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考语文 重难题型补充题库 议论文阅读

中考语文 重难题型补充题库 议论文阅读

议论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3题。(8分)

没有风暴的海洋是池塘

①美学家朱光潜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他有一段时间喜欢作诗填词,兴之所至,常信笔直书,想到什么,便写什么,自觉不错。后来将习作拿给朋友看,却碰了壁:“你的诗词来得太容易,你没有下过力,你喜欢取巧,显小聪明。”一语点醒梦中人。他由此方悟,意境经过洗练,用词经过推敲,才能百炼成钢,达到精妙境界。遣词造句如此,人生更是如此。

②桥梁专家茅以升晚年这样总结一生:“人生一征途耳,其长百年,我已走过十之八九。回首前尘,历历在目。崎岖多于平坦,忽深谷,忽洪涛,幸赖桥梁以渡。桥何名欤?曰:‘奋斗’。”谁的人生没有几分坎坷?谁的道路不曾有过崎岖泥泞?生命的常态,永远不只是浅浅的涟漪,更有涌动的暗流、潜在的礁石。正是这些,才构成了完整而丰富的人生;也正是在崎岖道路上的砥砺前行,每个人的精神生命才能不断成长。

③有作家写道:“你不可能要求一个没有风暴的海洋。那不是海,是泥潭。”未经磨砺的灵魂,是没有深度的。然而,总有一些人,一提到压力,就心生畏难情绪;一遇到困难,就只会向后退缩,畏葸不前。还有的人甚至甘做“草莓族”,一压就扁,一碰就倒。如此,无法成就一番事业不说,恐怕连自己人生的方向盘都很难把握。相反,中流击水,才能真正熟谙水性;披荆斩棘,才能抵达未曾抵达的地方。正所谓,“不有百炼火,孰知寸金精。”

④其实,很多时候,横亘在我们面前的困难,看似是高山,实际上不过是座小山丘。能否迈过去,关键就看我们能否拿出攻坚克难的意志。《史记》曾载,飞将军李广有一次外出打猎,把草丛中的一块石头误认为是潜伏的老虎,于是弯弓射箭,箭镞居然深陷石头之中。等知道是石头之后,却始终无法再次以箭陷石。这里的区别,就在于射箭之时的意志,是否一往无前、绝不退缩。李白由此感慨道:“精感石没羽,岂云惮险艰。”意志坚定与否,往往决定着事情的成败。

⑤不可否认,一些困难并非能轻易克服,但没有尝试过,怎会知道到底能不

a

能克服呢?不试,半点机会都没有;试了,至少还有机会。即使最终没有克服,至少也是增加了阅历、磨砺了心性。正如哲人所言:“雾气弥漫的清晨,并不意味着是一个阴霾的白天。累累的创伤,就是生命给你的最好的东西,因为在每个创伤上都标示着前进的一步。”与困难作斗争,不管成功与否,本身就是一笔重要的人生财富,它将成为下一次成功的基石。

⑥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中国有两部大书,一曰《史记》,一曰《资治通鉴》,都是有才气的人在政治上不得志的境遇中写的。看来,人受点打击,遇点困难,未尝不是好事。说到底,挫折和苦难,不过是块磨刀石。不被困难吓倒,不向挫折屈服,勇往直前,人生的刀刃才能越磨越锋利。

(《人民日报》2016年06月16日)1.简要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2分)

2.第③段除了运用道理论证和对比论证,还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3.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为什么说“雾气弥漫的清晨,并不意味着是一个阴霾的白天。累累的创伤,就是生命给你的最好的东西,因为在每个创伤上都标示着前进的一步”?(3分)

1.(2分)在困难和挫折中砥砺前行,人生才能完整丰富,精神生命才能不断成长。

2.(3分)举例论证。举“压力面前有畏难情绪的人”畏葸不前及“草莓族”经不起磨炼的事例,从反面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分论点“人生需要在苦难中磨炼”的

a

道理,进而证明中心论点,更有说服力。

3.(3分)示例:俗话说,逆境出人才,“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我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面对“雾气弥漫”的逆境,不要畏惧,要勇往直前。“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要把苦难转变成一种锻炼自己的法宝,在逆境中将自己打造成一个强者。(意对即可)

二、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3题。(9分)

同执着前行

①漫漫人生路,我们会遇到各种考验、各种磨难,而获得成功和实现梦想需要我们的坚持。坚定梦想,同执着前行,照亮前方的路。

②同执着前行,照亮求学之路。学习是一个持续坚持的过程,“活到老学到老”,学习需要坚持和耐心。谢觉哉云:“万事从来贵有恒。”明初文学家宋濂为了学习知识,不顾路途的遥远,去百里之外的地方向前辈请教。烈日挡不住他,风雨阻止不了他,斥责打骂也无法使他退却。他心中只想着学习,执着于对知识的渴求,便感觉不到什么是苦什么是累。漫漫求学路,宋濂在艰苦的条件下,勤奋学习,孜孜不倦,最终成为明代著名的大学士。

③同执着前行,照亮事业成功之路。凡成大器者,必有志。只有心中有梦想,为了梦想执着前行,才会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巴尔扎克曾说:“经历磨难,而仍旧坚持下去,才是奋斗者的本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的作者司马迁,继承父亲遗志:“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他潜心修史,遭受宫刑之辱后也不改其志,忍辱负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翻阅着前人记载的史料,“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将其整理成生动活泼的文字。十三载春秋,桌上的灯花燃了又落,落了又燃,若没有他的执着坚持,怎会有《史记》两千余年经久不衰的传奇?

④然而,仍有许多人在经历磨难考验时不能够执着前行。荷兰画家梵·高,其在世时没有人理解他的作品,懂他的艺术。在世人的冷眼嘲讽下,他没有执着投入艺术创作,而是选择用自杀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假若他能向着自己的

a

艺术执着前行,他将会给世人留下更多更好的作品。可是他没有这样做,他放弃了执着,留给后人,也留给自己一个永远的遗憾。

⑤人生最遗憾的,莫过于轻易地放弃了不该放弃的,固执地坚持了不该坚持的。那么,这放弃与坚持之间,我们该如何抉择呢?我想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的一套标准,但我们应该看到在各个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人们,无不是在求索路上不畏艰辛执着前行的勇士。他们的成功告诉我们:只有克服一切阻力,与执着同行,才能在前进的路上勇往直前,一路高歌。

⑥让我们沿着成功者的足迹前行,向成功的大门迈进!

(选自《作文通讯》2015年第5期,有改动)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选文的中心论点。(2分)

2.选文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3.简要分析选文第③④段的论证思路。(4分)

1.(2分)人生中,经历磨难、考验时,我们要执着坚持才能获得成功(或“实现梦想”)。(答“坚定梦想、同执着前行,照亮前方的路”得1分)

【解析】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不难发现此文是围绕题目“同执着前行”展开论述的,而作者在文章第①段中即提出了中心论点,从这一段中概括提炼即可。

2.(3分)举例论证,列举了宋濂克服重重困难,执着坚持勤奋求学,终有所成

a

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同执着前行,照亮求学之路”的分论点,进而证明中心论点。

【解析】阅读画线句可知,列举了宋濂读书求学的事例,因此是举例论证,列举宋濂的例子是为了论证分论点“同执着前行,照亮求学之路”,进而证明中心论点。

3.(4分)首先提出“同执着前行,照亮事业成功之路”的观点,接着引用巴尔扎克的名言进行道理论证,然后从正面列举了司马迁受宫刑仍执着坚持不改其志,终成《史记》的例子,又从反面列举了梵·高遇世人嘲讽时没有执着坚持,用自杀的方式结束生命的事例,对比论证了观点。(两个事例概括不全,该点不得分)

【解析】第③段先提出“同执着前行,照亮事业成功之路”的观点,然后引用巴尔扎克的名言,列举司马迁的正面事例,第④段列举梵·高的反面事例,对比论证了“同执着前行,照亮事业成功之路”的观点。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3题。(6分)

“鸡汤”与“反鸡汤”

长余

①“当你觉得自己又丑又穷一无是处时,别绝望,因为至少你的判断还是对的。”“很多时候你不逼自己一把,你就不知道自己还有能把事情搞砸的本事。”与在朋友圈上泛滥的心灵鸡汤相比,这些专门调侃“鸡汤”的“反鸡汤”段子如今在网上越来越流行,它们常常以犀利的言辞,劈头浇人一瓢冷水,让不少人大呼“中枪”。

②“鸡汤”与“反鸡汤”,如今在网络上逐渐成为一种现象。有的人在朋友圈里乐此不疲地转发各式各样的鸡汤,有的人则对这些嗤之以鼻,更有人专门对心灵鸡汤进行调侃、解构、证伪,成为坚定的“反鸡汤党”。

a

③仔细观察“反鸡汤”对“鸡汤”的“反动”,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双方最喜欢在如何面对自身失败的问题上“较劲”:当你“又丑又穷”时,鸡汤劝你只要努力就能“迎娶白富美”,反鸡汤则告诉你休想做白日梦;当你没有把握时,鸡汤鼓励你“你是最棒的”,反鸡汤则会说“先掂量掂量自己吧”——“鸡汤”喜欢进行心理按摩,要你相信自己能够成功,“反鸡汤”则喜欢给你当头一棒,要你认清现实。

④人人都害怕失败,这是人的天性。每个人也都对失败的程度、次数有一个阈值,超过这个阈值,人会变得沮丧和失望,进而趋向于放弃。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曾提出一个“习得性无助”的概念,他用狗作了一项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铃声一响,就对它进行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铃声一响,还没进行电击,狗就伏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即使把笼门打开,狗也不会逃走了。本来可以主动地逃离,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心理学证明,人在长期面对失败时,也常常会“习得性无助”,而这时,人们最需要的其实不是面对失败“如何解决”,而是“如何相信自己可以解决”,这也正是心灵鸡汤大有市场的原因。

⑤其实,人人都有需要“鸡汤”的时候,大多数人在人生的某个阶段,都曾被某种温暖的“鸡汤”触动、激励过。在最虚弱的时候,喝一口“鸡汤”补一补,确实有“强身健体”的效果。只不过,当我们喝下这些咕嘟咕嘟冒着热气的心灵鸡汤时,也不应忘却现实处境,找到解决方法,正如有网友所说:心灵鸡汤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有人喝了一万碗鸡汤后,却还在为每天早点起床天人交战。

⑥所以,“鸡汤”虽好,可不要贪杯哦。如果欲罢不能,还请再干一碗“反鸡汤”。

(摘自《人民日报》2016.10.11)1.简要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2分)

2.第④自然段写塞利格曼的实验有什么作用?(2分)

a

3.结合上下文谈谈,为什么对“鸡汤”在欲罢不能时,要干一碗“反鸡汤”?(2分)

1.(2分)“鸡汤”虽好,但不能贪杯,必要时请干一碗“反鸡汤”。

2.(2分)写塞利格曼用狗做实验的事例论证在长期面对失败时,常常会“习得性无助”的观点,使论证具体,更具说服力。

【解析】通过分析可知是列举塞利格曼用狗做实验的事例,其作用可以联系上下文中的句子“每个人也都对失败的程度、次数有一个阈值,超过这个阈值,人会变得沮丧和失望,进而趋向于放弃”“人在长期面对失败时,也常常会‘习得性无助’”进行具体分析。

3.(2分)“反鸡汤”能给你当头一棒,让你认清现实,不忘却现实处境,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解析】此题实际就是考查“反鸡汤”对人生的作用,然后细读文章内容,抓住关于“反鸡汤”的句子“‘反鸡汤’则喜欢给你当头一棒,要你认清现实”“当我们喝下这些咕嘟咕嘟冒着热气的心灵鸡汤时,也不应忘却现实处境,找到解决方法”进行分析归纳,最后用自己的语言合理组织回答即可。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3题。(9分)

附庸风雅,碍谁惹谁了

杨道立

①那天去听由国家艺术基金赞助的“诸城派古琴全国巡演”音乐会,事先的估计同现场的感受挺让人喟叹:120元一张的好座几乎卖光;至少八九成的上座

a

率,让剧场显得隆兴,体面。整场音乐会,演奏者虔敬,观赏者屏息,台下掌声与台上气韵曼妙交融。甚至有家长陪着孩子,以及摩登女性、酷酷的男孩整整100分钟,一坐到底。这确让人且喜且思量。

②必须说,观众的状态,很有些附庸风雅。虽然未必每个人都知道,直至晚清、民国,甚至二三十年前,附庸风雅还是个骂人不带脏字的贬义词!

③我记得小时候看郭沫若的《洪波曲》,他就以前人口吻作挖苦:“为了附庸风雅,不得不矫揉造作一番,骗骗自己而已。”至于旧文人讽刺扬州盐商盖花园充雅兴,揭露官场土鳖舞文墨装斯文,多用“附庸风雅”四个字将粗鄙与文雅挖出沟壑。好像风雅乃李白杜甫专利,非嵇康刘伶不可抚琴纵歌。但进到21世纪,就像中国人对洋贵妇手摇羽毛扇假装听得懂莫扎特和巴赫却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附庸风雅这个成语,不晓得怎么就演变成单纯动宾结构的一个中性词。

④这种变化,恰恰跟着国学热大张旗鼓起来。周有光先生评价一度遭受狠批的于丹曾说过,失去“母亲文化”很久了,群众自发的例行追求当然特别强烈。于丹在这个时候请出孔子跟群众见面,是让文化饥民喝到一杯文化甜粥。

⑤其实,附庸是个动词;而风雅,在汉语里泛指文化。主动地,积极地向文化靠拢,有意识地让自己沾点艺术气息,哪怕腰间的草绳还留了些碎屑在身上,但抻直了裤腿,农民工来点城市范,貌似挺有文化的,又碍谁惹谁了?

⑥英国人有句话值得玩味:不要嘲笑附庸风雅的人,因为他们正服从文明,而且有一天会成为文明的使者。

⑦假设,唐明皇没有附庸风雅,不写出《霓裳羽衣曲》,何以有皇家梨园?假设,现实中先富起来的王健林之流不附庸风雅购置天下名画,那些地产商、投资商不将热钱撒进电影圈、抢滩文化产业,文化艺术界何以有亢奋式的繁荣?他们不参与,铜臭气也许会小,但刺激人去“附庸”去“风雅”的态势,怕也会缓慢不少。人的主观能动性倘不趋向文明的流淌而兴致盎然,真正的文明,再物化成神坛庙宇人面狮身……又有何用?

⑧其文化内涵远远超出音乐范畴的古琴,尽管已经成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但毕竟不再是一种适合今人生活方式和大众流行的乐器。然而,在一个几百万人居住的城市,有几百上千的人主动坐下来聆听《广陵散》的从容、《忆

a

故人》的委婉,一起安安静静回望“束发读诗书,修德兼修身”的古风古韵,那是多么好的心灵养护?

⑨倘若每个做长辈的,都有心和孩子们一起,在附庸中成长为文明的使者,还担心中国在地球上缺少尊敬?

(摘自《大连晚报》2016.9.5)1.请简要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3分)

2.第①段写“诸城派古琴全国巡演”音乐会有什么作用?(3分)

3.简要分析“附庸风雅”在文明传承中有什么作用。(3分)

1.(3分)先引用“诸城派古琴全国巡演”音乐会的事例引出文章的论题:附庸风雅;再举事例论证附庸风雅在古代是个骂人不带脏字的贬义词;接着运用事例指出现在附庸风雅与文明的结合是一种心灵养护;最后呼吁长辈陪伴孩子在附庸中成长为文明的使者。

【解析】首先结合题干可知是考查文章的论证思路,然后细读文章内容,明确文章的结构,即先提出论题,再从附庸风雅在古代和现在的不同作用进行论证,最后发出呼吁。用自己的语言把文章的论证过程用“先、再、接着、最后”等词语串起来进行合理表述即可。

2.(3分)引出文章的论题:附庸风雅,同时也作为论据证明作者的观点,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a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必须熟读题干所给的事例,通过分析可知是举“诸城派古琴全国巡演”音乐会的事例,因为是在文章第①段,所以这里有引出文章的论题即附庸风雅的作用,同时,就全文的观点而言又是用事实论据,论证了作者的观点,还有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最后用自己的语言合理表述即可。

3.(3分)“附庸风雅”让人们服从文明并成长为文明的使者,“附庸风雅”也是一种美好的心灵养护。

【解析】细读文章内容,抓住关于“附庸风雅”的句子“不要嘲笑附庸风雅的人,因为他们正服从文明,而且有一天会成为文明的使者”“那是多么好的心灵养护”“都有心和孩子们一起,在附庸中成长为文明的使者”进行分析归纳,最后用自己的语言合理组织回答即可。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3题。(9分)

读书与做人

①做事,先要做人。做人,应该读书。

②怎么做一个好人?要读书。“为什么读书便能学得做一个高境界的人呢?因为在书中可碰到很多人,这些人的人生境界高、情味深,好做你的榜样……他们是由千百万人中选出,又经得起长时间的考验而保留以至于今日,像孔子,距今已有二千六百年,试问中国能有几个孔子呢……为什么我们敬仰崇拜他们呢?便是由于他们的做人。”钱穆说,“假如我们诚心想学做人,‘培养情趣,提高境界’,只此八字,便可一生受用不尽。”

③怎么做一个摆脱平庸的人?要读书。“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平庸是一种被动而又功利的谋生态度。平庸者什么也不缺少,只是无感于外部世界的精彩,人生历史的厚重,终极道义的神圣,生命涵义的丰富。而他们失去的这一切,光凭一个人有限的人生经历是无法获得的。”余秋雨说,“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区区五尺之躯,短

a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