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普通教育学》教案

《普通教育学》教案

《普通教育学》教案
《普通教育学》教案

《普通教育学》教学大纲

学院(系/部):教育学院

教学系(部):教育学系

课程名称:普通教育学

主讲教师:闫祯

职称:教授

使用教材:教育学学程

总计: 54 学时

课程类别:必修课

主要参考资料:《教育学》王道俊、王汉澜主编

系主任签字:

主管院长签字:

时间: 2014.9.1

一、说明

1、公共教育学的课程性质

公共教育学是师范院校和教师教育培养机构开设的公共教育类基础课程之一。它是以中小学教育中的本体问题为研究重心,以现实教育情境中的教育实践为直接研究对象的理论性综合学科。它担负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师范学生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能运用教育理论观察、分析和评价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的能力。其教育理论价值在于帮助未来的教师对生活中的教育问题做出理性的分析,对自己的教育思想、行为进行深刻的反思与批判,从而在更高的理论层面理解教育,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公共教育学教材的编写应体现理论性、实践性、应用性辨证统一的原则:理论上求新、求深,作到科学性、系统性、学术性相统一;实践上求实、求精,以现实的教育情景和教育问题作为典型例子来充实和丰富教育学的内容;应用上求真、求是,让学习者在参照或运用理论和事例的过程能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创新。

2、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的目的及要求

公共教育学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一能初步运用教育理论去观察、分析实际的教育问题,并能在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自觉遵循教育规律去从事教育工作;二着重从知识、概念、原理方面训练学习者,使他们产生教育实践的意识和愿望;三注重培养未来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和做人的基本素质。

学习这门课程的基本要求是:掌握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学科的发展动向;能运用学科的知识、理论分析、研究其相关的教育现象和问题,并给以合理的解释。

3、公共教育学的主要内容

公共教育学教学活动尝试从以下几方面构建教学内容框架。

教育基本原理篇:围绕教育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展开,主要包括教育基本概念、教育规律、教育功能、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师与学生等主题;

教育管理篇:围绕教育教学的管理和评价工作展开,主要包括德育、班主任和班级管理工作、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等主题;

教育教学实践篇:围绕教师与学生共同的教学活动展开,主要包括课程理论、教学基本理论、教育教学方法论、教学组织形式、课堂管理、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等主题。

4、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时数

本课程教学与学习时间为一学期,共54课时,每周为3课时。凡学习者参加本门课程的学习活动,完成学习任务,考勤、考试合格者,可获得3个学分。

5、公共教育学教学方式与方法

教师教学时要坚持启发式教学指导思想,达到在思考水平上教学的目的;

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要适应学习者的需求;

结合教学各要素的条件,选择应用合作、自主、探究等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教学活动;

学习者能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逐渐形成方法意识,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用于指导自己的学习活动。

二、本文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8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学习,掌握教育、学校教育制度、教育学的概念和内涵;了解人类教育的古代、近代和现代特征,了解教育学发展的基本脉络: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杜威对教育学科发展的标志性影响以及当代教育的发展趋向;能够应用教育学理论分析教育现象。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育的概念;

2、教育学的概念;

3、教育及教育学发展的思想脉络、制度脉络;

重点:教育的起源与学校教育的产生;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及演进特质;教育的科学界定;教育的本质特点;教育的诸要素及其联系;学习教育学的意义;教育学的内涵及其产生与发展;

难点: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及演进特质;教育的本质;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学方法及手段:重点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内容:

一、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1、教育的概念

2、教育的构成要素

3、教育的起源

4、教育的历史发展轨迹

5、教育的社会属性与特点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1、教育学的概念

2、教育学产生的条件和标志

3、教育学的发展轨迹

4、教育学学科体系和门类介绍

作业与思考题

1、如何理解教育的概念?

2、简述教育的构成要素。

3、赫尔巴特与杜威教育思想的主要分歧是什么?

4、教育学的发展经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代表著作是什么?各阶段有哪些特点。

5、简述教育学在中国的发展情况。

第二章教育功能论(4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

学习本章内容,应掌握个体身心发展等概念;掌握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发展的动因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掌握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与教育的基本关系;理解科学技术与教育、社会文化与教育的相互关系;能够运用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与教育

的关系原理,正确认识和分析各种教育现象和问题。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育功能理论;

2、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及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分析;

3、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分析;

4、教育的文化功能以及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重点: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

难点: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教学方法及手段:举例讲解;重点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一、现代教育的功能

1、教育功能的含义

2、教育功能理论的历史发展

3、教育功能的类型

4、教育的社会功能

5、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二、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2、社会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3、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制约影响作用

4、社会人口对教育的制约和影响

三、教育与人的发展

1、人的发展的概念及涵义

2、影响人发展的诸因素分析

3、影响人发展的诸因素的相互关系

作业与思考题

1、简述教育的社会功能。

2、简述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3、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4、分析影响人发展的因素。

5、为什么说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6、试论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章教育目的论(5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学习,掌握教育目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概念,理解制定教育目的的主要依据、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的基本含义及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并能运用素质教育的观念分析教育现象。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育目的的基本理论;

2、我国教育目的的涵义及其精神实质;

3、教育目的实现的策略;

重点:教育目的的一般理论;历史上不同的教育目的观;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内容及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内涵、关系;

难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理论

教学方法及手段:重点讲授法;讨论法;举例讲解

教学内容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类型及功能

1、教育目的是什么

2、教育目的的类型

3、良好教育目的的标准

4、教育目的的功能

二、教育目的的基本理论

1、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个体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

3、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与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

4、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

1、我国教育目的的涵义及精神实质

2、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

3、教育目的实现的策略

作业与思考题

1、简述教育目的的类型。

2、简述教育目的的功能。

3、简介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4、我国教育目的的涵义及其精神实质是什么

第四章教育制度(3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

学制反映各级各类学校系统及其相互关系,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和修业年限。学制是国家教育制度中最有效、最严密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国家实现教育方针、目的和培养人才的重要保证。学习本章主要应掌握: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学制建立的依据,我国学制改革的原则和世界各国学制改革的趋势。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现代学校教育教育制度的形成;

2、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3、我国现行学校制度的改革趋势;

重点:学制的形成与发展;教育体制改革;终身教育;

难点:教育体制改革

教学方法及手段:重点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内容

一、教育制度概述

1、教育制度的涵义和特点

2、制约教育制度的社会因素

3、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

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1、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

2、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3、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

三、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

1、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

2、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态

3、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

作业与思考题

1、简述制约教育制度的社会因素。

2、简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3、简介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

第五章教师与学生(6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学习,重点掌握学生的本质属性、学生的基本权利和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重点理解教师职业角色多样化的涵义和师生关系的性质,能够运用师生关系的理论正确处理师生关系。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师个体的专业性发展;

2、学生的本质特点及其教育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谐适;

重点:教育过程中的学生;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难点: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教学方法及手段:举例讲解;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内容

一、教师

1、教师职业概述

2、教师个体的专业性发展

3、教师职业角色与形象

4、教师的素养

二、学生

1、学生的本质特点

2、学生的地位

3、学生的发展

4、教育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谐适

三、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1、师生关系在教育活动中的作用

2、师生关系在人格、法律上是平等关系

3、师生关系是工作、管理、人际和心理关系的综合体现

4、建立和发展师生良好关系

作业与思考题

1、简述教师个体的专业性发展。

2、简介学生的本质特点。

3、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4、试论教师提高职业素养的重要性。

第六章课程理论(6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

本章通过学习课程、课程分类、影响课程的因素,课程目标及关系、制定课程目标的依据,了解和掌握课程设计、课程的三个层次、课程的实施与结构、课程的评价、课程的模式与评价过程,并学会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当代课程流派;

2、课程的组织;

3、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观点

重点:课程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难点:我国中小学的课程与教材改革

教学方法及手段:重点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内容

一、课程理论的发展

1、课程的涵义与课程论

2、课程理论流派简介

二、课程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1、课程的目标

2、课程的内容与组织

3、课程类型

4、课程评价

三、当代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1、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介

2、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作业与思考题

1、比较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异同。

2、中小学课程设计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3、简介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现状。

第七章教学基本理论(6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

本章的内容包括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教学过程和教学原则,要求学生识记教学、教学过程、和教学原则,理解和掌握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和教学原则,能运用教学过程的某条规律、某条教学原则解释说明有关教学实践的具体问题。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学的基本任务;

2、教学过程的本质、特点、规律;

3、教学原则的实际运用。

重点:教学理论的基本问题;教学理论的发展趋势;

难点:教学理论中的基本问题

教学方法及手段:举例讲解;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内容

一、教学的概念、地位及作用

1、教学的概念、地位及作用

2、教学的基本任务

二、教学过程

1、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因素

2、教学过程的本质与规律

三、教学原则

1、教学原则概述

2、我国中学教学原则

作业与思考题

1、简述教学的基本任务。

2、分析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因素。

3、简论教学过程的本质与规律。

4、简述教学原则的含义及其我国中学的教学原则。

第八章教学方法(4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

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学方法以及各种具体的教学方法的概念,教学方法的的改革与发展,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教学方法的概念,理解“教学有法,而无定法”的意义,联系实际掌握教学方法的类型以及教学方法改革与发展的趋势,了解学生学习的类型和学习的过程,会指导学生的学习。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学方法的方法基础;

2、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及分类;

3、当代教学方法改革的趋势

重点: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及分类;中学生学习方法指导

难点:中学生学习方法指导

教学方法及手段:重点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内容

一、教学方法的分类

1、教学方法的概念

2、国外关于教学方法分类的主张

3、国内关于教学方法分类的主张

二、教学方法体系

1、教学方法体系

2、教学方法的选择

3、教学方法的选择程序

4、教学方法的改革趋势

三、学习方法的指导

1、学习方法的分类

2、中学生常用学习方法的指导

3、为中学生推荐几种学习方法

作业与思考题

1、简述教学方法的分类理论。

2、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是什么?

3、简介教学方法的改革趋势。

4、中学生常用学习方法指导应注意哪些问题?

第九章教学组织(3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

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教学策略。学习的重点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和教学组织形式。要求学生识记课的类型、课的结构、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教学策略等概念,理解和掌握教学工作的几个基本程序以及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能运用上好课的基本要求评价一节课的优劣,掌握教学的策略。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2、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重点: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难点:教学的策略。

教学方法及手段:举例讲解;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内容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意义和历史沿革

1、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和意义

2、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发展

3、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

4、课的类型和结构

二、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

2、上课

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4、课外辅导

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三、教学策略

1、课堂教学的设计技能

2、导入技能

3、提问技能

4、组织课堂教学技能

5、讲授技能

6、板书技能

作业与思考题

1、简评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2、作为一名教师应如何备课?

3、评价一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4、教学的基本策略有哪些?

第十章德育工作(4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学习,掌握德育、德育过程、各种德育原则和德育方法的概念以及德育的目标与内容,理解德育过程的规律、德育过程的结构和矛盾、德育原则和德育途径、方法的具体内容和操作原理,能够运用德育的基本原理,分析、解决德育实践中的有关问题,并能运用德育模式展开德育实践活动。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德育的规律、原则、方法;

2、德育的目标与内容,理解德育过程的规律、德育过程的结构和矛盾、德育原则和德育途径。

重点:德育的规律、原则、方法;

难点:能够运用德育的基本原理,分析、解决德育实践中的有关问题,并能运用德育模式展开德育实践活动。

教学方法及手段:重点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内容

一、德育的概念

二、德育工作

1、德育的过程

2、德育的原则

3、德育的方法

三、德育过程

1、德育过程的结构和矛盾

2、德育途径、方法

作业与思考题

1、简述德育过程的规律。

2、简述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3、简介德育的主要方法

第十一章班主任工作(4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

本章通过学习班级、班级管理的概念及功能,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和目标管理的基本内涵及班集体的作用。理解班集体的教育价值、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的意义,班主任的作用及工作内容,并运用班级管理的理论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

2、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

重点:班级常规管理;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

难点:班级常规管理

教学方法及手段:重点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内容

一、班级管理的意义

二、与班主任工作

1、班级组织

2、班级管理的内容

3、班主任工作的任务、内容和方法

三、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1、班级管理

2、常见的几种班级管理模式

3、良好班集体的形成

4、当前我国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作业与思考题

1、简述班主任工作的任务。

2、班主任如何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3、班主任如何帮助学生搞好学习?

三、考核方式

过程评价(60%)+终结评价(40%)

四、教材及参考书目

1、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石中英主编:《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3、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4、扈中平主编:《现代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胡德海著:《教育学原理》,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6、南京师大教育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7、班华主编:《中学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8、瞿葆奎主编:《教育与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9、黄济、王策三主编:《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版。

10、陈桂生著:《教育原理》,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年版。

11、李秉德、李定仁主编:《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2、施良方著:《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3、牟宗三撰:《中国哲学十九讲》,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

14、[德]沃尔夫冈·布列钦卡著:《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分析、批判和建议》,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版。

15、[英]约翰·怀特著:《再论教育目的》,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16、郑金洲著:《教育通论》,华东师大出版社,2004年版。

《普通教育学》读书笔记

《普通教育学》读书笔记 《普通教育学》全书共分三编,三编之前加有一个“绪论”。第一编得标题就是“教育得一般目得”,本编主要论述了管理与教育得一般目得问题。第二编得标题就是“兴趣得多方面性”,本编主要论述了兴趣得多方面性问题,并以此为基本原理来解释学校得教学计划与学科设置,阐述了教学得过程,环节等一系列教学论问题。第三编得标题就是“性格得道德力量”, 下面就《普通教育学》中得教育思想作一简要述评。 (一)五道念与以之为基础得教育目得论 五道念构成了赫尔巴特教育目得论得理论基础。五道念即自由、完善、仁慈、正义与公平等五种道德观念。第一种为“自由”得观念。亦译作“内心自由”得观念。“自由”得观念要求个人得意志与行为能摆脱一切外在影响得束缚而只受制于人得内在判断,归之于人得内在自律,归之于人得理性自觉,从而使人得意志、理性与外在行为完全协调起来。第二种为“完善”得观念。赫尔巴特认识到,在实际得道德实践中,人得由意志、理性所作出得内心判断往往难于与外在行为完全协调起来,人之理性判断外发之为道德行为,往往受客观条件与人得其她心理品质得影响。当内外发生矛盾且这一矛盾不能调与之时,即需依靠“完善”得观念去加以解决,即用多方面得意志力与坚强而紧张得毅力加以“内部得协调”。第三种为“仁慈”得观念。亦即“绝对得善”得观念。“完善”得观念得以发生作用得法宝就是人得意志等理智能力。如果借助人得内部得理智能力还无法协调意志与行为之间得矛盾时,就要用“仁慈”得观念来控制自己得行为,从而使人不与任何人发生那种危险得恶意得冲动。“仁慈”得观念发生于两种意志得相互关系之间,通过这一观念使自己得意志处处与别得意志相协调,具有无私地为她人谋福利得强烈愿望,这样,社会冲突就不可能发生,社会秩序就会得以安定。第四种为、“正义”得观念“正义”得观念就就是“守法”得观念。如果“仁慈”得观念还不足以遏制人得与她人发生冲突得恶意

普通教育学读书笔记

普通教育学读书笔记 事物能否被感知,首先取决于学生的过去经验,因此,要使学生清楚地感知新教材,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观念,以便向学生提供恰当的新观念。下面是本人整理的普通教育学读书笔记,欢迎借鉴,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是1806年发表的。该书所阐述的学校管理制度、道德教育的理论以及教育目的等,从其政治方向来说,是为“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服务的,但是,该书所论述的教学理论,说明了心理学对于教育学的意义,提出了教学的形式阶段的原理,论证了教育性的教学这一概念,特别是指出了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对于促进学生学习的意义。所有这些,在教育史上都有一定的价值,这就是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在世界各国得到传播的原因之一。 《普通教育学》是从绪论开始的。在绪论里,赫尔巴特着重说明教师学习教育学的意义与作用。他指出,“教育学是教师自身所需要的一种学问,但同时他亦必须谙于传授它的知识的方法。”这就是说,教师必须学习并掌握教育科学的知识,进而遵循教育原理的要求来施教。而教师要做好教育工作,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正如赫尔巴特所说的,“我曾要求教师有科学与精神的力量。”而对于一个教师来说,应该学习心理学。因为“人类活动的全部可能性的概要,均在心理学中从因到果地陈述了。”如果教师深入观察人的思

想、感情,有了心理学的一般知识,“那末,教育者所应注意的事项,一定像一张地图展开在他的面前,或者可能像一张城市建筑计划蓝图一样,在这张图上所有方向相同的线条,都准确地交织成相同的角度,使得看的人不需要准备就可以一目了然。可见,教师认真学习心理学是十分重要的。 在该书的绪论中,他还论述了教学与教育的关系以及教育目的与作用等问题。 在绪论之后,《普通教育学》分三卷分别阐述了对青年一代进行教育的各种问题。在第一卷里,赫尔巴特说明了教育的一般目的,基中包括对儿童的管理及“正式的教育”。在第二卷里,他论述了兴趣的多方面性,并且以“兴趣说”为基本原理来解释学校的教学计划与学科设置,以及各门学科在智力教育中的作用。同时,他在“多方面兴趣”这个论题下,阐述了“教学的进程”和“教学的结果”的一般原理。可以说,他在“兴趣的多方面性”这个总题目之下阐述了他的全部教学论思想。这一部份是《普通教育学》一书的核心,也是比较有价值的部份。在第三卷里,赫尔巴特说明了性格的道德力量。他认为,人的性格与人所受的教育、社会环境以及人的健康是互相制约的。在上述三卷中,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两个问题是:(一)儿童的管理;(二)教学理论。 赫尔巴特在《普通教育学》第一卷的第一章里详细地论

《普通教育学》阅读体会

以爱为契机加强学校管理 ——阅读《普通教育学》心得体会 C71班0502号 今年有幸参加万名校长培训,一开始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我觉得它是一本很容易读懂的的书,看了才知道,我发现我错了,结果《普通教育学》并不普通,看得我一头雾水,几乎看不下去,在导师的引领下,我对《普通教育学》从最初的无从下手到有一定的理解和收获,至少了解了本书的一些信息。 作者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被称为“科学教育学之父”,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和哲学家,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于1806年发表了著名的《普通教育学》,这也是被称为教育史上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以哲学和心理学作为理论基础, 这些思想对我国现阶段的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普通教育学》中,赫尔巴特把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分为三种, 即管理、教育性教学和训育,这与现代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其中,儿童管理这一块对我的感触很大,这也是很多人头疼的问题,究竟怎样去管理儿童呢?赫尔巴特认为儿童管理的主要方法有威胁,监督,以及权威与爱。他说:“一切管理制度首先采取的是惩罚的威胁”所谓“惩罚的威胁”,就是事先警告儿童,不守纪律必受惩罚,强迫他们就范。赫尔巴特认为,如果不对学生加以监督,不加教养,放任他们撒野,就不可能培养出伟大的性格。我们都知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完善的学校管理规章制度、学生行为准则,才能让学生从被迫的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到自觉自愿履行学生行为准则、自觉维护学校的荣誉,约束自我的言行。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从”口服心不服“到”心服口服“的转变。 爱是教育的灵魂,教师只有热爱学生、了解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的去雕塑每一位学生。我们都知道只有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意愿、隐私权等等,才能获得学生的尊重,才能让学生感受师生的平等,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以生为主,让学生主动的参与课堂、参与学校的活动,展现自我、健全学生的人格。以爱为主的教育过程,能很大程度上减轻管理的负担,在教育中发挥最重要的作用。 总之,无论是使用何种管理教育方法,教师都应在爱的基础上去管教学生,完善学校的管理。

最新整理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_读《普通教育学》的心得体会.docx

最新整理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_读《普通教育学》的心得体会读幼儿教育学心得体会 赫尔巴特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和哲学家,西方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在1806年,他发表了《普通教育学》一书,此书的原标题为《从教育目的引出的普通教育学》,全书共分三编、十四章,三编之前有一个“绪论”。 以下是我对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一书做的一些摘录以及自己的理解: 一、心理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 “教育者的第一门科学——虽然远非其科学的全部——也许就是心理学。”赫尔巴特提出了心理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也是作为教育者必须学习和掌握的的一门学科。 二、教育的管理和目的 (一)儿童的管理 “满足于管理本身而不顾及教育,这种管理乃是对心灵的压迫,而不注意儿童不守秩序行为的教育,连儿童也不认为它是教育。”赫尔巴特认为,对儿童的管理是教育者的一部分教育工作和责任,对儿童的管理是进行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另外对儿童的管理不能太过。 (二)儿童管理的目的 “……所以为了要使那种在烈性与欲望中成长起来的意志不被造成具有反社会的倾向,就有必要经常对它们保持明显的压制。”赫尔巴特继承了中世纪的教育对儿童的看法,认为儿童起初表现出来的意志就是不服从的烈性,这种烈性是不守秩序的根源。指出为了使这种烈性不会发展为反社会倾向,就必须经常

用强制来压制。 三、教学的步骤 教学过程包括“专心”和“审思”两个基本环节。“专心”是指集中于某一主题或对象而排斥其他的思想活动。“审思”是指追忆与调和意识内容的思维活动,即深入理解与思考,把“专心”中认识的个别事物集中起来,使之联合成统一的东西。专心和审思都各有其静止状态和运动状态。在此基础上,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阶段理论,他把教学划分为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个连续的阶段。 (一)清楚 这是教学过程的第一步,对学生而言,这一阶段处于静止状态的“专心”活动,其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注意。作为教师,要采用提示等直观教学讲授新教材,以便使学生清楚而又明确地感知新教材。事物能否被感知,首先取决于学生的过去经验,因此,要使学生清楚地感知新教材,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观念,以便向学生提供恰当的新观念。 (二)联想 对学生来说,这个阶段是运动状态的“专心”活动。经过了明了阶段之后,学生能够将以往的种种观念迅速地正确再现出来,并自然地引起某种联想。但是,也往往会碰到新观念与旧观念不相一致、与旧观念不相联系的情况,这时,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其他有效方式,寻找某些较接近的新观念或旧观念,去代替或调和它们。在此阶段,重视培养和利用良好的记忆力和想象力是十分重要的。 (三)系统 经过“联合”阶段,学生的新观念与旧观念之间产生了一定联系,但并不系统,需要学生进一步进行一种静止状态的“审思”活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使

普通教育学之读书笔记1--3章

普通教育学之读书笔记 一、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教育规律、提高 教育成效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问题的 教育学是揭示教育规律的 二、教育规律的特点:1.它是教育现象所固有的客观存在,即同时存在;2.它是反复起作 用的,在任何情况下教育都受自身规律的制约。 三、教育规律按层次可划分为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一般规律存在于一切教育现象中,并始终贯穿于整个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人们认识且掌握的一般教育规律:教育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规律,教育适应并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规律。 特殊规律(不同时期,不同领域,教育过程不同阶段)如德育规律,教育规律,教学管理规律。 四、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1.萌芽阶段:在奴隶社会形成,但是教育现象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孔子的论语,汉初的学记,唐代大文学韩愈的师说,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古罗马著名教育家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这个阶段的特点是没有形成对教育的研究只停留在现象的描述,独立的教育学科,理论水平低。 2,独立形成阶段:教育学之父杰克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它是一部完整的论述教育理论的专著,是1632年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法国18世纪启蒙思想家卢梭的爱弥儿,康德的康德论教育,瑞士的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还有最早以教育学命名的专著是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著作,成书于战国后期,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讲家的培养一书还早300年,母育学校是历史上第一本学前教育学专著。 这一阶段的特点教育学已经从其他学科中分离出来,使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从现象的描述过渡到理论的说明,从具体的比喻过渡到科学的论证。 3.不断发展阶段:教育学科群的形成及美国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与赫尔巴特的传统教育学派的对立,其特点是;教育的地位不断得到认识、肯定和提高,教育学科在不断被分化和拓宽,各种教育理论同时存在,使教育形成了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综合化的趋势。4教育学研究的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文献法、统计法、个案研究法。 5.学习教育学的意义:a.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教育实践,指导教育革命,可以使我们认识到教育事业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b.是我们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和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技能,c.可以了解我们的教育对象,了解教师职业的特点,增强教师职业的认识和信心。 6.学习教育学的方法a,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b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c要学,思,练结合d.要努力掌握理解教育问题所必需的有关学科知识。 第一章.教育的本质 一.1.教育的定义:可从两个方面讲,狭义和广义,从广义上讲,教育是指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而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具备广义教育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有专职教师、有固定场所、有特定的组织形式。学校教育的定义是有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起源:有几种较有影响力的假设说法。A.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由法国社会学家利

心得体会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_读《普通教育学》的心得体会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_读《普通教育学》 的心得体会 赫尔巴特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和哲学家,西方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在18xx年,他发表了《普通教育学》一书,此书的原标题为《从教育目的引出的普通教育学》,全书共分三编、十四章,三编之前有一个“绪论”。以下是我对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一书做的一些摘录以及自己的理解:一、心理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教育者的第一门科学——虽然远非其科学的全部——也许就是心理学。”赫尔巴特提出了心理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也是作为教育者必须学习和掌握的的一门学科。二、教育的管理和目的(一)儿童的管理“满足于管理本身而不顾及教育,这种管理乃是对心灵的压迫,而不注意儿童不守秩序行为的教育,连儿童也不认为它是教育。”赫尔巴特认为,对儿童的管理是教育者的一部分教育工作和责任,对儿童的管理是进行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另外对儿童的管理不能太过。(二)儿童管理的目的“……所以为了要使那种在烈性与欲望中成长起来的意志不被造成具有反社会的倾向,就有必要经常对它们保持明显的压制。”赫尔巴特继承了中世纪的教育对儿童的看法,认为儿童起初表现出来的意志就是不服从的烈性,这种烈性是不守秩序的根源。指出为了使这种烈性不会发展为反社会倾向,就必须经常用强制来压制。三、教学的步骤教学过程包括“专心”和“审思”两个基本环节。“专心”是指集中于某一主题或对象而排斥其他的思想活动。“审思”是指追忆与调和意识内

容的思维活动,即深入理解与思考,把“专心”中认识的个别事物集中起来,使之联合成统一的东西。专心和审思都各有其静止状态和运动状态。在此基础上,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阶段理论,他把教学划分为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个连续的阶段。(一)清楚这是教学过程的第一步,对学生而言,这一阶段处于静止状态的“专心”活动,其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注意。作为教师,要采用提示等直观教学讲授新教材,以便使学生清楚而又明确地感知新教材。事物能否被感知,首先取决于学生的过去经验,因此,要使学生清楚地感知新教材,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观念,以便向学生提供恰当的新观念。(二)联想对学生来说,这个阶段是运动状态的“专心”活动。经过了明了阶段之后,学生能够将以往的种种观念迅速地正确再现出来,并自然地引起某种联想。但是,也往往会碰到新观念与旧观念不相一致、与旧观念不相联系的情况,这时,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其他有效方式,寻找某些较接近的新观念或旧观念,去代替或调和它们。在此阶段,重视培养和利用良好的记忆力和想象力是十分重要的。(三)系统经过“联合”阶段,学生的新观念与旧观念之间产生了一定联系,但并不系统,需要学生进一步进行一种静止状态的“审思”活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使初步联合起来的种种观念进一步与课程的整个内容和目的联合起来,使相关的新旧观念重新联合为集团,形成普遍性的概念。在这一阶段,想象和思维表现得特别活跃,并具有更严密的逻辑性。(四)方法这一阶段学生对观念进一步思考,表现为一种动态的“审思”活动。教学过程达到系统阶段,

读普通教育学心得3篇

读普通教育学心得3篇 普通教育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应用学科。普通教育学既要研究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也要能够回到教育实践中去,下面是学习啦带来的读普通教育学心得体会,欢迎查看。 读普通教育学心得一: 赫尔巴特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和哲学家,西方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在1806年,他发表了《普通教育学》一书,此书的原标题为《从教育目的引出的普通教育学》,全书共分三编、十四章,三编之前有一个“绪论”。 以下是我对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一书做的一些摘录以及自己的理解: 一、心理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 “教育者的第一门科学——虽然远非其科学的全部——也许就是心理学。”赫尔巴特提出了心理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也是作为教育者必须学习和掌握的的一门学科。 二、教育的管理和目的 儿童的管理 “满足于管理本身而不顾及教育,这种管理乃是对心灵的压迫,而不注意儿童不守秩序行为的教育,连儿童也不认为它是教育。”赫尔巴特认为,对儿童的管理是教育者的一部分教育工作和责任,对儿

童的管理是进行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另外对儿童的管理不能太过。 儿童管理的目的 “……所以为了要使那种在烈性与欲望中成长起来的意志不被造成具有反社会的倾向,就有必要经常对它们保持明显的压制。”赫尔巴特继承了中世纪的教育对儿童的看法,认为儿童起初表现出来的意志就是不服从的烈性,这种烈性是不守秩序的根源。指出为了使这种烈性不会发展为反社会倾向,就必须经常用强制来压制。 三、教学的步骤 教学过程包括“专心”和“审思”两个基本环节。“专心”是指集中于某一主题或对象而排斥其他的思想活动。“审思”是指追忆与调和意识内容的思维活动,即深入理解与思考,把“专心”中认识的个别事物集中起来,使之联合成统一的东西。专心和审思都各有其静止状态和运动状态。在此基础上,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阶段理论,他把教学划分为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个连续的阶段。 清楚 这是教学过程的第一步,对学生而言,这一阶段处于静止状态的“专心”活动,其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注意。作为教师,要采用提示等直观教学讲授新教材,以便使学生清楚而又明确地感知新教材。事物能否被感知,首先取决于学生的过去经验,网,因此,要使学生清楚地感知新教材,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观念,以便向学生提供恰当的新观念。

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读后感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读后感 “教育史上的经典著作永远是教育工作者的最佳启蒙”。通过对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阅读,我体会到了赫尔巴特所构建的科学教育学体系的历史价值及其对现实教育问题的借鉴意义。 下面就几个方面,结合现实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拙见。 1、课程改革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以培养新型人才为目的是方法的先导。首先应该从各地的实际出发,确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目标。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结合本地、本校的实际,有计划、有组织去设计、去实施。一定要强调其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注重改革的实效和教育目的的达成度。 2、赫尔巴特论证的教学法往往被人认为是教师的“教法”,而不包括学生的“学法”,这就是忽视了他的“教法”是建立在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之上的。根据学生兴趣活动的四个阶段:注意、期望、要求、行动来规定教师不同教学阶段的教学活动和方法,以促进学生统觉团的形成和扩大,他没有否认学生的主动性,而是更多地论述了教师如何去做,以促进学生的最大发展;而杜威也忧虑,“迎合学生的任性和兴趣”会有危险,需要有成人的指导来发展学生的民主,他没有否认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指导和规范。 3、如何构建我们自己的教学法,首先,无论采用哪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孤立的发展知识或能力,二者之间的对立也就没有那么绝对。其次,对于赫尔巴特和杜威教学法,不能一切“拿来”,更不能一概否定,要辩证分析,取长补短。第三,现在各种教学法如雨后春笋,更要汲取各家之长,为我所用,切不可今日学习“魏书生”,明日又学“洋思经验”,一定要学其思想的内核,而非形式。如同今日我们仍然要研究赫尔巴特一样,主要是研究和学习其教育思想。

4、赫尔巴特的眼里,教育目的之间存在着统一性,这种统一性表现为相互联系的三重目的。首先,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浓厚兴趣是实现最高教育目的的首要条件。没有兴趣,就不可能有真正的道德教育。兴趣必须是多方面、均衡的。教学中如果只有单一的兴趣,或者某个方面兴趣过度,会出现与完全缺乏兴趣相同的结果:破坏完善道德的培养。因此,兴趣必须向多方面发展,多方面的兴趣应该构成一个匀称的统一体。其次,多方面兴趣的培养就是个性多方面发展的教育。赫尔巴特提出,教师应该使个性向多方面性发展,使个性、品格、多方面性融为一体。他所说的个性与多方面性实质上是资产阶级个人发展的要求与社会需要的反映。个性愈益同多方面性相融合,品格即愈益易于驾御个人。三者结合起来既为实现教育的最高目的——道德的完善奠定基础,又为实现可能的目的创造了条件。他有时把教学放在第一位,有时又把训育放在第一位,原因也就在这里。他说:“假如道德在多方面性中没有根基的话,那么,我们自然可以有理由撇开教学来探讨训育了;那样的话,教育者就必须直接控制个人,激发他,驱使他,使善在他的身上有力地生长起来,使恶劣的习性销声匿迹。教育者可以自问,这样一种人为的、被强调的单纯的训育至今是否有可能? 假如不可能,那么,教育者必须有一切理由假定,人们首先应通过扩展了的兴趣来改变个性,必须使其接近一般形式,然后才可以设想个性有对普遍适用的道德规律发生应变的可能;同时在对付过去业已变坏了的儿童时,除了应考虑他现存的个性以外,还应着重估量他对新的和较好的思想范围的可接受性与他接受它们的时机。”因此,教育目的的三个部分是可以合并起来的。赫尔巴特把多方面兴趣、道德、个性联合起来作为培养目标,反映了资本主义政治和经济发展对教育的需要,具有历史进步意义。即使在今天对我们也不无启迪作用。 笔者认为在理解赫尔巴特的儿童管理思想时,应该同他的培养儿童个性的教育起点联系起来,且不可以点带

普通教育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普通教育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绪论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想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2.教育的两大规律:教育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规律、教育与人的发展相适应的规律。 3.教育产生与发展的四个阶段:萌芽阶段、独立阶段、多样化阶段、深化阶段。 4.《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学专著。 5.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演说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 6.夸美纽斯,1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被认为是西方近代最早有系统的教育学专著。 7.康德(1724-1804)最早于德国柯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1776年) 8.赫尔巴特——“传统教育学派”的代表人。 9.实验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包括德国教育家梅伊曼(1862-1915)和拉伊(1862-1926)。 10.1901年,梅伊曼首先将实验教育思想称为“实验教育学”。 11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年出版)。他是现代教育学派的代表。 12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出版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最早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编写的教育学著作。 13.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在1951年提出了“范例教学”理论。 14.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被称为终身教育之父。 第一章教育 1.教育: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教育的基本要素:(一)教育者(二)学习者(受教育者)(三)教育影响。 3.学校教育成为教育的主要形态。 4.当代形态的教育特点:(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整合化(5).教育的信息化 5.教育民主化的中心内容是教育平等。教育平等包括教育机会平等、教育过程平等和教育结果平等。其中,教育机会平等是基础。 【6.】人的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生命终结,其身心诸方面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它是个体的潜在素质变成现实特征的过程。 人的发展在内容上包括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两个方面。 【7.】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决定教育工作必须循序渐进。发展的不均衡性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抓住关键期,给予合理的教育和良好的影响。发展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对教育提出的要求:认识共同性,考虑普遍适用的教育措施,促进全体发展,重视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8.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遗传素质、环境、教育、主观能动性四个方面。其中遗传因素是个人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其主导作用。 9.20世纪60年代,以美国舒尔茨为代表的一些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 【10.】终身教育:是指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包括各个年龄阶段的各种方式的教育。 11. 终身教育的意义: 首先,它使教育获得全新的诠释。 其次,它促进了教育社会化和学习型社会的建立。 再次,它引发了教育内容和师生关系的革新。 最后,终身教育的多元化价值标准,为学习者指出了一条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崭新之路。 12.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 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遗传素质、环境、教育、主观能动性四个方面。 (一)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

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读后感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读后感“教育史上的经典著作永远是教育工作者的最佳启蒙”。通过对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阅读,我体会到了赫尔巴特所构建的科学教育学体系的历史价值及其对现实教育问题的借鉴意义。 下面就几个方面,结合现实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拙见。 1、课程改革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以培养新型人才为目的是方法的先导。首先应该从各地的实际出发,确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目标。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结合本地、本校的实际,有计划、有组织去设计、去实施。一定要强调其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注重改革的实效和教育目的的达成度。 2、赫尔巴特论证的教学法往往被人认为是教师的“教法”,而不包括学生的“学法”,这就是忽视了他的“教法”是建立在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之上的。根据学生兴趣活动的四个阶段:注意、期望、要求、行动来规定教师不同教学阶段的教学活动和方法,以促进学生统觉团的形成和扩大,他没有否认学生的主动性,而是更多地论述了教师如何去做,以促进学生的最大发展;而杜威也忧虑,“迎合学生的任性和兴趣”会有危险,需要有成人的指导来发展学生的民主,他没有否认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指导和规范。 3、如何构建我们自己的教学法,首先,无论采用哪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孤立的发展知识或能力,二者之间

的对立也就没有那么绝对。其次,对于赫尔巴特和杜威教学法,不能一切“拿来”,更不能一概否定,要辩证分析,取长补短。第三,现在各种教学法如雨后春笋,更要汲取各家之长,为我所用,切不可今日学习“魏书生”,明日又学“洋思经验”,一定要学其思想的内核,而非形式。如同今日我们仍然要研究赫尔巴特一样,主要是研究和学习其教育思想。 4、赫尔巴特的眼里,教育目的之间存在着统一性,这种统一性表现为相互联系的三重目的。首先,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浓厚兴趣是实现最高教育目的的首要条件。没有兴趣,就不可能有真正的道德教育。兴趣必须是多方面、均衡的。教学中如果只有单一的兴趣,或者某个方面兴趣过度,会出现与完全缺乏兴趣相同的结果:破坏完善道德的培养。因此,兴趣必须向多方面发展,多方面的兴趣应该构成一个匀称的统一体。其次,多方面兴趣的培养就是个性多方面发展的教育。赫尔巴特提出,教师应该使个性向多方面性发展,使个性、品格、多方面性融为一体。他所说的个性与多方面性实质上是资产阶级个人发展的要求与社会需要的反映。个性愈益同多方面性相融合,品格即愈益易于驾御个人。三者结合起来既为实现教育的最高目的——道德的完善奠定基础,又为实现可能的目的创造了条件。他有时把教学放在第一位,有时又把训育放在第一位,原因也就在这里。他说:“假如道德在多方面性中没有根基的话,那么,我们自然可以有理由撇开教学来探讨训育了;那样的话,教育者就必须直接控制个人,激发他,

教育学读书笔记

《当代教育学》读书笔记 摘抄: 1、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教育是人类特有社会现象,与人类几乎是同时产生的,在有较完善的文字形态时,就出现了学校。教育为社会发展、人的发展提供保证,同时,社会和人的发展又不断向教育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 2、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等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功能是古代教育的基 本特征;文艺复兴运动对欧洲教育的人文化、世俗化和增加新学科教育内容,以及扩大受教育的范围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19世纪以后的近代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教育国家化、初等教育义务化、教育世俗化和法制化。 二战后的教育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大众 化和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用于国际交流。这些变化既是生产力发展、政治力量变化、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也是人类的社会理想、人生态度更新的结果。 3、教育学的思想来源 (1)、孔子的教育思想。A,孔子主张有教无类。B,孔子的最高的教育目的是道德教育。“礼”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C,教育内容上孔子主张“六艺”。D,孔子倡导启发试的教育 方法。(2)、《学记》的教育思想。《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精华。A,《学记》高度重视教育的地位和作用。B,《学记》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教育制度。C,《学记》提出了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D,《学记》同样重视启发性教学。 4、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从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来说,通常以赫尔巴特及他的《普 通教育学》、杜威及他的《民本主义与教育》作为代表人们和作品。赫尔巴特与他的《普通教育学》:他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赫的贡献在于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奠定了科学教育的基础。 《普通教育学》共分三篇:第一篇阐述“教育的一般目的”,论述了儿童管理的目的和方法,教学应以发展多方面的兴趣为目的。第二篇论述多方面兴趣的对象、教学的过程等,他把哲学中的统觉观念借用过来,强调教学必须使学生在接受新教材的时间,唤起心中已有的观念,认为学生应该学习的应该是统一体的,提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形式阶段。第三篇讨论道理性格的形成及其通过教育形成儿童性格的理论。强调儿童的兴趣是教育的出发点,强调教师、教授、教材的主导作用,强调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良好的国家公民,强调道德教育,纪律和管理是教育的主要手段。赫的教育思想对19世纪以后的教育实践和 教育思想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 心得: 最近通过阅读《当代教育学》后,让我受到了一些启发,下面我就总结一下我自己的感受。我认为老师要想把认真准备的课在讲课中得到完全的实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有几个方面要满足:一是要目标明确。就是指上课时老师明白这堂课要让学生掌握些什么知识和技能,要养成些什么行为方式和品格,要有怎样的态度,要学会什么方法,等等,也

普通教育学读书笔记

普通教育学读书笔记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普通教育学》读书笔记 《普通教育学》全书共分三编,三编之前加有一个“绪论”。第一编的标题是“教育的一般目的”,本编主要论述了管理和教育的一般目的问题。第二编的标题是“兴趣的多方面性”,本编主要论述了兴趣的多方面性问题,并以此为基本原理来解释学校的教学计划和学科设置,阐述了教学的过程,环节等一系列教学论问题。第三编的标题是“性格的道德力量”,下面就《普通教育学》中的教育思想作一简要述评。 (一)五道念与以之为基础的教育目的论 五道念构成了赫尔巴特教育目的论的理论基础。五道念即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等五种道德观念。第一种为“自由”的观念。亦译作“内心自由”的观念。“自由”的观念要求个人的意志和行为能摆脱一切外在影响的束缚而只受制于人的内在判断,归之于人的内在自律,归之于人的理性自觉,从而使人的意志、理性与外在行为完全协调起来。第二种为“完善”的观念。赫尔巴特认识到,在实际的道德实践中,人的由意志、理性所作出的内心判断往往难于与外在行为完全协调起来,人之理性判断外发之为道德行为,往往受客观条件和人的其他心理品质的影响。当内外发生矛盾且这一矛盾不能调和之时,即需依靠“完善”的观念去加以解决,即用多方面的意志力和坚强而紧张的毅力加以“内部的协调”。第三种为“仁慈”的观念。亦即“绝对的善”的观念。“完善”的观念得以发生作用的法宝是人的意志等理智能力。如果借助人的内部的理智能力还无法协调意志和行为之间的矛盾时,就要用“仁慈”的观念来控制自己的行为,从而使人不与任何人发生那种危险的恶意的冲动。“仁慈”的观念发生于两种意志的相互关系之间,通过这一观念使自己的意志处处与别的意志

《普通教育学》心得体会

在学科教学中应用“教育性教学”思想 ——阅读《普通教育学》之一点心得 C69班 0414号 通过一个多星期的自读,我终究是未能理解《普通教育学》这本著作。好在,在张晓燕教授的导读和全班同学一整天的研讨指引下,我终于是窥探到了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思想的一点皮毛。 赫尔巴特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和哲学家,西方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1806年,他发表了《普通教育学》一书,此书的原标题为《从教育目的引出的普通教育学》,全书一个前言、一个绪论,共分三编、十四章。 “教育性教学”是赫尔巴特实现教育最终目的三种手段之一,与管理、训育之间关系密切。“教育性教学”指的是在教学中使知识转化为意志与态度,形成德育性的教育意义,而不是把知识单纯的作为知识,即冷冰冰的知识加以掌握,不可能强化意志与态度这一道核心。 “教育性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平衡的多方面兴趣,使他们形成思想范围。多方面兴趣分为经验的兴趣与同情的兴趣,对事物的联系与规律性的思辨的兴趣,对真、善、美的审美兴趣。同情的兴趣包括对人的同情兴趣、对社会的兴趣和对宗教的兴趣。 “教育性教学”的条件是注意与统觉。注意与统觉,即在教学中必须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同时必须让学生在原有观念的基础上掌握新的观念。 “教育性教学”的途径是分析教学与综合教学。分析教学是从学生及其经验出发进行的,即将学生的杂乱经验分析为各种组成部分或因素;而综合教学是从材料与提示出发展开的,即将学生的一些部分的认识概括成整体、系统。 通俗地说,“教育性教学”就是既教书,同时又育人。也就是通过教学不仅使学生科学获知,还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

普通教育学 读后感

规则与管理 上周读了《大教学论》,我觉得夸美纽斯一直在强调把孩子交给自然,让他的成长、发展都顺其自然,而我读完《普通教育学》的感受却和《大教学论》不同,赫尔巴特更多地是在强调规则与管理。管理是可以避免现在和将来对别人与儿童自己造成危害的。我经常看法制节目,现在的犯罪现象有很多都是发生在青少年身上,当究其原因时大都有个共同之处,那就是他们儿童时代所受到的管理。而我这里说的规则是指人为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威胁。这是一切管理首先采取的措施,是管理儿童的第一手段,也是特殊手段。威胁带有强制性。 监督。赫尔巴特认为如果把监督作为常规工作的话,那么就不可能要求那些在监督压制下成长的人们都能机制敏捷,具有创造力,具有果敢精神和自信行为。而且如果对孩子不加监督,不加教养,放任孩子们撒野的话,他们是不会有伟大的品格来的。 权威与爱。爱所要求的感情和谐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产生:教育者深入到学生的感情中去,十分巧妙地悄悄融合在学生的感情中;或者设法使学生的感情以某种方式接近教师自己的感情。一旦获得了爱,就能在很大的程度上减轻管理的困难。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可避免由于威胁、监督造成的叛逆,让师生关系更和谐。 说到“爱”,我想到了曾经看到的一个关于爱的教育的故事。苏霍姆林斯基,苏联著名的教育家,也是乌克兰巴甫雷什乡村中学的校长。他记下了这样一则真事:校园的花房里开出了一朵硕大的玫瑰花,全校师生都非常惊讶,每天都有许多同学来看。这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的一个4岁女孩在花房里摘下了那朵玫瑰花,抓在手中,从容地往外走。苏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这个女孩为什么摘花,他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害羞地说:“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点不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我就把花送回来。”听了孩子天真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他搀着小女孩,在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好的孩子。” 后来一位江苏的语文老师用这个故事的前半段出了一道材料作文题,让学生续写。他们会写出怎样的故事呢?果然具有“中国特色”。大部分的中心内容都是写教育家如何教育小女孩儿不能损害公物,写教育家对儿童缺乏良好的道德教育而忧心忡忡,等等。 我想,为了学生能像人一样地站立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中不能少了爱的教育,教师应该让孩子有对人性美与人情美的感悟,要用自己的爱去浇灌他们,让孩子的心中有一朵永不凋谢的玫瑰。通过清楚、联想、系统、方法四个步骤,我们的孩子将建立一个合理的秩序,这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而自然不能做到这样。 1

读《大教学论》心得体会45586

云南省“万名校长培训计划”学习 读《大教学论》心得体会 因学习要求必读《大教学论》,本人经过认真研读《大教学论》,使我了解到《大教学论》是17世纪20年代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创作完成的一部影响深远的教育名著。这部著作被认为是近代教育学的奠基之作,它构建了教育发展史上的第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同时提出了许多超越时代的先进教育思想,对教育的组织形式和教育方法也进行了创新,夸美纽斯的教育主张是教育史上的里程碑。 《大教学论》共三十三章,可以分成六个组成部分。 文章的第一部分论述人生的目的以及人的可教育性;作者以《圣经》的,《创世纪》为根据,加上传统的神学目的论,认为人不仅要认识自己,而且还要认识上帝,因为上帝是永生智慧和幸福的根源,人是上帝的造物爱物和形象。人生的终极目标是与上帝共享永恒的幸福。人类的一切优点都完全表现在博学,德行和虔信这三种品质中,却是今生与来生的基础,是我们生活的要点。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同时他认为人也是可以被教育的。谁也不能野到不能驯服的境地,只要他肯耐心的倾听,教导与知识。文中还例举了石头、狼孩子等足已说明以上观点。同时还主要探讨教育的目的以及教育的社会作用;夸美纽斯认为:“知识,德行,与虔信的种子是天生在我们身上的,但是应该从祈祷、教育、行动中去取得。只有受过恰当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像为鱼儿掘鱼池,为果树修果园一样,也应

当为青年人修建学校。学校的产生,为少年儿童接受教育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再者论证改革旧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创办新学校:作者认为:人人应该受到一种周全的教育,应该借助学校做到,因为学校应成为造就人的工场。但是在当时没有一所完善的学校,设立了学校的地方,学校不是为整个社会设立的,而只是为富人设立的,学校教导青年的方法非常严酷,学校变成了儿童恐怖的场所,变成了他们的才智的屠宰场。因此,夸美纽斯特别强调要改革旧教育,创办新学校。 第二部分详细论证了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原则:要引导儿童遵守饮食有节制,身体有运动,注意休息这三个原则。着重对教学的变异性,彻底性和迅速性原则进行了阐述,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如:实行班级授课制。 第三部分专题论述教育方法:作者阐述了科学教学法,艺术教学法,语文教学法,道德教育的方法,灌输虔信的方法。另外,关于教材的问题,他认为《圣经》是知识的唯一真实来源,学生应以全部时间去寻求他们的真实意义。 第四部分讨论学校的管理:他认为,人从诞生到24岁是青春岁月,是培植才智的时期,这24年的时间可分为四个明显阶段,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和青年期,每期六年,相应的建立符合其年龄特点的学校。最后他论述了实现他的教育理想应具备的条件,并且呼吁教师学者,神学家和帝王,官吏全力支持和实现他的教育理想

读普通教育学心得

普通教育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应用学科,普通教育学在英美等国称为教育哲学。下面是学习啦,为大家准备的读普通教育学心得,希望大家喜欢普通教育学。 读普通教育学心得范文1: 大一的时候教《普通心理学》的老师就已经给我们推荐《普通教育学》这本书了,也是那时候我才知道赫尔巴特是近代著名教育科学的创始人,在教学的心理学方面做出了很重要的贡献,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和“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那时候老师介绍我们看时,我觉得那么有名的人写的书应该都是比较深奥的,所以就一直迟迟没有去看。 这个学期因为外国史这个课程,我终于有机会去看它里面的内容了,借来这本书一看,原来我之前的感觉是对的,这本书真的挺深奥的,概念性的东西很多,理解不了他要表达的,可能我们看的都是经过其他学者翻译过来的吧,或许看英文版本的话会更容易理解。不过虽然它比较的深奥,但我还是能够吸收一点他里面的精髓的东西的。 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在写管理的方法中提到了用权威和爱来进行管理,他认为教育者应该在儿童心目中树立权威的形象受到他们的爱戴,树立权威的关键在于卓越的智慧,而受到爱戴的关键在于教育者自己要爱儿童,与他们保持亲密的关系。我觉得这是非常的正确的,因为一个教师必须要具备渊博的知识,才能够使儿童对你信服,让他们觉得你是有这样的资格来做他们的老师的,如果一个老师在课堂上经常被学生指出他的错误的话,那么学生或许就不再地信服他。当然,除了有卓越的知识,教师还应该爱儿童,跟他们保持亲密的关系,长时间的相处和温柔的爱抚都是很好的方式,这样儿童便会喜欢自己的老师,一旦学生喜欢自己的老师,他们便会喜欢听这个老师的课,不会做出一些违反课堂纪律的事情,这样便能很大的程度上减少课堂的管理。 赫尔巴特他也提倡通过赞许和责备来对儿童进行训育,他认为应该通过应得的赞许给儿童以快乐,这是训育的出色的艺术。我觉得适当的奖励和责备对儿童来说也是必须的,用奖励这种方式能够激发儿童的积极性,而责备则让儿童知道自己哪里做错了,不能一味地奖励,这样儿童不会知道自己哪里做错了,所以有时候责备也是很必须的。 这是我觉得书中比较值得我们借鉴的,当然这本书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我们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吸收那些对我们有用的东西。 读普通教育学心得范文2: 老实说,对我来说,读《普通教育学》这本书还是挺具挑战性的,因为这本书的语言比较抽象,难懂。但是细细品来,作者赫尔巴特的很多观点还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以下是我比较深刻的几点看法。 首先在对儿童进行管理方面,赫尔巴特提出的措施之一是权威与爱,也就是说教育者应该在儿童心目中树立权威的形象,受到他们的爱戴。而树立权威的关键在于卓越的智慧;受到爱戴的关键又在于教育者自己要爱儿童,与他们保持亲密的关系。本人是非常赞赏这种观点的一旦获得了爱,它就能在多大的程度上减轻管理的困难,这是自不待言的。 赫尔巴特指出:“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他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养成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公平等五种道德观念。在我看来,这种观点应该引起当代社会的注意。因为在当下这个道德缺失的社会,很多人哪怕是知识也会做出一些危害社会的事情来,如果是这样,那受再多的教育又如何?还不行害人又害己,酿成了教育的悲剧?所以说,道德教育不是来得更重要吗?而赫尔巴特正是强调了德行培养的重要性,指出并非“有知识”的人都是有“德行”的。这难道不正是我们当代人应该要反思的地方吗? 还有,在西方教育史上,赫尔巴特第一次明确、系统地提出并论证了教育性教学原则。他强调说:“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这个概念,反过来他也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