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赏析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赏析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赏析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赏析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赏析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写的是作者深夜在乡村中行路所见到的景物 和所感到的情绪。下面一起来欣赏欣赏。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代: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溪桥 一 作:溪头) 辛弃疾 辛弃疾 (1140-1207) , 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 改字幼安, 别号稼轩, 汉族, 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 岁参加抗金义军,不 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 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 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 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 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 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 江西带湖。 创作背景 辛弃疾在南宋做到封疆大吏, 但他英伟磊落的议论和果断干练的作风, 特别 是力主抗战恢复的政治主张, 却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统治阶层的打击。 宋孝宗 淳熙八年(1181),他被弹劾罢官,回到带湖家居,过着投闲置散的退隐生活。 辛弃疾一直重视农业生产和同情民间疾苦,这于辛弃疾闲居上饶带湖期间。 译文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 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 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 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从前 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 山路一转, 曾经那记忆深刻 的溪流小桥呈现在他的眼前。 注释

①西江月:词牌名。 ②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的西面。 ③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④鸣蝉:蝉叫声。 ⑤旧时:往日。 ⑥茅店:茅草盖的乡村客店。 ⑦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社,土地神庙。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 故曰社林。 ⑧见:同“现”,显现,出现。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赏析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辛弃疾中年时代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 写的一首词。公元 1181 年(宋孝宗淳熙八年),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免罢 官,开始到上饶居住,并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在此期间,他虽也有过短暂的出 仕经历,但以在上饶居住为多,因而在此留下了不少词作。词中所说的黄沙岭在 上饶县西四十里,岭高约十五丈,深而敞豁,可容百人。下有两泉,水自石中流 出,可溉田十余亩。这一带不仅风景优美,也是农田水利较好的地区。辛弃疾在 上饶期间, 经常来此游览, 他描写这一带风景的词, 现存约五首, 即: 《生查子》 (独游西岩)二首、《浣溪沙 》(黄沙岭)一首,《鹧鸪天》(黄沙道上即事)一首,以及此词。 辛弃疾的这首 《西江月》 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 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 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 突兀的枝干之上。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 引起“别枝”摇曳。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夜间的鸣叫声不 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总之,“惊 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 把半夜“清风”、 “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 悠然神往。 接下来“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 田野, 表现了词人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润, 更关心扑面而来的漫 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此时此地,词人与 人民同呼吸的欢乐,尽在言表。稻花飘香的“香”,固然是描绘稻花盛开,也是 表达词人心头的甜蜜之感。而说丰年的主体,不是人们常用的鹊声,而是那一片 蛙声,这正是词人匠心独到之处,令人称奇。在词人的感觉里,俨然听到群蛙在 稻田中齐声喧嚷,争说丰年。先出“说”的内容,再补“声”的来源。以蛙声说 丰年,是词人的创造。

上面四句纯然是抒写当时当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 然而其核心 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因此,与其说这是夏景,还不如说是眼前夏景将给 人们带来的幸福。 不过, 辛弃疾所描写的夏景并没有就此终止。 如果说词的上阕并非寥廓夏景 的描绘,那么下阕却显然是以波澜变幻、柳荫路曲取胜了。由于上阕结尾构思和 音律出现了显著的停顿,因此下阕开头,词人就树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峰,运 用对仗手法,以加强稳定的音势。“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在这里, “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轻微的阵雨,这些都是为了与上阕的清幽夜色、 恬静气氛和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相吻合。 特别是一个“天外”一个“山前”, 本 来是遥远而不可捉摸的,可是笔锋一转,小桥一过,乡村林边茅店的影子却意想 不到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词人对黄沙道上的路径尽管很熟, 可总因为醉心于倾 诉丰年在望之乐的一片蛙声中,竟忘却了越过“天外”,迈过“山前”,连早已 临近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 也都没有察觉。 前文“路转”, 后文“忽见”, 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 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 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 相得益彰, 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 功底,令人玩味无穷。 从表面上来看, 此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 语言没有 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听其自然,平平淡淡。然而,正 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在这里,读者也可以 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南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这首词作于辛弃疾闲居上饶带湖期间。黄沙,即黄沙岭,在江西上饶县西,风景优美,所谓“溪山一片画图开”(辛弃疾《鹧鸪天·黄沙道中即事》)。辛弃疾在其附近建有书堂,经常往来于黄沙道中。 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梦江南(二首) 唐·温庭筠 (一首)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二首)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北宋)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知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唐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望月有感唐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唐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 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水调歌头》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唯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西江月·平山堂》(高中诗词翻译赏析)

《西江月·平山堂》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 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是梦。 【前言】 《西江月·平山堂》是宋代大诗人苏轼第三次经过平山堂时,为重游故地、缅怀恩师所作的一首词。到作此词为止,苏轼共三次到过扬州,第一次,是公元1071年(熙宁四年)由京赴杭任通判,南下经扬州;第二次,是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由杭州移知密州,北上途经扬州;第三次,是公元1079年(元丰二年),从徐州移知湖州(今浙江吴兴)。则“三过平山堂下”实质上浓缩了苏轼近十年间南迁北调的动荡生涯,此时四十二岁的苏轼,顿生弹指之间,半生倏忽已过的感慨。近十年的人生跨度中,自己固然已蹉跎岁月,尊敬

的恩师欧阳修亦已仙逝,而堂上仍留有他遒劲的手迹,更让人心生缅怀之念。 【注释】 ⑴西江月:词牌名取自李白《苏台览古》“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西江是长江的别称,调咏吴王西施的故事。原唐教坊曲,后用作词调。又名《白苹香》、《步虚词》、《晚香时候》、《玉炉三涧雪》、《江月令》。双调五十字,前后阕各两平韵,一仄韵,同部平仄互押,前后阕起首两句例用对仗。 ⑵平山堂:在扬州大明寺侧,欧阳修所建。《舆地纪胜》:“负堂而望,江南诸山拱列檐下,故名。” ⑶弹指:佛教名词,比喻时间短暂。《翻译名义集》卷五《时分》:“时极短者谓刹那也”,“壮士一弹指顷六十五刹那”,又云“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 ⑷老仙翁:指欧阳修。苏轼于熙宁四年于扬州谒见欧阳

修,至此为九年,十年盖举成数。 ⑸龙蛇飞动:指欧阳修在平山堂壁留题之墨迹。 ⑹文章太守、杨柳春风:欧阳修《朝中措》:“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樽前看取衰翁。”是为“文章太守”、“杨柳春风”所本。 ⑺未转头时是梦:白居易《自咏》:“百年随手过,万事转头空。”此翻进一层,谓未转头时,已是梦幻。 【翻译】 我第三次经过平山堂,前半生在弹指声中过去了。整十年没见老仙翁了,只有墙上他的墨迹,仍是那样气势雄浑,犹如龙飞蛇舞。我在平山堂前“欧公柳”的下面,写下这首词悼念文坛英杰,故扬州太守欧阳修。别说人死后万事皆空,即使活在世上,也不过是一场大梦呀。 【鉴赏】

古典诗词鉴赏:辛弃疾《满江红·汉水东流》赏析

古典诗词鉴赏:辛弃疾《满江红·汉水东流》赏析 满江红·汉水东流 辛弃疾 汉水东流,都洗尽,髭胡膏血。人尽说,君家飞将,旧时英烈。破敌金城雷过耳,谈兵玉帐冰生颊。想王郎,结发赋从戎,传遗业。 腰间剑,聊弹铗。尊中酒,堪为别。况故人新拥,汉坛旌节。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但从今,记取楚楼风,庾台月。 【译文】 汉水滔滔,向东流去;它冲净了那些满脸长着胡须的敌人嘴上沾着人民的膏血。人们都说:当年你家的飞将军,英勇威列地打击敌人。攻破敌人坚固的城池的时候,迅速勇猛,像迅雷过耳那么快;在玉帐里谈论兵法或者是研究战术的时候,态度激昂兴奋,语言慷慨激烈,两颊都结了冰。回想王郎,你才到结发的年令,就从事戎马生活。继承着先人的事业。 我腰里悬挂的宝剑没有用了,只有在无聊的时候,把它当作乐器,弹着剑柄唱唱歌。今天拿着酒杯,喝着酒为你送别。况且这是我的好朋友你,又是重新被任用,你簇拥旌节的仪仗,登上了拜将坛,封你为编率大军的将军。你是大丈夫男儿汉,应当把马革裹尸当作自己的誓言,为了消灭敌人,为国捐躯是最光荣的。有些人,贪图安乐,迷恋女色,是自伐生命,应以为戒,再也不要说它了。从今后,要牢牢记住:咱们在楚楼、裴台吟风赏月的这段友谊。 【注释】 (1)汉水:长江支流,源出陕西,流经湖北,穿武汉市而入长江。 (2)髭(z)胡:代指入侵的金兵。膏血:指尸污血腥。 (3)飞将:指西汉名将李广。他善于用兵,作战英勇,屡败匈奴,被匈奴誉为飞将军。《史记·李将军列传》: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人右北平。 (4)金城:言城之坚,如金铸成。雷过耳:即如雷贯耳,极言声名大震。 (5)玉帐:主帅军帐的美称。宋张淏《云谷杂记》:《艺文志》有《玉帐经》一卷,乃兵家厌胜之方位,谓主将于其方置军帐,则坚不可犯,犹玉帐然,其法出于皇帝遁甲云。冰生颊:言其谈兵论战明快爽利,辞锋逼人,如齿颊间喷射冰霜。宋苏轼《浣溪沙·有赠》:上殿云霄生羽翼,论兵齿颊带风霜 (6)结发:即束发。古代男子二十岁束发,表示成年。从戎:从军。《三国志·魏书·王粲传》: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以西京扰乱,皆不就。乃之荆州依刘表。……魏国既建,拜侍中。曹操于建安二十年三月西征张鲁于汉中,张鲁降。是行也,侍中王粲作《从军行》五首以美其事。 (7)弹铗:敲击剑柄。《战国策·齐策四》: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8)汉坛旌(jng)节:暗用刘邦筑坛拜韩信为大将事。《汉书·高帝纪》:于是汉王斋戒,设坛场,拜信为大将军。 (9)马革裹尸:用马皮裹卷尸体。《后汉书·马援传》: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10)蛾眉:女子修长而美丽的眉毛,代指美女。汉枚乘《七发》:洞房清宫,命曰寒热之媒;皓齿娥眉,命曰伐性之斧;甘脆肥醲,命曰腐肠之药。

诗词赏析:辛弃疾《西江月·粉面都成醉梦》

诗词赏析:辛弃疾《西江月·粉面都成醉梦》 西江月·粉面都成醉梦 宋代:辛弃疾 粉面都成醉梦,霜髯能几春秋。来时诵我伴牢愁。一见尊前似旧。 诗在阴何侧畔,字居罗赵前头。锦囊来往几时休。已遣蛾眉等候。 译文 妻之美貌都成为了醉梦,已成过去,而我鬓白余生有几?初见之 初即诵我的抒写愁怀之作,一看便知能与我同甘共苦者。 你的诗作与六朝诗人阴铿和何逊水平相近,书法则在罗叔景赵元 嗣之上,诗囊往来什么适合才能停止,每次归来,你早遣蛾眉迎候, 为我整理诗囊。 注释 西江月: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白蘋香”“步虚 词”“江月令”等。正体双调五十字,前后段各四句两平韵一叶韵。 粉面:粉嫩洁白之面。陆畅《解内人嘲》诗:“粉面仙郎选圣朝,偶逢秦女学*。” 伴牢愁:楚辞篇名,汉扬雄著。《汉书·扬雄传》:“又旁《离骚》作一篇,名曰《广骚》,又旁《惜诵》以下至《怀沙》为一卷, 名曰《畔牢愁》。”注:“李奇曰:畔,离也。牢,聊也。与君相离,愁而无聊也。”

“诗在”句:引自杜甫《解闷》十二首:“陶冶性情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熟知二谢将能事,颇学阴何苦用心。”阴何:谓六朝诗人阴铿和何逊。 “字居”句:引自《晋书·卫恒传》:“恒作四体书势曰:罗叔景、赵元嗣者,与张伯英并时,见称于西州,故英自称上比于崔、杜不足,下方罗、赵有余。”苏轼《次韵孙莘老见赠》诗:“龚、黄侧畔难言政,罗、赵前头且眩书。” “锦囊”:用李贺锦囊寻诗事。锦囊来往:出自《新唐书·李贺传》:“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及暮归,足成之。” 赏析 开头二句自叹年老。言青春年华已在如醉如梦的生活中过去,如今两鬓如霜也不知还能度过几个春秋,好景不长,令人失望,表现了作者叹老嗟衰的愁苦心态。“来时”二句写作者同诗友的亲密关系。言每次诗友来时,总是对我诵述扬雄《畔牢愁》之作,作者用扬雄的《畔牢愁》借指自己的抒写愁怀之作,表示“与君相离,愁而无聊”之意,很愿同我往还,密切关系,所以“一见樽前似旧”,和老朋友一样亲密无间。“诗在”二句颂美诗友工诗善书。此处化杜诗和卫恒语意,言友人之诗和南北朝诗人阴铿、何逊相近,值得学习;其书法也在罗(晖)赵(袭)之前,虽见称于人,而我却不敢恭维。结尾二句写候其来诗。《新唐书·李贺传》:“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及暮归,足成之。”此处化用其意,言互相赠诗不要停止,已遣侍人等候来诗,对诗友表现了企盼与敬重之意。 此词追忆其生平数事,既以为知音,又表彰其内助之劳,更推崇其诗书之佳,篇幅虽短,情意殷切。

小学语文 苏轼诗词鉴赏 西江月十五首

苏轼诗词鉴赏:西江月十五首 【诗词】西江月十五首 年代:宋 作者:苏轼 正文: 碧雾轻笼两凤,寒烟淡拂双鸦。为谁流睇不归家。错认门前过马。有意偷回笑眼,无言强整衣纱。刘郎一见武陵花。从此春心荡也。 别梦已随流水,泪巾犹裛香泉。相如依旧是臞仙。人在瑶台阆苑。花雾萦风缥缈,歌珠滴水清圆。蛾眉新作十分妍。走马归来便面。 点点楼头细雨,重重江外平湖。当年戏马会东徐,今日凄凉南浦。莫恨黄花未吐,且教红粉相扶。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 公子眼花乱发,老夫鼻观先通。领巾飘下瑞香风。惊起谪仙春梦。后土祠中玉蕊,蓬莱殿後鞓红。此花清绝更纤秾。把酒何人心动。 怪此花枝怨泣,托君诗句名通。凭将草木记吴风。继取相如云梦。点笔袖沾醉墨,谤花面有惭红。知君却是为情秾。怕见此花撩动。 龙焙今年绝品,谷帘自古珍泉。雪芽双井散神仙。苗裔来从北苑。汤发云腴酽白,盏浮花乳轻圆。人间谁敢更争妍。斗取红窗粉面。 马趁香微路远,沙笼月淡烟斜。渡波清彻映妍华。倒绿枝寒凤挂。挂凤寒枝绿倒,华妍映彻清波。渡斜烟淡月笼沙。远路微香趁马。 莫叹平原落落,且应去鲁迟迟。与君各记少年时。须信人生如寄。白发千茎相送,深杯百罚休辞。拍浮何用酒为池。我已为君德醉。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闻道双衔凤带,不妨单著鲛绡。夜香知与阿谁烧。怅望水沈烟袅。云鬓风前绿卷,玉颜醉里红潮。莫教空度可怜宵。月与佳人共僚。 小院朱阑几曲,重城画鼓三通。更看微月转光风。归去香云入梦。翠袖争浮大白,皂罗半插斜红。灯花零落酒花秾。妙语一时飞动。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暧暧微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明月,莫教踏破琼瑶。解鞍敧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昨夜扁舟京口,今朝马首长安。旧官何物与新官。只有湖山公案。此景百年几变,个中下语千难。使君才气卷波澜。与把新诗判断。 以上苏轼作品《西江月》共15首

夜行黄沙道中的辛弃疾《西江月》赏析

夜行黃沙道中的辛棄疾----《西江月》賞析 卜富美 老師 一、前言 二、生平 三、賞析 四、結語 一、前言 中國詩歌發展到唐,已是強弩之末,「詞」便因緣際會,應運而生了!又因為當時胡樂大量傳入中國,名之曰「新 樂」,漢於是採優美的新樂來製作新詞,以便歌唱,因其被以管絃可歌,故亦稱「樂府」。時至盛唐後,風氣逐漸普 遍化,稱為「曲子詞」,簡稱為「詞」。詩人李白首開風氣之先。又因詞產生在詩之後,詞是由詩發展而來的,故稱「詩餘」;就其形式而言,由於句子大多長短不一,故又稱「長短句」。詞的用字平仄極為嚴格,有譜、有定法,所以寫詞就叫「填詞」。 清人毛先舒將「詞」按字數之長短,分為三種:小令(五十八字以內)、中調(五十九字到九十字以內)、長調(九十一 字以上),從音樂的分段而言,詞一首〈段〉稱「一闋」,「闋」亦稱「片」。每首詞皆有調名,稱詞牌或詞調,字數固定,字的平仄和用韻也有一定的格式。而早期發展的詞大都是小令,它的句法仍與詩相近似。

詞是承襲漢魏府詩的遺風,接受外來音樂的影響,改變唐詩形貌,逐漸發展而成的一種文學體裁,是宋代文學的代 表,與漢、唐詩、元並稱為我國四大韻文。在進行詞的賞析之前,有必要先了解填詞者的背景,才能知道詞中所寄寓 的含意。 二、生平 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居士,南宋歷城(今山東省濟南)人。生於南宋高宗興十年(西元一一四○年),卒於 寧宗禧三年(西元一二○七年),享年六十八歲,恭帝祐元年加贈少師,追諡為「忠敏」。 辛棄疾才兼文武,智略過人,身具一世雄才,胸懷復國大志,忠義奮發,然生逢亂世,遭時不遇,屢起屢仆,終身憂國而 悲憤以終,實可謂為南宋最可憐的愛國詞人。他出生於南宋安的不幸時代中,雖在金統治下長大,卻有著深厚的愛國心與民族意識,曾屢次上書陳言「和戰形勢」,卻不被重用。 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金兵南侵,辛棄疾棄家以赴國難,自率二千義民軍,投效耿京下,給予金迎頭痛擊。宋孝宗淳 熙 八年,辛棄疾知興隆府,因遭當地名士攻擊,他一面既對當時的執政者之昏庸無能深感失望,一面又恐皇帝聽信謠言,怕大禍臨頭,因而辭官退隱。在江西上饒帶湖營建隱居的田園,從此躬耕退隱,開始過著投閒置散的生活。這段時期的作品,大都在抒寫隱居生活的閑適與田園風光的恬靜,作品兼具雄放豪邁與清新淡遠的風格,《西江月》即是歸隱時期的作品。 「宋詞」到了辛棄疾裡又翻出了另一番格局,他融合了詩、散文、古典、俗語的一切優點,用之以作政論、評歷史、記事、寫信,乃至於嬉笑怒罵,都可以譜成韻律,成為歌詠。其題材之廣泛,風格雄奇,豪放曠達,一如蘇軾而感情之真摯、寄託之深遠,則更過之。其慷慨激昂,則似陸游而抒情之蘊藉、詞采之絢爛,則更過之。今存有《稼軒詞》 (《稼軒長短句》)六百二十九首,數量為宋之冠。詞作題材廣泛,風格多樣,而以慷慨悲壯的愛國詞為其主調。亦有寫閒適生活的詞,往往於閑適中流露出莫可奈何的情緒,但其精神仍與其愛國詞一脈相通。與北宋蘇軾稱「蘇辛」。另外,詩今存一三三首,內容和風格大體上亦如其詞。文今存十七篇,多為奏議啟札等應用文字,頗能見出辛棄疾見解和謀略。

辛弃疾古诗文赏析

辛弃疾古诗文赏析 赏心亭读稼轩 登建康赏心亭水龙吟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辛弃疾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 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在建康通判任上所作。上阕开头以无际楚天与滚滚长江作背景,境界阔大,触发了家国之恨和乡关之思。“落日楼头”以下,

表现词人如离群孤雁、像弃置的宝刀难抑胸中郁闷。下阕用三个典故对于四位历史人物进行褒贬,从而表白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叹惜流年如水,壮志成灰。最后流下英雄热泪。 词的上片以山水起势,雄浑而辛弃疾古诗文赏析不失清丽。“献愁供恨”用倒卷之笔,迫近题旨。以下七个短句,一气呵成。落日断鸿,把看吴钩,拍遍栏杆,在阔大苍凉的背景上,凸现出一个孤寂的爱国者的形象。下片抒怀,写其壮志难酬之悲。不用直笔,连用三个故实,或反用,或正取,或半句缩住,以一波三折、一唱三叹手腕出之。结尾处叹无人唤取红巾“搵英雄泪”,遥应上片“无人会,登临意”,抒慷慨呜咽之情,也别具深婉之 THE END~

西江月名句辛弃疾

西江月名句辛弃疾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是宋代词人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创作的一首吟 咏田园风光的词。 此词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 明月清风, 疏星稀雨, 鹊惊蝉鸣, 稻花飘香,蛙声一片。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西江月名句辛弃疾,大家可以参考 以下内容哦!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及解释【1】 宋代: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 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 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 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从前 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 山路一转, 曾经那记忆深刻 的溪流小桥呈现在他的眼前。 注释 ①西江月:词牌名。 ②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的西面。 ③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④鸣蝉:蝉叫声。 ⑤旧时:往日。 ⑥茅店:茅草盖的乡村客店。 ⑦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社,土地神庙。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 故曰社林。 ⑧见:同“现”,显现,出现。 辛弃疾简介【2】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汉族,南宋著名词人、豪放派代表人物,在文学 上,他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与李清照

并称“济南二安”。 代表作品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清平乐·村居》等。辛弃疾现存 词 600 余首。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的词的基本思想内容。 他是中 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 他出生时北方就已沦陷于金人之手。 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 却一直希 望有机会能够“投衅而起, 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 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 高望远,指画山河”(出自《美芹十论》),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 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 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 报国雪耻的志向。 而另一方面, 正由于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 他也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规蹈矩的 传统文化教育,如“四书五经”。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辛弃疾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出生前 13 年,山 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绍兴三十一年 (1161 年) 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 次年奉表归南宋。 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 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美芹十论》的思想,都 未得到采纳和实施。在各地上任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 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光复故国的伟大志向得 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其独特的词作风格被称为“稼轩体”。晚年被起 用知绍兴府兼浙江安抚使、 知镇江府。 在镇江任上, 他特别重视伐金的准备工作, 但为权相韩侂胄所忌,落职。一生抱负未得伸展,1207 年 10 月 3 日,终因忧愤 而卒。据说他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康熙济南府志·人物志》)。 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在文学中留下了珍贵的作品, 如今在语文课本中有大量辛弃疾的诗词 。可以说辛弃疾是南宋代表性的诗人,他的诗词意境别有一番风味。 辛弃疾诗词赏析 1、君如无我,问君怀抱向谁开。——辛弃疾《水调歌头 》 2、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如今识得愁 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 3、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辛弃疾《贺新郎》 4、当年得意如芳草,日日春风好。拔山力尽忽悲歌,饮罢虞兮,从此奈君 何。人间不识精诚苦,贪看青青舞。蓦然敛袂,却亭亭,怕是曲中犹带楚歌声。 ——辛弃疾《虞美人》 5、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

辛弃疾宋词赏析精选

辛弃疾宋词赏析精选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赏析: 此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速,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赏析:

此词通过对作者早年抗金部队豪壮的阵容和气概以及自己沙场生 涯的追忆,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赏析: 全词通过写景和联想抒写了作者恢复中原国土,统一祖国的抱负 和愿望无法实现的失意的感慨,深刻揭示了英雄志士有志难酬、报国 无门、抑郁悲愤的苦闷心情,极大地表现了词人诚挚无私的爱国情怀。 《摸鱼儿》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许多。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栏,歪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赏析: 此词是一首忧时感世之作。词中表层写的是美女伤春、蛾眉遭妒,实际上是作者借此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慨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全词托物起兴,借古伤今,融身世之悲和家国之痛于一炉,沉郁顿挫,寄托遥深。 《鹧鸪天·代人赋》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歪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歪,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赏析: 这是一首歌咏江南农村美好景色的词,作者为人们描绘出一幅清新、漂亮的山乡风景画,反映了他陶醉于农村优美景色的心情,画面 优美,情致盎然,意蕴深厚。 《生查子·游雨岩》 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 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诗意赏析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诗意赏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单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 没有任何雕饰, 没有用一个典故, 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听其自然, 平平淡淡。 然而, 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在这里,读者也可 以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 下面是 yjbys 小编分享的辛弃疾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诗意赏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解释】 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正在栖息的鸟鹊, 它们离开枝头飞走了。 在清风吹拂的深 夜,蝉儿叫个不停。稻花香里,一片蛙声,好像是在诉说好年成。不一会,乌云 遮住 了月亮。只有远方的天边还有七八颗星星在闪烁,山 前竟然落下几点雨。 行人着慌了:那土地庙树丛旁边过去明明有个茅店可以避雨,现在怎么不见了? 他急急从小桥过溪,拐了个弯,茅店就出现在他的眼前。 【作者小传】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艺术风格 多样,而以豪放为主。有《稼轩长短句》。 【内容】: 这是辛弃疾的一首田野山水名作。它以自然朴素的语言,清新爽朗的风格, 使我们不仅看到一幅鲜明逼真的田野风光画。而且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开头 “ 惊鹊 ” 和 “ 鸣蝉 ” 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 “清风”、 “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然后, 笔锋一转,由上瞧而下视,田野上稻香朴鼻,蛙声悦耳,既有嗅觉所感,又有听

古诗西江月·秋收起义翻译赏析

古诗西江月·秋收起义翻译赏析 《西江月·秋收起义》作者为当代文学家毛泽东。其古诗全文如下: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前言】《西江月·秋收起义》是毛泽东于1927年9月秋收起义后创作的一首词。《西江月·秋收起义》采用赋的艺术表现手法,具有鲜明的纪实特色,堪称为史诗,咏颂了革命初期的工农革命武装暴动的壮举。其语言通俗,节奏紧凑,气势磅礴,刚健有力,比喻形象,富有文采。【注释】(1)西江月:词牌名,由李白《苏台怀古诗》的“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的诗句得名。(2)秋收起义: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中国共产党八七会议决定发动农民在秋收季节举行武装起义。毛泽东在湖南省东北部和江西省西北部领导农民、工人和一部分北伐军,成立一支工农革命军。九月九日起在修水、铜鼓、平江、浏阳一带举行武装起义,遭到敌人围击。十月,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成功地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3)军叫工农革命:当时国民党的军队称作“国民革命军”,共产党领导的起义队伍就叫“工农革命军”。1928年5月,中共中央在《中央通告第51号军事工作大纲》才正式规定,“在割据区域所建立之军队,可正式定名为红军,取消目前工农革命(军)的名义。”(4)旗号镰刀斧头:这是当时的军旗。1933年改为镰刀锤子,后演变为八一军旗。(5)

匡庐:首次发表时原作“修铜”,即修水、铜鼓。一九八六年九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选》根据作者修改的抄件改为“匡庐”。(6)潇湘:原为平浏,即平江、浏阳。湖南省县名首次发表时原作“平浏”,一九八六年九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选》根据作者修改的抄件改为“潇湘”。借潇水和湘江指湖南省。(7)同仇:同心合力打击敌人。《诗·秦风·无衣》:“修我戈矛。与子同仇。”(8)暮云愁:象征反动势力压顶,百姓生活窘迫。(9)进、动:按《西江月》词律,上下阕末句末字当与二、三句末字同韵异调,即第二、第三句押平声韵,第四句押原韵的仄声韵。这里没有按律押韵,而依湖南方音用进、动两字隔阕押韵。【翻译】这支军队叫工农革命军,它的旗号是镰刀与斧头。江西庐山一带不停留,要向湖南直接进发。地主重重压迫农民,农民个个同心协力打击地主。秋收时的黄昏云发愁,霹雳一声秋收暴动。【赏析】这首词遣词造句,明快有力,富有文采。仔细品味,不禁惊叹作者用词之考究,对待历史态度之严谨。“旗号镰刀斧头”,使工农革命的特点表现得具体鲜明;“匡庐”准确地道出了在共产党领导下,整个幕阜山工农运动风起云涌,到处响彻秋的怒号的情势。同时,“匡庐”对应下句的“潇湘”,“匡庐”也可引申为“江西”的代称,更全面地反映了“八七”会议后,整个湘赣工农运动的态势。““潇湘”准确说明了当时的斗争意图,当时目标指向当时湖南的省会城市长沙,但这一目标又是不切合实际的,所以作者用了“要向”,后来根据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的状况,在文家市会师大会上,毛泽东等实事求是,改变了

辛弃疾诗词赏析

辛弃疾诗词鉴赏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 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 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 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1.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口造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译文】 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我举头眺望 西北的长安,可惜只见到无数的青山。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浩 浩江水终于向东流去。江边日晚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传来声声 鹧鸪。 【赏析】 故国远在千山之外,滚滚清江水是国人血泪汇成,其哀、其痛 自不待言,人虽是勉强哽住,鹧鸪却早已替人哀失国之痛。青山碧 水中有郁郁悲壮之音,正是稼轩素来风骨。 2.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译文】 东风拂过,数不清的花灯晃动着,仿佛催开了千树花,焰火纷乱,往下坠落,又像是空中的繁星被吹落了,宛若阵阵星雨。华丽 的香车宝马在路上来来往往,各式各样的醉人香气弥漫着大街。凤 萧那悦耳的音乐之声四处回荡,月亮在空中发出明亮的荧光,光华 流转。热闹的夜晚里,鱼、龙形的彩灯在翻腾。美人的头上都戴着 亮丽的饰物,身上穿着多彩的衣物,在人群中晃动。她们面带微笑,带着淡淡的香气从人面前经过。我千百次寻找她,都没看见她,不 经意间一回头,却看见了她立在灯火零落处。 【赏析】 火树银花,流光溢彩满是艳丽繁华景象,温柔富贵气,却非词 人怀抱。追寻处,只有暗香萦绕而去。 暮然句,峰回路转,才跳入幽远意境,才知种种铺金叠翠作的 只是一暮华美之至的背景。灯火阑珊处,自是词人感怀伤世之怀抱。跌宕至此,又是袅袅收回。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译文】 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当年的舞榭 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斜阳照着长 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回想当年,他领军北伐、收复失地的时候是何等威猛! 然而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太 武帝拓跋焘乘机挥师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赏析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赏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代: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溪桥一作:溪头) 译文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山路一转,曾经那记忆深刻的溪流小桥呈现在他的眼前。 注释 西江月:词牌名。 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的西面。

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鸣蝉:蝉叫声。 旧时:往日。 茅店:茅草盖的乡村客店。 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社,土地神庙。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见:同“现”,显现,出现。 赏析 这是辛弃疾中年时代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的一首词。公元1181年(宋孝宗淳熙八年),辛弃疾因受*臣排挤,被免罢官,开始到上饶居住,并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在此期间,他虽也有过短暂的出仕经历,但以在上饶居住为多,因而在此留下了不少词作。词中所说的黄沙岭在上饶县西四十里,岭高约十五丈,深而敞豁,可容百人。下有两泉,水自石中流出,可溉田十余亩。这一带不仅风景优美,也是农田水利较好的地区。辛弃疾在上饶期间,经常来此游览,他描写这一带风景的词,现存约五首,即:《生查子》(独游西岩)二首、《浣溪沙》(黄沙岭)一首,《鹧鸪天》(黄沙道上即事)一首,以及此词。 辛弃疾的这首《西江月》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润,更关心扑面而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此时此地,词人与人民同呼吸的欢乐,尽在言表。稻花飘香的“香”,固然是描绘稻花盛开,

西江月·江行采石岸,戏作渔夫词 阅读答案附赏析

西江月江行采石岸,戏作渔夫词辛弃疾千丈悬崖削翠,一川落日熔金。白鸥来往本无心,选甚风波一任。别浦鱼肥堪脍,前村酒美斟。千年往事已沉沉,闲管兴亡则甚?[注]①此词作于《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之后。②别浦:河流入江海之处。③则甚:做什么。(1)这首词的上阕描写了哪些景色?有何作用?(4分)(2)作者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说休说鲈鱼堪脍,在此为何说别浦鱼肥堪脍?(4分)参考答案①词的上阕描写了壁立千仞、山林苍翠、落日铺江、白鸥闲飞的景色。表达了对美好的自然风光的喜爱。为下阕的描写生活场景及抒发感慨作铺垫。②休说鲈鱼堪脍是为了表达词人不愿归隐、希望为国效力的志向;本词说别浦鱼肥堪脍写出了隐居生活的惬意,借渔父不问国家兴亡之意,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意和无奈之情。【解析】(1)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先抓住主要景物,例如,悬崖、翠、川、落日、白鸥等,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体会词人的思想情感。答作用时,还要答出在结构上的作用。上阙美丽的自然景色,表现的是词人的喜爱之情。从下阙鱼肥酒美等生活场景,从闲管的感慨来看,起着铺垫作用。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结合着诗歌写作背景及关键词分析作答。词人在写《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时,拥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和理想,愿为国效力,因此,休说鲈鱼堪脍表达的是词人不愿归隐、愿为国效力的志向;而本词中,辛弃疾壮志难酬,报国无门,因此,别浦鱼肥堪脍通过对隐居生活的惬意描写,借助渔夫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悲愤和无奈之情。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赏析据专家考证,这首戏作词作于淳熙五年。全词为《西江月江行采石岸,戏作渔父词》:千丈悬崖削翠,一川落日熔金。白鸥往来本无心,选甚风波一任。?摇?摇别浦鱼肥堪烩,前村酒美重斟。千年往事已沉沉,闲管兴亡则甚?解读这首词的词序,它提供了一个矛盾焦点,矛盾在于感心之物(采石岸)与他的感物之心(词人所表达的感情)相悖。这首词是船行长江采石矶时所作,采石矶在今安徽当涂县西北,为长江最窄之处。它无论对于宋朝历史还是对于辛弃疾个人经历来说,都是一个极具意义的地点。据《续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五》记载:(绍兴三十一年)十月戊午,中书舍人兼直学士院虞允文参谋军事;十一月甲戌,命中书舍人参谋军事虞允文往芜湖,趣(李)显忠交(王)权军,且犒师采石。。丙子,中书舍人、督视江淮军马府参谋军事虞允文,督舟师败金兵于东采石。这一仗虞允文带领一万宋军打败了四万金兵,是南宋难得的一次辉煌。辛弃疾渡淮时,应该正是宋金鏖战之时,虞允文大败金兵,辛弃疾一定知道。何况虞允文是辛弃疾的恩师,辛弃疾曾于南归十年后的乾道七年,在司农主簿小官任上写了著名的战略文章《九议》呈给当时的丞相虞允文,得到虞的赏识和采纳,辛弃疾后来的升任也与此不无关系。按说到采石矶的辛弃疾应该是回顾胜利缅怀恩师激发诗情的地方,面对这个感心之物,按辛弃疾的性格应该浮想联翩、壮怀激烈奋而作豪放词才是,但出人意料的是他却偏偏作了一首戏作词,并且是他的创作历程中的第一首戏作的词。表面看,淳熙五年是辛弃疾仕途平坦顺利的一年,稼轩时年39岁,正当年富力强,仕途亨通。淳熙二年,是他命运转折的一年,受丞相叶衡的举荐,辛弃疾出任江西提刑,平茶商军赖文正之后,受到朝廷赏识,得到嘉奖与升迁,先后除秘阁修撰、调京西转运判官、差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再迁隆兴府江西安抚,到了淳熙五年的春天,在江西安抚任上只三个月的辛弃疾,就被召为大理少卿,到了京城临安。同年九月,就又出任湖北转运副使。正如他自己所说:聚散匆匆不偶然,二年历遍楚山川。(《鹧鸪天离豫章,别司马汉章大监》)吴头楚尾,一棹人千里。(《霜天晓月旅兴》)但此时辛弃疾心情是动荡不安的。朝廷表面上基本相安无事,实际上矛盾重重,不仅有主战派与主和派的矛盾,还有各个派系、各种阵营、各个利益集体中的矛盾,当时新任的右丞相是史浩,他思想上对南归的豪杰志士很不以为然,甚至是歧视。史浩曾经与张浚辩论,提出中原决无豪杰,若有,何不起而亡金?的观点,并称北

辛弃疾-辛词及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⑾。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调任镇江知府以后,登临北固亭,感叹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抚今追昔,于是写下了这篇传唱千古之作。这首词用典精当,有怀古、忧世、抒志的多重主题。江山千古,欲觅当年英雄而不得,起调不凡。开篇借景抒情,由眼前所见而联想到两位著名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对他们的英雄业绩表示向往。接下来讽刺当朝用事者韩侂胄(侂:tuō,胄:zhòu),又像刘义隆一样草率,欲挥师北伐,令人忧虑。老之将至而朝廷不会再用自己,不禁仰天叹息。其中“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写北方已非宋朝国土的感慨,最为沉痛。词的上片怀念孙权、刘裕。孙权割据东南,击退曹军;刘裕金戈铁马,战功赫赫,收复失地。不仅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赞扬,也表达了对主战派的期望和对南宋朝廷苟安求和者的讽刺和谴责。下片引用南朝刘义隆草率北伐,招致大败的历史事实,忠告韩侂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鲁莽从事,接着用四十三年来抗金形势的变化,表示词人收复中原的决心不变,结尾三句,借廉颇自比,表示出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进用人才的慨叹。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明代杨慎在《词品》中说:“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这种评价是中肯的。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这首词是作者在建康通判任上所作。上阕开头以无际楚天与滚滚长江作背景,境界阔大,触发了家国之恨和乡关之思。“落日楼头”以下,表现词人如离群孤雁、像弃置的宝刀难抑胸中郁闷。下阕用三个典故对于四位历史人物进行褒贬,从而表白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叹惜流年如水,壮志成灰。最后流下英雄热泪。 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开头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景色。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遥远天际,天水交融气象阔大,笔力遒劲。“楚天”的“楚”地,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战国时曾属楚国。“水随天去”的“水”,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千里清秋”和“秋无际”,显出阔达气势同时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南方常年多雨,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才可能极目远望,看见大江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的壮观景色。下面“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遥岑”即远山。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皮日休《缥缈峰》诗:“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诗有“山如碧玉”之句,是此句用语所出。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词篇因此而生动。至于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得到。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以上种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借言远山之献供,一写内心的担负,而总束在此片结句“登临意”三字内。开头两句,是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进了一步,点出“愁”、“恨”两字,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由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一切都在推进中深化、升华。“落日楼头”六句意思说,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这里“落日楼头,断鸿声里,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杜宇一声春晓——苏轼《西江月》原文、译文及赏析

西江月·顷在黄州 苏轼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译文】 月光照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天空中有几丝淡淡的云彩。白色的马儿此时尚气宇昂扬,我却不胜酒力,在河边下马,等不及解下马鞍,就想倒在这芳草中睡一觉。 这小河中的清风明月多么可爱,马儿啊可千万不要踏碎那水中的月亮。我解下马鞍作枕头,斜卧在绿杨桥上进入了梦乡,听见杜鹃叫时,天已明了。 【注释】 西江月:词牌名。 蕲水:水名,流经湖北蕲春县境,在黄州附近。 弥弥:水波翻动的样子。 层霄:弥漫的云气。 障泥:马鞯,垂于马两旁以挡泥土。玉骢:良马。骄:壮健的样子。 可惜:可爱。 琼瑶:美玉。这里形容月亮在水中的倒影。 杜宇:杜鹃鸟。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苏轼贬谪黄州期间。公元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苏轼生活史的转折点,这飞来横灾彻底地粉碎了苏轼希图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然后功成身退的幻想。从此以后,苏轼看清了官场的黑暗、世态的炎凉。但苏轼没有被痛苦压倒。他住在黄州临皋亭。后来又在不远处开垦一片荒地,种上庄稼树木,名之曰“东坡”。

他有时布衣芒屩,出入于阡陌之上;有时月夜泛舟,放浪于山水之间:表现出一种超人的旷达,一种不以世事萦怀的恬淡精神。沉重的政治打击使他对社会对人生的态度,以及反映在创作上的思想感情和风格都有明显的变化。在这期间他创作了很多优秀作品,此词是其中之一。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寄情山水的词。作者在词中描绘出一个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把自然风光和自己的感受融为一体,在诗情画意中表现自己心境的淡泊、快适,抒发了他乐观、豁达、以顺处逆的襟怀。 小序叙事简洁,描写生动,短短五十四字,即写出地点、时间、景物以及词人的感受。它充满了诗情画意,是一篇写得很优美的散文,可与其《记承天寺夜游》媲美。 上片头两句写归途所见:“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弥弥,是水盛的样子;层霄,即层云。春夜,词人在蕲水边骑马而行,经过酒家饮酒,醉后乘着月色归去,经过一座溪桥。由于明月当空,所以才能看见清溪在辽阔的旷野流过。”先说“照野”,突出地点明了月色之佳。用“弥弥”形容“浅浪”,就把春水涨满、溪流汩汩的景象表现出来了。广阔的天空还有淡淡的云层。“横空”,写出了天宇之广。说云层隐隐约约在若有若无之间,更映衬了月色的皎洁。野外是广袤的,天宇是寥廓的,溪水是清澈的。在明月朗照之下的人间仙境中,诗人忘却了世俗的荣辱得失和纷纷扰扰,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化到大自然中。此两句暗写月光。 “障泥未解玉骢骄”,是说那白色的骏马忽然活跃起来,提醒他的主人:要渡水了!障泥,是用锦或布制作的马荐,垫在马鞍之下,一直垂到马腹两边,以遮尘土。《晋书·王济传》:“济善解马性,尝乘一马,著连乾障泥,前有水,终不肯渡。济曰:‘此必是惜障泥。’使人解去,便渡。”词人在这里只是写了坐骑的神态,便衬托出濒临溪流的情景。把典故融化于景物描写之中,这是很成功的一个例子。此时,词人不胜酒力,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鞍鞯,即欲眠于芳草。“我欲醉眠芳草”,既写出了浓郁的醉态,又写了月下芳草之美以及词人因热爱这幽美的景色而产生的喜悦心情,可以说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过片二句,明写月色,描绘从近处观赏到的月照溪水图,更进一步抒发迷恋、珍惜月色之佳的心情:“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溪”作一个量词,巧妙又无痕地把风,月与溪融为一体,并洗去了风尘世俗之感。琼瑶,是美玉,这里比做皎洁的水上月色。可惜,是可爱的意思。微风轻轻吹拂,溪中波光粼粼,水月交辉,真像缀了一溪晶莹剔透的珠玉。这里用的修辞手法是“借喻”,径以月色为“琼瑶”。由于感情的挚浓,使比喻的客体升到了突出的地位,因而它的形象显得更鲜明,更生动。这种表现手法是从生活中来的,不背理,更不违情。月色皎洁,加之以醉人痴语,怪不得异想天开,这是“理”;十分珍惜美好的月色,这是“情”。“情理交至”,这就更巧妙地揭开了词人所追求的精神世界的帷幕。这个境界是极为幽美、静谧、纯洁的,如果有一丁点儿外物羼入,就会被损害,被践踏。此句以独特感受和精切的比喻,传神地写出水之清、月之明、夜之静、人之喜悦赞美。 “解鞍欹枕绿杨桥”,写词人用马鞍作枕,倚靠着它斜卧在绿杨桥上“少休”。这一觉当然睡得很香,及至醒来,“杜宇一声春晓”,春天的黎明又是一番景色了。这个结尾如空谷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