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区域经济学作业答案

区域经济学作业答案

区域经济学作业答案
区域经济学作业答案

《区域经济学》平时作业(一)

?简答题

1、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1、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2、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

3、区际关系;

4、区域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

5、区域经济政策与管理;、

6、区域经济学的展望。

?2、现代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有哪几部分组成,它们的关系如何?答: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可分为三部分,即区域发展理论、区域关系理论和区域政策理论。区域发展理论以区域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为基础,研究一个区域内部的发展问题;区域关系理论以区域专业化分工与区域贸易为基础,研究一个区域与其他区域之间、若干区域之间的相互关系;区域政策理论以区域发展和区域关系为研究对象,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政策与方法。

?3、中国区域经济学界目前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什么?(1)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2)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和制度创新;(3)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关系;(4)区域经济政策;(五)区域开发。

4、区域经济制度环境的特点是什么?答:⑴产权安排的区域合理化;①产权安排要有利于经济增长;②产权安排要与区域的发展模式相适应;③产权安排要与区域的产业结构相适应。

⑵交易成本的区域最小化,是制度安排合理化的最终体现影响交易成本的区域性原因包括:①区域垄断及其竞争;②区域集团形成及其竞争;③区域间地方政府及其竞争。

?5、区域经济增长和国民经济增长的关系是什么?答:我们把新古典主义的增长模型,作为区域经济增长模型的分析起点,即国民上产总值的增长是资本积累、劳动力增加和技术变化长期作用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劳动和资本从生产率较低的部门向生长率较高的部门转移,能够促进经济的增长,而生产要素在地域上的聚集,也是经济发生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区域经济增长的模式,应当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总量增长等于各区域增长之和;第二部分:区域经济增长是由要素投入增长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决定的。

?6、区域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内容是什么?答:影响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进入生产过程的,亦即投入的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劳动力、资源、技术等;另一类是形成生产环境的,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指基础设施条件,先关产业的布局条件等;软件环境则包括经济制度、管理方式及组织形式等等。

7、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有哪些?。答:区域经济增长与宏观经济的增长是同质的,所以其增长的机制从总体上看是一致的,大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需求的拉动,包括区内的需求和区外对本区产品和劳务的需求,由需求拉动生产;二是供给的驱动,原材料、资本、技术、劳动的供给,必然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并形成新的需求

?8、区域开发部门空间转移规律的内容是什么?答:一般处于高梯度的地区,其创新活动都比较激烈,新的产业部门、新产品、新技术等都不断产生和发展。同样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也必然会随之提高,对新产品需求的增加和旧产品成本的上升,是高梯度创新地区必须有所扬弃,所以部门在区域间的转移就有了原动力。而处于低梯度的地区,往往有如下几种情况:第一,由于处于发展的传统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资金、技术都很缺乏,所能够发展的大多是技术简单、劳动密集的低水平的产业部门,与高梯度地区存在之明显的技术水平上的差距。第二,由于资源耗竭而产生经济停滞,迫切需要从发达地区转入新的产业部门,改善部门结构。

9、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有哪些?答:(1)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经济发展水平提高;(2)资源配置趋向合理,地区优势得以发挥;(3)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区域经济发展和环境条件得到较大改善;(4)对外开放深入发展,西部大开发将成为新的热点,区域经济发展将获得新的活力;(5)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立,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区域贸易将会更快发展,区域关系将更趋紧密。

10、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内涵的异同。答:第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通常用人均GDP来衡量。

第二,以技术进步为基础的产业结构升级。

第三,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在现实生活中,工业化意味着经济发展,城市化则代表社会进步。因为城市化必然带来更多的人参与工业化过程,并分享其成果,意味着就业结构的变化、教育水平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制度的改革和进步。所有这些,都构成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

由此可见,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是具有内在本质差别的两个概念,增长注重量的增加,发展的核心是质的提高。如果一个国家经济总量增加了,产业结构没有升级,发展质量没有提高,那么就是没有发展的增长,是低质量的增长。

二、讨论题

1、人力资源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有哪些?答:(一)以人为本是区域经济的主要特征之一。

①新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崭新的阶段;②人力资源的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成败的关键;③人力资源是知识经济时代最活跃的生产要素。

(二)人力资源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①认识知识经济问换的直接创造者;②人力资源的开发对区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③人力资源开发须具备的条件:⑴劳动力结构出现根本性变化,从事信息工作的人超过总就业人数的50%;⑵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信息经济约占50%以上;⑶信息工业充分发展,建立起先进的通讯网络系统;⑷社会生活信息化;⑸知识成为社会发展的巨大资源的推动力。

(三)人力资源运营是区域经济的基本经营模式。

?2、结合本地区实际,阐述如何选择地区主导产业?答:一个专业化部门要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必须具备如下四个条件:①有效高的区位商或专业化水平,一般q值在2以上或专业化系数在0.5以上,该产业的生产主要为区外服务。②在地区生产中占有效大比重,能爱一定程度上主宰地区经济发展。③与区内其他主要产业关联度高,二者之间的联系越广泛,越深刻,越能通过乘数效应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④能够代表区域产业发展方向,富有生命力的产业,主导产业是在较长时间内支撑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

3、实现中国区域资源环境合理利用的政策措施有哪些?答: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达到资源开发利用战略的预定目标,必须有完善的政策措施与之配套。①建立完善的资源开发规定;②建立完善的资源价格体系;③建立完善的资源政策体系;④建立完善的资源法律体系。

《区域经济学》平时作业(二)答案

1、一、名词解释

1、区位因素:在特定的点火在某几个同类地点进行经济活动比在其他地区进行同种活动可能获得更大利益的各种影响因素的集合。

2、新产业区指基于合理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结成的网络,这些网络与本地的劳动力市场密切连接,实行专业化分工。

3、区域贸易是指一个地区与其他地区进行商品交换的活动。

4、要素密集度指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消耗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强度。

5、贸易条件是用来衡量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出口相对于进口的盈利能力和贸易利益的指标,反映该国的对外贸易状况,一般以贸易条件指数表示,在双边贸易中尤其重要

6、规模经济是指产出水平的增长幅度大于要素投入增长幅度的经济现象,包括企业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

7、区域经济合作:指不同地区的经济主体,依据一定的协议章程或合同,将生产要素在地区之间重新配置、组合,以便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活动。

8、合作生产是指不同地区的企业共同完成某项产品的生产活动,通常表现为合作企业各自承担总项目中部分产品或部分工序的生产,最后共同完成全部项目。

9、直接投资是指投资方将资金以资本或实物的形式直接投放于受资区域的特定项目,并始终参与或控制投资项目的生产、经营全过程,最终获取经济利益的经济行为。

10、城市化是指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增长的过程,更确切地说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并在城市集中的过程。城市化水平(城市化率)通常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计算。

11、城市化动力机制: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可以概括为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拉力,及其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共同的作用力。

二、简答题

1、影响产业布局中区位选择的因素有哪些?

(一)自然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

(二)社会经济因素,包括人口和劳动力,资金、市场和运输等。

(三)科技因素,包括技术进步,投资软环境和智力资源等。

2、影响区位选择的主要机制是什么?

如果说影响产业区位选择的因素是产业布局的外生变量,那机制则是内生变量。从经济运行的角度来考察布局的机制,可以揭示产业布局变化的规律。

1.目标驱动机制

产业区位选择机制所含的内容,包括其对产业布局活动的约束作用和推动作用两个方面。从其约束作用来看,关键是对布局目标的约束。

2.利益驱动机制

利益驱动机制是产业区位选择机制中的主体部分。无论杜能、韦伯,还是胡佛、艾萨德的理论当中,所强调的都是

如何实现布局利润的最大化,亦即体现了利益驱动型布局的这一指导思想。

3.宏观调控机制

产业区位选择还必须要考虑到国家的宏观调控。宏观调控的有效途径是控制投资的规模和方向。调控的手段主要包括国家的直接投资和财政税收等手段。国家的直接投资虽然目前在社会总投资中的份额较小,但都是投在重大项目上,对改善地区的投资环境起着重大作用。而国家的财政、税收政策,则是从收支上来制约区域的投资行为。其中转移支付等手段,可以用来平衡地区的资金差距。

4.市场调控机制

市场机制的特点首先是由企业的独立法人地位所决定的。企业生产的产品、采用的技术、选择的生产地点,都由企业法人来决定。企业法人通过衡量不同地区的收益收入,并对投资进行风险分析,最终确定所选区位。他们衡量的这些内容,必须通过市场来检验,亦即通过生产产品的市场价格和需求量的变化来检验其选择是否合理,以及是否要改变这个选择。

3、产业布局的指向类型有哪些?

产业布局指向给出了一个产业区位选择的趋向,地区对产业的吸引,是将产业引到一个具体的地点,有些地区发展生产的条件比较优越,资源集中,环境容量大,供电、供水及交通等基础设施均较好,这样的地区,可能对多种产业的布局来说,都是理想的地点。但是,更多的情况是,一个地区的布局条件具有某些有利方面,也存在一些不利的或限制性因素有些地区,限制性条件可能成为主要的制约因素。

产业布局指向类型:

1.燃料、动力指向

这类部门包括:火电站,铝、镁、铜等有色金属冶炼,电冶合金,稀有金属生产,合成橡胶以及石油化工等。另外,重型机械制造、水泥、玻璃、造纸业等在有些情况下也属于燃料、动力指向型产业。在这类部门中,燃料、动力的耗费在生产成本中占有很高的比重,一般在35%~60%。能源的供应量、价格和潜在的保证程度是决定布局的重要因素。

2.原料地指向

这类部门包括:采掘工业部门,原料用量大或可运性小的部门。如原料开采、化纤、人造树脂、塑料、水力发电、钢铁、建材、森林工业、机械制造(部分),以及轻纺工业的制糖、罐头、肉类加工、水产加工和茶业、棉花、毛皮等的粗加工业。原料地指向型产业大多是物耗高的产业部门,一般要考虑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开采的年限,还要考虑运输的能力等。

3.消费地指向

主要包括为当地消费服务的部门,以及产品易腐变质、不耐用、不易储存的部门。如重型机械、大型机械和特种机械的制造,建筑构件制造,面包、糖果、缝纫以及各类副食品生产部门。布局的要点是考虑产品本身的特性、产品就近销售的比重,以及消费地所能够提供的产业间的协作规模。

4.劳动力指向

在这一类部门中,劳动力费用的支出在产品成本构成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超过其他费用项目的支出。如仪器制造、纺织、缝纫、制鞋、制药、塑料制品以及工艺美术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布局,往往考虑地区劳动力的供应情况。5.交通运输枢纽指向

由于交通运输枢纽兼有原、燃料地和消费地指向的优点,因此,对布局条件要求不甚严格的那些部门,其布局指向将移向交通运输枢纽。另外,产品耐运性较强、运费在产品成本中所占比重很高的部门,也属于此列。

6.无固定指向、

主要是那些布局指向不很明显的部门。其特点是各个地区基本上都具备发展条件,原料、燃料与制成品的运费大体相当,布局在任何一个地区,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基本相似的部门。

7.高科技指向

高新技术产业如电子计算机、生物工程、航天工业、机器人工业、新材料、新能源等,要求运用最先进的科技成果、研发能力强、设备先进、劳动力素质高,多布局在科研单位和大学聚集区附近,如日本的筑波、我国的中关村等。

4、地域合理规模的评级标准是什么?

一是企业经济效益是否最好

二是地区产业结构是否最优

三是社会效益是否最大

5、我国新产业的分类有哪些?

第一类是由低内能源、低竞争力企业组成的无政府干预的生产系统

第二类是由低内能源、低竞争力企业组成的、存在相当政府干预的、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地方生产系统

第三类是有高内源力、高竞争力企业组成的、中小企业密切合作的、无政府干预的、创新力较强的地方生产系统

第四类是有高内源力、高竞争力企业组成的、有政府干预的、具有高水平创新能力的地方生产系统

6、什么是区域贸易,其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有何表现?

区域贸易是指一个地区与其他地区进行商品交换的活动。区域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表现在:

(一)可以引进本区域缺乏的生产要素和产品,扩大区域生产和消费领域,提高生产效率。

(二)在开放的环境中,其他区域经济的发展可以成为本区域扩大的市场和新的投资来源,可以在更高层次上促进竞争和企业的发展,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7、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主要内容?

生产要素禀赋理论是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的,人们有时又把该理论称为“赫克歇尔-俄林定理”。

生产要素禀赋理论认为:不同的商品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比例,而不同国家拥有的生产要素相对来说是不同的,因此,各国应生产那些能密集地利用其较充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以换取那些需要密集地使用其稀缺的生产要素的进口商品。

要素禀赋论认为,产生比较成本差异的两个前提条件是:两个国家的要素禀赋不一样,不同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要素配置不一样。

生产要素禀赋理论为大多数西方经济学家所接受,较长时期以来一直是国际贸易理论的主流学说。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要素禀赋理论的两点不足逐渐暴露出来:一是它的一些假定与国际贸易的现实不符;二是它基本上采用的是静态分析方法。要克服这两点不足,就需要在研究上有所突破。

8、美国是如何打破地区封锁,建立全国统一市场?

美国在南北战争以后,各州之间的经济联系逐步加深,贸易利益冲突也不断加剧,各州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纷纷筑起各种形式的贸易堡垒。比如一些州警察以检查食品质量为由,止其他州农产品进入本州,以维护本州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州政府利用职权对本州企业予以各种照顾,而对其他州在本地的企业则在发放执照、征税及其他各种管理上予以刁难。在20世纪20—30年代汽车运输大发展的时期,许多州制定通过本州公路的卡车载重和尺寸标准,筑起运输壁垒,阻塞了原本通畅的公路交通,大大增加了汽车运输的成本等等。特别是美国各州拥有相对独立的立法和司法权力,上述种种行为都以州立法机关颁布法令的形式出现,具有法律依据。比如纽约州为了保护本州牛奶生产商的生产和销售,曾颁布《牛奶控法》,以限制其他州的竞争。①各州之间的贸易壁垒严重限制了美国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为此,美国采取了一系列的对策,其中富有成效的措施主要有:第一,州际协调。即在发生矛盾或需要合作的各州之间首先进行自我协调,这种协调通常是通过签订具有约束性的双边和多边协定或行政协议来实现的。各州所签契约受美国法律保护,具有法律效力,相应各州之间可以据此形成一种正式的和稳定的州际合作。契约的内容涉及州际商品贸易的互惠条款,一些大型州际项目的建设与管理(如跨州大桥、隧道、水利工程等等),以及具有超越本州利益的项目建设。①另一方面,建立各种形式的州际合作组织与机构,频繁地活动于各州之间,建立彼此间的联系,增加信任,对于未雨绸缪、化解矛盾、促进州际合作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二,法制管理。在美国处理州际关系具有宪法保障和司法制约。由于各州力量的不平衡,在实行州际自行协调时难免出现不公正。为建立全国统一市场,限制各种州际贸易障碍和壁垒,美国宪法授予国会在处理州际关系中具有优先权,国会可以超越各州彼此对立和矛盾的法令,制定全国统一法律,规范市场。早在1887年,美国国会就通过了《州际商务法》,此后又通过了众多的相关法律,有效地消除了州际贸易壁垒,保护全国市场规则的统一性。同时,美国最高法院在州际关系中扮演仲裁人的角色,通过具体案例的司法裁定,铲除一个个贸易壁垒,框定州际贸易关系的边界。第三,市场机制。如果说南北战争为美国统一市场提供了政治环境,那么完善的市场机制则保证了美国全国性市场能够真正发挥效用。l9世纪下半期直至20世纪初,随着全国性铁路网的建设,全国统一市场逐步形成。为了利用大规模的市场,全国兴起了一轮企业兼并的高潮,各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经营得到空前发展,诞生了美国第一批大型公司和企业。各大公司、企业的管理者和控制者本着开拓、创新、务实的精神,使企业规模迅速扩张,发明创造层出不穷,技术进步促使生产成本不断降低,市场进一步扩大,并反过来促使工业化的扩张,美国开始由农业社会转入城市社会。②规模经营与完善的市场机制相结合,企业得以最低廉的价格提供最丰富的消费品,使美国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并造就了美国的富强和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这个地位一直保留至今。可见,地区协调、法律保障、市场机制、规模经营是美国建立全国统一市场

9、简答区域经济合作的实质与内涵?

(一)内涵

区域经济合作是经济主体为了谋求经济社会利益,而促使生产要素在区域之间流动和重新组合的过程。区域经济合作实际上是非实物贸易。区域经济合作实际上是要回答两大问题:一是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理论,回答为什么要合作的问题;二是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容,回答合作什么和怎样合作的问题。

(二)实质

合作是指为了完成某共同的任务而实行的联合。区域经济合作是指不同地区的经济主体,依据一定的协议章程或合同,将生产要素在地区之间重新配置、组合,以便获取最大经济效益的活动。在理解这一概念时,应注意把握区域经济合作三要素的理解:

区域合作的三要素:合作主体、合作的对象及合作的效益。

合作的主体:区域经济合作的主体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作为合作的主体,可以是企业事业单位和自然人,也可以是地方政府乃至主权国家及国际经济组织。

区域经济合作的对象是生产要素,包括资金、技术、劳动力、信息等。由于区域经济合作的对象是生产要素,因此,形成了区域经济合作与区域贸易的区别表现在对象上一个是生产要素,一个是物质商品。

区域经济合作的效益:区域经济合作的利益与商品贸易的利益是不同的。区域贸易的利益是交易双方各自短期里经济利益的实现。而区域经济合作的利益包括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两个方面。从短期利益上讲,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主体----微观主体相互取得了经济效益,同时,他们短期效益的取得是在促进长期利益发展的前提下实现的。从长期利益角度上讲,区域经济合作将促进区域的长期稳定持续发展与进步。

区域经济合作的类型

10、简述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容?

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容包括:工业贸易合作、资金合作、劳务合作、科学技术合作。(1)工业贸易合作包括:生产合作、加工贸易合作。(2)资金合作包括:直接投资合作(独资、合资),投资合作(信贷、证券)。(3)劳务合作包括:纯粹的劳务贸易、信息咨询业务、旅游业。(4)学技术合作包括:科技研发合作、技术贸易、技术转让与技术援助。

11、简述城市化动力机制的基本内容。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可以概括为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拉力,及其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共同的作用力。(1)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原始动力。(2)规模化和积聚共同构成城市对企业的拉力。(3)较多的就业机会和城市文明共同构成城市对居民的拉力。

12、从经济支持角度来看,要推动城市化,必须使工业化具备哪些条件?

我们认为从经济支持的角度看,要推进城市化进程,必须使工业化具备如下条件。

条件一: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关系的基本理论及世界城市化历程都告诉我们,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基本动力,只有高度发达的工业化国家才能真正进入成熟的现代城市社会。在工业化水平还较低的发展中国家,推进工业化进程本身就成为推进城市化进程的重要举措。

条件二:产业结构的递次演进。从吸纳劳动力能力的角度看,在工业化过程中,产业结构的演进遵循着轻工业一重工业一第三产业的轨迹。由于轻工业具有以农产品为原材料、投资少、见效快、吸纳劳动力多等特征,大部分国家的工业化过程都起步于轻工业。轻工业的大规模发展使得城市的劳动力供不应求,收入的差异吸引着农业劳动力大量向轻工业转移,从而形成工业化过程中劳动力转移的第一次浪潮。随着轻工业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来自竞争的压力,要求重工业为其提供更加先进的技术装备。同时,轻工业的发展使得人们在满足了衣食需求后,基本需求结构转向家电等重工业产品,重工业的迅速发展就成为历史的必然。重工业的高投资、高效率、高积累特征,决定了重工业化过程是一个国家财富积累的关键阶段。正因为如此,重工业的发展超过轻工业是一个国家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的重要标志。但是,重工业的资金密集型特征及规模化发展的要求,决定了它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并不十分强大。随着重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以及整个制造业技术装备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业吸纳劳动力的空间有下降的态势,只有当拓展出新的制造业生产领域或新的市场时,才会吸纳新的劳动力。整个制造业对劳动力的需求状况就取决于这二者力量的对比。一旦由于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对劳动力需求量的减少,大于新生产领域或新的市场拓展所增加的劳动力需求量,那么工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就会下降,这就是发达国家第二产业劳动力就业比重达到一定水平之后会表现出下降态势的根本原因。条件三:规模化与专业化的充分发展。规模化和专业化是工业化的重要特征,是工业社会经济组织的基本形式,也是提高工业化质量的必然选择。条件四: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其中。综观发达国家工业化的历史,就是一部广大民众以高度的热情追求新生事物(新产业、新产品、新技术、新市场、新生活……)的历史,是人们积累财富的历史。人们操纵着越来越多的财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体味着搏击的乐趣。

13、城市化规律包括哪些内容?

与其他任何社会经济活动一样,城市化过程也有着自己的基本规律。

(一)城市化与经济社会发展过程相互促进,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乎的提高而提高

(二)城市化的阶段性规律

城市化的阶段性规律是指城市化的发展进程要规律性地经过若干阶段,全过程呈现出形运动轨迹。大部分学者认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城市化水平由低到高明显地呈现出如下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1)起步阶段:当区域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前期时,城市化进程缓慢,城市化水平在30%以下。

(2)发展阶段:当区域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以后,随着工业化过程的迅速推进,城市化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城市化水平由30%持续上升到60%左右。

(3)成熟阶段:当区域经济发展到工业化后期以后,城市化水平提高的速度开始减缓,城市人口比重最终大体稳定在70%~80%。

我国目前刚刚进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正面l临着工业化的迅速推进过程,因此也处于城市化的迅速上升阶段。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必然要求城市化水平的相应提高。

(三)大城市超前增长规律

大城市超前增长规律主要表现为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大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要快于中小城市,并产生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带和城市群。

大城市超前增长规律,不但存在于世界城市化过程之中,也存在于各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过程之中,只是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所处的城市化阶段不同,大城市超前增长的强度有所区别。一般而言,在工业化中期阶段,也即城市化的迅速发展阶段,大城市超前增长规律表现得最为明显。

14、区位理论对于区位选择的三个标准是什么?

区位理论对于区位选择的三个标准是成本最大的选择、市场份额最大的选择和获得聚集效益的选择。

15、地域合理规模的构成包括哪两个方面?

一是企业的合理规模

(1)单项设备的经济合理规模

(2)联合企业的合理规模

二是地域合理规模

(1)资源要素

(2)基础设施要素

(3)管理要素

16、区位要素对区域选择的标准是什么?(同第14题)

成本最大的选择、市场份额最大的选择和获得聚集效益的选择。

17、产业布局指向的新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

产业区位选择是从微观的角度考虑布局问题,是从一个行业的角度来考虑布局问题。产业布局指向的变化与企业区位选择的变化是相互关联的。

(1)企业的规模技术特征。企业规模之所以对产业布局的指向性产生影响,是因为不同规模的企业一般来说采用的生产技术、组织管理都改变了企业布局的指向性。

(2)企业所有权状况。企业的所有权状况也会影响企业布局的指向性。企业为了达到扩大生产、增加盈利的目的,会充分发挥其所有权优势,并不断寻求发挥这种优势的外部环境条件,迫使企业指向具有这些条件的地方。

(3)科学技术发展。科技因素决定了企业的技术特性和规模特性,同时,科学技术进步,使这些特性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由于科技因素在产品形成中的作用日益明显,企业的布局指向也就随着科技的进步而不断改变。(4)市场竞争的变化。市场竞争对企业布局的影响很复杂。在产品无差异的情况下,竞争将使布局在空间上趋向分散;在产品有差异的情况下,竞争将使布局在空间上趋向集中,以便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和市场条件。

传统的产业布局主要是对物质产品生产的布局,而现代的产业布局则增加了对知识产品生产的布局,因此其布局指向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无指向性产业增多和聚集型布局指向的出现。

所谓无指向性产业即产业布局的指向不明显。许多地区都具备该产业的发展条件,并且原料和成品的运输费用也大致相等,或者是使用大量的半制成品为原材料,其市场遍布各地。由于距离因素对区位选择的影响减弱,新材料和新能源广泛使用,许多高新技术产业的原料是广布原料,产品是在全世界销售,劳动力也是可以流动的,因此,传统的指向性减弱。例如,网络业和电子商业等在内的信息技术革命将决定全球未来的发展方向,整个世界被网络连接为一个整体,信息高速公路使世界的距离缩短,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商业世中的网络经营不需要店面,不需要售货人员,24小时全天候营业,改变了传统的商店必须设置在人口密集的商业区的做法,网上商

店面对的是全世界的网络用户,电子商务中的虚拟市场更是改变了传统的布局观,虚拟市场是一个边界模糊的虚拟空间,既可以重叠在地理实体空间之上,也可以完全游离于地理空间之外,是一个非常广阔的空间。所以,距离、劳动力等因素对布局的影响在改变,无指向性的产业增多。

18、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的特点。

与新产业区相关联的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布局,也是新产业区建设的具体化。

(一)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的特点

根据高新技术产业的特征,其布局特点为①:

(1)要求靠近市场。在技术Et新月异、企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只有靠近市场,靠近用户,才能及时发现需要,开发新产品,加快产品更新换代,并做好售后服务工作。

(2)要求靠近科研机构和大学。可就近聘请到高级科技人才,最快获得最新的科技成果,可与科研机构和大学共享先进设备和实验设施,这样能保证强大的产品研发能力,保证技术人才的提供。

(3)要求有高级的企业管理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力。因为高新技术产业竞争激烈,只有高级的企业管理人才才能正确领导企业;同时高新技术产业的生产设备先进,只有高素质、受过训练的的劳动力才能胜任。

(4)要求优良的基础设施。水、电、气、通讯设施齐全,靠近国际机场或海港,靠近高速公路,离中心城市的距离不能太远,方便职工上下班。

(5)要求具有完备的辅助工业和发达的第三产业支撑。要能保证高新技术产业所需要的设备、材料等上游产业和服务部门,综合配套能力强。因此,一般高新技术产业都设在较发达地区。(6)要求有优良的投资软环境。即优惠的地方政策、优良的法律、财务、专利、工商及进出口服务。

(7)要求能靠近投资机构。由于高新技术产业属于资金和技术密集性产业,高产出、高风险,需要充足的风险投资。因此,不仅要能提供资金,还要能帮助企业进行管理,传授经营管理经验。

(8)要求该地区具有创业精神的城市气氛。如旅游城市就不适合布局高新技术产业,因为那里的城市气氛过于轻松散漫,不适合高度紧张、竞争激烈的高科技创业精神。

(9)要求聚集性。高新技术有聚集效应,不同的高新技术企业在一起,可以在共享和竞争中相互利用和促进,因此,高新技术产业多布局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0)要求良好的周边环境和生活质量。由于高新技术产业的从业人员素质高、收入高,因此,要求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子女上学方便、交通便利、住房条件优越、水质良好、气候适宜等

三、论述题

1、中国建立全国统一市场、优化地区贸易格局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第一,完善行政制度,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转变政府职能是消除地方政府贸易壁垒的重要途径。如果说法律法规是规定地方政府行为合理化边界的话,那么规范政府职能则是釜抽薪,能够从根本上淡化甚至消除政府设置贸易壁垒的行为动因。当前,各地区经济总量及财政收入的增长是衡量地方政府政绩的主要指标,导致地方政府工作以扩张总量为核心,在市场机制不健全及已经形成“大而全”、“小而全”结构的情况下,通过直接投入,追求地方经济增长必然导致地方政府设置壁垒。转变地方政府职能,就是要减少地方政府直接干预经济、投资建设经济项目、特别是竞争性项目的行为,赋予地方政府为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基本条件的职能,其中包括提供教育、基本的医疗卫生条件、洁净的饮用水、维护公共秩序、建设地方性基础设施等等,这些职能能够直接使地方居民和企业受益,并且能够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部投资,从而间接达到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之目的。

第二,制定“中国地方政府行为法”及“区际关系法”,严格限定地方政府的行为边界及区际交往必须遵循的原则和规范,同时加强司法,严格执行,使地区政府在处理区际关系时有法可依,不至于出格。

第三,加快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培育全国统一市场。这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共同要求。要优化全国的贸易格局,不仅要建立与完善全国统一的商品市场,还需要完善各种生产要素市场,包括劳动力市场、资金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等等。要素市场的完善涉及一系列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包括户籍制度、劳工制度、金融制度、财政制度等等。只有实现这一系列制度的创新,才能够大大活跃要素在区际之间的流动,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在全国范围内的合理配置,促进地区生产专业化和规模化发展,从而形成合理的区际分工格局。

第四,培育一批真正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在市场经济国家,工业化与规模经营犹如双胞胎,同时降生,同时成长。缺乏规模经营,就不可能形成有竞争力的企业。缺乏富有效益和活力的企业,工业化将成为空谈。但是在当前的中国,大规模的工业化与弱小的企业并存。从微观主体看,中国的企业普遍缺乏规模,缺乏效益,缺乏国际竞争力。由于企业众多,中国工业总规模巨大,它们创造的财富总量巨大,l997年中国工业增加值排在美国、日本、德国之后,居世界第4位。但是,由于企业弱小,中国不能成为强国,在富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主要企业集团

中,中国的地位甚微。大而不强是中国工业化的最大问题,好比一棵大树足以成栋梁,而数百棵总重量与之相当的小老树却难以当此重任。中国经济呼唤大型企业,中国区际贸易更加需要大型企业,只有大型企业才能够使用更加专业化和高效的机器设备,才能以低廉的价格、新型的商品大力开拓市场范围,最终促进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只有大型企业才可能跨区域实现资源的优化组合,促进全国范围内资源的高效利用。

中国大型企业的培育和发展是个极其复杂的课题。目前所走的路大多是扶持现有大中型国有企业,对国有企业改革实行种种优惠,这种选择是符合国情的。同时,我们还认为,大型企业应该在竞争中产生,应该面向所有的企业去选择和培育。一个重要的问题是鼓励私人经济的发展,给它们以国有企业同等的待遇,鼓励它们竞争与发展。中国民间能人志士甚多,百舸争流,终有胜者。鼓励数亿人去努力,去奋斗,给予他们发展的机会与条件,必然会有一大批企业家脱颖而出,有一大批真正具有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发展壮大,它们将为中国赢得富强的明天。

2、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哪些重要作用?

①具有现代市场经济的内生优势

②具有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的巨大潜力

③具有开拓国内国际市场的扩张力

④具有成为大流通枢纽的有利条件

⑤是精神产品的生产流通中心

《区域经济学》平时作业(三)答案

(第九章~第十二章)

一、名词解释

1、城镇体系

答:是指在一个区域内经济社会联系密切的,具有不同智能、不同规模、不同等级的城镇群体。

2、双中心性城镇体系

答:在一些地区的城镇体系中,最大的城市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经济社会地位上都与第二位城市不相上下,这样的城镇体系被称之为双中心型城镇体系。

3、基础设施

答:是指用于保证区域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包括经济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

4、经济区划

答:是在认识客观存在的经济区的基础上,根据特定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对全国区域进行分区划片,阐明各经济区经济发展的条件、特点和问题,指出它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发展方向,最终为中央政府对区域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地方政府制定区域发展规划、企业进行区域分析活动提供科学依据。

5、基础产业

答:是指工业中上游产品的生产,包括采掘业和原材料工业,属第二产业。

6、能源生产弹性系数

答:是指能源生产的年增长率与GDP的年增长率的比值。

7、电网

答:电网是指由多个电站共同发电、送电、变电、配电和用电组成的网络。

8、区域空间结构

答:是指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中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相互关系。

9、核心区

答:核心区是指在全国经济或者区域经济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经济增长快、发展质量高的地区,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经济发展的主要地区,通常其人均GDP要大大高于全国人均水平。

10、外围区

答:是指经济发展相对较缓慢、发展水平比较低的地区,处于经济技术低梯度上,接受核心区的经济技术辐射而得到发展。

11、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答:是对区域经济总体发展的设想、思路和谋划。

12、区域经济规划

答:区域经济规划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指导下的区域和产业发展的详细安排。

二、简答题

1、简述城镇体系的特征。

答:城镇体系是指在一个区域内经济社会联系密切的,具有不同职能、不同规模、不同等级的城镇群体。域城镇群相比,城镇体系具有如下特征:

(1)关联性。城镇体系的关联性是指体系内部各城镇之间有着合理的分工和密切的经济社会联系,关联性是城镇体系最重要的特征,是城镇体系域城镇群的最大差别。

(2)整体性。城镇体系的建立,使得各个城镇之间有发达的交通通讯网络连接,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3)层次性。城镇体系的层次性包括行政级别层次和规模层次两个方面,行政级别层次是指在一个区域内的城镇体系中,个城市的行政级别不同,最高级别的城市只用一个,第二、第三、第四层次的城镇可能有很多个,低一级的城市要服从于高以及城市的行政领导。规模层次是指每一个城镇体系都是由多个不同规模的城镇组成,从大到小依次为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和建制镇。

2、区域经济规划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答:城市发展规划;工业区域规划;资源开发规划;风景旅游区域规划;农业区开发规划;综合型区域规划。

3、区域规划的性质与特点是什么?

答:区域规划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指导下的区域和产业发展的详细安排。它包括区域发展、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城镇体系等多方面的内容。其特点包括:

(1)区域规划具有基础性的特点;

(2)区域规划具有区域性的特点;

(3)区域规划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4、区域经济基础设施由那些内容组成?

答::(1)区域交通系统(2)公用事业系统(3)公共工程

5、区域基础设施发展的基本特征

答::(1)基础设施的建设工程规模巨大,需耗费巨额投资;

(2)基础设施的生产需要能够反映时代技术特点;

(3)基础设施经营的经济效益较低;

(4)为了保证社会正常运行,必须保证满足社会对基础设施最低水平的消费需求。

6、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形式有哪些?

答:处于待开发阶段的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处于成长阶段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处于成熟或发达阶段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7、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的空间格局及未来走势?

答::(1)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的地带差异仍然比较明显,沿海地区铁路的线路长度、路网密度及货流密度都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水运在东部地区占有重要地位。

(2)中西部地区是我国未来十年交通运输发展的重点区域,世纪之交,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正在由沿海地区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中西部地区的大规模开发必然要求交通运输先行。

(3)我国中西部地区地域辽阔,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宜一味追求线路长度和路网密度,而应该与中西部地区的城市体系建设相结合,强化经济增长极的枢纽作用,建设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交通运输网络。

全国性公路网和铁路网建设的不断进行,将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即将到来的大规模开发与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8、简述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及其特征。

答: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对区域经济总体发展的设想、思路和谋划。它根据不同的区生产要素条件的分布情况和盖度区在国家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地区未来发展的目标、方向和总体思路进行谋划,以达到指导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地区经济腾飞的作用。其特征表现在:

(1)区域性。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在宏观发展战略的指导下,谋划区域发展的总体构想,因此,它不同于国家的发展战略,而必须根据区域的具体情况制定,带有强烈的区域性特征。

(2)预见性。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预见性包括狭义的预见性和广义的预见性,狭义的预见性是指制定远景目标时对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水平等指标的预测。广义的预见性是指对未来产业结构变动的基本趋势及区域政策变动方向的预见。

(3)综合性。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涉及区域内的城镇、乡村、产业、部门、资源、环境,以及社会发展、政府行为等,具有极强的复杂性和综合性。

(4)可操作性。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可操作性,主要表现在目标的可实现和采取策略的可应用性。

9、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模式有哪些?

答:(1)初级产品出口战略(2)进口替代战略(3)出口替代战略(4)工业赶超战略(5)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战略

10、区域规划的原则有哪些?

答:(1)发挥优势原则(2)兼顾全局原则(3)效益原则

11、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建议的特征包括几个?

答:(1)有限性(2)系统性(3)阶段性

12、重点产业选择的条件是什么?

答:(1)应当具有很高的区位商;(2)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3)要有比较大的产业关联度;(4)要有较高的产业规模经济

13、如何选择区域主导产业?

答:第一、根据地区的自然资源情况进行选择;

第二、根据地区的市场情况进行选择;

第三、通过产业扩张来进行选择。

三、论述题

1、如何评价中国的城市发展方针?

答:我国现行的城市化发展方针是在1989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明确规定的,该法第四条指出:“国家实行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促进生产力和人口的合理格局”。该方针具有以下四个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第一,方针只涉及城市规模,未涉及城市质量,不利于促进城市发展质量的提高;

第二,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有其科学的内涵,但是在执行中经常被理解成“严格控制大城市”以及“控制中等城市发展成为大城市”,使得一些具有良好发展条件的大城市也因带有紧箍咒而受到限制,特别是许多很有发展前景的中等城市在向大城市迈进的过程中困难重重;

第三,对建制镇这一在数量上最为庞大的环节缺乏规范。

第四,“促进生产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不宜作为城市化的目标,不具诗人的主观行为,而城市化是一个客观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其次,生产力和人口的城乡布局知识空间布局的一个方面,即便城乡布局合理了,也不一定意味着生产力和人口的整体空间布局就合理了。

《区域经济学》平时作业(四)答案

1、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指在区域开放的前提下,各地区实现相互促进、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的状态和过程。

2、产业政策:是以区域经济各产业为对象,通过对各产业的保护、扶植、调整和完善,直接或间接参与产业或企业的生产经济活动的总称。

3、地区形象塑造:是对地区形象的科学的总结和设计,是将已经存在的地区特征归纳、总结出来,并设计出一个鲜明的表达方式,便于区内、区外公众对该区域的认识和了解。

4、区域经济政策:区域经济政策是指政府针对区域问题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的总和,它的着重点是区域经济发展,它的必要性是纠正市场机制在资源的空间配置方面的不足,它的目标是实现资源在空间上的优化配置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5、投资:投资是指经济主体为了获取经济利益而把资本投向国内或国外某项经济社会领域的行为。

6、投资环境:是指存在于受资区域内,能够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及其结果的一切企业外部因素的总称。

7、地区形象:是同众多该地区的综合评价和总体印象。

二、简答题

1、区域经济政策的内涵与类型。

区域经济政策是指政府针对区域问题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的总和,它的着重点是区域经济发展,它的必要性是纠正市场机制在资源的空间配置方面的不足,它的目标是实现资源在空间上的优化配置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区域经济政策包括超国家层次的区域经济政策和国家层次的区域经济政策两种基本形式。

2、区域经济政策的目标是什么?

稳定发展经济;高效配置资源;公平分配收入。

3、区域经济政策的手段有哪些?

财政金融和税收手段;基础设施投资手段;政府行政手段;区域开发手段;

4、区域经济政策的作用有哪些?

(1)调节资源配置:①调节区域资源结合的形式;②调节区域资源配置的数量;

(2)加快区域经济的要素流动:①劳动力的区际流动;②资本的区际流动;③技术的区际流动;

(3)调整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

(4)促进国际区域经济合作;

(5)加快区域社会发展,振兴文化、教育和科技。

5、区域经济政策的类型有哪几种。

区域财政金融政策;区域产业与投资政策;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区域创新政策。

6、区域财政政策的目标是什么?

区域经济发展的效率目标;区际公平目标;区域发展的稳定性目标。

7、区域产业政策的内容有哪几个方面?

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布局政策。

8、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的形式。

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区域合作政策

9、区域投资环境研究的内容有哪些?

经济环境、政治法律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

10、地区形象塑造的内涵。

(1)地区形象塑造是地区经济发展环境的客观反映

(2)地区形象塑造是地区形象的扩大和延伸

(3)地区形象塑造是区内与区外关系的集中反映

(4)地区形象塑造是人与自然关系的集中反映

11、地区形象塑造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区域定位、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与环境设计、地区意识的确立、区域信息标志的建立。

12、区域经济学发展的主要趋势。

区域经济学的综合性将进一步加强;区域经济学将进一步分化。

13、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职能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制定区域经济增长目标;开发自然资源;完善经济运行机制;调节各种经济活动;做好扶贫工作。

14、地区形象的特点是什么?

地域性;继承性;动态性。

15、塑造地区形象的作用有哪些?

(1)地区形象塑造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

(2)地区形象塑造是地区投资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3)地区形象塑造有利于促进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16、制定区域经济政策的必要性?

实现宏观经济在空间层面上的均衡发展,在依靠市场作用的基础上,还需辅之以强有力的政府干预,即由政府制定各种区域政策,借助行政、经济杠杆调控区域经济运行,主要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

1、市场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与运行方面存在功能失灵

市场机制主要以价格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体现商品和劳务的成本或效用,在二者存在显著差异的地方,可能会导致资源的配置失误。

2、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不平等性

要素分布不平等和现代经济活动的某些内在特点,使得区域均衡发展必须不断地进行资源的空间再配置。然而,在正常的市场调解下,这一过程可能进行得过于缓慢。原因在于,市场是通过调节产业经济活动来特点区域经济的,因而这一过程取决于产业经济的特点,而现代产业经济的四个基本特征都可能会加剧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一是农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降低,春劳动力向城镇迁移;二是制造业由于技术进步的作用对原材料的依赖度渐渐低于对市场的依赖度;三是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服务业的比重上升,而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只是人口聚集的城市;四是自由竞争的市场条件不复存在,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如仅靠市场调节的缓慢作用来引导和调节资源在产业间和区域间的再配置,只能在产业兴衰的“事后”才能见效,这无疑会在客观上造成繁荣与衰退并存的区域不平等。

3、不平等的区域竞争使区域差异扩大不可避免

市场对区域经济的调节作用,主要是通过竞争机制来解决区域资源配置的效率问题,但是,在这种市场力量的作用下,也会产生一种区域累积因果效应,从而加剧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因为一旦某些地区由于初始的优势而比别的地区超前发展,那么由于既得优势和聚集经济,这些地区因市场的作用而持续、累积地加速增长。长此以往,即使是平等的产业竞争,也会表现为不平等的区域竞争。因此,市场无力集中支配资源,实现资源的区域合理配置。

区域经济学(知识要点)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指导 1、区域:“区域”是由地质构造、气候条件、历史基础和现实条件等因素共同形成的地球上的一个特定范围,包含着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差异性,特别是自然赋存的不均匀。 2、空间:经济活动中的“空间”,是经济变量、经济现象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的存在形式和客观实体,它以分布的位置、形态、规模和相互作用为特征,不仅是事物的“容器”,而且是区域发展状态的“指示器”。 3、区域经济:指在人类经济资源总量稀缺、赋存不均和不能或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前提下,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特定的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复合体。简而言之,“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 4、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应用性经济科学。 5、区域经济的本质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1)“区域经济”的定义:指在人类经济资源总量稀缺、赋存不均和不能或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前提下,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特定的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复合体。简而言之,“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 2)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①经济资源分布的差异性;②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性;③经济利益的相对独立性;④经济系统的一定完整性。 6、区域经济学的科学定义及其基本内涵:、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应用性经济科学。它的基本内涵是:第一,它的研究对象是区域经济发展;第二,它的研究重点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第三,它的研究要以国家宏观调控和总体战略为指导;第四,它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 7、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区域经济理论(联系实际) 1)“部分先富”论提出: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和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部分先富”的战略思考:①改革必须首先打破平均主义;②允许和鼓励“部分先富”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和带动作用;③中国的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2)“共同富裕”论伟大构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其内涵:①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光辉旗帜,社会主义应当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②共同富裕不是也不可能是同步富裕、同等富裕,部分先富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③提倡先富起来的地区和个人,支持、帮助贫困地区及其慢富群体。 3)“两个大局”论:改革开放之初,内地支持和帮助沿海加快发展;到一定

2014.07《区域经济学》试题A

《区域经济学》试题A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 A 提高资源利用效益 B 提高人力资本的能力 C 提高经济效益 D 提高国民经济发展潜力 2. 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源泉。 A 资本 B人力资本 C 技术进步 D 社会制度 3. 纳克斯认为打破低水平循环的增长的根本是。 A 增加供给 B 创造需求 C 扩大投资 D 保证经济均衡增长 4. 后工业化社会阶段,的迅速发展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A知识密集型产业 B 智能密集型产业 C技术密集型产业 D 资本密集型产业 5. 在知识经济时代,是企业最基本的要素,是企业竞争的基础。 A 投资软环境 B 智力资源 C 科技进步 D 雄厚财务资源 6. 产业区位选择机制中的主体是。

A目标驱动机制 B 利益驱动机制 C 市场调控机制 D 宏观调控机制 7. 对任何一个大国而言,减少贸易利益冲突的根本途径是。 A 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 B 加强行政控制 C 实现经济发展的均衡增长 D 加强税收调节 8. 熊彼特认为: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应该作为一种崭新的生产要素被引入生产函数。 A 企业家才能 B 技术 C 创新 D 资本 9. 城市化的阶段性规律表现为。 A S形 B V形 C U形 D M形 10. 在城镇体系建设中,城市的基础是。 A 最大的城市 B 大城市 C 中等城市 D 城镇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1. 古典区位理论的创立者是。 A 杜能 B 韦伯 C 胡佛 D 谢菲尔 2. 区域经济制度环境的中心是。 A 产权安排 B 交易成本

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 答案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区域经济学》习题集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1、区域2、经济区域3、区位4、经济区位5、集聚经济 1、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较为完整,具备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2、是人的经济活动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4、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它强调由地理坐标(空间位置)所标识的经济利益差别。 5、若干个企业集中于一个地点,能为各个企业带来成本节约等经济利益。(各种经济活动在地理上相对集中所产生的相对节约) 二、简答题 1.区域的特征 2.区域经济学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3.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4.区域经济学的酝酿、兴起与发展过程 5.自然禀赋的差异性包括哪些因素 1.地域性、开放性、独立性。 2.自然禀赋的差异性,经济活动的极化性,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 3.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4.酝酿于上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凯恩斯主义所倡导的国家干预使一些学者比较系统地提供了区域开发的理论方法。兴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区域经济学研究通过参加区域开发与规划实践比较系统地建立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世纪80年代以

后,区域经济学有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新理论的创建与实践、区域经济发展与协调、运用最新科技手段上。 5.包括自然条件的不同性、资源的稀缺性,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完全流动性。 三、对错题(判断对错,并改错)1.市场力的作用倾向于缩小地区间的差别。() 2.区域经济学是“区域”与“经济”的简单叠加。() 3.从布局层次上看,区位论属于宏观范围,区域经济学则属于微观范围。()4.强调经济活动区位以及空间组织是区域经济研究对象之一。() 5.自然禀赋的差异和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是区域差异的基础。() 1.ד缩小”改为“扩大” 2.ד是”改为“不是” 3.ד宏观”改为“微观”,“微观”改为“宏观” 4.√ 5.√ 四、论述题(要点) 1.目前国内外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哪些 2.有关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观点主要有哪几种 3.论述改革开放后,我国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新进展。 1.(1)研究区域经济演变规律,尤其是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的空间分布及发展变化规律。(2)研究在国家范围内建立多层经济区域体系,在发挥各地区优势的基础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整体经济效益最佳的途径。(3)研究区域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转换升级、区域政策和效应规律。(4)研究区际经济关系发展变动规律,主要包括区际间的均衡与国民经济总效率的关系,区域分工与经济技术协作、区域差异与区际关系的调整等。(5)研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相关学科成果,完成区域经济研究方法和开拓区域经济研究领域。(6)引进国外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加强国内外学术研究的交流。

(完整版)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区域经济学 第一二章 ● 1.基本概念:区域、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学 ●区域: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区域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对其进行界定或定义,需要从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出发。 ?地理学的区域概念:地理学时最早提出区域概念的学科。为了便于考查,地理学把地球空间按照其相互关系进行分类,或者是区分,并用一定的事先设定的法则,将其划分为各种区域,诸如海洋区、陆地区、高原区,平原区、丘陵区等等。由于每一类区域不同的特征以及温度、降雨和生物物种分布等的巨大差异,使每一个区域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更多样化。 ?地理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一个地域单元。 ?政治学的区域概念:政治学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不同的地点,根据人口居民点和社会经济活动的位置及分布状况,划分系统的地方单元。政治学中的区域不但表示地理区域的概念,而且还包含地方公民间的文化联结、惯例认同、心理归属、民族历史、社会经济关系等意义。?政治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行政管理的一个地方单元。 ?社会、文化区域:根据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在人口、民族、宗教、语言、政治等因素交互影响下而产生的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 ——文化景观特定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如华人文化圈、东方文化圈、穆斯林文化圈等; ?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概念就是区域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是在地理学和政治学关于区域概念的基础上,考虑某个地域空间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公共设施和行政管理的特点,是居民高度认同、地域完整、功能明确、内聚力强大的地域单元。 ?它一般以两种形式存在:同质区域和极化区域。 ?区域的特征:内在整体性、空间界线的客观性与模糊性 ?区域经济:区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如果我们把全国的国民经济看做是一个整体,那么区域经济就是整体的一部分,是国民经济整体不断分解的结果。 ?区域经济的特点包括: ?区域性——区域经济最根本的特点 ?非均衡性 ?阶段性和连续性 ?开放性 ?思考:区域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差异? ?区域经济学: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它要回答:一个区域是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各个区域之间是怎样相互联系的;各个地区以及主要城市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应该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承担什么样的功能; ?区域经济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需要熟悉其它相关的经济学知识,是一门应

区域经济学的课后答案

区域经济学的课后答案 1.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2.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作用是如何体现的? 3.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 4.举例说明类型区和系统区的相同点和相异点 5.古典区位理论包括哪些内容? 6.古典区位理论向现代区位现论发展的转折点是什么? 7.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由几个部分组成的? 8.当代区域经济学有哪些主要流派? 9.目前中国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10.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什么? 11.自然资源的价值表现在哪些方面? 12.如何评价人力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13.区域经济的制度环境由哪些要素构成? 14.如何实现区域经济的交易成本最小化? 15.中国区域资源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16.实现中国区域资源环境合理利用的政策措施有哪些?17. 区域经济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的关系是什么? 18.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有哪些? 19.区域经济增长都有哪些模式? 20.增长极模式的基本理论如何表述? 21.发展轴模式的基本理论如何表述? 22.网络模式的基本理论如何表述? 23.区域经济空间转移模式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24. 区域经济产生衰退有几种原因? 25.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经验有哪些? 26.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内涵的异同。 27.钱纳里是如何论述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 28.如何理解区域三次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为什么? 29.为什么说现代第三产业是工业化高度发展的结果? 30.如何选择地区主导产业? 31.如何构造以地区主导产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框架? 32.如何评价中国改革开放以前有悖于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工业化道路? 33.为什么中国存在产业结构雷同的顽症? 34.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特征是什么?为什么? 35.21世纪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36.产业布局区位选择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37.影响区位选择的主要机制 是什么? 38.产业布局指向的指向的概念 如何表述? 39.产业布局指向都有哪些类 型? 40.什么是产业布局指向的新 变化? 41.产业布局地域合理规模与 产业聚集的关系是什么? 42.新产业的基本概念是如何 表述的? 43.我国高新产业布局有哪些 特点? 44.绝对成本学说决定的区域贸 易是如何实现的? 45.为什么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 区进行贸易对双方都有好外? 贸易条件是什么?如何实现区 域贸易利益? 46.俄林是如何用双坐标说明区 域要素禀赋与区域贸易格局 的? 47.中国作为大国,如何发挥动 态贸易利益? 48.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 的贸易条件是如何变化的?21 世纪中国如何不断改善国际贸 易条件? 49.以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为 例,说明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在 中国的运用。 50.美国是如何打破地区封锁, 建立全国统一市场的? 51.中国地区贸易格局最大的问 题是什么?如何解决? 52.区域经济合作如何作用于区 域经济发展? 53.如何认识新要素学说?在区 域经济发展中如何培育新要 素? 54.工贸合作对于珠江三角洲地 区经济发展的作用是如何体现 的?如何评价这种作用? 55.中国地区间资金合作的主要 障碍是什么? 56.如何正确认识旅游业与劳务 输出的关系? 57.如何通过技术合作加快落后 地区发展? 58.与世界主要国家比较,中国 城市设置的特点与问题是什么? 59.论述城市化的概念与内涵。 59.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是什么? 59.论述中国城市化的轨迹与特 征。 59.论述城乡结构转换对经济发 展的影响,并对其进行定量分 析。 59.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是如 何揭示城市形成过程的? 60.廖什对中心地理论的主要贡 献是什么? 61.城镇体系有哪些类型?各有 什么特点? 62.如何评价中国的城市发展方 针? 63.为什么在“严格限制大城市 规模”的方针指导下,中国的大 城市规模却增长很快?如何评 价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政策的 绩效? 65.中国城镇规模体系存在的主 要问题是什么? 66.为什么说“增加城市个数是 调整城市规模结构的主要任 务”? 67.为什么需要降低中国的设市 标准? 68.简述基础设施的概念与特 征。 69.简述基础设施投资与区域经 济发展的关系。 70.对中外基础设施的规模、结 构进行比较分析。 71.计算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能 源弹性系数,并解释其曲线。 72.论述三峡建设对中国能源现 代化的意义 73.论述中国交通运输结构的特 点及发展趋势。 74.如何确定区域发展重心? 75.中国区域重心的演变轨迹是 什么?请做出合理的解释。 76.核心区与外围区划分的理论 依据是什么? 77.阐述并解释中国核心区与外 围区变化的基本格局 78.如何理解经济区划的功能和 作用? 79.请分析并评价中国现阶段经 济区划的方案。 80.为什么要制订区域经济发展 战略? 81.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含 义是什么? 82.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预见性 表见在什么地方? 83.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各类模 式分别适用于什么样的地区? 84.我国目前实施的是哪类区域 经济发展战略? 85.区域定位在区域发展战略的 制定中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86.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目标体 系包括哪几个主要类型? 87.区域产业结构与重点产业是 什么关系? 88.区域经济规划的基本内容有 哪些? 89.制定区域经济政策的理论基 础由哪几个方面构成? 90.如何理解“超国家层面的区 域经济政策”? 91.区域经济政策的作用表现在 哪些方面? 92.各类区域经济政策之间有哪 些联系? 93.简述区域经济政策中的区域 产业的投资政策。 94.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哪些质 的规定性? 95.区域创新政策作用在区域经 济发展的哪些方面? 96.如何估量地方政府对区域经 济发展的作用? 97.你对目前关于区域经济政策 理论的争论有什么看法? 98.什么是地区投资环境?它由 哪些要素组成? 100.地区经济环境包含哪些内 容?、 101.地区的文化、政治和法律环 境对区域经济发展起什么作 用? 102.区域投资环境评价有哪些 方法? 103.什么是地区形象?为什么 要塑造地区形象? 104.塑造地区形象要遵守哪些 形象? 105.区域信息标志的建立有什 么作用? 106.为什么说世界经济一体化 为区域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最 好的历史机遇? 107.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历 史使命是什么?为什么? 108.区域经济学发展与分化的 趋势是什么? 109.举例说明区域经济理论对 产业选择的作用。 110.请列举出区域经济学未来 主要的发展方向。 答案 1.区域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是什 么? 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 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它 要回答一个区域是如何实现经 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各个地区 以及主要城市在全国劳动地域 分工中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应该 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承担什么样 的功能;应该与其他地区建立什 么样的技术经济联系,如何建立 这样的联系。这是区域经济学必 须回答的问题,是研究任何区域 经济发展起码要解决的问题,也 是别的学科不能替代的研究领 域。 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 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区域 经济学是以特定的空间为研究 对象的,而所有的经济现象都会 在这一空间发挥作用,区域经济 学必须研究在各种经济现象的 交互作用下,区域经济作为一个 相对独立整体的一般发展规律。 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学需要熟悉 其他相关的经济学知识,研究它 们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 作用方式和作用特征。同时,区 域经济学是以一定的地理空间 为研究对象的,因此,研究区域 经济学必须要熟悉地理学。实际 上,区域经济学是地理学与经济 学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研究各种 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 化规律的科学。区域经济学是一 门应用性很强的边缘科学。 2.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区 域经济学的特殊作用是如何体 现的? 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深入 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区域经济 学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在中国跨世纪的发展中,中国区 域经济学担负着特殊的历史使 命。 第一,是中国在新世纪发展中面 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伴随 着进入2l世纪的钟声,人类社 会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发达 国家及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模拟测试试题()开卷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开卷

————————————————————————————————作者:————————————————————————————————日期: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模拟试题(1)开卷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0道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1.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创立的区位理论,并借出了经济地理学的一些概念。 2.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起者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区内经济活动和区外经济联系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3._欧洲联盟___、_____北美自由贸易区___和APEC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的代表。 4.总部经济实际上指的是作为经济区域中心的城市,是企业在空间上实现分离的经济产物。 5.在结构变化导向的选择和结构调整上,应特别注意综合平衡_和__内外兼顾___ 。 6.各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根据各地域的______实际状况_____,并要以___从地球系统___的观点去制定具体方案。 7.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必须采取“___超特区__”模式,给予比当年的__经济特区___更具优惠的政策。 8.制度创新是一个严谨的过程,包括制度的替代、转换与交易过程;制度创新是通过复杂规则、标准和实施的边际调整来实现的。 9.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首创者为美国哈佛大学的弗农等,认为各工业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创新、发展、成熟、衰老。 10.各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根据各地域的______实际状况_____,并要以___从地球系统___的观点去制定具体方案。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道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区域结构:区域结构由中心城市、中心城镇、广大乡村以及各种网络所组成,正因为这种核心、节点、网络的有机组成,区域内经济活动能够把其影响波及区域的任何部分,并产生乘数效应,带动整个区域经济活动的进一步高涨。 2.类型经济区:为了认识各区域的经济分布现状和经济结构特征,研究经济现象分布区域分异规律,根据区内的同一性和区际差异性的基本原则,确定不同的区域划分指标3.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是一个随着经济发展而变化的漫长过程,这种变化表现出有序的阶段性。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就是向增长速度、效益更高一级的产业结构推进。在改造二重结构,促进产为结构的高级化的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理论。(新书159页)4.成本决定论:区位论中的古典区位论也叫成本决定论。它研究的是各种区位因素对产业配置的吸引作用。区位因素指的是在特定区域或在某几个同类地点进行一种经济活动比在其他区域进行同类活动获得更大利益的因素。 5.总部经济:总部经济是指通过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吸引跨国公司和外埠大型企业集团总部入驻,企业总部在中心城市集群布局,生产加工基地则安排在营运成本较低的周边地区或外地,从而形成合理的价值链分工。核心内容:企业总部的集群分布和合理的价值链分工。 三、判断正误题(本大题共10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区域经济的研究范围不再是一个国家内的区域经济,其重点是城市区域经济。(×)2.诺斯的区域经济观点强调经济活动的内容以及空间组织。(√)

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区域经济学 第一二章 1.基本概念:区域、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学 区域: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区域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对其进行界定或定义,需要从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出发。 地理学的区域概念:地理学时最早提出区域概念的学科。为了便于考查,地理学把地球空间按照其相互关系进行分类,或者是区分,并用一定的事先设定的法则,将其划分为各种区域,诸如海洋区、陆地区、高原区,平原区、丘陵区等等。由于每一类区域不同的特征以及温度、降雨和生物物种分布等的巨大差异,使每一个区域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更多样化。 地理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一个地域单元。 政治学的区域概念:政治学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不同的地点,根据人口居民点和社会经济活动的位置及分布状况,划分系统的地方单元。政治学中的区域不但表示地理区域的概念,而且还包含地方公民间的文化联结、惯例认同、心理归属、民族历史、社会经济关系等意义。 政治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行政管理的一个地方单元。 社会、文化区域:根据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在人口、民族、宗教、语言、

政治等因素交互影响下而产生的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文化景观特定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如华人文化圈、东方文化圈、穆斯林文化圈等; 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概念就是区域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是在地理学和政治学关于区域概念的基础上,考虑某个地域空间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公共设施和行政管理的特点,是居民高度认同、地域完整、功能明确、内聚力强大的地域单元。 它一般以两种形式存在:同质区域和极化区域。 区域的特征:内在整体性、空间界线的客观性与模糊性 区域经济:区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如果我们把全国的国民经济看做是一个整体,那么区域经济就是整体的一部分,是国民经济整体不断分解的结果。 区域经济的特点包括: 区域性——区域经济最根本的特点 非均衡性 阶段性和连续性 开放性

区域经济学试题答案

?《区域经济学》试题一、判定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区域经济学》试题 一、判定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区域经济开发的主体包括政府和企业。() 2.人力资源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3.感应度系数是指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 4.任何地区都应放弃自身优势去发展那些在全国分工体系中具有优势地位的产业。() 5.后向联系产业是为专门化产业提供产后服务或进一步加工的产业。() 一、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 2.√ 3.× 4.× 5.×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来源包括(AB)。 A.经济地理学 B.区位理论 C.均衡增长理论 D.非均衡增长理论 2.埃德加?胡佛构筑区域经济学的三个基石是指(ABC)。 A.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 B.生产要素的不完全可分性 C.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 D. 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可分性 3.区域自然资源利用的类型包括(ABCD)。 A.纯自然资源型 B.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型 C.社会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型 D.资源缺乏型 4.影响交易成本的区域性原因包括(BCD)。 A. 区域自然环境 B.区域垄断及其竞争

C.区域集团形成及其竞争 D.区域间地方政府及其竞争 5.非均衡增长理论提出的“连锁效应”包括(ABD)。 A.前向关联效应 B.后向关联效应 C. 集聚效应 D.旁侧关联效应 6.区域开发的特点包括(ABCD)。 A.开发对象位置的明确性 B.开发范围的明确性 C.开发的时效性 D.开发行动的综合性 7.区域经济发展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发展的要害性阶段是(B)。 A.工业化初期阶段 B.工业化中期阶段 C.工业化后期阶段 D.后工业化社会 8.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动因是(C)。 A.国民生产总值增加 B.海内生产总值增加 C.各产业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的差异 D.各产业技术进步及技术结构特征 9.影响产业区位选择的社会经济因素包括( AB)。 A.人口和劳动力 B.市场 C.自然环境 D.自然资源 10.根据区域经济合作主体的不同,区域经济合作可分为(BCD)。 A.国际经济合作 B.民间合作 C.官方合作 D.官民合作 11.区域间的间接投资合作的形式包括(BD)。 A.股份合资 B.信贷 C.契约合资 D.证券投资 12.工业化促进城市化的经济条件包括(ABCD)。 A.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B.产业结构的递次演进

区域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试题 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从()研究经济现象,正是区域经济学区别于其它经济学学科的根本所在。 A.时间角度B。空间角度C.结构角度D.环境角度 2。区域规划的主体是( ). A.政府B。企业C.个人 D.政府与企业 3。区位选择的标准包括()。 A.成本最低 B.地区形象最佳 C.市场份额最大D。聚集效应 4。影响交易成本的区域性原因包括( )。 A。经济发达程度B.区域垄断及其竞争C。区域集团形成及其竞争D。区域间地方政府及其竞争 5。根据区域经济合作双方提供生产要素水平的不同,区域经济合作可以划分为(). A。水平合作B。国际经济合作C.垂直合作D.一国范围内不同地区间的区际经济合作6.下列关于人力资源的理解准确有( )。 A。人力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B。人力资源又被称为“劳动力资源”或者“劳动资源”C。人力资源包括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四个部分D.人力资源具有非再生性 7。区域间的直接投资合作的形式包括()。 A.信贷B。独资C。证券D.合资 8。下列选项中,被称为二次能源的有( )。 A。固体能源B。液体能源C。气体能源D。电力 9。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选择支柱产业应当遵循的条件包括()。 A.应当有很低的区位商B。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占很大的比重C。要有比较大的产业关联度D。要有较高的产业规模经济 10.制定区域规划的原则包括(). A。统一原则B.发挥优势原则C。兼顾全局原则D。效益原则 11。区域基础设施包括(). A。区域交通系统B.公用事业系统C。文化教育系统D.医疗卫生系统 12。区域经济政策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 A.市场经济在区域发展与运行方面存在功能失灵B.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均等性C.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不均等性D.不平等的区域竞争使区域差异扩大不可避免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 1.区域: 2.配第-克拉克定律:3。垂直区域经济合作:4.投资: 三、判定分析题(先判断对错,再说明理由,每小题5分,共15分) 1.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能力或企业个数,相互采取聚集联合化与专业化方式,形成分工协作,达到效益最优,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的生产聚集被称为非功能聚集.() 理由: 2.网络型城镇体系又被称为金字塔型分布的城镇体系。() 理由: 3.前向关联效应指主导产业在进行产生之后,其产品成为许多产业的原料、燃料或生产设备,或直接进入消费部门而产生的部门关联效应。( )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模拟试题(1)开卷汇编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模拟试题(1)开卷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0道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1.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创立的区位理论,并借出了经济地理学的一些概念。 2.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起者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区内经济活动和区外经济联系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3._欧洲联盟___、_____北美自由贸易区___和APEC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的代表。 4.总部经济实际上指的是作为经济区域中心的城市,是企业在空间上实现分离的经济产物。 5.在结构变化导向的选择和结构调整上,应特别注意综合平衡_和__内外兼顾___ 。 6.各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根据各地域的______实际状况_____,并要以___从地球系统___的观点去制定具体方案。 7.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必须采取“___超特区__”模式,给予比当年的__经济特区___更具优惠的政策。 8.制度创新是一个严谨的过程,包括制度的替代、转换与交易过程;制度创新是通过复杂规则、标准和实施的边际调整来实现的。 9.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首创者为美国哈佛大学的弗农等,认为各工业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创新、发展、成熟、衰老。 10.各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根据各地域的______实际状况_____,并要以___从地球系统___的观点去制定具体方案。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道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区域结构:区域结构由中心城市、中心城镇、广大乡村以及各种网络所组成,正因为这种核心、节点、网络的有机组成,区域内经济活动能够把其影响波及区域的任何部分,并产生乘数效应,带动整个区域经济活动的进一步高涨。 2.类型经济区:为了认识各区域的经济分布现状和经济结构特征,研究经济现象分布区域分异规律,根据区内的同一性和区际差异性的基本原则,确定不同的区域划分指标3.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是一个随着经济发展而变化的漫长过程,这种变化表现出有序的阶段性。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就是向增长速度、效益更高一级的产业结构推进。在改造二重结构,促进产为结构的高级化的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理论。(新书159页)4.成本决定论:区位论中的古典区位论也叫成本决定论。它研究的是各种区位因素对产业配置的吸引作用。区位因素指的是在特定区域或在某几个同类地点进行一种经济活动比在其他区域进行同类活动获得更大利益的因素。 5.总部经济:总部经济是指通过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吸引跨国公司和外埠大型企业集团总部入驻,企业总部在中心城市集群布局,生产加工基地则安排在营运成本较低的周边地区或外地,从而形成合理的价值链分工。核心内容:企业总部的集群分布和合理的价值链分工。 三、判断正误题(本大题共10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区域经济的研究范围不再是一个国家内的区域经济,其重点是城市区域经济。(×)2.诺斯的区域经济观点强调经济活动的内容以及空间组织。(√)

区域经济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导论 一.名词解释 1.区域: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2.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广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3. 区域开发:是指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前提下,求得最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简答题 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区域经济发展(2)区际经济关系(3)区域经济政策。 2、区域开发的影响:该主观行为如果是科学合理的,就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如果是伪科学、不合理的,就是限制区域经济的发展。 第二章区域资源环境 一、名词解释 1.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环境中一切对人类社会物质生产有用的物质。 2.人力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3.人力资本:是指以人力资源为核心,主要以人的能力的利用、开发为表现的,包括教育、工作经验以及人口的健康营养状况等因素在内的资本形式。 二、简答题 1.自然资源利用的特点 1.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2.自然资源利用的数量减少、依赖程度降低的趋势

3.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环境的相互协调越来越重要 2.区域自然资源利用的类型 1.纯自然资源型。 采取这种发展模式的区域往往有着储量巨大的一种甚或多种重要的矿产资源。 特点是:以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为区域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四种基本类型:高消耗高效益型(如美国)和高输出高收益型(如中东各石油输出国等):在资源消耗殆尽后区域仍能持续发展。 高消耗低效益型(如苏联、中国)和高输出低收益型(如非洲资源输出国和我国中西部地区的资源输出省份):一旦资源消耗完毕,严重影响整个 区域的发展。 2.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型(四种发展模式里最好的一种,典型例子:美国。) 这是一种综合利用区域内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发展模式。属于这种类型的区域,一般来说既有极好的自然资源禀赋条件,同时各项社会资源也十分丰富,因此这类 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利用其自然资源的优势,建立和发展那些以资源为基 础的产业(如重工、化工等),以促进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利用本区域 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发展具有高附加值和高活力的第三产 业,从而使区域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 3.社会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型 属于该类型的区域,一般来说都是因自然资源,特别是矿产资源十分贫乏,因而区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区域内社会资源的深度开发。由于这些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社会资源丰富,环境质量状况良好,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得到了较好的统一,因而是一种符合未来发展趋势和极具发展潜力的发展模式。属于这种类型的区域和国家有日本、瑞士等资源贫乏的发达国家和中国的上海、北京、江苏等较发达的省(直辖市) 4.资源缺乏型(属于这类发展模式的国家有非洲和中南美洲的一些小国。) 属于这一类型的区域,一般来说既缺乏可供大规模开采的矿产资源,自然资源也十分贫乏,同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社会资源也十分稀缺,因此区域的自我发展能力低下。在没有大量的外力援助的情况下,这些区域的发展缓慢,呈低水平状态,同时还易陷入纳克斯所说的“贫困恶性循环”之中。 3.自然资源的优势评价(p.26)

区域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

《区域经济学》单元作业题(1) 1-4 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 1.区域经济学是地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2.区域发展是一个主观的过程,是人们作用于区域经济开发过程的主观行为。(×) 3.区域经济开发有明确的开发主体,该主体自始至终控制着开发进程。 (√) 4.区域规划的主体包括政府和企业两大类,其中政府是第一主体,企业是第二主体。(×) 5.人力资源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6.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 (×) 7.区域内部产业部门的更替,就是把区域经济要素从衰退部门转到兴旺部门来,使相同的投入能够有更多的产出。(√) 8.一个地区的支柱产业就是该地区的主导产业。(×) 9.在区域经济学中,通常用区位商来判断一个产业是否构成地区专业化部门。(√) 10.感应度系数是指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 (×)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区域经济学形成于(B )。 A.20世纪20年代 B.20世纪50年代 C.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 2.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发展的转折点是(C )。 A.农业区位论 B.工业区位论 C.市场区位论 D.运输区位论 3.三次产业的划分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B )首先提出来的。 A.库茨涅兹 B.科林·克拉克 C.配第 D.熊彼特 4.容易陷入纳克斯所说的“贫困恶性循环”之中的是( D )区域。 A纯自然资源型B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型 C社会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型D资源缺乏型 1 / 14 5.下列哪种产业拥有的影响力系数最大?(A ) A建筑业B农业C采掘业D商业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主要包括(A C D ) A一国范围内特定的区域B单纯从事某项活动的小区 C全国国土D跨国界的特定区域 2.古典区位理论包括(B C D)。 A中心地理论B农业区位论C工业区位论D运输区位论 3.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理论(A B C )。

(完整版)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习题集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1、区域2、经济区域3、区位4、经济区位5、集聚经济 1、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较为完整,具备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2、是人的经济活动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4、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它强调由地理坐标(空间位置)所标识的经济利益差别。 5、若干个企业集中于一个地点,能为各个企业带来成本节约等经济利益。(各种经济活动在地理上相对集中所产生的相对节约) 二、简答题 1.区域的特征 2.区域经济学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3.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4.区域经济学的酝酿、兴起与发展过程 5.自然禀赋的差异性包括哪些因素? 1.地域性、开放性、独立性。 2.自然禀赋的差异性,经济活动的极化性,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 3.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4.酝酿于上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凯恩斯主义所倡导的国家干预使一些学者比较系统地提供了区域开发的理论方法。兴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区域经济学研究通过参加区域开发与规划实践比较系统地建立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世纪80年代以后,区域经济学有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新理论的创建与实践、区域经济发展与协调、运用最新科技手段上。 5.包括自然条件的不同性、资源的稀缺性,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完全流动性。 三、对错题(判断对错,并改错)1.市场力的作用倾向于缩小地区间的差别。() 2.区域经济学是“区域”与“经济”的简单叠加。()

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卷面安排:1、填空(10)2、名词解释5-6 3、简答题3-4 4、计算题5、论述题 第一章导论 1、区域】:是国家的一个特殊的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地区。这种地区由于自然特点、以往的文化积累和居民及其生产活动能力的结合而成为国民经济总链条中的一个环节。 2、区域的经济学概念】:是指便于组织、计划、协调、控制经济活动而以整体加以考虑的,并考虑行政区划基础上的一定的空间范围,它具有组织区内经济活动和区外经济联系的能力,常由一个以上高级循环占重要比重的中心城市、一定数量的中小城镇以及广大乡村地区所组成。 3、区域的内涵 1)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同时也是有限的空间范围。 2)区域一般来说包括于某一主权国家的疆域内(有时可能相等),中央政府对它拥有政治、经济方面的控制权,或中央政府的代表代理中央政府行驶控制权。3)区域在经济上尽可能是一个完整的地区。具有比较完整的经济结构,能独立的组织与其他区域的经济联系。 4)任一区域在全国或更高一级的区域系统中担当某种专业化分工的职能。 4、区域分异的客观基础 1)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 2)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 3)创新能力的部分排他性和竞争性 4)商品和劳务的不完全流动性 5、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区域结构、区域经济活动自组织、区际分工和联系、区域地理结构及组成单元、区域经济政策。 区域结构是由中心城市、中心城镇、广大乡村以及各种网络组成,正因为这种核心、节点、网络的有机组成,去也内任何经济活动能够把其影响波及到区域的任何部分。(待补充) 第二章经济活动的区位 第一节基本概念 一、区位】某一主体或事物所占据的场所,具体可标识为一定的空间坐标。经济区为是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二、区位经典理论: 1、古典区位论 18世纪,欧洲古典经济学家,如康提隆、斯密、毕什等探讨并论述过运费、距离、运输等对工业分布的影响。特点:从单一的企业或中心出发,研究成本和运费的最低化 2、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区域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试题 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24 分) 1. 从()研究经济现象,正是区域经济学区别于其它经济学学科的根本所在。 A.时间角度 B.空间角度 C.结构角度 D.环境角度 2. 区域规划的主体是()。 A.政府 B.企业 C.个人 D.政府与企业 3. 区位选择的标准包括()。 A.成本最低 B.地区形象最佳 C.市场份额最大 D.聚集效应 4. 影响交易成本的区域性原因包括()。 A.经济发达程度 B.区域垄断及其竞争 C.区域集团形成及其竞争 D.区域间地方政府及其竞争 5. 根据区域经济合作双方提供生产要素水平的不同,区域经济合作可以划分为()。 A.水平合作 B.国际经济合作 C.垂直合作 D.—国范围内不同地区间的区际经济合作 6. 下列关于人力资源的理解准确有()。 A.人力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B.人力资源又被称为劳动力资源”或者劳动资源” C人力资源包括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四个部分 D.人力资源具有非再生性 7. 区域间的直接投资合作的形式包括()。 A. 信贷 B.独资 C.证券 D.合资 8. 下列选项中,被称为二次能源的有()。 A.固体能源 B.液体能源 C.气体能源 D.电力 9.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选择支柱产业应当遵循的条件包括()。 A.应当有很低的区位商 B.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占很大的比重 C.要有比较大的产业关联度 D.要有较高的产业规模经济 10. 制定区域规划的原则包括()。 A.统一原则 B.发挥优势原则 C.兼顾全局原则 D.效益原则 11. 区域基础设施包括()。 A.区域交通系统 B.公用事业系统 C.文化教育系统 D.医疗卫生系统 12. 区域经济政策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A.市场经济在区域发展与运行方面存在功能失灵 B.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均等 性C.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不均等性 D.不平等的区域竞争使区域差异扩大不可 避免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 分) 1. 区域: 2.配第-克拉克定律: 3.垂直区域经济合作: 4.投资: 三、判定分析题(先判断对错,再说明理由,每小题 5 分,共15分) 1. 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能力或企业个数,相互采取聚集联合化与专业化方式,形成 分工协作,达到效益最优,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的生产聚集被称为非功能聚集。() 理由: 2. 网络型城镇体系又被称为金字塔型分布的城镇体系。() 理由: 3. 前向关联效应指主导产业在进行产生之后,其产品成为许多产业的原料、燃料或生产设备,或直接进入消费部门而产生的部门关联效应。()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