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灾区群众的“闹心房”

灾区群众的“闹心房”

灾区群众的“闹心房”
灾区群众的“闹心房”

《新华纵横》:统建房缘何成为“闹心房”

编辑:李畅

责编:张宋红

主持:张大鑫

终审:郭维莹

【节目导视】

统建房普遍开裂,受灾群众提心吊胆(这个裂缝是房屋就是验收了以后人搬进来住的时候,就是过来1个星期就出现这样的裂缝);

保障性住房为何失去质量保障?(在这个过程当中,施工队伍比较庞大,人员也比较多,几千人上阵)。

敬请关注本期节目——《统建房缘何成为“闹心房”》。

【演播室主持人】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境内的姚安县去年7月发生了6级地震。如今,地震已经过去了500多天,但部分受灾群众仍未住上称心的房子。当地政府为他们统一建设的“统建房”暴露出不少问题和缺陷。作为保障性住房的“统建房”为何失去“质量保障”?记者近日对此进行了调查。

【解说】这里是位于云南省姚安县官屯乡大村的地震灾后统建点,水泥路面、设计过的绿化带、一排排黄色的小楼,乍看上去这里俨然是一个不错的住宅小区,然而这些统建房屋的内部情况却让不少百姓烦恼不已。

【记者出镜】新华社记者王晋源:

我现在是在姚安县“7·9”地震灾后统建点的一座楼房里,在这座楼房二楼的一个房间里我们可以看到角落里出现了一条非常明显的裂缝。这条裂缝大概有两米长,我们看到这个裂缝的宽度也是比较宽的。然后在这个房间的另外一个角落我们可以看到两条非常明显的裂缝,而且这个裂缝是有修补后的痕迹。

【同期】云南省姚安县官屯乡大村统建点村民苏飞:

像这样的裂缝每间房子都有。像这样的你看,这个裂缝都已经贯穿了。这么长的裂缝。还有这里,这里也是裂缝,你看这里,这里的裂缝都是补过的。

【解说】2009年7月9日,姚安境内发生里氏6.0级地震,全县9个乡镇共有3000多户房屋受损需要拆除重建。为了解决灾区群众安置问题,姚安县规划出官屯大村和马游小村两个房屋统建点。村民们自筹资金,再加上一部分政府补助,统建点工程项目从2009年开工,到2010年春节官屯大村统

建点200户、马游小村统建点150户已全部完成建设。新建房屋都是七度设防,每户两层共有128平米。

从2010年初开始,灾区群众陆续搬进新居。对于这些刚刚经历了地震的人们来说,能够搬离临时居住点,住进宽敞明亮的新房本是一件好事。但是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自己搬进新房没过多久就发现了这样那样的质量问题。

张古玉家的二楼由于凹陷已经用铁板重新修补过一次,然而位于墙边的裂缝又再度出现了严重的渗水问题。

【同期】云南省姚安县官屯乡大村统建点村民张古玉:

上边浇一瓢水下面就渗下来了。

【记者出镜】新华社记者王晋源:

在统建点的这个片区内很多户人家都出现了地板开裂的房屋质量问题。我们现在是随机的来到一户人家门口,我们来看看他们家的情况。你好,我们是新华社的记者。我们想来了解一下你们家的房子有没有出现质量问题。

【同期】云南省姚安县官屯乡大村统建点村民杨美珍:

杨美珍:可以的,这个问题太大了。就是出现质量问题了。

记者:您能带我们去看一下吗

杨美珍:好,可以。

记者:你们家是已经搬进来住了是吧?

杨美珍:已经搬进来住了,政府喊我们搬迁我们就听到这个好消息,(但是)这些地板裂了我们都不知道。

记者:这里面也有是么?

杨美珍:这里面也是。我家最严重的就是这一块房顶坍塌,也是他们喊技术工来这里补起来,这块上裂痕还存在,还没有帮我家盖严。

记者:像那边那个地板都是裂了以后吗?

杨美珍:这个地板都是裂了,你看这些,我家的房子四角都完全脱落了。已经地板开裂了。裂缝太深了,他们整些干灰来抹上。

记者:这个裂缝最深的时候是有多深呢?

杨美珍:3几公分往上,最少也有。

【解说】对于经历过“7·9”地震的灾区群众来说,住在这样的房子里令他们寝食难安。

【同期】云南省姚安县官屯乡大村统建点村民杨美珍:

我们住着也担心,就怕地震房顶塌下来,本来我们这个地方已经是地震,就是已经地震,感谢党中央,感谢各级领导才给我们搬迁。

【解说】记者随后在姚安“7·9”地震恢复建设统建点建设工程项目部了解到,针对统建点房屋出现的质量问题,楚雄州建设局在2010年9月份组织专家组对官屯大村统建点195户、马游小村统建点141户房屋工程质量进行了逐户的排查检查。依据专家给出的质量排查报告,统建点房屋存在12项主要质量问题,如“普遍出现楼板裂缝及裂缝未按规范处理”、“普遍出现露台渗水、漏水”、“部分底层回填土下沉、地板下沉”、“少数墙体粉刷层空鼓”等。

【同期】姚安“7·9”地震恢复建设统建点建设工程项目部主任王家俊:

我们也和监理还有提前入住的这个群众也发现了部分民房正在建设过程当中出现了裂痕。经过请专家鉴定了以后,先期已经拆除了11户民房。到现在为止我们两个统规统建点马游大村350户民房大部分都已经完成了质量整改问题。

【解说】今年年中,这300多套统建点房屋里有11套因为质量问题被彻底拆除,近期才完成重建。然而,针对目前群众

所反映的房屋出现的裂缝和渗水等问题,工程监理方认为这属于正常现象。

【同期】云南省姚安县官屯乡大村统建点建设工程现场监理李军:

首先这个裂缝呢是主要是现在针对的就是这350户不同程度上都有,但主要集中在结构层上面的找平层,四个角都有细小的裂纹。这个属于一个正常的在建筑上的一个通病的问题。

【解说】根据项目部的说法,除了先期因质量问题拆除重建的11户,其余房屋无需拆除,只需依据专家意见对裂缝等问题进行修补。

【同期】云南省姚安县官屯乡大村统建点村民苏飞:

这个裂缝是房屋验收了以后把人搬进来住的时候就是过了1个星期就出现这样的裂缝。

记者:那出现裂缝之后你们有反映吗?

苏飞:出现裂缝了以后我们就跟那个项目部反映,他们就用那个水泥浆和胶水来粘。但是粘了以后又反复不断地出现这样的情况,就还是开裂。

记者:他们检查之后有什么解释?

苏飞:他们说这种是正常的,混泥土开裂是正常现象

记者:你觉得有什么问题呢?

苏飞:我觉得这个就是这个房屋出现质量问题。

【解说】除了房屋质量问题带来的困扰,村民们反映统建点的房屋在规划上也存在严重缺陷。

【记者出镜】新华社记者王晋源:

当初这个统建点的楼房在建筑过程中也没有把卫生间、厨房这样必要的生活设施规划在里面,这给我们这个村民的生活也带来了非常的不便,大家可以看到在我身后他们就是在自己盖这个卫生间和厨房。

【同期】云南省姚安县官屯乡大村统建点村民李明勇:

我们没有厕所,上厕所很远,没有厨房也不方便,都是临时用着。

【解说】经村民反映,楚雄州近期下拨了资金,让每户村民在自家门前的院子加盖厨房和卫生间。

【同期】姚安“7·9”地震恢复建设统建点建设工程项目部主任王家俊:

在这个施工期间,这个大旱,可以说百年未遇的干旱。

【解说】统建点建设工程项目部主任王家俊表示,为了赶工期,施工过程中出现了建材品质不高、模具拆除过早、质量管理不严等问题。同时施工期间恰逢云南大旱,保养用水供应不足,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质量造成了影响。

【同期】姚安“7·9”地震恢复建设统建点建设工程项目部主任王家俊:

在管理方面还有些不到位的地方,因为毕竟我们是816户统建。我们项目负责的就是有600多户。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施工队伍比较庞大,人员也比较多,几千人上阵,在这个过程当中可能也有管理不到位,监管不到位的地方。

【解说】对于经历过一次地震的姚安县百姓,能够住上安全的房子是他们目前最大的心愿。

【演播室主持人】灾区房重建,本该让百姓感到温暖和踏实,但在姚安地震灾区,统建房却成为了让群众担惊受怕的“闹心房”。我们希望当地有关部门能够对这一事件及时关注,让百姓心头的这件“闹心事”及早得到解决。好的,感谢收看本期节目,再见。

片尾人名字幕:

制片人:郭维莹

统筹:吴建青

执行制片人:张宋红

责任编辑:赵晓燕

编辑:李畅

电子编辑:赵龙兵

记者:何春好王晋源资料:夏青柳、莫小青配音:董千齐

音响:田里

视频技术:王骁、王剑英灯光:沙锋

摄像:王越

系统技术:贺新

化妆:李水仙

播出:余福卿

技术统筹:方浩、郝剡

技术总监:张大圣

技术监制:王宏达、汪小维监制:何晓彤

总监制:张浩、陆小华

出品人:吴锦才

新华社出品

综述——非瓣膜病房颤的抗凝治疗药物新进展

非瓣膜病房颤的新型口服抗凝药物治疗进展 陈晓梦 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ATRIA[1]研究表明55岁以下人群中房颤患病率大约为1%,80岁以上可达9%。目前临床病例中,房颤多由非瓣膜病引起,本文中房颤亦限定为非瓣膜性房颤。 脑卒中作为房颤最严重的并发症一直是房颤治疗和预后问题的焦点。房颤发生使脑卒中发生的危险性提高了4-5倍,且在脑卒中病人中至少20%源于房颤。 [2] 一直以来,维生素K拮抗剂华法林被认为是房颤抗凝治疗的首选,使用华法林治疗可以降低脑卒中发病风险的60%[3]。但其应用存在一定限制,达到有效治疗效应国际标准化比值INR2.0-3.0所需时间长,药效受到食物或其他药物相互影响,应用时需长期监测INR值且要根据INR调整相应剂量,致使具有华法林适应症的患者只有不到60% 服用华法林治疗。[4]近十年,针对华法林在应用方面的缺陷,新型抗凝治疗药物不断研发,FDA已批准达比加群dabigatran,利伐沙班rivaroxaban, 阿哌沙班apixaban的临床应用。本文综述三种应用于临床的新型抗凝药物的药物动力学特性,药物在迄今III期临床试验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具体的临床应用,为房颤抗凝治疗药物提供更多的选择。 一、药物效应动力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 1.凝血酶抑制剂:能直接阻断凝血酶,凝血酶可以催化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单体,并通过激活F XIII,使纤维蛋白单体相互交联进而形成纤维蛋白。同时凝血酶还可以正反馈于凝血过程中的FⅤ、FⅧ、FⅪ等凝血因子以促进这些凝血因子活化,也可激活血小板暴露其磷脂表面,进一步促进血栓形成。 达比加群或者达比加群酯(达比加群前体)可逆性地作用于结合血小板和未结合血小板的凝血酶,其生物利用度大约6.5%,血浆蛋白结合率约35%,达峰时间约2小时,半衰期约14小时。[5]肝脏代谢,80%药物是以原型从肾脏排泄,大约20%从粪便排泄,药物血浆浓度和肾脏功能直接相关,严重肾脏功能衰竭是达比加群的禁忌。P-糖蛋白的诱导剂(利福平、卡巴西平、苯妥英)降低其血液浓度而抑制剂(胺碘酮、维拉帕米、唑类的抗真菌药物)起到增加作用。[6] 2.X因子抑制剂:可竞争抑制X因子,也可以阻断由FXa, FⅤa, Ca+和血小板磷脂表面所共同构成的凝血酶原酶复合物,而凝血酶原酶复合物是内、外源性凝血的一个交汇点,可激活凝血酶,从而促进血栓形成。 利伐沙班是一种可逆的选择性X因子抑制剂,其达峰时间约为2-4小时,生物利用度与给药剂量和机体空腹状态有关,此外,其半衰期在青年人为5-9小时,老年人的半衰期大约在11-13小时。利伐沙班血浆蛋白结合率高达90%,因此不能通过透析将药物清除。[7]多可通过肝脏细胞色素CP450代谢,其也是P-糖蛋白的一种底物,细胞色素CP450(主要是CYP3A4)和P-糖蛋白的抑制剂以及诱导剂均会影响利伐沙班的血药浓度。药物多从肾脏以原型排泄。因此,应该避免在中重度肝功异常和严重肾衰的病人中使用此药。 阿哌沙班也是选择性X因子可逆性竞争抑制剂。其生物利用度约50%,药物达峰时间1-4小时,半衰期约为8-13小时,血浆蛋白结合率约为90%,以此也不能通过透析达到清除药物目的。大约25%的药物通过尿液排泄,而多于50%的药物可以通过粪便排出体外。[8]和利伐沙班相似,阿哌沙班主要通过肝脏细胞

非瓣膜病心房颤动致脑栓塞100例临床分析

非瓣膜病心房颤动致脑栓塞100例临床分析 心脏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 AF)引起的脑栓塞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其临床表现有特殊性,疗效也不尽人意,现将2005年6月~2013年6月治疗的100例住院患者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男76例,女24例;平均年龄51~78岁,平均65.6岁,所有患者均有心脏病伴持续性心房颤动病史,其中冠心病69例,高血压性心脏病22例,心肌病2例,甲亢性心脏病3例,肺心病4例。伴有慢性心功能不全者58例,糖尿病7例。 1.2临床表现动态下发病77例,静态下发病23例。意识障碍27例,头痛20例,头晕11例,呕吐21例,肢体瘫痪89例,偏身感觉障碍55例,失语20例,构间障碍33例,双眼凝视27例,癫痫发作5例,偏盲7例。 1.3实验室检查全部病例均行MRI及DWI检查,显示栓塞位于颈内动脉系统87例,椎基底动脉系统13例,以DWI计患者发病后病灶,多病灶脑梗死56例,单病灶脑梗死44例,大面积梗死33例。全部病例超声心动图证实均无瓣膜病,提示左房增大,左房运动减弱,血流缓慢声像58例,发现附壁血栓22例,室壁瘤2例。 1.4治疗及结果入院后,均给予脑血管扩张药、活血化瘀药、脑细胞保护剂、自由基清除剂、脱水剂及心肌营养剂及对症治疗。结果:痊愈28例,好转56例,4例进入植物状态,死亡12例,其中5例为多脏器功能衰竭致死,7例死于脑疝。 2 讨论 NV AF是冠心病、高血压、心衰及某些非器质性心脏病基础上的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它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1]。AF作为引起CE的独立危险因素,远较其它因素重要。Yamanouchi报道[2],心源性脑栓塞中56%是由NV AF 引起。NA VF是老年脑栓塞最主要的病因,是老年脑卒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危险因素。 NA VF有以下临床特点:①老年人多见,常伴有心功能不全;②发病急,多数在动态下发病;③病情重,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碍;④大多发生于颈内动脉系统,以大脑中动脉区梗死为多,左右大脑半球几乎相等,椎基底动脉系统相对较少;⑤大面积梗死多,更容易发生脑疝;临床上具有以上特点,结合既往心脏病位房颤病史,要考虑本病。 房颤导致心房内血栓形成的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可能与局部因流瘀滞、内皮

住院非瓣膜病房颤患者不使用华法林治疗的因素分析

住院非瓣膜病房颤患者不使用华法林治疗的因素分析 发表时间:2016-09-12T14:14:57.617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9月第26期作者:辛建文张兰吴功平[导读] 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血栓栓塞是房颤患者的主要风险。 (陕西省宝鸡市眉县人民医院陕西宝鸡 722300)【摘要】目的:探讨与分析住院非瓣膜病房颤患者不使用华法林治疗的因素。方法:2013年2月到2015年12月选择在我院住院诊治的非瓣膜病房颤患者160例,记录与观察不使用华法林治疗情况,同时调查患者的临床治疗并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在160例患者中,不使用华法林治疗的患者有40例,比率为25.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合并冠心病与出血为住院非瓣膜病房颤患者不使用 华法林治疗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本地区住院非瓣膜病房颤患者不使用华法林情况还比较常见,多与患者的年龄、合并冠心病与出血情况等有关,临床医师、药师应加强用药监护。【关键词】非瓣膜病房颤;华法林;多因素分析;年龄【中图分类号】R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6-0197-02 房颤(AF)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心悸、眩晕,可使得心房频率快且不规则,从而使心房心室失去有效的收缩功能。非瓣膜病房颤是房颤的主要类型,也是引起卒中的最主要的原因,可使卒中风险增加5倍,从而导致患者容易致残与致死[1]。现代研究表明CHADS2评分越高,房颤患者卒中发生风险越高,从原则上来说所有CHADS2评分≥2分的房颤患者均应进行长期口服抗凝药治疗[2]。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在临床上华法林的使用存在很多限制,比如治疗范围窄、出血不良反应严重、剂量调节困难、个体差异大等。本文具体分析了住院非瓣膜病房颤患者不使用华法林治疗的因素,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2013年2月到2015年12月选择在我院住院诊治的非瓣膜病房颤患者160例,纳入标准:符合非瓣膜病房颤的诊断标准(除外瓣膜病变,其他原因包括高血压、心肌缺血、心肌炎、心肌病、外科手术后疤痕等或无明显器质性心脏引起的心房颤动);CHADS2评分≥2;知情同意本研究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排除标准:合并恶性肿瘤;妊娠与哺乳期妇女;病例资料不全。其中男101例,女59例;年龄最小23~83岁,平均(65.35±5.24)岁;疾病类型:阵发性房颤患者34例,持续性房颤80例,永久性房颤46例;平均CHADS2评分为(3.13±1.34)分。 1.2 调查内容记录患者如下基线信息,包括性别、姓名、病案号、年龄、临床诊断、疾病类型、CHADS2评分、居住地区、住院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值)、华法林用药剂量、华法林用药时间、出血、血栓、合并疾病、合并用药等。 1.3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 14.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数据和计量资料分析采用卡方χ2检验或者t检验,将上述单变量分析中检出的P<0.05的变量放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结果 2.1 不使用华法林治疗情况在160例患者中,不使用华法林治疗的患者有40例,比率为25.0%;而能口服但不能按时监测者为81例,比率为50.6%;能按时监测且达标只有28例,比率为17.5%。 2.2 不使用华法林治疗的因素分析我们将所有调查的数据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不使用华法林治疗作为应变量,进入水准为0.05,剔除水准为0.10,结果显示年龄、合并冠心病与出血为住院非瓣膜病房颤患者不使用华法林治疗的主要因素(P<0.05)。见表1。 3.讨论 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血栓栓塞是房颤患者的主要风险,尤以脑卒中多见,其发生风险与基础心脏病的存在和性质有关。住院非瓣膜病房颤是房颤的主要类型,随着年龄的增长,住院非瓣膜病房颤的发生也是不断升高的。从发病机制上分析,房颤时,心率快且不规则,从而使心房心室失去有效的收缩功能,可在心房内形成附壁血栓,当血栓脱落后可导致各种系统性栓塞的发生甚至死亡[3]。多数住院非瓣膜病房颤患者需要接受华法林抗凝血治疗,CHADS2评分标准可非瓣膜病房颤患者的血栓风险进行评估,当非瓣膜房颤患者的CHADS评分≥2分即为血栓高危患者,应服用华法林进行抗凝血治疗。在实际临床工作中有许多因素阻碍华法林的应用,包括需要常规监测、大量的饮食限制、频繁剂量调整和对药物相互作用的顾虑等。本研究显示在160例患者中,不使用华法林治疗的患者有40例,比率为25.0%,表明不使用华法林治疗情况在临床上比较常见。本研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合并冠心病与出血为住院非瓣膜病房颤患者不使用华法林治疗的主要因素(P<0.05)。75岁以上老年房颤患者的华法林出血发生率和INR>3.0停药率会明显增加,限制了华法林的使用,这可能是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血清白蛋白逐渐减少,游离华法林血药浓度逐渐升高,导致其易发生出血,为此高龄患者在服用华法林期间,药师应加强出血并发症的监护;而心内科医师对住院非瓣膜病房颤患者比较倾向少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总之,本地区住院非瓣膜病房颤患者不使用华法林情况还比较常见,多与患者的年龄、合并冠心病与出血情况等有关,临床医师、药师应加强用药监护。【参考文献】

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新型口服抗凝药的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新型口服抗凝药的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房颤)指未合并以下情况的房颤:①风湿性二尖瓣狭窄;②机械瓣或生物瓣置换术后;③二尖瓣修复术后。脑卒中和血栓栓塞是房颤最严重的并发症,缺血性脑卒中年发病率约为5%,病死率和致残率高。服维生素K拮抗剂,如华法林抗凝治疗能有效降低脑卒中的风险。但是,这类药物在临床应用中有明显局限性,包括①不能根据剂量预测抗凝强度;②诸多因素(如包括食物和药物)都可影响其在体内的代谢和抗凝强度;③维持治疗时,每月至少应测1次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④即使按时监测INR,并据此调整剂量,INR在目标治疗范围(2.0-3.0)的时间也很难超过整个疗程时间的65%;⑤大出血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每年可达3%。以上这些因素极大地限制了华法林的广泛使用。在我国,具有脑卒中高风险的房颤患者中,华法林的使用率不到20%。 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包括凝血酶抑制剂——达比加群(dabigatran)和Xa因子拮抗剂——利伐沙班(rivaroxaban)、阿哌沙班(apixaban)、依度沙班(edoxaban)等,通过与凝血酶或Xa因子可逆性结合而发挥抗凝作用。一系列临床试验证明,对房颤患者而言,NOAC是一类有效降低脑卒中风险,安全性较好的口服抗凝药。NOAC 的优点是:①不需像华法林一样常规监测抗凝强度;②除特殊情况(肾功能不良、高龄,低体重等),一般治疗人群不需要调整剂量;③口服后吸

收快,血药浓度较快达到峰值并发挥抗凝作用;④半衰期较短,停药后抗凝作用消失较快;⑤不受食物影响。因此,NOAC已越来越多地用于临床,并受到广泛关注。 对房颤患者来说抗凝治疗十分重要,但也是一种风险较高的治疗。房颤患者通常合并多种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同时服用多种药物或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而植入药物洗脱支架,这使抗凝治疗的过程变得更为复杂。NOAC在我国临床应用的病例数尚少,经验相对缺乏。本共识根据大型临床研究所提供的证据和相关指南及专家意见针对临床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对NOAC在房颤患者中的应用提出建议。 一、新型口服抗凝药的药理学和药代动力学 1. 新型口服抗凝药的药理学特点 目前可用于临床的NOAC有2类:直接凝血酶抑制剂(DTI,如达比加群)和Xa因子抑制剂(利伐沙班、阿哌沙班和依度沙班)。DTI与凝血酶结合,阻断凝血酶转化纤维蛋白原为纤维蛋白的功能而发挥抗凝作用。此外,DTI能阻断凝血酶介导的V、VIII、IX因子激活过程而增强其抗凝作用。DTI还能阻断凝血酶介导的血小板活化,抗纤溶作用和炎症过程。与肝素不同,DTI不仅能与游离的凝血酶结合,还能与已经结合在纤

中国心房颤动患者卒中防治指导规范标准

中国心房颤动患者卒中防治指导规范 一、前言 心房颤动(房颤)导致的卒中及体循环栓塞事件,常可危及生命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预防房颤相关卒中的新发与复发应成为房颤患者综合管理策略中的主要内容。其预防及治疗方式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卒中不同,抗凝治疗是预防和减少房颤所致卒中的有效手段,然而在我国大多数房颤患者未进行抗凝治疗,而接受抗血小板治疗的比率较高。 进一歩增强对房颤及其并发症危害性的认识、加强血栓栓塞并发症(特别是卒中)的预防对于改善预后、减轻与之相关的社会经济和家庭负担具有重要意义。为更好指导临床做好房颤患者卒中防治,在国家卫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的组织下特制订此规范。 二、房颤与卒中的流行病学 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1%-2%。根据2004年所发表的数据,我国30岁至85岁居民房颤患病率为0.77%,葬中8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30%以上。 非瓣膜病房颤占房颤患者的绝大多数。在瓣膜病中,二尖瓣狭窄患者房颤的患病率最高,约占40%。其次为二尖瓣关闭不全,三尖瓣病变

和主动脉瓣病变。在发展中国家,房颤合并瓣膜性今脏病仍较为常见。 血栓栓塞性并发症是房颤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而卒中则是最为常见的表现类型。在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缺血性卒中的年发生率约5%,是无房颤患者的2-7倍。瓣膜病性房颤卒中发生率是无房颤患者的17倍。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风险进一步增高。 发生卒中的风险在不同的房颤的类型(阵发性、持续性、永久性房颤)是类似的。房颤所致卒中占所有卒中的20%。在不明原因的卒中患者中应注意心电监测以明确有否房颤。房颤相关卒中与非房颤相关的卒中相比:症状更严重,常为致死性卒中;更容易复发,死亡率2倍于非房颤相关的卒中,医疗费用1.5倍于非房颤相关卒中。 虽然已有确凿研究证据表明,血栓栓塞事件风险髙的房颤患者进行规范化抗凝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预后,但我国大多数房颤患者并未应用抗凝治疗。即使应用华法林的患者中,多数未系统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或INR保持在无效的低水平(<2.0)。 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临床医生对于血栓栓塞性并发症危害性认识不足以及对传统抗凝药物华法林致出血风险增加过度 担忧可能是其主要原因。实际上,严格遵照相关指南、正确掌握适应证、动态评估栓塞及出血风险、严密监测凝血功能,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获益远超过其风险。

房颤患者预防卒中—— 口服抗凝药物是最佳选择

房颤患者预防卒中——口服抗凝药物是最佳选择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也是引起急性缺血性卒中和血栓栓塞的重要风险因素。房颤也会同时伴有许多常见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和心血管疾病(例如冠状动脉疾病)。此外,房颤往往还与心脏衰竭或急性冠脉综合征共存。 对房颤患者的卒中预防,已经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事实上,许多关于抗凝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队列研究,以及大型登记注册研究的证据都在强调抗凝治疗的价值,如口服抗凝药物华法林。从病理生理学上来说,房颤患者的血栓主要是有丰富纤维蛋白的"红色"血栓;相反,冠状动脉疾病往往是富血小板的"白色"血栓。这些特点解释了需要口服抗凝药物治疗房颤,以及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疾病的基本原理。 更安全的口服抗凝新药开始应用 由于人们凭感觉认为阿司匹林具有与华法林一样的疗效,因此阿司匹林经常被作为口服抗凝药物替代品用于治疗房颤。另外,一些患者不方便服用华法林,尤其是那些不容易获得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的患者。还有,华法林可引起颅内出血和死亡(任何抗凝血药物都可能会有此副作用),有些患者在卒中预防中不愿意接受口服抗凝药物治疗。基于华法林的上述种种问题,尽管医生会反复推荐使用华法林,但不少需要进行卒中预防的患者还是会拒绝华法林治疗。 在房颤患者卒中预防中,随着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口服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和口服Xa因子抑制剂)的应用,将会突破患者使用华法林的种种限制(例如,不同患者INR差异和需要进行定期监测和药物饮食的相互作用)。事实上,有研究者使用现有文献进行了一次Markov 状态转移决策模型评估缺血性卒中颅内出血(口服抗凝血剂治疗的最可怕并发症)的危险比,结果显示,如果每年缺血性卒中发生率是0.9%或者更高,应考虑使用新的、更安全的口服抗凝血剂。因此,这些新药的问世,将会使更多的患者比以前更有可能使用口服抗凝药物进行有效治疗。然而,一些患者的价值观和偏好使得他们仍然不接受口服抗凝血剂治疗。最终,医生也会向这些患者提供口服抗凝血剂替代品,包括抗血小板治疗药物。然而,现有的证据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在非瓣膜病房颤患者中应用现状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在非瓣膜病房颤患者中应用现状 目的探讨新型口服抗凝药在非瓣膜病房颤患者中的应用现状。方法通过对非瓣膜病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现状进行分析,明确新型口服抗凝药在预防、治疗中的地位,并结合相关文献对不同类型新型口服抗凝药的治疗效果进行总结研究。结果抗凝治疗被认为是非瓣膜病性房颤预防与治疗中最有效的手段,而新型口服抗凝药在临床应用中表现出较高的有效性和良好的安全性。结论新型口服抗凝药在非瓣膜病房颤患者的治疗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标签:新型口服抗凝药物;非瓣膜病房颤;应用现状 研究显示,房颤患者发生卒中的危险性与正常人相比高出5~6倍,还会使已发生卒中的患者病情加重,半数以上的房颤患者致残致死[1]。非瓣膜病性房颤(NV AF)是因缺血性心脏病以及高血压等非瓣膜病诱发的房颤,其与患者的年龄息息相关,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以及非瓣膜病患者发病率的不断增加,非瓣膜病房颤的发生率也呈现出逐年升高的趋势。2014年发布的《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应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中国专家建议》[3]中认为,患者均应接受抗凝治疗。 1我国非瓣膜病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现状 房颤的预防与治疗中,口服抗凝药物(OAC)都被认为是十分有效的治疗手段[4]。在房颤的治疗中,不管是瓣膜病房颤抑或非瓣膜病房颤,抗凝治疗中,最常体积的药物是华法林,其也被认为是循证证据最充分的治疗药物,非瓣膜病房颤研究荟萃分析结果认为,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之后,发生卒中的相对危险降低幅度可以达到64%,全因死亡率也可降低26%左右[5]。2010年ESC颁布的房颤治疗指南[6]中不仅发布最新CHA2DS2-V ASc血栓栓塞风险评分系统,而且进一步确定了华法林在抗凝治疗中的重要性,并扩大了其治疗范围。但在治疗中存在个体差异性较差,药物之间以及药物和食物的相互作用较多的情况,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对其各项凝血指标进行较为频繁的监测,避免因华法林的使用而造成出血现象,这也是其在临床实践中总体使用率较低的原因之一。 调查数据显示,欧美发达国家中,华法林的使用率约在40%~50%,而在我国大大降低,仅有2%。同时,2011年的ESC年会上发布的关于房颤治疗情况研究结果显示,我国血栓栓塞高危房颤人群中,接受抗凝治疗的比例仅为10.0%,与欧美及其他亚洲国家相比都有较大的差距。我国在北上广三个一线城市的房颤患者卒中预防调查结果中,也明显发现其抗凝治疗的情况较为严峻,其中华法林的应用率在30%左右。 2新型口服抗凝药治疗非瓣膜病房颤 新型口服抗凝药因其良好的风险/获益比在抗凝治疗中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7]。但是,目前尚无大规模的临床研究对其应用情况进行充分的评价,应用

房颤卒中预防

心房颤动抗栓治疗规范与进展 浙江省人民医院屈百鸣 房颤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60岁以上的人群中,其发病率可高达6%以上[1]。房颤的主要并发症是血栓栓塞事件,房颤患者的病死率是对照组的2倍,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是缺血性脑卒中,其发生率在50~59岁组为1.5%,而在80~89岁组为30%[2]。Framingham研究显示,非风湿性房颤引起脑栓塞发生的危险是对照组的5.6倍,风湿性瓣膜病房颤是对照组的17.6倍[3]。胡大一等对中国房颤现状首次进行了大规模流行病学研究。对14个自然人群的29079人进行了调查,其中房颤患病人数为224例,房颤患病率为0.77%,根据中国1990年标准人口构成标准化后患病率为0.61%。其中1/3为阵发性房颤,2/3为持续或永久性房颤。两组患者的脑卒中发病率相近(13.1%对14.7%),而非房颤人群脑卒中的发病率仅为2.36%,提示房颤是严重危害国人健康的疾病之一。 脑栓塞(缺血性脑卒中)是房颤引起的主要栓塞性事件,同时也是房颤患者致残率最高的并发症。房颤时左心房收缩功能丧失,左心房尤其是左心耳内血流滞缓易形成血栓,新形成的血栓容易脱落,随血流流入体循环动脉,形成动脉栓塞,其中绝大部分是脑动脉栓塞,造成脑梗死。 理论上维持窦性心律是防止房颤卒中的最有效方法,但实际上药物治疗维持窦性心律的效果并不理想,AFFIRM研究等显示以维持窦性心律为目标的长期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并不能降低房颤卒中发生。 一.房颤危险分层及抗栓药物应用 2006年8月,ACC/AHA/ESC更新了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AF)治疗指南,按照卒中危险分层作为选择抗栓治疗策略的标准,推荐除孤立性房颤或存在禁忌证外,其它所有房颤患者均使用抗栓治疗预防血栓。可以不考虑房颤的类型(阵发性/持续性/永久性)选用相同标准的抗栓治疗。心房扑动的抗栓治疗如同房颤[9]。07年AHA/ASA卒中预防指南按CHADS2积分对房颤进行危险分层处理,比较简便、实用。心衰、高血压、年龄≥75岁、糖尿病,计分各为1分,卒中史(脑卒中、短暂脑缺血发作)为2分,CHADS2积分为0分者,可用阿司匹林抗栓,CHADS2积分≥2分,建议华法令抗凝,CHADS2积分=1分者,可用华法令或阿司匹林抗栓。有其他部位动脉栓塞、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人工心脏瓣膜推荐华法令抗凝。 房颤阿司匹林抗栓治疗推荐75-325mg/d口服 华法令抗凝治疗推荐抗凝强度(使国际标准化比率INR 2.0~3.0,目标2.5)。 房颤抗栓药物有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主要有华法令;抗血小板药物主要是阿司匹林。肝素或低分子肝素为注射用药,一般用作华法令的短期替代治疗或华法令开始前的抗凝治疗。房颤产生的左房血栓以红血栓为主,在理论和实践上抗凝治疗的效果优于抗血小板治疗。5个临床试验(AFASAK、SPAF、BAATAF、SPINAF、CAFA)的荟萃分析结果显示,华法林抗凝治疗使脑卒中的发生率下降68%、死亡率下降33%、复合终点事件(脑卒中、体循环栓塞和死亡)的发生率下降48%。阿司匹林使房颤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降低36%。 房颤抗血小板治疗也有一定效果,血小板功能抑制剂,可抑制血小板的粘附、聚集和释放功能,阻抑血栓形成,最常用是阿司匹林。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通过阻碍花生四烯酸(AA)衍变为血栓素(TXA2),抑制血栓素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口服阿司匹林后其抗血小板作用可持续5~7天。阿司匹林的优点是无需监测抗凝状态,出血危险性低。氯吡格雷通过选择性抑制二磷酸腺苷(ADP)与它的血小板受体的结合及继发的ADP介导的糖蛋白GPIIb/IIIa复合物的活化,因此可抑制血小板聚集,也可用于预防血栓栓塞。一项氯吡格雷加上阿斯匹林研究(ACTIVE-W)显示,其预防房颤脑卒中的效果不敌华法令[10]。09年公布的ACTIVE-A研究提示,氯吡格雷与阿斯匹林联用预防房颤卒中的效果优于单用阿司匹林。对于不适应华法令治疗的房颤患者的抗栓治疗两者联用也是一种选择。 抗凝药物华法令为维生素K拮抗剂,其抗凝疗效确切,缺点是易受食物、药物影响,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需要定期监测INR。华法令为香豆素类抗凝药,香豆素类药物通过抑制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阻止维生素K还原形式KH2的形成。抑制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Ⅱ、Ⅶ、Ⅸ、Ⅹ氨基末端谷氨酸残基的γ-羧化作用,而这种γ-羧化作用使这4种因子具有生物活性,促进凝血因子结合于磷脂表面,加速凝血过程。

(最全版)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应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中国专家建议

(最全版)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应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中国专家建议 中国心房颤动(房颤)的特点是患病人数多且卒中发生率高[1-2] ,传统抗凝药物华法林使用的比例及达标率低。无论是瓣膜病房颤还是非瓣膜病房颤,华法林是研究证据最充分、使用最普遍的口服抗凝药物,但由于剂量个体差异大、药物-药物或药物-食物相互作用常见,需频繁监测凝血指标,加上医生对华法林所致出血的过度担心,影响了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广泛应用[3、4]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ew oral anticoagulant, NOAC)弥补了华法林的不足,近期大规模临床研究证实其在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具有更好的风险/获益比[5-8] 。但是,NOAC仅在有限的非瓣膜病房颤患者中进行过评价,其中还有一些临床问题尚未明确,在瓣膜病房颤患者的应用证据不足。临床医生需要掌握这些药物的药理学特点以及特殊情况下的处理,才能保证在临床实践中合理使用。本建议旨在针对临床常见实用问题对NOAC治疗非瓣膜病房颤提供指导建议[9] ,诸多问题尚在探索中。 1 NOAC与华法林的比较 华法林通过抑制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的活化而发挥抗凝作用,因个体基因多态性的影响、与药物和食物的相互作用等原因,华法林剂量的个体差异极大,需要监测凝血酶原时间(PT)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来调整剂量。近10年来,针对凝血瀑布中单个凝血因子的药物陆续研发问世,主要包括因子Xa抑制剂(利伐沙班、阿哌沙班和依度沙班)和因子IIa抑制剂(达比加群酯)。总体上,与华法林比较,NOAC的共同优势是固定剂量、无需常规监测凝血、药物和(或)食物相互作用很少,颅

内出血病发证减少等。但是,NOAC 也存在某些不足,如半衰期短,停药后失效快,导致药物依从性要求高;肾功能不全患者需要调整剂量;尚无常用方法评估抗凝强度;无特异性拮抗剂;目前价格较高等。 上述4种NOAC均已经公布了3期临床研究结果,共入组了7万余例具有卒中危险因素的非瓣膜病房颤患者。3期临床研究的荟萃分析显示[10] ,与华法林比较NOAC可明显减少19%的卒中和血栓栓塞事件,主要源于出血性卒中的减少(51%)。NOAC还能够减少总死亡率和颅内出血的发生率,但胃肠道出血略增加或相当。与华法林比较,NOAC低剂量组患者出血事件更少,但卒中事件较多。NOAC已经或即将在中国上市。 欧洲心房颤动诊治指南建议所有具有抗凝适应证的非瓣膜病房颤患者,经过评估血栓和出血风险后均应该优先选择NOAC[11] 。鉴于上述证据本建议推荐下列情况下优先使用NOAC:(1)不能或不愿接受华法林治疗的患者,包括不能或不愿监测INR。(2)未经过抗凝治疗的患者。(3)以往使用华法林出现出血或INR不稳定的患者。 2 NOAC的作用机制和药理学特性 NOAC 以凝血瀑布中单个凝血因子为靶点,主要为因子Xa和因子IIa。NOAC不但能与游离的凝血因子结合,还能与血栓结合型的凝血因子结合,抑制其活性而发挥抗凝作用。因子Xa抑制剂减少凝血酶生成,但不影响已生成的凝血酶活性,对生理性止血功能影响小。与凝血酶比较,因子Xa作用较单一,仅有促进凝血和炎症反应的作用。 (一)药物代谢动力学特点 NOAC口服后起效快,半衰期短,每日1次或2次服药,部分通过肾

新型抗凝药物对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新型抗凝药物对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9-08-16T15:42:35.197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6期作者:马小云 [导读] 目的对比研究新型抗凝药物对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进行探讨。 马小云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内科 410011 【摘要】目的对比研究新型抗凝药物对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在2018年4月-2018年10月间收治80例的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INR值为主要划分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Ⅰ组和Ⅱ组,Ⅰ组患者选择华法林作为抗凝药物(37例),Ⅱ组患者将利伐沙班作为抗凝药物(43例),对患者在抗凝治疗初期及服用药物180d后的生活质量情况(包括躯体健康 PCS和精神健康MSC)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抗凝治疗初期的生活质量情况不具有明显差异;在服用不同药物进行抗凝治疗180d后,PCS得分为(44.39±3.54)高于Ⅰ组的(42.13±2.87),MCS得分(44.35±3.18)也优于Ⅰ组的(42.07±2.84),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口服新型抗凝药物利伐沙班应用于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的治疗,能够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积极影响作用。 【关键词】新型抗凝药物;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生活质量;影响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脑卒中是房颤最大的危害之一,预防房颤引起的栓塞事件,是房颤治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临床治疗活动中,应用抗凝药物进行抗凝治疗[1]。传统的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选用华法林,新型药物利伐沙班的安全性相对更高,而服用该药物对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次研究活动主要关注患者在PCS、MSC两方面的得分情况,具体研究过程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8年4月-2018年10月间收治80例的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患者意愿为主要划分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Ⅰ组和Ⅱ组,Ⅰ组的37例患者选择华法林作为抗凝药物,Ⅱ组43例患者将利伐沙班作为抗凝药物。Ⅰ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73.2±6.3)岁,其中有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4例,病程(35.4±11.3)月,Lad为(44.3.9±3.6)mm,LVEF为(0.56±0.04);Ⅱ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9.8±7.2)岁,其中有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15例,病程(29.4±14.5)月,Lad为(45.2.0±3.3)mm,LVEF为(0.55±0.05)。两组患者的基数资料不具有统计学意义[2]。 1.2 排除和纳入标准 排除标准:①患者年龄≤18岁②存在非瓣膜病心房颤动非药物治疗既往史;③患者存在心理疾病或者精神疾病史;④患者患有急性冠脉综合征、陈旧性心肌梗死等病症;⑤患者的配合协同性差。 Ⅱ组患者的纳入标准:①患者应用华法林作为抗凝治疗药物存在INR不稳定的情况;②患者具有自主将抗凝药物华法林转换为利伐沙班的意愿;③患者无法进行INR监测。 1.3 研究方法 针对所有患者进行INR值检测,患者的INR值在2-3之间,经过患者同意后应用华法林开展治疗活动,设定为Ⅰ组;将检测INR值<2的患者设定为Ⅱ组,患者服用利伐沙班作为抗凝药物,计量为10-20mg/d[3]。 对患者的PCS、MCS基数材料进行对比,并对患者在服用药物进行抗凝治疗的180d后PCS、MCS值进行对比。PCS、MCS值能够综合体现患者的生活质量,将生理健康测评与精神健康测评相结合,应用SF-36量表全面评价生活质量,关注患者生理功能、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等维度,根据不同方面的量表的积分结果,关注患者的综合生活质量,包括其健康状况及精神、心理状态。 1.4 评价标准 应用健康调查简表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其中包括生理功能/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健康变化等内容,应用简表评测计分方式计算患者的PCS(躯体健康总分)和MCS(精神健康总分),以评价患者的生理及心理健康情况,以此为基础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的得分越高,表明其生活质量情况越好[4]。 1.5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活动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方式,当P<0.5时,表明组间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PCS(躯体健康总分)和MCS(精神健康总分)组间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服用利伐沙班的Ⅱ组患者,经过180d治疗后,PCS得分为(44.39±3.54)高于Ⅰ组的(42.13±2.87),MCS得分(44.35±3.18)也高于Ⅰ组的(42.07±2.84),Ⅱ组患者的生活质量优于Ⅰ组,组间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意义,即P<0.5。详见表1: 3.讨论 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在临床领域较为常见,根据相关研究显示,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患病几率远高于普通人,因而在进行房颤治疗的过程中,同时服用抗凝药物,能够有效减少脑卒中的发病几率。既往治疗活动中以华法林作为常用药物,其抗凝效果、用药安全性与

心房颤动诊疗的中国专家共识

心房颤动诊疗的中国专家共识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特点是心房丧失规则有序的电活动,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心房因失去了有效的收缩与舒张,泵血功能恶化或丧失,并导致心室极不规则的反应。房颤的发病机制包括多种,如快速的局灶异位活动、单环路折返机制、多环路折返机制;也包括炎症介质以及自主神经系统活动参与等。不同人群房颤发病机制并不相同,不同发病机制的房颤对不同治疗方法的反应也不相同 一、房颤的分类 根据房颤的发作特点,房颤可分为三类:阵发性房颤(paroxysmal AF)、持续性房颤(persistent AF)及永久性房颤(permanent AF)。 阵发性房颤:指持续时间< 7d 的房颤,一般< 24 h,多为自限性。 持续性房颤:指持续时间>7d的房颤,一般不能自行复律,药物复律的成功率较低,常需电复律。 永久性房颤:指复律失败不能维持窦性心律或没有复律适应证的房颤。 有些患者房颤病史不详,没有症状或症状轻微,可采用新近发生的(recent onset)或新近发现(recent discovered)房颤来命名,

对于这种房颤,我们很难判定其持续时间,也不能确定以前是否有房颤发作。有些房颤很难界定发生时间。一个患者有可能存在多种房颤的类型,如多次阵发性房颤和偶尔发作的持续性房颤。 二、房颤的流行病学和危害 在普通人群中房颤的患病率约为0.4%~1.0%。房颤的患病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小于60岁的人群患病率较低,而80岁以上的人群可高达8%。40岁以下者房颤的发病率为0.1%/年,80岁以上的男性和女性房颤的发病率分别为2%/年和1.5%/年。 房颤患者远期脑卒中、心力衰竭和全因死亡率风险增加,特别是女性患者。与窦性心律者相比,房颤患者的死亡率增加一倍。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为5%/年,是无房颤者的2~7倍。若考虑短暂脑缺血发作(TIA)和无症状的脑卒中,伴随房颤的脑缺血发作的发生率为7%/年。与年龄匹配的对照者相比,房颤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增加17倍;与非风湿性房颤患者相比,风险增加5倍。房颤患者栓塞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50~59岁患者因房颤所致的脑卒中每年发生率为1.5%,而80~89岁者则升高到23.5%。男性患者栓塞发病率在各年龄段均高于女性。 心力衰竭患者中房颤发生率增加,房颤使心功能恶化。心功能Ⅰ级的患者(NYHA分级),房颤的发生率≤5%,随着心功能恶化,房颤的发生率增加,在心功能Ⅳ级的患者中,有近一半患者发生房颤。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