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初二几何证明整理(经典题型)

初二几何证明整理(经典题型)

初二几何证明整理(经典题型)
初二几何证明整理(经典题型)

如何做几何证明题

【知识梳理】

1几何证明是平面几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有着很大作用。几何证明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平面图形的数量关系;二是有关平面图形的位置关系。这两类问题常常可以相互转化,如证明平行关系可转化为证明角等或角互补的问题。

2、掌握分析、证明几何问题的常用方法:

(1)综合法(由因导果),从已知条件出发,通过有关定义、定理、公理的应用,逐步向前推进,直到问题的解决;

(2)分析法(执果索因)从命题的结论考虑,推敲使其成立需要具备的条件,然后再把所需的条件看成要证的结论继续推敲,如此逐步往上逆求,直到已知事实为止;

(3)两头凑法:将分析与综合法合并使用,比较起来,分析法利于思考,综合法易于表达,因此,在实际思考问题时,可合并使用,灵活处理,以利于缩短题设与结论的距离,最后达到证明目的。

3、掌握构造基本图形的方法:复杂的图形都是由基本图形组成的,因此要善于将复杂图形分解成基本图形。在更多时候需要构造基本图形,在构造基本图形时往往需要添加辅助线,以达到集中条

件、转化问题的目的。

【例题精讲】

【专题一】证明线段相等或角相等

两条线段或两个角相等是平面几何证明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种相等关系。很多其它问题最后都可化归为此类问题来证。证明两条线段或两角相等最常用的方法是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其它如线段中垂线的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也经常用到。

【例1】已知:如图所示,-ABC中,一C = 90 ,AC = BC,AD = DB,AE=CF。

求证:DE = DF

C F B

【巩固】如图所示,已知ABC为等边三角形,延长BC到D,延长BA到E,并且使AE =BD ,连结CE、DE。

求证:EC = ED

【专题二】证明直线平行或垂直

【例2】已知:如图所示,AB= CD , AD = BC, AE = CF。

求证:∠ E=∠ F

D

在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中,平行与垂直是两种特殊的位置。证两直线平行,可用同位角、内错角或同旁内角的关系来证,也可通过边对应成比例、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证明。证两条直线垂直,可转化为证一个角等于90°,或利用两个锐角互余,或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来证。

【例3】如图所示,设BP、CQ是ABC的内角平分线,AH、AK分别为A到BP、CQ的垂线。

求证:KH // BC

A

K H

【例4】已知:如图所示,AB= AC, ∠ A=:90 , AE=BF, BD = DC。

求证:FD丄ED

【专题三】证明线段和的问题

(一)在较长线段上截取一线段等一较短线段,证明其余部分等于另一较短线段。(截长法)【例5】如图,四边形ABCD中,AD // BC,点E是AB上一个动点,若∠ B = 60°, AB =

BC,

且∠ DEC = 60°;

求证:BC= AD + AE

【巩固】已知:如图,在=ABC中,乙B=^60 , / BAC、/ BCA的角平分线AD、CE相交于0。求证:AC = AE+ CD

D

(二)延长一较短线段,使延长部分等于另一较短线段,则两较短线段成为一条线段,证 明该线段等于较长线段。(补短法)

【例6】 已知:如图7所示,正方形 ABCD 中,F 在DC 上,E 在BC 上,.EAF = 45 。

求证:EF = BE + DF

【专题四】证明几何不等式:

【例7】已知:如图所示,在 ABC 中,AD 平分∠ BAC , AB AC 。

求证:BD DC

【拓展】 ABC 中, BAC =90 , AD_BC 于 D ,求证:AD :丄 AB AC BC

4

A

D

初二几何证明经典难题

初二几何证明经典难题 1、已知:如图,P 是正方形 ABCD 内点,/ 求 证:△ PBC 是正三角形. 如下图做^ DGC 使与△ ADP 全等,可得△ PDG 为等边△,从而可得 △ DGC ◎△ APDCGP,得出 所以/ DCP=30°,从而得出△ 如下图连接 AC 并取其中点Q,连接QN 和QM 所以可得/ QMF= / F , / QNM= / DEN 和/ QMN= / QNM ,从而得出/ DEN = / F 。 PC=AD=DC,和/ DCG= / PCG = 150 PBC 是正三角形 2、已知:如图,在四边形 ABCD 的延长线交MN 于E 、F . 求证:/ DEN =/ F . 中,AD = BC , M 、N 分别是 AB 、CD AD 、BC D C 的中点, M

3、如图,分别以^ ABC的AC和BC为一边,在△ ABC的外侧作正方形ACDE和正方形 CBFG,点P是EF的中点. 求证:点P到边AB的距离等于AB的一半. F EG F H。 3.过E,C,F点分别作AB所在直线的高EG C|,FH可得P Q= 由^ EGAAIC,可得EG=AI,由△ BFHCBI,可得FH=BI。 . AI + BI AB U 由/曰、T 从而可得PQ= ------ = ---- ,从而得证。 2 2

4、如图,四边形 ABCD 为正方形,DE // AC , AE = AC , AE 与CD 相交于F . 求证:CE = CF . 顺时针旋转△ ADE ,到△ ABG ,连接CG. 由于/ ABG= / ADE=9O O +45O =135O 从而可得B , G , D 在一条直线上,可得△ AGB ◎△ CGB 。 推出AE=AG=AC=GC ,可得△ AGC 为等边三角形。 / AGB=3O 0 ,既得/ EAC=3O 0 ,从而可得/ A EC=75O 。 又/ EFC= / DFA=45 O +3O O =75O . 可证: 又/ FAE=9O 0+450+150=15O 0 , F . 5、如图, 求证: 四边形 ABCD 为正方形,DE // AC ,且CE = CA ,直线EC 交DA 延长线于 AE = AF . CE=CF 。 E

(完整word版)初二几何证明整理(经典题型)

如何做几何证明题 【知识梳理】 1、几何证明是平面几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有着很大作用。几何证明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平面图形的数量关系;二是有关平面图形的位置关系。这两类问题常常可以相互转化,如证明平行关系可转化为证明角等或角互补的问题。 2、掌握分析、证明几何问题的常用方法: (1)综合法(由因导果),从已知条件出发,通过有关定义、定理、公理的应用,逐步向前推进,直到问题的解决; (2)分析法(执果索因)从命题的结论考虑,推敲使其成立需要具备的条件,然后再把所需的条件看成要证的结论继续推敲,如此逐步往上逆求,直到已知事实为止; (3)两头凑法:将分析与综合法合并使用,比较起来,分析法利于思考,综合法易于表达,因此,在实际思考问题时,可合并使用,灵活处理,以利于缩短题设与结论的距离,最后达到证明目的。 3、掌握构造基本图形的方法:复杂的图形都是由基本图形组成的,因此要善于将复杂图形分解成基本图形。在更多时候需要构造基本图形,在构造基本图形时往往需要添加辅助线,以达到集中条件、转化问题的目的。 【例题精讲】 【专题一】证明线段相等或角相等 两条线段或两个角相等是平面几何证明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种相等关系。很多其它问题最后都可化归为此类问题来证。证明两条线段或两角相等最常用的方法是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其它如线段中垂线的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也经常用到。 【例1】已知:如图所示,?A B C 中,∠=?===C AC BC AD DB AE CF 90,,,。 求证:DE =DF F E D C B A

【巩固】如图所示,已知?A B C 为等边三角形,延长BC 到D ,延长BA 到E ,并且使AE =BD ,连结CE 、DE 。 求证:EC =ED 【例2】已知:如图所示,AB =CD ,AD =BC ,AE =CF 。 求证:∠E =∠F 【专题二】证明直线平行或垂直 在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中,平行与垂直是两种特殊的位置。证两直线平行,可用同位角、内错角或同旁内角的关系来证,也可通过边对应成比例、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证明。证两条直线垂直,可转化为证一个角等于90°,或利用两个锐角互余,或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来证。 【例3】如图所示,设BP 、CQ 是?A B C 的内角平分线,AH 、AK 分别为A 到BP 、CQ 的 垂线。 求证:KH ∥BC A C E D F B A B D C E A B Q P H C K

初二数学----几何证明初步经典练习题含答案)

几何证明初步练习题 编辑整理:临朐王老师 1、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推理过程: ○ 1 作CM ∥AB ,则∠A= ,∠B= ,∵∠ACB +∠1+∠2=1800( ,∴∠A+∠B+∠ ACB=1800. ○ 2 作MN ∥BC ,则∠2= ,∠3= ,∵∠1+∠2+∠3=1800,∴∠BAC+∠B+∠C=1800. 2.求证:在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一个内角大于或者等于60°。 3、.如图,在△ABC 中,∠C >∠B,求证:AB >AC 。 4. 已知,如图,AE 5. 已知:如图,EF ∥AD ,∠1 =∠2. 求证:∠AGD +∠BAC = 180°. 反证法经典例题 6.求证: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 7.如图,在平面内,AB 是L 的斜线,CD 是L 的垂线。 求证:AB 与CD 必定相交。 8.2 一.角平分线--轴对称 9、已知在ΔABC 中,E 为BC的中点,AD 平 分BAC ∠,BD ⊥AD 于 D .AB =9,AC =13求DE的长 第9题图 第10题图 第11题图 分析:延长BD交AC于F.可得ΔABD ≌ΔAFD .则BD =DF .又BE =EC ,即D E为Δ BCF 的中位线.∴DE=12FC=1 2 (AC-AB)=2. 10、已知在ΔABC 中,108A ∠=o ,AB =AC ,BD 平分ABC ∠.求证:BC =AB +CD . 分析:在BC上截取BE=BA,连接DE.可得ΔBAD ≌ΔBED .由已知可得: 18ABD DBE ∠=∠=o ,108A BED ∠=∠=o ,36C ABC ∠=∠=o .∴72DEC EDC ∠=∠=o ,∴CD = CE ,∴BC =AB +CD . 11、如图,ΔABC 中,E是BC 边上的中点,DE ⊥BC 于E ,交BAC ∠的平分线AD 于D ,过D 作DM ⊥AB 于M,作DN ⊥AC 于N .求证:BM =CN . C B A D E F D A B C B A E D N M B D A C

中考数学几何证明经典难题

1、已知:如图,O 是半圆的圆心,C 、E 是圆上的两点,CD ⊥AB ,EF ⊥AB ,EG ⊥CO . 求证:CD =GF .(初二) 2、已知:如图,P 是正方形ABCD 内点,∠PAD =∠PDA =150. 求证:△PBC 是正三角形.(初二) 3、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 、A 1B 1C 1D 1都是正方形,A 2、B 2、C 2、D 2分别是AA 1、BB 1、 CC 1、DD 1的中点. 求证:四边形A 2B 2C 2D 2是正方形.(初二) 4、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D =BC ,M 、N 分别是AB 、CD 的中点,AD 、BC 的延长线交MN 于E 、F . 求证:∠DEN =∠F . A P C D B A F G C E B O D D 2 C 2 B 2 A 2 D 1 C 1 B 1 C B D A A 1 B

F 1、已知:△ABC 中,H 为垂心(各边高线的交点),O (1)求证:AH =2OM ; (2)若∠BAC =600,求证:AH =AO .(初二) 2、设MN 是圆O 外一直线,过O 作OA ⊥MN 于A ,自A 及D 、E ,直线EB 及CD 分别交MN 于P 、Q . 求证:AP =AQ .(初二) 3、如果上题把直线MN 由圆外平移至圆内,则由此可得以下命题: 设MN 是圆O 的弦,过MN 的中点A 任作两弦BC 、DE ,设CD 、EB 分别交MN 于P 、Q . 求证:AP =AQ .(初二) 4、如图,分别以△ABC 的AC 和BC 为一边,在△ABC 的外侧作正方形ACDE 和正方形 CBFG ,点P 是EF 的中点. 求证:点P 到边AB 的距离等于AB 的一半.

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 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一《三角形的证明》知识点归纳(北师大版) 第一节. 等腰三角形 1. 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2. 判定: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等角对等边). 3. 推论: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线互相重合(即“三线合一”). 4.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定理 性质定理: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3条对称轴. 判定定理:(1)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第二节.直角三角形 1. 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 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 含30°的直角三角形的边的性质 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应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要点诠释: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在语言叙述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能说成“两条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应该说成“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 4.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分别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第三节.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1. 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及判定 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判定: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2.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该点就是三角形的外心。以此外心为圆心,可以将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组成一个圆。 3.如何用尺规作图法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分别以线段的两个端点A、B为圆心,以大于AB的一半长为半径作弧,两弧交于点、N;作直线N就是线段AB的垂

初中几何证明的经典难题好题

初中几何证明题 一. 1.如图,点E 是BC 中点,BAE CDE ,求证:AB CD 2.如图,在ABC 中,90BAC ,AB AC ,//CD BA ,点P 是BC 上一点,连结AP ,过点P 做PE AP 交 CD 于E . 探究PE 与PA 的数量关系.

3.如图,在ABC中,AB AC,点D在AB上,点E在AC的延长线上,且BD CE,DE交BC于点P. 探究PE与PD的数量关系. 4.如图,在ABC中, 1 2 DBC ECB A,BD、CE交于点P. 探究BE与CD的数量关系.

5.如图,在EBC中,BD平分EBC,延长DE至点A,使得EA ED,且ABE C. 探究AB与CD的数量关系. C,AC BC,P为AB的中点,PE PF分别交AC、BC于E、F. 6.如图,在ABC中,90 探究PE、PF的数量关系.

7.如图,CB CD ,180ABC CDE ,AB DE . 探究:AF 与EF 之间的数量关系 8.如图,直线1l 、2l 相交于点A ,点B 、点C 分别在直线1l 、2l 上,AB k AC ,连结BC ,点D 是线段AC 上任意一点(不与A 、C 重合),作BDE BAC ,与ECF 的一边交于点E ,且ECF ABC . ⑴如图1,若1k ,且 90时,猜想线段BD 与DE 的数量关系,并加以证明; ⑵如图2,若 1k ,时,猜想线段BD 与DE 的数量关系,并加以证明.

二.倍长中线法: 11.如图,点E是BC中点,BAE CDE,求证:AB CD AC AE 13如图,在ABC中,CD AB,BAD BDA,AE是BD边的中线.求证:2 EG AD交CA延长线于E. 15.如图,在ABC中,AD平分BAC,G为BC的中点,// 求证:BF EC

初二数学几何解题技巧

初二数学几何解题技巧 【知识梳理】 1、几何证明是平面几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有着很大作用。几何证明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平面图形的数量关系;二是有关平面图形的位置关系。这两类问题常常可以相互转化,如证明平行关系可转化为证明角等或角互补的问题。 2、掌握分析、证明几何问题的常用方法: (1)综合法(由因导果),从已知条件出发,通过有关定义、定理、公理的应用,逐步向前推进,直到问题的解决; (2)分析法(执果索因)从命题的结论考虑,推敲使其成立需要具备的条件,然后再把所需的条件看成要证的结论继续推敲,如此逐步往上逆求,直到已知事实为止; (3)两头凑法:将分析与综合法合并使用,比较起来,分析法利于思考,综合法易于表达,因此,在实际思考问题时,可合并使用,灵活处理,以利于缩短题设与结论的距离,最后达到证明目的。 3、掌握构造基本图形的方法:复杂的图形都是由基本图形组成的,因此要善于将复杂图形分解成基本图形。在更多时候需要构造基本图形,在构造基本图形时往往需要添加辅助线,以达到集中条件、转化问题的目的。

【专题一】证明线段相等或角相等 两条线段或两个角相等是平面几何证明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种相等关系。很多其它问题最后都可化归为此类问题来证。证明两条线段或两角相等最常用的方法是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其它如线段中垂线的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也经常用到。 【专题二】证明直线平行或垂直 在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中,平行与垂直是两种特殊的位置。证两直线平行,可用同位角、内错角或同旁内角的关系来证,也可通过边对应成比例、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证明。证两条直线垂直,可转化为证一个角等于90°,或利用两个锐角互余,或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来证。 【专题三】证明线段和的问题 (一)在较长线段上截取一线段等一较短线段,证明其余部分等于另一较短线段。(截长法) (二)延长一较短线段,使延长部分等于另一较短线段,则两较短线段成为一条线段,证明该线段等于较长线段。(补短法)

初中数学几何证明经典题(含答案)

初中几何证明题 经典题(一) 1、已知:如图,O是半圆的圆心,C、E是圆上的两点,CD⊥AB,EF⊥AB,EG⊥CO. 求证:CD=GF.(初二) .如下图做GH⊥AB,连接EO。由于GOFE四点共圆,所以∠GFH=∠OEG, 即△GHF∽△OGE,可得EO GF = GO GH = CO CD ,又CO=EO,所以CD=GF得证。 2、已知:如图,P是正方形ABCD内点,∠PAD=∠PDA=150. 求证:△PBC是正三角形.(初二) .如下图做GH⊥AB,连接EO。由于GOFE四点共圆,所以∠GFH=∠OEG, 即△GHF∽△OGE,可得EO GF = GO GH = CO CD ,又CO=EO,所以CD=GF得证。 .如下图做GH⊥AB,连接EO。由于GOFE四点共圆,所以∠GFH=∠OEG, 即△GHF∽△OGE,可得EO GF = GO GH = CO CD ,又CO=EO,所以CD=GF得证。 A P C D B A F G C E B O D

3、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 、A 1B 1C 1D 1都是正方形,A 2、B 2、C 2、D 2分别是AA 1、BB 1、 CC 1、DD 1的中点. 求证:四边形A 2B 2C 2D 2是正方形.(初二) 4、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D =BC ,M 、N 分别是AB 、CD 的中点,AD 、BC 的延长线交MN 于E 、F . 求证:∠DEN =∠F . 经典题(二) 1、已知:△ABC 中,H 为垂心(各边高线的交点),O (1)求证:AH =2OM ; (2)若∠BAC =600,求证:AH =AO .(初二) D 2 C 2 B 2 A 2 D 1 C 1 B 1 C B D A A 1 B

(word完整版)初中数学相似三角形经典练习难题易错题(附详解)

相似三角形难题易错题 一.填空题(共2小题) 1.如图所示,已知AB∥EF∥CD,若AB=6厘米,CD=9厘米.求EF. 2.如图,?ABCD的对角线相交于点O,在AB的延长线上任取一点E,连接OE交BC于点F.若AB=a,AD=c,BE=b,则BF=_________. 二.解答题(共17小题) 3.如图所示.在△ABC中,∠BAC=120°,AD平分∠BAC交BC于D.求证:. 4.如图所示,?ABCD中,AC与BD交于O点,E为AD延长线上一点,OE交CD于F, EO延长线交AB于G.求证:.

5.一条直线截△ABC的边BC、CA、AB(或它们的延长线)于点D、E、F.求证:. 6.如图所示.P为△ABC内一点,过P点作线段DE,FG,HI分别平行于AB,BC和CA,且DE=FG=HI=d,AB=510,BC=450,CA=425.求d. 7.如图所示.梯形ABCD中,AD∥BC,BD,AC交于O点,过O的直线分别交AB,CD 于E,F,且EF∥BC.AD=12厘米,BC=20厘米.求EF.

8.已知:P为?ABCD边BC上任意一点,DP交AB的延长线于Q点,求证:. 9.如图所示,梯形ABCD中,AD∥BC,MN∥BC,且MN与对角线BD交于O.若AD=DO=a,BC=BO=b,求MN. 10.P为△ABC内一点,过P点作DE,FG,IH分别平行于AB,BC,CA(如图所示). 求证:.

11.如图所示.在梯形ABCD中,AB∥CD,AB<CD.一条直线交BA延长线于E,交DC 延长线于J,交AD于F,交BD于G,交AC于H,交BC于I.已知EF=FG=GH=HI=IJ,求DC:AB. 12.已知P为△ABC内任意一点,连AP,BP,CP并延长分别交对边于D,E,F. 求证:(1)(2)三者中,至少有一个不大于2,也至少有一个不少于2. 13.如图所示.在△ABC中,AM是BC边上的中线,AE平分∠BAC,BD⊥AE的延长线于D,且交AM延长线于F.求证:EF∥AB.

初中几何证明常用方法归纳

初中几何证明常用方法 归纳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几何证明常用方法归纳 一、证明线段相等的常用办法 1、同一个三角形中,利用等角对等边:先证明某两个角相等。 2、不同的三角形中,利用两个三角形全等:A找到两个合适的目标三角形B确定已有几个 条件C还要增加什么条件。 3、通过平移或旋转或者折叠得到的线段相等。 4、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一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5、角平分线的性质:角平分线上的一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6、线段的和差。 二、求线段的长度的常用办法 1、利用线段的和差。 2、利用等量代换:先求其他线段的长度,再证明所求线段与已求的线段相等。 3、勾股定理。 三、证明角相等的常用办法 1、同(等)角的余(补)角相等。 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同位角)相等。 3、角的和差 4、同一个三角形中,利用等边对等角:先证明某两条边相等。 5、不同的三角形中,利用两个三角形全等:A找到两个合适的目标三角形B确定已有几个 条件C还要增加什么条件。 四、求角的度数的常用方法 1、利用角的和差。 2、利用等量代换:先求其他角的长度,再证明所求角与已求的角相等。 3、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五、证明直角三角形的常用方法 1、证明有一个角是直角。(从角) 2、有两个角互余。(从角) 3、勾股定理逆定理。(从边) 4、30度角所对的边是另一边的一半。 5、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 六、证明等腰三角形的常用方法 1、证明有两边相等。(从边) 2、证明有两角相等。(从角) 七、证明等边三角形的常用方法 1、三边相等。 2、三角相等。 3、有一角是60度的等腰三角形。 八、证明角平分线的常用方法 1、两个角相等(定义)。 2、等就在: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角平行线上。 九、证明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常用方法 1、把某条线段平分,并与它垂直。

初中几何证明的经典难题

几何证明 1.如图,点E是BC中点,CDE AB= ∠,求证:CD = BAE∠ 2. 如图,在ABC ∠90 AB=,BA BAC,AC ?中,? = CD//,点P是BC上一点,连结AP,过点P做AP PE⊥交CD于E.探究PE与PA的数量关系. 3. 如图,在ABC BD=,DE交 AB=,点D在AB上,点E在AC的延长线上,且CE ?中,AC BC于点P.探究PE与PD的数量关系.

4. 如图,在ABC ?中,A ECB DBC ∠=∠=∠2 1,BD 、CE 交于点P .探究BE 与CD 的数量关系. 5.如图,在EBC ?中,BD 平分EBC ∠,延长DE 至点A ,使得ED EA =,且C ABE ∠=∠. 探究AB 与CD 的数量关系. 6.如图,在ABC ?中,?=∠90C ,BC AC =,P 为AB 的中点,PF PE ⊥分别交AC 、BC 于E 、F .探究PE 、PF 的数量关系. 7. 如图,CD CB =,?=∠+∠180CDE ABC ,DE AB =.探究:AF 与EF 之间的数量关系

8.如图,直线1l 、2l 相交于点A ,点B 、点C 分别在直线1l 、2l 上,AC k AB ?=,连结BC ,点D 是线段AC 上任意一点(不与A 、C 重合),作α=∠=∠BAC BDE ,与ECF ∠的一边交于点E ,且ABC ECF ∠=∠. ⑴如图1,若1=k ,且?=∠90α时,猜想线段BD 与DE 的数量关系,并加以证明; ⑵如图2,若1≠k ,时,猜想线段BD 与DE 的数量关系,并加以证明. 9.如图,在ABC ?中,AB CD =,BDA BAD ∠=∠,AE 是BD 边的中线.求证:AE AC 2= 10.如图,在ABC ?中,AD 平分BAC ∠,G 为BC 的中点,AD EG //交CA 延长线于E . 求证:EC BF = 11.如图,等腰直角ABC ?与等腰直角BDE ?,P 为CE 中点,连接PA 、PD .探究PA 、PD 的关系.

几何证明题和应用题的复习八年级上册湘教版

几何证明题和应用题的复习(八年级上册湘教版) 1已知:如图,点D 在等边三角形ABC 的边AB上,延长BC至点E使CE= AD,连接DE交AC于点F,求证:FD= FE。 2、在Rt△ ABC中, AB= AC / BAC90°, 0为BC的中点。 (1) 写出点0到厶ABC的三个顶点A、B、C的距离的大小关系(不要求证明); (2) 如果点M N分别在线段AB AC上移动,在移动中保持AN= BM,请判断△ OM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 4、如图,等腰三角形ABC中,AB= AC, / A= 90°, BD平分/ ABC DEI BC且BC= 10,求 △ DCE的周长。 3、如图,△ ABC为等边三角形,延长 连结EC ED求证:CE=DE

5 、如图所示,已知点 D 是等边三角形ABC的边BC延长线上的一点, / EBCN DAC CE// AB 求证:△ CDE是等边三角形。 6、如图,小红用一张长方形纸片ABCD进行折纸,已知该纸片宽AB为8cm长BC为10cm.当小红折叠时,顶点D落在BC边上的点F处(折痕为AE).想一想,此时EC有多长?? 7、如图,在△ ABC中,/ ABC=60 , AD CE分别平分/ BAC / ACB 求证:AC=AE+CD 8、如图,ABC为等边三角形,点M ,N分别在BC,AC上,且BM CN , AM与BN 交于Q点。求AQN的度数。 9、如图a, △ ABC和△ CEF是两个大小不等的等边三角 形, 且有一个公共顶点C,连接AF和BE (1)线段AF和BE有怎样的大小关系?请证明你的结论; (2)将图a中的△ CEF绕点C旋转一定的角度,得到图 (1)中的结论还成立吗?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b , E E

初二几何证明经典难题.

1 / 4 初二几何证明经典难题 1、已知:如图, P 是正方形 ABCD 内点,∠ PAD =∠ PDA =150. 求证:△ PBC 是正三角形. 如下图做△ DGC 使与△ ADP 全等,可得△ PDG 为等边△,从而可得△ DGC ≌△ APD ≌△ CGP, 得出 PC=AD=DC,和∠ DCG=∠ PCG =150 所以∠ DCP=300 ,从而得出△ PBC 是正三角形 2、已知:如图,在四边形 ABCD 中, AD =BC , M 、 N 分别是 AB 、 CD 的中点, AD 、 BC 的延长线交 MN 于 E 、 F . 求证:∠ DEN =∠ F . 如下图连接 AC 并取其中点 Q , 连接 QN 和 QM , 所以可得∠ QMF=∠ F , ∠QNM=∠ DEN 和∠ QMN=∠ QNM ,从而得出∠ DEN =∠ F 。 A C

D B B 2 / 4 F 3 、如图,分别以△ ABC 的 AC 和 BC 为一边,在△ ABC 的外侧作正方形 ACDE 和正方形 CBFG ,点 P 是 EF 的中点.

求证:点 P 到边 AB 的距离等于 AB 的一半. 3. 过 E,C,F 点分别作 AB 所在直线的高 EG , CI , FH 。可得 PQ= 2 EG FH +。由△ EGA ≌△ AIC ,可得 EG=AI,由△ BFH ≌△ CBI ,可得 FH=BI。从而可得 PQ= 2 AI BI += 2AB ,从而得证。 3 / 4 4 、如图,四边形 ABCD 为正方形, DE ∥ AC , AE =AC , AE 与 CD 相交于 F . 求证:CE =CF .

初中数学几何经典难题精选

初三数学总复习辅导学习资料(6)——几何经典难题 1.已知:如图,O 是半圆的圆心,C 、E 是圆上的两点,CD ⊥AB ,EF ⊥AB ,EG ⊥CO .求证:CD =GF . 2.已知:如图,P 是正方形ABCD 内点,∠PAD =∠PDA =150 .求证:△PBC 是正三角形. 3.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 、A 1B 1C 1D 1都是正方形,A 2、B 2、 C 2、 D 2分别是AA 1、BB 1、CC 1、DD 1的中点. 求证:四边形A 2B 2 C 2 D 2是正方形. 4、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D =BC ,M 、N 分别是AB 、CD 的中点,AD 、BC 的延长线交MN 于E 、F . 求证:∠DEN =∠F . 5.已知:△ABC 中,H 为垂心(各边高线的交点),O 为外心,且OM ⊥BC 于M .(1)求证:AH =2OM ;(2)若∠BAC =600 ,求证:AH =AO . A P C D B A F G C E B O D D 2 C 2 B 2 A 2 D 1 C 1 B 1 C B D A A 1

F 6.设MN 是圆O 外一直线,过O 作OA ⊥MN 于A ,自A 引圆的两条直线,交圆于B 、C 及D 、E ,直线EB 及 CD 分别交MN 于P 、Q .求证:AP =AQ . 7.如果上题把直线MN 由圆外平移至圆内,则由此可得以下命题:设MN 是圆O 的弦,过MN 的中点A 任作 两弦BC 、DE ,设CD 、EB 分别交MN 于P 、Q .求证:AP =AQ . 8.如图,分别以△ABC 的AC 和BC 为一边,在△ABC 的外侧作正方形ACDE 和正方形CBFG ,点P 是EF 的中点.求证:点P 到边AB 的距离等于AB 的一半. 9.如图,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DE ∥AC ,AE =AC ,AE 与CD 相交于 10.如图,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DE ∥AC ,且CE =CA ,直线EC 交DA 延长线于F .求证:AE =AF . E

(完整版)做几何证明题方法归纳

做几何证明题方法归纳 知识归纳: 1. 几何证明是平面几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有着很大作用。几何证明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平面图形的数量关系;二是有关平面图形的位置关系。这两类问题常常可以相互转化,如证明平行关系可转化为证明角等或角互补的问题。 2. 掌握分析、证明几何问题的常用方法: (1)综合法(由因导果),从已知条件出发,通过有关定义、定理、公理的应用,逐步向前推进,直到问题的解决; (2)分析法(执果索因)从命题的结论考虑,推敲使其成立需要具备的条件,然后再把所需的条件看成要证的结论继续推敲,如此逐步往上逆求,直到已知事实为止; (3)两头凑法:将分析与综合法合并使用,比较起来,分析法利于思考,综合法易于表达,因此,在实际思考问题时,可合并使用,灵活处理,以利于缩短题设与结论的距离,最后达到证明目的。 3. 掌握构造基本图形的方法:复杂的图形都是由基本图形组成的,因此要善于将复杂图形分解成基本图形。在更多时候需要构造基本图形,在构造基本图形时往往需要添加辅助线,以达到集中条件、转化问题的目的。 一. 证明线段相等或角相等 两条线段或两个角相等是平面几何证明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种相等关系。很多其它问题最后都可化归为此类问题来证。证明两条线段或两角相等最常用的方法是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其它如线段中垂线的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也经常用到。 例1. 已知:如图1 求证:DE =DF 分析:由?ABC 连结CD ,易得CD = 证明:连结CD ΘΘΘAC BC A B ACB AD DB CD BD AD DCB B A AE CF A DCB AD CD =∴∠=∠∠=?=∴==∠=∠=∠=∠=∠=90,,,, ∴?∴=??ADE CDF DE DF 说明:在直角三角形中,作斜边上的中线是常用的辅助线;在等腰三角形中,作顶角的平分线或底边上的中线或高是常用的辅助线。显然,在等腰直角三角形中,更应该连结CD ,因为CD 既是斜边上的中线,又是底边上的中线。本题亦可延长ED 到G ,使DG =DE ,连

初二几何证明经典难题.

初二几何证明经典难题 1、已知:如图,P是正方形ABCD内点,/ PAD = / PDA =150. 求证:△ PBC是正三角形. 如下图做△ DGC使与△ ADP全等,可得△ PDG为等边△,从而可得△ DGC APD CGP,得出PC=AD=DC,和/ DCG= / PCG =150 所以/ DCP=300 , 从而得出△ PBC是正三角形 2、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D =BC , M、N分别是AB、CD的中点, AD、BC 的延长线交MN于E、F . 求证:/ DEN = / F . 如下图连接AC并取其中点Q ,连接QN和QM ,所以可得/ QMF= / F , / QNM= / DEN 和/ QMN= / QNM ,从而得出 / DEN = / F。

、如图分别以△ ABC的AC和BC为一边,在厶ABC的外侧作正方形ACDE 和正方形CBFG,点P是EF的中点. 求证:点P到边AB的距离等于AB的一半. 3. 过E,C,F点分别作AB所在直线的高EG , CI , FH。可得PQ=

EG FH +。由厶EGA AIC ,可得EG=AI,由△ BFH CBI ,可得FH=BI。从而可得PQ= 2 AI BI += 2AB ,从而得证。 3 / 4 4 、如图,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DE // AC , AE =AC , AE与CD相交于F .求证:CE =CF . 顺时针旋转△ ADE ,到△ ABG ,连接CG .由于/ ABG= / ADE=900+450=1350

从而可得B , G , D在一条直线上,可得△ AGB ◎△ CGB。推出 AE=AG=AC=GC,可得△ AGC为等边三角形。 / AGB=300,既得/ EAC=300,从而可得/ A EC=750。又/ EFC=Z DFA=450+300=750.可证:CE=CF。 5、如图,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DE // AC ,且CE =CA ,直线EC交DA延长 线于F . 求证:AE =AF . 连接BD作CH丄DE

完整上海教材八年级第十九章几何证明知识整理.docx

上海教材八年级第十九章 几何证明知识整理 一、知识梳理: 重要定理: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任意一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如图: ∵ MN 垂直平分线段 AB ∴ PA=PB 逆定理: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 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如图: ∵ PA=PB ∴点 P 在线段 AB 的垂直平分线上 ★角平分线 定理: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如图: D ∵ OP 平分∠ AOB PD ⊥ OA , PE ⊥OB ∴ PD=PE O M P A B N A P E B 逆定理:在一个角的内部(包括顶点)且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如图: ∵ PD=PE PD ⊥ OA , PE ⊥OB ∴ OP 平分∠ AOB ★基本轨迹 轨迹 1:和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轨迹 2:在一个角的内部 (包括顶点) 且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个角的平分线。 轨迹 3: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这个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 ★直角三角形的全等判定 直角三角形的全等: 如果两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 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H.L )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 定理 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A 如图: ∵∠ C=90° ∴∠ A+ ∠ B=90 ° C B A 定理 2: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如图:∵∠ ACB=90°, D 且点 D 是AB 的中点 ∴ CD 1 AB ( CD=AD=BD ,或 AB=2CD ) C B 2 1

沪教版八年级上册 几何证明的总结与练习

第十九章 几何证明知识整理 一、知识梳理: 1、有关概念: 命题、公理、定理 (1)命题: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命题。 命题的形式:如果…(题设),那么…(结论)。 命题中,结论正确的是真命题,结论错误的是假命题。 (2)公理:人们从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真命题叫做公理。 (3)定理:用推理的方法证明为真命题,且可作为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的真命题叫做定理。 (4)逆命题和逆定理 在两个命题中,如果第一个命题的题设是第二个命题的结论,而第一个命题的结论又是第二个命题的题设,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叫做原命题,另一个就叫做它的逆命题。 如果两个定理是互逆命题,那称它们为互逆定理,其中一个叫做另一个的逆定理。 2、重要定理: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任意一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如图: ∵MN 垂直平分线段AB ∴PA=PB 逆定理: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如图: ∵PA=PB ∴点P 在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上 ★角平分线 定理: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如图: ∵OP 平分∠AOB PD ⊥OA ,PE ⊥OB ∴PD=PE 逆定理:在一个角的内部(包括顶点)且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如图: ∵PD=PE PD ⊥OA ,PE ⊥OB ∴OP 平分∠AOB ★直角三角形的全等判定 直角三角形的全等:如果两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H.L ) (注意:必须先证明两个三角形都是RT ⊿,才能应用本判定定理;以前所学的ASA 、AAS 、SAS 、SSS 这四条判定定理对于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仍然适用。)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 定理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如图: ∵∠C=90° ∴∠A+∠B=90° 定理2: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直角、中点→想一半) 如图: ∵∠ACB=90°, 且点D 是AB 的中点 ∴AB CD 2 1 推论1: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M N B A P A B O D E P A C B A C B D A

初二数学压轴几何证明题含答案(供参考)

1.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BE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BEF=90°,BE=EF,连接DF,G为DF的中点,连接EG,CG,EC. (1)如图1,若点E在CB边的延长线上,直接写出EG与GC的位置关系及的值; (2)将图1中的△BEF绕点B顺时针旋转至图2所示位置,请问(1)中所得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写出证明过程;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3)将图1中的△BEF绕点B顺时针旋转α(0°<α<90°),若BE=1,AB=,当E,F,D三点共线时,求DF的长及tan∠ABF的值. 解:(1)EG⊥CG,=, 理由是:过G作GH⊥EC于H, ∵∠FEB=∠DCB=90°, ∴EF∥GH∥DC, ∵G为DF中点, ∴H为EC中点, ∴EG=GC,GH=(EF+DC)=(EB+BC), 即GH=EH=HC, ∴∠EGC=90°, 即△EG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

(2) 解:结论还成立, 理由是:如图2,延长EG到H,使EG=GH,连接CH、EC,过E作BC的垂线EM,延长CD,∵在△EFG和△HDG中 ∴△EFG≌△HDG(SAS), ∴DH=EF=BE,∠FEG=∠DHG, ∴EF∥DH, ∴∠1=∠2=90°-∠3=∠4, ∴∠EBC=180°-∠4=180°-∠1=∠HDC, 在△EBC和△HDC中 ∴△EBC≌△HDC. ∴CE=CH,∠BCE=∠DCH, ∴∠ECH=∠DCH+∠ECD=∠BCE+∠ECD=∠BCD=90°, ∴△ECH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G为EH的中点, ∴EG⊥GC,=, 即(1)中的结论仍然成立; (3) 解:连接BD,

初中几何定理归纳整理

初中几何定理归纳整理

初中几何定理归纳整理 图形认识初步 1.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等角的余角相等; 4.等角的补角相等; 5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6.角角平分线的判定定理: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 相交线与平行线 1、余角、补角、对顶角(相交)的性质: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 2、垂直 (1)垂线的性质:①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②直线外一点有与直线上各点连结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2)线段垂直平分线定义:过线段的中点并且垂直于线段的直线叫做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3)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4)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判定定理: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3、平行 (1)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2)平行线的性质:①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②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③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3)平行线的判定:①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②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③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4)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平行于已知直线。 (5)平行公理的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三角形 1、三角形的有关性质(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①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②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0;

∠A越大,∠A的正弦和正切值越大,余弦值反而越小。 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四边形 1、平行四边形(中心对称图形) (1)平行四边形的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两条平行线中,一条直线上任意一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叫做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是一个定值,不随垂线段位置改变而改变,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3)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相等;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角分别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4)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①定义法: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②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③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④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⑤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矩形(轴对称图形) (1)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通常也叫长方形)。 (2)矩形的性质:①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②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③矩形的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 (3)矩形的判定:①定义法: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②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③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3、菱形(轴对称图形) (1)定义:。 (2)菱形的性质:;①菱形的四边相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②对角相等,邻角互补;③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3)菱形的判定:①定义法: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②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③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4、正方形(既是轴对称又是中心对称) (1)定义:四条边都相等且一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叫做正方形。 (2)正方形的性质:;①正方形的四边相等,对边平行;②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③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平分,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3)正方形的判定:①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②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轴对称 1定义: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完全重合,

初二几何证明经典难题

初二几何证明经典难题

初二几何证明经典难题 1、已知:如图,P 是正方形ABCD 内点,∠PAD =∠PDA =150. 求证:△PBC 是正三角形. 如下图做△DGC 使与△ADP 全等,可得△PDG 为等边△,从而可得 △DGC ≌△APD ≌△CGP,得出PC=AD=DC,和∠DCG=∠PCG =150 所以∠DCP=300 ,从而得出△PBC 是正三角形A P C D B

2、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D =BC , M 、N 分别是AB 、CD 的中点,AD 、BC 的延长线交MN 于E 、F . 求证:∠DEN =∠F .如下图连接AC 并取其中点Q ,连接QN 和QM ,所以可得∠QMF=∠F ,∠QNM=∠DEN 和∠QMN=∠QNM ,从而得出∠DEN =∠F 。 A N F E C D M B

F 3 、如图,分别以△ABC 的在△ABC CBFG ,点P 是EF 求证:点P 到边AB 半.3.过E,C,F 点分别作AB 所在直线的高EG , CI ,FH 。可得PQ=。 由△EGA ≌△AIC ,可得EG=AI ,由△BFH ≌△CBI ,可得FH=BI 。 2EG FH +

从而可得PQ= = ,从而得证。 4、如图,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DE ∥AC , AE =AC ,AE 与CD 相交于F .求证:CE =CF .顺时针旋转 △ADE ,到△ABG ,连接CG. 由于∠ABG=∠ADE=900+450=1350 从而可得B ,G ,D 在一条直线上,可得△AGB ≌△CGB 。 推出AE=AG=AC=GC ,可得△AGC 为等边 2AI BI +2AB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