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让问题来引导阅读教学

让问题来引导阅读教学

让问题来引导阅读教学
让问题来引导阅读教学

让问题来引导阅读教学

教学的本质是一种交往活动,是通过师生的交往活动而实现的共同学习、共同探索、共同发展的过程。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传递——接受;现代的教学模式应该是:问题——发现。

“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任何一门学问都是要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总是要解决那么几个问题的,一份阅读试题也是围绕那么几个问题去设计的。所以我认为应该让问题来引导阅读教学,让练习来充实阅读教学,让积极的思维活动伴随阅读教学的全过程

应该说,语文学科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问题意识培养的得天独厚的土壤。阅读文本是现实生活的折射,其中有着无比丰富的问题源,只要用心读书,一定会有层出不穷的问题。另外,阅读过程也是问题意识诞生的载体,随着读者和文本、和作者、和书中人物对话的次第展开,问题一定会随之而来。语文老师不但要善于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更要鼓励学生去大胆质疑、探究书中的问题。

一、认真备课,教师预设问题。

备课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明确教学的目标和重点,要善于把它们转换成问题,简化教学的头绪。这样一节课下来,能给学生留下一个完整的印象。比如要学习《苏州园林》一课,在第一课时如果把教学目标确定为“说明事物要抓住特点”和“学习有顺序的说明”的话,可以将此目标转化成这样三个问题:①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是什么?②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这个特点的?③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简洁的导入之后,出示这三个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默读课文,然后再回答。学生只要弄清了这三个问题,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就算完成了。

在预设问题时要注意:①问题不能太笼统;②内容不能重复、含混;③可操作,可测量。预设的问题除了要体现教学目标之外,还要引起学生的兴趣,具有可操作性。例如,教学目标“理解本文如何围绕中心组织材料”就可以转化为“依次找出课文围绕中心选择了哪些材料?”这样具体的问题。

二、课前预读,学生提出问题。

问题不能仅仅来自老师的提前预设,也可以由学生在预读的过程中提出来。字词方面的问题学生可以借助工具书去解决,但对有些工具书不能解决的问题,只有提到课堂上来,师生共同解决。

对学生在预读中提出的问题,老师要进行认真的梳理,要抱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诚实态度正面接触。对那些暂时回答不了的问题,就干脆对学生说:“我真的不知道,等我找到答案后再告诉你们好吗?”

三、带着问题,认真进行阅读。

带着任务和问题的阅读才是最有效率的阅读。可以让学生默读、朗读、分角色读或用课本剧的形式再现课文内容,也可以速读、略读或者精读,但绝不可以不读课文就直接进行喋喋不休的鸡零狗碎的分析,这样会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

头脑,也会使学生养成不读材料就直接答阅读题的坏习惯。

要求学生一定要养成阅读时动笔的习惯,标示段号,圈点批注。更要勤于动脑,对所提问题进行初步的思考。学生在认真地阅读,积极地思考,那老师该怎么办呢?我们很多老师在学生读书的时候不断地打岔,自以为拥有话语权就可以随时随地对学生发号施令,来回乱蹿,其实是像苍蝇一样的可恶!你可以来回巡视,也可以站着观察;可以趁机板书,也可以和学生一起读书,但千万别破坏那种渐入佳境的阅读氛围。

四、读后提问,弄清课文内容。

这是一节阅读课的主要环节。随着师生问答的逐渐展开,课文内容会像百宝匣一样逐层打开,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会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1、先提基本问题。基本问题是指包括时间地点以及人物关系,关键性的细节描写,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等这些基本要素。提问基本问题是为了迅速抓住课文的基本内容,提问时一定要让学生合上书,据此检查他们读书是否用心。比如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我的叔叔于勒》后,马上可以问:“我大姐多少岁?二姐多少岁?那个公务员看中了哪个姐姐?我们全家人到哲尔赛岛去游玩的时候他们结婚了吗?”这都是些细节的基本的问题,如果连这样的问题都答不上来,那就说明他根本没好好读书。

2、利用矛盾,激发疑问。对立的事物往往互相排斥,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文自身的矛盾或学生理解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想问题。学习《智取生辰纲》一文时,可以这样提问:“智取生辰纲的是晁盖、吴用等梁山好汉,可是为什么课文却是从杨志等人的角度来叙述的?”学生往往稍加思索就会说“是为了反衬梁山好汉的聪明机智”。老师再提醒学生结合古代章回小说的特点再思考,学生经过一番讨论后就可以得出“是为了设置悬念,引人入胜”这样的结论。

3、化难为易,深题浅问。《雨说》一文有道课后练习是问这首诗的副标题为什么取做“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这个问题就比较难以回答。这是个大问题,如果要学生马上回答,他们一定很茫然,会感到无所适从。我们不妨先将它分解成这样几个小问题:①这首诗写于哪一年?当时的中国大陆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②作者郑愁予当时在中国吗?③为什么有人把儿童比喻成“祖国的花朵”?④副标题通常有什么作用?这四个问题由易而难,由具体而抽象,既环环相扣又层层推进。学生在联系了时代背景以及了解了作者的有关情况后,一般都会得出“副标题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表现了诗人对中国儿童的期待和祝愿”这样的结论。可见问题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必须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4、提问要有启发性。不要问诸如“二月春风像什么刀?几条垂下绿丝绦?”这样低幼弱智的问题,也不要经常拿“对不对”、“是不是”这样的口头禅来发问,这样根本没有启发性,学生的回答往往是不经过大脑的“对——”或“是—

—”还拖个长腔,真是匪夷所思。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带有启发性的提问会有助于学生的积极思考。提问时语言要幽默机智,能够引起兴趣。不反对学生接下句,爱接下句的学生是喜欢老师的、注意力集中的、能及时进行反馈的学生。

五、回读课文,质疑文本内容。

老师在引导学生讨论回答了他预设的和学生提出的问题之后,还应该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去回读课文,质疑课文内容,对课文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宽加深。

在回读《孤独之旅》的过程中,有个学生提出了这样的疑问:“杜小康是头天下午受的伤,可是第二天早上他的一只脚板底还在流血。难道这血流了一整夜?那不把杜小康流死才怪!”大家一想,真是这样啊!结合生理卫生知识,大家认识到这的确是作者的一时疏忽,这个细节描写显然是作者的一厢情愿。老师就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思考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结束的时候不要忘了给学生留少量的带有问题情境的作业,可以是书面的,如阅读理解、改写课文、小论文等,也可以是口头的,如名句积累、名著阅读等。

可见,问题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线索,由问题引导的阅读才是高效的、实实在在的、有所发现和创造的。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性阅读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性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在语文课程总目标中提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改变纯“接受性”学习,倡导探究性的学习,启发学生多方向、多元化地去解读文本。下面就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探究,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巧置情境,激起探究之欲 (一)营造和谐氛围 语文是人文学科,是诉诸丰富情感的一门功课,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需要,重视积极的情感态度,为学生的探究、发现做好准备。一堂课的开始如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带入一种和谐、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更要重视对学生的激励评价,使学生保持探究热情,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二)设置故事悬念 小学生特别具有好奇心,他们阅读课文,往往会对故事发展或人物命运产生一种十分关注的心情,根据学生这种心理去设置一些悬念,往往能使学生产生急切期待的心理和

极为关注的感情。我教学《惊弓之鸟》时,开篇就布疑阵:“现在,空中飞着一只大雁,大家想想,用哪些办法能把它打下来?”学生凭经验纷纷说,用箭射,用枪打……至此,教师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是正确的,但话峰一转,说:“可是,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更赢,却是拉弓,不用箭,嗖的一声把这只大雁射下来了,这究竟是什么缘故呢?答案就在课文中。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看谁先把答案找到”。由于悬念的诱惑,学生立即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种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主动认真地读书、思考和探究。 (三)引发认知矛盾 在阅读教学中,激发起学生内部已知和未知的矛盾,将学生引入到一种认知矛盾的状态,能使之产生特殊好奇心,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探究欲望,激发他们主动地探求未知领域。我教学《草船借箭》时,学生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后,让学生再齐读课题,然后说说自己的理解,有学生说:“诸葛亮明明是用草船去骗曹操的箭,使曹操损失了十万枝箭,课题应该改为‘草船骗箭’才对”。我并没有马上给予反驳,而是因势利导:“这位同学这种的想法不无道理,对啊,课题中为什么没有用‘骗’,而是用‘借’字呢?”这样,抓住学生这种认知上的矛盾,再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的阅读探究。 (四)引导质疑问难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确立课堂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确立课堂教学重点和难点 石牌中学吴慧媛 现在中学生现代文阅读都是经专家审改,体现时代精神、现代意识,反映现代学生生活,密切联系学生的社会生活和想象世界,语言典范生动,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审美价值,赋予它教给学生以特定的知识和能力的使命。那么,在新课改下阅读教学该如何确定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在课堂中有所收 获。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因此,重点、难点的确定要从学生出发。阅读文章的选定也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教师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心理、知识、能力等特点,遵循教学规律,选择重点,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素材,让学生感受阅读的魅力。 《语文课标》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培养他们的价值观。要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准确地确定教学重点,还要准确的掌握答题技巧。帮助学生获得答题方法。因为,对于学生来说不仅要通过阅读培养文学素养,还要应对各种阅读试题。这就要求教师把握教学方向,确定教学重点难点。要如何做呢? 一、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课堂的阅读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

尝到“有付出就有收获”的喜悦,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永远是追求知识带来的快乐,。在阅读教学中,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习民主。 二、改进教学、教法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民主地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自主讨论阅读的主题,然后一起分享自己的意见。将每个学生的想法整理好,互相分析,把课堂交给学生,就能充分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参与教学实践的快乐,这样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为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动力,那么,教师就应做到讲授准确、科学。语文的学习的目标之一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就需要学生在听话、说话和写作能力上有所提高。要求他们对文本有独特的领悟,也要对文本准确、科学的理解。如果一篇阅读以基础知识为重点,就需要教师教准字、词义。多义词要结合句子选定义项,还要从感情色彩、一语双关等方面去挖掘它的深层含义;如果是以理解句子含义、文章内容和思想感情为主,就应开阔学生视野,打开思维,对文章进行全面分析,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主题。通过教学、教法的改进,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处于基础和核心地位,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到位,教师的讲解分析应深入透彻,不止于肤浅。“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要求。阅读直接关系到各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才能逐渐领会、理解课文及其他阅读材料的意义,进而去学习写作技能及加深对其他课程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尤为重要。通过语文阅读训练,能更有效的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也有利于学生情操的陶冶和品德的教育。那么应该怎样做呢?首先:学会积累,阅读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积累包

小学语文低段阅读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低段阅读教学策略 推荐阅读是语文课程中较为重要的内容,现在如何按照课改精神、课程理念、课标要求上好阅读课,也就成了我们广大基层教师研究的重点。人民教育出版社孟令全老师曾经:“小学生的阅读,在很大程度上是学习阅读。”那么一个儿童在他初学语文的起始阶段,怎样帮助他们学习阅读呢?我认为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年龄特点采取以下操作进行。 一、教会孩子预习课文 新课程的要求和素质教育的新规定给予孩子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作为教师应该学会解放自己,但更应该充分指导孩子的自由空间。低段孩子自主预习的难度相当大,我们主要是依靠家长的参与,因为一、二年级的家长对孩子希望和热情是最理想的状态,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一优势资源,一开始就召开家长会,明确预习指导的要求:1、能从课文中找出生字,并用符号标出;2、借助拼音和字典认识生字;3、标出自然段序号,尽可能的多读几遍课文;4、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教师的检查则采用抽查,看家长是否签字。但现在很多家长都外出打工,只有爷爷奶奶监管。面对此类学生,抱怨和放弃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可以利用学生自己,住得比较近的孩子可以一起预习,相互监督,教师则重点帮扶不主动的学生。同时教师要适时教会学生查字典,这样帮助学生解决很多问题,就这样长期坚持,到一定的时间,我们所面临的预习难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我们教师自己也相对轻松一些。 二、指导孩子学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语文课程标准》)就阅读教学在第一学段明确提出:“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这一要求,注重了阅读能力的培养,强调了朗读教学。这是学习阅读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学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才能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不断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的质量。因此应按照以下三个不同层面的要求帮助学生学习阅读。1、借助于拼音读准每个字的字音;2、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3、在正确、流利基础上再有感情朗读 因面向的是低年级学生,教师在这三个层面教学过程中不能操之过急,每一个环节都要交代明白,阅读落实。例: ●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不会的字可以借助拼音,要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你们已经能正确读课文了,现在提一个新要求,把课文的每句话读通顺,读流畅。 ●同学们真行,把课文读得那么正确、流利,下面提个更高的要求,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这样一步一步要求清楚,朗读的三个层面才得以实施、落实。长期坚持下去,有助于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良好语感的形成,有助于思想情感的熏陶,有助于学生对篇章样式的积累。 三、帮助孩子不断加深阅读中的感受和体验 书是读懂,而不是讲懂的。同一本书,不同的人其感受与体验是不同的。阅读的感受和体验又离不开读文的。前面提到三个层面阅读,要在不同层面的阅读中,不断地帮助学生提升对阅读认识的水平,就要注意: (一)、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新教材所选的课文为我们展现了很多优美的意境,课文中饱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及人文精神,这些都必须经过学生反复朗读、吟诵、想象才能理解和感受。

怎样上好一节语文阅读教学课

怎样上好一节语文阅读教学课 ——常规阅读教学课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体会 上次研修活动中,我们研讨了如何做好课前有效备课的问题,这次活动,我们着重研讨怎样上课的问题。 一、一节好课的标准 何为一节好课?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在她的“新基础教育”中,针对“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这一问题,概括了以下的五个方面:一是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学生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培养了习惯,在过程中产生了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并激发了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而且越来越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有意义的课,也就是一堂扎实的课,不是图热闹的课。 二是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就面而言,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有效率,其包括了好的、中的、有困难的具有不同的效率;其次,是效率的高低,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这都不能算是一堂好课。 三是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这样的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在课堂上有师生之间真实的情感、智慧、思维、能力的投入,尤其思维是相当活跃的,在整个过程中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的生成。这样的课可以称为丰实的课,内容丰富,多方活跃,给人以启发。 四是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课堂的价值在于通过师生碰撞,相互讨论,生成许多新的东西。这样的课称为平实的课。要淡化公开课,多上研讨课。不管谁在听课,教师都要做到旁若无人,心中只有学生。 五是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任何课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如果是,那么假课的可能性就比较大,这种课是真实的、不粉饰的,因此是值得反思的,需要去重建的。在我们“新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上好了课,总是要反思和重建。只要是真实的,总是有缺憾的。 它不可能十全十美,它应该是真实的、不粉饰的、值得反思的,可以重建的课。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的。有缺憾恰恰是真实的指标。这种课可以称为真实的课。

浅谈探究性阅读教学

浅谈探究性阅读教学 摘要: 探究性阅读教学指的是化被动接受为主动探讨、化知识注入为思想沟通、化单向吸收为多方面交流的阅读教学。细读文本是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前提,质疑是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关键,理性分析是探究性阅读教学的深入。探究性阅读教学有利于学生获取、巩固和深化知识,使学生在参与的全过程中发展思维,培养能力。 关键词:探究性阅读教学;细读文本;质疑;理性分析 探究性阅读教学是指化被动接受为主动探讨,化知识注入为思想沟通,化单向吸收为多方面交流的阅读教学。它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学生的自主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逐步学会对信息进行质疑、分析和判断。因而,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知识与能力的获得是学生通过主动探索、主动思考和亲身体验得来的。 探究性阅读教学强调开放性、自主性、交互性和探究性,这与文学阅读的要求不谋而合。因为文学作品不仅具有模糊性和未定性的特点,而且还是阅读者感觉、理解、思想和观念的生长点,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本身就是立体的、多维的。因而,在文学课上进行探究性阅读教学不仅是可行的,而且大有裨益。 一、细读文本——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前提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见微知著是细读文本的根本。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与欣赏时,要求学生不要看任何参考资料,直接读原文,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文学作品,重视与珍惜自己阅读的第一印象,在此基础上,进行文本(或部分文本)的细读,细心揣摩作者的语言与写法,激活学生感受体验和直觉想象文学文本的能力。这种细读是一种精心细致、逐字逐句逐段的钻研体味,是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从文学作品中提取信息的阅读。 《祝福》是学生中学就学过的作品,开篇即写“我”在回到鲁镇后与鲁四老爷的话不投机,我们让学生对“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这句话进行讨论。鲁迅为什么用一个“剩”字?主人已离去,客人还在书房,完全可以用“留”字,但一个“剩”字,已把“我”的尴尬处境披露无疑:留下吧,明摆着不受欢迎;离开吧,这是回故乡的第一天,真的是留也不是,走也不是。在这样的解读之后,学生开始品味文字。因为,它不仅仅是对字面意义的理解,还要领会文字的“弦外之音”,捕捉到人物的微妙心理及尴尬境地。 《阿Q正传》中写阿Q欺负小尼姑时,也有这样的句子:“‘哈哈哈!’阿Q十分得意的笑。”“‘哈哈哈!’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十分”与“九分”一字之差,说明了什么?阿Q在受了屈辱之后以欺负弱者的行径获得精神上的胜利,兼之又赢得酒店里“鉴赏家”们的赏识,自然是“十分得意”,而酒店里的看客们在“看”的过程中获得了满足,但由于未能像阿Q那样“亲自”对小尼姑动手动脚,这得

阅读推荐课教学设计教学提纲

课外阅读推荐课:走进《伊索寓言》 教学目标: 1.通过读物推荐,让学生掌握读物推荐的基本方法,培养课外阅读的习惯。 2.在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喜爱阅读课外书籍,对优秀读物产生兴趣。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孩子们,老师前段时间在一本书上看到一个特别好玩的故事,想和大家分享,你们想听吗? 池塘里有两只小青蛙,它们在荷叶上荡秋千,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一会儿东,一会儿西,玩得可开心啦。呱呱地叫个不停。突然,一只小青蛙不小心从荷叶上摔下来了,正好掉在了一只庞大的公牛脚边,公牛正要喝水,没注意,就一脚踏了上去,把小青蛙踩进了烂泥地里,连个泡泡都没冒上来。另一只小青蛙吓坏了,飞快的逃回了家,向妈妈哭着说:“妈妈,哥哥被被一只很大的怪兽踩死了。”青蛙妈妈不知道公牛到底有多大。就深深吸了一口气,把肚子鼓得圆圆的,问:“这么打吗?”小青蛙答道:“还要大一些。”青蛙妈妈又吸了一口气,把身子鼓得更大了,小青蛙看了还是摇头,青蛙妈妈不停地吸气,不断地肚皮胀大。。。。。突然,啪的一声,它把肚皮给胀破啦。 很有趣吧,还有许多类似这样有趣的故事藏在一本书中,这本书就是伊索寓言,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伊索寓言吧。

二、指导方法,激发兴趣。 1.看封面。 师:拿到一本书,不要急着看内容。咱先来看一看封面,从封面上你获取了什么信息?(板书)(书名,作者,许多动物图画)观察要按顺序。书名是什么?(伊索寓言)这本书的作者是?你了解他吗?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小段资料,一起读读吧。 伊索是古希腊的一个寓言家。他以前是奴隶,地位很低,没有自由,但他知识渊博,聪明过人,最后获得自由。自由后,伊索开始环游世界,为人们讲述他的寓言故事,深受古希腊人民的喜爱。他所讲的故事都收集在《伊索寓言》中。 除了书名和作者,封面上还有许多动物图画,通过这幅图,我们可以猜想到什么?这本书中写的可能是动物的故事,(孩子们,你们真会联想) 2.看目录。 欣赏完封面,让我们翻开书的扉页,看看你又有什么新发现呢 师:通过目录,你们发现了什么?(板书) 生1:很多关于小动物的故事。我们之前根据封面图片的猜想正确吗?师:是啊,《伊索寓言》一共收集了357个小故事,大部分是动物故事,这些动物是我们平时喜闻乐见的,有乌龟、狐狸、驴子、狼、羊、鸡、牛……每种动物都有它们各自的性格特点,比如:狼是凶残的,驴子是愚蠢的,羊是弱小的,狐狸是狡猾的,狮子是威武的……不过,动物的性格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下面让我们通过这本书中出场率

如何找寻小学阅读教学引导的突破口

如何找寻小学阅读教学引导的突破口 【摘要】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小学生,小学生还不善于自己动脑筋去解决问题,这就要教师的启发和引导。这个问题语文教师应该去探讨,找出突破口,启发引导学生思考阅读材料中的问题。 【关键词】启发;引导;突破;思维 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他们还不善于自己动脑筋去解决问题,这就是依赖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教师教一篇课文,应该从哪里寻找突破口?如何突破?这是我们语文教师值得探讨的问题,只有寻找好引导的突破口,启发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条理的思维,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得以畅通。阅读教学中怎样寻找引导的突破口? 1 从教材的来源寻找引导的突破 每一篇课文有每一篇课文的特点,每一个作者有不同的写作目的,有不同获取材料的方法和途径,有的课文布局谋篇甚至遣词造句往往受到材料来源的限制和影响,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寻找引导的突破口。比如《小站》,作者可能是坐车经过那里才发现的,而且是两次,一次快车,一次慢车,因为文章前两段就是写快车经过所见的小站,而在短短的两三分钟内当然只能看到小站的表面现象,最后两段是开车后的体会。因此,教师在教这篇课文时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怎样知道这个小站的?”“这个小站怎么样?”这就很容易把握文章的结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我就是从这里寻找到引导的突破口的。 2 从文章结构特点中寻找突破,启发思维 有的文章结构鲜明,就应该从结构引导启发。从内容上看有三种情况:一是具有关系全文结构的过渡段课文,如教《伟大的友谊》一文时,我就从承上启下的过渡段找到突破口,我让学生读第四段后问:“这一段写了几层意思?”学生回答后,我又问:“文章中哪几个自然段写了恩格斯在生活上热情地帮助马克思?哪几个自然段写了他们共产主义的事业上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合作?”然后再问:“这两种材料能不能倒过来安排?”“第四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各写什么?起到了什么作用?”学生思考这些问题后,就基本上掌握了课文的思路:二是具有总分或总分总结构的课文,如《再见了,亲人》、《林海》等;三是具有明显线索的课文,就抓住线索突破,如《一个苹果》就抓住“苹果”,《小木船》就抓住了“木船”这一线索来引导。 3 从文章的题目中寻找突破,从解题入手,启发学生思维 文章的题目是各种各样的:有的以所写的人命题,有的以所叙的事命题,有的以状物命题,有的以文章的主要内容命题,有的以文章的中心思想命题,我就抓住不同题目来寻找引导突破口,从而达到目的,如《董存瑞舍身炸碉堡》,我

从模糊走向清晰——小学中、高学段语文阅读教学的区别

从模糊走向清晰——小学中、高学段语文阅读教学的区别

从模糊走向清晰 ——小学中、高学段语文阅读教学的区别 (本文获2011杭州市小语专题论文一等奖) 小学课堂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c17080837.html, 回澜小学茹亚萍摘要新课程实施至今再次审视当下的阅读教学,效率低下依旧是个不争的事实。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笔者以为老师们对整个小学学段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和策略的模糊,尤其是中、高学段的阅读课堂明显存在目标不明、模式统一的问题,“学段味”的不足不实,是不可轻视的重要原因。因此要提高阅读教学效率,首先首先应明析学段阅读教学目标,其次是凸显学段阅读教学策略。本文将从学段阅读教学的问题、学段阅读教学目标解析及学段阅读教学策略探讨几方面加以阐述。 关键词提高效率目标解析学段特点教学策略 一、学段阅读教学的问题 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分量和比重不言而喻,老师们在阅读教学中耗费的时间和精力也绝对是最多的。但投入和产出之比却总是让我们纠结,令我们反思。原因固然是多种多样的,但笔者以为老师们对整个小学学段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和策略的模糊,尤其是中、高学段的阅读课堂明显存在目标不明、模式统一的问题,“学段味”的不足不实,造成了课堂上的盲目教学与重复教学,最终也影响了阅读教学效率的提高,影响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综观当前小学中、高学段的阅读课堂,笔者以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突出问题:(一)低位高就 笔者经常看到不少中年级的阅读课堂抛开了自己应尽的学段目标,却不遗余力地实施着并不属于自己学段的教学任务与目标。如一位教师在执教三上年级的《花钟》一文时,花了近20分钟的课堂时间引导学生发现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却将本文“段落”学习和语言积累的首要学段目标置于一旁。 (二)高位低就 同样,也常常有高段的阅读教学随意地降低了自己的学段目标,重复着中段的阅

主题阅读教学策略课型内容梳理

主题阅读教学策略课型内容梳理(一)主题阅读的主要课型 主题阅读教学策略主要包括八种课型,分别是: 1.单元导读 2.整体识字 3.自主识字 4.以文带文 5.读写联动 6.自主阅读 7.基础训练 8.展示分享 (二)各课型的主要策略及方法 单元导读课 一、教学流程,大致分两类: 1、单元导语+ 一篇精读文 2、单元导语+ 浏览数篇文章 二、单元导读课的过程分三步 精读篇 1、朗读和背诵“单元导语”。 2、读一读,说一说,写一写。(或背一背) 3、发放“基础训练”试卷。部署单元整体学习任务。

浏览篇 1、朗读和背诵“单元导语”。 2、运用类比和对比的方法,在默读基础上,说一说,填写对照表。 3、发放“基础训练”试卷。部署单元整体学习任务。 三、处理好三种关系 1、单元导语与课文的关系,是大单元教学法的前提。 2、课文与课文间的关系。从课文题材、结构、写法、语言特色等方面,找课文间相同与不同。 (解决的方法:师举一,生反三。师出示文章分析或简单对比。生仿照、比较其他文章,也可以师把文章完成一半,另一半留给生,逐步让生自主独立完成。) 3、“单元导读”课与其他课型关系。 整体识字课 处理四个关系 1、阅读和识字的关系。先读书,后识字,边读书,边识字,以读 书,带识字。 方法:将生字放在编写的短文中,短文多以课文内容缩写,尽可能将全部生字编在一个句子里或一个片断里。 2、“一主”教材和“两翼”教材中识字的关系。“整体识字”只教“人教版”教材生字。“两翼”教材顺其自然,不规定任务。 3、识字和写字关系,要分开处理,多识少写,先识后写。 4、“整体识字”和其他识字教学改革成果的关系。主题阅读识字教学

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研究实施方案

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研究实施方案 【作者】王凌宇 【机构】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第六小学; 【正文】一、课题设计论证 1.国内外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外教育研究机构通过调查不同年级学生的阅读成绩发现,养成了阅读习惯的学生,他们的综合素质最高。我国关于儿童阅读状况的调查也表明,儿童学习成绩越好,阅读习惯越好,阅读时间越长;相反,儿童学习成绩越差,阅读时间越短,阅读习惯越不好。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可见,只有当学生的阅读达到一定数量时,才能形成高效自觉的语文学习能力。 2.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一个人来说,要从小就要培养,小学时期是关键时期。良好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以及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道德观在小学处于形成时期,而阅读的作用尤为突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我们针对学生阅读普遍存在的主观能动性不强,阅读方式方法欠缺,阅读内容过于单一,学生阅读时间不够充沛等现象,我们以主题阅读课标教材为抓手,精

心选择文本材料,让学生围绕主题,对优秀作品、经典读物、流行图书等发现真善美。逐渐让学生形成兴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同时不断增加阅读的量与面,提倡多读书,读好书,从句章篇到读整本的书。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和情感体验,积累丰富的人生经验,培养了学生高尚的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主题阅读的核心是阅读塑造心灵,阅读影响人生 工具书中对“主题”是这样定义的:它是“文学、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中心思想,是作品思想内容的核心”。本课题建构的主题则具体是指:以人文性为范畴的线索,兼顾语文知识与能力、思维发展、文学形式等内在的串连线。阅读,工具书中解释为“看(书报)并领会内容”。本课题建构的阅读则是指:在小学语文课堂内,在主题创设的情境中,学生感知、感悟多个文本。 主题阅读:主题阅读是课标教材的建构思路,它通过一定数量的、具有关联的文本材料,让学生围绕主题,在不断地对相关文本阅读和对话中获得整体的阅读经验和情感体验。主题阅读教学就是基于这种思路,把阅读教学的视野灵活地与课堂结合起来,将阅读教学内设在主题创设的情境中,充分重视个体体验,在多个文本的碰撞交融中,重过程、重生成、重理解,最终实现通过主题形式建构开放的语文阅读立体教学模式。 三、本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创新之处。 1.研究目标

阅读教学教学什么

阅读教学教学什么 阅读教学教什么?有人说了,当然是教会学生怎样阅读。照此说法,假若没有经过阅读教学的训练,人们就不会阅读?有没有经过阅读训练会有多大的差别?思考再三,我觉得阅读教学应该有下面这些内容: 教经典以我的理解,校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不同的意义,作为校内阅读应该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其实,也就是教材的选文应该经典)。所谓的经典,应该是能经得住时间和空间变化,经得住意识形态变换考验的,是人类与本民族文化的精华、人类精神文明的凝聚点。引导学生从经典阅读入手,可以培育其高尚的审美情趣,从人生一开始就占据精神的制高点。经典阅读会影响学生终身的学习和精神的发展。也许经典的阅读对学生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扶助,其实这也真是阅读教学的意义所在。现阶段,小学语文的选文不够精美,即使选择一些名家作品也多有简化和改动,改动的原因是为了小学生更好理解。但是许多改变的文章失去了原文的灵韵,名家作品原汁原味存于小学教材中的有多少? 教联系从创造心理学的角度看,一个人的创造,不是他的信息储存“从无到有”的简单过程,而是“从有到新”的复杂的综合加工的过程,人们获得的信息量愈多,创造的可能性也愈大。阅读教学其实并不是简单的“文本”解读的过程,在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学习者可以发现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文本提升和升华了经验世界的无意识,使它自觉纳入学习者的有意识的规律性的认知领域。同时阅读者也可以发现自身信息的短缺、理解力的薄弱,唤醒再学习、再积累的需要。 这样一个过程并不是每一个阅读者都可以自然经过的,期间需要教师的引导、搭桥,让学生从阅读的自然世界过渡到自觉世界。教联系有多重含义,与文本的联系、与自我知识经验的联系、与文本相关的信息和材料的联系、与未知世界的联系,与进一步学习的联系。阅读教学成为一个辐射源,学生智力的触角,在它的触发下,敏感伸向各方。 教技能虽然“语言文字训练”由于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肢解和琐碎了“文本”内在的灵韵,但是知识与技能仍然是阅读教学的重要部分。阅读教学一定要教学生必要的阅读技能,语文训练,重要内容之一是语文技能的训练。技能必须纯熟而达到习惯成自然的程度。这其间确实不免必要的知识性的艰苦而略显枯燥的训练,苦学和乐学就是这样融为一体,学生智力增进的快感也是艰苦学习的深层快乐。不能怕批评意见就放弃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训练是方法,训练是过程,训练是阅读教学手段的一部分,不要夸大也不要贬低它的作用。适度、适当应该是原则。事实上,任何一种教学法,都不能缺乏必要的训练。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能力,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这些阅读的必要能力,一定是阅读教学中需要让学生学习的。学习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不一定就是枯燥的试题。 阅读教学可教、需教的东西还很多,这里所说的“教”并不是通常意义的“传授”,可以理解为“培育”,对学生而言是“习得”。阅读教学中一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同样重要。对于感悟力强的人来说,没有经过阅读教学的训练,可能也可以获得阅读能力,不过要走一些弯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正确而恰当的阅读教学是他们获得阅读能力的必经之路,关键是阅读教学教什么!

如何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讲课稿

如何进行有效的阅读 教学

如何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作为语文教学的主体——阅读教学,我们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入手,把课堂还给学生。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章之间的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让学生真正自主学习。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教学 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的开端 教学中,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是阅读教学成功实施的关键。阅读教学是文本、生活与人的心灵之间的一道桥梁,小学语文教师对文本深隧而独到的诠释正是引领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的阶梯。文本解读应着眼于阅读教学目标,着眼于教师的教学设计,着眼于原文,更要着眼于学生。只有这样文本内容在教师心中才是立体的、鲜活的。 文本解读首先要求教师具备基本的文学常识和文学素养。其直接关系到教师对文章的理解是否深刻,教材处理否恰当,对文章的关键点是否敏感能否产生顿悟与灵感;直接影响到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好坏及教学效果的好坏。所以,教师应该成为一终身学习的典范,坚持不断地完善和提高自己,并且不断更新已有的知识储备,具有了丰富而常新的知识,教师的文本解读才会有新内容新思想。另外,除了具有较为丰厚的语言文字知识底蕴还需要有扎实的文字基础知识和广泛的阅读经验。小学语文课文看起来简单易懂,实则意味颇深。有些教师立足点较低,没有整体感,不能做到高屋建瓴、游刃有余,也就无法将课文深入浅出的理解到位,结果把课文肢解的支离破碎,影响了教学效果。同时,教师要准确把握文章内容,紧扣教学目标分析文章写法。例如,描写景物的文章,既要体会景物的美好,还要品味如何借景抒情;记事的文章,要思考作者是如何记事传情的;写人的文章,要构建人物的形象,体会人物的情感。 此外,教师对课文有关内容的感悟并非是原文内容的复制,而是揉进了自己的理解,加进了自己的想象,融入了自已感情的艺术形象的“再创造”。通过教师充满情感的解读,授课时,一方面可以实现情激情,达到以情动情的效果,因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另一方面,有助于再现课文的“形象”或“情境”,使学生入情入境,受到形象化的感染和教育。 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应熟稔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点,精彩语言。精彩语言是指课文中某些表达准确、生动而又含蕴丰富的语言。对精彩语言的解读,可以是一个字,也可以是一个词,还可以是一个句子或某个片段。通过评析,不但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思想感情的体会,同时是抓住文章概貌的突破口,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水平。教师在文本解读时要深挖这些词、句。 第二点,写作规律。写作规律是指同类型文章在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上所具有的共性特点。既然是规律,就有一定的规范的表现形式。学习和掌握这些规范的表现形式,对于加深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写作水平都是非常有益的。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还应抓住教材的写作规律,在这方面有所积累。 第三点,中心思想。中心思想指文章中要表达的贯穿全文的核心,是提纲挈领的道理,是作者在文章中努力通过各种细节来阐明的中心议题。新课标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课文能够体会文中作者要讲述的道理,同时加上自己的理解在读一读。学生对课文中心的理解可以是多元的,但不能是偏激

对比第一学段和第三学段的阅读目标

对比第一学段和第三学段的阅读目标,我们可以发现,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有自己特定的任务,也有与第一/第三学段阅读任务相同但层次和程度不同的部分。总体来说,从文章构成来区分,不同年段有不同年段的侧重点:第一学段重点是字词,第三学段侧重于篇章,那么第二学段就应该侧重于句段,通过句段等的学习,落实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两大任务:教学生读书的方法,教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一.教读书方法 第二学段是阅读能力形成的关键期。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既有不同方式的阅读方法的要求,也从不同体裁样式提出了阅读任务,还从不同思维方向提出了阅读教学的目标。 (一)以不同方式习得阅读方法 第二学段中,我们需要注重下列几种阅读方式的指导。 1.继续学好朗读。对于朗读,小学个年段都有“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要求,说明各年段都要努力引导学生多朗读,并且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这是各个年段共同的重点目标。可以说,朗读好是各学段各篇课文各节语文课相同的首要任务。如果第二学段和另外两个学段一样,能首先引导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这就已经实现了本年段的重点目标,也就完成了首要的/保底的教学目标了。 “正确”就是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朗读,读音正确,发音清晰,

音量适中;“流利”要求朗读流畅自然,语速适中,停顿恰当,不结结巴巴,不时断时续;“有感情”要求学生能初步领会文章的感情,能通过声音,并与动作/神态等配合,传达一定的情绪/情感。 虽然各年段都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但在各学段也有区别,它要求随着年级的升高,目标要求也更高。课标要求第二学段“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与第一学段的“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比较,取消了“学习”一词,表明课标对第二学段的朗读层次要求提高了,不仅仅是“学习”,而是要“用”。 2.提高默读水平。默读在第一学段已有要求,第二学段在此基础上有更高的要求。第一学段只提出“学习默读”,第二学段不但提出“学习默读”,还有具体的要求: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可以说这是衡量默读是否达标的标尺,是教师检验学生默读水平是否在第一学段的基础上有所提高的直观试纸。默读的要求要实事求是,不要过早在速度上给学生施加压力,因为课标在第三学段才有明确的默读速度的要求。 3.大胆尝试略读。所谓略读,指快速阅读文章以了解其内容大意的阅读方法。换句话说,略读是要求读者有选择地进行阅读,以求抓住文章的大概,从而加快阅读的速度。课标在第一学段没有提出略读的要求,在第二学段才提出了“学习

浅谈如何开展小学课内外阅读教学

浅谈如何开展小学课内外阅读教学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化,小学语文教学作出了相应的调整,考试成绩不再是教师教学的唯一目的。新课标要求教师挖掘小学语文的其他作用,充分发挥其功能性。在笔者看来,小学语文教学主要有两大功能,首要的一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基本语文能力。其次,小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最初的信息获取和表达能力,获取即阅读,表达即写作。在笔者看来,学生正置身于一个充满着各种各样信息的时代,因此培养他们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极为重要。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从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两方面简单谈谈如何开展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阅读教学 小学生的阅读主要分为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两类。课内阅读是基于课本,通过阅读课文,获取一定的信息,掌握一些修辞手法。课内阅读的优点是有着教师的指导,能够对文章进行较为透彻的理解,掌握生词,缺点则是阅读范围较为固定,信息单一。课外阅读则恰恰相反,课外阅读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没有教师的指导,同时文章里有着大量的生词,需要学生自己解决,是对学生能力的综合考验,阅读难度高了,获取的信息自然也比课内阅读要丰富,

同时更加贴合学生的兴趣。笔者认为,阅读教学不应该将课内外阅读割裂开来,而应该让二者相互配合,从而提高学生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 一、现阶段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 在笔者看来,阅读应该是一种学生从小就养成的习惯,这样他们才能做到自发性的阅读。然而,现实中小学生的阅读情况却不容乐观。课内阅读有着教师的督促,阅读效果尚可,但是课外阅读的情况则良莠不齐。曾经有一项调查表明,我国小学生与西方同龄人相比,每年要少读近十万字。除此之外,学生的课外阅读也大都不是自愿的,而是有着家长的督促或者教师布置的阅读任务。虽然能够保证一定的阅读量,但是这种压迫式的阅读只会造成一种恶性循环,导致学生心底排斥阅读,一旦他们年龄大了,没有父母的束缚,很可能会拒绝阅读,这也导致学生无法养成阅读的习惯。在阅读的引导上,教师和家长也有很多不足,最为显著的是没有帮助学生选择书籍,一味地让他们阅读四大名著或者外国名著,要知道四大名著和一些外国书籍是初中必选读物,对于小学生来说,阅读难度较大,这也导致学生在心底排斥阅读。在笔者看来,教师应该着眼于课内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然后转移到课外阅读,帮助学生甄选适合的书籍,促进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最终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二、从课内阅读入手,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继而形

(完整版)课外阅读指导课堂教学实录

课外阅读指导课堂教学实录《童话,多么美好的世界》 《童话,美好的世界》课堂实录 教学目的: 1.通过一段时间的童话阅读情况汇报,教给学生阅读欣赏童话的方法。 2.在阅读童话的过程中让孩子体会到读书的快乐,阅读的乐趣。 3.挖掘童话内涵,培养学生用美好的心态看生活。 教学过程: 一、出示幻灯片,引出话题: 1.首先,让我们来看大屏幕上的一段话,看看你能读懂它的意思吗? 幻灯片出示: 如果有人5 岁了,还没有倾听过安徒生,那么他的童年少了一段温馨; 如果有人15岁了,还没有阅读过安徒生,那么他的少年少了一道银灿; 如果有人25岁了,还没有细味过安徒生,那么他的青年少了一片辉碧; 如果有人35岁了,还没有了解过安徒生,那么他的壮年少了一种丰饶; 如果有人45岁了,还没有思索过安徒生,那么他的中年少了一点沉郁; 如果有人55岁了,还没有复习过安徒生,那么他的晚年少了一份悠远。 指名有感情朗读大屏幕上的内容。 师:孩子们,你们读懂这段话说的意思了吗? 生1:我感受到了童话的重要。 生2:我们要仔细阅读童话,了解通话,品读童话。 生3:这段话是说人的一生中离不开安徒生。 生4: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不同年龄段的人都需要安徒生…… 生5:老师,我来补充一下,是需要安徒生的童话。 师:是啊,所以有人说,童话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营养品,它既可以营养两三岁的孩童,又可以营养七八十岁的老翁。因为几乎我们身边的每个人都是伴着童话故事一路成长起来的。这学期,我们已经补充了不少童话的营养,可是如果只是一味的填充却不去思考消化,再好的营养也只会白白流失。所以,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那个童话的世界。把童话的营养充分吸收,让它能真正滋养我们的身心。(板书题目:童话世界) 师:大家可以回顾一下,从小到大,你都读过哪些童话? 生1:我读过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 师:能不能说得再具体一些 生2:我读过格林童话中的睡美人、灰姑娘…… 生3:我读过安徒生童话中的丑小鸭、皇帝的新装、茶壶、小意达的花…… 生4:我读过《丑小鸭》、《白雪公主》、《夜莺》、《茶壶》 …… 师:都是外国的,中国的呢? 生1:郑渊洁的童话《没头脑和不高兴》、 生2:《宝葫芦的故事》、《神笔马良》 …… 过渡:老师注意到咱班同学在谈起童话的时候眼睛都在发亮,看来大家对童话的喜爱是发自内心的,那么大家想过么?是童话世界中的什么吸引了你? 生1:美好的画面。生2:人物的形象。生3:其中的道理。 生4:精彩的故事。生5:丰富的想象。如《会飞的箱子》中的飞箱,可以从这个国家飞到那个国家很神奇…… 二、从美好的人物、美好的画面和美好的结局等几个方面体会童话世界之美 过渡:原来童话是用那么多的美在帮我们编织着一个世界,那是一个有着美丽的人物、美妙的画面、美味的结局组成的多么美好的世界啊!(补充板书:童话,多么美好的世界) (一)美好的人物 过渡:孩子们,这个充满善良纯真,处处美如仙境的世界实在太令人向往了,童话作家究竟是如何把这个美好的世界呈现给我们的呢?让我们离这美好的世界再近一些,先去感受一下那些美好的人物(板书:人物) 1:由表及里的美: 过渡:谁先来说说你的童话世界中,那个最美的人? 生1:小人鱼。因为她在自己就要变成泡沫时,也没有杀死王子。 师:小人鱼牺牲自己成全他人,所以很美。谁知道她长什么样?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总结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黄仙仙 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可见培养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这样,不能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词汇、说话、朗读、概括、思维能力都得不到真正的提高。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浅见。 一、培养阅读能力,首先要加强词句训练。 读课文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要会自觉地使用学过的词语和组织出所需要的句子,才能更好地准确地表达出真情实感。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知识,是发展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引导学生运用词语十分重要,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词语训练要注意两点:一是既要重视理解又要重视运用,把学和用结合起来;二是要与阅读课文与理解文章结合起来。一些常用的词语,要引导学生在说话和作文中学习使用。一些基本句子形式,要引导学生加深认识,并让他们口头或书面造句子,学会使用。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时应让学生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和用法。有的词语一读就懂,不需要讲解。有的词语稍作比较;学生就理解了。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哪里?重点应引导学生说,也就口头运

用。为了是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祖国丰富的语言,我们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课文中词语、句式变换说法。 二、教给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 1.指导预习,教方法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 学生刚上三年级,不会预习,我就把预习拿入课堂,集中上好预习指导课,教给学生预习方法:①读熟课文,要求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②边读边想,读后能比较准确地回答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③要借助字典认字,理解词语。如在教学《孔子拜师》一课时,让学生按上述预习方法,学习课文,当学生熟读课文,说出课文主要内容,并借助字典认字,理解词语,把不理解的句子划上记号以后,再让学生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自己归纳出预习的方法和步骤。这样,在课堂上指导三、四篇课文,学生就基本掌握了预习方法和步骤。 随着阅读训练项目的进行,预习要求也相应提高,在上述训练的基础上,再给学生布置方向性预习提纲,让学生有所遵循,使预习由扶向放过渡。学生课前做了充分预习,不仅提高了教效果,为大量阅读创造了条件,而且学生通过预习,掌握了预习方法和步骤,提高了自学能力,使阅读起步训练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

小学各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与策略

小学各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及策略 第一部分 明确《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各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 ──按标施教 一、各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联系和区别 (一)读书技能要求: 低年级强调把初读落到实处,确保人人都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尝试学习默读。 中年级一是要继续抓好朗读,逐渐将其演变为预习要求;二是要学会并加强默读、略读的训练,并能粗知大意。 高年级要进一步提高朗读、默读技能,并能独立自能地阅读课文。 (二)识字教学要求: 低年级强调把识字写字落到实处。 中年级依然要予以关注,但是写字的指导不必过细,要充分关注已有的知识经验。 高年级则强调自主识字,教师只需在关键处点拨。 (三)阅读理解的要求: 低年级把理解定位在了解词句的意思上,能读懂童话、寓言、故事和诗歌。 中年级一是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二是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三是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高年级一是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二是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 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三是学会阅读叙事性作品、诗歌和说明 性文章等。篇章林冲 (四)关于积累的要求: 低年级强调必须把熟读背诵落到实处,丰富原始积累。 中高年级一要坚持抓好熟读背诵;二要注重积累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三要拓展阅读的范围,增加阅读量,逐渐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和习惯。 以上三个学段关于阅读教学的目标,是一个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和人文素养为目的, 以感受、理解、积累、应用为重点,相互联系而又不断提升的目标体系。梭鱼、天鹅、虾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