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研究生马克思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期末试题整理

研究生马克思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期末试题整理

研究生马克思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期末试题整理
研究生马克思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期末试题整理

马原试题整理

一、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性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其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在以下方面:

第一.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琴纳与牛痘)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 这种需要就会比十

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第二. 认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生与发展。(解密秘鲁魔鬼花园)实践提出新问题. 锻炼人的认识能力.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 使人的认识不断发展。

第三. 实践出真知.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是源与流的关系(丰子恺画羊、小孩被开水烫、电老虎)

第四.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人的认识是否正确. 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只能由实践来检验。

第五. 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科学研究最终目的在于应用)总结:认识依赖于实践:从实践中产生、随实践发展、为实践服务、受实践检验;同时. 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理论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 错误的理论对实践活动起阻碍作用。二、简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二者相互区别. 是认识的两种形式。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 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各个方面的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形象性的特点。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 达到关于事物本质、内部联系、全体和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的特点。

另一方面:二者相互统一. 相互依赖. 相互渗透. 相互包含。首先.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离开了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就会成为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其次. 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只能解决对现象的认识的问题. 理性认识才能解决对本质的认识的问题。再次.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世界上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 往往感性之中有理性;世界上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 往往理性之中有感性。

三、分析教条主义错误的理论根源(PPT上没有)

教条主义亦称" 本本主义". 主观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特点是把书本、理论当教条. 思想僵化. 一切从定义、公式出发. 不从实际出发. 反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否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教条主义轻视实践、割裂理论与实践、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教条主义混肴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不明白理论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这一客观规律. 局限的理解问题. 停留在表面的认识. 把广义的理论概念断章取义. 轻视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这一客观规律。

四、怎样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第一. 勇于实践. 积累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学术研究首先是占有材料)

第二. 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 要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科学研究)

第三. 必须对感性材料加以思维的抽象. 要采用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归纳和演绎逻辑方法. 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加工。

五、论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PPT上有 . 但不详细)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 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 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 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

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 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二)从认识到实践从认识到实践. 是认识活动的第二次能动飞跃。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要达到这个目的. 就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实现理论向实践飞跃是有条件的:

1.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2.经过中介环节. 包括形成实践理念、制定实践方案、运用实践手段。

3.被群众所掌握。

4.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从实践到认识. 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在实践、再认识. 循环反复以至无穷.一步步的深化和提高. 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实践、认识、在实践、再认识”作为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不只是实践到认识和认识到实践

多次飞跃的结合. 而且表现了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六、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 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

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 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马克思主义确认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也就是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首先是物质生产实践.在生产实践中. 人们不仅同自然界发生联系. 而且人与人之间也必然要结成一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相互制约. 共生于物质生产实践中。在实践动机产生和结果的实现过程中还存在着实践者观念的指导. 这又在实践活动中形成了人与意识的关系。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 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在整个社会生活过

程中. 物质生产实践具有基础和决定作用。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第三.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发展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过程.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 . 又是历史的“剧作者” 。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七、简述研究社会的实践方法论原则(重点)

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 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因而. 研究人类社会必须以实践为重要原则。

1科学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反思)

2理论研究的出发点是解答实践提出的问题(抓问题. 学文章是为了解答问题)

3理论研究的原则是从实际出发(主体实际. 研究实际. 实践的实际)

4理论研究的基本方法是调查研究(社会调查研究. 文本调查研究. 材料收集. 他说我见)

5理论研究的检验标准是社会实践

6理论研究的发展要与实践的发展相统一(契合社会热点问题. 学术前沿问题. 有“时尚”感)7 理论研究的态度是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敢于质疑. 敢于与专家对话)

八、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PPT上没有)

1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起第一位变革作用。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广泛渗透到经济活动中. 渗透

到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 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不只是使经济在量上即规模和速度上迅速增长. 同时. 也使经济发生质的飞跃. 在经济结构、劳动结构、产业结构、经营方式等方面发生了变革。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变革力量。

2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起着第一位的作用。20 世纪. 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

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进入生产. 使现代物质生产力成为一个复杂的体系。在这个复杂的体系中.它自身不但直接体现为生产力. 而且它作用于其他诸因素.比如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促进生产工具和生产工艺的进步.扩大了劳动对象的来源和种类. 从而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力量。

3 现代科学使管理日趋现代化、科学化。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 使物的要素和人的要素进行有机结合. 而管理是使潜在生产力变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科学技术与经济广泛结合. 使得管理成为生产力的重要范畴。生产管理是科学. 也是知识、也是技术。科学、技术、管理并称为现代经济发展的三个重要因素。

4 高科技在知识经济中的作用更加突出。现在知识经济正扑面而来.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基础、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以高科技产业及智业为支柱的经济。因此. 科学技术的发展. 使传统的生产要素的结构. 组合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九、如何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重点)( PPT上有. 但不详细)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的社会物质财富. 是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保障。人民群众的这一创造作用同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一原理具有逻辑上的一致性. 因为作为人民群众主体的劳动群众. 乃是生产力的体现者。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首先. 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科学、文化、艺术

的唯一源泉;其次. 劳动群众为人们从事精神文化活动提供了一切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再次. 劳动知识分子在精神财富的创造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既是社会革命的决定力量. 又是社会改革的决定力量。社会革命、社会改革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 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不可能自发地起作用. 必须通过人民群众这一社会变革的主体才能实现其作用。

十、“公说公有理 . 婆说婆有理”是对真理一元性的否定吗 ?为什么?(重点)真理是客观的.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 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由于客观物质世界是唯一的. 作为对客观物质世界正确反映的真理. 也必然是唯一的. 因为真理的形式虽然是主观的但内容却是客观的。在同一时间. 地点条件下. 对同一对象的认识.正确的认识只有一个. 所以不存在“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十一、论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重点)

1真理具有绝对性. 也称之为“绝对真理”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和无限性. 它

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包含着不以人的

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这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第二. 每个真理认识的获得.都是向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世界是可知的)

2真理具有相对性. 也称之为“相对真理”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是有条件性的. 有限的。它也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从广度上看. 任何真理都只能是对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的某些部分、某些方面的正确反映.认识有待于扩展(真理反映的对象在广度上是有限的);第二. 从深度上看. 任何真理都是对世界的某些方面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 有待深化(真理所反映的对象在深度上、精确度上是有限的. 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不可能是客观事物本身)。3真理的绝对性与真理的相对性是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他们并不是两种不同的真理体系. 而是同一体系中的不同方面. 两者是辨证统一的。

首先.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一方面.相对真理之中有绝对.任何相

对真理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真理寄寓于相对真理之中. 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 无数相对真理构成绝对真理。

其次.相对真理是向绝对真理转化的. 真理是一个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发展过程. 每一个真理都是这个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十二、结合自身实际谈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运用和作用

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也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基本方

法.

(1)两者是相互区别的。矛盾的普遍性是事物的共性. 是无条件的. 具有绝对性。矛盾的特

殊性是事物的个性.是有条件的. 具有相对性。

(2)两者是相互联系的。其表现在: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 存在于特殊性之中. 即一般存在

于个别之中. 没有离开特殊性而独立存在的普遍性;特殊性又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 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一般是个别的一部分或本质;一切事物都是特殊性和普遍性、个性和共性、个别和一般的辩证统一。

(3)两者的区别是相对的.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 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 在另一场合转化为特殊性;反之亦然。

这一原理的运用和作用

(1)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告诉我们在理论上坚持辩证法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反对割裂矛盾普遍性了特殊性的形而上学观点。

(2)在认识上坚持从特殊到普遍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

(3)这一原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应用:这一原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基础。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首先要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 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时. 又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及映我国的具体特点. 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我国具体国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十三结合自身专业和学术研究经历谈谈什么是一篇好的学术论文以及如何写好一篇论文。(重点)

1、选题新

2、结构新(分析框架、分析方法)

3、观点新(从分析论证中得出深刻观点)

4、理论新

5、视角新(1)宽广:古今中外(2)独特

6、材料新(阅读、实践中获得)

7、概况新

8、表述新(辩证分析)

1创新性: 一篇论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选题. 内容. 研究手段等等等的创新. 只有那些有创新的的论文才能引人注目. 老生常谈的问题总是会被人们所忽视. 根本不会引起人的共鸣.不会提起人的兴趣. 所以.对于一篇好的论文而言. 创新是非常重要的。

2.规范性: 任何事物都有其规律.写论文也一样.同样有着其固有的规范. 那些天马行空的论文从来都不会被认为是优秀的. 只有循着该有的规范而写的论文. 才有可能进入人们的视线. 为人所注意。无规矩不成方圆. 同样. 无规范不成论文. 最基本的文章写作都有一定的规范. 更不要说是那些学术性的论文了. 在这些论文中的规范性要远远的严格于那些文章。因此. 作为一篇优秀的论文. 规范性是其首要的标准。

3.学术性: 所谓学术性. 就是指研究、探讨的内容准确、思维严密、推理合乎逻辑。学术性是学术论文的特点. 也是学术论文的生命和价值所在。

如何写好一篇学术论文

1.选题:初步研究什么领域、什么问题

2.收集材料. 进行整理(时间、观点)

3. 确定题目

4.进行观点提炼、概括

5.运用分析框架进行逻辑架构

6.写作.核心为论证:理论论证、思想论证

7.修改.放一段时间再修改

8.完善.根据不同杂志的不同要求。

一、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革命性变革马克思恩格斯在理论上的伟大功绩就在于把社会的上层建筑奠定于经济基础之上. 把人们的思想奠定在物质生活之上。唯物史观的独特贡献在于. 论证了人类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

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唯物史观为研究社会历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 在社会历史研究中实现了革命性的变革。第一.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近代德国古典哲学的积极成果.创立了实践的、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第二.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积极成果. 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马克思在这个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 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成果. 把它奠定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 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第四.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法国复辟时期历史理论的积极成果。马克思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

二、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社会科学研究时之所以必须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 而不能把现代西方的某一思潮和流派奉为神明. 主要原因就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确实超越了任何一个现代西方哲学思潮和流派. 马克思主义哲学比起其他任何一个现代西方哲学思潮和流派来要正确得多、深刻得多、高明得多。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当代西方哲学的超越. 不是在个别问题上的突破.而是整体上的超越。正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面地超越了现代西方哲学. 所以当我

们选择已有的思想资源作为自己的评判标准和指导思想时. 只能选择马克思主义哲学。而包

括现代西方哲学在内的其他哲学理论和流派. 它们只是在某一个方面、某一个角度为我们提供借鉴.因此.我们也只能把它们视为提供借鉴者而不能作为指导思想。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原则(重点)

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既是其世界观. 又是其方法论。

在此基础上. 具体化为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分析方法、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社会认识与评价方法、世界历史研究方法等等. 除此之外, 还有逻辑和历史一致的方法、归纳与演绎的方法、分析与综合的方法、抽象与具体的方法、主客观相统一的辩证方法、历史合力的研究方法、“人本”和“物本”相统一的方法等。(学姐加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构成了一个科学的和开放的方法论体系涉及到如何正确处理主体与客体、系统与要素、矛盾与过程、个人与群众、认知与评价、世界历史与民族历史等一系列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问题。人类在社会认识和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一切合理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都应该积极地予以借鉴和吸收。

基本原则:1.客观性原则。(反对从主观想象出发)在社会历史领域. 坚持客观性的原则始终坚持认识论的实践标准、历史观的生产力标准和价值观的人民利益标准. 反对任何一种形式的主观主义。

2.主体性原则。一要注重从主体的维度去观察社会客体;二要注重把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结合起来;三要注重坚持群众史观. 反对英雄史观。

3.整体性原则

从系统的观点来观察人与自然的关系. 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从系统的观点来看待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把握社会的总体运动和结构。

系统性原则要求我们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树立全局性的观念。

4.具体性原则。(反对抽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真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 因此. 一切要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离开了一定的时空条件. 我们就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

5.发展性原则。(反对静止和孤立)

(1)这就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 反对用静止和孤立的

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问题。

(2)在社会相对稳定中揭示社会的运动和变化. 在运动和变化中揭示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规律

在社会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交互作用中揭示社会发展的动因和条件。

(3)以对现实的把握为基点. 去回顾社会发展的历史、展望社会发展的未来。(时间一维性)四、如何正确认识当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

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有悠久的历史.提出了许多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 形成了不同流派:一是科学主义的倾向. 主张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和规范来建构人文社会科学;二是人文主义的倾向.主张运用解释学的方法来建构人文社会科学. 否认自然科学方法在人文社会研究中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对此我们应该:一是批判的态度。所谓批判的态度. 就是对待西方形形色色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应该进行深入的分析和鉴别. 既不能盲目肯定.也不能盲目否定。

二是开放的态度。所谓开放的态度. 就是以平等的心态度积极地与之对话. 对一切积极合理的东西都以开放的胸襟予以接纳。(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

五、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创造性的开放体系

1 开放是生存发展之源. 这是行之于宇宙之间的普遍规律。一个事物只有开放. 不断地与外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不断地对内在环境进行革新改善. 才能保持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2面对当代世界的新变化和当代中国的新发展. 我们应该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广阔的视

野、更加慎密的思维.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对于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来说.

首先是开放自己. 既正确地对待自己. 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开放的理论品格。

其次是向外开放. 即正确地对待一切其他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主动地与它们交流. 积极地吸收其有益的东西以发展自己。

六、如何理解社会科学研究中矛盾与问题的关系

七、简述社会矛盾的特殊性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重点)

社会矛盾普遍存在.但每一社会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 研究社会矛盾必须注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个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1 注重研究不同领域矛盾的特殊性不同领域的特殊矛盾构成某一门科学的特殊研究对象. 例如哲学研究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认识与实践、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如果不重视研究社会矛盾的特殊性.就无从发现事物发展的特殊原因.无从区分科学研究的特殊领域. 也就无法进行科学研究。

2注重研究不同过程和阶级矛盾的特殊性人类社会是一个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的过程。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发展中经历的几个大的过程. 每一过程的根本

矛盾都有其特殊性. 它规定了该社会形态的本质。每一社会过程又经理若干不同发展阶段.

在不同阶段上虽然根本矛盾没有变化. 但被根本矛盾多规定或影响的许多大大小小的矛盾. 有些激化了. 有些暂时或局部地解决或缓和了. 有些新矛盾又发生了. 因此过程就显出阶段性。不重视过程和阶段的特殊性. 同样不能正确地处理各种社会矛盾。

3注重研究矛盾地位和作用的特殊性在社会矛盾系统中.各种社会矛盾和每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发展是不平衡的. 其地位和作用也是不相同的。有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方面和非主要矛盾方面的区别。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相互联系. 在一定条件下又相互转化。我们

必须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矛盾研究方法.既要防止“一点伦” .也要防止不分主次的“均衡论”。

4注重研究矛盾性质和矛盾斗争形式的特殊性社会生活中复杂多样的矛盾. 按其性质和斗争形式不同. 区分为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对抗性矛盾. 一般来说. 是根本利益对立基础上的矛盾。这种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 必然表现

为激烈的冲突. 通常只能采取对抗的斗争形式去解决;而非对抗性矛盾. 一般来说. 是根本利

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往往不表现为激烈的冲突. 通常是通过非对抗的斗争形式去解决。在社会主义社会. 存在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两种矛盾性质不同. 解决的方法也不同。敌我矛盾主要是通过专政的方法去解决;而人民内部矛盾. 则应视具体情况. 采取说服教育的方法、民主的方法、利益调节和统筹兼顾的方法等去解决。

八、简述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分析方法

马克思主义将对立统一规律运用于社会研究.形成了社会矛盾研究方法. 为认识和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探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途径和方法. 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分析法主要包括:

1 社会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分析方法. 这其中又包括①社会矛盾的普遍性:人类社会充满矛盾. 社会矛盾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②社会的基本矛盾:在社会矛盾系统中. 生产力和生产关

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③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充满矛盾:我们只能在正确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过程中建设和谐社会。

2 社会矛盾的特殊性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3利益分析和阶级阶层分析方法. 这其中又包括①利益矛盾与利益分析方法:追求物质利益. 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原始动因。②阶级矛盾与阶级分析方法:利益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突出地表现为阶级矛盾。③阶层矛盾与阶级分析方法:不同社会阶层的人. 由于利益诉求、

利益关切和利益驱动存在的差别. 因为也会产生阶层之间的矛盾

九、结合自身专业和学术经历谈谈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对学术研究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主要包含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社会认知与评价发放以及社会科学研究的世界视野。以上方法集中起来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实践基础、辩证思维、主题活动、世界眼光. 在生活学习中有着广泛运用。

一、“实践基础”的指导意义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是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 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正如我说学习的专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这也是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一门学科. 它通

过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 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

和基本方法的集中概括. 从中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工具. 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再对其进行发展的周而复始不断完善的一个过程。

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和总结. 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 是科学科学研究必须遵循的首要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