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肿瘤动物模型的构建——白血病篇

肿瘤动物模型的构建——白血病篇

肿瘤动物模型的构建——白血病篇
肿瘤动物模型的构建——白血病篇

肿瘤动物模型的构建——白血病篇

导读白血病(Leukemia)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血液疾病,俗称血癌。据统计,白血病是儿童恶性肿瘤的头号原因,在儿童及35岁以下成人中发病率位居第一[1]。同时也是十大恶性肿瘤之一。目前,白血病具体的发病原因至今尚未研究透彻,因此建立合适的白血病动物模型,对于白血病发病机制及药物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本期为大家综述了白血病的基本情况及小鼠模型的分类、建立方法和应用。

第一章:白血病基本常识白血病是常见液体瘤

白血病是常见的液体瘤,与结肠癌、肝癌等实体瘤不同的是,它是造血干细胞的异常分化和过度增殖导致,因此肿瘤细胞会遍布全身,会侵犯身体的每个脏器,造成全身衰竭。

造血干细胞是血液系统中的成体干细胞,具有长期自我更新和分化成各类成熟血细胞的能力。如下图为造血干细胞可分类形成各种血细胞,如红细胞、血小板和白细胞:

造血干细胞分化成各类血细胞(图片来自网站)白血病致病因素有哪些呢

现阶段认为白血病的发病因素:化学因素、电离辐射、药物、毒物、病毒、遗传因素等有关。

白血病主要分为四类

根据白血病细胞的成熟程度和自然病程,白血病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临床上,白血病共分为四大类: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慢性髓系白血病(CML)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儿童白血病90%以上是急性的,其中急性白血病中70%~80%是ALL。

第二章:实验研究所用白血病模型首先,来了解一下常用的细胞株白血病中常用的小鼠品系

用于建立白血病小鼠模型的小鼠可分为近交系和突变系。根据不同类型和目的选择不同的小鼠品系,具体如下图所示:最后说说常用的动物模型,主要分为三类:

一、异种移植模型

异种移植模型是最常用的淋巴瘤动物模型。根据实验目的选择相应的小鼠品系和细胞株后,通常细胞的接种方式为皮下注射、腹腔注射和尾静脉注射。

皮下注射和腹腔注射操作简单,很快在接种部位形成肿瘤或腹腔内形成多发性肿瘤,适合筛选针对白血病的药物。但该类模型与白血病临床病人实际情况差距较大。异种移植型白血病模型异种移植示意图[2]

尾静脉注射接种模型,可形成全身性扩散的白血病模型。符合白血病临床过程规律,此模型以动物生存期作为评价药效的主要指标,并对采血样本进行血细胞的形态学检测。

下面以尾静脉注射模型实验步骤为例:

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实验小鼠和细胞(如NOD-SCID小鼠和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荷瘤细胞量一般1-2 × 105/只。

破坏动物残留的免疫能力:给予小鼠射线照射(如剂量60Coγ射线全身照射);

细胞接种:小鼠射线照射4-5天后,收集对数期生长的细胞,尾静脉注射细胞悬液;

移植后第二天对小鼠分组,进行给药;统计小鼠生存率。

评价:此种模型易建立,成瘤率高,成瘤时间差异小,是筛选抗肿瘤药物常用的动物模型。

数据分析:小鼠经X射线照射后尾静脉注射2×105个hMRP8-PML-RARα细胞,建立ATRA耐药移植型小鼠模型[3]。如下图:

图A统计生存曲线,给药组(LG362B和阳性药ATRA)均可延长小鼠生存期。

图C与D剥离小鼠脾脏拍照并称重,患白血病小鼠较正常小鼠脾脏肿大,给药组(LG362B和阳性药ATRA)均可使脾脏恢复正常。

图e:取小鼠外周血和骨髓细胞制作涂片进行Wright-Giemsa 染色,从形态学上可观察到给药组(LG362B和阳性药ATRA)可诱导白血病细胞分化。

二、基因修饰型白血病模型

基因修饰型白血病模型主要为利用基因编辑技术进行敲除或插入特定基因,从而诱发动物产生白血病。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是由于NRAS和BCL-2在形成复合物,建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转化AML小鼠模型MRP8[NRASD12/hBCL-2]筛选出BCL-2抑制剂ABT-737[4]。下图为主要的基因工程型白血病模型[5]:评价:基因修饰型动物模型成瘤机制清楚、病理表现明确,常用于白血病发病机制的研究。但需构建基因工程载体,胚胎培养、显微注射等一系列工作,周期长,花费大,一般根据实验需求构建适合的动物模型。

三、诱发型白血病模型诱发白血病示意图[2]

指通过使用理化和生物因素作用于小鼠而人为造成的白血病疾病模型。小鼠长期接触致癌化学物质(如3-甲基胆蒽)或者接受电离辐射(如γ射线),则会被诱发白血病[6]。

评价:诱发型模型操作简便,基本模拟了肿瘤的发生过程,是一种较好的建立肿瘤模型的方法。但生物学特征不稳定,并且诱导剂对人也有一定的危害,导致该模型较少使用。以上就是本期我们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白血病动物模型的介绍了,希望我们可以为您的科研助力,如果还未涉及到您的研究方向,您也可以在下面留言,也许会为您专门整理一份稿子哦。

参考文献

[1] 2017中国城市癌症最新数据报告[2]Cook GJ, Pardee models of leukemia: any closer to the real thing Cancer Metastasis Rev. 2013 Jun;32(1-2):63-76. doi: s5-5.[3] Wang X, Lin Q, Lv F, Liu N, Xu Y, Liu M,Chen Y, Yi targets PML-RAR and blocks ATRA resistance of acute promyelocytic . 2016

Jul;30(7):1465-74.[4] Beurlet S et. al. BCL-2 inhibition with ABT-737 prolongs survival in an NRAS/BCL-2 mouse model of AML bytargeting primitive LSK and progenitor cells. Blood. 2013 Oct 17;122(16):2864-76. [5] Kohnken, R., Porcu, P. & Mishra, A. Overview of the Use of Murine Models in Leukemia and Lymphoma Research. Frontiers in oncology 7, 22 (2017).[6] Mc Cormack, E., Bruserud, O., & Gjertsen, B. T. Animal models of acute myelogenous leukaemia—development, application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Leukemia, 19, 687-706(2005).

精彩内容列表(持续更新)模式动物系列(—)大小鼠基本信息常见大小鼠品系如何进行小鼠科学地饲养小鼠的一生及繁育过程ICR小鼠介绍小鼠隔离与净化常见小鼠实验操作技能(小鼠的抓取与固定、给药方式等)尾静脉注射实验技巧大鼠信息介绍

2. 模式动物系列(二)基因编辑鼠(一)基因编辑鼠的构建流程基因编辑鼠的构建

gRNA设计和筛选sgRNA表达载体构建显微注射操作

步骤及要点小鼠培育及繁殖过程小鼠基因型鉴定小

鼠保种方式(精子、胚胎冻存)小鼠体外受精介绍

(二)基因编辑鼠的发展与分类基因编辑小鼠的发展过程如何选择正确的基因编辑小鼠基因敲除(KO)小鼠的原理、构建与应用基因敲入(KI)小鼠的原理、构建与应用条件性敲除小鼠(CKO)的原理、构建与应用条件性敲入鼠(CKI)的原理、构建与应用Cre鼠的原理、构建与应用转基因小鼠的原理、构建与应用如何查找基因序列

3. 模式动物系列(三)疾病动物模型(一)疾病动物模型概况疾病动物模型基本介绍免疫缺陷动物人源化动物肿

瘤动物模型介绍肿瘤模型之生长、转移及复发模型免疫疗法相关肿瘤模型介绍

(二)肿瘤动物模型的构建如何正确地选择肿瘤动物模型移植性肿瘤模型的建立之皮下荷瘤

肿瘤转移动物模型的构建(上)肿瘤转移动物模型的构建(下)肺癌动物模型的构建乳腺癌动物模型构建结直肠癌动物模型构建前列腺癌动物模型构建淋巴瘤动物模型

构建肝癌动物模型构建

4. 实践中的实验动物福利和伦理Nature论文险被撤稿,你的动物实验合乎动物福利和伦理吗实验动物的基本福利与伦理概述

5. 小鼠命名规则

常见小鼠命名规则

基因工程鼠命名规则(上)——定点突变小鼠基因工程鼠命名规则(下)——转基因小鼠

6. 代谢综合征动物模型糖尿病动物模型综述1型糖尿病动物模型介绍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介绍肝损伤动物模型介绍

二十种常见实验动物模型

二十种常见实验动物模型 一、缺铁性贫血动物模型 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是体内用来合成血红蛋白(HGB)的贮存铁缺乏,HGB合成减少而导致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主要发生于以下情况:(1)铁需求增加而摄入不足,见于饮食中缺铁的婴幼儿、青少年、孕妇和哺乳期妇女。(2)铁吸收不良,见于胃酸缺乏、小肠粘膜病变、肠道功能紊乱、胃空肠吻合术后以及服用抗酸和H2受体及抗剂等药物等情况。(3)铁丢失过多,见于反复多次小量失血,如钩虫病、月经量过多等。 IDA是一种多发性疾病,据报道,在多数发展中国家,约2/3的儿童和育龄妇女缺铁,其中1/3患IDA,因此,研究IDA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这些研究中,缺铁性贫血的动物模型(Animal model of IDA),又是实施研究的基础工具。常见的IDA动物模型的构建技术如下: 实验动物:一般选用SD大鼠,4周龄,雌雄不拘,体重65g左右,HGB≥130g/L。 建模方法:低铁饲料加多次少量放血法。低铁饲料一般参照AOAC 配方配制,采用EDTA浸泡处理以去除饲料中的铁,饲料中的含铁量是诱导SD大鼠形成缺铁性贫血模型的关键,现有研究表明,饲喂含铁量<15.63mg/Kg的饲料35天,SD大鼠出现典型IDA表现,而饲喂

含铁40.30mg/Kg的饲料SD大鼠出现缺铁,但并不表现贫血症状。建模时一般采用去离子水作为动物饮水,以排除饮水中铁离子的影响。少量多次放血主要用于模拟反复多次小量失血导致的铁丢失,还可以加速贫血的形成。放血一般在低铁饲料饲喂2周后进行,常用尾静脉放血法,1~1.5ml/次,2次/周。 模型指标:(1)HGB≤100g/L;(2)血象:红细胞体积较正常红细胞偏小,大小不一,中心淡染区扩大,MCV减小、MCHC降低;(3)血清铁(SI)降低,常小于10μmol/L,血清总铁结合力(TIBC)增高,常大于60μmol/L。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模型不能用于铁吸收不良相关IDA的防治研究。根据具体的研究需要,也可以适当调整建模方法。 二、白血病动物模型 用免疫耐受性强的人类胎儿骨片植入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SCID)小鼠皮下,出于人类造血细胞与造血微环境均植入小鼠,建立具有人类造血功能的SCID小鼠模型称为SCID-hu小鼠。再将髓系白血病患者的骨髓细胞植入SCID-hu小鼠皮下的人类胎儿骨片内,植入的髓系白血病细胞选择性生长在SCID-hu小鼠体内的人类造血微环境中,即为人类髓系白血病的小鼠模型。SCID小鼠是由于其scid所致。T、B淋巴细胞功能联合缺陷,这种小鼠能接受人类器官移植物。 造模方法:

银屑病药效学动物模型及其在中药新药研究中应用的思考

006111 7 栏目中药药物评价>>非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 标题银屑病药效学动物模型及其在中药新药研究中应用的思考 作者韩玲 部门 正文内容 审评一部韩玲 摘要:本文综述了银屑病药效学动物模型的进展,对治疗银屑病中药新药 药效学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应结合银屑病发病机制的 研究进展完善药效学方法学研究的建议。 银屑病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皮肤病,其发病机制复杂,至今尚未明了。可能是一种具有基因遗传特性的疾病,也与感染、内分泌机能障碍、免疫功 能紊乱等有关。中医学认为以风湿毒邪内侵为标,血虚、血燥为根源,血 热、血虚、血瘀是本病的基本病机,故清热解毒、凉血、活血化瘀、祛风 除湿成为治疗本病的基本法。 银屑病的组织病理学主要表现为角质形成细胞过度增生、炎症细胞聚集和真皮乳头部血管增生扩张三大特征,从而出现角化过度、角化不全、颗 粒层消失、棘细胞层增厚等。尽管许多不同的动物模型能复制银屑病的某 个方面的病理特征,并能解释部分病因,但长期以来仍缺乏一种能够研究 所有有关的潜在因素的动物模型。即-缺乏理想的动物模型。 一、银屑病药效学动物模型 银屑病动物模型是根据银屑病的特征,人为建立的一种与之相似的模型。 有人总结了银屑病动物模型的建立过程,包括以下4个不断完善的阶段: 1.诱发性动物模型 该模型是通过工方法在动物,如豚鼠、大鼠等皮肤上诱发银屑病样增生。

其方法包括紫外线照射、化学刺激剂外涂或药物外涂、缺乏必须脂肪酸的饲料喂养等。这些方法均为过度增殖模型,可引起表皮增生加快。但这些方法仅是针对表皮损伤的一种迟发反应,持续时间较短。 如缺乏必须脂肪酸饲料喂养的大鼠模型,因缺乏必须脂肪酸,故可使大鼠皮肤逐渐出现角化过度、棘层肥厚、基底细胞有丝分裂加快,DNA合成增加等变化,表皮细胞呈慢性增生状态,与药物诱发的急性表皮增生相比,其与银屑病更为相似。 如心得安诱导银屑病动物模型,是利用心得安特有的药理作用,即心得安可阻断角阮细胞的β-肾上腺能受体而降低了细胞内cAMP水平所致。应用后可出现动物表皮角化过度、角化不全和棘层肥厚等类似银屑病的组织病理改变,其皮损并非是刺激性皮炎。黄畋[1]和Gaylarde[2]等分别用心得安成功地在豚鼠背部和耳部皮肤上制备了银屑病样皮肤模型,并发现药物可抑制其所致的表皮异常角化与增殖、角化不全等。 已有研究[3-4]发现IL-20是与银屑病密切相关的细胞因子,在体外可明显促进角质形成细胞增殖;IL-20的转基因鼠可出现皮损,其组织病理学改变与人类银屑病有相似之处;此外,IL-20受体在银屑病皮损处有高表达。有人在心得安造模的基础上,利用原位杂交等方法检测了动物皮损中IL-20 及角蛋白的K14,K16,K17表达水平的变化情况,发现正常皮肤IL-20的表达仅限于基底层,且为低表达,但模型动物皮损中基底层及棘层均有高表达,且显著高于正常组。应用IL-20反义寡核苷酸外涂皮肤后,可使其明显好转。也观察到皮损中角蛋白K14,K16表达水平明显增高。提示心得安所致的豚鼠银屑病样动物模型不仅在组织病理学,而且在分子水平上与人类银屑病皮损一致。从而在分子水平上证实了此动物模型的可行性。 上述这些方法的优点是可在短时间内复制出某些方面与银屑病相似的动物模型,方法简便、易行、重复性较好,可用于表皮增殖动力学、药物筛选等研究,但这些模型只是模拟了银屑病中的部分组织病理特征,在许多方面与诱发或自然产生的疾病毕竟存在差异。 2.裸鼠-皮损移植模型 该模型是将银屑病人皮损组织移植到裸鼠背部。其具体方法是,选择经组织学证实,2周内未经任何治疗的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的典型皮损,麻醉后取全层皮肤,裸鼠背部麻醉后切除部分圆形皮肤至肌肉筋膜,将皮损间段缝合到移植点。因裸鼠是先天性无胸腺小鼠,其免疫缺陷,在一定情况

小鼠肿瘤模型

小鼠肿瘤模型 肿瘤模型我们一般常用的就是小鼠模型和人肿瘤裸小鼠移植瘤模型。其中用得最多的是皮下模型,另外还有腹水(或者尾静脉注射)以及原位模型,其他的模型很少用,就不提他们了。 小鼠模型分三大类:第一类是以S180、EAC、H22等为代表的,他们的宿主小鼠多选用KM,可产生腹水,也可在皮下成瘤。多以腹水传代,实验时抽取腹水,经过一定稀释后皮下接种构建模型,接踵后第二天开始给药,给药7到10天,接种10天后结束试验,剥取肿瘤称瘤重。 1. 关于构建瘤种 可以用体外细胞株培养后,用PBS悬浮至1~3×106/0.1ml/mouse,i.p接种即可,最好用6号左右的针头,就是常用的2ml一次性注射的针头。 2. 关于腹水传代 观察到第一代的种鼠肚子较大后(一般约8~9天左右),可以传代,传代时取1ml 注射器,用2ml注射器的针头,种鼠腹部消毒后直接将针头插入抽取腹水即可,注意不要把针头插得很深,尽量浅一点,还可以把老鼠拎起来,利用重力,让腹水集中在某处便于抽取,一般抽个0.5ml就可以了,不用离心,直接用PBS3~6倍稀释后,接种到新的老鼠腹腔,腹水颜色为白色或者略有发黄都是正常的,但是血性腹水说明不好,需要注意调整,第二代以后,尽量6~7天的时候传代,不要等的时间太久,否则腹水容易血性。三代后可用于试验。 3. 关于接种进行试验 这个时候抽取的腹水需要量比较多,一般需要处死种鼠后,小心地用消毒眼科剪刀镊子剥开腹部皮肤,注意不要弄破肌肉,然后,用镊子(最好是哪种前面有倒勾的镊子,学名好像是唇型镊)拎起腹部的肌肉,用剪刀剪开一个小口,然后用玻璃滴管或者去掉针头的注射器吸取腹水。然后进过一定的稀释后,接种到小鼠的腋下。关于稀释量,各个实验室的情况都不一样,最好摸索一下,开始的时候可以适当的计数,但是要用台盼兰染色后计活细胞数。接种部位在小鼠腋下,但是不要深入到腋窝里面,会给以后的操作带来麻烦。接种时的进针处离接种处远一点,让针头在皮下多走一段,不容易污染。有的人接种的时候喜欢针头向上用力,紧贴着表皮往里走,然后注射的时候感觉阻力较大,打出来的皮丘又紧又圆,这样的接种,会使肿瘤与皮肤严重粘连,不利于最后肿瘤的剥取。也不要紧靠肌肉,肿瘤会与肌肉严重粘连。应该在两者之间,进针的感觉轻松自如,针头很自由,虽然打出来的肿瘤不会很圆很漂亮,但是相对好剥取一些。 4. 关于观测指标 主要是按时称体重,试验结束后剥取肿瘤称瘤重。因为出瘤已经是接种后的第6天左右了,第10天就结束时间,瘤体积的数据意义就不大。小鼠肿瘤很难剥,这是没有办法的,只能耐心,没有太好的办法,剥多了以后,手上会掌握一些巧力,有一些帮助,但是我们还是很头痛小鼠肿瘤试验结束。肿瘤组织周围经常会有一些血窦的形成,弄破后会有血和黄色的液体流出,正常的,但是剥瘤子的时候不要把它弄破,会严重影响瘤重。按照SFDA的规定,平均瘤重小于1g,或

氧化苦参碱对银屑病样小鼠模型氧化应激的拮抗作用

氧化苦参碱对银屑病样小鼠模型氧化应 激的拮抗作用 (作者:___________ 单位: 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_) 【摘要】目的研究氧化苦参碱对银屑病样小鼠模型氧化应激的拮抗作用,探讨其防治银屑病的机制。方法采用注射雌激素刺 激小鼠阴道上皮组织增生的方法复制银屑病小鼠动物模型,同时给予 不同剂量的氧化苦参碱干预,实验10d后,取小鼠血清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OC)、丙二醛(MDA)谷光甘肽(GSH) 及一氧化氮(NO)水平的含量,并观察氧化苦参碱对小鼠阴道上皮细胞有丝分裂的影响。结果氧化苦参碱80、40和20mg? kg-1均可抑制小鼠阴道上皮的有丝分裂(P0.01);氧化苦参碱80mg - kg-1可升高雌激素周期小鼠血清SOD和T-AOC的含量(P0.05,P0.01),降低MDA GSH和NC含量(P0.01);氧化苦参碱40mg?kg-1可降低雌激素周期小鼠血清MDA和NC 含量(P0.05,P0.01)。结论氧化苦参碱对实验性银屑病具有保护作用,该作用可能与其抑制表皮细胞增殖并降低血清 MDA GSH及NO含量,升高SOD和T-AOC的含量有关。 【关键词】氧化苦参碱;银屑病;有丝分裂指数;超氧化物歧化酶;丙

二醛;谷光甘肽 氧化苦参碱(Oxymatrine , OMT是苦豆子生物碱的一种,具有抗炎、抗增殖、改善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1]。银屑病(psoriasis)是一种以皮肤组织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近年来研究表明,银 屑病患者体内释放大量的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对生物膜的结构造成广 泛损伤,引起皮肤炎症的发生[2-3]。作者通过给小鼠注射己烯雌酚的方法复制银屑病样小鼠模型[4],观察氧化苦参碱对银屑病小鼠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OC)、丙二醛(MDA)谷光甘肽(GSH)及一氧化氮(NO)水平及阴道上皮组织细胞有丝分裂的影响,探讨了其防治银屑病的机制。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材料 1.1.1实验动物昆明种雌性小鼠,体重18?22g,宁夏医科大 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合格证SYXK (宁2005- 0001)。 1.1.2药品氧化苦参碱(宁夏制药厂,批号64041201);甲氨蝶呤(Methotrexate ,MTX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号080903A); 己烯雌酚(Diethylstilbestrol ,DES上海通用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号090203);秋水仙碱(Colchicin ,CLC昆明制药厂,批号841201)。 1.1.3 试剂和主要仪器SOD MDA GSH T-AOC和NO测试盒(南 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批号20091115);752N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肿瘤动物模型的构建——白血病篇

肿瘤动物模型的构建——白血病篇 导读白血病( Leukemia )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血液疾病,俗称血癌。据统计,白血病是儿童恶性肿瘤的头号原因,在儿童及35 岁以下成人中发病率位居第一[1] 。同时也是十大恶性肿瘤之一。目前,白血病具体的发病原因至今尚未研究透彻,因此建立合适的白血病动物模型,对于白血病发病机制及药物研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期为大家综述了白血病的基本情况及小鼠模型的分类、建立方法和应用。 第一章:白血病基本常识白血病是常见液体瘤白血病是常见的液体瘤,与结肠癌、肝癌等实体瘤不同的是,它是造血干细胞的异常分化和过度增殖导致,因此肿瘤细胞会遍布全身,会侵犯身体的每个脏器,造成全身衰竭。造血干细胞是血液系统中的成体干细胞,具有长期自我更新和分化成各类成熟血细胞的能力。如下图为造血干细胞可分类形成各种血细胞,如红细胞、血小板和白细胞:造血干细胞分化成各类血细胞(图片来自https://www.wendangku.net/doc/ac16976929.html, 网站) 白血病致病因素有哪些呢? 现阶段认为白血病的发病因素:化学因素、电离辐射、药物、毒物、病毒、遗传因素等有关。 白血病主要分为四类 根据白血病细胞的成熟程度和自然病程,白血病可分为急性

和慢性两大类,临床上,白血病共分为四大类:急性髓系白 血病(AML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 )、慢性髓系白血病(CML )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 )。儿童白血病90% 以上是急性的,其中急性白血病中70% ~80%是ALL。第二章:实验研究所用白血病模型首先,来了解一下常用 的细胞株白血病中常用的小鼠品系用于建立白血病小鼠模型的小鼠可分为近交系和突变系。根据不同类型和目的选择不同的小鼠品系,具体如下图所示:最后说说常用的动物模型,主要分为三类: 一、异种移植模型异种移植模型是最常用的淋巴瘤动物模型。根据实验目的选择相应的小鼠品系和细胞株后,通常细胞的接种方式为皮下注射、腹腔注射和尾静脉注射。 皮下注射和腹腔注射操作简单,很快在接种部位形成肿瘤或 腹腔内形成多发性肿瘤,适合筛选针对白血病的药物。但该 类模型与白血病临床病人实际情况差距较大。异种移植型白 血病模型异种移植示意图[2] 尾静脉注射接种模型,可形成全身性扩散的白血病模型。符 合白血病临床过程规律,此模型以动物生存期作为评价药效 的主要指标,并对采血样本进行血细胞的形态学检测。下面以尾静脉注射模型实验步骤为例: 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实验小鼠和细胞(如NOD-SCID 小鼠和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荷瘤细胞量一般1-2 ×

兔股骨髁临界性骨缺损动物模型制备及临界骨缺损值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hinese Journal of Tissue Engineering Research ·研究原著· 徐石庄,男,1986年生,江苏省连云港市人,汉族,徐州医科大学在读硕士,主治医师,主要从事骨关节疾病研究。 通讯作者:赵凤朝,博士,副教授,徐州医科大学,江苏省徐州市 221000 文献标识码:B 投稿日期:2019-09-09 送审日期:2019-09-10 采用日期:2019-10-19 在线日期:2020-01-04 Xu Shizhuang, Master candidate, Attending physician,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uzhou Medical University, Xuzhou 221000, Jiangsu Province,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Zhao Fengchao, MD, 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uzhou Medical University, Xuzhou 221000, Jiangsu Province, China 兔股骨髁临界性骨缺损动物模型制备及临界骨缺损值 徐石庄1,王 进2,潘文振1,刘 磊1,杨冠杰1,赵凤朝1 (1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江苏省徐州市 221000;2苏州大学附属张家 港医院,江苏省苏州市 215000) DOI:10.3969/j.issn.2095-4344.2614 ORCID: 0000-0002-1257-965X(徐石庄) 文章快速阅读: 文题释义: 临界性骨缺损:首先定义为自然状况下骨缺损不进行任何处理无法自愈的最短的骨缺损尺寸。随后考虑到观察实验动物完整的生命周期是非常困难的,将临界性骨缺损值定义为在实验期间物种不能自行愈合的最短骨缺损尺寸。 动物模型:是在医学研究中建立的模拟人类疾病表现的动物,骨组织工程中建立临床相关的测试动物模型来研究材料的生物相容性、降解、力学性能以及与宿主组织的相互作用,是体外实验和人体临床试验之间的关键一步。 摘要 背景:兔股骨远端骨缺损模型被研究者们广泛用于骨缺损替代骨组织工程材料的测试,但对于兔股骨髁圆柱形骨缺损模型的大小文献报道不一,直径分布在5-9 mm ,深度8-12 mm ,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 目的:建立兔股骨髁不同尺寸骨缺损模型,确定兔股骨髁临界性骨缺损尺寸。 方法:6月龄雄性新西兰白兔18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6只,分别建立骨缺损模型,骨缺损直径依次为5,6,7 mm ,深度均为10 mm ,双侧手术,共计12侧。分别于术后第1天及术后第4,8,12周行CT 扫描及三维重建,CT-Hedberg 评分评价骨缺损愈合情况;于术后12周处死新西兰白兔,取出股骨髁缺损样本,通过大体观察和苏木精-伊红染色分析缺损区愈合情况。实验方案经徐州医科大学实验动物道德伦理委员会批准。 结果与结论:①术后所有兔均存活,术后12周大体观察示:直径5 mm 组缺损由新生骨组织充填,股骨髁塑形良好,骨缺损基本完全修复;直径6 mm 组、直径7 mm 组骨缺损区可见明显凹陷,新生骨组织较少,骨缺损未修复;②CT 图像示:术后第4,8周,直径5 mm 组缺损区逐渐减小,断端桥接;直径6 mm 、直径7 mm 组缺损区仅周边有少量新生骨长入,缺损面积较前稍减小;术后第12周可见直径5 mm 组皮质骨结构完整、连续,骨缺损基本完全修复;直径6 mm 组骨缺损部分修复;直径7 mm 组缺损未修复,仍可见明显缺损空腔存在;③CT-Hedberg 评分显示,术后各时间点直径6 mm 组评分显著低于直径5 mm 组(P < 0.05);与直径7 mm 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④组织学结果示:术后12周直径5 mm 组缺损区出现排列不规则的骨小梁结构,并可见大量新生骨组织填充,其他2组在骨缺损周边可见部分新生骨小梁存在,但缺损区新生骨组织填充较少;⑤结果说明,在12周的实验观察期内,在缺损深度同为10 mm 的条件下,直径>6 mm 的股骨髁缺损未能自行愈合,而直径<6 mm 的股骨髁缺损基本完全修复。此结果符合临界骨缺损的标准,故直径6 mm 可作为兔股骨髁临界骨缺损值。 关键词: 兔;股骨髁;临界性骨缺损;缺损尺寸;动物模型 中图分类号:R446;R496;R318 Preparing an animal model of critical femoral defect in rabbit femoral condyle and the critical bone defect size Xu Shizhuang 1 , Wang Jin 2 , Pan Wenzhen 1 , Liu Lei 1 , Yang Guangjie 1 , Zhao Fengchao 1 (1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uzhou Medical University, Xuzhou 221000, Jiangsu Province, China; 2 Zhangjiagang Hospital of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215000, Jiangsu Province, China)

常用疾病动物模型

常用疾病动物模型 上海丰核可以为广大客户提供各种疾病动物模型定制服务,同时提供相关疾病模型的药物敏感性实验分析服务。 客户只需要提供疾病模型的用途及建模方法的选择,我们会根据客户的具体要求量身定做各种动物模型服务。

小鼠或裸 鼠 加贴近实际(八)心血管疾病模型 1. 动脉粥样硬化(高脂高胆固醇+维生素D喂养)兔高脂、高胆固醇饲喂兔造模,成 膜后血脂变化显著,为伴高血脂 症的动脉粥样硬化 4月血管组织病 理切片染色 2. 主动脉粥样硬化(高脂高胆固醇+主动脉球囊损伤)兔此模型用大球囊损伤加高脂饲 养方法成功建立兔主动脉粥样 硬化狭窄的动物模型,为相关基 础研究提供可靠模型。 2月动物实验模型病理切片展示 一、CCl4诱导的肝脏纤维化 简介:肝纤维化是肝细胞坏死或损伤后常见的反应,是诸多慢性肝脏疾病发展至肝硬化过程中的一个中间环节。肝纤维化的形成与坏死或炎症细胞释放的多种细胞因子或脂质过氧化产物密切相关。CCl4为一种选择性肝毒性药物,其进入机体后在肝内活化成自由基,如三氯甲基自由基,后者可直接损伤质膜,启动脂质过氧化作用,破坏肝细胞的模型结构等,造成肝细胞变性坏死和肝纤维化的形成。通过CCl4复制肝纤维化动物模型通常以小鼠或大鼠为对象,染毒途径主要为灌胃、腹腔注射或皮下注射。 动物模型图. 经过3个月的CCl4注射造模,小鼠的肝脏在中央静脉区形成了比较明显的肝纤维化,中央静脉之间形成了纤维桥接。(Masson染色) 二、CXCL14诱导的急性肝损伤动物模型

简述:CCl4是最经典的药物性肝损伤造模毒素之一,其在肝内主要被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代谢,产生三氯甲烷自由基和三氯甲基过氧自由基,从而破坏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引起肝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可溶性酶的大量渗出,最终导致肝细胞死亡,并引发肝脏衰竭。根据CCl4代谢和肝毒性机制可复制不同的肝损伤模型,其中给药剂量和给药方法是其技术关键。对于复制急性肝衰竭动物模型,往往采用大剂量一次性灌胃或腹腔注射给药。 图. (A) CCl4注射后0.5 d的HE染色表明CXCL14过表达增加了肝脏组织的嗜酸性变性面积(在照片中用虚线标记)(p < 0.05)。 (B) 1.5天组织样本的HE染色表明CXCL14过表达造成了比对照组更大面积的细胞坏死(p < 0.05)。 (C)同时还造成了中央静脉周围肝细胞中明显的脂肪滴积累。图中P和C分别表示动物模型的门静脉和中央静脉。KU指凯氏活性单位。 细胞凋亡检测结果 TUNEL标记没有显示CXCL14免疫中和小鼠和对照小鼠在凋亡细胞数量上的差异。C0, C1和C2分别是对照组0 d,1 d,和2 d样本,T1

肿瘤动物模型的构建——白血病篇知识讲解

肿瘤动物模型的构建——白血病篇

肿瘤动物模型的构建——白血病篇 导读白血病(Leukemia)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血液疾病,俗称血癌。据统计,白血病是儿童恶性肿瘤的头号原因,在儿童及35岁以下成人中发病率位居第一[1]。同时也是十大恶性肿瘤之一。目前,白血病具体的发病原因至今尚未研究透彻,因此建立合适的白血病动物模型,对于白血病发病机制及药物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本期为大家综述了白血病的基本情况及小鼠模型的分类、建立方法和应用。 第一章:白血病基本常识白血病是常见液体瘤 白血病是常见的液体瘤,与结肠癌、肝癌等实体瘤不同的是,它是造血干细胞的异常分化和过度增殖导致,因此肿瘤细胞会遍布全身,会侵犯身体的每个脏器,造成全身衰竭。 造血干细胞是血液系统中的成体干细胞,具有长期自我更新和分化成各类成熟血细胞的能力。如下图为造血干细胞可分类形成各种血细胞,如红细胞、血小板和白细胞: 造血干细胞分化成各类血细胞(图片来自https://www.wendangku.net/doc/ac16976929.html,网站)白血病致病因素有哪些呢? 现阶段认为白血病的发病因素:化学因素、电离辐射、药物、毒物、病毒、遗传因素等有关。

白血病主要分为四类 根据白血病细胞的成熟程度和自然病程,白血病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临床上,白血病共分为四大类: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慢性髓系白血病(CML)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儿童白血病90%以上是急性的,其中急性白血病中70%~80%是ALL。 第二章:实验研究所用白血病模型首先,来了解一下常用的细胞株白血病中常用的小鼠品系 用于建立白血病小鼠模型的小鼠可分为近交系和突变系。根据不同类型和目的选择不同的小鼠品系,具体如下图所示: 最后说说常用的动物模型,主要分为三类: 一、异种移植模型 异种移植模型是最常用的淋巴瘤动物模型。根据实验目的选择相应的小鼠品系和细胞株后,通常细胞的接种方式为皮下注射、腹腔注射和尾静脉注射。 皮下注射和腹腔注射操作简单,很快在接种部位形成肿瘤或腹腔内形成多发性肿瘤,适合筛选针对白血病的药物。但该类模型与白血病临床病人实际情况差距较大。异种移植型白血病模型异种移植示意图[2]

银屑病药效学模型及结果评价-姚治 孙涛

发布日期20061110 栏目化药药物评价>>非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 标题银屑病药效学模型及结果评价-姚治孙涛 作者姚治孙涛 部门 正文内容审评三部姚治、孙涛 摘要:近来国内创新性的抗银屑病药物的申报呈上升趋势,但由于银屑病发病机制不完全清楚,现有药效学模型与 临床的相关性尚存在一定问题,给研究和评价带来一定困难。本文整理总结了现有的一些抗银屑病体内外药效学模 型和试验方法,并对其结果的评价价值做了一定探讨。希望对相关研究和评价提供参考。 关键词:银屑病、药效学、评价 银屑病是以表皮角质形成细胞过度增殖和分化不全、真皮浅层微血管扩张并伴有炎症反应为病理特征的表皮角化性皮肤病,其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清楚。综合近年来的研究报道,关于银屑病发病的新概念认为:银屑病是多基 因遗传背景下T细胞失常的免疫性疾病,表皮过度增殖与分化异常和炎症等疾病现象涉及到细胞和分子水平的异常 调控,后者是指在银屑病中异常表达的免疫分子、细胞因子、炎症介质和调节分子。国外文献报导ET-1(内皮素1)、 sE-selectin(可溶性选择素E)、sIL-2R(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IL-6(白介素6)、IL-8(白介素8)、CD4+/CD8+ 等与银屑病有关。 下面简要介绍一下几种与银屑病有关的体内外药效学试验模型及结果评价: 一、体内试验 表皮细胞增殖过快和角化不全是银屑病的基本病理特点,小鼠尾部鳞片的表皮缺乏颗粒层的形成,雌激素周期的小鼠阴道上皮细胞增殖活跃,上皮细胞转换加快,均与人银屑病表皮病理特征相似。药物如能抑制小鼠阴道上皮有 丝分裂和促进鼠尾颗粒层形成,就可能具有抗银屑病作用。下面两种方法是被广泛使用的较为经典的银屑病药效学 模型: 1、对小鼠阴道上皮细胞有丝分裂的影响试验 雌性小鼠预先注射雌激素(如乙烯雌酚)数日,使其处于雌激素生理周期。阴道给予药物数日,末次给药后腹腔注射秋水仙碱以终止细胞分裂。取小鼠阴道组织,固定,染色,观察阴道上皮细胞的有丝分裂指数。常以甲氨蝶呤 为阳性对照。 若试验结果表明药物有抑制阴道上皮细胞的有丝分裂的作用,则可提示对银屑病的疗效。 2、对小鼠尾鳞片表皮细胞生成的影响试验 取小鼠,将试验药物直接在尾部外涂给药一定时段(一般为2周),取尾根部皮肤,固定,染色,测量鼠尾表皮厚度和颗粒形成情况。 若试验结果表明药物有促进鼠尾颗粒层形成作用,则可提示对银屑病的疗效。 3、对盐酸普奈洛尔所致豚鼠耳部皮肤银屑样皮损的影响 采用盐酸普奈洛尔乳剂型搽剂(5%)连续涂抹豚鼠两侧耳廓皮肤,每日2次,连续2周后取少量豚鼠的两侧耳廓皮肤,固定,染色,光镜观察评价造模质量。于耳廓皮肤涂抹给药,每日2次,连续2周。同法观察耳部皮肤的角 化层、颗粒层、棘细胞层、基底细胞层及固有层的变化情况,并测定表皮厚度。

异位成骨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异位成骨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2015-04-04 来源:中国矫形外科杂志作者:吴一龙 异位成骨皮下肌袋 作者:南京医科大学朱彦丞 近年来随着骨组织工程学的迅速发展,应用骨组织工程技术治疗骨缺损为当前发展趋势,异位成骨动物模型相对于原位成骨可以减少实验中影响成骨的变量,能评估成骨干细胞、成骨诱导材料的效果。异位成骨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从最早的皮下和肌肉小袋植入模型,到后来的肾被膜植入以及腹腔内植入模型,各有特点,选择一个合适的模型对实验的成功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将对异位成骨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皮下植入模型 皮下植入模型操作方法简单,应用最为广泛。模型可选择的动物大到猪、犬,小到兔、大鼠、小鼠,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鼠类。皮肤切口的选择在背部,不仅植入空间大,而且鼠不容易触碰到伤口的缝

线,有利于切口愈合,若行对照实验,可在背部对侧皮下植入作为对照。 Kasten等为比较修饰后生长分化因子5(GDF-5)与原生GDF- 5及骨形态生成蛋白2(BMP-2)的成骨能力,将分别含有修饰后GDF -5、BMP-2以及原生GDF-5的磷酸三钙材料植入24只小鼠背部皮下区域,4周后测量ALP含量比较早期成骨情况,得出修饰后GDF-5与BMP-2成骨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优于原生GDF-5的结论。考虑到小型猪的骨再生率与人类接近,Metzler等选择35只小型猪为实验对象,切口选择在猪的椎旁皮下区域,用以模拟人类骨再生模型比较富血小板血浆(PRP)对植入牛属羟基磷灰石(bHAP)、藻类羟基磷灰石(pHAP)、生物玻璃(BG)骨替代材料成骨效果的影响,结果提示PRP对bHAP及pHAP成骨能力提高显著,BG实验组及对照组均未见有异位成骨出现。骨髓间充质细胞(BMSCs)作为一种多能干细胞是经典的植入细胞,但单纯干细胞植入效果往往不佳,尤其在皮下植入模型,所以常常联合羟基磷灰石、磷酸三钙、聚己内脂等支架材料和BMP等细胞因子加以诱导,Noshi等将多孔羟基磷灰石材料(HA)、

小鼠肿瘤模型

肿瘤模型我们一般常用的就是小鼠模型和人肿瘤裸小鼠移植瘤模型。其中用得最多的是皮下模型,另外还有腹水(或者尾静脉注射)以及原位模型,其他的模型很少用,就不提他们了。 小鼠模型分三大类:第一类是以S180、EAC、H22 等为代表的,他们的宿主小鼠多选用KM可产生腹水,也可在皮下成瘤。多以腹 水传代,实验时抽取腹水,经过一定稀释后皮下接种构建模型,接踵后第二天开始给药,给药7到10天,接种10天后结束试验,剥取肿 瘤称瘤重。 1.关于构建瘤种 可以用体外细胞株培养后,用PBS悬浮至1~3X 106/mouse,接种 即可,最好用6号左右的针头,就是常用的2ml 一次性注射的针头。 2.关于腹水传代 观察到第一代的种鼠肚子较大后(一般约8~9 天左右),可以传代,传代时取1ml注射器,用2ml注射器的针头,种鼠腹部消毒后直接将针头插入抽取腹水即可,注意不要把针头插得很深,尽量浅一点,还可以把老鼠拎起来,利用重力,让腹水集中在某处便于抽取,一般抽个就可以了,不用离心,直接用P BS3~6倍稀释后,接种到新的老 鼠腹腔,腹水颜色为白色或者略有发黄都是正常的,但是血性腹水说明不好,需要注意调整,第二代以后,尽量6~7 天的时候传代,不要等的时间太久,否则腹水容易血性。三代后可用于试验。 3.关于接种进行试验 这个时候抽取的腹水需要量比较多,一般需要处死种鼠后,小心地用消毒眼科剪刀镊子剥开腹部皮肤,注意不要弄破肌肉,然后,用镊子(最好是哪种前面有倒勾的镊子,学名好像是唇型镊)拎起腹部的肌肉,用剪刀剪开一个小口,然后用玻璃滴管或者去掉针头的注射器吸取腹水。然后进过一定的稀释后,接种到小鼠的腋下。关于稀释量,各个实验室的情况都不一样,最好摸索一下,开始的

肿瘤模型专题

肿瘤模型专题 1.最新的药效学指导原则要求化药临床前进行至少5种人源肿瘤的 体内抗癌活性评价,以确定药效及抗瘤谱。 2.瘤株对药物的敏感性通过体外筛选可以说明,而体内评价更大程 度上是考虑药物经体内吸收、分布、代谢之后的活性,由于目前的肿瘤模型多采用皮下接种,并不能完全反映药物的组织分布对其影响,所以感觉这种要求就显得不是很必要。注解:体内的敏感性不是仅考虑吸收分布代谢的影响,一些样品,体外活性都是不错的,体内甚至是瘤内直接注射给到很高剂量都没有效果,肿瘤细胞在体内和体外的生存环境差别很大,体外模拟的生存环境完全不能体现出体内的状态。 3.皮下接种是一个目前能找到的最好的权宜之计了,实际上,SFDA 明确表示,鼓励原位肿瘤模型,但是由于技术的原因,很多瘤株都无法实现。而皮下模型有它的一系列优点:稳定,便于观察,易于构建,易于控制等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药物经过体内过程的疗效,所以目前只能用它来进行评价。 4.实际上原位肿瘤模型仍然不能很好的反映临床肿瘤的特点,目前 能够预见得到最好的模型应该是经过基因修饰(转基因等)的能够集中比较均匀的自发模型,这才是和临床最接近的肿瘤模型。

但是目前的经过基因修饰的自发肿瘤模型种类很少,而且可控制性差,周期长,所以还要经过很长时间的改善才能大规模的应用。 5.常规的肿瘤细胞株接种后如果不能成瘤,细胞悬液就会被动物吸 收 6.瘤体积可用游标卡尺量最长径(a)和最短径(b),体积计算公式: V=πab^2/6,每2-3天测一次。体积=宽^2*长/2的公式计算肿瘤体积;抑瘤率=(对照组-治疗组)/对照组*100%;; tumor size = width2· length · .;Πab2/6;关于肿瘤体积的计算:....../6约等于/2。如果想做得讲究一点,应该用RTV计算肿瘤体积: RTV (某日某老鼠的相对肿瘤体积)=TV(测量当天该老鼠的肿瘤体积)/TV(分组当天该老鼠的肿瘤体积)*100,在此基础上进行平均值SD等数据的计算 7.是否必须称重小鼠的胸腺和脾脏 8.超过7天的腹水再传代就很容易出现血性;动物的周龄也不要太 大,6周左右。传代次数太多也很容易出现血性腹水。血性腹水可以离心后加 N的NH4CL溶液破红细胞,然后精确一些的控制条件(接种量,传代时间,动物周龄等)传几代,很多情况下再传一两代后会有不血性的种鼠出现,然后用这只种鼠的腹水继续传代 9.皮下接种与剥瘤子:小鼠肿瘤剥瘤子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但是可 以一定程度上的改善一下:接种的时候要精确控制接种在皮下,靠皮内会与皮肤强烈粘连,靠肌肉会与肌肉强烈粘连,而且不要

白血病小鼠模型的建立与应用现状_周晓燕

白血病是造血组织的恶性增殖性疾病,其特点是骨髓及其它造血组织中大量无核细胞无限制增生,进入外周血液,临床表现以骨髓、脾、肝等造血器官中的白血病细胞恶性增生与肿大,并浸润到全身各组织脏器中,伴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出血、感染发热以及骨骼疼痛。白血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增加,居35岁以下青少年恶性肿瘤的首位。 小鼠(mouse,musculus)属哺乳纲(Mammalia)啮齿目(Rodentia)鼠科(Muridae)动物,在遗传学与造血系统等方面和人类十分相似,因此建立小鼠白血病模型以研究人类白血病的细胞分子生物学特性、生化免疫特征、病理生理改变、发病机制以及药物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白血病小鼠模型的建立与应用现状进行综述。 1 建立白血病模型的小鼠种类 目前最常用于建立白血病模型的有近交系(inbred strain)和突变系(mutant strain)小鼠。 1.1 近交系(inbred strain)小鼠 主要包括:BALB/c小鼠、C57BL小鼠、AKR 小鼠、L615小鼠等。 1.1.1 BALB/c小鼠:基因型为Aabbcc,毛白色,其特征是肝、脾等富于网状内皮细胞的器官所占与体重比值较大。BALB/c小鼠的白血病发病率雌性为12%,雄性为10%,对放射线极度敏感,常用于单克隆抗体和免疫学研究,在白血病研究中较常使用。 1.1.2 C57BL小鼠:基因型为aaBBCC,毛黑色,对Graf?白血病因子较敏感,而对化学致癌物诱导作用敏感性低,但全身经放射线照射后,淋巴瘤发生率可达90%~100%。Noren nystrm等[1]用C57BL/6小鼠建立了T淋巴细胞白血病动物模型来评价血管形成抑制因子TN P2470的抗肿瘤效应。 1.1.3 AKR和 C58自发白血病小鼠:其它近交系小鼠还有AKR和 C58自发白血病小鼠。AKR小鼠最早由洛克菲勒大学随机交配而得,后获得“淋巴瘤病”原种,继而选择培育成白血病高发品系,基因型为aaBBcc,带Thy-la基因,缺乏补体C5,容易诱发免疫耐受性,对白血病因子敏感。当AKR小鼠发育 白血病小鼠模型的建立与应用现状 周晓燕 邹琳★ [摘 要] 小鼠是白血病研究中最重要的动物模型,本文主要综述了白血病小鼠模型的建模方法和研 究进展,以及白血病小鼠模型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关键词] 白血病;小鼠;动物模型 Establishment and application of leukemia mouse model ZHOU Xiaoyan,ZOU Lin★ (Center for Clinical Molecular Medicine at Children's Hospital,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14, China) [ABSTRACT] The mous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nimal models in the leukemia study. Here, we mainly reviewed the establishment methods, research progres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leukemia mice model in the medical ?led. [KEY WORDS] Leukemia; Mouse; Animal model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0919013,30871103);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CSTC2008BB5072,CSTC2010BA5008);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8-CET) 作者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临床分子医学中心,重庆 400014 ★通讯作者:邹琳,E-mail: zoulin_74@https://www.wendangku.net/doc/ac16976929.html, ?综述?

脑肿瘤动物模型的研究

脑肿瘤动物模型的研究 动物模型是研究肿瘤发病机制和检验各种治疗方法的有力武器,本文就脑肿瘤动物模型的历史发展和应用前景作一综述。 脑肿瘤目前仍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而肿瘤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为研究其发病机制、生物学特性和检测各种治疗方法提供了一种高模拟性工具。自上世纪以来,先后建立了化学物质诱发脑肿瘤模型、病毒诱发模型、同种以及异种移植模型,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转基因动物模型又将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 1.早期脑肿瘤动物模型及其局限性 1.1 自发性脑肿瘤动物模型 脑肿瘤在哺乳动物中的发病率不一,有报道狗为0.1-0.5%,SD大鼠(7803只)为0.44%,但另一组41000只SD大鼠中仅发现38例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在灵长类动物中更为罕见,曾解剖14000只恒河猴和1247只猕猴尸体,未发现一例脑肿瘤[1]。由于发病率低,加之自发瘤的隐匿性及荷瘤动物生存期短的特点,自发瘤模型难以用于临床。 1.2 化学物质诱发模型 早期使用甲基胆蒽注入鼠脑实质内可成功诱发出脑肿瘤,其中大部分为胶质瘤和脑膜肉瘤。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使用一种合成的致癌物质N-亚硝基脲及其衍生物乙基亚硝基脲(ENU)等进行肿瘤诱发实验。Kostener[2]等将50㎎/㎏的ENU给受孕20天的大鼠一次性静脉注射后,子代中均出现了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但ENU对成年鼠诱发脑肿瘤率较低。亚硝基脲类物质诱发的脑肿瘤在部位、类型、诱导时间以及恶性程度等方面均有很大差异。 1.3病毒诱发模型 由于发现病毒与脑肿瘤的发病存在一定的关系,一些学者试图使用病毒进行脑肿瘤诱发实验,核糖核酸病毒(Rous肉瘤病毒)和脱氧核糖核酸病毒(腺病毒)均可诱发脑肿瘤。Bigner[3]等把浓缩的Rous肉瘤病毒(0.01ml)注射到一种新生犬脑内,经一段潜伏期后全部发生胶质瘤或肉瘤,而且在动物体内并未发现子代病毒,这说明病毒的致瘤机理可能与其复制无关。中国生物治疗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ac16976929.html,杨教授特别指出,肺癌的早期症状也有人将AD12病毒直接注入到出生后24小时的鼠脑实质内,经过数月的潜伏期后就能发生脑肿瘤,其中大部分为髓母细胞瘤。Tabuchi[4] 则把感染Rous病毒的纤维母细胞接种到猴的右额叶内,73%发生了肿瘤,主要是肉瘤。病毒诱发的脑肿瘤可在同种动物中连续传代,经过克隆后可制成生物特性稳定的模型,但其致瘤周期不一,诱发瘤性质差别较大,而且病毒不宜保存,对人也有一定的伤害作用,从而限制了其应用。 2.脑肿瘤移植模型 同种移植模型较多用于胶质瘤的研究。将诱发的鼠脑胶质瘤进行体外细胞培养,形成稳定的细胞系,如C6,9L,BT4A等,再将这些细胞植入同种大鼠脑内,可得到同种移植胶质瘤模型。脑肿瘤同种移植模型虽能提高肿瘤的模拟性和统一性,但动物脑瘤与人脑瘤相比,在遗传学、细胞动力学和生物学方面均存在显著的差异,因而人们将目光更多地投向脑肿瘤异种移植模型。 由于免疫排斥反应的存在,早期多将肿瘤移植于动物免疫缺陷区,如豚鼠眼前房、仓鼠颊囊、兔角膜和鸡胚绒毛膜等,还有学者采用药物、X线照射等方法抑制动物免疫反应[5]。直到1968年由于免疫缺陷动物的发现,才真正开创了脑肿瘤异种移植动物模型的时代,这些动物包括T淋巴细胞功能缺陷的裸小鼠、裸大鼠,B淋巴细胞功能缺陷的CBA/N小鼠以及T、B淋巴细胞联合缺陷的Lasat小鼠、SCID小鼠等。目前对于脑肿瘤移植的方法还存在不同意见,主要包括:脑内移植、肾包膜下移植和皮下移植。脑内移植最接近肿瘤的人体生长环境,但其操作复杂,动物感染及死亡率高。近来有学者[6]采用立体定向技术将浓缩的肿瘤

转基因小鼠肿瘤模型的研究进展

转基因小鼠肿瘤模型的研究进展 沈富毅,潘隽玮,郁嘉伦,余昂,侯晓骏 [摘要] 动物模型在肿瘤病因的揭示,发病机理的探索以及治疗措施的评估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继常规转基因方法之后,可诱导表达转基因、基因打靶、条件性基因打靶以及基因捕获等技术的出现及其在肿瘤模型建立中的应用为我们提供了大量能较好模拟人体相应肿瘤的动物模型,极大地深化了我们对肿瘤生物学行为的认识,并有助于人们找到攻克肿瘤的办法。 [关键词] 肿瘤,小鼠模型,转基因 肿瘤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及生命的重大疾病,动物模型在肿瘤病因、发病机理的揭示以及治疗措施的评价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肿瘤动物模型最早源自小鼠自发突变系或经致癌剂诱变而得,对它们的研究使我们对环境致癌物及其代谢活动机理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自发突变频率在自然状态下通常很低,而诱发模型也因其不可精确控制性而限制了它们的应用。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随着人们对癌基因激活或抑癌基因失活在肿瘤发生发展中作用的认识日益深入,以及近年发展起来的小鼠生殖系引入可诱导或精细调控突变技术的应用,小鼠肿瘤模型的建立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本文就此作一简要综述。 1.常规转基因(transgenic) 上世纪8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原核显微注射技术,使我们可以将外源DNA直接导入小鼠生殖系以构建转基因动物模型。目的基因在合适启动子驱动下表达,可赋予转基因动物新的表型,通过其表型分析可识别研究基因的功能。转基因动物技术在肿瘤研究中的主要作用就是建立转基因的肿瘤动物模型,该研究始于1974年,Jaenisch等1用显微注射法将多瘤病毒SV40的DNA导入到小鼠的囊胚(blastocyst)中,在子代小鼠的肝、肾组织中检测到了SV40的DNA。这一结果证明,将外源基因导入胚胎细胞中并实现整合是可能的。以后相继有人用同样的方法实现了外源基因向小鼠受精卵的转移,并能遗传给后代。在基因转移的方法上相继出现了逆转录病毒载体法、电脉冲法等。1985年,Adams2等用转基因方法首次构建了B淋巴瘤myc癌基因易位的小鼠模型,此后10年,陆续发展了针对各种类型恶性肿瘤的转基因小鼠研究。如今这项技术运用较为成熟的是,利用免疫球蛋白启动子调控的c-myc基因在转基因小鼠中的表达,导致早期淋巴瘤的发生3。在LTR/c-myc转基因小鼠模型中,利用哺乳类动物肿瘤病毒长末端重复序列(LTR)驱动c-myc广谱的表达,可造成多种组织形成肿瘤,如睾丸、乳腺和淋巴系。1984年Stewart把小鼠乳腺癌病毒(MMTV)的增强子与myc基因或ras基因连接,形成的MMTV-myc转基因小鼠和MMTV/V-Ha-Ras转基因小鼠都有高的乳腺癌发生率4。近年来,这项技术更多的运用于肿瘤发生机制的探索上。Li等5构建了乳腺癌转基因小鼠模型,该模型由小鼠乳清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