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皇太极处理满汉民族关系的政策

皇太极处理满汉民族关系的政策

皇太极处理满汉民族关系的政策
皇太极处理满汉民族关系的政策

皇太极处理满汉民族关系的政策

1626年(天命十一年)努尔哈赤的继承者皇太极承继皇位。当时,后金三面临敌:南有强敌明朝,西有叛服不定的蒙古,东有与之为敌的朝鲜。内部满、汉、蒙几十万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人都聚集在辽河东、西。征服者和被征服者之间、满族统治者内部等等各种矛盾都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后来,又数次入关掳掠了上百万人畜,辽东汉人一下子几倍于满人。如何稳定汉族人的民心几乎成为后金胜败存亡的关键。面对“邦家未固”的局面,皇太极意识到“治国之要,莫先安民”⑴。因此,他即位之初,就强调“满汉人民,均属一体”⑵,特别注重消弥和缓和辽东满汉民族间的矛盾。

1626年(天命十一年)皇太极即位的当年,就屡下谕旨,强调宽待辽东汉人,“我国中汉官、汉民,从前有私欲潜逃,及今奸细往来者,事属以往,虽举首,概置不论”⑶;强调满汉一体“凡审拟罪犯,差徭公务,毋致异同”⑷;下令禁扰汉人,“有擅取庄民(指汉人)牛、羊、鸡、豚者,罪之”⑸;明确规定“汉人分屯别居,编为民户”⑹;特别是一改努尔哈赤屠戮汉人的政策,而代之

以“恩养”。皇太极屡次谕其臣下,对于“凡新旧归附之人,皆宜恩养”⑺,把故意扰害汉人的行为视为“隳坏基业”。并规定“管辖汉民各官,以抚养之善否”作为“分别优劣”⑻的考核标准。再三申谕“今后来降之人,若诸贝勒明知而杀者,罚民十户;贝勒不知而小民妄行劫杀者抵死,妻子为奴。”⑼1629年10月兴师伐明,皇太极再三申谕“归降之明人,即我民人,凡贝勒大臣有掠归降地方财物者,杀无赦,擅杀降民者抵罪。”⑽皇太极“恩养”辽东汉人及其它一系列政策,当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争取辽东汉人民心的作用。

皇太极对于归降的汉族官吏和知识分子更是极力采取笼络手段,甚至不惜高官重金。1629年(天聪三年)6月,皇太极诰谕诸贝勒大臣,“满、汉、蒙古中,有谋略素裕,可裨益军政者,各以所见入告,朕将择而用之。”⑾1631年(天聪五年)11月皇太极在攻下大凌河以后,“以明大凌河各官归附,仍旧原衔,分别授职,赐以世袭敕书”⑿,并且五日一大宴,三日一小宴,八贝勒轮流宴请、款待,以安其心。对于明降将祖大寿及其子侄,皇太极令“各赐房屋,以客礼恩养之”⒀。1633年(天聪七年)明军将领孔有德、耿仲明携红衣大炮投清,皇太极亲自以满族最隆重的抱见礼郊迎,并“赏赉甚厚,即日授都招讨印”⒁。1642

年(清崇德七年)松山之战,掳明将洪承畴,“上(指皇太极)亲至洪馆,解貂裘与之服”⒂。对于有才干的汉人,皇太极一律擢升重用,引为心腹。汉人谋士范文程,原系辽东土著大地主。归降后深得皇太极的尊宠,委以大学士重任。每议大政,太宗总是问:范章京知否?甚至在范病疾时,都得“待公病已,决之”⒃,后来范为清军入关出谋划策,起了很大作用。据有人统计,“自崇德六年定三院,至顺治二年,此十年中,任大学士者为刚林、范文程、希福、鲍承先、洪承畴、祁充格、宁完我凡七人”⒄,其中范文程、鲍承先、宁完我、洪承畴等均系当时的汉人名儒。1629年(天聪三年)8月皇太极下令开科,凡“诸贝勒以下及满、汉、蒙古家都有生员,俱令考试”⒅,结果录取了二百个本来为奴的汉人生员。重用汉官和汉人知识分子,反映了满族统治者联合汉族统治者以强化其统治的愿望。此外,为了扩大兵力和进一步利用汉族地主阶级,皇太极分编汉军八旗作为八旗组织的一部分。1633年(天聪七年)皇太极令八旗属下满洲各户,有汉人十丁抽一,以旧汉人额真统率,另编成汉军一旗。汉军旗与满洲八旗编制相同,以后又陆续编旗,至1642年最后编成汉军八旗。皇太极是汉军八旗的最高统帅,可以随时调遣指挥。这样既加强了对汉人的控制,扩大了兵力,又笼络

了汉族地主阶级。

皇太极还采取改族号、国号、模仿汉人制度、学习汉文化等手段,极力冲淡和消除汉族人民的民族意识。1635年(天聪九年)皇太极宣布,“自今以后,一切人等止称我国满洲原名”,不准再称其为珠申(诸申,即女真)。翌年,皇太极又宣告改“国号曰大清”,废金国之称。改女真为满洲,改金为清,其主观意图就是要隐讳女真和金朝。因为女真和金在历史上曾侵扰过中原,容易触及汉族人民的隐痛而诱发汉族人民的民族意识。此外,其中央的统治机构亦是以汉族的制度为蓝本进行改制的,设置内三院,即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各院设大学士一人、学士若干人;并设置吏、户、礼、工、兵、刑六部,各部内设满、汉承政、参政、启心郎及办事笔帖式等;还设置掌监察的都察院、专管蒙古等少数民族事务的理藩院。这些机构的设置,即是“照蛮子家(指汉人)立的”⒆。皇太极自己也认为,“凡事都照大明会典行,极为得策”⒇。皇太极模仿汉制,学习汉文化,对于满族社会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皇太极时期处理与汉人关系的这一系列政策,使得满汉民族间在更大范围内杂居共处、互相渗透、互相交流的步伐大大加快了。首先在语言习俗方面得到进

一步沟通。满人是征服者,是统治者,所以满族统治者把满语作为主要语言(时称国语)强制推行,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大量汉人的存在,特别是从关内掳掠的上百万人来辽东后,汉人数量远远超过了满人。在这种情况下,强制推行单一的满语也是不可能的。所以这一时期满人学汉语,汉人学满语,已成为很普遍的现象。皇太极本人精通汉语,且十分重视汉语的学习。一些满族的高级官吏也普遍懂汉语。语言的沟通,促进了满汉民族间思想文化的交流。再就是婚姻关系。皇太极时期,满汉通婚的记载较多。大凌河之役后,集中了归降的大批汉人将领和官吏,皇太极下令“凡一品官,以诸贝勒女妻之,二品官以国中大臣女妻之”

(21)。入关几次掳掠过程中,一些满人的军兵就掳掠不少汉人妇女为妻。1635年(天聪九年)满洲正红旗的瓦克达率八旗兵丁入关抢掠时,从永平掳掠汉人妓女带回为妻,因此遭到皇太极斥责和惩处。第三,满汉文化上的渗透和交流更为普遍。我们从当时建筑的沈阳故宫样式结构上可以看出这一时期满汉文化交融的情况。沈阳故宫的基址都是人造的高台,这是满族及其先祖女真人长期生活在山地所形成习惯的体现。而崇政殿、大政殿的建筑则是汉民族传统的柱廊式、大屋顶、斗拱、飞檐、方格天花等。两者有机的结合,使沈阳故宫显得十分壮观。特

别是生产方式上的日趋一致,以及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逐渐形成的日益接近的心理状态,更为满汉民族间的互相渗透奠定了基础。这就是为什么后来满族统治者要将这些早期占领区的辽东汉人算作是“佛满洲”(即老满洲)的缘故。甚至在清朝奠基北京以后,“各衙门俱用旧官,正官俱用满人和辽人为之”(22)。显然在清统治者的心目中,辽东汉人已和满人相提并论。可见辽人(主要是汉军旗人)实际上已被视为满族共同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了。

皇太极时期尽管在处理辽东满汉民族关系上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不同民族

间互相渗透共同发展的开明措施,但他终究跳不出历史的、民族的、阶级的局限。首先,他在极力淡化汉族人民民族意识的同时,又极力强化满人的民族意识。皇太极时期,数次入关掳掠上百万人畜,统治地区日渐扩大,人口剧增,再加上先进的汉族文化以锐不可挡之势冲击整个满族社会,这一切引起皇太极的高度警觉。他先是规定了一系列的限制措施。在语言方面,皇太极针对民族同居、满人学习汉语的情况,强调汉官、汉民必须学习满语。当时,不会满语就会受歧视。不少汉官,“祗因未谙满语,尝被讪笑,或致凌辱,致使伤心落泪者有之”(23)。同时,还规定官名及有关城邑名俱改为满文。本来,努尔哈赤时期曾于1620年,

仿明官制“序列武爵,分总兵官品级为三等,其副将、参将、游击亦如之。众牛录下设千总四员”(24)。皇太极则规定,“先照汉人称呼的总兵、副将、参将、游击、备御,今后再不许叫”(25),另称固山额真、牛录额真等满语官名。还将一些汉语城邑名称改为满语,“其沈阳城,称曰天眷盛京;赫图阿拉城曰天眷兴京”(26)。此外,在服饰方面,皇太极时期规定,“凡汉人官民男女穿戴,俱照满洲式样”(27)。皇太极还一再告诫满族子弟要保持骑射的习俗(28)。力图通过这一系列措施来强化满族人民的民族意识。

不过,时过境迁,皇太极要完全恢复满族原来的文化和习俗,也已经不可能。离开原来骑马射猎的山地森林而进入辽河平原的满人,已经转向了农耕,不管皇太极如何强调保持“骑射”的习俗,终究是困难重重。再就语言而言,在整个辽东,汉人已经数倍于满人,汉语经过几千年的锤炼,以其丰富的语汇而著称。在这种情况下,尽管皇太极强制推行单一的满语,事实上也是很难行得通的。汉民族尽管是被征服者,但由于其文化较高,因此,它仍旧是实际上的征服者。这正如马克思所说“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29)满族的先人女真人从黑龙江流域开始,大踏步

向辽东汉区迁徙,用武力征服辽东,并进而入主中原。这种内向的吸引力不是别的,就是中原先进的封建文化。而满族广大人民要求发展民族经济文化的要求,正是促进满族不断进步的动力。开明的皇太极,由于狭隘的民族观念,看不到这一点,使他迈不开前进的步伐,以致采取了一些不明智的措施和政策。当然,在这些措施中也不乏继承和发扬本民族优秀传统习俗的内容,那还是值得称道的。

其次,皇太极在竭力笼络少数汉族及其知识分子的同时,对于广大处于社会低层的汉族人民仍旧推行其残酷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特别是对于汉族人民反对民族压迫的斗争,皇太极采取了暴力手段进行残酷地镇压。皇太极从1629年(天命十一年)即位直到1643年(崇德八年)病死,其间数次入关侵扰,共劫掠了上百万人畜、数百万两金银,也杀戮了大批无辜的汉族人民。1639年(崇德四年)清军屠城济南,留下了十三万具尸体,全城被劫掠一空。那些被掳掠的几十万汉族人民被迫背井离乡,远去辽东,以至千家万户妻离子散。大批汉人被赶到辽东以后,许多人沦为满洲贵族的奴仆,或被驱往战场,或被强迫从事各种繁重的苦役。许多汉人被俘到辽东后,仍然不能逃避被杀戮的命运。总之,这场浩劫给广大汉族人民带来的灾难是深重的。为了摆脱满洲贵族的残酷统治,许多

被掳掠的汉人,纷纷进行逃亡斗争。1635年(天聪九年),三等梅勒章京高鸿中等十一名官员,属下汉人逃亡达二千三百人。皇太极时期汉人逃亡已是常事,“各堡逃亡汉人,有二百名者,有一百名者,有八、九十名者”(30)。一个村逃亡汉人达一二百名,这是一个很大的数目了。对待逃亡汉人,皇太极即位当年就下令,“已逃被获者,处死。”(31)1641年(崇德六年)皇太极再次宣布“自兹以后,有从三城(锦州、松山、查山)内逃者,十五岁以下准留为奴,十六岁以上勿赦。”

(32)皇太极以残酷的屠杀政策来镇压汉人的逃亡。1636年(天聪十年)皇太极明确规定,以捕逃汉人多少作为官吏黜陟的标准。当年驻守盖州、海州等八城官员伊勒慎等就捕获了逃亡汉人一千九百二十九人。(33)为此,伊勒慎得到了升迁。皇太极的上述举动都是发生在两军对垒、与明王朝争夺天下的关键时期,胜负兴亡决于战略战术的运用和战场上实力的较量。皇太极出于夺取大明王朝政权的目的,采取了迂回战术,深入明王朝统治的腹地,骚扰杀掠,从而打乱了明王朝的阵脚。从战术说,皇太极是高明的,确实给腐朽的明王朝以沉重打击。但是,由于错误地采取了野蛮的杀掠政策,激化了矛盾,导致了广大汉人的群起反抗,以致入关以后,山东、河北等地广大汉人仍旧不忘皇太极当年的过失,对清朝统治

采取激烈的抵制态度。这一点是皇太极始料所不及的。

一方面学习汉族先进的封建文化,另一方面又固守满族的传统文化和习俗;一方面强调满汉一体,另一方面又竭力强化满族的民族意识;一方面强调“恩养”“宽待”汉人,另一方面又数次入关大肆掳掠、屠杀汉人;残酷镇压汉人的反抗斗争,这就是皇太极时期处理满汉民族关系的政策。这一政策既有利于满汉民族之间互相渗透、共同发展的一面,又有民族压迫、民族歧视的一面,前者是其政策的主流,后者为其局限性所在。因而,从总体上看,皇太极时期处理满汉关系的政策是明智的,其政策的另一面,那是历史铸成的。皇太极无论怎样高明和有远见,都不能超脱历史的臼巢。

(资料来源:《史学》1987年第2期。)

正文注释:

⑴⑵⑶⑷⑸⑹(31)《清太宗实录》卷一

⑺王先谦:《东华录》天聪十

⑻⑼⑿⒀(21)(23)(26)(30)(32)(33)《清太宗实录》卷21、卷4、卷30、卷10、卷11、卷10、卷18、卷24、卷58、卷28

⑽⑾⒅《清太宗实录》卷五

⒁⒂昭櫣:《啸亭杂录》卷一

⒃李果:《在亭丛稿》卷六

⒄阮葵生:《茶余客话》卷一

⒆⒇《天聪朝臣工奏议》卷中

(22)《建州私志》中卷

(24)《清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七

(25)(27)《清太宗实录稿本》卷十四

(28)《满洲老档秘录》下编

(2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二70页

第七课第一框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情景引入】 播放歌曲《爱我中华》,听了歌曲之后你有何感想?你能从中知道我国地国情吗? (多媒体播放歌曲,屏幕展示各少数民族图片) 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总结:我国是统一地多民族国家,正如歌曲中唱到地一样,个星座枝花,族兄弟姐妹是一家,在长期地历史发展中,各族人民情同手足,休戚与共,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地亲缘关系,那么,为什么世界上有些国家因民族问题而分裂和解体,而我国却长期保持民族关系健康发展呢?这与我们处理民族关系地基本原则和基本政策地正确性是分不开地,今天我们首先来共同探究我国民族关系地基本原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新课讲授】 思考:有人说:“汉族人口占了我国人口地绝大多数,所以我们地祖国是汉族人地祖国.” 探究:利用历史课已学习地知识,结合教材,说明我们伟大地祖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地.教师总结:、我国是统一地多民族国家 任何国家都是由一定地民族组成地.我国有个民族,除汉族外,其他个民族,我国所有民族统称为中华民族.各民族共同缔造了我们伟大地祖国,共同开拓了祖国地疆土,共同发展了祖国地经济和文化,共同捍卫了祖国地独立和尊严,我国是统一地多民族国家,这是我国重要地国情之一.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那么在长期地民族融和中形成了什么样地民族关系呢? 思考:关于我国各民族地关系如何,两个同学展开了争论.同学说:我国历史上,多民族长期共存,其民族关系没有变化.同学说:不对吧,历史在发展,现在地民族关系跟以前应该有所不同吧.你怎么看待?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补充展示图片:旧社会、新社会民族关系对比) 、我国新型地民族关系 教师总结:在不同地历史时期,具体地民族关系是不同地,()旧社会:剥削与被剥削()新社会:平等、团结、互助,民族关系发生根本变化地原因在于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地阶级根源,虽然民族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历史形成和遗留下来地民族之间地经济、文化等发展所造成地差距依然存在,且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那么我国新型民族关系是怎样形成地呢(得益于我国实行了正确地民族原则)? 下面请第二小组展示表现各民族平等地实例: (教师补充材料)展示图片:参加全国人大少数民族代表、国家领导人接见少数民族代表展示一组数字:在我国汉族人口占,少数民族占,而汉族人大代表,少数民族人大代表.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归纳总结:体现各民族都是国家地主人,各民族平等地参加国家和民族事务地管理. 思考: 、在我国,坚持民族平等原则与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采取特殊支持和帮助是否矛盾? 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总结:我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享有和汉族平等地权利.但由于历史地、地理地、社会地诸多因素,造成了少数民族在经济文化上相对落后地状况.基于这种情况,贯彻民族平等原则,实现各民族在事实上地平等,不仅要采取措施,给予少数民族特殊地政策,还给予帮助和照顾.只有这样,才能使少数民族地平等权利得到充分地实现.(由于历史、地理、社会等各方面原因,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因此国家对

论中华民族精神

论中华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什么?诗人艾青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认为这是对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解释,那就是热爱自己的祖国——爱国主义。作为我们新纪元的中学生来说,我们热爱祖国,那我们需要做什么呢?我认为就是勤学和好问,因为我们要做学问。锥刺股是先秦纵横家苏秦好学的故事。苏秦为吸取广博知识,夜以继日发愤苦读,当困乏时,以锥子刺腿,用来振奋精神,坚持学习。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而中华民族精神则是这个大家庭所必不可少的东西。 可以说,一个民族一旦缺少了民族精神,那么,这个民族就无法光大,可是,一个民族有了民族精神却没人把它发扬光大,那么也不行。因此,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就应成为我们每一个中华民族一员应尽的义务。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不是光从嘴上说说就可以了,我们还应该投入到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每一个细节中去。就拿生活中的举手之劳说起吧,居住在同一个村,同一个镇的人,大家就应该互相帮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使各村之间的人际关系保持在友好交往,善待对方的状态下,这便是不可缺少的团结的力量。

还有,我们青少年一代,应多帮助弱者,尊老爱幼,使老年人不孤独,幼儿们不寂寞,使整个中华民族,整个国家被爱包围着。 我们只要多为别人,多为中华民族,多为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着想,努力做到自己应尽的责任,能多做一些有益的事,那也算是为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而出一份力。 中华民族精神要在我心,同学们,只要每一个人,都能把自己中华民族可贵的精神发扬光大,让别人知道并且学会如何去做,那么这个世界上,那具有优秀品质的人也将越来越多,坏人也将随之减少。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屹立于世界,则国屹立于世界。虽然今天的我们不需要经历战火的洗礼不需要担心国土的沦陷,但是,我们有责任去弘扬民族精神,为祖国的一切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新青年,我们必须将复兴中华民族,建设伟大中国梦作为自己一生的任务,将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传承下去。人人争做好青年!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论述与判断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自测题(考拉) 第一章绪论四、辨析题 1.民族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对各个民族的特性进行研究,取得规律性认识和结论。 (错,研究如何正确的解决或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间矛盾的问题) 2.民族科学研究包括许多学科门类,诸如民族理论、民族历史、民族语言、民族经济、民族学、民族文化等许多方面。这些研究都是分别进行的,并不需要一定的民族观指导。(错,必须有正确理论指导)3.关于民族的定义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认识,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上。(错,民族改成民族观) 4.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每个公民都有如何认识民族现象、处理民族关系的问题。(对) 五.论述试述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7 答:首先,学习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是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需要 其次,学习民资理论与政策是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再次,学习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对我们进行民族研究工作,也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第二章民族同四、辨析题 1.民族是一种社会人们共同体,具有的属性就是社会属性。 (错,还有自然属性、生物属性等多维属性) 2.民族是在生产方式、语言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的稳定的人类共同体。(错,还有历史渊源、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方面具有共同特征) 3.我国在民族识别工作中是完全按照斯大林的民族特征理论进行民族考察的。(错,辩证的科学的运用) 五、论述题 我国现阶段提出的民族的基本特征和斯大林所述有哪些相同与不同?13 答:其基本特征有:其一,共同历史渊源,其二、共同生产方式,其三、共同语言,其四、共同文化,其五、共同风俗习惯,其六、共同心理认同。 第三章民族发展 四、辨析题1.民族分化,是指一个民族的一部分从 原属民族实体中分化出来的现象,它往往 是由民族内部的文化差异造成的。 (错,一部分改为某些,多是由民族迁徙 等原因导致民族居住地域的隔离而造成 的) 2.民族灭亡,是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 融合,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 存在自行消失的现象。(对) 3.民族融合,是指部分民族或者其中的 一部分,在特定条件下组合成为新的民族 的现象。(错,这个概念是民族组合) 4.民族组合,是指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民 族特征,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 上融为一体,民族差别最终整体消失的现 象。 (错,这个概念是民族融合) 5.我国历史上出现过的所谓“民族融 合”,实际上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融合。 (对) 五、论述题 如何区别和理解民族同化、民族分化、组 合、民族融合、民族消亡?44 答:民族同 化,是指民族在自身发展和社会交往过程 中,失去自己民族的特征,接受别的民族 的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 现象和社会过程民族分化,是指一民族的 某些部分从原属民族实体中分化出来的现 象民族组合,是指某些民族或其中一部分, 在一定的条件下重新组合成一个新的民族 的现象 民族融合,是指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民族特 征,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 为一体,民族差别最终消失 民族消亡,是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合, 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自 行消失的现象 民族融合不同于民族同化,它们在发展的 时间,发生的范围,发生的结果上不同, 实际的途径上也有所不同。 第四章民族关系 四、辨析题 1.我们不能把不同民族成员之间发生的关 系一概纳入民族关系之中。(对) 2.民族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是不同民族的 单个人之间的关系。 (错,民族群体间的关系) 3.不应把民族自治地方与国家的关系所涉 及的所有问题都作为民族关系。(对) 4.社会主义社会已不存在民族间的不平等 现象。 (错,民族平等有不完全性)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只会给民族 关系的发展带来促进因素。(错,也会给 民族关系带来一些消极因素的作用) 五、论述题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关系的发展趋 势是怎样的?现阶段民族关系呈现的发展 趋势又是怎样的?61 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趋势:1 各民族间的交流增多,杂散居现象更为普 遍民族关系更加密切,2民族间的共同因素 增多,差别性越来越小,中华民族凝聚力 增强,3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 展,国家兴旺发达 现阶段呈现的发展趋势:1民族平等的 进一步完善与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继续明 显存在并存,2民族团结的大趋势与民族主 义思想有所滋长并存,3民族间互助合作的 发展与民族间竞争增强并存,4民族共同发 展的趋势与民族间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并 存,5民族联系交往增多与民族意识增强, 民族内聚力增强并存 第五章民族问题四、辨析题 1.封建社会民族问题的发展规律是:民 族问题具有长期性,并具有两个历史发展 趋势,即民族的繁荣发展与民族间联系不 断加强,各民族在各方面日益接近。 (错,封建社会改为社会主义社会) 2.在民族问题理论中,有关民族问题概 念的理论观点是最基本和最基础的理论。 (对) 3.民族的产生和存在与国家的产生和存 在有着密切的联系。(对)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集 中表现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要求加快发 展经济。(错,结尾加上文化事业) 五、论述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 立和发展过程中,我国的民族问题会呈现 出哪些特点和发展趋向?86 答:特点有:1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的 交织 2现实问题和历史问题的交织 3民 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的交织 4国内问题和 国际问题的交织发展趋向:第一是民 族的繁荣发展,也就是说进入了各民族充 分发展的时期,各民族在民主、平等的环 境下得到健康的发展。第二是各民族间联 系的不断加强和各民族在各个方面的日益 接近。

论日本的民族精神

论日本的民族精神 聂帅南 民族精神代表着一个国家主要的精神支柱,是巨大的无形文化资产和生存影响力,它象征着一个国家的面貌、性格、意志、活力。一个国家民族的优劣,首先取决于其民族精神和价值观,对于一个国家的兴衰起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日本是个狭长的岛国,国土面积不足38万平方公里,比中国的云南省还要小。日本的天然资源匮乏,矿石、石油、煤炭、粮食等主要的生产资料基本都是依赖于进口。日本特殊的地理位置还是地震、海啸的多发地。在这样一种独特的生态环境下,形成了日本人民所特有的民族生存危机意识和迫切需要出人头地的自尊意识,在这种意识下,也深厚培育了日本民族天然的对内积极奋发图强、创新思变的进取精神,以及对外不断寻求拓展,甚至不惜声誉去掠夺侵占他人资财的野性。 近代历史上,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日本的明治维新改革是日本开始吸收西方文明,提出“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主张,走向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重要转折,长期的孤立与对西方工业强国的依赖,使日本产生了强力的危机感,为了摆脱这种危机感,日本在这一时期,大力开展西化教育制度,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到了1894-1895年,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和朝鲜的甲午战争,1904-1905年,日本又在中国的东北旅顺发动了日俄战争,强烈的占有欲望深入

了日本人的骨子里。现代史上,日本尽管是在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但日本几乎同时是在与中国、缅甸、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朝鲜、美国及苏联交战。日本战败后,用了一、二十年的时间战争赔偿和恢复重建,再之后从五十年代一直到九十年代经历了经济的高速成长期和稳定期发展,奠定了日本稳居世界经济文明强国的领先地位。 日本何以能死而复生,从战败国的废墟瓦砾中崛起一个现代化的经济强国?在二战后的六十多年复兴中,日本何以先进的工业化技术引领世界的潮流?日本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本人利用今年暑假的日本实地考察感受,谈谈对日本民族精神的一些认识,并希望在国人举国庆祝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的时候,能够从理性的角度分析和汲取日本民族精神中有益的成分。 一、日本天然的忧患危机意识忧患,激励了世代团结奋斗精神 长期以来,日本人有一种生存危机和前途渺茫的不安感,地震、火山、海啸不断,时刻给日本人带来不确定的创伤。日本资源匮乏,使得日本人缺少生存为继的依托,有今天不知明日事的忧愁。日本由众多岛屿组成,四分之三是山地和丘陵,缺少平地,生活、开垦极是问题。据日本农林水产省的资料统计,这些年基本上有60%多的粮食需要依赖进口;几乎没有石油,原油99.7%依靠进口;四分之一的天然气需要从周边国家购买;铁矿石、铁矾土100%进口,铜、锌、盐等地矿资源需要大量进口等。所以,日本人感到自己远没有资格和资本去与其他一些资源国家相提并论,要想自己过得比别人好,就只能

论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

海南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 论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 (二○一二至二○一三学年度第一学期)论文题目:论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 学生姓名:周淑菲 学生学号:20122506310042 所在学院:旅游学院 年级专业:大一级市场营销专业 任课教师:丁艳平 完成日期:2012 年12 月19 日

浅论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 (周淑菲,2012市场营销(旅游方向)专业) 【内容摘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辩证统一与为实现社会发展的全部历史过程中。社会发展需要每一个国家民族的努力,更需要整个时代精神的促进!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时代性体现,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形成的重要基础和依托。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的任务之一便是将时代要求注入民族精神中去。 【关键词】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社会发展 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国内),统一于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世界)。只有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博采众长,日益丰富;只有坚持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 我们做为一个新时代的学生,要在学习中,从悠久的历史和伟大的现实中,领略我们国家伟大的民族精神,明白肩头担负的重担,将两者相结合,为自身发展,为国家发展做出我们的贡献。 一、中华民族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 ㈠、民族精神的内涵 所谓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中华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作为具体体现的一种精神。它使得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而且生生不息、连绵不绝,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在各个时期,民族精神是拥有不同内涵的。这也正是民族精神时代性的体现: ⒈百家争鸣时期 从中国的历史来看,早在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中,民族精神的价值取向就已基本形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民族精神中的自强不息,勤劳勇

论我国民族自治地区的民族法制建设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e3885032.html, 论我国民族自治地区的民族法制建设 作者:李乐 来源:《昆明民族干部学院学报》2017年第04期 【摘要】中国共产党为了更好的贯彻民族平等政策,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将民族区域自治这一基本国策纳入宪法之中。我国在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法制建设进程中取得了良好的进展,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也显露出一些问题与不足。正确认识这些问题与不足,对于发展我国的民族区域的法制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民族法制;内蒙古;民族地区 一、民族地区法制建设的发展历程 民族法制建设是国家法制建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发展完善的重要条件。民族法制在保障各民族之间的公平权益,协调社会各民族的关系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民族法制概念的提出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少数民族聚集地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地 方。至此开始,全国范围内在少数民族聚集区相继建立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党和国家积极采取相应措施,促进民族法制建设进程稳定、快速、健康发展。1952年我国第一部规范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行政法规《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的颁布,对民族区域自治有了进一步的规定。 (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实施 在1982年《宪法》中明确规定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施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形使自治权的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法》作为我国的基本大法,它的颁布与施行,向国内外表明了中国少数民族的法制建设实践有了新的进展,国家对少数民族自治地区的管理进入了一个有法可依的全新阶段。 二、内蒙古自治区研究现状 (一)内蒙古自治区法制建设概况 相对全国民族地区法制建设的研究而言,有关内蒙古自治区法制建设的研究却不是很多。朱玉福在《构建和谐内蒙古的民族法制保障研究》中,曾提出内蒙古民族法制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内蒙古自治区在民族立法方面没有出台自治区自治条例。王雪峰在其硕士学位论文《内蒙古少数民族文化法制建设研究》中,只是对内蒙古自治区法制建设过程中文化方面做了比较详细的研究。介绍了内蒙古少数民族文化的立法概况,指出了内蒙古文化法制建设中的不

高三政治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高三政治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序号2课题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课型授新课时间教学目标知识:①我国建立的新型民族关系及其建立的原因。 ②处理民族关系的三个原则及其关系。 ③民族平等的含义、表现、民族平等与事实存在的不平等的关系。 ④民族团结的含义、原因;民族团结的意义。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含义、原因; ⑤各民族发展的现状及原因; ⑥如何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⑦民族三原则之间的关系; 能力: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和认识问题的能力。联系实际正确理解和把握民族关系的三原则。通过当今世界上由于民族纷争而导致的国家动荡和经济的滑坡来深刻理解民族团结对国家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性和民族纷争的危害性。觉悟:树立民族平等的观点是现代青年应具备的思想观念。维护民族的团结,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搞民族分裂活动,注定会以失败而告终。全局利益高于局部生产单位,利益高于眼前利益。 教材分析 处理民族关系的三原则是本节的重点之一。前面的两个框题

已使学生感受到了我们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不可侵害,从中体会到了民族团结对国家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性。而这一节正是沿着这样的逻辑顺序讲述民族关系三原则的,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领会三原则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另外,三原则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哪个方面都不能忽视。重点处理民族关系的三个原则及其相互关系;维护和加 强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各民族的和睦相处和共同发 展,才会有国家的发展与稳定,也才会有各民族自 身的发展与进步。难点 正确理解平等原则与事实上存在的民族不平等;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板书 第一课、1.2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1.民族平等2.民族团结3.各民族共同繁荣步骤教 学内容 教材处理意见时间分配导入讲授新课讲授新课材料一: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民族问题,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民族政策。党和国家制订的民族政策遵循的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包含着些什么内容呢?下面我们将学习这个问题。 二、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同学们经常在报刊电视中看到世界上不少国家和地区民族冲突的情

高二议论文 -民族精神_800字

高二议论文:民族精神_800字 导读:本文高二议论文:民族精神_8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中华历史千年悠悠,在梦中我独自神游,奇妙的与时间倒走,来到古老的尽头。 嘿呦,嘿呦,听见整齐划一的节奏,看见一双双黝黑的手,千万臣民荣辱与共,为了建造万里锦绣,抵御外寇。西起嘉峪关,东到辽东虎山,这是何等的壮举,令人赞叹;继而,伴着江水悠悠,尽兴畅游,南起杭州,北至京都,一路千里,风光尽收,这是何等的伟业,令人钦佩。中华民族的先人们,以他们的汗水与鲜血绘成了一幅美妙的画卷,是万里长城的雄壮,亦有着京杭运河的婉约与柔美,而这一切,全缘于中华民族精神之所在:勤劳与勇敢。即便是今朝,亦是我辈们万不能丢弃的财富与瑰宝。 忽梦回现实,看今朝世道,千秋史官说不尽芸芸璀璨,文人墨客道不完儒学浩瀚。古老的民族历经磨难,即便国土龟裂忧伤沉淀。站在世界之颠,回忆沧桑转变:即便大好河山被日寇践踏,但真的龙子们却不曾屈膝不曾低头,他们用血的代价扞卫了民族的贞洁,用自己的生命孕育了我们幸福的生命!支撑他们的信念正是全在于我们最为珍贵的民族的精神:坚毅与不屈。这是我们前行路上的伙伴,拥有此,定能伴我们经历一切风雨,看雨后彩虹绚烂漫天。 现在,岁月已然扶平了国土的裂伤,连绵的忧伤也已在风霜中被深深得埋葬,现在我们的民族正在觉醒,要向世界证明,盘旋在世界东方上空的是一条勇毅不眠的神龙。我们责无旁贷,我们理应把重任抗在肩上,用坚毅的精神武装自己,我们定会无往不利,会让东方之光普照大地,恩泽万物。

看那千百年来,任由岁月流逝,不变得是九州的雄壮,千百年来,任由风起云涌,不变的是龙子的坚强。 在今朝,聆听着雅鲁藏布江的怒吼,跟着黄河雄浑激荡的节奏,看着珠江婉约柔情的颤抖,这是一个民族,一个古老民族雄起的前奏,我们要让自己化为一个个音符,让这个乐章,在高潮永远演奏。 诚然,民族魂不可散,民族精神不可忘却,我们应当也必须传承沿袭,为了有一天,环宇之内,中华昂然! 勤劳,勇敢,坚毅,不屈,精神永存,即便千万人已逝。

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说课稿

《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民族问题是与国家政治生活紧密相联,能否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学习好这一节课,使学生能更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并且为后面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我国的宗教政策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正确认识和理解我国的民族状况及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2、能力目标: 让学生学会用唯物辨证的思维来观察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懂得巩固和发展民族关系要从我做起,自觉承担起巩固和发展民族关系的历史使命。 三、教学重点:处理民族关系的三项基本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确立依据:这是课程标准对本框题的要求;且学生只有掌握这三项基本原则,才能深刻认识到处理好民族问题是国家的重大问题。突破:通过案例重点讲解。 四、教学难点:三项原则之间的关系。 依据:让学生一下子要理解它们之间所有的关系,并不容易。突破:通过图表让三者关系形象的呈现在同学面前,一目了然。 五、教法学法:四环导学法、情景导入法、合作探究、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讲授法等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宋祖英《爱我中华》的歌曲,引出课题,然后,让学生自主学习3—5分钟。

接下来,进入综合探究环节,给学生布置两个探究题,让学生分组讨论6—10分钟。这样,让学生在自己的活动中学习知识,不仅体现了他们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而且培养了他们积极求知、探索的品质。在学生讨论时,教师巡查,了解小组的讨论情况,并给与适当的点拨。(这两个问题是:) ⑴为什么说我们伟大的祖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⑵我们为什么要坚持民族平等原则?为什么要坚持民族团结原则?为什么要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讲授新课】 学生讨论完毕后是成果交流阶段,就是各小组代表展示本组的讨论结果(即问题答案),老师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分析评价、纠正补充、启发讲解、归纳总结,从而达到讲解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就第一个问题,历史上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各族人民都为我国的文明与发展做出了贡献。现实中,(多媒体播放歌曲,屏幕展示各少数民族图片)介绍我国少数民族的概况。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逐步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就第二个问题,通过(自第三届起)每届人大都有各少数民族人大代表参加的事例(多媒体放映)说明各少数民族是平等的,从而引出民族平等原则的含义、依据。通过波黑战争这一材料(多媒体放映),讲解民族团结原则的含义、依据,(它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国家统一的基础)。通过西部大开发的材料(多媒体放映)讲解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措施及意义,从而得出各民族共同繁荣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原因)。 通过对这三个原则的讲解可以先由学生自主推导出他们三者的关系,然后教师点拨归纳。

人教部编版小学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中华民族一家亲》教案1

7.中华民族一家亲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正确认识我国新型的民族关系,认识到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知道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在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格局,共同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2.能力目标 知道我们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和民族制度;知道各民族一律平等,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热爱各民族人民的情感,激发维护民族团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以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 1 感受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2 理解和感受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创造中华文化。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完成《课前预习案》。 准备课件、《课堂练习案》和《课后拓展训练案》。 教学过程: 一、目标解读、预习反馈

1.新课导入: 欣赏歌曲:《爱我中华》(音乐带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师:刚才上我们欣赏了歌唱家宋祖英带来的《爱我中华》,思考一下你从歌曲中获取了哪些信息呢? 生:我知道我们的民族叫中华民族。 生:我知道中国有56个民族。 师:咱们班同学都是哪个民族的? 生:汉族。 师:咱们把除了汉族以外的民族统称为什么? 生:少数民族。 师: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第七课《中华民族一家亲》。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内容。出示学习目标。 2.目标解读: 通过本课学习,同学们要达到的目标是正确认识我国新型的民族关系,认识到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知道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在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格局,共同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知道我们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和民族制度;知道各民族一律平等,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 3.检查《课前预习案》的“预习自测”部分,学生汇报。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一)环节一:寻找我们的兄弟姐妹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辽阔美丽的国土上,共同生活着56个民族,组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总人口已达13.7亿。

论民族精神

论民族精神 发表时间:2018-08-20T15:19:55.563Z 来源:《品读》2018年1月下作者:张振宇何凯乐 [导读] 民族精神是大多数民族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价值观、信念和道德的总和。它具有民族性、时代性、稳定性、先进性、认同性、影响性和倡导性。民族精神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激励民族发展动力,整合全民族价值观念。 武警警官学院训练基地,广东广州 摘要:民族精神是大多数民族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价值观、信念和道德的总和。它具有民族性、时代性、稳定性、先进性、认同性、影响性和倡导性。民族精神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激励民族发展动力,整合全民族价值观念。弘扬民族精神,要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充分吸收外国先进文化,融入时代精神,并讲究培养教育的方法和效果。 关键词: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弘扬;培育 前言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中积极健康价值观的集中表现,是一个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长期积淀下来的文化精华和民族主体意识,凝聚着一个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社会心理、价值取向、生存方式,体现着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个性和精神特质,并通过特定民族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想文化、道德精神气质、个性心理等方方面面展现出来。特定历史现实创造了特定的民族精神,最终也一定要被民族发展的历史所选择;反过来说,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形成一定的民族精神文化,或者失落了它的民族精神,它就不可能是一个持久发展的民族。民族精神对一个民族的存在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民族精神的特点 民族精神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想情感等的综合反映。一般说来,民族精神具有下列特点: 1.民族性。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长期形成的带有本民族特点、体现本民族精神风貌的意志和品格,是一个民族价值目标、共同理想、思维方式和文化规范的集中体现。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孕育和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和魅力的民族精神。这就是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所概括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时代性。民族精神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历史性概念,不仅不同民族的民族精神是不同的,同一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其民族精神也有所不同。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和智慧的积累与凝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必将获得新的内涵,不断发扬光大。 3.继承性。民族精神是一种积累和沉淀,它与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是血肉相连的。不同的民族在李长龙不同的历史阶段和生存环境中形成各具风格特色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从而哺育、积淀成为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类型。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就是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积淀与升华。江泽民同志在美国哈佛大学的演讲中,将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精辟地阐述为四个方面,即团结统一的传统,独立自主的传统,爱好和平的传统,自强不息的传统。正是这些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构成了我国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 4.开放性。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世界文明的大道。特别是近代以来,各国、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已成为民族精神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 2弘扬民族精神的途径与措施 我们研究民族精神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弘扬民族精神。怎样弘扬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呢? 第一,弘扬民族精神,必须充分认识到民族精神的重要性。“毛泽东同志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江泽民明确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因此,“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互相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第二,弘扬民族精神,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我们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和观点来分析民族精神,用正确的思想和观点来武装我们的头脑。 第三,弘扬民族精神,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中形成了丰富和独特的优秀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基石。只有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才能振奋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在传统文化中,既有精华的成分,也有糟粕的成分,我们要对传统文化作出科学的分析,努力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第四,弘扬民族精神,要充分吸收外国先进文化的有用成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来源有三个组成部分,这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全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吸收全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并不矛盾,而是统一的,都是为了积极推动中华民族的前进和发展。 第五,弘扬民族精神,要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五四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南泥湾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旗渠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特区精神等等,都与特定的历史时期的时代精神相结合,激发了人们为了民族的利益而不懈奋斗的动力。在21世纪的今天,创新精神、进取精神和科学精神等等,又将成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结合的新的增长点。 第六,弘扬民族精神,还要讲究培养教育的方法和效果。丰富人们的有关中国历史的知识,包括学习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以及最近二三十年的中国社会发展史,体会民族精神在各个时期的特点,可以培育人们对民族的感情,达到促进培养民族精神的目的。在对青少年的民族精神的培养活动中,要充分注意到青少年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采用具体、形象、生动的人物和事例,利用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多种媒体教学

论民主与法制关系

论民主与法制的关系 【摘要】民主与法制已成为现代宪法的主流价值追求,但二者间的关系却十分复杂。成功地调和二者间的价值是一部宪法融入现实生活的关键。事实上,法制与民主间的争论从来就没有消停过。二者在“谁来统治”和“如何统治”的问题上意见不一。法制是民主思想的实现方式。人治是专制思想的实现方式。真正的民主离不开法制。实现法制是实现民主的前提,民主是法制的内容。有的民主的内涵,法制变的更加完善和稳定。没有法制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如果用人治的方式实现民主,那么随着人的改变,民主的内容就会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不是真正的民主。也不符合民主的本质---主权在民的思想。 【关键词】民主法制 By democracy and legal system's relations 09 Undergraduate Law Yan Chaofei 【Abstract】The democracy and the government by law have become the modern constitution the mainstream value pursue, but the two's relations are very actually complex. Compromises the two's value is successfully a constitution integrates the real life the key. In fact, the government by law and the democracy argument has not always stopped. The two in “who rules” and “how to rule” in the question the opinion to vary. The government by law is the democratic idea realizes the way. The rule by people are the despotic thought realizes the way. The true democracy cannot leave the government by law. Realizes the government by law is realizes the democracy premise, the democracy is the government by law content. Some democracy's connotation, the government by law changes is more perfect and is stable. Does not have the government by law not to have democracy in the true sense. If realizes the democracy with the rule by people way, then along with person's change, the democratic content will have the very big uncertainty. 【keywords】 Democracy Government by law 论民主与法制的关系

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 (2)理解我国新型的民族关系,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及相互关系。 2、能力目标 (1)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原则,坚持了从实际出发,适合我国国情。让学生尝试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2)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地理知识,深入学习本课。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尊重不同民族风俗习惯,与不同民族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的观念【教学重难点】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及相互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等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播放一首关于中华民族的词 (一)导入新课 教师:刚才的词中写道“56族,历史久长”,老师想考考大家以下图片展示的是哪个民族? (展示图片) 教师过渡: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之间形成了怎样的民族关系,在处理民族关系的时候应该遵循什么原则?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七课第一框题的内容。(展示图片) (二)教授新课 教师引导:这是一幅中国民族分布图,根据我们以前学过的历史、地理知识,从图上可以看出我国民族分布有什么特点? 教师总结:也就是说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我国重要的国情之一。 教师过渡:在这个大家庭中,形成了怎样的民族关系呢?接下来让我们共同走进

“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环节。 (展示图片) 教师提问:从这个家庭中你能感受到我国形成了怎样的民族关系?形成这种关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教师总结: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国家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因此这种民族关系我们称之为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一、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板书) 教师过渡:我国虽然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但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等发展不平衡的状态依然存在,并且难以在短期内消除。为了更好地巩固民族关系,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下面来学习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二、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板书) (展示100元人民币背面的几种文字) 教师引导:这是一张人见人爱的人民币,他的后面有几种文字?表达的是什么意思?我们可以看到100元人民币后面呈现出了除了汉族以外的其他几个少数民族的文字,而这几种文字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那人民币后面不同文字的呈现说明了我们国家在处理民族关系中,坚持了什么原则? (展示图片) 教师引导:这是一种文化上的民族平等,还有没有其他方面可以体现民族平等的呢? (展示“民族平等大家谈”图片) 教师总结:从大家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民族平等的含义是指各民族无高低优劣之分;各族人民都是国家的主人,都依法平等地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依法平等地履行应尽的义务。这是处理民族关系的首要原则。 (展示图片) 教师过渡:刚刚感受了维吾尔族阿妈阿里帕的动人事迹后,我们一起去体验延边人民的生活与发展。请同学们阅读下面一则材料。阅读材料的同时思考下面的问题。 (展示材料)

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第一框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掌握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的知识体系,把握基本概念及其内在联系。 二、预习内容 (一)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任何国家都是由一定的组成的。除汉族外,有个少数民族。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我国重要的国情之一。 2、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我国铲除了的阶级根,逐步形成了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3、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1)民族平等 ①含义:各族人民都是国家的主人,都依法平等地 ,依法平等地。 ②原因: A、我国宪法规定。 B、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与发展程度之别,绝无;

、各族人民都对祖国的明作出了贡献,都是国家的主人。 (2)民族团结 ①含义:在基础上,我国形成了各族人民、友好往、互相合作、,谁也离不开谁的大团结局面。 ②意义:、,是衡量一个国家 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的前提,是的保证,是的基础。 (3)各民族共同繁荣 原因:这是由决定的,是国家实现和中华民族的必然要求。 4、三项原则之间的关系 (1)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三项原则是、的。(2)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 (二)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当前应当如何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1、我国已经形成了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我们应该十分珍惜、不断这种民族关系。 2、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的义务,是每个中国公民的责任。作为当代青年学生,要把 的责任付诸行动。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疑惑内容 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识记处理民族关系的三原则;(2)理解处理民族关系的三原则;(3)分析联系当前党和国家采取一系列加快民族自治地区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分析说明处理好民族关系的重要性 二、学习过程 【探究1】材料一自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少数民族代表的比例都高于少数民族人口的比例。每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代表,人口特少的少数民族至少都有一名代表。在x 藏,世代生活在喜马拉雅南麓的珞巴族,人口不足三千人,也拥有一名全国人大代表。 材料二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向西部地区对口支援,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1994-2001年,1个对口支援省和中央各部委无偿援建西部地区716个项目,资金投入31、6亿元人民币,除中央政府投资外,“十五”时期,全国各地支援x藏建设项目71个,无偿投入资金10、62亿元人民币。 材料三为加快西部地区和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中国政府实施西部

(完整版)我们的民族精神练习题

我们的民族精神 一、选择题 1.2010年12月,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月河路小学开展了“弘扬民族精神,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系列活动,号召全体师生积极参加培育民族精神活动。下列不属于中华民族精神所具有的特征的是() A.民族性B.时代性C.先进性D.包容性 2.“智慧东方——2010中华文化促进人物”颁授典礼于12月15日晚上在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南京市委书记朱善璐表示,“要大力繁荣文化、发展文化、丰富文化,提升文化的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 A.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力量B.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力量 C.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D.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3.华夏五千年中国龙文化,亿万华人传承中华龙精神!盛世2010国人敞开国门喜迎上海世博、广州亚运两大世界盛会!为向全世界展现最具代表中华民族精神的中国龙神韵,首尊双面“国宝金玉九龙壁”在2010年12月15日横空耀世。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 A.团结统一B.爱好和平C.勤劳勇敢D.爱国主义 4.加强抗震救灾精神教育,培养大学生深厚的爱国情怀。玉树抗震救灾中,大爱同心、无私奉献等民族精神得到了进一步升华。下列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力量的集中表现,是中华文化的精髓②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③中华民族精神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④中华民族精神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5.有人认为:“经济建设是所有工作的中心,一切活动都必须围绕经济建设展开。那么,弘扬民族精神是可有可无的事。”这种观点() ①正确揭示了经济建设与弘扬民族精神的关系②割裂了经济建设与弘扬民族精神的关系③否认了弘扬民族精神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④肯定了我国当前的中心工作 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6.抢险救灾精神是舟曲人民战胜自然灾害的精神保障,体现了强烈的爱国热情。下列各选项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是() 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②“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③“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④“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7.2010年10月26日,“嫦娥二号”成功进入远月点100公里、近月点15公里的试验轨道,开始用自身携带的CCD相机为月球近距离拍“特写”。我国探月活动的成功,可以说是以科学技术的成就续写传统文化中“奔月”理想的佳话。这种渗透在科技探索活动中的民族情感和文化情结() ①凝聚着自信自尊,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②体现着与时俱进,是进行科学技术探索的主要精神动力③蕴涵着美好憧憬,激励人们自强不息、奋发有为④充溢着浩然正气,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着积极推动作用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8.2010年12月19日,广州2010年亚洲残疾人运动会圆满闭幕。运动员向我们展现了残疾人体育的独特魅力,自强不息、超越自我、永不言弃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反映自强不息精神的典故、名言。例如() ①“夸父逐日”②“大禹治水”③“愚公移山”④“精卫填海”⑤“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 9.2010年11月18日,美国国会发布报告,渲染中国网络的威胁论,声称“它可能导致非常恶意的行为”。针对西方媒体的反华论调,海内外中华儿女的爱国激情以及在理性思维支配下的爱国方式令全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