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国外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做法

国外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做法

国外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做法
国外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做法

国外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做法

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德国、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具有明显的特色,有些做法值得借鉴。

一、以培养实践能力为目标,强调关键能力培养。

进入21 世纪,国际上提出了培养“关键能力”和“技术人文者”的概念。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上,许多代表认为:创业能力、与人交往、合作共事、自我调节、分析解决问题、创造性与责任感等能力,是新世纪人才的“关键能力”。目前,各国关键能力培养的策略主要有三种:

一是整体策略,即对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进行整体改革,在课程中增加培养关键能力的内容,并将其作为基本课程,每个专业的学生必须学习并达到规定的标准。英国设置了交流、信息技术、计算等三种关键能力单元。美国增加了处理资源、处理人际关系、处理信息、运用技术等关键能力培养的能力。澳大利亚普遍开设“课题研究”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是基础策略,即加强职业教育课程的基础性,加强职业教育初期的通识教育,使学生掌握深厚而扎实的基础知识,为继续学习和提高奠定基础。

三是渗透策略,即在职业教育各门课程的教学中关注“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各任课教师结合本学科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如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理解并尊重他人的品质等。德国的双元制大学为了培训学生有较强的职业能力,用专业知识、方法技能、社会能力三项来做支撑,学生不仅要

掌握专业知识,同时要掌握方法技能,还要有社会能力。

二、以市场为导向,设置满足社会需求的实用性专业。

澳大利亚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表现出明显的市场性。主要针对某岗位或岗位群设置专业,对于一些跨学科的岗位,则设置综合化的专业,实现相关学科甚至不同学科之间的沟通和融合。专业的设置必须通过相关教育部门以及企业组织的审核,所设的专业必须是相关行业或企业需要的,学生愿意学的,符合政府和行业机构宏观布局的。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注意根据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职业教育以职业分析为导向来确定培训专业。通过职业分析,将一个职业或若干个职业确定为一个职业群,一个职业群对应一个培训专业,从而使其设置的专业紧密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及时反映人才市场的需求。

加拿大的课程开发独具特色。首先,由技师、技术人才、管理人员、老师等组成的DACUM 委员会要深入行业基层,进行岗位分析,了解岗位人员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制定出技能图表。然后,由课程开发人员在反复征求企业的意见后,针对各个技能要求开发相应的课程,课程的取舍完全取决于行业、雇主的意见。

美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和课程设置具有明显的地方性、多样性和实用性。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社区学院为学生开设了跨学科课程,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结合在一起,为学生提供跨学科探究社会问题的机会。

三、强调学生本位、产学合作,体现灵活性和个性化。

一是强调学生本位、能力本位和产学合作的实际能力培养。德国“双元制”模式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适应竞争和发展的能力。各类中学毕业生要谋求某一个职业岗位,就必须首先

通过申请成为某一个企事业机构的学徒。学生由企业依照国家标准招收,然后送入双元制大学学习。培养目标是:学士—工程师,即既有大学理论知识,又有从事工程师工作实践能力的大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就能担当起工程师岗位的工作,不需要企业再进行适应性培训。这是区别于传统大学之处。

美国1994 年《从学校到工作机会法》中明确规定:所有州都要建立一个全州范围内的学校到工作体系,向所有学生提供参加工作岗位的教育和培训机会,并为学生接受包括 4 年制学院和大学教育在内的继续教育做好准备。企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见习、实习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安全意识、和他人协商的技巧以及自我管理的意识等。

澳大利亚国家TAFE 研究评估中心,研究并制定了对TAFE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的评估办法,建立了国家能力认可制度和以能力为主要标准对学生进行考核的质量评估体系。质量评估以能力测试为核心,有些专业或工程,不以得分多少论高低,而以合格或不合格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按照这种能力要求学习,完全避免了死读书、读死书的弊病,自觉在提高自身能力上下功夫,并最终体现在实际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上。

韩国政府大力提倡职业技术学校与企业密切合作。1994 年韩国实施了“2+1 制”,即学生头两年在学校接受职业教育,第三年在企业接受一年的现场实习培训。1998 年建立了40 所“2+1制”示范学校。为推动产学合作,还在各地成立了“产学合作教育协会”及“产学合作委员会”。“产学合作委员会”的职责主要有:只向与学校合作的企业提供资助,公开由于教育水平低而不能满足企业需要的学校名单,减少或停止对这类学校的资助,从而促进企业和学校的相互合作。

二是体现灵活性和个性化的特点。英国职业教育培训模式的灵活性体现在对学生以往的学习给予认可上。在起始评估的基础上,再确定每个学生的学习起点,制定个性化的学习目标的计划,并以经常性的考查和累积学分来取代终结性的考试,极具人性化。

澳大利亚有的学校,将教室和实验室甚至生产车间合为一体,形成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能力教学融为一体的教学环境。在教学方式上灵活多样,既有传统的课堂教学,也有师傅带徒弟式的手把手教学,还有现代远程教学。实践教学则在实验室或车间进行,完全按实际工作要求操作。远程教学采用印刷资料、电视、电话、录像、录音、传真、电子邮件和网上在线等方式全方位开展,初步建立了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接受TAFE 教育的全民终身教育体系。

美国社区学院在教学方法选择上注重灵活性和多样性。社区学院的学习资料中心利用现代化的技术和设备对学生进行个别化的教育。在学习资料中心,学生可以借助课程传授系统,按照自己的程度和进度进行单独学习,同时中心有专门的辅导人员为学生设计合适的个别化学习程序,随时解决学生的问题。

四、重视教师专业能力培养,实施教师认证制度。

一是确定职教师资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新标准。美国将面向21 世纪职业技术教育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归纳为三种能力和14 种技能。三种能力:将现实世界的思想运用到理论教学和职业培训中去的能力;把工作环境反映到培训活动中去的能力;将理论和培训相结合的能力。14 种技能:与工作团组合作;构建一致意见;应用学科的培训;批判的思维;解决问题的技能;计算机操作技能;分析技能;领导技能;处理矛盾冲突的技能;协商技能;多种文化意识;社区需要的知识;规范专业行为的技能;与非传统学

生合作的技能。

韩国专家认为,21 世纪的职业技术教师应具备的一般素质:热爱教师职业,以师为荣;被受训者及其父母称誉的人品;适应未来发展的思维方式;创造性思维;合作的态度;解决问题须具备的综合性专业知识;适当的道德思想和举止。特殊能力:掌握相关理论及实践知识,具有足够的经验,表现出高超的技能;掌握大量的行业信息,能不断地学习新技术、新技能;通晓教学方法论,能把自己的理论和技能有效地传授给学生;能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指导咨询;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崇高的道德风范。

俄罗斯专家认为,面向21 世纪职教师资培养的方向是:加强全面素质教育,巩固文化基础,拓宽知识面,掌握现代技术技能和教学方法,加强实践环节,技能多样化,因材施教等。

二是重视职教师资的系统化培养。日本“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是专门培养职业训练指导员的四年制本科大学,它不仅要求学生学完与普通工科大学相同的课程,而且要学习职业教育类课程,进行技能训练,达到二级技能士水平,毕业时才能颁发指导员资格证书。韩国的“技术教育大学”也是四年制本科大学,专门培养职教师资,学生毕业时可直接报考技术士一级。法国职业高中的教师,由国立学徒师范学校培养;技术高中的教师由高等技术师范学校培养。

三是严格职教师资的任职资格标准。澳大利亚TAFE 学院对教师资格有其独特的考核标准和选拔机制。TAFE 教师在具有大学文凭资格的基础上,要求有更加突出的实践经验和技术能力,还必须有 5 年以上的工作经历和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德国的中职教师必须受过高等教育,有 5 年以上工作经验,掌握教育和心理学知识,并经过国家专门考试。而职业培训“师

傅”,必须经过本行业技能的正规培训取得资格证书,并经过“师傅”培训,取得“师傅”资格。德国高职教育除了要有博士学位外,还必须有 5 年以上从事专业实际工作的经验,包括 3 年以上在企业的经验,并且大部分教师都具有工程师和教师两个职称。韩国的中职培训教师分为集中培训教师和现场培训教师两类,集中培训教师又分为专业教师和一般教师两类,专业和一般教师又各分为3 个等级,各级各类教师都规定了严格的资格标准,例如 3 级专业教师和现场培训教师的资格标准。

四是建立健全开放的职教师资来源体系。发达国家具有较为健全的职教师资来源体系,主要渠道有四个:一是高等职业师范学院培养,二是工科院校的技术培训,三是在综合大学设立教育学院或教育系统培训,四是通过专门的职教师资进修、培训机构进行培训。例如法国建有多个“技术教育教师培训中心”,学制三年,颁发“技术教师能力证书”。俄罗斯综合大学设有教师进修系,工科大学(例如农业大学)设有专业课教师培训系,负责培训对口专业教师。

五、建立科学规范的考核认定制度和有效运行机制。

德国通过颁布《职业培训条例》、《职业教育法》、《手工业条例》、《标准考试条例》等法律,规定每个职业考试的最低标准,考试严格按相关法律规定进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高质量的双元制培训。如《职业教育法》规定,各类行业协会负责组织和实施本行业职业教训的考试并颁发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组织和管理由与培训无直接关系的行业协会负责。

澳大利亚建立了全国统一的职业技能认证体系。该体系把全国各种不同类型的教育联结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使TAFE 既自成体系,又与中、小学教育和高等教育互相沟通、紧密联系,构成各种类型教育之间互通的立交桥。TAFE 可以颁发 6 级证

书或文凭,获得证书或文凭的学生,即获得在澳大利亚就业的资格,可以进入劳动力市场找工作。有的学生想进入高等学校继续学习,TAFE 的文凭为全国的大学所承认,并可折算一定的学分。另外,有部分TAFE 在读学生经申请到大学听课,其考试获得的学分,也为其他大学所认可。

英国在20 世纪90 年代以后,在职业教育领域实施了意义深远的改革,其中包括推行国家职业资格(NVQs)、普通国家职业资格(GNVQs)以及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新模式。国家职业资格的评定具有几个显著的特征:第一,注重实际能力的考核。评定的主要依据是被评定者是否具有胜任实际工作的能力,而不考虑其是否接受过正规的教育或培训。第二,资格评定的开放性。在评定过程中,被评定者可以了解具体的评定标准,且有权提出疑问并要求解释。第三,以经常性考核取代终结性考核。根据经常性考核积累的资料作出的评定结论比一次考试得出的结论客观的多。第四,对以往学习成果的认可。英国职业教育和培训新模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就是对受训者进行起始评估,对其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给予认可。

日本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都非常重视职业资格的认定。技能鉴定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确保各职业所鉴定的内涵和结果符合产业界当前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并依据行业特色,将相关职业的鉴定委托给相关行业协会负责。

六、依法规范职业教育、规范高技能人才培养途径。

从1862 年《莫雷尔法案》颁布至今,美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其实也是一部职业教育立法史,每一次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都离不开相关法律的推动作用。

德国的职业教育之所以能健康有序地发展,关键也在于国家制定了一整套内容丰富、相互衔接、便于操作的职业教育法

规体系。20 世纪50 年以来,德国就先后颁布了十几部有关职业教育的法律,不仅使公众树立了良好的职业教育观念,也促进了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保证了各个州职业教育的均衡发展。《联邦职业教育法》是德国职业教育最重要最主要的一部法律,也堪称西方国家中最严密、最详细的职业教育法规。

法国、韩国、日本也非常重视职业教育和培训立法。健全的法规体系,不仅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培训的办学质量,也提高了职业教育培训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认可度,同时也有利于严把质量关,防止滥发文凭而影响职业教育的声誉。

七、采取综合措施,多渠道筹措经费。

德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以政府投资为主,学生在这类学校学习的费用相对较低,能够满足大多数青年求学的愿望。而双元制的职业教育培训主要以产为主,费用主要由企业承担。为了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积极性,联邦政府在政策上给企业一定的照顾。如规定企业的职业教育经费可计入生产成本,可减免税收,可计入产品价格,在产品销售后收回等。另外,国家拨款与州政府和工商联合会等部门联合设立“跨企业培训中心”,支持中小企业和特殊待业的职业培训。德国通过双元制充分调动了企业界及用人单位的积极性,促使全巷会都来关心职业教育。双元制大学中学生、政府、公司三方分担了教育费用,其中学生承担相当于综合性大学的10%,政府承担相当于综合性大学的30%.企业承担相当于综合性大学的60%(包括就业后第一年工资)。

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实行政府、行业、企业和个人多元化的投入体制,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职业教育经费每年达30 亿澳元,约占职业教育总投入的45%。财政拨款采取“购买”培训方式。首先由政府教育部门按行业建议,拟定教育培训战略指

南,再由公、私立培训机构按国家技能标准和政府指南制定培训计划,政府通过评估,按是否满足政府目标和企业需求,是否有培训质量和效益,决定购买哪一个学校或培训机构的培训,该学校才能在竞争中得到拨款。为使职业教育有足够的资金,一方面职业教育界学校利用市场化的运作机制,竞争政府商业化拨款的资金;另一方面政府也不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同时吸引企业、行业的资金投入,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的资金利用率。

美国政府通过制定法律、政策、直接的财政拨款等手段,对职业教育给予更多的扶持和鼓励。社区学院是美国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机构,在经费方面,除州政府拨款外(不超过当年财政收入的2%),还采取一些辅助性的经费保障措施,如在社区内征收社区税,在社区发展债券,投资债券所得可以免交税等。社区学院还通过扩招国外留学生、开展社区职业服务项目、慈善基金会的捐赠、为公立机构培训员工、凭借独特的教育项目获得州奖励基金等方式增加经费。另外,通过与企业等机构“合作培训”,以增加收入。

加拿大社区学院的政府拨款一般占学院经费的50%—60%,其余部分由学校靠学费和服务收入来解决。一些社区学院办学经费还得到了当地工业界的支持,比如投资改善学院的设备,为学院提供奖学金,提供实训场所和费用等。

0---公司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划(5.10)

高技能人才“十二五”培养规划 (讨论稿) 人资(通)12--000高技能人才是企业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在企业转型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前是公司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加快培育一大批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精湛技艺的高技能人才,特制定本培养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1、指导思想 以创建学习型企业为目标,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重点,以知识和技能提高为核心,以全面提升员工综合素质为目的,紧紧围绕公司战略发展的需要,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公司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为公司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2、工作原则 * 坚持“优秀人才优先培养、重点人才重点培养、紧缺人才抓紧培养”的原则,加大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 坚持“重实际、重实效、按需培训”的原则,使技能培训工作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工作效果; 坚持“培养与使用相结合”的原则,实行技能提升与岗位复训相结合的原则,把持有证书作为使用、考核、晋升的重要依据; 坚持“服务企业生产、服务全体员工”的原则,更新培训工作服务理念,探索人才创新培养方式。 二、目标任务 按照全面提高、重点培养、不断改善人才队伍结构的培训思路,通过深入组织实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培养引进一批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以及高新技术产业急需的知识技能型人才,目标到“十二五”末: ——扩大高技能人才规模。大幅度增加高级工总量,增加各类高技能人才人,使全公司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人,高技能人才占生产工人的%以上,高、中、初级技能人才队伍梯次结构渐趋合理。 ——提升高技能人才素质。鼓励吸纳高校毕业生进入高技能人才队伍,选送外培训高技能人才名,培养名具有企业特有专业特色、绝技绝活的能工巧匠,引进紧缺急需型高技能人才名,其中引进高端技能型人才名。 — ——建设高技能人才培养平台。建立个技能大师工作室。 ——基本形成高技能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的良好环境。畅通高技能人才引进渠道,大力开发职业技能教育,全方位贯通高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建立完善多元化高技能人才投入保障机制。 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公司高级工及以上技能等级人才占工人队伍的比例提升10%左右,技师及以上等级提升6%左右。 三、实施八项工程 1、实施高技能人才选拔工程。 为培养造就一批技艺精湛、作风过硬的高技能人才,今后两年在全公司评选表彰名“技能大师”、50名“首席技师”、300名“公司技术能手”,发现、培养和造就一批各专项技能的拔尖型高技能人才。按照滚动培养、重点资助、跟踪管理、鼓励竞争的要求,对“技能大奖”、“首席技师”、“公司技术能手”荣誉获得者给予一定的奖励,激励他们当好刻苦学习、岗位成才的带头人,带动我公司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落实人才待遇,为高技能人才成长创造条件。 2、实施高技能人才引进集聚工程。 结合我公司生产及产业发展特点,每年引进高技能领军人才,以良好的条件吸引高技能人才来企业工作。积极利用企业引进国外先进设备的有利条件,同步引进专门的高技能人才。定期组织用人单位到其它大型企业,积极引进我公司紧缺急需的高技能人才,缓解我公司企业、行业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人才短缺的局面。建立浙江公司高技能人才

高职教育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研究--董刚

高职教育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研究 董刚 天津职业大学校长 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草案)中也提出“面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国家发展战略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高职教育在新的发展形势下以及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现实需求,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相关性专题研究,例如人才培养规格的内涵标准、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途径选择及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质量的作用力等,已经成为高职教育研究与实践领域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话题。 一、高职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本需求的适应性分析 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指对于人力资源开发投资而形成的资本,这种投资形成劳动者的知识、技能与胜任职业岗位需要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生产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资本。 区域经济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物力资本及自然资源等,其中人力资本包括高职教育培养的各种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是科研成果迅速转化成产品,并以此保证产品在市场有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格标准的适应性 1.高职教育人才规格以往提法的梳理 关于人才的分类,根据不同的视角有不同的界定,目前“人才四分说”得到国内专家较大的共识,即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四类,其中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密切相关的是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技术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的区别在于前者主要应用智力技能来进行工作,而后者主要依赖操作技能来完成任务。 研究领域的几个提法:技术型人才说:我国现在通称的“高等职业教育”应理解为高等技术和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高等技术教育,这是由人才结构类型决定的,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技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说:应用型人才,泛指一切从事非学术理论研究性工作的实际操作者,其使命是在一定的理论规范指导下,进行社会化的操作性运用,也就是将抽象的理论符号转化成具体的操作构思或者是产品构型,并且还能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所掌握的技能应用于实践。复合型人才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批综合性职业岗位陆续产生,职业岗位之间的交又渗透日益增多,从而对从事某一职业岗位人才的知识

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一、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三项基本要求 第一,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就是职业教育要积极面向三大市场,确立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市场发展变化的规律来规划、设置专业 ,安排课程与教学计划,选择教学方式方法。以就业为目标,就是职业教育要按照就业岗位的要求,包括按照用人单位的订单来培养学生,使学生毕业即就业。 第二,要坚持以素质为本位,以技能为特长。市场的变化日益加快,人才的流动性日益加大 ,这要求职业教育要坚持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综合的、全面的职业素质,既包括职业知识、技能、能力,更包括职业道德、情感、诚信、志向和理想。只有这样,才能使职业院校毕业生适应市场的变化和人才的流动。同时,要重视技能特长的培养,使学生在全面素质基础上有一项或几项技能成为特长,以保证在岗位竞聘和就业竞争中拥有自己的优势。 第三,要坚持工学结合,学以致用。工学结合是由职业教育的性质、特点所决定的,是符合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律的。工学结合包括三个层面:一是使专业及课程内容与相应的职业岗位紧密结合,需要什么就设置什么、就教什么,按需而设、按需而教;二是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和方式上,把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岗位的操作训练相结合,使岗位操作训练成为教育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让死的知识、技能成为活的工作本领;三是要安排充分的岗位实习,使学生所学能够得到充分的练习、运用,最终达到职业岗位的要求。 二、构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1.专业设置 在专业设置上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要树立市场意识,主动适应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二是要解决好专业口径的宽与窄的问题,设置复合型专业,拓宽学生的就业适应面;三是要处理好专业调整和相对稳定性的关系。 2.培养目标 (1)人才层次的高级性。高职人才必须具备与高等教育相适应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 掌握相应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以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以较宽的知识面和较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 (2)知识、能力的职业性。高职教育以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为依据制定教学计划,在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3)人才类型的技术性。高职毕业生的工作是将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转变为现实,解决在转变过程中的各种实际问题。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鲜明的特色。 (4)毕业生去向的基层性。由于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是为生产第一线服务的,因此高职人才毕业去向具有很强的基层性。高职毕业生去向的基层性是高职教育的生命力所在。 3.教学设计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从事一种或一类职业的能力。要形成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宗旨的具有高职特色的专业教学设计模式。高职专业教学设计必须紧紧围绕高职专业的培养目标,从人才的社会需求分析调查和职业岗位分析人手,分解出哪些是从事岗位工作所需的综合能力与相关的专项能力,然后从理论教学到技能教学,从内部条件到外部环境,从教学软件到教学硬件,对专业教学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 4.课程体系 (1)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形成两个相对独立的体系; (2)基础课程与专业技术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及素质教育课程在一定结合点上又是相互渗透的;

高技能人才培养

本课题在对高技能人才的理论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基础上,总结概括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践经验,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国外技能人才培养基本做法进行了梳理和借鉴,提出了做好高技能人才开发工作的思路和建议。 本报告共包括四个部分:(1)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有关理论问题;(2)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践;(3)国外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经验及其借鉴;(4)进一步加强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建议。 一、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理论问题 (一)高技能人才的概念和基本特点 1.内涵。 高技能人才是一种融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与较强的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于一身的新型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自动化技术发展条件下人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特点。 高技能人才具有以下基本特点:一是高技能人才有较强的实操性,这是高技能人才最基本的特征。二是高技能人才具有较强的技能专用性和职业依从性。三是高技能人才成长

通常具有较长的周期。四是高技能人才人力资本投资具有较强的外部性。五是现代高技能人才具有较高的智能性。 (二)高技能人才的开发体系 涉及六个主要的子系统: --经济社会需求系统。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工业化阶段、产业国际分工、产业结构决定了该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数量、结构的需求。分析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是高技能人才开发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劳动力市场系统。通过信息和劳动力市场价格引导个体与机构的决策行为,从而决定社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规模与结构。 --个体决策与行为系统。个体的职业选择、自身禀赋和主观努力,是决定其成才的内因。 --高技能人才开发系统。是由各类高技能人才开发机构、资源和网络构成的有机体系。 --政策法制体系。高技能人才开发政策法制是政府管理和干预劳动力市场、促进高技能人才开发的重要手段,也是高技能开发相关主体(政府、个体、教育培训机构、企业等)决策和行为的重要依据。

高技能人才培养模板

高技能人才培养 内容提要:本文简要论述了高技能人才对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的重要性,以及目前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的现状,和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并主要从各级职业技术院校的角度,论述了如何作好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 关键词:技能、人才、经济、职业技术、教育 国家兴盛,人才为本。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都迫切需要一大批能掌握先进生产技术、工艺的高技能人才。所谓高技能人才,是指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其本质特征是具有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即具有鲜明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其规格特征为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高技能人才不仅是技术工人队伍中的核心骨干,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体现之一,更是推动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骨干力量,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代表。 首先,传统产业的提升呼唤高技能人才。对我国来说,发展工业最紧迫的就是利用信息化技术来提升传统制造业。现代生产越来越需要熟练的技术工人,只有满足工业发展对技师和高级技工的需求,实现蓝领工人的高素质化,才能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在发达国家经济迅速增长的过程中,除了有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外,还有一支高素质的熟练掌握现代技术的劳动大军。从1950年到2000年的50年中,美国对需要一定技术、技能的职业岗位的需求从20%提高到了65%,对不需要技术的一般劳动力,从原来的60%下降到了15%。德国一直自称高技能人才是他们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在德国,平均失业率是10%,

博士、硕士可能找不到工作,但是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的失业率不到2%。在我国很多地方,目前也出现了大学生失业,但是受过职业技术教育,拥有专业证书的人一般都能找到工作,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供不应求的情况。 其次,新产业的发展同样呼唤高技能人才。随着我国信息化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劳动力的素质与技能,日益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至关重要的决定因素。因而,在新的经济竞争下,高新技术产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比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 一、我国当前高技能人才现状 一个国家的就业结构中,高级管理人才、高级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专业技术人员、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应该有合理的配置。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人才的优势,从而创造出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政策的落实,我国在职业教育、培训工作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国民的文化素质和生产者的技术素质都有较大提高。但高技能人才队伍的现状仍不容乐观,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总体素质不高,高技能人才数量短缺。一组令人忧心的数字是:我国人口占世界的21%,劳动力占26%,而熟练劳动力只占17.5%。来自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调查统计显示,在全国企业职工中,技术工人只占约1/3,技师、高级技师仅为4%。远低于发达国家35%的水平。在上一个世纪,全球经济规模增长了20%,其中科技进步的贡献由20世纪初的5%上升到60%以上。而在我国,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仅为15%,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29%。权威机构的研究表明,一个重要的“症结”就是一线劳动者的素质存在较大差

技能型人才培养与成长规律研究开题报告完整版

技能型人才培养与成长 规律研究开题报告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2011—2012年湖北省职业教育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技能型人才培养与成长规律研究”开题报告 湖北信息工程学校课题组 由湖北信息工程学校校长陈宏主持、申报,学校骨干教师参与研究的2011—2012年湖北省职业教育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技能型人才培养与成长规律研究”于2011年6月正式批准立项(课题编号2011A003)。根据《湖北省职业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管理办法(试行)》和下发的课题立项通知精神,结合学校工作安排,特组织开题。现将有关内容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培养技能型人才对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关键在人。我们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打造“中国制造”、“中国创造”品牌,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不仅需要科研人才、管理人才和经营人才,而且需要大批具有高素质技能型的实用技术人才。2006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明确指出,“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可见,劳动者、技能型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目前,我国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在大力倡导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背景之下,更多更快地培养技能型人才,对我国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技能型人才培养工作。1996年5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强调“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实施职业教育应当实行产教结合,为本地区经济建设服务,与企业密切联系,培养实用人才和熟练劳动者。”2005年10月,《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颁布,指出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迫切要求大幅度提高一线劳动者综合素质,尤其要加快培养技能型人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走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之路。转变经济的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转变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式,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的就业贡献率,提升全体国民的技能水平。 加快培养技能型人才是职业教育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从教育的经济学意义上讲,要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就要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使他们获得理想的就业岗位,高额回报教育的投入,从而实现体面地工作,有尊严地生活。而目前职业学校,特别是中职学校在人才培养上,还存在诸多问题:一是教育教学理念有待提升。存在着重理论轻技能、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应用的缺陷,对人才培养没有考虑市场多元因素。二是人才培养目标有待明确。学生技能训练与企业就业岗位需要没有对接,培养的毕业生与职业岗位人才需求脱节。三是专业教学体系有待理顺。很多专业课程仍然

高技能人才培训方案

高技能人才培训方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高技能人才培训方案 为贯彻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实施方案》有关精神,结合集团公司生产一线形势需要,提高在职技术人员的技术应用水平,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要求,结合集团公司的形势需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高培训质量,创新培训机制为主线,以培养技术技能型、知识技能型和复合技能型技能人才为目标,以鼓励和组织技能型人才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手段,充分利用我校的师资力量,严格按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的要求,积极研究探索人才培养的新内容、新途径和新方法,努力塑造一支具有精湛技艺、高超技能和较强创新能力的高技能领军人才。 二、培训对象 1、集团公司所有已取得三级级以上等级职业资格证的职工。 2、面向社会已取得三级级以上等级职业资格证的人员 三、培训目的

经过培训通过职业观、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培训,使参加培训的学员进一步树立爱岗敬业的职业观、端正职业态度,进一步提高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和企业各项管理规范的熟知,提高学员的实际工作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掌握时间管理的基本知识,使学员能够适应职业发展和集团公司发展战略要求,顺利实现竞争上岗。 四、培训师资 我校是全国首批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拥有庞大的教师队伍,具备劳动行政主管部门或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教师资格证书和本职业(工种)三级以上国家资格证书,工种专业齐全。 五、培训方法和手段 高级工的培训除系统讲授基础理论知识外,还将进行针对性的实验、实训教学,注重理论和实际的有机结合。在培训过程中,使用多媒体教学,更加直观、形象、通俗易懂,并通过项目法、案例教学、重点问题答疑等方式进行讲授。 六、培训组织管理 此项工作由北方重工技校按照培训工作进度要求组织开展培训。要做好教学管理和班级日常管理,提供优质的服务,要加强教学过程的控制,建立培训效果的评估反馈机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和解决,保证培训质量和效果。 七、具体要求

论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律

论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律 唐耀存 摘要 本文从什么是高技能人才出发,分析了高技能人才的定义、要求、特点,从而导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时间规律与培养方法规律,并对两规律进行了说明与解释,论点明确,论据充分,层次条理清晰。本文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与相关政策的制定有一定指导作用。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培养时间,培养方式 一、什么是技能人才 什么是技能人才,这个问题不是一两句话能讲的清楚的,下面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来说明这个问题。 人才一般可分为三大类,那就是研究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 研究型人才主要从事研发工作、学科建设与学术研究等,以发现规律、发明创造为主,主要指教授、研究员、博士、研究生等这类人才,主要依靠大学培养的本科生及研究生为主体。 技术型人才主要从事技术性工作、工程设计与规划等,以应用规律、工程设计、生产规划为主,主要指设计师、工程师、工艺师等这类人才,主要依靠大学培养的本专生为主体。 技能型人才主要从事生产性工作,以完成生产为已任,主要指机长、技工等一线生产人员,主要依靠职业院校和技工院校培养的毕业生为主体。这里所指的技能一般指从事某项职业的技能,或者指从事某项专业工作的技能。人们一般讲技能人才,主要是与技术人才、研究人才相区别。 最后,还得说一下复合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就是以上三种能力的复合,实际上人才都是复合型的。一般所说的技能人才只是以技能为主,其它能力为辅罢了。 二、什么是高技能人才 人才一般也可分为三级,那就是初级、中级、高级。从而产生了初级技能人才、中级技能人才、高级技能人才的称谓。同时也就有了高级技术人才与高级研究人才的说法。这里要注意,高级人才与高级职称的区别,高级人才并不一定具有高级职称,比如本科毕业生就算是高级人才,但可能只是初级职称。 1、高级技能人才的基本要求 高级技能人才因职业不同其具体要求会有差别,但都有其共同的基本要求:

浅谈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浅谈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高技能人才培养是提高企业员工整体素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铁路发展的重要一环。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先进的生产设备必须通过高技能的人掌握和应用,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能,形成运输生产力。因此,只有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步伐,提高教育培训质量,才能为铁路快速发展提供可靠的人力资源保障。 一、对高技能型人才的理解 高技能型人才是一个综合概念,一方面强调的高技能;高技能型人才作为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概念,是相对于初、中级技能人才和一定历史时期而言的,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科学技术的发展,其外延与内涵会逐渐发展。另一方面强调的是高素质;高素质是一个衡量综合能力概念,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地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而综合处理程序化之外事件能力。在我国现阶段,人们常把决策管理层劳动者称为“白领”,把操作执行层劳动者称为“蓝领”,高技能型人才则是介于决策管理层和操作执行层之间的技能水平较高的人才,俗称“银领”。一般认为,高技能人才是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的从业者中,具备精湛专业技能,关键环节发挥作用,能够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人员。主要包括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职级的人员,可分为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知识技能型三类人员。主要分布在一、二、三产业中技能含量较高的岗位上(《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第三至第六大类)。高技能人才应具备以下5个方面的能力:有必要的理论知识;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并能够解决生产实际操作难题;有创

新能力;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因此,高技能型人才的素质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职业技能,它是高技能人才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素质。包括:掌握基本的职业技能操作方法和操作规范,并达到上岗所要求的熟练程度(一般以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为准);树立基本的职业意识,形成与职业或岗位相对应的较完备、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等。其衡量尺度一般遵从国家制定的相关职业标准。具备这一层次的素质,可保证高技能型人才在既定的工作岗位上胜任工作。第二是职场应变能力。职场应变能力就是指高技能型人才灵活、适时应对职场要求变化的能力。它包括:及时把握特定职业在职场中的发展趋势和最新动态的能力;自主学习新的职业技能的能力;掌握最先进的相关职业理念和操作方法的能力;扩大知识面,形成更全面的具有延伸性知识结构的能力。第三是专业创新能力,高技能型人才同样需要具备创新能力,其内涵主要包括:不断发现现存事物的缺陷,不断找出新问题的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工作的需要提出创造性的设想的能力,并能够具体实践、操作和开发;进一步扩大知识面,以适应其创新的各种要求的能力。具备这一层次的素质,可使高技能型人才在职业生涯中工作能力得到更大提升,并把握创业的机会,实现由单纯谋职到自身事业获得发展的重大转折。 二、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铁路高速发展的不断深入,运输生产力布局调整和运输组织的变化,特别是高新技术的不断应用,高技能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还不能适应铁路发展的需要。一方面我们需要大量高技能人才,但另一方面我们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上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因素。

技术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的概念辨析

技术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的概念辨析就人才类型而言,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 总的人才可分为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四类。 其中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由职业教育来培养,但两者是有区别的。 技术型人才也称工艺型、执行型、中间型人才,他们在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工作,只有经过他们的努力才能使工程型人才的设计、规划、决策转换成物质形态或者对社会产生具体作用。 这种人才又可分为三类: 生产类,如工厂技术员、工艺工程师、农艺师、畜牧师、植保技术员等;管理类,如车间主任、作业长、工段长、设备科长、护士长、护理部主任以及行政机关中的中高级职员;职业类,如会计、统计、牙技师、导游、空勤人员、农业生产经营者等。 技术型人才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不必达到工程型人才要求,而更应强调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由于他们大都是在生产现场工作,因而与工程型人才相比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相关专业知识面要更宽广,如工艺人员除需要工艺知识外,尚需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二是综合应用各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强,特别要具备解决现场社会性问题的应变能力,以及一定的操作技能;三是由于生产现场的劳动常常是协同工作的群体活动,因此,人际关系能力、组织能力是这类人才极为重要的素质;四是在人才成长过程中,更强调工作实践的作用。 技能型人才也称技艺型、操作型人才,是在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工作,主要应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以及必要的专业知识。 他们与技术型人才的区别在于主要依靠操作技能进行工作。

技术工人不属于这类人才,一些高技术设备的操作者,虽有操作任务,但不能简单地归入技能型人才,尚须分析其智力含量的多寡,才能决定其是技术型人才还是技能型人才。 把上述各种人才类型与教育联系起来,培养技术型人才的可称之为技术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可称之为职业教育(或技能教育)。 ①在国外,同样存在这两种教育,分别为vocationaleducation和technical education。 因此,职业技术教育既能够培养技术型人才又能够培养技能型人才。 从中可见,技能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不仅有分工二的区别,还有层次的区别。 同时,不可否认两者有交叉重叠之处。 随着科技的进步,智能含量在许多工二作中都占一定的比例,其交叉重叠之处确实在加宽。 尽管如此,两者仍然不可等同。

高技能人才培训方案

高技能人才培训方案 为贯彻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实施方案》有关精神,结合集团公司生产一线形势需要,提高在职技术人员的技术应用水平,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要求,结合集团公司的形势需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高培训质量,创新培训机制为主线,以培养技术技能型、知识技能型和复合技能型技能人才为目标,以鼓励和组织技能型人才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手段,充分利用我校的师资力量,严格按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的要求,积极研究探索人才培养的新内容、新途径和新方法,努力塑造一支具有精湛技艺、高超技能和较强创新能力的高技能领军人才。 二、培训对象 1、集团公司所有已取得三级级以上等级职业资格证的职工。 2、面向社会已取得三级级以上等级职业资格证的人员 三、培训目的

经过培训通过职业观、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培训,使参加培训的学员进一步树立爱岗敬业的职业观、端正职业态度,进一步提高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和企业各项管理规范的熟知,提高学员的实际工作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掌握时间管理的基本知识,使学员能够适应职业发展和集团公司发展战略要求,顺利实现竞争上岗。 四、培训师资 我校是全国首批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拥有庞大的教师队伍,具备劳动行政主管部门或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教师资格证书和本职业(工种)三级以上国家资格证书,工种专业齐全。 五、培训方法和手段 高级工的培训除系统讲授基础理论知识外,还将进行针对性的实验、实训教学,注重理论和实际的有机结合。在培训过程中,使用多媒体教学,更加直观、形象、通俗易懂,并通过项目法、案例教学、重点问题答疑等方式进行讲授。 六、培训组织管理 此项工作由北方重工技校按照培训工作进度要求组织开展培训。要做好教学管理和班级日常管理,提供优质的服务,要加强教学过程的控制,建立培训效果的评估反馈机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和解决,保证培训质量和效果。 七、具体要求 1、学员完成全部培训课程,考核合格者,颁发培训结

校企合作-互利共赢-打造高端技能型人才

校企合作互利共赢打造高端技能型人才 山西药科职业学院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好,我院长期致力于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索、创新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将近年来开展校企合作的有关情况与各位领导做一交流,请各位同仁给与指导。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高等职业院校要实现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就必须广泛开展与企业的合作办学,不断完善学校与企业“双主体”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学院坚持“面向未来,面向实践,面向技术”办学理念,按照“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建设思路,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明确了“立足市场、面向产业、服务企业,积极推进校企深度合作”的办学定位,起草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工作的实施意见》等相关制度,规范了校企合作的管理,逐步构建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充分发挥学院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和行业企业资源优势、文化优势等,搭建合作平台,先后与山西省内外40余家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开展资源共享、综合实训、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为实践教学教学搭建有效

载体。与山西益源大药房连锁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开设“干部储备班”,与康美徕药业有限公司开办“店长强训班”,形成了学校与企业“双主体”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2012年09月,中国药店商学院山西分院在我院挂牌,标志着学院的校企合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具体情况如下: 一、领导高度重视,把校企合作作为学校发展的战略计划 学院领导高度重视校企合作,专题召开院长办公会研究校企合作相关事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实施意见》、《教师联系企业管理办法》等文件,制定了相关校企合作管理办法,并组织全校教职工共同学习。我校校企合作相关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校企合作已经作为我院办学的基本制度,在学校中长期发展计划中处于战略地位。 二、建立健全运作机制,有效推行校企合作各项工作 为促使校企合作的稳定、健康发展,我院逐步完善和加强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一是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由院领导和企业负责人组成,指导开展全面的校企合作,协调校企双方的利益。二是各专业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负责论证专业设置、制定培养方案、开展教学活动。三是由合作办学科作为校企合作专门管理机构,对双方在人才培养中的义务、权利和责任等作出明确规定,并制定校企合作年度规划。 三、工学结合,凸显特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始终把工学结合作为突出办学特色、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

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难点及其解决途径

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难点及其解决途径 [摘要]文章从高技能人才特定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着手,分析了目前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难点,并就实现高质量、快节奏的高技能人才培养,解决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难点提出了若干措施。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培养难点解决途径 近几年国家在落实人才强国和强企战略时,特别强调并凸显了技能人才的培养及其在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2006年4月,为进一步扎实有效地推进高技能人才工作健康发展,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标志着高技能人才工作由战略决策向战术决策迈出了重要一步。《意见》中将高技能人才工作概括为技能培养、考核评价、岗位使用、竞赛选拔、技术交流、表彰奖励、合理流动和社会保障八个方面。在八个环节要素中,技能培养是关键点,如何实现高质量、快节奏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是高技能人才工作的重点,也是亟须解决的问题。尽管几年来政府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在资金、设备方面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投入和扶持,本市高技能人才占技术工人总量的比例由2002年的6.2%上升到2006年的18.1%,高技能人才的质量较以往有了很大提高,但我们还应清醒地意识到,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进展缓慢,存在许多难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力度、数量和质量离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仍有很大差距。高技能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和阻碍产业升级的“瓶颈”。 一、新时期高技能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 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进展缓慢,存在许多难点,主要源于高技能人才不同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中的熟练工和一般的技术工人。所谓“高技能人才”是指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有精湛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的操作性难题的人员。他们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主要包括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水平的人员,分为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三类,“熟练掌握”“精湛技能”“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性难题”决定了高技能人才有其特定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 1.专门知识和技术。专门知识和技术是技能型人才在学习某专业或工种时必

浅谈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浅谈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北京铁路局冉洁孙国长 高技能人才培养是提高企业员工整体素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铁路发展的重要一环。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先进的生产设备必须通过高技能的人掌握和应用,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能,形成运输生产力。因此,只有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步伐,提高教育培训质量,才能为铁路快速发展提供可靠的人力资源保障。 一、对高技能型人才的理解 高技能型人才是一个综合概念,一方面强调的高技能;高技能型人才作为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概念,是相对于初、中级技能人才和一定历史时期而言的,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科学技术的发展,其外延与内涵会逐渐发展。另一方面强调的是高素质;高素质是一个衡量综合能力概念,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地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而综合处理程序化之外事件能力。在我国现阶段,人们常把决策管理层劳动者称为“白领”,把操作执行层劳动者称为“蓝领”,高技能型人才则是介于决策管理层和操作执行层之间的技能水平较高的人才,俗称“银领”。一般认为,高技能人才是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的从业者中,具备精湛专业技能,关键环节发挥作用,能够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人员。主要包括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职级的人员,可分为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知识技能型三类人员。主要分布在一、二、三产业中技能含

量较高的岗位上(《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第三至第六大类)。高技能人才应具备以下5个方面的能力:有必要的理论知识;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并能够解决生产实际操作难题;有创新能力;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因此,高技能型人才的素质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职业技能,它是高技能人才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素质。包括:掌握基本的职业技能操作方法和操作规范,并达到上岗所要求的熟练程度(一般以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为准);树立基本的职业意识,形成与职业或岗位相对应的较完备、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等。其衡量尺度一般遵从国家制定的相关职业标准。具备这一层次的素质,可保证高技能型人才在既定的工作岗位上胜任工作。第二是职场应变能力。职场应变能力就是指高技能型人才灵活、适时应对职场要求变化的能力。它包括:及时把握特定职业在职场中的发展趋势和最新动态的能力;自主学习新的职业技能的能力;掌握最先进的相关职业理念和操作方法的能力;扩大知识面,形成更全面的具有延伸性知识结构的能力。第三是专业创新能力,高技能型人才同样需要具备创新能力,其内涵主要包括:不断发现现存事物的缺陷,不断找出新问题的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工作的需要提出创造性的设想的能力,并能够具体实践、操作和开发;进一步扩大知识面,以适应其创新的各种要求的能力。具备这一层次的素质,可使高技能型人才在职业生涯中工作能力得到更大提升,并把握创业的机会,实现由单纯谋职到自身事业获得发展的重大转折。 二、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铁路高速发展的不断深入,运输生产力布局调整和运输组织的变

完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制订了《建立学习型企业方案》、《职工技能大赛方案》、《“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形成了变相马制为赛马制,创造了职工展示技能、参与公开公平竞争,企业量才使用、公正合理选拔人才的良好政策环境;建立了“科技带头人”、“关键技能带头人”、“能工巧匠”、“技术能手”两类三级选拔制度和岗位招聘规范,使骨干人才队伍建设实现了制度化、规范化;实施了《专业技术管理人员考核评价办法》和公开招聘制度,体现了公司发现人才、使用人才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规范了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年度培训计划、经费及要求都要在公司职工代表大会上讨论,一是确保了培训工作计划的严肃性;二是保障了公司职工民主权利的发挥和接受教育培训权益的落实。同时,积极落实集团公司“3+X”、“A+Y”用人模式,构建了“人适其岗、岗适其人”、“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用人新机制,为职工提高技能、岗位成才铺平了道路、创造了条件。 考核评价体系。我们按照重点带动、整体推进、量才录用、人尽其才的要求,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把品质、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技能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资历、不唯职称、不唯身份;坚持收入和业绩挂钩的原则,讲业绩、讲贡献、讲发展;坚持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原则,以“忠诚、能力、作为、业绩”为工作主线,以“高激励、严约束、真淘汰”为工作机制,推行了末位淘汰、岗位交流、离岗培训、工作问责、年薪激励等措施,依托公司高新工程和重大科研项目,实行了项目主管负责制,落实了责任,加大了压力,为技能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 动力激励体系。鼓励职工尽快提高技能、掌握现代化技术本领,我们先后制定了《劳模管理办法》、《特殊津贴实施办法》、《高新津贴、岗位津贴、技能津贴、荣誉津贴激励办法》、《科学技术成果和管理创新成果奖励办法》,坚持荣誉激励、物质激励和文化激励三结合,对在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授予“模范共产党员”、“劳动模范”、“爱岗敬业标兵”等荣誉称号,对具有推广价值的创造发明成果,以个人的姓名予以命名,对实际操作中身怀绝技、技艺超群、技术精湛的职工,公司授予技术能手、能工巧匠、关键技能带头人荣誉称号,通过荣誉激励,调动了职工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积极性;我们坚持“技术能手”和“关键技能带头人”每月享受500元至2000元不同的岗位津贴,对技能大赛中获得名次的每月享受最高

关于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的实施办法201808

关于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的实施办法 为全面贯彻落实全市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根据中央、省委有关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规定和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我市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实施办法。 一、指导思想 我市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的人才观和发展观,按照“需求定向企业自主、行业参与、条块结合、政府帮扶、政策支持”的原则, 充分依靠学校、行业和企业,广泛动员社会各类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大力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在鼓励高技能人才为某市经济建设多做贡献的同时,提高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水平,促进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快速成长壮大。 二、目标任务 全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任务是: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经济发展为目标,争取用六年时间,全面建立高技能人才选拔、评价激励、使用、交流、保障制度,形成培养快、使用好、待遇高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格局,促进高技能人才数量明显增加,质量明显提高。规划到2023年,全市高技能人才数量由目前经劳动保障部门考核鉴定获取囯家职业资格证书的近5800人増加到2.3万人以上比例从所占技术

工人总数的2.5%提高到10%以上。其中:高级工由目前5200多人、占技术工人总数的2.2%.增加到1.9万人、占技术工人总数的8.2%以上;技师和高级技师由目前600多人占技术工人总数的0.26%,增加到0.4万人、占技术工人总数的2%以上(即实施“1904工程”),使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在技术工人队伍中的比重有较大幅度提高。 三、实施步骤 我市高技能人才以培养技师为重点。努力实施“1904工程”具体分两个阶段组织实施,第一阶段(2018年-2021年)三年内,以落实实施1200名新技师培训计划为重点,其中:2018年培养新技师300名,2019年培养新技师400名,2020年培养新技师500;第二阶段(2021年一2023年)三年内,以落实实施2800名新技师训计划为重点。通过依托高科技、大中型企业和职业院校、各级劳动保障培训基地及社会培训力量等,围绕提高创新能力、操作实践能力为核心,加快培养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复合型人才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的知识技能型人才,以此推动我市技能型人才队伍的整体建设,带动各类高、中、初级技能人才队伍的持续发展, 保证高技能人才与我市经济发展相适应。 四、政策措施 采取“政府政策扶持、社会广泛参与、学校教育培养、企业岗位培训、个人岗位提高”相结合的方式,到2023年,

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几个要求

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几个要求 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为实现这个目标,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要从四个方面转型,确立实践性教学在高职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标签:高职教育实践性教学转型 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是国家赋予高职教育的使命,为了高质量的完成这项使命,高职院校必须从四个方面进行培养模式的转变,以满足培养目标的要求。 1教学以实践性为主 我们知道,由教育行政部门主管的职业院校在培养模式上惯用的是学科型教学模式,这个模式的突出特征就是强调知识的灌输,课堂、课本的主导权掌握在教师手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只需要眼睛和耳朵,动手的机会很少;由于动手的环境,技能的培养几乎为零;课程结构没有体现职业教育的要求,课程设置盲目,脱离实际,该开的课没有开,公共课、技术基础课、专业课三大架构中,公共课所占课时居多;教学方法陈旧,即使采用课件之类的信息技术也难以提高教学质量,甚至弱化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材的技术含量大多数滞后于生产实际,“教、学、做”一体化教材(学材)更是稀缺;实践教学方面,不是把实训实习看做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置于真实劳动环境,而是简化为走马观花或者体力劳动;实践教学设施难以满足教学要求,实习实训基地、实习实训设备、实习实训指导教师这些硬件“不硬”,四是现场教学重工轻学;师资队伍建设追求高学历,没有从实际需要出发,引进能工巧匠一类“双师”,“双师型”教师相当一部分只是有其名而无其实。这些都成为职业教育诟病。 职业院校要把培养高技能人才作为目标,必须确立实践性教学主体地位,从建设实习实训基地突破,否则,只能是新瓶装旧酒,新鞋走老路。众所周知,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高校的实践教学有本质的区别,普通本科高校的实践教学为其学术型人才培养服务,高等职业院校实践教学为其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服务;高等职业院校实践教学是培训模式,普通本科高校的实践教学是灌输模式;高等职业院校实践教学以直接就业为目的,普通本科高校的实践教学以研究再研究为目的。 2 技能培养以训练为主 技能型人才与科研型人才、高级管理型人才不同,与简单的操作型人才也不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途径是“实践长才干”,这个群体的特点是理论知识够用,操作技能过硬,实用本领多,特别是新兴产业的兴起,产生了许多技能要求高的职业岗位,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要把传统课堂“学习知识”转变成实践“培训技能”。通过大量的训练和技能比赛,使能“技能人才”脱颖而出。培养模式借助训练和比赛,加大训练量,提升技术层级,“变学科应试体系为技能应用体系”,培养过程中“变单纯认知过程为综合实践过程”,考评标准上“变学过什么课程为能做什么事情”。[1] 把学习技能变成训练技能,就是要把有关的理论知识尽可能地转化成学生的实习实训行动,使学生在“使用”中学,在“使用”中练,在“使用”中巩固。目前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是从中职学校转制后升格而来的,还没有完全完全“脱胎换骨”。就教学模式而言,还是学科型教学模式,实践性教学仍然处于为理论教学服务的从属地位,要么有名无实,要么内容空洞,要么走走过场。加上实习实训设施不全,设备陈旧,根本不能适应搞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更谈不上创新。确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