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发病机制及病理解剖。

1)发病机制:志贺菌侵袭引起肠粘膜的急性炎症(坏死、溃疡)及志贺菌释放毒素引起的毒血症状。

2)病理:以乙状结肠和直肠病变最显著,严重时可致整个结肠;基本病变包括急性期为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慢性期有结肠粘膜水肿及肠壁增厚。

2、中毒型菌痢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为志贺菌释放的内毒素引发以急性微循环障碍及特异性体质产生强烈的过敏反应。临床表现为感染性休克征候群。

3、临床表现:潜伏期(1~3天),发热、腹疼、腹泻、粘液脓血便及直肠刺激征。

1)急性菌痢(病程<2个月):普通型(典型);轻型(非典型),中毒型(休克型、脑型、混合型)。

2)慢性菌莉(>2个月):慢性迁延型;急性发作型;慢性隐匿性。

4、诊断:流行病学情况;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

5、治疗原则。

1)普通型菌痢:一般治疗,病原治疗(注意抗菌药物及耐药菌株的情况);对症处理。

2)中毒性菌痢:病原治疗,对症处理,包括:降温止惊,抗休克治疗;抗呼吸衰竭的处理,并加强护理。

二、熟悉

1、病原学。

1)痢疾杆菌的群及血清型,我国的流行群。

2)病原生物学特征及其菌群在流行病学上的变迁。

3)四群志贺菌均可释放内毒素,A群可释放外毒素。

2、鉴别诊断要点:

1)急性菌痢:急性阿米巴痢疾;其他细菌引起的肠道感染;细菌性胃肠型食物中毒。

2)慢性菌痢:结肠癌及直肠癌;慢性血吸虫病;克罗恩病。

3)中毒型菌痢:其他细菌引起的感染性休克;流行性乙型脑炎。

三、了解

1、流行病学。

1)传染源:病人及慢性带菌者。

2)传播途径:粪-口;可引起食物型或水型暴发流行。

3)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免疫力短暂易反复感染,不同的群和血清型之间无交叉免疫。

4)流行特征:终年散发,夏秋季多发。

2、预防。

3、预后。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