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新区与行政区合并_是体制复归_还是创新选择_程郁

高新区与行政区合并_是体制复归_还是创新选择_程郁

高新区与行政区合并_是体制复归_还是创新选择_程郁
高新区与行政区合并_是体制复归_还是创新选择_程郁

0引言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是我国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所创建的功能性区域。经过20余年的发展,高新区在有限的空间上产出了占全国7.0%的GDP 和11.3%的发明专利授权,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赢得国际竞争力的主要依靠力量以及引领和带动增长方式转变的动力引擎[1]。为促进科技创新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营造创新环境与氛围,高新区按照“精简、高效、统一”的原则建立了作为政府派出机构的管委会,以精简的机构实现了对各部门职能的有机整合和多层次创新服务的有效供给。在20余年的实践中,高新区管委会积极探索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

和创新服务职能,建立了“一站式”办公和“一条龙”服务窗口,构建了从创新资助到产业化支持、从创业孵育到集群发展的创新服务体系,以仅相当于一般行政区20%~25%的工作人员实现了“小机构、大服务”的管理效率。

进入21世纪后,随着国家高新区进入“二次创业”阶段,很多地区开始将高新区与其所在行政区合并,高新区管委会与行政区管理机构采取“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运作方式①。尽管国家高新区的主管部门—科技部一直不赞成、不提倡高新区与行政区合并,认为这种合并会弱化功能区管理而重新回归到机构人员冗余的旧体制道路上,但实践中这种合并的势头不仅没有减弱反而还有增强的趋势②。

高新区与行政区合并:是体制复归,还是创新选择?

程郁,吕佳龄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中国高新区研究中心,北京100190)

收稿日期:2012-05-1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70803049);中国科学院创新工程青年人才项目(0801131601)

第一作者简介:程郁(1978—),女,贵州贵阳人,管理学博士,现为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高新区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创新政策、联合治理等。

①1995年,无锡市在原无锡高新区基础上批准设立无锡新区;1997年6月,桂林国家高新区与桂林市七星区合并;2001年10月,沈阳市做出了依托沈阳高新区发展浑南新区的决定,组建了浑南新区;2002年4月,常州市在高新区基础上设立了常州市新北区;2002年6月杭州高新区和杭州滨江区两区合并为杭州国家高新区(滨江);2002年9月,苏州进行区划调整,新设立的虎丘区与苏州高新区职能合并;2005年,广州新设立萝岗区,将萝岗区职能相同的相关工作部门与广州开发区机构合署办公。②2010年中关村亦庄园区与大兴区合并;2011年1月27日乌鲁木齐高新区与新市区合并。

摘要:以发展型政府和地方法团主义理论为基础,探究高新区与行政区合并的内在制度动因,认为“政区合一”体制反映了新阶段高新区创新功能提升和拓展的需求,同时这也是在地方政府强烈的经济发展导向和依托地方政府建设高新区的制度安排下,有效推进高新区创新发展的合理化制度选择。“政区合一”的体制造就了一个内部具有高度整合性的自主性经济官僚机构,能够为高新区的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和资源支持。但在制度整合过程中,原有体制的僵性和发展路径的依赖也存在体制复归的风险。基于对广州国家高新区和青岛国家高新区两个典型案例的对比分析,总结了“政区合一”体制可以有效支撑高新区创新发展的必要条件。关键词:高新区;行政区;政区合一;发展型政府;地方法团主义中图分类号:F12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241(2013)06-0091-11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SCIENCE OF SCIENCE AND MANAGEMENT OF S.&T.

Vol.34,No.06Jun.2013

第34卷第06期2013年06月

根据2009年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对高新区管理体制的调查,56家国家级高新区中有16家实质上采取了“政区合一”运作模式①,占到了国家高新区总数的近三分之一;并且很多地方都在进一步扩大高新区的管辖范围和管理权限,使之实质性享有了相当于行政区的各种职责和权力,比如武汉东湖高新区、宝鸡高新区、成都高新区、青岛高新区、长春高新区等。实际上,与行政区的合并确实为高新区带来了资源和管理优势,使之能够更自主和灵活地开展政策与制度创新并为园区开发建设和企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本文将从“发展型政府”和“地方法团主义”的视角来解释中国国家高新区与行政区“政区合一”体制形成的原因,认为这种“政区合一”的体制安排体现了高新区创新发展和行政区经济发展需求的内在一致性,也是在中国“市场保护型联邦主义”和“行政区经济”发展特色下有效推进高新区创新发展的合理化制度选择。但这样的制度安排也存在向行政体制复归的风险,从而可能制约高新区的发展。通过对广州高新区和青岛高新区两个典型案例的剖析,本文进一步探讨了行政区与高新区合并的利与弊,解析在什么前提条件下“政区合一”体制才可能使行政区成为推动和支撑高新区创新发展的强大支撑。

1“政区合一”制度演进的逻辑

不同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园区,我国的国家高新区既不是由大学、基金会等社会力量负责建设和管理,也不是以中央政府为主导推动建设和直属管理,而主要是依托地方政府兴建和发展的。国家高新区虽然在名义上是“省部市共管共建”,但实际上是“以市为主”来负责具体的建设和管理,只是在业务上接受国家科技部的宏观管理和指导。在管理体制安排上,几乎所有的高新区都采取了市政府派出机构的管委会管理模式,并成立了由市长和副市长挂帅以及科技、教育、发改、国土、高新区管委会、所在行政区等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高新区领导小组②。省、市级政府将规划、土地、工商、税务、财政、劳动人事、项目审批、外事审批等经济管理权限充分授权给高新区管委会,而庞杂的行政和社会事务均留给其所在的行政区承担,使得高新区管委会成为在特定的区域内专注于功能性开发建设和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经营性政府”和“发展型政府”,由此实现对高新区“精简、统一、高效”的创新管理。这种特殊的功能区管理体制与中国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市场保护型联邦主义”③和“行政区经济”④特征相结合,创造了高新区与行政区融合发展的制度空间和实现两者“双赢”的利益格局。

1.1以创新为导向的“发展型政府”

“发展型政府”的概念最初由Johnson提出,用于分析日本通产省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6]。此后,很多学者都借助此概念来分析发展中国家在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中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并将这种以推动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担当经济发展主体力量的政府称之为“发展型政府”。中国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采取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将发展经济作为首要任务,有着典型的发展型政府特征。特别是对于地方政府来说,一方面财政包干的分税制使地方政府完全享有了地方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剩余收入所有权(包括地方财政收入和预算外收入),形成了鼓励

①中关村、吉林、大庆、株洲、常州、苏州、桂林、广州、南京、杭州、沈阳、乌鲁木齐12家高新区与行政区合并,无锡、洛阳、苏州工业园3家高新区代行行政区职能,珠海高新区与唐家湾镇政府合并。

②杨凌高新区管委会是省政府派出机构;武汉东湖高新区和杨凌高新区的领导小组均由省领导挂帅。

③Qian和Weingast提出了中国特色的“市场保护型联邦主义”,认为中国的分权改革充分激励了地方政府发展经济,同时中央政府允许地方政府保留多种形式的“预算外收入”又为地方政府积极支持和干预经济创造了必要的条件[2-3]。

④刘君德对中国“行政区经济”现象进行了解析,并认为“行政区经济”激活了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行政管理等资源,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4];马祖琦也指出,由于行政区的经济职能异常突出,行政力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驱动力量;在这样的条件下,“政府集经济利益主体和行政管理主体于一身,既是所辖区域的政治管理机构又是所辖区域的经济管理机构”[5]。

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长效激励机制,同时各种经济权限的下放与财政独立性的增强也使得地方政府有能力通过投资、消费和制定产业扶植政策等推动经济增长[3,7-8];另一方面,中国以GDP为导向的政绩评价机制导致了地方官员围绕GDP增长开展“晋升锦标赛”,这种政府官员的治理机制极大激励了地方政府为促进经济增长而开展各种政策与制度创新[9-10]。在这样的制度背景下,从省、市到各个行政区都有着发展经济的强烈需求和愿望。

我国的国家高新区是为实现科技驱动发展目标所创立的专门负责推动以创新为导向的产业和经济发展的功能性区域,在我国总体的发展型国家体制下,高新区与行政区有着内在一致性的目标和走向融合发展的潜在需求。首先,高新区极大促进和支撑了地方经济增长,由此也成为各地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抓手。2010年有27家高新区工业增加值占所在城市比重达到30%以上,有20家高新区园区生产总值(GDP)占当地城市GDP比重达到20%以上[11]。尤其是在我国当前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高新区作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面旗帜和创新驱动型经济的典型代表,更是被各地方视为实现引领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和塑造未来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制胜法宝。其次,高新区的独特政治位势,也使行政区可以通过发展和建设高新区获得更高的行政级别及更多的领导重视,以此获取晋升的政治资本。在56家国家高新区中,43家高新区管委会行政级别属于正或副地市级。上海张江、青岛、佛山、厦门、石家庄、兰州、济宁、福州等高新区管委会的主任或书记由主管副市长兼任,中关村、广州、西安、昆明等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均是市委常委,宝鸡、长春、成都等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同时还是市长助理。高新区的领导干部也因为有显示度的创新绩效和产业业绩更容易获得升迁。因而,各个行政区都非常积极地创建高新区和支持高新区发展。同时,在中国分权化改革的大背景下,从上到下形成了权力与职责逐层下放和分解的机制,市政府会进一步向各个行政区分权,很多城市直接将高新区的建设责任交给了其所在的行政区,采取“市区共建”方式,使行政区成为投资建设和经营管理高新区的主体依托力量,从而一些高新区实际上是属于行政区的一部分并隶属行政区管辖,比如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青岛高科技工业园、佛山高新区各个分园等。

为引导和推动高新区创新经济的发展,高新区管委会需要比一般的政府具有更强的创新支持和经济导引功能,真正成为以创新为导向的“发展型政府”。它已不再是传统意义的区域管理者,而更突出地表现为创新机会的发现者、创新服务提供者、引领区域创新变革的企业家、发展方向选择的导引者以及动员和组织资源支持区域创新发展的组织整合者[12-13]。要实现上述创新发展支持功能,高新区管委会就必须成为具有高度自主性的经济官僚机构,并有能力制定和有效实施科学、合理的创新发展政策[6,14]。获得充分授权的高新区管委会辅之以执行层面的国有公司和事业单位,实质上正是创造了这样一种适应政府推进发展需要的自主性经济官僚机构。目前,很多高新区仍没有落实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具体的职能管理和政策执行还要依赖于其所在的行政区政府来实现,发展的竞争性和利益的冲突往往会导致高新区与行政区之间的关系不和谐。在一些极端的情况下,甚至出现行政区阻碍和抑制高新区发展的现象。而在进入“二次创业”的新发展阶段后,高新区更需要一个具有高度内在整合性的强政府来引导和推进其向创新驱动型发展转型,相应地就需要高新区管委会从一个机能不完全的“准政府”转变成为具有完全行政能力的“真政府”,以充分的自主管理和协调能力保障创新政策与战略的有效实施。

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的国家高新区也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仅承担开发建设、产业发展的科技工业园。随着科技人才的规模化集聚和相关配套服务业的发展,高新区日益成为科技、经济、商务、生活、文化、社会、资源环境和谐发展的现代科技城区,成为各地城市化发展的先驱力量。与之相伴随的是相关社会事务和社会服务功能的增加,高新区管委会已有的授权职责和权限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高新区发展的现实需求。由此,出现了很多地方进一步向高新区扩大授权的现象,从经济管理权限扩大到

了行政与社会管理权限,高新区实质上享有了行政区的各项权力并承担相应社会事务管理职能,成为一个“准行政区”。一些地方甚至直接以高新区为基础创建新的行政区或与其所在行政区合署办公,实现经济管理与社会管理的有效整合。可见,高新区“行政区化”的特征是由其功能发展内涵延伸和扩张所决定的。

1.2经营其所辖区域的“地方法团”

Jean Oi在对中国财政改革激励下的地方政府参与经济的行为进行经验描述的基础上提出了“地方法团主义”(local state corporatism)理论[15-16]。“地方法团主义”强调了地方政府在获得剩余支配权后的经济发展动机,使其能够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像企业家一样去经营社区企业;政府就好比扮演了一个从事多种经营的实业公司集团总部的角色,对其辖区内的企业和社会进行整体的公司化运作[15,17]。高新区是典型的由政府推动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制度范式,自创立之初就建立了“管委会+开发公司”的运行管理体制。这样,高新区一方面是获得了政府相关经济管理权限授权的代理机构,另一方面是负责区域开发和产业经营的企业,企业主要负责人一般由高新区管委会任命或直接由高新区主管领导兼任,成为一个对其管辖区域进行功能化开发经营的政治经济混合体。

从这样的角度看,高新区的发展非常有代表性地体现了另一种形式的“地方法团主义”,即强制性制度变迁下的政府经营区域模式。高新区管委会引导创新和参与经济活动的方式主要表现为:一是经营土地和培植税源企业,以扩充财政保障高新区环境建设、公共服务供给和扶持企业创新发展;二是配置创新政策资源,支持高新区内企业开展创新活动;三是发起或引导创建多种形式的创新服务机构(包括事业单位、企业和非营利机构等),弥补创新的市场缺失环节,衔接和疏通创新价值链;四是创建国有投资和担保公司,为创新企业提供风险投资和担保贷款支持,帮助企业分担创新风险。

根据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2009年对“56+1”家国家高新区的调查,只有7家高新区没有独立的一级财政,有31家高新区获得50%以上的地方税收分成留存(其中7家高新区地方税收收入全额留存),有30个高新区在扣除基本费用后土地出让收益全额留存高新区。在这样的制度安排下,高新区的经营模式主要是通过土地的开发建设和整体环境的打造,一方面大幅度提升区域内的土地价值乃至高新区的土地经营收益,另一方面大力吸引高效、优质的企业进驻,为高新区创造可持续的丰厚税收收入(见图1)。但高新区不同于经济开发区和一般的工业园区,其核心内涵是支持创新和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政府扶持和引导创新的各项政策和服务都需要巨大的投入。在目前我国国家层面对高新区支持力度还较为有限的情况下,很多国家级、省市级的政策就需要高新区自筹资金予以配套支持。与此同时,面对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为吸引和凝聚优质创新资源,高新区不仅需要打造高端创新环境,而且还要加大支持人才、企业、研发机构等创新发展的政策力度;对于一些前景较好的创新项目,高新区管委会还需要在土地和税收上做出较大让步并承诺给予无偿创新资助、政府风险投资以及政府担保或贴息贷款的支持。这进一步放大了高新区建设的投入需求、拉长了产业发展的回报周期,增强了区域的经营风险。实际上,在我国当前的发展阶段,由于技术基础薄弱和产业发展的路径依赖,创新发展仍处于投入积累期,高新区高技术产业的税收收入还远不足以抵消总体的建设和创新投入。因而,在上级政府投入有限的条件下,滚动开发土地和招引能够持续创造税收的“现金流”企业就成为高新区维持建设发展和积累创新投入资本的必然选择(见图1)。因为土地收益在高新区留存比例较高,并且作为预算外资金高新区管委会能够更灵活地支配,土地经营更是成为高新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动脉。根据2009年调查的44家国家高新区对建设资金来源的作答情况,有21家高新区的建设资金80%以上来源于土地收入和银行贷款,而贷款的偿还也主要是依靠未来的土地收入,更有13家高新区的建设资金50%以上是来

源于土地收入。

可以看出,在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阶段和现行的依靠地方力量来建设高新区的发展模式下,高新区只有通过以土地资源换取经济收入的方式首先解决自身可持续发展问题,然后才有可能在经济剩余积累的基础上投入创新建设。特别是在转型发展期,激增的创新产业培植不仅需要相应的土地空间支撑,而且还需要增量的土地经营收入和“现金流”企业税收收入来确保增量创新投入的需求。这就决定了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高新区的发展仍需要一定规模的土地空间扩张来保障创新投入资本的积累和产业结构的增量调节。这也是近年来高新区有着强烈扩容发展需求的重要原因,很多高新区的实际管辖面积已经大大超过了国家审批面积。国家审批的高新区总面积是961.5平方公里,而54家国家高新区实际管理的面积约6200多平方公里[18]。高新区的扩容必然需要从其他行政区划出土地和相应的管辖权,这个过程容易引发区域之间经济和政治利益争夺的矛盾,而“政区合一”则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这种“一体两面”的体制可以充分利用行政区的土地资源来支撑高新区的发展(见表1),并通过灵活的土地空间组合有效保障了整体发展的可持续性。土地的商业化经营、“现金流”企业以及配套社会环境可以放到行政区来发展,在国家批准的高新区范围内则只集中发展创新载体和高新技术产业,这样就能够以整体的“资金大循环”弥补高新区创新投入缺口,以整体的社会环境配套支撑高新区有限范围内的专一功能发展。

而对于行政区来说,高新区的这种土地经营和产业发展模式也为其所艳羡不已。在现实中,高新区以其优越的环境建设和大学、科研院所等创新资源云集的优势,成为高端人才工作和生活的首选之地,其土地和房产价格均处于其所在城市的较高水平;而完善的政策制度环境和区域创新品牌效应吸引和培育了一批有活力的创新型企业,对高新区的经济和财政形成有力的支撑。毋庸质疑,与同等的行政区相比,高新区实现了更大的区域经营价值。高新区所在的或临近的行政区在其创新环境的溢出效应下也获得了较大的区域价值提升。因而,行政区也希望学习和借鉴高新区经营区域的经验,并借助高新区的品牌和政策制度优势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在很多地方已经形成了行政区提供土地、高新区输出经验和品牌、双方共享收益的合作建设模式,比如长春高新区长德新城、苏州宿迁工业园、广州高新区生物岛等。

2“政区合一”的效率边界

“政区合一”的管理体制实际上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创造了一个内在高度整合的政府机构,利用行政区的物质和行政资源为高新区创造更有利的发展条件,具体包括:一是以行政区更广阔的土地空间支

 

图1高新区区域经营的资金流模式

撑高新区的土地开发运营模式和保障高新技术产业的用地需求;二是财政资源、基础设施、产业空间等的优化配置,以行政区的财力与环境配套更有力地支持高新区核心创新功能的塑造;三是通过行政区自主制定地方法规和支持政策,以适应政策与制度创新有效推进高新区的创新发展;四是统合协调行政区的各个职能部门协力支持高新区创新发展,确保高新区实际管理权限的落实和政策的执行力,实现对企业高效、全面、优质和便捷的服务。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区合一”就一定更有利于高新区的发展,行政区也会因为其惰性的官僚体制、沉重的社会负担和繁琐的社会事务而拖累高新区的发展。如果没有政府职能的根本转变、发展方式的切实转型以及必要的发展资本积累,“政区合一”不仅会使高新区向传统行政管理体制复归,而且还可能导致行政区对高新区的压制和掠夺。下面将通过两个典型案例来看不同情境下的“政区合一”体制对高新区发展的不同影响,通过对比分析考察哪些因素影响“政区合一”体制的效率。

2.1广州高新区:创新导向的“政区合一”

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广州高新区”)①成立于1991年,国务院批准的广州科学城部分面积为37.34平方公里。1998年8月,经国家科技部、广州市委市政府批准,广州高新区与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广州经开区”)合署办公;2000年4月,在广州经开区的基础上设立了广州出口加工区;2002年6月,经广州市委市政府批准,广州保税区与广州经开区合并;2008年9月,广州保税物流园区通过国家验收,并与经开区、高新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合署办公,自此五大功能园区实现了管理体制合并,整体统称为“广州开发区”。随着开发区的发展,其对土地空间需求的不断增加。为了支持开发区的发展,广州市政府在2003年和2004年三次扩大了开发区的管辖范围并进一步赋予了有关经济社会行政管理权②;2005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从白云区、黄埔区、天河区和增城分别划出部分村委会、居委会或街道办事处所辖区域设立萝岗区,行政区总面积为393.22平方公里[19]。这样,开发区党委、管委会直接行使区委、区政府相关职能,正式形成“政区合一”的体制架构。

2.1.1功能区划的行政区发展

从广州开发区、行政区的合并过程可以看出,功能区的发展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萝岗区是依托开发区而设立的。萝岗区成立后,除了依法成立区人大、区政协外,区委、区政府只需在原有开发区党委、管委会基础上适当增设工作机构,而主要政府职能仍由原开发区相关部门行使,实行“多块牌子,一套人员”的合署办公机制。即以开发区工作部门为主导,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18];*为作者根据相关信息整理 

表1“政企合一”高新区土地情况/平方公里

①广州高新区由广州科学城、天河科技园、广州民营科技园、黄花岗科技园、南沙资讯科技园以及广州国际生物岛“一区五园+一岛”联合构成,广州科学城是其核心园区。这里只讨论广州科学城与萝岗区“政区合一”的体制关系。

②2003年1月,广州市委市政府将白云区萝岗镇、天河区玉树村、黄埔区笔岗村以及黄坡农工商公司、岭头农工商公司等整建制地划归广州开发区;2003年4月和2004年6月,广州市政府委托开发区行使对黄埔区夏港、白云区萝岗、东区、联和四个街道办事处有关经济社会行政管理权。

将萝岗区职能相近的部门挂到开发区相关机构,将萝岗区工作部门相应内设科室的牌子挂到开发区工作部门的内设处室。这样,虽然是成立了新的行政区,但开发区的原班人马仍保持着开发区建设的工作原则与作风,在管理行政区时仍然会从功能区发展的需要出发,以实现功能绩效最大化的目标来推进行政区整体的发展。因而,为保障开发区产业发展集约用地的需求,萝岗区通过萝岗新城的建设加强居住、商业服务、社区服务、文化休闲等配套布局,以更完善的城市功能来强化对开发区的支持和服务,从而使得开发区在规划限制的空间范围内充分保障了产业用地需求,并实现了科研、教育、经济、文化、生活、生态等的综合协调发展。

从经济地位上看,不同于其他很多地方的功能区与行政区,广州开发区全区(即包括经开区、高新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的经济总量超过了萝岗区经济总量。2010年,广州开发区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617.83亿元,而萝岗区为1362亿元。萝岗区经济是开发区经济的一部分,萝岗区的发展也是完全靠开发区财政来支撑。在这样的经济关系下,行政区的成立不仅不会弱化开发区的功能,相反开发区的经济主导地位会使行政区各项工作更加以开发区为中心,强化对开发区的行政支持与服务。实际上,开发区的产业功能建设一直是萝岗区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在整体区域发展上萝岗区仍然延续了开发区的推进和管理模式。对于萝岗北部新区,区政府规划了以发展知识经济为目标的“中新知

识城”项目。

2.1.2增长“极限”推促功能导向的转变

在高新区与经开区合并过程中,高新区人员直接被转调到开发区相关职能部门从事原有工作,从形式上看是高新区被吸附到了经开区内。作为国家高新区的主管部门,科技部非常担忧这样合并会导致高新区创新功能弱化而转向经开区的以外资为主的产业发展模式。但随着2000年GDP增长速度的下降,广州开发区日益感受到传统的规模扩张模式在土地、能源等资源约束加强和外资优惠政策退出的条件下越来越难以为继。2005年广州开发区开始遭遇经济增长的“天花板”,连续5年GDP的增速停滞(见图2)。由此,广州开发区提出了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基础的升级转型发展战略,2002年颁布的《关于加快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推动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式发展的若干规定》,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产业化合作的意见》、《科技发展资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加快了创新平台和服务体系的建设,加强了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型企业、创新型产业集群等的培育。在发展瓶颈与转型的压力下,广州开发区自发走上了创新导向的发展道路上,高新区功能导向取代经开区功能导向成为广州开发区的主导发展模式。

广州开发区以早期产业发展所积累的财富为新时期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广州开发区是全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中经济绩效最好的开发区之一,2010年全区实现财政收入

图2广州开发区GDP增长率及其预测[20]

388.56亿元,雄厚的财政实力保障了科学城、知识城和广州国际生物岛的高端打造以及对科技创新的持续稳定支持。2010年全区财政安排科技资金2.5亿元,R&D经费占GDP的比重达到3.6%。因而,对于广州开发区的创新发展模式,其前政策研究室主任沈奎曾戏称为“洗发水养高科技”。在充分的投入支持下,广州科学城的发展带动开发区整体取得了非常突出的创新成绩,2010年全区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750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2%;专利申请量预计达到2206项,专利授权1196项,每百万人累计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3417项。同时,科学城的快速发展使之成为广州高新区的主体支撑力量,2010年广州科学城实现营业总收入2033.79亿元,占到了高新区营业总收入的59.58%,并支撑广州高新区整体在全国高新区中取得了较为领先的创新绩效①。

2.1.3政府职能转变与管理创新

在建立行政区之后,尽管管辖范围和管理职能大幅度增加,广州开发区管委会仍保持着高度精简的管理机构。根据“精简、统一、高效”和“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的原则,对政府内部机构、职能、人员进行整合,率先实行大部制改革,形成精简高效、为民亲商、务实创新的独特管理体制。目前,全区党政工作部门20个,相比其他行政区少8个,到2009年行政编制仍控制在271人,相比其他行政区少40%。为了以非常有限的政府机构和人员应对复杂而繁重的社会事务,广州开发区大力推进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属地管理和责权对应原则,扩大镇、街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建立街(镇)政务服务分中心,推动城市管理重心下移,而区政府主要负责社区管理的总体规划、统筹、指导和监督。这样不仅大大提高了公共管理的绩效,而且减少了行政区社会事务对开发区的拖累,使开发区管委会能将主要精力放在功能业务的发展上。

2.2青岛高新区:走出行政区俘获的高新区

青岛高新区②是1992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高新区,位于崂山区的青岛高科技工业园(以下简称“青岛高科园”)是青岛高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国务院批准的政策区规划面积为9.8平方公里。2008年,青岛高科园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39.13亿元,占崂山区的92.97%,占青岛高新区的61.06%;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549亿元③,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90%,居全市首位。

青岛高科园最初是以崂山区中韩镇行政区划为范围,按照“镇园合一”的模式建立,辖区面积达到58平方公里。1994年4月青岛市调整市辖区行政区划后,原崂山区被拆分,以中韩、沙子口、北宅、王哥庄四个乡镇组成总面积为389平方公里的新崂山区,青岛高科园管委会与新崂山区政府合署办公,形成了“政区合一”的体制格局。采取这样的体制安排本是希望以行政区的资源支持高新区的发展,但现实中青岛高科园却日益被边缘化,不但没有获得行政区的有效支持,反而被崂山区所压制和掠夺,导致高科园长期以来因创新投入不足难以实现发展转型和跃升。这样一种“错位”局面的形成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三方面原因。一是合署办公后发现崂山区的各个乡镇都比较贫穷,而且作为风景区被限制进行产业开发,无法通过土地的产业化经营来支持区域发展,扩张的管辖范围对青岛高科园来说不再是一种支撑发展的资源,反而更多地表现为经济负担。2009年,青岛高科园上缴税收80余亿元,占到了全区税收收入的近70%,行政区的很多开支都是靠青岛高科园的税收收入来维持。因而,实际上不是行政区支持高新区的发展,而是高新区对行政区“扶贫”。二是崂山区依托青岛市优美的自然风景名胜,已经成为青岛市地价最高的地区。从区域经营价值最大化的角度来看,商业房地产开发远比发展高新区能够更快、更有效地实现高价值回报,因此,崂山区政府领导的

①2009年,广州高新区在科技部火炬中心对56家国家级高新区评价排名中位列第7位。

②青岛高新区目前由青岛高新区胶州湾北部主园区、青岛高科技工业园、青岛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青岛科技街、青岛市南软件园“一区五园”构成,本文只讨论青岛高科技工业园与崂山区“政区合一”的体制关系。

③包括规模以上和规模以下所有企业的产值。

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沿海的商业开发上,而忽视了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培育①。三是尽管最初的规划设计很合理,但却因为领导的人事变动而导致原本的发展方案难以切实执行。

为了强化高新区的功能化管理,2000年9月青岛市政府出台了《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的决定》,直接把青岛高新区整体的管理职能移交给了与崂山区政府合署办公的原青岛高科园管委会。但因为既有的政府管理模式和发展路径没有改变,高新区整体功能管理权限的下放并不能有效提升高新区在崂山区的地位,反而因为崂山区政府的不重视而影响了青岛高新区的整体发展,对此科技部对青岛高新区亮了“黄牌”警告。2005年科技部在批准青岛高新区扩区时强制要求高新区管委会与崂山区政府分离。在选定胶州湾北部园区扩区发展后,2005年12月青岛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调整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体制有关问题的通知》,收回青岛高科园管委会所承担的青岛高新区管理职权,使之由原来的市政府派出机构降格为崂山区政府派出机构。2007年11月青岛市委、市政府重新成立了青岛高新区工委和管委会,作为市政府派出机构统筹推进胶州湾北部主园区开发建设,由青岛市主管副市长担任高新区工委书记,并赋予其市级经济管理

权限,对青岛高科园、青岛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青岛科技街、市南软件园进行协调指导。自此,青岛高新区整体在体制上走出了行政区的俘获,但面临的新问题是全新的机构需要在一片空地上从头开始完成发展的原始积累,不可避免地要重新走上高新区一次创业所经历的土地经营和招引规模化企业的老路。而且由于新的领导机构缺乏实际的整合协调手段,各个分园的发展难以享受到胶州湾核心园区的政策待遇,而新高新区管委会的功能性管理没有改变青岛高科园与崂山区的行政隶属和利益依附关系,也就无法摆脱行政区对高科园的制约和束缚。

2.3案例总结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广州高新区在功能区主导模式下建立“政区合一”体制有力支持了区域创新发展并取得了突出的创新绩效,而青岛高新区却因为体制的合并导致高新区发展被边缘化(见表2)。同样的“政区合一”体制在不同的情境下产生了完全不同的发展效果,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基于对两个案例的比较分析,本文认为,高新区“政区合一”体制的优势和效率取决于以下四个方面的条件:一是以高新区为基础建立行政区,高新区是主导和核心,而不是高新区隶属和依附于行政区,新建行政区主要是为了满足高新区的发展需要;二是

比较项 广州高新区 青岛高新区 

机构整合 功能区为主导,以原功能区管委会机构为基础扩展行政部门 行政区为主导,原高新区管委会人员被整合进入行政区政府 

发展路径 经济与产业发展为主导,面临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增长瓶颈,正在向创新驱动型发展转型 旅游和地产经济为主导,区域经营过度依赖于商业地产开发 

支持力度 开发区财政支持高新区建设和创新。2009年科技拨款占财政支出比例为6.82%;规模以下企业获得政府创新资

助1458.5万元 高新区财政维持行政区发展。2009年科技拨款占财政支出比例为4.51%;规模以下企业获得政府创新资助142.8万元 

政府职能 功能化管理为主,社会事务向下放 行政和社会事务为主,功能化管理边缘化 土地利用 行政区腾挪土地满足产业用地需求,并为高新区提供相

关配套建设 

商业房地产开发占用高新区规划用地 

创新能力 当年发明专利授权数519件;高新技术企业545家;企业R&D支出占销售收入比重2.67%;从业人员中研发人

员比例17% 当年发明专利授权数142件;高新技术企业48家;企业R&D支出占销售收入比重1.42%;从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比例为13% 

 

表2广州高新区和青岛高新区“政区合一”体制特征与绩效的比较

①2001年2月至2002年12月,王雁在担任崂山区委书记、区长期间通过冻结土地批租、实施整村改造异地安置等一系列举措,在不到3个月内就快速提升了崂山区的土地价格,城乡接合部和沿海一线的地价涨幅甚至达到100%~150%,同期崂山区商品房销售价格比青岛市中心区还要高出11%。青岛高科园因为环境和位置优越备受房地产开发商青睐,在开发商的强势公关下王雁利用职权将大量可供开发利用的土地违规出让给了房地产开发商,而导致高科园在产业和创新载体用地上存在极大困难。2003年后新领导拟在高科园建立孵化体系,划批了400多亩地,但每一块土地的收回和腾挪都异常艰辛。

行政区没有较大的社会负担并在过去的发展中积累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有能力支撑高新区建设的创新投入,而且行政区也日益面临着传统发展方式的制约,迫切需要通过创新来实现区域发展方式的转型;三是在高新区的发展过程中,政府机构和人员随着创新发展的需要不断进行适应性调整,已经实际推动了政府职能向创新型、服务型政府的转型,从而使合并后的区域政府相比于传统的行政官僚机构具有更强的创新意识和发展主动性;四是“一把手”领导重视创新,并将高新区发展作为其主要职责。

3结论与讨论

作为政府派出机构的高新区管委会是高新区发展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它以上级政府的集中化功能管理授权为基础,高效整合相关部门的资源和服务,快速推进高新区的建设和创新发展。这种简约型的功能管理体制对处于创业初期、区域范围较小、管理任务较为单一的高新区是非常有效的,其管理效率显著优于行政区政府不言而喻。但随着高新区的扩区发展、创新管理职能的丰富化和社会管理需求的增加,这种简约型的管委会就会在创新支持、统筹协调、社会服务等诸多方面显得力不从心,特别是缺乏行政主体资格的管委会在政策执行和协调上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从而迫切需要建立一个拥有更广泛权力的整合性政府为高新区提供更全面、更有效的支持。在我国政府强烈的经济发展导向和依托地方政府建设高新区的制度安排下,高新区寻求权力和资源支持与行政区追逐经济发展和政绩的需求相契合,使高新区与行政区合并成为构建有效支撑区域创新的整合性政府的一种制度选择。

现实中,除了少数建立之初就隶属于行政区的高新区分园外,绝大多数高新区与行政区的合并都体现了高新区创新发展的需求。一方面是政府创新职能扩展与高新区城市、社会功能延伸对全职能强政府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在自主经营型发展模式下高新区以区域经营支撑高投入创新发展和实现科研、教育、产业、生活、文化、生态等综合协调发展的需要。而且各个地方采取“政区合一”制度的初衷也是优化整合区域行政资源,以行政区的政策、财力和

土地等资源支持高新区的发展,将高新区的发展模式和经验向整个行政区扩展。也就是说,各个地方将高新区与行政区合并是希望将高新区的功能管理机制推广为一种新的区域管理模式,建立一个以创新发展为目标的行政区政府。

本文认为,当前普遍存在的高新区与行政区合并现象,实质上是在现行制度体制和发展模式下地方政府追求创新发展的合理化制度选择。“政区合一”的体制造就了一个内部具有高度整合性的自主性经济官僚机构,能够为高新区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和资源支持。比如,广州高新区的“政区合一”不仅实现了行政效率的优化,而且以行政区广阔的土地空间和经开区的经济积累支持了“科学城”和“知识城”的高起点创新发展,真正实现了高新区的“二次创业”发展。因而,对高新区和行政区的合并不能贸然地否定与批判,也不能将“政区合一”体制简单定论为体制的复归。但在实际的体制整合过程中仍需要警惕发展轨道的偏离,高新区与行政区实力的悬殊、职能整合的不合理、行政区官僚体制的惰性、传统发展路径的依赖以及领导发展导向的转变等因素可能会导致高新区被行政区俘获。从对广州高新区和青岛高新区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政区合一”的体制并不适合旧发展模式和旧体制根深蒂固的地区。只有当创新成为区域发展的主要目标并有能力支持创新发展时,只有在高新区的功能化管理成为体制内主导并具有全面实施创新管理能力的条件下,只有主要领导重视创新并将其作为主要工作方向时,“政区合一”体制才能够有效支撑高新区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胜光.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的国家意义[J].中

国科学院院刊,2010(5):475-481

[2]Qian Y,Weingast B.China's transition to market:Mar-

ket preserving federalism,Chinese style[J].Journal of Policy Reform,1996,1(2):149-185

[3]Qian Y,Weingast B.Federalism as a commitment to

preserving market incentives[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7,11(4):83-92

[4]刘君德.中国转型期“行政区经济”现象透视:兼论中国特

色人文—经济地理学的发展[J].经济地理,2006,26(6): 897-901

[5]马祖琦.“行政区经济”的弊端及其解决方略[J].城市问

题,2010(6):79-90

[6]Johnson M.MITI and Japanese Miracle:The Growth

of Industrial Policy,1925-1975[M].Stanford:Stanford Press,1982

[7]林毅夫,林志强.中国的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J].北京大学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37):5-17

[8]Jin H,Qian Y,Weingast B.Regional decentralization

and fiscal incentives:Federalism Chinese style[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05(89):1719-1742

[9]Li H,Zhou L.Political turnover and economic perfor-

mance:The incentive role of personnel control in China[J].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05(89):1743-1762 [10]周黎安.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J].经济

研究,2007(7):36-50

[11]科技部火炬中心.2010年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综合

发展与数据分析报告[R].2011

[12]程郁.论创新经济下的联合治理[J].科学学研究,2010

(10):1555-1562[13]李金亮,沈奎.创新与政府[M].广州:广东省出版集团图

书发行有限公司,2010

[14]Evans P.Embedded Autonomy:States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5

[15]Oi J C.Fiscal reform and economic foundation of local

state corporatism[J].World Politics,1992,45(1):99-126 [16]Oi J C.The role of the local state in China's transi-

tional economy[J].China Quarterly,1995(144):1132-1149 [17]Walder A.Local governments as industrial firms:An

organizational analysis of China's transitional economy [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95,101(2):263-301

[18]于良.高新区发展中的土地限制问题与政策建议[J].高

科技与产业化,2011(1):100-102

[19]天津开发区联合考察组.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广州开发

区管理体制和服务模式考察报告[J].港口经济,2005(4):33-35

[20]广州开发区政策研究室.广州开发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研究报告[R].2007

(责任编辑徐惠)

Integration of HIDZ and Administrative Zone:Is it an Institutional Retrogression or

Innovation Choice?

CHENG Yu,LV Jialing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a's High-Tech Development Zone,Institute of Policy and Management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100190,China)

Abstract:The integration of High-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HIDZ)and administrative zone has been criti-cized as an institutional retrogression.But the integration of HIDZ and administrative zone continues to increase in loud criticized voice.This paper will investigate the institutional dynamic for the integration based on Develop-ment State and Local State Corporatism theory.It highlights that the integration reflecting the demand of HIDZ's innovation development and being a rational choice to promote HIDZ's innovation development under the condi-tion of local government pursu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 HIDZ depending on local government. The integration of HIDZ and administrative district creates a highly integrated and independent economic bureaucra-cy,which could provide HIDZ strong policy and resource support.However,institutional sclerosis and develop-ment path dependence may increase the risk of institutional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e2372926.html,paring Guangzhou HIDZ with Qing-dao HIDZ,it summarizes the requirements that the integration of HIDZ and administrative zone could effectively support HIDZ's innovation development.

Key words:High-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HIDZ);Administrative Zone;Integration of HIDZ and Admin-istrative Zone;Development State;Local State Corporatism

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创新的探索及完善

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创新的探索及完善 摘要:创新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对推动基层自治与促进社区和谐意义重大,但社区管理体制创新需要政府权力边界厘定、社区职能定位明晰及社会互动机制形成等基本条件。文章在对近年来XX市武侯区及其所辖的黉门街社区在社区管理体制创新中的实践探索 梳理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城乡社区管理体制创新的措施,对于化解基层矛盾纠纷和激发居民参与XX自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关键词: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创新;XX市武侯区 2011年2月19日,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投到基层,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社会转型时期的社区功能作用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肩负着更大责任,需要对社区资源、力量及作用进行再认识。物质投入和意识判断的过程都需要从现阶段中国城乡社区的实际出发,结合实践经验,进一步完善社区管理体制创新,才能使之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 一、社区管理体制创新的基本条件 社区管理体制创新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但从和社区发展密切相关的主体进行分析的研究角度出发,社区管理体制创新需要满足以下三个基本条件。

(一)政府权力边界厘定 2007年党的十七大要求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全面转轨时期,在人治向法治治理过渡时期,在发展是硬道理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完善时期,政府职能如何转变角色和适应形势意义重大。一句话,政府权力应当尽快告别“全能”的职能定位,积极主动地向“有限”政府过渡,虽然这中间存在诸多利益羁绊和体制障碍,但趋势是十分明确的,当务之急是厘定权力边界,为有限政府权力的转型创造先决条件。权力边界划分的核心原则是坚持“以人为本”,基本思路是给权力与权利排序。依据《行政许可法》第13条的核心精神,权力与权利排序的基本思路是先老百姓,后市场,再到行业或中介,再后是政府事后监管,最后是政府的事前干预。以上排序是社区管理体制创新的首要条件,如果没有这个排序或者在实践中不能完全贯彻这个排序,那么社区管理体制创新就将是一句空话。因为这反映着政府能否积极转变职能,社区体制创新能否获得政府支持,政府与社区之间能否进行有序衔接和互动等问题。 (二)社区职能定位明晰 我国《宪法》第111条规定,城市和农村按居民居住地区设立的居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居民选举。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基层政权的相互关系由法律规定。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设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等委员会,办理本居住地区的

创新体制机制 加强内部管理

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内部管理 县级广播电视台作为广电事业的基础组成部分,在传递党和政府声音,丰富百姓生活,传播经济信息,活跃文化市场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但是随着政策和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作为“四级办台”中最基层的宣传单位县级广播电视台,上面有中央台和省市台的压力,下面有观众越来越挑剔的眼光,周围有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在硬件设备和人才资源等方面显然处于严重的“弱势”地位。近年来,随着“三网融合”大幕的徐徐拉开和有线网络业务的剥离,留给县级广电发展的空间已越来越小。就我们新昌台来说,如何在危机中求发展,如何进行新闻、广告、活动等方面的挖潜和革新,如何进行职能调整、人事、薪酬制度等方面的改革,解决精品节目缺乏,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产业化水平低下等问题,已面临着一个重大难题,如不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必将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危机。根据我台目前的现状,提出以下观点。 一、抓思想,振精神,在全体员工中形成三种意识 一是危机意识。由于长期形成的体制、机制及受之前“大锅饭”的影响,许多员工缺乏应有的危机意识。 影响弱化。互联网时代,人们接受新闻、资讯、信息的途径和手段不断翻新,观众流失,收视率下降,影响力弱化。 收入难升。县级台主要依靠广告、视维费等经营收入保障。 随着新昌华数的剥离、经济形势的变化和新兴媒体的不断产生等因素,反而已越来越小。再从财政支持来说,几十年一贯之的局面短期难以扭转,电视广告收入逐年大幅度下降已成不争的事实,随着新媒体的不断融入,广告创收的道路必将更加艰难,而作为一个公共文化传播机构与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又差距较远。再就是,上级广电部门对县级广电的职能定位又相对滞后。所有这些,都将阻碍我们当前和今后的生存与发展。另一方面,以及人员进口渠道复杂等历史原因,

对国家高新区体制机制创新的一点思考

文/何运保 为了落实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提升自主创

主任论坛 ZhuRenLunTan201/110301 中国高新区 关部门批准,高新区与七星区合并,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体制,高新区工委书记兼区委书记,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兼区长。 在现行管理体制下,桂林国家高新区在运行机制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2010年,园区以产业发展为中心,突出“创新、创业”两大主题,高效整合全区资源,成立13个工作组、组建6个办公室、整合9大公司,创造性提出了“1369”管理模式。即将全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分为13个工作组,分块负责,分组管理,责任到人;对全区重点推进的工作分成6个办公室负责指导;为了强力推进园区建设与城市建设,整合了9大公司,进行公司化、市场化动作。从而形成一套具有高新区七星区产业与社会工作双重职能的独特的管理模式,实现了精简高效的管理目标。 桂林国家高新区经过18年的建设发展,投资环境日臻完善,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高新产业迅猛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08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40亿元,同比增长 区划的管理及利益分配问题难度很大。桂林国家高新区有两个园区面积延伸到了周边两个县区,其开发建设涉及到周边两个县区管理和利益分配问题。尽管桂林市政府作了协调,采取委托桂林高新区开发管理,利益五五分成的尝试,但是需要协调的环节多,管理的链条长,职能不够集中,项目推进速度缓慢。三是桂林国家高新区没有充分的财政自主权,每年50%的财政收入要上缴桂林市财政,可用财力减半。高新区的土地收益金市财政也占30%。高新区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的投资相应减少。因此,尽管地方政府在促进国家高新区的产业发展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是多头管理,统筹考虑不够,难以形成政府促进产业发展的合力,难以形成精简高效的管理体制。 纵观全国高新区的管理体制,大致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高新区管委会独立管理模式,由上级政 三、对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发展的思考 21.43%;出口创汇5.3亿美元,同比增长33%。产业规模约占桂林市的四分之一,对桂林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辐射作用日趋增强。 桂林国家高新区“两区合一”的管理体制,解决了园区拓展空间的问题,在一段时间内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和合理使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征地拆迁引发的矛盾,总的讲比较顺利,但随着高新区的快速发展,出现了一些阻碍发展的问题。一是高新区没有建设、规划、土地、环保等市或县一级行政审批权。1995年5月桂林市政府下发的市政[1995]36号文件和1996年12月桂林市委下发了市发[1996]112号文件中授予高新区的权限近几年来逐步回归市有关部门,特别是建设规划、土地、环保等行政审批权上收,封闭式管理难以落到实处,制约和影响了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二是桂林国家高新区是正处级单位,行政级别配置低,协调处理不同行政 二、桂林国家高新区现行体制 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浅谈人事管理体制创新与机制创新

浅谈人事管理体制创新与机制创新 现代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企业只有一项真正的资源:人。管理就是充分开发人力资源以做好工作”。 所谓人力资源,是指企业内所有与员工有关的资源,包括员工的能力、知识、技术、态度和激励。我们所讲的人力资源,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对人力资源外在要素—量的管理,就是根据人力和物力及其变化,对人力进行恰当的组织和协调,使二者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和有机地结合,使人和物都充分发挥出最佳效应。第二,对人力资源内在要素—质的管理。主要是指采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有效地管理,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达到组织的目标。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也有了新的意义,即已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当前,企业的人事管理是基于终身制和工龄制的管理。在人力资源配置上,主要依靠内部培训;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具有情感式色彩;在人力资源使用上,采取有效入口和内部提拔;在人力资源激励上,以精神激励为主。另外,在绩效评估上,多主观,不定期;在薪酬制度上,差距较小,比较重视员工的福利。在工龄制企业中,一个工龄高的技术工人,其薪金可超过一个工龄低的工程师。而西方的企业人事管理则较为市场化和个性化,实行雇员终身制的企业占极少数,不太看重工龄,而是注重绩效,

并且是客观的定期的,其薪酬差距也很大。在配置上,主要依赖外部劳动力市场;在管理上,力求实现高度专业化和制度化;在使用上,采取多口进入和快速提拔;在激励上,以物质刺激为主,实行按能力付酬的“能力待遇”制度。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为断健全与完善,特别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与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靠的就是创新。因此,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人事管理,其创新势在必行。 其一是观念创新 即要从转变观念,加强领导入手,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以人为本”的理念,把人才战略放在企业发展的第一战略位置。而人才的发现、培养和使用,关键在领导。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善于发现人才、团结人才、使用人才,是领导者成熟的主要标志之一”。为此,我们企业的各级领导一定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在选人和用人方面尽快成熟起来,以营造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良好氛围。 其二是制度创新 国有企业要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推行公开招聘和竞争上岗制度,坚持干部任期制和聘任制,完善目标责任制考核,积极推行人才交流,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同时,改革和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在职称评聘中,突出创新意识,坚持重业绩、重能力的原则,对确有

政府管理体制与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政府管理体制与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一、创新政府管理体制与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现代社会受经济全球化影响较大,同时又正处于互联网+时代,我国政府不仅要为增强我国经济实力而努力,还要保护我国利益不受损失,并与他国构建友好合作关系,由此可见,我国政府需要承担的工作有很多。但由于我国长期收计划经济体制影响,在管理问题上还存在一些不足,尤其是管理体制与管理模式相对落后,导致官僚主义出现在我国政府中,同时,由于政府管理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还出现了收入不均现象,如城乡收入差距较大依然是十分显著,且随着时间的延长,收入差距也在拉大,以某省为例,在2013年城乡收入差距为2.3倍,在2014年城乡收入差距就上升大了2.8倍。因此,有必要创新政府管理体制与管理模式。 二、政府管理体制与管理模式存在问题的表现 现阶段,我国政府无论是管理体制还是管理模式都存在不少问题,影响了政府管理工作的开展。如缺少正确的管理理念,使得政府始终将管理重心放在建设上,而没有落实到后期管理中,且仅看重短期利益,而没有重视长期利益,并不利于城市良好发展建设[1]。同时,现有管理体制与管理模式相对落后,无法与现代社会要求相一致,如在政府行政审批上,由于审批项目过多,部分市场主体还存在一定的前置性,某省在2014年的前置性审批高达400项,且审批程序较多,也在影响着政府管理工作,这些都与政府管理体制与管理模式存在问

题有关。再者,由于政府管理体制与管理模式存在问题,也在影响着政府的投资行为,如某省针对某项目的投资经常会发生变化,在该项目中需要购买土地,前一天刚敲定以每亩15万的价格出售给商会,但第二天就发生了改变,将每亩土地的出售价格提升到了19.5万,严重破坏了政府在人们心中的良好印象。最后,政府管理体制与管理模式存在问题还表现在人员管理上,尽管我国在人才任用上一直强调禁止任人唯亲,在面试阶段不得有直系亲属参与,但依然无法完全任人唯亲现象,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很多政府工作人员都与其他政府工作人员存在一定的裙带关系,真正有才能的人难以进入政府工作。三、创新政府管理体制与管理模式的方法 (一)创新政府管理体制的方法 在创新政府管理体制的过程中,首先,要转变政府观念,真正认识到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差别,并积极引进新思想、新理念,形成良好的服务意识,践行为人民服务准则,不断提高自己的办事能力,强化服务水平[2]。其次,将缩短城乡收入差距作为重要工作,重视乡镇经济发展,加大资金投入,多为乡镇发展提供良性政策与建议,作为公务人员也要肩负起自身责任,防止发生暗箱操作等情况。再者,强化政府职能,做好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调节市场,且通过法律手段维护社会秩序。最后,创新政府结构,不仅要做到政企分开,还要实现党政分开,这样既能减少政府对企业发展的干预,还能让社会发展更具独立性。此外,还要做好人才选拔工作,采用异地政府人员为新公务人员面试的方式。

创新社会管理心得体会6篇

创新社会管理心得体会6篇 社会管理创新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社会管理创新和改革已经成为当前国内相关领域高度关注的热点话题。下面是美文网带来的创新社会管理心得体会,欢迎欣赏。 创新社会管理心得体会范文1: 通过一个星期的网络学习,使我明白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许多知识和道理,深刻体会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必要性。 深刻了解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许多知识:排查治理企业安全隐患,应建立以安全生产专业人员为主导的隐患整改效果评价制度,确保整改到位。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必须把保障公众饮食用药安全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机构社会化,要积极鼓励和发展第三方检测机构。 继续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严厉打击生产经营假冒伪劣食品行为,重点开展高风险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是新形势下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实现社会治安良性循环的重要课题。社区是派出所预防、控制违法犯罪的主阵地。实施科教强警战略,要加强公安信息化、数字化的建设,把更多的科技手段运用到治安防控工作中去,不断扩大技防覆盖面,努力形成规模效应。建立事故查处督办制度,对事故查处实行地方各级安全生产委员会层层挂牌督办,重大事故查处实行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挂牌督办。要加大对事故企业负责人的责任追究力度,发生特别重大事故,除追究企业主要负责人

和实际控制人责任外,还要追究上级企业负责人的责任。要积极推进城市应急中心建设,逐步实现110、119和122三台合一,并网运行。对企业安全隐患整改不力造成事故的,要依法追究企业和企业相关负责人的责任。加强安全生产的管理与监督,应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 党的十六大以来,形成了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并列的理论。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资源的配置主体是政府组织、市场组织、和作为第三部门的社会组织,从而形成社会资源配置的“三维模式”。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社会管理的核心,是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管理体制建设的基本趋势是,实现由传统的政府一元化社会管理体制向多元治理结构的根本性转变。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积极参与,要把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行动的指南。 创新社会管理心得体会范文2: 6月我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社会管理被纳入更完备的体系性框架之中,社会管理创新也就成为2009年底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所强调的“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

创新体制机制激发企业活力

创新体制机制激发企业活力 安钢是一个有着近60年历史的国有钢铁企业,体制机制比较固化,缺乏现代企业应有的活力。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受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影响以及内部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安钢出现了较大额度的亏损。为扭转这一局面,尽快使安钢走出困境,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公司就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改革举措,放权让各生产单位在管理上创新、搞活。特别是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推行了新定员方案,对各主体生产单位按定员计发工资,实行减人不减工资总额、增人不增工资总额的包干政策,发挥各生产单位深挖内部潜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钢厂“心脏或命脉”之称的动力厂,面对公司日趋恶化的经营环境以及新上项目多、职工思想波动大、转岗人员多等方面的不利因素,厂领导班子充分利用公司给定的放权搞活的政策,向内使劲、深挖潜力,确立了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近两年以来,坚持以人为本,以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为手段,以降本增效、激发活力为目标,全面深化分配制度、人事制度和激励机制的改革,全厂干部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得到了较好的发挥,责任心、奉献精神进一步增强,工作效率大为提高,心齐、气顺、干劲足,已成为动力厂一种新的工作风尚。在职工收入下滑、岗位人员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不仅确保了动力介质安全、可靠

供应,同时大力发展节能减排项目,余热发电量连创新高,为公司节约了可观的外购电费,经济效益非常显著。 一、直面困难,理清思路 近年来,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以及环保的要求,安钢淘汰了一批能耗高、污染大的落后工艺和装备,又新建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工艺装备。作为为公司主体生产工艺服务的动力厂,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需要配套建设高炉鼓风站、110kv变电站、循环水泵站、干熄焦发电站、烧结环冷发电站等十多个站所,设计定员(含维检)达400余人。然而,公司每年新进人员数量有限,能分配到动力厂的很少,加之2012年安钢又出台了促进减员的新政策,这给动力厂人员调整、特别是给新建项目配备人员方面带来了很大困难。面对这种情况,动力厂领导班子向内使劲,主动为公司承担压力,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多次深入研究,确定了“创新体制机制,盘活人力资源存量,激发企业活力”的工作思路。通过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压缩检修和老岗位人员,用不到100人的净增量满足了十几个新建站所对运行人员的需求,确保了各项动力产品的连续、可靠、经济的供应,为公司解危脱困作出了贡献。 二、完善绩效考核制度,改变平均分配奖金的习惯做法,对生产(运行)岗位进行岗位测评,按测评结果确定各岗位

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创新探索——以北京为例

从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央一直把社会组织的建设与管理作为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重要途径和现实载体,如何通过创新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机制,发挥其在社会管理格局中的“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积极功能,就成为当前社会建设进程中需要关注并加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问题的提出:社会转型加速期社会组织管理面临挑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我国原有的社会组织管理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单位体制走向解体,街居管理体制严重滞后于社会发展,社区自治组织深陷于“行政化”的泥潭无法自拔,基层XX发展有限,居民参与积极性不高。社会实践的结构性巨变所造成的“去集体化”、“去组织化”趋势构成了社会组织模式改造和重组的时代背景。社会建设的推进呼唤着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与完善。 社会转型带来了社会的全面变革,培育和发展各类社会组织成为推进社会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路径选择。社会组织更灵活,更适应居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目前虽然社会组织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社会组织管理还面临很多难题。 首先,社会组织管理的制度困境。我国1950年颁布的第一部社团管理法规《社会团体登记暂行办法》中规定,社团的登记管理机关是政务院下属的内务部和地方各级政府,这实际上是一种“分层管理”体制。198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后,社团管理的职能才被明确移交给民政部门。1989年国务院颁布了《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这是目前规X中国社会组织行为最主要的法律框架。该《条例》确立了社团的“双重分层管理体制”。“双重管理”即社会组织的筹备、成立、开展活动,乃至社会组织变更、注销等都要由“业务主管单位”和“登记管理部门”(民政部门)双重审查和批准。“分层管理”指社会团体的登记部门和业务主管单位的行政管辖X围,应与社团的住所X围相一致。在“双重分层管理体制”下,社会组织想获取合法的“社会身份”,有着严格而繁琐的程序。民间团体的注册要由业务主管部门核准,需要从属或“挂靠”于某个政府部门,这就大大提高了社团准入的门槛。一些业务X围不易界定或跨行业的社会组织因找不到业务主管单位而无法办理登记。有的公益类社会组织只得采取变通策略,以工商登记的形式达到合法注册的目的,以营利性企业的身份从事非营利性的慈善事业和公益活动,这必然使其运行成本大为增加。1998年国务院对《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进行了修订,但原有的“双重管理体制”并未在根本上得以改变,社会组织仍然存在准入门槛偏高的问题。同时,按照《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规定,同一行政区域内不得成立业务X围相同或相似的社会组织,这客观上导致了社会组织从成立伊始就缺乏竞争、缺乏活力。另外,民办非企业单位不得设立分支机构、社会团体不得设立地域性的分支机构、个人设立基金会要寻找业务主管单位等规定,也限制了社会组织的进一步发展壮大。[2] 其次,社会组织管理的现实困境。一方面,民间社团的注册申请手续和审批条件繁杂、严苛,以致大量社会组织因找不到合适的“业务主管单位”而无法登记注册。另一方面,注册成功的社会组织从一开始就不可避免对政府部门有着很强的依赖关系。《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规定只有政府机构或政府授权的机构才有资格作为业务主管单位,而社会组织的业务主管单位在组织运行中扮演着真正的决策机构的角色。并且,这种成立之初建立的依赖关系也使主管部门有机会干预社会组织领导的选任、结构的设置和事务的执行。社会组织则在组织的运作上、资金的获取上、以及公

2018年继续教育公需课《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国家文明发展》试题答案

公需课《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文明发展》试题及答案 D、与相邻国家共享资源 9.党内监督的开山之作是()。 A. 《关于成立中央及各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决定》 B、《关于成立党的中央和地方监察委员会的决议》 C、《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修正章程决案》 D、《关于加强党的监察机关的决定》 10.关于党委和纪委的关系问题,以下说法正确的是()。(答案待确定) A. 强调系统垂直领导为主,容易达到党内高度集中统一的目的 B、强调党委领导,会出现对地方党委主要领导权力过大,监督不到位的问题 C、强调党委领导,很难达到党内高度集中统一的目的 D、强调系统垂直领导为主,会出现对地方党委主要领导权力过大,监督不到位的问题 11.要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行使国家权力。 A. 人民代表大会 B、基层党委 C、工会组织 D、城镇居民自治组织 12.中日之间的岛屿争端是一个主权争端,主要讨论的是钓鱼岛的什么问题?() A. 捕捞权 B、地域权 C、归属权 D. 领海权

13.秦朝时设立三公,其中御史大夫分管的是()。 A. 行政 B、监督 C、军事 D、内务 14.世界上第一部有关财产申报的法律诞生于哪个国家? ( ) A. 中国 B. 美国 C. 英国 D. 德国 15.实行责任内阁制的国家是()。 A. 美国 B、英国 C、法国 D、瑞士 16.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和深水区 A. 困难期 B. 矛盾期 C. 攻坚期 D. 敏感期 17.( )要求行政机关对其所实施的社会管理行为负责。 A. 合法行政

B. 程序正当 C. 权责统一 D. 诚实守信 18.要确保到()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 A. 2025年 B、2035年 C、2050年 D、2020年 19.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 A. 改革开放 B、共同富裕 C、人民真正当家作主 D、党的领导 20.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这个最大实际。 A.贫穷和落户 B.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繁荣和富强 D.已经步入发达国家行列 21.市场机制的核心是()。 A.信用机制 B.竞争机制 C.价格机制

11 紫竹高新区体制机制创新探索与发展之路

紫竹高新区体制机制创新探索与发展之路紫竹高新区规划面积13平方公里,由大学校区、研发基地和紫竹配套区三部分组成。于2001年9月批准成立,2002年6月奠基,2011年6月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为对于我国开发区建设方面的一项突破与创新,上海紫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胆探索具有鲜明特色的发展模式,通过体制、机制、管理创新,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自主创新科技园区发展之路。经过十五年的辛勤耕耘与不懈努力,紫竹高新区已建设发展成为环境优美、配套完善、研发机构集聚、产业精英荟萃、创新资源丰富、产城融合的功能集聚区。 一、发展成效 1、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经过紫竹高新区的努力,2016年全国145家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第16位。在2007年之后新认定的103家国家高新区中排名第一。 2、经济发展稳步增长。2016年,高新区实现税收总收入56.18亿元,相比上年同期50.77亿元,增长5.41亿元,增长率为10.66%,继续保持了两位数的良好增长态势,建园以来已累计实现税收近300余亿元,为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3、科技成果质量提升。截至2016年底,高新区累计的专利申请量约为19268件,其中发明专利约17697件,约占总申请量的91.8%,专利授权量为10603件,其中发明专利9035件,约占总授权量的85.2%。 4、取得各级荣誉称号。高新区已获得包括“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中国(上海)网络视听产业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生物医药)”、“上海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国家知识产权

试点园区”、“上海市软件出口(创新)园区”、“上海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园区”、“上海市知识产权示范园区”以及“上海市版权示范园区(基地)”等称号。自2004年始,高新区连续八年四届获得“上海市文明单位”称号,并于2015年,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 二、体制机制的创新探索 1、注重战略调控,创新股权结构 高新区在股权结构上采纳开放式多元化股权结构和市场为主体的运营机制,集政府、教育、科研、资本、产业等优势与一体,搭建了由民营企业、高等院校、市区镇政府“三结合”的全新组织架构,形成在政府主导下,以民间资本为主体的市场化运作模式。紫竹的这种体制机制是对以政府主导型管理模式下的一种新突破,也是在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上的有益探索。 作为高新区开发主体紫竹高新区集团公司,其组织框架与运营模式势必要与股权结构决定的机制体制相适应,进行管理创新,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社会经济资源的总体运营效率。 2、坚持市场导向,完善组织机构 一直以来,高新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组织架构的设计与完善,而不是迎合上级政府管理部门进行机构设置。 比如:高新区管委会的设置不同于其他开发区,是融合了董事会、专家组的职能,只从宏观上、战略上给予指导,而不具有规划决策制定、建设管理职能等。具体的战术执行和市场化运作由高新区集团公司负责,公司内“四中心+二室+一部+一会”的架构确保了高新区发展从决策到落实、从规划到建设过程中的强大执行力,科学、高效、灵活,具有强大的市场活力。

体制机制创新

荣县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 管理创新工作情况 荣县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政务中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管理创新工作精神,以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建设和谐社会为目标,通过加强组织和行政效能建设,推进机制创新,激发工作活力,围绕创新社会服务模式,强化工作措施,加大工作力度,促进政务服务工作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加强领导,制定方案 政务中心按照县委政府的统一部署,定期召开党委会专题研究管理创新工作,成立了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中心书记张伯君同志担任,全面负责管理创新工作;副组长由中心副主任朱亚夫担任,分管该工作,具体抓落实;成员:许清华、严棣枢、虞俊华,负责管理创新工作的实施落实,办公室具体承办。结合政务服务工作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筹集落实了相关工作经费。 二、抓好结合,突出重点 政务中心作为窗口单位,紧紧围绕“依法、高效、廉洁、便民”的服务理念,将管理创新与政务服务有机结合,突出重点进行体制机制创新。 (一)在考核激励上创新 公平公正的考核机制是肯定职工成绩,奖勤罚懒,激发职工工作积极性的有效手段。一是每年修订考核方案,使之更加合理。中心考核方案条理清楚,涵盖全面,规定明确,

量化准确,操作性强的特点;二是考核公平透明,可信度高。政务中心通过楼层互评、楼层推荐、考勤公示、考核小组评议等方式得出窗口及工作人员考核分值,评出每月红旗窗口、优质服务窗口、优质服务明星;三是考核结果运用有力。月度考核得分将作为年度考核评优、窗口及个人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四是设立示范岗,建立向先进看齐的机制。政务中心设立了党员示范岗、巾帼示范岗、普通话示范岗等19个示范岗,达到了学先进赶先进的目的。 (二)在“两集中两到位”上创新 政务中心按照省、市、县的统一安排,加大了“两集中、两到位”的工作力度,对全县所有入驻窗口单位的审批和服务事项进行多次清理,特别是机构改革和“三定”方案调整后,政务中心再次对“两集中两到位”情况进行了清理,调整了窗口布局,加强了与县级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实现了国税、地税、新合、医保、工商、惠民帮扶等的整体入驻。目前入驻窗口、工作人员、办理事项均居全市区县首位。 (三)在标准化建设上创新 政务中心制定了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及村社区代办点标准化建设实施意见,详细规定了场地、设施、进驻事项、人员配备、软件名目、完成时限,在全市率先采用统一大厅布局设计、统一标识标牌尺寸式样、统一施工指导验收、统一补助标准的“四统一”方式推进,率先在全市完成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目前全县27个乡镇、345个行政村均建立了便民服务中心(代办点),实现了县、乡镇、村(社区)三级便民服务网络全覆盖。

完善安全管理体制 创新安全工作方法

编号:SY-AQ-00300 (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 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 完善安全管理体制创新安全 工作方法 Improving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 and innovating safety working methods

完善安全管理体制创新安全工作方 法 导语:进行安全管理的目的是预防、消灭事故,防止或消除事故伤害,保护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在安全管 理的四项主要内容中,虽然都是为了达到安全管理的目的,但是对生产因素状态的控制,与安全管理目的关 系更直接,显得更为突出。 安全管理是企业一项重要的工作,几十年来在“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指导下,传统行业根据其自身的特色和要求建立相对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而城市燃气是近十年来开始迅猛发展。这一时期城市燃气经营企业精力主要集中在投资建设,扩大规模。在企业内部管理,特别是安全管理的体制方面尚存在许多不足,亟待完善。本公司情况也是如此。 城市燃气的安全管理具有明显的特点、点多、线长、面宽,涉及到居民、工商业、公共福利等不同的用户。用气方式、规模多种多样,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同时,企业所经营的是易燃易爆的危险产品,安全管理的难度和复杂性远高于其他行业。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适用本行业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方法。

1树立“安全为天”观念,强化安全管理“三倒”意识 根据城市燃气安全管理的复杂性、重要性,“安全第一”已不足说明和区别于其他行业的特点和重要程度。因此,要把“安全为天”作为本企业标志性El号,加强对员工安全管理“三倒”教育,使每个员工都清醒意识到:“员工不重视安全,要倒霉;领导不重视安全,要倒台;企业不重视安全,要倒闭。”企业安全工作与企业利益,员工利益息息相关。 为达到改变观念,强化意识的目的,在办公场所,储配计量场站,悬挂醒目标志口号牌和安全管理“三倒”警示牌,时时处处告诫大家,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扩大安全管理范围,延伸安全管理主体链 燃气经营企业流程主要分为储配、输送、使用三个环节,在安全管理上通常注重的是储配和输送环节,而忽视了用户使用这个复杂而又可控性差的关键环节。使用燃气的各类用户安全常识水平不一,安全观念普遍淡薄,恰在这个环节,燃气与空气发生接触,才有可能具备爆炸条件。因此,燃气使用是事故相对多发环节。

关于理顺体制、创新机制,构建城市基层社会管理新格局的提案

关于理顺体制、创新机制,构建城市基层社会管理新格 局的提案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提案第0524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案由:关于理顺体制、创新机制,构建城市基层社会管理新格局的提案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中央政法委(中央综治办)办理 提案人:民革中央 主题词:管理,创新 提案形式:党派提案 内容: 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3亿人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国家,社会管理任务更为艰巨繁重。当前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主要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在我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 近几年来,执政党和政府不断就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制定方针政策、作出工作部署,有力地推进了社会管理的改革创新,初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这一格局中,政府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关键,其重心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如何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贯穿到基层社会管理的各项工作中,做到管理与服务相统一,管理与发展相协调,我们认为,应以转变街道办事处职能为突破口,在城市形成街道重服务,功能区重经济,市辖区政府抓管理的体制,从而构建充满活力的基层社会管理新格局。 由此,我们建议: 一、剥离街道经济职能,强化街道服务职能 改变街道“重经济、轻管理、弱服务”的现象,将街道工作中心转移到强化公共服务上来,实现街道办事处职能“归位”。建议取消街道招商引资、协税护税、经济统计等经济职能,将街道职能具体界定为基层党建、公共服务、社区建设、综合治理等。同时调整街道办事处内设机构,撤销街道经济职能科室,增设社会事业科、社区建设科、街道公共服务中心、社会组织指导中心等,以充分保障街道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 此次街道职能转变的近期目标是,完全剥离街道的经济管理职能,将街道办事处这一区级政府派出机构的职能更多地向社会管理和服务方面转化。而改革的远景目标是,撤销街道办事处,实现政府在社会管理的方面的扁平化指挥,为政治体制改革提供良好借鉴。 二、完善街道配套制度,强化职能调整保障措施 一是调整街道财政体制,取消街道的一级财政职能,街道支出纳入部门预算管理,

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和机制建设服务型政府(1)

本刊特稿 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和机制建设服务型政府 高小平 [摘 要]本文通过对行政管理形态的演进、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进程、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当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任务和特点等方面的研究,阐述了实现行政运行机制和政府管理方式向规范有 序、公开透明、便民高效的根本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基本任务、工作重点、物质保障、机制体系、评价 制度、基础工程和理论支撑等意见和观点,提出了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行政管理;体制;机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863(2008)专刊-0007-03 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二中全会对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 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作出了全面部署。2008年2月23日胡 锦涛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 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建设服务型政府。十一届全国人大一 次会议通过《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开启了改革开放以来 的第6次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和机制的改 革创新,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当前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 务。 一、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看服务型政府 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 政府。《中共中央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指 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建立起 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建成服务政 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是充满活力、富有效 率、更加开放、科学发展的行政管理组织结构、运行机制、人 员资源和法律制度的总合。用10多年的时间,在改革开放 30年的基础上,通过40年的努力,建立一整套新的比较完 善的行政管理体制,这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系统中的宏伟 工程。服务行政、责任行政、法治行政和廉洁行政从不同层 面、不同角度对政府改革提出了诉求。就行政管理体制改 革的核心———转变政府职能而言,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基本 要求。 服务型政府,既是一个历史范畴,又是一个全新概念。 作为历史范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就提出社会主义国 家政府的人民性、公共性命题,新中国建立人民政府的宗旨 就是为人民服务。服务型政府是体现我们党立党为公、执 政为民的根本宗旨,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和人民政府全心全 意为人民服务性质的政府,这是一以贯之的。作为全新概 念,服务型政府就是要建立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以人 为本,将公共服务职能作为政府的主要职能,最大限度地满 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求的政府。服务型政府是传承性与 开创性的统一,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是政府在领导方 式、工作重点与社会经济运行方式等方面相互联系、互动发 展的历史必然和现实选择。 把建设服务型政府摆在突出位置,有着重要的现实意 义。第一,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 求,政府要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使公共资源更多 地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倾斜,服务型政府的提法,体现了 政府职能转变的根本方向;第二,公共服务是政府全方位的 最基本职能,为各个政府部门、各个层级政府所共有,而其 他职能则往往以某个层级、某些部门为主,服务型政府的表 述,概括了我国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的共有职能,强化了政府 的公共属性,符合现代政府共性规律,有助于推动政府全面 履行职能;第三,改进政府管理方式,就是要更好地为经济 发展服务,为社会公众服务,管理要体现服务,管理要寓于 服务之中,建设服务型政府,充分体现了政府管理创新的客 观要求。 二、从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历程看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 深化 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从酝酿、起步到发展创新,大体经 过了三个阶段。 早在1979年,邓小平同志就高瞻远瞩地提出政治学、法 学等要恢复研究,“赶快补课”。一批专家学者大力提倡研 究行政管理学,为政府管理科学化服务。随着经济体制改

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

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 随着现代企业进一步的国际化和市场化,企业越来越觉得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创新是现代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企业管理制度创新对企业的全面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就如何进行企业管理制度创新进行了一些探讨。 一: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1、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必要性 (1)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创新主体对成就的追求、对自我价值实现的向往、对社会责任的道义渴望,更强化了他们创新的冲动。 (2)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企业管理制度要有一定的模式和方法,但不论什么模式或什么方法,根据形势的发展,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即所谓“管理无定式”。 (3)消费市场提出更高的要求 由于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利用新技术的速度大大加快,产品的生命周期大大缩短,加之消费者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变化不断加快,这就要求企业不断地进行产品创新,开发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 (4)市场竞争激烈日益激烈 企业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就要千方百计控制成本,提高质量,增加品种,扩大销售,这就要求企业创建新的组织结构,运用新的服务和销售模式,采取新的管理策略和程序,使管理组织能够灵活应变。 2、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现实意义 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是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它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符合国际企业管理制度发展的新趋势,符合管理本土化的要求,符合“入世”后提高企业国际竞争能力的要求。 二;当前企业管理制度创新存在的不足 (1)管理相对太粗放,当前很多企业的管理不够细化。 (2)管理组织相对落后。

(3)企业管理者素质亟待提高,企业缺乏管理创新精神。 (4)科研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企业发展缺乏后劲。 主要是企业产品总体水平不高、产品结构不合理、装备水平低、超前意识差、科技开发投入少、企业发展无后劲,导致企业无力进行管理创新。 (5)企业财务管理和监督机制不健全。企业财务缺乏应有的监督审查管理机制。 (6)激励约束机制不相配套以及企业文化建设不健全。 三: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策略 1、企业管理制度思维的创新 我国企业要实施管理创新,首先,必须要进行管理思维的变革,要变纵向思维为横向思维;其次,中国企业要坚持“人本管理”的管理观念,以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为核心,积极推动企业经营思路、组织结构、管理模式、管理制度的创新,改善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内外部环境,在企业中建立起浓厚的管理创新意识和氛围;再次,树立新的市场竞争观念,要追求管理思维的即时性和有效性,注重信息的挖掘、整合运用以及风险管控。 2、企业管理制度体制和组织上的创新 由于工作数量的不断增加,生产产品和服务过程变得更加复杂,必须进行管理体制创新,将企业原来相对独立的管理职能组织成为联系紧密、协调一致的生产经营统一体。 另外,创新要获得成功,必须有一个有效的组织结构和富有经验的专业性管理。组织结构的创新在管理创新中有着重要的意义。管理的重点要由对物的管理转向对人的管理。重视企业文化,注意人际关系,使管理进入人的内心世界,相信人,尊重人的价值和能力。3、企业经营管理上的创新企业经营管理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沟通引导能力、能力及感染力的重要职能之一,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由于信息化、科学技术、网络化的迅猛发展,要求在管理方式上进行创新,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信息时代的营销管理将彻底改变企业对传统营销管理所持有的旧观念,这样,就可以做到产品上市快、成本低、质量好和服务好,赢得各阶层的顾客,使企业得到持续发展。 4、市场理论和实践创新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深入,企业要想成功,必须要靠市场创新。企业的发展需要进行市场调查和市场创新,市场需求为企业创新提供了机会,市场创新是对市场的挖掘和深化,提高产品的市场渗透率,或开拓新的市场,扩大产品的销售量和产品对市场的占有率,企业进行市场创新同时也是提高企业的实力和竞争力以及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需要,另外要重视在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这些方面下足功夫。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