其电荷类型和电荷数量均决定于介质的酸碱度,又称pH依变电荷; 20.土壤结构性:土壤中单粒、复粒的数量、大小、形状、性质及其相互排列和相应的孔隙状况等综合特性; 1.土壤微生物的营养类型有化能有机营养型、化能无机营养型、光能有机营养型、 光能无机营养型。 2.土壤矿质颗粒大小粒级由小到大划分为石砾、砂粒、粉砂粒、粘粒。3.土壤中的不良结构体种类有块状结构核状结构、柱状棱柱状结构、片状结构。 三、简答题: 1.简述农业化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答:农业化学土壤学派代表人物:德国土壤学家李比希。 提出三个学说:

土壤学报告

要求:典型土壤剖面的观察,每个人写2-3个剖面,可以写重庆地区主要的,也可以写自己看到的,手写。实验报告纸或者a4纸。照片可以不拍,可以在报告后面加一个心得体会之类的。 区域性分布 在同一土壤地带内,由于地貌、母质、气候水文等各自然因素的差异,特别是重庆市地形复杂,微地貌变化大,母质类型多样,出现不同的基带土壤和相应的垂直带谱。 黄壤是重庆市重要的土壤资源。占土地总面积的28.78%。主要分布在海拔高度1500m的低、中山及丘陵地带和长江及大支流沿岸的二、三、四、五级阶地上。其中以海拔400m~1200m 的分布面积最大,占黄壤总面积的75.22%。黄壤是重庆市山区的重要旱粮和多经用地,同时也是重要的林业基地。 发生分类中文名:黄壤 发生分类英文名:Yellow Soil 系统分类中文名:铝质常湿淋溶土 系统分类英文名:Ali-PerudicArgosols 土壤剖面层次 黄壤土体较厚,一般在0.5~1m左右,通体呈黄色,在高湿环境下呈黄色或橙色,质地以壤质黏土为主,剖面层次分化明显,具A-B-C构型。 A层为淋溶土,腐殖质层厚度达10-30cm,其上未分解或半分解枯枝落叶腐殖质层,其下为粘重、紧实的土层,颜色为黄至棕黄色。 B层沉积层,以黄、红杂色为主,厚度1m左右,块状结构,较紧,具明显铁胶膜、或铁子层或铁盘层,厚度不一,厚者可达10~30cm。 C层为夹有岩石碎屑的半风化体母质层,厚度变化较大。 土壤类型特征与分布 黄壤是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常绿阔叶林下,发生富铝化作用和生物富集作用而发育成的深厚层的黄色土壤,其主要特征是:酸性、土层经常保持湿润,心土层含有大量针铁矿而呈黄色,故而得名。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部分黄壤相当于铝质常湿淋溶土、铝质常湿雏形土和富铝常湿富铁土。 黄壤广泛分布于中国亚热带的山地和高原,以四川盆地周围的山地和贵州高原为多,此外广西、广东、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台湾等省的山地均有分布。大部分黄壤与红壤同属一个纬度带,生物气候条件也大体相近。惟黄壤区的湿度大,雾日比红壤地区多一半以上,日照比红壤地区少30%~40%,干湿季不明显。黄壤地区的年平均气温为14~19℃,≥10℃的积温为4500~5500℃,热量条件比红壤略差。年降水量1000~2000mm,相对湿度很大,为70%~80%。黄壤是重庆市重要的土壤资源,其面积为23.72万h㎡,占土地总面积28.78%,主要分布在海拔高度<1500m的低、中山及丘陵地带和长江及其支流沿岸的二、三、四、五级阶地上。其中以海拔400m~1200m的分布面积最大,同时也是重要的林业基地。 黄壤除具有热带、亚热带土壤所共有的富铝化作用和生物积累作用外,还有黄化作用。由于

中科院考博土壤学名词解释(生态学方向)

土壤学(soil science):广义的土壤科学。发生土壤学指土壤是地壳表层岩石、矿物风化的产物,在气候、生物、地形等环境条件和时间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自然体。农业土壤学则主要研究土壤的物质组成、性质、及其与植物生长的关系,通过耕作措施来提高土壤肥力和生产力等。 土壤:发育与地球陆地表面而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多孔结构表层。 土壤剖面:由成土作用形成的层次为土层,而完整的垂直土层为土壤剖面,其深度达到基岩或达到地表沉积体的相当深度为止。 土壤肥力:土壤在植物生活过程中,同时不断的供给植物以最大数量的有效养料和水分的能力。 土壤原生矿物:指那些进过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未改变化学组成和结晶结构的原始成岩矿物。 硅氧四面体:1个硅离子和4个氧离子构成。3个氧离子构成三角形的底,硅离子位于3个氧离子之上中心低凹处,第4个氧离子位于硅离子的顶部。 铝氧八面体:1个铝离子和6个氧离子构成。6个氧离子排成2层,每层都有3个氧离子排成三角形,但上层氧的位置与下层氧交替排列,铝离子位于两层氧的中心空穴内。 同晶替代:组成矿物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有机质土壤:把耕层土壤含有机质20%以上的土壤。 土壤腐殖质(humus):除未分解和半分解动植物残体及微生物体以外的有机物质的总和。有机质的矿化过程:有机化合物进入土壤后,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发生氧化作用,彻底分解而最终释放出二氧化碳、水和能量,所含的氮磷硫等营养元素在一系列特定反应后,释放成为植物可利用的矿质养料。 腐殖化过程:各种有机化合物通过微生物的合成或在原植物组织中的聚合转变为组成和结构比原来有机化合物更为复杂的新有机化合物。 土壤有机质的周转:有机物质进入土壤后由其一系列转化和矿化过程所构成的物质流通。土壤有机质的周转时间:当土壤有机质水平处于稳定状态时,土壤中有机质流通量到达土壤有机质所需的时间。 激发效应:当土壤中加入新鲜有机物质会促进土壤原有有机质的分解。它分为正负激发效应,正激发效应能加速土壤微生物碳的周转,引起土壤微生物量的增加,加速原有有机质的分解。腐殖化系数:单位重量的有机物质碳在土壤中分解一年后的残留碳量。 根圈(rhizosphere)植物根系及其所影响的范围。 根/土比值:根圈土壤微生物与邻近的土壤微生物数量之比。 菌根(mycorrhiza):存在于一些树木的活性部分的真菌菌丝,是真菌和植物菌根的共生联合体。 土壤密度:单位容积固体土粒(不包括粒间空隙的容积)的质量。2.6-2.7g/cm3 土壤容重: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单位容积土体(包括土粒和空隙)的质量或重量,1-1.5g/cm3。浸水容重:干土质量除以沉淀体积,反映浸水条件下土壤结构状态和淀实程度。 土壤孔隙度:全部空隙容积与土体容积的百分率。 空隙比:土壤空隙容积除以土粒容积。 单粒:固相骨架中的矿质土粒可以单个的存在。 复粒:在质地粘重及有机质含量较多的土壤中,许多单粒相互聚集成复粒。 机械组成:根据土壤机械分析,分别计算其各粒级的相对含量。 土壤质地:根据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 土壤结构:土粒的排列、组合形式。

土壤学课后习题及答案.

土壤学课后习题及答案. 《土壤科学二》学习指导 线索理论 1,填空 -主要农艺学专业 | 2011年8月 1 9 9 2和PEDOSPHERE位于()、()、()、()、和()的中心,是它们之间交换和转换物质和能量的枢纽。 3年,土壤四个肥力因子分别为()、()、()、和()4.土壤肥力根据成因可分为()和()两种。根据有效性,它可以分为()、()2.是非问题 1,()没有生物,土壤就不能形成2.()土壤不断地分布在地球表面3,()在土壤肥力的四个主要因素中,养分含量是最重要的 4,()一般来说,沙土的肥力比粘性土高,所以农民更喜欢沙土

5,()在复垦土壤中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从分不出哪个是自然肥力,哪个是人工能力 3,名词解释1,土壤 2,土壤肥力 4,简答 1,土壤生产力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2年和18世纪以来主要的土壤学派是什么?土壤在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中的重要作用是什么? 第一章土壤母质与土壤的形成 1,填写问题 1,地壳中化学元素含量最高的两种元素是()和(),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 2,根据矿物的来源,矿物可分为()、()两大类3.根据成因,岩石可分为三种类型4.根据硅石的含量,岩浆岩可分为() 5年,岩浆岩按其成因和产状可分为()和() 6,岩石和矿物的风化根据风化因素和特征可分为() 7,化学风化包括四种作用,它们是()、()、()、()8.岩石风化的三个阶段是()、()、() 9,土壤形成的五个自然因素是()、()和时间10.一个完全发育的天然土壤剖面至少有三个层次()、()和母质层11.岩浆岩一般有()结构,沉

积岩一般有()结构,变质岩有()结构,如 3 (2)真假问题 1,()高岭石是原生矿物2.()伊利石是原生矿物3.()云母的解理是非完全解理4.()花岗岩是变质岩5.()板岩是沉积岩 6,()沉积岩在地球陆地表面有最大的暴露面积,但岩浆岩有最大的重量(质量) 7,()三种不同的风化类型,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同时存在于一个地区,只是作用强度不同。3.名词解释1。矿物: 2,原生矿物:3,次生矿物: 4,岩石:5,岩浆岩:6,沉积岩: 7,化学或化学岩石:8,变质岩: 9,风化: 10,物理风化: 11,化学风化: 2 保留过程: XXXX年龄和相对年龄: 26,土壤母质:

东北农业大学 土壤学复习资料

绪论 名词解释 土壤:土壤是指地球表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它的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 土壤肥力: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质的特征,是土壤从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方面,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的能力。土壤肥力是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综合反映。 土壤生产力:土壤生产力是土壤产出农产品的能力。由土壤肥力和发挥肥力作用的外部条件共同决定。土壤肥力高,土壤生产力不一定高;土壤生产力高,土壤肥力也高。自然肥力:土壤在自然因子即五大成土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年龄)的综合作用下发育而来的肥力。 有效肥力: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由于土壤性质、环境条件和技术水平的限制肥力只有一部分在当季生产中能表现出来,产生经济效益,这一部分肥力叫“有效肥力”。 简答题及论述 1.土壤学包含的主要分支学科 答:土壤物理、土壤化学、土壤微生物、土壤生物化学、土壤地理 2.土壤在农作物生产中有什么作用? 答:①营养库作用。植物需要的营养元素除了 CO2 主要来空气外,氮、磷、钾及中量、微量营养元素和水分则主要来自土壤。 ②养分转化和循环作用。在地球表层系统中通过土壤养分元素的复杂转化过程,实现着营养元素与生物之间的循环和周转,保持了生物生命周期生息与繁衍。 ③雨水涵养作用。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生物活性和多孔结构的介质,具有很强的吸水和持水能力。 ④生物的支撑作用。土壤使绿色植物根系可以在其中生长和穿插,获得机械支撑,保证了绿色植物地上部分能稳定的站立于大自然之中。土壤中还孕育和滋养着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微生物。 ⑤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的作用。土壤处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的交界面,是各种理化作用最为频繁和活跃的地带,它具有对温度、湿度、酸碱性、氧化还原性变化的缓冲能力,同时也具有对污染物的净化作用,为地球上的生物的生长繁衍提供着一个稳定的环境。 3.写出四种国家级土壤学期刊的名称 答:土壤学报,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土壤,土壤通报,水土保持学报,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报,生态学报,环境科学学报,农业环境保护学报4.土壤肥力的主要内涵 答: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质的特征,是土壤从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方面,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的能力。土壤肥力是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综合反映。其中营养条件是指水分和养分,为作物必须的营养元素;环境条件指温度和空气,对植物生产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称之为环境因素或环境条件。“协调”是指土壤中四大肥力因素,水、肥、气、热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制约的。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需要四大肥力因素同时存在,相互协调。 5.土壤肥力因素包括哪些?他们之间相互关系如何?答:肥力因素:水、肥、气、热,他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植物生长不仅需要四大因素同时存在,而且要处于相互协调的状态。 第一章粘土矿物 名词解释 原生矿物:指那些经过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未改变化学组成和结晶结构的原始成岩矿物。原生矿物直接来源于母岩,其中岩浆岩是其主要来源。 次生矿物:土壤按矿物的来源分类,可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次生矿物是由原生矿物分解转化而成的矿物。 同晶替代作用: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同晶替代的结果使土壤产生永久电荷,能吸附土壤溶液中带相反电荷的离子,使土壤具有保肥能力。) 简答题及论述 1.高岭石类粘土矿物有哪些主要性质? 答:1:1型非膨胀型粘土矿物,南方热带亚热带土壤 中大量普遍存在。 1)1:1型 2)无膨胀性,氢键作用0.72nm,膨胀性小于5% 3)电荷数量少,同晶替代弱或无,负电荷来源断 键,3-15cmol(+)/kg 4)胶体性较弱,较其它粘土矿物粗,可塑性,粘 结性,粘着性,吸湿性弱。0.2-2μm 2.蒙脱石类粘土矿物有哪些主要性质? 答:2:1型膨胀型粘土矿物,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地区 分布广泛。 1)2:1型 2)膨胀性 3)电荷数量大,同晶替代普遍 4)胶体性突出,可塑性,粘结性,黏着性吸湿性 突出。 3.粘土矿物对肥力的意义 答:矿物质是土壤的主要组成物质,构成了土壤的“骨骼”。矿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如何对土壤的物理性、化学性、生物及生物化学性均有深刻影响,是植物养分的重要来源(含丰富的Ca、Mg、K、N、P、S等常量元素和各种微量元素,经风化作用释放供植物和微生物吸收利用;一些硅酸盐粘土矿物发声同晶替代作用,吸附离子防止流失)。 第二章土壤有机质 名词解释 - 1 -

土壤学考研复习总结

土壤是在地球表面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等因素综合作用下所形成能够生长植物的、处于永恒变化中的疏松矿物质与有机质的混合物。 土壤肥力:指土壤经常地适时适量地供给并协调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温度、扎根条件和无毒害物质的能力。(四大肥力因子:水、肥、气,热) 土壤圈:覆盖与地球陆地表层,处于其它层面的交界面上,构成了结合有机界和无机界(即生命和非生命)联系的中心环境。 土壤母质:岩石的风化产物,又称成土母质,简称母质。 风化作用:岩石在地表受到种种外力作用,逐渐破碎成为疏松物质,这一过程叫做风化作用。所产生的疏松物质就是土壤母质。 比表面积:可以与气体或液体相接触的面积。在相同的体积内,颗粒越小,比表面积越大土壤质地:指各粒级土粒占土壤重量的百分数,也叫土壤的机械组成。 原生矿物:指那些经过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未改变化学组成和结晶结构的原始成岩矿物。次生矿物:由原生矿物进一步风化形成的新的矿物。如方解石是有碳酸钙溶液沉淀而来的;高岭石是由钾长石风化来的 粘粒矿物:组成粘粒的次生矿物叫粘粒矿物。 硅氧四面体:是硅酸盐晶体结构中的基本构造单元。它是由位于中心的一个硅原子与围绕它的四个氧原子所构成的配阴离子[SiO4]4-,因周围的四个氧原子分布成配位四面体的形式,故名。 铝氧八面体:是层状硅酸盐晶体结构中的基本构造单元之一。它是铝离子等距离地配上六个氧,三个在上,三个在下,相互错开作最紧密的堆积,配位形成八面体的形式,而得名 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同晶替代的结果使土壤产生永久电荷,能吸附土壤溶液中带相反电荷的离子,使土壤具有保肥能力。) 硅铝铁率(SiO2/R2O3):是判断土壤矿物的风化程度与成土阶段;作为土壤分类的数量指标之一;代表土壤中酸胶基和碱胶基的数量; 土壤有机质:土壤中的各种动植物残体,在土壤生物的作用下形成的一类特殊的高分子化合物。 矿化作用:土壤有机质在土壤微生物及其酶的作用下,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其中的矿质养分的过程。 腐殖化过程:各种有机化合物通过微生物的合成或在原植物组织中的聚合转变为组成和结构比原来有机化合物更为复杂的新的有机化合物,这一过程称为腐殖化过程。 腐殖化系数:单位重量的有机物质碳在土壤中分解一年后的残留碳量。 激发作用:土壤中加入新鲜有机物质会促进土壤原有有机质的降解,这种矿化作用称之激发作用。 腐殖酸的络合性-络合物的稳定性随pH值的升高而增大。在Ph4.8时能与Fe、Al、Ca等离子形成可溶性络合物,但在中性或碱性条件下会产生沉淀。 腐殖酸的电性通常以带负电荷为主。腐殖质的负电荷数量随pH质的升高而升高。 HA/FA值:表示胡敏酸与富里酸含量的比值。是表示土壤腐殖质成份变异的指标之一。一般我国北方的土壤,特别干旱区与半干旱区的土壤腐殖质以胡敏酸为主,HA/FA比大于1.0而在温暖潮湿的南方的酸性土壤中,土壤中以富里酸为主,HA/FA比一般小于1。在同一地区,水稻土的腐殖质的HA/FA 比大于旱地。在同一地区,熟化程度高的土壤的HA/FA比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