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边、曹台潜山储层地震反射特征研究

边、曹台潜山储层地震反射特征研究

边、曹台潜山储层地震反射特征研究
边、曹台潜山储层地震反射特征研究

边、曹台潜山储层地震反射特征研究

【摘要】通过储层特征分析、精细标定技术、产能统计分析,对边、曹台潜山储层的地震反射特征进行探索研究,认为该区高产油气层在地震剖面上主要表现为强反射、错段、变形等反射特征。参考此特征对潜山油藏整体评价部署,其中曹623h,曹625h,曹626h 井获工业油流,为该区潜山上报2600万吨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关键词】太古宇潜山裂缝性储层地震信息辽河坳陷

继辽河油田兴隆台古潜山勘探实现突破以来,陈家古潜山、曙光低潜山、大民屯潜山、茨榆坨潜山勘探开发相继取得突破。现今潜山油藏已成为辽河油田进行勘探、评价和开发的重点研究对象,是寻找新的储量接替的主要战场。钻井、录井、取芯和分析化验资料逐渐丰富,测试技术水平大幅度提高,地震资料经过多次采集处理,品质得到大的改善,使得潜山储层的特征研究更加深入[1,2]。

1 区域地质概况

边、曹台潜山位于渤海湾盆地辽河坳陷大民屯凹陷东北部的法哈牛潜山带。潜山地层由太古宇鞍山群变质岩组成,后期受郯庐断裂影响使基底向西逆冲,分别形成边台潜山带和曹台潜山带[3]。

深大断裂将潜山横向上分割成多个山头,并进一步碎裂形成多个复杂断块。广泛发育的下第三系暗色泥岩提供优良的油源条件。早期断层对油气的运移起到通道作用,晚期断层对油气造成封闭作用并控制潜山含油边界。外动力地质作用使潜山形成多种储集空间类

植物反射波谱特征

健康的绿色植被的光谱反射特征 地面植物具有明显的光谱反射特征,不同于土壤、水体与其她的典型地物,植被对电磁波的响应就是由其化学特征与形态学特征决定的,这种特征与植被的发育、健康状况以及生长条件密切相关。 在可见光波段内,各种色素就是支配植物光谱响应的主要因素,其中叶绿素所起的作用最为重要。健康的绿色植被,其光谱反射曲线几乎总就是呈现“峰与谷”的图形,可见光谱内的谷就是由植物叶子内的色素引起的。 例如叶绿素强烈吸收波谱段中心约0、45um与0、67um(常称这个谱带为叶绿素吸收带)的能量。植物叶子强烈吸收蓝区与红区的能量,而强烈反射绿区能量,因此肉眼觉得健康的植被呈绿色。除此之外,叶红素与叶黄素在0、45um(蓝色)附近有一个吸收带,但就是由于叶绿素的吸收带也在这个区域内,所以这两种黄色色素光谱响应模式中起主导作用。 如果植物受到某种形式的抑制而中断了正常的生长发育,它会减少甚至停止叶绿素的产生。这将导致叶绿素的蓝区与红区吸收带减弱,常使红波段反射率增强,以至于我们可以瞧到植物变黄(绿色与红色合成)。 从可见光区到大约0、7um的近红外光谱区,可瞧到健康植被的反射率急剧上升。在0、7-1、3um区间,植物的反射率主要来自植物叶子内部结构。 健康绿色植物在0、7-1、3um间,的光谱特征的反射率高达(45%-50%),透过率高达(45%-50%),吸收率低至(<5%)。植物叶子一般可反射入射能量的 40%-50%,其余能量大部分透射过去,因为在这一光谱区植物叶子对入射能量的吸收最少(一般少于5%)。 在光谱的近红外波段,植被的光谱特性主要受植物叶子内部构造的控制。在可见光波段与近红外波段之间,即大约0、76um附近,反射率急剧上升,形成“红边”现象,这就是植物曲线的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研究的重点光谱区域。 许多种类的植物在可见光波段差异小,但近红外波段的反射率差异明显。同时,与单片叶子相比,多片叶子能够在光谱的近红外波段产生更高的反射率(高达85%),这就是因为附加反射率的原因,因为辐射能量透过最上层的叶子后,将被第二层的叶子反射,结果在形式上增强了第一层叶子的反射能量。

A油田花岗岩潜山裂缝型储层分类评价方法

Advances in Geosciences地球科学前沿, 2019, 9(4), 279-288 Published Online April 2019 in Han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b17243598.html,/journal/ag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ab17243598.html,/10.12677/ag.2019.94031 Reservoir Class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Method of the Granite Buried Hill in the A Oil Field Tao Niu, Guangyi Hu, Ting’en Fan, Laiming Song, Xu Liang, Jing Tang CNOOC Research Institute, Beijing Received: Apr. 7th, 2019; accepted: Apr. 22nd, 2019; published: Apr. 29th, 2019 Abstract A oilfield is a buried hill reservoir and the main lithology is the Mesozoic granite intrusion. The reservoir space types include pore, fracture and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ual porosity media. Influenced by tectonic movement and weathering, the vertical reservoir has obvious zoning fea-tures. From top to bottom in turn for highly weathered zone, strong weathered zone, weathered zone and weak weathered zone, and on the top of the buried hill is the diluvial sand. Studies prove that reservoir space types of the reservoir development are largely controlled by buried hill zone, from top to bottom in turn for pore type, fracture-pore type, pore type and fracture type, the transverse distribution of the weathered zone is relative stability, and presents the characteristic of “layer” model of reservoir distribution. The reservoir space types of strongly weathered zone are fracture-pore type; pore-fracture type is the main reservoir section. On the basis of petro-physical analysis data and comprehensive logging interpretation and FMI, mercury injection ex-periment and data, the buried hill reservoir is divided into Class I, II, III, IV, optimizing deep and shallow lateral resistivity curve, neutron and density curve which can reflect the different types of reservoir sensitivity difference curve, establishing the neutron-resistance and neutron-density intersection chart. Based on the buried hill layered model, combining with the SEC chart, the re-servoir is classified and evaluated, good results have been achieved. Keywords Granite, Reservoir Space, Reservoir Classification, SEC Chart A油田花岗岩潜山裂缝型储层分类评价方法 牛涛,胡光义,范廷恩,宋来明,梁旭,汤婧 中海油研究总院,北京

绿色植物的反射波谱曲线作用

绿色植物的反射波谱曲线作用 2014015587—贺康康—环科 地面植物具有明显的光谱反射特征,不同于土壤、水体和其他的典型地物,植被对电磁波的响应是由其化学特征和形态学特征决定的,这种特征与植被的发育、健康状况以及生长条件密切相关。 在可见光波段内,各种色素是支配植物光谱响应的主要因素,其中叶绿素所起的作用最为重要。健康的绿色植被,其光谱反射曲线几乎总是呈现“峰和谷”的图形,可见光谱内的谷是由植物叶子内的色素引起的。 例如叶绿素强烈吸收波谱段中心约0.45um和0.67um(常称这个谱带为叶绿素吸收带)的能量。植物叶子强烈吸收蓝区和红区的能量,而强烈反射绿区能量,因此肉眼觉得健康的植被呈绿色。除此之外,叶红素和叶黄素在0.45um(蓝色)附近有一个吸收带,但是由于叶绿素的吸收带也在这个区域内,所以这两种黄色色素光谱响应模式中起主导作用。如果植物受到某种形式的抑制而中断了正常的生长发育,它会减少甚至停止叶绿素的产生。这将导致叶绿素的蓝区和红区吸收带减弱,常使红波段反射率增强,以至于我们可以看到植物变黄(绿色和红色合成)。从可见光区到大约0.7um的近红外光谱区,可看到健康植被的反射率急剧上升。在0.7-1.3um区间,植物的反射率主要来自植物叶子内部结构。 健康绿色植物在0.7-1.3um间,的光谱特征的反射率高达(45%-50%),透过率高达(45%-50%),吸收率低至(<5%)。植物叶子一般可反射入射能量的40%-50%,其余能量大部分透射过去,因为在这一光谱区植物叶子对入射能量的吸收最少(一般少于5%)。 在光谱的近红外波段,植被的光谱特性主要受植物叶子内部构造的控制。在可见光波段与近红外波段之间,即大约0.76um附近,反射率急剧上升,形成“红边”现象,这是植物曲线的最为明显的特征,是研究的重点光谱区域。 许多种类的植物在可见光波段差异小,但近红外波段的反射率差异明显。同时,与单片叶子相比,多片叶子能够在光谱的近红外波段产生更高的反射率(高达85%),这是因为附加反射率的原因,因为辐射能量透过最上层的叶子后,将被第二层的叶子反射,结果在形式上增强了第一层叶子的反射能量。(Philip et al. ,1978) 植物波谱反射特征的规律[1] 经过的对植物进行300多个目标点的波谱反射特性的测定。从结果来看,尽管它们种类、所在位置的自然条件不同,但在绿色状态下,其特征都具有共同的规律,这些规律是: 1、特征的相似性。 2、特征的可分性。 3、特征的周期性 4、特征随季节而变化的显著性。 作物旱情监测[2] 济南市小麦种植区TVDI 统计结果表明,对于TVDI 等级非常湿润和湿润,在六个统计时段内,面积最大都出现在六月份,面积最小都出现在一月和十二月,其次非常湿润等级还在三月的面积较大,湿润等级在十月份的面积较大;冬小麦种植区的正常TVDI等级,面积最大出现在十月,最小为一月,其他各月相差不大;出现干旱现象面积最大的月份为一月,与前文分析结果一致,统计结果同样符合。 利用多类别MODIS 植被指数和陆地表面温度产品数据,根据陆地表面温度与植被指数关系特点,建立多种干旱评价指标。结合气温、降水、土壤墒情数据,验证各干旱反演模型在济南市的适用性,研究2010年10月至2011年5月济南市干旱发生的时空演变格局。

潜山储集层识别及储层特征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b17243598.html, 潜山储集层识别及储层特征研究 作者:刘岩 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8年第01期 摘要:本文结合潜山储集层的主要类型分析,分别对碳酸盐岩和变质岩储集层的岩性识别、储层识别、储层特征性质等进行了研究,从而为潜山开发提供了地质特征依据。 关键词:碳酸盐岩;变质岩;储层识别 【中图分类号】P631.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236-1879(2018)01-0217-01 辽河油田的勘探开发中,潜山勘探取得了重大进展,特别是在大民屯凹陷区域,已探明的潜山储量在4*108t以上。结合岩心分析、测井交会图分析等技术措施,对主要岩性的结果进 行了分析,其中在大民屯凹陷的安福屯潜山和西部曙光潜山带,主要分布碳酸盐岩潜山储层,在东胜堡潜山、牛心坨潜山等区块,主要分布的是变质岩储层。有必要对这两大储集层进行识别和特征分析,从而为储层开发提供地质依据。 1 碳酸盐岩储层 1.1岩性识别。 区块内的碳酸盐岩储集层主要包含泥质岩、灰岩和白云岩三类,通过岩心观察,结合试油分析,泥质岩含有油气资源较少,而高纯度的白云岩、灰岩以及含泥质较少的灰岩和白云岩含有油气资源较多。 在岩性识别上,三类岩层都具有明显的测井曲线差异,其中泥质岩主要是“三高一低”:高自然伽玛、补偿中子和声波时差,低地层补偿密度;白云岩主要是“三低一高”:地自然伽玛、补偿中子和声波时差,高地层补偿密度;石灰岩的测井曲线特征与白云岩类似,但是因为岩层矿物成分的差异,其密度比白云岩更低。具体测井数值如表1所示。 1.2储层识别。 在岩性识别基础上,可以结合大民屯凹陷的潜山储层已经开发的资料进行分析,对不同储层对应的测井响应特征进行储集层划分。基于岩性分析,碳酸盐岩层主要分为两种储集层形式:致密砂岩储集层,无裂缝、孔洞发育,也没有泥质含量;纯度较低的储集层,含有较多的泥质含量。 1.3储层特征。

植被光谱特性

在光谱的中红外阶段,绿色植物的光谱响应主要被1.4μm、1.9μm和2.7μm附近的水的强烈吸收带所支配。 地面植物具有明显的光谱反射特征,不同于土壤、水体和其他的典型地物,植被对电磁波的响应是由其化学特征和形态学特征决定的,这种特征与植被的发育、健康状况以及生长条件密切相关。 在可见光波段内,各种色素是支配植物光谱响应的主要因素,其中叶绿素所起的作用最为重要。在中心波长分别为0.45μm(蓝色)和0.65μm(红色)的两个谱带内,叶绿素吸收大部分的摄入能量,在这两个叶绿素吸收带间,由于吸收作用较小,在0.54μm(绿色)附近行程一个反射峰,因此许多植物看起来是绿色的。除此之外,叶红素和叶黄素在0.45μm (蓝色)附近有一个吸收带,但是由于叶绿素的吸收带也在这个区域内,所以这两种黄色色素光谱响应模式中起主导作用。 在光谱的近红外波段,植被的光谱特性主要受植物叶子内部构造的控制。健康绿色植物在近红外波段的光谱特征是反射率高(45%-50%),透过率高(45%-50%),吸收率低(<5%)。在可见光波段与近红外波段之间,即大约0.76μm附近,反射率急剧上升,形成“红边”现象,这是植物曲线的最为明显的特征,是研究的重点光谱区域。许多种类的植物在可见光波段差异小,但近红外波段的反射率差异明显。同时,与单片叶子相比,多片叶子能够在光谱的近红外波段产生更高的反射率(高达85%),这是因为附加反射率的原因,因为辐射能量透过最上层的叶子后,将被第二层的叶子反射,结果在形式上增强了第一层叶子的反射能量。 在光谱的中红外阶段,绿色植物的光谱响应主要被1.4μm、1.9μm和2.7μm附近的水的强烈吸收带所支配。2.7μm处的水吸收带是一个主要的吸收带,它表示水分子的基本振动吸收带。1.9μm,1.1μm,0.96μm处的水吸收带均为倍频和合频带,故强度比谁的基本吸收带弱,而且是依次减弱的。1.4μm和1.9μm处的这两个吸收带是影响叶子的中红外波段光谱响应的主要谱带。1.1μm和0.96μm处的水吸收带对叶子的反射率影响也很大,特别是在多层叶片的情况下。研究表明,植物对入射阳光中的红外波段能量的吸收程度是叶子中总水分含量的函数,即是叶子水分百分含量和叶子厚度的函数。随着叶子水分减少,植物中红外波段的反射率明显增大(Philip et al.,1978)

典型地物反射波谱测量与特征分析

典型地物反射波谱测量与特征分析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实验意义: (1)对光谱测量仪器的认识:ASD野外光谱分析仪FieldSpecPro是一种测量可见光到近红外波段地物波谱的有效工具,它能够快速扫描地物, 光线探头在毫秒内得到地物的单一光谱。FieldSpec分光仪主要由附属手提电脑,观测仪器,手枪式把手,光线光学探头以及连接数据线组成。通过连接电脑,可实时持续显示测量光谱,使得测量者可以即时获取需要的测量数据。 (2)对课堂内容的认识:地物反射光谱是指某种物体的反射率或反射辐射能随波长变化的规律,以波长为横坐标, 反射率为纵坐标所得到的曲线即为反射波谱特性曲线。影响地物波谱变化的因素:太阳位置(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不同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不同。时间、季节的变化。地物本身差异、土壤含水量、植被病虫害。 2.实验目的: (1)地物波谱数据获取需要使用地面光谱仪,通过该实验学会地面光谱仪的原理与使用方法。 (2)通过对地物光谱曲线分析,比较相异与相似地物反射光谱特征。认识并掌握典型地物反射光谱特征。

二、实验内容与方法 1.实验内容 (1)典型地物反射波谱测量 选择典型地物类型,使用地物光谱仪,开展地物光谱测量,获得典型地物可见光近红外波段(0.4-2.5微米)的反射光谱曲线。 地物类型:植被(草地、灌丛),水体(不同水深,有无植被),土壤(裸土、有少量植被覆盖土壤),不透水地面(水泥地面、沥青路面、大理石地面)。 (2)地物波谱特征分析 a)标准波谱库浏览 b)波谱库创建 c)高光谱地物识别 ●从标准波谱库选择端元进行地物识别 ●自定义端元进行地物识别 2.实验方法 (1)ASD光谱仪简介 FieldSpec Pro型光谱仪是美国分析光谱设备(ASD)公司主要的野外用高光谱测量设备。整台仪器重量7.2公斤,可以获取350~2500nm 波长范围内地物的光谱曲线,探测器包括一个用于350-1000nm的512像元NMOS硅光电二极管阵列, 以及两个用于1000-2500nm的单独的热电制冷的铟-镓-砷光电探测器。便携式光谱仪是“我国典型地物标准波谱数据库”获取光谱数据的主要设备。

渤海海域渤中19-6构造带深层潜山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地 质 勘 探 第39卷第1期· 33 ·渤海海域渤中19-6构造带深层潜山储层特征及其 控制因素 侯明才1,2 曹海洋1,2 李慧勇3 陈安清1,2 韦阿娟3 陈扬1,2 王粤川3 周雪威1,2 叶涛3 1.“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 2.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 3.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摘 要 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西南部的渤中19-6深层潜山构造带是新近勘探发现的特大型含油气区,该区的储层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储层发育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的认识还不够深入。为此,基于对钻井岩心、井壁岩心、岩石薄片的观察和描述,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录井及测井等资料,对该区潜山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储集空间类型、物性特征等进行分析,探讨控制储层发育的内在因素,研究储层展布规律。结果表明:①渤中19-6构造带深层潜山储层是由太古界潜山变质花岗岩主体及上覆的古近系古新统—始新统孔店组砂砾岩组成的泛潜山储集系统,形成砂砾岩孔隙带+风化壳溶蚀裂缝带+内幕裂缝带的多层次储层结构,储层成因复杂、类型多样;②太古界变质花岗岩潜山储集体内部在垂向上可划分为风化壳、内幕裂缝带和致密带,具有孔隙型和裂缝型的双重特性;③潜山风化壳主要受到强烈的溶蚀淋滤作用叠加断裂作用的影响,形成裂缝—孔隙型储集空间,内幕裂缝带储层的发育规模与分布受控于3期裂缝的叠加作用,燕山期以来是潜山裂缝的主要发育时期;④孔店组砂砾岩为典型的筛积沉积,后期溶蚀作用为其主要的控制因素; ⑤混合岩化作用及超临界流体隐爆作用对储层发育起到了建设性作用。结论认为,渤中19-6构造带发育砂砾岩+变质岩潜山储集系统的认识,有助于确定该区下一步油气勘探的目标与方向。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渤海海域 渤中19-6潜山构造带 太古代 深层变质花岗岩储层 古近纪 砂砾岩储层 溶蚀作用 构造裂缝 DOI: 10.3787/j.issn.1000-0976.2019.01.004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rolling factors of deep buried-hill reservoirs in the BZ19-6 structural belt, Bohai Sea area Hou Mingcai1,2, Cao Haiyang1,2, Li Huiyong3, Chen Anqing1,2, Wei Ajuan3, Chen Yang1,2, Wang Yuechuan3, Zhou Xuewei1,2 & Ye Tao3 (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Oil & Gas Reservoir Geology and Exploitation//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g-du, Sichuan 610059, China; 2. Institute of Sedimentary Geology,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gdu, Sichuan 610059, China; 3. Tianjin Branch Company of CNOOC, Tianjin 300452, China) NATUR. GAS IND. VOLUME 39, ISSUE 1, pp.33-44, 1/25/2019. (ISSN 1000-0976; In Chinese) Abstract: The BZ19-6 deep buried-hill structural belt in the southwest of Bozhong Sag, Bohai Bay Basin, is a newly discovered super-giant oil and gas bearing area. The study on its reservoirs is still in the early stag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rol factors of reservoir development are not understood deeply. In this paper, cores, sidewall cores, rock sections were analyzed and described. Then, based on regional structural setting, mud logging and logging data, the buried-hill reservoirs in this area were analyzed from the aspects of petr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reservoir space types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the inherent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servoirs were discussed, and distribution laws of the reservoirs were investigated. And the following research results were obtained. First, the deep buried-hill reservoirs of this belt are a pan-buried hill reservoir system composed of the Palaeocene–Eocene Kongdian Fm glutenite in the upper part and the Archean buried-hill metamorphic granite in the lower part. A multi-layer reservoir structure of glutenite pore zone, weathering crust dissolution fracture zone and inner fracture zone is formed. These reservoirs are complex in genesis and diverse in type. Second, the Archean buried-hill metamorphic granite reservoir can be vertically divided into weathering crust, inner fracture zone and tight zone, and it presents the dual characteristics of porous and fractured media. Third, the buried-hill weathering crust is mainly affected by strong dissolution and leaching superimposed with fracturing, forming fractured-porous reservoir space. The reservoir of inner fracture zone is mainly controlled by the superimposition of three-phrase fractures, which forms the main development period of buried-hill frac-tures since the Yanshanian. Fourth, the glutenite of Kongdian Fm is a typical sieve deposit and it is mainly controlled by the late dissolu-tion. Fifth, migmatization and supercritical fluid cryptoexplosion play a constructive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servoirs. In conclu-sion, the understanding of buried-hill glutenite and metamorphic reservoir system developed in this belt is conducive to determining the target and direction of next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in this area. Keywords: Bohai Bay Basin; Bohai Sea area; BZ19-6 deep buried-hill structural belt; Archean; Deep metamorphic granite reservoir; Pa-leogene; Glutenite reservoir; Dissolution; Structural fracture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渤海潜山成藏综合研究与有利勘探方向”(编号:2016ZX05024-003-010)、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科研项目“渤海海域潜山石油地质特征、典型油气藏成藏机理与有利勘探区带预测”(编号:CCL2014TJXZSS0870)。 作者简介:侯明才,1968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本刊编委;主要从事大地构造沉积学、含油气盆地分析、层序岩相古地理学等领域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地址:(610059)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二仙桥东三路1号。ORCID:0000-0001-7583-9159。E-mail: houmc@https://www.wendangku.net/doc/ab17243598.html, 通信作者:曹海洋,1988年生,博士;主要从事沉积学、层序地层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地址:(610059)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二仙桥东三路1号。ORCID: 0000-0003-4618-4610。E-mail: chycdut@https://www.wendangku.net/doc/ab17243598.html,

潜山储集层识别及储层特征研究

潜山储集层识别及储层特征研究 本文结合潜山储集层的主要类型分析,分别对碳酸盐岩和变质岩储集层的岩性识别、储层识别、储层特征性质等进行了研究,从而为潜山开发提供了地质特征依据。 标签:碳酸盐岩;变质岩;储层识别 辽河油田的勘探开发中,潜山勘探取得了重大进展,特别是在大民屯凹陷区域,已探明的潜山储量在4*108t以上。结合岩心分析、测井交会图分析等技术措施,对主要岩性的结果进行了分析,其中在大民屯凹陷的安福屯潜山和西部曙光潜山带,主要分布碳酸盐岩潜山储层,在东胜堡潜山、牛心坨潜山等区块,主要分布的是变质岩储层。有必要对这两大储集层进行识别和特征分析,从而为储层开发提供地质依据。 1 碳酸盐岩储层 1.1岩性识别。 区块内的碳酸盐岩储集层主要包含泥质岩、灰岩和白云岩三类,通过岩心观察,结合试油分析,泥质岩含有油气资源较少,而高纯度的白云岩、灰岩以及含泥质较少的灰岩和白云岩含有油气资源较多。 在岩性识别上,三类岩层都具有明显的测井曲线差异,其中泥质岩主要是“三高一低”:高自然伽玛、补偿中子和声波时差,低地层补偿密度;白云岩主要是“三低一高”:地自然伽玛、补偿中子和声波时差,高地层补偿密度;石灰岩的测井曲线特征与白云岩类似,但是因为岩层矿物成分的差异,其密度比白云岩更低。具体测井数值如表1所示。 1.2储层识别。 在岩性识别基础上,可以结合大民屯凹陷的潜山储层已经开发的资料进行分析,对不同储层对应的测井响应特征进行储集层划分。基于岩性分析,碳酸盐岩层主要分为两种储集层形式:致密砂岩储集层,无裂缝、孔洞发育,也没有泥质含量;纯度较低的储集层,含有较多的泥质含量。 1.3储层特征。 碳酸盐岩的潜山储层存在较为复杂的储集空间类型,存在裂缝、孔隙和溶洞三种类型,裂缝包含构造微裂缝、宏观构造缝和晶间缝等;溶洞主要沿着裂缝发育,也存在一些砾间缝,一般都不会独立存在;孔隙大都是粒间溶孔和晶间孔。在研究区块中,存在由宏观裂缝和溶洞、微观裂缝共同构成的复合型的储层。从已经探明的潜山储层看,大民屯凹陷储层主要以白云岩储层为主,西部凹陷大都

变质岩裂缝性潜山油藏储层建模方法研究

断块油气田2012年5月 第19卷第3期 Method study on reservoir modeling of fractured buried hill reservoir with metamorphic rock Gu Shaohua 1,2,Liu Yuetian 1,2,Fan Lebin 1,2,Wei Jun 1,2,Cheng Daowei 3 (1.MOE Key Laboratory for Petroleum Engineering,Beijing 102200,China;2.College of Petroleum Engineering,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Beijing 102249,China;3.Shenyang Oil Production Plant,Liaohe Oilfield Company,PetroChina, Shenyang 110316,China) Abstract:Proce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plex lithology and strong heterogeneity for buried hill reservoir,this paper proposed the method of facies controlled modeling for buried hill reservoir with metamorphic rock.The distribution model was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advantage lithology theory and using the analysis data in logging information.The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of matrix was simulated under the facies -controlling condition.Aimed 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racture development and fracture permeability anisotropy for this kind of reservoir,the anisotropy modeling method was introduced to the modeling of fractured buried hill reservoir and the quantitative representation model of permeability anisotropy was established.Taking into account the difference of permeability between matrix and fracture,the aim of this method is to establish dual porosity model,which can be easily used in reservoir simulation. Key words:buried hill reservoir;geological modeling;metamorphic rock;anisotropy;fracture characterization 1潜山油藏成因及地质特征 变质岩潜山在我国东部的渤海湾地区分布广泛。 文中以辽河盆地为例,根据钻井资料,该盆地广泛分布太古界变质岩系,构成其最古老的结晶基底。基岩受到多次活跃的岩浆影响,不断发生变质作用,造成各类岩性交错分布。该区域也曾受多期地质构造作用影响,产生了持续周期性的断裂活动,对潜山的形成及后期潜 山披覆构造具有重要影响。断层作用形成了复杂的断层微裂缝及储层微裂缝,成为成藏过程中油气运移的通道。潜山带的各侧均存在断距较大的断裂,使生油岩与潜山接触,为变质岩潜山提供区域性大面积的供油 变质岩裂缝性潜山油藏储层建模方法研究 顾少华1,2,刘月田1,2,范乐宾1,2,魏俊1,2,程道伟3 (1.中国石油大学教育部石油工程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00;2.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天然气工程学院,北京102249; 3.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公司沈阳采油厂,辽宁沈阳110316)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子课题“复杂油气田地质与提高采收率技术” (2011ZX05009-004) 摘 要 根据潜山油藏岩性分布复杂、非均质性强的特点,提出了变质岩潜山油藏相控建模方法,即依据“优势岩性”理论, 利用录井资料中的岩性分析数据,建立变质岩相分布模型;以变质岩相为约束条件进行储层建模,实现了相控条件下基质的孔渗模拟。针对该类油藏裂缝发育、存在裂缝渗透率各向异性的特点,将各向异性建模方法引入潜山裂缝性油藏建模中,建立裂缝渗透率各向异性的定量表征模型。该方法考虑了裂缝和基质渗流特征,建立了双重介质模型,更便于与油藏数值模拟结合应用。关键词 潜山油藏;地质建模;变质岩;各向异性;裂缝表征 中图分类号:TE3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8907(2012)03-0312-04 引用格式:顾少华,刘月田,范乐宾,等.变质岩裂缝性潜山油藏储层建模方法研究[J ].断块油气田,2012,19(3):312-315. Gu Shaohua ,Liu Yuetian ,Fan Lebin ,et al.Method study on reservoir modeling of fractured buried hill reservoir with metamorphic rock [J ].Fault -Block Oil &Gas Field ,2012,19(3):312-315. 收稿日期:2011-09-13;改回日期:2012-02-29。 作者简介:顾少华,男,1984年生,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油藏工程、开发方案设计等。E -mail :cc0012@https://www.wendangku.net/doc/ab17243598.html, 。 断块油气田 FAULT -BLOCK OIL &GAS FIELD

埕东太古界潜山储层特征及成藏规律研究

埕东太古界潜山储层特征及成藏规律研究 埕东太古界潜山储层特征及成藏规律研究 摘要:本文对济阳坳陷太古界潜山储层特征及成藏规律进行了研究,分析认为太古界内幕储层发育,主要为裂缝性片麻岩储层以及带溶蚀孔隙的火山岩储层。在成藏方面成藏模式决定了成藏类型,大断裂交会部位决定了太古界成藏部位,油储对接程度决定了太古界成藏规模。 关键词:埕东太古界成藏 埕东地区潜山主体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了太古界、寒武系等潜山油藏,其中chg9、chg10、ch918井钻遇太古界成藏。从整体上看,埕东潜山南部以埕南大断层与四扣生油洼陷相接,侧向供油深度大,且潜山内幕发育多期不均匀分布的断层和裂缝,对油气运移起到了良好的沟通作用,是有利的油气富集区带,特别是太古界潜山与富油洼陷油源直接对接,具有形成规模储量的基础,是重点的勘探层系,但是目前其成藏规律不明确,值得深入研究。 一、构造特征 通过精细解释太古界顶面构造图发现本区断层发育,主要发育北西及北东向断层,印支、燕山期古断裂和埕南断裂以及第三系盆缘断层分割、改造本区太古界潜山,将埕南断层及潜山顶面分割成多个断阶,形成网状断裂格局。北部主要发育北东向反向断阶,南部受埕南断层影响发育顺向断阶,形成多个有利的断块圈闭。从一系列的内幕沿层相干切片上可以看出,内幕的裂缝主要发育北西及北东向,且主要集中在埕南断层与老的孤西断层交汇处、埕南断层与埕东断层交汇处,分析其原因在于本区一直受孤西、埕南、埕东断层差异性活动影响,特别是在孤西断层停止活动,埕南断层持续活动时期,在埕南断层活动减弱埕东断层活动增强时期,由于应力方向转换的影响,交汇处太古界内幕易形成多组伴生性的裂缝,是太古界内幕裂缝性储层发育的有利部位。 二、储集层发育特征

电磁波谱和常见地物的波谱特征

1.何谓电磁波谱?试述其划分依据及其谱段的特性。 电磁波谱是指将各种电磁波按其波长的(频率)大小所依次排列成的图表。 电磁波谱的划分依据是不同波长电磁波的特性。按照这一划分依据可以把电磁波谱划分为:宇宙射线、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宇宙射线的波长<10-8 um,来自宇宙天体,其特性是具有很大的能量和贯穿能力,人工还无法能产生,目前遥感未能用得上这个波段;γ—射线的波长范围为10-8~10-6 um,是原子衰变裂解时放出的射线之一,也具有很高的能量和穿透性;X—射线的波长范围为10-6~10-2 um,高能但是穿透能力较γ—射线弱,被大气层全部吸收,不能用于遥感工作;紫外线的波长范围为0.01~0.38 um,穿透力很弱而且散射严重,易于被臭氧吸收,只有波长0.28~0.38 um的紫外线,能部分穿地大气层,但散射严重,只有部分投射到地面,并使感光材料所感应,可作为遥感工作波段,称为摄影紫外。现已开始用于监测气体污染及水体的油污染;可见光的波段范围为0.38~0.76um,可分解为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色光,在太阳辐射能中所占的的比例较高,信息量大,可用摄影、扫描等各种方式成像,是遥感最常用的波段;红外线的波长范围为0.76 — 1000um,红外线按其特性又可以分为近红外(0.76~3um)、中红外(3~6um)、远红外(6~15um)、超远红外(15~1000um),近红外是地表层反射太阳的红外辐射,其中的0.76~1.3um波段可以使胶片感光,常被成为摄影红外,中远红外是地表物体发射的红外线,一般用于热红外遥感;微波的波长为1mm~1m,其特性是具有很强的穿透云雾和一定厚度的植被、冰层和土壤的能力,可以用人工制造的仪器发射微波,因为在遥感使用上具有全天候的能力。 2.试述水体、植被和土壤的波谱特征。 水体的波谱特征: 清洁水体的反射率在各波段都很低(一般在3%左右),在可见光部分为4-5%,在0.6处降至2-3%,到0.75以后的近红外波段,水成了全吸收体。但是污水以及含沙量较高的水体的发射率比清洁水体要高出很多。 植被的波谱特征: 1)不同种类的植物均具有相似的反射波谱曲线 2)可见光区域,由于叶绿素的强烈吸收,植物的反射、透射率均低,仅在0.55附近有一10-20%的小反射峰而呈绿色。 3)近红外区域,在0.7—1.3之间形成45-60%的强反射峰,由于不同种植物的叶内细胞结构差异大,不同种植物的反射率在该波段具有最大的差值,故是区分植物种类的最低波段。 4)1.45、1.95、2.7为中心的三个吸收带为水吸收带,高斯曼发现,还三人吸收带之间的两个反射峰(1.65及2.2)上,各值与非多汁植物反射率差别非常明显。 土壤的波谱特征: 自然状态下土壤的反射率与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氧化含量和含水量及盐份等因素有关,土壤的反射光谱曲线由可见光到红外呈舒缓向上的缓倾延伸,没有明显的反射峰和吸收峰。

典型地物反射波谱测量与特征分析复习进程

典型地物反射波谱测量与特征分析

典型地物反射波谱测量与特征分析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实验意义: (1)对光谱测量仪器的认识: ASD野外光谱分析仪 FieldSpecPro是一种测量可见光到近红外波段地物波谱的有效工具,它能够快速扫描地物,光线探头在毫秒内得到地物的单一光谱。 FieldSpec分光仪主要由附属手提电脑,观测仪器,手枪式把手,光线光学探头以及连接数据线组成。通过连接电脑,可实时持续显示测量光谱,使得测量者可以即时获取需要的测量数据。 (2)对课堂内容的认识:地物反射光谱是指某种物体的反射率或反射辐射能随波长变化的规律,以波长为横坐标,反射率为纵坐标所得到的曲线即为反射波谱特性曲线。影响地物波谱变化的因素:太阳位置(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不同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不同。时间、季节的变化。地物本身差异、土壤含水量、植被病虫害。 2.实验目的: (1)地物波谱数据获取需要使用地面光谱仪,通过该实验学会地面光谱仪的原理与使用方法。 (2)通过对地物光谱曲线分析,比较相异与相似地物反射光谱特征。认识并掌握典型地物反射光谱特征。

二、实验内容与方法 1.实验内容 (1)典型地物反射波谱测量 选择典型地物类型,使用地物光谱仪,开展地物光谱测量,获得典型地物可见光近红外波段(0.4-2.5微米)的反射光谱曲线。 地物类型:植被(草地、灌丛),水体(不同水深,有无植被),土壤(裸土、有少量植被覆盖土壤),不透水地面(水泥地面、沥青路面、大理石地面)。 (2)地物波谱特征分析 a)标准波谱库浏览 b)波谱库创建 c)高光谱地物识别 ●从标准波谱库选择端元进行地物识别 ●自定义端元进行地物识别 2.实验方法 (1)ASD光谱仪简介 FieldSpec Pro型光谱仪是美国分析光谱设备(ASD)公司主要的野外用高光谱测量设备。整台仪器重量7.2公斤,可以获取350~2500nm 波长范围内地物的光谱曲线,探测器包括一个用于350-1000nm

植物反射波谱特征

地面植物具有明显的光谱反射特征,不同于土壤、水体和其他的典型地物,植被对电磁波的响应是由其化学特征和形态学特征决定的,这种特征与植被的发育、健康状况以及生长条件密切相关。 在可见光波段内,各种色素是支配植物光谱响应的主要因素,其中叶绿素所起的作用最为重要。健康的绿色植被,其光谱反射曲线几乎总是呈现“峰和谷”的图形,可见光谱内的谷是由植物叶子内的色素引起的。 例如叶绿素强烈吸收波谱段中心约和(常称这个谱带为叶绿素吸收带)的能量。植物叶子强烈吸收蓝区和红区的能量,而强烈反射绿区能量,因此肉眼觉得健康的植被呈绿色。除此之外,叶红素和叶黄素在(蓝色)附近有一个吸收带,但是由于叶绿素的吸收带也在这个区域内,所以这两种黄色色素光谱响应模式中起主导作用。 如果植物受到某种形式的抑制而中断了正常的生长发育,它会减少甚至停止叶绿素的产生。这将导致叶绿素的蓝区和红区吸收带减弱,常使红波段反射率增强,以至于我们可以看到植物变黄(绿色和红色合成)。 从可见光区到大约的近红外光谱区,可看到健康植被的反射率急剧上升。在区间,植物的反射率主要来自植物叶子内部结构。 健康绿色植物在间,的光谱特征的反射率高达(45%-50%),透过率高达(45%-50%),吸收率低至(<5%)。植物叶子一般可反射入射能量的40%-50%,其余能量大部分透射过去,因为在这一光谱区植物叶子对入射能量的吸收最少(一般少于5%)。 在光谱的近红外波段,植被的光谱特性主要受植物叶子内部构造的控制。在可见光波段与近红外波段之间,即大约附近,反射率急剧上升,形成“红边”现象,这是植物曲线的最为明显的特征,是研究的重点光谱区域。 许多种类的植物在可见光波段差异小,但近红外波段的反射率差异明显。同时,与单片叶子相比,多片叶子能够在光谱的近红外波段产生更高的反射率(高达85%),这是因为附加反射率的原因,因为辐射能量透过最上层的叶子后,将被第二层的叶子反射,结果在形式上增强了第一层叶子的反射能量。 在不同种类的植物之间,内部结构差别很大,所以,虽然在可见光波段它们看起来是一样的,但在这一光谱区可以通过测量反射率来鉴别不同种类的植物。同样,许多植物也会迫使改变在这一光谱区的反射率,所以,人们常用工作在该光谱区的传感器来探测植物状况。树冠有多层叶子将会提供多次透射和反射的机会。因此,近红外反射会随着树冠中叶子的层数的增加而增加,大约八层叶子时反射率达到最大。 在以上,入射到植被的能量主要被吸收和反射,很少甚至没有透射,在、、和处,反射率出现明显下降,这是因为在这些波长波段植物叶子内的水强烈吸收造成的。所以,我们称这些波谱区域内的波长为水的吸收波段。吸收波段之间的和处出现反射率高峰。在以上的波段内,植物叶子的反射率与叶子的总含水量大致成反比关系(总含水量是含水量和叶子厚度两者的函数)。 在光谱的中红外阶段,绿色植物的光谱响应主要被、和附近的水的强烈吸收带

相关文档