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国际文化贸易(杨静姝)

国际文化贸易(杨静姝)

国际文化贸易

一、国际文化贸易的基本理论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知识、信息、娱乐、休闲为主要特征的国际文化贸易得到了迅速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世界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交流供给的增加又进一步促进了国际贸易中文化贸易往来的发展,更加推动了经济一体化进程和国际间的文化交流。

由于一国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单纯依靠国内市场难以满足产业发展形成的巨大供给,因此国际间的文化贸易就成为了各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国际文化贸易概念

国际文化贸易是指与知识产权有关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贸易活动,是国际间文

化产品与服务的输入和输出的贸易方式,是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贸易一方向

另一方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并获得收入的过程称为是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或文化

产品和服务输出,购买外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过程称之为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口或文

化产品和服务输入。

(二)国际文化贸易的特点

国际文化贸易对象既涉及文化产品,又涉及文化产品服务,具有普通商品属性和意

识形态属性双重属性,兼具有国际贸易和国际服务贸易的特点,具体表现在:

1.贸易市场的高度垄断型。国际文化贸易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表现出严重的

不平衡性,这与各国在文化生产和文化服务方面的能力、技术和资源差异,文

化市场的文化商品手各国历史特点、区域位置及文化背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相

关。因此,国际文化贸易市场的垄断性较强,表现为少数发达国家对国际文化

贸易的垄断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的相对劣势。

2.贸易保护方式具有隐蔽性。文化具有独特的渗透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传达

着观念、价值和生活方式,是极具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文化贸易的价值超过

了其商业价值,与其他贸易相比,它会在意识形态等方面对输入国消费者产生

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文化贸易是各国服务贸易政策关注的重点领域。

3.贸易自由化的例外性。由于图书出版、演出服务、广播影视、网络服务及教育

等文化产业直接关系到国家主权、国家安全和意识形态领域,因此,各国在文

化贸易的开放程度上都十分谨慎,各国政府对文化贸易的各种限制个保护远远

超过货物贸易,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国家文化贸易的自由化进程。

4.与其他产业的强烈交融性。不同的文化内涵和文化服务,融入了几乎所有的产

业和领域,酒文化、茶文化、饮食文化、居住文化、服饰文化、汽车文化等等,

都反映了不同的文背景和价值取向。尤其是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与信息技术的

结合,更使文化的传播熟读加快,扩展范围加大,进一步提高了文化产品和文

化服务的可贸易性。

二、国际文化贸易的市场环境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和互联网迅速发展,跨国公司迅速崛起,国际文化贸易环境也是异常复杂。

(一)国际文化贸易的经济环境

国际文化市场布局同人口、收入与分配、资源配置结构、地区产业结构等情况有关。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的生存、安全等需求之后,就会转而寻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的满足。因此,在发达国家和地区,无论其文化生产能力还是市场需求,都要远远高于经济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国际文化市场主要还是一小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发展中国家在该市场份额所占比重较小。

国际文化贸易的经济环境主要表现在文化资本的国际运营上。资本运营是以资本最大限度增值为目的,对资本及其运动所进行的运筹和经营活动。文化产业资本运营的根本目的是通过资本的手段,在文化市场中兼并和整合一些适合自己集团发展方向的公司或者集团,是本集团在某一特定领域或某几个方面取得压倒性优势,从而追求文化产业集团利益的最大化。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运营模式:以追求规模经济为目的的资本运营;以追求纵向整合为目的的资本运营;以追求横向联合为目的的资本运营;以追求产业融合为目的的资本运营。

(二)国际文化贸易的文化环境

文化产品的出口与交易国的文化背景、语言、审美趣味、文明程度等密切相关。

两个国家的偏好月相似,文化需求结构越相似,即两个国家的需求结构中重叠部分越大,那么,这两个国家之间的贸易量也就越大。例如,无论在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还是在价值观念上,中西方的差距仍然非常巨大。欧美发达国家的消费者对中国的文化感到非常陌生,没有形成对中国文化的消费偏好,中国文化产品相应也会在西方受阻。

文化作品是在一定国家、地区的文化环境中创造出来的,承载着一定的文化符合和文化景观。文化作品体现着特定民族地区的文化风貌,即特定的时空里多种形态的文化相互碰撞、交汇与融合,从而形成特定的文化氛围。地域文化不仅深刻影响着当地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当地创作者的审美理想、艺术技巧等等的应用。地域风土人情、民间风俗、故事传说、历史典故、方言土语等都融入人们深层的文化心理结构,并引导着创作者文化视界的形成。

带有民族和地域文化特征的文化产品在被异域观众接受过程中,需要进行文化信码的重新编码和解读。跨文化接受是对文化作品的跨文化阐释。接受理论认为,一部作品在历史、社会的各种不同背景里会有各种不同的意义结构。文化作品意义

结构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作者赋予本文的意义,另一中是接收者解读的意义。

(三)国际文化贸易的法律环境

从自由贸易的观点出发,是要贸易完全地自由化,拆除贸易与投资壁垒,文化贸易也不例外;而从文化的观点出发,贸易的发展不能损害文化的发展,在国际贸易规则中,文化贸易应有例外,真正的文化交流应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附表:自由贸易原则和文化多样性主张

织的的世界贸易规则,而在另一些方面却要实行别的规则,或保留其独有的例外规定。它涉及若干国际组织和诸多法律文件,有国际多边、地区的、双边的等等。总的来说,这些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那些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如公约、条约、议定书等,二是那些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如声明、建议、指南等等。

(四)国际文化贸易的技术环境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技术革命,将传统产业与最新技术结合,表现出数字化、网络化发展趋势。传统文化产业不断更新换代、产业升级。模拟信号电视在数字技术改造下形成数字电视,由网络技术传播形成网络电视,由卫星传输形成移动电视,如手机电视、车载电视等。新型数字多媒体产业,打破先前文化艺术故有的边界,将图像、文字,影像、语音等内容,运用数字化高新技术手段和信息技术进行整合,囊括了媒体产业、信息产业和计算机产业三个基本板块。现代科技主要有以下三个新的特点:数字化、全息化和交互性。

三、中国对外文化贸易

(一)中国对外文化贸易现状

据中国统计年鉴等有关资料,2001年以来中国平均每年引进和输出图书版权的比

例约为10:1,2003年中国引进版图书选题共6287种,引进版图书数量同比增长20%,而中国图书版权出口的数量及增长幅度却大大低于引进数量。在表演、电影、音像制品、会展、期刊、报纸、展览等产业中,也存在着明显的贸易逆差。常有这种情况:文化庆典、会展、交易活动规模越大,引进的境外文化产品和服务就越多,形成的对外文化贸易逆差就越明显,因此,村俗逆转这种局面,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产业建设的当务之急。

(二)中国对外文化贸易发展战略

1.“走出去”战略

中国文化要走出国门,首先就应该保护知识产权,创造和研发既代表中国民族

文化,又为国际文化市场所欢迎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秀产品;其次,需要

建立一套经常调整的、重在促进对外文化贸易的法律和政策,以体制创新来积

累竞争优势;政府在这一过程中应该加强“引导”,扶持一批重点文化产品和

文化企业,完善配套设施,拓宽文化企业投融资渠道。

2.拓展中国文化贸易的主要渠道

在当前的国际文化贸易中,路径的多样性和贸易的流量是成正比的,一个国家

对外文化贸易渠道越是多样和广阔,它的文化出口能力就越强。对于中国来说,

拓展多元的对外文化贸易渠道,已经成为增强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概

括来说,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直接商品出口;发展服务贸易;国际合作研发;

委托国际代理境外直接投资;发展出口基地。

四、案例分析

案例:儒家文化与中国对外文化贸易发展战略

(一)文化不仅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因,也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素之一,它在一

国对外文化贸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儒家文化在中国当代对外文化贸易中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呢?我们不妨首先看看同样属于儒家

文化圈影响下的韩国是如何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发展文化贸易的。

1.儒教提倡尊敬思想,它直接促成劳动者的勤奋、诚实,这使得韩国很自然地就

抓住美、日等发达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会,发展面向国际市场的劳动

密集型产业。

2.儒教讲究社会伦理,士、农、工、商的传统秩序,这对政府权威的树立及社会

秩序、企业秩序的形成大有益处,这一因素又促使韩国抓住美、日等发达国家

转移劳动密集型重化工业的机会,推行重化工业,实现产业升级,从而提高出

口产品档次和竞争能力。

3.儒教提倡修己治人和尊重学问,它使韩国国家能极端重视教育和对教育进行资

本投入,从而使韩国得以储备现代化管理的大量人才,进而有能力抓住美、日

等发达国家转让技术和改造传统工业的机会,发展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实

现出口产品结构的进一步升级。儒教讲究的和谐与共同体精神,有利于社会互

助和实现较为平等的社会分配,这一因素直接体现为综合贸易商社的组建和出

口工业区及自由出口贸易区的建立。

(二) 韩国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审视韩国的贸易,我们可以发现:儒家文化传统对韩国“贸易立国”、“外向型经济”等政策影响深远,但韩国的儒家文化虽然源于中国,却又不同于中国,它更

能体现现代韩国的“国民性”及“独特文化”。在更深刻的思想文化层面上,韩国对儒

家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推崇、与经济社会发展并行不悖的状况更让我们惊异,他们是怎样找到一条和谐共存的道路?

首先,得益于其国民对文化传统的尊重和继承,这与我国的“文化革命”、“全盘西化”等思潮截然相反。其次,这同韩国对文化传统的创新与改造是分不开的,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灵魂,只有不断地创新,文化的活力才能不断彰显。最后,韩国贸易的发展同其对科技的及时把握和市场的运作是息息相关的。

为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广大的文化市场,抓住时代脉搏,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扩大文化贸易,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发展。

首先,定位文化立国,增强文化内驱力,促进贸易的良性发展。今天中国文化市场弱势地位的最基础、最核心的问题是,当今中国文化内核的缺失造成文化驱动的乏力。

没有文化核心的驱动,我们必然在市场的汪洋中茫然迷失。文化立国的理念将无疑成为

中华民族振兴之路的强大动力,这也是贸易持续增长的重要保证。

其次,坚持自主创新,正视市场竞争,磨炼成就品牌。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产业发展的驱动力,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也离不开创新和发展,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我们更是要坚持自主的创新能力,成就自己的文化品牌,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从而在贸易往来中立于不败之地。

再次,发扬儒家修己重教的精神,重视教育对贸易的促进作用。贸易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积累,对科技的把握和运用需要人才,对市场的娴熟运作更需要人才,人才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当代国家竞争的一个重点。

最后,发扬儒家“和谐”、“有序”的精神,创建和谐社会,促进我们贸易的持续发展。儒家思想教导人们追求高尚的道德与伦理品格,对他人的忠诚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儒教伦理认为,虽然不诚实的行为会给行骗者带来短期的利益,但从长期来看,不诚实的人还是得不偿失。因此,在儒教社会中,毁约、违背合同及合同纠纷较少,此方面的经营成本较低,这也是韩国贸易得以持续进行的原因之一。

当然,我们除了要学习韩国在运用儒家文化在发展文化产业的有利经验外,还应该针对我们自己的不足加以改进。特别是像我国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出现了文化产品及服务原创性不够、缺乏创意、文化产业链延伸不充分,附加值低,中西方文化、思维方式差异导致文化折扣的产生和政府管制缺乏弹性、文化政策不稳定等等现象。我们只有首先练好我们自身的内功,然后才能够与其他文化产业强国在同一国际舞台上竞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