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汤一介与妻子乐黛云 未名湖畔的两只小鸟

汤一介与妻子乐黛云 未名湖畔的两只小鸟

汤一介与妻子乐黛云 未名湖畔的两只小鸟
汤一介与妻子乐黛云 未名湖畔的两只小鸟

汤一介与妻子乐黛云未名湖畔的两只小鸟

2014-09-10 11:46:01

来源:南方都市报

乐黛云(1931年1月-),贵州人,北京大学现代文学和比较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外国语大学文学院教授及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等。乐黛云之父为贵州大学英文系教授,受到家庭影响,她从初级中学起阅读外国文学,例如《德伯家的苔丝》、《简?爱》、《三剑客》、《飘》、《圣经》和《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等等,深受西方文化影响。乐黛云于1948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期间与哲学系学生汤一介相爱,两人于1952年大学毕业时结婚。

伉俪情深

一、他是组织委员,她是宣传委员

1949年,汤一介认识了乐黛云,这位后来在中国比较文学界举足轻重的学者。对于汤一介来说,她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物。1949年,解放后,北大成立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文学院有一个团总支,他和乐黛云同时在做团的工作。“我是组织委员,她是宣传委员。后来我们又一起到了团委,我做宣传部长,她做群众文化部长。”两人经常在一起工作,了解群众的思想状况啊,探讨怎样改革食堂啊,还经常在一起聊天。汤一介说:“她(乐黛云)是一个非常聪明,非常能干,非常热情的女孩,没什么心计,直爽,有什么说什么。”“1950年乐黛云作为北京学生代表途经苏联到捷克参加第二届世界学生代表大会,她俄语好,当时我非常担心,怕她跑了不回来了。”

二、同行在未名湖畔的两只小鸟

相互扶助的婚姻与爱情乐黛云和汤一介先生两个人就是相互信任、相互关怀、相互扶持走过了最困难的时期。乐黛云被打成右派时,汤一介给中文系打电话为她辩护,被认为划不清界线。“文革”中汤一介被打成“黑帮分子”关在哲学楼,乐黛云每天晚上坐在哲学楼楼梯上等他回家。在性格上,汤一介较内向,乐黛云较开朗;汤一介受儒家影响较大,做事讲究规范,有条理,乐黛云比较喜欢道家,听其自然,做事大而化之,两个人互补。在治学上,汤一介古代文化基础好,有家学渊源,乐黛云外文好,接受新思想、新信息多,两个人也是互补。两个人有共同的理想,都想做些对社会有益的事,都喜欢帮助别人、都喜欢看文学书,听西方古典音乐。他们共同出了一本随笔集,是“连理丛书”中的一种——《同行在未名湖畔的两只小鸟》,在广阔的天地里,他们比翼齐飞。女儿和儿子学理科,在美国工作。没有儿孙绕膝,宁静的家里多少有点冷清。汤一介曾说:“怎么我们汤家这一支就成了美国人。”但乐黛云却很看得开,她说实际按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最后国家都是要消亡的,进入世界大同。儿孙们在美国既可促进文化交流,又可证明中华民族在任何地方都可做出贡献,有何不妥?但是“古板”的汤一介有时还是想不通,所以他拒绝到美国和儿女相聚,因为“我的根在中国”。他们结婚50多年来,历经坎坷,却不离不弃。汤一介说:“再也没什么遗憾了。”

黛云眼中

“一介做事情一板一眼,自己很累,看别人做不好也担心。他想得多,总是很忧心,不像我,做不好也就不遗憾了。”乐黛云说。所以,他们两位,一个正在为顺利开展的《儒藏》编撰工作不必要地忧心忡忡,一个却对屡经催逼,却仍不能按期交出《比较文学一百年》书稿“处之泰然”。汤一介知识很广博,却几乎没什么其他爱好。不抽烟,不喝酒,不爱应酬,喜欢听的歌也是那几首,喜欢看的就是几部好莱坞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电影,知心朋友也就是几个。“他是个恋旧的人。”乐黛云评价。汤一介生活很朴素,吃的菜就是那几样,对穿的不太讲究。他冬天戴的帽子是毛线的,乐黛云想给他换一个皮的,或呢的,他死活不同意。在很多人眼中,汤一介的性格内向,不像开朗的乐黛云很容易就和年轻人打成一片。但是乐黛云说:“他其实是个很重感情的人,很爱小孩,也很喜欢你们年轻人,但是他不是很表现出来。和他聊久了,他会把掏心窝的话都说出来。”

汤一介与乐黛云:同行在未名湖畔的两只小鸟

环球人物杂志(杜美莹) ·2014-09-11 18:33

未名湖畔的两只小鸟,是普普通通、飞不高、也飞不远的一对。他们喜欢自由,却常常身陷牢笼;他们向往逍遥,但总有俗事缠身!现在,小鸟已变成老鸟,但他们依旧在绕湖同行。他们不过是两只小鸟,始终同行在未名湖畔。”

2005年,汤一介和乐黛云这对学者夫妇共同出版了一本随笔散文集《同行在未名湖畔的两只小鸟》,上面的话是汤老在书中的序言。

2014年9月9日,一只鸟儿去了,乐黛云说:“他很累了”。

汤一介和乐黛云在法国Chantilly宫。

多少回,只要汤一介先生住院,乐黛云也会“住院”,只为陪伴汤先生。多少次,黄昏时,两位老人在未名湖畔散步,汤一介会死死地揪着乐黛云的衣服,生怕患有腿疾的乐黛云跌倒。汤一介和乐黛云,一个是哲学泰斗,一个是比较文学的拓荒者,1952年结婚。两位先生在60多年的岁月中,共同经历了各种艰难困苦,不离不弃、相携相依。

1953年的汤一介乐黛云夫妇。

几根小草的含蓄

1949年,汤先生22岁,儒雅内敛、才华横溢;乐先生18岁,热情奔放、充满激情。共同的追求让他们彼此欣赏,性格上的反差却让他们相互吸引。在北大的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写满了他们至今记忆犹新的片段。

年轻时代的乐黛云风华正茂时。

那一年,汤一介认识了乐黛云,这位后来在中国比较文学界举足轻重的学者。对于汤一介来说,她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物。汤一介毫不掩饰对乐黛云的欣赏说:“她是一个非常聪明,非常能干,非常热情的女孩,没什么心计,直爽,有什么说什么。”

在一次采访中,两人回忆他们爱情的萌芽。那时候,他们一起在共青团工作,一个是组织委员,一个是宣传委员,经常一起去农村义务劳动。“刚好是春夏之交,太阳暖融融的,嫩绿的小草很美,很香,我当时穿一条工裤,胸前有一个大口袋。”乐黛云说。汤先生就“摘了几根小草放在她的口袋里,心里藏着一些模糊的、美好的梦想。”话语间、眉眼上都写满了淡淡的幸福。

乐黛云说:“他是一个含蓄的人,从来没有说过什么我爱你这类的话,可是这几棵小草已经很感动人了,至少是以心相许的那种感觉。我觉得这个人特别有情趣,而且特别内敛,又特别有学问,我当时就是很崇拜他。”

1950年,乐黛云作为北京学生代表途经苏联到捷克参加第二届世界学生代表大会,汤一介还惴惴不安,“她俄语好,当时我非常担心,怕她跑了不回来了。”

汤一介和妻子乐黛云因书结缘,于1952年结婚,一起携手走过62年。

“我信任她,我爱护她”

因筹办一本“同仁刊物”,乐黛云在1958年被划为“右派”。划成“右派”时,她正在坐月子,并不知情。细心的汤一介把校刊全藏了起来,直到她坐满月子的第一天,学校让她去挨批斗,她方才知道,“他这个人是非常能控制的,他一点都不表现出来,可他自己心里就比较受苦。”

在那荒唐岁月里,他是“黑帮”,她是“右派”,不是他被“隔离审查”,就是她在深山“劳动改造”。文革期间,汤先生被打成了黑帮,有一段时间,他天天要接受审查。那个时候,

心力交瘁的汤先生最大的支撑来自妻子乐黛云。乐先生每天都坐在北大哲学楼侧面的石阶上等着汤先生接受审查出来。乐先生回忆,“当时是很恐怖的,你不知道下一分钟会把人带到什么地方去,你永远再也找不着!当时我就非常害怕再也找不到汤一介。”在那些日子里,人们经常能看到乐先生坐在台阶上等待的身影……

汤一介被“隔离审查”时,两三周才能回次家,每次回家呆半天就又要离开,乐黛云会炒好一罐雪里蕻,送他到未名湖的小桥边。

乐黛云在乡下“劳动改造”时,汤一介会每周写一封信,信封上写“乐黛云同志”,为了这“同志”二字,他被批“划不清界限”。忆及此,乐黛云动情地说:“这是支撑我渡过难关最重要的力量,那时要没有他的信,真会崩溃啊!”

可惜的是,见证了他们信任与爱的那些信件,“文革”中因担心抄家,被埋在槐树街一个院子的葡萄架下,后来却找不到了。

在当时的大环境下,有好多夫妻迫于这种压力,大难临头,劳燕分飞了,而他们却互为彼此的精神支柱。对此,汤一介曾说:“我觉得在我们之间,或者不仅仅是我们之间,在一对夫妻之间最基本的是信任。我信任她,信任她是一个好人。这种信任可以超出一切,我信任她,我爱护她。”

性格上,汤一介较内向,乐黛云较开朗;汤一介受儒家思想影响大,做事讲究规范、有条理,乐黛云比较喜欢道家,听其自然,做事大而化之。汤一介生活很朴素,吃的菜就是那几样,对穿的不太讲究。他冬天戴的帽子是毛线的,乐黛云想给他换一个皮的,或呢的,他死活不同意。在很多人眼中,汤一介的性格内向,不像开朗的乐黛云很容易就和年轻人打成一片。但是乐黛云说:“他其实是个很重感情的人,很爱小孩,也很喜欢你们年轻人,但是他不是很表现出来。和他聊久了,他会把掏心窝的话都说出来。”

如今,他们的女儿和儿子都学理科,在美国工作。没有儿孙绕膝,宁静的家里多少有点冷清。汤一介曾说:“怎么我们汤家这一支就成了美国人。”但乐黛云却很看得开,她说实际按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最后国家都是要消亡的,进入世界大同。儿孙们在美国既可促进文化交流,又可证明中华民族在任何地方都可做出贡献,有何不妥?但是“古板”的汤一介有时还是想不通,所以他拒绝到美国和儿女相聚,因为“我的根在中国”。

1956年,汤用彤(右)给汤一介(中)讲授国学。

静默耕耘建树高筑

9月10日清晨的7时,未名湖畔的朗润园,先生生前居住的13号楼门前,已有人悄悄地摆放上了鲜花。花中有哀思,有敬重。

汤一介家学渊源,古文基础深厚,而乐黛云则外语好,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思想和新信息。他们在各自领域中静默耕耘,建树高筑,这种知识结构的差异,让他们在学术研究上相得益彰,比翼齐飞。

1936年,汤一介(前排左一)与父亲汤用彤(后排右一)和家人在北京中山公园。

1927年,汤一介出生于天津的一个书香门第,其祖父汤霖是清光绪十六年的进士,父亲汤用彤是和陈寅恪、吴宓齐名的国学大师,从小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的汤一介,祖父和父亲处世治学的态度对他的一生影响深远。

他曾回忆:对我影响最大的是“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素位而行,随适而安”以及“毋戚戚于功名,毋孜孜于逸乐”的祖训,从父亲的文章中,我们能看到他的为人为学,立身处事之大端,且可看出他忧国忧民之胸怀。

遵从父亲的教导,先生为学如此,为人如此,一生如是。

1980年,经历了漫长的战争与动荡年代,汤一介终于迎来了学术研究的春天,这一年,他已53岁。他以执着、艰辛的付出和生机勃勃的创造力,让学术生命焕发光彩。

汤一介为《儒藏》呕心沥血。

从最早开设“魏晋玄学与佛教、道教”课程,汤一介就再也没有停下脚步,先后出版了《郭象与魏晋玄学》《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释》《儒道释与内在超越问题》等多部著作,还创办了中国文化书院。

虽中国哲学的精华散见于浩如烟海的古籍,他开创性地提出,要从大量的史料里梳理、建构出一个中国哲学的体系,于是有了《儒藏》工程。

2004年,汤一介被查出了肝硬化,病情一直反复。虽然老伴乐黛云一直在为他的身体忧心,但汤一介并不遗憾,因为能够编纂《儒藏》是他一直的梦想。“我的梦想就是让我们的《儒藏》成为全世界最权威的范本。”作为一位内敛沉厚的学者,这句话有着沉甸甸的分量。

乐黛云之父为贵州大学英文系教授,受到家庭影响,她从初中开始阅读外国文学,例如《德伯家的苔丝》、《简?爱》、《三剑客》、《飘》、《圣经》和《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等等,深受西方文化影响。

乐黛云(前排左一)与家人、亲友在一起。后排右三为公公汤用彤,右五为汤一介。

乐黛云于1948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年轻时代的乐黛云,积极进步,充满了革命激情,当时的北大成了她展示才华最好的舞台。她本是鲁迅和茅盾研究专家,却毅然“中年变法”,另起炉灶,创建了中国当代比较文学学科。

乐先生所著图书。

他们两个耄耋老人,却不以颐养天年为求,也不以含饴弄孙为乐,而是不遗余力地推动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现代。多年来,他们已经养成一个习惯,每天午后,他们会一边绕未名湖散步、晒太阳,一边讨论问题。如果从1949年汤一介在北大第一次见到乐黛云算起,这个习惯已经持续了半个多世纪。

2003年,汤一介在北大朗润园季羡林所栽荷花前。

“他们绕着这个湖一圈又一圈,从青年到中年,又从中年到老年。这湖,这湖边的花树,湖边的石头,湖边的靠背椅,湖边树丛中的鸟,一一都引他们的回忆:他们在湖上无忧无虑的溜着冰;他们刚会走路的小女儿跟着年轻的父亲走在小径上,留下一张照着他们背影的照片;他们看着儿子在冰球场上横冲直撞;他们推着坐在轮椅上的年老的汤用彤先生绕湖观赏春天的美景;他们也常倾听着由湖边音响中播放的中外古典音乐,悠然神往;春天,他们找寻湖边的二月兰;秋天他们欣赏湖岸的不知名的黄花。”

春去秋来,未名湖畔的朗润园,静谧而幽静,但少了一只鸟儿……

《朝花夕拾》名著阅读检测之《范爱农》练习(附答案)

《朝花夕拾》名著阅读检测之《范爱农》练习(附答案) 《范爱农》 《范爱农》叙述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勾载出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旧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倍受打击迫害的遭遇,揭露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作者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此文既地对这位耿介正直、激愤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也是对黑暗社会的有力控诉。 语段精读推荐: “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 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象在渺视。 他眼睛还是那样,然而奇怪,只这几年,头上却有了白发了,但也许本来就有,我先前没有留心到。他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布鞋,显得很寒素。 忽然是武昌起义,接着是绍兴光复。第二天爱农就上城来,戴着农夫常用的毡帽,那笑容是从来没有见过的。 爱农做监学,还是那件布袍子,但不大喝酒了,也很少有工夫谈闲天。他办事,兼教书,实在勤快得可以。 爱农也很赞成,但颇凄凉,说:—— “这里又是那样,住不得。你快去罢……。” 我从南京移到北京的时候,爱农的学监也被孔教会会长的校长设法去掉了。他又成了革命前的爱农。我想为他在北京寻一点小事做,这是他非常希望的,然而没有机会。他后来便到一个熟人的家里去寄食,也时时给我信,景况愈困穷,言辞也愈凄苦。终于又非走出这熟人的家不可,便在各处飘浮。不久,忽然从同乡那里得到一个消息,说他已经掉在水里,淹死了。 爱农先是什么事也没得做,因为大家讨厌他。他很困难,但还喝酒,是朋友请他的。他已经很少和人们来往,常见的只剩下几个后来认识的较为年青的人了,然而他们似乎也不愿意多听他的牢骚,以为不如讲笑话有趣。 练习: 1、《范爱农》先讲述了“我”早年在________(国名)________(地名)与范爱农初识时因为误会而鄙视他,为后文解开误会,写他的热心热情埋下了______。全文先运用_________的写作手法,生动鲜明地突出了范爱农__________的性格特点,令人印象深刻。(4分,前两空一分,后三格每格一分) 2、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 回国后,“我”和范爱农再相遇时,“不知怎地我们便都笑了起来”。这里的“笑”是互相的嘲讽,彼此都看出对方的境况并不如意:范爱农依然寒素,而作者“在故乡做教员”。

小说《分析题》阅读及答案

小说《分析题》阅读及答案 分析题安勇 老师年纪不大,但是位好老师,不光盯着分数不放,还强调素质教育。经常在课堂上开展讨论、猜谜语、讲笑话、出一些脑筋急转弯什么的。用老师自己的话说,既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老师在书上看到一道分析题,觉得很适合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就把题出给了同学们。分析题下面写着“答案见封底”,但老师自己也没看答案。他也想锻炼一下自己的发散思维,暗中和同学们比一比,老师还是有些童心的。另外,不看答案,游戏做着会更有意思些。 分析题是这样的:大雨天,一个走在路上的男人,看见前面有一个女人没带雨具,怀里抱着孩子,胳膊上挎着包,就主动把自己的雨伞借给女人,接过孩子抱在怀里。请问,这个男人为什么要这样做? 最先站起来回答的是班长,他是公认的好学生,成绩好,口才好,模样好,没啥不好的地方。班长说:“因为这个男人是人贩子,用这种方法抢孩子,他接过孩子,马上就会拔腿而逃。” 老师笑笑,点点头。 第二个站起来的是班里的调皮鬼,他成绩不错,但经常搞些恶作剧。他不直接回答,反问老师:“那个女人长得漂亮吗?”老师愣了愣,没明白他是什么意思,含糊其辞地说:“你就当她漂亮吧!”调皮鬼摇头晃脑地说:“答案很简单,因为那个女人长得漂亮,那个男人早就看上了她,却一直找不到机会,故意用这个办法套近乎。” 教室里一阵大笑。

数学课代表站起来说:“因为这是那个男人的职业,他借伞、帮女人抱孩子都要收费。前几天下大雨,铁路桥下一片汪洋,就有一个男人靠来回背人挣钱,一次收十块,不讲价。我计算了一下,如果天天下那样的雨,他很快就能成为万元户。” 老师点点头:“同学们回答得都不错,还有没有其他的答案?” 话音刚落,又有一个同学站起来,有些得意地说:“你们可能都忽略了女人胳膊上挎着的那个包,我想,那个男人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目的是为了取得女人的信任后,抢东西。” 一个女生站了起来,怯生生地说:“老师,那个男人会不会是搞推销的?”老师疑惑不解,用眼神鼓励她说下去。女生接着说:“那个男人是卖伞的,女人用了他的伞,就不得不买了。” 老师等了一会儿,见没有人再站起来,笑笑说:“我也有一个答案,那个男人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是那个女人的丈夫。你们想想有没有道理?” 同学们哄堂大笑,纷纷说老师的答案最巧妙。但也有几个同学不服气,要求老师公布书上给出的答案。老师不想公布答案,同学们回答得都很踊跃,锻炼思维能力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这类问题本来就不应该有什么正确答案。 这时候,老校长走进了教室,他是被教室里的讨论声引来的。校长先对同学们说:“大家的发言都很好。”然后又对老师说:“不妨公布一下答案,我也想听听书上是怎么说的。”老师找到答案,大声地念道:“不为什么,因为那个男人的名字叫雷锋。他不仅把伞借给女人,最

话说燕京大学-北大未名BBS-北京大学

陈光中 燕京大学和一个曾经“臭名远扬”的名字──司徒雷登。 1949年8月,解放战争接近尾声,毛泽东连续发表文章抨击美国的对华政策,其中最著名的一篇,就是《别了,司徒雷登》。文章中说到: 司徒雷登是一个在中国出生的美国人,在中国有相当广泛的社会联系,在中国办过多年的教会学校,在抗日时期坐过日本人的监狱,平素装着爱美国也爱中国,颇能迷惑一部分中国人,因此被马歇尔看中,做了驻华大使,成为马歇尔系统中的风云人物之一。 毛泽东的文章,产生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复杂的历史所造就复杂的人物,不能仅用一两句话便可以做出定论。今天以他的这篇文章为引子,介绍曾经闻名遐迩的燕京大学。 1876年6月24日,司徒雷登出生于杭州一个美国传教士家庭。 1904年,28岁的司徒雷登带新婚妻子回到杭州,从事传教事业。后迁居南京,到神学院任教师。经历辛亥革命。应邀任美联社驻南京特邀记者,经常进出总统府,结识许多政要。 使司徒雷登的命运发生突变的,是燕京大学的筹建。 晚清时,基督教会在北京创办三所大学──北京汇文大学、通州协和大学、华北协和女子大学。1900年庚子事变,汇文大学和通州协和大学校舍被毁,重建时,两校曾有合并打算。但由于创办者涉及美国基督教公理会──长老会──美以美会──英国公理会 4个教会组织,在学校名称和校长人选问题上无法达成一致,一拖好几年。 开始曾定名“北京大学”,汇文大学从1888年开始使用英文名“Peking University”即“北京大学”。但两校为校名来争去的时候,国立“北京大学”成立。他们感到,必须由一位与两校都没有关系、且具有相当能力的局外人担任校长──司徒雷登。 1919年1月31日,司徒雷登来到北京。明确提出,如果双方仍纠缠不清,无法接受校长的使命。关于校名的争吵仍持续了好几个月。甚至专门成立由蔡元培、吴雷川、胡适等人组成的五人委员会,试图协调。最后,没叫“汇文”,也没叫“协和”,更没叫“北京大学”,连“汇、文、协、和”4个字都不用,而是采用诚静诒的建议,定名“燕京大学”。这似乎说明,燕大从刚成立时就与北京大学产生了一种特殊联系。 司徒雷登担任校长后,还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说服华北协和女子大学归入燕大,并结合该校特点设立女部。燕大成为中国最早实行男女合校的大学之一。 当时,学校本部在盔甲厂,女部在佟府夹道,仍是“分校”。司徒雷登决心要把燕大办成一流的学校,立即着手筹建新校舍。亲自骑毛驴或自行车勘察,看中西郊清淑春园的所在地,几经易主,清末时归睿亲王后代所有。民国时陕西督军陈树藩买了这处废园,原打算盖别墅供父亲养老,1920年,司徒雷登专程前往西安,将其买下:计划20万,实际4万。3个条件:为父立碑、附中、每年免费保送50学生。后又买下附近原属明勺园的园地。校址终于确定。 毕业于耶鲁大学的设计师亨利·墨菲进行总体规划,以中国园林艺术及古典建筑风格为基点,开始建设。司徒雷登广为募捐,连续10次回美国,16年筹集2000万元。 1926年6月,迁入新址。总体建设直到1929年才基本结束。燕大校园借远山近水之势,巧妙安排建筑布局,成为西郊一处令人瞩目的新景点,也有了一个独特的名称──“燕园”。

大学中通之批判阅读-《抛弃“人道”之后》

20XX年复习资料 大 学 复 习 资 料 专业: 班级: 科目老师: 日期:

本文摘自《经济观察报》20XXXX年8月20XXXX日第44版,作者:雷颐,原题:《抛弃“人道”之后》 20XXXX49年末,新中国刚刚成立,名作家老舍毅然离开美国,回到他的故乡——此时已是新中国首都的北京。气象一新的新中国,一切都令他兴奋、激动,立即开始以自己手中的笔讴歌新政权、新社会,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积极学习、努力改造思想,以适应、紧跟社会变化。 20XXXX51年国庆,他写了《新社会就是一座大学校》这篇短文庆祝国庆,发表在20XXXX月1日出版的《人民文学》第四卷第六期上,描述这一年来自己思想、感情的重大变化。他兴奋地写道:“纵使我有司马迁和班固的文才与知识,我也说不全,说不好,过去一年间的新人新事”,因为“在过去的一年里,社会上每一天,每一小时,都有使我兴奋与欢呼的事情发生;我说哪一件好呢?”最后,他“下了决心”就说前天在天坛举行的控诉恶霸大会: “开会了。台上宣布开会宗旨和恶霸们的罪状。台下,在适当的时机,一组跟着一组,前后左右,喊出‘打倒恶霸’与‘拥护人民政府’的口号;而后全体齐喊,声音像一片海潮。人民的声音就是人民的力量,这力量足以使恶人颤抖。”“恶霸们到了台上。台下多少拳头,多少手指,都伸出去,像多少把刺刀,对着仇敌。恶霸们,满脸横肉的恶霸们,不敢抬起头来。他们跪下了。”“老的少的男的女的,一一上台去控诉。控诉到最伤心的时候,台下许多人喊‘打’。我,和我旁边的知识分子,也不知不觉地喊出来:‘打,为什么不打呢?!’警士拦住去打恶霸的人,我的嘴和几百个嘴一齐喊:‘该打!该打!’”“这一喊哪,教我变成了另一个人!我向来是个文文雅雅的人。不错,我恨恶霸与坏人;可是,假若不是在控诉大会上,我怎肯狂呼‘打!打!’呢?人民的愤怒,激动了我,我变成了大家中的一个。他们的仇恨,也是我的仇恨;我不能,不该,‘袖手旁观’。群众的力量,义愤,感染了我,教我不再文雅,羞涩。说真的,文雅值几个钱一斤呢?恨仇敌,爱国家,才是有价值的、崇高的感情!书生的本色变为人民的本色才是好样的书生!”“一个人的责任,在今天,是要对得起社会;社会的敌人,也就是自己的敌人;敌人都该消灭。这使我的心与眼都光亮起来。跪着的那几个是敌人,坐着的这几万人是‘我们’,像刀切的那么分明。”“黑是黑,白是白,没有第二句话。这么一来,我心里清楚了,也坚定了;我心中有了劲!”“这告诉了我,和跟我一样文文雅雅的人们:坚强起来,把温情与文雅丢开,丢得远远的;伸出拳头,瞪起眼睛,和人民大众站在一起,面对着恶霸,斗争恶霸!”最后,他写道:“这样,我上了一课,惊心动魄的一课。我学到了许多有益处的事。这些事教我变成另一个人。我不能再舍不得那些旧有的习惯、感情,和对人对事的看法。我要割弃它们像恶霸必须被消灭那样!我要以社会的整体权衡个人的利害与爱憎,我要分清黑白,而不在灰影儿里找道理。真的,新社会就是一座大学校,我愿在这个学校里作个肯用心学习的学生。” 几乎同时,当时北大中文系大三女生、年仅20XXXX的乐黛云在20XXXX51年的深秋,与绝大多数北大师生一同前往江西,奔赴“土改第一线”。北大文科师生组成了中南地区土改工作第20XXXX团,负责江西吉安地区的土改工作。团长由县里人担任,副团长则由北大党委统战部长程贤策担任。 程贤策其实比乐黛云大不了多少岁,却是她“走向革命”的引路人之一。20XXXX48年,她从贵州考上北大,先武汉找到北大学生自治会的新生接待站,接待站负责人是北大历史系学生程贤策。程有条不紊地组织先后到达的二十几名北大新生顺江而下到上海,再转海轮到塘沽,再到北大。程已是中共地下党员,一路上悄悄与她谈人生、谈理想,谈为革命献身的崇高的梦;在甲板上用他雄厚的男中音教她唱许多“违禁”的“解放区”歌曲:“特别是他迎着波涛,低声为我演唱一曲‘啊!延安,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热血在你胸中奔腾……’更是使我感到又神秘,又圣洁,真是无限向往,心醉神迷。”20XXXX岁的她,“第一次懂得了什么是人格魅力的吸引”(乐黛云:《四院·沙滩·未名湖》,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XX年版第220XXXX页)。到北大后,程贤策担任了北大四院的学生自治会主席,领导同学与国民党斗争,乐黛云也投入了共产党的地下工作。

朝花夕拾题目及答案

第 1 页 《朝花夕拾》复习题 一、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并第一次使用“鲁迅”这个笔名;中篇小说《阿Q正传》,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等。二、写作背景 创作《朝花夕拾》时鲁迅已是文坛举足轻重的作家。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写了《纪念刘和珍君》等文,愤怒声讨政府的无耻行径,遭到政府的迫害,不得不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他尽管生活艰苦,写了不少的散文诗和《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等三篇散文,它们后来与鲁迅在惨案发生之前写作的《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收入了散文集《朝花夕拾》。 1926年9月鲁迅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请,南下教书,但他在厦门大学只呆了四个多月,因为他发现厦门大学的空气和北京一样,也是污浊的。鲁迅在这里见识了种种知识分子的丑恶嘴脸,毫不留情地进行抨击。在繁忙的教学之余,鲁迅写了很多作品,这其中就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和《范爱农》五篇散文。这五篇散文与在北京创作的另五篇散文就构成了《朝花夕拾》的全部。《朝花夕拾》于1927年出版。三、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狗?猫?鼠》——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第三,它老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我小时侯心爱的一只小隐鼠。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阿长与〈山海经〉》——阿长是鲁迅小时侯的保姆。记述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二十四孝图》——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中国儿童可怜。 《五猖会》——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会,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个节日。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无常》——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鲁迅寂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橱教育的尖

国学大师汤一介阅读题及答案

国学大师汤一介阅读题及答案 “当一个民族正处在伟大复兴的前夜时,它必须回顾自己的历史文化,从中吸取力量,‘反本开新'。”北大哲学系教授、著名学者汤一介如是说。 汤一介生于天津,父亲汤用彤是国学大师,早年留学美国时与陈寅恪、吴宓并称“哈 佛三杰”,其著作《魏晋玄学论稿》和《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是研究魏晋玄学与佛学 的必读经典。梁漱溟、熊十力、钱穆、贺麟、冯友兰等文化大家往来于汤家,汤一介耳濡 目染,年轻时便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入思考。 在60多年的学术生涯中,汤一介着力于构建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论体系,从“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这三个基本命题阐释儒学,使之有益于当今世界。汤先生 的学术兴趣,原在道、佛与魏晋玄学。1983年在哈弗大学做访问学者时,深感外国学者、世界哲学界更关注中国的儒家思想及其作用,此后他开始关注儒学。思考儒学对今日人类 社会的健康、合理发展的贡献。作为国内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汤一介在北大成立儒学研究院,整理九卷本的《中国儒学史》。当时,美国学者亨廷顿发表《文明的冲突》,“文明 冲突论”风行一时。对此,汤一介立即给予批评和回应。他用“和而不同”的思想指出, 文化可以不同,但可以和谐相处。怎样实现文化共处呢?汤一介认为唯一的途径就是对话,只有互相理解、相互尊重,才能取得共识。以北京大学哲学系为核心,组建了中国文化书院,汤一介任院长。书院举办了“文化系列讲习班”,还举办了有数万学员参加的“中外 文化比较研究”函授班,推动了当时的文化启蒙运动。他先后出版《郭象与魏晋玄学》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释》《在非有非无之间》《佛教与中国文化》一系列著作,主编 了《中国文化书院文库》《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史》《国学举要》等大型丛书。汤一介认为,建立不同于西方解释学的“中国化的解释学”非常必要,中国有很长的解释经典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解释经典的资源和方法,如果加以系统的整理,定会得到某些不同于西 方解释学的理论和方法。 晚年汤一介全身心投入《儒藏》的编纂工作。1990年,63岁的他就想做这个工程。 在他看来,中国已有《佛藏》《道藏》,可一直没有《儒藏》。虽然明清两代就有学者提 出要做《儒藏》,但最终都没有实行。汤一介说:“作为中国文化的主体思想,儒家经典 有一个源远流长的传承过程,在中华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影响至今。现代科技手段又提 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和保存方式,为大规模整理和传播奠定了良好基础。” 2021年《儒藏》启动,由汤一介任首席专家,中国、日本、韩国、越南近400名学者参与,迄今已出版100册。在汤一介等学者的构想中,《儒藏》最终将包含书籍3000余种,约10亿字,规模将超过《四库全书》,基本囊括中、韩、日、越历史上较有价值的 儒学著作,计划于2025年完成。汤一介常对身边人说,“中华文明之所以没有中断,就 是因为有经典存世。编纂《儒藏》,关系到中国人的文化自强、文化自信。将中华文化发 扬光大,是知识分子应有的对国家、民族的担当与职责。”

阅读分析及答案

课外阅读(一)变 ①马市长放下手里的茶杯,望着女儿说道:“现在农村的条件的确差些,有些人只顾自 己的利益和前途,不愿到农村去,而这个女大学生敢于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敢于舍弃自己的利益,她这种精神很值得表扬,我们一定要大力支持。” ②“有什么事就说吧。” ③“我们单位有个刚分配来的大学生,放着清闲的工作不干,偏要到农村搞什么乡 镇企业,您说她是不是太傻了” ④马市长吃罢晚饭,在客厅里悠闲地品着香茶。女儿笑吟吟地走过来:“爸,我想请 教您一个问题。” ⑤“什么”马市长顿时收敛了笑容,“你怎么能这样,这绝对不行!” ⑥“哦,那么她爸爸是谁”马市长问道。 ⑦“就是您老人家呀!” ⑧女儿神秘地笑了笑,说:“不对,我认为应该表扬她爸爸,因为她爸爸十分支持她。” 1、这篇文章的顺序被打乱了,请将正确的顺序,按序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2、文中突出表现马市长“变”的一对词语是和。 3、文中女儿向父亲“请教”的目的是 4、文中第⑤句里的“这样”的含义是(1) (2) 5、你认为文中的马市长是个什么样的人 【参考答案】1、④②③①⑧⑥⑦⑤2、“大力支持”“绝对不行”3、为了获取父亲对自己行动的支持4、(1)作出下乡的决定;(2)以这样的方式获取支持5、言行不一 (二)走进书里去 ①有人说现代的儿童普遍有个共同倾向,就是把大部分时间花费在看电视和看漫画书 上,而不喜欢阅读文字比较多的书籍。 ②这样的孩子,外表看起来聪明伶俐,见闻广(搏博),但缺乏深入思考的(奈耐) 心,知识虽多但流于肤浅,反应虽敏捷却未经推敲思索。 ③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多,影视器材的进步使人们(豪毫)不费力地坐在(荧 影)光屏前,就可获得无奇不有的各种知识;也可以轻松愉快地在短短的时间内欣赏完一部文学作品。相形之下,阅读书籍就成为辛苦、乏味、寂寞的事了。因此,能够静下心来聚精会神读书的儿童,也就愈来愈少了。 ④小朋友可能读过《顽童流浪记》,也可能看过它的影片或卡通,两相比较,在读小 说时所感受的是细致的、隽永的语言文字之美,而且又有深邃的思想、永恒的感情。 至于影片和卡通,虽然也给你感觉艺术之美和另一种震撼,但欣赏的过程却是瞬间的、粗略的。 ⑤如果把阅读比喻成细嚼慢咽的宴席,电视前的观赏就是便捷的快餐,是可口的零食。一样是吃的享受,韵味却不相同。 ⑥现代人的求知和文学欣赏的方式已变得多姿多彩,不过,千万不要忘记阅读书籍仍然是求学问的主要方法,更是文学欣赏的最佳途径。但愿你能确实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走进书里去。 1、阅读①—③段,划掉括号里不正确的字。 2、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粗略——瞬间—— 3、为什么静下心来专心读书的儿童愈来愈少了

善品堂简介

善品堂整体书房简介 善品堂整体书房项目由中国文化书院学术支持,北京京图伟业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斥资上亿元倾力打造的中国首家整体书房品牌。主要经营涉及发行高档图书及书房艺术品、文房四宝、名人字画、红木书柜、博古架、红木书桌/椅、书斋命名(名家题写)、整体书房装备、陈列、设计、装修、保养维护品以及书房衍生品等。 善品堂藏书由著名学者汤一介、中国文化书院院长王守常担任总顾问,由王蒙、戴逸、高占祥、李学勤、李伯谦、厉以宁、乐黛云、刘梦溪、杨辛等数十位知名学者担任学术顾问。 善品堂藏书系列由总顾问、学术顾问在浩瀚书海中精选出近200余部精品图书,共分国学经典、史学经典、艺术经典、文学经典、企业管理经典、工具辞书经典、领导读本经典、哲学宗教经典、世界文化经典等九大类。 善品堂藏书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倡导书香传家、打造书香中国、实现阅读社会为使命;以“善品传天下、书香育后人”为理念;以“荟萃典籍善本、品读传世珍品、弘扬书斋名堂”为宗旨;以“读至善上品之书,养至善厚德之性,施至善良行之举”为愿景。善品堂整体书房是各界人士陶冶性情,彰显内涵、修养、品位及文化镇宅、书香传家的必备选择。善品堂学术机构 中国文化书院是由我国已故国学大师梁漱溟、冯友兰、季羡林先生与北京大学哲学系张岱年、朱伯昆、汤一介等数十位教授共同发起,联合了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及台、港和海外的数十位著名教授、学者一道创建的一个民间的学术研究和教学团体。于1984年10月成立于北京。 学术顾问 善品堂藏书由著名学者汤一介、中国文化书院院长王守常担任总顾问,由王蒙、戴逸、

部编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名著阅读训练含答案(1)

部编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名著阅读训练含答案(1)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名著阅读 1.阅读《海底两万里》选段,完成小题。 【甲】 鲨鱼正要咬这个不幸的采珠人的时候,看见了它的新来敌人,它立即又翻过肚腹,很快地向船长冲来。 我现在还看见尼摩船长当时的姿态,他弯下身子,带着一种特别的冷静,等待那巨大的鲨鱼,当鲨鱼向他冲来的时候,船长非常矫捷地跳在一边,躲开冲击,同时拿短刀刺入鱼腹中。不过,事情并没有完,结果尚未分晓,怕人的战斗开始进行了。 勇敢大胆的船长,抓住鲨鱼的一只鳍,跟这个怪物肉搏,短刀乱刺鲨鱼的肚腹,但没有能刺到致命的地方,就是说,没有能刺中鱼的心脏,鲨鱼死命挣扎,疯狂地搅动海水,搅起的漩涡都要把我打翻了 我很想跑去接应船长,但被恐怖慑住,不能挪动。 我两眼发直地注视着,我看见战斗的形势改变了……船长被压在他身上的巨大躯体所翻倒,排在水底地下。一会儿,只见鲨鱼的牙齿大得怕人,像工厂中的大钳一般,尼摩船长的性命眼看就要不保了,忽然,尼德·兰手拿鱼叉,转念之间,迅速向鲨鱼冲去,他投出可怕的利叉,打中了鲨鱼。 【乙】 这个不幸的人眼看是完了。谁能从这强大的卷抱中把他夺过来呢?可是尼摩船长跳在章鱼身上,又一斧子,他把另一只胳膊又砍下来了。他的副手奋勇狂怒地跟那些爬在鹦鹉螺号两边的其他章鱼战斗,船员们各人挥动斧头,乱砍乱杀,加拿大人,康塞尔和我,我们也把我们的武器穿进这大团肉块中去,空气中弥没着一种浓郁的怪味,真是可怕极了。 在一瞬间,我以为那个不幸被章鱼缠住的人可能从它那强大的吸盘上救下来。八只胳膊有七只都被砍下了。剩下的一只把那个人像一支笔般挥动,在空中转来转去,但当尼摩船长和他的副手扑到它身上去的时候,这个东西喷出一道黑色的液体,这是从它肚子中的一个口袋分泌出来的黑水。我们的眼睛都被弄得昏花看不见了。当这团浓黑雾气消散的时候,枪乌贼不见了,跟它一起,我的不幸的同胞也不见了!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甲】【乙】选段的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 (2)根据【甲】【乙】选段及全书的内容,简要概述尼摩船长两次救人的最后结局,概括尼摩船长的性格特点。 (3)说说《海底两万里》和《基地》在艺术特色上的相同点与在情节内容上的不同点。【答案】(1)大战鲨鱼;大战章鱼 (2)文段【甲】中尼摩船长成功救了采珠人,并赠送财富给他。文段【乙】中尼摩船长未能挽救那名被章鱼卷走的船员,尼摩船长非常悲伤。从中看出尼摩船长是一个机智勇敢、沉着果断、有善念的英雄。 (3)相同点:科学与幻想结合,想象新奇,情节生动、扑朔迷离、跌宕起伏、惊险曲折、扣人心弦。 不同点:《海底两万里》是海底旅行,设想了潜水艇的强大功能来化解海底旅行的种种险境,历览了奇幻美妙的海底世界,最后成功脱险;《基地》是空中旅行:由五个在时间上

携手星星雨关注孤独症-北大未名BBS-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爱心社08爱心万里行北京路社会调查报告之 星星雨 调查时间 2008年7月8号至18号 调查形式 本次活动主要通过以下形式开展 1、对BBS和爱心社官方网站上关于星星雨活动历史资料和感言的搜集和整理; 2、对最初负责该活动的赵祎姐的邮件访谈,以及现星星雨负责人易天旸同学的邮 件联系了解活动的开展历程; 3、十名队员亲自参加实践,并撰写了活动感言; 4、对星星雨志愿者方面的负责人王培培老师的访谈; 调查参与人员 赖博彦,周梦荃,蒋珂菲,王若思,潘利平,李大为,王梓,闫晓光,段冰晶,万一楠主要负责人 王若思 报告撰写人 王若思 报告撰写日期 2008年8月3日 一、调查目的 星星雨活动应该算是当之无愧的爱心社的招牌活动,从最初设立到现在也已经有4年的时间了,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在这4年的时间中,由于爱心社员的坚持,星星雨活动没有中断过,并且在持续的发展显现出了更大的发展空间。通过对于此项活动的调查,我们希望能够找到星星雨活动能够维持并且延续至今的成功经验,还希望能够找出一些残存的问题,拓展我们的活动空间,将星星雨活动做的更好。 二、星星雨活动的历史 (一)北京星星雨教育研究所历史 北京星星雨教育研究所(简称“星星雨”)现位于朝阳区东旭新村,初建于1993年3月15日,是中国第一家专门为孤独症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教育服务的民办非营利机构(NGO),1993年12月在北京市朝阳区工商局注册。 创办人田惠平是德国留学生,归国后在重庆大学任教。1989年她的不满4岁的儿子被确诊为“孤独症”,而国内目前尚无专门为这类儿童设立的学校。田惠平在经受打击和痛苦之余,了解到在我国约有50万左右此类患儿,于是她下决心创办能使中国的孤独症儿童也能受到教育的机构。1993年,她辞去教职到北京,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创办第一家教育孤独症儿童的学校,称“星星雨儿童研究所”。“星星雨”的命名由来一是美国电影《雨人》,二是台湾人把患孤独症的孩子昵称为“星星的孩子”。学校的功能有三方面:对儿童的治

第一章--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比较文学

第一章--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比较文学

第一章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比较文学 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比较文学有其特有的性质、独特的研究对象和自身的发展历史。 第一节比较文学的定义和性质 一、比较文学的定义 (一)前人定义及其评析 作为一门学科的规范,尤其是入门的学习,必须有一个能概括学科内涵(实质)和外延(对象)的定义。 举国内一些权威学者对“比较文学”的定义: 1. 1.季羡林:“顾名思义,比较文学就是把不同国家的文学拿来比较。 这也可以说是狭义的比较文学,广义的比较文学是把文学同其他学科来比较。包括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甚至自然科学在内”(《中国比较文学年鉴》P70,北大出版社1987年) 2. 2.钱钟书:“比较文学,作为一门专学科,则专跨越国界和语言界限 的文学比较”(《中国比较文学年鉴》P48.北大1987年)。 3. 3.乐黛云: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它是历史地比较研究 两种以上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相互关系的学科。“(《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第1卷P135) 4. 4.卢康华、孙景尧:“比较文学是跨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研究, 是研究两种或两种以上民族文学彼此影响和相互关系的一门文艺学学科,通过对文学现象同与殊异的比较分析来探讨其相互作用的过程以及文学与其它艺术形式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寻求并认识文学的共同规律,目的在于认识民族文学自己的独创特点(特殊规律),更好地发展本民族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它是一门有独立的研究对象、范畴、目的、方法、历史的文艺学学科“。(《比较文学导论》P76.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5. 5.曹顺庆等著:“比较文字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 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和跨文明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比较文学论》P47,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二)我们的定义及其阐释

《朝花夕拾》名著阅读题-及答案

《朝花夕拾》名着阅读题及答案?? 一、填空 1.鲁迅原名????????????,字????????????,??????????????人(原籍),是中国现代伟大的???????家、??????????家和??????????家。 2、《朝花夕拾》最初在《莽原》发表时,题为《??????????????》,是鲁迅先生1926年所作的????????????集,共?????篇,是一部蕴含着???????????????和???????????????的作品。其中的??????????????????????和?????????????????????????被选进中学语文课本。 3、作者在《二十四孝图》文中指斥????????????????????????的危害“甚于洪水猛兽,非常广大,也非常长久,能使全中国化成一个麻胡,凡有孩子都死在他肚子里”,接着将????????????????????????????进行对比,引出对自己幼时读物的回忆,着重分析了《二十四孝图》中???????????????????、????????????????????、???????????????????等孝道故事,揭示了?????????????????????????????????????????????。 4、作者在《琐记》中提到离开故乡的原因是?????????????????????????????????。为了“寻别一类人们去”,他起初选择了无须学费的南京???????????,这个学堂四天教授????????,一天教授????????,因为感到“不合适”和“?????????????”,他随后又考入了????????????,在这个学堂里,他最喜欢阅读的一本书是????????????,首次知道赫胥黎、苏格拉底等人的思想。 5.“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这句话出自《?????????》。本文记叙作者儿时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我??????????????,父亲却要我??????????????,让我感到痛苦,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含蓄地批判了????????????????????的不合理。 6、在《无常》一文中,鲁迅提到:无常有黑白两种,白无常又叫??????????,黑无常又叫??????????,人们喜爱的是?????????。无常是一种有人情味的鬼,他的来历是???????????。

儒家思想与中国企业家精神_汤一介

59 2014.10 马克斯·韦伯(1864-1920)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西方世界讨论西方近代资本主义兴起和基督教新教伦理、特别是喀尔文教派之间关系的一部重要著作。在八十年代该书曾引起过海内外学术界、特别是华人世界的广泛关注。当时由于日本经济在二战后的快速发展,以及亚洲四小龙的崛起,使大家热烈地讨论“儒家伦理”与东亚经济起飞的关系问题。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作者导论》中说:“资本主义和追求利润是同一的,而且永远要以连续的、合理的资本主义企业经营为手段获得新的利润。”韦伯认为,作为 企业家的一生必须不断地以钱生钱,而且人生便是以赚钱为目的,这种精神是“超越而又非理性的”,在这种精神的支配下,人必须用一切最理性的手段来实现这一目标。(参见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7年,6-7页) 关于“韦伯氏”问题的讨论,也许现在已经过时。我现在重提它是想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讨论这一问题。照韦伯的看法,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精神是以不断获取利润为“目的”,而以“一切最理性的方法”为“手段”。如果我们把“目的”与“手段”的问题改变成为:以增进人类社会福祉和企业家个人精神境界的提高为“目的”,而以一切最理性的方法不断赚钱为“手段”,从这个视角考虑经济的“目的”与“手段”的关系,也许比较符合儒家的理念。 在《周易·系辞下》中说:“何以聚人?曰财。”意思是说,要用财富把老百姓凝聚在一起。这里“财富”是“手段”,把老百姓凝聚在一起是“目的”,这也许是儒家哲学(儒学)的精神所在。儒家并不是不讲利,而是要“取之有道”,不能“见利忘义”。孔子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孔子一生追求的是“天下有道”,这个“道”就是“人的福祉”,这才是儒家所追求的目标,但这个“目标”在人类社会进入到“现代”或者说是“后现代”的时候如何实现,我想也许应该以“一切最理性的方法不断获取利润”为“手段”来实现。在这一为了增进人类福祉为“目标”,而以一切最理性的方法赚钱为“手段”的情况下,企业家个人的精神境界必会不断升华。 《周易·系辞下》中说:“利用安身,以崇德也。”人们取得有效用的利益而安身,以达到对道德的推崇。在人的精神境界不断升华中,其自我身心内外必定能和谐,有一个安身立命处,也就是宋朝儒学家所追求的“孔颜乐处”。如果,我们真能做到以增进人类社会福祉为“目标”,把 中国的社会应该是“以法治国”的社会,中国的社会应该是“以德育人”的社会。如果中国的企业能是“以法治企业”,“以德教化员工”,那么儒家以修身为本的人文教化的资源是不是对我们的企业建设有意义呢? 儒家思想 与中国企业家精神 编者按: 前不久,我国著名哲学家汤一介在京逝世。2006年,老先生曾有一篇论述儒家思想与企业家精神的文章,发表于当年《乾元国学通讯》第五期。为纪念先生的治学精神和突出贡献,本刊特将这篇文章转载如下,相信读者会从中受到诸多教益。 文/汤一介

动物的眼睛阅读分析答案 动物的眼神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动物的眼神 刘向东 在我为我母亲写诗的时候,我无法回想出母乳的味道,能够回想的,是母亲唤我回家吃饭的那种声音,是母亲看着我大口大口吃东西时的那种眼神①。除了想起我母亲的那种眼神,这世上能够令我回想的人的眼神是不多的,这仅仅是因为我生来就不会眉来眼去么? 我念念不忘的一些眼神,是动物们的眼神。 动物的眼睛显然有各种形状、颜色,大小各不相同。这是一般人都注意到了的。动物专家们当然更注意那些眼睛,他们不仅要看清那些眼睛的外观,还想瞧瞧里面,想知道动物们如何把从眼睛获得的信息转变成视觉,弄清那些东张西望的脑袋瓜儿里究竟在搞什么名堂。 可是,有多少人注意到动物的眼神了呢? 注意到动物的眼神,是在我七岁那年春天。我的两个堂姐,在河套边上发现一窝羽毛未丰的蓝尾巴鸟,而她们挤眉弄眼,不肯将鸟窝指给我,想看我笨不笨。

我漫无目的地找了好一阵子之后,两个堂姐都笑了,说这孩子,傻小子一个!后来我看见鸟妈妈正在我们附近的石头上颠它的尾巴,它的眼神②,大多是朝着一个方向的,当我也寻着它所注视的方向注视,它就有点急,却假装没什么事儿似的,匆匆转过身去。就是凭了鸟妈妈的充满惦念的眼神,我找到鸟窝的方位,悄悄靠近,一听就知道小鸟在哪儿了,它们饿得直叫。我把小鸟们捧在手里,看它们用小小的眼睛注视我,那小眼睛,无牵无挂,无遮无碍,那般明亮,那般纯粹。它们看着我,冲我把嘴张开,好像我是鸟妈妈,嘴上也叼着虫子似的。最后,我不得不往每一只小鸟嘴里抹一点唾沫。 我没有连窝端走那些小鸟儿。鸟妈妈一阵乱叫之后,给了我充满感激和信任的眼神。我的姐姐们也以很深情的目光看我,鸟妈妈似的。 从此我格外注意观察动物的眼神。我看见捧着松果的红松鼠正持续地回首,它好像要告诉你说香着哪,要吃,你自己去摘吧。如果你顺手拾个石子扔向它,它急忙跑开,尔后回过头来重新看你,可那眼神变了。我看见孔雀开屏之前的目光是飘游的,像春天晴空中的游丝,它是在寻找,寻找值得它展开的美吗?我看见狍子一边吃草一边环顾四周,满眼都是怕。 动物以其睁大的眼睛凝望世界。它们适应自然,顺应自然,没有主体要求,遵循自然的本能生活,与大自然的节律是同构的,浑然不可分的,出没于白昼黑夜,如同自然自身的呼吸。它的眼神中,传达着自然的音讯,是可以帮助人类认识世界的。

研究生导师要做的十件事

研究生导师要做的十件事 ——以张铁夫先生的研究生培养方式为例 宋德发 摘要:受《导师要则》一文的启迪,结合对自己研究生导师张铁夫先生的研究生培养方式认识,从理想主义的角度,讨论了优秀的研究生导师应该要做好的十件事情。关键词:导师要则;研究生导师;张铁夫 作者简介:宋德发,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教授,四川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后,湘潭411105。 在《导师要则》(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年第7期)一文中,杨卫先生认为,作为研究生导师.有十件事情不能做。受该文的启迪,我想谈谈研究生导应该要做的十件事。一“破”一“立”,刚好构成一个完整版的“导师要则”。为了避免行文空洞,我想结合我的硕士研究生导师、2004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的张铁夫先生的研究生培养方式来谈。 一、要做老师 老师学者化、官员化似乎是高校的一个趋势。越来越多的老师醉心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他们更在乎自己做课题、发论文、评奖项、争职务,早把自己的老师身份忘得干净。很多学生原本冲着导师的名气和资历来,结果却发现,名头越响的导师可能越不像导师,比如我的一位大学同学在某名校师从某著名导师攻读硕士学位,但是一年能见上导师一面已经算幸运。因为这位导师身份太多,分身无术;时间太少,分配无方;学生太多(博士生就有18位).难以辨认。我的导师张铁夫先生其实也很忙,他像很多导师一样,具有多重身份:知名学者、博士生导师、多种行政或社会职务(多数是他人推选的,他自己并不喜欢)等等,但是,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研究生导师的身份,每学期投入到学生身上的精力和时间都是非常连贯和稳定的,有时候,’一篇论文上午交给他,晚上便有了回音,上面写着密密麻麻的评语。而且他上课也是有始有终,数量和质量都有保证。有一件事情更能说明他对老师角色的珍视:在我准备报考研究生的时候,他不认识我,我也不认识他,但是我们居然通了好几封信(不是电子邮件),在信中,他对我提出的很多鸡毛蒜皮的问

《范爱农》阅读答案

名著阅读(8分)不知怎地我们便都笑了起来,是互相的嘲笑和悲哀。他眼睛还是那样,然而奇怪,只这几年,头上却有了白发了,但也许本来就有,我先前没有留心到。他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布鞋,显得很寒素。谈起自己的经历来,他说他后来没有了学费,不能再留学,便回来了。回到故乡之后,又受着轻蔑,排斥,迫害,几乎无地可容。现在是躲在乡下,教着几个小学生糊口。但因为有时觉得很气闷,所以也乘了航船进城来。他又告诉我现在爱喝酒,于是 我们便喝酒。从此他每一进城,必定来访我,非常相熟了。我们醉后常谈些愚不可及的疯话,连 母亲偶尔听到了也发笑。一天我忽而记起在东京开同乡会时的旧事,便问他:——“那一天你专门反对我,而且故意似的,究竟是什么缘故呢”“你不知道我一向就讨厌你的,——不但我,我们。”“你那时之前,早知道我是谁么”“怎么不知道。我们到横滨,来接的不就是子英和你么你看不起我们,摇摇头,你自己还记得么”我略略一想,记得的,虽然是七八年前的事。那时是子英来约我的,说到横滨去接新来留学的同乡。汽船一到,看见一大堆,大概一共有十多人,一上岸便将行李放到税关上去候查检,关吏在衣箱中翻来翻去,忽然翻出一双绣花的弓鞋来,便放下公事,拿着仔细地看。我很不满,心里想,这些鸟男人,怎么带这东西来呢。自己不注意,那时也许 就摇了摇头。检验完毕,在客店小坐之后,即须上火车。不料这一群读书人又在客车上让起坐位来了,甲要乙坐在这位上,乙要丙去坐,揖让未终,火车已开,车身一摇,即刻跌倒了三四个。我那时也很不满,暗地里想:连火车上的坐位,他们也要分出尊卑来……。自己不注意,也许又摇了 摇头。然而那群雍容揖让的人物中就有范爱农,却直到这一天才想到。岂但他呢,说起来也惭愧,这一群里,还有后来在安徽战死的陈伯平烈士,被害的马宗汉烈士;被囚在黑狱里,到革命后才 见天日而身上永带着匪刑的伤痕的也还有一两人。而我都茫然无所知,摇着头将他们一并运上 东京了。徐伯荪虽然和他们同船来,却不在这车上,因为他在神户就和他的夫人坐车走了陆路了。(节选自《朝花夕拾》)17.“那一天你专门反对我”句中“那一天”发生了什么事,请 简述事情的经过。(4分) 18.结合全文内容说说范爱农是个怎样的人全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范爱农的老师被害,同乡会的学生主张发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清政府,写文章悼念。但是范爱农反对。我们认为他冷酷,懦弱。18.范爱农是一个孤傲、正直、倔强、追求革 命的爱国者。文章表现了作者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范爱农的同情和悼念。

2018届高考语文总复习验收达标练(四十一)传记“为什么这样写”类题目课件

(四十一) 传记“为什么这样写”类题目验收达 标练 一、题型对点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汤一介:虽不能尔,心向往之 2014年9月9日晚上8点56分,87岁的汤一介先生与世长辞。尽管没能见到自己主持的《儒藏》①全部出齐,也没能见到新版的《汤用彤全集》面世,但没有人会对汤一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雄心有任何疑问。 仅在2014年他就出席了三套大书发布会——10卷本《汤一介集》发布会、《中华佛教史》发布会、北京大学出版社发布《儒藏》“精华编”第一批100册出版首发式。此外,由他主编的《儒释道与中国传统文化——什刹海书院2013年年刊》也于7月份出版,他还亲自撰写了序言。 汤氏家族世代以读书为本,以教书办学为业,汤一介的祖父汤霖为汤氏家族留下“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家训。汤一介1927年在天津出生后,父亲汤用彤似乎是有意择取“一介书生”的含义而为儿子取名“一介”,希望孩子能够一生读书做学问,以传承汤氏家族的家风。这一点,汤一介以其一生的经历告诉世人,他做到了。 少年时代的汤一介饱尝了战乱流离之苦。这种经历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他成年后开始独立思考人生、社会等问题。考大学时,汤一介选择了北大哲学系。 “文革”开始以后,汤一介成了“黑帮分子”,多次遭到北京大学校内的批斗。批斗会的开场白照例是“现在开始批判‘黑帮分子’汤一介”,接着就是要他交代反党反社会主义的“罪行”。1971年夏,去干校劳动的汤一介回到北京,担任哲学系“教育改革小组”的负责人,开始了工农兵大学生的教学工作。1973年,汤一介被选入梁效②写作班子。后来,汤一介称这段岁月是“身不由己,无心为恶”。“四人帮”垮台后,汤一介被隔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