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普通动物学第四版总结要点

普通动物学第四版总结要点

普通动物学第四版总结要点
普通动物学第四版总结要点

绪论

动物:是一类真核多细胞异养生物,能进行摄食、运动、感觉、繁衍后代等生命活动。

动物学:研究动物的形态结构、分类、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五界系统: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动物界、植物界、真菌界。

生物多样性定义:生物多样性是所有生物种类、种内遗传变异和它们与生存环境构成的生态系统的总称。

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物种:是生物界发展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统一的基本间断形式;在有性生物,物种呈现为统一的繁殖群体,由占有一定空间,具有实际或潜在繁殖能力的种群所组成,而且与其他物种在生殖上是隔离的。

亚种:是同一种内的不同地理亚群。各亚群占居不同的分布区,各不重叠;亚种间不存在生殖隔离或生殖隔离不完善,但具有可分辨的形态等方面的差异。

双名法:以两个拉丁文或拉丁化了的文字连在一起,表示一个物种的学名。属名在前,为单数主格名词,第一个字母大写;种名在后,多为形容词,第一个字母小写。

动物的分门:根据细胞数目及分化、体型、胚层、体腔、体节、附肢等,将动物分成若干个门。

原生动物门

特征:一、营独立生活的真核单细胞动物

二、由细胞器完成各种生理机能

三、1、营养方式:主要有三种,光合营养、渗透营养、吞噬营养。

2、呼吸和排泄:主要依靠细胞膜的渗透作用进行。

四、自由生活的种类通过鞭毛、纤毛、伪足等完成运动。

五、生殖方式多样。无性生殖:裂殖、二分裂、裂体生殖、出芽生殖、孢子生殖;

有性生殖:接合生殖、配子生殖

分纲:鞭毛刚:眼虫、锥虫、夜光虫、盘藻、团藻、钟罩虫、利氏曼原虫、隐鞭虫肉足纲:大变形虫、痢疾内变形虫、有孔虫、太阳虫、放射虫、等辐骨虫

孢子纲:间日疟原虫、球虫、血孢子虫

纤毛刚:草履虫、钟虫、棘尾虫、车轮虫

包囊:原生动物在缺食、干燥、低温等不良条件下,脱去鞭毛或纤毛、缩回伪足,身体变圆,同时向外分泌物质形成坚厚的外壳。这种结构叫包囊。

滋养体:一般指原生动物摄取营养阶段,能活动、摄取养料、生长和生殖,是寄生原虫的寄生阶段。裂体生殖:原生动物的滋养体成熟后,其细胞核反复分裂形成多个子核,之后细胞质随核而分裂,包在每个核的外边,形成很多小个体,即裂殖子。

动合子:疟原虫雌雄配子结合形成的合子,可以运动,称动合子。

伪足:变形虫体表形成的临时性细胞质突起。伪足具有运动、摄食的功能。

赤潮: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短时间内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海水变色、变腥、变臭的生态异常现象。水体可呈红、黄、褐、绿等颜色。水华:淡水中某些藻类大量繁殖时引起水体变色的生态异常现象。

我国五大寄生虫:1.疟原虫,痢疾;2.利氏曼原虫,黑热病;3.钩虫;4.丝虫;5.血吸虫

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

危害:寄生于人体肝脏和红细胞内,引起疟疾。

中间寄主(人):红细胞外期:肝细胞内裂体生殖生活史:有世代交替红细胞内期:红细胞内

终末寄主(按蚊):配子生殖

孢子生殖

防治:防蚊灭蚊;治疗病人;预防性服药。

多细胞动物起源

胚胎发育:受精与受精卵—卵裂—囊胚的形成—原肠胚的形成—中胚层及体腔的形成—胚层的分化真体腔:由中胚层形成的体腔。有体壁中胚层和肠壁中胚层,有体腔膜。

假体腔:胚胎发育中的囊胚腔持续到成体形成的体腔。只有体壁中胚层,无肠壁中胚层,无体腔膜。

多空动物门

多空动物是最原始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又名侧生动物。具有水沟系(单沟型、双沟型、复沟型)逆转:多空动物幼虫从母体出水孔随水流溢出,然后具鞭毛的小细胞内陷,形成内层,而另一端大细胞留在外边形成外层细胞,这与其他动物原肠胚形成相反,因此称为逆转。

腔肠动物门

特征:辐射对称,两胚层、原始消化腔,组织分化(上皮组织、神经组织),原始神经系统——神经网;刺细胞(特有)。

分3个纲:水螅纲、钵水母纲、珊瑚纲。

水螅纲主要特征:

1.一般是小型的水螅型或水母型动物;

2.水螅型结构较简单,只有简单的消化循环腔;水母型有:口、胃、辐管、环管

3. 水母型的伞缘有缘膜,触手基部有平衡囊。

4.刺细胞只分布在外胚层;

5.生殖腺来源于外胚层;

6.大多数种类有世代交替现象。

钵水母纲主要特征: 1.有世代交替,多数为大型水母,不具缘膜;

2.感觉器官为触手囊;

3.消化循环腔复杂,辐管发达,具有内胚层形象的胃丝、生殖腺;

珊瑚纲的主要特征: 1.只有水螅型,无水母型。

2.水螅型结构复杂,有口道、口道沟、隔膜和隔膜丝。

3.生殖腺来自内胚层。

4.大多数种类具有骨骼。

二态现象:水螅纲中许多营群体生活的种类都含有营养体与生殖体两种形态与机能完全不同的个体,这种现象称为二态现象。如:薮枝群体中有水螅体和生殖体之分。

多态现象:水螅纲群体生活的种类中含三种及三种以上形态与机能不同的个体,这种现象叫多态现象。

扁形动物门

特征:两侧对称,具有中胚层,具有皮肤肌肉囊,

消化系统:有口无肛门。自由生活的肠道分枝,寄生生活的肠道退化或消失。

排泄系统:原肾管型的排泄系统。

中胚层进化意义:

①.减轻了内外胚层的负担;

②.引起了一系列器官系统的分化;

③.加强了新陈代谢能力;

④.中胚层形成的实质组织,有贮存养料和水分的作用,可使动物耐饥饿、抗干旱。

皮肤肌肉囊:由外胚层形成的表皮和中胚层形成的肌肉相互紧贴构成的体壁,包裹全身,称为皮肤肌肉囊。

原肾管:是低等三胚层动物的排泄器官,由外胚层内陷形成,只有一个开口,即排泄孔。一般由排泄管和焰细胞、排泄孔构成,排泄管通常具分枝,各分枝的末端为一焰细胞所封闭,另一

端汇入排泄管,排泄管开口于体表。

后肾管:是相对于原肾管的一类排泄系统一些较高等的无脊椎动物其排泄系统为来源于中胚层的管状结构,一般两端都有开口,其主要功能是排出体内的代谢废物。

分纲:涡虫纲:梯形神经系统:脑神经节、腹神经索、横神经;三角涡虫

吸虫纲:华枝睾吸虫,中间寄主第一沼螺,第二鲤科鱼类、虾蟹;血吸虫,中间寄生钉螺;

终末寄生:人。

绦虫纲:猪肉绦虫,中间寄主:猪;终末寄主:人。

中间寄主:寄生虫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的寄主。

终末寄主: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的寄主。

保虫宿主:寄生虫某一生活阶段既可寄生于人体,也可寄生于其他脊椎动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传播给人。在流行病学上,称这种动物为保虫宿主或储蓄宿主。

假体腔动物

细胞恒数:线虫发育中的一个奇异特征,即在其器官发育完成后,除生殖细胞系外,所有体细胞

隐生:轮虫在水体干涸时,身体失去大部分水分,高度卷缩进入假死状态,再入水后既能复活,这种维持生活的方式称为隐生。

环节动物

为什么说环节动物是无脊椎动物的开始?

答:环节动物在动物演化史上占重要地位,不仅两侧对称,三胚层,而且身体分节,出现了真体腔,这对动物结构和机能多方面的复杂、完善和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如出现了循环系统、后肾管、消化系统分工及复杂化、神经系统进一步集中等。可以说这类动物发展到了较高的阶段,所以说这是高等无脊椎动物的开始。

特征:体分节,真体腔,运动器官为疣足和刚毛,其循环系统的形成与真体腔的发生密切相关,闭管式循环系统。排泄系统为原肾管和后肾管,索式神经系统。

同律分节:动物身体由形态和机能相似的体节构成(外形分节,内部器官如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也按节排列),这种分节叫同律分节。

异律分节:节肢动物、脊索动物不同部位的体节出现了形态的分化与机能的分工,这种分节叫异律分节。

生殖态(异沙蚕相):沙蚕等在生殖时期,通过整个个体的变态或通过体后部体节的分化,体后部体节发生显著变化,变为生殖节,是产生生殖细胞的体节;体前部的体节基

本不变,不产生生殖细胞,称为无性节,使其身体分成两个不同区域的生殖

现象。

群浮:性成熟的沙蚕受温度和月相的刺激大量游向海面,群集在一起,雄性排精,雌性放卵,称为群浮。

项器:是一对存在于多毛类口前叶后端两侧的纤毛窝。由具纤毛的柱状细胞、感觉细胞组成,是一种化学感受器对觅食有重要作用。

分纲:多毛纲:头部明显,感官发达;具疣足,其上有成束的刚毛;无生殖带;雌雄异体,间接发育。

寡毛纲:头部不明显,感官不发达;有刚毛、无疣足,有生殖带;雌雄同体,直接发育。

蛭纲:体背腹扁,体节数固定;无疣足和刚毛;体前后端各有一吸盘;有生殖带;雌雄同体,直接发育。

软体动物门

特征:1.身体一般分为头、足、内脏团、外套膜4部分,体外常具分泌的贝壳。

2.消化系统组成:口、口腔、食道、胃、肠、肛门,具有齿舌。

3.体腔:次生体腔和初生体腔同时存在。

4.循环系统:大多为开管式,头足类为闭管式。组成:心脏、血管、血窦

循环的途径:心室动脉血窦静脉心耳心室

5.呼吸器官:鳃:水生种类。“ 肺”:外套膜形成,如肺螺亚纲。外套膜:掘足纲。

6.排泄器官属于后肾管。

7.神经系统:原始种类:无神经节,类似于扁形动物的梯状神经系统

高等种类:由4对神经节(脑、足、侧、脏神经节)及其联络神经构成。

头足类的神经节集中在一起形成脑,并有软骨包围,为无脊椎动物最高级的神经系统。

8.生殖:多数雌雄异体,少数雌雄同体(异体受精)。

发育:直接发育:腹足类、头足类

间接发育:许多海产种类发育中经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2个幼虫阶段。

分纲:1.单板纲:新碟贝

2.无板纲:龙女簪、新月贝

3.多板纲:毛肤石鳖

4.腹足纲:前鳃亚纲:鲍、中国圆田螺、唐冠螺(二级保护动物)

后鳃亚纲:壳蛞蝓、海兔、蓑海牛

肺螺亚纲:巴蜗牛、蛞蝓

5.瓣鳃纲:无齿蚌

乌贼:腕的作用:捕食、游泳定向、感觉。雄体的茎化腕递送精荚,有交配器的作用。

漏斗:位头的腹侧。基部与外套膜连接处有闭锁器。

闭锁器:是乌贼等软体动物的漏斗与外套膜相连的一种结构。漏斗腹侧有一对软骨质闭锁槽,与外套膜内面的闭锁突相吻合,如子目扣,称为闭锁器。闭锁器的开合可控制外套膜孔的开闭。齿舌:是软体动物特有的器官,位于口腔底部的舌突起表面,有横列的角质齿组成,似锉刀。摄食时齿舌作前后伸缩运动,刮取食物。

外套膜:为背侧皮肤褶向下伸展而成,常包裹整个内脏团。

? 外套腔(mantle cavity):外套膜与内脏团之间形成的腔。

? 外套膜的功能:①分泌形成贝壳

②水生种类,外套膜的内层上皮密生纤毛,可为水流进出提供动力。

③陆生种类,外套膜可进行气体交换。

④头足纲,外套膜富有肌肉,具运动功能。

珍珠的形成原理:外套膜受异物侵入刺激,受刺激处的上皮细胞即以异物为核,陷入外套膜上皮间的结缔组织中,陷入的上皮细胞自行分裂形成珍珠囊,囊即分泌珍珠质,层复

一层的将核包住,逐渐形成珍珠。

围心腔:包围心脏的空腔,软体动物的围心腔中无血液而有体腔液,是真体腔的一部分。除与循环有关外,兼有排泄和生殖的功能。

血窦:指软体动物器官组织的间隙,其内充满血液,称为血窦,为开管循环的一部分,也是原体腔(囊胚腔)的一种存在形式。

开管式循环: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血液循环并不总是封闭在血管中流动,而是血液自心室送至动脉,再进入组织间隙形成的血窦中,然后集中于静脉,由静脉回到心耳。动脉和静

脉之间并无直接的联系,这种循环系统叫做开管式循环。

节肢动物门(最大)

外骨骼:节肢动物上皮细胞向外分泌形成的角质膜,坚硬厚实,称外骨骼。

混合体腔:节肢动物体壁与消化管之间的空腔是由部分真体腔和原体腔形成的,称为混合体腔。马氏管:是节肢动物的排泄器官,是在中肠与后肠交界处发出的多数细管,直接浸浴在血体腔的血液中,吸收尿酸等蛋白质的分解产物,使之通过后肠与食物残渣一起排出体外。

书鳃:鲎的游泳足的上肢后壁突起形成扁平书页状薄片,这些薄片是其呼吸器官,称为书鳃。

书肺:是蜘蛛等蛛形纲动物的腹部体壁内陷的囊状结构,内有很薄的书叶状的突起,是气体交换的场所,这种呼吸器官称为书肺。

分门:三叶虫亚门、甲壳亚门、螯肢亚门、多足亚门、六足亚门。

甲壳亚门:代表动物——中国对虾

主要特征:1、形态特征:身体至少分头、躯干两部分,高等类群分头胸部和腹部;有2对触角;

背甲有或无;典型附肢为双肢型。

2、消化系统:分前肠、中肠、后肠

3、循环与呼吸

①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血腔构成;开管式循环;

②呼吸:一般用鳃呼吸,小型种类以体表呼吸;

4.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①链式神经系统;

②感觉器官:复眼一对;触角2对;平衡囊;幼体有中眼:感光

5、生殖:多雌雄异体,少数雌雄同体。

6、排泄和渗透压调节:通常一对触角腺或小颚腺;排氨型代谢动物

螯肢亚门:肢口纲: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有盾甲,无触角及大小颚,用书鳃呼吸。

蛛形纲:身体分为头胸部、腹部;有螯肢、脚须各1对,无触角;用书肺、气管呼吸;

排泄器官为基节腺或马氏管。

多足亚门(唇足纲、倍足纲)

主要特征:身体分为头部与躯干部两部分,头部有1对触角、1对大颚和1-2对小颚,单眼或复眼;

躯干部多节,每节有1-2对同形步足;以气管呼吸、马氏管排泄。

胸部有三对足、一般两对翅,腹部附肢几乎全部退化。

循环方式:开管式循环。

呼吸:由气管系统完成,包括:气门、气管、气囊、微气管,微气管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排泄:通过马氏管吸收代谢废物并排入肠腔,随粪便排出体外。

神经系统:链状神经系统。

1.内颚纲:原始无翅;口器隐于头壳内,上颚仅一个关节,触角多数节内有肌肉;马氏管无或不

发达;胚后发育无或略有变态;性成熟后能继续蜕皮。

2.昆虫纲:成虫有翅或无翅;口器伸出头壳之外,上颚有2个关节,触角各鞭节内无肌肉;马氏

管发达。

触角的类型:丝状、刚毛状、念珠状、锯齿状、球杆状、羽毛状、环毛状、膝状、具芒状、鳃片状、锤状等。

口器:咀嚼式:结构简单,是口器的原始形式。能把固体食物加以机械切碎,如蝗虫、螳螂。

刺吸式:上、下颚和舌相互合抱成针管状,下唇形成管状鞘,向上包被针管和上唇形成的栓,适于刺入组织吸吮液汁,如蚊、蝉。

虹吸式:口器各部分退化,仅存下颚外叶延长,并左右合抱成管状的喙,平时卷曲,取食时伸出。适于吸取花蜜,如蛾、蝶类。

舐吸式:上下颚退化,上唇和舌形成食物道,下唇延长成喙,末端特化为一对唇瓣。适于吸取物体表面的液体,如蝇类。

嚼吸式:上唇、上颚保持咀嚼式类型,适于咀嚼花粉;下颚、下唇延长成管状,适于吸食花蜜,如蜜蜂。

翅的起源:由中、后胸两侧体壁的褶突延伸形成。

翅脉与脉相:在翅的形成过程中,两层体壁相互粘合时,其中留有许多纵横孔道,贯穿着气管、血管,便成了翅脉。纵走的叫纵脉,横走的叫横脉,翅脉在翅面上的分布形式叫脉相。翅的类型:膜翅: 薄而透明,膜质,翅脉清晰可见。如蜂、蝉。

革翅:又叫覆翅。翅坚韧如革,半透明,翅脉仍可见,用以保护。如蝗虫。

鞘翅:角质,厚而坚硬,不透明,翅脉消失。如金龟子前翅。

半鞘翅:基部革质,端部膜质。如蝽蟓的前翅。

鳞翅:膜质,被有鳞片。如蛾、蝶。

虫龄 = 1+蜕皮次数;龄期——两次蜕皮之间所经过的时间。

变态:昆虫在发育过程中,不仅体积增大,而且形态、生理上也要经过一系列变化,称为变态。无变态:幼虫与成虫比较,除身体较小和生殖器官未成熟外,无别的差异。幼虫蜕皮次数较多,到成虫后仍蜕皮生长。见于原始无翅昆虫,如衣鱼。

不完全变态:虫体自孵化后,经过幼虫期便发育为成虫。生活史经历三个虫态:卵幼虫成虫。

不完全变态包括渐变态、半变态二种类型。

渐变态:幼虫与成虫形态、生活习性基本相似,只是大小不同、具有翅芽、生殖腺未成熟,其幼虫称为若虫,如蝗虫。

半变态:幼虫与成虫形态和生活习性不同,幼虫水生、成虫陆生,其幼虫称为稚虫,如蜻蜓。

完全变态:幼虫与成虫在形态和习性上有显著不同,发育中经过四个虫态,即卵、幼虫、蛹、成虫。如蛾、蝶。

昆虫适应陆生生活的特征

1、体被坚硬的外骨骼并有蜡质层,可有效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散失。

2、身体分节、分部,附肢分节,多有四翅,横纹肌发达,运动机能与灵活性增强。

3、以气管呼吸。

4、具有灵敏的感觉器官与发达的神经系统。

5、直肠具有直肠垫,利于减少体内水分的丢失。

棘皮动物门

进化地位:最原始的后口动物

后口动物:棘皮动物、半索动物、毛颚动物、脊索动物。

原口动物:胚胎发育中胚孔发育成为成体的口。如环节、软体、节肢动物。

后口动物:胚胎发育中胚孔发育为成体的肛门或封闭,而成体的口是由内胚孔相当距离之外重新形成的。如棘皮、脊索动物

主要特征:1、典型的后口动物;

2、成体五辐射对称,幼体全部两侧对称;

3、次生体腔发达,分化为围脏腔、水管系统、围血系统;

4、中胚层形成内骨骼,由钙化的骨片组成;

5、成体有三个中枢神经系统:外神经系统、下神经系统、内神经系统;

口神经系来源于外胚层,下神经系和反口神经系起源于中胚层。

水管系统:棘皮动物特有的器官。内有体液,为管足的运动提供液压系统。

结构:环管:位于口的周围,有4-5对帖德曼氏体(可产生体腔细胞)。

辐管:自环管发出,每腕1条。

侧管:自辐管向两侧发出。

管足:与侧管相连。由坛囊、管、吸盘构成,管壁内有肌肉。

石管:下与环管相连。

筛板:下与石管相通,有小管与体外相通。

皮鳃:是棘皮动物特有的器官,为体壁自骨片间隙向外凸起形成的瘤状物,体腔液流入其中,具有呼吸排泄功能。

棘皮动物与半索动物、脊索动物的关系:

棘皮动物不同于大多数无脊椎动物,而与脊索动物一样,同属后口动物。次生体腔由肠腔囊发育形成,中胚层产生骨骼,这也是脊索动物的特征。海参纲的耳状幼体与半索动物肠鳃类的柱头虫幼虫在结构上十分相似,因此棘皮动物是无脊椎动物与脊索动物最为亲近的类群。

脊索动物门

进化地位:是动物界中最高等的一门动物。

基本特征:

1、脊索:是脊索动物背部起支持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介于消化道和神经管之间。

2、背神经管:脊索背面的中空管状中枢神经系统。脊椎动物的神经管前端膨大形成脑,脑后

的部分形成脊髓。

3、鳃裂:消化管前端两侧一系列成对的裂缝,直接或间接与外界相通。

4、其他特征:肛后尾:尾在肛门之后

闭管式循环:尾索动物例外

心脏:位于消化管腹面

脊索动物分类概述:现存脊索动物约四万多种,分属三个亚门。

1、尾索动物亚门:脊索和背神经管仅存在幼体的尾部,成体退化或消失;体表被有被囊。

包括:尾海鞘纲、海鞘纲、樽海鞘纲。

循环方式:开管式。

血液循环流向:可逆式(血管无动脉、静脉之分)

2、头索动物亚门:脊索和神经管纵贯全身的背部,并终生保留。咽鳃裂众多。仅头索纲。

无头类:头索动物的头部不明显,故称无头类。

组成:无心脏,腹大动脉搏动——称狭心动物

循环方式:闭管式

3、脊椎动物亚门:脊索只在胚胎发育阶段出现,随后或多或少地被脊柱代替。脑和感觉器官在前

端集中,形成明显的头部,故称有头类。

逆行变态:幼体经过变态,失去了一些重要的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这种变态称为逆行变态;

如柄海鞘。

内柱:是文昌鱼、柄海鞘等动物咽部腹侧中间的一条纵沟,沟内有腺细胞和纤毛。是脊椎动物甲状腺的前驱。

回结环:文昌鱼肝盲囊后一段内有纤毛的肠,是消化作用最活跃的部位。

脊索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异同:

区别:

棘皮动物说:认为脊索动物起源于棘皮动物和半索动物。

①棘皮动物和半索动物都是后口动物;

②棘皮动物和半索动物都以体腔囊法形成中胚层;

③棘皮动物幼虫和半索动物幼虫极为近似;

④棘皮动物和半索动物的肌肉同时含有肌酸和精氨酸;

圆口纲

圆口纲是现存的脊椎动物中最原始的一类,无上、下颌,又称无颌类。

身体分为:头、躯干、尾。尾:尾鳍为原型尾。

原尾型:尾鳍内部支持骨及外部背、腹叶完全对称的尾。

圆口纲的主要特征:无上下颌;无成对附肢;脊索终生存在;单鼻孔;内耳只有1-2个半规管;

具鳃囊;

特化性特征:1.具有口漏斗和锉舌。2.具内胚层形成的鳃囊。3.唾腺能分泌抗凝血剂。

半寄生:对寄主的依赖程度不高,既可寄生,又可独立生活,这种寄生类型叫半寄生。如七鳃鳗。

鱼纲

具有比圆口类更为进步的机能结构,主要表现在:

1、出现了上下颌。

2、有了成对的附肢,即一对胸鳍和一对腹鳍

3、脊柱代替了脊索

4、脑和感觉器官更为发达,脑分为明显的5部。

共分五个亚纲:板鳃亚纲、全头亚纲、腔鳍鱼亚纲、

肺鱼亚纲、辐鳍亚纲

体形:纺锤型、侧扁型、平扁型、圆筒型或鳗型。

口的位置:口端位、口上位、口下位

尾:尾鳍在运动中起着舵和推进作用

尾鳍类型:

原尾型:脊椎骨直到尾末端,上下叶沿脊柱

对称排列。如七鳃鳗

歪尾型:尾椎末端弯曲深入较发达的上叶内,

外形上叶大、下叶小,不对称。如鲨鱼。

正尾型:尾椎末端翘向尾鳍上叶基部,下叶由增宽的

尾下

骨片支持,外形上下叶对称。如鲤鱼

鳍的结构:由辐鳍骨(支鳍骨)、鳍条和鳍膜构成

角质鳍条:不分支、不分节,由真皮发生,

鳍条见于软骨鱼类。

骨质鳍条:由鳞片衍生而来,分鳍棘和软鳍条。

鳍棘:坚硬的骨刺,分真棘(不分支不分节)、

骨质鳍条假棘(分节、不分支)

软鳍条:相对柔软,分不分支鳍条、分支鳍条,

均分节

鳍式:用英文字母和数字表示鳍的式子。

鳍式中用各鳍的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表示该鳍,用

罗马数字表示鳍棘,用阿拉伯数字表示鳍条;用半字

线表示前后相连,用一字线表示数字范围。

如鲤鱼的鳍式:D. Ⅳ-18—19;A. Ⅲ-5—6;

P.1-16—18;V.1-8;C.20—22

鳞片:多数鱼类被覆鳞片,具保护作用

鱼类的鳞片分为3种:盾鳞、硬鳞、骨鳞。

盾鳞:由表皮与真皮共同形成,为软骨鱼特有;平铺体表成对角线排列。盾鳞为牙齿的同源器官硬鳞:由真皮形成,为少数硬骨鱼的硬鳞类所特有

骨鳞:由真皮形成,仅见于硬骨鱼类。

骨鳞种类:圆鳞: 游离缘光滑

栉鳞:游离缘有齿突

鱼类皮肤特点

1、皮肤薄而柔软,无角质层;

2、表皮中含大量单细胞粘液腺,体表粘滑;

3、表皮衍生物少而简单,真皮衍生物发达;

初生颌:由咽颅第一对颌弓形成的上下颌,称为初生颌,见于软骨鱼类。

次生颌:硬骨鱼类和其它脊椎动物的上下颌由膜原骨形成的前颌骨、上颌骨、齿骨构成,称为次生颌。

鱼类骨骼系统的特点

1、头骨形成脑颅和咽颅两部分,连接方式为舌接式。骨块较多,愈合少。

2、脊柱分化程度低,分为躯椎、尾椎。

3、椎体为双凹型椎体,有脊索残存。

4、肩带与头骨相连,腰带不连脊柱。

鱼类肌肉系统的主要特点:

1、分化程度不高;

2、躯体两侧的肌肉最发达;

3、保持原始的肌节形态;

4、肌肉细胞能特化成电板,组成发电器官;

鳃的特点

1、气体交换的面积大,为总面积的10-60倍。

2、壁薄,使氧气进入血液的距离缩短。

3、鳃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分布。

4、鳃中的逆流循环:血流方向与水流方向相反,使缺氧血中低含氧量与水中高含氧量产生经常

性的不平衡,促使气体的充分交换。

5、入鳃的血液为缺氧血,出鳃的血液为多氧血。

鳔的主要功能:

①一定程度上调节身体比重,主要是使鱼体悬浮在限定的水层中。

②呼吸作用,如肺鱼。

③发声作用:鳔管放气发声,如鲤科鱼类,鳗鲡等。肌肉摩擦使鳔发声,如大黄鱼、小黄鱼鳔外

鼓肌收缩使鳔发声。

④感觉作用:感知声波、水压及气体压力变化等。

单循环:血液每循环全身一周只经过心脏一次,体内整个血液循环途径为一个大圈,称为单循环。脑神经:10对;口诀:一嗅、二视、三动眼,

四车、五叉、六外展,

七面、八听、九舌咽,

迷走、副神、舌下完。

要点:第Ⅰ、Ⅱ、Ⅷ对是感觉神经,分别和嗅觉、视觉、听觉联系;

第Ⅲ、Ⅳ、Ⅵ对是运动神经,和动眼肌肉联系;

第Ⅴ、Ⅶ、Ⅸ、Ⅹ对是混合神经,皆与鳃节有关。

侧线系统:是水生脊椎动物(圆口类、鱼类、部分两栖类)所特有的感觉器官。

侧线的主要功能:感受低频振动、控制定向、协助视觉测定远处物体的位置、感知水压、水流。前肾:脊椎动物在胚胎时期的肾脏称为前肾。

中肾:指羊膜类胚胎时期在前肾之后依次出现的肾,位于体腔中部。

背肾:指无羊膜类成体的肾,位于体腔中部和后部,相当于前肾后面的其余全部肾脏。

后肾:是羊膜动物成体的肾脏,其发生时期和着生部位都在中肾之后。

渗透压的调节:

1、海生鱼类:硬骨鱼类:体液浓度低于海水浓度,体液大量渗出;鱼类大量吞饮海水以补充体液

的丧失,同时通过鳃上皮的泌氯腺排出过多的盐分;肾小体大部退化,肾脏泌尿量很少。

软骨鱼类:血液中积累大量尿素,高达2%-2.5%,使血液渗透压高于周围海水,致使海水不断渗入体内。进入体内多余的水分由肾脏排出体外,多余的盐分经直肠腺排出体外。

2、淡水鱼类:血液和体液的浓度高于外界水环境,环境中的水会不断地进入体内,鱼体又通过肾

脏不断排出低浓度的尿液;鳃的泌氯腺从水中吸收盐分以补偿盐的丢失。

性逆转:一些鱼类性腺从胚胎期直到性成熟期都是卵巢,只产生卵子,第一次繁殖后,卵巢逐渐转变成精巢而呈现出雄性特征。如黄鳝、剑尾鱼等。

泄殖腔:是肠的末端略为膨大处,输尿管、生殖管都开口于此腔,以单一的泄殖腔孔开口于体外。

如:软骨鱼、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具有。

泄殖窦:输尿管、生殖导管共同开口处,以泄殖孔开口于体外。如圆口类、硬骨鱼、有胎盘哺乳类。受精及发育方式:

卵生:体外受精,体外发育,大多硬骨鱼类;

体内受精,体外发育,如虎头鲨;

体外受精,体内发育,如:海龙的受精卵在雄鱼的孵卵囊内孵化,天竺鲷的受精卵在雄鱼口腔中孵化,鲶科的一种鱼受精卵在雄鱼胃中孵化。

卵胎生:体内受精,体内发育,营养来自卵黄。如白斑棘鲨Array假胎生:体内受精,体内发育。发育前期胚胎依靠卵黄供给营

养,发育后期胚胎从卵壳中破出,并在母体子宫壁内形

成卵黄囊胎盘,胎儿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营养物质。

如灰星鲨。

洄游:鱼类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的一定时期,会沿着一定路线进行集群的迁移活动,以转换生活环

境的方式满足它们对生殖、索饵、越冬所需的适宜条件,并经过一段时期后又重返原地,鱼

类这种习性和行为叫洄游。

两栖纲

体型:蚓螈型、鲵螈型、蛙蟾型

身体分部:头、躯干、尾、四肢

两栖类对陆生生活的适应性:

1、出现了五趾型附肢,肩带不与头骨相连,腰带通过荐椎连于脊柱,解决了在陆地上运动和支持

体重的矛盾。

2、皮肤具有丰富的多细胞粘液腺,能分泌粘液保持体表湿润,利于呼吸和减少水分蒸发散失。

3、具有简单的肺呼吸和不完全双循环,适应在空气中呼吸。

4、出现了颈椎和适应陆生生活的神经系统及感觉器官。有颈椎1枚;脊髓出现了颈膨大和腰膨大,

脊神经形成了臂丛和腰荐丛;眼具有活动性眼睑、瞬膜和哈氏腺;首次出现了中耳,内耳具有

听觉功能。

两栖类适应陆生的不完善性:

1、肺呼吸不能完全满足生命活动需要,须借助皮肤等的辅助呼吸。

2、皮肤角质化程度低,不能有效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散失。

3、体外受精,幼体在水中发育,繁殖离不开水。

两栖类骨骼系统适应陆生生活的特点

1、出现了五趾型附肢,动物在陆地上可支持体

重和进行运动。

2、出现了颈椎、荐椎各一枚。颈椎的出现和肩带不与头骨相连,增加了头部、前肢运动的灵活性;

荐椎通过腰带与后肢相连,将体重转移给了后肢,解决了陆地支持体重的矛盾。

3、出现了听骨——耳柱骨,可将声波引起鼓膜的振动传给内耳产生听觉。

五趾型附肢:前、后肢的末端均有五指(趾),指骨通过掌骨与前肢相连,趾骨通过跗骨与后肢相

连,这是陆生脊椎动物适于陆地运动的典型附肢类型。

不完全双循环:血液循环有体循和肺循环,但心脏结构不完善,多氧血和少氧血不能完全分开,

这种双循环叫不完全双循环。

变温动物:动物体不能维持自身体温的恒定,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而改变,这类动物称为变温动

物。

犁鼻器:又称贾氏器,是四足类嗅觉的辅助结构,由薄软骨围成,内壁有嗅粘膜分布,可感知进入

口腔内物体的化学性质。因通常位于犁骨上方,故名。

咽式呼吸:两栖类没有胸廓,呼吸借助咽腔底部的上下运动来完成,叫咽式呼吸。

肺循环出现和鳃循环的废弃,使原有的鳃动脉弓发生重大变革:相当于原始鱼类的第1、2、5对动

脉弓消失。第3对动脉弓构成颈动脉,供应头部血液;第4对动脉弓构成体动脉,供应全身血液;

第6对动脉弓构成肺皮动脉,供应肺及皮肤血液。

蚓螈目、有尾目、无尾目的主要特征与区别:

爬行纲

1、体型:蜥蜴型、蛇型、龟鳖型

2、身体分部:头、颈、躯干、尾、四肢

开始具有12对脑神经,如鳄和龟鳖类。蛇和蜥蜴仅有11对脑神经。

爬行纲首次出现了胸廓。

胸廓:是羊膜动物特有得结构,由胸椎、肋骨、胸骨围成,具有保护内脏和加强肺呼吸得功能。羊膜卵:是爬行类、鸟类、低等哺乳类产的卵。卵细胞外包被有输卵管分泌形成的蛋白、内外壳膜和卵壳。因在胚胎发育中形成了羊膜,故称为羊膜卵。

羊膜卵的发育:在胚胎发育中产生了羊膜、绒毛膜、尿囊。

羊膜:由中胚层、外胚层构成。羊膜包被胚胎形成羊膜腔,内有羊水。保护胚胎,并为胚胎发育提供所需的水环境。

绒毛膜:由外胚层、中胚层构成。贴近蛋白,与羊膜间形成胚外体腔。

尿囊:从消化道的后端发出,由内胚层、中胚层形成。是胚胎的呼吸和排泄器官。

羊膜卵的出现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是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一次飞跃;它的出现,解除了羊膜

动物个体发育中对外界水的依赖,使脊椎动物完全陆生成为可能。颞窝:爬行动物颅骨两侧、眼眶后方1-2个明显的孔洞,称为颞窝。

颞窝是颞肌附着的部位,它的出现和颞肌收缩时的牵引有关。

唇窝:蟒蛇类的红外线感受器,位于吻鳞或上唇鳞表面的小形洼陷。

次生腭:脊椎动物从爬行动物开始,在口腔顶壁由前颌骨、上颌骨、腭骨的腭突和翼骨构成的水平分隔。

意义:完整的次生腭使内鼻孔后移,解决了吞咽与呼吸的矛盾。

为什么说爬行动物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爬行动物在两栖动物的基础上获得了进一步适应陆生生活的特点:

1、肺呼吸完全可满足生命活动的需求,不再需要辅助呼吸。肺的分化比两栖类复杂,肺泡数目增

加,扩大了气体交换的面积,同时,胸廓的出现可协助呼吸运动,使呼吸能力大为增强。

2、皮肤角质化加深,体表被有角质鳞或角质盾片,能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散失。

3、体内受精,产羊膜卵。羊膜卵在发育过程中出现了羊膜、绒毛膜、尿囊等胚膜,使胚胎在自身

的羊水中发育,摆脱了幼体发育对外界水环境的依赖。

4、骨化程度较高,脊柱分化彻底,颈椎和荐椎数目增加,使头部运动的灵活性增强,运动和支持

体重的能力提高。

5、有了比两栖类更加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综上所述,爬行动物解决了在陆上呼吸、水分散失、繁殖、运动等的矛盾,因而成了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鸟纲

恒温动物及恒温在动物演化上的意义:

恒温动物:具有完善的体温调节机制,能在环境温度变化的情况下保持体温的相对稳定的的动物。特点:具有高而稳定的新陈代谢水平和调节产热散热的能力,从而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稍高于环境温度的水平

意义:(1)有利于酶的活动,提高了新陈代谢水平;

(2)提高了快速运动能力,有利于捕食及避敌;

(3)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性,扩大了动物的生活和分布范围;

1.皮肤适于飞行的特点:

①薄而松软的皮肤利于羽毛的活动和飞翔时肌肉剧烈的活动;

②羽毛被覆体表,不仅使鸟体形成流线型外廓,利于减少飞行时的空气阻力,着生在翼和尾上的

大型正羽构成了飞行器官的一部分。

2.肌肉适应飞行的特点:

1、胸肌发达,为飞行提供强大动力;

2、胸肌、后肢肌集中在身体的中部,利于飞行时保持重心的平衡;

3.消化系统适应飞行生活的特点:

①口腔内无牙,直肠短不贮藏粪便;

②消化力强、消化过程迅速;

4.呼吸系统适应飞行的特点

①有气囊存在,利于辅助呼吸、减少内脏器官间的摩擦、调节体温、减少身体比重;

②肺是由各级气管彼此吻合相通的密网状管道系统,具有极大的气体交换面积;

③进行高效的双重呼吸;

5.循环系统适应飞行的特点:完全双循环,心脏容量大,心跳频率快,动脉血压高,血液循环迅速。

6.骨骼系统适应飞行的特点:骨骼系统轻、坚固、多有愈合,头骨薄而轻,成鸟的愈合为一个整体

的脑颅,口腔无齿,脊椎骨的愈合和尾骨的退化,使躯体重心集中身体中央,利于飞行时保持身体平衡,胸廓牢固为肌肉的剧烈运动和完成呼吸提供了坚固的支架,龙骨突起发达,为胸肌提供了宽大的附着面,锁骨成“V”的叉骨可避免飞行时左右乌喙骨碰撞,愈合荐骨与骨盆愈合使支持体重有了坚强的支架,前肢手骨的愈合和消失,使翼的骨骼构成一个整体,

既有利于着生大型飞羽,又使振翅有力,后肢腓骨退化,胫跗骨与跗跖骨构成趾间关节,能增加起飞和降落时的弹性。

跗间关节:鸟类的跗骨分为两个部分,上部与胫骨愈合为胫跗骨,下部与跖骨愈

合形成跗跖骨,二者构成的关节在跗骨之间,称为跗间关节。利于鸟的起飞和降落。气囊:是鸟类气管分支的一部分,是中支气管和次级支气管伸出肺外末端膨大的膜质囊,主要有9个气囊;具有减轻身体比重、减少内脏器官之间的摩擦、调节体温和辅助双重呼吸的功能。双重呼吸:由于气囊的存在,鸟类在吸气和呼气过程中肺内均有新鲜空气通过,并能在微气管中进行气体交换,这种现象叫双重呼吸。

视觉双重调节:鸟类眼球的前巩膜角膜肌能改变角膜的凸度,后巩膜角膜肌能改变晶体的凸度,因此它不仅能改变晶体的形状,而且能改变角膜的屈度,称为视觉双重调节。

窝卵数:每种鸟在巢内所产的满窝卵数目。

窝卵数与鸟的成活率有关,对卵和雏鸟的保护愈完善、成活率愈高的,窝卵数愈少。

定数产卵:在每一个繁殖周期内只产固定数目的窝卵数。如:鸠鸽、环颈雉、喜鹊

不定数产卵:在未达到其满窝卵的窝卵数以前,遇有卵遗失即补产一枚,直到产满其窝卵数为止。

如鸭类、鸡类等。

迁徙:在每年的春季和秋季,鸟类在越冬地和繁殖地之间进行的定期、集群、沿着一定方向飞迁的习性。

飞羽:着生在翼区后缘的一列大型正羽,是构成鸟类飞行器官的主要部分,包括:初级飞羽、次级飞羽、三级飞羽。

初级飞羽:着生在鸟翼腕、掌骨、指骨上的飞羽。

次级飞羽:着生在鸟翼尺骨上的飞羽。

三级飞羽:为飞羽中最后的一列,亦着生于尺骨上,实际为最内侧次级飞羽,但其羽色和羽形常与其余的次级飞羽有所不同;有的鸟类,其着生于肱骨上的羽毛很发达,成飞羽

状,可称为三级飞羽。

哺乳纲

哺乳动物的进步性特征:

1、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能协调复杂的机能活动和多变的环境条件。

2、出现口腔咀嚼和消化,大大提高了对能量的摄取。

3、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性。

4、具有在陆地上快速运动的能力。

5、胎生、哺乳,保证了后代有较高的成活率。

哺乳动物适应陆生生活的主要特征:

1、具有在陆地上快速运动的能力;

2、能有效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

3、体温恒定;

4、完善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5、胎生、哺乳的繁殖方式。

胎生: 胎儿借助胎盘和母体联系,并取得营养,在母体内完成胚胎发育过程——妊娠而成为胎儿后产出,这种生殖方式叫胎生。

胎生方式为发育的胚胎提供了保护、营养和恒温条件,使外部环境对胚胎的影响大大减小。表皮的衍生物:角质结构的毛、爪、蹄、指甲、洞角、叉角羚角、毛角;皮肤腺包括:皮脂腺、汗腺、乳腺、味腺。

表皮角:分为洞角、叉角羚角、毛角。

毛的类型:针毛、绒毛、触毛

真皮的衍生物:种类和数量均少,包括:实角、长颈鹿的角、犰狳的骨质板

反刍:是食草反刍类动物取食后在瘤胃和网胃内经过初步消化后的食物,经逆呕反射,将食物逆行经食道入口再行咀嚼的现象。

大学普通动物学知识点总结

笫一章原生动物门 一. 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整个身体由一个细胞组成。原生动物即单细胞动物。具有一般细胞所有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细胞器这种单细胞又是一个具有一切动物特性和生理机能的、独立完整的有机体具有运动、消化、呼吸、排泄、感应、生殖等机能 1.4有特殊的适应性 不良环境下能形成包囊,在失去大部分结构后缩成一团,并分泌胶质在体外形成包囊膜,使自身与外界环境隔开,新陈代谢水平降低,处于休眠状态。待环境条件良好时又长出相应结构,脱囊而出,恢复正常生活。 1.5 群体单细胞动物 特点:由多个单细胞个体聚集而成的群体,但绝大多数群体内的单细胞个体具有相对独立性 二. 代表动物:草履虫––结构和功能 结构和功能 ●表膜:包被草履虫体表的膜,即细胞膜、质膜,分三层。最外层膜连续覆盖在体表和纤毛上, 中间层和内层膜形成表膜泡镶嵌系统 纤毛:为细胞质的丝状突起,是草履虫的运动器官。纤毛的基部有复杂的微管纤维网,控制和协调纤毛的运动。 口沟:从草履虫身体后半端开始,在表膜上一条伸向身体中部的斜沟,沟的未端为口(胞口 细胞质:分成外质和内质二部分 外质:为表膜下面的一薄层细胞质,较透明。剌丝泡分布在外质中 刺丝孢:为纺缍形小杆状结构,有小孔开口于表膜。当受到外来刺激时,能释放出内含物,吸水后聚合成丝,能麻庳敌害,有防御功能。 内质:内含颗粒状结构,有流动性。有许多重要结构分布在内质中:食物泡:散布在内质中的许多泡状结构。 食物泡的形成。食物泡的消化功能 伸缩泡和收集管:位于内、外质的交界处,2组,身体前后半部的中部各一对。功能:排除体内多余水分。 草履虫体内水分来源:A.大部分由外界通过表膜渗透进来。B.一部分随食物经胞口和食物泡进入细胞质。 C.小部分为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代谢水 ●细胞核:位于细胞中央,有二种。大核:一个,肾形,位于胞咽附近。功能:主管营养代谢、有丝分裂、细胞分化,通过蛋白质合成来控制表型基因,称为营养核。小核:一个或多个,位于大核凹陷处。功能:是基因储存地,负责基因交换、基因重组,并由小核产生大核。主管生殖、遗传,称为生殖核。草履虫与其它原生动物一样,无专门的呼吸、循环胞器。 呼吸、排泄:靠表膜渗透循环:靠内质环流 1 .无性生殖:横二分裂:小核先作有丝分裂,大核再作无丝分裂,各自延长,分成二部分。虫体从身体中部横缢,形成 2 个子体。. 有性生殖:接合生殖 三.重要的病原体—疟原虫 疟原虫引起的疟疾的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 ●寄生在人体的疟原虫主要有4 种:1)间日疟原虫●东北西北华北2)三日疟原虫3)恶性疟原虫●云南贵州四川海南岛3)卵形疟原4 种疟原虫的生活史基本 有二个中间寄主:人,雌按蚊 ●有世代交替现象:无性世代:在人体内进行。有性世代:在雌按蚊体人内进行 ●传播媒介:雌按蚊。红细胞前期:在人的肝脏中进行。临床意义:决定潜伏期的长短 ●红细胞内期:在人体的红血细胞中进行。临床意义:决定疟疾症状反复发作的间隔时间 ●红细胞外期:在人体肝脏中进行。临床意义:疟疾复发的根本原因 分类依椐:运动胞器、营养方式 1.鞭毛虫纲Mastigophora:植鞭亚纲夜光虫1.鞭毛虫纲Mastigophora动鞭亚纲 2.纤毛虫纲Ciliata以纤毛为运动器官喇叭虫钟形。 3.肉足纲Sarcodita以伪足为运动器官变形虫 有外壳的肉足纲种类足衣虫

《普通动物学》总结

普通动物学总结 第一部分无脊椎动物的一般构造和生理 一、对称 动物身体的形状是各种各样的。这些多种多样的形状也表示出动物的进化过程和动物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 体制:即动物体的基本形式;无对称—球形对称—辐射对称—两辐对称—两侧对称 ①不对称:体不能分成两个或若干个对称部分——变形虫; ②球形对称:通过一个中心点,有无数对称轴,可将球体切成对称面——放射虫、太阳虫、团藻; ③辐射对称:通过身体的中央轴有许多个切面可以把身体分成两个相等的部分——表壳虫、钟虫、海绵动物、腔肠动物; ④两辐射对称:由于有口、口道沟的存在,身体只能通过体轴作平行与垂直口道沟的两个对称面——珊瑚纲(海葵)、栉水母; ⑤两侧对称:扁形动物及以上的动物都是属于两侧对称的(扁形、环节、软体、棘皮动物等)。 二、胚层 单细胞原生动物,无所谓胚层的构造,最多如团藻一样只有1层细胞。 多细胞动物:两胚层动物:海绵动物(逆转动物)、腔肠动物。 三胚层动物:扁形动物及以上 三、体腔 体腔是指消化管与体壁之间的腔。扁形动物以下没有任何形式的体腔。原腔动物有原体腔(囊胚腔);自环节动物及以上,都有真体腔。真体腔的产生对消化、循环、排泄、生殖等器官的进一步复杂化都有重大意义,被认为是高等无脊椎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 有些高等无脊椎动物(包括环节动物门的蛭纲、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等),真体腔退化,形成围心腔、排泄器官和生殖器官的内腔和生殖管。 节肢动物形成了血腔,即发达的血窦;棘皮动物体腔甚发达,一部分体腔还形成水管系统、围血系统等;半索动物有发达的分三部的体腔囊。 腔肠动物:开始出现由内外胚层组成的体壁,其中空的腔叫消化循环腔; 扁形动物:无体腔; 线形动物:具原体腔; 环节动物:始见真体腔; 节肢动物:属混合体腔; 四、体节和身体分部 身体分节也是高等无脊椎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环节动物是同律分节多,异律分节少;而节肢动物却是异律分节多,同律分节少。异律分节对身体的进一步复杂化有很大的意义。 软体动物身体不分节,它的身体分为头、足、内脏团3部分。半索动物的体腔前后分3部分,也可以说是3个体节。 棘皮动物的成体看不出分节的现象,但从它们胚胎发育中的3对体腔囊看来,可能是由3体节的祖先进化而来的。 五、体表和骨骼 原生动物的体表:有的质膜很薄(变形虫);有的有加厚的角质膜(眼虫);有的具纤维质的胞壁(植鞭目);有的具角质的外壳(表壳虫);有的还具有石灰质的壳(有孔虫);此外还具有硅质骨针的几丁质中心囊的(放射虫)。

最新吴相钰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第4版复习笔记及详解

吴相钰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第4版复习笔记及详解 吴相钰《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第4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来源:才聪学习网/考研教材 内容简介 本书是吴相钰《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第4版)教材的学习辅导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在参考了国内外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基础上,复习笔记部分对该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该教材的知识精华。 2.典型题详解,巩固重点难点。该部分选取并解答各章节相关知识的常见典型题,可以帮助学员巩固所学知识点。 3.挑选考研真题,总结出题思路。本书挑选了部分名校的相关考研真题,总结出题思路,有利于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 本书提供电子书及打印版,方便对照复习。 目录

第1章绪论:生物界与生物学 1.1 复习笔记 1.2 典型题详解 1.3 考研真题详解 第1篇细胞 第2章生命的化学基础 2.1 复习笔记 2.2 典型题详解 2.3 考研真题详解 第3章细胞结构与细胞通讯 3.1 复习笔记 3.2 典型题详解 3.3 考研真题详解 第4章细胞代谢 4.1 复习笔记 4.2 典型题详解 4.3 考研真题详解 第5章细胞的分裂和分化 5.1 复习笔记 5.2 典型题详解 5.3 考研真题详解

第2篇动物的形态与功能 第6章脊椎动物的结构与功能 6.1 复习笔记 6.2 典型题详解 6.3 考研真题详解 第7章营养与消化 7.1 复习笔记 7.2 典型题详解 7.3 考研真题详解 第8章血液与循环 8.1 复习笔记 8.2 典型题详解 8.3 考研真题详解 第9章气体交换与呼吸 9.1 复习笔记 9.2 典型题详解 第10章内环境的控制 10.1 复习笔记 10.2 典型题详解 10.3 考研真题详解 第11章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 11.1 复习笔记

普通动物学 第四版(下)

第十五章脊索动物门 15.1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和分类 15.1.1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重点) 脊索动物门是动物界中最高等的一门。脊索动物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是其最主要的三大特征。(也是区别脊索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基本特征)脊索动物还有一些性状在高等无脊椎动物中也具有。如:三胚层、后口、次级体腔、两侧对称以及躯体和某些器官分节现象等,这些共同的特点表明脊索动物是由无脊椎动物进化而来。 1、脊索是身体背部起支持作用的棒状结构,位于消化道背面背神经管腹面。 在发生上来自胚胎的原肠背壁。脊索终生存在于低等脊索动物中(如: 文昌鱼)或仅见于幼体时期(如:尾索动物)脊椎动物中圆口类终生保 留 其它类群只在胚胎期出现脊索,后来被脊椎所取代。成体的脊索完全退 化或保留残存。 脊索的出现是动物进化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强化了对躯体的支持与保护 功能,提高了定向、快速的运动的能力和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保护功能, 也使躯体的大型化成为可能。是脊椎动物头部以及上下颌出现的前提条 件。 2、背神经管是脊索动物的神经中枢,位于脊索背面。在发生上由胚胎背中部的 外 胚层加厚下陷卷曲所形成。 3、鳃裂消化管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 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地与外界相通,称为鳃裂(也叫咽鳃裂) 低等水栖脊索动物的咽鳃裂终生存在,(在鳃裂之间的咽壁上着生布满 血管的鳃,为呼吸器官)陆栖脊索动物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发:两栖 纲的蝌蚪)具有鳃裂,成体完全消失。(名词解释) 4、如果具有尾,总为于肛门后方,称为肛后尾。 5、心脏位于消化管的腹面,循环系统为闭管式(不包括尾索动物)大多数脊索 动物中具有红细胞。 15.1.2脊索动物的分类 现存的脊索动物约有14000种,分为3亚个门。 逆行变态:一些脊索动物经过变态,失去一些重要的结构,形态变得更加简单,如柄海鞘成体形态结构与典型的脊索动物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变态, 称为逆行变态。(名词解释) 脊索动物,分为3个亚门:尾索动物亚门、头索动物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1)尾索动物亚门包括尾海鞘纲、海鞘纲、樽海鞘纲。 2)头索动物亚门仅存头索纲,个体呈鱼形,头部不明显,故称无头类。代表动物文昌鱼。 3)脊椎动物亚门(有头类):圆口纲、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4)文昌鱼的循环系统与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文昌鱼的消化系统有口、咽喉、肠和肛门,咽的内壁具有纤毛、背板、

沉积相知识点复习 (5)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系试卷 一、填空题( 每空0.5 分,共10 分) 3 、一般说来,层状叠层石生成环境的水动力条件①__________ ,多属②__________ 的产物;柱状叠层石生成环境的水动条件③__________ ,多为④__________ 的产物。①较弱,②潮间带上部,③较强,④潮间带下部至潮下带上部。 6 、Young et al.(1972) 以潮汐作用带为形式的相带模式包括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 ③__ ________ 和④__________ 四个相带。①潮上带,②潮间带,③局限潮下带,④开阔潮下带。 7 、第一部系统论述我国各地质时代的沉积岩层的古地理轮廓的专著是①__________ 编著的② __________ 。①刘鸿允,②《中国古地理图》。 1 、相标志是相分析及岩相古地理研究的基础,可归纳为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和③ __________ 三类。①岩性标志,②古生物标志,③地球化学标志。 6 、Laporate(1969) 以潮汐作用划分的相带模式包括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 和④__________ 四个相带。①潮上带,②潮间带,③潮下带上部,④潮下带下部。 7 、米德尔顿和汉普顿按支撑机理把沉积物重力流划分为四种类型,即①__________ 、②______ ____ 、③__________ 和④__________ 。①碎屑流,②颗粒流,③液化沉积物流,④浊流。 5、按照地貌特点、水动力状况和沉积物特征,可将砂质高能滨岸相划分为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和④___________四个亚相。①海岸沙丘、②后滨、③前滨、④近滨。 6、欧文(Irwin,1965)根据潮汐和波浪作用的能量,将陆表海碳酸盐沉积作用环境划分出了三个能量带,即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和③____________。①远离海岸的X带(低能带)、②稍近海岸的Y带(高能带)、③靠近海岸的Z带(低能带)。 三、比较下列每对术语的异同点( 每小题 4 分,共32 分) 4 、泥岩与页岩——均为粘土岩,前者无页理,后者有页理。 5 、沉积相与岩相——岩相与沉积相是从属关系。沉积相是沉积环境及在该环境中形成的沉积岩(物)特征的综合,而岩相是一定沉积环境中形成的岩石或岩石组合,是沉积相的主要组成部分。 6 、河控三角洲与浪控三角洲——为不同作用所控制形成的三角洲。河控三角洲是以河流作用为主形成的三角洲,是高建设性的三角洲,形态上呈鸟足状或朵状。浪控三角洲是以波浪作用为主形成的三角洲,是破坏性的三角洲,形态上呈鸟嘴状。 7 、内波与内潮汐——内潮汐是内波的一种特殊类型。内波是指存在于两个不同密度的水层界面上或具有密度梯度的水体之内的水下波(LaFond,1966 ),内波的振幅、周期、传播速度、深度的变化范围都很大。其中周期与半日潮或日潮相同的内波叫做内潮汐。

普通动物学复习重点

1绪论 1、生物多样性通常分为三个层次: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生物的分界:动物界、植物界、原生生物界、真核生物﹙细菌、蓝藻﹚界、真菌界 两界:动物界、植物界;三界:动物界、植物界、原生生物界;四界:动、植、原、真核生物界;五界:动、植、原、真核、真菌界;六界:植物界、动物界、真菌界、原核生物界、古细菌界、真细菌界;八界:古细菌界、真细菌界、古真核生物界、原生动物界、藻界、植物界、真菌界、动物界。 3、物种:在一定的自然分布区,一定数量的同种动物在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上非常相似,且雌雄个体可以自然结合而产生后代的种群组成。 4、亚种:是种以后的分类等级,是种内个体在地理上充分隔离后所形成的群体,不同亚种具有一定的形态、生理、遗传等特性和地理分布,不同亚种长期分布在不同的生态区域内,也成“地理亚种”、“生态种群” 5、双名法是以两个拉丁文或拉丁化了的文字连在一起,表示一个物种的学名。是现行国际上一致采用的中的命名法,由瑞典科学家林奈于1758年提出。属名在前,种名在后。 2、3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机能与原生动物门 1、人体的四大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2、肌肉组织中骨骼肌一般受意志支配,为随意肌;心肌除有收缩性、兴奋性、传导性外还能够自动有节律性的收缩,不受意志支配,是不随意肌

3、类器官:由细胞质分化出类似高等动物的器官 4、原生动物的主要特征:单细胞生物;个体微小体形结构多样化;伪足、鞭毛和纤毛为运动胞器;营养方式多样化﹙植物性营养、动物性营养、腐生性营养,可能出简答题p24﹚;生殖方式多样性﹙无性生殖包括二分裂、复分裂、出芽生殖;有性生殖包括配子生殖和接合生殖。可能出简答题p24﹚;协调与应激性;包囊形成;栖息地 5、原生动物的分类:鞭毛纲,代表动物:绿眼虫;肉足纲,代表动物:大变形虫;孢子纲,代表动物:疟原虫;纤毛纲,代表动物:草履虫 6、五大寄生虫和五大寄生虫病:血吸虫病、疟疾、黑热病、丝虫病和钩虫病 4多细胞动物的起源 1、端细胞法;原口动物以此法形成中胚层,即在原口的两侧,内、外胚层交界处各有一个原始的中胚层细胞,形成中胚层细胞索伸入内外胚层之间。最初细胞索结实,为中胚层带,以后中胚层带的中央裂开形成体腔。 2、肠体腔法:后口动物有此法形成中胚层。在原肠背面两侧内胚层向外突出成对的囊状突起,称为体腔囊。体腔囊脱离内胚层后,在内外胚层之间扩大成为中胚层。其中的空腔即为体腔。 5腔肠动物门 1、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辐射对成体制;两胚层及原始消化腔;原始的神经组织——神经网;水螅型个体出芽或横裂无性生殖,水母型个体有性生殖,有世代交替现象; 2、腔肠动物的两种体型:水螅型和水母型

地史学复习重点汇总+中国地质大学.doc

沉积环境: 一个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的自然地理单元 沉积相——反映沉积记录成因(环境、条件和沉积作用)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的综合。即沉积记录成因的物质表现。生物相岩相 相变——地层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及其所反映的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在空间(横向)上的变化。 相分析——综合地层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推断其成因(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瓦尔特相(定)律亦称相对比原理 :只有那些目前可以观察到是相互毗邻的相和相区,才能原生地重叠在一起; 即在垂向上整合叠置的相是在侧向上相邻的沉积环境中形成的。 “The past history of our globe must be explained by what can be seen to be happening now” (James Hutton). It was named Uniformitarianism by Charles Lyell (1830; Hutton, 1795) Sed. Facies indicators——the physic, chemic and biologic characteristics which indicat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processes and conditions. 。。。。。。 地层:各种层状岩石的统称.包括所有的沉积岩,部分火成岩和变质岩. 地层学:研究层状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地质年代、时空分布规律(狭义)和形成环境条件及其物理、化学性质的地质学分支学科.她的核心目标就是建立地球科学的时间坐标。 地层叠覆律: 原始地层自下而上是从老到新的(上新下老) 原始水平律: 地层沉积时是近于水平的,而且所有的地层都是平行于这个水平面的(水平摆放). 原始侧向连续律: 地层在大区域甚至全球范围内是连续的,或者延伸到一定的距离逐渐尖灭(侧向连续)。 化石层序律:不同时代的地层含有不同的化石,含相同化石的地层其时代相同。

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笔记

普通生物学笔记(陈阅增) 普通生物学讲课文本 绪论 思考题:1.生物的分界系统有哪些?2.生物的基本特征是什么?3.什么是动物学?4.什么是细胞学说?其意义是什么?5.学习和研究动物学有哪些方法? 一、生物分界:物质世界是由生物和非生物二部分组成。 非生物界:所有无生命的物质,如:空气、阳光、岩石、土壤、水等。 生物界:一切有生命的生物。 非生物界组成了生物生存的环境。生物和它所居住的环境共同组成了生物圈。 生物的形式多样,种类繁多,各种生物在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及对环境的适应方式等方面有着千差万别,变化无穷,共同组成了五彩缤纷而又生机勃勃的生物界。 最小的生物为病毒,如细小病毒只有20nm纳米,它是一种只有1600对核苷酸的单一DNA链的二十面体,没有蛋白膜。最大的有20-30m长的蓝鲸,重达100多吨。 (一)生物的基本特征 1.除病毒以外的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是细胞。 2.生物都有新陈代谢作用。 同化作用或称合成代谢:是指生物体把从食物中摄取的养料加以改造,转换成自身的组成物质,并把能量储藏起来的过程。 异化作用或称分解代谢:是指生物体将自身的组成物质进行分解,并释放出能量和排出废物的过程。 3.生物都有有生长、发育和繁殖的现象。 任何生物体在其一生中都要经过从小到大的生长过程。在生长过程中,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都要经过一系列的变化,才能从幼体长成与亲代相似的

个体,然后逐渐衰老死亡。这种转变过程总称为发育。当生物体生长到一定阶段就能产生后代,使个体数目增多,种族得以绵延。这种现象称为繁殖。 4.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生物在繁殖时,通常都产生与自身相似的后代,这就是遗传。但两者之间不会完全一样,这种不同就是变异。生物具有遗传性才能保持物种的相对稳定和生物类型间的区别。生物的变异性才能导致物种的变化发展。 (二)动物的基本特征:动物自身不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只能通过摄取食物从外界获得自身建设所需的营养。这种营养方式称为异养。 (三)生物的分界:地球上生活着的生物约有200万种,但每年还有许多新种被发现,估计生物的总数可达2000万种以上。对这么庞大的生物类群,必须将它们分门别类进行系统的整理,这就是分类学的任务。 1.二界分类:公元前300多年,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将生物分为二界:植物界、动物界。 2.三界分类:1886年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E.Haeckel)提出三界分类法: 原生生物界:单细胞动物、细菌、真菌、多细胞藻类;植物界;动物界。 3.四界分类:由美国人科帕兰(Copeland)提出。 原核生物界:包括蓝藻和细菌、放线菌、立克次氏体、螺旋体、支原体等多种微生物。 原生生物界:包括原生动物和单细胞的藻类。动物界。植物界。 4.五界分类:1959年美国学者魏泰克(Whitaker)提出五界分类法: 原核生物界:细菌、立克次体、支原体、蓝藻。特点:环状DNA位于细胞质中,不具成形的细胞核,细胞器无膜,为原核生物。细胞进行无丝分裂。 原生生物界:单细胞的原生动物、藻类。特点:细胞核具核膜的单细胞生物,细胞内有膜结构的细胞器。细胞进行有丝分裂。

普通动物学重点题库

绪论 生物的界级分类 五界系统 Ⅰ.原核阶段 ⒈原核生物界 Ⅱ.真核单细胞阶段 ⒉原生生物界 Ⅲ.真核多细胞阶段 ⒊植物界 ⒋真菌界 ⒌动物界 六界系统 Ⅰ.非细胞生物 ⒈病毒界 Ⅱ.原核生物 ⒉细菌界 ⒊蓝藻界 Ⅲ.真核生物 ⒋植物界 ⒌真菌界 ⒍动物界 研究动物学的基本方法 1、描述法 2、比较法 3、实验法 分类系统的基本单位是种。 种或物种:生物界发展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统一的基本间断方式。 分类的阶元即动物等级。分为界门纲目科属种。 双名法:由林奈创定的,用拉丁文或拉丁化的文字表示的命名方法,是指每一动物的学名是由属名和种名组成,属名在前,第一个字名大写,种名在后,第一字母小写。拉丁文斜体排版。属名+种名+人名

原生动物门 原生动物是动物界最低等、最原始的动物: 1、原生动物的身体由一个细胞组成,故称单细胞动物。这个细胞具一般细胞具有的基本构造。 2、原生动物在生理机能上是一个独立、完整的,具有一切生物特性的有机体。但与高等动物不同的是这些机能不是由器官系统来完成,而是由细胞器完成的。 3、原生动物除单个细胞个体外,也有由多个细胞组成的群体,一般无细胞的分化或只有生殖细胞和体细胞的分化。 类器官:原生动物细胞质分化出来的,能完成各种生理机能,与多细胞动物的相应器官相当的结构部分为类器官。 呼吸和排泄:通过细胞膜的渗透作用进行,但所有的淡水原生动物都具调节体内水平衡的胞器——伸缩胞。 生殖:有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两种(无性生殖:1二分法2出芽法3裂体生殖即多分裂法、复分裂。有性生殖:1配子生殖2接合生殖。) 鞭毛纲---------眼虫(体成绿色,梭形,前端钝圆,后端尖。体表覆以具弹性的、带斜纹的表膜。不良环境中形成包囊,出囊前作一次或多次分裂。伸缩泡除调节水中的平衡外,有一定的排泄作用,把水及溶于水的代谢物收集后排入储蓄泡→胞口→体外。主要 靠体表的渗透作用排泄。)【鞭毛纲鞭毛作用:1运动2感觉3捕食】肉足纲---------大变形虫(体表为一层极薄的质膜分为外质和内质,内质又分凝胶质和溶胶质。吞噬作用:当变形虫碰到食物时,即伸出伪足进行包围,将食物裹进细胞内部,叫吞噬作用。胞饮作用:变形虫除了能吞噬固体食物外,还能摄食一些液体物质,这种现象很象饮水为胞饮作用。【肉足纲伪足的类型:1叶状伪足2丝状伪足3根状伪足4轴伪足。滋养体:指原生动物摄取营养阶段,能活动、摄取养料、生长和繁殖,是寄生原虫的寄生阶段。】 孢子纲---------间日疟原虫(世代交替现象:动物体以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相互交替完成生活史的现象。在人体进行无性生殖及有性生殖的开始,人为中间寄主。

岩石学期末考试重点整理

火成岩 岩石:是天然产出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或类似矿物的物质(如有机质、玻璃、非晶质)和生物遗骸等构成的固态集合体。 岩石的成因分类:按岩石的形成作用过程划分为:岩浆岩:是由地幔或地壳的岩石经熔融或部分熔融形成岩浆继而冷却固结的产物。沉积岩:是由地表风化产物、火山碎屑物等,在外力作用下搬运、沉积、固结而成的。变质岩:是由先已存在的岩石(岩浆岩及沉积岩)在温度、压力及应力条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为适应新的环境而形成的岩石。 三大岩类之间的循环转换关系:已经存在的沉积岩、变质岩、火成岩抬升到地表以后,经风化剥蚀、机械破碎、搬运、沉积等作用可以形成沉积岩;已经存在的沉积岩、火成岩或变质岩,因温压条件的变化或流体的作用等可形成变质岩;温压条件的进一步变化,可使原来的沉积岩。变质岩或火成岩发生熔融形成岩浆,岩浆在固结形成新的火成岩。 岩石学:是专门研究地壳、地幔及其它星体产出的岩石的分布、产状、成分、结构、构造、分类、命名、成因、演化等方面的科学。 岩浆:是天然形成于上地幔或地壳深部,含有部分挥发分和固态物质、粘稠的、以硅酸盐为主要成分的高温熔融体。自然界中硅酸盐岩浆占绝大多数,极少量是金属硫化物岩浆和金属氧化物岩浆(矿浆)及碳酸岩浆。 岩浆的主要化学成分: (1) 常量元素: O、Si、Al、Fe、Mg、Ca、Na、K、Mn、Ti、P、H、C等,其中O最多。在岩浆结晶过程中这些元素相互结合,组成各种矿物。通常以氧化物形式来表示:如SiO2 、Al2O3 、Fe2O3 、 FeO 、MgO、CaO、Na2O、K2O、MnO、TiO2、P2O5、H2O、CO2 等。但实际上在岩浆中这些元素并非以氧化物形式存在,而多是呈离子、原子或离子团的形式存在,如: Mg2+、 Na +、[SiO4]4-。 另外还有挥发份:CO2、SO2、CO、N2、H2 NH3、NH4、HCl、HF、KCl、NaCl等等。硅酸盐岩浆化学成分以SiO2含量最多,根据SiO2含量将硅酸盐岩浆分成4种类型:1) 酸性岩浆SiO2 > 63%(wt%) 2) 中性岩浆SiO2 52~63%(wt%) 3) 基性岩浆SiO2 45~52%(wt%)

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笔记

普通生物学笔记(陈阅增) 普通生物学讲课文本 绪论 思考题:1.生物的分界系统有哪些?2.生物的基本特征是什么?3.什么是动物学?4.什么是细胞学说?其意义是什么?5.学习和研究动物学有哪些方法? 一、生物分界:物质世界是由生物和非生物二部分组成。 非生物界:所有无生命的物质,如:空气、阳光、岩石、土壤、水等。 生物界:一切有生命的生物。 非生物界组成了生物生存的环境。生物和它所居住的环境共同组成了生物圈。 生物的形式多样,种类繁多,各种生物在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及对环境的适应方式等方面有着千差万别,变化无穷,共同组成了五彩缤纷而又生机勃勃的生物界。 最小的生物为病毒,如细小病毒只有20nm纳米,它是一种只有1600对核苷酸的单一DNA链的二十面体,没有蛋白膜。最大的有20-30m长的蓝鲸,重达100多吨。 (一)生物的基本特征 1.除病毒以外的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是细胞。 2.生物都有新陈代谢作用。

同化作用或称合成代谢:是指生物体把从食物中摄取的养料加以改造,转换成自身的组成物质,并把能量储藏起来的过程。 异化作用或称分解代谢:是指生物体将自身的组成物质进行分解,并释放出能量和排出废物的过程。 3.生物都有有生长、发育和繁殖的现象。 任何生物体在其一生中都要经过从小到大的生长过程。在生长过程中,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都要经过一系列的变化,才能从幼体长成与亲代相似的 个体,然后逐渐衰老死亡。这种转变过程总称为发育。当生物体生长到一定阶段就能产生后代,使个体数目增多,种族得以绵延。这种现象称为繁殖。 4.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生物在繁殖时,通常都产生与自身相似的后代,这就是遗传。但两者之间不会完全一样,这种不同就是变异。生物具有遗传性才能保持物种的相对稳定和生物类型间的区别。生物的变异性才能导致物种的变化发展。 (二)动物的基本特征:动物自身不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只能通过摄取食物从外界获得自身建设所需的营养。这种营养方式称为异养。 (三)生物的分界:地球上生活着的生物约有200万种,但每年还有许多新种被发现,估计生物的总数可达2000万种以上。对这么庞大的生物类群,必须将它们分门别类进行系统的整理,这就是分类学的任务。 1.二界分类:公元前300多年,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将生物分为二界:植物界、动物界。 2.三界分类:1886年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E.Haeckel)提出三界分类法:

(完整版)陈阅增普通生物学重点整理(原创)

第一、二、三章 1生物的特征:①特定的组构②新陈代谢③稳态和应激④生殖和遗传⑤生长和发育 ⑥进化和适应 2、生物界的分界以及阶元: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 分类阶元:界、门、纲、目、科、属、种 3、生物界的结构层次特点:生物界是一个多层次的有序结构,生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在细胞这一层次上还有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4、生物学的研究方法:科学观察、假说和实验、模型实验。 5、多样性中存在着高度统一的特点。 6、同位素示踪: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显示某种原子在生物体内的来去踪迹。 7、多聚体:由相同或相似的小分子组成的长链 8、单糖的结构和功能:①有许多羟基,所以单糖属于醇类②有羰基 细胞中用作燃料的分子主要是葡萄糖,葡糖糖和其他单糖也是细胞合成别的有机分子的的原料。 9、脂肪的功能:①脂质中主要的贮能分子②构成一些重要的生理物质③维持体温和保护内脏,缓冲外界压力④提供必需的脂肪酸⑤脂溶性维生素的来源,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⑥增加饱腹感。 10、磷脂的结构:结构与脂肪内似,分子中只有两个脂肪酸,另一个酸是磷酸。 11、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蛋白质是生物大分子,通过酸、碱或者蛋白酶的彻底水解。可以产生各种氨基酸。因此,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是氨基酸。 12、生物体离不开水的七个特征:①水是极性分子②水分子之间会形成氢键③液态水中的水分子具有内聚力④水分子之间的氢键使水能缓和温度的变化⑤冰比水轻⑥水是极好的溶剂 ⑦水能够电离。 13、DNA双螺旋的结构特点:两个由磷酸基团和糖形成的主链缠绕在一起,含氮碱基主动伸出,夹在双螺旋之间。①两条DNA互补链反向平行②DNA双螺旋的表面存在一个大沟和一个小沟,蛋白质分子通过这两个沟与碱基识别③两条DNA链依靠彼此之间形成的碱基结合在一起 ④DNA双螺旋结构比较稳定。 14、细胞生物学的发展趋势:①“一切生物学的关键问题必须在细胞中找寻”细胞是一切生命活动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②细胞生物学研究的核心内容:遗传与发育的关系问题,两者的关系是,遗传在发育过程中实现,发育又以遗传为基础。③细胞生物学的主要发展趋势:用分子生物学及其它相关学科的方法,深入研究真核细胞 基因表达的调节和控制,以期从根本上揭示遗传与发育的关系、细胞衰老、死亡及癌变的机理等基本的生物学问题,为生物工程的广泛应用提供理论依据。④两个基本点:一是基因与基因产物如何控制细胞的生命活动,包括细胞内外信号是如何传递的;二是基因表达产物——蛋白质如何构建和装配成细胞的结构,并使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得以进行。⑤蛋白质组学:生命科学的研究已经进入后基因组时代,随着一大批模式生物基因组结构的阐明,研究的重心将回归到在细胞的水平研究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即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同时对糖类的研究将提升到新的高度。 15、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差异: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裹形成的细胞核,而真核就有;另外原核细胞中只有核糖体这一种细胞器,而真核细胞中有多种细胞器。 16、真核细胞细胞核的结构;细胞核包括核被膜、核基质、染色质和核仁。核被膜是包在核外的双层膜,外膜可延伸于细胞质中的内质网相连;染色质是核中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含有大量的基因片段,是生命的遗传物质;核仁是核中颗粒状结构,富含蛋白质和RNA,产生核糖体的细胞器。染色质和核仁都被液态的核基质所包围。

沉积岩与沉积相考试题

沉积岩与沉积相 请注意: 1、本考试科目提供一套试题参考答案,进入本门课程点在线考试,随机抽题,如果考试题不是其中试题,千万别点最下面的“完成考试”按钮,立即关闭窗口,重新进入抽题,直到抽到所给这套题为止 2、在线考试只有一次机会,成绩为最终考试成绩,抄袭、雷同作业一律按零分处理。没给答案的可自行发挥,别空题,做完后一定点完成考试显示“答卷结果保存成功”表示提交成功,否则考试结果将无分值

1.成岩作用 广义的成岩作用是指从沉积物到沉积岩,以及在沉积岩形成以后再到它遭受风化作用或变质作用即到其被破坏或发生质的变化以前,发生的一系列的变化或作用,是沉积岩的形成和演化的重要阶段。 2.沉积相 沉积环境和该环境中所形成的沉积物(岩)特征的总和(综合)。 3.河流的“二元结构” 河流沉积的下段是由河床亚相的滞留沉积和边滩沉积组成,是由于河道迁移而引起的沉积物侧向加积的结果,构成了河流沉积的底层沉积。上段由堤岸亚相和河漫亚相组成,属泛滥平原沉积,主要是大量细粒悬浮物质在洪泛期垂向加积的结果,构成了河流沉积剖面的顶层沉积。底层沉积和顶层沉积的垂向叠置,构成了河流沉积的“二元结构”。 4.在海里或江里的岩石或珊瑚虫遗骸堆积成的岩状物 5.海洋或湖泊中,在重力的作用下,沿水下斜坡或峡谷流动的,含大量泥沙并呈悬浮状态搬运的高密度底流 6.如波状层理:纹层呈对称或不对称的波状,但其总的方向平行于层面。 7.又称毛细管浓缩作用或蒸发泵作用。 一般认为在潮上带,早先沉积的碳酸钙沉积物饱含孔隙水,在强烈蒸发时孔隙水沿毛细管上升,并使沉积物下部与海水沟通的孔隙不断获取海洋中正常海水的供给,就像泵汲一样。蒸发泵汲作用进行,使潮上带沉积物上部孔隙水的盐度大大提高,出现文石、高镁方解石及石膏沉淀,特别是石膏的沉淀增高了卤水中Mg/Ca比值,这些卤水就成为一种交代溶液,逐渐交代碳酸钙沉积物而形成白云岩。 8. 三角洲,即河口冲积平原,是一种常见的地表形貌。江河奔流中所裹挟的泥沙等杂质,在入海口处遇到含盐量较淡水高得多的海水,凝絮淤积,逐渐成为河口岸边新的湿地,继而

《普通动物学》学习方法

《普通动物学》学习方法 一﹑课堂学习 大学《普通动物学》课堂教学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教材越来越厚,而教学计划所安排的学时却越来越少,针对这种情况,课堂教学方法必需要有所改变。 由于生物学本身的规律,在教材中不少内容不可避免是重复的,如脊椎动物的形态结构部分内容与人体解剖学是重复的;生理机能方面的部分内容与动物生理学是重复的;大学教材中的这些内容,许多与中学生物教学是重复的;不同纲动物身体各系统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不少也是重复的。这些内容又恰恰在《普通动物学》教材中占的篇幅较大。 这些在中学和大学的不同课程以及在同一教材中不同纲的重复内容,系统的结构和生理机能,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是比较了解的。这一部分内容,要突出重点、特点,对最先讲述的代表动物,可以作较细致的讲解;对以后出现的代表动物,应主要讲述其特点。而常规的结构和生理机能可以不讲或少讲。在讲述这部分内容时,要应用比较解剖学和比较生理学的方法。通过比较,不但可以了解不同类群的共同特征,还便于了解它们的不同特征;既知道了一个新类群的特征,又复习了已讲过的类群特征。 在动物学教材中另外一个比较重要的内容是动物的分类。这一部分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讲门、纲、目及重要科的鉴别特征,而种的鉴别最好放在实验课中对照实物标本学习,如果在理论课中讲解,不但花时间,而且效果也不好。 只要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集中,思维跟着老师转,主要内容一般是能听懂的,但要将老师讲的全部内容在大脑中记下来,是比较困难的。帮助记忆的主要方法是做好课堂笔记。课堂笔记主要记录老师的板书内容,老师的板书是文字非常简捷的各级标题以及重要的图表和示意图。学生还可以记下一些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内容。所以课堂笔记是重要的学习提纲,它能给学生在课后复习阅读教材时提供重要的线索,便于抓住重点,节约时间。记笔记还能促使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组织思维,避免思想开小差。在笔记中还能记下未搞清楚的问题,留待课后向老师请教或查阅资料。学生通过课堂笔记,可以模仿老师在板书中概括问题的方式,提高在阅读中概括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学效果。 对于课堂教学中的板书和做笔记应该有正确的看法,老师讲课时不能只顾在黑板上不停地写,写满了就擦,擦完了又写,学生难以跟上,没有时间思考;学生不能只是埋头做笔记,而对所记的内容不求甚解。老师应该注意板书的质量,学生应该把做笔记当作学习的一种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不断提高记笔记的能力。 做好课堂笔记应注意以下几点:大学老师课堂讲授内容多,板书也多,学生要提高记笔记的速度,记笔记的速度要跟上老师板书的速度。要培养边看边写、边听边思考的课堂学习能力;课堂笔记不同于会议记录,不必记录过多的细节,更不必将老师讲的话都记录下来,要是这样,学生就仅是记录员,没有思考的时间。除了记下老师的板书以外,再记下一些自己认为重要的或弄不清楚的内容;大学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许多是自己补充进来的,特别是对某些问题的新见解、新发现,可以多记;而教材上有的内容可以少记;老师讲授的内容容易为自己接受的可以少记,而较难懂的内容,可适当多记,有助于课后复习时突破难点;部分学生除了在课堂上记好笔记外,在课后复习中还补充进许多内容,将笔记重新整理抄写,使自己的笔记成为一份很漂亮的听课和读书的综述资料,不但丰富了知识,而且培养和提高了学习兴趣和效率;课堂笔记应以老师的板书为主,因为动物学老师在这一专业领域中,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的经验丰富,所讲授的许多专业术语、定义和内容可能是学生没有接触过的,学生不可能随意改变。但学生并不见得就一定要机械地照抄板书,他们可适当地对板书加以改变,搞出特色;现在的课堂教学由于信息量大而课时少,在有限的时间里,老师不可能很详细、很连贯的讲解。即使是教学时间够,也不能像对待中、小学生那样进行讲

沉积岩与沉积相在线考试题目与答案

《沉积岩与沉积相》在线考试(开卷)试题—16秋 注意事项: 1、通过在线考试模块完成该课程考核; 2、抄袭、雷同作业一律按零分处理; 3、请务必于20XX年1月6日前完成。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叠层石:主要是由蓝绿藻的生长活动所形成的亮暗基本层在垂向上有规律交替的一类构造。暗层:富藻纹层,富有机质;亮层:富碳酸盐矿物层,富碳酸盐碎屑。 2、相律:只有在横向上成因相近并且紧密相邻而发育着的相,才能在垂向上依次出现而没有间断。 3、浪基面:又称波浪基准面、波基面或浪底,是指相当于1/2波长的水深界面。波基面以下湖水不受波浪的干扰,是静水环境。 4、陆表海::是位于大陆内部或陆棚内部的,低海底坡度(30m,多为几百米),太暗.底部水体停滞缺氧:来自周围陆棚的底流可为超盐度,较大密度,不易上流所致 5、浊积岩:是浊流沉积形成的各类沉积岩的统称。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单描述5种不同类型的沉积构造。 1.水平层理:例如:硅藻土,纹层互相平行,并且平行于层面。代表静水环境中的缓慢沉降。 2.平行层理:纹层亦呈直线状互相平行,在剥开面上可见剥离线理构造。主要产于砂岩中。一般出现在急流和能量高的环境中,常与大型交错层理共生。 3.楔状交错层理:层系界面呈平面状,厚度变化大且呈楔状。层系界面不互相平行,纹层倾角变化较大,方向变化也大,常见于海、湖浅水地带。 4.透镜状层理:潮汐层理的一种,砂质沉积以透镜状被保存在泥质中(灰岩)。泥质纹层呈波状,占主体,砂质沉积可见斜纹层。主要形成于潮汐环境中。 5.粒序层理:亦称递变层理——正粒序、逆粒序。层理底部常有一冲刷面。只有粒度的渐变而

普通动物学【刘凌云】名词解释总结

无脊椎动物 滋养体:一般指原生动物摄取营养阶段,能活动、提供养料、生长和繁殖,是寄生原虫的寄生阶段。 包囊:不良环境下,原生动物虫体会分泌一种保护性胶质将自己包裹起来,形成包囊,对原生动物度过不良环境是一种很好的适应。 生物发生律: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育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系统发育通过遗传决定个体发育,个体发育不仅简单重演系统发育,而且又能补充和丰富系统发育。 卵裂:卵裂是指受精卵的早期分裂。卵裂期内一个细胞或细胞核不断的快速分裂,将体积大的卵子细胞质分割成许多小的有核细胞的过程叫做卵裂。分为完全卵裂和不完全卵裂。 囊胚:卵裂的结果,分裂球行程中空的球状胚,称为囊胚。 原肠胚:胚胎由囊胚继续发育,由原始的单胚层细胞发展成具有双胚层或三胚层结构的胚胎,称原肠胚。 接合生殖:某些原生动物进行有性生殖时,两个细胞互相靠拢形成接合部位,并发生原生质融合而生成接合子,由接合子发育成新个体,称为接合生殖。接合生殖后,两个亲代虫体各形成四个子代虫体。 裂体生殖:发生在原生动物的孢子纲动物内,即核首先分裂成很多个,称为裂殖体,然后细胞质随着核而分裂,包在每个核的外边,形成很多小个体,每个小个体就称为裂殖子。为无性生殖。 孤雌生殖:雌虫产的卵不需受精,成熟时不经减数分裂,染色体为二倍体,即可直接发育成雌性个体。 孢子生殖:孢子是某些原生动物产生的一种有繁殖或休眠作用的生殖细胞。利用孢子直接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叫做孢子生殖。 出芽生殖:母体体壁向外突出,逐渐长大,形成芽体,芽体的消化循环腔与母体相连,芽体最后基部收缩与母体脱离,附于他处营独立生活,是一种无性生殖。 刺细胞:腔肠动物特有的一种攻击及防卫性细胞。 领细胞:海绵体壁由内、外两层细胞构成,外层细胞扁平,内层细胞生有鞭毛,多数具原生质领,故称“领细胞”,主要行摄食和细胞内消化的作用。 皮肌细胞:组成腔肠动物体壁外胚层和内胚层的主要细胞。其特点是在上皮细胞中含有肌原纤维,这种细胞具有上皮和肌肉的功能。 水沟系:水沟系是海绵动物特有的结构,对适应水中固着生活有重要意义。水沟系就是使水在其体内不断流动的结构。 皮肤肌肉囊:从扁形动物开始,有由外胚层形成的单层表皮、角质层,和由中胚层形成的多层肌肉相互连接组成体壁,体壁包裹全身,具有保护和运动的功能,故称皮肤肌肉囊。 逆转现象:多孔动物受精后发育特殊。卵裂到囊胚后,小胚泡(动物极)向内生出鞭毛,大胚泡(植物极)形成一孔,后来整个囊胚由小孔倒翻出来,内变外,鞭毛在外,称为两囊幼虫。后有鞭毛的小细胞内 陷,成为内胚层,大细胞包在外面成为外胚层。这种特殊的现象称为“逆转现象”。 辐射对称:腔肠动物、棘皮动物通过其体内的中央轴(从口面到反口面)有许多个切面可以把身体分为两个相等的部分,是一种原始低级的对称形式。只适应与在水中营固着的或漂浮的生活。 双辐射对称:只有两个辐射轴,彼此互成直角,形式上可以把它看成是从辐射对称向左右对称的过渡型。 次生性辐射:对称棘皮动物的五辐对称是次生性的,其幼虫为两侧对称,成体为五辐对称。 两侧对称:从扁形动物开始出现了两侧对称地体型,即通过动物体地中央轴,只有一个对称面(或说切面)将动物体分成左右相等的两部分,因此两侧对称也称为左右对称。两侧对称使其能够更好的适应环境的 变化 细胞内消化:单细胞动物如草履虫摄入的食物在细胞内被各种水解酶分解,称为细胞内消化。细胞内消化是低等动物的一种消化方式。原生动物只有细胞内消化,海绵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也都保留着 这种消化方式。 细胞外消化:细胞动物的食物由消化管的口端摄入在消化管中消化叫做细胞外消化。细胞外消化可以消化大量的和化学组成较复杂的食物,因而具有更高的效率。 不完全消化系统:消化循环腔通向体外的口既是口又是肛门,口有摄食和排遗的功能。 分节现象:指动物身体沿纵轴分成许多相似的部分,每个部分称为一个体节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